纤维增强摩擦材料的冲击性能研究

纤维增强摩擦材料的冲击性能研究

一、纤维增强摩阻材料的冲击性能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刘凯乐[1](2021)在《全无缝桥用SHCC路桥连接板温度变形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全无缝桥梁利用台后接线路面的微裂缝来吸纳主梁因温度、混凝土收缩和徐变产生的纵向变形。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全无缝桥路桥连接构造型式,即用应变硬化水泥及复合材料(Strain Hardening Cementitous Composites,SHCC)材料构造一种新型路桥连接板(SHCC路桥连接板)取代传统的台后配筋路面板(continuously reinforced concrete pavement,CRCP),以缩短台后连接板的长度,控制裂缝宽度,提高全无缝桥的耐久性能。温度是影响无缝桥使用性能和耐久性能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配制适用无缝桥的SHCC材料,并对用该材料制备的SHCC路桥连接板在温度荷载作用下的受力性能进行研究,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通过对两组不同配合比的SHCC试件进行单轴拉伸试验,确定了适用于全无缝桥SHCC材料的配合比(极限抗拉应变达4.3%)和SHCC试件的本构模型。(2)研究了SHCC路桥连接板在温降作用下的受力特点以及吸收变形的能力,推导了温降时SHCC路桥连接板内力和变形的计算公式及公式使用条件,推导的公式所计算SHCC路桥连接板裂缝宽度和裂缝间距以及SHCC路桥连接板和锚固端内力的理论值与试验结果基本一致。通过对SHCC路桥连接板进行模拟温降时的拉伸试验,验证了 SHCC路桥连接板的强吸纳变形能力,在纵向变形为10mm时,SHCC路桥连接板板表面微裂缝多而密,且开裂后裂缝宽度控制在80μm以内,卸载后裂缝闭合,满足全无缝桥变形和受力的需求。(3)采用三折线本构模型模拟SHCC的本构关系,运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模拟了 SHCC路桥连接板的受力性能,SHCC板内力和变形计算结果的变化规律与实测值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4)对SHCC路桥连接板进行了低周往复试验。通过对SHCC路桥连接板进行三个周期的往复张拉试验,获得了 SHCC路桥连接板基底摩阻力,端锚固力及裂缝宽度的变化规律,同时对SHCC路桥连接板进行延性性能简析,进一步验证SHCC路桥连接板的高延性性能。

吴思阳[2](2020)在《玉米秸秆纤维增强仿生制动摩擦材料制备及其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制动摩擦材料是汽车制动系统中关键性部件材料,其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汽车运行的安全性、稳定性、舒适性等,增强纤维作为制动摩擦材料中的重要组分,对摩擦材料的机械性能和摩擦磨损性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现阶段常见的增强纤维包括金属纤维、玻璃纤维、陶瓷纤维等,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材料的摩擦性能,但是在环保性、成本控制上存在一定的不足,而天然植物纤维具有绿色环保、价廉质轻、比强度和比模量高等优良特性,其在制动摩擦材料中的应用已经成为研究热点之一。玉米秸秆是典型的天然植物纤维,在我国玉米主产区吉林省,传统的秸秆处理方式如还田、饲料化、焚烧等,资源利用率有限且易造成环境污染。因此,本文针对汽车工业发展与生物质资源高效利用的双重需求,围绕着玉米秸秆纤维增强树脂基制动摩擦材料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主要研究工作与创新成果如下:(1)玉米秸秆纤维增强制动摩擦材料可行性研究。对废弃玉米秸秆进行纤维提取及改性处理,制备了玉米秸秆纤维增强树脂基摩擦材料,并考察了纤维含量对摩擦材料的物理机械性能、摩擦磨损性能、磨损表面微观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适量加入玉米秸秆纤维不仅可以提高摩擦材料的冲击强度和剪切强度,同时还能够改善材料的摩擦稳定性和耐磨性。当玉米秸秆纤维含量为6 wt.%时,摩擦材料表现出最佳的综合性能,其衰退率为7.8%,恢复率为106.5%,总磨损率为1.763×10-7 cm3(N·m)-1,相较于未添加秸秆纤维的试样,这三项性能分别提升了约45.5%、13.8%和37.3%。磨损表面微观形貌分析结果表明,玉米秸秆纤维的加入能够不同程度地减轻摩擦材料的磨粒磨损、疲劳磨损以及粘着磨损,并且有利于促进磨损表面上次要接触区的形成。(2)过腹秸秆纤维增强制动摩擦材料可行性研究。针对同样作为典型生物质资源的过腹秸秆进行增强摩擦材料制备,并且对比分析了过腹秸秆纤维和玉米秸秆纤维对摩擦材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适量加入过腹秸秆纤维同样可以改善摩擦材料的物理机械性能和摩擦磨损性能,含有6 wt.%过腹秸秆纤维的摩擦材料具有最佳的摩擦稳定性和耐磨性,其衰退率为6.9%,恢复率为107.7%,总磨损率为1.616×10-7 cm3(N·m)-1;进一步对比发现,在纤维添加量相同的条件下,过腹秸秆纤维对上述性能指标的改善程度要优于玉米秸秆纤维,尤其是与玉米秸秆纤维增强试样相比,过腹秸秆纤维增强试样的抗热衰退性能和耐磨损性能最高分别提升了约28.7%和16.9%。磨损表面微观形貌分析结果表明,过腹秸秆纤维和基体材料的界面结合性更好,并且更有利于次要接触区的形成和稳定,过腹秸秆纤维相较于玉米秸秆纤维具有更优异的增强效果。(3)秸秆纤维组分对制动摩擦材料摩擦磨损行为的影响规律研究。鉴于玉米秸秆纤维和过腹秸秆纤维增强效果的差异,探究了秸秆纤维组分对树脂基摩擦材料的物理机械行为和摩擦磨损行为的影响规律,从而着重分析出过腹秸秆纤维具有相对更优的提升摩擦材料摩擦学性能的原因。结果表明,综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的变化会影响摩擦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适当降低玉米秸秆纤维中木质素含量、提高综纤维素含量,不仅可以有效提高摩擦材料的抗热衰退性能和恢复性能,同时还有利于改善材料的耐磨损性能。纤维中木质素含量为6.7%、综纤维素含量为72.7%的摩擦材料具有最优的摩擦稳定性和耐磨性,与原玉米秸秆纤维增强试样相比,衰退率、恢复率和总磨损率性能指标分别提高了约46.9%、10.4%和10.8%;进一步分析表明,玉米秸秆纤维组分对纤维-基体界面结合性以及次要接触区的形成均有重要影响,在一定范围内随着纤维中木质素组分的逐渐减少,综纤维素组分的逐渐增多,纤维与树脂基体之间的界面结合性能得到有效改善,此外,木质素含量的适当降低还会提高次要接触区的形成稳定性,进而有利于提升摩擦材料的摩擦和磨损性能。(4)玉米秸秆仿生发酵方法及其制动摩擦材料试验设计优化。根据过腹秸秆纤维形成原理和纤维组分含量对摩擦材料性能的影响规律,设计体外仿生发酵方案实现对玉米秸秆纤维的精确改性。首先依据牛胃消化系统特性,在厌氧条件下从牛瘤胃液中筛选、分离、驯化降解木质素的菌株,实现了对玉米秸秆纤维的仿生发酵处理;进一步考察了发酵温度、pH值以及料液比对纤维增强摩擦材料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通过响应曲面法优化出最佳的发酵处理方案,确定最优发酵试验参数为:温度=38.8℃、pH值=6.3、料液比=1:47 g/mL。在此条件下,仿生发酵纤维增强摩擦材料的衰退率为6.1%,恢复率为110.9%,总磨损率为1.521×10-7 cm3(N·m)-1,其综合性能优于过腹秸秆纤维增强摩擦材料。最后通过SEM试验观察仿生发酵秸秆纤维及其摩擦材料形貌,结果表明与过腹秸秆纤维相比,仿生发酵纤维表面出现了明显的粗糙褶皱结构,纤维表面与树脂基体之间的界面结合性更好,同时试样表面所形成的次要接触区尺寸相对更大,进而提高了树脂基摩擦材料的摩擦稳定性及耐磨损性能。(5)仿生发酵秸秆纤维增强制动摩擦材料台架试验验证。通过缩比台架试验与惯性台架试验共同检测仿生发酵秸秆纤维增强制动摩擦材料的摩擦性能,模拟实际工况下压力、速度、温度等因素对摩擦材料摩擦性能的影响,同时针对试验结果进行双变量显着性检验,建立摩擦因数检验模型。研究表明缩比台架试验与惯性台架试验结果满足高度相似关系,测试全程缩比试样与实际摩擦衬片摩擦因数的变化趋势相同,在低能量、中能量、高能量相关测试中均维持了稳定的摩擦性能,其余辅助指标主轴转速、减速度、制动时间等均保持稳定状态,试验数据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和可比性。在初始特性测试、速度相关测试、压力相关测试、温度相关测试、最终性能测试等步骤,摩擦因数始终优于国标性能。最终性能试验结果表明,摩擦材料缩比台架试验的平均摩擦因数为0.341,惯性台架试验的平均摩擦因数为0.332,均实现了较优异的摩擦性能。

叶长松[3](2020)在《纤维增强无铜摩擦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全世界汽车行业的高速生长和发展,摩擦材料的市场需求量逐年的上升,人们在追求低成本和高性能摩擦材料配方的同时,摩擦材料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受到了更加广泛的关注。铜材料一直以来都是摩擦材料配方中不可缺少的关键组分,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摩擦材料中的铜对空气和水资源会产生严重的危害,对无铜配方的研究已成为了目前行业的研究重心。因此本文通过试验调整优化配方,制备了纤维增强无铜摩擦材料,以期对我国无铜摩擦材料的开发具有指导意义。本文通过采用干法热压成型的工艺制备了纤维增强无铜摩擦材料。分别研究了酚醛树脂、芳纶浆粕和石墨这三种关键组分对摩擦材料性能的影响,结合扫描电子显微镜与EDS能谱分析等手段对摩擦材料的磨损机理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酚醛树脂的种类对纤维增强无铜摩擦材料的力学性能与摩擦磨损都有一定的影响,使用耐热性能优异的酚醛树脂作为粘结剂可以明显改善摩擦材料的高温性能;芳纶浆粕在提高摩擦材料力学性能的同时,也能改善摩擦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使用2wt%的芳纶浆粕作为增强组分可以促进摩擦层的形成,有效提高摩擦稳定性并降低磨损率;石墨的加入会对摩擦材料的力学性能造成不利的影响,但其自身良好的自润滑性可以明显提高摩擦材料的耐磨性能和摩擦稳定性,在摩擦过程中有助于摩擦层的形成,同时其良好的导热性也可以使纤维增强无铜摩擦材料的耐热性能大幅提高。利用爬山法进一步优化试验研究摩擦材料的配方,制备出纤维增强无铜摩擦材料试样,与国外先进的含铜NAO刹车片所使用的摩擦材料进行性能比较,结果表明,试验摩擦材料在摩擦稳定性和摩擦系数波动性等方面达到相同的水平,并且具有更好的耐磨性能。

郑少鹏[4](2020)在《超薄丁苯胶乳聚合物水泥混凝土罩面材料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论文以研发聚合物水泥混凝土罩面材料为主线,从配制适宜的丁苯胶乳聚合物入手,分析了丁苯胶乳在水泥基材料中的适用性,揭示了丁苯胶乳水在泥砂浆内部的作用机理。进一步研究了丁苯胶乳砂浆的流变特性,建立了丁苯胶乳砂浆的流变模型及流变方程,揭示了丁苯胶乳对砂浆粘弹性能的作用机理。研究证实了丁苯胶乳对砂浆孔结构分布、弹性恢复性能、力学性能及耐磨性能具有较好的改善效果。在新材料开发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根据丁苯胶乳对砂浆性能的改善作用,基于浆体与骨料两相材料理论,开发了性能良好的丁苯胶乳混凝土罩面材料,揭示了丁苯胶乳在高频振捣、低水灰比、复掺纤维耦合环境下的成膜特性及作用机理,指出在低水灰比条件下丁苯胶乳对混凝土性能的增强原理,利用高频振捣时气、液、固三相时变驱动规律有效避免了丁苯胶乳对混凝土强度的降低效应。纤维复合使用起到了网络搭接作用,增强了丁苯胶乳在混凝土内部的成膜结构,对混凝土力学性能、路用性能均有显着地提高。考虑混凝土罩面层与沥青层的组合效应,进一步研究层间结合技术,基于丁苯胶乳对水泥浆体粘弹性的改善作用,提出了粘附性与嵌锁锚固相结合的理论模型,利用层间结合料与层间接触面处理技术进一步加强了层间结合性能,揭示了不同层间结合状态混凝土罩面层与沥青层整体抗变形规律及动态疲劳特性。研究发现丁苯胶乳净浆粘结料与层间接触面桩式加固复合作用,有效提高丁苯胶乳混凝土罩面层与沥青层层间结合性能和整体变形性能,并改善了其疲劳变形性能和耐久性能。鉴于丁苯胶乳混凝土罩面用于表面层的使用功能,利用丁苯胶乳对水泥基材料粘附性及弹性增强效应,研发了高抗滑、耐磨、低噪音混凝土表面功能层材料,揭示了其构造深度和抗滑耐磨性能的形成原理。研究指出水泥浆体与骨料体积比控制在1:2,其中浆体材料复掺丁苯胶乳和纤维材料,其抗滑、耐磨性能及降噪效果最佳。进一步分析了表面功能层骨料分布特性,建立了骨料比例、骨料比例标准差及构造深度三个维度与抗滑值之间的定量关系式,从理论上分析了路面抗滑性能形成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理。综上,论文围绕超薄聚合物改性水泥混凝土罩面材料及性能进行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研究了丁苯胶乳对砂浆及混凝土性能的影响规律,改善了混凝土罩面层与沥青层层间结合性能,提高了丁苯胶乳混凝土罩面表面使用功能,提升了超薄聚合物水泥混凝土罩面的综合性能。

张润成[5](2019)在《不锈钢钢筋混凝土梁冲击力学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港口码头是货物装卸,船舶安全出入和停靠的流动枢纽,其中处于浪溅区和潮差区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受到腐蚀的影响严重,且在服役过程中会遭受货物掉落和船舶停靠的撞击作用,导致结构破坏。由于不锈钢强度高、抗腐蚀能力较好,用不锈钢钢筋替代普通钢筋能在保证结构承载能力的同时解决了钢筋腐蚀问题,但不锈钢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抗冲击性能的研究还不够完善。本文通过理论分析、试验研究和数值模拟的方法对不锈钢钢筋混凝土梁冲击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为不锈钢钢筋混凝土梁的抗冲击设计提供技术支持。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进行了12根钢筋混凝土梁落锤累积冲击试验,试验中采集了冲击力、跨中挠度、测点钢筋和混凝土应变等冲击时程信号,用高速摄像机记录了冲击过程中的裂缝衍生和发展,并对各类数据进行深入分析。采用非线性动力有限元软件LS-DYNA对钢筋馄凝土梁进行了落锤冲击数值模拟及分析,数值模拟能很好的对试验结果进行验证与扩展。2、通过研究配筋率对钢筋混凝土梁冲击力学行为的影响,发现在一定配筋率范围内,配筋率增大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梁整体刚度,降低梁体变形,减小裂缝和损伤,但同时存在混凝土破坏形态由梁弯曲破坏向剪切破坏转变趋势。3、通过研究在相同冲击能量下,改变撞击体质量或冲击速度,对钢筋混凝土梁冲击作用效果的影响,发现相同冲击能量下,撞击体不同的质量和冲击速度对钢筋混凝土梁的冲击作用效应有明显不同。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冲击质量的增大,梁跨中挠度峰值先增大后降低。相对于冲击质量,冲击速度对冲击力峰值的影响较大。4、通过研究不锈钢钢筋替代普通受力钢筋对钢筋混凝土梁冲击力学性能的影响,发现梁配筋率较小时,不锈钢钢筋替代后能有效提高梁整体刚度,降低累计撞击下的刚度损失,提高弹性恢复能力,降低损伤,提高梁抗冲击性能;当配筋率较大时,由于相对于普通钢筋,不锈钢钢筋在冲击荷载作用下应变率效应更为明显,梁弯曲变形能力减弱,冲击能量来不及释放,剪切破坏更为严重,不利于结构承载。

姚远[6](2019)在《稀土掺杂碳纳米管增强Fe3Al复合摩阻材料的制备与摩擦学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运用摩擦学原理降减动能是车辆和其他装备运动部件实现制动的最主要方式之一,而摩阻材料是实现制动的关键材料,其力学性能、导热性能和摩擦磨损性能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对车辆和运动部件的安全性至关重要。为了适应车辆和其他装备朝着高速、重载方向发展的需求,人们对与之配套的摩阻材料综合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我国中高端制动器件研发起步较晚,特别是高性能摩阻材料的应用基础研究还较为薄弱,因此,研制高性能、低成本的摩阻材料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前景。Fe3Al金属间化合物特殊的晶格结构表现出高强度、高硬度、高耐磨、不易氧化锈蚀和不易高温失效等特点使其完全满足作为摩阻材料基体的全部要求。本文以Fe3Al为基体,辅以A1203、CNTs、La、Cu、MoS2添加物相制备出碳纳米管增强和稀土改性的新型Fe3Al复合摩阻材料,采用场发射透射电镜(FE-TEM)、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X射线衍射(XRD)、能量谱仪(EDS)等微观探测手段,对所制备的复合摩阻材料的微观组织、化学成分和相结构进行了分析和表征,利用多功能材料表面综合性能测试仪(CFT-I型)对其摩擦学特性进行了研究。主要创新性研究内容有:采用机械球磨合金化方法制备了 Fe3Al金属间化合物粉体,系统分析了球磨介质(不锈钢球、玛瑙球)、球磨时间(5~30小时)、退火工艺和原料初始粒径等对球磨产物形成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使用玛瑙球作为球磨介质对初始粒径为1000目的Fe粉和A1粉球磨30小时,所得产物在750℃下真空退火2小时,可制得Fe3Al金属间化合物。球磨介质的密度对球磨进程和物相生成次序的影响较为明显,球磨后退火则对Fe3Al的生成、非平衡物相扩散调节以及消除应力与位错等至关重要。使用预压烧结法制备了 Fe3Al-Cu-Al2O3-MoS2复合摩阻材料,探索了 Cu、Al2O3、MoS2含量的不同对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预压压力选用200KN、烧结温度选用1150℃、复合组元添加比例为3%Cu、3%Al2O3、2%MoS2时,所制得复合摩阻材料综合性能相对良好,Cu、Al2O3和MoS2的主要作用分别为提高物相间结合力、增强耐磨性和调节摩擦稳定性。在本实验条件下,该复合材料体系的磨损机理表现为粘着磨损和疲劳磨损相。通过改变材料体系,引入多壁碳纳米管(CNTs)和稀土金属(La)来解决上述体系存在的致密度不高(孔隙较多)、显微硬度较低、粉末间结合力不足、样片摩擦易分层等问题。其中,具有超大长径比(132,000,000:1)的CNTs可作为纤维材料加强复合材料基体的结合强度,金属La则有助于改善复合组元间的润湿性。结果表明,添加0.5%CNTs和0.7%La所制备的摩阻材料除了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和摩擦磨损性能外,其在高温抗氧化性、抗热震能力以及抗盐溶液腐蚀性方面均有良好表现。高载荷下的磨损机理由磨粒磨损、疲劳磨损共存逐渐向单一的疲劳磨损转变。采用真空热压烧结法(HPS)解决了基体物相氧化、结合不紧密、孔洞空气膨胀甚至导致开裂等问题。通过对比分析,发现烧结压力可提高基体密度。HPS制备的复合材料具有显着高于商用刹车片的导热能力、力学性能和耐磨性,其原因与复合材料致密的内部结构、复合组元间良好的结合性、CNTs的高热导性和纤维增强能力、La改善Al2O3润湿性等因素有关。复合材料在中高温下的摩擦因数较为稳定且耐磨性较好,主要磨损机理为磨粒磨损和轻微的氧化磨损。常温时在不同滑动速率和摩擦载荷下也具有良好的耐磨性。磨损形貌的进一步观测表明,CNTs通过减少摩擦震动和应力积累以及所形成碎屑的润滑作用显着降低了复合摩阻材料的疲劳磨损情况。

黄乐[7](2017)在《钢—聚丙烯混杂纤维混凝土与变形钢筋粘结—滑移本构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量震害表明,地震作用下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倒塌多起因于节点的破坏,而钢筋与混凝土的粘结失效是节点区强度丧失、刚度退化及变形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已有研究表明,粘结性能的优劣与混凝土自身的材料性能密切相关,尤其是其抗拉强度和耗能能力,而混杂纤维的掺入可以综合改善混凝土的力学性能。本文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反复荷载下钢-聚丙烯混杂纤维混凝土粘结性能与节点抗震性能”(项目编号:51278388)的资助下,参考现有研究成果,采用试验研究、理论分析和数值计算相结合的方法,对钢-聚丙烯混杂纤维混凝土与变形钢筋的粘结性能进行了系统研究,建立了相应的粘结强度计算公式和粘结-滑移本构模型。主要工作及成果如下:(1)考虑纤维特征参数、混凝土强度、箍筋约束和加载方式等因素,设计制作了102个试件,通过试验研究混杂纤维混凝土的粘结性能,结果表明:与普通混凝土相比,钢-聚丙烯混杂纤维混凝土与变形钢筋的粘结强度、峰值滑移和滞回耗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粘结破坏时试件表面裂缝的数量大幅减少、宽度明显变窄、扩展速度降低。其中,当钢纤维体积掺量为1.5%、长径比为60,聚丙烯纤维体积掺量为0.15%、长径比为167时,粘结强度、峰值滑移和滞回耗能分别提高了 18.2%、75.6%和119.5%。(2)对钢-聚丙烯混杂纤维混凝土与变形钢筋粘结-滑移的全过程进行了深入分析,根据混凝土基体中裂缝的开展情况和纤维的桥接作用,将混杂纤维混凝土与变形钢筋的粘结-滑移全过程划分为四个主要阶段:裂缝起裂阶段、裂缝扩展阶段(裂缝初始扩展阶段、裂缝稳定扩展阶段和裂缝失稳扩展阶段)、裂缝闭合阶段、摩擦滑移阶段(静摩擦阶段和动摩擦阶段)。其中,混杂纤维的增强、阻裂和增韧的效果主要体现在裂缝扩展阶段。(3)基于试验结果,对钢-聚丙烯混杂纤维混凝土与变形钢筋在单调荷载和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粘结机理,以及混杂纤维的增强机理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钢-聚丙烯混杂纤维混凝土与变形钢筋的粘结应力主要由化学胶结力、界面摩阻力和机械咬合力等三部分组成。混杂纤维的增强机理主要体现在:微观结构上,混杂纤维能优化孔隙结构、密实骨料界面和广布微筋网络;宏观受力上,混杂纤维能在受力各阶段抑制裂缝萌发、扩展;混杂效应上,混杂纤维能协同工作、共同作用,发挥各自的功能优势。(4)在分析试验结果和粘结机理的基础上,本文基于欧洲模式规范,根据复合材料理论,引入纤维影响系数,建立了钢-聚丙烯混杂纤维混凝土与变形钢筋粘结强度的经验公式;基于Tepfers模型,根据厚壁圆筒理论,考虑箍筋约束的增强作用,建立了钢-聚丙烯混杂纤维混凝土与变形钢筋粘结强度的理论模型。经验证,上述经验公式与理论模型具有较高的精确度,可供实际工程设计参考。(5)根据试验研究结果,基于损伤力学基本原理,本文在传统的弹簧模型中引入随机变量以表征界面的损伤程度,分别采用了 Weibull分布和对数正态分布作为弹簧破坏时极限伸长量的分布模型,并考虑纤维特征参数的影响,建立了钢-聚丙烯混杂纤维混凝土与变形钢筋粘结-滑移的唯象本构模型。该模型能够较为合理地反映单调荷载和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纤维的增强作用和粘结应力的退化。(6)为了能够准确合理地反映钢-聚丙烯混杂纤维混凝土与变形钢筋界面的粘结损伤和塑性滑移等基本特征,本文基于热力学基本原理和弹塑性理论,建立了弹塑性损伤粘结-滑移本构关系,包括损伤演化、屈服准则、硬化规律和流动法则,并引入数值算法编写程序,实现了该理论模型的数值化。经已有文献数据验证表明,该理论模型适用范围较广,可用于模拟不同种类的混凝土(混杂纤维混凝土、单掺纤维混凝土和普通混凝土)与不同外形的钢筋(变形钢筋和光圆钢筋)在不同加载路径(单调加载、重复加载和低周反复加载)下的粘结-滑移全过程。最后,在总结全文的基础上,对该课题的后续研究提出了建议。

邓志刚[8](2013)在《风力发电用新型PEEK摩阻材料的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在查阅和分析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以聚醚醚酮(PEEK)为粘结剂,以铜纤维、碳纤维和钛酸钾晶须(PTW)作为增强材料,并以高温偶联剂对PTW进行表面改性,再加入其它填料,研制风力发电用新型摩阻材料。通过对试样的压缩性能、冲击性能和弯曲性能的分析,探讨了纤维总含量、铜纤维含量以及界面结合对摩阻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通过对试样的摩擦系数、磨损量和磨痕表面的分析,探讨了不同PEEK树脂含量、铜纤维含量对摩阻材料摩擦学性能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摩阻材料配方确定为:PEEK粘结剂的含量30%;各种纤维含量37%;填料总量33%;(2)摩阻材料的成型工艺为:成型温度为360±5℃,成型压力为4~9MPa,排气5次,持续时间各8s,保压时间50~60min;(3)当纤维总含量较低时(<25%),冲击破坏为纤维的断裂和脱粘,抵抗压缩主要依靠基体材料,而弯曲破坏机制主要依赖基体的韧性及纤维的拉断。当纤维总含量较高时(>40%),冲击破坏主要表现纤维拔出和脱粘,压缩表现为脆性断裂方式,弯曲变形主要由部分与基体材料结合好的纤维及基体材料承受;(4)当基体含量为30%~65%时,摩擦系数随基体含量的增加呈现减小的趋势;当铜纤维的质量分数为0%、5%、10%、15%时,磨损量随铜纤维质量分数的增加呈现减小的趋势。

王雪明,张佐光,李敏,张大兴,孙志杰[9](2009)在《铜纤维/芳纶浆粕混杂增强摩擦材料的冲击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冲击强度为主要考察目标,研究了酚醛树脂种类及含量、混杂纤维配比及含量对铜纤维/芳纶浆粕混杂增强摩擦材料冲击性能的影响,借助SEM观察了摩擦材料的冲击断面。结果表明,丁腈橡胶改性酚醛树脂为基体的摩擦材料的冲击强度优于腰果壳油/三聚氰胺改性酚醛树脂基摩擦材料,但硬度有所提高;铜纤维中加入芳纶浆粕的混杂纤维形式可显着提高摩擦材料的冲击强度;在树脂含量35%、纤维含量18%(质量分数)、纤维混杂比1∶1时体系的冲击强度最高为3.63kJ·m-2。

张剑,齐暑华,杨辉[10](2009)在《国内酚醛树脂的耐磨性研究概况》文中研究指明综述了近十余年来国内酚醛树脂耐磨性的研究进展。分类介绍了丁腈橡胶改性酚醛树脂、植物油改性酚醛树脂、微粒增韧酚醛树脂、硼化合物改性酚醛树脂以及纤维增强酚醛树脂等。

二、纤维增强摩阻材料的冲击性能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纤维增强摩阻材料的冲击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全无缝桥用SHCC路桥连接板温度变形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无缝桥研究
        1.2.1 无缝桥的定义与分类
        1.2.2 全无缝桥梁国内外研究
    1.3 SHCC材料性能与应用
        1.3.1 SHCC材性
        1.3.2 SHCC应用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2 SHCC材料拉伸性能研究
    2.1 SHCC试件的制备与试验方法
        2.1.1 原材料
        2.1.2 试样制备
        2.1.3 养护工艺
        2.1.4 单轴拉伸试验方法
    2.2 SHCC试件拉伸力学性能测试
        2.2.1 不同配合比拉伸应力-应变曲线特征
        2.2.2 试验结果分析
        2.2.3 SHCC材料的本构关系力学模型
    2.3 本章小结
3 SHCC路桥连接板温度变形性能研究
    3.1 温降时SHCC路桥连接板内力和变形计算
        3.1.1 SHCC路桥连接板温降时的内力计算
        3.1.2 SHCC路桥连接板温降时的变形计算
    3.2 温降时SHCC路桥连接板试验研究
        3.2.1 试验目的
        3.2.2 试验简介
        3.2.3 试验结果
    3.3 本章小结
4 SHCC路桥连接板温变性能有限元分析
    4.1 前言
    4.2 SHCC损伤塑性模型
        4.2.1 CDP模型介绍
        4.2.2 SHCC单轴拉、压寸的应力-非弹性应变关系
        4.2.3 损伤因子确定
        4.2.4 其他参数选取
    4.3 模型建立
    4.4 有限元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
    4.5 本章小结
5 SHCC路桥连接板低周往复试验研究
    5.1 试验分析
    5.2 SHCC路桥连接板低周往复张拉试验简介
        5.2.1 基底摩阻力
        5.2.2 锚固力
        5.2.3 裂缝宽度
    5.3 SHCC路桥连接板延性性能简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2)玉米秸秆纤维增强仿生制动摩擦材料制备及其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制动摩擦材料的性能要求及影响因素
        1.2.1 制动摩擦材料的性能要求
        1.2.2 制动摩擦材料的影响因素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增强纤维研究现状
        1.3.2 天然植物纤维增强摩擦材料研究现状
        1.3.3 天然植物纤维改性处理技术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标与内容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玉米秸秆纤维增强制动摩擦材料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2.1 玉米秸秆纤维制备及改性处理
        2.1.1 玉米秸秆纤维制备
        2.1.2 玉米秸秆纤维改性处理
    2.2 玉米秸秆纤维性能分析
        2.2.1 组成成分分析
        2.2.2 微观形貌分析
        2.2.3 力学性能分析
    2.3 制动摩擦材料制备
        2.3.1 制动摩擦材料配方设计
        2.3.2 制动摩擦材料制备工艺
    2.4 制动摩擦材料性能测试与方法
        2.4.1 密度测试
        2.4.2 硬度测试
        2.4.3 冲击强度测试
        2.4.4 剪切强度测试
        2.4.5 摩擦磨损性能测试
        2.4.6 磨损表面微观形貌表征
    2.5 制动摩擦材料性能测试结果与分析
        2.5.1 密度测试结果与分析
        2.5.2 硬度测试结果与分析
        2.5.3 冲击强度测试结果与分析
        2.5.4 剪切强度测试结果与分析
        2.5.5 摩擦磨损性能结果与分析
        2.5.6 磨损表面微观形貌分析
        2.5.7 磨损表面粗糙度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过腹秸秆纤维增强制动摩擦材料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3.1 过腹秸秆纤维制备及性能分析
        3.1.1 过腹秸秆纤维制备
        3.1.2 组成成分分析
        3.1.3 结晶度分析
        3.1.4 微观形貌分析
    3.2 过腹秸秆纤维增强制动摩擦材料制备与性能测试
        3.2.1 制动摩擦材料制备
        3.2.2 制动摩擦材料性能测试与表征
    3.3 过腹秸秆纤维增强制动摩擦材料性能测试结果与分析
        3.3.1 物理机械性能结果与分析
        3.3.2 摩擦磨损性能结果与分析
        3.3.3 磨损表面微观形貌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秸秆纤维组分对制动摩擦材料摩擦磨损行为影响分析
    4.1 纤维样品制备
    4.2 纤维样品表征
        4.2.1 组成成分分析
        4.2.2 SEM分析
        4.2.3 AFM分析
        4.2.4 XRD分析
        4.2.5 FTIR分析
    4.3 纤维增强制动摩擦材料制备与性能测试
        4.3.1 制动摩擦材料制备
        4.3.2 制动摩擦材料性能测试与表征
    4.4 秸秆纤维组分对制动摩擦材料性能的影响
        4.4.1 秸秆纤维组分对物理机械性能的影响
        4.4.2 秸秆纤维组分对摩擦磨损行为的影响
        4.4.3 秸秆纤维组分对磨损表面微观形貌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仿生发酵玉米秸秆纤维制备及其摩擦材料性能研究
    5.1 牛胃消化过程分析
    5.2 体外发酵菌株筛选及培养
        5.2.1 瘤胃液采集
        5.2.2 菌株筛选与纯化
        5.2.3 菌株驯化
        5.2.4 菌株生长曲线测定
    5.3 仿生发酵改性处理方案设计及优化
        5.3.1 发酵样品及发酵液制备
        5.3.2 仿生发酵试验方案设计
    5.4 试验结果与分析
        5.4.1 参数优化试验结果与分析
        5.4.2 仿生发酵纤维微观形貌分析
        5.4.3 仿生发酵纤维增强摩擦材料磨损表面形貌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仿生发酵玉米秸秆纤维增强制动摩擦材料台架试验验证
    6.1 试验设计
    6.2 试验方法
        6.2.1 缩比台架试验
        6.2.2 惯性台架试验
        6.2.3 双变量显着性检验
    6.3 试验结果与分析
        6.3.1 台架试验参数设定
        6.3.2 台架试验结果与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创新点
    7.3 后续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导师简介
致谢

(3)纤维增强无铜摩擦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摩擦材料及其分类
    1.2 NAO摩擦材料的研究现状
        1.2.1 NAO摩擦材料的组成
        1.2.2 NAO摩擦材料的制备工艺
    1.3 无铜摩擦材料的研究现状
    1.4 本文的研究意义与主要研究内容
2 实验材料及研究方法
    2.1 实验原材料选择
    2.2 实验材料制备设备
    2.3 实验材料制备工艺
    2.4 摩擦磨损性能测试方法
        2.4.1 摩擦系数测试方法
        2.4.2 磨损性能测试方法
    2.5 力学性能测试方法
        2.5.1 冲击性能测试方法
        2.5.2 硬度测试方法
    2.6 热分析测试方法
    2.7 表面形貌分析方法
3 酚醛树脂对纤维增强无铜摩擦材料性能的影响
    3.1 实验材料配方设计
    3.2 材料的力学性能
    3.3 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
        3.3.1 摩擦系数
        3.3.2 磨擦稳定性
        3.3.3 磨损率
    3.4 酚醛树脂的热失重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芳纶浆粕对纤维增强无铜摩擦材料性能的影响
    4.1 实验材料配方设计
    4.2 材料的力学性能
        4.2.1 冲击强度
        4.2.2 硬度
    4.3 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
        4.3.1 摩擦系数
        4.3.2 摩擦稳定性
        4.3.3 磨损率
    4.4 磨损表面形貌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石墨对纤维增强无铜摩擦材料性能的影响
    5.1 实验材料配方设计
    5.2 材料的力学性能
        5.2.1 冲击强度
        5.2.2 硬度
    5.3 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
        5.3.1 摩擦系数
        5.3.2 磨损率
        5.3.3 摩擦稳定性
    5.4 磨损表面形貌分析
    5.5 材料的热失重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纤维增强无铜摩擦材料优化配方的性能评价
    6.1 实验材料的优化配方
    6.2 对照样品的选择
    6.3 材料的摩擦系数
    6.4 材料的摩擦稳定性
        6.4.1 升温摩擦系数稳定性
        6.4.2 各温度摩擦系数波动性
    6.5 材料的磨损性能
    6.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4)超薄丁苯胶乳聚合物水泥混凝土罩面材料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1.1 问题提出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聚合物改性水泥基材料
        1.2.2 水泥混凝土罩面技术
        1.2.3 高频振捣对水泥混凝土性能影响
        1.2.4 层间结合对水泥混凝土罩面性能影响
        1.2.5 水泥混凝土路面抗滑耐磨技术
    1.3 主要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及预期目标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预期目标
    1.4 拟采用的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拟采用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丁苯胶乳特性及丁苯胶乳砂浆性能研究
    2.1 丁苯胶乳性能研究
    2.2 单掺丁苯胶乳对砂浆性能的影响
        2.2.1 新拌砂浆性能的影响
        2.2.2 硬化砂浆性能的影响
    2.3 消泡剂对丁苯胶乳砂浆性能的影响
        2.3.1 不同种类消泡剂的影响
        2.3.2 不同掺量消泡剂的影响
    2.4 丁苯胶乳与消泡剂复合使用对砂浆性能的影响
        2.4.1 新拌砂浆性能
        2.4.2 硬化砂浆性能
        2.4.3 微观结构分析
    2.5 丁苯胶乳砂浆流变性能研究
        2.5.1 流变性能研究
        2.5.2 流变模型研究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丁苯胶乳混凝土罩面材料制备研究
    3.1 丁苯胶乳混凝土罩面材料组成分析
    3.2 丁苯胶乳混凝土性能研究
        3.2.1 新拌混凝土性能
        3.2.2 力学性能
        3.2.3 路用性能的影响
        3.2.4 微观孔结构分布
    3.3 丁苯胶乳与纤维复合改性混凝土性能研究
        3.3.1 表观密度
        3.3.2 力学性能
        3.3.3 路用性能
        3.3.4 微观孔结构分布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丁苯胶乳混凝土罩面层间结合技术研究
    4.1 层间结合技术
        4.1.1 层间结合料
        4.1.2 层间接触面处理技术
        4.1.3 层间结合成型模具开发
    4.2 层间结合评价试验
    4.3 层间粘结性能分析
        4.3.1 直接拉伸试验分析
        4.3.2 劈裂试验分析
    4.4 抗变形性能分析
        4.4.1 不同层间结合料
        4.4.2 不同层间接触面处理
    4.5 动态疲劳加载蠕变性能分析
        4.5.1 不同层间结合料
        4.5.2 不同层间接触面处理方式
        4.5.3 不同温度变化对层间结合试件蠕变性能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丁苯胶乳混凝土罩面表面使用功能研究
    5.1 表面功能层研发
        5.1.1 表面功能层结构
        5.1.2 表面功能层材料组成
    5.2 表面功能层评价试验
        5.2.1 抗滑试验
        5.2.2 耐磨试验
        5.2.3 噪音试验
        5.2.4 骨料分布试验
    5.3 表面功能层抗滑性能
        5.3.1 构造深度变化规律
        5.3.2 抗滑值(BPN)变化规律
    5.4 表面功能层耐磨性能
        5.4.1 标准耐磨性能
        5.4.2 疲劳耐磨性能
    5.5 表面功能层噪音性能
    5.6 表面功能层骨料分布特性
        5.6.1 骨料分布特征指标
        5.6.2 骨料分布特征指标与抗滑性能关系
    5.7 表面功能层抗滑性能影响因素分析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1.1 与学位论文相关的学术论文
        1.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其他学术论文
    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与学位论文相关的专利
    3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软件着作权
    4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奖励
    5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与学位论文相关的课题

(5)不锈钢钢筋混凝土梁冲击力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不锈钢钢筋混凝土结构研究现状
    1.3 钢筋混凝土梁冲击力学研究现状
    1.4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1.5 本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钢筋混凝土梁冲击试验设计
    2.1 引言
    2.2 试件梁设计
    2.3 钢筋与混凝土材料性能
        2.3.1 钢筋材料
        2.3.2 混凝土材料
    2.4 冲击加载装置
    2.5 测点布置与测量装置
        2.5.1 冲击速度和跨中挠度测量
        2.5.2 钢筋和混凝土应变测量
        2.5.3 裂缝测量和高速摄影
        2.5.4 数据采集系统
    2.6 冲击试验过程设计
第三章 钢筋混凝土梁冲击试验数值模拟
    3.1 引言
    3.2 ANSYS/LS-DYNA有限元分析软件简介
    3.3 钢筋混凝土梁冲击试验有限元模型建立
        3.3.1 单元选用
        3.3.2 材料模型选用
        3.3.3 钢筋与混凝土的连接模式
        3.3.4 网格划分
        3.3.5 接触定义
        3.3.6 有限元模型图示
    3.4 ANSYS/LS-DYNA后处理
第四章 钢筋混凝土梁冲击试验及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4.1 引言
    4.2 不同配筋率影响RC梁冲击力学性能研究
        4.2.1 试验方案
        4.2.2 冲击力时程曲线试验及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4.2.3 跨中挠度时程曲线试验及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4.2.4 钢筋应变时程曲线分析
        4.2.5 裂缝发展与破坏模式
        4.2.6 小结
    4.3 等能量不同冲击质量影响RC梁冲击力学性能研究
        4.3.1 试验方案
        4.3.2 冲击力时程曲线试验及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4.3.3 跨中挠度时程曲线试验及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4.3.4 钢筋应变时程曲线分析
        4.3.5 裂缝发展与破坏模式
        4.3.6 小结
    4.4 不锈钢钢筋等截面替代RC梁冲击力学性能对比研究
        4.4.1 试验方案
        4.4.2 冲击力时程曲线试验及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4.4.3 跨中挠度时程曲线试验及数值模拟分析
        4.4.4 钢筋应变时程曲线分析
        4.4.5 裂缝发展与破坏模式
        4.4.6 小结
    4.5 不锈钢钢筋等强替代RC梁冲击力学性能对比研究
        4.5.1 试验方案
        4.5.2 冲击力时程曲线分析
        4.5.3 跨中挠度时程曲线
        4.5.4 钢筋应变时程曲线分析
        4.5.5 裂缝发展与破坏模式
        4.5.6 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成果

(6)稀土掺杂碳纳米管增强Fe3Al复合摩阻材料的制备与摩擦学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概述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Fe_3Al复合摩阻材料的设计思路
        1.2.1 摩阻材料的制备方法
        1.2.2 摩阻材料的复合组元
        1.2.3 复合组元的相容性
    1.3 Fe_3Al复合摩阻材料的研究进展
        1.3.1 机械球磨中的物相演变
        1.3.2 复合组元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1.3.3 试验条件对摩擦磨损行为的影响
    1.4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和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机械合金化法原位制备Fe_3Al粉体及表征
    2.1 引言
    2.2 机械合金化的原理
        2.2.1 行星式球磨机的类型
        2.2.2 行星式球磨机的粉碎原理
        2.2.3 行星球磨参数的选取原则
    2.3 试验方法
        2.3.1 试验材料
        2.3.2 粉体制备方法
        2.3.3 粉体表征
    2.4 结果与分析
        2.4.1 不锈钢球球磨物相转变
        2.4.2 玛瑙球球磨物相转变
        2.4.3 机理分析与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预压烧结法制备Fe_3Al-Al_2O_3复合摩阻材料及其性能表征
    3.1 引言
    3.2 复合组元的相容性测算
        3.2.1 物理相容性
        3.2.2 化学相容性
    3.3 试验方法
        3.3.1 实验原料及试验设备
        3.3.2 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3.3.3 测试方法
    3.4 结果与分析
        3.4.1 Fe_3Al复合摩阻材料的微观结构
        3.4.2 制备工艺对Fe_3Al复合摩阻材料性能的影响
        3.4.3 掺杂物相含量的影响
        3.4.4 不同摩擦载荷下的摩擦磨损行为及磨损机理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预压烧结法制备稀土掺杂碳纳米管增强Fe_3Al-Al_2O_3复合摩阻材料及性能表征
    4.1 引言
        4.1.1 研究背景
        4.1.2 碳纳米管的结构与性质
        4.1.3 碳纳米管在复合材料中的研究进展
        4.1.4 稀土La简介
        4.1.5 本章主要内容
    4.2 试验方法
        4.2.1 碳纳米管的预处理
        4.2.2 CNTs-Fe_3Al复合摩阻材料的制备
        4.2.3 测试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La含量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4.3.2 CNTs含量对Fe_3Al复合摩阻材料性能的影响
        4.3.3 CNTs增强Fe_3Al复合摩阻材料的物相分析
        4.3.4 CNTs增强Fe_3Al复合摩阻材料的微观形貌
        4.3.5 CNTs增强Fe_3Al复合摩阻材料的耐蚀性
        4.3.6 不同载荷下CNTs-Fe_3Al复合摩阻材料的磨损机理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真空热压烧结法制备稀土掺杂Fe_3Al-CNTs-Al_2O_3复合摩阻材料及性能表征
    5.1 引言
        5.1.1 研究背景
        5.1.2 真空热压烧结法简介
        5.1.3 本章主要内容
    5.2 试验方法
        5.2.1 稀土掺杂CNTs增强Fe_3Al复合摩阻材料的制备
        5.2.2 测试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3.1 稀土掺杂CNTs-Fe_3Al复合摩阻材料的力学性能
        5.3.2 稀土掺杂CNTs-Fe_3Al复合摩阻材料的导热性能
        5.3.3 稀土掺杂CNTs-Fe_3Al复合摩阻材料的微观结构
        5.3.4 稀土掺杂CNTs-Fe_3Al复合摩阻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钢—聚丙烯混杂纤维混凝土与变形钢筋粘结—滑移本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纤维混凝土特性
        1.2.1 单一纤维混凝土特性
        1.2.2 混杂纤维混凝土特性
        1.2.3 纤维增强机理
    1.3 普通混凝土与变形钢筋粘结问题的研究现状
        1.3.1 单调加载下普通混凝土与变形钢筋粘结问题的研究现状
        1.3.2 反复加载下普通混凝土与变形钢筋粘结问题的研究现状
    1.4 纤维混凝土与变形钢筋粘结问题的研究现状
        1.4.1 单一纤维混凝土与变形钢筋粘结问题的研究现状
        1.4.2 混杂纤维混凝土与变形钢筋粘结问题的研究现状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钢-聚丙烯混杂纤维混凝土与变形钢筋粘结试验
    2.1 概述
    2.2 试件设计与制作
        2.2.1 试件设计
        2.2.2 试件制作
    2.3 试验材料及其基本力学性能指标
        2.3.1 混凝土
        2.3.2 钢筋
        2.3.3 纤维
    2.4 试验装置与量测内容
        2.4.1 试验装置
        2.4.2 量测内容
    2.5 加载制度
        2.5.1 单调加载制度
        2.5.2 低周反复加载制度
第3章 钢-聚丙烯混杂纤维混凝土与变形钢筋粘结性能
    3.1 概述
    3.2 试验现象及破坏模式
        3.2.1 试验现象
        3.2.2 破坏模式
    3.3 粘结应力-滑移关系曲线
        3.3.1 粘结-滑移全过程分析
        3.3.2 粘结强度
        3.3.3 峰值滑移
        3.3.4 滞回耗能
    3.4 粘结机理分析
        3.4.1 粘结应力的基本组成
        3.4.2 单调加载下的粘结机理
        3.4.3 低周反复加载下的粘结机理
    3.5 混杂纤维增强机理分析
        3.5.1 微观结构
        3.5.2 宏观受力
        3.5.3 混杂效应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钢-聚丙烯混杂纤维混凝土与变形钢筋粘结强度计算方法
    4.1 概述
    4.2 经验公式拟合
        4.2.1 已有普通混凝土经验公式
        4.2.2 本文纤维混凝土经验公式的建立
    4.3 理论模型推导
        4.3.1 已有普通混凝土理论模型
        4.3.2 本文纤维混凝土理论模型的建立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钢-聚丙烯混杂纤维混凝土与变形钢筋粘结-滑移经验本构模型
    5.1 概述
    5.2 本构模型建立
        5.2.1 模型背景
        5.2.2 单调模型
        5.2.3 循环本构模型
    5.3 本构模型的验证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钢-聚丙烯混杂纤维混凝土与变形钢筋粘结-滑移理论本构模型
    6.1 概述
    6.2 本构模型建立
        6.2.1 弹塑性Helmholtz自由能
        6.2.2 粘结损伤的演化
        6.2.3 塑性滑移的规律
        6.2.4 数值模型的实现
    6.3 模型的标定与验证
        6.3.1 模型参数的标定
        6.3.2 模型结果的验证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本文主要结论
    7.2 本课题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和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8)风力发电用新型PEEK摩阻材料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背景及意义
    1.2 摩阻材料的组成
        1.2.1 树脂基体粘结剂
        1.2.2 增强纤维
        1.2.3 填料
    1.3 摩阻材料摩擦学理论
        1.3.1 摩擦概述
        1.3.2 摩阻材料的摩擦学特性
        1.3.3 摩阻材料的摩擦磨损机理
    1.4 摩阻材料研究现状
    1.5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第二章 摩阻材料的制备方法
    2.1 原材料
    2.2 摩阻材料的配方设计
        2.2.1 摩阻材料基体的选择
        2.2.2 摩阻材料增强纤维的选择
        2.2.3 摩阻材料填料的选择
        2.2.4 摩阻材料配方
    2.3 摩阻材料的制备工艺
        2.3.1 混料工艺
        2.3.2 模压工艺
    2.4 模压成型过程中力学性能与摩擦系数的预测
        2.4.1 模压成型过程中摩阻材料在模腔内的应力计算
        2.4.2 力学性能的预测
        2.4.3 摩擦系数的预测
第三章 摩阻材料的力学性能研究
    3.1 表征方法
        3.1.1 力学性能测试
        3.1.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3.2 结果与讨论
        3.2.1 压缩性能的讨论
        3.2.2 弯曲性能讨论
        3.2.3 冲击性能的讨论
        3.2.4 冲击断面 SEM 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摩阻材料的摩擦学研究
    4.1 测试与表征
        4.1.1 摩擦学性能测试
        4.1.2 扫描电子显微镜
    4.2 结果与讨论
        4.2.1 粘结剂含量对摩擦材料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
        4.2.2 铜纤维含量对摩阻材料的摩擦学性能的影响
        4.2.3 磨痕表面 SEM 分析
    4.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铜纤维/芳纶浆粕混杂增强摩擦材料的冲击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
    1.1 实验用原材料
    1.2主要实验设备
    1.3试样制备及工艺条件
    1.4 性能测试
2 结果与讨论
    2.1 树脂种类对冲击性能的影响
    2.2 树脂含量对冲击性能的影响
    2.3 混杂纤维配比对冲击性能的影响
    2.4 混杂纤维含量对冲击性能的影响
3 结论

(10)国内酚醛树脂的耐磨性研究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酚醛树脂的改性
    1.1 丁腈橡胶改性酚醛树脂
    1.2 植物油改性酚醛树脂
        1.2.1 腰果壳油
        1.2.2 桐油
        1.2.3 亚麻油
    1.3 微粒增韧酚醛树脂
        1.3.1 含Si微粒增韧酚醛树脂
        1.3.2 其他微粒增韧酚醛树脂
    1.4 硼化合物改性酚醛树脂
2 纤维增强酚醛树脂
    2.1 玻璃纤维
    2.2 碳纤维
    2.3 芳纶纤维
    2.4 金属纤维
    2.5 混杂纤维
    2.6 无机化合物晶须
    2.7 蛭石
    2.8 其他纤维
3 结语

四、纤维增强摩阻材料的冲击性能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全无缝桥用SHCC路桥连接板温度变形性能研究[D]. 刘凯乐.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02)
  • [2]玉米秸秆纤维增强仿生制动摩擦材料制备及其关键技术研究[D]. 吴思阳. 吉林大学, 2020(08)
  • [3]纤维增强无铜摩擦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 叶长松.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4]超薄丁苯胶乳聚合物水泥混凝土罩面材料及性能研究[D]. 郑少鹏.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5]不锈钢钢筋混凝土梁冲击力学性能研究[D]. 张润成.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2019(02)
  • [6]稀土掺杂碳纳米管增强Fe3Al复合摩阻材料的制备与摩擦学特性研究[D]. 姚远. 广东工业大学, 2019(01)
  • [7]钢—聚丙烯混杂纤维混凝土与变形钢筋粘结—滑移本构关系研究[D]. 黄乐. 武汉大学, 2017(06)
  • [8]风力发电用新型PEEK摩阻材料的研究[D]. 邓志刚. 长沙理工大学, 2013(S2)
  • [9]铜纤维/芳纶浆粕混杂增强摩擦材料的冲击性能研究[J]. 王雪明,张佐光,李敏,张大兴,孙志杰. 材料工程, 2009(03)
  • [10]国内酚醛树脂的耐磨性研究概况[J]. 张剑,齐暑华,杨辉. 塑料工业, 2009(02)

标签:;  ;  ;  ;  ;  

纤维增强摩擦材料的冲击性能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