鳖塘生态状况与药物使用的关系

鳖塘生态状况与药物使用的关系

一、鳖池生态状况与用药的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石双[1](2019)在《中华鳖池塘不同养殖模式水环境因子和经济效益比较》文中研究说明中华鳖为我国珍贵的特种水产品,因其风味独特,且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喜爱。本论文比较了高密度养殖(高密度无水生植物)、低密度养殖(低密度有水生植物)、莲-鳖套养(在莲藕塘中套养中华鳖)和菱-鳖套养(养鳖池塘中种植菱)四种中华鳖池塘养殖模式的水质指标、浮游动植物和经济效益等,以期从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方面为中华鳖池塘养殖提供数据支持。从水质指标及综合营养状态指数可知,高密度养殖模式DO、NH4+、NO2-、TN、TP、CODMN、Chla、综合营养状态指数(TLI)均显着高于莲-鳖套养、低密度养殖和菱-鳖套养,SD显着低于莲-鳖套养、低密度养殖和菱-鳖套养(P<0.05)。四种模式共记录浮游植物9门77属,共同的优势种为微囊藻、平裂藻、隐藻、小环藻和栅藻。浮游植物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显示四种养殖模式之间互相差异不显着(P>0.05),大小依次为:莲-鳖套养>低密度养殖>高密度养殖>菱-鳖套养,四种养殖模式全为α-中污染;Pielou均匀度指数显示Pielou指数(J)且之间互相差异不显着(P>0.05),大小顺序依次为:低密度养殖>莲-鳖套养>高密度养殖>菱-鳖套养,菱-鳖套养为中营养,其他都是贫营养;Margalef丰富度指数显示高密度养殖、低密度养殖和菱-鳖套养与莲-鳖套养差异显着(P<0.05)。顺序依次为:莲-鳖套养>低密度养殖>高密度养殖>菱-鳖套养,莲-鳖套养为清洁型;菱-鳖套养、高密度养殖和低密度养殖为寡污型,且程度递减。四种模式共记录枝角类6属7种,哲水蚤3属3种,剑水蚤6属6种,共同优势种为毛饰拟剑水蚤、广布中剑水蚤和台湾温剑水蚤;浮游动物Shannon-Wiener指数显示高密度养殖、莲-鳖套养和菱-鳖套养与低密度养殖差异显着(P<0.05),四种养殖模式都为α-中污染型,低密度养殖污染相对较轻;Pielou均匀度指数显示高密度养殖、莲-鳖套养与低密度养殖和菱-鳖套养显着(P<0.05),顺序依次为:低密度养殖>菱-鳖套养>莲-鳖套养>高密度养殖,四种养殖模式Pielou均匀度指数都为贫营养;Margalef丰富度指数显示四种模式差异不显着(P>0.05),顺序依次为:低密度养殖>菱-鳖套养>高密度养殖>莲-鳖套养。四种养殖模式丰富度指数均为α-中污染型。不同养殖模式下中华鳖的经济效益依次为:高密度养殖>莲-鳖套养>菱-鳖套养>低密度养殖,产投比正好相反,依次为低密度养殖>菱-鳖套养>莲-鳖套养>高密度养殖。

赵永锋,宋迁红[2](2013)在《直击2012龟鳖养殖》文中研究表明2012年龟鳖养殖状况如何?龟鳖市场行情好吗?养殖户都赚钱了吗?龟鳖产业的发展现状又是如何的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走访了龟鳖养殖的集中区域——广东、广西等南方主产区及浙江、江苏等长三角区域,调查了养殖户、采访了水产养殖技术推广人员,本文将对长三角区域的甲鱼养殖及华南地区的龟鳖养殖情况进行剖析,以期为龟鳖养殖者今年的养殖提供参考。

罗法刚[3](2012)在《中华鳖池塘仿生态健康养殖技术》文中研究指明总结中华鳖池塘仿生态健康养殖技术,包括放养前准备、放养、放养后管理3个方面内容,以为养殖户养殖中华鳖提供参考。

赖凯昭[4](2012)在《饲料中添加复合益生菌对罗非鱼生长性能、肠道蛋白酶活性和饲料消化率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试验主要研究在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复合益生菌对罗非鱼的生长性能、肠道蛋白质消化酶活性和饲料消化率的影响,内容概括如下:试验一:选用初始体重为18.OOg±2.5g的单性罗非鱼随机分成6个组,每个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40尾,投喂添加复合益生菌(含活菌总数≥2×108cfu/g)分别为饲料重量的0.0%(对照组)、0.3%、0.4%、0.5%、0.6%和0.7%的6种饲料,在网箱中进行为期102天的养殖试验,研究复合益生菌对罗非鱼的生长性能指标和肠道蛋白质消化酶活性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复合益生菌添加水平为0.5%和0.6%的试验饲料使罗非鱼的平均增重、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比对照组有显着增加(P<0.05);添加复合益生菌的各个试验组饲料系数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着降低(P<0.05):添加复合益生菌0.3%-0.6%使鱼肠道蛋白酶活性均比对照组有极显着的提高(P<0.01),添加水平为0.7%的试验组鱼肠道蛋白酶活性则比对照组显着降低(P<0.05)。说明适量添加复合益生菌可以显着提高罗非鱼的生长速度,显着降低饲料系数,节约饲料成本,增加养殖的经济效益。对罗非鱼平均增重、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饲料系数和肠道蛋白酶活性进行回归分析得出罗非鱼饲料中该复合益生菌的添加量在0.40%~0.66%之间比较适宜。试验二:选用平均体重为16.97g±0.88g的单性罗非鱼随机分成6个组,每个组设2个重复,每个重复20尾,投喂添加复合益生菌(含活菌总数≥2×108cfu/g)的量分别为饲料重量的0.0%(对照组)、0.3%、0.4%、0.5%、0.6%和0.7%的6种饲料,同时以三氧化二铬(Cr2O3)为外源指示剂,在室内水族箱中进行养殖试验并收集试验鱼粪便,测定饲料、粪便中三氧化二铬和蛋白质的含量,研究复合益生菌对消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复合益生菌的添加水平为0.3%、0.4%、0.5%和0.6%的4个试验组饲料总消化率比对照组分别提高了15.29%、14.92%、18.68%和24.41%,饲料蛋白质消化率分别高于对照组13.05%、12.73%、14.06%和16.22%,提高的幅度均达到极显着的水平(P<0.01);添加水平为0.7%的试验组总消化率分别比添加水平为0.3%、0.4%、0.5%和0.6%的4个试验组下降了12.04%、11.67%、15.43%和21.16%,饲料蛋白质消化率分别下降了12.46%、12.14%、13.47%和15.63%,下降的幅度也都达到了极显着水平(P<0.01)。说明适量添加复合益生菌可以显着提高饲料营养的消化率,而过量添加则会使消化率下降。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该复合益生菌添加水平为0.40%比较适宜。综合两试验的结果表明,试验所使用的复合益生菌在罗非鱼饲料中的适宜添加水平为0.40%-0.66%。

赵蓓蓓[5](2012)在《鳖源嗜水气单胞菌ZHYYZ-1表型、致病机制及抑菌中草药复方筛选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患典型白底板病濒死中华鳖成鳖体内分离出嗜水气单胞菌ZHYYZ-1,其特征为:(1)菌体椭圆呈棒状,具周生鞭毛,菌落隆起,边缘光滑,血平板上可见β-溶血环;(2)繁殖适宜温度25.0~35.0℃,NaCl质量浓度0.5%~1.5%,pH6.0~8.0;(3)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丁胺卡那霉素、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喹诺酮类抗生素(氟哌酸、左氟沙星)和磺胺类抗生素(复方新诺明)敏感,对四环素类抗生素(强力霉素、四环素)及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中的链霉素和新霉素耐药;(4)具气溶素、溶血素、粘附素和外膜蛋白等毒力基因。以20日龄中华鳖稚鳖为研究对象,以腹腔注射为感染方式,采用静水停食试验法,开展该菌对中华鳖稚鳖的致病力研究,结果表明:(1)受试稚鳖表露感染的症状为异常排泄;(2)绝大多数稚鳖出现感染症状的时间为2h内,出现死亡的时间为48h内;(3)注射菌浓度1.0×105CFU/mL组均不表露临床感染症状,且均未出现死亡;注射菌浓度1.0×106CFU/mL组具较为明显的临床感染效应,但均未出现死亡;注射菌浓度1.0×107CFU/mL组则具较为明显的致死效应,96h累积死亡率为80%;(4)濒死稚鳖体内该菌含量为3.3×106CFU/g以上,稚鳖体内该菌含量的可控安全范围为(1.2~8.8)×103CFU/g。采用琼脂稀释法,开展了常见中草药对该菌的体外抑菌效果及抑菌中草药复方的筛选研究。结果表明:(1)10种常见中草药中,五倍子、黄芩、金银花、蒲公英具较好的抑菌效果,当菌浓度1.0×107CFU/mL时,它们的最小抑菌浓度依次为0.78mg/mL、3.12mg/mL、6.25mg/mL和12.50mg/mL;(2)蒲公英-五倍子、金银花-五倍子两组合对该菌具抑菌拮抗效应,蒲公英-黄芩、蒲公英-金银花、黄芩-金银花两组合对该菌具抑菌协同效应,另当黄芩质量浓度为五倍子的0.67倍以上时,两者组合对该菌具抑菌协同效应;(3)经筛选,获得了甲、乙两个中草药复方,当菌浓度1.0×107CFU/mL时,它们的最小抑菌浓度依次为2.92mg/mL和2.19mg/mL。

袁翠霖[6](2011)在《罗非鱼养殖系统微生物群落生态研究及潜在有益菌的筛选》文中提出本文利用传统的平板培养法和Biolog ECO微平板法对罗非鱼养殖系统中微生物群落的细菌数量和代谢特征进行了调查,分析了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并从养殖系统的优势菌中筛选了降解有机物能力强的潜在益生菌,旨在为罗非鱼的健康养殖管理提供有益的指导。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罗非鱼养殖系统中微生物群落的生态研究调查了2009年5月至10月期间广州市番禺区新一代渔业有限公司沙北养殖场的4口罗非鱼养殖池塘(编号分别为1#、2#、3#、4#)水体和底泥微生物群落总体平均数的动态变化情况。结果显示,罗非鱼养殖过程中水体微生物群落的细菌数量和碳源代谢特征的波动较底泥大,且受投入的抑菌药物的影响也较明显。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在6月份时显着降低,主要与L-精氨酸、甘氨酸-L-谷氨酸、D,L-α-磷酸甘油、2-羟基苯甲酸和腐胺这五种碳源利用菌群在6月份时的减少有关。底泥微生物群落的细菌数量和碳源代谢特征在整个养殖过程中均维持着比较稳定的状态,受抑菌药物的影响较小。从对31种碳源的利用特征来看,水体和底泥微生物群落结构存在着明显的共性。利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法分析了2009年5月至10月份期间罗非鱼养殖池塘水体和底泥微生物指标分别与水体和底泥环境因子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显示,水体微生物群落与水体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性较底泥明显。水体异养细菌总数与pH和总有机碳呈显着的负相关关系;芽孢杆菌数目与硅酸盐呈显着的正相关关系,与总磷呈显着的负相关关系;微生物群落代谢活性、功能多样性以及对糖类及其衍生物、脂肪酸和脂类、代谢中间产物和次生代谢物碳源的利用都与水体中的磷酸盐含量呈显着负相关;微生物群落对代谢中间产物和次生代谢物的利用与总磷呈显着负相关;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以及对代谢中间产物和次生代谢物的利用与水体中亚硝态氮的含量呈显着的正相关关系。底泥各微生物指标和底泥中总氮、总磷、硫化物和有机质的含量之间均无显着相关性。于2009年11月份即罗非鱼养殖末期对1#、3#、4#池塘水体、底泥和肠道微生物群落的细菌数量和代谢特征进行了调查和比较。结果显示,三个池塘中水体和肠道微生物群落代谢特征较为相似,1#池塘水体和肠道微生物群落的碳源代谢能力显着低于3#和4#池塘;底泥微生物群落碳源代谢特征在三个池塘之间的差异性不大。2罗非鱼养殖系统中潜在有益菌的筛选从罗非鱼养殖系统分离出来的优势菌中筛到了15株酶产生菌株,其中10株具有较高的蛋白酶活力,分别为D30、D45、D50、D51、D53、D7、D11、D18、D21和D55;9株具有较高的淀粉酶活力,分别为D17、D11、D38、D41、D45、D47、D51、D52和D55。其中D51和D53的蛋白酶活力最强,其最高酶活力均>70.0U/mL,D51和D52的淀粉酶活力最强,其最高酶活力分别可达267.86U/mL和190.52U/mL,Dl]、D45、D51和D55既具有较高的蛋白酶活力又具有较高的淀粉酶活力。将此15株菌经分子生物学鉴定,初步认定菌株D50、D11、D18、D21和D17属于Bacillus sp.;菌株D45、D51、D52、D41、D47和D53属于Exiguobacterium sp.;菌株D55属于Aeromonas sp;菌株D30属于Agrobacteriumsp.;菌株D38属于Arthrobacter sp.;菌株D7属于Pseudomonas sp. o选取D11、D45、D51、D55、D52和D53这6株菌进行有机物降解菌株的筛选,结果显示,此6株菌对饲料浸出液中的有机物降解效果明显,对饲料培养基上清液中的有机物降解显着,且能对底部的饲料沉积物颗粒进行降解。

王雪光[7](2011)在《养殖池塘水质生态修复技术与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池塘是我国水产品供应的重要来源。经济活动和城市化进程的飞速发展造成池塘水源污染以及地表径流周边携带的农业面源污染物,给这些封闭水体以巨大压力,养殖过程中过量的投入性生产资料,池塘中生物(水草、鱼类、藻类和底栖动物)死亡后,经微生物分解残留物也会污染池塘水体。解决池塘污染,特别是富营养化问题,不仅需要严格控制外源和内源污染,而且需要持续不断地对富营养化水体进行直接净化,以达到降低水体氮磷营养盐含量的目的。本文通过构建“鱼-稻”复合生态系统,研究稻田循环水对养殖废水氮、磷去除作用以及“鱼-稻”复合生态系统对池塘水质修复的效果;通过直接在养殖池塘架设空心菜浮床,探讨空心菜浮床对池塘水质原位修复的效果,以期建立相应的池塘水质异位和原位修复技术。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稻田循环水对池塘水体TN、TP、NH4+、NO3-的除去作用养殖废水经稻田循环对氮、磷去除作用明显:实验10d时,稻田循环塘硝态氮含量为0.0397 mg/L,对照塘为0.0806 mg/L,相对下降50.74%;实验20d时;循环塘氨氮含量为0.0642 mg/L,对照塘为0.2717 mg/L,相对下降76.37%;实验30d时,循环塘亚硝态氮含量为0.0009mg/L,对照塘为0.0108 mg/L,相对下降91.67%;实验50d时,总氮含量为0.3437mg/L,对照塘为0.8820 mg/L,相对下降61.03%;总磷的含量为0.1537 mg/L,对照塘为0.4162 mg/L,相对下降63.07%。稻田循环塘对氮、磷去除效率与废水氮、磷浓度呈正相关。2、“鱼-稻”复合生态系统池塘水质异位修复采用面积均为2000 m2、呈“田”字排列的池塘,按稻田与鱼池面积比1:3构建“鱼-稻”复合生态系统,并研究水稻对池塘养殖废水的净化能力、水稻生产性能等,建立“鱼-稻”复合生态系统池塘水质异位修复技术。①鱼-稻复合生态系统池塘水环境得到改善,减少鱼病发生,有利于鱼类生长,具有更好的生产性能,池塘单位净利润较传统池塘提高50%以上。②未施肥组、钾肥组和基肥组等净水稻田对养殖废水氮磷无机盐均有较好的去除效果,且各处理组间差异均不显着(p>0.05),各净水稻田处理组对TN平均去除率达到50%以上,对N02--N平均去除率达到70%以上,对NH4+-N平均去除率达到45%以上,对TP平均去除率达到47%以上,对P043--p平均去除率达到29%以上。③水稻对养殖废水N、P实时去除效率与其负荷成正相关,与水稻的生长时期关系不明显。④施肥不影响水稻的废水净化效果,而且适当施肥可有效增加水稻产量。3、空心菜浮床池塘水质原位修复在7000m2的池塘中设置面积为525m2的空心菜浮床,并以面积相同采取传统养殖方式的池塘作为对照,比较空心菜浮床在四大家鱼成鱼池塘中的应用效果,建立空心菜浮床池塘水质原位修复技术。①实验塘的空心菜生长茂密,其单位产量可达16423.0g/m2,收获空心菜共从水体移出29672.1g氮和3454.7g磷。②实验池塘水质较对照池稳定,水体中NH4+、NO2的浓度较对照池低,波动幅度小,TN、NO3浓度两池差异不大,实验池塘TP与P043-的平均浓度均高于对照池,但整个实验期间实验池P043-平均浓度占TP浓度的31.2%和33.8%(植物区和敞水区),而对照池P043-浓度仅占TP浓度的18.0%。③经过近10个月的饲养管理,实验池的净收益为37379.7元,是对照池净收益的1.92倍,说明实验池的养殖模式经济效益更高。④实验池投入品以鱼体形式输出氮、磷分别为35.0%和34.6%,显着高于对照池的23.7%和16.8%,且实验池中通过空心菜从水体中吸收的氮磷占氮磷投入总量的5.4%和2.6%,大大减少了留存在水环境中的氮磷,减轻了池塘水体污染。

吴曦沛[8](2009)在《螃蟹有机养殖的水环境效益及水质控制技术研究》文中指出我国是世界上水产养殖第一大国,但集约化养殖造成的水环境污染尤其是水体富营养化日益严重,水产养殖环境污染问题引起各界的广泛关注。本研究以高淳县阳江镇狮树水产项目渔场中华绒鳌蟹(Eriocheir Sinensis H. milne-Edwards)有机和常规养殖基地为典型区域,对养殖引起的水环境问题进行调查研究,通过野外试验和室内模拟试验,比较淡水螃蟹有机和常规两种养殖模式对水环境的影响程度,探讨螃蟹养殖体系的水质控制技术,以达到环境与经济效益最大化,对提前做好水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减少水域污染,防治大面积水域富营养化,保持良好的水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螃蟹养殖场水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2)螃蟹养殖场底泥营养盐含量与水质的动态变化关系研究。(3)螃蟹有机养殖场水质控制技术定量研究,包括有机和常规养殖池塘底泥氮磷溶出特性的模拟研究和有机养殖塘投放光合细菌对水质改良效果的研究。对螃蟹养殖场水环境质量现状调查结果显示,有机养殖区的水环境质量整体好于常规养殖区。有机养殖方式能较好地控制水体中的总氮和总磷浓度,D0普遍高于常规养殖,表现出较好的环境效益。常规养殖水体在5-7月间总磷浓度是有机养殖方式的3-5倍,且到养殖后期(9月)仅通过换水措施仍不能明显降低总磷浓度。养殖区的各主要污染物的动态变化规律有所不同,两种养殖方式的同一污染指标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5-12月总磷浓度保持在较高水平,铵态氮浓度自放苗后呈梯度递增趋势。养殖后期(9月)的养殖排水对固城湖水环境造成的影响最大。主要的污染负荷为TP和TN,在较高的气温下极易引发固城湖水体富营养化。清塘时(12月底)固城湖水环境质量也不容乐观,常规比有机养殖方式排放的废水总量大。对螃蟹养殖场底泥营养盐含量与水质变化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养殖水体中各营养指标的浓度对养殖塘底泥相应营养物质含量的富集有明显的协同作用,底泥中全氮、全磷、易水解态氮和有机质的累积滞后于水体相应营养元素浓度变化。在同一养殖方式下,全氮、易水解态氮、速效磷和有机质含量在清塘时塘基高于环沟,在养殖周期内环沟中的含量极显着高于塘基。投放的饵料有相当一部分并未被螃蟹吸收利用而是沉积到了池塘环沟的底泥中。常规养殖方式的塘基或者环沟底泥中的全氮、全磷、易水解态氮、速效磷和有机质基本上均高于有机养殖方式的塘基或环沟,暴发水体富营养化的风险较大,有机养殖池塘的低质比较好,环境效益比较高。有机和常规养殖池塘底泥氮磷溶出特性的模拟研究结果表明,覆水前期,底泥厚度是决定铵态氮溶出总量的主要因子,中后期底泥类型成为主要因素,底泥厚度越厚溶出总量越大,有机养殖底泥铵态氮溶出总量明显高于常规养殖底泥。在生产实际中可以通过清塘减少底泥厚度或在此之前换水以控制水质变化。底泥厚度相同的条件下有机养殖底泥硝态氮、亚硝态氮的污染负荷明显低于常规养殖底泥。常规养殖底泥更易在短时间内溶出硝态氮。常规养殖方式水体可能比有机养殖方式更易迅速爆发水体富营养化。常规养殖底泥总磷本底含量较高,在覆水初期总磷溶出量高于有机养殖底泥,有机底泥最终总磷溶出量高于常规组。光合细菌对水质的改善效果总体比较明显,能显着降低养殖池塘的有机污染物。并对水体中的硝态氮、铵态氮以及总氮有十分显着的去除效果。光合细菌对C0DM。的去除率比较稳定,受pH值和水温的影响很小。对铵态氮、硝态氮和总氮的去除率最高达到30%,但受pH值和水温变化的影响比较大,pH值略低时对氮素去除的整体效果更佳。对总磷的去除效果在水体pH值略低的养殖后期(9月)才更为明显。试验中光合细菌对可溶性正磷酸盐的去除效果始终不明显,光合细菌去除的可能主要为结合态磷素。光合细菌还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水体中的溶氧量,有利于螃蟹生长活动。

张磊[9](2009)在《中华鳖养殖水体的环境因子调查与机体致病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河北省阜平县中华鳖养殖基地的疾病情况及养殖水体的环境因子进行为期9个月的采样和监测分析,探讨了水体中浮游植物的群落特征、理化因子对中华鳖疾病的影响;从患病中华鳖体内分离纯化细菌并进行鉴定,得到了3株能够感染中华鳖的致病菌,找出了能够有效抑制致病菌的药物;进行回染实验,通过对感染的中华鳖血液进行生理生化分析,发现患病后许多指标出现异常变化。上述结果为有效预防中华鳖细菌性疾病的发生提供参考依据。共鉴定出5门、5纲、22科、42种浮游植物,其中绿藻门藻类最多,有19属25种;其次为蓝藻门,9属13种;其它三门相对较少。优势种为四尾栅藻(Scenedesmus quadricanda),其较高的耐污性提示养殖水体有机污染程度较高。对养殖水体进行的化学指标监测结果表明总氮与氨氮含量比较高,结合疾病情况,可看出中华鳖的患病情况与总氮、氨氮含量的变化相一致。分离出3株优势细菌,通过菌体和菌落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征分析和16SrDNA测序,鉴定出该3种细菌分别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温和气单胞菌(Aeromonas sobria)。细菌回染实验结果表明3株细菌都能引起机体患病。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嗜水气单胞菌对庆大霉素、红霉素、环丙沙星和氯霉素都有极强的敏感性;铜绿假单胞菌对四环素有极强的敏感性,对诺氟沙星、庆大霉素和环丙沙星有较强的敏感性;温和气单胞菌对土霉素、红霉素有极强的敏感性。在治疗中华鳖细菌性疾病时,可以选用针对性药物进行治疗,这样能在短时间内起到良好的效果。中华鳖在感染致病菌后,血细胞数量大量减少;血液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3种酶活力显着高于健康中华鳖,这可能是病原感染后造成中华鳖体内器官病变,刺激酶活力升高,同时细胞内酶大量逸出也能导致这种情况。肌酸激酶变化不显着,可见中华鳖患病后对肌肉细胞的影响不大。蛋白质代谢方面:病鳖血液中总蛋白、白蛋白含量下降,尿素氮含量显着提高,说明中华鳖免疫系统受到细菌感染影响,免疫功能严重下降,其中尿素氮含量增加的原因可能是中华鳖患病后肾单位滤过及重吸收功能失调,肾功能不全。脂类代谢方面:患病中华鳖血液中甘油三酯含量显着低于健康中华鳖,甘油三酯含量与肝脏的健康程度密切相关,可见患病中华鳖肝脏受到了严重损伤;总胆固醇含量变化不显着。离子代谢方面:Ca2+、Na+和Cl-含量变化不显着,这可能是由于患病时间较短,离子浓度还没有出现显着变化。

陈柏湘[10](2009)在《稻田对池塘养殖废水的净化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池塘养殖废水带来的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稻田具有净化池塘养殖废水的潜力,为确定稻田的净化能力和不同施肥处理对净水稻田的影响,在水泥池(4.1m×6.7m×1.0m)中铺土进行野外试验。试验设四个处理:对照处理——不培土不植稻;未施肥处理——铺土种植水稻,试验过程不施入化肥;施钾处理——铺土种植水稻,在试验过程中施入1.0 g/m2·d氯化钾;施基肥处理——铺土种植水稻,试验前施入氮磷钾肥(N:P2O5:K2O=0.6:0.5:0.8)做基肥、试验期间不施肥,每个处理设三个重复。从水稻移栽20天后开始,每天泵换邻近养殖池塘排放的废水15.0cm,每周测定试验池进水和出水水体中的总磷(TP)、磷酸盐(PO43--p)、总氮(TN)、氨氮(NH4+-N)、硝态氮(NO3--N)、亚硝酸盐(NO2--N)、化学耗氧量(COD)等水质参数。在试验结束时,测定植稻净水稻田、对照稻田(试验过程中不施肥、不换水,维持水位15.0cm不变)和传统稻田(当地农民按传统方式耕作的稻田)中水稻的株高、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结实率、产量和干物质重等指标。进行了中试实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经过2007和2008年两个水稻生产周期的试验,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池塘养殖废水有机物污染严重,排放或者重新利用前需要进行处理。(2)稻田可以有效地净化池塘养殖废水;不同施肥处理稻田对池塘养殖废水的平均去除率为:未施肥处理(TP:68.69%、PO43--p:42.64%、TN:36.43%、NH4+-N:59.01%、NO3--N:24.85%、NO2--N:70.38%、COD:53.78%)、施钾处理(TP:69.25%、PO43--P:55.66%、TN:42.49%、NH4+-N:65.78%、NO3--N:24.77%、NO2--N:66.67%、COD:54.81%)、施基肥处理(TP:65.95%、PO43--p:26.67%、TN:41.40%、NH4+-N:57.59%、NO3--N:28.01%、NO2--N:71.04%、COD:53.27%);对于废水中营养物质的去除各施肥处理稻田之间没有显着差异(p>0.05),表明施肥处理不影响水稻对养殖废水的净化效果。(3)稻田对池塘养殖废水的实时去除效率与废水中营养物质的负荷成正相关,与水稻的生长时期关系不明显。(4)仅仅依靠池塘养殖废水提供的营养不能完全满足水稻生长发育的需要,应进行肥料补充;相比未施肥处理,在试验中施入钾肥虽然不能显着提高稻田水稻的产量构成因子(p>0.05),但是可以显着提高水稻的谷产量和干物质重(p<0.05),在试验前施入基肥能显着地增加水稻的株高、有效穗数和穗粒数、谷产量和干物质重(p<0.05)。(5)中试实验结果显示,处理养殖废水的稻田谷产量有一定的下降(16.1%),处理池塘水体状况改善,鱼类成活率和生长速度的得到提高,其经济效益得到提高(22.2%)。从整体来看,利用稻田处理池塘养殖废水具有显着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二、鳖池生态状况与用药的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鳖池生态状况与用药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中华鳖池塘不同养殖模式水环境因子和经济效益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中华鳖概况
        1.1.1 中华鳖习性
        1.1.2 中华鳖的食用价值
        1.1.3 中华鳖的药用价值
    1.2 中华鳖养殖概况
        1.2.1 国内外中华鳖养殖现状
        1.2.2 温室高密度养殖模式
        1.2.3 高密度养殖模式
        1.2.4 低密度养殖模式
        1.2.5 菱-鳖套养模式
        1.2.6 莲-鳖套养模式
    1.3 中华鳖养殖水环境因子评价
        1.3.1 理化指标及富营养评价
        1.3.2 浮游植物评价
        1.3.3 浮游动物评价
    1.4 中华鳖养殖经济效益
    1.5 立题背景和意义
    1.6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中华鳖不同养殖模式下的经济效益比较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条件
        2.1.2 鳖种投放
        2.1.3 饲养管理
        2.1.4 日常管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四种模式鳖生长性能的比较
        2.2.2 四种模式经济效益的分析
    2.3 讨论
第三章 中华鳖池塘不同养殖模式水质指标比较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水样的采集与处理
        3.1.2 氨氮的测定
        3.1.3 亚硝酸盐的测定
        3.1.4 TN、TP的测定
        3.1.5 COD_(Mn)的测定
        3.1.6 叶绿素a的测定
        3.1.7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水质指标分析
        3.2.2 富营养程度评价
    3.3 讨论
第四章 中华鳖池塘不同养殖模式浮游动植物及多样性比较
    4.1 材料与方法
        4.1.1 采样时间和地点
        4.1.2 浮游植物采样与鉴定方法
        4.1.3 浮游动物采样与鉴定方法
        4.1.4 浮游动植物多样性指数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分析
        4.2.2 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分析
        4.2.3 浮游植物优势种分析
        4.2.4 浮游动物优势种分析
        4.2.5 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分析
        4.2.6 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的变化分析
    4.3 讨论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中华鳖池塘仿生态健康养殖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放养前准备
    1.1 养殖池建造
    1.2 清塘消毒
    1.3 鳖种选择
    1.4 建造晒背台、食台
2 放养
3 放养后管理
    3.1 饲喂
    3.2 水体管理
    3.3 池边消毒与杂物清除
    3.4 按时巡塘
    3.5 建立并完善养殖档案
4 起捕

(4)饲料中添加复合益生菌对罗非鱼生长性能、肠道蛋白酶活性和饲料消化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用术语缩写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罗非鱼及其产业概况
        1.1.1 罗非鱼的特点
        1.1.2 养殖方式和养殖区域
        1.1.3 发展前景
        1.1.4 存在问题和面临的挑战
    1.2 益生菌概况
        1.2.1 益生菌作为畜禽饲料添加剂的作用和功能
        1.2.2 益生菌在畜禽动物上的研究和应用
        1.2.3 益生菌在水产养殖业上的功能和应用
    1.3 鱼类消化吸收及其消化率的概述
        1.3.1 鱼类的消化器官
        1.3.2 消化液和消化酶
        1.3.3 吸收的部位和吸收形式
        1.3.4 消化速度及与消化率的相互关系、影响的主要因素
        1.3.5 影响消化率的主要因素及提高消化率的措施
        1.3.6 测定消化率的方法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饲料中添加复合益生菌对罗非鱼生长性能及肠道蛋白酶活性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复合益生菌
        2.1.2 试验用网箱及试验地点、时间
        2.1.3 试验用罗非鱼种及分组
        2.1.4 试验用饲料
        2.1.5 试验水域的水质条件
        2.1.6 日常管理
        2.1.7 生长性能指标的测定
        2.1.8 肠道蛋白酶活性的测定
        2.1.9 评定指标
        2.1.10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生长性能指标
        2.2.2 肠道蛋白酶活性
        2.2.3 回归分析
    2.3 讨论
        2.3.1 添加复合益生菌对罗非鱼生长性能、肠道蛋白酶活性的影响
        2.3.2 添加复合益生菌对饲料成本的影响
        2.3.3 适宜添加量
    2.4 结论
第三章 添加复合益生菌对罗非鱼饲料消化率的影响
    3.1 材料和方法
        3.1.1 复合益生菌和基础饲料
        3.1.2 外源指示剂
        3.1.3 试验用设备及工具
        3.1.4 试验用鱼及试验分组
        3.1.5 试验饲料的制作
        3.1.6 试验用鱼的暂养
        3.1.7 试验饲料的投喂和鱼粪便的收集
        3.1.8 饲料、粪便样品中粗蛋白及三氧化二铬的定量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复合益生菌不同添加水平对总消化率的影响
        3.2.2 复合益生菌不同添加水平对蛋白质消化率的影响
        3.2.3 回归分析
    3.3 讨论
        3.3.1 消化率
        3.3.2 复合益生菌的适宜添加量
    3.4 结论
第四章 总体结论
    4.1 结论
    4.2 有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课题来源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5)鳖源嗜水气单胞菌ZHYYZ-1表型、致病机制及抑菌中草药复方筛选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鳖源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与中华鳖疾病
    2.1 鳖源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的生物学特征
        2.1.1 病菌菌体及菌落形态特征
        2.1.2 病菌的药敏特征
        2.1.3 病菌的毒力因子及其研究现状
    2.2 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引起的中华鳖疾病
    2.3 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引起的中华鳖疾病的防治措施
        2.3.1 药物防治
        2.3.2 生态防治
        2.3.3 免疫防治
第三章 鳖源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 ZHYYZ-1 的分离与鉴定
    3.1 材料与方法
        3.1.1 病鳖来源及症状
        3.1.2 细菌的分离
        3.1.3 分离菌对中华鳖稚鳖的致病性检查
        3.1.4 致病菌株的形态特征观察和理化特性检查
        3.1.5 致病菌株的16S rDNA序列的测定及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分离菌的致病性检测
        3.2.2 致病菌株 ZHYYZ-1 的形态特征
        3.2.3 致病菌株 ZHYYZ-1 的生化鉴定
        3.2.4 致病菌株 ZHYYZ-1 的基因序列及系统发育树
    3.3 讨论
第四章 鳖源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 ZHYYZ-1 药敏特征及对若干理化因子的适应性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菌
        4.1.2 试验菌的药敏试验
        4.1.3 试验菌对温度、N aCl 质量浓度及 pH的适应性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试验菌的药敏特征
        4.2.2 不同温度条件下试验菌的生长特征
        4.2.3 不同N aCl质量浓度条件下试验菌的生长特征
        4.2.4 不同p H条件下试验菌的生长特征
    4.3 讨论
        4.3.1 试验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
        4.3.2 理化因子对嗜水气单胞菌繁殖的影响及与中华鳖疾病的相关性
第五章 嗜水气单胞菌 ZHYYZ-1 毒力基因的检测及其对中华鳖稚鳖的致病力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菌
        5.1.2 供试稚鳖
        5.1.3 养殖用水
        5.1.4 试验菌毒力基因的检测
        5.1.5 试验菌对中华鳖稚鳖致病力的定量观测
        5.1.6 数据处理
    5.2 结果与分析
        5.2.1 试验菌的主要毒力基因
        5.2.2 不同浓度试验菌致稚鳖的感染症状及特点
        5.2.3 不同浓度试验菌致稚鳖的死亡特征
        5.2.4 受试稚鳖体内菌含量的时序变化特征
    5.3 讨论
        5.3.1 稚鳖对试验菌注射攻毒的应答特征
        5.3.2 试验菌对稚鳖的感染与致死效应
        5.3.3 稚鳖可控安全注射浓度范围的设置及试验菌的致病性评价
第六章 中草药对嗜水气单胞菌 ZHYYZ-1 的体外抑菌效果及抑菌复方的筛选研究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菌
        6.1.2 供试中草药
        6.1.3 试验菌菌液的制备
        6.1.4 试验中草药含药平板的制备
        6.1.5 中草药体外抑菌效果的测定
        6.1.6 中草药复方的筛选
        6.1.7 复方中草药对水产养殖动物嗜水气单胞菌病的防治效果
    6.2 结果与分析
        6.2.1 中草药对试验菌的体外抑菌效果
        6.2.2 中草药两两组合对试验菌的体外抑菌效果
        6.2.3 复方中草药对试验菌的体外抑菌效果
        6.2.4 复方中草药对水产养殖动物嗜水气单胞菌病的防治效果
    6.3 讨论
        6.3.1 中草药体外抑菌试验方法的选择及其抑菌效果
        6.3.2 复方中草药抑菌效果及对嗜水气单胞菌病防治效果的评价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6)罗非鱼养殖系统微生物群落生态研究及潜在有益菌的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前言
    1 我国罗非鱼的养殖现状
    2 水产养殖中微生物的研究概况
        2.1 微生物的分离和检测性研究
        2.2 微生物的性能研究
    3 Biolog EcoPlate的应用
        3.1 Biolog EcoPlate简介
        3.2 Biolog EcoPlate的用法
    4 水产养殖中益生菌的筛选和应用
    5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目的与意义
        5.1 研究的主要内容
        5.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罗非鱼养殖系统中微生物群落的动态变化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池塘的选择及管理
        2.2 样品的采集
        2.3 异养细菌总数和芽孢杆菌数目的检测
        2.4 池塘微生物群落代谢特征的测定
        2.5 各指标值的计算方法
        2.6 数据处理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细菌数量的动态变化特征
        3.2 微生物群落代谢活性的动态变化特征
        3.3 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动态变化
        3.4 微生物群落对不同碳源利用的动态变化
    4 讨论
        4.1 罗非鱼养殖过程中水体和底泥微生物群落的动态变化
        4.2 投药对水体和底泥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4.3 水体和底泥微生物群落的特征
第三章 罗非鱼养殖过程中微生物指标与环境因子指标之间的关系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池塘的选择及管理
        2.2 微生物样品采集与检测
        2.3 环境因子样品采集与分析
        2.4 数据分析方法
    3 结果和分析
        3.1 罗非鱼养殖过程中环境因子的动态变化
        3.2 细菌数量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3.3 微生物群落代谢活性和多样性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3.4 微生物群落对四大类碳源的利用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4 讨论
第四章 罗非鱼养殖末期微生物群落组成及代谢功能的空间特征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池塘的选择及管理
        2.2 样品的采集
        2.3 细菌数目的检测
        2.4 池塘微生物群落代谢特征的测定
        2.5 各指标值的计算方法
        2.6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池塘不同生境中的细菌数量的空间分布特征
        3.2 不同池塘不同生境中的微生物群落代谢活性的空间特征
        3.3 不同池塘不同生境中的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空间特征
        3.4 不同池塘不同生境中的微生物群落对四大类碳源的利用情况
    4 讨论
        4.1 不同池塘中微生物群落的特征比较
        4.2 环境微生物群落与肠道微生物群落的相关性
第五章 罗非鱼养殖系统中酶产生菌株的筛选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采样区域及采样时间
        2.2 菌株来源
        2.3 酶产生菌筛选培养基
        2.4 酶产生菌株的初筛
        2.5 酶产生菌株的复筛
        2.6 酶产生菌株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酶产生菌株的初筛结果
        3.2 酶产生菌株的复筛结果
        3.3 酶产生菌株的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
    4 结论
第六章 罗非鱼养殖系统中潜在有机物降解菌株的筛选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菌株来源
        2.2 对饲料浸出液中COD的去除实验
        2.3 对罗非鱼饲料的降解实验
        2.4 COD值的测定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对饲料浸出液中COD的去除效果
        3.2 对罗非鱼饲料的降解效果
    4 讨论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7)养殖池塘水质生态修复技术与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我国池塘养殖发展历史、地位概述
        1.1.1 我国池塘养殖业历史悠久
        1.1.2 新中国池塘养殖业发展迅速
        1.1.3 淡水渔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地位
        1.1.3.1 国家食物安全和农业经济的重要支柱
        1.1.3.2 促进了我国外向型产业发展
        1.1.3.3 为解决"三农"问题作出了突出贡献
    1.2 我国池塘养殖环境现状
        1.2.1 水域污染的概念
        1.2.2 水体富营养化
        1.2.2.1 富营养化形成的条件
        1.2.2.2 水体富营养化评价指标
        1.2.2.2.1 透明度
        1.2.2.2.2 化学指标
        1.2.2.2.3 生物学指标
        1.2.3 富营养化的评价
        1.2.4 渔业水域污染状况
        1.2.4.1 天然渔业水域
        1.2.4.2 内陆池塘
        1.2.4.3 渔业环境污染的经济损失
        1.2.5 养殖池塘污染物和污染源
        1.2.5.1 养殖水域的外源性污染
        1.2.5.1.1 工业废水污染
        1.2.5.1.2 生活废水污染
        1.2.5.1.3 农业废水污染
        1.2.5.2 养殖生产的自源性污染
    1.3 养殖池塘环境潜在危害
        1.3.1 有害重金属污染
        1.3.2 有机氯农药(OCPs)残留
    1.4 养殖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1.4.1 水产品质量安全现状
        1.4.2 水产品质量安全重要事件回顾
        1.4.2.1 氯霉素事件
        1.4.2.2 多宝鱼事件
        1.4.2.3 孔雀石绿毒鱼事件
        1.4.2.4 大黄鱼事件
        1.4.2.5 斑点叉尾鲴事件
        1.4.3 导致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原因
        1.4.3.1 饲料
        1.4.3.1.1 违规添加抗生素和喹乙醇和喹烯酮等促生长剂
        1.4.3.1.2 有害重金属
        1.4.3.1.3 饲料或原料中的三聚氰胺及孔雀石绿
        1.4.3.1.4 棉酚
        1.4.3.1.5 饲料运输和存储过程中的变质和污染
        1.4.3.2 药物残留
        1.4.3.2.1 硝基呋喃类
        1.4.3.2.2 孔雀石绿
        1.4.3.2.3 汞制剂
        1.4.3.2.4 抗生素类药物和合成抗菌药的过量使用
        1.4.3.2.5 原药或人用药物
        1.4.3.3 农药类杀虫剂
        1.4.3.4 违规使用药物的主要原因
    1.5 养殖池塘水质修复的生物途径
        1.5.1 有利于水质修复的养殖模式
        1.5.1.1 混养模式
        1.5.1.2 基塘渔业模式
        1.5.1.3 种养循环渔业模式
        1.5.2 池塘渔业生态工程
        1.5.2.1 生物浮床
        1.5.2.2 异位调控——分池混养
        1.5.2.3 异位调控——人工湿地
        1.5.3 微生态制剂
        1.5.4 小结
    1.6 课题的提出和意义
        1.6.1 课题的提出
        1.6.2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稻田循环水对池塘水体TN、TP、NH_4~+、NO_3~-的除去作用
    2.1 材料和方法
        2.1.1 试验地点
        2.1.2 鱼类放养
        2.1.3 饲养管理
        2.1.4 采样及测定方法
        2.1.5 数据分析
    2.2 结果
        2.2.1 水体中氨氮含量的变化
        2.2.2 水体中硝酸盐含量的变化
        2.2.3 水体中亚硝酸盐含量的变化
        2.2.4 水体中总氮含量的变化
        2.2.5 水体中磷酸盐和总磷的变化
    2.3 讨论
        2.3.1 水稻对水体TN、TP、NH_4~+、NO_3~-的除去效果
        2.3.2 水稻对水体NH_4~+、NO_3~-的除去机制
        2.3.3 水稻对水体TN、TP的除去机制
    2.4 小结
第三章 鱼-稻复合生态系统构建与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鱼-稻复合生态系统构建
        3.1.2 池塘放养与管理
        3.1.3 稻田的池塘养殖废水净化能力
        3.1.4 净水稻田的生产性能
        3.1.5 统计分析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复合生态系统池塘养殖生产性能
        3.2.2 稻田对池塘养殖废水的净化能力
        3.2.2.1 平均去除情况
        3.2.2.2 实时去除率
        3.2.2.3 实时单位去除量
        3.2.3 净水稻田的水稻性能
    3.3 讨论
        3.3.1 稻田对P的去除作用
        3.3.2 稻田对N的去除作用
        3.3.3 稻田对化学耗氧量的净化作用
        3.3.4 施肥对水稻净水能力及其生产性能的影响
    3.4 结论
第四章 空心菜浮床在成鱼养殖池塘应用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池塘准备
        4.1.2 生物浮床制作和架设
        4.1.3 空心菜浮床的设置和管理
        4.1.4 鱼类放养和日常管理
        4.1.5 测定项目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池塘水质
        4.2.1.1 水温、溶氧、PH和透明度
        4.2.1.2 氮(N)
        4.2.1.3 磷(P)
        4.2.2 空心菜收获
        4.2.3 养殖产量和经济效益分析
        4.2.4 池塘系统氮磷利用率
    4.3 讨论
        4.3.1 空心菜浮床对池塘水质的影响
        4.3.2 空心菜浮床池塘经济和生态效益
    4.4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8)螃蟹有机养殖的水环境效益及水质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表目录
图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依据
    1.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 研究目标
第二章 淡水养殖的水环境问题和水质调控措施的研究进展
    2.1 国内外水产养殖业发展历史与现状
        2.1.1 国内外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沿革
        2.1.2 江苏省典型地区中华绒螯蟹养殖业发展现状
    2.2 常规和有机养殖方式比较
        2.2.1 常规养殖方式
        2.2.2 有机养殖方式
        2.2.3 螃蟹常规和有机养殖方式比较研究的现状
    2.3 池塘养殖引起的主要环境问题
        2.3.1 池塘养殖的主要特点
        2.3.2 池塘养殖的物质循环
        2.3.3 螃蟹池塘养殖的外源和内源污染
        2.3.4 螃蟹养殖池塘水环境污染带来的问题
    2.4 螃蟹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2.4.1 螃蟹常规养殖的发展瓶颈
        2.4.2 螃蟹生态、有机养殖的经济和环境效益初显
        2.4.3 微生物水质调控技术在池塘养殖中的应用
第三章 螃蟹养殖场水环境质量现状调查评价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固城湖水质总体状况
        3.1.2 螃蟹养殖场概况
        3.1.3 调查评价的方法与标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时期螃蟹养殖区水环境调查结果
        3.2.2 不同时期螃蟹养殖区水质营养元素指标动态变化
        3.2.3 固城湖不同时期水环境质量评价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螃蟹养殖场底泥营养盐含量与水质变化关系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材料
        4.1.2 试验设计
        4.1.3 测定方法
        4.1.4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有机和常规养殖方式下养殖场底泥各营养指标含量的动态变化
        4.2.2 水体和底泥中各形态氮磷和有机物含量的相互关系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有机和常规养殖池塘底泥氮磷溶出特性的模拟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供试样品的采集和制备
        5.1.2 试验设计
        5.1.3 测定方法
        5.1.4 结果计算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不同养殖方式水体底泥中无机态氮的溶出特性
        5.2.2 不同养殖方式水体底泥中各形态磷的溶出特性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光合细菌对螃蟹养殖塘水质的调控与净化作用研究
    6.1 材料与方法
        6.1.1 供试材料
        6.1.2 试验设计
        6.1.3 测定方法
        6.1.4 数据分析
    6.2 结果与分析
        6.2.1 投放光合细菌对供试养殖塘水质理化指标的影响
        6.2.2 投放光合细菌对水质的调控与净化效果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全文结论与研究展望
    7.1 全文结论
    7.2 本研究创新之处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9)中华鳖养殖水体的环境因子调查与机体致病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中华鳖的生物学特征
    1.2 中华鳖养殖水体的环境因子
        1.2.1 非生物因子
        1.2.2 生物因子
    1.3 中华鳖疾病概况
    1.4 中华鳖疾病的主要防治方法
        1.4.1 生态防治
        1.4.2 药物治疗与免疫防治
    1.5 实验目的及意义
    1.6 技术路线
第2章 中华鳖养殖水体浮游植物群落特征与疾病监测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采样时间和采样点的设置
        2.2.2 采样方法
        2.2.3 浮游植物群落特征及水质评价方法
    2.3 结果
        2.3.1 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
        2.3.2 各采样点优势种
        2.3.3 各采样点浮游植物的频度和多度分布
        2.3.4 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及绿藻商
        2.3.5 浮游植物密度变化
        2.3.6 中华鳖死亡情况调查结果
        2.3.7 藻类密度与中华鳖死亡数的相关性分析
    2.4 讨论
第3章 中华鳖养殖水体水质监测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采样时间和采样点的设置
        3.2.2 总氮的测定方法:过硫酸钾氧化紫外分光光度法
        3.2.3 氨氮的测定方法:纳氏分光光度计法
        3.2.4 亚硝酸盐氮的测定方法:N-(1-萘基)-乙二胺分光光度法
        3.2.5 总磷的测定方法:钼锑抗分光光度法
    3.3 结果
        3.3.1 中华鳖养殖水体水质情况调查结果
        3.3.2 水质与中华鳖死亡数的关系
    3.4 讨论
第4章 患病中华鳖致病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的来源
        4.2.2 致病菌分离鉴定方法
        4.2.3 药敏试验方法
    4.3 结果
        4.3.1.细菌分离与纯化结果
        4.3.2 细菌生理生化鉴定结果
        4.3.3 测序结果
        4.3.4 药敏试验结果
    4.4 讨论
第5章 患病中华鳖体内致病菌回染实验与血液分析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中华鳖的饲养方法
        5.2.2 中华鳖疾病感染方法
        5.2.3 血液测定方法
    5.3 结果
        5.3.1 细菌回染实验结果
        5.3.2 血细胞密度
        5.3.3 血液生理生化结果
    5.4 讨论
第6章 结语与展望
    6.1 结语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稻田对池塘养殖废水的净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1.1.1 养殖水环境恶化
        1.1.2 水产品品质堪忧
        1.1.3 生态危机
    1.2 池塘养殖废水的生物处理途径
        1.2.1 原位处理
        1.2.2 异位处理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主要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设计
        2.1.1 小池实验
        2.1.2 中试实验
    2.2 数据处理
    2.3 统计分析方法
3 试验结果
    3.1 不同施肥处理稻田对池塘养殖废水的平均净化能力
    3.2 稻田对池塘养殖废水的实时去除情况
    3.3 净水稻田的水稻性能
        3.3.1 产量构成因素及产量
        3.3.2 其他性状
    3.4 中试实验结果
        3.4.1 不同水体中的水质状况
        3.4.2 中试实验的经济情况
4 讨论分析
    4.1 池塘养殖废水的污染状况
    4.2 稻田对池塘养殖废水的净化机理
        4.2.1 水稻在稻田净水中的作用
        4.2.2 稻田对磷的去除
        4.2.3 稻田对氮的去除
        4.2.4 稻田对化学耗氧量的去除
        4.2.5 稻田对池塘养殖废水的实时净化情况
    4.3 施肥处理对净水稻田的影响
        4.3.1 施肥处理对稻田水质净化的影响
        4.3.2 施肥处理对稻田水稻性能的影响
    4.4 稻田处理池塘养殖废水的应用价值分析
    4.5 问题与展望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读研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会议情况
附图

四、鳖池生态状况与用药的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华鳖池塘不同养殖模式水环境因子和经济效益比较[D]. 石双. 扬州大学, 2019(02)
  • [2]直击2012龟鳖养殖[J]. 赵永锋,宋迁红. 科学养鱼, 2013(02)
  • [3]中华鳖池塘仿生态健康养殖技术[J]. 罗法刚. 现代农业科技, 2012(12)
  • [4]饲料中添加复合益生菌对罗非鱼生长性能、肠道蛋白酶活性和饲料消化率的影响[D]. 赖凯昭. 广西大学, 2012(03)
  • [5]鳖源嗜水气单胞菌ZHYYZ-1表型、致病机制及抑菌中草药复方筛选的研究[D]. 赵蓓蓓. 浙江海洋学院, 2012(10)
  • [6]罗非鱼养殖系统微生物群落生态研究及潜在有益菌的筛选[D]. 袁翠霖. 暨南大学, 2011(10)
  • [7]养殖池塘水质生态修复技术与模式研究[D]. 王雪光. 华中农业大学, 2011(12)
  • [8]螃蟹有机养殖的水环境效益及水质控制技术研究[D]. 吴曦沛. 南京农业大学, 2009(06)
  • [9]中华鳖养殖水体的环境因子调查与机体致病菌研究[D]. 张磊. 河北大学, 2009(03)
  • [10]稻田对池塘养殖废水的净化研究[D]. 陈柏湘. 华中农业大学, 2009(07)

标签:;  ;  ;  ;  ;  

鳖塘生态状况与药物使用的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