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历史语境的新方式

追寻历史语境的新方式

一、追寻历史文脉环境的新思路(论文文献综述)

李军红,侯传勇[1](2021)在《场景理论下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发展——以芙蓉街-百花洲历史文化街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场景理论从文化消费的视角为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有助于解决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中存在的问题。以场景理论为依托,将场景理论的邻里、基础设施、人群、活动及文化价值观五要素作为感知维度,通过对网络文本和实地调研资料的词频抓取与解读,分析芙蓉街-百花洲历史文化街区的场景构建及其传递出的济南城市精神特质。基于场景理论的要素体系,提出我国城市历史文化街区场景发展路径,吸引文化参与,激发文化消费,实现街区复兴。

李红婷,朱雯[2](2021)在《“孟菲斯”解构主义在服装设计上的应用及启示》文中研究指明为研究"孟菲斯"解构设计在服装设计上的应用,为服装设计带来全新设计思维。分析总结"孟菲斯"解构设计艺术特征,结合具体的服装案例为证,总结"孟菲斯"解构设计在服装设计上的具体表现。总结"孟菲斯"解构设计对当代服装设计的表现特征以及其产生的深远影响及启示。该结论可为服装设计创新创作提供新的思路。

范思佳[3](2021)在《基于ASEB分析法的滨水旧工业区景观优化设计研究》文中提出

刘锐[4](2021)在《城市生活性街道休闲空间人性化设计探究及优化 ——以郑州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

范胡月[5](2021)在《沈北新区乡村风貌类型划定与风貌优化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黄厚毅[6](2021)在《基于场所精神下小学教学空间精细化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王智洋[7](2021)在《空间视阈下当代中国历史街区的文化建构》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的持续推进,保存有大量文物古迹、地方文脉并能较为完整体现出传统生活状态的历史街区,逐渐成为当下人们的关注焦点。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历史街区展开的相关改建工作,经历了由过往旧城改造中的拆旧建新与仿古热潮,向小尺度、微循环、渐进式有机更新的认知与实践转变。虽然其的主要模式与演化路径不断发展演进,但客观现实中政策规划、法律法规的缺失与商业要素的无序繁殖,依然在此过程中引发了地方文化消逝、群体认同淡化、商业开发同质化等一系列问题。究其原因,过往我国的历史街区改建遵循的多是一种“物质-精神”二元对立认知;其在将工作重心聚焦于历史街区物质形态与精神面貌的同时,却忽视了街区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具有实用性、经验性、延续性特征的社会人文内涵。作为一种供人居住生活的空间形态,我国的历史街区具有着由物质性、精神性、社会性三重维度共同构成的空间结构属性;而当代城市更新背景下对之展开的文化建构,则是一种贯穿于其空间营建、空间叙事、空间消费环节的综合性空间生产活动。首先,对文物古迹外在形态风貌的修缮保护、对遗存布景等叙事景观的还原、与以物质为载体的消费活动,共同构成了历史街区文化建构中的物质空间维度。其次,精神空间维度的文化建构既是对历史街区中情感观念、集体认同、地方风俗等抽象要素的维系和延续,也包含着对隐藏于街区空间中的各种人文叙事文本的当代重置,并由此使之与当今大众的审美、怀旧、娱乐、教育等消费诉求相契合。最后,物质与精神层面的文化建构在历史街区的社会空间维度进一步交汇,并分别体现为对活态文化遗产的融合与传承、对社会生活状态的空间叙事再现,以及以体验性社会参与为基础的空间消费等不同层面。同时,由封闭的围合状态、生产逻辑的强势地位、传统地缘亲缘关系的隐退、原住民人口的大量迁出等引发的历史街区公共属性淡化、人际关联衰退、情感内核消散和消费精英化趋势等问题,在本质上均是一种空间异化现象。因此,空间视阈下展开的当代中国历史街区文化建构,理应处于一种辩证统一的状态之中。相关的实践工作不但要在历史街区物质性、精神性、社会性空间维度的融合交织中,凸显其的活态性、属人性本质与多层次、多环节的原真性内涵;也需在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等多元话语的互动、博弈与协调中,推动其相互补充、彼此制约并以此达成空间权益的动态平衡。

李江燕[8](2021)在《基于场所精神下的广汉中学新校区景观规划设计》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中国各级政府对教育的重视不断提高和投入的不断增加,中国的校园建设包括中学建设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但当前相当一部分中学相关校园设计缺乏相对成熟的指导思想和足够的实践探索,造成空间形态的趋同、地域文化的断层和校园规划的高同构性,校园建设普遍缺乏鲜明的辨识度。这种社会发展进程中出现的尴尬现象,考验着当代中学校园景观文化传承与创新机制。针对中学景观建设计的同质化以及文化内涵不足等问题,本文以“场所精神”为核心理论,力图将场所精神融入校园景观规划设计。通过大量阅读有关校园场所精神的文献资料,借鉴国内外优秀案例,总结归纳现有中学校园建设存在的问题。以广汉中学新校区为载体,将其特有的书院文化、铜钟文化和广汉特有的三星堆文化相结合,融入到校园空间范畴中的景观设计中,进行实践探索,使其具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完成了如下工作:1.从“场所精神”相关理论和角度出发,以广汉中学新校区为载体进行研究,调研现当代中学校园景观发展的现状,分析研究背景,寻找问题存在的根源,提出策略,建立论文框架。2.系统阅读“基于场所精神下的校园景观规划设计”有关的大量论文,充分借鉴国内外优秀研究成果。通过文献阅读和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式,总结分析现有中学校园建设中的经验和教训。3.以“基于场所精神下的广汉中学新校区景观规划设计”作为实践载体,借鉴国内外优秀的相关设计案例,分析广汉特色的本土文化和校园文化,并对其加以提炼归纳,将其行之有效地融合到广汉中学新校区景观规划设计实践中去,使中学校园景观场所精神能够得到充分表达,以促进我国中学校园人文性、艺术性的建设,达到环境育人的目的。营造校园空间环境中的文化内涵,用设计将教育弥撒在整个校园,让教育无处不在。4.探索基于场所精神下的广汉中学新校区景观规划设计之路,力求为当今中学校园景观设计的发展提供新的途径和方向,为相关设计提供参考。

荣洁[9](2021)在《中国艺术区变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靳爽[10](2021)在《文化视域下北京市重点文化精华区建筑色彩时空记忆研究》文中认为城市色彩体现着一座城市的气质和风格,彰显着各个城市独有的历史记忆。2020年8月,北京市规划自然资源委专门编制《北京城市色彩上设计导则》(以下简称《导则》),从北京特有的历史、人文、地理、民俗等多视角出发,将北京城市色彩主体确定为“丹韵银律”。建筑色彩是城市色彩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和表达着一个城市的文化特色和历史底蕴。与此同时,北京市文化精华区建筑色彩又是北京历史文化的集中所在。因此,针对北京市文化精华区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对展现城市风貌和提升城市品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通过文献梳理、学术研讨等方式对色彩学、色彩地理学、色彩心理学、建筑学、城乡规划学、历史学等相关领域的基本理论与学术研究动态形成系统认知,并对国内外建筑色彩研究典型案例进行全面深入分析,形成建筑色彩基础研究的技术路线;通过文献研究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式,对北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环境,以及不同历史时期的北京城市历史沿革和建筑色彩变迁展开系统研究,掌握北京城市建筑色彩发展的历史背景和影响因素;通过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方式,对北京市重点文化精华区建筑色彩现状进行数据采集与问题归纳,并借助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构建北京市文化精华区建筑色彩空间信息数据库;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将公众对北京市文化精华区建筑色彩的总体印象、心理诉求、满意度评价等进行综合分析;以“语意差别法”进行建筑色彩心理评价试验,结合因子分析得出建筑色彩与公众心理感受之间的内在联系。最后,综合以上研究结论,并结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等相关要求,提出北京市文化精华区建筑色彩保护策略。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北京市重点文化精华区建筑色彩的系统深入研究,进一步完善建筑色彩保护方法和手段,为北京延续历史文脉、丰富城市内涵、加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二、追寻历史文脉环境的新思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追寻历史文脉环境的新思路(论文提纲范文)

(1)场景理论下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发展——以芙蓉街-百花洲历史文化街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城市历史文化街区发展现状检视
二、场景理论与历史文化街区发展的关联性分析
三、场景理论下芙蓉街-百花洲历史文化街区发展调查分析
    (一)社区:见人见物见生活
    (二)基础设施:有温度的文化记忆空间
    (三)人群:多元包容
    (四)活动:雅俗共赏
    (五)价值观:真、善、美
四、基于场景理论的城市历史文化街区发展策略
    (一)树立社区理念,营造传统氛围
    (二)完善基础设施,重塑空间面貌
    (三)吸纳多样人群,注入文化活力
    (四)开展丰富活动,凝聚情感认同
    (五)塑造场景价值,拉动文化消费

(2)“孟菲斯”解构主义在服装设计上的应用及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孟菲斯”解构设计概述
二、“孟菲斯”解构主义设计表现手法
    (一)色彩个性生动化
    (二)图案抽象趣味化
    (三)材料新颖多元化
    (四)造型畸趣象征化
三、“孟菲斯”解构设计在服装设计上的表现
    (一)“孟菲斯”解构设计在服装色彩上的运用特点
    (二)“孟菲斯”解构设计在服装图案上的运用特点
    (三)“孟菲斯”解构设计在服装造型上的运用特点
    (四)“孟菲斯”解构设计在服装面料上的运用特点
四、“孟菲斯”解构设计对服装设计的启示
    (一)反思性
    (二)开放性
    (三)人文性
总结

(7)空间视阈下当代中国历史街区的文化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思路及方法
第一章 中国历史街区的变迁、现状及当下问题
    第一节 历史街区概念的内涵、外延与辨析
        一、历史街区概念的产生及演进
        二、对历史街区概念的辨析与定位
    第二节 我国过往历史街区工作实践的阶段性特征
        一、1949-1957:对历史街区议题的初步认知
        二、1958-1976:城市化建设停滞时期的历史街区工作
        三、1978-1989:政府主导下对城市老旧地带的福利性改造升级
        四、20 世纪90 年代:对城市展开的大规模拆旧建新浪潮
        五、21 世初期至今:对历史街区的小尺度、渐进式有机改建
    第三节 我国历史街区改建工作的主要模式、路径与当下困境
        一、我国历史街区工作的常规模式和演化路径
        二、当下我国历史街区改建工作存在的主要困境
第二章 历史街区文化建构的空间视角
    第一节 历史街区改建:从传统旧城改造到当代文化建构
        一、传统旧城改造背景下历史街区改建活动的缺陷
        二、当代城市更新背景下历史街区文化建构的空间属性
    第二节 历史街区文化建构的多重维度
        一、“物质-精神”二元空间观下的过往历史街区改建工作
        二、“空间三元辩证法”下历史街区的多重空间维度
        三、作为一种日常生活空间的历史街区
    第三节 历史街区文化建构的多重环节
        一、当代历史街区文化建构的空间生产属性
        二、空间营建:对历史街区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融合
        三、空间叙事:对历史街区过往之事的还原、重置与再现
        四、空间消费:对社会转型中大众消费新兴诉求的契合与满足
第三章 历史街区文化建构的物质空间维度
    第一节 对街区空间中物质文化遗产的修缮与保护
        一、历史街区中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型与特征
        二、历史街区物质文化遗产修缮保护的途径与方法
        三、历史街区物质文化遗产修缮保护的原则与目标
    第二节 对历史街区物质性景观的空间叙事还原
        一、历史街区物质空间维度的自然与人工叙事文本
        二、宏观:对整体肌理的空间叙事还原
        三、中观:对建筑遗存的空间叙事还原
        四、微观:对布景设施的空间叙事还原
    第三节 以物质为载体的历史街区空间消费
        一、历史街区空间消费的主要形式
        二、历史街区空间消费的主要场所
        三、历史街区空间消费的主要特征
    第四节 历史街区空间物质形制的封闭与失序
        一、“围合”状态下历史街区空间公共属性的消散
        二、生产逻辑与象征性符号主宰下的空间消费
第四章 历史街区文化建构的精神空间维度
    第一节 对街区空间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维系与延续
        一、历史街区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类型与特征
        二、历史街区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主题营建
    第二节 对历史街区精神场景的空间叙事重置
        一、历史街区精神空间维度的人文叙事文本
        二、从单一人文叙事文本到复合空间叙事场景
        三、对历史街区空间叙事中人文叙事场景的当代重置
    第三节 历史街区空间消费中的多重精神诉求
        一、审美与怀旧
        二、休闲与娱乐
        三、历史与文化教育
        四、遁世逃避
        五、品味展示与认同获取
    第四节 历史街区空间精神特质的消逝
        一、由传统地缘、亲缘关系向业缘关系转变所引发的精神破坏
        二、“非地方”状态下历史街区精神维度的同质化问题
第五章 历史街区文化建构的社会空间维度
    第一节 对历史街区空间中活态文化遗产的融合与传承
        一、历史街区中活态文化遗产在社会演进中的融合
        二、历史街区中活态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中的传承
    第二节 对历史街区社会生活状态的空间叙事再现
        一、历史街区社会空间维度的生活性叙事文本
        二、对历史街区社会中宏大事件与民间活动的当代再现
        三、时空叙事中的铺排、拼贴与并置
    第三节 以体验性社会参与为基础的历史街区空间消费
        一、体验性空间消费的社会维度
        二、异托邦空间:时空情境穿越中的异质消费体验
        三、阈限空间:从仪式走向世俗的节庆消费体验
        四、“后台”空间:集体社会交往中的互动消费体验
    第四节 历史街区空间社会功能与结构的变异
        一、“绅士化”进程中的空间功能置换与人口结构改变
        二、社会差异背景下的精英化倾向与消费区隔
第六章 空间视阈下历史街区文化建构的辩证统一
    第一节 历史街区改建中的空间异化
        一、物质形态与精神内涵的异化
        二、人的社会行为实践的异化
        三、由物质、精神和社会实践异化所引发的空间异化
    第二节 历史街区文化建构中三重维度的辩证统一
        一、历史街区文化建构的活态性与属人性本质
        二、历史街区文化建构的多层次、多环节原真性内涵
    第三节 历史街区文化建构中多元话语的辩证统一
        一、政治话语:从主导者向中介人的角色转型
        二、经济话语:于大众诉求和经济逻辑之间的平衡
        三、社会与文化话语:文化治理下的广泛社会参与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8)基于场所精神下的广汉中学新校区景观规划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3.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4 课题的创新点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路线图
2 相关概念与理论
    2.1 “场所”的解析
    2.2 场所精神的含义
    2.3 地域文化概念
    2.4 符号学相关原理
    2.5 基于马斯洛需求理论的分析
    2.6 教学空间的行为动机分析
3 中学校园景观发展概况与实地调研
    3.1 中学校园景观现状案例
    3.2 国内外相关优秀设计案例
        3.2.1 成都石室中学
        3.2.2 南京外国语学校方山校区
    3.3 国外相关设计案例
        3.3.1 Roseland大学预备高中
    3.4 本章小结
4 广汉中学新校区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4.1 场所调研
        4.1.1 区位分析
        4.1.2 基地可达性分析
        4.1.3 人文资源分析
        4.1.4 自然资源分析
        4.1.5 校园文化分析
        4.1.6 场地现状总结
    4.2 调查问卷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基于“场所精神”下广汉中学新校区景观规划策略
    5.1 设计原则
        5.1.1 以场所精神为本的原则
        5.1.2 以人为本的原则
        5.1.3 以生态为本原则
        5.1.4 以文化为本原则
        5.1.5 以美学为本原则
    5.2 设计任务书
    5.3 基于“场所精神”下广汉中学新校区景观设计总体思路
        5.3.1 总体定位
        5.3.2 设计构想
        5.3.3 设计目标
    5.4 “场所精神”在广汉中学新校区校园景观规划中的表达策略
        5.4.1 整合校园历史文脉
        5.4.2 塑造美学效果
        5.4.3 融入三星堆地域文化
    5.5 基于“场所精神”下广汉中学新校区的总体规划
        5.5.1 整体设计
        5.5.2 空间结构
        5.5.3 主入口校史广场空间
        5.5.4 次入口视界泉空间
        5.5.5 中轴空间
        5.5.6 教学内苑空间
        5.5.7 教学外庭空间
        5.5.8 宿舍景观区域
    5.6 广汉中学新校区空间要素设计
        5.6.1 公共设施
        5.6.2 道路铺装
        5.6.3 植物配置
    5.7 场所精神下校园景观设计总结
        5.7.1 对中学校园景观规划设计的启示
        5.7.2 对中学校园景观规划设计的意义
    5.8 本章小结
6 结语与展望
    6.1 结语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学术成果

(10)文化视域下北京市重点文化精华区建筑色彩时空记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目的与对象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对象
    1.3 研究综述与存在问题
        1.3.1 国外相关研究
        1.3.2 国内相关研究
        1.3.3 存在问题
    1.4 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框架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重点
第二章 建筑色彩基础理论与典型案例研究
    2.1 色彩基础理论
        2.1.1 色彩学
        2.1.2 孟塞尔色彩体系
        2.1.3 色彩心理学
        2.1.4 传统五行学说与五色学说
    2.2 建筑色彩基础理论
        2.2.1 建筑色彩学
        2.2.2 色彩地理学
    2.3 其它相关基础理论
        2.3.1 历史文化街区
        2.3.2 文化精华区
        2.3.3 城市规划相关理论
    2.4 国内外建筑色彩典型案例研究
        2.4.1 国外建筑色彩典型案例研究
        2.4.2 国内建筑色彩典型案例研究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北京市城市色彩背景与历史演变研究
    3.1 北京市自然地理环境
        3.1.1 地域环境特征
        3.1.2 气候与植被特征
    3.2 北京市人文地理环境
        3.2.1 都城文化
        3.2.2 建筑文化
        3.2.3 宗教文化
        3.2.4 民俗文化
    3.3 北京旧城历史沿革与建筑特征
        3.3.1 古代时期(1900年以前)
        3.3.2 近代时期(1900-1949年)
        3.3.3 现代时期(1949-1978年)
        3.3.4 当代时期(1978年至今)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GIS的北京市重点文化精华区建筑色彩调查研究
    4.1 北京市文化精华区建筑色彩调查研究
        4.1.1 调研依据与方法
        4.1.2 调研条件
        4.1.3 调研对象选择
        4.1.4 调研过程
    4.2 GIS建筑色彩空间信息数据库的构建
    4.3 建筑色彩调研结果分析
        4.3.1 什刹海—南锣鼓巷文化精华区
        4.3.2 东交民巷文化精华区
        4.3.3 白塔寺—西四文化精华区
        4.3.4 东四南文化精华区
    4.4 建筑辅助信息分析
        4.4.1 建筑功能
        4.4.2 建筑高度
        4.4.3 建筑类型
        4.4.4 建筑屋顶形式
    4.5 建筑色彩存在问题
        4.5.1 现代建筑引起的色彩割裂
        4.5.2 现代生活设施引起的色彩污染
        4.5.3 商业过度开发引起的色彩混杂
        4.5.4 盲目更新引起的色彩变异
    4.6 建筑色彩实例研究(以天桥街区为例)
        4.6.1 项目概况
        4.6.2 色彩诊断与规划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北京市文化精华区建筑色彩问卷调查与心理评价研究
    5.1 问卷调查
        5.1.1 调查目的
        5.1.2 调查结果与分析
    5.2 心理评价
        5.2.1 理论依据
        5.2.2 样本选择
        5.2.3 评价标准
        5.2.4 测评过程
        5.2.5 数据分析与结论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北京市文化精华区建筑色彩保护策略研究
    6.1 提出建筑主色调
        6.1.1 宫城色—红墙黄瓦
        6.1.2 民居色—青砖灰瓦
        6.1.3 现代色—亮灰淡蓝
    6.2 建筑推荐色谱
    6.3 建筑色彩保护原则
        6.3.1 宏观层面
        6.3.2 中观层面
        6.3.3 微观层面
    6.4 建筑色彩控制管理
        6.4.1 控制管理等级
        6.4.2 控制管理建议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与主要成果
    7.2 反思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北京市文化精华区建筑色彩调查问卷
附录2 建筑色彩心理偏好评价量表
附录3 建筑调研信息表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四、追寻历史文脉环境的新思路(论文参考文献)

  • [1]场景理论下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发展——以芙蓉街-百花洲历史文化街区为例[J]. 李军红,侯传勇. 齐鲁艺苑, 2021(06)
  • [2]“孟菲斯”解构主义在服装设计上的应用及启示[J]. 李红婷,朱雯. 设计, 2021(18)
  • [3]基于ASEB分析法的滨水旧工业区景观优化设计研究[D]. 范思佳. 燕山大学, 2021
  • [4]城市生活性街道休闲空间人性化设计探究及优化 ——以郑州市为例[D]. 刘锐.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21
  • [5]沈北新区乡村风貌类型划定与风貌优化策略研究[D]. 范胡月. 沈阳建筑大学, 2021
  • [6]基于场所精神下小学教学空间精细化设计研究[D]. 黄厚毅. 南京林业大学, 2021
  • [7]空间视阈下当代中国历史街区的文化建构[D]. 王智洋. 南京艺术学院, 2021(01)
  • [8]基于场所精神下的广汉中学新校区景观规划设计[D]. 李江燕.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9]中国艺术区变迁研究[D]. 荣洁. 南京艺术学院, 2021
  • [10]文化视域下北京市重点文化精华区建筑色彩时空记忆研究[D]. 靳爽. 北方工业大学, 2021(09)

标签:;  ;  ;  ;  ;  

追寻历史语境的新方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