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运动员最佳竞技状态的因素

影响运动员最佳竞技状态的因素

一、影响运动员最佳竞技状态的因素(论文文献综述)

何珂[1](2020)在《我国优秀女子短跑运动员黄瑰芬备战第十三届全运会赛前训练研究》文中认为短距离跑的运动项目中200米跑是田径运动中竞争激烈、强度大的竞技项目,如何通过科学、合理的赛前训练来达到200米跑运动员最佳竞技状态显得至关重要。本文以我国目前优秀运动员黄瑰芬备战第十三届全运会200米赛前训练案例为研究对象,笔者作为运动员黄瑰芬的队友,将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地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从黄瑰芬备战第十三届全运会的赛前训练阶段划分、训练内容、训练手段及完成训练负荷等方面探讨高水平女子200米运动员的赛前训练特征,旨为同行训练指导和学界研究提供现实参考或理论借鉴。通过研究表明:1.赛前状态方面,运动员黄瑰芬的克托莱指数较高弥补了她在同行队员的身高稍显不足的短板;竞技能力上表现了速度耐力的优势,但在起动反应速度方面还有较大的上升空间;整体运动成绩正呈现上升趋势。2.运动员黄瑰芬备战2017年第十三届全运会赛前训练表现出七周训练安排特点,具体表现为三个训练阶段:第一阶段是赛前适应准备阶段,为期1周;第二阶段是赛前强化阶段,为期4周,即第2-5周;第三阶段为赛前调整阶段,为期2周,即第6-7周。通过其个人特色训练安排达到了个人最佳竞技状态,创造了个人最好成绩。3.运动员黄瑰芬备战第十三届全运会的赛前训练内容在前期“以赛带练”的基础上侧重身体素质、专项技术和心理板块训练。速度训练方面着重把握起跑反应速度、速度耐力和绝对速度三个指标;力量训练方面,重点把握最大力量、核心力量及爆发力训练四个指标;专项技术训练方面着重训练起跑技术、途中跑节奏和步幅步频的匹配;心理训练方面,主要采用目标心理、表象训练、模拟训练以及暗示训练等方法。4.赛前训练过程从严训练负荷调控。运动员黄瑰芬赛前训练达到最佳竞技状态的适应准备阶段表现为运动量大、负荷强度较小的负荷特点;赛前强化阶段表现为负荷量大、负荷强度适中的特点;赛前调整阶段表现为负荷强度大、负荷量减小的负荷特点。5.运动员黄瑰芬在2017年第十三届全运会赛事成绩中达到了理想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她的全年整体训练规划和个性化赛前训练控制,在运动节奏和平跑能力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而创造了个人最好成绩。

杜沅潼[2](2020)在《高校散打运动员竞技状态诊断指标构建研究》文中认为竞技体育理论不仅是加快体育强国建设的助推器,也是新时代各个竞技体育项目发展“强项”的根本之法。武术散打从探索到成熟,历经四十载,其竞技水平得到“跨越式”的提高,但与其密切相关的竞技状态研究与运用,受人体影响的复杂因素太多,相关指标很难量化研究,使得影响散打运动员竞技状态的指标成为研究重点,也是研究难点,成了运动员保持与获得竞技武术散打优异成绩的“核心因素”。作为运动队的教练,有着丰富的训练经验,也往往是凭着这些平时实践总结的经验,判断着运动员的竞技状态,从而指导训练和比赛,但是这种判断毕竟是感性认识,和实际必然存在较大的误差。在竞技水平相对差距大时,这种判断的误差大小对运动员的成绩影响不大,但是随着比赛水平的接近,教练员对竞技状态的判断误差大小就成了决定比赛胜利与否的关键因素。解决这种感性认识造成的误差判断,科学的方法就是找出竞技状态的影响因素,对各因素进行科学量化。本研究通过调研、文献综述和实验法确定了影响运动员竞技状态的初步指标框架,通过专家访谈法,综合多轮的专家访谈意见,对指标进行了多次问卷筛选,确定了散打运动员竞技状态的最终诊断指标。本文主要结论:(1)确立科学合理的散打运动员竞技状态指标,理应以科学性、全面性、针对性、可操作性为原则,以提高散打运动员运动成绩为现实依据、以运动训练知识为理论依据,还应以运动员的个体差异、运动时间把握和运动积极配合为指导,才能获得科学有效诊断。(2)散打运动员不同负荷强度训练前后,唾液slgA指标变化趋势不同,中小强度负荷,唾液slgA浓度和分泌率的变化无显着性差异(P>0.05);高强度负荷训练,唾液slgA浓度和分泌率明显降低(P<0.05)。在散打运动员竞技状态诊断中,唾液slgA可以作为一项新的诊断指标,监测散打运动员在训练时承受的运动负荷强度。(3)高校散打运动员竞技状态的诊断最终确定5个一级指标诊断,按权重比程度排序:技术能力、战术能力、体能、心理状态、身体机能。(4)二级指标共有13项,按权重比以及对诊断结果决定性程度排序为:技术效果、击打数量;战术效果、战术意识;速度、协调、力量、灵敏、耐力;运动焦虑、心理疲劳;运动负荷承受能力、呼吸机能。(5)三级指标共有36项,均与散打项目的项目特点密切相关,其中腿法得分率、拳法得分率、摔法得分率、20秒组合击打数量、10秒腿法击打数量、10秒拳法击打数量、反击得分率、抢攻得分率、拳腿摔协调能力、出拳速度、踢腿速度十一项指标是诊断散打运动员竞技状态的核心指标。

马虎成[3](2020)在《普通高校优秀马拉松学生运动员邱旺东赛前训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马拉松是一项以有氧供能为主的运动项目,需要运动员具备一定的有氧供能能力以及混氧和无氧供能能力,从而保证运动员在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因此,马拉松运动项目中运动员的赛前训练是取得优异成绩的前提保障。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追踪调查法、个案研究法,以普通高校优秀马拉松学生运动员邱旺东赛前训练为研究对象,对邱旺东备战厦门、杨凌国际马拉松赛前训练的成功案例进行分析,从赛前训练阶段的划分、训练内容、训练方法与手段、负荷调控以及竞技状态调整等方面的训练学特点研究与分析。从而为其提高运动成绩探索有效路径,并为相关的马拉松教练员、运动员的训练提供借鉴。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普通高校优秀马拉松学生运动员邱旺东在2017、2018年先后参加了多次国内重大比赛且成果颇丰,取得的成绩包括6个冠军、1个亚军以及1个第四名。邱旺东个人的竞技能力已经达到了国内普通高校学生运动员的顶尖水平。2.普通高校优秀马拉松学生运动员邱旺东赛前训练,共分为四个阶段8周的训练周期。其中过渡调整阶段为2周;恢复训练阶段为3周;强化训练阶段为2周;赛前调整阶段为1周。3.普通高校优秀马拉松学生运动员邱旺东赛前训练的内容安排呈现如下特点:主要以场地和公路交叉训练为主线,其中过渡调整阶段以有氧耐力训练为主;恢复训练阶段以有氧耐力训练和速度耐力训练为主;强化训练阶段以专项耐力训练和速度训练为主;赛前调整阶段以小负荷量高强度的训练模式调整身体机能和竞技状态为主。4.普通高校优秀马拉松学生运动员邱旺东赛前训练以持续训练法为主的16km—32km的长距离配速跑完成,根据阶段训练任务的不同完成时间不等;间歇训练法以3km×4训练等,前两个要求9min20s最后一个9min10s完成;法特莱克法以1km+2km+3km+2km+1km训练等,要求1km/3min10s完成;并以以赛代练的训练方法完成全马一次,根据每个阶段周训练任务的不同,训练方法和手段也不同。通过赛前8周的训练,完成训练任务。5.普通高校优秀马拉松学生运动员邱旺东的赛前训练期间的整体负荷变化呈现波浪式特征,训练量表现为由小到大,达到峰值后又逐渐减小,训练量与训练强度呈相反态势。整个赛前训练阶段训练总跑量为1245km、平均周跑量为156km、单日最大负荷量为32km、周最大负荷量为196km、最小负荷量为95km,最高负荷强度为97%,最低负荷强度为60%。6.普通高校优秀马拉松学生运动员邱旺东在训练的时间安排上不同于专业运动员,在完成所制定的学业课程内容后进行训练,其中周内的训练时间灵活多变,周末正常进行。同时,影响邱旺东其赛前竞技状态的主要因素包括:训练内容安排的优化,运动负荷量和负荷强度合理调控,心理状态调整和身体机能状态的保持,教练员训练的科学化安排以及参赛次数的控制。

高海珍[4](2020)在《优秀4×100、4×400米接力跑运动员竞技表现特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运用文献资料法、对比研究法、数理统计法和视频解析等研究方法,以2016年第31届里约奥运会、2017第13届全运会、2017年第16届田径国际田联接力锦标赛、2017田径世界接力赛以及2018年雅加达亚运会田径接力(4×100米、4×400米)比赛成绩前三名团体运动员的竞技表现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这五场田径接力比赛团体前三名的运动员年龄、比赛成绩特点、反应时、以及接力技战术等特征进行分析、比较和综合,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当前田径世界优秀男子接力运动员的最佳竞技年龄为22.7526.10岁;而田径世界优秀女子接力运动员最佳竞技年龄为22.0028.30岁。这五场比赛中男、女子接力运动员竞技年龄无显着性差异。(P=0.702>0.05)2.田径各接力项目团体运动员赛季发挥率普遍在100.14%,男、女接力项目的发挥率无显着性差异,男子接力项目的平均发挥率高于女子。男、女子接力呈现出冠军成绩好、前3名运动队的平均成绩变异系数小的良好竞技表现特征,男、女子运动队前3名平均成绩变异系数无显着性差异。男子接力项目平均成绩的稳定性好于女子。3.在4×100米交接棒技术上,只有日本男子队采用“上挑式”,其他的队伍都采用“下压式”。在4×100米接力中,2017全运会京浙鄂粤男子队、黑泸粤桂二队女子队是接力获益时间最多的支队伍;在4×400米接力中,接力获益时间最多的男、女子队分别是2017世界锦标赛中的特立尼达和多巴哥队和2018雅加达亚运会中印度队。接力获益时间多的队伍是因为运动员通过接力区的速度较快且很流畅地完成了交接棒。4.在4×100米接力中,牙买加队、中国队、英国队的接力战术中每名运动员的技术特点发挥的很充分,从实力和经验来看,日本队前三棒安排了最佳的三名队员,目的是利用前三棒次不出现失误,给最后一棒的运动员占据领先优势。美国队把实力较强的安排在第三、四棒,第一棒的实力稍弱点,而第二棒安排了100米的专项运动员。在4×400米接力中,美国和牙买加男子队以及波兰女子队的第二、四棒的实力较强,第一、三棒实力较弱,牙买加女子队的第一、二、三棒则是根据教练员和运动员的要求安排位置顺序,第四棒安排了实力较强的运动员。从研究的结果来看,目前国内优秀4×100米、4×400米接力跑运动员竞技表现特征在运动员年龄、比赛成绩特点、反应时、以及接力技战术等方面还是有所不同的。对此,本研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为我国田径接力跑运动员的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陈亮[5](2020)在《竞技状态理论的中国语义》文中研究表明竞技状态是影响运动员参赛成绩的重要因素,也是竞技体育理论体系的重要概念之一。关于竞技状态的诠释,中国语义的"泛指"释义比苏联学者马特维耶夫"特指"释义更为准确,更加符合中文词语逻辑,已成为我国运动训练业界的共识。进一步介绍我国体育界实施多学科调控、实现运动员在重大赛事中表现出最佳竞技状态的部分研究成果。

刘江山[6](2019)在《“轮转冰”训练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以江苏省速滑队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备战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关键阶段。为了解决我国冬季项目的短板,国家体育总局联合相关部门通过充分调研与思考,提出“举国发力、恶补短板”的新理念,采取跨项跨界选材的新思路,打破传统限制,拓宽选材渠道,充分利用各省市天然资源和地域优势,丰富冬季项目后备人才梯队建设,以期利用夏季项目的人才基础,通过科学选材,提高运动员的成材率来缩短冬季项目运动员的培养周期,进而恶补我国冬季运动人才储备的短板,从而实现冬季竞技体育项目跨越式发展。2015年5月,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明确将江苏省轮滑队作为落实“冰雪运动南展西扩”、实施“轮转冰”计划的试点。2016年6月,江苏省速滑队正式组建。自“轮转冰”计划实施以来,江苏省速滑队在国际、国内速度滑冰竞赛中取得了较为瞩目的成绩。本文以“轮转冰”训练模式的理论与实践为切入点,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问卷调查、追踪调查、数理统计、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以迁移理论、项群训练理论、分期训练理论和“双子模型”训练理论为基础,通过对速度轮滑和速度滑冰项目特征分析,构建了“轮转冰”训练模式的理论框架,并通过对江苏省速滑队“轮转冰”训练模式运行进行实践分析,为今后“轮转冰”训练模式指明方向,并对其它项目跨界选材、转项训练提供可借鉴的模式参考。主要研究结论如下:——“轮转冰”训练模式是指以实现速度滑冰后备人才培养和提升速度滑冰整体竞技实力为目标,以速度轮滑运动员为主体,通过科学设计训练阶段和训练内容,最终使速度轮滑运动员转项成为在速度滑冰专项上具备较强竞技实力(较高竞技水平)的速度滑冰运动员训练过程的标准样式。从运动训练实践出发,依据理论指导,应形成“基础训练阶段:速度轮滑训练→转项发展阶段:冰轮两栖训练→专项提高阶段:速度滑冰训练”三阶段训练模式。——我国速度滑冰整体实力下滑严重,尤其长距离项目整体竞技实力依旧停滞不前。江苏省速滑队所取得的成绩,证明“轮转冰”转项训练可以有效扩大速度滑冰选材和后备人才队伍建设,可以进一步提升速度滑冰整体竞技实力。提出“轮转冰”转项训练发展方向应以速度滑冰长距离和集体出发项目为主,尤其注重集体出发项目的发展。但“轮转冰”训练理论十分滞后。——研究提出立足速度轮滑运动,依据速度轮滑和速度滑冰项目特征,以培养速度滑冰后备人才为目标,指导由速度轮滑转项进入速度滑冰训练过程的“轮转冰”训练模式运行指导思想;提出从运动员年龄、运动成绩以及对速度滑冰技术理解和适应程度这3个方面来判断“轮转冰”的转项训练时机。——通过德尔菲法构建了包括3个一级指标(人力资源因素、训练竞赛因素以及综合保障因素)、9个二级指标(教练员因素、运动员因素、管理人员因素、运动员训练环境、训练科学化程度、竞赛改革、管理保障、科研保障和医疗保障)以及41个三级指标的“轮转冰”训练模式影响因素指标体系。——以“轮转冰”训练理论研究内容为基础,构建了以“轮转冰”训练模式内涵、原则、转项时机判断、训练内容和影响因素5个部分为主要内容的“轮转冰”训练理论框架。——“轮转冰”训练模式,基础训练阶段,采用年度单周期训练安排,以速度轮滑训练为主,提升运动员速度轮滑竞技实力和水平;转项发展阶段,按照年度双周期训练模式,重点提升运动员速度轮滑竞技实力,进入速度滑冰训练周期,以适应、调整速度滑冰技术和比赛节奏为主,通过转换频率增加来提升运动员对技术的适应和应变能力,最佳竞技状态出现在速度轮滑主要竞赛期。专项提高阶段,同样按照年度双周期训练模式,以速度滑冰训练和竞赛为主,重点是提升速度滑冰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最佳竞技状态出现在速度滑冰主要竞赛期。尤其对于技术训练方面逐步探索出相对科学的训练理念,即速度滑冰和速度轮滑之间的技术差异其实就是在与器材的磨合上,并不是局限于两者技术本身,随着转换的频繁,会形成适合自己的“个性化”滑行风格。——通过案例分析更加明确了,“轮转冰”转项训练成功,以专攻中长距离项目的速度轮滑运动员为主,转项速度滑冰后专攻集体出发和长距离项目,竞技能力优势主要体现在体能和战术两个方面。“轮转冰”训练应尊重速度轮滑原有技术,依据运动员对速度滑冰器材和场地磨合、适应程度,以适应速度滑冰专项技术为核心,改进为辅助,打造具有运动员个性化的滑行技术风格的技术训练理念。与传统速度滑冰训练相比,“轮转冰”训练的成材率相对更高。同时也验证了“轮转冰”训练模式的合理性、科学性。

彭兰宾[7](2019)在《体能主导类项群潜能发挥的多维焦虑理论应用研究 ——以公路自行车赛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公路自行车是以体能为主导的周期性运动,在耐力性项目中具有很强的代表性。近几年,公路自行车运动在业余体育活动中迅速发展起来,每年全国各地举办的职业、专业、业余大众等各层面的公路自行车赛事多达数百场,逐年增多的公路自行车赛事推动着我国业余公路自行车竞技水平的整体提升。在公路自行车运动中,选手的竞技能力主要由耐力性体能、心理技能以及战术等要素组成;尤其在高水平选手间的博弈早已不仅限于体能方面,而更大程度上是心理和战术层面的较量。想要挖掘身体潜能、取得优异成绩,公路自行车选手除了要具备最基本的体能条件,更要具备极好的心理技能和战术运用能力,因此,竞赛状态焦虑成为其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变量。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对公路自行车选手不同发挥状况下的竞赛状态焦虑情况进行比较研究,探寻选手竞赛状态焦虑与潜能发挥之间的内在联系,为以公路自行车为代表的耐力性体能主导类项群选手潜能的开发提供依据。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选用马腾斯(R·Martens)的《竞赛状态焦虑量表》(简称CSAI-2量表),对公路自行车比赛中396人次的超常表现、正常表现和失常表现选手的竞赛状态焦虑进行收集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以体能为主导的公路自行车选手的竞赛状态焦虑在超常、正常以及失常三种发挥状况下有显着差异。(2)超常表现程度不同的选手之间在认知状态焦虑和躯体状态焦虑上有着显着差异。(3)选手在过去比赛中超常表现的感受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被持续留存,但时间会弱化选手对其状态自信心的认同。(4)在超常表现状况下,参赛年限较短的选手的躯体状态焦虑更高,状态自信心更低;较低运动水平选手的躯体状态焦虑要明显偏高,状态自信心要相对更低。在失常表现状况下,男性选手的状态自信心要明显高于女性选手,参赛年限较短的选手的认知状态焦虑和躯体状态焦虑要相对更高。(5)选手的竞赛状态焦虑与发挥状况之间呈现显着相关,其中认知状态焦虑、躯体状态焦虑和状态自信心三个维度之间相互影响,呈现中度相关。选手的认知状态焦虑和运动水平对发挥状况有着显着影响。结论如下:(1)更能发挥潜能的超常表现选手有着更低的认知状态焦虑、躯体状态焦虑和更高的状态自信心。(2)超常表现状况下,认知状态焦虑和躯体状态焦虑在一定范围内更高的选手,潜能发挥的程度也更高。(3)选手对过去比赛中迸发潜能、超常表现的情景记忆犹新,但时间会驱使选手的状态自信心会受到一定程度的低估;而被淡化的那部分自信,可能就是体能主导类项群选手激发潜能的关键。(4)不同性别、运动水平和参赛年限的选手,在超常和失常两种发挥状况下的竞赛状态焦虑存在显着差异。(5)选手的认知状态焦虑越低、运动水平越高,发挥状况相对也就越好,从而更有利于选手的潜能发挥。

敬艳[8](2018)在《我国三名女子竞走运动员备战里约奥运会年度训练安排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提升我国女子竞走项目科学化训练水平,运用专家访谈法、测试分析法、跟踪观察法以及个案分析法等,以我国三名女子竞走运动员备战里约奥运会年度训练安排为研究对象,对奥运年全年训练周期、内容、方法手段以及负荷安排进行分析。主要结论包括:(1)全年在双周期安排模式下,通过小周期的板块训练,实现全年训练负荷的平稳有序发展。(2)全年训练内容以专项有氧能力为核心,技术为关键,重视技术性小力量,强调有氧能力发展的同时提升技术能力,力量和速度训练呈现出阶段性特点,冬训初期力量训练占比大,夏训占比小,而速度训练安排相反。其中,一般准备阶段,以有氧能力和力量耐力为主,重视技术改进和完善;专门准备阶段,提升有氧能力的基础上发展混氧能力,强调建立技术动力定型;比赛期注重有氧和混氧能力向比赛转化,突出稳定的技术能力。(3)全年训练手段安排方面,以大负荷量课为核心,大强度课为突破口,技术训练强调体能化、系统化以及技术与速度协调发展。其中,刘虹和切阳什姐注重功能性力量,技术训练强调整体技术协调能力。吕秀芝强调下肢力量,技术训练突出纠正技术的基础上建立个人技术风格。(4)由刘虹和切阳什姐全年负荷安排可知,两位运动员常年坚持中、低强度大负荷量积累,两个周期均重点发展专项有氧能力,并通过适当安排大强度负荷,促使机体完成“刺激-适应-再刺激-再适应”过程,逐步提升竞技能力。而由吕秀芝全年负荷安排可知,其将中、低强度有氧训练作为全年训练主体内容,冬训与夏训阶段分别侧重于发展基础有氧能力与提高专项有氧能力,在低强度、大运动量累积效应的基础上,通过适时穿插大强度内容,引起机体新异刺激,提高竞技能力。(5)全年训练中,三位运动员均具有在保证有氧能力厚度的基础上,通过适当安排大强度混氧和无氧能力训练“拉动”有氧能力的特点,即“提低—限高—增量”的总体特点。高原训练前均注重有氧能力的沉淀,高原训练过程中强调高原训练平原化的基础上循序渐进递增专项有氧能力负荷强度;赛前阶段,均安排两周时间的减量训练进行调整,表现为减负荷量和负荷强度。但是,由负荷变化可知,刘虹和切阳什姐全年负荷强度以专项有氧能力为核心,强调长期持续高质、大负荷量、大强度刺激的训练理念,而吕秀芝呈现出“平台”与“阶梯”相结合的强度增加特点。

张健,孙辉[9](2018)在《对马特维耶夫经典分期理论的审视与思辨》文中提出运动训练分期理论的核心是发展运动员的竞技状态,它的着眼点是使运动员在多次重要赛事乃至整个职业生涯中都能创造最好成绩。在训练大周期中,训练内容、阶段以及负荷需要保持科学、合理的比例与动态平衡,使整个训练过程具有周期性、动态性、可调性。由于竞技体育赛事体制的改革与职业体育的不断发展,传统的运动训练分期理论的弊端日益突出,使强调一般训练的分期训练理论与具体的运动项目结合时,其指导性、普适性不强,难以提高运动员的运动成绩。

张卫强,叶国雄[10](2017)在《关于竞技状态基本问题的探讨》文中研究说明立足于运动训练与竞技参赛实践,运用实践的和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对竞技状态的基本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竞技状态的3个维度即时间维度、水平维度和内容维度,认为竞技状态评价的3种范式即"生理生化指标评价范式"具有局限性、"运动成绩评价范式"具有相对性和"应对水平评价范式"具有客观性。运用逆境应对理论审视最佳竞技状态,提出竞技状态是"赛前准备状态"和"比赛状态"、"现实的高峰状态"及"峰前状态"和"峰后状态"、"理想的预期的状态"和"现实的实践的状态"的综合与统一。

二、影响运动员最佳竞技状态的因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影响运动员最佳竞技状态的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优秀女子短跑运动员黄瑰芬备战第十三届全运会赛前训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国外研究现状
    2.2 国内研究现状
        2.2.1 关于200米短跑的研究
        2.2.2 关于赛前训练的研究
        2.2.3 女子200米短跑训练的研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数理统计法
        3.2.4 个案分析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黄瑰芬备战第十三届全运会赛前训练规划
    4.2 黄瑰芬备战第十三届全运会赛前状态诊断
        4.2.1 黄瑰芬运动员的基本情况
        4.2.2 黄瑰芬身体形态学特征
        4.2.3 黄瑰芬的技术特点
        4.2.4 黄瑰芬的运动成绩态势
        4.2.5 黄瑰芬备战全运会目标
    4.3 黄瑰芬备战第十三届全运会赛前训练阶段划分
    4.4 黄瑰芬备战第十三届全运会赛前训练阶段实施
        4.4.1 赛前准备阶段
        4.4.2 赛前强化阶段
        4.4.3 赛前调整阶段
    4.5 黄瑰芬备战第十三届全运会赛前训练学特征
        4.5.1 赛前训练速度特点
        4.5.2 赛前素质训练特点
        4.5.3 赛前技术训练特点
    4.6 黄瑰芬赛前训练效果评价
        4.6.1 赛事结果评价
        4.6.2 赛事过程评价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件1
附件2
附件3
致谢

(2)高校散打运动员竞技状态诊断指标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1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意义
    1.3 诊断意义
    1.4 研究思路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的论述
        2.1.1 诊断
        2.1.2 诊断指标
        2.1.3 竞技状态的概念论述
    2.2 关于运动员竞技状态的研究现状
        2.2.1 有关运动员竞技状态科研论文发表量的现状
        2.2.2 关于运动员竞技状态的时间段研究
        2.2.3 关于运动员竞技状态诊断的相关研究
        2.2.4 关于运动员竞技状态的调控研究
    2.3 关于散打运动项目的研究进展
        2.3.1 有关竞技散打科研论文发表量的现状
        2.3.2 关于散打运动员选材的相关研究
        2.3.3 关于散打运动员训练的相关研究
    2.4 有关高校散打运动员竞技状态诊断的研究进展
        2.4.1 国内研究进展
        2.4.2 国外研究现状
3 研究对象和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访谈法
        3.2.3 实验法
        3.2.4 特尔菲法
        3.2.5 数理统计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高校散打运动员竞技状态诊断指标确立
        4.1.1 指标确立的原则
        4.1.2 指标确立的依据
        4.1.3 确立指标诊断指导
    4.2 高校散打运动员诊断指标确立流程
        4.2.1 诊断指标的选择与筛选
        4.2.2 高校散打运动员竞技状态诊断指标一致性检验(肯德尔和谐系数)
        4.2.3 高校散打运动员竞技状态诊断指标权重
        4.2.4 高校散打运动员竞技状态诊断指标的确定
        4.2.5 最终确定竞技状态诊断指标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访谈提纲
    附录二 专家问卷调查表(第一轮)
    附录三 初步选取诊断指标
    附录四 专家问卷调查表(第二轮)
    附录五 肯德尔和谐系数编号表
    附录六 访谈对象名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3)普通高校优秀马拉松学生运动员邱旺东赛前训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选题依据
    1.1 马拉松已经成为路跑项目中发展最快的运动之一,历史悠久,普及程度高
    1.2 赛前训练是优秀马拉松运动员取得优异运动成绩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条件
    1.3 校园马拉松运动精彩纷呈,丰富了体育活动项目,取得了较好成绩和效果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意义
        2.2.1 理论意义
        2.2.2 实践意义
3 文献综述
    3.1 相关概念界定
        3.1.1 学生运动员
        3.1.2 赛前训练
        3.1.3 最佳竞技状态
    3.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3.2.1 有关赛前训练方面的研究
        3.2.2 有关马拉松项目赛前训练的相关研究
        3.2.3 赛前训练时间安排和阶段划分的研究
        3.2.4 赛前训练的内容与方法手段的研究
        3.2.5 赛前训练负荷的研究
    3.3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3.3.1 有关赛前训练方面的研究
        3.3.2 有关马拉松赛前训练方面的研究
4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4.1 研究对象
    4.2 研究方法
        4.2.1 文献资料法
        4.2.2 专家访谈法
        4.2.3 追踪调查法
        4.2.4 个案研究法
5 结果与分析
    5.1 优秀马拉松学生运动员邱旺东的基本情况
    5.2 邱旺东备战厦门、杨凌国际马拉松赛前训练阶段划分分析
        5.2.1 过渡调整训练阶段
        5.2.2 恢复训练阶段
        5.2.3 强化训练阶段
        5.2.4 赛前调整阶段
    5.3 邱旺东备战厦门、杨凌马拉松赛前训练内容的分析
        5.3.1 过渡调整阶段训练内容的分析
        5.3.2 恢复训练阶段内容的分析
        5.3.3 强化训练阶段内容的分析
        5.3.4 赛前调整阶段训练内容的分析
    5.4 邱旺东备战厦门、杨凌国际马拉松赛前训练的方法与手段分析
        5.4.1 邱旺东赛前训练方法
        5.4.2 邱旺东赛前主要训练手段
    5.5 邱旺东备战厦门、杨凌国际马拉松赛前训练负荷的分析
    5.6 邱旺东备战厦门、杨凌国际马拉松赛前竞技状态的分析
        5.6.1 影响赛前竞技状态的因素
        5.6.2 邱旺东赛前竞技状态调整的具体做法
    5.7 优秀马拉松学生运动员邱旺东赛前训练的优化策略
        5.7.1 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训练目标,优化和调整训练阶段和周期
        5.7.2 完善和修订训练计划,优化训练手段和方法
        5.7.3 动态调整训练负荷,确保训练的有效性
        5.7.4 合理安排比赛次数,保持最佳竞技状态
        5.7.5 增强营养补充,保持身体参赛的能量需求
        5.7.6 提升训练的科学化程度,处理好学训矛盾,最大限度保持高竞技状态的能力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优秀4×100、4×400米接力跑运动员竞技表现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意义与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研究目的
2 文献综述
    2.1 竞技表现的相关概念界定
    2.2 竞技表现的相关研究
        2.2.1 田径项目竞技表现的相关研究
        2.2.2 其他比赛项目竞技表现的相关研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比较研究法
        3.2.3 数理统计法
        3.2.4 视频解析法
4 研究过程与分析
    4.1 优秀田径接力运动员年龄特征分析
        4.1.1 优秀田径男、女4×100 米前3 名团体运动员年龄特征分析
        4.1.2 优秀田径男、女4×400 米前3 名团体运动员年龄特征分析
    4.2 田径接力比赛成绩特点分析
        4.2.1 田径接力比赛成绩发挥率特点分析
        4.2.2 田径接力比赛平均成绩特点分析
        4.2.3 田径接力比赛成绩波动性特点分析
        4.2.4 田径接力运动员单项成绩特点分析
    4.3 田径接力运动员起跑反应时特征分析
        4.3.1 田径男、女4×100 米接力跑决赛起跑反应时
        4.3.2 田径男、女4×400 米接力跑决赛起跑反应时
    4.4 田径接力比赛技术特征分析
        4.4.1 男、女4×100 米交接棒技术及获益时间
        4.4.2 男、女4×400 米交接棒技术及获益时间
    4.5 田径接力比赛战术特征分析
        4.5.1 田径男、女4×100 米接力比赛战术特征分析
        4.5.2 田径男、女4×400 米接力比赛战术特征分析
5 研究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5)竞技状态理论的中国语义(论文提纲范文)

1 竞技状态的“马氏”定义与中国语义
2“特指”与“泛指”竞技状态的区别
    2.1“特指”与“泛指”竞技状态词义的区别
    2.2“特指”与“泛指”竞技状态词语逻辑的区别
    2.3“特指”与“泛指”竞技状态运动时相的区别
3 最佳竞技状态的多学科调控
    3.1 最佳竞技状态的训练学调控
    3.2 最佳竞技状态的社会学调控
    3.3 最佳竞技状态的心理学调控
    3.4 最佳竞技状态的营养学调控
4 结束语

(6)“轮转冰”训练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以江苏省速滑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研究缘起
        1.1.2 选题依据
    1.2 文献综述
        1.2.1 速度滑冰研究综述
        1.2.2 速度轮滑研究综述
        1.2.3 运动技能迁移与跨项训练研究
        1.2.4 国外速度滑冰研究现状
        1.2.5 文献综述小结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2 研究整体设计与理论基础
    2.1 主要研究内容
    2.2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2.2.1 研究重点和难点
        2.2.2 研究创新点
    2.3 研究对象与方法
        2.3.1 研究对象
        2.3.2 研究方法
    2.4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4.1 相关概念
        2.4.2 理论基础
    2.5 研究技术路线
3 我国速度滑冰竞技实力与“轮转冰”发展现状分析
    3.1 我国速度滑冰竞技实力现状分析
        3.1.1 平昌冬奥会速度滑冰项目奖牌分布特征
        3.1.2 平昌冬奥会我国速度滑冰竞赛成绩分析
        3.1.3 近三届冬奥会我国速度滑冰整体竞技实力分析
    3.2 江苏省速滑队竞技实力现状分析
        3.2.1 江苏省速滑队发展历程
        3.2.2 江苏省速滑队的队伍构成与管理现状
        3.2.3 江苏省速滑队在轮、冰两个项目上取得的成绩
    3.3 对“轮转冰”训练的启示
        3.3.1 江苏省速滑队的突破,证实了“轮转冰”提升速度滑冰整体竞技实力的可行性
        3.3.2 转项训练成功案例不断涌现,指引转项训练方向逐渐明确
        3.3.3 转项训练模式正在形成,实践活动逐步走向深入
        3.3.4 “轮转冰”训练队伍持续扩大,后备人才培养增添新内涵
    3.4 当前“轮转冰”训练亟需解决的问题
        3.4.1 转项训练理念需要不断更新
        3.4.2 训练理论极度缺失,训练模式需要进一步优化
    3.5 本章小结
4 “轮转冰”训练模式的理论构建
    4.1 速度轮滑与速度滑冰的项目特征分析
        4.1.1 竞赛规则和竞赛特征
        4.1.2 竞技能力特征
        4.1.3 训练特征
        4.1.4 制胜因素
    4.2 “轮转冰”训练模式的基本理论分析
        4.2.1 “轮转冰”训练模式的内涵解析
        4.2.2 “轮转冰”训练模式构建的基本原则
        4.2.3 “轮转冰”转项训练时机的选择与把握
    4.3 “轮转冰”训练模式的影响因素
        4.3.1 影响因素指标初选
        4.3.2 第一轮专家咨询结果
        4.3.3 第二轮专家咨询结果
    4.4 “轮转冰”训练模式的理论框架
        4.4.1 “轮转冰”训练理论研究的基本内容
        4.4.2 “轮转冰”训练模式理论框架构建
    4.5 本章小结
5 “轮转冰”训练模式的运行分析
    5.1 “轮转冰”各阶段的主要任务
        5.1.1 基础训练阶段:主要任务
        5.1.2 转项发展阶段:主要任务
        5.1.3 专项提高阶段:主要任务
    5.2 “轮转冰”各阶段多年训练计划的安排思路
        5.2.1 基础训练阶段:多年训练计划的安排思路
        5.2.2 转项发展阶段:多年训练计划的安排思路
        5.2.3 专项提高阶段:多年训练计划的安排思路
    5.3 “轮转冰”各阶段年度训练周期划分、主要任务与负荷特征
        5.3.1 基础训练阶段:年度训练周期划分、主要任务与负荷特征
        5.3.2 转项发展阶段:年度训练周期划分、主要任务与负荷特征
        5.3.3 专项提高阶段:年度训练周期划分、主要任务与负荷结构
    5.4 “轮转冰”各阶段训练内容和方法手段的设计
        5.4.1 各阶段训练内容
        5.4.2 各阶段训练方法和手段
    5.5 本章小结
6 “轮转冰”训练模式的案例分析
    6.1 郭丹个案访谈
        6.1.1 郭丹成长履历
        6.1.2 速度轮滑转项发展速度滑冰的优势
        6.1.3 “轮转冰”训练的主攻方向
        6.1.4 “轮转冰”运动员技术的提升
        6.1.5 对“轮转冰”训练模式的建议
    6.2 李思杉2016-2017 年度训练安排分析
        6.2.1 基本情况与多年训练阶段划分
        6.2.2 年度训练周期安排
        6.2.3 年度大周期训练内容结构特征
        6.2.4 年度训练负荷结构特征
        6.2.5 年度训练不同周期体能和技术训练安排特征
        6.2.6 不同内容训练方案示例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及学习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7)体能主导类项群潜能发挥的多维焦虑理论应用研究 ——以公路自行车赛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
        1.3.1 项群训练理论与体能主导类项群
        1.3.2 焦虑
        1.3.3 潜能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关于潜能的相关研究
        1.4.2 竞赛焦虑的研究现状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问卷调查法
        2.2.3 数理统计法
        2.2.4 逻辑分析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公路自行车选手的竞赛状态焦虑特征与差异分析
        3.1.1 不同发挥状况的公路自行车选手的竞赛状态焦虑差异分析
        3.1.2 不同程度的超常表现和失常表现的公路自行车选手的竞赛状态焦虑差异分析
        3.1.3 回顾式与即刻式样本间公路自行车选手的竞赛状态焦虑差异分析
    3.2 不同变量在公路自行车选手不同发挥状况下的竞赛状态焦虑差异分析
        3.2.1 不同性别公路自行车选手在超常和失常表现状况下的竞赛状态焦虑差异分析
        3.2.2 不同运动水平公路自行车选手在超常和失常表现状况下竞赛状态焦虑差异分析
        3.2.3 不同参赛年限公路自行车选手在超常和失常表现状况下竞赛状态焦虑差异分析
    3.3 公路自行车选手竞赛状态焦虑及运动水平、参赛年限、性别等相关因素与发挥状况的相关和回归分析
        3.3.1 公路自行车选手竞赛状态焦虑及运动水平、参赛年限、性别等相关因素与发挥状况的相关分析
        3.3.2 公路自行车选手竞赛状态焦虑及运动水平、参赛年限、性别等相关因素与发挥状况的回归分析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致谢

(8)我国三名女子竞走运动员备战里约奥运会年度训练安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世界女子竞走项目发展现状分析
        1.1.2 我国女子竞走项目发展现状分析
    1.2 选题依据
        1.2.1 我国女子竞走项目重回世界之巅的发展之实
        1.2.2 竞走专项训练理论亟待深化之需
        1.2.3 提升竞走项目科学化训练水平的实践之求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技术路线
    1.5 研究的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1.5.1 研究重点
        1.5.2 研究难点
        1.5.3 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研究的理论基础
    2.2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2.2.1 竞走项目训练周期安排研究
        2.2.2 竞走项目身体素质训练研究
        2.2.3 竞走项目技术运动学研究
        2.2.4 竞走项目训练负荷研究
    2.3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2.3.1 竞走项目技术运动学研究
        2.3.2 竞走项目训练相关研究
    2.4 述评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测试分析法
        3.2.4 跟踪观察法
        3.2.5 个案分析法
        3.2.6 对比分析法
        3.2.7 数理统计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我国三名女子竞走运动员奥运年基本情况分析
        4.1.1 年龄特点分析
        4.1.2 身体形态特点分析
        4.1.3 身体素质特点分析
        4.1.4 运动技术特点分析
        4.1.5 小结
    4.2 我国三名女子竞走运动员里约奥运会备战目标的确定
    4.3 我国三名女子竞走运动员奥运年全年参赛安排分析
    4.4 我国三名女子竞走运动员奥运年全年训练安排分析
        4.4.1 全年训练周期安排
        4.4.2 全年训练内容、方法手段安排
        4.4.3 全年训练负荷安排
        4.4.4 小结
    4.5 我国三名女子竞走运动员奥运年第一周期训练安排分析
        4.5.1 准备期训练安排分析
        4.5.2 比赛期训练安排分析
        4.5.3 小结
    4.6 我国三名女子竞走运动员奥运年第二周期训练安排分析
        4.6.1 准备期训练安排分析
        4.6.2 比赛期训练安排分析
        4.6.3 小结
    4.7 我国三名女子竞走运动员奥运年训练效果的检查评定
        4.7.1 身体素质训练效果的检查评定
        4.7.2 技术训练效果的检查评定
        4.7.3 奥运会参赛成绩的检查评定
        4.7.4 小结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5.3 研究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9)对马特维耶夫经典分期理论的审视与思辨(论文提纲范文)

1 运动训练分期理论强调负荷量与负荷强度、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
    1.1 负荷量与负荷强度
    1.2 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
2 强调专项训练经验以指导运动训练实践
3 分期与板块训练理论的联系与区别
4 运动训练分期理论与运动员的竞技状态
    4.1 竞技状态的界定、分类与内在关系
    4.2 竞技状态与运动训练分期

(10)关于竞技状态基本问题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资料法
    1.2 专家访谈法
    1.3 逻辑分析法
    1.4 辩证分析法
2 全面、辩证、科学地认识竞技状态
    2.1 竞技状态的维度
        2.1.1 时间维度
        2.1.2 水平维度
        2.1.3 内容维度
    2.2 竞技状态的评价范式
        2.2.1 生理生化指标评价范式的局限性和运动成绩评价范式的相对性
        2.2.2 应对水平评价范式的客观性
        2.2.3 竞技状态及其调控能力评价的综合性趋势
    2.3 运用逆境应对理论审视最佳竞技状态
        2.3.1 最佳竞技状态为何物又如何达到
        2.3.2 慎用最佳竞技状态
        2.3.3 竞技状态本身蕴含着“预期的”“理想的”的字眼
        2.3.4 逆境应对与竞技状态
    2.4 竞技状态是“赛前准备状态”和“比赛状态”的综合与统一
    2.5 竞技状态是“现实的高峰状态”及“峰前状态”和“峰后状态”的综合与统一
    2.6 竞技状态是“理想的、预期的状态”和“现实的、实践的状态”的综合与统一
    2.7 竞技状态基本概念辨析
        2.7.1 问题提出
        2.7.2 初步阐述
3 结语

四、影响运动员最佳竞技状态的因素(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优秀女子短跑运动员黄瑰芬备战第十三届全运会赛前训练研究[D]. 何珂.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2]高校散打运动员竞技状态诊断指标构建研究[D]. 杜沅潼.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3]普通高校优秀马拉松学生运动员邱旺东赛前训练研究[D]. 马虎成.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4]优秀4×100、4×400米接力跑运动员竞技表现特征分析[D]. 高海珍.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1)
  • [5]竞技状态理论的中国语义[J]. 陈亮. 中国体育教练员, 2020(01)
  • [6]“轮转冰”训练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以江苏省速滑队为例[D]. 刘江山. 上海体育学院, 2019(01)
  • [7]体能主导类项群潜能发挥的多维焦虑理论应用研究 ——以公路自行车赛为例[D]. 彭兰宾. 苏州大学, 2019(04)
  • [8]我国三名女子竞走运动员备战里约奥运会年度训练安排研究[D]. 敬艳. 北京体育大学, 2018(01)
  • [9]对马特维耶夫经典分期理论的审视与思辨[J]. 张健,孙辉.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18(02)
  • [10]关于竞技状态基本问题的探讨[J]. 张卫强,叶国雄.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17(04)

标签:;  ;  ;  ;  ;  

影响运动员最佳竞技状态的因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