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形涤纶与粘胶纤维混纺纱的生产工艺要点

异形涤纶与粘胶纤维混纺纱的生产工艺要点

一、异形异性涤纶纤维与粘胶纤维混纺纱生产工艺要点(论文文献综述)

沈妙音[1](2021)在《抗菌热湿舒适性服用机织物的研究与开发》文中研究说明2020年是我国多灾多难的一年,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全面爆发,人们的生命安全意识越来越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服用性的织物也具有较高的要求,在基本性能优良的情况下,还需要具有特殊的功能性。本课题采用的改性聚酯纤维具有抗菌性和吸湿快干两项功能性性能,所织制而成的织物也就具有了良好的抗菌性和热湿舒适性,满足纤维人们对于服用织物的要求。首先对改性聚酯纤维进行了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截面观察,并对纤维进行了基本性能测试,结果表明,该纤维为异形截面纤维,在截面中可以看到许多细小的微孔,说明纤维内部不是实心的,具有许多微孔管道,这也大大提高了纤维的吸湿快干的性能。改性聚酯纤维的纵向表面附着着分布不均匀的细小颗粒,还有一些凹槽,并不像普通涤纶纤维表面那样的光滑。这些细小颗粒为抗菌的颗粒,附着在纤维表面,使纤维具有抗菌性能,一些小凹槽则可以增加纤维的吸湿排汗的性能。纤维的回潮率较普通涤纶纤维要高很多,所以纤维的吸湿速干性能较好。在考虑到改性聚酯纤维的功能情况下,选择粘胶纤维、竹浆纤维和天丝进行混纺形成五种不同原料和比例的混纺纱。分别为改性聚酯纤维和粘胶纤维按50/50、60/40、70/30的比例进行混纺,改性聚酯纤维和竹浆纤维按60/40的比例进行混纺,改性聚酯纤维和天丝按60/40的比例进行混纺。使用这五种混纺纱进行织物小样织制,共得到十一种混纺机织物。对十一种混纺机织物进行基本服用性能测试和功能性测试,其中基本服用性能包括力学测试、折皱回复性能测试、悬垂性测试、柔软性能测试、抗起毛起球测试,功能性测试包括热湿舒适性能测试和抗菌性测试。首先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织物的热湿舒适性进行综合性分析,再采用模糊数学对织物除热湿舒适性能和抗菌性能外的其他性能进行综合分析,结合三种分析结果来判断出综合性能最佳机织物。分析热湿舒适性综合性能评价,由改性聚酯纤维和粘胶纤维按60/40的混纺比形成的混纺纱,作为织物的经纬纱线,织制成的织物,命名为织物BB,优劣位于第四位,也是较靠前部分,就有较好的热湿舒适性能。分析织物的抗菌性能,结合市场的原料成本,得出织物BB为最优织物,具有较强的抗菌性。分析织物服用性基本性能综合评价,织物BB优劣位于第一位,是最优织物。结合上面三种评价分析,最终得到织物BB为本次课题得到的最优面料,是一款良好的抗菌热湿舒适性功能性织物。结合织物的功能性在服用性领域的应用,进行产品的花型设计和生产工艺设计,采用大提花的工艺和色纺工艺进行织制,完成织物的后续开发工作,最终与相关公司合作,实现产业化。

郑艳威[2](2017)在《多功能百叶织物的性能研究与产品设计》文中提出百叶织物作为一种新型的纤维材料制品,突破了传统百叶窗帘的材质,不仅可以阻挡紫外线和热能的辐射,控制空气对流产生的能量进入室内,还可以有效的降低室内环境温度,改善空间的热环境,而且其色彩图案更丰富,外观更具有鉴赏性,愈来愈受到市场的推崇。但目前市场上,通过采用不同种类的功能性纱线一体织造而成,并可以根据不同的功能需要进行功能转换的百叶织物尚未被综合开发。本课题基于一种新型的百叶织物结构设计,采用抗紫外线纱线、吸湿速干纱线、相变调温纱线以及阻燃纱线作为纬线原料,研发出安全可靠、可以做到功能转换、具有多种功能性的百叶织物,提高了产品附加值,满足多功能优质装饰面料的市场需求。本课题研发的多功能百叶织物,其结构以单层织物与双层袋状织物组合而的单元结构排列构成,单元结构中的双层袋状织物采用功能性纱线作为纬线原料进行织造。在充分考虑各种功能性纱线特性的基础上,本课题选择了Coolmoon抗紫外线纱线、CALCULO吸湿速干长丝、Outlast/棉混纺纱以及环保型阻燃涤纶丝作为功能性纱线原料,分别对这些功能性纱线进行相关的性能测试,实验结果表明,所选择的功能性纱线可满足相关功能性的要求。设定功能性纬线的密度、两组功能性纬线的配置比例、功能性纬线在织物表面的暴露率三种参数,作为研究对织物功能性影响的因素,按照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表,试织了Ⅰ、Ⅱ、Ⅲ三个系列共27块织物。Ⅰ系列采用Coolmoon抗紫外线纱线与阻燃涤纶作为表里纬原料;Ⅱ系列采用CALCULO吸湿速干纱线与阻燃涤纶作为表里纬原料;Ⅲ系列采用Outlast/棉混纺纱线与阻燃涤纶作为表里纬原料。就不同的功能性纬线密度,表里纬排列比,以及不同的组织结构所带来的织物表面不同的纬线暴露率,对织物功能性的影响进行讨论分析,实验结果表明:(1)Ⅰ系列织物:当表里纬排列比与组织结构相同时,织物的抗紫外性能和阻燃性能随纬密的增大而增强;当表里纬排列比为1:2时,织物的抗紫外性能和阻燃性能最佳;缎纹组织的抗紫外线性能要好于平纹和斜纹。(2)Ⅱ系列织物:随着纬密的增大,织物的吸湿透湿性能先提高后降低;斜纹组织的吸湿性最好,缎纹组织的透湿性最好;当纬密为60根/cm、表里纬排列比为1:2时,织物能够具有优良的吸湿透湿性和阻燃性能。(3)Ⅲ系列织物:随着纬密的增大,织物的隔热性能先提高后降低;当表里纬排列比为1:2时,织物的隔热性能和阻燃性能最佳;缎纹组织的隔热性能要好于平纹和斜纹组织。依据实验结果总结出利用开发优质多功能百叶织物的织物结构参数:两组功能性纬线的总密度选用60根/cm且表纬功能性纱线与里纬阻燃纱线的排列比选用1:2时,织物能具有优良的多功能效应。而织物的组织结构可以根据织物具体的功能性效应再进行筛选。依据本课题的研究结论,设计了两种多功能百叶织物,一种为没有图案效果的素色百叶织物,另一种为配有花型图案的百叶织物。

宋丽梅[3](2016)在《多组分赛络混纺纱的生产》文中认为探讨多组分赛络混纺纱的生产工艺和技术措施。介绍了莱赛尔、粘胶、亚麻和有色涤纶的性能特点及物理指标;莱赛尔纤维单独制成生条;其余4种纤维混和后制成混和生条;采用三道混并工艺,保证几种纤维的混纺比例;采用赛络纺技术,保证成纱表面光滑,毛羽少,条干均匀,最终顺利生产出了莱赛尔/粘胶/亚麻/蓝色涤纶/红色涤纶40/30/20/7/3 14.5tex赛络混纺纱。认为:针对各组分纤维特性配置工艺,可以保证混纺纱的顺利生产和成纱质量。

吴金涛[4](2015)在《布拉门特纤维及其混纺棉制品的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了追求越来越好服装或服装面料舒适性,研究人员不断探索纤维的改良方法和研究新型纤维。传统的粘胶纤维具有优良的吸湿性,粘胶织物透气、吸汗、柔软、穿着舒适,符合服装穿着舒适性要求,但湿强较干强低。布拉门特(Bramante)纤维是一种新型的粘胶纤维,具有片段式中空结构。此种纤维织成的织物具有轻质弹性、优良的透湿性、吸湿性及舒适性。由于此种纤维刚刚进入国内市场,目前还未得到推广,关于纤维的性能研究少之又少,因此系统地对纤维及其织物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布拉门特与普通粘胶纤维进行对比试验,运用扫描电镜和红外光谱等技术,对纤维横纵截面、内部构成、强伸性能以及吸湿性做了研究。在扫描电镜下,布拉门特纤维内部有独特的中空结构,表面有纵向沟槽,吸湿性高于普通粘胶纤维,但是强度偏低。然后以布拉门特纤维与棉纤维为原料进行混纺,总结了纺纱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对混纺纱的强力、吸湿性以及耐磨性等基本性能做了研究,建立理论模型研究混纺比对其强伸性的影响规律,并通过混纺纱回潮率理论验证混纺比例对混纺纱回潮率的影响规律。以混纺纱为原料获得混纺针织物,对织物的悬垂、强力、耐磨性等力学性能和热湿舒适性做了研究,结果表明,布拉门特纤维可以改善织物的悬垂性和增加织物的热湿舒适性,但对织物的其他力学性能造成不良影响。最后,运用灰色近优理论分别对混纺纱以及混纺织物做了最优化判定,综合纱线和织物的性能,得出最佳混纺比的织物,从而确定最佳混纺比,为实际生产提供指导意见。

潘涛[5](2015)在《聚酰亚胺纤维纺纱工艺研究与保暖用混纺产品开发》文中研究表明聚酰亚胺纤维是一种价格昂贵的高性能纤维,由于其具备稳定优异的性能而被广泛应用在航空航天和工业生产中,在其他如服装和装饰用纺织品领域中却很少有产品问世。本论文选择棉型聚酰亚胺纤维为对象,从纤维的可纺性研究出发,研究了其纯纺以及与粘胶纤维的混纺工艺,开发了针织保暖内衣面料。对纱线和面料进行了系统而又全面的研究和分析工作,为聚酰亚胺纤维的应用提供了参考。具体的工作内容如下:首先,对聚酰亚胺纤维的力学、电学和回潮性能进行了测试分析。通过研究,了解到聚酰亚胺纤维具有优良的强伸性能,但它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如较低的吸湿回潮率和表面摩擦率,体积比电阻大。这些特点的共同作用,必然会导致纺纱过程中成条不匀,静电严重等问题。其次,对聚酰亚胺纤维的纯纺性能进行了研究。该纤维具有良好的强伸性能,理论上符合纺纱机件对原料的要求,但纯纺过程中纤维容易黏附机件,飞花现象严重。所以纺纱试验过程中,一方面要根据各个工序的特点,灵活调节运行参数;另一方面,保持良好的环境温湿度和半制品状态。随后在纯纺工艺基础上对聚酰亚胺和粘胶纤维的混纺可行性进行了研究,得出混纺纱主要力学性能和外观性能随混纺比变化的规律。最终,在得到以上各方案下的纱线产品后,运用模糊综合评判理论,优选出理论上最佳的纱线类别,认为聚酰亚胺混纺含量为20%和40%时,成纱的综合性能最理想。本文在总结混纺工艺和混纺比优选结果的基础上对细纱工序做了一定的优化工作,主要是通过单因子试验和正交试验方案,研究了细纱加工的捻系数、后区牵伸倍数、上下销钳口隔距对纱线性能的影响情况。最终通过极差分析、方差分析和补充试验验证了理论上各因子的最佳最优工艺参数,即细纱捻系数320,后区牵伸倍数1.06倍,上下销钳口隔距大小3.5mm。最后,文章以开发保暖内衣为出发点,试织了7种混纺比例的针织物,从“服装人体”的动态微环境出发,对保暖性相关的热湿传递性能进行了测试与分析。在掌握了各指标的具体参数和规律后,采用灰色聚类分析评估原理,对织物的热湿传递性能进行了综合评判,将各织物试样的保暖性成功地划分为若干档。另一方面,通过对试样的力学及外观性能测试,得到了不同混纺比下各织物的性能规律,也为聚酰亚胺纤维开发保暖内衣这一设想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

詹蔚鸿[6](2015)在《基于半精纺模式多组份紧密纺纱线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半精纺纺纱工艺是我国自主研发的一种纺纱技术。半精纺纺纱系统有对原料适应性强的特点,符合目前面料功能多样化的发展趋势,能够很好的实现不同纤维的混纺,将性能各异的天然纤维和化学纤维混纺交织,使其取长补短,优势互补,促进面料性能不断完善。但是半精纺产品也出现了外观质量较差、容易掉毛、起毛起球,纱线毛羽多、条干均匀度偏低等质量问题。因此,引进新型的纺纱技术,对半精纺设备及工艺进行优化是提高半精纺纱线质量、推动半精纺纺纱技术跨越新台阶的关键因素。本课题通过从原料、和毛、梳理到并粗、细纱等关键工序对半精纺工艺进行优化,研究了半精纺环锭细纱机的加捻三角区,通过引进紧密纺纺纱技术,加入纤维集聚装置对半精纺的细纱工序进行了改进,并制备出了改进后的紧密纺纱线。同时对改进前后的多组份纱线进行了径向分布研究,计算出各纤维转移的汉密尔顿系数,研究其在成纱过程中的纤维转移规律,此外还对两种多组份混纺纱的拉伸断裂性能、毛羽、条干均匀度等特性进行了测试对比及分析。主要完成了如下研究内容:(1)通过对传统半精纺关键工序进行研究分析及优化,对原料的选择应注意纤维长短搭配、在梳理工序中提出了要合理选用梳理设备及元件、在并粗工序中应注意并条次数及牵伸形式的选择、在细纱工序上研究了传统的环锭纺加捻三角区成纱分析并通过引入紧密纺加入了负压异形吸风管网格圈纤维集聚装置来达到消除或减小加捻三角区的目的。(2)确定了改进后的半精纺工序及设备,选用了棉、丝光羊毛、粘胶纤维、锦纶纤维、腈纶纤维为原料,并针对不同的天然纤维或化学纤维进行了不同的处理,制备出了4组不同成分、不同比例的48支紧密纺纱线:40%毛/30%锦纶/30%腈纶、50%毛/30%锦纶/20%腈纶、50%棉/40%粘胶/10%毛、30%棉/40%粘胶/30%毛。(3)分别选用两组相同成份、相同比例的普通半精纺及紧密纺纱线共4个试样进行多组份混纺纱的径向切片,观察其横截面的纤维分布,计算出纤维转移的汉密尔顿系数,研究两种多组份混纺纱的纤维径向转移规律。结果表明,普通半精纺纱线的纤维转移汉密尔顿系数比改进后的紧密纺纱线要大,说明改进后的多组份混纺纱纤维转移频率不大,纤维分布比较均匀。(4)对普通半精纺纱线及改进后的紧密纺纱线共8组试样进行拉伸断裂性能、毛羽、条干不匀的测试,并对测试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并研究改进后多组份混纺纱的毛羽及条干的改善情况。结果表明,改进后的多组份混纺纱断裂强力比普通的半精纺纱线有较大的提高;改进后的多组份混纺纱短毛羽明显减少,其条干均匀度也有很大的改善。因此,本课题通过引进紧密纺思想对多组份半精纺工艺的改进,可以提高强力,做到有效减少毛羽并提高纱线的条干均匀度,对开发半精纺新产品有积极作用,对纺纱企业的技术进步、行业发展有很好的推动作用。

朱思敏[7](2014)在《新化纤/蚕丝多组分复合型面料的设计与开发》文中研究说明丝绸作为我国传统以来纺织行业的奇葩,其以柔软滑糯的手感、良好的飘逸感、优异的贴肤性和特有的珍珠般柔和的光泽深受消费者的青睐。但传统真丝面料自身的缺陷,如:色牢度差、易污染、易起皱等使其难以护理,从而影响市场需求。因此,在丝绸行业中引进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技术非常重要,其高性能多组分面料的设计和开发值得深入研究。本文以天然纤维蚕丝、PTT形状记忆纤维和Outlast蓄热调温纤维为原料,设计织造了两个系列共28块新化纤/蚕丝多组分复合面料;评价并测试了试样的手感和形态风格特征,及保形性、调温性、透通性和抗起毛起球性等多项服用性能,初步探讨了结构参数和原料构成对新化纤/蚕丝多组分复合面料的风格和服用性能的影响。PTT/蚕丝交织物的风格及服用性能与真丝面料相比,PTT/蚕丝交织物的保形性(折皱回复性和拉伸回弹性)明显提高,抗起毛起球等级也有上升,透气透湿性能没有显着下降;柔顺度和丰满度好,平展度、滑爽度、光滑度值和静态悬垂系数较低。PTT纤维含量增加,织物丰满度值上升,滑爽度和光滑度值下降,拉伸回弹性有明显提高,但透通性能下降。PTT/蚕丝斜纹交织物的光滑度、透通性和保形性都优于平纹织物;适当增加纬纱线密度可以提高织物折皱回复性能;绉效应交织物的硬挺度、平展度和悬垂系数值略高于真丝双绉,且织物绉效应越明显,其滑爽度、透通性和拉伸回弹性能越好。PTT/绢丝混纺织物的风格及服用性能与纯绢丝织物相比,PTT/绢丝混纺织物的保形性能好,柔软度提高,静态悬垂系数下降,滑糯度、丰满度值较低,透通性和抗起毛起球性能略差。变化纬密的织物中,纬密为240根/10cm的PTT/绢丝混纺织物硬挺度值最小,滑糯度和丰满度值最大;且纬密增加,织物的拉伸回弹性上升,悬垂系数、折皱回复性和透通性能下降。不同织物组织下,混纺织物的硬挺度值、悬垂系数、拉伸回弹性和抗起毛起球性能的变化规律均为平纹>斜纹>破斜纹,折皱回复性和透通性能的变化规律与之相反,而滑糯度和丰满度值的变化规律为斜纹>破斜纹>平纹。Outlast/绢丝混纺织物的风格及服用性能Outlast/绢丝混纺织物具有明显的调温性能,但其手感风格值、悬垂系数、透气率和透湿量均低于纯绢丝织物,而抗起毛起球等级与纯绢丝织物相当。纬密增加,织物的硬挺度、丰满度值和悬垂系数升高,滑糯度值减小,透通性能降低,调温性和抗起毛起球性能略有上升。不同组织下Outlast/绢丝混纺织物的硬挺度值、悬垂系数和抗起毛起球等级的变化规律也为平纹>斜纹>破斜纹,而滑糯度、丰满度值和调温性、透通性能的变化规律与之相反。PTT/Outlast/绢丝复合织物的风格及服用性能与混纺织物的对比PTT/Outlast/绢丝复合织物的调温性能不明显,透湿性能较差,保形性也不如PTT/绢丝混纺织物,抗起毛起球性能介于两系列混纺织物之间。该系列混纺织物中,绢丝含量越高,透气性能越好,平纹和破斜纹织物的手感风格值均有所提高,但悬垂性能差。变化织物组织对三组分复合织物的风格及服用性能的影响与上述两组分混纺系列织物基本相同。

高雪妮[8](2012)在《磁性纤维针织面料的研究与开发》文中认为磁性纤维是将纳米级的磁粉均匀地混入成纤聚合物的溶体或纺丝溶液中,经溶纺或湿纺制成的,带有本色(浅咖色)的功能性纺织纤维。纤维中的永磁性微粒具有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身体免疫力、活化机体细胞和消除疲劳等保健功能。为了更好的研究与分析磁性纤维及其纱线的基本性能,并将其应用到功能性针织服装的研究与开发之中,本课题选用由浙江义乌丝越纺织有限公司生产的18.6tex磁性纤维混纺纱(涤纶基磁性纤维和粘胶纤维以40/60的混纺比混纺而成),以磁性纤维及其混纺纱的基本性能为基础,测试了磁性纤维的截面形态、红外光谱及力学性能,磁性纤维混纺纱的力学性能、捻度、条干均匀度、含湿量、耐热性和耐酸碱性等。通过对磁性纤维及其混纺纱性能的研究,本课题在STOLL CMS530HP全自动电脑横机上进行了组织及编织工艺的设计,开发出了六种基本组织的磁性纤维针织面料,最后对六种针织面料坯布进行了基本性能的测试。为了便于后续漂白和染色工序的顺利进行,本课题对磁性纤维针织物进行了煮练处理,煮练工艺为:NaOH,3%,渗透剂JFC,3g/L,温度95℃,煮练时间30min,浴比1:30,煮练后,用1g/L的醋酸在80℃的环境下处理10min,后水洗、再烘干。选取过氧化氢为漂白剂,对煮练后的织物进行漂白,漂白效果的测试指标为织物白度和顶破强力。利用单因素分析法对过氧化氢的用量、漂白时间、漂白温度和pH值四个因素分别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同时采用正交试验分析法优化出磁性纤维针织面料的最佳漂白工艺为:双氧水15mL/L,时间60min,温度80℃,pH值10,硅酸钠3g/L,渗透剂3g/L,浴比1∶20。漂白后织物的白度无明显改善,强力反而有所下降,因此为了不影响织物的强力及服用性能,可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是否需要对磁性纤维进行漂白处理。选用分散染料和活性染料分别对漂白后的磁性纤维针织坯布进行染色工艺的分析,采用高温高压染色法对磁性纤维进行染色,以上染率和K/S值作为评价指标,对染料浓度、染色温度、染液pH值和升温速率进行单因素分析,并通过正交试验分析法优化染色工艺,得出磁性纤维的最佳染色工艺为:分散蓝2BLN2.5%(o.w.f.),染料浓度为2.5%,染色温度135℃,染浴pH值6.0,升温速率1.8℃/min,浴比1∶50。在此基础上采用预碱法对粘胶纤维进行染色,经过多次试验探索,当活性翠兰KN-G的用量为7%时,染色后粘胶纤维与磁性纤维的色差最小,视觉上可以达到良好的同色效果。最后对磁性纤维针织面料的染色效果进行评价,评价指标有织物的耐水洗色牢度、耐摩擦色牢度和耐汗渍色牢度,结论为:染色后的磁性纤维针织面料具有良好的色牢度。对染色后磁性纤维针织面料的服用性能进行测试,测试指标包括面料坚牢度、热湿舒适性(透气性、透湿性、吸水性和保温性)、外观保形性(悬垂性、折皱弹性和刚柔性)和磁疗功能性,测试结果表明:磁性纤维针织面料的服用性能优异,面料的磁疗性良好,其表面的磁感应强度可以达到对人体有益无害的800~1200mGs,具有良好的磁疗效果,适合开发磁疗针织产品。最后,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六种组织磁性纤维针织面料的服用性能进行评价,结论为:最适合开发磁性纤维针织面料的织物组织为罗纹空气层组织。

刘梅城,洪杰[9](2012)在《多纤维混纺纱的工艺实践》文中认为利用不同的纤维原料进行多组分混纺,可发挥各组分纤维的优点,实现性能上的互补,为开发新型多组分功能性纱线及面料提供了基础。在进行多组分纤维混纺产品的开发中,各组分纤维混纺比例的准确性与混合的均匀性是影响产品质量的两个重要指标,也是产品开发是否成功的主要因素。本文在进行涤纶、粘胶、阳离子涤纶、三角涤纶四合一混纺纱的开发过程中,进行了多次工艺对比试验,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於婷[10](2012)在《PROMODAL纤维产品开发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ProModal是由兰精公司生产的两种纤维:兰精木代尔(Lenzing Modal)纤维和天丝(TENCEL)纤维以一种特殊的比例完美结合而成的,集二者的优良特性于一身。这是一种具有超舒服的柔软和极佳的功能性的新型纤维,在创造优秀服用性能的同时将对环境的污染降至最低点。ProModal这种独特的混合纤维为纺织产业开创了新的发展方向,其在服装用纺织品和家纺产品方向的发展趋势已不可阻挡。本文将Promodal纤维与精梳棉、羊绒、绢丝等天然纤维和粘胶、PTT等化学纤维进行混纺纱线的开发。纺纱试验在毛纺的半精纺系统中进行,细纱环节分别采用环锭纺和赛络纺两种方式。初步探索其在半精纺系统纺纱的关键技术点,和最佳的开发方案。论文首先概述了目前ProModal、莫代尔、天丝在服装领域开发的历史及现状。旨在将ProModal应用在Modal和天丝已成功应用的领域里,使其开发的产品具有更好的服用性能。其次,对所选用的纤维进行研究和分析,并将Promodal与天丝、莫代尔的物理机械性能进行对比,为后面的纱线开发中纤维的组合方式提供依据。论文的主体部分是纱线开发。ProModal分别与传统的羊绒、羊毛、精梳棉、绢丝及粘胶、PTT进行不同比例的组合,共产生六个新的纱线品种。这六个新品种在半精纺系统进行试纺,细纱环节分别采用环锭纺和赛络纺进行纺纱,并对成纱质量进行测试,分析和比较,得出较佳的混纺组合,一共有三点结论:精梳棉、Promodal纤维和粘胶的按55/25/20的比例混合后成纱的各项质量指标整体最优;Promoal纤维、羊毛和羊绒按50/40/10的比例混合,成纱的各项质量指标最差;其他的混纺组合和混纺比的方案成纱性能指标均位于中间,所有的混纺方案的成纱指标均能满足针织横机上织造的要求。Promodal纺纱的关键技术点有:(1)由于采用多组分混纺,在和毛时需先进行“假和”再大混合;(2)细纱部分锭速不宜过高,避免气圈过大造成断头增加;(3)赛络纺细纱的捻度偏高,要适当蒸纱。本论文的另一部分内容是,将所纺得的纱线在电脑横机上进行试织,在实验过程中确定织物的组织和规格,完成工艺参数的优化,为批量生产提供必要的指导。服用性能测试部分,通过纺织面料测试仪器对织物的耐用性能、外观及其保持性能、热湿舒适性等服用性能进行一系列的测试,并采用数学中的Borda数法对测试结果进行模糊决策分析,利用密切值法排除所有的设计方案中的劣项。通过针织物服用性能的优劣来判断Promodal比较适合与何种纤维进行混纺及大概的混纺比例,最后的结论和第三章中通过灰色决策法判断的局势基本一致。并且采用Borda数法对赛络纺混纺纱针织面料和环锭纺混纺纱针织面料作整体的比较,判断出何种纺纱方式能使面料的服用性能较佳。在服用性能趋同的基础上,采用赛络纺代替环锭纺,降低生产成本,为企业带来更大的利润空间。

二、异形异性涤纶纤维与粘胶纤维混纺纱生产工艺要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异形异性涤纶纤维与粘胶纤维混纺纱生产工艺要点(论文提纲范文)

(1)抗菌热湿舒适性服用机织物的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抗菌纤维纺织品的研究
        1.2.2 国内外改性聚酯纤维纺织品的研究
    1.3 课题的背景
    1.4 课题的意义
    1.5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吸湿速干抗菌改性聚酯纤维的性能测试和织物试制
    2.1 吸湿速干抗菌改性聚酯纤维的物理性能
        2.1.1 纤维的形态特征
        2.1.2 纤维的长度与细度
        2.1.3 纤维的回潮率
    2.2 抗菌热湿性混纺纱线性能测试
        2.2.1 纱线规格设计
        2.2.2 混纺纱线的强伸性测试
    2.3 抗菌、热阻舒适性复合功能织物的试制
        2.3.1 织物厚度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织物基本性能研究
    3.1 拉伸断裂性能测试与分析
        3.1.1 试验方法
        3.1.2 测试结果与分析
    3.2 折皱回复性测试与分析
        3.2.1 试验方法
        3.2.2 测试结果与分析
    3.3 悬垂性测试
        3.3.1 试验方法
        3.3.2 测试结果与分析
    3.4 柔软性能测试
        3.4.1 试验方法
        3.4.2 测试结果与分析
    3.5 抗起毛起球性能测试与分析
        3.5.1 试验方法
        3.5.2 测试结果与分析
    3.6 透气性能测试与分析
        3.6.1 试验方法
        3.6.2 测试结果与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织物功能性的研究
    4.1 织物舒适性测试
        4.1.1 织物的吸湿性能测试
        4.1.2 织物的速干性能测试
        4.1.3 织物的热阻性能测试
    4.2 织物抗菌性测试
        4.2.1 抗菌试验方法
        4.2.2 抗菌测试结果与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织物的综合性能评价
    5.1 织物服用基本性能的模糊综合评判分析
        5.1.1 建立因素集
        5.1.2 建立综合评判矩阵
        5.1.3 确定权系数向量
        5.1.4 综合评判
    5.2 织物热湿舒适性综合评价
        5.2.1 测试数据汇总
        5.2.2 数据无量纲化处理
        5.2.3 计算关联系数和等全关联度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多功能织物服装纺织品的设计与开发
    6.1 产品设计的主体思路
        6.1.1 产品主题的构思
        6.1.2 产品织物的设计
        6.1.3 产品色彩的选用
    6.2 “田园风”服用织物设计
        6.2.1 主题构思
        6.2.2 “田园风”系列(1)
        6.2.3 “田园风”系列(2)
        6.2.4 “田园风”系列(3)
        6.2.5 “田园风”系列(4)
    6.3 “格子风”服用织物设计
        6.3.1 主题构思
        6.3.2 “格子风”系列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课题的主要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2)多功能百叶织物的性能研究与产品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功能性纤维制备功能纺织品的研究现状
        1.2.1 功能性纤维的研究现状
        1.2.2 多功能纺织品的研究现状
    1.3 百叶织物的结构特性及研究发展现状
        1.3.1 百叶产品的特性及其应用
        1.3.2 百叶窗帘织物的研究发展现状
    1.4 多功能百叶织物的方案设计
        1.4.1 百叶织物结构设计
        1.4.2 百叶织物的功能性设计
        1.4.3 织物叶片定型翻转机制的研究
    1.5 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1.5.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2 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纱线原料选择及其性能测试
    2.1 功能性纱线的选择
    2.2 纱线的拉伸断裂性能测试
    2.3 纱线的功能性测试
        2.3.1 阻燃涤纶的极限氧指数测试
        2.3.2 Coolmoon纱线的抗紫外线性能测试
        2.3.3 Outlast纤维/棉混纺纱的热性能测试
    2.4 异形纱的横截面观察及吸湿性测试
        2.4.1 异形纱的横截面观察
        2.4.2 异形纱的吸湿性测试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试样织物的实验方案建立
    3.1 织物结构对其功能性的影响
    3.2 结构参数正交实验设计
        3.2.1 实验因素与水平设计
        3.2.2 正交实验方案设计
    3.3 纬二重组织设计
    3.4 试样织物的主要规格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试样织物的功能性测试与结果分析
    4.1 Ⅰ系列织物的抗紫外线性能测试与分析
        4.1.1 织物抗紫外线性能等级评定标准
        4.1.2 实验测试结果
        4.1.3 结果讨论与分析
    4.2 Ⅰ和Ⅱ系列织物的吸湿性能测试与分析
        4.2.1 织物的芯吸高度对其吸湿性的评价
        4.2.2 实验仪器与操作过程
        4.2.3 实验测试结果
        4.2.4 结果讨论与分析
    4.3 Ⅰ和Ⅱ系列织物的透湿性能测试与分析
        4.3.1 透湿率对织物透湿性能的评价
        4.3.2 实验仪器与操作过程
        4.3.3 实验测试结果
        4.3.4 结果讨论与分析
    4.4 Ⅲ系列织物的隔热性能测试与分析
        4.4.1 热阻对织物隔热性能的评价
        4.4.2 实验仪器与操作过程
        4.4.3 实验测试结果
        4.4.4 结果讨论与分析
    4.5 Ⅰ、Ⅱ、Ⅲ系列织物的阻燃性能测试与分析
        4.5.1 织物阻燃性能等级评定标准
        4.5.2 实验仪器与操作过程
        4.5.3 实验测试结果
        4.5.4 结果讨论与分析
    4.6 织物结构参数的合理选用与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多功能百叶织物的成品设计
    5.1 多功能百叶织物设计方案的建立
        5.1.1 百叶织物单元结构的尺寸设计
        5.1.2 百叶织物上功能性纱线的选择和分布
        5.1.3 百叶织物的主要结构参数设计
    5.2 素色百叶织物的织造工艺设计
    5.3 配有图案百叶织物的织造工艺设计
        5.3.1 图案设计
        5.3.2“夏日海滩”百叶织物的工艺规格设计
    5.4 多功能百叶织物的成品展示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多组分赛络混纺纱的生产(论文提纲范文)

1 原料性能特点
    1.1 莱赛尔纤维
    1.2 粘胶纤维
    1.3 亚麻纤维
    1.4 涤纶纤维
2 纤维物理指标
3 原料预处理及主要工艺流程
    3.1 原料预处理
    3.2 主要工艺流程
4 主要技术措施
    4.1 莱赛尔纤维生条的制备
    4.2 混和生条的制备
    4.3 并条工序
    4.4 粗纱工序
    4.5 细纱工序
    4.6 络筒工序
5 结束语

(4)布拉门特纤维及其混纺棉制品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纺织品的吸湿性
        1.1.1 吸湿排汗原理
        1.1.2 纺织品吸湿排汗功能的影响因素
    1.2 新型高吸湿材料
    1.3 改善吸湿性的方法
    1.4 纺织品吸湿速干性能评价的主要项目及方法
        1.4.1 滴水扩散时间
        1.4.2 芯吸高度
        1.4.3 透湿量
        1.4.4 速干性
    1.5 粘胶纤维的功能性改性产品
        1.5.1 导电粘胶纤维与防静电纤维
        1.5.2 阻燃粘胶纤维
        1.5.3 负离子功能粘胶纤维
        1.5.4 相变粘胶纤维
        1.5.5 高吸附粘胶纤维
    1.6 关于纤维吸湿性能的研究
    1.7 本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8 本文研究内容和解决的问题
第二章 布拉门特(BRAMANTE)纤维基本性能
    2.1 实验材料
    2.2 布拉门特纤维外观形态
    2.3 布拉门特粘胶纤维红外光谱分析
    2.4 布拉门特粘胶纤维力学性能
    2.5 吸放湿性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BRAMANTE纤维与棉纤维混纺纱性能
    3.1 实验材料
    3.2 纺纱工艺及流程
        3.2.1 纺纱工艺
        3.2.2 纺纱工艺参数
        3.2.3 纺纱中存在问题及解决
    3.3 BRAMANTE/棉纤维混纺纱纤维的转移分布
    3.4 BRAMANTE/棉纤维混纺纱强伸性能
        3.4.1 布拉门特纤维和棉纤维的拉伸曲线分析
        3.4.2 Bramante/棉纤维混纺纱拉伸性能实测结果
        3.4.3 实验结果与模型对比分析
    3.5 BRAMANTE/棉纤维混纺纱吸湿性能
        3.5.1 Bramante/棉纤维混纺纱吸湿性
        3.5.2 实验结果与模型对比分析
    3.6 BRAMANTE/棉纤维混纺纱摩擦性能
    3.7 BRAMANTE/棉纤维混纺纱毛羽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BRAMANTE/棉混纺针织物编织及力学性能
    4.1 针织工艺
    4.2 BRAMANTE/棉混纺针织物结构
    4.3 混纺针织物的性能测试与分析
        4.3.1 混纺针织物的顶破性能
        4.3.2 混纺针织物悬垂性能
        4.3.3 混纺针织物的刚柔性
        4.3.4 织物的耐磨性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BRAMANTE/棉混纺针织物的热湿舒适性
    5.1 混纺针织物的透气性
    5.2 混纺针织物的热传递性
    5.3 织物的导水性
    5.4 混纺针织物的透湿性
    5.5 织物保水率及速干性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最佳混纺比的灰色近优理论判断
    6.1 混纺纱的灰色近优理论判断
    6.2 混纺针织物服用舒适性灰色近优理论判断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及展望
    7.1 结论
        7.1.1 Bramante纤维性能
        7.1.2 Bramante/棉纤维混纺纱性能
        7.1.3 Bramante/棉纤维混纺织物的性能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聚酰亚胺纤维纺纱工艺研究与保暖用混纺产品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聚酰亚胺纤维的研究与应用
    1.2 服用保暖材料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3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第二章 聚酰亚胺纤维的性能测试
    2.1 纤维原料
    2.2 纤维的强度
    2.3 纤维的回潮率
    2.4 纤维的摩擦
    2.5 纤维的比电阻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聚酰亚胺纤维纺纱工艺研究和混纺比优选
    3.1 聚酰亚胺纤维的纯纺工艺研究
    3.2 聚酰亚胺纤维的混纺工艺研究
    3.3 纱线质量的模糊综合评判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聚酰亚胺/粘胶纺纱工艺的优化
    4.1 试验条件
    4.2 单因子试验与结果分析
    4.3 纺纱工艺优化试验与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聚酰亚胺/粘胶保暖织物开发与性能分析
    5.1 织物的开发
    5.2 织物的热湿传递性能测试
    5.3 针织物保暖性能的灰色聚类分析
    5.4 织物常规性能测试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与进一步的工作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研究生阶段发表论文
致谢

(6)基于半精纺模式多组份紧密纺纱线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半精纺技术的研究现状
    1.3 紧密纺技术的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1.5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半精纺系统关键工序的改进研究
    2.1 原料性能及和毛工序对纱线的影响
        2.1.1 原料的长短适配对纱线质量的影响
        2.1.2 原料的品种搭配及不同纱线风格的开发
        2.1.3 和毛工艺对半精纺纱线质量的影响
    2.2 梳理工序的改进及半精纺梳理机的工艺特点
        2.2.1 梳理工序的合理改进
        2.2.2 半精纺梳理机的性能及工艺特点
    2.3 并粗工序对成纱质量的影响及改进
        2.3.1 并条工序对纱线质量的影响及设备改进
        2.3.2 粗纱工序的优化改进
    2.4 半精纺细纱工序及加捻三角区的研究与改进
        2.4.1 半精纺细纱机的成纱原理及加捻三角区的形成
        2.4.2 紧密纺纤维集聚装置的集束原理
        2.4.3 半精纺细纱机的紧密化改造
        2.4.4 加捻三角区及改进后紧密装置的成纱对比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半精纺模式多组份紧密纺纱线的制备
    3.1 原料的选用及配比
        3.1.1 原料性能
        3.1.2 混纺纱线原料混纺比的确定
    3.2 纺纱工艺流程
    3.3 主要纺纱工序及技术参数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多组份紧密纺纱线和半精纺纱线的径向分布与结构分析
    4.1 混纺纱线内部的纤维转移机理
        4.1.1 纤维转移机理
        4.1.2 纤维在纱中的排列形状
    4.2 多组份混纺纱径向分布分析方法
    4.3 实验部分
        4.3.1 实验准备
        4.3.2 数据计算
        4.3.3 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多组份紧密纺纱线和半精纺纱线的性能测试对比与研究
    5.1 混纺纱线的拉伸断裂性能的研究及对比
        5.1.1 影响短纤纱拉伸性能的主要因素
        5.1.2 试样测试
        5.1.3 测试结果分析
    5.2 混纺纱线毛羽的测试及对比分析
        5.2.1 纱线毛羽的形成及其测量方法
        5.2.2 试样毛羽指数的测量
        5.2.3 测量结果分析
    5.3 混纺纱的条干均匀度的测试分析对比
        5.3.1 条干不匀率的测试方法
        5.3.2 试样测试
        5.3.3 测试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6.1 本课题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新化纤/蚕丝多组分复合型面料的设计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真丝绸面料的服用性能及发展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2.1 PTT 纤维及其产品开发现状
        1.2.2 Outlast 纤维及其产品开发现状
    1.3 研究意义及内容
        1.3.1 研究意义
        1.3.2 研究内容
        1.3.3 实施方案
第2章 试样的设计加工及风格与性能测试
    2.1 试样的设计与织造
        2.1.1 PTT/蚕丝交织物的设计与织造
        2.1.2 新化纤/绢丝混纺织物的设计与织造
    2.2 新化纤/绢丝混纺纱的结构与性能
        2.2.1 新化纤/绢丝混纺纱中纤维的分布
        2.2.2 新化纤/绢丝混纺纱的结构与性能
    2.3 试样的后整理与成品结构
        2.3.1 试样的后整理
        2.3.2 织物成品规格表
    2.4 试样性能的测试方法
        2.4.1 织物风格的测试方法
        2.4.2 服用性能的测试方法
第3章 PTT/蚕丝交织物的风格及服用性能
    3.1 PTT/蚕丝交织物的手感风格
        3.1.1 测试结果及基本风格值的计算
        3.1.2 PTT/蚕丝交织物手感基本风格特征的分析
    3.2 PTT/蚕丝交织物的形态风格
    3.3 PTT/蚕丝交织物的保形性
        3.3.1 PTT/蚕丝交织物的折皱回复性
        3.3.2 PTT/蚕丝交织物的拉伸回弹性
    3.4 PTT/蚕丝交织物的透通性
        3.4.1 PTT/蚕丝交织物的透气性
        3.4.2 PTT/蚕丝交织物的透湿性
    3.5 PTT/蚕丝交织物的抗起毛起球性
    3.6 本章小结
        3.6.1 PTT/蚕丝交织物的风格特征
        3.6.2 PTT/蚕丝交织物的服用性能
第4章 新化纤/绢丝混纺织物的风格及服用性能
    4.1 新化纤/绢丝混纺织物的手感风格
        4.1.1 测试结果及基本风格值的计算
        4.1.2 PTT/绢丝混纺织物手感基本风格特征的分析
        4.1.3 Outlast/绢丝混纺织物手感基本风格特征的分析
        4.1.4 PTT/Outlast/绢丝复合织物手感基本风格特征与混纺织物的对比
    4.2 新化纤/绢丝混纺织物的形态风格
        4.2.1 PTT/绢丝混纺织物的形态风格
        4.2.2 Outlast/绢丝混纺织物的形态风格
        4.2.3 PTT/Outlast/绢丝复合织物形态风格与混纺织物的对比
    4.3 新化纤/绢丝混纺织物的保形性及调温性
        4.3.1 PTT/绢丝混纺织物的保形性
        4.3.2 Outlast/绢丝混纺织物的调温性
    4.4 新化纤/绢丝混纺织物的透通性
        4.4.1 PTT/绢丝混纺织物的透通性
        4.4.2 Outlast/绢丝混纺织物的透通性
        4.4.3 PTT/Outlast/绢丝复合织物透通性与混纺织物的对比
    4.5 新化纤/绢丝混纺织物的抗起毛起球性
        4.5.1 PTT/绢丝混纺织物的抗起毛起球性
        4.5.2 Outlast/绢丝混纺织物的抗起毛起球性
        4.5.3 PTT/Outlast/绢丝复合织物抗起毛起球性与混纺织物的对比
    4.6 本章小结
        4.6.1 PTT/绢丝混纺织物的风格及服用性能
        4.6.2 Outlast/绢丝混纺织物的风格及服用性能
        4.6.3 PTT/Outlast/绢丝复合织物风格及服用性能与混纺系列织物的对比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1.1 PTT/蚕丝交织物的风格及服用性能
        5.1.2 PTT/绢丝混纺织物的风格及服用性能
        5.1.3 Outlast/绢丝混纺织物的风格及服用性能
        5.1.4 PTT/Outlast/绢丝复合织物风格及服用性能与混纺系列织物的对比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和已投稿的论文
致谢

(8)磁性纤维针织面料的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发的背景
    1.2 磁性纤维概述
        1.2.1 磁性纤维的研发背景
        1.2.2 磁性纤维的功能性研究
        1.2.3 磁性纤维的应用
    1.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理论意义
        1.3.1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
2 磁性纤维及其纱线的基本性能研究
    2.1 磁性纤维的性能测试
        2.1.1 磁性纤维的形态结构
        2.1.2 磁性纤维的红外光谱
        2.1.3 磁性纤维的单纤强力
    2.2 磁性纤维纱线性能测试
        2.2.1 磁性纤维纱线的单纱强力
        2.2.2 磁性纤维纱线的捻度
        2.2.3 磁性纤维纱线的条干均匀度
        2.2.4 磁性纤维纱线的含湿量
        2.2.5 磁性纤维纱线耐热性
        2.2.6 磁性纤维纱线的耐酸碱性
    2.3 本章小结
3 磁性纤维针织面料的设计与编织
    3.1 编织机号的选择
    3.2 STOLL CMS530HP 电脑横机的工作原理
        3.2.1 选针工作原理
        3.2.2 编织工作原理
    3.3 磁性纤维针织面料的组织设计
        3.3.1 纬平针组织
        3.3.2 1+1 罗纹组织
        3.3.3 畦编组织
        3.3.4 半畦编组织
        3.3.5 罗纹空气层组织
        3.3.6 罗纹半空气层组织
    3.4 磁性纤维针织面料的基本特征
        3.4.1 织物密度
        3.4.2 织物单位面积克重
        3.4.3 织物厚度
        3.4.4 织物缩水率
    3.5 编织注意事项
    3.6 本章小结
4 磁性纤维针织面料练漂工艺的研究
    4.1 织物的煮练工艺
    4.2 漂白剂的选用
    4.3 漂白工艺的确定
        4.3.1 实验材料及评定指标
        4.3.2 过氧化氢漂白工艺分析
        4.3.3 过氧化氢漂白正交试验设计
    4.4 本章小结
5 磁性纤维针织面料染色工艺的研究
    5.1 染料的选择
        5.1.1 涤纶的染色性能
        5.1.2 分散染料的种类及染色方法
        5.1.3 活性染料的种类及染色原理
    5.2 染色方法的选择
    5.3 染色工艺的确定
        5.3.1 磁性纤维染色工艺的确定
        5.3.2 磁性纤维染色工艺条件的分析
        5.3.3 磁性纤维染色的正交试验
        5.3.4 粘胶纤维染色工艺的确定
    5.4 磁性纤维针织面料的柔软整理
    5.5 磁性纤维针织面料的定型整理
    5.6 磁性纤维针织面料的染色效果
        5.6.1 耐洗色牢度
        5.6.2 耐摩擦色牢度
        5.6.3 耐汗渍色牢度
    5.7 小结
6 磁性纤维针织面料服用性能测试
    6.1 织物的坚牢度
    6.2 织物的热湿舒适性
        6.2.1 织物的透气性
        6.2.2 织物的透湿性
        6.2.3 织物的吸水性
        6.2.4 织物的保温性
    6.3 织物的外观保形性
        6.3.1 织物的悬垂性
        6.3.2 织物的折皱弹性
        6.3.3 织物的刚柔性
    6.4 磁性纤维的功能性
    6.5 本章小结
7 磁性纤维针织面料服用性能的综合评价
    7.1 服用性能综合评价的意义
    7.2 模糊综合评价
        7.2.1 模糊综合评判简介
        7.2.2 模糊综合评判的方法及步骤
    7.3 磁性纤维针织面料服用性能的模糊综合评判
        7.3.1 因素集的确定
        7.3.2 评价集的确定
        7.3.3 计算与评价
        7.3.4 评价结果分析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
    8.1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成果
    8.2 本课题的创新点
    8.3 课题研究的不足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9)多纤维混纺纱的工艺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纺纱原料性能
2 纺纱工艺研究
    2.1 混合工艺设计
    2.2 纺纱工艺流程选择
    2.3 主要纺纱工艺参数
        2.3.1 清梳工序
        2.3.2 并粗工序
        2.3.3 细纱工序
        2.3.4 络筒工序
3 质量控制的要点
    3.1 清花原料混合的质量控制
    3.2 梳棉棉结控制
    3.3 细纱控制
4 结 语

(10)PROMODAL纤维产品开发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Promodal纤维发展历史与现状
    1.2 莫代尔纤维的开发及应用情况
    1.3 天丝的开发及应用情况
    1.4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二章 Promodal及其组分纤维结构与性能研究
    2.1 ProModal纤维的制备
    2.2 Promodal纤维的性能研究
    2.3 莫代尔纤维的基本性能
    2.4 天丝纤维的基本性能
    2.5 其他组分纤维的基本性能
第三章 半精纺Promodal混纺纱的开发
    3.1 半精纺系统的介绍
    3.2 原料的选择与配比
    3.3 纺纱工艺流程的确定
    3.4 纺纱共工序的工艺配置及技术措施
    3.5 成纱质量指标的测试
    3.6 成纱质量的灰色局势决策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Promodal混纺纱针织物的开发
    4.1 环锭纺Promodal混纺纱针织物的开发
    4.2 赛络纺Promodal混纺纱针织物的开发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Promodal混纺纱针织面料服用性能研究
    5.1 原料的准备
    5.2 面料基本力学性能的测试与结果分析
    5.3 面料外观及其保持性测试与结果分析
    5.4 面料热湿舒适性测试
    5.5 针织面料服用性能的模糊决策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专利目录

四、异形异性涤纶纤维与粘胶纤维混纺纱生产工艺要点(论文参考文献)

  • [1]抗菌热湿舒适性服用机织物的研究与开发[D]. 沈妙音. 浙江理工大学, 2021
  • [2]多功能百叶织物的性能研究与产品设计[D]. 郑艳威. 浙江理工大学, 2017(07)
  • [3]多组分赛络混纺纱的生产[J]. 宋丽梅. 棉纺织技术, 2016(08)
  • [4]布拉门特纤维及其混纺棉制品的性能研究[D]. 吴金涛. 青岛大学, 2015(04)
  • [5]聚酰亚胺纤维纺纱工艺研究与保暖用混纺产品开发[D]. 潘涛. 东华大学, 2015(07)
  • [6]基于半精纺模式多组份紧密纺纱线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詹蔚鸿. 浙江理工大学, 2015(10)
  • [7]新化纤/蚕丝多组分复合型面料的设计与开发[D]. 朱思敏. 苏州大学, 2014(01)
  • [8]磁性纤维针织面料的研究与开发[D]. 高雪妮. 西安工程大学, 2012(12)
  • [9]多纤维混纺纱的工艺实践[J]. 刘梅城,洪杰. 现代纺织技术, 2012(01)
  • [10]PROMODAL纤维产品开发及性能研究[D]. 於婷. 东华大学, 2012(07)

标签:;  ;  

异形涤纶与粘胶纤维混纺纱的生产工艺要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