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研矿区地表运动规律分析

大研矿区地表运动规律分析

一、大雁矿区地表移动规律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武智勇[1](2021)在《冀北山地采空塌陷区地质灾害模式及致灾机理》文中认为山地老采空区地面移动变形破坏是地面建筑的主要威胁,因此,如何保证城市建设不受采空区的影响、确保地面建筑的安全性显得极为重要。本文以冀北山地鹰手营子矿区为例,综合采用资料收集、野外地质调查、原位监测、室内试验、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等多种方法和技术手段,对山地老采空区地面地质灾害机理及场地适应性进行分析和评价,取得了如下研究成果:(1)依据冀北山地鹰手营子矿区煤矿开采引起的山地地质灾害的形成机理和分布特征,将山地煤矿老采空区场地破坏致灾模式划分为四类:滑动式致灾模式、拉张式致灾模式、沉陷式致灾模式和垮塌式致灾模式。这四类场地破坏模式分别受控于研究区岩石类型及性质、煤层的倾角、断层和地形及第四系松散层。(2)设计并进行了采空区不同岩性冒落物压实蠕变试验,揭示了老采空区冒落破碎岩石的压实蠕变结构变化过程特征。采空区冒落物压实试验表明破碎岩石压实蠕变过程可分成快速压实阶段、缓慢压实阶段和稳定固结阶段。破碎岩石的蠕变特征受载荷、岩性和岩石粒径的综合影响,荷载越大,岩石蠕变变形量越大,蠕变时间越长;破碎泥岩的蠕变变形量和时间最大,其次是砂泥岩混合体,砂岩最小。蠕变过程中,岩石粒径变化程度受岩性、载荷大小的影响,载荷越大,岩石强度越低,粒径变化越大。(3)模糊综合评价法可以实现对采空区进行地面稳定性评价,将研究区分为不稳定、较不稳定、相对较稳定、相对稳定四类地区。利用研究区的地裂缝分布情况和房屋受损情况进行验证,发现地裂缝的长度、宽度和数量以及房屋受损率逐渐增大,说明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的可靠性和评价结果的有效性。(4)通过数值模拟计算,得到研究区域地表沉降量、倾斜值、曲率值和水平变形值,评价了煤电机工业园区的地面稳定性,通过模拟对地面施加荷载的方式对该区域剩余移动变形和上覆岩层“活化”进行了计算和判别,对研究区进行了场地适应性评价,将其划分为场地适应性Ⅰ级、场地适应性Ⅱ级、场地适应性Ⅲ级和场地适应性Ⅳ级。场地适应性Ⅰ级的地区主要位于勘查评价区的西北和东北角;场地适应性Ⅱ级的地区主要位于老一路、中风眼、沙石堆和南环路所围区域;场地适应性Ⅲ级的地区主要位于四层煤出露位置以北及西风眼、中风眼以南所围成区域,以及燕鹰游艺机厂西南和勘查治理区以北所围成区域。场地适应性Ⅳ级的地区主要位于南环路以北及四层煤出露位置以南的区域。本论文图94幅,表格25个,参考文献共237篇。

刘宏磊[2](2020)在《矿山环境修复治理和开发利用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提出矿产开发工程活动在推动社会经济进步的同时,扰动了矿山和矿区环境与生态系统,这种扰动有些对环境和生态系统产生了负效应,但也有一些扰动对其具有正效应。为了系统地修复治理矿山环境的负效应和开发利用矿山环境的正效应,运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等基础理论,从系统科学的角度,提出矿山环境负效应修复治理模式理论和矿山环境正效应开发利用模式理论,为我国实现矿山环境修复治理与开发利用的双赢目标提供理论和技术方法支撑。明确了与论文研究紧密相关的基本概念,如矿山环境、矿山环境问题、矿山环境效应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依据采掘扰动不同环境的后果的矿山环境问题分类;依据矿山环境问题分布的地理格局、地貌特点分析了我国矿山环境问题的分布区域及特征;根据矿业开发活动扰动环境的不同影响,明确矿山环境正、负效应的定义,将矿山环境正效应分为矿山能源正效应、矿山空间正效应和矿山综合正效应,将矿山环境负效应分为矿山岩土体环境负效应、矿山水环境负效应、矿山大气环境负效应和矿山生态环境负效应。为了全面分析矿山环境问题对环境的影响,本文提出矿山环境单问题精细评价方法和多问题综合评价方法。矿山环境单问题评价旨在分析和预测单个矿山环境问题对矿山环境现状以及未来状态的影响,为矿山环境修复治理提供理论依据;矿山环境多问题综合评价指数模型,利用互信息熵和信息时域分割方法确定指标评分和权重,以分析多个矿山环境问题叠加对环境的综合影响,并以四道柳煤矿为例,选择该区域环境影响最为典型的多个问题综合评价了煤炭开发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为了修复治理矿山环境负效应,论文提出矿山环境修复治理模式理论体系,补充和完善了矿山环境负效应修复治理研究领域的基础理论,并有效指导矿山环境修复治理。与以往矿山环境修复治理研究不同,矿山环境修复治理模式是在系统地研究修复治理对象的基础上,以消灾治理、土地利用和生态修复为目标,以工程治理技术、生态修复技术和生物修复技术为支撑,突破了使用单项技术指导矿山环境治理的传统理念,形成从工程治理到生态修复的结构合理、层次分明、系统完整的矿山环境修复治理技术方法体系。通过对象分析、目标控制、厘定技术,优化组合矿山环境修复治理技术方法,构建了适用于开采沉陷问题、固体废弃物问题和露天采坑边坡稳定性问题的三套修复治理模式。其中,开采沉陷问题修复治理模式10例,固体废弃物问题修复治理模式14例,露天采坑边坡稳定性问题修复治理模式8例。矿山环境修复治理模式实践研究中,阐述了模式的适用范围与技术构成,剖析了模式应用工程示例的工程背景、矿山环境负效应和工程修复治理措施,并讨论模式的实践效果。以邢东煤矿、大雁二矿、风水沟煤矿等矿山开采沉陷问题修复治理工程示例4例开采沉陷问题修复治理模式,以元宝山露天矿排土场、准格尔露天矿排土场等修复治理工程示例4例固体废弃物问题修复治理模式,以抚顺西露天矿露天采坑南、北帮边坡稳定性问题示例3例露天采坑边坡稳定性问题修复治理模式。通过矿山环境修复治理模式的实践研究,分析并验证了修复治理模式的适用性和实用性,有效应对了复杂的矿山环境修复治理难题。为了开发利用矿山环境正效应资源,论文提出矿山环境正效应开发利用模式理论,且将之应用于实践。梳理了开发利用模式理论研究中的对象、目标、技术以及模式构建方法,提出能源资源开发利用、矿山土地与空间(地下)开发利用、原位地下科学研究场地开发利用、矿山文化科普以及旅游观光等开发利用目标,梳理了8项服务资源开发利用目标的技术方法,并围绕对象分析、目标控制、技术厘定的系统方法,构建了11例煤炭矿山环境正效应开发利用模式。以露天矿山为例,将模式实践于西露天矿正效应开发利用规划,提出“光伏电站+抽水蓄能电站”、浅层低温地热能、多类型仓储空间、深坑酒店与地下商业中心、矿山科普教育基地、矿山地质博物馆和采掘遗址、健身休闲基地等综合开发利用内容。为了开发利用矿山复杂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背景下的矿山浅层低温地热资源,研发了矿区浅层岩土体热物性参数现场原位测试技术和矿区含水层排泄区域识别方法两项技术,并检验了技术方法的有效性。

高冠杰[3](2018)在《灵武矿区中南部地面塌陷特征及破坏程度预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煤炭资源高强度开采,采动造成的地面塌陷问题越来越突出。查明地面塌陷特征,开展地面塌陷破坏程度预测,对指导地面塌陷治理和生态环境恢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宁东煤炭基地灵武矿区中南部羊场湾煤矿为例,选取了不同地质条件的工作面为研究对象,采用无人机遥感技术,开展了矿区地面塌陷特征研究,基于灰色系统理论,对矿区地面塌陷破坏程度进行了预测。根据综采工作面无人机遥感调查和分析,揭示了不同埋深条件下地面塌陷破坏特征。地表裂缝是研究区内最常见的地面塌陷类型,其发育规律会随着埋深的变化表现出不同的特征。按照其发育的空间位置将其分为垂直回采方向裂缝和平行顺槽裂缝。垂直回采方向裂缝展布于工作面内部,呈间隔性出现,当埋深浅、开采厚度大时发育错台,但随着埋深的增大,裂缝的错台消失、长度和宽度逐渐变小直至不发育,工作面内部地表破坏程度变小。平行顺槽裂缝主要发育在工作面两侧顺槽外围,当埋深浅、开采厚度大时可见塌陷槽,随着埋深的增大,平行顺槽裂缝的数量变小,长度和宽度也逐渐变小直至不发育,且在一定埋深范围内裂缝与顺槽的距离逐渐增大,地表破坏程度减弱。建立了研究区地面塌陷破坏程度的分级评价标准。以裂缝宽度、裂缝密度、地表沉陷量以及建筑物和道路等相关特征为评价指标,将地面塌陷破坏程度划分为极严重、严重、中等、轻微、极轻微5个级别,并给出了每个级别的基本特征。据此,将羊场湾煤矿Y110207、Y120210、Y160202、Y120212工作面地面塌陷破坏程度分别评价为极严重、中等、中等和轻微类型。以煤层厚度、煤层埋深、上覆基岩厚度、松散层厚度、地形地貌、煤层倾角作为预测因子,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进行了灵武矿区中南部地面塌陷破坏程度预测。结果表明,灵武矿区中南部地面塌陷破坏程度极严重、严重、中等、轻微、极轻微区域面积分别为 19.11km2、27.65km2、23.5km2、29.22km2 和 14.03km2。

邓燕,苑宏超,邢永胜,刘慧芬[4](2016)在《大雁矿区地面塌陷监测方式及塌陷发育规律研究》文中认为内蒙古大雁矿区由于采矿活动,形成了采空区,采空区上方产生了地面塌陷地质灾害,本文通过对大雁矿区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及开采方式进行分析,总结了大雁矿区塌陷形成的机理,为后期矿区环境治理提供参考。

王利群[5](2015)在《内蒙古自治区不同开采方式下煤矿恢复治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煤炭资源是我国能源生产与消费构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开采和利用在促进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当前,研究煤炭资源开采对矿区环境的影响规律以及促进煤矿绿色开采并实现绿色煤矿的途径是目前迫切关注的问题之一。本项研究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以分布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具代表性和地质类型相似的地下煤矿大雁和宝日希勒矿区以及露天煤矿伊敏矿区的恢复治理为示范,对比研究两种煤炭开采方式对环境的影响规律以及两种开采方式下矿区环境治理的模式和方法,从而为地下和露天两种开采方式下矿区环境的恢复治理模式的提出与建立提供基础参考,这将对于促进资源与环境协调开采、实现绿色矿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刘宏磊[6](2015)在《煤炭资源开采沉陷地质环境响应研究》文中指出开采沉陷是煤炭资源开发引起的矿山环境问题之一,建立开采沉陷影响因素与治理方法间的关联性对煤炭开采沉陷治理工作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开采沉陷地质环境响应作为关联性研究的重要环节其研究意义显着。目前开采沉陷治理对开采沉陷的影响因素、地表变形特点及其对治理技术的要求等方面关注不够,对开采沉陷治理技术与地质环境背景、开采开发条件等客观因素的关联性研究不足。本文根据内蒙古自治区开采沉陷调查工作,整理了前人对开采沉陷类型、特点、机理等方面的研究,厘定开采沉陷主要影响因素。根据正交试验的思路构建开采沉陷影响因素数值模拟模型,采用FLAC3D数值模拟进行开采沉陷对各个影响因素的敏感性分析,结合内蒙自治区开采沉陷的现状,总结了不同因素影响下开采沉陷导致的地面变形的特点,并结合内蒙开采沉陷工程实例介绍了开采沉陷地质环境响应分析的工程应用。本文根据对开采沉陷影响因素及其地质环境响应的分析,得出以下几点认识和成果:(1)通过内蒙古自治区煤炭矿山开采沉陷调查,整理得到典型矿区开采沉陷发生情况与发生特点。(2)敏感性分析表明,开采沉陷地表变形破坏程度最大的因素组合为:“70+30采深”+“粘土”+“负地形”+“软岩”+“60°(急倾煤层)”;开采沉陷影响因素中,覆盖层性质和地形条件敏感性不显着,开采深度敏感性显着,岩性组合与煤层产状敏感性高度显着。(3)开采深度影响开采沉陷的地质环境响应表现为地表影响范围及变形深浅;岩性组合对开采沉陷地质环境响应的影响体现在地表变形、破坏的程度和形状;煤层产状对开采沉陷地质环境响应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发生变形破坏后开采沉陷变形区底部形态方面。(4)通过开采沉陷各影响因素地质环境响应特点与治理技术的关系,构建了地质环境背景与开采沉陷治理技术的关联性。(5)以大雁一矿缓倾煤层煤矿和白云煤矿急倾斜煤矿为例,分析得出了开采沉陷的发展趋势:大雁一矿开采沉陷可能继续发生,主要以沉陷盆地为主,局部可能发生塌陷坑,沉陷盆地变形均匀、完整;白云煤矿开采沉陷可能继续发生,主要以塌陷坑为主,局部发生塌陷槽,塌陷坑或塌陷槽底部不平整。

许蕊[7](2014)在《呼伦贝尔能源矿产集中开采区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是基于参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能源矿产集中开采区矿山地质环境调查项目,通过开展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能源矿产资源集中开采区矿山地质环境调查,查明区内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及其成因、危害,分析区域地质环境条件对矿业活动的敏感性和制约作用,评价采矿活动对区域地质环境的影响,提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对策与建议,为加强矿山地质环境监督管理提供基础资料,为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提供决策依据。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摸清了研究区内矿山地质环境现状,查明了区内矿山地质灾害类型、分布、危害;查明了矿业开发对土地资源和地貌景观的破坏情况;查明了矿业废水、废渣对环境的影响情况;查明了矿业开发对地下水系统的影响与破坏情况。2、查明了研究区内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情况,在呼伦贝尔能源矿产集中开采区内共实施两权价款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及企业投资治理项目的治理效果及投入资金。3、呼伦贝尔能源矿产集中开采区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划分严重影响区27个,较严重影响区5个,其它均为一般区

谭娜娜[8](2014)在《内蒙古缓倾煤层开采地面塌陷规律研究 ——以大雁矿为例》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内蒙古煤炭资源的大力开发,缓倾煤层开采形成的采空区地面塌陷,已经成为内蒙古煤炭矿山地质环境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本论文借助以往对煤炭开采地面塌陷分类的研究,针对缓倾煤层塌陷类型特征,进行了分析与描述;并根据缓倾煤层塌陷类型分类,定性描述了各塌陷类型在内蒙古调研区内的分布情况,发育规律,解决了某一特定塌陷类型在地形地貌、开采方法、地质条件不同时的发育状况,对区内主要缓倾煤层地面塌陷进行整体把握。为了定量地对缓倾煤层地面塌陷规律进行研究,本论文选取内蒙古调研区内出现频率较高的沉陷盆地类型进行地面塌陷规律的研究:以大雁矿为例,利用GPS对大雁矿沉陷盆地变形情况进行监测,按照二等水准测量的相关要求,利用控制点位坐标对一般监测点进行测量,布置沿煤层走向及倾向的监测点,记录监测数据,统计各点位移值,利用CAD标注相关工作面推进情况并绘制相关沉陷曲线。塌陷规律的研究基于大雁矿地表变形监测数据,沉陷盆地形成机制的分析,选取适合的函数类型,利用MATLAB2012a进行缓倾煤层沉陷盆地函数拟合,选取工作面边缘点、采空影响范围等一些特殊点点进行塌陷-时间函数拟合,由点及面,进一步对沿走向、倾向的监测点的塌陷进行函数拟合,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误差分析,确定点与面的塌陷规律,并依照实际开采情况,分析拟合的准确性,对塌陷发展的过程进行描述,包括初始变形时间与速率,峰值速率,塌陷与工作面推进的关系等。通过以上的研究工作,本论文最终得到了有关地面塌陷规律的主要研究成果有:将缓倾煤层塌陷类型划分为基本类型与伴生类型,并对这两大类型下面的具体塌陷类型进一步划分;对内蒙古调研区出现的缓倾煤层塌陷的地点以及部位进行了归纳,得到缓倾煤层地面塌陷的发育规律;基于地表移动监测结果,通过函数拟合得到监测点塌陷-时间关系,以及煤层走向与倾向的塌陷规律。

宋世杰[9](2013)在《基于关键地矿因子的开采沉陷分层传递预计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煤炭开采过程会产生一系列的地质环境问题,尤以开采沉陷最为突出。明确影响开采沉陷的关键因子,研究更为准确的开采沉陷预计方法是贯彻“预防为主”理念首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以陕北榆神府煤矿区为研究区,通过灰色关联和逐步回归分析法筛选了影响开采沉陷的关键地矿因子;研究了煤系覆岩层状结构及特征影响开采沉陷的基本规律;提出了“分层传递”的预计方法,构建了基于关键地矿因子的开采沉陷分层传递预计模型,并通过实例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主要结论如下:(1)筛选出榆神府矿区影响开采沉陷的关键地矿因子,并构建了基于关键地矿因子的下沉系数预计模型。以下沉系数为参照系,运用灰色关联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两种方法分别对影响开采沉陷的关键地矿因子进行筛选,最终确定扰动系数(n)、覆岩综合硬度(Q)、深厚比(R0)、宽深比(1)4个影响因子为关键地矿因子。运用多元统计回归方法,构建了基于关键地矿因子的下沉系数预计模型,模型检验结果表明:平均误差为10%,精度满足应用要求。(2)建立了2-2煤层覆岩层状结构框架模型,构建了18种等深且基岩等厚条件下不同的覆岩层状结构类型。在分析钻孔资料的基础上,建立了研究区2-2煤层覆岩层状结构框架模型和划分了基岩段岩层结构,以砂岩层数、砂岩平均厚度和砂泥比作为变量,构建了等深且基岩等厚条件下18种不同类型的覆岩层状结构模型。(3)运用岩体基本质量指标分级法、结构力学分析和数值模拟实验三种方法研究了等深且基岩等厚条件下砂岩层数对下沉系数影响的基本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在基岩总厚度恒定的条件下,随着岩层数量的增加,岩体质量和整体稳定性变差,抗干扰能力随之变弱;第二,在弹性变形和相同荷载作用下,砂层系数的增加会增大整个岩体内最大拉应力和最大挠度,从而放大荷载对岩体的影响强度和效应;第三,在既定砂泥比条件下,下沉系数表现出随砂层系数增加而增大的变化规律,并存在迅速增大、缓慢增大和趋于稳定三段式变化过程;第四,当砂层系数达到或超过70%时,下沉系数基本趋于稳定,此时可以忽略砂岩层数对下沉系数的影响。并建立了不同砂泥比条件下砂层系数与下沉系数的拟合方程。(4)研究了等深且基岩等厚条件下砂岩平均厚度对下沉系数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在基岩总厚度恒定的条件下,砂岩平均厚度越大,岩体基本质量和整体稳定性就越大,抗干扰能力也越强;第二,在相同荷载作用下,砂岩平均厚度的增加会降低整个岩体内最大拉应力和最大挠度,从而缩小荷载对岩体的影响强度和效应;第三,下沉系数表现出随砂岩平均厚度增大而减小的变化规律,并存在迅速减小和趋于稳定两段式变化过程。建立了砂岩平均厚度与下沉系数的拟合方程。(5)研究了等深且基岩等厚条件下砂泥比对下沉系数的影响规律。第一,在基岩总厚度恒定的条件下,砂泥比的增大可以提高岩体基本质量和岩体稳定性;第二,在相同荷载作用下,砂泥比的增大会降低岩体内最大拉应力和最大挠度,从而缩小荷载对岩体的影响强度和效应;第三,在既定砂层系数条件下,下沉系数表现出随砂泥比的增大而减小的变化规律;第四,当砂层系数达到或超过90%时,不同砂泥比所对应的下沉系数表现出明显的收敛、趋同特征,此时可以忽略砂泥比对下沉系数的影响。(6)针对煤系覆岩层状结构在开采沉陷发生发展的作用,提出了分层传递预计思想和方法。基于煤系覆岩层状结构特点,认为地表的下沉移动实际上是岩层通过传递叠加效应将井下采煤扰动最终反映在地表的结果,并由此提出了开采沉陷分层传递预计方法的客观依据、基本思路和条件假设。(7)构建了基于关键地矿因子的开采沉陷走向主断面下沉分层传递预计模型和全结构模型。在“分层传递”预计思想和方法的指导下,以概率积分法模型和“关键层—砌体梁”理论模型为基础,并依据关键地矿因子、砂层系数、砂岩平均厚度、砂泥比等对下沉系数进行修正,构建了基于关键地矿因子的开采沉陷走向主断面下沉分层传递预计模型。并通过理论分析将该模型扩展至全结构模型。(8)建立了基于关键地矿因子的地表移动与变形分层传递预计模型。在“分层传递”预计思想和方法的指导下,建立了基于关键地矿因子的地表移动与变形分层传递预计模型体系,包括:下沉盆地主断面任意点下沉、倾斜、曲率、水平移动、水平变形、扭曲变形和剪切变形预计模型。(9)通过工程实例验证了基于关键地矿因子的开采沉陷分层传递预计模型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以位于不同地域、不同矿区的3个煤矿为实例,对基于关键地矿因子的开采沉陷走向主断面下沉分层传递预计模型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型不仅具有较高的精度(平均误差率一般在15%左右,最小误差率可达1%以下),而且相对于概率积分法模型,在下沉盆地走向主断面边界预计精度可明显提高。

周克清,成枢[10](2013)在《大屯矿区岩移参数及规律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文中通过对大屯矿区建矿三十多年来近二十多个地表岩移观测站测量资料的收集和整理,采用现代科技手段,系统研究了大屯矿区综放、综采、分层开采条件下地表移动规律,求出了中深部、浅部等各种条件下的岩移参数,研究成果对指导矿区"三下"采煤具有重要意义。

二、大雁矿区地表移动规律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雁矿区地表移动规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冀北山地采空塌陷区地质灾害模式及致灾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和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 论文工作量
2 鹰手营子矿区采空塌陷区地质概况
    2.1 研究区域地理位置及地形地貌概况
    2.2 采空区地质环境概况
    2.3 矿区煤系地层特征
3 山地煤矿老采空区地表变形监测及致灾模式
    3.1 矿区煤矿开采情况介绍
    3.2 汪庄煤矿采空区沉降监测
    3.3 山地煤矿老采空区场地破坏及致灾模式
    3.4 采空区场地致灾模式的地质控制因素
    3.5 本章小结
4 采空区冒落物压实蠕变试验研究
    4.1 采空区覆岩变形破坏特征
    4.2 研究区覆岩垮落带特征
    4.3 试验装置及试验设计
    4.4 试验结果及分析
    4.5 模型验证及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山地煤矿老采空区地面稳定性评价
    5.1 InSAR技术监测地面沉降
    5.2 老采空区地面稳定性模糊综合评价的影响因素及分析
    5.3 老采空区地面稳定性模糊数学综合评价
    5.4 评价结果验证与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山地煤矿老采空区场地适应性评价
    6.1 数值模拟理论基础
    6.2 模型的设计与求解
    6.3 计算结果及其分析
    6.4 煤电机工业园区老采空区场地稳定性评价
    6.5 场地适应性评价标准及技术路线
    6.6 评价场地范围介绍
    6.7 场地适应性评价模型设计与求解
    6.8 场地适应性评价结果
    6.9 本章小结
7 结论及创新点
    7.1 结论
    7.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1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2)矿山环境修复治理和开发利用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 创新点
    1.5 本章小结
2 矿山环境问题与矿山环境正负效应
    2.1 基本概念
    2.2 矿山环境问题分类研究
    2.3 矿山环境问题分布区域
    2.4 矿山环境正负效应
    2.5 本章小结
3 矿山环境单问题精细评价与多问题综合评价研究
    3.1 矿山环境单问题精细评价
    3.2 矿山环境多问题综合评价
    3.3 本章小结
4 矿山环境负效应修复治理模式理论研究
    4.1 修复治理模式的科学内涵
    4.2 修复治理模式的对象
    4.3 修复治理模式的目标
    4.4 修复治理模式的技术方法体系
    4.5 矿山环境负效应修复治理模式构建
    4.6 本章小结
5 矿山环境负效应修复治理模式实践
    5.1 开采沉陷问题修复治理模式实践
    5.2 固体废弃物问题修复治理模式实践
    5.3 露天采坑边坡稳定性问题修复治理模式实践
    5.4 本章小结
6 矿山环境正效应开发利用模式理论与关键技术方法
    6.1 矿山环境正效应开发利用模式理论研究
    6.2 矿山环境正效应开发利用模式实践——以露天矿山为例
    6.3 矿山环境正效应开发利用的关键技术方法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3)灵武矿区中南部地面塌陷特征及破坏程度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面塌陷研究现状
        1.2.2 地面塌陷程度预测研究
        1.2.3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
    2.1 交通位置
    2.2 地形地貌
    2.3 气象水文
    2.4 地层概况
    2.5 区域构造
    2.6 煤系与煤层
3 灵武矿区中南部地面塌陷特征及规律研究
    3.1 地面塌陷类型
        3.1.1 下沉盆地
        3.1.2 地表裂缝
        3.1.3 塌陷槽(坑)
    3.2 地面塌陷调查方法
        3.2.1 无人机遥感系统
        3.2.2 数据获取
        3.2.3 数据分析
    3.3 地面塌陷特征及规律
        3.3.1 羊场湾Y110207工作面
        3.3.2 羊场湾Y120210工作面
        3.3.3 羊场湾Y160202工作面
        3.3.4 羊场湾Y120212工作面
        3.3.5 地面塌陷特征及规律
    3.4 本章小结
4 灵武矿区中南部地面塌陷破坏程度类型划分
    4.1 地面塌陷破坏程度划分研究
    4.2 灵武矿区中南部地面塌陷破坏程度类型划分
    4.3 本章小结
5 灵武矿区中南部地面塌陷破坏程度预测
    5.1 灰色系统理论
    5.2 灰色关联分析法
    5.3 地面塌陷破坏程度影响因素
    5.4 地面塌陷破坏程度预测模型
    5.5 地面塌陷破坏程度预测条件
    5.6 地面塌陷破坏程度预测
    5.7 本章小结
6.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4)大雁矿区地面塌陷监测方式及塌陷发育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矿区概况
    1.1 交通位置
    1.2 地形地貌、地层岩性
    1.3 煤层分布特征
2. 矿区地面塌陷监测
    2.1 矿区地面塌陷监测区现状
    2.2 地面塌陷监测点布置
    2.3 监测点的测量
3. 地面塌陷发育规律。
    3.1 大雁矿区地面塌陷类型
    3.2 大雁矿区地面塌陷发育规律
        3.2.1 沉陷盆地
        3.2.2 沉陷盆地边缘地裂缝
4. 结论

(5)内蒙古自治区不同开采方式下煤矿恢复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科学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废弃矿区环境修复的主要技术和方法
    1.3 研究目的和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
    2.1 矿区自然地理概况
        2.1.1 矿区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候
        2.1.4 水文
        2.1.5 土壤和植被
    2.2 矿区地质概况
        2.2.1 矿区地质构造
        2.2.2 水文地质
        2.2.3 煤层赋存条件
    2.3 煤矿开采方式和开采历史
        2.3.1 开采方式
3 煤炭开采方式对矿区环境的影响
    3.1 煤炭地下开采引发的环境问题
        3.1.1 大雁矿区
        3.1.2 宝日希勒矿区
    3.2 伊敏露天煤矿开采引发的环境问题
    3.3 煤炭地下开采和露天开采引发的环境问题比较
4 不同煤炭开采方式下矿区环境恢复治理的模式和方法
    4.1 煤炭地下开采方式下的恢复治理模式和方法
        4.1.1 大雁矿区
        4.1.2 宝日希勒矿区
    4.2 露天开采方式下伊敏矿区的恢复治理模式和方法
    4.3 两种开采方式下矿区环境恢复治理模式和方法的比较
5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6)煤炭资源开采沉陷地质环境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存在的主要问题
    1.5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煤炭开采沉陷问题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
    2.1 矿山环境问题相关的基本概念
        2.1.1 矿山与矿山环境
        2.1.2 矿山地质环境与矿山环境地质问题
        2.1.3 矿山环境地质问题治理与矿山土地复垦区别
        2.1.4 开采沉陷问题
    2.2 内蒙古煤炭开采沉陷问题现状
        2.2.1 内蒙煤炭矿区地质环境背景
        2.2.2 内蒙典型矿区煤炭开采沉陷问题现状
    2.3 煤炭开采沉陷发育机理及地表变形特征
        2.3.1 煤炭开采沉陷空间破坏特征
        2.3.2 煤炭开采沉陷地表破坏特征
    2.4 煤炭开采沉陷问题类型划定
        2.4.1 连续型变形
        2.4.2 破裂型变形
    2.5 煤炭开采沉陷发育影响因素分析
        2.5.1 地质环境背景影响分析
        2.5.2 煤炭矿山开发利用方法的影响
        2.5.3 其他影响因素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开采沉陷问题地质环境响应的模拟分析
    3.1 Flac_(3D)模拟构建
        3.1.1 Flac_(3D)的原理与特点
        3.1.2 Flac_(3D)模拟基础理论
        3.1.3 开采沉陷问题模型建立
    3.2 正交试验原理与分析过程
        3.2.1 煤炭开采沉陷正交试验步骤
        3.2.2 煤炭开采沉陷正交试验结果分析步骤
    3.3 正交试验分析指标及因素水平确定
        3.3.1 正交试验分析指标
        3.3.2 正交试验因素与水平确定
    3.4 开采沉陷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3.5 正交试验敏感性分析
        3.5.1 敏感因素极差分析
        3.5.2 敏感因素方差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煤炭开采沉陷的地质环境响应分析
    4.1 开采深度与开采沉陷地质环境响应关系
    4.2 岩性组合与开采沉陷地质环境响应关系
    4.3 煤层产状与开采沉陷地质环境响应关系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开采沉陷地质环境响应分析的工程应用
    5.1 煤炭开采沉陷治理技术
        5.1.1 开采深度对开采沉陷治理技术的影响
        5.1.2 岩性组合对开采沉陷治理技术的影响
        5.1.3 煤层产状对开采沉陷治理技术的影响
    5.2 大雁一矿开采沉陷地质环境响应及其治理技术
        5.2.1 大雁一矿地质环境背景
        5.2.2 大雁一矿开采沉陷地质环境响应分析
        5.2.3 大雁一矿开采沉陷地质环境影响预测
        5.2.4 大雁一矿开采沉陷适用治理技术分析
    5.3 鄂托克旗白云煤矿开采沉陷地质环境响应及其治理技术
        5.3.1 白云煤矿地质环境背景
        5.3.2 白云煤矿开采沉陷地质环境响应分析
        5.3.3 白云煤矿开采沉陷地质环境响应预测
        5.3.4 白云煤矿开采沉陷适用治理技术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7)呼伦贝尔能源矿产集中开采区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区交通位置及范围
    1.2 研究区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内蒙古自治区研究现状
        1.2.4 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2 研究区概况
    2.1 研究区地形地貌
    2.2 研究区气象水文
        2.2.1 气象
        2.2.2 水文
    2.3 研究区社会经济概况
        2.3.1 研究区区位条件
        2.3.2 研究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2.4 研究区地质环境背景
        2.4.1 研究区地质条件
    2.5 研究区水文地质条件
    2.6 研究区内植被土壤
3 研究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主要矿山地质环境问题
    3.1 矿产资源概况
    3.2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3.3 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分布特征
    3.4 导致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主要因素
4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措施与成效
    4.1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及成效
    4.2 生态修复措施及成效
    4.3 矿山废水、废渣综合治理利用
5 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
    5.1 评价原则
    5.2 评价方法
        5.2.1 评价单元和评价范围
        5.2.2 评价因子
        5.2.3 评价方法
        5.2.4 评价分区
        5.2.5 矿山地质环境分区评述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8)内蒙古缓倾煤层开采地面塌陷规律研究 ——以大雁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地面塌陷机制研究现状
        1.2.2 地面塌陷发育规律研究现状
        1.2.3 地面塌陷变形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意义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缓倾煤层开采地面塌陷发育规律研究
        1.4.2 缓倾煤层开采沉陷盆地变形规律研究
第2章 内蒙古缓倾煤层地面塌陷发育规律
    2.1 缓倾煤层地面塌陷基本类型
        2.1.1 沉陷盆地
        2.1.2 塌陷坑
        2.1.3 台阶状塌陷
    2.2 缓倾煤层地面塌陷伴生类型
    2.3 缓倾煤层地面塌陷发育规律
        2.3.1 沉陷盆地发育规律
        2.3.2 塌陷坑发育规律
        2.3.3 台阶状塌陷发育规律
        2.3.4 伴生地面塌陷发育规律
第3章 研究矿区概况
    3.1 地形地貌
    3.2 气象
    3.3 地层
    3.4 地质条件
    3.5 水文与水文地质条件
    3.6 工程地质条件
    3.7 地下采矿概况
第4章 沉陷盆地地表变形监测
    4.1 监测方案
        4.1.1 沉陷盆地监测点布置依据
        4.1.2 沉陷盆地监测点布设方案
        4.1.3 沉陷盆地监测点的监测
    4.2 监测结果
    4.3 监测结论
第5章 缓倾煤层地面塌陷规律研究
    5.1 函数拟合方案
        5.1.1 函数拟合主要对象
        5.1.2 函数拟合内容
        5.1.3 拟合方法的选择
    5.2 缓倾煤层开采关键点地面塌陷函数拟合
        5.2.1 Z15点开采地面塌陷规律
        5.2.2 Z2点开采地面塌陷规律
        5.2.3 Z3点开采地面塌陷规律
        5.2.4 Q1点开采地面塌陷规律
        5.2.5 Q7点开采地面塌陷规律
    5.3 缓倾煤层地面沉陷盆地塌陷发展规律
        5.3.1 地表沿工作面倾向的下沉规律
        5.3.2 地表沿工作面走向的下沉规律
        5.3.3 地表沿工作面倾向的水平位移规律
        5.3.4 地表沿工作面走向的水平位移规律
    5.4 函数拟合结果分析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9)基于关键地矿因子的开采沉陷分层传递预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与评述
        1.2.1 开采沉陷基本规律与理论研究进展
        1.2.2 开采沉陷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1.2.3 开采沉陷预计的研究进展
        1.2.4 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2 榆神府矿区地质条件与主采煤层赋存特征
    2.1 榆神府矿区地质条件概况
        2.1.1 地貌与地质构造
        2.1.2 地层与煤层
        2.1.3 工程地质特征
        2.1.4 水文地质特征
    2.2 榆神府矿区 2-2煤层赋存特征
        2.2.1 煤层厚度与分布
        2.2.2 埋藏深度
        2.2.3 上覆基岩厚度
        2.2.4 基岩中砂岩层数
        2.2.5 覆岩结构与岩性
        2.2.6 覆岩(土)物理力学性质
    2.3 本章小结
3 基于关键地矿因子的开采沉陷下沉系数预计
    3.1 影响开采沉陷的关键地矿因子甄选
        3.1.1 因子初选与量化
        3.1.2 关键因子甄选
    3.2 基于关键地矿因子的下沉系数预计模型
        3.2.1 构建方法与数据
        3.2.2 构建结果
        3.2.3 精度检验
    3.3 本章小结
4 岩层对开采沉陷影响的规律分析与数值模拟
    4.1 岩层结构特征与类型
        4.1.1 岩层层状结构与开采沉陷特征参数
        4.1.2 覆层层状结构设计与类型
    4.2 影响规律分析与数值模拟实验
        4.2.1 砂岩层数对下沉系数的影响规律
        4.2.2 砂岩平均厚度对下沉系数的影响规律
        4.2.3 砂泥比对下沉系数的影响规律
        4.2.4 影响规律的现实意义
    4.3 本章小结
5 基于关键地矿因子的开采沉陷分层传递预计方法与应用
    5.1 分层传递预计方法的客观依据、基本思路与条件假设
        5.1.1 客观依据
        5.1.2 基本思路与方法
        5.1.3 条件假设
    5.2 开采沉陷分层传递预计模型构建
        5.2.1 基础预计模型
        5.2.2 走向主断面下沉曲线分层传递预计模型
        5.2.3 走向主断面下沉曲线全结构预计模型
        5.2.4 地表移动与变形预计模型
    5.3 基于关键地矿因子的开采沉陷分层传递预计模型实证研究
        5.3.1 预计参数及获取方法
        5.3.2 工程实证研究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主要结论
    6.2 本文创新点
    6.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代表性学术论文
    Ⅱ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专利和奖励
    Ⅲ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四、大雁矿区地表移动规律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冀北山地采空塌陷区地质灾害模式及致灾机理[D]. 武智勇. 中国矿业大学, 2021(02)
  • [2]矿山环境修复治理和开发利用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 刘宏磊.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20(01)
  • [3]灵武矿区中南部地面塌陷特征及破坏程度预测[D]. 高冠杰. 西安科技大学, 2018(01)
  • [4]大雁矿区地面塌陷监测方式及塌陷发育规律研究[J]. 邓燕,苑宏超,邢永胜,刘慧芬. 西部资源, 2016(02)
  • [5]内蒙古自治区不同开采方式下煤矿恢复治理研究[D]. 王利群. 内蒙古大学, 2015(02)
  • [6]煤炭资源开采沉陷地质环境响应研究[D]. 刘宏磊.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5(01)
  • [7]呼伦贝尔能源矿产集中开采区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与研究[D]. 许蕊.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4(03)
  • [8]内蒙古缓倾煤层开采地面塌陷规律研究 ——以大雁矿为例[D]. 谭娜娜.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4(07)
  • [9]基于关键地矿因子的开采沉陷分层传递预计方法研究[D]. 宋世杰. 西安科技大学, 2013(03)
  • [10]大屯矿区岩移参数及规律初步研究[J]. 周克清,成枢. 矿山测量, 2013(01)

标签:;  ;  ;  ;  ;  

大研矿区地表运动规律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