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学术期刊的几种审稿方法

论学术期刊的几种审稿方法

一、论学术期刊的几种审稿方式(论文文献综述)

祝璐颖,杜杏叶[1](2022)在《我国科技期刊发展策略研究主题剖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在国家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背景下,对我国科技期刊发展策略相关研究与实践进行归纳梳理,把握其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特点,了解其发展脉络,在一定程度上为科技期刊发展提供建议。【方法】从文献计量分析和主题分析视角对20余年来我国科技期刊发展策略相关研究与实践进行系统综述和述评。首先,根据期刊发展重要事件节点及其发展变化特征,将科技期刊发展策略相关研究分为3个时间阶段,分别是1998—2003年、2004—2015年、2016—2021年,并对各阶段研究主题进行归纳总结;其次,从期刊出版体制改革、期刊办刊队伍建设、期刊质量控制、期刊出版模式发展、期刊国际化与影响力建设5个层面对我国科技期刊发展策略进行主题阐述。【结果】1998—2003年,不同层次期刊主体在时代背景影响下较为关注发行量、编辑、质量、国际化、产业化等研究主题;2004—2015年,相关研究主题呈现出集中性、多样性的特点,可归纳总结为期刊出版体制改革、期刊办刊队伍建设、期刊质量控制、期刊出版模式发展、期刊国际化与影响力建设5个方面;2016—2021年,除延续先前研究主题外,还出现知识服务、增强出版、同行评议等新的研究方向,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也进入研究视野,相关研究内容多样性明显提高。【结论】我国科技期刊发展应从以下方面着手推进:顺应政策,推进科技期刊集群化建设;与时俱进,优化科技期刊办刊队伍;立体出版,促进科技期刊媒体融合;内容为王,稳步提升科技期刊影响力;满足需求,树立科技期刊品牌与声誉;技术参与,推进科技期刊出版传播转型升级。

亢列梅,杜秀杰,荆树蓉,刘杨[2](2021)在《开放科学和科研评价改革背景下我国学术期刊同行评议的改革趋向》文中提出从国际开放科学运动、国内科研评价改革的现实背景出发,针对我国现行同行评议面临的挑战,指出改革我国学术期刊同行评议的必要性。立足同行评议的目的,提出我国学术期刊同行评议改革应向减轻评议人负担、充分利用新技术、创新评议方式、建立事后评议机制4个方向发展,并提出净化学术生态、加强制度设计、设定行为监督、建立激励和反馈机制4条保障举措,最后对同行评议改革的模式和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展望。

孙静,匡红艳,曲艳丽[3](2021)在《中文学术期刊审稿专家诚信制度建设现状调查及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调查中文学术期刊审稿专家诚信制度建设现状,探讨中文学术期刊在审稿专家诚信制度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为学术期刊进一步优化期刊出版诚信建设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数据收集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从多角度调研期刊审稿专家的诚信制度建设现状。数据收集以《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7年版)》中采用线上专家审稿系统的中文科技期刊网站为研究对象,调查其网站公开发布的有关审稿专家诚信制度内容,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中文学术期刊审稿专家诚信制度的实际执行方式及效果。【结果】许多中文学术期刊存在缺少审稿专家诚信制度、制度发布位置不合理、内容不全面、缺乏相应的奖惩制度或奖惩制度不公开、不透明等问题。【结论】中文学术期刊应提高对审稿专家不当行为的防范意识,建立健全审稿专家的诚信制度,防范、杜绝审稿专家的学术失信行为。

闫群,初景利,孔金昕[4](2021)在《我国科技学术期刊编委会运行现状与对策建议——基于中国科学院主管主办科技学术期刊问卷调查》文中提出【目的】梳理我国科技学术期刊办刊模式,分析编委会运行现状,为更好地发挥编委会作用提出对策建议。【方法】以中国科学院科技学术期刊为例,通过问卷调研我国科技学术期刊编委会运行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结果】当前,我国科技学术期刊的运行模式仍以编辑部责任制为主,编委会在推动期刊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仍有可提升的空间。【结论】结合我国科技学术期刊编委会运行现状,从编委会组织、编委会成员办刊贡献以及编辑部与编委会互动3个层面提出对策建议,以期更好地调动编委会成员积极性,真正实现我国科技学术期刊的"专家办刊",进而推动我国科技学术期刊的高质量发展。

凌方一[5](2021)在《国际眼科期刊出版时滞的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期刊出版时滞是一个常见问题,影响知识的传播速度和研究人员获得知识产权的优先权。本课题研究近20年来国际眼科期刊发表的论文的出版时滞,探讨其随时间的变化,以及出版时滞与2年影响因子和5年影响因子的相关性。研究方法:利用网络爬虫技术在杂志网页和Pub Med Data获取2019年JCR(Journal Citation Reports)收录的眼科期刊在2000-2020年间所有论文发表信息,包括论文的题目、分类、作者、文章投稿时间、接受时间、在线出版以及印刷出版时间等信息。计算每篇论文的投稿-接受时滞、接受-出版时滞以及投稿-出版时滞,计算每年的中位数以及4分位数区间(interquartile range,IQR)。进行数据清洗,排除没有经过同行评议的文章类型例如letter和editorial,排除时滞为负数的数据。统计各时滞中位数与年份、期刊影响因子和5年影响因子的Pearson相关性。实验结果:总计来自48份国际眼科期刊的83958篇文章被纳入研究。所有论文的总体投稿-接受时滞由2000年的147(IQR:105-228)天下降到2020年119(IQR:73-190)天,投稿-接受时滞的中位数与年份成强负相关(r=-0.86,P<0.001)。接受-发表时滞从2000年的124(IQR:101-141)天下降为2020年32(IQR:13-78)天,接受-出版时滞中位数与年份也呈强负相关性(r=-0.95,P<0.001)。投稿时间-发表时滞从2000年的279(IQR:224-367)天下降到2020年164(IQR:107-245)天,投稿-出版时滞与年份也成强负相关性(r=-0.92,P<0.001)。投稿-接受时滞与影响因子及5年影响因子间没有相关性(P>0.05),但是接受-发表时滞和投稿-发表时滞与影响因子和5年影响因子均呈现低度负相关(r为-0.29--0.37,P<0.05)。结论:从2000-2020这20年间眼科期刊的出版时滞随着时间推移总体是缩短的,而且主要是接受-出版时滞的缩短。出版时滞越短的期刊其影响因子越高。

吴爽[6](2021)在《网络时代科学活动的变革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科学交流不断获得新的工具和平台,传统的科学活动正面临更开放的环境,并可能引发整个科学系统的变革。Science 2.0让个体研究走向在线协作,使成果交流变成互动探索,成果刊布也由纸媒传播走向即时在线,全面提升了科学交流的时效性和广泛性。科学活动因互联网的发展正在发生一系列重大变革,传统的科学运行机制也逐步面临新的挑战,包括:科学活动过程出现新变化、科学成果发布呈现新趋势、科学成果传播面临新问题,科学评价机制迎接新挑战。进入互联网时代,科研主体走向了多元化的线上研究模式。一方面,网络时代开创了基于大数据的协同研发的新模式。大小科学的在线重构使得知识和信息实现广泛的交融,网络所搭建的共建和共享平台不仅实现了大科学项目资源和平台的共享,同时,分散在各地的小科学实验装置和数据也被系统地集成和聚合。此外,专门的数字馆藏还有云存储的出现不仅有助于解决海量数据存储的新难题,云计算管理技术与深度学习相关软件的开发也为大数据的在线并行分析和智能处理提供了新路径。这一科研模式的转变促使在线协作成为常态,有利于在海量数据中发现和挖掘新的知识和规律,有利于科学研究从部分走向整体,同时加强了学科的交叉和融合。另一方面,网络时代引领人类科学活动走向即时交流与全面协作的新时代。多元化的网络互动式平台将促使科学走向广泛而密集的合作,尤其是在线平台使众多学者的即时交互成为可能,这就意味着科学家可以通力合作,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从而更高效地推动科学的进步。同时,在线科研的众包模式将最大化激发公众全面参与科研创新的热情。总之,网络实现人与人、人与信息、人与仪器的相互关联使科学活动走向全面开放与合作。在网络时代,科学成果发布平台的多样性和发布内容的丰富性逐渐推动学术出版走向开放、高质、高效,基于网络本体的成果发布方式将成为未来科学交流的核心。首先,网络预发布平台已在一些学科渐成新规,不仅对论文成果发表的时效性有质的提升,同时解决了纸质预印本的众多技术难题,对传统首发权的确认机制发起了挑战。其次,开放获取期刊打破了传统科技期刊的垄断僵局,将在实践模式和运营机制上推动出版体系的变革和重塑。社交网络平台的盛行和盗版网站的搅局更是扰乱了现有发表规则和格局,倒逼出版商积极适应开放获取的新形势。这些都将促成所有学术成果实现免费开放与共享,从而进一步突破传统交流体系的障碍。最后,网络技术的提升会促使科学交流体系的各个功能的在线重构,网络本体发布的新模式不仅意味着科研全程的在线呈现,人人皆可随时随地发表,同时,也要时时都能得到评论和反馈,又有精准、迅速的过滤机制和个性化的推荐服务。基于网络的发表模式和传播方式仍在摸索当中,但我们已经遇到了开放获取的路径偏差、优先权的判定疑难、评审机制的频频失效等难题。第一,开放获取在实践知识共享的理念过程中更着重于免费阅读文献导致其在制度设计、服务路径和运营模式方面都面临着困难,所以有必要重新审视科学出版体系的各个功能及其价值,包括:权威的筛选机制、持续的认证过程,和对读者提供个性化的搜索引擎服务,从而在技术变迁中实现这些功能和服务的优化升级,构筑更加合理、高效、健康的学术出版体系。第二,科学活动全面开放、即时共享,由此必将引发科学发现优先权和知识产权的一系列新问题。首先是优先权的判定将由以科研成果为主转向关注整个研究过程,随着科研主体的不断变化、科研过程的全面开放,优先权归属面临新的判定难题,需要重新考虑划分标准和判定规则;其次是优先权确认机制的变化,由于科研成果发布方式从传统媒介向在线网络转移,传统的以纸质媒介为主要依据的优先权确认机制亟待更新。第三,科学信息的自由发布和科研的全程在线必然导致现有过滤机制遭受全面危机。一方面,网络同行评审机制依然作为评判在线科研成果价值的主要手段,但要充分利用网络的即时性和有效性对其改造升级。另一方面,科学信息呈现多元化已经超过了传统过滤器的范围。实现信息流聚合和过滤的前提是面向整个科研流程的生态系统的构建,在此基础上,结合替代指标体系和定性化评论,从而提供个性化的搜索引擎服务,使得科学信息得到高效地利用。基于传统出版体系所构建的科学评价体系和奖励机制使科学难以实现媒体转换历史惯性的突破。传统学术评价体系依然局限在对论文的成果鉴定方面,不仅如此,正以一种扭曲的科研生态价值导向阻碍着科学朝向更开放、更多元的交流文化而发展。所以打造一个适应网络环境的评价体系势在必行。替代计量学旨在多元科学度量标准的开发和应用,不仅评价对象多元化,可以识别并衡量学术成果的新形式,同时影响力的范围也被拓展了,除了全面衡量学术影响力,还包括科学成果对整个社会影响的潜力。不过作为促进开放科学的关键因素,现阶段的发展依然还集中在论文级别的影响力的架构,并未真正开启向开放科学的过渡评价指标的构建,还需要以开放科学愿景和框架进行补充。随着替代指标的开发和成熟,势必就要改变激励结构,纠正失调的激励机制。通过全面地考虑研究人员的产出,我们将走向一个更有用和更灵活的学术交流系统,这也是未来科学活动走向更加开放、进行全程协作的基础。

路晓鸽,郝丽英[7](2020)在《三审制视域下的学术期刊审稿模式探析》文中指出"三审制"是学术期刊必须恪守的三级审稿制度。来稿要通过编辑初审、专家二审、主编(或)编委会终审才能录用。一般情况下,一审和三审(终审)都在编辑部内部完成,因此,二审(又称为外审,即同行专家复审)就显得尤为重要。文中围绕二审的开展比较了常见的几种审稿模式,提出双向匿名审稿制度是当今国内最科学、最适宜的审稿制度;探讨了国内学术期刊难以开展双向匿名审稿的深层次原因,提出了优化双向匿名审稿的科学化流程,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双向匿名审稿的防弊作用,实现由内至外的全方位覆盖。

任卫娜[8](2020)在《近年来我国科技期刊审稿问题研究综述》文中指出科技期刊审稿工作的公正与否直接关系到我国科技期刊能否站得稳、走得正、行得远。近年来,我国科技期刊审稿问题的研究热点主要围绕五个方面展开。梳理这些问题可以发现我国科技期刊审稿工作呈现五个发展趋势:审稿过程逐步开放,执行方式更加灵活,专家资源重新整合,管理与服务并举,编辑主体意识不断增强。

蔡敬羽[9](2020)在《开放科学背景下学术期刊出版创新研究》文中指出开放科学的本质是提高科学研究的透明度、开放性与协作性,推动传统科学研究范式的转变。长期以来,在基于同行评议的学术期刊上发表研究成果,已经成为研究人员参与学术交流和知识传播的重要方式。然而,随着虚假同行评议、优质稿源外流、再现性危机、传播能力弱化等问题日益严峻,不断影响学术期刊质量和水平。为此,顺应开放科学发展趋势,积极主动谋求转型,提高学术期刊出版的开放性与透明度,探索建立以高质量同行评议和高水平学术传播为核心的期刊服务能力,对于重塑公众对科学的信任,提升期刊核心竞争力至关重要。当前,国内外学者基本只是就学术期刊参与开放科学的单一实践进行论述。因此,本文从学术期刊同行评议与学术传播协同创新的角度出发,研究开放科学背景下学术期刊突破发展困境实现出版创新的策略。具体来说,本文在第一章绪论中探讨了研究开放科学背景下学术期刊出版创新的背景和意义,阐述了开放科学、同行评议和学术传播等相关概念,为本文研究奠定基础,并对国内外学术期刊出版创新的有关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寻找当前研究不足,确定今后研究方向,以学术期刊同行评议和学术传播协同创新作为本文研究的突破口开展后续研究;在第二章中,本文对学术期刊转型发展的必要性进行了调研,分析开放科学背景下学术期刊需要着重应对的发展困境,以期为学术期刊参与开放科学的出版创新实践现状提供针对性的研究方向;在第三章中,选择代表性的案例,以学术期刊寻求转型的必要性为基础,探索国内外学术期刊解决发展困境的创新实践;在第四章中,利用SWOT模型分析学术期刊顺应开放科学发展趋势的转型优势与劣势,机遇与挑战,为学术期刊出版创新的因应策略提供了落脚点;在第五章中,从同行评议、科研评价、学术传播和期刊服务入手,探索学术期刊在开放科学驱动下的出版创新因应策略,以期更好地提升学术期刊的出版质量;在第六章中,总结本文的研究成果,提出研究的局限性,也就开放科学背景下学术期刊出版创新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新的展望。

郑茹[10](2018)在《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出版研究(1949-2016)》文中认为学术期刊是以探索、积累和传播人类的科技知识、先进思想为基本目标的特殊出版物。学术期刊凝聚着学者的智慧,对科学研究具有导向作用,学者以期刊为阵地分化出动态聚合的论域,催化新的成果的产生。学术期刊的出版研究目的在于考察学术期刊出版活动的诸多环节以及出版要素,揭示学术期刊出版的演化历程,探索学术期刊出版规律,揭示出版活动的影响因素,分析贯穿出版活动始终的准则和规范等。相比于自然科学期刊而言,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出版研究更容易受到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影响与制约。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期刊具有为社会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的独特功能,因此对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出版进行长时段研究,能够揭示不同历史阶段下社会对学术知识、先进思想的需求情况,以及不同时期的学术研究所呈现出的表现形态和差异性,可以镜观不同时期的学术发展情况。本研究采集1949-2016年CNKI近60年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征稿启事,作为研究的数据来源,并且有针对性的利用CNKI公开的期刊出版数据,作为征稿启事的补充,采用定量与定性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历年期刊出版史料进行计量分析和内容分析。研究的时间跨度涵盖建国至今,涉及了人文社会科学19个一级学科,因此能够较为全面的反映新中国建立以来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面貌和学术期刊出版生态。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揭示新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出版基本情况,梳理出新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发展的概貌。包括期刊种类走势、地域分布、学科的基本分布等。(2)揭示建国以来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出版规范演变及完善历程。包括审稿制度、出版要求,如稿件类型以及论文格式(题名、摘要、引文)等方面的要求。(3)通过分期研究将建国后的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分成四个阶段进行分析,揭示每个阶段期刊的发展特征;通过分层研究重点分析人文社会科学学报、核心期刊以及网络期刊等特殊类型,揭示名刊工程期刊的示范作用、核心期刊的引领效应以及网络期刊的倒逼效应。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1)现有的研究中宏观层面、全景式、整体性研究较为少见。本研究从宏观层面对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出版演化状况所做全景式描摹,是对以往以单一期刊或某类期刊、某地区出版期刊为主的个案式研究的补充,能够从多维度揭示建国以来学术期刊出版演变的过程。同时,也能够从微观层面,揭示不同时期、不同学科、不同类型期刊的出版特征。(2)针对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进行长时间段连续性研究的方法、区别于节点研究。本研究的时间范围是建国至今,在一个较长时间跨度上考察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出版生态,既可以形成时间上的演化研究,也可以针对某一时间进行横向比较,在已有的期刊出版史研究中较为少见。本研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其一,建国后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基本生态不断发生变化。表现在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期刊发展过程较为波折,全国范围内的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期刊存在分布不均衡的现象,人文社会科学的不同学科的学术期刊的发展差距较大。其二,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出版规范受欧美影响,日益与世界对接,审稿制度、稿件类型以及论文的写作规范是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渐完善。其三,从分期情况看,不同历史时期的期刊出版在种类、发展速度、学科组成等方面具有不同的特征。受复杂的社会环境、学术水平、科学技术的影响,期刊的出版呈现不同的状态。从分层情况看,核心期刊对学术期刊的规范具有引领效应,“名刊工程”对大学学报的发展具有示范效应,网络期刊对纸本期刊具有倒逼效应。本研究的价值主要在于呈现了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期刊出版的整体面貌和出版规范发展的完整过程,从学术期刊出版中出现的基本现象出发,涉及到学术期刊出版的诸多方面,揭示学术期刊发展中经历的低谷和浪潮,从而为本土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二、论学术期刊的几种审稿方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学术期刊的几种审稿方式(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科技期刊发展策略研究主题剖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设计
    1.1 科技期刊发展策略内涵
    1.2 研究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发文量分析
    2.2 分阶段关键词分析
        2.2.1 1998—2003年关键词分析
        2.2.2 2004—2015年关键词分析
        2.2.3 2016—2021年关键词分析
3 科技期刊发展策略研究主题
    3.1 期刊出版体制改革策略研究
        (1) 转企改制,激发期刊发展活力。
        (2) 集群发展,引领期刊转型融合。
    3.2 期刊办刊队伍建设策略研究
        3.2.1 主编队伍建设
        3.2.2 编委队伍建设
        3.2.3 编辑队伍建设
        3.2.4 审稿专家队伍建设
    3.3 期刊质量控制策略研究
        3.3.1 稿源质量
        3.3.2 内容质量
        3.3.3 出版质量
    3.4 期刊出版模式转变策略研究
        3.4.1 数字出版
        3.4.2 融合出版
        (1) 官方网站。
        (2) 社交媒体。
        (3) 期刊App。
        3.4.3 新型出版
    3.5 期刊国际化与影响力建设策略研究
4 对我国建设一流科技期刊发展策略的总结思考
    4.1 顺应政策,推进科技期刊集群化建设
    4.2 与时俱进,优化科技期刊办刊队伍
    4.3 立体出版,促进科技期刊媒体融合
    4.4 内容为王,稳步提升科技期刊影响力
    4.5 满足需求,树立科技期刊品牌与声誉
    4.6 技术参与,推进科技期刊出版传播转型升级
5 结语
作者贡献声明:

(2)开放科学和科研评价改革背景下我国学术期刊同行评议的改革趋向(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学术期刊同行评议改革的必要性
    1.1 外部环境
        1.1.1 开放科学大规模兴起
        1)开放同行评议悄然兴起。
        2)开放获取(OA)迅速发展。
        1.1.2 科研评价改革势在必行
    1.2 内部驱动
        1.2.1 同行评议压力与日俱增
        1.2.2 同行评议模式弊端突出
        1.2.3 评议专家水平参差不齐
        1)评议人没有严格的准入门槛。
        2)评议人未经过专业培训。
        1.2.4 同行评议缺乏监督和激励机制
        1)未认真执行同行评议。
        2)缺乏激励机制。
2 我国学术期刊同行评议的改革方向和保障举措
    2.1 同行评议的目的
    2.2 同行评议的改革方向
        2.2.1 减轻评议人负担
        2.2.2 充分利用新技术
        1)对投稿进行初筛。
        2)构建审稿专家社群。
        3)记录同行评议数据。
        4)设置准入门槛。
        2.2.3 创新评议方式
        1)探索开放评议。
        2)评议模式没有定式。
        2.2.4 建立事后评议机制
        1)搭建事后评议平台。
        2)OA出版。
        3)延伸出版内容。
    2.3 同行评议改革的保障举措
        2.3.1 净化学术生态
        2.3.2 加强制度设计
        1)建立评议人培训机制。
        2)完善评议规则。
        3)尝试建立非常规评审机制[14]。
        4)制定审稿伦理政策[20]。
        2.3.3 设定行为监督
        1)建立评审专家评价信誉制度。
        2)弱化评议中编辑的中心作用[10]。
        3)鼓励评议专家公开审稿意见。
        2.3.4 建立激励和反馈机制
        1)建立激励机制,激发审稿人热情。
        2)建立反馈机制。
3 总结与展望
    3.1 关于同行评议改革模式
        3.1.1 同行评议没有定式
        3.1.2 适度开放值得探索
    3.2 同行评议改革可能遇到的问题
        3.2.1 思想认识问题
        3.2.2 技术问题

(3)中文学术期刊审稿专家诚信制度建设现状调查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方法及数据收集
2 结果及分析
    2.1 网络调查结果
        2.1.1 审稿专家诚信制度发布的总体情况
        2.1.2 审稿专家诚信相关制度的发布位置
        2.1.3 发布的审稿专家诚信制度类型
        2.1.4 审稿专家诚信行为的奖惩措施
    2.2 问卷调查结果统计及分析
        2.2.1 问卷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2.2.2 审稿专家学术不端发生情况统计
        2.2.3 审稿专家学术不端行为防范方式、方法的调研结果
3 讨论及建议
    3.1 增强防范意识
    3.2 建立健全相关制度
    3.3 确保制度的实施
4 结束语

(4)我国科技学术期刊编委会运行现状与对策建议——基于中国科学院主管主办科技学术期刊问卷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科技学术期刊办刊模式
    1.1 编委会责任制模式
    1.2 编辑部责任制模式
    1.3 全职科学编辑模式
2 中国科学院科技学术期刊编委会运行现状分析
    2.1 调研对象及问卷样本统计
    2.2 期刊办刊模式多元化
    2.3 编委会组织现状分析
        2.3.1 成员提名与确定
        2.3.2 编委会职位设置
        2.3.3 编委会成员规模
        2.3.4 国际编委情况
        2.3.5 编委会换届周期
        2.3.6 编委会会议召开频次
        2.3.7 编委会运行制度保障
    2.4 主编现状分析
        2.4.1 主编任期
        2.4.2 主编兼任他刊主编情况
        2.4.3 主编服务期刊工作时间情况
        2.4.4 主编履行的职责与理想主编的职责
    2.5 编委现状分析
        2.5.1 编委履行的职责和理想编委的职责
        2.5.2 青年编委会运行现状
    2.6 编委会工作满意度调查
        2.6.1 主编满意度调查
        2.6.2 编委会工作满意度调查
    2.7 编委会在期刊运行中存在的最大问题
3 发挥编委会作用的对策建议
    3.1 基于编委会组织层面的对策建议
        3.1.1 推行编委会责任制办刊模式
        3.1.2 优化成员结构
        3.1.3 实行动态管理
        3.1.4 完善规章制度
    3.2 基于编委会成员办刊贡献层面的对策建议
        3.2.1 保证主编精力投入
        3.2.2 优先发挥核心职责
        3.2.3 编委工作监督公开
    3.3 基于编辑部与编委会互动层面的对策建议
        3.3.1 提供细致服务
        3.3.2 落实激励措施
4 结语

(5)国际眼科期刊出版时滞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出版时滞
    1.2 影响因子
    1.3 文献计量学与信息技术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
    1.5 研究目的
    1.6 研究内容与创新
第二章 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数据采集
    2.3 Pub Med数据的获取
    2.4 数据清洗
    2.5 统计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研究对象基本资料
    3.2 论文出版时滞与年份相关性
    3.3 论文出版时滞与影响因子的相关性
    3.4 出版时滞与5年影响因子相关性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第六章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符号表
综述 文献计量学的发展及在眼科期刊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网络时代科学活动的变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文献综述及研究问题
        1.2.1 网络时代科学活动整体的变革
        1.2.2 网络时代科研模式的变革
        1.2.3 网络时代基于大数据科研方式的变革
        1.2.4 网络时代出版模式趋势分析
        1.2.5 开放共享背景下科学活动面临系列问题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可能的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2章 从Science 1.0到Science 2.0
    2.1 小科学与大科学
        2.1.1 从小科学时代到大科学时代
        2.1.2 科学发展对信息载体需求的变化
    2.2 信息载体变革与Science 2.0的提出
        2.2.1 纸媒到Web 2.0: 载体发展过程存在阶段性质变
        2.2.2 载体的质变对科学活动产生重要的影响
        2.2.3 网络逐渐已经成为科学活动的主流载体
    2.3 Science 2.0时代科学活动新特征
        2.3.1 使个体研究走向在线协作
        2.3.2 使成果交流走向全程探索
        2.3.3 由纸媒传播走向即时在线
    2.4 小结
第3章 网络时代科学活动过程的新变化
    3.1 网络时代科研主体的新变化
        3.1.1 独立主体内涵的丰富
        3.1.2 不同主体联系的增强
        3.1.3 协作主体交流的拓展
        3.1.4 创造主体格局的突破
    3.2 网络时代数据处理的新演化
        3.2.1 数据采集走向自动化
        3.2.2 数据存取实现即时化
        3.2.3 数据分析呈现协同化
        3.2.4 数据处理尝试智能化
    3.3 小结
第4章 网络时代科学成果发布的新趋向
    4.1 科学成果发布的新舞台:网络预发布平台的建立与推广
        4.1.1 纸媒预发表的瓶颈
        4.1.2 网络预发布平台的建立——以物理学arXiv为例
        4.1.3 网络预发布平台的推广——以PeerJ Preprints和bioRxiv为例
        4.1.4 网络预发布平台与期刊共存
    4.2 科学成果发布的新途径: 开放获取期刊的出现和发展
        4.2.1 开放获取期刊旨在打破访问权限
        4.2.2 开放获取期刊的发展步履维艰
        4.2.3 开放获取期刊是新希望还是乌托邦?
        4.2.4 开放获取期刊的未来: 资本和价值的共生
    4.3 科学成果发布的新模式: 基于网络本体成果发布的探索
        4.3.1 去中心化: 人人皆可随时发表
        4.3.2 去期刊化: 随时随地皆可发表
        4.3.3 未来: 一条微博可能就是你的学术成果
        4.3.4 科学评价和认可机制的再造
    4.4 小结
第5章 网络时代科学成果传播的新问题
    5.1 开放获取的功与过
        5.1.1 需与传统商业期刊出版体系相抗衡
        5.1.2 在与资本不断斡旋中出现偏差
        5.1.3 在对传统功能地解构中不断重构
    5.2 传播方式的“是”与“非”
        5.2.1 在网上分享自己的论文也算侵权?
        5.2.2 Sci-Hub存在本身就是价值
        5.2.3 出版商的权利比分享研究的利益更重要?
    5.3 谁来确认优先权
        5.3.1 科研主体多元化所导致的优先权归属难题
        5.3.2 科研过程开放化所造成的优先权判定疑难
        5.3.3 信息载体的升级导致科学创意及成果发布方式的变化
        5.3.4 成果发布渠道的多样化导致优先权确认机制的变化
    5.4 在线科学信息价值的判定疑难
        5.4.1 传统同行评审机制频繁失效导致判定失真
        5.4.2 传播方式多样化导致依据出版的评判标准失效
        5.4.3 传播内容多样性亟待建立新的过滤机制
        5.4.4 网络时代的过滤机制由谁重构: 从同行评审走向全面过滤
    5.5 小结
第6章 网络时代科学评价机制的新挑战
    6.1 默顿理想的背离
        6.1.1 “普遍主义”遭破坏
        6.1.2 “公有性”被侵犯
        6.1.3 “无私利性”的缺失
    6.2 科学计量评价的新机遇: 替代计量学
        6.2.1 矫正传统评价机制带来的“马太效应”
        6.2.2 推动论文评价指标走向“多元即时透明”
        6.2.3 构建面向科研全程的个人学术影响力评价体系
    6.3 科学奖励机制的新内容: 基于科研产品的全面认定
        6.3.1 从科研成果走向科研产品
        6.3.2 最大限度地激发集体在科研全程地全面合作
        6.3.3 从个体成果认定到产品认证集成
    6.4 小结
第7章 网络时代科学活动的变革与应对
    7.1 科学活动在线化与科学协作创新的演变
    7.2 成果发布网络化与在线交流系统的构建
    7.3 信息动态交互与优先权和过滤机制的再造
    7.4 评价方式变化与科学社会运行机制的调整
    7.5 在危机与变革中走向科学活动新常态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7)三审制视域下的学术期刊审稿模式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几种常见审稿模式的对比分析
    1.1 编辑审稿制度
    1.2 同行专家审稿制度
        1.2.1 封闭式审稿
        1.2.2 开放式审稿
2 双向匿名审稿是学术期刊首选的审稿模式
    2.1 双向匿名审稿模式在防弊上有实效
    2.2 双向匿名审稿模式开展迟缓的深层次原因
        2.2.1 期刊编辑部对匿名审稿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2.2.2 期刊界尚未形成良好的匿名审稿环境
        2.2.3 学术期刊双向匿名审稿制度并非万能
3 双向匿名审稿流程的优化
    3.1 建立动态审稿专家数据库
    3.2 双向匿名审稿制度的科学化流程
        3.2.1 送审前处理
        3.2.2 反馈意见的处理
4 结束语

(8)近年来我国科技期刊审稿问题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引 言
2 研究方法及数据分析
3 科技期刊审稿制度研究热点分析
    3.1 科技期刊审稿制度的起源与定义
        3.1.1 科技期刊审稿制度的起源
        3.1.2 科技期刊审稿的定义
    3.2 科技期刊三审制改革的依据与内容
        3.2.1 改革的依据
        3.2.2 改革的内容
    3.3 同行评议中匿名评审与实名评审的争论与探索
        3.3.1 匿名评审制度的评价与探索
        3.3.2 对实名审稿制的探索
    3.4 对审稿专家的培育及专家库的重构
        3.4.1 对审稿专家的培育与服务
        3.4.2 审稿专家库的建设
    3.5 审稿争议的处理
4 结 语

(9)开放科学背景下学术期刊出版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解析
        1.2.1 开放科学
        1.2.2 同行评议
        1.2.3 学术传播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述评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研究现状述评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1.5.1 研究难点
        1.5.2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开放科学背景下学术期刊转型发展的必要性
    2.1 解决同行评议信任危机日益紧迫
        2.1.1 审稿过程不透明引发学术界乱象
        2.1.2 审稿人激励不足影响审稿参与度
    2.2 改进“以刊评文”的学术评价方式
        2.2.1 影响因子至上带动学术造假利益链
        2.2.2 “唯SCI”造成优质稿源外流现象
    2.3 顺应科研数据共享的常态化趋势
        2.3.1 再现性危机降低学术诚信度
        2.3.2 “付费墙”阻碍学术交流进程
    2.4 重构学术期刊知识服务格局所需
        2.4.1 出版形态单一限制知识开放程度
        2.4.2 学术资源分散缺乏高度读者黏性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学术期刊参与开放科学的出版创新实践现状
    3.1 突出同行评议的学术质量控制功能
        3.1.1 进一步提高同行评议的透明度
        3.1.2 优化审稿流程以降低出版时滞
        3.1.3 完善审稿贡献认定及激励措施
    3.2 多渠道联动合力拓展学术传播空间
        3.2.1 建立新型影响力综合评价指标
        3.2.2 提供形态多样化的开放资源
        3.2.3 引导读者主动参与学术交流
    3.3 重视学术期刊出版的综合服务功能
        3.3.1 以作者为中心开展多元化的期刊服务
        3.3.2 鼓励学术团体共建共享期刊数字内容
        3.3.3 期刊出版平台建设符合国际发展潮流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学术期刊顺应开放科学发展趋势的态势分析
    4.1 优势(Strengths)
        4.1.1 专业性强
        4.1.2 稿源丰富
        4.1.3 创新空间
    4.2 劣势(Weaknesses)
        4.2.1 出版时滞
        4.2.2 资源浪费
        4.2.3 服务不足
    4.3 机遇(Opportunities)
        4.3.1 开放获取的需求日益增长
        4.3.2 开放科学的政策环境大好
        4.3.3 资助机构大力支持与推动
    4.4 挑战(Threats)
        4.4.1 学术评价不合理
        4.4.2 分散经营规模小
        4.4.3 出版商利益冲突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开放科学驱动的学术期刊出版创新因应策略
    5.1 维护同行评议学术把关的可靠性
        5.1.1 推动出版透明保障期刊学术质量
        5.1.2 优化评审过程提高论文的时效性
        5.1.3 加强公众对开放同行评议的认识
    5.2 建立回归学术交流本位的评价导向
        5.2.1 拓展单篇论文的内容价值及出版形态
        5.2.2 引入替代指标结合传统文献计量方法
        5.2.3 政策支持扭转“唯论文”学术评价倾向
    5.3 构建可持续性的学术传播互动方阵
        5.3.1 场景化思维深入挖掘读者内容需求
        5.3.2 期刊作为多元化传播渠道的链接点
        5.3.3 公众参与提高研究的社会开放程度
    5.4 提高学术期刊服务品牌建设能力
        5.4.1 坚持服务个性化和学术研究多样性
        5.4.2 采取分散与统一的集群化办刊模式
        5.4.3 探索学术出版服务模式新的盈利点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
    6.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论文成果

(10)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出版研究(1949-2016)(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存在问题
        1.1.1 研究背景
        1.1.2 存在的问题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价值和创新点
        1.4.1 研究创新点
        1.4.2 研究重点与难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相关研究述评
    2.1 概念界定与辨析
        2.1.1 学术期刊与学术着作
        2.1.2 学术规范与出版规范
        2.1.3 出版、学术出版与期刊出版
    2.2 研究理论基础
        2.2.1 人文社会科学的内涵与分类
        2.2.2.文献计量学与期刊统计
        2.2.3 核心期刊与期刊评价
    2.3 研究现状述评
        2.3.1 国外期刊研究前沿与热点
        2.3.2 国内期刊研究成果及研究态势
第三章 新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出版总况
    3.1 研究史料的采集与处理
        3.1.1 史料的采集
        3.1.2 数据的处理
    3.2 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出版基本分布情况
        3.2.1 期刊的种类、年发行数量以及期刊载文量的变化情况
        3.2.2 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的更名、停刊情况
        3.2.3 期刊的版本分化情况
    3.3 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地域分布研究
        3.3.1 期刊的出版地域整体分布
        3.3.2 强势期刊出版区域
        3.3.3 弱势期刊出版区域
    3.4 学术期刊出版的学科分布研究
        3.4.1 期刊种类的学科分布
        3.4.2 哲学人文和社会科学期刊的学科占比
        3.4.3 基础性学科与应用性学科期刊的差异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出版规范的演化
    4.1 审稿制度的演化
        4.1.1 三级审稿制
        4.1.2 双向匿名审稿制与同行评议制
    4.2 稿件类型的演化
        4.2.1 手稿
        4.2.2 打印稿
        4.2.3 电子稿
    4.3 论文结构规范的演化
        4.3.1 题名规范
        4.3.2 文章篇幅
        4.3.3 摘要与关键词
        4.3.4 引文规范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分期与分层研究
    5.1 期刊的分期与分层
        5.1.1 期刊的分期依据
        5.1.2 期刊的分层依据
    5.2 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分期研究
        5.2.1 七年过渡时期(1949-1956 年)
        5.2.2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7-1966 年)
        5.2.3 十年文革时期(1966-1977 年)
        5.2.4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1978 年至今)
    5.3 核心期刊与非核心期刊的分层研究
        5.3.1 CSSCI与“北大核心”期刊的基本情况
        5.3.2 核心期刊引入前后的出版情况比较
        5.3.3 核心期刊对规范的引领效应
    5.4 高校学报与名刊工程的分层研究
        5.4.1 学报的基本情况
        5.4.2 高校的更名情况
        5.4.3 名刊工程的示范效应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论学术期刊的几种审稿方式(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科技期刊发展策略研究主题剖析[J]. 祝璐颖,杜杏叶.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2(01)
  • [2]开放科学和科研评价改革背景下我国学术期刊同行评议的改革趋向[J]. 亢列梅,杜秀杰,荆树蓉,刘杨. 编辑学报, 2021
  • [3]中文学术期刊审稿专家诚信制度建设现状调查及分析[J]. 孙静,匡红艳,曲艳丽.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1(09)
  • [4]我国科技学术期刊编委会运行现状与对策建议——基于中国科学院主管主办科技学术期刊问卷调查[J]. 闫群,初景利,孔金昕.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1(07)
  • [5]国际眼科期刊出版时滞的研究[D]. 凌方一. 汕头大学, 2021(02)
  • [6]网络时代科学活动的变革研究[D]. 吴爽.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9)
  • [7]三审制视域下的学术期刊审稿模式探析[J]. 路晓鸽,郝丽英. 黑龙江工程学院学报, 2020(03)
  • [8]近年来我国科技期刊审稿问题研究综述[J]. 任卫娜. 出版科学, 2020(02)
  • [9]开放科学背景下学术期刊出版创新研究[D]. 蔡敬羽.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9)
  • [10]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出版研究(1949-2016)[D]. 郑茹. 东南大学, 2018(05)

标签:;  ;  ;  ;  ;  

论学术期刊的几种审稿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