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d图形变成红叉怎么办

Word图形变成红叉怎么办

一、Word图形变成红色大叉叉怎么办(论文文献综述)

王蕾[1](2021)在《《外国人汉字速成》插图及内容提示改编探究与实践》文中研究说明

廖璇[2](2020)在《民族艺术、集体记忆、符号象征 ——贵州水族马尾绣研究》文中认为水族马尾绣堪称刺绣活化石,不仅是水族文化的物化形式,更是水族文化的重要传承基因,本文及通过马尾绣研究可以透析水族传统文化建构。本文从艺术人类学的角度出发,采用艺术学、人类学、符号学、社会学、传播学等研究范畴与方法,再现水族马尾绣,对其发展衍生的整体背景做出判断,理性认识并把握其当代价值,提出艺术转换的可行路径,涵盖马尾绣历史,产生的人文与地理环境,解读材料、工艺、纹饰与人文、环境等的关系,并提出马尾绣在文化变迁中的已具备自我调适的能力,呈现出由物质形态拓展至文化归属、价值观念等层面。研究将促发水族传统手工艺可持续性发展道路的挖掘,十分契合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的目的。在水族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因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科技环境适应与改变而习来的民族习惯,直接呈现了水族人民应时应景的造物观。马尾绣的传承发展受到来自水族民间生活的影响,马尾绣的形态、工艺演变均因社会组织、经济结构、科技条件等现实环境的变迁而变化,如若脱离水族民间文化与民俗文化的研究,则马尾绣研究将不成立。如鲁迅先生所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少数民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悄然改变,如何保护与传承少数民族特色文化手工艺,如何保持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如何推动民族文化适应当代环境的发展,成为当代中国的热议话题。对少数民族的传统手工艺进行研究,已势在必行,需探索其形成的先决条件和存在目的,舍其形方得其神,要论述其工艺的保护传承,更要诠释其在现代生活生产中的审美适应。因此,水族马尾绣的传承研究是现代社会文化发展的需要。本文对水族马尾绣的研究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对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进行细致的论述。指出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在于,运用田野调查和文献资料二重论证法,解读图案传承文化,将隐藏在马尾绣背后的“意义之网”剥丝抽茧。接下来对马尾绣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详细的归纳总结,最后对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创新点进行了阐述。第二部分,通过相关文献资料的梳理,简述水族的分布与识别,诠释其族源、历史故事、神话传说,为水族马尾绣的研究提供基础的族群背景。第三部分,论述水族马尾绣的本源文化特征,马尾绣因水族的生存环境而演变,充分反映了水族社会的礼俗、信仰,通过其功能的解读,反应水族社会的文化内涵。第四部分,阐释水族马尾绣的纹饰象征含义,以及其艺术与工艺特征。水族马尾绣的纹饰图案不仅承载了水族文化的象征,同时还存在涵化的样式流变。马尾绣作为水族女性普遍掌握的技艺形式,随时空变化,马尾绣工艺亦发生变迁。第五部分,论证不同场域下的马尾绣存在,原生场域促生“本真”产业雏形,非物质文化遗产场域“隐形”推动传承与保护,产业化场域“显性”助推产业发展,透过观察记录三个场域的交叉重叠,根据多元场域下地方性知识促发“习惯”变迁,探析马尾绣社会功能的变迁。第六部分,量化分析马尾绣互联网活跃度,对大数据中的马尾绣关注度及其成因进行分析,进而提出可持续性发展的对应策略,为水族马尾绣的活化找出方法和路径。最后,对本文分析进行总结,马尾绣意义之网得以破译分析。

陈宣池[3](2020)在《智力障碍儿童绘本阅读反应的田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绘本”作为一个教学概念,逐渐从学前教育领域推广到特殊教育领域,为培智儿童的教育与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本研究以已有培智阅读教学以及儿童绘本阅读反应的研究成果为基础,通过田野研究探究智力障碍儿童的绘本阅读反应,发现绘本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探讨影响绘本教学的影响因素,以期为培智儿童绘本教学提供有效建议。研究借用扎朗格在幼儿绘本阅读反应研究中对阅读反应进行的类别划分,把阅读反应分为语言反应、动作反应、微表情反应、情绪情感反应以及审美表达反应等五个维度。在此基础上确定进行研究的个案学校,深入田野,通过对该校智力障碍儿童在绘本阅读过程中五个阅读反应视角的观察、绘本教师的访谈以及绘本、教案、教学反思等材料的文本分析,概括总结智力障碍儿童绘本阅读反应的具体表现与特征。研究发现,智力障碍儿童对绘本能够产生一定积极的阅读反应。在语言、动作、微表情、情绪情感与审美表达这五种反应类型中,语言反应是最为常见与丰富的外显反应,智力障碍儿童的语言反应主要包括口头分享对绘本的发现、结合自身生活经验对绘本内容作出解释或评判、预测绘本的情节发展以及对绘本中动词的表达等四个方面;动作反应是出现频率仅次于语言反应的外显反应,在智力障碍儿童的动作反应中,主要是模仿创新与意会表演两种反应类型;微表情反应是智力障碍儿童不易觉察与分辨的心理反应,能够从面部表情、肢体表情与语调表情等三方面的生理表现直观反映出智力障碍儿童在绘本阅读过程中的心理活动;情绪情感反应是将智力障碍儿童阅读中的内隐情绪体验进行外显化的表现,主要包括情绪感知、情感转移与情感表达三个方面;智力障碍儿童审美情感表现主要是通过语言的修辞美以及创意活动的情感美进行表现。综合智力障碍儿童在五个维度的绘本阅读反应的具体表现,概括出智力障碍儿童绘本阅读反应特征:“幼儿化”的反应趋势、“画面化”的关注中心、“被动化”的阅读发现、“口语化、直观化”的表达方式、“自我中心化”的理解特点以及“独特化”的反应差异。研究在把握智力障碍儿童绘本阅读反应具体表现与特征的情况下,结合教师访谈与文本分析,发现在培智学校绘本阅读活动中存在着绘本选择形式较为单一,主题较为功利、绘本阅读环境创设不够充分、教师绘本教学素养有待提高等多种问题。通过深入分析发现培智绘本阅读反应的影响因素可分为内外两方面,智力障碍儿童的阅读特点及个体性差异是影响培智绘本阅读的内部因素,绘本的质量、主题与形式、环境的创建与氛围以及教师绘本的教学素养等方面是影响培智绘本阅读的外部因素。据此,研究提出要理解培智儿童、优化绘本选择、创建支持环境、提升教师绘本阅读素养等教学建议。

田文明[4](2020)在《沿河土家族汉语方言词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沿河土家族自治县隶属贵州省铜仁地区,其地理上处于贵州省东北部边区,是贵州、重庆、湖南和湖北四省市交界之地。我们选取沿河土家族汉语方言词汇为研究对象,利用《汉语方言词语调查条目表》进行实地调查,如实地记录了沿河土家族汉语方言词语,列出了沿河土家族汉语方言分类词表,并据此对沿河土家族汉语方言分类词汇进行仔细的研究,以此来考察土家族民俗文化对沿河方言词汇的影响。全文分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简要介绍沿河土家族自治县的概况及历史沿革、沿河土家族汉语方言词汇的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还交代了沿河土家族汉语方言概况。第二部分为沿河土家族汉语方言词汇的特点。我们利用斯瓦迪士的200个核心词,通过与北京话、成都话、长沙话的比较,分析它们的异同和亲疏远近关系。然后从几种特殊的构词方式,窥探沿河方言词汇的特征。第三部分为沿河土家族汉语方言词研究。我们挑选出部分历史词语、有音无字、有字误写或周边少数民族借词列出词表,然后再选取其中的词语进行研究。第四部分为沿河土家族汉语方言文化词及其意蕴研究。这部分我们选择沿河方言词汇中的文化词语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从风物词、习俗词和观念词三个方面阐述沿河土家族汉语方言文化词及其文化意蕴。最后一部分为结语。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并提出本文研究有待深入的问题。

呼斯乐[5](2019)在《蒙古族首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蒙古族首饰是中华民族首饰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她是集北方草原游牧民族身体装饰之大成者。蒙古族首饰是蒙古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的一套身体装饰艺术,其造型艺术、材料工艺、文化内涵都具有北方草原游牧民族之特点。本研究主要以文献研究和田野调研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辅以历史学、语言学、民俗学理论,通过对蒙古族首饰的历史追溯、造型演变、工艺发展及其民俗内涵的研究,揭示其与蒙古族历史、文化之间的关系;同时,在与其他民族接触、交流的过程中,也为蒙古族首饰注入了新的造型、工艺与文化内涵。蒙古族首饰是蒙古族审美文化的一个重要缩影,也是中华民族审美文化多样性的一个重要例证。由于蒙古族首饰是蒙古民族在形成发展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的一套身体装饰艺术,因此本研究在第一章首先阐述了蒙古民族的形成、发展情况,继而阐明蒙古族首饰的整体情况;蒙古族首饰是集北方草原游牧民族之大成者,故而第二章从北方草原游牧民族身体装饰艺术中追溯蒙古族首饰的造型及其文化源头,说明其集大成之根据,其造型艺术、材料工艺皆具有浓厚的草原游牧民族特色;第三至五章,纵向梳理蒙元至明清时期的蒙古族首饰演变,主要以蒙古族头饰为线索,阐明其时代特点、嬗变原因,同时举证论述了蒙古族首饰与明清中原地区首饰、满族首饰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影响;第六章是从蒙古族首饰制作的工匠、工具、材料和工艺角度对蒙古族首饰进行了相关研究,以此举证,再次证明了历史上波斯、阿拉伯、突厥、中原等地区对蒙古族首饰所产生的重要影响。本研究具体解决了如下几个问题:一、通过对蒙古族首饰的溯源研究,论证了蒙古族首饰是在北方草原游牧民族装饰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蒙古族首饰是集北方草原游牧民族人体装饰之大成者,其造型艺术、材料工艺具有浓厚的草原游牧民族特色。二、蒙古族首饰造型、工艺及其内含的文化具有历史传承性。元明清蒙古族头饰造型看似大相径庭,实则其艺术造型、工艺与民俗内涵都有不同程度的延续性。三、蒙古族首饰吸收了波斯、阿拉伯、突厥、西藏、中原、满族的首饰纹样与文化,是“草原丝绸之路”和“一带一路”文化的历史亲历者和见证者(历史实物载体),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我们从对蒙古族首饰材料的命名上,就可以看出蒙古族首饰材料的名称便是沿用了波斯、阿拉伯语的称谓,说明历史上蒙古族与其有着广泛的经济、文化交流;从材料名称在历史上不同时期的改变,又说明在每个历史阶段,其他文化对蒙古族首饰文化的巨大影响,如论文中训释的“珊瑚”一词,元明时期用sitan称呼,至清代则用siru呼之,说明了“珊瑚”最初来源于古代阿拉伯,至清代西藏喇嘛教(佛教)对蒙古族文化广泛影响,才导致名称的替代。突厥与蒙古族由于历史和地缘上的关系,使得二者的很多首饰词汇存有共性或相互借用,而蒙元时期的高冠的形式虽然在中国内蒙古以及蒙古国地区已经消失,但在中亚却得以保存,说明“改朝换代”也深刻地影响了蒙古族首饰的发展。中原地区的首饰纹样更是从诸多领域的交流中影响了蒙古族首饰的纹样,如汉字“囍”“寿”纹样在蒙古族首饰中时有发现。四、在中国地域范围内,蒙古族首饰独具特色,但从蒙古族首饰的造型、命名的特点来看,它与阿尔泰地区的首饰更为接近,故而可以将阿尔泰语系民族的首饰看作是一个系统,本研究者提出“阿尔泰首饰系”(或“阿尔泰首饰风格”)的发想(设想)。五、蒙古族首饰尤其是头饰,虽然在纵向的历史中展现出了每个时代不同的面貌,但其首饰文化相关的民俗却是十分稳定的,其核心价值观念、意识形态是贯穿始终的。主要表现为原始宗教(萨满教)对生命和灵魂的观念在首饰文化上的折射,具体表现为两性的繁衍、家族的兴盛等方面。本研究首先是以基础理论与应用性研究相统一,以艺术学科(民艺学)基础理论为基础,对蒙古族首饰的工匠、工具、材料、工艺等的活态的文化进行了梳理研究。故本研究是区别于单纯的艺术造型研究的文本;其次,本研究以艺术考古为基础,辅以语言学的研究方法,以艺术考古为历史上的蒙古族首饰研究为学科支撑,又从历史语言学、认知语言学领域中得到有力补充和确证;再者,本研究大量使用了阿尔泰语系的前人成果和语言学资料,如古代突厥语、中古蒙古语,以及活态语言资料,如现代蒙古语、满语方言,对蒙古族首饰、材料、工具名称进行了大量的训释,并使用国际语言学主流标音方法即统一标注转写拉丁文音标,而非汉译法。本研究还是基于基础数据库基础上的研究,在本研究者大量田野调研的基础上形成田野调研基础数据库,又整理了阿尔泰首饰词汇(突厥语、蒙古语)使之形成语言材料数据库,在两大数据库基础上进行系统研究,并提出了“阿尔泰首饰”风格的发想。综上所述,蒙古族首饰是集北方草原民族人体装饰之大成者,其造型艺术、材料工艺、审美文化皆具有浓厚的北方草原游牧民族特色。蒙古族首饰具有历史的传承性,历史上蒙古族首饰造型看似大相径庭,但其艺术造型、工艺,民俗内涵都有不同程度的延续性。蒙古族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蒙古族精神文化形态之一的蒙古族首饰,她是“草原丝绸之路”经济、文化交流历史的见证者和实在物质载体。蒙古族首饰大量地吸收了其他民族的装饰艺术风格、工艺、材质,同时她也影响了邻近民族的身体装饰文化,蒙古族首饰可以被视作为一个不断变化和丰富的艺术形态。蒙古族首作为中华民族审美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和文化符号,对于中华民族审美多样性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

李晓敏[6](2019)在《基于课堂观察的儿童对外汉语指令语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学指令语是教师课堂话语的重要组成部分,指令语的正确使用关乎课堂教学良性开展和教学效果的有效输出。基于儿童好奇心强、持续注意时间短、爱动爱闹的特点,相比成人课堂,教师需使用更多的指令语来维持课堂秩序、进行有效教学。本文通过对广州某国际学校Y1非母语班的课堂教学进行观察,共记录1015条指令语。通过分析,笔者发现儿童对外汉语课堂中的指令语具有以下特点:1.儿童对外汉语课堂教师指令语具有维护课堂秩序、串联课堂环节、提示学生注意等功能;2.儿童对外汉语课堂教师指令语的语言特点体现为指令语的非独立性(教师几乎不单纯发出指令语,而是通过实物、动作、数字、拟声词等形式配合发出指令语。)、韵律性(教师创新表达形式,将指令语编成歌谣以提高儿童课堂参与度)、互动性(教师问,学生答,指令语就在一问一答中被发出,增强了互动性,提高了参与感)、塑造性(儿童阶段是各种良好习惯养成的关键期,教师在指令语中有意识地注意培养儿童良好习惯的养成)等;3.儿童对外汉语课堂教师指令语中命令式指令使用率最高,占85%,请求式指令和建议式指令使用频率相近。4.与成人对外汉语课堂指令语相比,其差异性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动词的地位不同。在笔者搜集的1015条指令语中,动词类(单纯含有动词)占55%。儿童汉语课堂中,教师往往通过名词表动作或借助肢体语言表动作。2.指令语的功能分布不同。儿童汉语课堂指令语的功能主要集中于动作技能、言语技能、启动、停止类、维护课堂秩序类。3.教学环节分布不同,儿童汉语课堂中指令语有很大一部分分布于课堂活动环节。4.语言呈现形式不同。儿童汉语课堂中,教师往往会使用更童趣化的语言,语速也更慢以匹配儿童学习特点。

王杰[7](2018)在《四川南部县方言词汇和词典编写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四川南部县城使用的方言词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词汇用词典的形式进行展现,并且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对南部方言词汇的特点进行了分析。词典是论文的核心部分,一共收录词条2866条,对词条进行了词性的标注和释义。根据南部县方言的声韵调的语音系统,设计《南部方言拼音方案》给词条注音,利用 计算机 采取 音序 排序 的方法自动 排序 和检索。在词典的基础上还对这些词汇进行了分析。对照普通话词汇分析南部方言词汇,得出南部方言词汇的有以下特点。第一,在音节数目上跟普通话有差异。有一些方言词,在普通话中是双音节的,在南部方言中却是单音节;有些词,普通话中音节数目少,而南部方言的音节数目多;还有一些词,在普通话中是多音节,但是在南部方言中却是双音节。第二,在词汇意义上跟普通话有差异。主要是体现在词义范围的不同;语法意义与普通话的不同体现在词性和词语搭配上。第三,在修辞意义上跟普通话不同。主要体现在感情色彩、语体色彩和形象色彩这3个方面与普通话不同。第四,在构词方面跟普通话有差异。归纳出了南部方言有特点的构词方式,有重叠式名词例如“抽抽”等;南部方言特殊的名词词缀“子”、“头”、“家”等;“XA”式和一些特殊的四字格的形容词生动形式以及南部方言的特殊动词结构和构词理据的分析。

陈晓文[8](2018)在《不同MPCK水平幼儿园教师区域数学活动师幼互动现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几年随着幼儿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幼儿园教师的教育理念不断进步。幼儿园教师逐渐重视幼儿本身的想法,尊重幼儿的学习方式,积极推动幼儿在幼儿教育中的主体地位。越来越多的幼儿教师希望构建起良好的师幼关系,从而通过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推进幼儿教育的发展。高质量的师幼互动不仅要求幼儿教师具有正确的教育观、儿童观,与幼儿之间形成良好的师幼关系,还要求幼儿教师能够了解与掌握幼儿的发展特点,善于把握互动时机与方式,对儿童在不同的学科领域学习时需要的支持与帮助具有敏感性。本研究旨在通过观察幼儿园教师在区域数学活动时师幼互动的现状,采用质化研究方式分析当前幼儿园区域数学活动师幼互动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本研究主要采用观察法、测查法与访谈法进行。选取了河北省保定市Q幼儿园6个班级的教师和幼儿作为观察对象。对该幼儿园区域数学活动中的师幼互动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MPCK水平较高的教师,在进行区域数学活动师幼互动时对教育知识内容的把握、对教育对象的了解以及对教育策略的应用,都优于MPCK水平较低的老师。在对于幼儿数学过程性能力的培养、数学元认知、数学学习品质和数学核心概念教育方面,MPCK水平高的教师也好于MPCK水平较低的老师。在保证区域活动时间、教师把握互动时机、由“学习故事”转变教师的观察记录方式以及加强数学领域教学知识的职前培养等方面提出了构建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的建议。

苏佩[9](2016)在《北欧针织研究及其服饰图案数据库系统开发》文中指出北欧针织研究及其服饰图案网络数据库系统开发是一个文学、艺术、计算机相交叉的课题。本文利用调查法、归纳法、文献研究法和跨学科研究法研究该课题。北欧针织在西方有较为悠久的历史和深远的影响,曾是很多地方的民族服饰,它是针织服饰与工艺较为突出的代表。直到现在很多元素被沿用和创新,甚至与时尚结合获得新的生命力,应用广泛。时间上,北欧针织指从起源到发展至今的整个历程,地域上,指北欧五国范围内的有北欧针织服饰设计元素的所有针织服饰品和技术,内容上,指传统的以及革新后的受其他地方影响或渗入的非传统的所有针织品和技术。北欧的各个国家都有着历史悠久且异常丰富的手工编织传统,且地域特色鲜明。本文先以北欧针织理论研究为切入点,研究具有地域特色和悠久历史的针织服饰,为针织服装的设计积累较深的文化内涵。研究范围涉及到挪威、瑞典、丹麦、芬兰和冰岛五国,研究内容是从图案、色彩、工艺、材料、历史源流等方面对其进行剖析。理论研究的目的是为北欧针织服饰图案数据库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做铺垫,图案作为服饰的主要外在视觉表现元素,能直接反映出本身及其所处地域、所属年代的社会与文化内涵,所以数据库中不仅要有图案的图片信息,还有大量的有关图案的色彩、材料、历史源流等文字信息。在理论研究与数据库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再对数据库中图案进行分类与编码,然后进行结构化设计,确定数据库录入、删除、修改、浏览、查询等基本功能,使用MySQL数据库软件,利用Django框架编码实现基于WEB的数据库软件,最后经测试,数据库运行良好。本课题的研究不仅具有深厚的理论价值,还有广泛的实用价值。本文的理论研究成果将有助于更好地把握北欧针织的特点及不同地域文化下产生的针织服装的多元性,为针织理论的系统化做铺垫。服装作为纺织品因其固有的纤维物理属性,不可避免地存在易分解难保存的客观特性。该网络数据库的开发实际上是通过运用计算机数据库技术使北欧针织服饰图案数据信息化,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是信息资源共享和高效利用的一种有效手段。它将有助于针织服饰产品的创新设计,丰富设计师的设计语言,为针织类专业教学与学习提供大量资源,为手工编织业余爱好者提供参考。

蒋协众[10](2014)在《湘方言重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作为一种能产的语法手段,重叠极为广泛地运用于世界上大多数语言之中。汉语方言中的重叠现象丰富多彩,各方言的重叠现象既有共性,又各有特点。湘方言中的重叠现象也很丰富,有些用法非常特殊,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既有利于全面认识湘方言的重叠现象和语法特点,也可为总结汉语方言重叠现象的规律,为推动汉语方言语法比较研究和汉语重叠现象的方言类型学研究等提供一定的帮助。本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已有文献的研究,综合运用调查法、比较法、共时与历时相结合、描写与解释相结合的方法以及类型学的理论方法,对湘方言中的主要词类、短语的重叠现象和一些重叠句式(包括次生重叠)进行较为全面的描写、分析,并将其在湘方言内部、在湘方言与湖南省境内非湘语方言、湖南省境外其他方言之间以及与古代汉语之间,进行共时、历时的多角度比较,努力寻求湘方言内部、湘方言与共同语和其他方言的共性与差异,挖掘汉语方言重叠现象的类型学意义,了解湘方言重叠现象的历史发展和源流关系。研究表明,一方面,在重叠问题上,湘方言体现了汉语乃至人类语言重叠的某些普遍共性。以湘方言重叠为材料基础,通过跨方言的比较,本文可以提炼出十来条有关重叠的、具有方言类型学意义的蕴含共性。另一方面,湘方言从古代汉语中继承了不少重叠形式,也在后来的发展中产生出一些创新用法,因而,在某些方面又表现出其较强的个性。湘方言重叠的共性与差异的形成,既有人类语言普遍共性的因素,也有对古代汉语继承和创新的因素,此外,方言的接触、语言自身的发展等因素也起着一定的作用。全文除绪论和结语以外,共分为六章:绪论部分简要介绍湘方言重叠的相关研究概况,本文的主要内容与研究意义、运用的理论方法以及调查布点、语料来源、发音合作人简况等。从第一章开始至第四章,研究湘方言中主要词类的重叠现象。分别对湘方言中名词、量词、动词、形容词等词类的重叠问题进行研究。主要从结构类型、语法、语义功能等方面对湘方言各词类重叠现象进行描写、分析,并从共时、历时两个角度对其进行比较。第五章研究湘方言中的短语重叠。对湘方言中的量词短语、动词短语和形容词短语等三大类短语重叠现象进行概述性描写、分析,重点从句法语义功能、内部构成等方面讨论湘方言中的‘’VXVX"式动词短语重叠,并结合湖南省境内非湘语方言及省外其他汉语方言中"VXVX"式的使用情况,对其作跨方言的比较。第六章关注湘方言中的某些重叠句式。主要对湘方言中的重叠式反复问句和拷贝式话题结构等两类重叠句式进行描写、分析,并通过与其他方言的比较,对重叠式反复问句的共性与类型及湘方言的语序类型等问题进行重新思考。结语部分在前面几章研究的基础上,总结湘方言重叠的内外部共性与内部差异性,分析这种共性与差异的形成原因,并对本文的主要创新与不足之处进行总结。

二、Word图形变成红色大叉叉怎么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Word图形变成红色大叉叉怎么办(论文提纲范文)

(2)民族艺术、集体记忆、符号象征 ——贵州水族马尾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水民分布与识别
    第一节 睢、水家、水族
        一、人类学分析
        二、历史沿革
    第二节 族源传说考证
        一、百越后裔说
        二、殷人后裔说
        三、龙番后裔说
        四、东谢蛮后裔说
        五、土着民族说
        六、源于古治水部族说
        七、江南迁来说
        八、两广迁来说
        九、牙娲造人的族源神话
        十、洪荒遗民再造人烟的族源神话
    第三节 鱼图腾崇拜及鱼的传人信仰
        一、水族祖先影子说
        二、水族后裔变体说
第二章 马尾绣本元文化特征
    第一节 马尾绣诠释水族民俗
        一、母性内涵与马尾绣背带
        二、“民族记忆”下的图腾崇拜
        三、马尾绣的象征和禁忌
    第二节 马尾绣纹饰的文化内涵
        一、马尾绣纹饰的符号所指
        二、纹饰构成的指向来源
    第三节 马尾绣与民间信仰
        一、源与自然信仰的纹饰产生
        二、寄情于民间传说的马尾绣
第三章 水族马尾绣艺术与工艺特征
    第一节 水族马尾绣的分布、种类
        一、水族马尾绣的分布
        二、水族马尾绣的种类
    第二节 水族马尾绣的制作技艺
        一、马尾绣制作
        二、铜片的打造
        三、水族马尾绣的搭配绣法
    第三节 水族马尾绣的审美意味
        一、色彩衬托水族马尾绣情感内涵
        二、水族马尾绣的视觉符号象征
    第四节 水族马尾绣的功能变迁
        一、水族马尾绣传统艺术装饰功能及象征意义
        二、马尾绣在当代社会中的功能转变
第四章 场域聚集下的马尾绣
    第一节 原生族群场域下的马尾绣
        一、族群识别与身份认同
        二、礼俗文化与礼物经济
        三、社会角色与家庭地位
    第二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场域下的马尾绣
        一、非遗传承人手中的马尾绣
        二、教育平台助力下的马尾绣
    第三节 产业化场域下的马尾绣
        一、马尾绣产业化构建模式
        二、马尾绣产业化SWOT分析
        三、显性产业化,马尾绣文化产业
        四、隐形产业化,马尾绣旅游产业
第五章 互联网时代下马尾绣的发展路径
    第一节 “互联网+”马尾绣发展模式
        一、“互联网+”少数民族村落旅游——马尾绣的深度体验
        二、“互联网+”马尾绣拓宽旅游营销模式探索
        三、借助互联网咨询进行概念推广与文化传播
        四、购物平台推广与线下品牌传播
        五、与知名IP合作,进行概念文化传播
    第二节 “互联网+”马尾绣发展的优劣势
        一、马尾绣发展的优化路径
        二、“互联网+”马尾绣发展的机遇与优势
        三、“互联网+”马尾绣发展的瓶颈与劣势
    第三节 “互联网+”马尾绣的文化圈层对策
        一、马尾绣的文化圈层类型
        二、明确互联网文化圈层,对症文化受众
        三、对应互联网文化圈层,构建发展模式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承担的项目
致谢

(3)智力障碍儿童绘本阅读反应的田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概念界定
        1.2.2 智力障碍儿童阅读研究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1.2.3 儿童绘本阅读反应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1.2.4 已有研究的整体特点、不足与借鉴意义
    1.3 研究设计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个案培智学校C校的基本情况
        1.4.1 培智C校的内外环境
        1.4.2 培智C校的课程设置
第二章 智力障碍儿童绘本的阅读反应及特征
    2.1 智力障碍儿童绘本的阅读反应
        2.1.1 语言反应
        2.1.2 动作反应
        2.1.3 微表情反应
        2.1.4 情绪情感反应
        2.1.5 审美表达反应
    2.2 智力障碍儿童绘本阅读反应的特征
        2.2.1 “幼儿化”的反应趋势
        2.2.2 “画面化”的关注中心
        2.2.3 “被动化”的阅读发现
        2.2.4 “口语化、直观化”的表达方式
        2.2.5 “自我中心化”的理解特点
        2.2.6 “独特化”的反应差异
第三章 智力障碍儿童绘本阅读教学的问题透析
    3.1 绘本选择形式较为单一,主题较为功利
        3.1.1 形式较单一:低成本的国产电子绘本为主
        3.1.2 主题偏功利:存在明显的训诫、教条意味
    3.2 绘本阅读环境创设不够充分
        3.2.1 环境僵化
        3.2.2 资源匮乏
        3.2.3 管理不当
    3.3 教师绘本教学素养有待提高
        3.3.1 绘本选择较为随意
        3.3.2 教学目标偏语文式、政治化
        3.3.3 教学过程未做到以学生为中心
        3.3.4 教学方法较为单一
第四章 智力障碍儿童绘本阅读反应的影响因素
    4.1 内部因素
        4.1.1 智力障碍儿童的阅读特点
        4.1.2 智力障碍儿童的个体差异
    4.2 外部因素
        4.2.1 绘本的质量、主题与形式
        4.2.2 环境的创建与氛围
        4.2.3 教师绘本教学素养
第五章 智力障碍儿童绘本阅读指导建议
    5.1 理解智障儿童—尊重特点、个性发展
        5.1.1 利用具象性思维与易感性情绪发展智障儿童的阅读能力
        5.1.2 结合游戏丰富智障儿童的生活经验
        5.1.3 建立个人档案进行针对性的个性阅读活动
    5.2 优化选择绘本—激发兴趣、满足需求
        5.2.1 张——严选绘本,把控质量
        5.2.2 弛——形式多样,主题升华
    5.3 创建支持环境—灵活有序、轻松自由
        5.3.1 外环境——阅读教室的建设
        5.3.2 内环境——阅读氛围的营造
    5.4 提升教师绘本阅读素养—优化师资、积极研讨
        5.4.1 提高绘本教师阅读意识,开展绘本教师专业培训
        5.4.2 组织绘本教师教学研讨,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
致谢

(4)沿河土家族汉语方言词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地理概况及历史沿革
    第二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现状
    第四节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之处
    第五节 沿河土家族汉语方言语音系统
第一章 沿河方言词汇的特点
    第一节 沿河方言核心词
    第二节 沿河方言的特色构词
        一、特殊的构词方式
        二、特殊的用词方式
第二章 沿河土家族汉语方言词研究
    第一节 沿河方言词的收录情况
    第二节 汉语方言本字例释
    第三节 土家语底层词语的遗存
    第四节 周边少数民族借词考察
        一、侗语借词
        二、其他少数民族部分借词
第三章 沿河土家族汉语方言文化词研究
    第一节 风物词
        一、生产生活器物类风物词
        二、饮食和服饰类风物词
    第二节 习俗词
        一、信仰祭祀类词
        二、戏曲游乐类词
    第三节 熟语
        一、谚语
        二、歇后语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沿河土家族汉语方言分类词表
    附录2 :沿河土家族汉语方言特征词表
致谢
个人简介

(5)蒙古族首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研究对象及概念界定
    第三节 文献综述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一章 蒙古族历史与蒙古族首饰概述
    第一节 蒙古族历史概述
    第二节 蒙古族首饰概述
第二章 蒙古族首饰溯源——北方草原游牧民族身体装饰艺术
    第一节 早期北方草原游牧民族的原始身体装饰艺术及其审美概述
    第二节 岩画与早期北方草原游牧民族身体装饰
    第三节 鹿石与早期北方草原游牧民族身体装饰
    第四节 早期北方草原游牧民族以“高”为美的头饰风格
    第五节 早期北方草原游牧民族的身体装饰艺术
第三章 蒙元时期的蒙古族首饰
    第一节 蒙元时期“罟罟”概述
    第二节 罟罟冠佩戴的起止时间和佩戴部族
    第三节 罟罟冠消失的原因
    第四节 蒙元时期女性首饰“罟罟”词源
    第五节 “罟罟”别名“孛黑塔”考述
    第六节 蒙元时期蒙古族首饰形制
第四章 明清时期内蒙古中西部蒙古族首饰
    第一节 瓦剌部对蒙古族首饰的影响及罟罟冠的消失
    第二节 明代土默特妇女首饰
    第三节 明代瓦剌、土默特部对蒙古族首饰影响成因
    第四节 匈奴头饰对蒙古族头饰的影响
第五章 明清时期内蒙古东部地区蒙古族首饰
    第一节 清代内蒙古东部蒙古族首饰(兼顾与满族“扁方”比较)
    第二节 “扁方”上的“暗八仙”程序式图案的运用
    第三节 “扁方”或簪上的“花瓶”(博古纹)图案
    第四节 蒙古族“额箍”tatayur与满族“额饰”gidakuu
    第五节 清代内蒙古东部蒙古族首饰和达斡尔族“辫筒”比较
    第六节 内蒙古东部地区妇女佩戴耳饰数量调研
    第七节 清代漠南蒙古东部妇女头饰与其他蒙古部头饰的共性研究
第六章 蒙古族首饰的制作工匠、工具、材料及其工艺
    第一节 蒙古族首饰工匠
    第二节 蒙古族首饰制作工具
    第三节 蒙古族首饰的材料
    第四节 蒙古族首饰的工艺
    第五节 “草原丝绸之路”上的蒙古族首饰和“阿尔泰首饰”发想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已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基于课堂观察的儿童对外汉语指令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文献综述
    1.2 选题意义
    1.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儿童对外汉语课堂观察的背景
    2.1 学校简介
    2.2 教师情况
    2.3 学生特点
    2.4 数据搜集与整理
第三章 儿童对外汉语课堂教师指令语使用情况调查
    3.1 课堂观察研究结果分析
    3.2 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3.3 小结
第四章 儿童、成人汉语课堂指令语对比
    4.1 动词的地位不同
    4.2 指令语的功能分布不同
    4.3 教学环节分布不同
    4.4 语言呈现形式不同
    4.5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7)四川南部县方言词汇和词典编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1.1.1 研究内容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和步骤
        1.2.1 研究方法
        1.2.2 研究步骤
    1.3 相关文献利用的综述
    1.4 发音人情况
    1.5 拼音方案说明
2 南部方言的语音和拼写
    2.1 南部方言概况
    2.2 南部方言的语音系统要素
        2.2.1 声调
        2.2.2 声母
        2.2.3 韵母
    2.3 南部方言拼音方案
    2.4 南部县方言声母和韵母的配合
3 南部方言词典
    3.1 词典体例
    3.2 词典中常用字注释
    3.3 词典正文
4 南部方言词汇的特点
    4.1 语音特点
    4.2 意义特点
    4.3 构词特点
    4.4 构词理据分析
5 结论
附录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的科研成果

(8)不同MPCK水平幼儿园教师区域数学活动师幼互动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文献综述
        1.4.1 关于教师PCK与MPCK研究现状
        1.4.2 区域数学活动研究现状
        1.4.3 师幼互动现状研究
        1.4.4 小结
    1.5 概念界定
        1.5.1 学科教学知识(PCK)与数学学科教学知识(MPCK)
        1.5.2 区域数学活动
        1.5.3 师幼互动
    1.6 研究方法
        1.6.1 研究对象选取
        1.6.2 研究方法
        1.6.3 研究资料的分析处理以及信度与效度检验
第2章 对不同MPCK水平教师与其班级幼儿互动现状的分析
    2.1 Q幼儿园6名幼儿园教师MPCK水平现状
        2.1.1 MPCK水平测验的实施
        2.1.2 MPCK测评标准及6位幼儿园教师MPCK水平现状
    2.2 6位幼儿园教师区域数学活动师幼互动的观察实施与数据整理
        2.2.1 现场观察方法的实施
        2.2.2 数据整理与分析
    2.3 6名幼儿园教师区域数学活动师幼互动在PCK三要素方面的差异
        2.3.1 不同MPCK水平教师师幼互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对于“教育内容知识”的差异
        2.3.2 不同MPCK水平教师师幼互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对教育对象的知识”的差异
        2.3.3 不同MPCK水平教师师幼互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教学策略方面的差异.
    2.4 不同MPCK水平幼儿园教师数学活动师幼互动中的“数学性”分析
        2.4.1 不同MPCK水平教师对幼儿数学过程性知识的关注
        2.4.2 不同MPCK水平教师对幼儿学习品质的关注
        2.4.3 不同MPCK水平教师对于幼儿元认知的关注
        2.4.4 不同MPCK水平幼儿园教师区域数学活动师幼互动对于幼儿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差异
第3章 研究结论、建议与反思
    3.1 研究结论
        3.1.1 6名幼儿园教师MPCK水平之间存在差异
        3.1.2 6名幼儿园教师区域数学活动师幼互动在PCK三要素方面存在差异.
        3.1.3 6名幼儿园教师区域数学活动师幼互动在数学性方面存在差异
    3.2 研究建议
        3.2.1 保证区域活动时间
        3.2.2 在区域数学活动师幼互动中,教师要掌握好“接发球”的节奏
        3.2.3 园本教研中,利用“学习故事”解读,提高教师的MPCK水平
        3.2.4 幼儿园教师职前培养,应注重MPCK的培养
    3.3 研究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北欧针织研究及其服饰图案数据库系统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北欧针织的研究
        1.2.2 针织服饰图案数据库的研究
        1.2.2.1 针织服饰图案分类的研究
        1.2.2.2 服饰图案数据库的研究
    1.3 课题研究价值与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课题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北欧针织研究概述
    2.1 北欧的地理人文环境
    2.2 北欧针织概念界定
    2.3 北欧针织的起源
第三章 北欧针织地域特色研究
    3.1 挪威
        3.1.1 挪威针织的历史源流
        3.1.2 挪威针织的地域特色
        3.1.2.1 Lusekofte
        3.1.2.2 塞尔比针织(Selbu Knitting)
        3.1.2.3 绞花长筒袜(Cabled Stockings)
        3.1.2.4 长筒帽(Stocking Caps)
        3.1.2.5 法纳毛衫(Fanakufter)
    3.2 瑞典
        3.2.1 瑞典针织的历史源流
        3.2.2 瑞典针织的地域特色
        3.2.2.1 双股编织
        3.2.2.2 布胡斯针织
    3.3 丹麦
        3.3.1 丹麦针织的历史源流
        3.3.2 丹麦针织的地域特色
        3.3.2.1 nattrojer
    3.4 芬兰
        3.4.1 芬兰针织的历史源流
        3.4.2 芬兰针织的地域特色
        3.4.2.1 Nalbinding
        3.4.2.2 科什奈斯毛衣
    3.5 冰岛和法罗群岛
        3.5.1 发展概况
        3.5.2 地域特色
        3.5.2.1 Islanders
        3.5.2.2 洛皮毛衣
第四章 北欧针织的特点
    4.1 图案
        4.1.1 图案的题材
        4.1.2 图案的组织形式与类型
    4.2 色彩
        4.2.1 色彩类型
        4.2.1.1 天然毛色
        4.2.1.2 加工染色
        4.2.2 色彩的应用
    4.3 工艺
    4.4 材料
        4.4.1 布胡斯羊毛
        4.4.2 挪威线
        4.4.3 奥兰群岛羊毛
        4.4.4 芬兰羊毛
        4.4.5 法罗羊毛
        4.4.6 冰岛羊毛
第五章 北欧针织服饰图案网络数据库系统构建研究与开发
    5.1 网络数据库系统总体设计概述
        5.1.1 数据库应用程序开发步骤
        5.1.2 系统开发工具
    5.2 数据库设计
        5.2.1 数据库需求分析
        5.2.2 数据库结构化设计
        5.2.2.1 数据库功能
        5.2.2.2 数据库结构设计
    5.3 数据库系统功能模块设计与实现
        5.3.1 图案信息分类与编码
        5.3.1.1 图案信息分类
        5.3.1.2 图案的编码
        5.3.2 前台系统功能模块设计与实现
        5.3.2.1 首页
        5.3.2.2 用户权限及登录界面
        5.3.2.3 图案信息浏览
        5.3.2.4 图案信息查询
        5.3.2.4.1 模糊查询
        5.3.2.4.2 精确查询
        5.3.2.5 其他前台界面
        5.3.2.5.1 系统介绍页面与帮助页面
        5.3.2.5.2 留言板
        5.3.2.5.3 其他辅助功能模块页面
        5.3.3 后台系统功能模块设计与实现
        5.3.3.1 后台登录界面
        5.3.3.2 后台管理界面
        5.3.3.2.1 用户管理
        5.3.3.2.2 信息管理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10)湘方言重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湘方言、重叠及相关研究概述
        一、湘方言的范围及其分区
        二、重叠的性质、范围与分类
        三、相关研究概述
    第二节 本文的主要内容、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
        一、本文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
        二、本文的研究意义
        三、本文的研究方法
    第三节 本文的语料来源及相关说明
        一、本文的语料来源
        二、关于本文标音的说明
        三、符号体例说明
第一章 湘方言中的名词重叠
    第一节 湘方言名词重叠的结构形式
        一、AA式
        二、ABB式与ABCC式
        三、AAB式与AABC式
        四、AABB式
    第二节 湘方言重叠式名词的变调
        一、邵阳话重叠式名词的变调
        二、益阳话重叠式名词的变调
        三、湘方言其他点重叠式名词的变调
    第三节 湘方言名词重叠的语法、语义功能
        一、湘方言名词重叠的语法功能
        二、湘方言名词重叠的语义功能
    第四节 湘方言名词重叠的共时历时比较
        一、湘方言名词重叠的共时比较
        二、湘方言名词重叠的历时考察
        三、名词重叠表小称的跨方言考察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湘方言中的量词重叠
    第一节 湘方言量词重叠的结构形式
        一、湘方言中量词的AA式重叠
        二、湘方言中量词的AXA式重叠
    第二节 湘方言量词重叠的语法功能
        一、湘方言量词重叠的组合功能
        二、湘方言量词重叠的句法功能
    第三节 湘方言量词重叠的语法意义及其主观性
        一、湘方言量词重叠的语法意义
        二、湘方言量词重叠的句法、语义互动关系
        三、湘方言量词重叠的主观性
    第四节 湘方言量词重叠的共时历时比较
        一、湘方言量词重叠的共时比较
        二、湘方言量词重叠的历时考察
        三、量词重叠的类型学考察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湘方言中的动词重叠
    第一节 湘方言动词重叠的结构形式与语法功能
        一、湘方言动词重叠的结构形式
        二、湘方言动词重叠的共同语法特征
    第二节 湘方言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与语用功能
        一、湘方言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
        二、湘方言动词重叠的语用功能
    第三节 湘方言动词重叠的共时历时比较
        一、湘方言动词重叠的共时比较
        二、湘方言动词重叠的历时考察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湘方言中的形容词重叠
    第一节 湘方言形容词重叠的结构形式
        一、单纯型重叠
        二、扩展型重叠
        三、加缀型重叠
    第二节 湘方言形容词重叠的语法功能
        一、湘方言形容词重叠的组合功能
        二、湘方言形容词重叠的句法功能
        三、湘方言形容词重叠式的名词化
    第三节 湘方言形容词重叠的语义、语用功能
        一、湘方言形容词重叠的程度量
        二、湘方言形容词重叠的主观感情色彩
        三、湘方言形容词重叠语义、语用功能的影响因素
    第四节 湘方言形容词重叠的共时历时比较
        一、湘方言形容词重叠的共时比较
        二、湘方言形容词重叠的历时考察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湘方言中的短语重叠
    第一节 湘方言中的短语重叠现象概述
        一、湘方言中的量词短语重叠
        二、湘方言中的动词短语重叠
        三、湘方言中的形容词短语重叠
    第二节 湘方言中的“VXVX”式动词短语重叠
        一、湘方言“VXVX”式短语重叠的句法、语义功能
        二、湘方言“VXVX”式短语重叠的内部构成
        三、“VXVX”式短语重叠的跨方言考察
        四、湘方言“VXVXV”式短语重叠的历时考察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湘方言中的重叠句式
    第一节 湘方言中的重叠式反复问句
        一、湘方言反复问句概说
        二、湘语邵阳话的重叠式反复问句
        三、重叠式反复问句的类型学再探
    第二节 湘方言中的拷贝式话题结构
        一、湘语邵阳话中的拷贝式话题结构
        二、湘方言拷贝式话题结构的内外部比较
        三、从拷贝式话题结构等看湘方言的语序类型
    本章小结
结语
    第一节 湘方言重叠的共性
        一、湘方言重叠的内部一致性
        二、湘方言重叠所体现的类型学共性
    第二节 湘方言重叠的内部差异
        一、湘方言各片之间的差异
        二、湘方言单点之间的差异
    第三节 湘方言重叠的共性与差异的成因探析
    第四节 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一、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二、本文的不足之处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一:邵阳话的声韵调系统
附录二:邵阳县行政区划简图
附录三: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四、Word图形变成红色大叉叉怎么办(论文参考文献)

  • [1]《外国人汉字速成》插图及内容提示改编探究与实践[D]. 王蕾.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21
  • [2]民族艺术、集体记忆、符号象征 ——贵州水族马尾绣研究[D]. 廖璇. 西南民族大学, 2020(12)
  • [3]智力障碍儿童绘本阅读反应的田野研究[D]. 陈宣池. 淮北师范大学, 2020(12)
  • [4]沿河土家族汉语方言词汇研究[D]. 田文明. 北方民族大学, 2020(12)
  • [5]蒙古族首饰研究[D]. 呼斯乐. 山东大学, 2019(02)
  • [6]基于课堂观察的儿童对外汉语指令语研究[D]. 李晓敏. 广州大学, 2019(01)
  • [7]四川南部县方言词汇和词典编写研究[D]. 王杰. 湖南师范大学, 2018(01)
  • [8]不同MPCK水平幼儿园教师区域数学活动师幼互动现状研究[D]. 陈晓文. 河北大学, 2018(01)
  • [9]北欧针织研究及其服饰图案数据库系统开发[D]. 苏佩.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16(01)
  • [10]湘方言重叠研究[D]. 蒋协众. 湖南师范大学, 2014(08)

标签:;  ;  ;  ;  

Word图形变成红叉怎么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