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籽粒贮藏物质对加工品质影响的研究进展

小麦籽粒贮藏物质对加工品质影响的研究进展

一、小麦籽粒贮藏物质对加工品质影响的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陈华斌[1](2021)在《小麦粒形、品质和农艺相关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小麦是我国三大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在我国粮食安全生产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农艺性状、籽粒及其品质相关性状是小麦遗传改良的重要目标,也是当前的研究热点。本研究以课题组前期征集的来自中国、澳大利亚等不同国家的272份小麦种质为试验材料,2017~2019年连续两年种植于宁波同一试验田,抽穗期测定株高和旗叶宽度;成熟期收获籽粒,测定籽粒千粒重、粒长、粒宽及籽粒蛋白质、湿面筋和微量营养元素含量等,利用覆盖小麦全基因组的20917个SNP标记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发掘出与以上表型相关的QTLs和候选基因。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参试材料千粒重、粒长、粒宽和籽粒长宽比存在显着的基因型差异,且均呈标准正态分布。千粒重变化范围分别为17.2-53.4 g(Year 1:2017-2018年度)和20.4-59.8 g(Year 2:2018-2019年度),平均值分别为33.6 g和37.7 g,变异系数分别为20.7%和19.0%,遗传率84.4%;粒长变幅第1和第2年试验分别为5.5-8.4 mm和5.2-8.3 mm,平均值分别为6.7 mm和6.4 mm,变异系数分别为7.8%和8.8%,遗传率为94.6%;粒宽两年试验变幅相同,均为2.5-3.8 mm,平均值均为3.2 mm,变异系数分别为7.5%和7.2%,遗传率为81.2%;籽粒长宽比变幅分别为1.7-2.7和1.6-2.4,平均值分别为2.1和2.0,变异系数分别为8.6%和7.5%,遗传率为84.9%。株高(2017-2018年度)变幅为70-178 cm,平均值为130 cm,变异系数18.1%,遗传率为83.5%;旗叶宽变幅为0.9-2.9 cm,平均值为1.8 cm,变异系数17.1%,遗传率为82.7%。2.籽粒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均表现出显着的基因型差异。蛋白质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10.0%-21.7%(2017-2018年度)和8.2%-20.4%(2018-2019年度),平均值分别为15.3%和12.9%,变异系数分别为14.4%和18.1%,遗传率为33.5%;湿面筋含量变幅分别为20.3%-37.5%和12.1%-36.3%,平均值分别为28.1%和27.3%,变异系数分别为9.6%和9.4%,遗传率为39.9%。籽粒铁、锰、锌和铜含量(2017-2018年度)变幅分别为15.5-85.0、17.9-58.9、24.8-83.4和2.5-9.8μg/g,变异系数分别为33.2%、22.3%、24.0%和24.6%,平均值分别为30.1、37.7、44.0和4.6μg/g,遗传率分别为54.6%、90.2%、92.9%和94.6%。3.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千粒重与粒长、粒宽表现为极显着正相关,与蛋白质、湿面筋含量为极显着负相关,与锰含量为显着负相关;蛋白质含量与湿面筋含量表现为极显着正相关,与锰、锌、铜含量也为极显着正相关。株高与千粒重为极显着负相关,和蛋白质含量为极显着正相关;旗叶宽与千粒重为极显着正相关,和蛋白质含量表现为不显着负相关。4.通过GWAS关联分析对粒形、品质和农艺相关性状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共鉴定到97个显着性MTAs,分布于除5D外的其余染色体上,分属于75个QTLs,并筛选到154个目标性状相关基因。对于千粒重,共鉴定到5个显着性MTAs,分布在1D、3B、4D、6B和7A上,这些位点平均可解释6.8%的表型变异。粒长共鉴定到9个MTAs,集中分布于染色体6B上,以上位点平均表型变异解释率为6.9%。粒宽共鉴定到3个MTAs,分布在1B、1D和3B上,平均表型变异解释率为6.7%。籽粒长宽比共鉴定到11个MTAs,集中分布于染色体4A上,平均表型变异解释率为6.9%。籽粒蛋白质含量,共检测到11个MTAs,分布在1D、2D、3D、4D、5B和7D上,表型变异解释率最高达8.5%。湿面筋含量共检测到29个MTAs,平均表型变异解释率为6.8%。4个微量营养元素含量共鉴定到21个MTAs,主要位于2D和6A上。株高和旗叶宽共鉴定到8个MTAs。分析发现有6个QTLs共定位,存在多个一因多效位点,8个SNP在两个环境中均被鉴定到,较为稳定。优势等位效应分析表明,随着优势等位基因个数的增加,千粒重和籽粒蛋白质含量均显着提高,值得注意的是至少有7个优势等位基因在群体内占比极低。Traes CS3B02G144800和Traes CS3D02G511300候选基因分别编码产生糖基转移酶和泛素连接酶,推测可能为调控籽粒相应表型的关键基因,但需进一步功能验证。研究结果丰富了小麦复杂数量性状遗传解析基础,为培育高产优质小麦新品种提供理论依据,相应分子标记还可开发用于标记辅助选择育种。

白羽[2](2021)在《播期和种植密度对强筋小麦产量、品质及氮素利用率的调控效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试验于2019-2020年生育季在山东省泰安市大汶口镇东武村试验田进行,试验采用强筋小麦“洲元9369”为供试品种,设置常规播期(10月8日)和推迟播期(10月22日)两个播期处理,每个播期分别设置2个种植密度(300万株hm-2和450万株hm-2),研究播期和种植密度对强筋小麦籽粒产量、品质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播期显着影响强筋小麦籽粒产量、氮素利用率、氮素吸收效率和氮素内在利用效率,而对湿面筋含量、吸水率、面团形成时间、面团稳定时间、面包体积和面包评分无显着影响。种植密度对小麦籽粒产量、氮素利用率、氮素吸收效率、氮素内在利用效率、湿面筋含量、吸水率、面团形成时间、面团稳定时间、面包体积和面包评分均无显着影响。播期和种植密度互作效应对籽粒产量、氮素利用率、氮素吸收效率、氮素内在利用效率、湿面筋含量、吸水率、面团形成时间、面团稳定时间、面包体积和面包评分均未达到显着水平。1播期和种植密度对强筋小麦产量的影响相同播期下,各种植密度处理间产量差异不显着,相同种植密度条件下,强筋小麦“洲元9369”的产量在适当推迟播期时较高,且在适当推迟播期(10月22日)、种植密度为450万株hm-2时产量达到最高,数值为10.68t hm-2。相同播期条件下,当种植密度由300万株hm-2增加至450万株hm-2时,强筋小麦“洲元9369”单位面积穗数显着增加(增幅为13.32%),而穗粒数显着降低(降幅为10.72%)。相同种植密度条件下,由常规播期改为晚播,强筋小麦“洲元9369”的单位面积穗数显着降低(降幅为3.58%),而穗粒数显着增加(增幅为16.42%)。不同播期和种植密度条件下,强筋小麦“洲元9369”千粒重均无显着差异。表明当种植密度由300万株hm-2增加至450万株hm-2时,由于穗数增加幅度和穗粒数降低幅度的变化基本一致,千粒重不变,使得产量维持不变。由常规播期改为晚播,因穗粒数的增加幅度高于穗数的降低幅度,千粒重不变,使得在适当推迟播期(10月22日)时,强筋小麦“洲元9369”产量增加。在相同播期条件下,在种植密度由300万株hm-2增加至450万株hm-2间,强筋小麦“洲元9369”在越冬期、拔节初期、开花期和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总量均无显着差异。但在相同种植密度条件下,由常规播期改为晚播,强筋小麦“洲元9369”在越冬期、拔节初期各阶段干物质积累总量均显着降低,而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显着增加,开花期则无显着差异。表明适当推迟播期通过提高拔节期-开花期和开花期-成熟期的干物质生产量提高了成熟期干物质积累。2播期和种植密度对强筋小麦品质的影响本试验条件下,不同播期和种植密度处理间强筋小麦“洲元9369”湿面筋含量、吸水率、面团形成时间、面团稳定时间、面包体积和面包评分均无显着差异。表明本试验条件下强筋小麦“洲元9369”的品质性状总体来说较为稳定,受播期和种植密度影响较小,有利于生产上优质栽培。3播期和种植密度对强筋小麦氮素利用率的影响氮素利用率是籽粒产量和供氮量的比值。在同一播期下,氮素利用率、氮素吸收效率和氮素内在利用效率在种植密度300万株hm-2和450万株hm-2间均无显着差异。相同种植密度条件下,由常规播期改为晚播时,强筋小麦“洲元9369”氮素利用率显着增加。表明适当推迟播期可以协同提高强筋小麦“洲元9369”籽粒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相同种植密度条件下,由常规播期改为晚播时,强筋小麦氮素吸收效率和氮素内在利用效率均显着增加,氮素收获指数亦显着提高而籽粒氮素含量略有降低。适当推迟播期条件下,氮素吸收效率的提高,与其拔节期-开花期和开花期-成熟期的氮素积累量较高进而提高了成熟期地上部氮素积累量有关,较高的氮素收获指数和较低的籽粒氮素含量提高了氮素内在利用效率,亦表明适当推迟播期处理下,强筋小麦“洲元9369”利用吸收的氮素进行籽粒生产的能力高于常规播期处理。本试验条件下,由常规播期改为晚播时,强筋小麦氮素吸收效率和氮素内在利用效率的协同提高增加了氮素利用率。

唐兴旺[3](2021)在《开花期土壤含水量对不同品质类型小麦氮素利用和籽粒蛋白质品质的影响》文中认为于2018~2019和2019~2020年两个小麦生长季,在山东省兖州区小孟镇史家王子村(35.41°N,116.41°E)进行试验。供试品种为中筋品种烟农1212,中强筋品种泰山27和强筋品种济麦229。分别设置3个水分处理:开花期不灌水(W0)、开花期0~40 cm土层土壤相对含水量补灌至70%(W1)和85%(W2)。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三次重复。研究不同品质类型小麦氮素利用和蛋白质品质的差异以及水分对其的调控机制,为黄淮海麦区不同品质类型小麦的节水高产优质提供理论依据。1开花期土壤含水量对不同小麦品种光合特性的影响两个生长季,各品种小麦开花后21 d、28 d和35 d旗叶净光合速率均表现为W1>W2>W0;开花后旗叶蔗糖含量和磷酸蔗糖合成酶活性表现为W1>W2>W0。品种间比较,开花后21 d、28 d和35 d,旗叶净光合速率、蔗糖含量和磷酸蔗糖合成酶活性均以烟农1212最高,泰山27次之,济麦229最低。两个生长季,各品种小麦成熟期籽粒干物质分配量表现为W1>W2>W0,W1分配比例显着高于W0和W2处理。各品种W1处理开花后干物质同化量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最高。品种间比较,烟农1212成熟期籽粒干物质分配量及比例、开花后干物质同化量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均最高。2开花期土壤含水量对不同小麦品种旗叶衰老特性的影响两个生长季,各品种小麦开花后旗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及可溶性蛋白含量均为W1>W2>W0,旗叶丙二醛含量为W0>W2>W1。品种间比较,开花后烟农1212旗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及可溶性蛋白含量均显着高于泰山27和济麦229,丙二醛含量显着低于泰山27和济麦229。3开花期土壤含水量对不同小麦品种氮素积累的影响两个生长季,各品种成熟期营养器官氮素积累量表现为W0>W2>W1,籽粒氮素积累量W1处理显着高于W0和W2处理,营养器官氮素转移量和转移率以及对籽粒的贡献率为W1>W2>W0。品种间比较,烟农1212成熟期籽粒氮素积累量、营养器官氮素向籽粒中的转移量和转移率以及对籽粒的贡献率均显着高于泰山27和济麦229。两小麦生长季,各品种小麦开花后14 d、21 d和28 d旗叶和籽粒的谷氨酰胺合成酶、谷氨酸合成酶、旗叶硝酸还原酶和籽粒谷丙转氨酶均表现为W1>W2>W0。品种间比较,开花后14 d、21 d、28 d旗叶谷氨酰胺合成酶、谷氨酸合成酶和硝酸还原酶均表现为烟农1212>泰山27>济麦229;济麦229和泰山27籽粒谷氨酸合成酶显着高于烟农1212;籽粒谷氨酰胺合成酶和谷丙转氨酶济麦229最高,泰山27次之,烟农1212最低。4开花期土壤含水量对不同小麦品种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两个生长季,各品种产量均表现为W1>W2>W0;烟农1212和泰山27氮素利用效率为W1>W2>W0,济麦229W1和W2显着高于W0处理;烟农1212氮肥生产效率为W1>W2>W0。泰山27和济麦229的氮肥生产效率W1和W2显着高于W0处理。品种间比较,烟农1212的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均显着高于泰山27和济麦229。5开花期土壤含水量对不同小麦品种蛋白质品质的影响两个生长季,各品种小麦籽粒总蛋白质、球蛋白、醇溶蛋白和谷蛋白含量均表现为W1>W2>W0;W1清蛋白含量显着高于W0和W2处理。品种间比较,籽粒清蛋白和球蛋白含量以烟农1212最高,泰山27次之,济麦229含量最低;醇溶蛋白和谷蛋白含量以及谷/醇溶比均以济麦229最高,其次是泰山27,烟农1212最低。两个生长季,各品种谷蛋白大聚合体含量随开花后天数增加而逐渐增加,且开花后21 d、28 d、35 d均表现为W1>W2>W0。品种间比较,各品种谷蛋白大聚合体含量均表现为泰山27>济麦229>烟农1212。各品种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组合存在明显差异,烟农1212亚基组合为(N,7+8,5+10),泰山27亚基组合为(1,7+8,5+10),济麦229亚基组合为(1,7+9,5+10)。两个生长季,各品种湿面筋含量、粉质仪参数、拉伸参数和沉淀值均表现为W1>W2>W0,面包体积和面包评分W1和W2显着高于W0处理。品种间比较,湿面筋含量、面团形成时间、面团稳定时间、50 mm处拉伸阻力、延伸性、和最大抗延阻力为济麦229>泰山27>烟农1212;泰山27和济麦229的吸水率、拉伸面积和面筋指数无显着差异,但均显着大于烟农1212。两个生长季,各品种籽粒湿面筋含量、吸水率、面团稳定时间、最大抗延阻力和面筋指数与籽粒蛋白质、醇溶蛋白、谷蛋白含量、谷/醇比以及谷蛋白大聚合体含量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与清蛋白和球蛋白含量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沉淀值、面包体积和面包评分与谷蛋白大聚合体含量存在显着正相关关系。

赵宇茜[4](2021)在《小麦胚乳特异表达基因的筛选及其启动子元件的初步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是世界上主要的粮食作物,为全球35%的人口提供日常所需的蛋白质及热量。胚乳是小麦主要养分储存的器官,决定着籽粒的最终产量和营养价值。一直以来,小麦育种目标追求高产而忽略品质的提升,随着小麦基因组信息的不断完善和基因工程工具的逐步发展,通过生物工程技术改良小麦籽粒品质和营养成为可能。胚乳特异表达启动子具有驱动目的基因在胚乳中特异表达而不影响其它组织的潜力,是籽粒基因工程中的重要工具。然而,小麦由于其六倍体特性及遗传转化效率的限制,胚乳特异表达基因及启动子的鉴定和研究较少。本研究利用IWGSC已发表的六倍体小麦转录组数据(http://www.wheat-expression.com/),从全基因组水平对小麦胚乳特异表达基因进行了筛选和注释,并分析了其启动子的序列特征,得到如下结论:1.共鉴定到316个在小麦灌浆期胚乳中特异表达的基因,验证了其中18个基因的表达模式;功能注释表明这些基因主要参与了贮藏蛋白的积累,防御和信号传导过程,其中贮藏蛋白编码基因共118个,防御相关基因共57个,信号传导相关基因共30个,且贮藏蛋白的累积是胚乳中高度特异的生理过程。2.胚乳发育早期,低分子量谷蛋白和清蛋白迅速累积,此时鉴定到参与糖信号传导的受体类胰岛素因子受体(IGF1R);灌浆中期,醇溶蛋白和球蛋白大量积累,此时谷氨酸和ABA信号传导较为活跃。3.贮藏蛋白、防御及信号传导基因启动子区均含光响应元件G-box和box-4及脱水反应元件DRE-core;不同的是,胚乳特异表达元件O2-site、GCN4_motif和Prolamin-box在贮藏蛋白编码基因中显着富集,脱落酸响应元件ABRE在防御基因中显着富集,胚乳特异表达元件RY-element及赤霉素响应元件P-box和TATC-box在信号传导基因中显着富集。4.该研究为籽粒基因工程提供了20个可用于改善特定发育时期籽粒品质和营养的候选启动子,其中克隆得到的3个高表达水平的胚乳特异性启动子具有指导靶基因在胚乳发育特定阶段表达的潜力,为籽粒基因工程提供了重要参考。本研究通过挖掘小麦胚乳特异表达基因及其启动子,不仅加深了我们对小麦胚乳发育过程的理解,为剖析籽粒发育调控机制提供了关键信息;同时也为通过基因工程针对性地改良籽粒品质及营养组成奠定了重要基础。

杭雅文[5](2020)在《弱筋与中筋小麦品质评价指标筛选及优质高产调控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优质小麦粉的需求量日益增加,但是目前生产出的小麦品质不稳定,优质专用小麦依靠进口。江苏作为红皮小麦的主要产区,是弱筋小麦生产优势区,弱筋与中筋小麦是江苏小麦品质改良的重点。本试验于2017年11月-2019年6月在海安市和兴化市进行大田试验,以弱筋小麦宁麦13和中筋小麦扬辐麦4号为供试品种,设置不同密度、施氮量和氮肥运筹,研究不同密肥组合对小麦产量结构、加工品质及小麦茎鞘碳代谢特征的影响,分析不同品质指标间、茎鞘碳代谢特征与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关系,旨在探索不同品质类型小麦品质评价指标与合理的调控技术措施,为实现弱筋与中筋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主要结果如下:1.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提取因子将品质指标分类,筛选出对品质形成贡献较大的指标,在试验条件下,弱筋小麦宁麦13的综合品质评价指标有乳酸溶剂保持力(Solvent Retention Capacity Profile,乳酸SRC)、蔗糖SRC、籽粒蛋白质含量、稳定时间、弱化度、饼干延展系数、低谷粘度、最终粘度和粉质质量指数,评价指标侧重于溶剂保持力和粉质仪参数;中筋小麦扬辐麦4号的综合品质评价指标有峰值粘度、低谷粘度、最终粘度、粉质质量指数、硬度、籽粒蛋白质含量、面条总分和面条食味品质,指标侧重于淀粉糊化特性和面条品质。2.弱筋小麦宁麦13面团韧性强于延展性,在中、低密度条件下,随着施氮量的增大,籽粒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上升,饼干延展系数有所降低,稳定时间增加;高密度缓解了高氮效应,随着施氮量的增大,籽粒蛋白质含量、容重和硬度有下降的趋势,稳定时间缩短。中筋小麦扬辐麦4号面团延展性强于韧性,低密度条件下,随着施氮量的增大,籽粒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随之增加,面条品质上升,稳定时间增加;中、高密度时,随着施氮量的增大,湿面筋含量随之增加,籽粒蛋白质含量和面条总评分有先增后降的趋势,稳定时间缩短。3.宁麦13全生育期内,随着密度的增加,茎蘖数、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LAI)和干物质积累量有所上升,茎蘖成穗率下降,但当密度过大时,产量、穗数和千粒重有下降的趋势,在中、低密度下,随着施氮量的增加,产量、茎蘖数、LAI和干物质积累量有所增加,且以氮肥后移较大。扬辐麦4号随着密度的增大,茎蘖数、LAI和干物质积累量呈升高趋势,穗数和产量也随之增加,但茎蘖成穗率表现为降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茎蘖数、LAI、干物质积累量和穗数随之增加,穗粒数有下降的趋势,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及产量基本以5:1:2:2处理高于7:1:2:0处理。4.宁麦13实现优质高产,产量结构要求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分别为490万/hm2、40-44粒、41 g;群体特征为:茎蘖成穗率在38-43%;孕穗期、开花期LAI在6.7-6.8、5.5-6.0;开花期、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在 10000-12200 kg/hm2、14400-18000 kg/hm2。扬辐麦4号获得优质高产群体的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分别为378-390万/hm2、45-46粒、43-47 g;群体特征为:茎蘖成穗率在40-44%;孕穗期、开花期LAI在5.5-6.3、4.8-5.3;开花期、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在 8700-11000 kg/hm2、13000-16000 kg/hm2。5.茎鞘可溶性糖含量均以中等施氮量含量最高,氮肥后移高于氮肥前移处理,密度的增大导致可溶性糖含量降低,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蔗糖磷酸合成酶(SPS)、蔗糖合成酶(SS)(活性分别于花后7天、花后14天、花后21天达到顶峰,且在240 kg/hm2施氮量的条件下酶活性最高。宁麦13茎鞘中可溶性总糖转运量及对产量的贡献率随密度的增大而增加,中、低施氮量提高了转运量和贡献率,淀粉含量与茎鞘可溶性总糖转运量存在显着正相关。扬辐麦4号茎鞘中可溶性总糖转运量及对产量的贡献率随密度的增大而增加,中、高施氮量提高了转运量和贡献率,淀粉含量与开花期茎鞘可溶性总糖含量、PEPC活性、SS活性有显着相关性。6.在本试验特定的气候与措施条件下,弱筋小麦宁麦13优质高产的栽培措施组合为:密度300万/hm2、施氮量240 kg/hm2、氮肥运筹5:1:2:2和密度300万/hm2、施氮量240 kg/hm2、氮肥运筹7:1:2:0的密肥组合,同时配合105 kg/hm2磷肥(P2O5)、105 kg/hm2钾肥(K2O),磷钾肥基肥和拔节肥追施各50%。中筋小麦扬辐麦4号优质高产的栽培措施组合为:密度225万/hm2、施氮量270 kg/hm2、氮肥运筹5:1:2:2的密肥组合和密度300万/hm2、施氮量240 kg/hm2、氮肥运筹5:1:2:2的密肥组合,同时配合105 kg/hm2磷肥(P2O5)、105 kg/hm2钾肥(K2O),磷钾肥基肥和拔节肥追施各50%。

吕钊彦[6](2017)在《不同行管比滴灌模式对新疆春小麦产量及品质行间差异形成的影响及其生理机理》文中研究表明新疆地处西北干旱区,是我国典型的绿洲灌溉农业区,92.4%的耕地为灌溉农田,然而新疆地区年平均降雨量仅为100-200 mm,农业生产完全依赖于灌溉。近些年,新疆为了应对极端水分短缺以及因为极少降雨和大的蒸散造成的水分平衡,在小麦生产中较好的应用了滴灌技术。然而现在普遍应用的一管四行小麦的滴灌模式需要较大的前期投入。以新春6号为材料,于2014、2015年在大田滴灌试验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滴灌模式(TR4:行管比4;TR5:行管比5;TR6:行管比6;小麦行距15 cm)对近行小麦(R1)、次远行小麦(R2)以及远行小麦(R3)产量、品质、水分利用及土壤水氮行间分布状况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春小麦产量及土壤水氮分布在三种滴灌模式间的行间差异随着滴灌带间距的增加而增大。增加滴灌带间距,不同行的籽粒产量、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降低。TR5和TR6远行得到的水氮的量相对于近行大幅降低,水分的亏缺,造成了远行小麦受到干旱胁迫,不利于小麦产量的形成,同时也造成了产量的行间差异。TR5和TR6的产量和水分利用率低于TR4,然而蒸散高于TR4。R2和R3的产量相对于R1减少的百分比远低于灌溉后水分增加量(RIW)。这个机制有利于在减少RIW的前提下发展较大的行管比滴灌模式。2.适当增加滴灌带间距,有利于籽粒面粉品质的提高,但也提高了小麦行间差异。滴灌对不同行小麦品质行间差异的影响主要是由P2-P6品质行间差异引起的。相对于TR4,TR5和TR6提高了新疆春小麦籽粒面粉麦谷蛋白含量和谷/醇比;同时,TR5的总蛋白含量高于TR6,且行间差异较小,说明TR5更有利于提高小麦面粉加工品质。在三种滴灌模式中,TR5和TR6有较高的GMP含量、干湿面筋含量、SDS-沉降值、面团形成时间,由于远行降低幅度较大,特别是在在TR6下行间差异最大,因此TR5更有利于小麦面粉蛋白加工品质的提高。同时,TR5的小麦籽粒具有最小的淀粉直/支比,有利于小麦籽粒淀粉加工品的提高。因此,三种滴灌模式下,TR5的小麦品种相对于TR6具有较小的行间变异系数,因而TR5更有利于新疆春小麦籽粒品质的稳定。对不同滴灌模式下各行小麦籽粒分层分析表明,各行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差异主要集中在第二到第六层(pearling fraction(P)2-P6)。小麦行间麦谷蛋白差异主要在P2-P7层,籽粒不同层谷/醇比表现为R1和R2显着大于R3,R1和R2差异不显着,面粉麦谷蛋白含量和谷/醇比高低反应了蛋白质加工品质。不同层的GMP含量行间变异主要在P2-P4层较大。干、湿面筋含量的高低直接影响面粉的加工品质,干、湿面筋含量在P2-P4层有较大的行间变异。沉降值行间变异主要在P3-P5层较大。通过籽粒分层分析可知,品质行间变异主要由P2-P5层品质变异引起。3.三种模式间,随着滴灌带间距的增加,春小麦源库碳氮代谢能力降低且行间差异增大。TR4的各行小麦旗叶叶绿素含量、氮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可溶性糖和蔗糖含量最高,TR5灌浆过程中旗叶可溶性糖与蔗糖含量与TR4差异较小,TR6均低于TR4和TR5,因为远行的旗叶碳氮积累大幅下降,造成滴灌带间距越大,行间差异越大。三种滴灌模式下不同行小麦旗叶磷酸蔗糖合成酶(SPS)活性、硝酸还原酶(NR)活性和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均表现为R1大于R2大于R3,且行间差异随着滴灌带间距增大而增大,且在灌浆中期行间变异大于灌浆末期,这可能跟生育前期干旱适应,缓解了远行在灌浆后期再次受到的干旱胁迫,因此行间差异逐渐缩小。更高的氮代谢酶活性有利于更多的氮素同化并向小麦籽粒转运并积累,酶活性的行间差异增大,会导致籽粒最终氮积累及品质的行间差异变大。TR4的小麦籽粒蔗糖合成酶(SS)活性高于其它两个处理,TR6的R3的SS活性较R1和R2显着降低,不利于淀粉的合成,导致行间籽粒重差异较大。TR4和TR5的小麦籽粒SSS和GBSS活性高于TR6,TR6远行小麦籽粒SSS和GBSS活性显着下降,不利于籽粒中的淀粉合成。淀粉是籽粒干重形成得重要组成部分,籽粒淀粉合成相关酶的高低直接影响籽粒淀粉的含量,TR5和TR6远行淀粉合成酶活性降低幅度增大,造成籽粒淀粉合成降低,最终导致产量行间差异随着滴灌带间距的增大而增大。花前干物质转运量对籽粒的贡献率(DMR-C)在适度干旱胁迫下提高,而在重度干旱胁迫下下降。R2和R3适度干旱胁迫下干物质再转运量(DMR)低于R1,然而转运率(DMR-R)和DMR-C却提高了。这与R3的叶面积指数和旗叶相对含水量相对于R1降低的幅度较少有关,也与R2和R3营养生长期干物质积累再转运对籽粒贡献率的补偿性提高有关。增强的花前积累物质的再转运量和叶面积指数保证了远行相对近行产量降幅较少。小麦营养生长阶段干旱适应(前期适度干旱)能够增强小麦对花后抗旱能力,有利于小麦保持较好的水势,保证较高的产量。4.在一管6行小麦滴灌模式下,不同品种间因为根系干重、活力以及叶面积等行间差异造成产量行间差,且产量行间差异在品种间区别较大。在一管6行小麦滴灌模式下,新春40和新春44产量行间差异较小且产量较高,其叶面积和伤流液值较大,并且均与产量呈显着相关性。而新春11和新春22行间差异较大且产量较低,其叶面积和伤流液的值较小。较高的根系干重有利于小麦对土壤水肥的吸收,进而有利于小麦产量的形成。根系干重行间差异较大,也会增加产量的行间差异。筛选在高行管比滴灌模式下,产量较高且行间差异较小的品种对新疆地区稳产增效具有积极意义。

李华伟[7](2011)在《遮光和渍水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全球变暗、持续性降雨等极端气候增加。黄淮海麦区和长江中下游麦区(30~42°N)是我国主要的小麦产区,气象资料表明,过去的五十年内,该区的日照时数在小麦灌浆期下降2.98~3.67 hrs;而连续降雨大于5天次数达到了的每年0.92次(国家气象局气象中心资料室)。为阐明全球变暗造成的弱光或持续降雨带来的弱光和渍水双重胁迫对小麦生长发育以及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形成的影响,我们分别在2006~2008和2008~2009年进行了以下两个试验,为对该区小麦的高产优质栽培和抗性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试验一:2006~2008年期间,选用耐弱光性不同的品种扬麦158(耐弱光)和扬麦11(弱光敏感)为材料,从拔节至成熟期对小麦进行遮光处理:分别遮去冠层上部自然光强的8%(S1)、15%(S2)和23%(S3),不遮光为对照(SO),以模拟全球变暗造成的弱光对小麦产量和品质造成的影响;试验二:在2008~2009年期间,选用扬麦158,在0~7 DAA(花后天数,WS1)、8~15 DAA(WS2).16~23 DAA(WS3)和24~31 DAA(WS4)对小麦进行遮光和渍水处理,遮去自然光强的75%,保持土壤表层1~2 cm的水层,以模拟在小麦灌浆期间不定期发生的持续性降雨给小麦产量和品质带来的影响,获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拔节至成熟期遮光对小麦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适度的遮光对小麦产量形成有促进作用(S1和S2提高了扬麦158产量,S1对扬麦11的产量无显着影响),对于籽粒中淀粉及其组分含量无影响;重度遮光(扬麦158的S3,扬麦11的S2和S3)降低了小麦产量,同时也降低了籽粒中总淀粉及支链淀粉的含量。随着遮光程度的增加,小麦籽粒总蛋白,清蛋白,球蛋白及其谷蛋白含量对遮光强度的增加而增加。适度的遮光降低了扬麦158的降落值,但对于湿面筋含量、面筋指数和沉降值,淀粉的糊化参数和粉质参数都无显着影响,但重度遮光却显着提高了面粉的降落质,降低了面粉峰值粘度、低谷粘度和最终粘度,延长了面团形成时间,稳定时间,但降低了面团弱化度。但是重度遮光下产量的降低远低于光照强度的降低(15%和22%)(扬麦11产量在S2下降低了2.3%,扬麦158和扬麦11在S3下分别降低5.9%和6.7%),小麦在长期的弱光环境中形成了以下的适应和补偿效应来减缓弱光对其造成的伤害:(1).植株形态和LAI的改善:随着遮光程度的增加,小麦叶片变大变薄,节问变长,叶面积指数(LAI)增加,提高了小麦群体对光能的截获率,从而部分补偿了光合有效辐射的降低;同时小麦叶片叶绿素含量增加,尤其是叶绿素b的含量,更有利于植物对弱光中占优势的蓝光的利用。(2).叶片光合功能的改善:小麦上3叶Pn在适度遮光(S1和S2)下升高;在重度(S3)遮光下两小麦旗叶Pn降低,但下降的47.25%和61.40%被倒二叶和倒三叶补偿。弱光下叶片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和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提高,电子传递效率(ETR)增加,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降低,表明弱光条件下天线色素吸收的光能通过热量散射的形式散失的比例减少,而通过叶片光反应中心Ⅱ比率增加,从而也部分补偿了光合有效辐射的降低。(3).花前贮藏物质转运率的提高:适度遮光条件下,小麦叶片和茎节内蔗糖含量提高,蔗糖:蔗糖果糖基转移酶(SST)和果聚糖:果聚糖果糖基转移酶(FFT)活性提高,有利于果聚糖的积累,最终向籽粒转运量增加,但对籽粒贡献率下降;而重度遮光条件下花后碳同化降低,花前贮藏干物质得到有效利用,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弱光对小麦产量的影响。2.花后遮光和渍水对小麦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花后不同时期遮光和渍水都可显着降低小麦产量,籽粒产量的降低主要由于花后光合同化量的降低造成;WS降低了小麦的总淀粉含量,支链淀粉含量和支/直;WS导致淀粉粒平均粒径下降,主要是小粒径淀粉粒体积百分比增加(B型)造成的;单位重量淀粉粒数目和表面积增大;WS使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降低,清蛋白、球蛋白和麦谷蛋白含量降低,但醇溶蛋白含量增加;WS2对产量、淀粉和蛋白质品质的影响大于WS3,其次大于WS1和WS4。WS使旗叶净光合速率(Pn)、实际光化学效率((?)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和光化学淬灭系数(qP)降低,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升高;小麦旗叶组织及叶绿体内活性氧浓度(H2O2浓度和O2-释放速率)以及膜透性增加(MDA含量增加);旗叶和叶绿体抗氧化酶SOD及叶片CAT活性在WS处理后4天(DAT)升高,在8 DAT却下降;抗坏血酸-谷胱甘肽循环相关酶APX、GR、DHAR和MDHAR活性随胁迫时间延长而增强;WS1移除后,旗叶功能已完全恢复,WS2只有部分恢复;光合参数和抗逆境酶活性的变化与相关编码基因的表达量变化一致。WS激活了花前贮藏物质向籽粒中转运,WS处理越早,茎秆中贮藏干物质向籽粒中转运越早,下部茎节中的干物质的转运时期要早于上部茎秆,并具有较高的转运速率。WS降低了蔗糖:蔗糖果糖基转移酶(SST)和果聚糖:果聚糖果糖基转酶(FFT)的活性,但提高了果聚糖外水解酶(FEH)活性;果聚糖的分解早于茎秆可溶性糖含量的降低。WS抑制了小麦籽粒氮素的积累,但是却提高了花前贮存氮素转运对籽粒的转运,表明小麦籽粒中氮素积累对花前贮藏氮素的依赖性增强。WS使小麦各营养器官花前贮存氮素的转运量(RANP)显着升高,导致总转运量的升高,从而提高了其对籽粒氮素的贡献率(CRNP)。但是WS处理下RANP对NAP的补偿只有5%~14%,最终WS籽粒氮素积累量仍显着低于对照。综上所述,拔节至成熟期重度的遮光和花后遮光和渍水显着抑制了小麦的光合同化能力,减少了光合产物的积累,最终导致小麦籽粒产量及淀粉和蛋白质积累量显着下降。遮光和花后遮光和渍水改变了淀粉、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导致最终籽粒品质与面粉品质发生显着变化。但适度的遮光却对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形成有促进作用。花后0~7天遮光和渍水处理之后小麦叶片功能可以完全恢复,但其他时期处理移除后小麦旗叶功能无法恢复。

崔昊[8](2011)在《CO2浓度和氮肥水平对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文中研究说明大气中CO2浓度是影响作物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IPCC(2007)指出未来全球CO2浓度将持续升高并且预测这将可能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形成与植株体内C/N代谢平衡密切相关,而且受外界生态环境和栽培措施的调控。C02浓度和氮肥都是影响作物产量和品质形成的重要生态因子。因此,明确C02浓度升高和增施氮肥及其互作对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为评价未来大气CO2浓度升高对小麦生产的影响及采取合理的调控措施提供理论依据。利用农田开放式大气CO2浓度增高(FACE)系统平台,以中筋小麦扬麦14号为供试品种,采用了裂区试验设计,大气CO2浓度为主区,氮肥水平为裂区。CO2浓度处理设对照(379μl·L-1,Ambient)和FACE (570μl·L-1,F)两个水平,施氮水平设150kg-hm-2(LN)和250kg·hm-2(HN)两个水平,研究了CO2浓度和氮肥水平对小麦光合特性、碳水化合物生产与转运、氮素积累与转运、籽粒品质和面粉加工品质的影响,明确了C02浓度和氮肥水平对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形成的生理调控作用。获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CO2浓度和氮肥水平显着提高了小麦籽粒产量、穗数、穗粒数和生物量;显着提高了小麦花前贮藏干物质向籽粒转运的转运量和转运率,同时显着提高了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和花前贮藏物质对籽粒产量的贡献率,且花前干物质转运量(TAA)和花后干物质积累量(PAA)与小麦籽粒产量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CO2浓度显着降低了籽粒蛋白质、醇溶蛋白、谷蛋白、面筋含量和沉降值,显着提高了小麦籽粒淀粉及其组分含量,而氮肥处理具有相反的效应。CO2浓度和氮肥水平显着提高了面团稳定时间及峰值黏度、最终黏度、反弹值等黏度特征参数。此外,CO2浓度与氮肥水平互作对小麦籽粒产量和生物量有显着的正效应。因此,在未来CO2浓度升高的情况下,维持较高的施氮量有利于提高小麦籽粒产量,改善淀粉糊化特性,缓解品质特性的下降。2.CO2浓度提高了灌浆前中期小麦旗叶净光合速率(Pn),灌浆后期旗叶Pn和SPAD值加速下降,氮肥水平显着提高了小麦旗叶的Pn和SPAD值。CO2浓度降低了气孔导度,提高了胞间CO2浓度,氮肥水平与CO2浓度具有相反效应。cO2浓度升高,旗叶Fo、Fv/Fm. qP下降,NPQ升高,降低了ΦPSⅡ的电子传递活性,光能大量以热能的形式耗散。增施氮肥与CO2浓度有相反效应,通过提高N素营养可以维持ΦPSⅡ反应中心高度开放,缓解了CO2浓度带来的旗叶光合能力的下降。3.CO2浓度和氮肥水平显着提高了小麦花后旗叶磷酸蔗糖合成酶(SPS)、籽粒蔗糖合成酶(SS)、游离态淀粉合成酶(SSS)和束缚态淀粉合成酶(GBSS)活性,提高了籽粒利用碳同化产物合成淀粉的能力,提高了籽粒淀粉积累速率,CO2浓度提高了籽粒淀粉含量。说明CO2浓度和增施氮肥提高旗叶蔗糖合成能力为籽粒淀粉合成提供了充足的底物,较高的籽粒SS. SSS. GBSS活性为提高籽粒淀粉合成提供了酶学保障。4.CO2浓度降低了小麦旗叶硝酸还原酶(NR)和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降低了小麦旗叶游离氨基酸含量,导致运输到籽粒游离氨基酸减少;同时还降低了籽粒谷氨酰胺合成酶(GS)和谷丙转氨酶(GPT)活性,降低了蛋白质积累速率,导致籽粒蛋白质含量下降。而增施氮肥与CO2浓度的效应相反,增施氮肥通过提高旗叶和籽粒中蛋白质合成各关键酶活性提高蛋白质积累速率,从而提高籽粒蛋白质含量。因此在未来大气CO2浓度升高的情况下,维持较高的施氮量有利于缓解籽粒蛋白质含量的下降。5.CO2浓度和氮肥水平提高了小麦花后旗叶、茎鞘干物重;CO2浓度降低了花后旗叶、茎鞘氮含量,增施氮肥有相反的效应。CO2浓度和氮肥水平均显着提高了小麦叶片和茎鞘花前贮藏干物质转运量(TAA)和花前贮藏干物质转运率(TAR),显着提高了花后干物质积累量(PAA)和花前贮藏干物质对籽粒产量的贡献率(CTA). CO2浓度显着降低了小麦花前各营养器官贮藏氮素转运量(NTAA),而提高了转运率(NTAR).增施氮肥显着提高了各营养器官花前贮藏氮素转运量(NTAA),降低了各营养器官花前贮藏氮素转运率(NTAR). CO2浓度和氮肥水平显着提高了花后氮素积累量(NPAA),降低了花前贮藏氮素对籽粒氮素的贡献率(NCTA).花前贮藏干物质转运量(TAA)和和花后干物质积累量(PAA)均与小麦籽粒淀粉产量均呈显着正相关关系,花前贮藏氮素转运量(NTAA)和花后氮素积累量(NPAA)’小麦籽粒蛋白质产量呈显着正相关关系。

于洪喜[9](2011)在《施氮量对小麦籽粒淀粉粒粒度分布的调控效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选用低蛋白小麦品种宁麦13和高蛋白小麦品种徐麦31为试验材料,2008-2010年间,在大田条件下系统的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对小麦籽粒产量,品质及其形成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施氮量对小麦籽粒产量和植株干物质积累与再分配的影响0~225 kg hm-2施氮范围内,两小麦品种籽粒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提高,施氮量从225 kg hm-2提高到300 kg hm-2时,产量无显着升高,且千粒重均在150 kg hm-2处理最高;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及其对籽粒的贡献量和贡献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增施氮肥提高了两小麦旗叶叶片的光合色素含量,减缓生育后期叶绿素含量的下降。2.施氮量对籽粒中蛋白质和植株氮素积累与再分配的影响蛋白质含量在灌浆过程中的变化呈“高-低-高”趋势。增施氮肥显着提高了两小麦品种籽粒蛋白质、清蛋白、醇溶蛋白、麦谷蛋白含量、谷蛋白大聚合体(GMP)含量和积累量,球蛋白变化幅度较小。两小麦植株氮素积累量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升后降趋势,以N225处理的氮素积累量最大,且在植株各器官分布的比例中籽粒最大,其次是茎和鞘。在0~225kg hm-2施氮范围内,增施氮肥可显着提高花前氮素转运量,进而提高花前氮素转运效率和花前氮素转运对籽粒氮的贡献率。3.施氮量对籽粒淀粉含量及淀粉粒粒度分布特征的影响淀粉、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含量均呈“S”型曲线,直支比呈“V”型曲线,在灌浆前期支链淀粉合成速率较直链淀粉快,后期直链淀粉合成速率快于支链淀粉。淀粉含量和直链淀粉含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下降,而支链淀粉是上升的。增施氮肥提高了直支比,表明施氮处理促进了直链淀粉含量比支链淀粉增长快。在籽粒灌浆中后期,增施氮肥降低了两小麦品种基于体积、数目和表面积分布的平均粒径,但在成熟期,单位重量的淀粉粒数目和表面积,徐麦31表现为降低趋势,而宁麦13是增加的;在两小麦籽粒中淀粉粒粒度分布对氮肥的响应程度,宁麦13要比徐麦31敏感。4.施氮量对籽粒品质的影响随施氮量的增加,两小麦面粉的结晶度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而各20尖峰强度呈下降趋势;两小麦面粉的膨胀势在N150时最大,之后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湿面筋和干面筋含量、沉降值、降落值均随施氮量提高呈显着上升趋势,增施氮肥后,两小麦品种面粉的低谷粘度、最终粘度和反弹值提高,稀懈值降低;提纯后的淀粉糊化特性与小麦品种的遗传特性密切相关。5.小麦籽粒淀粉组成与糊化特性的相关性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淀粉的直、支链淀粉组成和淀粉粒粒度分布与糊化特性存在显着相关性,B型淀粉粒体积、数目和表面积百分比与峰值粘度、低谷粘度、稀懈值和最终粘度呈正相关,而A和C型淀粉粒呈负相关。B型淀粉粒比例越高,总淀粉含量越高,淀粉的峰值粘度越高。综上所述,增施氮肥提高了小麦籽粒产量,直链淀粉和蛋白质含量;降低氏了两小麦籽粒籽粒淀粉粒的平均粒径,而单位重量的淀粉粒数目和表面积两小麦品种表现相反,受基因型和氮肥共同影响;提高了湿面筋、干面筋、沉降值、降落值、低谷粘度、最终粘度等品质指标,进而改善了小麦籽粒品质。

朱占华[10](2011)在《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小麦茎秆抗倒伏能力及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文中认为倒伏是制约小麦高产的主要因素之一,世界各地每年都因倒伏给小麦生产带来极大的损失。倒伏不仅影响产量、降低品质,而且还增加收获难度。随着小麦产量水平的不断提高,倒伏威胁有上升趋势。因此,提高小麦的抗倒伏能力,减少小麦茎秆倒伏,对于确保小麦高产稳产具有重要的生产意义。本研究以不同穗型的品种徐麦856(XM856)、烟农19(YN19)为试验材料,在大田条件下小麦抽穗始期喷施4种类型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乙烯利、6-BA、ABA、GA3,以喷施清水对照(CK)处理。研究在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下小麦茎秆外部形态结构、内部结构性物质、碳、氮物质的积累与转运、籽粒品质和面粉加工品质的变化,进一步探讨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小麦茎秆抗倒伏能力及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获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研究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小麦茎秆形态特征的影响。在小麦抽穗始期喷施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ETH、ABA、GA3和6-BA,研究其对小麦茎杆外部形态结构及内部物质性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ETH处理降低穗下节间长度,节间壁厚度和节间粗度增大,节间充实度、茎秆中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明显增加;GA3和6-BA处理则促进穗下节间伸长,节间壁厚度和节间粗度相对下降;ABA处理提高了节间充实度、壁厚度与对照相比显着增加,茎秆的抗折力增强。同时,与对照相比,ETH、ABA处理提高了小麦茎秆的抗倒指数,相反,6-BA、GA3处理抗倒指数有所下降。说明了植物生长调节剂ETH、ABA处理有利于提高小麦茎秆抗倒伏能力,而GA3和6-BA处理茎秆抗倒能力相对下降。2.研究了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小麦碳氮代谢、物质转运以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在6-BA、ABA和GA3处理下提高了小麦叶片、茎鞘、穗轴和颖壳营养器官花前贮藏物质再转运量和再转运率,从而提高了粒重,而ETH处理反而降低了花前营养器官贮藏物质再转运量和再转运率,使籽粒干重下降。在6-BA,ABA,GA3处理下提高了花前营养器官氮素转运量和转运率,从而提高了花前氮素转运量对小麦籽粒氮的贡献率,而ETH处理趋势相反。与对照相比,在6-BA, ABA处理下降低了花后氮素积累量,提高了小麦籽粒氮对花前氮素积累量的依赖,同时,在6-BA、ABA和GA3处理下提高了籽粒的灌浆速率,使粒重增加,而ETH处理与对照相比籽粒灌浆速率下降,降低了粒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6-BA、ABA和GA3处理促进了小麦各营养器官碳氮物质的转运,有利于粒重的积累,从而增加了籽粒产量;而ETH处理降低了各营养器官碳氮物质转运量,籽粒干重较对照下降,降低了籽粒产量。3.研究了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对小麦籽粒淀粉及其组分含量、降落值、湿面筋含量、沉淀值的影响,并分析了不同处理条件下小麦面粉糊化特性和粉质参数的变化。结果发现,小麦总淀粉及直链和支链淀粉在ETH处理下与对照相比均为下降,而6-BA、ABA和GA3处理提高了小麦总淀粉及其组分的含量。6-BA、ABA处理均不同程度的延长了面团稳定时间,而在ETH和GA3处理下面团稳定时间却因品种而异。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对淀粉粘度的影响处理之间因品种而异,在6-BA、ABA和GA3处理下提高了小麦淀粉峰值粘度和低谷粘度,ETH处理对小麦淀粉峰值粘度和的低谷粘度的影响因品种而异,在ETH、6-BA、ABA和GA3处理引起了湿面筋含量、沉淀值、降落值的提高,却降低了弱化度和面筋指数。

二、小麦籽粒贮藏物质对加工品质影响的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麦籽粒贮藏物质对加工品质影响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小麦粒形、品质和农艺相关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文献综述
    1.1 小麦粒形相关性状研究进展
        1.1.1 小麦粒长研究进展
        1.1.2 小麦粒宽研究进展
        1.1.3 小麦粒重研究进展
    1.2 小麦品质相关性状研究进展
    1.3 小麦农艺性状和产量、品质性状的关系
        1.3.1 农艺性状间的相关性
        1.3.2 品质性状间的相关性
        1.3.3 农艺性状与品质性状间的相关性
    1.4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1.4.1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概述
        1.4.2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在小麦农艺性状研究方面的应用
        1.4.3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在小麦品质性状研究方面的应用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与试验设计
    2.2 分析测定项目
        2.2.1 株高和旗叶宽
        2.2.2 粒长、粒宽、籽粒长宽比和千粒重
        2.2.3 籽粒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
        2.2.4 籽粒金属含量
    2.3 数据分析
    2.4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2.5 关联位点的优势等位效应分析
    2.6 候选基因筛选
3 结果与分析
    3.1 小麦自然群体粒形和品质性状的基因型差异
        3.1.1 籽粒粒长、粒宽、长宽比和千粒重的表型变异
        3.1.2 籽粒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的表型变异
        3.1.3 籽粒金属含量的表型变异
    3.2 小麦群体株高和旗叶宽的基因型差异及其与籽粒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3.3 籽粒性状和品质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3.3.1 籽粒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
        3.3.2 品质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
        3.3.3 小麦籽粒性状与品质性状的关系
    3.4 小麦自然群体籽粒性状和品质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3.4.1 小麦籽粒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3.4.2 蛋白质含量和湿面筋含量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3.4.3 微量营养元素含量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3.5 小麦自然群体株高和旗叶宽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3.6 优势等位效应分析
    3.7 籽粒和品质相关性状关键基因发掘
4 讨论
    4.1 小麦自然群体的表型变异
    4.2 小麦籽粒性状与品质性状的关系
    4.3 GWAS鉴定到的位点比较
    4.4 小麦中调控籽粒性状和品质性状的基因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2)播期和种植密度对强筋小麦产量、品质及氮素利用率的调控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播期和种植密度对强筋小麦产量的影响
        1.2.2 播期和种植密度对强筋小麦品质的影响
        1.2.3 播期和种植密度强筋小麦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测定项目与方法
        2.2.1 土壤样品测定
        2.2.2 田间调查与取样
        2.2.3 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测定
        2.2.4 干物质测定
        2.2.5 植株氮积累量的测定
        2.2.6 品质相关指标
        2.2.7 数据处理与统计
3 结果与分析
    3.1 各关键指标方差分析
    3.2 播期和种植密度对强筋小麦产量的影响
        3.2.1 播期和种植密度对强筋小麦产量的影响
        3.2.2 播期和种植密度对强筋小麦分蘖发生与成穗的影响
        3.2.3 播期和种植密度对强筋小麦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3.2.4 播期和种植密度对强筋小麦各生育时期干物质积累总量的影响
        3.2.5 播期和种植密度对强筋小麦各生育阶段干物质积累比例的影响
        3.2.6 播期和种植密度对强筋小麦收获指数的影响
        3.2.7 播期和种植密度对强筋小麦干物质积累、转运及对籽粒贡献的影响
    3.3 播期和种植密度对强筋小麦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3.3.1 播期和种植密度对强筋小麦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3.3.2 播期和种植密度对强筋小麦氮素吸收效率的影响
        3.3.3 播期和种植密度对强筋小麦氮素内在利用效率的影响
        3.3.4 播期和种植密度对强筋小麦花前营养器官储藏氮素转运和花后氮素吸收的影响
    3.4 播期和种植密度对强筋小麦品质的影响
        3.4.1 播期和种植密度对强筋小麦湿面筋含量和吸水率的影响
        3.4.2 播期和种植密度对强筋小麦面包体积、面包评分、面团形成时间和面团稳定时间的影响
4 讨论
    4.1 播期和种植密度对强筋小麦产量的影响
    4.2 播期和种植密度对强筋小麦品质的影响
    4.3 播期和种植密度对强筋小麦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开花期土壤含水量对不同品质类型小麦氮素利用和籽粒蛋白质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土壤含水量对小麦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1.2.2 土壤含水量对不同小麦品种籽粒蛋白质品质形成的影响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供试材料与试验设计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3.1 土壤含水量的测定
        2.3.2 旗叶净光合速率的测定
        2.3.3 旗叶叶绿素相对含量的测定
        2.3.4 植株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测定
        2.3.5 植株氮素含量的测定
        2.3.6 植株氮素积累转移及氮素利用效率的计算
        2.3.7 土壤硝态氮含量测定
        2.3.8 旗叶蔗糖含量、蔗糖磷酸合成酶活性的测定
        2.3.9 籽粒灌浆速率测定
        2.3.10 旗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可溶性蛋白和丙二醛含量测定
        2.3.11 旗叶和籽粒谷氨酰胺合成酶和谷氨酸合成酶活性的测定
        2.3.12 籽粒谷丙转氨酶活性的测定
        2.3.13 旗叶硝酸还原酶活性和游离氨基酸含量的测定
        2.3.14 籽粒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2.3.15 蛋白质各组分含量的测定
        2.3.16 谷蛋白大聚合体含量的测定
        2.3.17 籽粒HMW-GS类型的测定
        2.3.18 籽粒加工品质
        2.3.19 籽粒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测定
    2.4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开花期土壤含水量对小麦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3.1.1 旗叶净光合速率
        3.1.2 旗叶叶绿素相对含量
        3.1.3 旗叶蔗糖含量
        3.1.4 旗叶磷酸蔗糖合成酶活性
        3.1.5 小麦旗叶衰老特性
        3.1.6 成熟期各器官干物质分配
        3.1.7 开花后营养器官干物质转运
        3.1.8 籽粒灌浆速率
        3.1.9 籽粒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和水分利用效率
    3.2 开花期土壤含水量对小麦氮素利用的影响
        3.2.1 开花后营养器官氮素转移动态
        3.2.2 籽粒氮素积累动态
        3.2.3 开花后营养器官氮素向籽粒中的转移
        3.2.4 成熟期各器官中氮素积累和分配
        3.2.5 土壤硝态氮含量
        3.2.6 氮素利用效率
    3.3 开花期土壤含水量对小麦氮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3.3.1 旗叶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
        3.3.2 旗叶谷氨酸合成酶活性
        3.3.3 旗叶游离氨基酸含量
        3.3.4 旗叶硝酸还原酶活性
        3.3.5 籽粒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
        3.3.6 籽粒谷氨酸合成酶活性
        3.3.7 籽粒谷丙转氨酶活性
    3.4 开花期土壤含水量对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和品质的影响
        3.4.1 籽粒蛋白质含量及其各组分含量
        3.4.2 籽粒谷蛋白大聚合体含量
        3.4.3 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类型
        3.4.4 加工品质
        3.4.5 籽粒蛋白质及其各组分含量与加工品质相关性分析
4 讨论
    4.1 开花期土壤含水量与不同小麦品种光合特性
        4.1.1 旗叶光合特性
        4.1.2 干物质积累、分配与转运
    4.2 开花期土壤含水量与不同小麦品种旗叶衰老特性
    4.3 开花期土壤含水量与不同小麦品种氮素利用
        4.3.1 小麦氮素积累、分配与转运
        4.3.2 成熟期土壤硝态氮含量
        4.3.3 小麦氮代谢相关酶活性
    4.4 开花期土壤含水量与不同小麦品种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
    4.5 开花期土壤含水量与不同小麦品种蛋白质品质形成
        4.5.1 小麦籽粒蛋白质组分
        4.5.2 小麦籽粒谷蛋白特性
        4.5.3 小麦籽粒品质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4)小麦胚乳特异表达基因的筛选及其启动子元件的初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小麦品质研究现状
    1.2 小麦胚乳发育特征及其调控基因
        1.2.1 胚乳游离核期
        1.2.2 胚乳细胞化期
        1.2.3 胚乳生长分化期
        1.2.4 胚乳营养物质积累期
        1.2.5 胚乳成熟期
    1.3 籽粒贮藏蛋白的种类及功能
        1.3.1 醇溶蛋白
        1.3.2 谷蛋白
        1.3.3 清蛋白和球蛋白
    1.4 植物基因工程启动子利用研究进展
        1.4.1 组成型启动子的类型及其应用
        1.4.2 组织特异性启动子的类型及其应用
    1.5 胚乳特异性启动子调控元件的研究
    1.6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和仪器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菌株和载体
        2.1.3 试验使用的仪器
    2.2 小麦胚乳特异表达基因的筛选
        2.2.1 小麦胚乳特异表达基因的筛选标准
        2.2.2 基因注释与蛋白分类
    2.3 小麦胚乳特异表达基因的验证
        2.3.1 小麦总RNA的提取
        2.3.2 小麦总RNA反转录为c DNA
        2.3.3 实时荧光定量PCR(q RT-PCR)
    2.4 生物信息学分析
        2.4.1 聚类分析
        2.4.2 GO(gene ontology)富集分析
        2.4.3 卡方检验
    2.5 胚乳特异表达启动子的序列分析
    2.6 胚乳特异表达基因启动子的克隆
        2.6.1 小麦DNA的提取
        2.6.2 启动子的扩增
        2.6.3 BP反应得到正确的克隆载体
第三章 试验结果与分析
    3.1 小麦胚乳特异表达基因的筛选及分析
        3.1.1 小麦胚乳特异表达基因的鉴定
        3.1.2 小麦胚乳特异表达基因的分布特点
        3.1.3 小麦胚乳特异表达基因的组成特点
    3.2 小麦胚乳特异表达基因的验证
    3.3 小麦胚乳特异表达基因的聚类分析
    3.4 小麦胚乳特异表达基因的转录特点
        3.4.1 贮藏蛋白编码基因的转录特点
        3.4.2 防御相关基因的转录特点
        3.4.3 信号传导相关基因的转录特点
    3.5 小麦胚乳特异表达基因启动子的序列分析
    3.6 小麦籽粒基因工程的候选启动子
    3.7 小麦胚乳特异表达基因启动子的克隆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小麦胚乳基因工程的候选启动子
        4.1.2 小麦胚乳中特殊的信号传导
        4.1.3 小麦灌浆胚乳中的防御反应
        4.1.4 贮藏蛋白在小麦胚乳中的积累
    4.2 主要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弱筋与中筋小麦品质评价指标筛选及优质高产调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 密肥组合对小麦品质形成的影响
        1.1 对籽粒蛋白质含量和湿面筋含量的影响
        1.2 对加工品质的影响
    2 密肥组合对小麦产量构成的影响
    3 密肥组合对产量和品质的协同调控效应
    4 弱筋与中筋小麦品质标准
    5 小麦茎鞘贮藏物质影响产量和品质形成的生理机制
    6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参考文献
第2章 弱筋与中筋小麦品质指标筛选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地概况与供试品种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1.3.1 籽粒蛋白质含量
        1.3.2 籽粒硬度
        1.3.3 籽粒容重
        1.3.4 籽粒出粉率
        1.3.5 面粉湿面筋含量
        1.3.6 面粉溶剂保持力
        1.3.7 面团粉质参数
        1.3.8 面粉糊化特性
        1.3.9 饼干品质
        1.3.10 面条品质
        1.4 数据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弱筋小麦宁麦13品质指标筛选
        2.2 中筋小麦扬辐麦4号品质筛选
    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章 品质指标的栽培调控效应及指标间相关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与设计
        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1.2.1 籽粒蛋白质含量
        1.2.2 籽粒硬度
        1.2.3 籽粒容重
        1.2.4 籽粒出粉率
        1.2.5 面粉湿面筋含量
        1.2.6 面粉溶剂保持力
        1.2.7 面团粉质参数
        1.2.8 面粉糊化特性
        1.2.9 饼干品质
        1.2.10 面条品质
        1.2.11 吹泡仪参数
    2 结果与分析
        2.1 密肥组合对弱筋与中筋小麦品质的影响
        2.1.1 密肥组合对弱筋小麦宁麦13品质的影响
        2.1.1.1 溶剂保持力变异分析
        2.1.1.2 对籽粒蛋白质及湿面筋含量影响
        2.1.1.3 对一次加工品质的影响
        2.1.1.4 对粉质仪参数的影响
        2.1.1.5 对饼干品质的影响
        2.1.1.6 对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
        2.1.1.7 对吹泡仪参数的影响
        2.1.2 密肥组合对中筋小麦扬辐麦4号品质的影响
        2.1.2.1 溶剂保持力的变异分析
        2.1.2.2 对籽粒蛋白质及湿面筋含量影响
        2.1.2.3 对一次加工品质的影响
        2.1.2.4 对粉质仪参数的影响
        2.1.2.5 对面条品质的影响
        2.1.2.6 对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
        2.1.2.7 对吹泡仪参数的影响
        2.2 品质指标间相关性分析
        2.2.1 弱筋小麦品质指标
        2.2.2 中筋小麦品质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
    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弱筋与中筋小麦高产群体特征及优质高产栽培调控技术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与设计
        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1.2.1 茎蘖动态
        1.2.2 叶面积指数
        1.2.3 干物质积累量
        1.2.4 产量及其结构
        1.3 数据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密肥组合对弱筋与中筋小麦群体质量及产量结构的影响
        2.1.1 对弱筋小麦宁麦13群体质量及产量结构的影响
        2.1.1.1 对茎蘖动态的影响
        2.1.1.2 对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2.1.1.3 对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
        2.1.1.4 对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
        2.1.2 对中筋小麦扬辐麦4号群体质量及产量结构的影响
        2.1.2.1 对茎蘖动态的影响
        2.1.2.2 对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2.1.2.3 对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
        2.1.2.4 对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
        2.2 不同品质水平下小麦高产群体产量构成及群体特征
        2.2.1 弱筋小麦宁麦13不同品质群体产量构成及群体结构特征
        2.2.1.1 产量及其构成
        2.2.1.2 群体茎蘖动态
        2.2.1.3 叶面积指数
        2.2.1.4 干物质积累量
        2.2.2 中筋小麦扬辐麦4号
        2.2.2.1 产量及其构成
        2.2.2.2 群体茎蘖动态
        2.2.2.3 叶面积指数
        2.2.2.4 干物质积累量
        2.3 弱筋与中筋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2.3.1 弱筋小麦宁麦13优质稳产栽培技术
        2.3.2 中筋小麦扬辐麦4号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 不同类型小麦植株茎鞘碳代谢特征及与产量和品质的关系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与设计
        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1.2.1 可溶性糖含量
        1.2.2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活性
        1.2.3 蔗糖磷酸合成酶(SPS)活性
        1.2.4 蔗糖合成酶(SS-Ⅱ)活性
        1.2.5 茎鞘中葡萄糖、蔗糖含量
        1.2.6 淀粉含量
        1.3 数据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密肥组合对茎鞘可溶性糖运转的影响
        2.2 小麦茎鞘中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
        2.3 不同类型小麦茎鞘中碳代谢关键酶活性的变化
        2.3.1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活性的变化
        2.3.2 蔗糖磷酸合成酶活性的变化
        2.3.3 蔗糖合成酶活性的变化
        2.4 氮肥运筹对小麦茎鞘碳代谢酶活性的影响
        2.5 密肥组合对小麦茎鞘葡萄糖含量和蔗糖含量的影响
        2.6 不同类型小麦茎鞘碳代谢特征与产量和品质间的相关性
    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6章 讨论与结论
    1 讨论
        1.1 弱筋与中筋小麦品质评价指标筛选
        1.2 弱筋与中筋小麦品质和产量形成途径
        1.2.1 密肥组合对中筋与弱筋小麦品质的影响及类型间差异
        1.2.2 密肥组合对小麦产量结构的影响
        1.2.3 弱筋与中筋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措施
        1.2.4 弱筋与中筋小麦品质和产量形成的生理特征
        1.3 弱筋与中筋小麦优质高产群体质量指标
    2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不同行管比滴灌模式对新疆春小麦产量及品质行间差异形成的影响及其生理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灌溉研究进展
    2 滴灌节水的理论依据
        2.1 根系的吸收补偿能力
        2.2 保持光合速率,降低腾速率
        2.3 根系的信号调节
        2.4 提高养分吸收
        2.5 降低土壤蒸发,减少深层渗漏
        2.6 作物全生育期对水分亏缺的敏感性差异和缺水消除后的“补偿作用”
    3 水分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4 水分对小麦生理代谢的影响
    5 水分对小麦品质的影响
    6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7 研究思路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不同行管比滴灌模式对新疆春小麦土壤水氮分布及行间产量形成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测定项目和方法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土壤体积含水量
        2.2 土壤水分增加量
        2.3 土壤尿素氮含量
        2.4 产量、作物蒸散和水分利用效率
        2.5 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
        2.6 经济效益
        2.7 不同土层灌水增加量对产量的通径分析
        2.8 产量三因素对产量的通径分析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不同行管比滴灌模式对新疆春小麦籽粒品质特性及行间差异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面粉蛋白品质
        2.2 面粉淀粉品质
        2.3 籽粒分层蛋白品质
    3 讨论
        3.1 不同行管比滴灌模式对春小麦籽粒品质的影响
        3.2 滴灌对春小麦籽粒蛋白品质空间分布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四章 不同行管比滴灌模式对新疆春小麦行间源库碳氮代谢特性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旗叶相对含水量和叶面积指数
        2.2 旗叶叶面积和比叶重
        2.3 旗叶叶绿素含量、氮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
        2.4 旗叶可溶性总糖含量、蔗糖含量
        2.5 旗叶糖氮代谢相关酶活性
        2.6 籽粒蔗糖含量和蔗糖合成酶(SS)活性
        2.7 籽粒直支链淀粉及总淀粉含量
        2.8 籽粒游离态淀粉合成酶(SSS)和束缚态淀粉合成酶(GBSS)活性
        2.9 籽粒蛋白质含量
        2.10 籽粒谷氨酰胺合成酶(GS)和谷丙转氨酶(GPT)活性
        2.11 籽粒淀粉合成酶编码基因表达
        2.12 植株氮素积累、分配与利用率
        2.13 小麦干物质积累量
        2.14 干物质积累与转运
        2.15 籽粒干物质积累量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不同春小麦品种的产量行间差异对一管6行滴灌模式的响应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产量
        2.2 叶面积及叶面积指数
        2.3 根系干重
        2.4 伤流液量
        2.5 产量及其形态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2.6 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通径分析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六章 讨论与结论
    1 讨论
        1.1 三种滴灌模式对不同行小麦产量形成特性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
        1.2 三种滴灌模式对不同行小麦品质的影响
        1.3 滴灌对籽粒品质空间分布的影响
        1.4 不同春小麦品种的产量行间差异在一管6行滴灌模式下的响应
    2 结论
    3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4 今后的研究设想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和完成的研究论文
致谢

(7)遮光和渍水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弱光和渍水对小麦产量和品质影响的研究进展
    1 弱光和渍水对小麦产量及产量组成的影响
    2 弱光和渍水对小麦产量形成生理基础的影响
        2.1 对小麦光合作用的影响
        2.2 对小麦荧光作用的影响
        2.3 对小麦叶片衰老过程的影响
        2.4 对小麦贮存光合产物转运的影响
    3 弱光和渍水对小麦品质的影响及其生理基础
        3.1 对小麦淀粉的影响及其生理基础
        3.2 对小麦蛋白质的影响及其生理基础
    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拔节至成熟期遮光对小麦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取样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1.4 数据分析与利用
    2 结果与分析
        2.1 拔节至成熟期遮光对小麦籽粒产量的影响
        2.2 拔节至成熟期遮光对小麦籽粒和面粉品质的影响
        2.2.1 拔节至成熟期遮光对小麦籽粒品质的影响
        2.2.2 拔节至成熟期遮光对小麦面粉品质的影响
        2.3 拔节至成熟期遮光对冠层微环境,叶面积指数和单茎形态的影响
        2.3.1 对小麦冠层微环境影响
        2.3.2 对叶面积指数(LAI)的影响
        2.3.3 对小麦单茎形态的影响
        2.3.4 对小麦单茎形态—茎节长度和比茎重(SIW)的影响
        2.4 拔节至成熟期遮光对小麦碳素代谢的影响
        2.4.1 拔节至成熟期遮光对碳素同化的影响
        2.4.2 拔节至成熟期遮光对碳素转运的影响
        2.5 拔节至成熟期遮光对小麦氮素代谢的影响
        2.5.1 拔节至成熟期遮光对小麦营养器官贮藏氮素运转的影响
        2.5.2 对贮存氮素运转及其对小麦籽粒蛋白质产量贡献的影响
    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花后遮光和渍水对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取样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1.4 数据分析与利用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时期遮光和渍水对小麦产量形成和光合产物代谢的影响
        2.1.1 对小麦冠层温度,光照和土壤氧化还原势的影响
        2.1.2 对籽粒产量、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和收获指数(HI)的影响
        2.1.3 对小麦成熟期籽粒品质的影响
        2.1.4 不同时期遮光和渍水对小麦碳素代谢的影响
        2.1.5 花后不同时期遮光和渍水对小麦氮素代谢的影响
    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1 讨论
        1.1 拔节至成熟期遮光对小麦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影响
        1.1.1 拔节至成熟期遮光对小麦籽粒产量的影响
        1.1.2 拔节至成熟期遮光对小麦籽粒和面粉品质的影响
        1.1.3 拔节至成熟期遮光对小麦产量品质形成影响的生理基础
        1.1.4 各处理间光照强度、产量、籽粒和面粉品质之间的关系
        1.2 花后不同时期遮光和渍水对小麦产量和籽粒品质形成的影响
        1.2.1 花后不同时期遮光和渍水对小麦光合同化的影响
        1.2.2 花后不同时期遮光和渍水对光合产物积累和分配的影响
        1.2.3 花后不同时期遮光和渍水对氮素积累和分配的影响
        1.2.4 花后不同时期遮光和渍水对产量和籽粒品质的影响
    2 结论
    3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和完成的研究论文
致谢

(8)CO2浓度和氮肥水平对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品质关键指标
        1.1 小麦籽粒产量形成及其生理基础
        1.2 小麦籽粒品质指标
        1.3 小麦籽粒品质形成规律
        1.3.1 小麦籽粒淀粉积累规律及其相关酶活性研究进展
        1.3.2 小麦籽粒蛋白质积累规律及其相关酶活性研究进展
        1.4 小麦籽粒淀粉和蛋白质含量与品质的关系
    2. CO_2浓度对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2.1 CO_2浓度对小麦籽粒产量的影响
        2.2 CO_2浓度对小麦籽粒品质的影响
    3. 氮肥水平对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3.1 氮肥水平对小麦籽粒产量的影响
        3.2 氮肥水平对小麦籽粒品质的影响
    4. 本研究目的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CO_2浓度和氮肥水平对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条件
        1.2 试验设计
        1.3 取样方法
        1.4 测定方法
        1.5 数据处理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CO_2浓度和氮肥水平对小麦籽粒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2.2 CO_2浓度和氮肥水平对小麦籽粒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的影响
        2.3 CO_2浓度和氮肥水平对小麦籽粒淀粉含量及组分的影响
        2.4 CO_2浓度和氮肥水平对小麦面粉品质特性的影响
        2.5 CO_2浓度和氮肥水平对小麦糊化特性的影响
    3. 讨论与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CO_2浓度和氮肥水平对小麦旗叶光合特性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条件
        1.2 试验设计
        1.3 取样方法
        1.4 测定方法
        1.5数据处理
    2. 结果分析
        2.1 CO_2浓度和氮肥水平对小麦旗净光合速率和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2.2 CO_2浓度和氮肥水平对小麦旗叶光合参数的影响
        2.3 CO_2浓度和氮肥水平对小麦旗叶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3. 讨论与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CO_2浓度和氮肥水平对小麦籽粒淀粉合成及关键酶活性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条件
        1.2 试验设计
        1.3 取样方法
        1.4 测定方法
        1.5 数据处理
    2. 结果分析
        2.1 CO_2浓度和氮肥水平对小麦籽粒淀粉积累动态的影响
        2.2 CO_2浓度和氮肥水平对小麦旗叶磷酸蔗糖合成酶活性和旗叶蔗糖含量的影响
        2.3 CO_2浓度和氮肥水平对小麦籽粒蔗糖含量和籽粒蔗糖合成酶(SS)活性的影响
        2.4 CO_2浓度和氮肥水平对小麦籽粒游离态淀粉合成酶(SSS)和束缚态淀粉合成酶(GBSS)活性的影响
    3. 讨论与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CO_2浓度和氮肥水平对小麦籽粒蛋白质合成及关键酶活性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条件
        1.2 试验设计
        1.3 取样方法
        1.4 测定方法
        1.5 数据处理
    2. 结果分析
        2.1 CO_2浓度和氮肥水平对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和产量的影响
        2.2 CO_2浓度和氮肥水平对小麦旗叶和籽粒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2.3 CO_2浓度和氮肥水平对小麦旗叶硝酸还原酶活性和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的影响
        2.4 CO_2浓度和氮肥水平对小麦籽粒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和谷丙转氨酶活性的影响
    3. 讨论与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CO_2浓度和氮肥水平对小麦碳氮物质积累和运转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条件
        1.2 试验设计
        1.3 取样方法
        1.4 测定方法
        1.5 数据处理
    2. 结果分析
        2.1 CO_2浓度和氮肥水平对小麦植株干物重的影响
        2.2 CO_2浓度和氮肥水平对小麦植株氮含量的影响
        2.3 CO_2浓度和氮肥水平对花前贮藏物质运转和花后同化的影响
        2.4 CO_2浓度和氮肥水平对花前贮藏氮素运转和花后氮素同化的影响
        2.5 碳氮物质运转与蛋白质和淀粉含量的关系
    3. 讨论与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讨论与结论
    1. 讨论
        1.1 CO_2浓度和氮肥水平对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1.2 CO_2浓度和氮肥水平对小麦籽粒淀粉合成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
        1.3 CO_2浓度和氮肥水平对小麦籽粒蛋白质合成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
    2. 本研究创新之处
    3. 今后研究设想
    4.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或投稿论文

(9)施氮量对小麦籽粒淀粉粒粒度分布的调控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施氮量对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影响及其调控效应的研究进展
    1 小麦产量的形成的生理基础
        1.1 光合产物与产量形成的关系
        1.2 贮存光合产物的转运与产量形成的关系
    2 小麦品质形成及其生理基础
        2.1 小麦品质及主要指标
        2.2 淀粉形成的生理基础
        2.2.1 小麦籽粒淀粉及其组成和结构
        2.2.2 小麦胚乳中的淀粉粒
        2.2.3 小麦籽粒淀粉的累积
        2.3 小麦籽粒淀粉及其组分与品质的关系
        2.4 蛋白质形成的生理基础
        2.5 蛋白质及其组分与品质的关系
    3 氮素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及其生理基础
        3.1 氮素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3.2 氮素对小麦品质的影响
        3.2.1 对小麦籽粒淀粉及其组分的影响
        3.2.2 对小麦籽粒蛋白质及其组分的影响
        3.2.3 对小麦加工品质指标的影响
    4 氮素对产量和品质形成的生理基础的影响
        4.1 对产量形成的生理基础的影响
        4.2 对品质形成的生理基础的影响
    5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施氮量对小麦籽粒产量及干物质和氮素积累与分布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1.3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对小麦旗叶SPAD的影响
        2.2 施氮量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2.3 施氮量对籽粒灌浆速率的影响
        2.4 施氮量对植株干物质积累、分配和再分配的影响
        2.5 对植株氮素积累、分配和再分配的影响
    3 讨论与结论
        3.1 施氮量对小麦干物质积累和转运和小麦籽粒产量的影响
        3.2 施氮量对氮素积累和转运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施氮量对小麦籽粒淀粉、蛋白质和品质性状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1.2.1 淀粉及其组分含量测定
        1.2.2 蛋白组分的测定
        1.2.3 GMP含量的测定
        1.2.4 膨胀势测定
        1.2.5 淀粉的粘度测定
        1.2.6 SDS-沉降值、降落值和面筋的测定
        1.2.7 淀粉晶体特性的测定
        1.2.8 淀粉粒的提取
        1.2.9 淀粉粒粒级分布的测定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讨论
        2.1 对籽粒中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的影响
        2.1.1 蛋白质含量和积累量的动态变化
        2.1.2 对蛋白质及其蛋白组分含量的影响
        2.2 施氮量对GMP的影响
        2.3 施氮量对小麦籽粒淀粉含量及其组分的影响
        2.4 施氮量对籽粒灌浆过程中淀粉含量、积累量和积累速率变化的影响
        2.4.1 施氮量对灌浆期小麦籽粒淀粉含量的影响
        2.4.2 施氮量对小麦籽粒淀粉积累量变化的影响
        2.4.3 施氮量对小麦籽粒淀粉积累速率变化的影响
        2.5 对籽粒淀粉粒粒度分布特征的影响
        2.5.1 小麦籽粒中淀粉粒的体积分布特征
        2.5.2 小麦籽粒中淀粉粒的数目分布特征
        2.5.3 小麦籽粒中淀粉粒的表面积分布特征
        2.5.4 施氮量对成熟期小麦籽粒中淀粉粒粒度分布
        2.6 施氮量对籽粒理化特性的影响
        2.6.1 晶体特性
        2.6.2 膨胀势
        2.6.3 糊化特性
        2.6.4 对小麦籽粒品质指标的影响
    3 相关性分析
        3.1 蛋白组分与品质性状的相关
        3.2 淀粉含量与粒径分布特征间的相关性
        3.3 淀粉含量及粒径分布特征与糊化特性间的相关性
    4 讨论与小结
        4.1 施氮量对小麦籽粒蛋白质及其组分形成的影响
        4.2 施氮量对小麦籽粒淀粉及其组分的形成的影响
        4.3 施氮量对小麦籽粒面粉品质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1 讨论
        1.1 施氮量对小麦籽粒产量和植株干物质积累及再分配的影响
        1.2 施氮量对小麦籽粒蛋白质和植株氮素积累及再分配的影响
        1.3 施氮量对小麦籽粒淀粉及其组分和淀粉粒粒度分布的影响
        1.4 施氮量对小麦品质的影响
        1.5 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调控途径
    2 结论
    3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4 未来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10)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小麦茎秆抗倒伏能力及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小麦茎秆抗倒伏能力的影响
        1.1 茎秆形态特征对抗倒伏的影响
        1.2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小麦茎秆形态特性的影响
    2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2.1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小麦穗数的影响
        2.2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小麦穗粒数的影响
        2.3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小麦粒重的影响
    3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小麦品质的影响
    4 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6 技术路线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小麦茎秆抗倒能力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试验方法
        1.2.1 取样
        1.2.2 测定项目与方法
        1.3 数据分析与利用
    2 结果分析
        2.1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小麦茎秆外部形态特征的影响
        2.1.1 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对小麦茎秆各节间长度的影响
        2.1.2 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对小麦茎秆各节间粗度的影响
        2.1.3 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对小麦茎秆各节间壁厚度的影响
        2.2 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对小麦内部结构性物质含量的影响
        2.2.1 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对小麦茎秆木质素含量的影响
        2.2.2 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对小麦茎秆纤维素的影响
        2.3 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对小麦各节间充实度的影响
        2.4 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对小麦茎秆节间抗折力的影响
        2.5 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对小麦茎秆抗倒指数的影响
        2.6 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对小麦茎秆花前或花后C/N值的影响
    3 讨论与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小麦碳氮代谢及其产量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试验方法
        1.2.1 取样
        1.2.2 测定项目与方法
        1.3 数据分析与利用
    2 结果与分析
        2.1 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2.1.1 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对小麦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2.1.2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小麦籽粒灌浆速率的影响
        2.1.3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小麦籽粒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2.2 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对小麦群体叶面积指数和旗叶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2.2.1 对小麦群体叶面积指数(LAI)的影响
        2.2.2 对小麦旗叶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2.3. 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对小麦茎秆可溶性总糖含量的影响
        2.4. 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对小麦茎秆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2.5 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对小麦各营养器官花前贮藏物质转运的影响
        2.6 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对小麦各营养器官中花前贮藏氮素转运的影响
        2.7 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对小麦植株花前贮藏氮素再转运和花后氮素积累的影响
    3 讨论与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小麦籽粒品质及面粉品质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1.2.1 制粉
        1.2.2 品质分析
        1.3 数据分析与利用
    2 结果与分析
        2.1 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对小麦籽粒淀粉及其组分含量的影响
        2.2 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对小麦面粉粉质参数品质的影响
        2.3 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对小麦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
        2.4 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对小麦面粉品质的影响
    3 讨论与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讨论与结论
    1 讨论
        1.1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小麦抗倒伏能力的影响
        1.1.1 小麦倒伏的主要原因
        1.1.2 小麦茎秆特性与抗倒伏的关系
        1.1.3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小麦茎秆特征的影响
        1.2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小麦籽粒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1.2.1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小麦籽粒产量的影响
        1.2.2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小麦品质的影响
    2 结论
    3 本研究创新之处
    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小麦籽粒贮藏物质对加工品质影响的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小麦粒形、品质和农艺相关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D]. 陈华斌. 浙江大学, 2021(01)
  • [2]播期和种植密度对强筋小麦产量、品质及氮素利用率的调控效应[D]. 白羽.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3]开花期土壤含水量对不同品质类型小麦氮素利用和籽粒蛋白质品质的影响[D]. 唐兴旺.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4]小麦胚乳特异表达基因的筛选及其启动子元件的初步分析[D]. 赵宇茜.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5]弱筋与中筋小麦品质评价指标筛选及优质高产调控技术研究[D]. 杭雅文. 扬州大学, 2020(04)
  • [6]不同行管比滴灌模式对新疆春小麦产量及品质行间差异形成的影响及其生理机理[D]. 吕钊彦. 南京农业大学, 2017(07)
  • [7]遮光和渍水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D]. 李华伟. 南京农业大学, 2011(06)
  • [8]CO2浓度和氮肥水平对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D]. 崔昊. 南京农业大学, 2011(06)
  • [9]施氮量对小麦籽粒淀粉粒粒度分布的调控效应研究[D]. 于洪喜. 南京农业大学, 2011(06)
  • [10]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小麦茎秆抗倒伏能力及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D]. 朱占华. 南京农业大学, 2011(06)

标签:;  ;  ;  ;  ;  

小麦籽粒贮藏物质对加工品质影响的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