岛状皮瓣修复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

岛状皮瓣修复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

一、岛状皮瓣修复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论文文献综述)

常艳,王延玲,闫军美,李三亮[1](2021)在《含足底内侧动脉穿支血管的筋膜岛状皮瓣推进修复足底负重区软组织缺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在CT血管造影(CTA)辅助下,采用含足底内侧动脉穿支血管的筋膜岛状皮瓣修复足底负重区域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潍坊市益都中心医院2011年5月至2019年10月采用含足底内侧动脉穿支血管的筋膜岛状皮瓣修复足底负重区域软组织缺损患者资料。患者术前均行足部CTA检查,通过计算机软件重建足底血管三维数字化模型,了解供区穿支解剖情况,设计与受区缺损形状、大小相适应的个性化修复方案。术后随访皮瓣修复效果、足部功能及感觉功能。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术前CTA与术中实际测量的穿支血管管径、足跟缘距穿支起始距离的差异。结果共纳入9例患者,其中男5例,女4例,年龄16~65岁,平均41岁。创面缺损范围为2.0 cm×2.0 cm~4.0 cm×5.0 cm,穿支筋膜皮瓣切取面积为6.0 cm×4.0 cm~12.0 cm×8.0 cm。术后9例皮瓣全部存活,随访半年~5年,皮瓣满意度评分达(8.7±3.1)分,患者均表示满意。足功能评分标准评定:优3例,良5例,中1例。周围神经损伤临床效果评价:感觉恢复达S4级3例,S3级5例,S2级1例;感觉恢复范围达R4级4例,R3级4例,R2级1例。术前测量的各穿支血管管径及足跟缘距穿支起始距离与术中实际测量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含足底内侧动脉穿支血管的筋膜岛状皮瓣操作简单、安全、损伤小,是修复足底负重区域中、小范围软组织创面缺损的较好方式。

周荣,巨积辉,唐林峰,刘胜哲,刘跃飞,杨亮,胡昌庆[2](2021)在《带感觉神经的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足底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带感觉神经的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足底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6年1月—2019年3月,苏州大学附属瑞华医院足踝外科收治13例足底皮肤软组织缺损男性患者,年龄27~73岁,对其行回顾性队列研究。4例患者创面经2次扩创,9例患者创面经1次清创+1次或2次负压封闭引流治疗,所有患者创面干燥清洁无脓性渗液、分泌物培养阴性后行皮瓣修复。本组患者扩创后创面面积为13.0 cm×5.5 cm~36.0 cm×10.5 cm,采用带感觉神经的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切取面积为14 cm×6 cm~37 cm×11 cm),其中1例患者创面采用双叶皮瓣修复。皮瓣内旋股外侧动脉斜支或降支及其伴行静脉与受区胫后动脉及其伴行静脉或足底内侧动脉及其伴行静脉吻合,皮瓣内股外侧皮神经与受区隐神经或足底内侧皮神经吻合,供区均直接缝合。记录皮瓣成活情况,供受区伤口愈合情况,术后3个月随访时观察足底修复皮瓣溃疡发生情况。末次随访时采用英国医学研究会(BMRC)感觉功能评定标准评定皮瓣感觉,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系统进行综合评价。结果 13例患者14个皮瓣全部成活,其中2例患者术后出现静脉危象,经重新吻合血管后,皮瓣顺利成活。1例患者出院后出现深部组织感染,二次手术扩创后愈合;其余患者供受区伤口均愈合。本组患者术后随访6~18个月,5例患者皮瓣外形稍臃肿,其余8例患者皮瓣外形及质地较好。6例患者在术后3个月随访时皮瓣有溃疡发生,免负重活动后,自行愈合。末次随访时,本组患者供区可见少许线性瘢痕增生,BMRC感觉评定为S1级4例、S2级7例、S3级2例,AOFAS评分优3例、良7例、可2例、差1例。结论带感觉神经的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足底皮肤软组织缺损,供区可直接缝合,皮瓣外形良好,为足底本体感觉与负重功能的恢复提供了较佳的治疗方法。

冯占营[3](2021)在《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与腓肠神经营养血管岛状皮瓣在小腿及足部皮肤缺损、骨外露患者修复中的应用比较》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究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与腓肠神经营养血管岛状皮瓣在小腿及足部皮肤缺损、骨外露患者修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月—2020年1月小腿及足部皮肤缺损、骨外露患者72例,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两组为两组,每组36例。Ⅰ组行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Ⅱ组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岛状皮瓣修复。对比两组皮瓣成活情况、皮瓣修复面范围、皮瓣感觉恢复效果、皮瓣重建肢体功能及术前、术后3个月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74(GQOL-74)评分。结果:两组皮瓣完全成活率无显着差异(P>0.05);Ⅰ组皮瓣长、皮瓣宽高于Ⅱ组(P<0.05);两组皮瓣感觉恢复优良率无显着差异(P>0.05);两组皮瓣重建肢体功能优良率无显着差异(P>0.05);术后3个月两组GQOL-74评分高于术前(P<0.05),但组间对比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游离股前外侧皮瓣、腓肠神经营养血管岛状皮瓣修复小腿及足部皮肤缺损、骨外露,在皮瓣成活率、受区功能方面具有相似疗效,可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但游离股前外侧皮瓣可提供更大供量,是修复小腿及足部皮肤任意部位的理想选择。

徐永清[4](2020)在《小腿穿支皮瓣在中国的临床应用及进展》文中认为本文分析了近年来小腿穿支皮瓣在中国的临床应用、基础研究及其进展,就小腿穿支血管的数量、分布特点、如何定位穿支及数字化三维重建技术在小腿穿支皮瓣的应用进行了总结,讨论了以腓动脉、胫后动脉、胫前动脉、腓肠内侧动脉、腓肠外侧动脉、腓肠外侧浅动脉、腓浅动脉、隐动脉为蒂的穿支皮瓣及腓肠肌内、外侧头双蒂腓肠肌皮瓣修复跟腱复合缺损的改进,并就有代表性的手术和一些研究进展进行了介绍。

蒋诗定[5](2020)在《预制游离皮瓣在修复足跟部软组织损伤的疗效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预制游离皮瓣在修复足跟部软组织损伤的疗效差异,分析预制游离皮瓣在足跟部软组织损伤的临床疗效优缺点,为该术式在临床上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18例足跟部软组织损伤的病人,其中8人应用预制游离皮瓣修复足跟创面,另外10人采用游离股前外侧游离皮瓣修复足跟缺损,术后通过对两组皮瓣的恢复时间,下肢AFOAS评分、两点辨别觉、总体优良率以及并发症等进行对比研究,采用SPSS 23.0软件行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种手术方式在性别、年龄、受伤侧别,随访时间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结果上,预制游离皮瓣在恢复时间,下肢AFOAS评分及总体优良率优于股前外侧皮瓣(P<0.05),两者在两点辨别觉以及皮瓣血运及并发症方面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采用预制游离皮瓣更能促进足跟部功能的恢复,是临床上值得推广的手术方式。

陈刚[6](2020)在《带腓肠肌腱膜的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下肢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和评价带腓肠肌腱膜的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下肢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为临床进一步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 2017年7月——2018年12月在我院骨科收治入院的下肢软组织缺损患者16例,包括男性10例,女性6例,年龄范围是18-52岁,平均年龄是(36.5±8.9)岁。患者的皮肤缺损范围为4.5cm*7cm~8cm*11cm。平均随访时间为(16.4±5.2)个月。所有患者入院后治疗相关合并症,排除手术禁忌症后,切取带腓肠肌腱膜的腓动脉穿支皮瓣进行创面修复。术后观察皮瓣状态、感觉功能分级So-S5、踝关节跖屈和背伸活动度(AOFAS评分),并运用健康调查简表(the MOS item short from health survey,SF-36),评价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果]共有13例皮瓣完全成活,创面一期愈合,完全存活率为81.25%。术后并发症包括4例增生性瘢痕,6例色素沉着,6例植皮区麻木,5例植皮区痛觉异常。术后12个月,8例患者的皮瓣感觉测试结果是S1,6例患者是S2,2例患者是S3。术后3个月和术后12个月的踝关节跖屈和背伸活动度明显高于术前(P<0.05)。术后3个月和术后12个月的AOFAS评分分别是(73.5±8.2)分(P<0.001)和(91.3±10.6)分,均明显高于术前(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3个月和12个月的患者SF-36评分各亚项均显着提高(P<0.05)。[结论]带腓肠肌腱膜的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下肢软组织缺损,皮瓣存活率高,并发症少,修复部位感觉以及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吕文涛[7](2020)在《血流桥接型静脉皮瓣修复伴有指动脉缺损的手指创面的临床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血流桥接型静脉皮瓣在修复伴有指动脉缺损的手指创面的应用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4年2月至2017年9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手指创面伴有指固有动脉缺损的49例患者共53指,通过切取前臂静脉皮瓣进行桥接修复。其中男性37例,女性12例,患者年龄为18~55岁,平均32岁。致伤原因:压砸伤22例,切割伤14例,机器绞伤6例,电锯伤5例,车祸伤2例。右手22例24指,左手27例29指。受伤指别:拇指2指,示指22指,中指20指,环指6指,小指3指。49例53指均有不同程度的皮肤软组织缺损合并指固有动脉缺损,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为1.3cm×0.8cm~6.0cm×2.5cm;血管缺损长度1.0~6.5cm,平均2.6cm;53个手指中,桥接一侧指固有动脉46指,桥接双侧指固有动脉7指。53指中用于桥接断指18指,其中有4指桥接双侧指固有动脉,14指桥接一侧指固有动脉,18指均桥接了皮下静脉。采用皮瓣倒置修复受区26指,顺置修复受区27指。根据手指损伤严重程度、末梢循环情况我们将需要静脉皮瓣桥接修复的创面分为三型:Ⅰ型,创面伴有一侧指固有动脉缺损,手指血供无明显障碍者;Ⅱ型,创面伴有双侧指固有动脉缺损,手指血供不足者;Ⅲ型,手指离断伴有创面及指动脉缺损者。根据创面的分型,设计三种形式的血流桥接型静脉皮瓣分别予以修复。针对Ⅰ型创面采用单干输入型静脉皮瓣修复,并桥接单侧指固有动脉;针对Ⅱ型创面采用双干输入型静脉皮瓣修复,并桥接双侧指固有动脉;针对Ⅲ型创面采用双干或多干输入兼输出型静脉皮瓣修复,并桥接手指的动静脉。结果:本组49例53指,术后4指皮瓣发生动脉危象,2指皮瓣经保守治疗缓解,2指皮瓣经手术探查为桥接指固有动脉近端吻合口血栓栓塞所致,重新吻合后缓解;术后11指皮瓣于术后3天内出现张力性水疱,予刺破抽水、换药等对症治疗,7指皮瓣缓解,其中4指皮瓣术后水疱反复出现、肿胀严重,出现静脉危象,经手术探查1例为血肿压迫所致,予以清除血肿、彻底止血后缓解,1例为吻合口血栓栓塞所致,桥接静脉后缓解,其中2指皮瓣边缘部分坏死,换药后脱痂愈合。其余指体、皮瓣均顺利成活,切口均Ⅰ期愈合。本组49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24个月,平均14个月。5指皮瓣存在轻度色素沉着,4指皮瓣存在轻度色素缺失,其余皮瓣色泽与周围正常皮肤相近,皮瓣质地均柔软,无明显萎缩,外形不臃肿。前臂皮瓣供区仅留有线状瘢痕,无明显增生、挛缩,腕关节及肘关节屈伸活动不受限。采用关节总活动度对患指运动功能进行评定,优:33指,良:12指,可:8指,优良率为85%。采用自制的静脉皮瓣功能评价表对本组皮瓣进行评定,优:12指,良:34指,可:7指,优良率87%。结论:将伴有指固有动脉缺损的手指创面根据手指损伤严重程度、末梢循环情况分成三型,分别采用三种不同形式的血流桥接型静脉皮瓣进行修复,可以做到精准的修复,在修复创面的同时,桥接了指固有动脉的缺损,覆盖了创面,又重建了远端指体的血供,可以获得满意的疗效。

李成虎[8](2020)在《改良足底内侧神经血管蒂岛状皮瓣修复足跟部软组织缺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 目前修复足跟部软组织的方法很多,其中选用足底内侧神经血管蒂岛状皮瓣为佳,因其组织坚韧,耐磨耐压,受区感觉佳,且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但在随访过程中发现患者术后足部扒滑能力明显减弱,雨雪天尤盛,这是由于大踇指感觉功能减退导致的。针对此类状况,笔者设计改良足底内侧神经血管蒂岛状皮瓣,以期探讨患者足部扒滑能力减弱及大踇指感觉欠佳的原因,并力求弥补传统足底内侧神经血管蒂岛状皮瓣的缺点。方法 笔者先用四只足标本做相关解剖研究,以探查足底内侧神经血管的走向与分布,尤其神经的分支及其规律,为设计改良足底内侧神经血管蒂岛状皮瓣做好相关解剖准备。传统足底内侧神经血管蒂岛状皮瓣,需要切断第1足趾足底的内外侧固有神经以便获取足够长的蒂部,才能转移修复足跟部软组织缺损。笔者设计改良足底内侧神经血管蒂岛状皮瓣:即保留第1趾足底内侧固有神经的足底内侧神经血管蒂岛状皮瓣。再从2017年9月-2019年8月足跟部缺损的患者中选取12例进行研究术后第一踇指感觉恢复情况。患侧踇指感觉为实验组;健侧踇指感觉为对照组。术后感觉功能恢复,选用两点辨别觉及音叉震动觉来评价,术后随访6-12个月,取术后第2、4、6个月的随访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2例病例均采用改良足底内侧神经血管蒂岛状皮瓣修复足跟部软组织缺损,12例皮瓣及供区皮片全部成活。其中1例皮瓣远端出现张力性水泡,未影响皮瓣成活。术后随访6-12个月,经两点辨别觉、“Y”形的钢质音叉测试后,收集数据。经统计学分析,实验组术后2月、术后4月、术后6月的`X±S值分别是10.99±1.17、10.36±1.17、9.44±1.15;对照组术后2月、术后4月、术后6月`X±S值分别是10.10±0.88、10.49±1.27、9.90±1.33。实验组与对照组术后2月、术后4月、术后6月进行配对对比,P值分别是P<0.05、P>0.05、P>0.05,说明实验组与对照组术后2月有统计学差异,术后4月与术后6月无统计学差异。音叉震动觉均相同或相似。结论 改良足底内侧神经血管蒂岛状皮瓣,即保留第一趾足底内侧固有神经的足底神经血管蒂岛状皮瓣,修复足跟部软组织缺损具有明显优势,覆盖修复创面并保留患者患足踇趾感觉、运动功能,术后供区第一趾感觉恢复良好,扒滑能力无明显影响;且操作简单,值得在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仓正强[9](2020)在《足底内侧皮瓣的临床应用及血管造影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足底内侧皮瓣修复小腿下段、踝周和足部软组织缺损目的:总结足底内侧皮瓣修复小腿下段、踝周和足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经验,评估该皮瓣修复下肢远端软组织缺损的美学和功能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7年12月在东部战区总医院烧伤整形科行足底内侧皮瓣移植术修复下肢远端软组织缺损的病例29例。根据缺损部位将患者分为三组:小腿下段和踝周组,足跟组,前足底组。分析内容包括致伤原因、术前准备、手术过程、术后结果等,并评估远期外观满意度和功能恢复情况。结果:22例患者(75.9%)行顺行足底内侧皮瓣修复小腿下段、踝周和足跟缺损,7例(24.1%)行逆行足底内侧皮瓣修复前足底缺损。术后28例(96.6%)皮瓣完全存活,1例(3.4%)皮瓣发生边缘坏死。平均随访18.6个月,最后一次随访中,所有存活的患者均可以穿鞋行走超过1小时。足跟组和前足底组患者均对重建外观满意,小腿下段和踝周组中有5例(62.5%)患者抱怨皮瓣与周围皮肤颜色差异明显。所有供瓣区采用中厚皮片移植覆盖,成活良好,无患者抱怨供区外观。结论:足底内侧皮瓣具有位置隐蔽、外观良好、功能重建、并发症少等优点,是修复小腿下段、踝周、足跟和前足底软组织缺损的良好选择。其中,足底内侧皮瓣在足跟和前足底缺损重建中具有极佳的美学外观和功能重建效果。第二部分胫前-足背动脉损伤后足底内侧皮瓣的应用目的:探讨胫前动脉损伤后行足底内侧皮瓣移植术的可行性。方法:选取东部战区总医院烧伤整形科2015年1月-2019年8月收治的7例伴胫前动脉损伤的踝周软组织缺损患者,术前行DSA检查评估患足血流动力学变化。DSA示足底深弓来源血液足够供应患足远端血运,方行足底内侧皮瓣移植术修复缺损。术后观察皮瓣及患足远端足趾血运。结果:所有DSA检查中均可观察到基于血流轨迹而显影的足底内侧动脉、足底外侧动脉、足底深弓、足背动脉及其足底深支等动脉结构以及足底深弓-足背动脉足底深支和足底深弓-足底内侧动脉吻合结构。所有胫前动脉-足背动脉血流中断,胫后动脉来源的血液经三种途径重新分布至患足。足底内侧动脉分布在足底内侧区,其远端与足底深弓吻合。术后7例皮瓣均完全成活,同侧足趾血运正常。平均随访13.7个月,无皮瓣臃肿、溃疡发生,无患侧足趾疼痛、溃疡、坏死发生。结论:DSA可以准确、直观地显示胫前动脉损伤后患者足部血流动力学变化。DSA检查结果和临床研究证明胫前动脉损伤不是足底内侧皮瓣的禁忌症。第三部分逆行足底内侧皮瓣的血供基础及其应用目的:应用DSA研究前足底缺损患者的足底血流动力学,为逆行足底内侧皮瓣的设计提供可靠依据,评价DSA指导逆行足底内侧皮瓣移植术的可靠性。方法:选取东部战区总医院烧伤整形科2015年1月-2019年8月收治5例前足底软组织缺损患者,术前行DSA检查评估患足血流动力学,为逆行足底内侧皮瓣移植提供依据。结果:所有DSA检查中均可观察到足底内侧动脉、足底深弓,其中足底内侧动脉浅支在所有DSA检查中均可见,足底内侧动脉深支仅在3例DSA检查中可见。所有DSA检查均可见足底内侧动脉浅支-足底深弓吻合结构,仅在2例DSA检查中观察到足底内侧动脉深支-足底深弓吻合结构。术后5例皮瓣均完全成活。平均随访15.2个月,所有皮瓣无明显臃肿、破溃。结论:DSA检查显示逆行足底内侧皮瓣的血供基础是足底内侧动脉浅支-足底深弓吻合结构,这为应用该皮瓣修复前足底软组织缺损提供了影像学证据。

魏庆宇[10](2020)在《组合再造和第二足趾移植再造治疗Ⅱ-Ⅲ度拇指缺损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踇甲瓣联合第二足趾关节肌腱组合、踇甲瓣联合髂骨植骨组合、游离移植第二足趾三种常用拇指再造方式在拇指Ⅱ-Ⅲ度缺损修复重建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的分析2016年9月-2019年11月在我院手外科接受拇指再造手术的拇指Ⅱ-Ⅲ度缺损患者。按接受不同的手术方式将54名患者分为三组,A组踇甲瓣联合第二足趾关节肌腱组合再造拇指18例,其中男12例,女6例,Ⅱ度5例,Ⅲ度13例,年龄19-56岁,B组踇甲瓣联合髂骨植骨组合再造拇指18例,其中男11例,女7例,Ⅱ度6例,Ⅲ度12例,年龄20-57岁,C组为单纯移植足二趾再造拇指18例,其中男12例,女6例,Ⅱ度5例,Ⅲ度13例,年龄24-61岁。所有患者术前准备,术后康复治疗均为无差异,手术操作均为同一组医师合作完成。术后随访3个月-40个月。观察统计三组患者患者住院天数;手术时间;再造拇指功能评分;外观评分;感染、血肿、皮瓣坏死或部分坏死的发生率;足部供区AOFAS踇趾-跖趾-趾间关节疼痛功能评分。结果:1、三组患者一般情况(年龄、性别、分型)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2、三组患者住院天数的比较,A组17.33天±3.63 B组18.00天±5.05 C组10.1天±3.37。3组数据属于正态分布资料,方差齐性相等,F=20.358,P<0.001,可以认为三组间总体上看具有统计学意义,可以进一步作两两比较。三组患者中A组与B组比较(p=0.626>0.05),不具有统计学差异。A组与C组比较(P<0.001),具有统计学意义。B组和C组比较(P<0.001),具有统计学意义。3、三组患者手术耗时的比较,A组10.86h±0.87 B组9.28h±0.62 C组3.49h±0.59。3组数据属于正态分布资料,方差齐性相等,F=542.38 P<0.001,可以认为三组间总体上看具有统计学意义,可以进一步作两两比较。三组患者中A组与B组比较(p<0.001),具有统计学差异。A组与C组比较(P<0.001),具有统计学意义。B组和C组比较(P<0.001),具有统计学意义。4、三组患者再造指的功能评分的比较,A组12.83±0.86 B组10.27±0.83C组12.28±0.96。3组数据属于正态分布资料,方差齐性相等,F=41.75 P<0.001,可以认为三组间总体上看具有统计学意义,可以进一步作两两比较。三组患者中A组与B组比较(p<0.001),具有统计学差异。A组与C组比较(P=0.065>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B组和C组比较(P<0.001),具有统计学意义。5、三组患者再造拇指的外形评分的比较,A组33.50±1.76 B组33.83±1.92 C组17.22±3.75。3组数据属于正态分布资料,方差齐性相等,F=233.751 P<0.001,可以认为三组间总体上看具有统计学意义,可以进一步作两两比较。三组患者中A组与B组比较(p=0.706>0.05),不具有统计学差异。A组与C组比较(P<0.001),具有统计学意义。B组和C组比较(P<0.001),具有统计学意义。6、三组患者中,A组患者中1例发生感染,1例出现术后皮瓣动脉危象,1例出现皮瓣边缘部分坏死;B组患者2例出现动脉危象,1例出现皮瓣边缘部分坏死;C组患者无感染、血肿、皮瓣部分坏死发生。使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做两两比较,A组与B组比较(P=1>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A组与C组比较(P=0.229>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B组和C组比较(P=0.229>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7、三组患者足部供区AOFAS踇趾-跖趾-趾间关节疼痛功能评分的比较,A组71.17±4.62 B组85.83±3.70 C组70.89±5.30。3组数据属于正态分布资料,方差齐性相等,F=62.543 P<0.001,可以认为三组间总体上看具有统计学意义,可以进一步作两两比较。三组患者中A组与B组比较(p<0.001),具有统计学差异。A组与C组比较(P=0.86>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B组和C组比较(P<0.001),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踇甲瓣联合第二足趾骨关节肌腱系统或联合髂骨植骨组合再造修复拇指Ⅱ、Ⅲ度缺损能恢复良好的外观,且踇甲瓣联合第二足趾骨关节肌腱系统组合再造的功能恢复比踇甲瓣联合髂骨植骨组合再造更好。2、单纯游离第二足趾再造修复拇指Ⅱ、Ⅲ度缺损操作简便,手术时间少,适合对外形要求较低或不愿承担较大手术风险的患者。3、踇甲瓣联合髂骨植骨组合再造拇指对足部供区伤害小。

二、岛状皮瓣修复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岛状皮瓣修复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论文提纲范文)

(3)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与腓肠神经营养血管岛状皮瓣在小腿及足部皮肤缺损、骨外露患者修复中的应用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1.2.2 排除标准:
    1.3 方法
        1.3.1 Ⅰ组:
        1.3.2 Ⅱ组:
    1.4 观察指标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皮瓣成活情况
    2.2 皮瓣修复面范围
    2.3 皮瓣感觉恢复效果
    2.4 皮瓣重建肢体功能
    2.5 GQOL-74评分
3 讨论

(5)预制游离皮瓣在修复足跟部软组织损伤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概述
    1.2 游离股前外皮瓣
    1.3 预制游离皮瓣
    1.4 研究内容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入选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手术方法
        2.4.1 预制游离皮瓣治疗方法
        2.4.2 对照组治疗方法
    2.5 术后处理
    2.6 评价指标
    2.7 统计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一般资料比较
    3.2 术后结果比较
        3.2.1 两组手术方法在愈合时间、AOFAS方面比较
        3.2.2 两点辨别觉的比较
        3.2.3 末次随访并发症比较
        3.2.4 末次随访优良率比较
第4章 典型病例
    典型病例一
    典型病例二
第5章 讨论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6)带腓肠肌腱膜的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下肢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病例纳入和排除标准
    3. 手术方法
    4. 临床随访和疗效评估
    5. 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患者的基线资料
    2. 术后皮瓣状态和存活率
    3. 皮瓣感觉功能评价
    4. 踝关节功能评价
    5. 患者生活质量评价
讨论
    1. 下肢软组织缺损的特点
    2. 腓动脉穿支血管特点
    3. 带腓肠肌腱膜的腓动脉穿支皮瓣的解剖和血供
    4. 带腓肠肌腱膜的腓动脉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
    5. 带腓肠肌腱膜的腓动脉穿支皮瓣的优缺点
    6. 皮瓣手术的术前准备和评估
    7. 临床操作中的注意事项
    8. 皮瓣并发症的评估和预防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足踩部软组织缺损修复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文章
中英文缩略对照表
致谢

(7)血流桥接型静脉皮瓣修复伴有指动脉缺损的手指创面的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前言
二、材料与方法
    (一) 一般资料
    (二) 方法
        1. 手术方法
        2. 术后处理
        3. 疗效评定标准
三、结果
    (一) 皮瓣成活及术后并发症情况
    (二) 功能评定结果
四、典型病例
    (一) 典型病例1
    (二) 典型病例2
    (三) 典型病例3
五、讨论
    (一) 血流桥接型静脉皮瓣的成活机制
    (二) 伴有指固有动脉缺损创面的修复方法及分型
    (三) 静脉皮瓣的分型
    (四) 血流桥接型静脉皮瓣的分型
    (五) 血流桥接型静脉皮瓣修复伴有指固有动脉缺损创面的修复原则
    (六) 关于术后并发症方面
    (七) 关于术后功能评价问题
    (八) 前臂血流桥接型静脉皮瓣的优点和缺点
    (九) 注意事项
六、总结
七、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伴有指固有动脉缺损的手指创面的修复现状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改良足底内侧神经血管蒂岛状皮瓣修复足跟部软组织缺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 仪器与设备
    2 纳入标准
    3 一般资料
    4 手术方法
    5 数据分析
    6 典型病例
讨论
    1 足底内侧皮瓣的历史来源
    2 足部相关解剖
    3 足跟部软组织缺损形成的原因
    4 足跟部软组织缺损修复的方法
    5 改良足底内侧神经血管蒂岛状皮瓣的解剖
    6 改良足底内侧神经血管蒂岛状皮瓣的临床价值
    7 保留第一趾足底固有神经的重要性
    8 供瓣区的处理及预后
    9 注意事项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9)足底内侧皮瓣的临床应用及血管造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第一部分 足底内侧皮瓣修复小腿下段、踝周和足部软组织缺损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胫前-足背动脉损伤后足底内侧皮瓣的应用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三部分 逆行足底内侧皮瓣的血供基础及其应用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足底内侧皮瓣的解剖学研究及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攻读学位期间临床轮转科室和参加相关考试情况
致谢

(10)组合再造和第二足趾移植再造治疗Ⅱ-Ⅲ度拇指缺损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拇指缺损的治疗进展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四、岛状皮瓣修复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论文参考文献)

  • [1]含足底内侧动脉穿支血管的筋膜岛状皮瓣推进修复足底负重区软组织缺损[J]. 常艳,王延玲,闫军美,李三亮.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2021(06)
  • [2]带感觉神经的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足底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J]. 周荣,巨积辉,唐林峰,刘胜哲,刘跃飞,杨亮,胡昌庆. 中华烧伤杂志, 2021(05)
  • [3]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与腓肠神经营养血管岛状皮瓣在小腿及足部皮肤缺损、骨外露患者修复中的应用比较[J]. 冯占营.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1(08)
  • [4]小腿穿支皮瓣在中国的临床应用及进展[J]. 徐永清.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2020(06)
  • [5]预制游离皮瓣在修复足跟部软组织损伤的疗效分析[D]. 蒋诗定. 南昌大学, 2020(08)
  • [6]带腓肠肌腱膜的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下肢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研究[D]. 陈刚. 苏州大学, 2020(02)
  • [7]血流桥接型静脉皮瓣修复伴有指动脉缺损的手指创面的临床应用研究[D]. 吕文涛. 苏州大学, 2020(02)
  • [8]改良足底内侧神经血管蒂岛状皮瓣修复足跟部软组织缺损[D]. 李成虎. 蚌埠医学院, 2020(01)
  • [9]足底内侧皮瓣的临床应用及血管造影研究[D]. 仓正强. 南京医科大学, 2020(07)
  • [10]组合再造和第二足趾移植再造治疗Ⅱ-Ⅲ度拇指缺损的临床研究[D]. 魏庆宇. 西南医科大学, 2020(09)

标签:;  

岛状皮瓣修复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