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文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

论语文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论语文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论文文献综述)

李玉[1](2021)在《统编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古代论说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晏琼芬[2](2021)在《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文选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言文作为传达古人智慧和情感的重要载体,因其丰富的文本特性和较高的审美价值,一直被视为语文教学的重点篇目,也被赋予了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的重要意义。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依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的相应要求,在设计理念、教材选文、编排体例等方面都进行了相应的调整。高中生正处于认知发展、思维提升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教材的选编变化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文言文作品的感知体验。因此,作为刚投入使用不久的统编版语文教材,快速把握新教材的设计意旨和选编特点,了解新老教材选文编排异同,做出相应的教学调整,保证教学的有效实施,是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基于此,本文立足于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的编写理念和课程标准要求,尝试分析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文的选文构成和编排体例,再结合文言文选编特点和语文核心素养培育要求,提出相应的选编反思和教学建议。全文分为绪论、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绪论主要介绍研究缘起、研究意义、概念界定、研究综述和研究方法五部分内容。正文分为四章。第一章对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文选编的理论依据和实践要求进行概述。第二章主要梳理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文的选文构成情况,笔者从选文数量、选文分布、选文内容等方面展开选文研究,最后总结选文特点。研究过程中笔者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为比较对象,梳理两版教材中的同文篇目,并统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的增改篇目。第三章在梳理教材选文的基础上,从编排系统和助读系统两个方面分析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文的编排情况,并对编排特点进行总结。第四章依据文言文的选编情况,尝试从选文时代、选文文体和选文作者等角度对教材文言文选编状况进行反思。最后从整体把握选文特点,了解各类文本分布;明确选文编排变化,及时做出教学调整;有效利用助读系统,促进学生自主建构;重视文言价值意蕴,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等方面提出文言文教学建议。结语部分则在论文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取得的收获和存在的不足,并阐述下一步的教学展望。本文以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文选编为研究基点,旨在探究新教材文言文的选文和编排特点,并结合实际选编情况和文言文教学要求,做出相应的选编反思和提出一定的教学建议。希望能为教师全面了解文言文选编变化提供些许参考,以期对今后的高中文言文教学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李玲[3](2021)在《整本书阅读视野下初中小说类节选文教学研究》文中认为

向颖[4](2021)在《初中文言文内容知识教学的“碎片化”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言文作是中国古代语言文化的主要载体,学好文言文,是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对于学生来讲,学好文言文也是一种必然的选择,然而,文言文存在碎片化现象,教学并不乐观。在互联网时代下,信息技术和移动终端高速发展,又使碎片化学习成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在带来信息资源丰富、学习方式灵活等好处的同时,也带来感觉障碍、知觉障碍、记忆障碍、思维障碍等一系列弊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碎片化学习的内容知识缺少体系。本论文以改进文言文碎片化为立足点,试图谋求文言文碎片化学习和文言文课堂学习的互利共赢。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界定了文言文及其内容知识、碎片化与碎片化学习的概念,并分析了初中生碎片化学习现状、文言文碎片化改进的可行性分析以及文言文碎片化改进和文言文碎片化学习的互助价值。第二部分:主要以教师问卷调查和学生问卷调查为依据,分析初中文言文碎片化在教材、教师、教学内容上可能存在的原因。第三部分:针对初中文言文碎片化的现状及原因,提出文言文碎片化改进的建议。主要包括构建文言文知识体系,设计单篇群文并行的阅读教学和横纵向联系并重等教学方法,以及指导初中生进行碎片化学习。

侯丽[5](2021)在《初中古代散文儒家思想文化解读及教学建议》文中认为文化是课程的源泉和母体,课程是对文化的选择和传承,语文课程的文化本质决定了语文课程内容选择与设置必然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导向,以儒家文化的价值体系与道德规范为核心,初中语文教材古代散文选篇明确体现儒家思想文化精神的传承与弘扬,从课程文化价值角度审视教材选文,分类解读选文蕴含的儒家思想文化精髓,对于语文课程核心素养目标的实现,语文课程教学文化体系的建构具有重要意义。前言部分通过文献梳理整合,归纳目前初中古代散文课程教学文化价值属性研究三种主要倾向为普泛的文化思想研究、儒家文化思想研究和儒家文化思想教学实践研究,陈述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突破单篇选文的孤立解读,将全部选文划分为儒家文化文化思想典型表现与非典型表现两类,注重不同年级选文儒家思想内涵的变化与整体性,明确初中古代散文选篇儒家思想文化的教学侧重,为非典型性表现儒家思想文化文本提供解读路径。第一部分从言语角度分析初中古代散文选篇作为语文课程内容重要组成部分的课程理论依据与课程功能价值,梳理初中语文统编本教材古代散文选编篇目的年级分布、单元规划、学习要求与教材助读系统,揭示初中古代散文课程教学目标的层次性与递进性,勾画初中语文古代散文教材教学体系框架。第二部分在初中语文古代散文教材教学体系框架下,整体概述选文儒家思想文化主要内容,将教材古代散文选文划分为典型表现与非典型表现两类,逐一进行儒家思想文化内蕴解读,突出篇目间儒家思想文化的联结与侧重。第三部分对儒家思想文化课程教学取向下的初中古代散文教学现状进行分析,指出教学设计观念与实施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语文课程文化本质、教材教学体系、学情分析、教师专业素养提升四个方面给出具体教学建议,为教学实践提供有益的参照与借鉴。

范丹凝[6](2021)在《吴汝纶古文理论与创作研究》文中提出吴汝纶是晚清着名学者、古文家和教育家。然而迄今为止学界对于这位“桐城派最后宗师”尚未有过系统的讨论,也未曾出现以吴汝纶作为研究对象专着。古文是吴汝纶不朽的功业,也是他一生学行的基础,所以研究吴汝纶的思想和创作,须从其文学活动入手,深入研摩文本,了解其继往开新古文理论和创作,才能全面把握吴汝纶生平学行大旨及其他方面的思想。本文以吴汝纶的古文理论和古文创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再次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吴汝纶以古文说经、以古文设教方面的内容。介于目前尚无对于吴汝纶生平经历的系统的梳理,故而本文第一章用了较长的篇幅考论吴汝纶的一生行迹,尤其是他早年幕府经历和为官经历。通过考察他的人生经历,分析他的性格特点、价值祈向和学术追求,为进一步阐述其学术思想和古文理论、创作观念奠定基础。第二章、第三章和第四章着重吴汝纶的古文理论和创作。其中第二章为全文重点,探明吴汝纶古文思想的两个核心主张:道因文存和以文求道。这两个观念也是吴汝纶一切古文思想的起点,也是勾通他对于桐城古文之学理念和经世致用价值观的核心思想。结合目前文本资料来看,吴汝纶关于古文创作的理论大多来自桐城派经典文论,故而本文第三章主要论述吴汝纶古文创作中承袭自桐城派的一面。包括他对于姚鼐“古文之学”的理解、对桐城派创作方法和与之相应的古文风格的继承。吴汝纶着籍桐城,又从学曾国藩,既是桐城的后学晚生,又是“湘乡派”的中坚力量,他的古文理论自桐城派中来,在创作中又融合了湘乡派之气派。故而其创作理论和行文之习尚未背离桐城法度,但文章主题与审美取向却又与之异趣。故而文章第四章重点结合吴汝纶代表性的古文作品,分析他在古文创作主题、形式、审美趋向方面的具体观念,力图较全面地展示吴汝纶在古文内容选择和风格取向上偏于湘乡派的一面。第五章涉及了吴汝纶“以文求道”的一个重要方面,即经学研究。这是一个很少被注意到的问题。事实上,桐城派大部分作家都有经学研究的经验,但并无独树一帜的经学研究方法。吴汝纶继承了姚鼐以来经学研究的成果,并将其落实在《尚书故》《易说》的写作方面。而究其“因文求意”的说经方法,亦与其“以文求道”的古文理论有关。第六章专门讨论吴汝纶“以文设教”的理论。吴汝纶关于以古文养育人才以及在清末新政中“以文设教”的一系列观点。这部分观念也是他“以文求道”古文观念的延续。在莲池书院时,他教导弟子学习古文是以“通达世变”为目的的;而经历了日本考察之后,他对于古文设教抱以传承国民精神的希望。事实上,吴汝纶当时提出的关于新式课堂中学设置的观点,成为后世中小学语文教育的主题纲领。同时,从桐城古文存亡的角度,吴汝纶在新式教育中“以文设教”观念最终动摇了古文这一经典文体存在的基础,间接加速了桐城古文走向衰亡。无论从古文理论或是创作上看,吴汝纶的古文思想与其持守的经世致用精神密不可分。在他积极探求以文弼世的道路上,除了赋予古文实用性的功能以外,也强化了以古文讲求经世之务的作用。吴汝纶希望加强文法的作用以发挥古文在描述新时期新事物时的重要作用,同时彰显古文之体作为“中学精髓”在文学艺术层面的优越性。在他的努力之下,古文艺术性和实用性皆得以发挥作用,既具备古典文言散文的形式,又在清末相当一段时间充当了新学思想的载体。后世新文学的倡导者尽管强烈批判桐城派,却也承认正是由于吴汝纶等人对于古文的改造使得桐城古文在晚近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成为了新思想和新文学的领路人。

成卓[7](2021)在《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篇特色及育人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语言文字、传统哲学、传统文学、史学文化、传统艺术和精神理念等内容的集中体,凝聚着中华民族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价值取向等方面的要求,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语文课程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具有其它学科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语文教材是语文课程的重要载体,蕴涵着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教育具有特殊意义。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丰富,选篇内容极具特色,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重要的典范价值。通过对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篇特色及教学情况的分析,实地调研得出当前语文教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方面存在的困境,以期对初中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的内容进行反思,对初中语文教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策略提出可供参考的建议。第一章揭示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目标、功能与意义。从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课程出发阐释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的课程目标;从小方向出发揭示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传统文化教育的育人功能;从语文教材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的育人意义出发阐释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的育人价值。第二章对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选文特色进行系统研究。从语文教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编系统入手,明确中学传统文化选文的物质文化教育内容,总结出初中语文教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的精神特质,为初中语文教材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结合提供内容依据。第三章研究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情况。通过实地调查得出当前初中语文教材传统文化教育资源整理有限、教师育人方式创新不足、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兴趣有待提升的结论。第四章在调查问卷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策略。从落实路径出发,立足学校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层面对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资源进行补充,再从教师层面提出可实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策略。通过对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篇特色进行分析之后,根据实际调查提出相关育人策略。一方面能够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在中学的不断落实与完善,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力与感召力;另一方面,也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去了解、走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彰显中华文化魅力。

刁春辉[8](2021)在《“大统”天下时代的中国与世界 ——廖平“大统”经学研究》文中指出论文以廖平的经学思想,特别是他的“大统小统”论为研究对象,“大统小统”论是廖平在他的经学三变时期提出的,在四变、五变中进行了理论完善。其定型基本是在他的五变时期。我们的研究集中于他定型期,即四变、五变时期的“大统论”。研究他的大统论试图解决两大主题:第一,廖平大统论中的改良经学与汉宋主流经学形态——郑学和朱子学相比,其在经学基本观念和处理方法上的差异;第二个主题是处理廖平大统论的时代性意义、实用性意义。我们的题目也明白的揭示出这两个主题,“大统天下时代的中国与世界”就是第二个主题,“廖平的经学研究”则是指的第一个主题。廖平作为一个经学家、思想家,不论在中国经学史中,还是在中国思想史中,都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本文着重从几个方面对廖平经学的思想和价值进行了阐扬。首先,作者从廖平的着作中抽绎出他的“大统”制度论,并指出这种制度论实具有“宪制”意涵。廖平虽没有使用这一词语,但他将经学的性质类比为西方法政学,就已经透漏出他对经学“法典”性质的确认。廖平对此“宪制”的内容说明是特别广泛的。可以分为央地制度、中央官制和国际制度三个层面。其中,廖平的疆域论就包含了央地制度和国际制度两个方向的意涵。就央地制度而言,实际上廖平一直在谈的是天下体系中的“畿地”,随着王统、帝统、皇统疆域的逐次扩大,畿地所控制的范围也逐渐扩大,从原来的千里“王畿”变成三千里“帝畿”、六千里“皇畿”,而畿地之内的管理方式并不是松散的封建制,而更像是秦朝以后建立的普遍性的中央集权式郡县制。虽然皇、帝、王、伯被廖平建构成主要是经学的制度体系,但因为廖平信守的“经为百世之书”原则,经学的制度必会在历史中有所呈现,因此从秦朝统一后在全国推行的郡县制开始,实际上就是廖平经学中畿地制度的推行,并且从秦至清,中国所实行的郡县制范围是不断扩展的,这就对应于畿地从王畿到皇畿的转变,特别是清朝后期,通过将东北划省、新疆建省等举动,开始在边疆区域加强完善管理方式,确立了边疆郡县体制,这一体制在后来的共和国时代实际上也得到了继承。清朝在疆域和管理体制上所完成的事业在廖平经学中实际暗示了中国为未来天下“大统”时代的“皇畿”地位。同时,廖平也为郡县制在历史中国的长期施行提供了经学说明,在以往的经学思想史中,长期存在经制“封建”与史制“郡县”无法调和的矛盾,这也让深受经学影响的中国历史经常出现复封建的理论呼吁和现实行动。廖平的经学努力正是试图调和解决这种矛盾。在风雨如晦的年代,廖平依然坚信经学所代表的中国文化的价值标准和中国制度的治理价值。在国际秩序的制度建设上,经学依然有其丰富的智慧,实际上以中国为中心形成的东亚秩序就是一种“小统”实现,“小统”是“大统”的次级实现,是“大统”的“模范”。世界转入“大统”阶段,意味着新天下时代的到来,也就是整个世界都逐渐卷入到一个关联更加密切同时争斗也更加激烈的关系系统中,这样一个关系系统的初始阶段必然是各行其是的,但这种各自从自身利益出发,相互争夺占领生存资源和精神资源的权力意志的流行最终会让位于具有更高统领性的一体化进程。当然,这个一体化进程不是一帆风顺、一蹴而就的,它首先是几个区域性组织的出现,也就是廖平所讲“帝”统的出现,多个“帝”统下的每一统都既是经济上的一体性化组织,也是政治上次序井然的区域治理性组织,更是在文明上达成了一定程度一致性的文明共同体。因其每个帝统下均有“帝畿”的存在,而“帝畿”就是那个区域内道德、文明的核心地域。但多个帝统的存在也表示这还是一个多核心的多元化“天下”,廖平对此的论述是在“九帝”说和“四帝”说,从“九帝”到“四帝”是这个多元化天下的进一步精简化发展,这也是文化、经济、社会进一步融合发展的结果。但“五帝”说的出现改变了天下格局,“五帝”格局乃是一中四方格局,此格局的出现预示尽管天下仍是多元天下,但普遍化、融合化的一统性思想和现实层面的政治经济综合实体已经出现,未来的大同化趋势不可避免的出现。所以最后会有“皇统”的出现。“皇统”是人学大统的最终实现,其本身也并非不再变化,而是仍有主客易位的“三统”循环,最终达至泰皇之局。第三,廖平从中央官制层面叙述了经典变化:从王统的三公制到帝统的五官制,最后到皇统的六官制,其中的核心经典是《王制》和《周礼》。廖平将《王制》文本次序进行了大幅改动,写就《王制订本》发行,其中的指导性思维是将《王制》中的官政思维凸显出来,通过对《王制》官制的叙述体现出中国政治哲学中养在教先、教为政鹄、民本政治、审慎政治等特点。廖平将《王制》三公设定为王统制度,将《周礼》五官设定为帝统制度,三公到五官的一个变化,体现了从王统到帝统的时代转变,即天下由《春秋》五千里天下变为《尚书》三万里天下,而中国从《春秋》的天下“中国”变为了“大统”时代的众多“中国”中的一员。中国在其中的变化则被广泛描述为从天朝上国成为了属于国际法体系下形式平等的万国之一的民族国家。而实际上,国际法下的国家虽然形式平等,但国家基于经济、军事、文化等的综合实力,自然有强弱大小之分,国际间的互为“夷狄”的状态不可避免,特别是在晚清刚刚接触西方的情况下。因此,廖平在经学官制上的变革有其现实政治上的明确目的,即优化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通过天子、三公五官职能体系的变革,构建天子、三公五官为中心的决策和行政体系,突出政权的公共性质,并且强调这背后所体现的纲常意识,既是建设统一高效的领导体系,也体现这一系统需通盘考虑国家整体利益的价值导向,同时亦强调制度运行的法度意识、责任意识。而其对冢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寇的具体职责的分化,则是体现廖平针对时代变化,提升国家能力,强化国家实力,提高人民生活,而其中六工、六府的论述更体现出他重视经济,强调国家工业发展能力的重要性。最后宗伯代司徒的变化则是他面临帝统、王统的时代变化,强调先进性教化先于普遍性教化,力图培养具有政治能力、共享价值追求的士人团体,这才是国家治理能力优化的关键所在。第四,廖平历来被认为是今文学家,但他的经学看法、经学诠释方向都祛除了今古文经学原来共有的历史化特征,也与朱熹为代表的内倾化的经学诠释方向相反对,可以说廖平的经学体系以解决今古问题为导向,但却采用了不同于原有诠释方式的解经方法,同时这一思想体系也涵容了宋学的教化问题,所以可以说廖平的经学思想体系是一综合今古、涵容宋学的综合性经学体系。在近代古今中西的学术激荡中,此一经学体系在总结经学史、认知中国历史、回应时局等各方面都在近代诸经学家的理论中是出类拔萃的。第五,廖平对现代经学的发展也是影响深刻的。现代今文学和古文学都共享着一个历史前提,即他们不再像他们的前辈经师一般,以三代圣王之制确立制度的权威性。古代的经师对于圣王时期的三代夹杂着历史的理性和信仰的元素,而现代经学家比较普遍地没有了对于三代的信仰意识,而这种三代理想信仰原来本是经学的基础,这种基础的消失则要求另一基础的填补。廖平为这一基础的确立提供了经学上的说明,他首先是通过孔子制作六经、古史渺茫击溃了对于三代的理想认识,进而代之以素王立法,从而巩固了经学对孔子的崇仰。古文学者或者在他的经学分类基础上固守原来对于三代的崇信,如老辈的柳诒徵、唐文治等,而对于现代的古文学家,则能够破除对三代制度的绝对信服,转而从历史经验肯定秦汉以后制度的适用性,这同样是基于廖平对三代时期的经学说明。从这一意义上,廖平的经学开启了现代经学制度经世的不同路径的起点。总之,廖平的经学是属于“新天下时代”的经学,他利用经学资源,结合时代感受,定义了时代,也重新定义了经学。他对“天下”的重新论述综合了他的经学认知、时代感知,他认为近代是一个新天下时代——帝统时代,这一个判断,现在依然适用,在这个时代背景下,他在制度层面全面说明了经学在央地关系、中央官制、国际体系的见解,在经学诠释方面不同于汉宋学术的诠释方向,影响了现代经学的发展。

王枭[9](2021)在《近代中国教学思想的观念史考察》文中指出近代中国教学观念是怎样形成的?这是现代教学研究首要回答的问题。如果知道了近代中国教学观念的形成路径,那么就可以知道近代中国教学观念是什么。近代中国教学观念是现代中国教学研究的起点,其研究价值不言而喻。近代中国教学观念以中国传统教学观念为起点,中西方文化碰撞为其提供了驱动力、近代中国社会的物质基础和教育诉求为提供了发展要求,在驱动力和发展要求的基础之上,形成了具有中国属性的近代教学观念,即教学做合一观念。本论文采用观念史法、文献法、内容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开展研究。首先,绪论部分阐述了本文的研究源起、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研究创新之处等内容。通过文献综述梳理了教学思想、观念史研究等相关文献,充分吸收现有研究成果,从而确定论文的研究问题和论文的写作方向。其次,从观念史的含义、理论要义、理论的产生、理论的发展、方法论的意蕴等方面来探析观念史研究方法。在此基础之上,明确观念史研究为教学思想史带来多个研究启示,如注重教学观念在文化场域中的综合研究、教学观念的语境研究、同一时空下多元教学观念间的互动研究等。再次,近代中国教学观念转变的起点是指中国传统教学观念阶段。通过近代中国教学观念转变前的文化场域特征的梳理发现,此文化场域具有稳定和秩序性、直觉和顿悟性、关系性等特征。在此文化场域下,中国形成两种类型的教学观念,一是混沌一体教学观念,二是相对独立的教、学观念。近代中国教学观念转变前的教学观念在教学目的上具有关系性、教学内容上具有稳定性、教学方式上具有体悟性等特征。另外,近代中国教学观念改变的动力来源于文化场域、教学观念转变的内部动力、教学观念转变的外部动力等。随后,近代中国教学观念形成的阶段与路径。横向来看,近代中国教学观念的形成经历了教学观念的自我批判、欧洲大陆教学观念对教学制度化的改造、英美教学观念对教学方法的改造、近代中国教学观念重塑等四个阶段形成的。纵向来看,近代中国教学观念的形成是从文化改造、到西方教学观念传播与实验、再到教育改革的路径中形成的。之后,近代中国教学观念的内涵与特征。通过近代中国教学观念内涵的梳理,可知教学做合一观念具有三种含义,第一教、学、做是一体三面的关系,第二做是教、学的基础,第三教学做合一是一个传承与超越的教学观念。教学做合一观念具有关系论、主体性等特征。从学理的角度看,近代中国教学做合一观念是一个传承与超越的教学观念。最后,中国近代教学观念的形成历程对我国教学理论本土化建构提供了三点启示,一是坚持文化自信,扎根教育传统;二是以开放的心态对待异域文化,吸收外来文化的优势;三是关注时代发展,建构本土化教学理论。

王国慧[10](2021)在《初中文言文中的传统文化精神及教学策略研究 ——以部编版语文教材为中心》文中提出在2014年3月26日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纲要》同时提出,这一工作要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以爱国、处世、修身为重点。而文言文恰恰是承载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因此文言文教学就成为了师生共同学习和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文言文教学就具有了传播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故而初中阶段文言文教学对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来说是十分必要的,同时在这一阶段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也势在必行。本论文通过对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的梳理,将文言文中蕴含的传统文化精神进行分类,并对文言文篇目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再通过调查了解目前在文言文教学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现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具体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论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为“相关概念界定及教材中文言文的选编情况”。对中国传统文化、文言文与文言文教学、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作了概念界定,并对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所选的39篇文言文根据篇目分布、朝代和文体进行梳理,发现八年级语文教材中包含的文言文篇目最多,先秦选文占大多数,文体也是丰富多样的。第二章为“部编版初中文言文中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这一部分内容是通过对部编版初中文言文中蕴含的传统文化精神进行了归纳与分析。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在家国情怀方面,主要表现为热爱家庭、思乡怀古,热爱山河、寄情山水,热爱国家、为国奉献;在社会关爱方面,主要表现为以民为本、仁政爱民,互帮互助、团队协作;在人格修养方面,主要表现为自强不息、勤奋好学,智勇兼备、临危不惧,诚实守信、求真务实,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第三章为“初中文言文教学弘扬传统文化精神的现状与分析”。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问题在学生方面体现为重视程度不够和理解能力不足;在教师方面体现为教学内容偏重字句讲解,教学方法不够多元,教学评价侧重于知识性。第四章为“初中文言文弘扬传统文化精神的教学策略”。为了更好地通过文言文教学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必须对现阶段的初中文言文教学进行优化,探索出行之有效的文言文教学策略。通过学生课前查阅作者信息与创作背景、教师在课堂上采用活动教学的方式和跨学科、跨领域去延伸文化这三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通过活用文言比较的教学方法和增加校园文化活动的方式来培育学生的社会关爱精神;通过创设文言情境、重视文言选文联系、诵读品味文言语句和多维度进行教学评价来培养学生的人格修养。

二、论语文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语文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2)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文选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三、概念界定
    四、研究综述
    五、研究方法
第一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文选编依据
    第一节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文选编的理论依据
        一、2017 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的总体指导要求
        二、2017 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要求
        三、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要求
    第二节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文选编的实践要求
        一、体现文言文的教学价值
        二、满足文言文的教学需要
第二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文选文构成分析
    第一节 文言文选文数量分析
        一、选文总量及占比分析
        二、选文各册篇目及数量分析
        三、选文背诵篇目及数量分析
        四、选文同文篇目及数量分析
        五、选文增改篇目及数量分析
    第二节 文言文选文分布分析
        一、选文的时代分析
        二、选文的作者分析
    第三节 文言文选文内容分析
        一、选文的文体分析
        二、选文的题材分析
    第四节 文言文选文特点分析
        一、选文篇目占比高,经典与创新相结合
        二、选文时代跨度大,作家群体分布广泛
        三、选文文体类型广,内容题材丰富多元
第三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文编排分析
    第一节 选文系统编排分析
        一、教材编排结构
        二、选文教材定位
        三、单元组合方式
        四、课文构成要素
    第二节 助读系统编排分析
        一、单元导语分析
        二、学习提示分析
        三、注释分析
        四、插图分析
        五、单元学习任务
    第三节 文言文编排特点分析
        一、编排框架契合教学需要
        二、组合方式趋向灵活多样
        三、助读系统重视自主建构
第四章 统编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文选编反思及教学建议
    第一节 关于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文的选编反思
        一、选文时代分布广而不均,应兼顾各个时代作品
        二、选文文体繁而不全,应统筹各类文体作品
        三、选文作者性别比例不均,应适当均衡女性作者
    第二节 关于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文的教学建议
        一、整体把握选文特点,了解各类文本分布
        二、明确选文编排变化,及时做出教学调整
        三、有效利用助读系统,促进学生自主建构
        四、发挥语文课程功能,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4)初中文言文内容知识教学的“碎片化”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碎片化学习与文言文内容知识教学的碎片化问题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第二节 初中生碎片化学习问题分析
    第三节 文言文碎片化学习与文言文内容知识教学的互助意义
第二章 初中文言文内容知识教学的碎片化问题
    第一节 文言文内容知识教学的碎片化问题调查分析
    第二节 初中文言文内容知识教学的碎片化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三章 改进初中文言文内容知识教学的碎片化问题
    第一节 构建文言文知识体系
    第二节 科学设计文言文课堂教学结构和方法
    第三节 指导初中生碎片化学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初中古代散文儒家思想文化解读及教学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三)研究综述
    (四)创新之处
    (五)核心概念界定
    (六)研究的基本内容
    (七)研究方法
一、初中古代散文课程内容依据与功能阐释
    (一)初中古代散文作为课程内容的依据
    (二)初中古代散文课程内容解析
    (三)初中古代散文的课程功能分析
二、初中古代散文儒家思想解读
    (一)初中古代散文儒家思想概述
    (二)初中语文古代散文儒家思想解读
三、儒家思想文化取向下的初中古代散文教学现状与教学建议
    (一)儒家思想文化取向下的初中古代散文教学现状
    (二)儒家思想文化取向下的初中古代散文教学问题分析
    (三)儒家思想文化取向下的初中古代散文教学建议
四、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吴汝纶古文理论与创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吴汝纶的生平
    第一节 青少年时期的人格培养与古文教育背景
    第二节 曾氏幕府中的历练与文缘
    第三节 从“三十专城”到“志在吏隐”
    第四节 莲池十年与扶桑四月
第二章 吴汝纶对桐城派古文理论的认识与发明
    第一节 吴汝纶对姚鼐“古文之学”的理解
    第二节 文道观念的重塑
    第三节 重视文法与桐城文论的新变
第三章 吴汝纶对桐城古文创作理论的实践
    第一节 学为文用:吴汝纶的古文学习方法
    第二节 以气行辞:“因声求气”说在古文创作中的运用
    第三节 高邈古雅:吴汝纶承于桐城的古文风格
第四章 吴汝纶古文创作的湘乡派特征
    第一节 能济时变的“有为之作”
    第二节 文气“厚集”与“行气之法”
    第三节 雄奇谲宕与坚直劲健
第五章 “因文求意”与吴汝纶的古文说经方法
    第一节 “因文求意”的由来、运用及特征
    第二节 《易说》“因文求意”的实际应用
    第三节 《尚书故》中的综合性说经实践
第六章 古文之学在晚清教育改革中的改良
    第一节 莲池书院时期的“以文设教”
    第二节 “以文设教”在晚清教育改革中的提出与运用
    第三节 “以文设教”与“国民精神”的养成
    第四节 贺涛对“以文设教”观念的继承与保定文学馆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7)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篇特色及育人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初中语文教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目标、功能与意义
    第一节 初中语文教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目标
        一、涵养君子人格
        二、提升道德修养
        三、践行知行一体
    第二节 初中语文教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功能
        一、修身正己的德育功能
        二、格物明理的智育功能
        三、怡情养性的美育功能
    第三节 初中语文教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意义
        一、践行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
        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
        三、新时代核心价值观的取向要求
第二章 初中语文教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篇特色
    第一节 初中语文教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编系统
        一、传统文化选文系统
        二、传统文化助读系统
        三、传统文化知识系统
        四、传统文化实践系统
    第二节 初中语文教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篇内容
        一、儒家经学与诸子百家
        二、史学论着与古典文学
        三、汉字文化与民俗文化
        四、传统艺术与科技文化
    第三节 初中语文教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篇精神特质
        一、万物有情的生命观照
        二、格物致知的科学精神
        三、天下大同的民本思想
        四、心忧天下的爱国精神
        五、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第三章 初中语文教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现状调查
    第一节 初中语文教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现状
        一、对教师的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
        二、对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
    第二节 初中语文教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问题分析
        一、学校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开发有限
        二、传统文化教学育人方式创新不足
        三、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兴趣有待提升
第四章 初中语文教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落实路径及育人策略
    第一节 初中语文教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落实路径
        一、潜移默化,熏陶感染
        二、因文明道,文道统一
        三、披文入情,因势利导
    第二节 初中语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资源整合建议
        一、跨文本开发校本课程
        二、跨学科融合课程资源
        三、跨媒介整合课程资源
    第三节 初中语文教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施策略
        一、核心素养为本,挖掘教材底蕴
        二、启智明理为要,创新教学方式
        三、整散分合为纲,联系课外活动
        四、情感熏习为用,激发古典情愫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大统”天下时代的中国与世界 ——廖平“大统”经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言
    一、选题缘起
    二、廖平生平与着述
    三、研究综述
    四、研究方法
    五、基本问题说明:题目与章节解义
    六、创新点说明
第一章 民族危机下的近代经学流派
    第一节 晚清古文经学的经世策——以孙诒让和曹元弼为例
        一、《周礼政要》——孙诒让的经世书
        二、孝为政教本原:曹元弼的经世策
        三、古文经学的经世特点
    第二节 作为理学家的唐文治的性理救世说
        一、性理为本
        二、性理学的救世之策
        三、国性与天下
    第三节 宋育仁的经学与建国
        一、《孝经》:文明的发生
        二、《周礼》:政治文明的创设
        三、《春秋》:宋育仁的天下
    第四节 廖平时代的经学发展
第二章 廖平的“大统”天下
    第一节 大统先声:廖平的王统疆域论
        一、小王天下的疆域与结构
        二、小王天下与《谷梁》《王制》
        三、大王天下的疆域
        四、小王、大王之局的中国、天下变化
    第二节 新天下时代——大统“九帝”说
        一、方三万里之新天下
        二、九千里一州说
        三、各为中国、互为四夷:大统格局的起始九帝说
        四、九帝说与文明冲突论
    第三节 九帝后的帝统天下格局
        一、四帝天下
        二、五帝天下
        三、二帝天下
    第四节 大同的实现——皇统天下
        一、皇统的天下结构
        二、皇统天下的三皇之局
    第五节 秦制的经学说明:廖平大同天下的王畿制度
        一、古代对秦制的认识
        二、廖平的秦制认识
        三、学校与选举
        四、王畿封国——秦制肯定的关键
        五、廖平肯定秦制的现实意图
第三章 大统新天下时代的中国中央官制
    第一节 作为小统论的《王制》中央官制
        一、廖平改定《王制》的过程
        二、天子之礼
        三、《王制》之冢宰
        四、《王制》之司空
        五、《王制》之司马
        六、《王制》之司徒
    第二节 廖平《王制》官制的制度精神
        一、官政
        二、养在教先,教为政鹄
        三、为民政治
        四、审慎政治
    第三节 帝统中央官制
        一、古代的《周礼》冬官论
        二、廖平帝制五官说的确立过程
        三、天六人五之职官结构
        四、官联结构与官属结构
        五、帝制五官
    第四节 大争时代的制度选择——从王制三公到帝制五官的经学治理意图
        一、帝统时代的性质
        二、冢宰之变
        三、天子之变
        四、司空代冢宰义
        五、民智与士智——司徒教化之责的更替
        六、小结
    第五节 皇制大同时代的官制:六相制度
        一、由人而天:皇统官制的性质
        二、皇制六官
        三、六官与帝制五官、王制三公
    总论
第四章 经学史中的廖平经学
    第一节 从汉代经学的历史化特征看廖平经学的性质
        一、郑玄经学:经学的历史方法
        二、汉代今文经学:寓言与微言
        三、廖平经学的性质重订
    第二节 修身之义与典制之书——从廖平与朱熹的经学观比较看廖平的经学史意义
        一、修身与典制:朱熹与廖平对经学主旨的认知差异
        二、《大学》与《王制》:朱子与廖平的经学文本纲领
        三、朱子、廖平经学体系建构的完成
        四、廖平、朱子经学范式的意义
    第三节 新天下时代的廖平经学特质
        一、经学体系的主动建构
        二、经学独立性的看重与建设
        三、廖平经学对中国历史的积极性理解
        四、国家富强、民族独立的价值与天下主义的关怀
第五章 廖平经学与现代
    第一节 现代经学的制度经世路径—廖平与现代经学的关系
        一、行意与史佚:《今古学考》之后
        二、孔子制度抑或儒者理想——现代今文家谈中国制度
        三、中国制度的历史辩护——现代古文家谈中国制度
        四、现代经学的经世之路与中国的制度选择
    第二节 廖平经学与传统学术发展的可能性
        一、复兴中的中国
        二、廖平经学“大统论”的当代可能性
总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9)近代中国教学思想的观念史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源起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现状
        (一)近代中国教学思想研究涉及的内容
        (二)近代中国教学思想的研究视角
        (三)观念史研究现状
        (四)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
    五、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观念史研究及其对教学思想史研究的启示
    一、观念史研究的产生与发展
        (一)观念史研究的背景
        (二)观念史研究的流派
    二、观念史的含义及理论要点
        (一)观念史的含义
        (二)观念史的理论要点
        (三)观念史研究特征
    三、观念史研究的方法论意蕴
        (一)建构性研究范式
        (二)历史语境的研究方法
        (三)大众话语为研究对象
    四、观念史研究对教学思想史研究的启示
        (一)注重教学观念在文化场域中的综合研究
        (二)注重教学观念的语境研究而非普世研究
        (三)注重同一时空下多元教学观念间的互动研究
第三章 近代中国教学观念转变的起点
    一、近代中国教学观念转变前的文化场域特征
        (一)稳定和秩序性特征
        (二)直觉和顿悟性特征
        (三)关系性特征
    二、近代中国教学观念转变前的教学观念的类型
        (一)混沌一体的教学观念
        (二)相对独立的教、学观念
    三、近代中国教学观念转变前的教学观念的特征
        (一)教学目的具有关系性特征
        (二)教学内容具有稳定性特征
        (三)教学方式具有体悟性特征
第四章 近代中国教学观念转变的动力
    一、近代中国教学观念转变的文化场域
        (一)转型中的社会文化冲突
        (二)碰撞中的中西文明
        (三)冲突中的人才选拔标准
    二、近代中国教学观念转变的内部动力
        (一)人才价值取向的矛盾
        (二)教学观念发展方向的矛盾
    三、近代中国教学观念转变的外部动力
        (一)传统教学观念与欧洲大陆教学观念的教学方式的冲突
        (二)传统教学观念与英美教学观念的教学方式的冲突
第五章 近代中国教学观念形成的阶段与路径
    一、近代中国教学观念形成的阶段
        (一)教学观念的自我批判
        (二)欧洲大陆教学观念对教学制度化的改造
        (三)英美教学观念对教学方法的改造
        (四)近代中国教学观念的重塑
    二、近代中国教学观念形成的路径
        (一)文化改造的路径
        (二)西方教学观念传播与实验的路径
        (三)教育改革的路径
第六章 近代中国教学观念的内涵与特征
    一、近代中国教学观念的内涵
        (一)教、学、做是一体三面的关系
        (二)做是教、学的基础
        (三)传承与超越的教学观念
    二、近代中国教学观念的特征
        (一)关系论特征
        (二)主体性特征
第七章 近代中国教学观念对我国教学理论本土化建构的启示
    一、坚持文化自信,扎根教育传统
        (一)坚持直觉、顿悟文化自信,传承体悟教学方式
        (二)坚持关系论文化思想自信,注重教学理论中个体间的关系
    二、以开放的心态对待异域文化,吸收外来文化的优势
        (一)全面深入研究异域文化,避免文化嫁接
        (二)有选择地消化吸收异域文化,避免全盘西化
    三、关注时代发展,建构本土化教学理论
        (一)基于时代发展,建构本土教学理念
        (二)基于时代需求,建构本土教学活动
结论
参考?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初中文言文中的传统文化精神及教学策略研究 ——以部编版语文教材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第一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教材中文言文的选编情况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中国传统文化
        二、文言文与文言文教学
        三、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
    第二节 教材中文言文的选编情况
        一、文言文篇目分布情况
        二、文言文篇目的朝代及文体
第二章 部编版初中文言文中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第一节 文言文中蕴含的家国情怀
        一、热爱家庭,思乡怀古
        二、热爱山河,寄情山水
        三、热爱国家,为国奉献
    第二节 文言文中蕴含的社会关爱
        一、以民为本,仁政爱民
        二、互帮互助,团队协作
    第三节 文言文中蕴含的人格修养
        一、自强不息,勤奋好学
        二、智勇兼备,临危不惧
        三、诚实守信,求真务实
        四、洁身自好,不慕名利
第三章 初中文言文教学弘扬传统文化精神的现状与分析
    第一节 调查的对象及意义
    第二节 调查结果分析
    第三节 原因分析
        一、学生方面
        二、教师方面
第四章 初中文言文教学弘扬传统文化精神的教学策略
    第一节 传承优秀文化,培养家国情怀
        一、分析作者,解读文化
        二、活动教学,体悟文化
        三、打破边界,延伸文化
    第二节 弘扬文化精神,培育社会关爱
        一、活用文言比较教学,提升学生全面认知
        二、增加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学生文化生活
    第三节 推进文化育人,培养人格修养
        一、创设文言教学情境,打破文言时代阻隔
        二、重视文言选文联系,推动文言群文教学
        三、诵读品味文言语句,把握文言所载之道
        四、多维文言教学评价,提高文言教学效率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中国传统文化视域下初中文言文教学现状调查问卷(学生问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论语文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论文参考文献)

  • [1]统编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古代论说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研究[D]. 李玉. 黄冈师范学院, 2021
  • [2]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文选编研究[D]. 晏琼芬.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3]整本书阅读视野下初中小说类节选文教学研究[D]. 李玲. 集美大学, 2021
  • [4]初中文言文内容知识教学的“碎片化”问题研究[D]. 向颖. 贵州师范大学, 2021(12)
  • [5]初中古代散文儒家思想文化解读及教学建议[D]. 侯丽. 天津师范大学, 2021(10)
  • [6]吴汝纶古文理论与创作研究[D]. 范丹凝. 山东大学, 2021(11)
  • [7]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篇特色及育人策略研究[D]. 成卓. 陕西理工大学, 2021(08)
  • [8]“大统”天下时代的中国与世界 ——廖平“大统”经学研究[D]. 刁春辉. 山东大学, 2021(11)
  • [9]近代中国教学思想的观念史考察[D]. 王枭.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10]初中文言文中的传统文化精神及教学策略研究 ——以部编版语文教材为中心[D]. 王国慧. 陕西理工大学, 2021(08)

标签:;  ;  ;  ;  ;  

论语文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