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混凝土路面结构设计

城市道路混凝土路面结构设计

一、城市道路混凝土路面结构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谢磊[1](2020)在《排水型人行道路面结构与材料优化设计研究》文中提出排水型人行道在城市的海绵化设计中占据重要地位,虽然相关研究和工程应用已经开展,但仍处于起步阶段,海绵城市的要求与人行道本身性能要求的协调性问题亟待解决。因此,本文对排水型人行道的路面结构与材料优化设计展开研究。首先,对排水型人行道的服役现状进行现场调查,得出透水砖和透水混凝土等材料在实际环境中透水性能的衰减规律,结合室内外试验结果和施工工艺、行人交通量等因素对典型病害的成因进行分析。表明透水砖人行道运营半年后透水性能基本丧失,砖缝宽度对透水性能的影响很大,路面平整度差,抗滑性能良好;透水混凝土人行道运营13个月后透水性能基本丧失,路面平整度较差,抗滑性能不足,很少出现强度破坏;聚氨酯碎石混合料透水人行道的透水性能优良,路面平整,但抗滑性能严重不足。针对现有室内外透水试验方法的不足,提出了基于实际降雨水头高度的透水试验方法,我国可采用12mm的水头高度进行室内外透水试验。研发了溢流式室内常水头透水仪,并基于Fluent软件对室外双环渗水仪进行改进,以期评价透水路面在真实降雨条件下的透水性能。其次,根据行人荷载的特点对人群荷载标准值进行修正,利用有限元软件ABAQUS验算发现传统排水型人行道的承载力均可满足要求。从透水功能角度,利用改进的透水层厚度验算模型对路面结构进行优化设计,发现在透水基层外侧增设低渗透性挡板改善了排水型人行道的蓄水功能,显着减轻了排水系统的压力。基于正交试验研究了重现期等降雨参数与透水层厚度等路面设计参数对排水型人行道渗流性能的影响规律,并给出不同控制目标下各设计参数的取值范围。最后,以空隙堵塞稳定时人行道的透水性能仍能满足设计要求为控制目标,对透水面层进行优化设计。综合考虑施工工艺和设计降雨强度等因素对透水混凝土人行道的透水能力进行设计;从步行安全性和透水角度提出缝隙型路面砖的砖型设计标准,并确定砖缝最大宽度不应超过8mm;采用出口带蝶阀的圆形短管模型计算无填料的缝隙型排水人行道的透水能力,为透水材料的合理选取提供参考。结合实例,推荐了南京市不同设计降雨条件下的缝隙型排水人行道路面结构,为该地区排水型人行道的建设提供参考。

黄进波[2](2020)在《窨井及周边路面破坏力学行为与防治技术研究》文中提出目前,随着城市道路车流量的日渐增大,城市道路窨井及周边路面会产生各种形式的破坏,严重影响城市交通的正常通行和市容市貌,甚至造成交通事故而导致人员伤亡。本文对重庆市城市道路窨井及其周边路面出现的常见病害进行了现场调查统计。对各种类型的破坏形式进行了分类研究,查阅相关资料对每一种病害产生的原因进行了细致分析。利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对车辆荷载作用下窨井及周边路面的破坏的力学行为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最后根据破坏原因和力学行为结合相关的工程实践研究出了可以有效防治窨井及周边路面在车辆荷载作用下破坏的相关措施。将采取防治措施后的窨井及周边路面进行数值模拟并在具体工程中进行应用验证了防治措施的可行性和工程实用性。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1)收集整理了国内外学者对窨井及周边路面破坏问题的相关研究资料,对相关结论与处治措施进行了归纳。(2)现场调查了重庆市部分道路窨井及周边路面破坏情况,对各种不同类型的破坏类型进行了分类统计及相关原因的描述。(3)调查发现井盖下沉及井周路面破碎是最常见的两种病害。对各种可能产生破坏的原因进行了详细研究分析。其中车辆荷载的作用是最主要的原因。(4)利用有限元软件ABAQUS模拟车辆荷载作用下窨井各结构部分及周边沥青路面结构层与回填土体的受力与变形机理。车辆荷载分为静态均布荷载和移动冲击荷载。静态均布荷载分为作用在井盖中心和井盖边缘两种情况。(5)根据窨井及周边沥青路面破坏原因与力学行为研究出了两种在工程上具有可行性的有效处治措施。一是将井周回填土体换成密实度更高、回填质量更好流态粉煤灰进行回填,取消砂浆层,对窨井结构的相关材料进行改进;二是将井圈换成井圈钢筋混凝土板结构并与井周路面结构层固结,使窨井结构和周边的路边结构层形成良好的受力整体,协调变形。进而防止窨井与周边路面出现不均匀沉降,有效地减小窨井及周边路面结构的各种破坏现象。(6)对采取防治措施后的窨井及周边路面模型进行数值模拟,与未采取防治措施时的模拟结果进行比较;在实体工程中进行应用并检验了防治治措施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季天一[3](2020)在《缝隙式透水路面结构承载稳定性及优化设计》文中研究表明缝隙式透水路面是海绵城市建设中常用的透水铺装类型之一,主要由面层、找平层、基层和底基层组成,其面层主要由混凝土路面砖及砖体间的接缝组成,通过在接缝内填充小尺寸透水材料来实现路面的透水功能,整个路面结构具有承载力高、耐久性好、维护方便等优点。本文对缝隙式透水路面的结构设计方法及结构承载特性进行了试验和理论研究,旨在为工程实践奠定理论和技术基础。(1)基于水文和承载两个性能指标对缝隙式透水路面进行结构设计,提出了路面设计的优选指标及次选指标,确定了各设计指标的计算方法;在综合考虑水文和承载性能相匹配的基础上,建立了缝隙式透水路面的设计方法。(2)采用正交试验法研究了接缝宽度、填缝材料类型及找平层厚度对路面砖承载后与填缝材料嵌锁程度的影响,试验发现了面层具有“拱效应”,探讨了面层在荷载作用下“变刚度”的承载特性和承载机理,结果表明“拱效应”会呈现出一种从弱到强、趋于稳定、最终破坏的变化趋势。(3)通过室内循环加载试验测试了在不同荷载作用次数下,碎石基层的空隙率及级配对路面结构竖向永久变形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荷载作用次数的增加,路面的竖向变形量也逐渐增加,在荷载作用次数达2000次时,每千次的荷载作用次数竖向变形的增长率稳定在2~3%;建立了永久变形与基层空隙率间的预估模型,相关系数达到0.98734;结合试验数据,提出了缝隙式透水路面的荷载-弯沉曲线,探究了路面结构整体的承载机理。(4)建立了缝隙式透水路面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了路面结构内部延深度方向和水平方向上竖向变形随循环荷载作用下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竖向位移的变化与荷载作用大小保持高度一致,通过对路面结构承载性能的分析研究,对路面结构进行优化设计。

田宇翔[4](2019)在《城市道路透水沥青铺装持水行为与降温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透水铺装因其诸多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城市道路,可有效改善城市下垫面水温状态,实现雨水的综合利用,抑制城市“热岛效应”的发展,是低影响开发理念下“海绵城市”建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外界水热环境的综合作用下,透水铺装的温度变化表现出较为复杂的特征,科学分析与准确把握其水热变化行为,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城市道路透水铺装的设计与评价体系。论文采用室内试验与数值计算相结合的方式,分析透水铺装在持水状态下的温度变化行为;建立透水铺装持水降温效应理论计算模型,进一步揭示透水铺装的持水降温作用机理与效果;采用数值计算模型对比分析不同类型透水铺装结构的路表降温效果,为持水降温型城市道路铺装结构的设计与选择提供依据。基于势能作用下的多孔介质渗流理论,选取OGFC-13透水沥青混合料、级配碎石混合料等典型透水铺装材料类型,试验分析了不同渗流条件下透水铺装材料的持水行为特征,确定了典型透水铺装材料的持水性能指标;计算分析了透水铺装材料持水效应在不同渗流条件下的变化规律与影响因素,建立了材料参数与持水率的关系模型,验证了模型的可靠度。建立了不同结构类型的透水铺装温度变化试验模型,验证了室内模型试验的可行性,确定了试验的精度与误差范围;通过室内试验模拟分析了不同加热与持水条件下透水铺装结构内部的温度变化行为,得出了透水铺装结构类型、结构深度、持水状态、加热条件、升温时间等因素与升温温度域的变化关系;建立了透水铺装各结构层温度变化的预测计算模型,为不同加热条件下,透水铺装结构的升温行为分析提供参考。针对透水铺装的持水降温行为,详细划分了透水铺装持水降温效应的作用过程;基于热量变化理论,以综合比热容变化下的降温累积效应为基础,提出了透水铺装持水降温效应的分析方法、评价指标与理论计算模型;建立了透水铺装持水降温效应分析体系,揭示了持水降温效应的作用机理,从持水降温作用的效果与可持续性角度出发,分析了透水铺装持水降温作用的基本特征与影响因素。采用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了透水铺装路表温度变化数值计算模型,对比了实际升温环境条件下,透水铺装结构层厚度、材料比热容与导热系数等参数对路表温度影响的显着程度;在此基础上,对比了非透水型、面层透水、基层透水与全透水型铺装在不同干湿状态下的路表温度变化,定量分析了持水效应影响下的透水铺装路表降温效果差异;通过实际城市道路路表温度观测试验进一步验证了透水铺装的短期与长期路表降温效果。通过以上研究,为持水降温型透水铺装结构的设计与功能评价提供分析依据与参考。

张正玲[5](2019)在《透水性铺装的应用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城市发展进程的加快,现代化城市的地表正在被混凝土等阻水材料所覆盖,城市内涝、热岛效应等城市生态问题日益严重。2015年济南市进入全国海绵城市建设试点范围,为实现海绵城市“渗、滞、蓄、净、用、排”的功能要求,透水性铺装作为雨水径流源头控制的有效手段,在海绵城市工程项目中得到广泛应用。该课题正是依托济南市海绵城市建设相关项目设定。本论文的工作主要包含四部分。第一,对国内外透水性路面铺装的发展现状进行了研究,探讨透水性路面铺装的起源和发展过程,及国外发达国家的技术发展路线。第二,本文从透水性铺装材料、结构设计和施工技术三个方面对透水性铺装进行了介绍,总结了透水砖、透水水泥混凝土和透水沥青混合料等铺装的材料选择标准、结构设计流程以及不同的施工工艺,并提出了相关的施工要点。第三,本文针对透水性铺装在城市景观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提出了透水性路面铺装在城市景观应用的设计原则、材料选择和组合应用方案。第四,本文在透水性铺装应用技术研究的基础上,以参与的济南市“海绵城市”建设中的项目兴隆山庄小区工程和“PPP项目兴济河流域”工程为案例,详细介绍了透水性路面铺装结合城市景观设计在济南市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应用,并对项目施工过程中使用了众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做了说明。

孟大勇[6](2019)在《城市道路水泥混凝土路面白加黑处理措施》文中研究指明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在使用过程中,其路面性能逐渐下降,需要进行处治和养护。目前采用加铺沥青混凝土层的方式逐渐成为主流处治方法,该方法能够充分利用原路面材料及其残余强度,同时显着提高其路面使用性能。但由于旧水泥混凝土板与沥青面层之间性能差异的巨大性,导致基层的路面病害很容易反射到面层上,形成路面病害。目前的研究面临着多方面的空白和不足,针对这些问题,本论文首先分析总结了目前的研究进展,总结了国内外的研究结论和成果。其次,以实际工程为基础,研究了旧水泥砼路面使用状况评价与分析的方法,分析了路面破损调查、探地雷达调查、承载能力检测以及结构参数检测等内容。针对检测评价结果,开展了旧水泥砼路面加固与修复技术的研究,分析了典型病害的处理方法,并且进行了多方式的加固修复效果评价。结合处理方法,论文进行了旧水泥砼加铺沥青混凝土的结构设计。首先确定了罩面结构的最不利加载方式,然后分析了原水泥砼板、原路面基层以及土基结构对罩面层中应力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罩面结构的罩面厚度和罩面层模量以及新旧结构层层间接触条件的影响分析。同时,开展了白加黑的材料设计研究。分析旧水泥砼板处理方式对材料性能的影响,随后进行了罩面层的材料设计和性能分析。针对界面层进行材料性能分析和选用标准研究。最后,通过试验段,跟踪路面处治后的病害发展情况,评价处治效果。

薛大光[7](2019)在《寒冷地区透水混凝土地面设计与质量控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透水混凝土作为环保、生态的绿色建筑资源,其在近年来的工程建设,尤其是路基工程建设中得到广泛应用。与传统混凝土相比,透水混凝土路面对雨水具有储蓄与净化效果,且对水量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和控制功能,有效缓解了城市热效应,即净化和节约了雨水资源,又改善了城市的生态环境。而寒冷地区受限于地域气候的影响,其在设计与质量管理中尚存在一定的问题,对于该领域的研究工作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与实际意义。本文研究针对寒冷地区透水混凝土路面设计与质量控制开展研究工作。首先梳理出透水混凝土路面在透水、降噪、生态、绿色、环保等方面存在优势与特点,找出寒冷地区透水混凝土路面在在应用范围、工艺性与技术性等方面的问题,并对寒区透水混凝土路面的在水泥、骨料、外加剂、矿物掺合料的材料选择/配比及质量控制过程中的问题;其次,针对问题,找出寒区透水混凝土路面设计与质量控制中的影响因素;对寒区透水混凝土的地面设计进行研究,从扩大透水混凝土路面的应用范围、提高路面设计的技术性/艺术性等方面入手提出寒区透水混凝土路面的设计策略;最后,以工程的动态控制原理为基础,结合目前通用的混凝上的质量控制体系标准,提出了寒冷地区透水混凝土质量控制体系和基于流程的阶段性质量控制方法。寒冷地区透水混凝土地面设计与质量控制理论研究涉及的范围广,知识体系组成复杂,本文的研究主要强调了地面设计与质量控制两个主要影响因素,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可以为对寒冷地区透水性混凝土的路基工程应用的设计与质量控制提供一定的借鉴或参考。

刘浩[8](2018)在《基于全寿命性能的城市道路沥青路面设计与施工控制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又好又快的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稳步推进,城市规模日益扩大,城市道路交通运输任务日益繁重,交通组成越来越复杂,交通量和交通荷载不断增加,许多城市的道路已不能适应城市交通运输的需求,并且出现了诸如路面损坏严重,道路寿命缩短,维修频繁,养护费用急剧增加等许多实际工程问题,不仅影响道路行车安全和舒适,而且直接影响道路的使用性能,甚至对政府形象以及公众对社会的满意度造成不良的影响。基于此,本文密切结合城市道路沥青路面的特点,从全寿命性能的角度对城市道路沥青路面的设计与施工控制技术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并取得以下主要成果:(1)对城市道路沥青路面病害的类型、成因及危害进行了分析总结,并结合城市道路自身特点,对现行规范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改进和补充,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基于变权物元法的城市道路沥青路面性能评价模型。(2)提出了适合城市道路沥青路面的全寿命性能设计方法。在优化设计模型中,将总造价与极限寿命的比值作为优化目标函数;将轴载换算季节修正系数、等效土基弹性模量和材料的动态模量等引入设计模型,使设计模型更符合设计;根据面层、基层、垫层和土基的功能对各个层位及层间材料进行优化选择,并结合某城市道路实际给出了基于全寿命性能最优设计方案建议。(3)针对施工阶段控制具有变量多、模糊性强的特点,以整个施工过程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基于不确定型层次分析法的施工控制评价模型。为了保证控制指标权重在取值过程中的客观性与可靠性,采用群判断和集值统计相结合的数学方法确定控制指标权重值。(4)结合试验路段,对橡胶沥青混凝土的生产、运输、转运、摊铺、碾压等过程进行了简单总结,明确了各个环节过程中的温度控制和实时监控,保证了施工过程满足规范要求。通过对橡胶沥青混凝土路面的外观检测以及开放交通之前和运行一年后路面性能指标实测值的对比,发现所有指标均满足规范要求。

陈尚武[9](2017)在《武汉青王公路双层CRCP结构研究及工程应用》文中指出双层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CRCP)是一种通过把适量的钢筋分成两层合理布置在普通水泥混凝土面板中的路面结构,该路面结构能充分利用钢筋对混凝土具有的拉结作用,整个路面具有优良的整体性和承载能力。目前,我国已有较多单层CRCP的相关研究和工程应用,但关于双层CRCP结构及工程应用方面的研究还很少。因此,开展双层CRCP结构和工程应用技术的研究很有必要。运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超载、不良地基、板底脱空三种不利状态下素水泥混凝土路面、单层CRCP和双层CRCP的计算模型,以最大拉应力和最大竖向位移为指标,分析了三种路面结构在三种不利状态下的适应性问题。由于钢筋对混凝土的拉结作用,单层CRCP与双层CRCP最大拉应力比素水泥混凝土高,但竖向最大位移低于素混凝土路面结构。在相同配筋率下,双层CRCP在超载、土基不良、板底脱空的状况下位移增加量相对单层CRCP依次减少3.14%、3.94%、6.84%,表明双层CRCP在城市道路中的应用具有优势。对武汉青王公路旧水泥路面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全路段路面中断板率为44%,路面状况指数PCI为36.3;分析了导致路面出现早期病害的原因:重载超载交通、基底冲刷严重导致脱空、局部地区路基薄弱。基于旧水泥路面状况调查,分析了武汉青王公路采用双层CRCP结构进行改造的必要性,并对CRCP结构中双层钢筋网、纵向施工缝、伸缩缝以及预切缝的设计方案进行了分析。按弹性地基双层板模型和基层复合板对板厚进行计算,得出在不考虑钢筋的作用下,武汉青王公路双层CRCP结构在设计基准期内设计车道标准轴载累计作用次数可达1.582×1012次。以现行规范中纵向配筋率的设计方法对该路面结构的纵向配筋率进行反算,得出所需配筋率应不小于0.65%。根据对武汉青王公路改造工程的实地调研,总结分析了实体工程的双层CRCP面板、沥青混凝土夹层、水泥稳定碎石层的材料技术指标与施工质量控制要点;分析了采用诱导切缝与井盖切缝对裂缝进行主动控制的技术方案及效果,以及采用环氧砂浆填补与C50砼方案来进行早期病害修复的效果;对武汉青王公路路面裂缝的发展情况进行了跟踪调查。研究工作可供双层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的设计与施工参考。

鲁毅[10](2016)在《城市道路慢行系统结构设计与生态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的快速发展,城市道路慢行系统在城市道路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它可有效解决快慢交通冲突、慢行主体行路难等问题,引导居民采用“步行/自行车+公交”的出行方式,实现城市中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但现有城市道路慢行系统不透水路面结构严重影响雨水有效利用,增大了城市噪音污染,破坏了城市地表生态平衡,增加了城市“热岛效应”,给城市生态环境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开展透水性慢行路面结构系统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全面分析了透水慢行系统不同结构形式特点及适用性,基于理论分析与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不同透水材料配合比设计和路用性能进行了系统研究,建立了透水慢行系统结构设计体系,并对透水慢行系统的生态效果进行了系统评价。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全面分析了透水慢行系统典型结构的特点及适用性,系统研究了不同透水材料配合比设计,提出了透水路面结构面层、基层和垫层材料设计方案,并对其路用性能进行了系统分析,为透水性路面结构方案选择提供依据。(2)深入研究了透水结构交通条件分级标准,提出了基于降雨分级的透水慢行系统排水设计方案,确定了透水慢行系统结构设计流程,推荐了生态透水慢行系统路面组合方案。(3)综合评价了透水慢行系统排水、降噪和降低城市热岛效应等主要生态效果,分别提出了透水慢行系统的排水效果分级标准、透水慢行系统降噪效果分级标准和透水慢行系统降低城市热岛效应分级标准。

二、城市道路混凝土路面结构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城市道路混凝土路面结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排水型人行道路面结构与材料优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透水路面服役性能研究现状
        1.2.2 透水路面透水性能研究性状
        1.2.3 路面透水试验方法研究现状
        1.2.4 透水人行道结构设计研究现状
        1.2.5 排水型人行道的研究背景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南京市排水型人行道的服役现状调查
    2.1 排水型人行道的工程应用现状
    2.2 透水砖人行道的服役现状调查
        2.2.1 现场渗水能力测试
        2.2.2 平整度测试
        2.2.3 抗滑性能测试
        2.2.4 残余空隙率测试
    2.3 透水混凝土人行道的服役现状调查
        2.3.1 现场透水能力测试及堵塞成因分析
        2.3.2 平整度测试
        2.3.3 抗滑性能测试
        2.3.4 其它病害
    2.4 聚氨酯碎石混合料人行道
        2.4.1 现场透水能力测试
        2.4.2 平整度测试
        2.4.3 抗滑性能测试
        2.4.4 其它病害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实际降雨水头高度的路面透水性能评价方法及仿真研究
    3.1 现行室内外透水试验方法的不足
    3.2 基于实际降雨水头高度的透水试验方法
        3.2.1 设计思路
        3.2.2 水头高度计算模型
        3.2.3 计算结果与分析
        3.2.4 排水型人行道的透水性能评价方法
    3.3 室内溢流式常水头透水仪设计
        3.3.1 仪器设计
        3.3.2 透水混凝土的透水系数测试
    3.4 室外双环渗水仪设计
    3.5 基于FLUENT的室外双环渗水仪的透水性能研究
        3.5.1 多孔介质模型简介与参数选取
        3.5.2 网格划分与求解器设置
        3.5.3 外环直径对透水系数的影响
        3.5.4 外环水头高度对透水系数的影响
        3.5.5 路面横坡对透水系数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排水型人行道结构设计研究
    4.1 行人荷载的作用特性
    4.2 排水型人行道结构优化设计
        4.2.1 透水层厚度验算模型
        4.2.2 传统排水型人行道的蓄水性能研究
        4.2.3 增设低渗板的新型排水型人行道结构
    4.3 排水型人行道渗流性能的影响因素研究
        4.3.1 正交试验简介
        4.3.2 峰值削减效果的影响因素
        4.3.3 峰值滞后时间的影响因素
        4.3.4 蓄水效果的影响因素
        4.3.5 重复降雨抵抗能力的影响因素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排水型人行道透水面层的优化设计研究
    5.1 透水混凝土人行道的透水能力设计
    5.2 缝隙型排水人行道的透水能力设计
        5.2.1 有填料的缝隙型排水人行道
        5.2.2 无填料的缝隙型排水人行道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排水型人行道结构组合设计——以南京市为例
    6.1 排水型人行道结构设计流程
        6.1.1 透水水泥混凝土人行道设计流程
        6.1.2 缝隙型排水人行道结构设计流程
    6.2 工程概况与设计降雨参数
    6.3 结构组合设计
    6.4 透水性能与蓄水性能验算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窨井及周边路面破坏力学行为与防治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状况
        1.2.2 国内研究状况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及实施方案
        研究方法
        实施方案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窨井介绍及其破坏类型调查与统计
    2.1 市政窨井结构组成介绍
    2.2 窨井及周边路面破坏情况分类
        2.2.1 井盖下沉
        2.2.2 周边路面出现碎裂、坑槽
        2.2.3 井盖凸起
        2.2.4 井盖倾斜
        2.2.5 井盖破损
    2.3 窨井及周边路面破坏情况调查
    2.4 窨井几种常见病害原因初步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窨井及周边路面破坏原因研究
    3.1 车辆荷载对窨井及其周边路面的作用
        3.1.1 车辆荷载的描述与研究
        3.1.2 车辆荷载对路面的重力作用
        3.1.3 车辆荷载对井体及周围路面的冲击作用
    3.2 设计方面的原因
        3.2.1 窨井在车行道中布置的位置分析
        3.2.2 其他设计方面的原因分析
    3.3 施工方面的原因
    3.4 材料方面的原因
    3.5 土压力理论与土体沉降变形相关原因
        3.5.1 土的有效应力与附加应力
        3.5.2 基底压力
        3.5.3 土体沉降理论分析
        3.5.4 井周回填土及井底压实土沉降变形原因分析
    3.6 水损坏方面原因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静态车辆荷载作用下窨井及周边路面受力与变形研究
    4.1 ABAQUS有限元软件介绍
    4.2 车辆荷载作用下窨井及周边路面仿真模型的建立
        4.2.1 车辆荷载的介绍
        4.2.2 车辆荷载对窨井及周边路面作用模型的简化
        4.2.3 窨井各组成部分及周边路面与土体相关参数介绍
        4.2.4 静态荷载主要建模分析内容
        1.静态均布荷载荷载作用在井盖中央部位时:
        2.静态均布荷载作用在井盖边缘时:
    4.3 静态车辆荷载作用在井盖中央窨井及周边路面受力和变形研究
        4.3.1 车辆荷载作用在井盖中央窨井及周边路面受力机理研究
        4.3.2 车辆荷载作用在井盖中央窨井及周围路面变形机理研究
    4.4 静态车辆荷载作用在井盖边缘窨井及周边路面受力与变形研究
        4.4.1 车辆荷载作用在井盖边缘时窨井及周边路面受力机理研究
        4.4.2 车辆荷载作用在井盖边缘时窨井及周边路面变形机理研究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动态冲击荷载作用下窨井及周边路面受力与变形研究
    5.1 研究模型
    5.2 动态冲击荷载作用下窨井及周边路面受力机理研究
    5.3 动态冲击荷载作用下窨井及周边路面变形机理研究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窨井及周边路面破坏防治技术研究及其在工程上的应用
    6.1 相关防治技术探索
    6.2 采用流态粉煤灰对井周进行回填
        6.2.1 流态粉煤灰的路用性质
        6.2.2 流态粉煤灰工程应用及对窨井周围回填的效果分析
        6.2.3 具体施工流程
        6.2.4 施工注意事项及质量控制措施
    6.3 采用井圈钢筋混凝土板并与周边路面固结
        6.3.1 井圈钢筋混凝土板及相关技术介绍
        6.3.2 井圈钢筋混凝土板配筋计算过程
        6.3.3 施工流程及注意事项
    6.4 采用防治措施后受力和变形情况仿真评价
        6.4.1 建模情况介绍
        6.4.2 结构受力情况分析
        6.4.3 结构变形情况分析
    6.5 防治措施在具体工程上的应用
        6.5.1 工程介绍
        6.5.2 窨井施工流程及质量控制
        6.5.3 采取防治措施后新建窨井效果评价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一、发表的论文
    二、参与的科研项目

(3)缝隙式透水路面结构承载稳定性及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缝隙式透水路面典型结构
        1.2.2 缝隙式透水路面的技术特性
        1.2.3 级配碎石材料抗变形能力
    1.3 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缝隙式透水路面结构设计研究
    2.1 引言
    2.2 路面设计指标
        2.2.1 雨水管理指标
        2.2.2 结构设计指标
    2.3 缝隙式透水路面设计方法
        2.3.1 路面类型选择
        2.3.2 水文性能设计
        2.3.3 结构承载设计
        2.3.4 缝隙式透水路面设计流程
    2.4 路面结构层材料选用要求及方法
        2.4.1 面层材料
        2.4.2 找平层及填缝材料
        2.4.3 基层及底基层材料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缝隙式透水路面结构承载稳定性试验研究
    3.1 引言
    3.2 试验原材料
    3.3 缝隙式透水路面结构轮碾往复加载试验
        3.3.1 试验方案
        3.3.2 试验设备及试验方法
        3.3.3 正交试验设计
        3.3.4 试验结果与分析
        3.3.5 面层的承载特性及机理分析
    3.4 缝隙式透水路面结构竖向循环加载试验
        3.4.1 试验方案
        3.4.2 试验设备及试验方法
        3.4.3 单因素试验设计
        3.4.4 试验结果与分析
    3.5 缝隙式透水路面结构承载稳定性分析
        3.5.1 轮碾往复加载试验与循环加载试验对比分析
        3.5.2 缝隙式透水路面荷载-弯沉曲线
        3.5.3 缝隙式透水路面稳定性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缝隙式透水路面承载特性有限元分析
    4.1 引言
    4.2 级配碎石材料的弹塑性特征
    4.3 有限元模型建立及计算方法
        4.3.1 结构模型的建立
        4.3.2 网格划分
        4.3.3 边界条件及荷载
    4.4 动态载荷作用下缝隙式透水路面内部位移状况
        4.4.1 模拟计算结果与循环加载试验对比分析
        4.4.2 单次循环荷载作用下竖向位移的变化趋势
        4.4.3 延深度方向竖向位移的变化趋势
        4.4.4 延横断面方向竖向位移的变化趋势
    4.5 缝隙式透水路面结构优化设计
        4.5.1 结构优化设计准则
        4.5.2 面层的结构优化
        4.5.3 基层及底基层的结构优化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4)城市道路透水沥青铺装持水行为与降温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基于LID理念的城市建设体系
        1.2.2 透水铺装技术发展现状
        1.2.3 研究现状综述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渗流作用下透水铺装材料的持水行为研究
    2.1 透水铺装结构水分迁移理论
        2.1.1 非饱和多孔介质的产流机制
        2.1.2 基于势能理论的透水铺装渗流过程
        2.1.3 透水铺装结构持水性能影响因素
    2.2 透水沥青混合料持水行为分析
        2.2.1 透水沥青混合料孔隙率与连通孔隙率的关系
        2.2.2 透水沥青混合料持水能力分析
        2.2.3 孔隙率与持水能力的关系
    2.3 级配碎石混合料持水行为分析
        2.3.1 试验原材料与混合料
        2.3.2 渗流作用下的级配碎石持水能力分析
        2.3.3 不同深度下级配碎石持水能力及材料组成变化分析
    2.4 路基土持水行为分析
        2.4.1 试验原材料与基本性质
        2.4.2 渗流作用下的路基土持水能力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透水铺装结构温度变化行为分析
    3.1 透水铺装结构类型与热量传递理论
        3.1.1 城市道路透水铺装结构类型
        3.1.2 道路铺装热传导理论
        3.1.3 道路结构传热过程影响因素
    3.2 透水铺装温度变化模拟试验方法
        3.2.1 透水铺装试验模型结构确定
        3.2.2 模型加热测温方式与精度计算
        3.2.3 模型可靠度与系统误差计算
    3.3 透水铺装温度变化加热试验结果
        3.3.1 干燥状态下透水铺装结构温度变化
        3.3.2 持水状态下透水铺装结构温度变化
    3.4 持水状态透水铺装热量传递行为差异分析
        3.4.1 透水铺装结构热量传递滞后性分析
        3.4.2 透水铺装结构持水降温结果对比
    3.5 透水铺装温度变化预测模型
        3.5.1 温度变化分层拟合计算模型
        3.5.2 模型修正及精度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透水铺装持水降温行为分析
    4.1 透水铺装持水降温效应分析理论
        4.1.1 持水降温作用分析方法
        4.1.2 持水降温效果评价指标
    4.2 透水铺装持水降温作用时间域划分
        4.2.1 表面加热温度60℃下降温作用阶段
        4.2.2 表面加热温度50℃下降温作用阶段
        4.2.3 表面加热温度40℃下降温作用阶段
    4.3 基于比热容变化的透水铺装持水降温机理分析
        4.3.1 比热容变化下的透水铺装水热计算模型
        4.3.2 水热计算模型精度分析
    4.4 基于累积效应的透水铺装持水降温效果分析
        4.4.1 基于时间域的透水铺装持水降温效果分析
        4.4.2 不同时间域下的累积升温延迟效应分析
        4.4.3 升温延迟效应预测模型与精度分析
    4.5 基于循环升温作用的透水铺装持水降温可持续性分析
        4.5.1 循环升温作用下的透水铺装持水降温效果对比试验
        4.5.2 持水降温效应持续性对比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城市道路铺装数值计算模型与路表降温效果分析
    5.1 基于室内模拟试验的透水铺装温度数值计算分析
        5.1.1 持水作用下透水铺装结构的温度变化特点
        5.1.2 数值模型建立
        5.1.3 室内试验与数值计算结果对比验证
    5.2 透水铺装路表温度数值计算分析
        5.2.1 足尺寸透水铺装结构数值模型建立
        5.2.2 透水铺装持水降温效应影响因素分析
    5.3 透水铺装路表降温效果分析
        5.3.1 城市道路铺装路表温度数值计算分析
        5.3.2 透水铺装路表降温效果室外观测试验
        5.3.3 持水作用下的透水铺装路表降温效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与进一步研究建议
    1.主要结论
    2.主要创新点
    3.进一步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透水性铺装的应用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1 课题背景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发展现状
        1.3.1 国外发展现状
        1.3.2 国内发展现状
    1.4 论文研究内容及技术线路
第2章 透水性路面铺装施工技术研究
    2.1 透水性路面铺装材料
        2.1.1 透水性混凝土
        2.1.2 透水路面砖
        2.1.3 自然型透水材料
    2.2 透水性路面铺装结构设计
        2.2.1 透水性铺装设计流程
        2.2.2 水文设计
        2.2.3 承载力设计
    2.3 透水性路面铺装施工要点
        2.3.1 透水性水泥混凝土路面铺装
        2.3.2 透水性沥青混凝土路面铺装
        2.3.3 透水砖路面铺装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城市景观中的透水性路面铺装
    3.1 城市景观中的路面铺装
        3.1.1 城市景观中路面铺装的发展
        3.1.2 路面铺装在城市景观中的作用
        3.1.3 城市景观路面铺装表现要素
    3.2 城市景观中路面铺装设计的原则
    3.3 城市景观中常见的透水性铺装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透水性铺装在济南市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应用
    4.1 济南市海绵城市建设的背景
    4.2 济南市水文地质环境分析
    4.3 济南市兴隆山庄小区海绵城市建设工程实例
        4.3.1 工程简介及目标
        4.3.2 主要技术措施
        4.3.3 兴隆山庄调蓄指标结果
    4.4 济南市“PPP项目兴济河流域”海绵城市建设实例
        4.4.1 玉函小区海绵城市建设改造工程
        4.4.2 舜玉小区海绵城市建设改造工程
        4.4.3 银丰花园海绵城市建设改造工程
    4.5 工程中的主要施工技术
        4.5.1 透水性混凝土铺装施工技术
        4.5.2 透水性砖铺装施工技术
        4.5.3 其他施工技术
    4.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城市道路水泥混凝土路面白加黑处理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路面使用状况评估
        1.2.2 原路面补强措施
        1.2.3 反射裂缝预防措施
        1.2.4 “白加黑”设计方法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旧水泥混凝土路面使用状况的评价与分析
    2.1 旧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检测方法
    2.2 路面破损调查
    2.3 探地雷达调查
        2.3.1 探地雷达数据处理方法
        2.3.2 传力杆与拉杆调查
    2.4 承载能力的检测
    2.5 结构参数的检测
    2.6 小结
第三章 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加固与修复技术研究
    3.1 典型病害的处治方法
        3.1.1 混凝土路面裂缝断板处理措施
        3.1.2 断角的处理
        3.1.3 传荷能力差的处理
        3.1.4 坑洞的修补
        3.1.5 错台的处理
    3.2 板底脱空的处治
    3.3 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加固与修复效果评价
        3.3.1 基于弯沉的效果评价
        3.3.2 基于雷达的效果评价
    3.4 小结
第四章 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加铺沥青混凝土结构设计分析
    4.1 沥青混凝土加铺路面荷载加载方式研究
        4.1.1 旧水泥砼沥青罩面结构对不同加载方式的应力有限元模型
        4.1.2 沥青罩面应力响应分析
        4.1.3 最不利加载方式选择
    4.2 原水泥砼路面性能对结构设计的影响因素分析
        4.2.1 原水泥砼面板相关参数分析
        4.2.2 原路面基层与土基相关参数分析
        4.2.3 基础脱空对加铺层结构影响分析
    4.3 加铺层结构设计参数影响分析
        4.3.1 层间接触条件
        4.3.2 罩面厚度
        4.3.3 罩面层模量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加铺沥青混凝土材料设计
    5.1 原水泥砼路面材料处理方案研究
        5.1.1 典型板块处理方法研究
        5.1.2 典型板块处理方法选用确定依据
        5.1.3 处治技术措施选用方案
    5.2 加铺沥青面层材料设计
        5.2.1 加铺沥青层的性能要求
        5.2.2 加铺沥青层级配设计
        5.2.3 加铺沥青层路用性能研究
        5.2.4 加铺沥青层材料设计选用标准
    5.3 白黑界面处理方案研究
        5.3.1 白黑界面材料的性能要求
        5.3.2 白黑界面材料粘结性能研究
        5.3.3 白黑界面抗疲劳和反射裂缝性能研究
        5.3.4 白黑界面材料设计选取标准研究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旧水泥砼路面加铺沥青混凝土路面使用性能评价
    6.1 试验段现场检测
    6.2 改造后道路病害跟踪调查
    6.3 弯沉跟踪观测
    6.4 构造深度与摩擦系数
    6.5 跟踪观测中发现的其他问题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下一步研究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7)寒冷地区透水混凝土地面设计与质量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 本文研究的范围、方法与总体结构
        1.4.1 研究范围
        1.4.2 研究方法
        1.4.3 总体结构
第2章 寒区透水混凝土应用概述
    2.1 透水混凝土地面概述
        2.1.1 透水混凝土地面的概念
        2.1.2 透水混凝土地面的分类
        2.1.3 透水混凝土地面的特点
    2.2 寒区透水混凝土工程的应用现状
        2.2.1 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
        2.2.2 沈阳国际展览中心
        2.2.3 济南市海绵城市的生态示范工程
    2.3 寒区透水混凝土地面应用存在的问题
        2.3.1 寒区透水混凝土路面的冻融问题
        2.3.2 原材料选择与配比中存在的问题
        2.3.3 寒区透水混凝土地面工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2.3.4 寒区透水混凝土质量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寒区透水混凝土路面材料与质量管理的影响要素分析
    3.1 原材料的选择对混凝土综合性能的影响
        3.1.1 水泥对混凝土综合性能的影响
        3.1.2 骨料对混凝土综合性能的影响
        3.1.3 外加剂对混凝土综合性能的影响
        3.1.4 矿物掺合料对混凝土综合性能的影响
    3.2 原材料的配比对混凝土综合性能的影响
        3.2.1 正交实验设计
        3.2.2 实验材料的选择
        3.2.3 测定结果分析
    3.3 透水混凝土路面工程质量管理的影响要素
        3.3.1 施工前期对工程质量的影响要素
        3.3.2 施工中期对工程质量的影响要素
        3.3.3 施工后期对工程质量的影响要素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寒区透水混凝土地面设计对策
    4.1 扩大地面应用范围
        4.1.1 因地制宜-拓宽非承载城市道路工程应用
        4.1.2 适候适用-拓宽工程应用范围
    4.2 提升地面设计的技术性与艺术性
        4.2.1 提升地面设计的技术性
        4.2.2 提升地面设计的艺术性
    4.3 采用预制与现浇相结合设计工艺
        4.3.1 步行道等采用预制方式设计
        4.3.2 轻型行车道等采用现浇方式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寒区透水混凝土在路面工程质量控制对策
    5.1 构建寒冷地区透水混凝土应用质量控制体系
        5.1.1 建立寒区路面工程质量控制体系
        5.1.2 建立寒区透水混凝土的质量控制流程
    5.2 多技术措施防冻涨破坏
        5.2.1 提高透水混凝土的地面强度
        5.2.2 强化透水地面的透水性
        5.2.3 做好路面的维护保养
    5.3 强化地面工程质量阶段性控制
        5.3.1 施工前期的质量控制
        5.3.2 施工中期的质量控制
        5.3.3 施工后期的质量控制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基于全寿命性能的城市道路沥青路面设计与施工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沥青路面设计研究现状
        1.2.2 全寿命性能沥青路面设计方法
        1.2.3 沥青路面结构类型研究进展
        1.2.4 沥青路面的施工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1.3 本项目的研究内容与技术方案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研究技术路线
2 城市道路沥青路面病害与使用性能评价指标
    2.1 沥青路面病害的分类
    2.2 沥青路面病害
        2.2.1 裂缝
        2.2.2 车辙
        2.2.3 水损坏
        2.2.4 其他类型病害
    2.3 城市道路沥青路面使用性能评价指标
        2.3.1 现行规范评价指标
        2.3.2 现行规范评价指标的改进
    2.4 本章小结
3 城市道路沥青路面使用性能评价方法研究
    3.1 引言
    3.2 路面性能评价方法
        3.2.1 物元法基本概念
        3.2.2 确定经典域和节域
        3.2.3 关联度
        3.2.4 指标权重的确定
        3.2.5 评价等级的判定
        3.2.6 综合指标评价法
    3.3 应用示例
        3.3.1 经典域和节域的确定
        3.3.2 指数权重计算
        3.3.3 关联度计算与等级评价
        3.3.4 综合评价指标PQI验证
    3.4 本章小结
4 城市沥青路面全寿命性能设计方法
    4.1 引言
    4.2 环境友好型新型路面
        4.2.1 热反射涂层路面
        4.2.2 低噪声路面
        4.2.3 透水性路面
    4.3 基于全寿命性能的沥青路面设计方法
        4.3.1 路面力学指标
        4.3.2 使用性能指标
        4.3.3 结构优化模型
        4.3.4 结构优化模型参数
    4.4 全寿命周期沥青路面组合设计
        4.4.1 结构层层位功能
        4.4.2 沥青面层及基层材料的选择
        4.4.3 路面结构组合设计
        4.4.4 合理厚度设计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全寿命性能的城市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控制技术
    5.1 城市道路施工环境
        5.1.1 车流量大
        5.1.2 环保要求严
        5.1.3 作业工期紧
        5.1.4 涉及面广
        5.1.5 作业空间小
        5.1.6 地下管线多
    5.2 全寿命性能施工过程控制模糊评价
        5.2.1 评价模型简介
        5.2.2 建立递阶层次结构
        5.2.3 构造区间判断矩阵
        5.2.4 计算指标权重
        5.2.5 模糊合成及目标层评价向量识别
    5.3 施工过程评价模型的建立
        5.3.1 控制指标的确定
        5.3.2 指标的筛选
        5.3.3 指标权重的计算
        5.3.4 施工过程模糊评价
    5.4 本章小结
6 工程实例
    6.1 工程概况
        6.1.1 试验路段概况
        6.1.2 试验路结构方案
    6.2 配合比设计
        6.2.1 原材料选择
        6.2.2 配合比设计
    6.3 橡胶沥青的施工
        6.3.1 橡胶沥青的生产
        6.3.2 混合料的生产
        6.3.3 混合料的运输与施工
        6.3.4 试验路段检验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和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武汉青王公路双层CRCP结构研究及工程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双层CRCP结构及适应性分析
    2.1 模型建立及可靠性分析
        2.1.1 建模可靠性分析
        2.1.2 模型的建立
        2.1.3 车辆荷载与临界荷位
    2.2 重载情况下的适应性分析
    2.3 地基不良情况下的适应性分析
    2.4 板底脱空下的适应性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武汉青王公路双层CRCP结构设计及验算
    3.1 武汉青王公路路面结构设计
        3.1.1 武汉青王公路旧路面调查
        3.1.2 武汉青王公路路面结构设计
        3.1.3 武汉青王公路双层CRCP面层结构设计
    3.2 武汉青王公路面层板厚验算
    3.3 武汉青王公路面层配筋率验算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双层CRCP实体工程修筑及跟踪观测
    4.1 面层板的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
        4.1.1 水泥混凝土质量控制
        4.1.2 双层CRCP面层施工质量控制要点
    4.2 沥青砼层的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
        4.2.1 沥青砼质量控制
        4.2.2 沥青砼施工质量控制要点
    4.3 水泥稳定碎石层的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
        4.3.1 水泥稳定碎石材料质量控制
        4.3.2 水泥稳定碎石层施工质量控制要点
    4.4 裂缝的主动控制与修复
        4.4.1 裂缝的主动控制措施
        4.4.2 早期裂缝修复
    4.5 早期裂缝观测与分析
    4.6 路面平整度观测分析
    4.7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附录B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参与课题与工程项目情况)

(10)城市道路慢行系统结构设计与生态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1.2.1 国外研究概况
        1.2.2 国内研究概况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透水慢行系统结构型式研究
    2.1 透水慢行系统结构分析
        2.1.1 透水慢行系统结构对各结构层的要求
        2.1.2 透水慢行系统结构适用性分析
    2.2 透水性混凝土结构
        2.2.1 透水性混凝土结构优点和分类
        2.2.2 透水混凝土典型结构形式
    2.3 透水沥青路面结构
        2.3.1 透水沥青路面结构的特点与影响因素
        2.3.2 透水性沥青路面结构形式
    2.4 预制块体类透水结构
        2.4.1 预制块体类透水结构分类
        2.4.2 预制块体类透水结构对各结构层的要求
        2.4.3 预制块体类透水结构形式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透水材料设计与路用性能研究
    3.1 透水性面层材料设计与性能研究
        3.1.1 透水混凝土材料设计与性能研究
        3.1.2 OGFC-10 材料设计与性能研究
        3.1.3 透水联锁块材料设计
    3.2 透水性基层和垫层材料设计与性能研究
        3.2.1 大空隙水泥稳定碎石材料设计及性能研究
        3.2.2 排水性沥青稳定碎石设计及性能研究
        3.2.3 级配碎石材料设计及性能指标研究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透水慢行系统典型结构设计体系研究
    4.1 基于降雨分级的透水路面结构排水系统设计
    4.2 透水结构交通条件等级划分
    4.3 透水结构设计指标容许值和结构设计流程
        4.3.1 设计指标容许值
        4.3.2 透水路面结构设计流程
    4.4 透水慢行系统结构组合方案推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透水慢行系统结构生态效果评价
    5.1 透水慢行系统结构排水效果分析
        5.1.1 透水沥青路面排水效果分析
        5.1.2 透水水泥混凝土和透水砖路面排水效果分析
        5.1.3 透水慢行系统结构排水效果分级
    5.2 透水慢行系统结构降噪效果分析
        5.2.1 透水沥青混凝土路面的降噪效果分析
        5.2.2 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降噪效果分析
        5.2.3 透水慢行系统结构降噪效果分级
    5.3 透水慢行系统结构降低城市热岛效应分析
        5.3.1 降低热岛效果分析
        5.3.2 降低热岛效果分级
    5.4 本章小结
主要研究结论及进一步研究建议
    主要研究结论
    进一步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城市道路混凝土路面结构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排水型人行道路面结构与材料优化设计研究[D]. 谢磊. 东南大学, 2020(01)
  • [2]窨井及周边路面破坏力学行为与防治技术研究[D]. 黄进波.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3]缝隙式透水路面结构承载稳定性及优化设计[D]. 季天一.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0(07)
  • [4]城市道路透水沥青铺装持水行为与降温效果研究[D]. 田宇翔. 长安大学, 2019(07)
  • [5]透水性铺装的应用技术研究[D]. 张正玲.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1)
  • [6]城市道路水泥混凝土路面白加黑处理措施[D]. 孟大勇. 东南大学, 2019(01)
  • [7]寒冷地区透水混凝土地面设计与质量控制研究[D]. 薛大光.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1)
  • [8]基于全寿命性能的城市道路沥青路面设计与施工控制技术研究[D]. 刘浩. 郑州大学, 2018(12)
  • [9]武汉青王公路双层CRCP结构研究及工程应用[D]. 陈尚武. 长沙理工大学, 2017(05)
  • [10]城市道路慢行系统结构设计与生态效果研究[D]. 鲁毅. 长安大学, 2016(05)

标签:;  ;  ;  ;  ;  

城市道路混凝土路面结构设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