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昆仑晚古生代铜铅锌矿床成矿及成矿机制

西昆仑晚古生代铜铅锌矿床成矿及成矿机制

一、西昆仑晚古生代铜铅锌矿含矿建造及成矿机制(论文文献综述)

张辉善[1](2021)在《新特提斯构造域中东段沉积岩容矿铅锌成矿作用 ——以青海多才玛和巴基斯坦杜达矿床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特提斯成矿域是全球三大成矿域(环太平洋、特提斯和古亚洲)之一,该成矿域发育了大量与沉积岩有关的世界级铅锌矿床,如Mehdiabad矿床(铅锌金属量2100万吨)、火烧云矿床(铅锌金属量1900万吨)、金顶矿床(铅锌金属量1500万吨)和多才玛矿床(铅锌金属量800万吨)。目前该成矿域的铅锌矿床成因争议较大,主要存在喷流沉积型(SEDEX)和密西西比河谷型(MVT)两种认识,制约了沉积岩容矿铅锌成矿过程的理解和区内进一步找矿勘查。尽管这些矿床在地质和地球化学方面取得了许多成果和进展,但仍存在一些备受关注的科学问题,如褶皱逆冲系内MVT型矿床成矿物质来源和快速沉淀过程、SEDEX型铅锌矿床成矿时代和金属富集机制等。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将有助于深刻理解特提斯成矿域内沉积岩容矿铅锌矿床的形成机制,进而揭示新特提斯构造演化及其铅锌成矿作用。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及目前铅锌矿勘查程度,本文选择特提斯中东段多才玛、雀莫错和杜达典型矿床开展铅锌成矿作用研究,旨在厘定MVT和SEDEX型铅锌矿不同成因类型的精细成矿过程,完善其成矿模型。同时,通过对比典型矿床成矿特征,揭示不同构造环境下铅锌成矿作用,总结铅锌矿时空分布规律,最终为特提斯构造演化和找矿勘查提供启示。论文主要取得以下认识:(1)丰富和完善了特提斯成矿域内铅锌矿成矿理论认识。确定了青海沱沱河地区多才玛和雀莫错矿床成因类型属于非典型MVT型。厘定了沱沱河地区铅锌成矿时代,通过多才玛和雀莫错铅锌矿床成矿阶段方解石Sm-Nd同位素等时线年龄以及最晚期含矿层位沱沱河组形成时代共同限定,得出沱沱河地区铅锌矿成矿时代为3431 Ma。提出了褶皱逆冲带内MVT型铅锌矿多阶段成矿模式,通过成矿地质特征、闪锌矿原位微量元素、S、Pb同位素组成和硫化物Rb-Sr同位素研究显示:早阶段(1-2阶段),在封闭体系内,由细菌还原海水或硫酸盐矿物作用(BSR)形成草莓状黄铁矿和H2S储库。之后随着热液流体加入,含矿金属离子优先与先前存在的富集轻硫同位素的S2-结合发生沉淀,同时由于温度不断升高,启动了硫酸盐热化学还原过程(TSR),提供了部分S2-,形成脉状、角砾状和浸染状的硫化物矿石。这些矿石具有低Pb、Sr、富集轻硫(32S)同位素组成的特征,说明成矿物质主要来自地层,基底可能也有少量贡献。晚阶段(3阶段)中,基底在岩浆作用的驱动下提供了更多的成矿物质,形成以浸染状、块状和角砾状为主的硫化物矿石。这些矿石具有更富Pb-Sr同位素的特点,硫同位素具有从富集轻硫(32S)向富集重硫(34S)变化的特征,其中部分硫化物硫同位素明显超过同期海水,说明成矿物质除了来自地层,基底也有较大贡献,由此提出了多才玛矿床下步找矿方向,应该定位深大断裂和层间破碎带等深部有利的容矿空间,重点寻找晚期基底参与贡献形成的浸染状和块状富厚铅锌矿体。厘定了巴基斯坦杜达(Duddar)铅锌矿成因类型属于SEDEX型,并受后期改造。首次通过碳质泥岩(含矿围岩)Re-Os定年,获得杜达矿床铅锌成矿年龄为187.8±6.3Ma。初步建立杜达铅锌矿多阶段成矿模型,通过成矿地质特征、闪锌矿原位微量元素和原位S、Pb同位素组成等研究显示:早阶段(1阶段)深部热液流体沿同生断裂上涌,形成网脉状矿石,其中S2-主要是海水或硫酸盐矿物经历TSR过程提供,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底部岩石。晚阶段(2-4阶段),随着成矿作用持续进行,热液流体与富含矿物质的沉积物不断发生反应,形成层状和角砾状矿体,其中S2-主要是海水硫酸盐矿物经历了 TSR和BSR过程提供,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底部岩石和容矿围岩。在该阶段层状矿体形成中,记录了黄铁矿从早期富集轻硫(BSR过程提供),后期富集重硫(TSR过程提供)的生长过程。预测了杜达深部找矿靶区,提出成矿中心(10740勘探线以北)附近有寻找巨厚矿体的潜力,在该地段除了加强深边部层状矿化体外的探矿外,对其下部的网脉状矿化也要重视。(2)为探讨新特提斯构造演化过程及资源效应提供新的约束。初步查明新特提斯成矿域中东段5期沉积岩容矿铅锌成矿作用。其中第1期铅锌成矿作用发生在新特提斯洋伸展裂解阶段,在中国甜水海地区(如火烧云矿床)、巴基斯坦贝拉地区(如杜达矿床)以及土耳其Hakkari地区形成SEDEX型矿床。从最晚期铅锌成矿年龄约束,认为在特提斯构造域中段,新特提斯洋裂解至少持续到188 Ma。第2期成矿作用发生在新特提斯洋俯冲消减阶段,在伊朗萨南达季地区(如Mehdiabad矿床)形成SEDEX型矿床。成矿时代主要集中在早白垩世,说明在特提斯构造域中段,新特提斯洋在早白垩世已经从裂解转入俯冲消减阶段。第3-5期铅锌成矿作用发生在新特提斯陆陆碰撞阶段,在整个特提斯带成矿域内均形成MVT型矿床,成矿时代主要集中在6555 Ma、4127 Ma和2311 Ma,分别与陆陆碰撞阶段的主碰撞、晚碰撞和后碰撞阶段相对应,从另一个侧面说明,新特提斯陆陆碰撞阶段从65 Ma已开始。在新特提斯巨型MVT型铅锌成矿带中部识别出SEDEX型铅锌成矿带,为该带找矿预测提供了重要依据,提出侏罗纪和白垩纪地层是重要的铅锌含矿层位。预测巴基斯坦贝拉地区、塔吉克斯坦东南帕米尔地区以及土耳其南部Hakkari地区3个成矿区是未来特提斯成矿域内重要的铅锌矿找矿勘查区。

于晓飞,吕志成,孙海瑞,李永胜,袁慧香,杜泽忠,公凡影,吕鑫,杜轶伦,王春女[2](2020)在《全国整装勘查区成矿系统研究与矿产勘查新进展》文中认为全国先后共设置了141个整装勘查区,分布在26个重点成矿区带,位于古亚洲、滨太平洋、特提斯三大成矿域。整装勘查区成矿条件优越,矿产资源丰富,矿床类型复杂多样。运用成矿系统理论,对全国典型整装勘查区开展了研究与梳理,按构造动力体制划分出3类成矿系统,按照成矿机制划分出4类成矿系统,并划分(厘定)出24个成矿系统亚系统。根据上述成矿系统研究成果,重新划分出14个成矿系列、34个矿床式,建立了典型矿床的结构模型,在此基础上构建了15个成矿系统空间结构模型。归纳总结整装勘查区成矿系统,建立成矿系统空间结构模型,运用缺位找矿思维,调整整装勘查区区域矿产勘查工作部署,开展新矿种、新类型、新区域、新层位勘查找矿,取得了重要进展与成果,丰富了成矿系统和勘查区找矿预测理论。

朱晓强[3](2020)在《矿产资源基地划界与综合评价研究 ——以大兴安岭中南段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矿产资源基地是矿业经济的主要载体,能够统筹矿产资源集中勘查开发、保证矿物原料高效生产利用和促进下游产业集聚,从而保障国家矿产资源的安全供应。然而,我国矿产资源基地只有名称没有边界,导致在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时没有充分考虑资源基地的空间位置,这既压缩了矿业活动范围,也不利于矿政管理以及“三区三线”的划定。因此,急需开展矿产资源基地的划界与综合评价研究,明确基地的边界,为将矿产资源基地纳入我国“多规合一”的空间规划提供科学依据,从而实现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双赢。矿产资源基地划界与综合评价是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以区位论、矿产资源安全、可持续发展等理论为基础,对基地划界与综合评价进行了深入研究。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取得的成果如下:1.界定矿产资源基地的内涵并进行了分类,明确基地划界的原则、依据和方法,建立了划界理论框架。2.从地质资源、技术经济和生态环境三个方面构建了矿产资源基地划界与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提出了适用于划界的7个指标和适用于综合评价的15个二级指标。3.从基地、重点区和限制区、核心区三个层次构建矿产资源基地划界等级体系,提出了我国矿产资源基地划界与综合评价方案。4.以大兴安岭中南段有色金属资源基地为例开展实证研究。以研究区所在的大兴安岭Sn-Cu-Pb-Zn-Ag-Au-Nb-Ta矿床Ⅲ级成矿带为依据,分析区域断裂构造、成矿规律、矿床分布等信息,初步划定基地边界。在对划界指标系统分析的基础上,运用GIS核密度分析和空间叠置法确定矿产资源密集区,并结合断裂构造、化探异常等要素修正基地的边界。综合考虑区域内的自然保护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等因素,最终确定大兴安岭中南段有色金属基地的边界。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划定的基地进行评价,结合实际情况,认为基地边界划定合理。最后,提出管理政策建议,为制定差别化矿政管理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高荣臻[4](2018)在《新疆西南天山中—新生界砂岩容矿铅锌成矿作用 ——以乌拉根铅锌矿床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新疆西南天山已发现有众多中-新生界砂岩容矿铅锌矿床(点),常成群成带产出,显示出了良好的成矿条件,重大找矿突破令人期待。位于喀什凹陷北部的乌拉根铅锌矿床,是该地区矿床规模唯一可达(超)大型、矿化特征最典型、成矿过程完整且保存良好的砂岩容矿铅锌矿床,为揭示西南天山中-新生界砂岩容矿铅锌成矿作用的理想对象。本文在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岩/矿相学观测的基础上,从成矿年龄、成矿物质来源、成矿流体性质、矿质迁移形式及沉淀机制等方面开展乌拉根铅锌成矿作用研究,建立矿床成矿模式,并总结该类型矿床区域成矿规律,揭示其关键控矿要素,明确今后找矿方向。取得主要认识如下:(1)由于受到晚侏罗-早白垩世拉萨地块与羌塘地块碰撞远程效应和中亚地区干旱事件的共同影响,下白垩统克孜勒苏群以西南天山高铅锌背景的元古界变质基底和古生界被动陆缘沉积物为源区,沉积了一套冲积扇-辨状河-辨状河三角洲相红色碎屑岩建造,形成了区域重要的铅锌容矿层位。(2)乌拉根铅锌矿床可能经历了晚始新世(4535Ma)、渐新世末-中新世(30-18Ma)和晚中新世(6.310.7Ma)三期成矿,这与区域油气充注、西天山构造隆升峰期相吻合,可能分别与印度板块-Kohistan-Ladakh弧联合板块与欧亚大陆碰撞、主帕米尔断裂(MPT)及帕米尔前缘逆冲断裂(PFT)远程效应有关。(3)闪锌矿及与其共生方解石流体包裹体测温结果显示成矿流体具有低温(集中于100-150℃)、中低盐度(集中于4-14%NaCleq)的特征;方解石碳氧同位素表明成矿流体可能与有机质脱羧基作用有关,暗示其可能有油气或油田卤水的加入;还原硫可能源于海相硫酸盐的热化学还原(TSR)和细菌硫酸盐还原(BSR)两种方式,且两者贡献率相当。(4)系统的Pb同位素和REE分析表明成矿金属可能主要源于克孜勒苏群第五岩性段红色碎屑岩;红化过程中铁氧化物对金属离子的选择性吸附可能是导致铅锌与铜银分离的重要机制,漂白过程中伴有大量铁铅锌金属元素迁出。(5)乌拉根铅锌成矿可能是混有油气或油田卤水的还原性流体,自北向南沿克孜勒苏群第五岩性段红色砂岩/砾岩运移,发生“漂白”萃取其中成矿金属元素,在有利的圈闭部位与上覆阿尔塔什组石膏或克孜勒苏群第五岩性段中石膏胶结砂岩/砾岩发生硫酸盐还原反应而导致金属硫化物沉淀。(6)综上分析,西南天山中-新生界砂岩容矿铅锌成矿背景与其南部特提斯域多陆块单向与欧亚大陆碰撞远程效应有关,成矿作用可能受盆地结构、油气运移与红层“漂白”、古隆起、炎热干旱的古气候等多种因素共同控制。

黄建国,杨剑,崔春龙,李文杰,侯兰杰[5](2017)在《塔里木盆地西南缘库斯拉甫一带泥盆纪砂岩型铜矿地质特征——以赛格孜干勒克铜矿为例》文中提出塔里木盆地西南缘库斯拉甫一带砂岩型铜矿发育于晚古生代早期大陆边缘裂陷盆地中,含矿岩系为一套滨海-滨浅海相碎屑岩+碳酸盐岩建造,矿体主要赋存于泥盆系"浅-紫"交互带的浅色砂岩中,受一定层位制约,具有沉积矿床的一些特征。含矿岩系的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特征显示出矿区西侧前寒武纪结晶基底可能为铜矿的初始富集提供了物质来源。沿构造带(线)矿体明显发育碳酸盐化和硅化等围岩蚀变,矿区附近的早石炭世中基性岩浆喷发活动可能对矿源层具有改造和富集作用,成因上总体表现为沉积改造型矿床的特征。在相似层位中普遍发育铜矿化,表明这一地区具有形成中-大型砂岩型铜矿的资源潜力。

李世恒[6](2017)在《塔西萨热克铜矿床成因研究》文中认为萨热克铜矿床位于塔里木盆地西部,在大地构造位置上处于西南天山构造带与西昆仑构造带的交汇地带,是该区具有代表性的砂岩型铜矿床。本文在总结矿床地质特征的基础上对矿床成矿作用进行了探讨,并结合区域大地构造演化构建了成矿模式,以期对区域上对砂岩型铜矿床的成矿规律和成矿预测研究提供有益参考。矿床地质特征揭示出萨热克铜矿床是一个典型的与盆地卤水有关的低温热液矿床,矿物组合为辉铜矿+斑铜矿+方解石、黄铜矿+黄铁矿+石英或辉铜矿+黄铜矿+方解石,围岩蚀变以紫色砂岩的褪色蚀变为主,局部可见硅化、方解石化及绿泥石化,显示了低温热液活动的特点。矿相学特征表明成矿与构造关系密切,构造发育的地带,矿石以粗脉状、稠密浸染状构造为主且金属硫化物晶形发育较好;构造较弱的地带,矿石以细脉状、稀疏浸染状构造为主且金属硫化物晶形发育较差。矿物学特征表明矿物具有地球化学岩相学分带特征:银辉铜矿(强还原相)→辉铜矿(还原相)→铁辉铜矿(氧化-还原相)→含铜赤铁矿(氧化相),氧化还原环境的转变为大量金属硫化物的形成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成矿流体研究显示,石英中发育富液相包裹体(WL型)、含子晶三相包裹体(S1型)、含C02三相包裹体(C型)及油气包裹体(O型),显微测温显示此阶段成矿流体具有较高的温度和盐度,且WL型、S1型、C型和O型包裹体共生的现象表明此阶段成矿流体具有多种流体的混合的特征;方解石中发育包裹体富液相包裹体(WL型)和油气包裹体(O型),显微测温显示该阶段流体温度和盐度明显下降,流体整体混溶。C同位素测试表明流体中C主要来自于海相碳酸盐岩碳的溶解,H-O同位素测试表明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盆地内的建造水,有少量大气降水的加入。整体看来,成矿流体为盆地深部富烃类还原性流体与盆地氧化性流体的混合流体,成矿过程中随着温度和压力的降低流体经历了由中高温度、高盐流饱和流体→中低温、低盐度还原性流体混合→中低温不饱和流体过程的演化过程。萨热克铜矿区矿石中黄铁矿和辉铜矿的δ34S值为-15‰~-28.3%,指示硫来源于区域地层中硫酸盐的生物动力分馏,铅同位素特征表明地壳和造山带为主要物源区,成矿金属元素来源于于盆地两侧造山带或岩石碎屑。在成矿年代方面,含矿方解石+石英脉穿插和捕获辉绿岩角砾,说明辉绿岩侵位时代为成矿时代的下限,辉绿岩侵入白垩系,因此成矿时代应晚于早白垩世;同时方解石+沥青脉引起围岩的褪色蚀变,沥青面上可见大量薄膜状金属硫化物,反映沥青与成矿关系密切,可能沿断裂运移,成矿时代相同或略晚于沥青(油气)就位时代,沥青Re-O年代学年龄为50~57Ma,反应成矿为始新世之后。结合区域大地构造演化,认为萨热克铜矿床为与盆地卤水有关的层控砂砾岩型铜矿床,侏罗纪-白垩纪早期,盆地接受两侧高背景值的长城系变质岩碎屑快速堆积,形成了一套红色的砾岩,为原始矿源层;晚白垩纪-古近纪,外界流体溶解盆地内的蒸发岩形成高盐度的盆地卤水,并且反复循环萃取围岩中金属离子,形成高金属含量的盆地卤水;古近纪,由于区域造山运动,盆地深部还原性流体与库孜贡苏组砾岩层中的高盐度、氧化性盆地卤水混合,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形成与地层产状一致的似层状、层状、透镜状矿体。

慕生禄[7](2016)在《西昆仑昆盖山火山岩构造环境与典型矿床研究》文中认为西昆仑造山带自南向北依次分为喀喇昆仑地体、甜水海地体、南昆仑地体和北昆仑地体。北昆仑地体与塔里木块体的结合带大面积出露一系列晚古生代火山岩,展布于昆盖山北坡盖孜-库地-上期汗一线,从西昆仑山的西部一直绵延至西昆仑山的东部,长达数千公里。此晚古生代火山岩带发育一系列中小型VMS矿床,阿克塔什铜-金矿床、萨洛依铜矿床为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矿床。本文以阿克塔什铜-金矿床和萨洛依铜矿床为研究对象,在系统的总结矿床地质特征的基础上,结合对赋矿火山岩的研究,深入探讨成矿构造环境、成岩成矿时代、成矿物质来源,分析矿床成因类型,建立成矿模式。主要取得了以下认识和成果:1通过对阿克塔什火山岩、萨洛依玄武岩和盖孜安山岩的锆石U-Pb年龄的系统分析得到,西昆仑地区昆盖山北坡-盖孜一带原划分为石炭纪的火山岩,形成时代应该为早二叠世和晚二叠世。阿克塔什火山岩的年龄为284.6Ma,萨洛依玄武岩的年龄为263.0Ma,盖孜安山岩的年龄为263.8Ma。2阿克塔什火山岩发育在岛弧扩张的初期,为一套岛弧拉斑性质的双峰式火山岩和钙碱性玄武岩。盖孜安山岩和萨洛依玄武岩为相对晚期的具有N-MORB性质岛弧玄武岩和岛弧安山岩,二者的成岩年龄近乎相同,由此推测盖孜安山岩可能与萨洛依玄武岩为同套火山岩。阿克塔什火山岩到萨洛依玄武岩-盖孜安山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的变化,反映此套火山岩产出的大地构造环境处于岛弧向弧间(后)盆地的过渡阶段。3通过对阿克塔什铜-金矿床赋矿围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认为阿克塔什矿床的赋矿围岩可以与西太平洋日本冲绳岛弧产出的块状硫化物矿床的赋矿围岩相对比,萨洛依铜矿床的赋矿围岩为枕状构造的拉斑玄武岩,与塞浦路斯型矿床的围岩类似。4对阿克塔什铜-金矿床和萨洛依铜矿床分别进行了详细的矿床地球化学(矿石地球化学、围岩地球化学、S同位素)研究,各项证据均表明阿克塔什铜-金矿床的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火山岩,萨洛依铜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于火山岩和海洋沉积物。5通过对阿克塔什、萨洛依铜矿床中的硫化物主微量元素的分析,矿体从下盘到上盘具有明显的分带规律。据此将阿克塔什矿床与萨洛依铜矿床的成矿过程分别分为三个“阶段”。阿克塔什铜-金矿床的成矿过程依次为火山喷气“阶段”、火山热液沉积“阶段”、含矿热卤水+火山热液沉积“阶段”;萨洛依铜矿床的成矿过程依次为富矿热卤水沉积“阶段”、热卤水沉积+火山热液沉积“阶段”、含矿热卤水沉积“阶段”。6阿克塔什矿床的硫主要来自于岩浆喷气作用,萨洛依矿床为多硫源成因,硫可能为海水硫、火山喷气硫和沉积硫的混合。7同沉积的块状硫化物矿床的形成时代与火山岩的形成时代一致。所以,阿克塔什铜-金矿床的成矿时代为早二叠世,萨洛依铜矿床的成矿时代为晚二叠世。8阿克塔什铜-金矿床中黄铁矿的Re-Os同位素年龄与围岩年龄存在一定的差异,本次认为黄铁矿的Re-Os体系可能已不满足同源性条件,但保留对黄铁矿Re-Os年龄的探讨。有可能阿克塔什矿床的东矿区地层为库地-奥依塔克蛇绿岩套的残片,对东矿区的地层接触关系还需要进一步研究。9将阿克塔什矿床和萨洛依矿床同典型的块状硫化物矿床类型进行对比,二者均为典型的与火山作用相关的VMS矿床,矿床成因类型分别为别子型块状硫化物矿床和塞浦路斯型块状硫化物矿床。10西昆仑地区晚古生代发育在扩张岛弧环境的双峰式火山岩、基性火山岩与上覆沉积岩相接触的具有强烈蚀变的地层,是西昆仑地寻找VMS矿床的的重点层位,在地表常常形成铁帽和黄钾铁矾带。

王晓鹏[8](2015)在《西昆仑成矿带中段遥感信息综合找矿预测方法研究》文中认为西昆仑成矿带地质构造复杂,成矿地质条件优越且矿产资源非常丰富。但是该地区自然条件十分恶劣,交通极其不便,因此地质研究和矿产勘查工作程度相对较低。遥感技术作为一种高科技手段,在野外调研和岩矿光谱特征分析的基础上,通过遥感地质解译及矿化蚀变信息提取,在对区内以往地质矿产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建立遥感找矿模型并开展基于遥感技术的综合成矿预测,可为后续矿产资源勘查工作指明方向,该方法在西北基岩裸露地区具有较强的应用优势。但针对特定矿种从综合地质解译、矿化信息提取、遥感找矿模型建立到综合信息找矿预测的完整方法是一项亟需研究的新技术。作者在深入了解、综合分析研究区已取得的地质、矿产等调查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西昆仑构造研究的最新成果和新的成矿理论为指导,首先分析研究区已知矿床地质特征及主要矿化蚀变类型,然后以多光谱、高空间分辨率等卫星遥感数据作为主要信息源,通过分析区内与主要蚀变矿物相关的矿化蚀变类型波谱特征和图像识别标志,一方面开展了遥感图像处理及图像信息增强方法试验研究,在全区开展构造、岩性解译,对研究区成/控矿岩石、地层、构造信息进行提取,研究构造的空间组合特征以及与矿产的关系;另一方面,针对已知矿床(矿化点)不同的蚀变类型,进行多种图像增强处理及其叠加运算,确定最佳遥感矿化异常的提取方法,最大限度地提取蚀变信息,圈定遥感矿化蚀变异常区(带)并进行异常筛选与分级,最后针对解译成果及筛选的遥感异常选定野外验证目标后到现场开展地质调查,采集岩矿样品进行鉴定分析,结合区域成矿特征、典型矿床分析及研究结果,建立研究区典型矿床的遥感找矿模型并圈定矿产资源勘查找矿靶区,开展矿产资源潜力遥感评价。遥感图像处理研究及图像信息增强方法试验研究方面,将获取的原始卫星影像数据通过基于最佳指数法的波段合成、各种方法的图像融合、几何校正、图像镶嵌等,制作出可供地质解译的基础图像,然后根据需要对某些地层岩性、构造、蚀变信息等进行增强,提高地质解译和矿化蚀变信息提取的精度。岩性信息增强的原理主要依据不同性质的岩石因其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岩石表面结构、覆盖物成分、含水性以及地域环境上的差异,通过反差增强、边缘增强、彩色增强、彩色变换增强(数据融合)等实现对多波段遥感数据的波谱和纹理信息规律的增强,同时通过比值运算、差值运算、主成分分析等实现矿化信息的提取。在图像处理和信息增强的基础上,以和成矿关系密切的西昆南带分区和塔吐鲁沟-甜水海地层小区为例,采用人机交互的方式对成矿、控矿地层、岩浆岩、构造等成、控矿要素进行基于高分辨率卫星数据的详细地质解译。剖析这些成、控矿要素的空间展布及其组合特征,分析它们与成矿的关系。同时开展了岩石矿物波谱测试及基于波谱特征的岩石分布区反演试验,辅助地层岩性解译工作。根据野外常见及遥感可识别的矿化蚀变类型,利用ASTER遥感数据,以中昆仑(中央地块)Fe-Cu-Pb-Zn-水晶-白云母-玉石-石棉矿带和慕士塔格-阿克赛钦(陆缘盆地)Fe-Cu-Au-Pb-Zn-RM矿带为例,采用变换处理方法对研究区成矿带进行了多种蚀变矿物信息异常提取研究。研究内容包括数据预处理、去干扰、多元数据分析、异常提取、异常后处理、异常筛选等。针对研究区内沉积型菱铁-赤铁矿及构造蚀变型铜铅锌矿,在完成遥感地质构造解译和矿化蚀变信息提取与异常筛选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地质及成矿特征,建立了该类型矿床的定性遥感找矿模型。并在中昆仑(中央地块)Fe-Cu-Pb-Zn-水晶-白云母-玉石-石棉矿带、慕士塔格-阿克赛钦(陆缘盆地)Fe-Cu-Au-Pb-Zn-RM-白云母-宝玉石矿带内进行了遥感找矿靶区圈定、靶区野外查证及成矿综合分析评价研究,最终圈定了8处遥感找矿靶区,包括A级遥感找矿靶区2处、B级遥感找矿靶区2处、C级遥感找矿靶区4处。野外验证在预测靶区内新发现多处矿化带、蚀变带、矿点及矿化点等,证明本次研究的遥感找矿预测方法可行有效。

许庆林[9](2014)在《青海东昆仑造山带斑岩型矿床成矿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东昆仑造山带作为我国重要的成矿带之一,其内复杂的地质背景和丰富的矿产资源受到国内外地质工作者的瞩目。同时,作为中国大陆中央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东昆仑造山带内构造活动频繁,先后经历了前加里东期太古宙古陆核形成、元古代古陆裂解和大洋玄武岩高原形成,加里东期前原特提斯洋盆闭合、俯冲碰撞、边缘增生,海西-印支早期安第斯型造山活动,印支晚期-燕山期岩石圈拆沉和幔源岩浆底侵作用,中新生代东昆仑东西构造分化等多期运动,复杂的动力学演化导致区内构造岩浆活动强烈,为成矿提供了优越条件。本次研究通过对东昆仑地区火山岩及侵入岩的岩石学、锆石U-Pb年代学、地球化学方面的工作,对东昆仑造山带加里东期至印支晚期的构造演化过程加以制约。研究表明,加里东早期(475Ma)片麻状花岗岩源区来自基性下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并受到了俯冲流体的交代,形成于原特提斯洋由南向北沿现今的昆中断裂附近向柴达木地块俯冲的活动大陆边缘环境;海西晚期二长花岗岩(268Ma)及印支早期细粒花岗岩(245Ma)、酸性火山岩(250Ma、244Ma、241Ma)的源区均来自基性下地壳部分熔融,并可能同样受到俯冲流体的交代,而中基性火山岩源区则可能为受俯冲流体交代的富集型地幔,它们的构造背景均为古特提斯洋俯冲晚期的安第斯型活动大陆边缘环境;印支晚期石英闪长玢岩(223Ma)源区来自地幔底侵古老陆壳形成壳源花岗质岩浆,同时幔源岩浆与壳源花岗质岩浆发生不同程度的混合,形成于古特提斯闭合以后的后碰撞伸展背景。本文选择研究区内乌兰乌珠尔铜矿、埃坑德勒斯特钼(铜)矿、哈陇休玛钨钼矿、加当根铜钼矿、莫河下拉银多金属矿、卡而却卡野拉赛铜矿及哈日扎铜矿七个矿床进行系统的野外地质及室内研究工作。研究认为:埃坑德勒斯特钼(铜)矿、哈陇休玛钨钼矿、加当根铜钼矿、乌兰乌珠尔铜矿为斑岩型矿床,并认为莫河下拉银多金属矿床为热液脉型和斑岩型共存的叠生型矿床;卡而却卡野拉赛铜矿为高温热液脉型矿床;哈日扎铜矿为热液脉型矿床,则并非前人认为的斑岩型矿床。根据各矿床特征,结合Westra et al.(1981)关于斑岩型钼矿床的分类,本文将东昆仑造山带内斑岩型钼矿床划分为产于钙碱性母岩系列的岩株型(埃坑德勒斯特钼(铜)矿、加当根铜钼矿)和深成侵入体型(哈陇休玛钨钼矿)两类。该分类更符合实际矿床地质特征,可为找矿提供新的地质依据,拓宽找矿思路。各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揭示,东昆仑造山带内斑岩型矿床流体包裹体类型主要为气液两相和含子矿物三相包裹体,见少量含CO2三相包裹体。部分矿床激光拉曼光谱分析显示,包裹体气相成分除H2O和CO2外,含少量SO2和CH4,成矿流体总体为NaCl-H2O体系,显示了中高温、高盐度、中高密度的特点;氢氧同位素特征表明,成矿流体以岩浆水为主,大气降水不同程度参与成矿过程;金属硫化物的硫源较为单一,主要为深源岩浆硫,并具有幔源硫的特点;铅同位素研究显示,印支晚期斑岩型矿床成矿物质具壳幔混合特点。成矿岩体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研究表明,乌兰乌珠尔铜矿成矿斑岩体SHRIMP锆石U-Pb年龄为416.7±3.3Ma,为加里东晚期,并非前人认为的印支期;埃坑德勒斯特钼(铜)矿成矿花岗斑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248.3±1.5Ma,为印支早期,岩浆来源以壳源为主,有俯冲带流体的印迹;加当根铜钼矿成矿花岗闪长斑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227±1Ma,莫河下拉银多金属矿床成矿花岗斑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222±1Ma,哈陇休玛钨钼矿成矿花岗闪长斑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230±1Ma,均为印支晚期,加当根及哈陇休玛花岗闪长斑岩岩浆来源于基性下地壳部分熔融,莫河下拉花岗斑岩岩浆源区为上地壳变质杂砂岩,三者均显示了壳幔混合特点。印支期成矿岩体为高分异的I型花岗岩,氧化和分异程度均较高,属磁铁矿型花岗岩,多形成铜钼矿床。论文在上述研究基础上,建立了东昆仑造山带斑岩型矿床的区域成矿模式,总结了区内斑岩型矿床的时空分布规律,对矿床的剥蚀保存条件进行了分析。成矿时代上主要分为加里东晚期、印支早期和印支晚期三个成矿期次,以印支晚期最为重要。空间上在东昆仑各构造带内均有分布,但很不均匀,由北往南依次减少,昆北带(即昆北弧后裂陷带)最多,昆中带(即昆中基底隆起花岗岩带)次之,昆南带(昆南复合地体拼贴带)则较少;自西向东依次增加,最西段祁漫塔格地区分布较少,往东到东昆仑中段没有出现,而至东段则有大量矿床存在。昆南带剥蚀深度最小,矿床保存条件好,昆北带次之,昆中带剥蚀深度最大,其内浅成矿床大都难以保存。

于换涛[10](2014)在《西昆仑塔木矿田镁铁质岩脉与铅锌铜成矿关系》文中指出塔木矿田是西昆仑成矿带上重要的铅锌铜成矿区,前人多认为其成矿类型为沉积改造或MVT型,但对改造成矿动力与水热对流机制阐述不清。本文基于铅锌(铜)成矿规律研究,从矿田内新近发现的大量镁铁质岩脉岩石学、岩石化学、地球化学及其成矿关系研究出发,认为塔木矿田属于MVT型,水热对流—改造成矿动力源自燕山期镁铁质岩浆侵入作用,铜钴等成矿物质与镁铁质岩有关。主要认识如下:1)塔木矿床Ⅰ号主矿体,2340水平以上,矿体倾向南西,2340到2300水平,矿体走向上逆时针旋变,倾向变为近直立;2300到2270水平,矿体水平方向上继续逆时针旋变,倾向则变为北东,可能与深部隐伏的镁铁质岩侵入作用有关;2)岩脉ω(Si02)43.86×10-2~47.24×10-2,平均45.7×10-2,∑REE为172.57×10-6~244.79×10-6,δEu为0.81-0.93,δCe为0.83~0.87,A.R为1.1~1.51,DI为15.6~36.67,FL为16.65~36.58,MF为69.54-83.35,可知岩脉为辉石—辉长—辉绿岩,轻稀土富集,Eu亏损,岩浆演化过程中橄榄石、辉石、长石等不断晶出或者残留在源区,后期有富铁矿物加入;Ti-Zr图解,(FeO)-MgO-Al2O3图解,K20-Ti02-MgO图解和F1-F2图解综合显示岩浆起源于板块内部,可能与塔里木大面积岩浆活动有关;3)岩脉铅同位素组成206Pb/204Pb为17.993~18.396,207Pb/204Pb为15.598~15.65,208pb/204pb为38.187-38.493,与矿石铅、围岩铅相似,矿石铅主要来源于上地壳,但部分具幔源铅特征,应来自岩脉;岩脉δ34S‰为—12.6-1.2,矿石δ34S‰为—29.3-3.9,具有生物还原成因硫特征,但可能混入部分岩浆硫;4)综合研究发现该矿田内的矿床成矿类型为MVT型,但受镁铁质岩浆侵入水热对流—改造成矿动力改造,且岩浆侵入作用提供了部分铅与铜钴成矿物质;5)塔木矿田深部,特别是东侧岩脉出露区深部,可能存在大的隐伏岩体;深部找矿前景广阔,除铅锌矿体外,在岩脉(体)外围和接触带上,很可能找到脉型或者其它类型铅锌铜多金属矿体。

二、西昆仑晚古生代铜铅锌矿含矿建造及成矿机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西昆仑晚古生代铜铅锌矿含矿建造及成矿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新特提斯构造域中东段沉积岩容矿铅锌成矿作用 ——以青海多才玛和巴基斯坦杜达矿床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密西西比河谷型(MVT)铅锌矿床研究进展
        1.2.2 喷流沉积型(SEDEX)铅锌矿床研究进展
        1.2.3 新特提斯成矿域中东段铅锌矿床研究进展
        1.2.4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目标以及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标
        1.3.3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4 论文工作情况
    1.5 主要成果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特提斯构造域中东段区域地质背景
    2.2 青海沱沱河区域地质背景
    2.3 巴基斯坦胡兹达尔-拉斯贝拉区域地质背景
第三章 样品处理与分析方法
    3.1 综合矿物分析系统(TIMA)分析
    3.2 电子探针分析
    3.3 高分辨率扫描电镜分析
    3.4 硫化物LA-ICP-MS原位微量元素和Mapping分析
    3.5 硫化物和重晶石原位S同位素分析
    3.6 硫化物原位Pb同位素分析
    3.7 硫化物Rb-Sr同位素分析
    3.8 方解石Sm-Nd同位素分析
    3.9 碳质泥岩Re-Os同位素分析
第四章 青海沱沱河地区MVT型铅锌矿床成矿作用
    4.1 矿床地质特征
        4.1.1 多才玛铅锌矿床
        4.1.2 雀莫错铅锌矿床
    4.2 样品采集及描述
    4.3 测试结果
        4.3.1 Sm-Nd和Rb-Sr等时线年龄
        4.3.2 闪锌矿地球化学组成
        4.3.3 硫化物原位S同位素
        4.3.4 硫化物原位Pb同位素
    4.4 讨论
        4.4.1 成矿年代
        4.4.2 闪锌矿微量元素
        4.4.3 S同位素
        4.4.4 Pb同位素
        4.4.5 Sr同位素
        4.4.6 矿床成因类型与成矿过程
        4.4.7 对找矿勘查的启示
第五章 巴基斯坦胡兹达尔-拉斯贝拉地区SEDEX型铅锌矿床成矿作用
    5.1 矿床地质特征
        5.1.1 杜达铅锌矿床
        5.1.1.1 矿床地质
        5.1.1.2 矿体特征
        5.1.1.3 矿石特征
        5.1.1.4 成矿阶段划分
        5.1.1.5 围岩蚀变
    5.2 样品采集及描述
    5.3 测试结果
        5.3.1 碳质泥岩Re-Os定年
        5.3.2 闪锌矿原位微量元素和Mapping
        5.3.3 硫化物和重晶石原位S同位素
        5.3.4 硫化物原位Pb同位素
    5.4 讨论
        5.4.1 成矿年代
        5.4.2 闪锌矿微量元素
        5.4.3 S同位素
        5.4.4 Pb同位素
        5.4.5 矿床成因类型与成矿过程
        5.4.6 对找矿勘查的启示
第六章 铅锌成矿作用对比及其对特提斯构造演化和找矿勘查的启示
    6.1 新特提斯构造域沉积岩容矿铅锌时空分布规律
    6.2 典型矿床含矿层位对比
    6.3 与世界典型铅锌矿床成因类型对比
    6.4 对新特提斯洋演化及陆陆碰撞过程的启示
    6.5 对特提斯成矿域铅锌矿找矿勘查的启示
第七章 结论
    7.1 主要结论
    7.2 存在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2)全国整装勘查区成矿系统研究与矿产勘查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整装勘查区矿产特征
    1.1 成矿时间分布特征
2 500 Ma)'>1.1.1 新太古代成矿期(>2 500 Ma)
        1.1.2 古元古代成矿期(2 500~1 600 Ma)
        1.1.3 中—新元古代成矿期(1 600~600 Ma)
        1.1.4 古生代成矿期(600~250 Ma)
        1.1.5 中生代成矿期(250~65 Ma)
        1.1.6 新生代成矿期(65 Ma~)
    1.2 空间分布规律
2 成矿系统及类型
3 成矿系统空间结构模型
4 找矿新进展
    4.1 全国整装勘查区找矿进展
    4.2 典型矿床找矿进展
        4.2.1 内蒙古维拉斯托锡多金属矿床
        4.2.2 贵州铜仁松桃高地锰矿床
        4.2.3 甘肃成县大桥金矿床
        4.2.4 河南崤山东部中河银铅锌矿床
        4.2.5 青海都兰那更康切尔银铅锌矿床
        4.2.6 青海多彩尕龙格玛铜多金属矿床
        4.2.7 安徽庐枞黄屯金铜矿床
        4.2.8 湖南花垣谷哨铅锌矿床
5 结论

(3)矿产资源基地划界与综合评价研究 ——以大兴安岭中南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区划理论研究现状
        1.2.2 矿产资源区划研究现状
        1.2.3 保护区与矿产资源基地研究现状
        1.2.4 划界与综合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1.2.5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基本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基本框架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主要工作量
    1.6 创新点
第2章 矿产资源基地划界与综合评价理论框架
    2.1 概念
    2.2 理论基础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区位理论
        2.2.3 区域产业集聚理论
        2.2.4 矿产资源安全理论
        2.2.5 地域分工理论
        2.2.6 综合评价理论
    2.3 理论框架
        2.3.1 划界原则
        2.3.2 划界依据
        2.3.3 划界方法
第3章 矿产资源基地划界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模型
    3.1 影响因素
        3.1.1 资源
        3.1.2 技术经济
        3.1.3 环境
    3.2 指标构建原则
    3.3 指标的选取和解释
        3.3.1 划界指标的选取
        3.3.2 综合评价指标的选取
        3.3.3 指标的解释
    3.4 指标的标椎化
    3.5 评价方法和评价模型
        3.5.1 层次分析法(AHP)
        3.5.2 模糊综合评价法(FCE)
第4章 矿产资源基地划界与综合评价方案
    4.1 基地分类
    4.2 基地划界等级体系构建
    4.3 基地划界与综合评价方案
第5章 大兴安岭中南段有色金属基地划界与综合评价
    5.1 研究区概况
        5.1.1 自然地理条件
        5.1.2 地质调查工作程度
        5.1.3 地质资源条件
        5.1.4 生态环境条件
        5.1.5 技术经济条件
    5.2 基地划界
        5.2.1 划界指标权重
        5.2.2 划界指标标准化
        5.2.3 基地划界
    5.3 基地综合评价
        5.3.1 综合评价指标权重
        5.3.2 指标数据资料处理
        5.3.3 综合评价
    5.4 勘查开发布局
第6章 矿产资源基地管理政策建议
    6.1 统一管理政策建议
    6.2 差别化管理政策建议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4)新疆西南天山中—新生界砂岩容矿铅锌成矿作用 ——以乌拉根铅锌矿床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铅锌矿产资源形势及发展战略
        1.1.2 西南天山砂岩容矿铅锌矿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砂岩型铅锌矿床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
        1.2.2 乌拉根矿床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4 主要工作量
    1.5 论文创新点及特色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位置
    2.2 区域地层
    2.3 区域构造
        2.3.1 区域断裂特征
        2.3.2 区域构造变形特征
    2.4 区域岩浆岩
    2.5 区域盆地构造演化
    2.6 区域矿产
第3章 克孜勒苏群沉积环境及源区特征
    3.1 乌恰盆地地层格架
    3.2 克孜勒苏群沉积特征
    3.3 碎屑锆石U-Pb年龄
    3.4 克孜勒苏群第五岩性段源区特征
    3.5 克孜勒苏群源沉积的动力学背景
第4章 乌拉根铅锌矿床地质
    4.1 矿区地质
        4.1.1 矿区地层
        4.1.2 矿区构造
        4.1.3 矿区岩浆岩
    4.2 矿体特征
    4.3 矿石特征
    4.4 围岩蚀变
    4.5 成矿期与成矿阶段
第5章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5.1 微量元素/稀土元素
    5.2 硫同位素
    5.3 碳氧同位素
    5.4 铅同位素
    5.5 流体包裹体测温
        5.5.1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5.5.2 均一温度和盐度
    5.6 黄铁矿Re-Os同位素测年
第6章 乌拉根铅锌成矿作用
    6.1 成矿年龄及其动力学背景
    6.2 H_2S来源及形成机制
    6.3 成矿金属来源及萃取机制
        6.3.1 源于Pb同位素约束
        6.3.2 源于REE元素约束
        6.3.3 “红化”与“漂白”过程中金属元素迁移
    6.4 成矿流体性质及来源
    6.5 铅锌运移形式及沉淀机制
    6.6 乌拉根铅锌成矿模式
第7章 西南天山砂岩容矿铅锌成矿规律
    7.1 砂岩容矿铅锌矿床的时空分布
    7.2 关键控矿要素
        7.2.1 “含煤碎屑岩+红色碎屑岩+膏盐建造”盆地结构
        7.2.2 油气运移与红层“漂白”
        7.2.3 古地理与古气候
    7.3 找矿标志与找矿方向
        7.3.1 找矿标志
        7.3.2 找矿方向
第8章 结论及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实验方法
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取得的成果

(5)塔里木盆地西南缘库斯拉甫一带泥盆纪砂岩型铜矿地质特征——以赛格孜干勒克铜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背景
2 铜矿区地质特征
3 矿床地质特征
4 地球化学特征
    4.1 微量元素特征
    4.2 稀土元素特征
5 认识和结论

(6)塔西萨热克铜矿床成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地理概况
    1.3 沉积岩型铜矿床研究进展
    1.4 萨热克铜矿床勘查与研究现状
    1.5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研究内容及主要工作
        1.5.1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1.5.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3 论文完成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构造
    2.2 区域地层
    2.3 岩浆岩
    2.4 矿产分布
第三章 矿区和矿床地质特征
    3.1 矿区地质特征
        3.1.1 地层
        3.1.2 构造
        3.1.3 岩浆岩
    3.2 矿床地质特征
        3.2.1 矿体特征
        3.2.2 矿石特征
        3.2.3 围岩蚀变
第四章 矿化富集规律
    4.1 构造与矿化体的关系
    4.2 构造与矿石特征的关系
    4.3 金属矿物分带特征
第五章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5.1 样品采集、分析方法
        5.1.1 样品采集和制备
        5.1.2 样品分析
    5.2 样品分析结果
        5.2.1 电子探针测试
        5.2.2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5.2.3 显微测温及结果
        5.2.4 激光拉曼光谱分析
        5.2.5 成矿流体性质、来源与演化
第六章 矿床成因和成矿模式
    6.1 成矿物质来源
    6.2 成矿时代
    6.3 成矿构造背景
    6.4 成矿模式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科研经历及论文发表情况
附录B 论文数据

(7)西昆仑昆盖山火山岩构造环境与典型矿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选题依据
        一、课题来源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VMS矿床的基本特征
        二、VMS矿床国外研究现状
        三、VMS矿床国内研究现状
        四、西昆仑地区地质矿产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思路及内容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内容
    第四节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
        二、技术路线
    第五节 完成工作量
    第六节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第一节 构造
        一、构造区域划分
        二、断裂
    第二节 地层
        一、元古界
        二、古生界
        三、中生界
        四、新生界
    第三节 岩浆岩
        一、火山岩
        二、超基性-基性侵入岩
        三、中酸性侵入岩
第三章 昆盖山火山岩及其构造环境
    第一节 阿克塔什火山岩
        一、阿克塔什矿区地质概况
        二、样品采集及测试分析
        三、分析结果
        四、成岩时代及构造环境讨论
        五、小结
    第二节 萨洛依玄武岩
        一、萨洛依矿区地质概况
        二、样品采集及测试分析
        三、分析结果
        四、成岩时代及构造环境讨论
        五、小结
    第三节 盖孜安山岩
        一、地质概况
        二、样品采集及测试分析
        三、分析结果
        四、成岩时代及构造环境讨论
        五、小结
第四章 矿区地质
    第一节 阿克塔什铜-金矿矿区地质特征
        一、矿区地质
        二、矿体特征
        三、矿石组构
        四、围岩蚀变
    第二节 萨洛依铜矿矿区地质特征
        一、矿区地质
        二、矿体特征
        三、矿石组构
        四、围岩蚀变
第五章 阿克塔什铜-金矿床地球化学研究
    第一节 矿石地球化学研究
        一、样品制备和测试
        二、结果与讨论
        三、小结
    第二节 硫化物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
        一、分析方法
        二、结果与讨论
        三、小结
    第三节 硫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
        一、分析方法
        二、结果与讨论
        三、小结
    第四节 黄铁矿Re-Os同位素年龄
        一、分析方法
        二、结果与讨论
        三、小结
第六章 萨洛依铜矿床地球化学研究
    第一节 硅质岩
        一、硅质岩岩石学
        二、硅质岩主量元素地球化学
        三、硅质岩微量、稀土元素地球化学
        四、小结
    第二节 矿石地球化学研究
        一、样品制备和测试
        二、结果与讨论
        三、小结
    第三节 硫化物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
        一、分析方法
        二、结果与讨论
        三、小结
    第四节 硫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
        一、分析方法
        二、结果与讨论
        三、小结
第七章 矿床成矿条件分析与成因研究
    第一节 昆盖山北坡阿克塔什铜-金矿矿床成因与成矿条件
        一、构造与成矿的关系
        二、火山岩与成矿的关系
        三、成矿流体来源
        四、成岩成矿时代
        五、矿床成矿过程
    第二节 昆盖山北坡萨洛依铜矿矿床成因与成矿条件
        一、构造与成矿的关系
        二、火山岩与成矿的关系
        三、成矿流体来源
        四、成岩成矿时代
        五、矿床成矿过程
    第三节 矿床成因类型
    第四节 成矿模式
    第五节 找矿模型
第八章 结论与认识
    第一节 主要结论与认识
    第二节 存在问题与下步工作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8)西昆仑成矿带中段遥感信息综合找矿预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目的意义
    1.2 研究区范围及自然地理概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第二章 研究区地质矿产概况
    2.1 大地构造位置
    2.2 区域地质概况
    2.3 区域成矿分区
    2.4 成矿地质特征
第三章 遥感图像处理及信息增强方法研究
    3.1 波段选择
    3.2 影像融合
    3.3 数据纠正
    3.4 图像镶嵌
    3.5 岩性及构造信息增强
第四章 遥感地质解译及岩石矿物波谱反演
    4.1 遥感地质解译
    4.2 波谱测试及岩石矿物反演
第五章 矿化蚀变信息提取与异常筛选
    5.1 矿化蚀变异常信息提取方法研究
    5.2 异常提取结果
第六章 典型矿床特征及遥感找矿模型建立
    6.1 黑恰菱铁-赤铁矿
    6.2 黑恰南铜铅锌矿
第七章 遥感找矿靶区圈定、查证与成矿综合分析评价
    7.1 中昆仑(中央地块)FE-CU-PB-ZN-水晶-白云母-玉石-石棉矿带
    7.2 慕士塔格-阿克赛钦(陆缘盆地)FE-CU-AU-PB-ZN-RM-白云母-宝玉石矿带
第八章 结语
    8.1 主要成果
    8.2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9)青海东昆仑造山带斑岩型矿床成矿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区范围及自然概况
    1.2 研究意义及论文选题
        1.2.1 理论意义
        1.2.2 应用价值
        1.2.3 项目依托及选题可行性
    1.3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1 东昆仑造山带研究现状
        1.3.2 存在问题
    1.4 研究内容、实验测试方法及本次论文工作量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实验测试方法
        1.4.3 本次工作量
    1.5 主要研究进展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位置及构造分区
        2.1.1 大地构造位置
        2.1.2 构造分区及特征
    2.2 区域地层
        2.2.1 前寒武纪地层
        2.2.2 早古生代地层
        2.2.3 晚古生代地层
        2.2.4 中生代地层
        2.2.5 新生代地层
    2.3 区域构造
        2.3.1 昆北断裂
        2.3.2 昆中断裂
        2.3.3 昆南断裂
        2.3.4 阿尼玛卿南缘断裂
        2.3.5 甘德-玛多断裂
        2.3.6 青新交界隐伏构造带
        2.3.7 哇洪山-温泉断裂
    2.4 区域岩浆岩
        2.4.1 侵入岩
        2.4.2 火山岩
        2.4.3 蛇绿岩带
    2.5 区域矿产特征
第3章 区域动力学演化
    3.1 研究现状
    3.2 动力学演化
        3.2.1 前加里东期
        3.2.2 加里东期的强烈构造体制转化和构造迁移
        3.2.3 海西期-印支早期安第斯型造山活动
        3.2.4 印支晚期-燕山期岩石圈拆沉和底侵作用
        3.2.5 中新生代东昆仑东西构造分化
第4章 东昆仑造山带代表性斑岩型矿床研究
    4.1 斑岩型矿床研究现状
        4.1.1 斑岩型矿床基本特征
        4.1.2 斑岩型矿床形成的构造背景
        4.1.3 斑岩型矿床的时空分布
        4.1.4 成矿岩体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形成的深部过程
        4.1.5 斑岩型矿床的流体特征
        4.1.6 斑岩型矿床成矿系统
    4.2 东昆仑造山带斑岩型矿床研究现状
    4.3 东昆仑造山带斑岩型矿床研究
        4.3.1 乌兰乌珠尔铜矿
        4.3.2 莫河下拉银多金属矿床
        4.3.3 加当根铜钼矿
        4.3.4 哈陇休玛钨钼矿
        4.3.5 埃坑德勒斯特钼(铜)矿
        4.3.6 卡而却卡野拉赛铜矿及哈日扎铜矿类型厘定
        4.3.7 斑岩型钼矿床类型重新界定
第5章 成矿岩体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研究
    5.1 锆石 U-PB 定年
        5.1.1 乌兰乌珠尔铜矿床
        5.1.2 埃坑德勒斯特钼(铜)矿床
        5.1.3 莫河下拉银多金属矿床
        5.1.4 加当根铜钼矿床
        5.1.5 哈陇休玛钨钼矿床
        5.1.6 小结
    5.2 岩石地球化学
        5.2.1 埃坑德勒斯特钼(铜)矿床
        5.2.2 莫河下拉银多金属矿床
        5.2.3 加当根铜钼矿床
        5.2.4 哈陇休玛钨钼矿床
        5.2.5 成矿岩体类型
        5.2.6 小结
第6章 区域成矿条件及成矿规律
    6.1 成矿地质条件
        6.1.1 地层条件
        6.1.2 构造条件
        6.1.3 岩浆岩条件
    6.2 成矿物质来源
        6.2.1 氢氧同位素
        6.2.2 硫同位素
        6.2.3 铅同位素
    6.3 成矿规律
        6.3.1 矿床形成的时间序列
        6.3.2 矿床的空间分布规律
        6.3.3 矿床的剥蚀保持条件
    6.4 成矿模式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致谢

(10)西昆仑塔木矿田镁铁质岩脉与铅锌铜成矿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1.2 研究区概况
    1.3 本课题研究现状与发展动态
        1.3.1 塔木矿田研究现状
        1.3.2 镁铁质岩浆与成矿关系研究现状
        1.3.3 碳酸盐岩地区镁铁质—超镁铁质岩与铅锌矿的成矿关系
    1.4 主要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1.5 主要研究方法和措施
    1.6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7 主要研究成果
2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层
        2.1.1 前寒武系
        2.1.2 古生界
        2.1.3 中生界
        2.1.4 新生界
    2.2 区域构造
        2.2.1 区域褶皱
        2.2.2 区域断裂
    2.3 区域岩浆岩
        2.3.1 蓟县纪侵入岩
        2.3.2 寒武纪侵入岩
        2.3.3 晚奥陶世侵入岩
        2.3.4 早二叠世侵入岩
        2.3.5 镁铁质岩脉
    2.4 区域矿产
3 矿田地质及典型矿床
    3.1 矿田地质
    3.2 典型矿床
        3.2.1 塔木矿床
        3.2.2 卡拉牙斯卡克矿床
4 矿田镁铁质岩脉岩石学及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4.1 岩脉地表特征
        4.1.1 塔木矿区岩脉地表特征
        4.1.2 卡拉牙斯卡克矿区岩脉地表分布特征
    4.2 塔木矿田镁铁质岩脉岩性与岩相特征
    4.3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4.3.1 主量元素
        4.3.2 微量元素
        4.3.3 稀土元素
        4.3.4 岩浆演化
        4.3.5 大地构造环境判别
        4.3.6 与塔里木大面积岩浆活动关系的初探
5 镁铁质岩脉与成矿关系
    5.1 镁铁质岩脉含矿性分析
    5.2 镁铁质岩脉与铅锌铜多金属成矿关系
        5.2.1 时间关系
        5.2.2 空间关系
        5.2.3 成因关系
6 成矿模式
7 找矿建议
8 结论
参考文献
图版说明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四、西昆仑晚古生代铜铅锌矿含矿建造及成矿机制(论文参考文献)

  • [1]新特提斯构造域中东段沉积岩容矿铅锌成矿作用 ——以青海多才玛和巴基斯坦杜达矿床为例[D]. 张辉善.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9)
  • [2]全国整装勘查区成矿系统研究与矿产勘查新进展[J]. 于晓飞,吕志成,孙海瑞,李永胜,袁慧香,杜泽忠,公凡影,吕鑫,杜轶伦,王春女.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20(05)
  • [3]矿产资源基地划界与综合评价研究 ——以大兴安岭中南段为例[D]. 朱晓强.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
  • [4]新疆西南天山中—新生界砂岩容矿铅锌成矿作用 ——以乌拉根铅锌矿床为例[D]. 高荣臻.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8(08)
  • [5]塔里木盆地西南缘库斯拉甫一带泥盆纪砂岩型铜矿地质特征——以赛格孜干勒克铜矿为例[J]. 黄建国,杨剑,崔春龙,李文杰,侯兰杰. 西北地质, 2017(02)
  • [6]塔西萨热克铜矿床成因研究[D]. 李世恒. 昆明理工大学, 2017(12)
  • [7]西昆仑昆盖山火山岩构造环境与典型矿床研究[D]. 慕生禄.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2016(08)
  • [8]西昆仑成矿带中段遥感信息综合找矿预测方法研究[D]. 王晓鹏. 长安大学, 2015(01)
  • [9]青海东昆仑造山带斑岩型矿床成矿作用研究[D]. 许庆林. 吉林大学, 2014(10)
  • [10]西昆仑塔木矿田镁铁质岩脉与铅锌铜成矿关系[D]. 于换涛. 中南大学, 2014(02)

标签:;  ;  ;  ;  

西昆仑晚古生代铜铅锌矿床成矿及成矿机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