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式教学在新教材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探究式教学在新教材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一、新教材教学中探究式教学的探索与实践(论文文献综述)

呼斯乐[1](2021)在《基于人教版地理教材“活动”系统培养蒙授初中生人地协调观教学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18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了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四个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基于地理学科属性提出的四个学科核心素养应在理论上成为地理课程共同的学科核心素养。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活动”系统类型多样,目标鲜明,合理地优化“活动”系统能够有效落实课程标准;源于蒙古民族长期以来的生产生活环境和历史文化背景,从身边寻找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教学案例能让蒙授学生更好地了解身边的地理现象,真正的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本文以基于“活动”系统培养蒙授初中生人地协调观的教学设计为研究对象,以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为载体,在相关理论和研究背景下,研读地理课程标准和教材,结合蒙授初中地理教学现状调查,典型案例分析,实施教学设计,提出实施策略,促进蒙授初中生人地协调观的初步形成并拓展学生学习人地协调观的学习思路和提高学习能力。本文首先通过遴选适合培养蒙授初中生人地协调观的11个“活动”系统,结合蒙授学生学情选择贴近蒙古族生活环境和蒙古族文化习俗的案例进行人地协调观教育。第二,进行学生调查问卷和教师访谈了解蒙授初中生和教师对人地协调观的了解和教育现状并对存在问题原因进行了分析,从蒙授初中生对人地协调观认识现状存在的问题:蒙授初中生对人地协调基本内涵的了解不够深刻、对蒙古族文化中蕴含的人地协调思想了解不够全面、缺乏具体的人地协调观培养的实践活动;蒙授初中生对人地协调观的学习态度与学习方法:缺少学习兴趣、学习途径较为单一、学习方式传统;蒙授初中地理教师人地协调观培养存在的问题:对人地协调观的了解不够系统、培养人地协调观的教学策略不合理、人地协调观评价方式单一。第三,通过分析16个培养人地协调观为主的典型教学案例,得出教学目标将人地协调观培养水平具体化、教学过程突出人地协调观内涵、教学评价可测量人地协调观、教学设计组成要完整、研读教材和课标是基础、分析学情是出发点和落脚点,6个案例分析启示,和基于“活动”系统培养蒙授初中生人地协调观教学设计的一般规律包括:依据课标和蒙授初中生的认知水平人地协调观培养水平制定教学目标,依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合蒙授初中生生活环境和文化习俗相关的案例,教学评价设计要注重将内隐的人地协调观素养通过外显的行为动作或言语表现出来。最后通过教学设计的实施与完善,得出本文的研究结论,通过“活动”系统培养蒙授初中生人地协调观的3个教学策略:观察民俗,举一反三激发思维火花策略、深学细悟,提升人地协调观认知策略、知行合一,融会贯通强化实践操作策略。培养初中生人地协调观四级认知水平,需层层递进、循序渐进,在教学案例中突出蒙古族文化习俗或居住环境,教学过程中模拟蒙古族文化习俗或居住环境,运用情境教学;突出人地问题,提供充分的人地协调信息,让学生主动去摸索和探究人地问题;设计开放式结论,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碰撞和思考的空间,避免结论单一、缺乏创新性,而且开放式的作业中,提升地理学习的兴趣,促进蒙授初中生达到培养人地协调观的教学目标。

石砚芳[2](2021)在《混合式学习模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混合式学习是基于对网络教学的反思和对传统教学的回归,并将传统面对面教学和网络教学优势相融合的新型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不仅顺应了传统教学变革的要求,而且顺应了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目标的要求。在特殊时期广泛实施的高中历史网络教学暴露出诸多问题和弊端,导致实际教学效果并不尽如意。因此,以传统面对面教学和在线教学相融合的“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模式在后疫情时代进一步受到关注。基于此,笔者将对混合式学习模式如何应用于高中历史教学进行研究。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介绍文章的选题缘由;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综述;还介绍了本文研究所采用的方法和研究意义。第二部分着重对混合式学习进行概述。在综合前人对混合式学习概念界定的基础上,首先界定混合式学习的含义,其次分析混合式学习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混合式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深度学习理论和媒体选择定律。进一步阐述混合式学习模式的结构、特点和类型,从中确定了本文所采用的混合式学习模式。第三部分分析了混合式学习模式应用于高中历史教学的必要性所在。主要从当前历史在线教学的实施情况、历史教师转变传统教学理念的需要、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需要、以及历史课程改革的需要等四个方面进行。在第四部分,笔者对当前历史学科中实施的在线教学展开问卷访谈调查,试图从中了解当前高中历史在线教学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原因所在,为后续混合式学习模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框架设计和案例开展奠定现实依据。第五部分是应用框架和案例分析。笔者依据混合式学习模式的特点,选择以翻转课堂模式设计出混合式学习模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框架,包括构建在线学习课堂、创设线下课堂教学、开展多元评价环节三个步骤,在此基础上依据《中外历史纲要》新教材实施教学案例。第六部分是应用策略。根据第四部分历史在线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及第五部分混合式学习模式在高中历史教学的应用框架,笔者从学习准备、过程实施、评价结果三个方面提出了九大策略,为解决在线教学存在的问题,促进混合式学习模式更高效地应用于历史教学指明方向。

张倩[3](2021)在《高中思想政治课辨析式教学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具有很强的德育性和综合性,知识的理论性较强,学生学习起来容易觉得枯燥乏味,教师的教学方式很容易陷入填鸭式,这就会导致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不佳。因此,亟需转变教学方式来改善当前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中的不良状况。辨析式教学强调的是学生所具有的自主辨析能力,而且也非常强调使用范例进行研究分析,并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态度观点进行输出与展示,此外,还会在价值冲突以及对是非、错误观点的批判过程中,不断地加强和深化学生们对于知识点理解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本文主要是针对高中思想政治课辨析式教学实践当中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同时,还对问题的原因展开了深入探究,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和策略方案。本文除去第一章绪论部分,主体内容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高中思想政治课应用辨析式教学的意义,主要从教学和学生两个层次来进行论述的。辨析式教学充分考虑到思想政治学科对于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意义,适应高中学生的思想特性,同时通过辨析活动促进思想政治教学发展。第二部分主要是通过对查阅的文献资料与访谈问卷记录进行进一步分析与整理,也将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对影响高中思想政治课辨析式教学应用的因素进行阐述。第三部分主要是对辨析式教学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的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这部分主要就是结合了辨析式教学的具体案例,同时,还针对具体的教师访谈记录进行了研究与分析,由此就得到了这种教学方法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辨析点、辨析情景、辨析活动组织、辨析价值判断、辨析评价。第四部分是本章的重要部分,主要是针对第三部分高中思想政治课辨析式教学存在的问题而提出的关于高中思想政治课辨析式教学的优化策略,主要是从设置辨析点、创设辨析情境、优化辨析活动、引导正确价值判断、客观做出评价五个层次深入进行了探究与分析,与此同时,还综合了具体的教学案例,详细地阐述与论证了辨析式教学方式相关的优化策略。

胡文静[4](2021)在《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以《相互联系的水体》为例》文中研究说明

李萍[5](2020)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与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衔接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开好思想政治课对正处于“拔节孕穗期”的青少年至关重要。大中小学各学段学生年龄不同,身心发展各异,思想政治课教学呈现从低到高、由浅入深的循序渐进的特点。其中初中和高中阶段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两个重要阶段,两个阶段又处于一个有机整体中,因此,如何实现高中思想政治课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顺畅衔接,使初中学生顺利过渡到高中政治课的学习,实现阶段性和整体性的统一,促进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的政治核心素养,已成为当前思想政治课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论文立足于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实际,从初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衔接的现状调查出发,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课堂观察法分析初高中政治课教学衔接的现状,详细介绍目前初高中教学衔接的积极成果和出现的问题,进一步分析影响初高中政治课教学衔接不足的原因,并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以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该文除导论外一共四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初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衔接的相关理论概述,阐述了教学衔接的基本内涵、实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与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衔接的重要性和可能性。第二部分:从教学实际出发,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对初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衔接的现状进行分析,对在教学衔接方面已经获取的成就以及出现的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并对产生初高中政治课教学衔接不足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第三部分:基于当前初高中政治课教学衔接所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主要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资源、教学评价等五个方面进一步分析和阐述实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与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有效衔接的对策和措施。第四部分:通过课堂观察积极探索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与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衔接的实践,通过课堂教学实例来展示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初高中政治课教学的顺利衔接。

张琳[6](2019)在《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研究》文中指出随着2017版最新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颁布,基础教育进入了核心素养导向的新阶段,也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人类也随着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进行了信息时代的新阶段——智能时代。信息技术具有潜力支持教育教学变革,改变目前基础教育阶段以知识传递为主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对于信息技术,作为数字原住民的师范生比作为数字移民的大部分在职教师有更强烈的认同感。若师范大学能有效地促进师范生面向核心素养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当代师范生便能成为未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推动者与催化剂。本论文主要研究了五大问题:(1)为了促进未来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师范生需要相应地具备什么样的信息化教学能力?(2)目前师范大学培养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有哪些模式?在不同的培养模式下,师范生信息化教学的能力培养成效如何,是否能够胜任面向核心素养的信息化教学?(3)在师范大学不同的培养模式下,哪些因素促进了师范生面向核心素养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又有哪些阻碍因素?(4)在顶层设计、中层管理与课程实施中哪些策略发生了作用?哪些策略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5)如何综合各个层面利益主体的力量,系统性地实现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常态化发展?本研究在研制面向核心素养的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产出结构的基础上,指向2017新课标的核心素养内涵,结合国内外已有的标准,制定了面向核心素养的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目标框架;以面向核心素养的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结构为框架,从复杂系统的视角出发对基于通用信息化教学课程培养模式、基于教师信息化教学示范模式与多方协同的综合培养模式三种不同培养模式的三所师范大学做了个案研究,以量化与质化的方法对三所师范大学的政策文本进行分析,以深度访谈各方利益主体、多元数据相互佐证的方法,对于三个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系统的现状做了研究,分析了各个系统内各方利益主体的信息化教学意愿、行为与影响因素,剖析了三种模式下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影响源,总结了三种模式的合理性、局限性及其适用的情境。在此基础上,对于三个案例进行比较分析,总结了在三个案例中各个层面被证明有效的培养策略,从而形成了师范大学面向核心素养的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系统性培养策略。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面向核心素养的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是未来教师通过信息化教学促进基础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能力,其能力结构需要突出核心素养的指向。本研究在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产出结构中融于了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核心素养,突出了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目标的核心素养导向;在整合学科知识的教学法(TPACK)框架中融入了核心素养因子,形成了整合技术的学科核心素养教学法(TPACCK)框架,作为面向核心素养的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结构,突出了面向核心素养的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与课程的相关性,为师范大学设置培养路径指明方向。第二、个案研究中的三所师范大学的三种培养模式都有其合理性与局限性,其有效性有赖于师范大学系统内部具体的情境。自上而下基于通用信息化课程的培养模式在课程授课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行为符合师范生面向核心素养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目标时,能够促进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反之就会失效;自下而上基于教师信息化教学示范的培养模式有赖于学科专业教师的信息化教学示范,如果学科专业教师的信息化教学实践意愿不强、能力欠缺,那么这种模式也就失去了动力源;多方协同综合培养的模式因其多元的动力源而相对存在一定的优势,如果动力源均产生预期的效果,那么这种模式便兼具前两种模式的优势,使得师范生既能在课程学习中获得系统性的信息化教学知识,又能在教师示范与实践活动中获得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但是这种模式依然存在教师信息化教学实施与示范均不符合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目标而导致模式失效的风险。第三、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有赖于师范大学系统内各方利益主体在顶层设计、中层管理、课程实施三个层面采用合适的培养策略共同推进。顶层设计的整体策略是设置师范生面向核心素养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多元化培养路径,并通过各种措施促进多元化发展路径中的利益主体形成共同愿景,为各方利益主体促进师范生面向核心素养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提供支持与保障。院系管理层面要发挥其中层的变革领导,通过人员支持、文化支持、设备支持等保障措施来加强学科信息化教学课程建设,从而为师范生提供优质的学科信息化教学课程;支持学科专业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从而为师范生提供丰富优质的信息化教学体验。信息化教学课程教师在课程目标定位上要注重技术支持教学的导向以及核心素养的指向,重点发展师范生在信息技术支持下解决教学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学科信息化教学课程教师还应注重课程与学科以及学科信息技术的紧密结合。在系统中多方利益主体协同推动之下,师范生面向核心素养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才能获得常态化发展。

谭晓玲[7](2017)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实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简称“工程”)是站在党和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实施的一项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基础工程、战略工程。实施工程十多年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各方力量的坚持和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得到普遍的认可,巩固了马克思主义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进一步繁荣发展了哲学社会科学,有力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供了科学的指导和可靠的保障。本论文以工程实施为研究对象,系统考察工程实施的历史过程,详细阐述工程实施所涉及的主要内容,整体客观评价工程实施状况,从中总结经验与不足,以期为进一步深入推进工程实施有所启示。论文共分10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阐述本选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本选题的研究述评,论文的相关概念界定、研究思路、方法及基本框架,并对论文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做了说明。第一章主要分析工程实施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分析工程实施的社会历史背景基础上,重点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地位巩固,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等方面阐述工程实施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第二章主要是整体介绍实施工程建立的组织机构和形成的运行机制情况。具体从中央宣传思想工作领导小组、中央宣传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办公室、工程咨询委员会的设立及成员的确定、课题组等四个层面阐述组织机构的建立,并从项目、基地、团队这三方面的建设揭示工程所形成的运行机制。第三章主要考察工程实施的历史进程。根据工程实施过程中党中央召开的具有标志性的相关会议,着重从实施工程的提出部署、全面展开、全面推进及深入推进四个阶段对其历程进行系统梳理。第四章至第八章全面系统具体阐述实施工程所包括的主要内容。其中,第四章从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的编译、研究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成果及重大现实问题研究两方面,阐述了实施工程中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研究;第五章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设立、学科建设依托机构、学科建设情况调研、学科高端学术平台、学科领航与支撑等五个方面,全面阐述具有时代特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建设;第六章从总体部署、编写成果、出版及使用、编写特点四个方面阐述工程立体化教材体系的形成;第七章从举办高层次报告会、开展学术研讨会、开展国情调研、进行国外考察、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的开办、“四个一批”理论人才的纳入、“三项学习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培养、教育部工程重点教材专业师资队伍培训等方面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交流和人才队伍培养;第八章从理论读物和主流媒体平台两方面阐述工程实施的宣传。第九章论述了十多年来工程实施的整体评价。本章主要通过调查问卷中所体现出来的信息,在总结实施工程的成效及经验的基础上,客观分析工程实施中存在的转化运用、宣传普及不够等不足及原因,为下一步深入推进工程工作提供借鉴。结束语部分主要是对进一步推进工程应当探讨的若干问题进行探索性思考,即从保持工程的常态化、大力开展工程的宣传推介、引领“四大平台”建设、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教材体系、人才体系等四个方面提出建设性思考。

雷佩红[8](2013)在《初中生物探究式教学探索与实践》文中指出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版在2001版的基础上继续倡导探究性学习,并提出科学探究是科学课程中有效的教学方式,但多年的初中生物探究式教学实践显示其教学效率不尽人意。如果要逾越探究式教学理想与现实的鸿沟,就需实施科学、有效、适应于具体情况的课堂教学方法或教学设计,构建适用于某种探究内容的教学模式,而这些应来源于理论与实践长期紧密结合和不断创新的劳动成果。本文将教育教学理论运用于初中生物探究式课堂教学,结合多年的初中生物一线教学实践和两年的对照实验教学,运用对照实验法、观察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案例研究法等方法对初中生物探究式教学实施基础(关注探究环境的方法和关注探究过程的方法),以及初中生物探究式教学设计与教学模式进行了精心的探索与实践,旨在提高初中生物探究式教学的有效性。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班在后测中,生物学习综合情况、学业成绩和探究意识等比对照班要好;一线教师通过全程听课后认为,本研究中自我完善后的教学设计和“双导”(三维教学目标导航和教师导学)教学模式行之有效。本研究认为:(1)在生物探究式教学实施基础中,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如遇有明显难、重点之分的教学内容,教师可进行关注潜能生的分组。(2)在进行初中生物探究式教学设计和构建探究式教学模式时,教师应遵循以下理念:①教学设计和教学模式的构建应围绕教学目标的完成而进行、②教学设计和教学模式构建的主导红线是充分相信学生、③教学设计和教学模式的构建目标是一切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如果在探究式教学实践中做到以上两点就能较大程度地提高探究式教学的有效性。本研究的创新之处有以下三点:(1)在合作分组探究式教学中,本研究提出了关注潜能生、关注学生兴趣的分组方式,探讨了寄宿班教师如何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对探究资料进行收集和整理;(2)提出了教师在实施初中生物探究式教学设计和构建教学模式时需遵循一定的理念;(3)“双导”教学模式由笔者原创并经多次实践检验,已被同行认可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此模式可为初中生物探究式教学实践提供参考。总之,本文研究结果表明,科学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教学设计和教学模式能较大程度地提高初中生物探究式教学的有效性。

张国琴[9](2012)在《新课程化学实验教学的探索与实践》文中研究指明我国的化学实验教学历来强调和重视化学理论知识的传授,化学理论知识成了课程教学目标认知领域或技能领域中极为重要的内容,在教学中存在“重理论、轻实验”“重结论、轻过程”等现象。毫无疑问,新课程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的有效实施,要求我们必须对传统的化学实验教学进行反思。在目前中学化学教学中,实验部分的教学地位越来越重要。本文就新教材(以下均指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中的实验部分开展了理论与实践的探索,阐述了如何充分利用实验手段,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论文从五个部分对本课题进行了研究。第一部分主要通过分析中外化学实验教学发展的历史和现状,阐述了传统的化学实验教学存在主要问题以及对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进行调查。第二部分介绍对新教材实验体系的研究。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解读,说明新教材中实验体系的地位和功能。同时,分析新教材实验部分设置情况,突出特点以及呈现方式变化。对化学实验教学的未来进行了展望。第三部分主要结合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实践,从化学实验探究教学、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以及化学实验研究性学习三方面加以分析说明。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态度。第四部分论述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的方法,提出了以中学化学教材中的演示实验为载体的中学化学实验创新教学法。最后一部分主要是结合教学实际,阐述了当前在新课程化学实验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其思考对策。

中国职教学会职教期刊编辑专业委员会[10](2009)在《第七次全国优秀职教文章评选结果》文中研究表明

二、新教材教学中探究式教学的探索与实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教材教学中探究式教学的探索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人教版地理教材“活动”系统培养蒙授初中生人地协调观教学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国内外研究背景
        1.国内外“活动”系统研究背景
        2.国内外人地协调观研究背景
    (二)研究现状
        1.国内外初中地理教材“活动”系统研究现状
        2.国内外初中地理人地协调观研究现状
        3.国内外中学民族课程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
        1.研究内容
        2.研究意义
    (四)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研究方法
        2.技术路线
一、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界定
        1.活动
        2.地理活动
        3.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4.人地协调观
    (二)理论基础
        1.地理科学论
        2.活动课程理论
        3.建构主义理论
        4.多元智能理论
二、初中地理教材“活动”中适宜培养蒙授初中生人地协调观的内容分析
    (一)教材“活动”系统中蕴含人地协调观的内容统计
    (二)教材“活动”系统中蕴含培养蒙授初中生人地协调观的内容分析
    (三)初中地理人地协调观培养水平分析
三、蒙授初中地理教学人地协调观培养现状调查
    (一)基本情况
        1.调查对象的选择
        2.调查的主要内容
    (二)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1.初中地理教师对人地协调观的理解与认识
        2.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对人地协调观培养情况调查
        3.蒙授初中生对人地协调观了解程度现状调查
        4.蒙授初中生已有人地协调观水平分析
    (三)调查结果原因分析
        1.蒙授初中生对人地协调观认识现状存在的问题
        2.蒙授初中生对人地协调观的学习态度与学习方法
        3.蒙授初中地理教师人地协调观培养存在的问题
四、培养初中生人地协调观教学案例分析
    (一)案例分析说明
        1.案例来源
        2.案例分析目的
        3.案例分析视角
        4.案例分析方法
    (二)案例分析呈示
    (三)案例分析启示
        1.教学目标将人地协调观培养水平具体化
        2.教学过程突出人地协调观内涵
        3.教学评价需可测量人地协调观
        4.教学设计组成要完整
        5.研读教材和课标是基础
        6.分析学情是出发点和落脚点
五、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教学设计与实施
    (一)利用活动系统培养初中生人地协调观教学设计
        1.教学案例选择
        2.依据4F教学模式
        3.教学案例设计
    (二)《多变的天气》教学设计实施
        1.实施准备
        2.实施过程
        3.实施启示
    (三)《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教学设计实施
        1.实施准备
        2.实施过程
        3.实施启示
    (四)利用“活动”系统培养蒙授初中生人地协调观教学实施策略
        1.观察民俗,举一反三激发思维火花
        2.深学细悟,提升人地协调观认知
        3.知行合一,融会贯通强化实践操作
六、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1.遴选适合培养蒙授初中生人地协调观的“活动”系统
        2.基于“活动”系统培养蒙授初中生人地协调观案例设计的一般程序
        3.提出基于“活动”系统培养蒙授初中生人地协调观的教学策略
    (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活动”系统汇总表
    附录二:学生调查问卷和教师访谈报告
    附录三:案例分析目录
    附录四:其他教学案例分析
    附录五:教学设计
致谢

(2)混合式学习模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选题缘由
        1.混合式学习模式顺应教学变革的要求
        2.混合式学习模式顺应新课改和新课标的要求
        3.后疫情时代线上线下混合学习趋势不可逆转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意义
    (四)创新之处
    (五)研究方法
        1.历史文献法
        2.问卷访谈法
        3.案例分析法
    (六)研究综述
        1.国外研究综述
        2.国内研究综述
二、混合式学习概述
    (一)混合式学习的定义
    (二)混合式学习的理论基础
        1.混合式学习理论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3.深度学习理论
        4.媒体选择定律
    (三)混合式学习模式的基本内容
        1.模式的结构
        2.模式的类型
        3.模式的特点
三、混合式学习模式运用于高中历史教学的必要性
    (一)适应新时代历史在线教学的需要
        1.师生对历史在线教学的认可度较高
        2.历史在线教学需要与线下教学相结合
    (二)利于历史教师转变教学的需要
        1.有利于教师转变教学理念
        2.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方法
    (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需要
        1.提高历史学习兴趣
        2.改善低效学习方式
    (四)利于历史课程改革的需要
        1.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需要
        2.有效运用高中历史新教材的需要
四、历史学科在线教学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现状调查
        1.调查目的
        2.调查设计
        3.调查内容
        4.对学生的问卷分析
        5.对教师的访谈分析
    (二)存在的问题
        1.历史教师“穿新鞋,走老路”现象突出
        2.历史教师在网络教学中随意性较为明显
        3.学生在网络学习中自主学习效果不佳
        4.历史网络课堂缺乏师生互动和情感交流
        5.在线教学评价机制不完善,缺乏及时反馈
    (三)原因分析
        1.历史教师的教学理念未能转变
        2.历史教师线上教学信息化素养不足
        3.学生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依赖性强
        4.历史网络教学本身存在问题
五、混合式学习模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步骤
    (一)应用步骤分析
        1.构建在线学习课堂
        2.创设线下课堂教学
        3.开展多元评价环节
    (二)运用实践的尝试
        1.教材分析
        2.设计思路
        3.教学目标
        4.线上教学过程的设计
        5.线下教学过程的设计
        6.案例分析
六、混合式学习模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学习准备策略
        1.学校方面的准备策略
        2.教师方面的准备策略
        3.学生方面的准备策略
    (二)过程实施策略
        1.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良好的历史在线学习环境
        2.高效利用线下课堂,开展基于历史问题的协作探究学习
        3.线上+线下有机结合,打造高效的历史混合式学习课堂
    (三)评价结果策略
        1.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2.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3.综合多角度的评价内容
七、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高中生在历史学科中基于网络学习的调查问卷
附录二 高中历史教师运用网络教学的访谈调查
致谢

(3)高中思想政治课辨析式教学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 概念界定
        (一)辨析
        (二)辨析式教学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辨析式教学
    四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五 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访谈法
        (三)案例分析法
        (四)观察法
第二章 高中思想政治课辨析式教学应用的意义
    一 有助于促进教学理念的转变
    二 有助于教学方式的转变
    三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理性价值判断能力
    四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第三章 高中思想政治课辨析式教学应用的影响因素
    一 教育理念和教育评价制度
    二 教师和学生对辨析式教学的认可
    三 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
    四 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水平
第四章 高中思想政治课辨析式教学应用存在的问题
    一 辨析点设计不合理
    二 辨析情境创设与学生实际相脱节
    三 辨析活动组织弹性不强
    四 辨析价值判断偏离主题
    五 辨析评价单一
第五章 高中思想政治课辨析式教学的优化策略
    一 恰当选择辨题,设置合理的辨析点
        (一)根据教材内容设置辨析点
        (二)立足学生实际设置辨析点
    二 结合学生实际,创设恰当的辨析情境
        (一)辨析情境的创设要贴近学生
        (二)辨析情境的创设要辩证可思
    三 贯彻学科理念,设计有效的辨析活动
        (一)肯定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辨析活动
        (二)给予学生充分的辨析时间和空间
    四 围绕辨析主题,引导学生做出正确价值判断
        (一)及时抓住辨析中的生成
        (二)有效调控辨析的方向
    五 深入总结观点,进行多元客观评价
        (一)辨析评价方式多元化
        (二)辨析评价内容多元化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访谈提纲
致谢

(5)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与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衔接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
        2.问卷调查法
        3.访谈法
        4.课堂观察法
    (五)创新之处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与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衔接相关理论概述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与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衔接的基本内涵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与高中思想政治课衔接的重要性
        1.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
        2.有助于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持续发展
        3.有助于推动思想政治课程全面深化改革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与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衔接研究的可能性
        1.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与高中思想政治课在教学目标上的系统性
        2.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与高中思想政治课在教学内容上的层次性
        3.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与高中思想政治课在教学评价上的连贯性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与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衔接的现状分析
    (一)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与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衔接的积极成果
        1.党和国家对教学衔接问题高度重视
        2.教育部门及学校注重开展初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衔接的教研活动
    (二)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与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衔接存在的问题
        1.初高中课程目标跨度大
        2.初高中教材内容设置梯度大
        3.忽视已学知识与当前知识的衔接
        4.教师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跨度不合理
        5.不同学段教师和学生交流与互动的沟通机制不健全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与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衔接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教师对初高中政治课程标准的差异性认识不到位
        2.初高中政治课时设置不合理
        3.教师对初高中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学习方式了解不透彻
        4.初高中教学分离,缺乏交流
        5.教师和教育主管部门缺乏教学衔接的整体性认识
三、实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与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有效衔接的途径
    (一)科学规划教学目标,为教学有效衔接提供方向
        1.宏观把握初高中课程标准和要求,体现教学目标的系统性
        2.统筹安排初高中阶段性教学目标,推进教学目标的层次性
    (二)合理安排教材内容,为教学有效衔接提供依托
        1.统一科学规划初高中教材体系,促使教学内容一体化
        2.研发初中校本教材或选修教材,减少教学内容的跨度
    (三)创新改进教学方式,为教学有效衔接提供载体
        1.结合初高中教材梯度,循序渐进开展阶梯式教学
        2.尊重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切实开展探究式教学
        3.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展教育资源和教育空间
        4.善于运用思维导图,提升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
    (四)整合共享教学资源,为教学有效衔接提供条件
        1.建立健全不同学段教育者及学生交流与互动的沟通机制
        2.利用超星等信息化搭建不同学段师生互动平台
        3.优化教学环境,实现思政小课堂和大课堂的衔接
        4.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增强教师教学衔接意识与教育教学能力
    (五)建立健全教学评价体系,为教学有效衔接提供保障
        1.建立完善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实现评价标准多元化
        2.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和评价方法,实现评价方式多样化
        3.完善发展性教育评价机制,实现教学评价连贯性
四、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与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衔接的探索与实践
    (一)上好高中政治第一课,转变学生对政治课的认识
    (二)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四课第一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例,增强教学衔接意识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6)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时代迭替:指向核心素养的育人导向
        二、顺势而为:智能时代教师角色的转型
        三、信息技术:教育变革的天使还是魔鬼
        四、培养窘境:师范教育亟需振兴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国内相关研究
        二、国外相关研究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三、研究路径与研究方法
第二章 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结构与发展目标
    第一节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标准的国际经验
        一、美国《ISTE教育者标准》2017版
        二、欧盟《教育者数字能力的欧洲框架》
        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信息通信技术能力框架》
        四、三大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标准的比较与启示
    第二节 我国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标准的启示
        一、《2014 标准》的制定目的
        二、《2014 标准》的能力维度
        三、《2014 标准》的能力层级
    第三节 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结构
        一、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结构研制依据
        二、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产出结构
        三、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结构
    第四节 面向核心素养的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目标
        一、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目标与层级研制路径
        二、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目标
        三、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层级
第三章 基于通用信息化教学课程的培养模式
    第一节 顶层设计
        一、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定位
        二、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课程设置
        三、信息化教学的保障措施
    第二节 课程实施
        一、通用信息化教学课程
        二、学科专业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意愿与行为
    第三节 培养成效
        一、通过信息化教学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意愿整体较低
        二、实习时促进核心素养发展的信息化教学行为基本缺失
        三、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结构各因子中信息技术能力识最强
        四、主动发展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内在动机不足
    第四节 培养成效的归因分析
        一、通用信息化教学课程实施技术取向的负面影响
        二、学科专业教师的优质信息化教学示范缺失
        三、部分实习学校的负面体验
        四、信息化教学技术支持的缺乏
        五、信息化教学能力评价机制的缺位
    第五节 主要动力源的影响因素
        一、通用信息化教学课程未及预期的归因分析
        二、保障措施未及预期的归因分析
    第六节 基于通用信息化教学课程培养模式的启示
        一、基于信息化教学课程培养模式的合理性
        二、基于信息化教学课程培养模式的局限性
第四章 基于教师信息化教学示范的培养模式
    第一节 顶层设计
        一、培养定位未强调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
        二、课程设置尚未形成系统的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课程体系
        三、教师专业发展未强调信息化教学能力
    第二节 培养成效
        一、通过信息化教学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意愿整体中等
        二、实习时信息化教学行为以促进知识传递为主
        三、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结构各因子中信息技术能力最强
        四、发展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意愿整体较高
    第三节 培养成效的归因分析
        一、学科专业教师的优质信息化教学示范
        二、选修通用信息化教学课程的正面影响
        三、实习学校经历的综合影响
        四、师范生丰富的校外教学与学习经历的正面影响
        五、课程设置不利于系统性的信息化教学知识学习
    第四节 主要动力源的影响因素
        一、学科专业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行为及影响因素
        二、通用信息化教学课程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行为及影响因素
    第五节 基于教师信息化教学示范模式的启示
        一、基于教师信息化教学示范模式的优势
        二、基于教师信息化教学示范模式的局限性
第五章 多方协同的综合培养模式
    第一节 顶层设计
        一、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定位
        二、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多元路径建设
        三、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保障措施
    第二节 培养成效
        一、通过信息化教学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意愿整体中等
        二、实习时的信息化教学行为以多媒体教学为主
        三、信息化教学能力在四年中获得较大提升
        四、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结构各因子中信息技术能力最强
        五、发展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意愿整体内在动机充分
    第三节 培养成效的归因分析
        一、学科专业教师丰富的信息化教学示范
        二、各类信息化教学活动与比赛的正面影响
        三、通用信息化教学课程技术取向的负面影响
        四、学科信息化教学课程设置问题的负面影响
        五、实习学校经历的综合影响
        六、师范生信息化学习经历的正面影响
    第四节 主要动力源的影响因素
        一、学科信息化教学课程教师的教学行为及影响因素
        二、学科专业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行为及影响因素
    第五节 多方协同综合培养模式的启示
        一、多方协同综合培养模式的优势
        二、多方协同综合培养模式的局限性
第六章 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系统性培养策略
    第一节 三种模式下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启示
        一、成效差异启示:面向核心素养的信息化教学三要素
        二、动力源差异启示:多元化的培养路径
        三、治理权力分布差异启示:激发中层的联动作用
    第二节 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顶层设计策略
        一、形成培养目标的共同愿景
        二、明确变革领导核心机构
        三、设置多元化的培养路径
        四、重视院系的变革推动力
        五、评价机制支持创新与多样性
        六、设施建设重视教师的需求
    第三节 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中层变革策略
        一、支持学科专业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
        二、加强学科信息化教学课程建设与师资发展
        三、配置专职人员提供技术支持
        四、营造鼓励创新的组织文化
        五、重视学科信息化教学设施建设
        六、加强实习期间对师范生的支持
    第四节 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
        一、显性信息化教学课程的教学策略
        二、隐性信息化教学课程的教学策略
结语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创新与价值
    第三节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7)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实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主要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本选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相关概念界定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五、研究的重点、难点和拟创新之处
    六、主要内容和基本框架
第一章 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重大举措
        (一) 抵御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渗透
        (二) 维护意识形态安全
    二、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重中之重
        (一) 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地位
        (二) 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三) 坚持马克思主义对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
    三、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基石
        (一)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
        (二) 实施工程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迫切需要
        (一) 实践发展的成就与问题
        (二) 最新理论成果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五、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迫切需要
        (一) 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根本所在
        (二) 实施工程是巩固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必然
第二章 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组织机构和运行机制
    一、组织机构
        (一) 中央宣传思想工作领导小组
        (二) 中央宣传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办公室
        (三) 工程咨询委员会的设立及成员的确定
        (四) 课题组
    二、运行机制
        (一) 项目建设
        (二) 基地建设
        (三) 团队建设
第三章 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历史考察
    一、工程的提出和部署
        (一) 实施工程的提出
        (二) 实施工程的全面部署
    二、工程的全面展开
        (一) 工程多项具体工作先后启动
        (二) 深化对工程的认识
        (三) 工程实施取得实质性进展
    三、工程的全面推进
        (一) 工程实施四年的工作总结和随后五年工作设想
        (二) 工程成果丰硕
        (三) 工程实施八年的工作总结和继续推进
    四、十八大以来工程深入推进
        (一) 深入实施工程的战略部署
        (二) 深入实施工程的重要举措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研究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的编译和研究
        (一) 经典着作编译
        (二) 经典着作基本观点研究
    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研究
        (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成果研究
        (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大现实问题研究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设立
        (一)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初步设立和逐步完善
        (二) 马克思主义理论一、二级学科简介
        (三) 马克思主义理论一、二级学科点布局
        (四) 国家重点学科和博士后流动站建设
    二、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
        (一) 建设概况
        (二) 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
    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情况调研
        (一) 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调研
        (二)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术发展年度报告
    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高端学术平台
        (一) 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论坛
        (二) 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导论坛
        (三) 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论坛
        (四) 全国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论坛
        (五)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协同创新中心
        (六)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专刊
    五、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航和支撑
        (一)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航发展
        (二) 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其他学科的支撑作用
第六章 立体化教材体系建设
    一、总体部署
        (一) 工程教材编写总要求
        (二) 成立教材编写课题组
        (三) 工程教材编写规划
    二、工程教材编写成果
        (一) 基础理论教材
        (二) 重点学科教材
        (三)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
        (四) 其他重点教材
    三、工程教材出版及使用
        (一) 统一规范工程教材编辑出版
        (二) 重点规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出版和使用
    四、工程教材编写特点
        (一) 教材编写按照意识形态强弱先后顺序进行
        (二) 工程教材具有鲜明中国特色
第七章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交流和人才队伍培养
    一、学术交流
        (一) 举办高层次报告会
        (二) 开展学术研讨会
    二、人才培养
        (一) 开展国情调研
        (二) 进行国外考察
        (三) 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的开办
        (四) “四个一批”理论人才的纳入
        (五) “三项学习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
        (六)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培养
        (七) 教育部工程重点教材专业师资队伍培训
第八章 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宣传普及
    一、理论读物
        (一) 学习读本
        (二) 编写通俗理论读物
    二、主流媒体平台宣传
        (一) 报刊
        (二) 电视
        (三) 网络
        (四) 微式宣传
第九章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实施的整体评价
    一、实施工程的成效及经验
        (一) 工程实施取得突出成绩,达到预期效果
        (二) 工程实施十多年的基本经验
    二、工程实施中存在的不足及其原因
        (一) 工程实施中存在的不足
        (二) 工程实施中存在不足的原因分析
结束语 进一步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应当探讨的若干问题
    一、保持工程的常态化,重点推进工程成果的学习转化运用
        (一) 加强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大众化
        (二) 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深度融合
        (三) 加快教材优势向教学优势发展
        (四) 加强高端人才与教学一线教师深度培养
    二、大力开展工程的宣传推介,进一步扩大研究成果的社会影响
        (一) 扩大宣传范围
        (二) 丰富宣传形式
        (三) 加强理论宣传力度
    三、引领“四大平台”建设,形成工程工作合力
        (一) “四大平台”建设
        (二) 充分发挥工程在思想理论建设中的龙头作用
    四、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教材体系、人才体系
        (一) 健全学科体系
        (二) 完善教材体系
        (三) 构建人才体系
参考文献
附录一 2012年——2015年“全国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入选教师名单及课题立项表
附录二 《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实施以来情况认识》调查问卷(教师卷)(学生卷)(宣传部门卷)(共同卷)
附录三 《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实施以来情况认识》调查问卷分析表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后记

(8)初中生物探究式教学探索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价值
        1.3.2 现实意义
    1.4 研究内容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目的
        1.4.2 研究样本
        1.4.3 研究方法
        1.4.4 变量与效能指标
2 探究式教学的理论概述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探究式教学
        2.1.2 探究式教学模式
        2.1.3 “双导”(三维目标导航和教师导学)教学模式
        2.1.4 探究式教学模式与“双导”教学模式的关系
    2.2 研究的主要理论基础
        2.2.1 探究学习理论
        2.2.2 其他理论
3 初中生物探究式教学实施基础探索与实践
    3.1 关注探究环境的方法
        3.1.1 合理分组
        3.1.2 重视收集资料
    3.2 关注探究过程的方法
        3.2.1 创设探究问题情境
        3.2.2 重视探究过程的准备阶段
        3.2.3 推动探究的实施过程
4 初中生物探究式教学设计与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4.1 初中生物探究式教学设计探索与实践—以“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为例
        4.1.1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学设计
        4.1.2 对“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学再设计
        4.1.3 教学设计1与教学设计2比较说明
    4.2 初中生物探究式教学模式-“双导”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4.2.1 “双导”教学模式建构教育目标
        4.2.2 模式的基本程序
        4.2.3 教学案例
5 初中生物探究式教学探索与实践效果与分析
    5.1 对学生生物学习综合情况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5.1.1 调查结果
        5.1.2 结果分析
    5.2 实验班与对照班前测成绩与后测成绩及分析
    5.3 初中生物探究式教学设计与教学模式部分访谈记录
        5.3.1 一线教师对教学设计2及其课堂教学的评价
        5.3.2 一线教师对“双导”教学模式的评价
6 研究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6.1.1 探究式教学有效性方面
        6.1.2 对初中生物探究式教学设计和教学模式构建的理念思考
        6.1.3 对“双导”教学模式的分析与思考
    6.2 建议
        6.2.1 教师要胜任探究式教学,应加强自我学习
        6.2.2 一线教师应积极开展探究式教学的评价研究
    6.3 研究不足与进一步研究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后记

(9)新课程化学实验教学的探索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言
1 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研究现状
    1.1 国外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发展
    1.2 国内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
2 新课程教材实验教学的特点
    2.1 新课程化学实验教学的地位和作用
    2.2 新课程对化学实验教学的基本构成
        2.2.1 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实验设置情况分析
        2.2.2 实验呈现方式
        2.2.3 实验改革的特点
    2.3 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
        2.3.1 实验改进
        2.3.2 实验微型化
        2.3.3 实验绿色化
        2.3.4 实验仿真
3 新课程实验教学的实证研究
    3.1 增加实验的探究性,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
        3.1.1 验证性实验与探究性实验的联系
        3.1.2 化学探究性实验设计原则
        3.1.3 探究性实验教学课题的选择
        3.1.4 通过化学实验进行探究性学习应注意的问题
    3.2 尝试实验方案的设计,培养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
        3.2.1 近几年来的高考,对化学实验方案设计关注点
        3.2.2 在化学教学中实验设计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方法和途径
        3.2.3 “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的教学与实践
        3.2.4 “教学实验方案的设计”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3.3 开展研究性学习兴趣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3.1 研究性学习概述
        3.3.2 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定位
        3.3.3 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3.3.4 化学课程中研究性学习内容的选择和设计
        3.3.5 化学课程中研究性学习的具体模式
        3.3.6 学生研究学习部分成果
4 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的方法
    4.1 明确实验目的,引导定向观察
    4.2 规范演示实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4.3 发掘设计演示实验,增加教学效果
    4.4 积极探索和改进方法,提高演示效果
    4.5 将演示实验改为边教边实验
    4.6 给学生创造做演示实验的机会,培养动手能力
    4.7 将演示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
    4.8 充分利用电化教育手段,优化演示实验
5 新课程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5.1 当前新课程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5.2 对策思索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新课程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课堂实录
    案例一 苏教版《化学必修2》专题三 第二单元 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糖类
    案例二、 苏教版选修《有机化学基础》专题四第一单元卤代烃
    案例三 苏教版《化学必修2》专题2第一单元《化学反应速率》教学课例
    案例四、 新课程实施阶段获得的部分教学成果

四、新教材教学中探究式教学的探索与实践(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人教版地理教材“活动”系统培养蒙授初中生人地协调观教学设计研究[D]. 呼斯乐.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8)
  • [2]混合式学习模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石砚芳.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2)
  • [3]高中思想政治课辨析式教学的应用研究[D]. 张倩.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4]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以《相互联系的水体》为例[D]. 胡文静. 江西师范大学, 2021
  • [5]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与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衔接问题研究[D]. 李萍.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6]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研究[D]. 张琳.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2)
  • [7]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实施研究[D]. 谭晓玲. 武汉大学, 2017(06)
  • [8]初中生物探究式教学探索与实践[D]. 雷佩红. 湖南师范大学, 2013(06)
  • [9]新课程化学实验教学的探索与实践[D]. 张国琴. 杭州师范大学, 2012(02)
  • [10]第七次全国优秀职教文章评选结果[J]. 中国职教学会职教期刊编辑专业委员会. 职业教育研究, 2009(09)

标签:;  ;  ;  ;  ;  

探究式教学在新教材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