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传统文化对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藏族传统文化对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一、藏民族传统文化对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王妍[1](2021)在《国家公园体制内自然、人与权力的研究 ——以三江源杂多县昂赛乡为例》文中指出

拉先,多杰扎西[2](2021)在《藏族本土生态知识研究述论》文中指出建设新时代生态文化,要求人们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藏族生态文化,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价值理念,以构建青藏高原整体人文生态系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青藏高原生态建设。文章通过搜集、整理藏族本土生态知识相关研究成果,并对其进行分析、梳理和研究,对其中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归纳,旨在为学界今后研究藏族传统生态观念和本土生态知识提供参考。

梦梦[3](2020)在《社区居民视角下白马雪山野生动物保护及其对周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是以保护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和独特的自然生态系统为主的自然保护区,是我国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示范区。多年来,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虽然开展了一些工作,但是因为保护的约束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更为强烈,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缓慢,居民收入水平不高。这不仅影响了地方经济的发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的进展。因此有必要对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保护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问题进行比较系统的研究,逐步实现保护与区域发展的双赢,切实推进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本文选择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社区为研究对象,应用实地访谈、问卷调查、田野调查等社会学研究方法和描述统计分析、关联性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的数据分析方法,系统分析了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周边区域农业人口数占比高,对自然资源依赖性很强,产业结构过分依赖于农业,人口结构中少数民族人口众多,族类多样。旅游业是该地区支柱性产业,这也在一定程度反映了该地区发展对野生动物植物资源、自然保护区等具有较强的依赖性。2.社区居民的保护意愿和认知都很强,这对于白马雪山保护区开展野生动物工作具有积极作用,具体表现在:(1)超过一半社区居民参与到野生动物巡护活动、宣传教育活动、野生动物保护规划等具体保护措施活动。(2)超过95%的社区居民了解本地保护物种,熟悉野生动物保护的法律法规等,这反映了白马雪山保护区周边社区居民具有很强的野生动物保护意识。(3)超过七成的居民认可白马雪山保护区采取的野生动物保护政策和当前的保护方式,而且愿意为保护野生动物而约束自己的生产生活活动及行为。3.关于白马雪山地区野生动物保护对周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有一定程度的影响,而周边社区居民从野生动物保护与利用中获取的收益很少。这种相互影响是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推进保护工作面临的潜在风险。白马雪山野生动物保护主要影响社区居民农林业生产的投入,投入增加比例超过20%的占到44.13%,这表明基于保护的要求对农户农林业生产投入的影响比较大。与此同时,地方政府及自然保护区对周边社区因保护限制给予的补贴很少,仅有7.58%的社区居民反映收到少量补贴。另外,社区居民在野生动物利用及生态旅游方面参与度很低,不到10%,而且这些参与的社区居民的年均收益仅为 3912.5 元。4.基层管理者的调查显示,所在村庄对自然保护的依赖程度较高,依赖度超过30%的占比达到50%。与此同时,超过五成的基层管理者认为所在村庄为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投入了较大量的人力,但资金投入很少。为了保护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超过40%的基层管理者认为所在村农林业生产的成本投入增加在20%以上才能够满足保护区的需要,但所在村居民并未收到任何补贴。基层管理者目前的认知对于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的未来持续有效发展具有较大影响。5.野生动物保护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与当地的行业发展、野生动物资源利用和扶贫产业的发展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具体野生动物保护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影响因子主要有:(1)在积极影响方面,野生动物保护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公因子主要是周边居民宗教信仰、野生动物保护资源利用、周边居民政策认知、野生动物保护约束、野生动物保护普及、野生动物保护收入、周边居民性别等7个方面。(2)在负面影响方面,野生动物保护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公因子主要是周边居民满意度、野生动物保护规划、野生动物保护约束、周边居民受教育程度、野生动物资源利用、野生动物法律法规、周边居民职业性质等7个方面。6.通过模型分析表明,周边居民宗教信仰、野生动物保护资源利用、野生动物保护约束、野生动物保护普及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非常积极影响;周边居民宗教信仰、野生动物保护资源利用有一些积极影响。(2)周边居民满意度、野生动物保护约束、野生动物资源利用、野生动物法律法规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负面影响,野生动物保护规划、周边居民受教育程度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论文最后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今后改进相关管理手段与措施的建议,建议白马雪山全面参与到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中,利用自身资源优势、政策优势和技术优势,采取有效政策与措施,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与野生动物保护的融合发展。

张虎[4](2020)在《探讨“介入式”环保纪录片如何把握影片真实性 ——以纪录片《巡山日记》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人类出现以来,自然资源保护和人类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关系就始终存在,到了18世纪60年代,人类进入工业社会之后,这个矛盾关系变得日趋突显。人类接受工业文明带来的物质享受的同时,也承受着破坏自然资源所产生的恶果。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全球性的气候异常、环境污染、瘟疫高发等问题日趋严重,如何让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的发展,成为了全人类必须共同面对的重要问题。笔者作为一名热爱环保的纪录片创作者,近年来,一直关注着云南的环境保护工作,特别是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期间,创作了反映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的介入式环保纪录片《巡山日记》。《巡山日记》作为笔者研究生阶段的毕业创作,采用介入式拍摄手法,通过跟随拍摄、随机采访、作者旁白、特殊镜头等介入手段,深入挖掘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野生动植物保护真实情况。本文以《巡山日记》的创作实践过程为研究文本,通过对介入式纪录片拍摄手法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进行梳理分析,结合自身对介入式环保纪录片的认识以及毕业作品《巡山日记》的创作体会,阐释在环保纪录片的创作中,运用介入式手法逼近客观真实世界的优势和必要性。从纪录片《巡山日记》的选题、策划、拍摄、剪辑等创作环节出发,探讨如何在不违背纪录片真实性的原则下,把控介入方法和尺度的经验与教训。

杨立新,裴盛基,张宇[5](2019)在《滇西北藏区自然圣境与传统文化驱动下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旨在将滇西北藏区传统生态文化应用于社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之中,以推动社区参与式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森林生态系统的修复。应用民族植物学和民族生态学的方法,调查了位于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周边地区的3个藏族村寨(巴珠、柯功、追达)的自然圣境与生物多样性分布状况及其生态服务功能等,应用SWOT分析法和社区参与式保护途径,开展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活动。本研究结果表明,社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主要驱动力来源于民族传统文化,社区生计依赖于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圣境是社区水平保护生物与文化多样性及社区发展的重要途径。藏族自然圣境是基于传统信仰文化并经过长期实践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有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社区保护形式,藏民社区长期遵从和实践自然圣境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做出了重要贡献。

陈星[6](2019)在《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小型兽类及其寄生蚤群落生态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了解云南省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小型兽类及其体表寄生蚤类群落结构、空间分布格局及生态学特征。方法根据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地形、海拔等自然环境条件,于2012年6月-2014年5月选取30个调查样点,划分为5个垂直带,开展小型兽类及其寄生蚤的生态学调查,运用群落生态学指标对保护区小型兽类及其寄生蚤的群落结构、垂直分布格局、生态学特征及鼠蚤寄生差异进行分析。结果(1)共布放有效鼠铗8149铗次,捕获小型兽类1282只,捕获率为14.6%,隶属4目6科21属32种,其中啮齿目最多,以中华姬鼠、西南绒鼠、大耳姬鼠为代表的优势种群,占所有捕获小兽的58.57%;共捡蚤1252匹,隶属4科9亚科16属34种,其中多毛蚤科和细蚤科最多,以云南栉眼蚤、迪庆额蚤、特新蚤德钦亚种为代表,占所有蚤匹的67.78%。(2)α多样性分析显示:小兽丰富度最高出现在中海拔地区的B带(云南松-高山松林带)和C带(针阔混交林带),但各垂直带小兽优势种群不同,出现随海拔逐渐更替的现象,总体均匀度较高,多样性指数高峰出现于B带(云南松-高山松林带);蚤类丰富度高峰位于高海拔地区的D带(高山暗针叶林带),但在各垂直带的优势种群差别不大,相对小兽来讲均匀度较低,优势种地位突出,多样性指数高峰出现于D带。种-多度分析同样表明小兽群落的均匀度高于蚤类群落,生态优势度低于蚤类群落。(3)β多样性分析和Jaccard相似性分析表明:相邻梯度带介于中等相似和中等不相似之间,替代速率较低,小兽相似性最高为B、C带之间,蚤类则是C、D带之间;高低海拔带之间,随着环境梯度跨度变大,替代速率变快,替代的种类和数目变多,相似性降低。(4)生态位分析表明大耳姬鼠、中华姬鼠、西南绒鼠、社鼠生态位宽度值最大,斑胸鼠、褐腹长尾鼩鼱等15种小兽生态位宽度值为0,生态位重叠指数中有意义的重叠种对有22对,多是与大耳姬鼠、中华姬鼠、藏鼠兔的重叠;蚤类空间生态位和营养生态位均表明后棘新蚤、五侧纤蚤、纪氏叉蚤、泸水栉眼蚤、毛额蚤、介中怪蚤、长突怪蚤生态位宽度为0;特新蚤指名亚种和特新蚤德钦亚种、云南栉眼蚤2种重叠指数较高;喜山二刺蚤川滇亚种和二刺大锥蚤的重叠指数为0。(5)鼠蚤寄生差异性分析显示:西南绒鼠的体外寄生蚤最多,其中云南栉眼蚤多达347匹,占该宿主所有寄生蚤的72%。结论(1)白马雪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山小兽及其寄生蚤群落总体多样性较高,分布较为均匀,不同垂直带,不同坡向小兽群落结构差异较大,小兽及其寄生蚤的种类构成、数量分布、优势种、稀有种呈明显差异性分布,这与自然保护区的景观空间异质性较高有关。(2)各相邻海拔带之间小兽及其蚤类优势种群存在重叠交叉现象,从山谷到山顶各垂直带优势种群呈现出随着海拔变化而逐渐过渡的更替现象。(3)小兽群落的丰富度、多样性指数随着海拔的升高呈现出先升后降的单峰分布格局,高峰位于中海拔地区的云南松-高山松林带(B带)、针阔混交林带(C带);而蚤类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分别表现为先升后降的单峰分布和先降后升的一谷一峰分布格局,高峰均位于高海拔地区的高山暗针叶林带(D带)。(4)相邻梯度带之间物种替代速率较低,相似性较高,小兽相似性呈一峰一谷分布的趋势,高峰位于BC带之间,蚤类为单峰分布,高峰位于CD带之间,均为中等相似,梯度带跨度越大,物种替代速率越快,相似性越低。(5)各小兽染蚤率、蚤指数、染蚤种类不同,这可能与蚤类对宿主的选择性以及寄生方式有关,短尾鼩的染蚤率和蚤指数最高,西南绒鼠染蚤种类、数量最多,主要为云南栉眼蚤。(6)小兽及其寄生蚤类群落中的优势种和常见种生态位宽度值较大,竞争力强,适应性也强;海拔、生境和宿主差异等因素直接影响不同小兽和蚤类的生态位重叠指数。(7)本次调查中,齐氏姬鼠、喜马拉雅旱獭、特新蚤指名亚种、棕形额蚤虽不占据最优地位,但仍可为鼠疫菌的传播创造条件,形成新的疫源地。因此,在制定鼠传、蚤传疾病的预防控制措施时,要充分考量小兽及寄生蚤的群落结构、分布格局、生态学特征,持续调查、监测,扩大调查范围,做到适当消灭有害宿主、控制传播媒介、干预疫源地,长远、可持续的发挥疾病控制策略。

宋思靖[7](2018)在《基于海绵城市理念对迪庆州德钦县城镇发展的整体性研究》文中认为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各类城市问题突显,城市整体性发展失调。随着现代化钢筋混凝土等建筑材料的广泛运用,城市路面硬化、渗水能力减弱,失去了自主吸纳的生态自循环能力。近年来我国许多城市内涝灾害频发,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城市水生态系统失衡。当代城市规划与管理者逐步意识到,缓解内涝现象不能单纯的从灾害治理这一末端环节入手,海绵城市理念应运而生,强调低影响的开发建设模式成为当今时代的必然趋势。借鉴海绵城市理念,维护好城市的生态自循环能力成为当代城市发展考虑的关键因素,其运用领域不局限于城市雨洪管理这一层面。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交通拥堵、空气污染、资源短缺等城市病随之滋生,城镇整体性失调,正如海绵吸水饱和,失去水环境控制的弹性能力。海绵城市弹性吸附、自我调节的功能,可有效指导当今城市建设管理活动,开发过程应合理控制规模、保持适宜的空间尺度,以期将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影响程度降到最低。本文以海绵城市理念的视角切入,选取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城镇发展的客观自然约束条件,探索与当地城市特点相匹配的发展途径。德钦县生态环境敏感度高,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频发,水土流失严重,开发限制条件苛刻。处于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区核心腹地的特殊地理条件,使德钦县的城市建设面临着更大的挑战,探索规模适度的合理发展途径,进行科学的管理以推动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的有机融合。自然环境的局限性,正如海绵吸水量的承载能力,要求城市严格控制自身规模容量。运用海绵城市理念,在满足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区生态景观保护要求的前提下,深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经济、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处理好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同时,德钦县各乡镇发展过程中,充分发挥海绵组织的吸水单元功能,以合理有效的职能分工,达到城镇职能的整体协调,有效提升灾害的适灾能力,彰显高原藏区特色。

代万,李春叶,周顺福,王有兵[8](2017)在《近20年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研究综述》文中研究表明对近20年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相关文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近20年与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相关文献的发文量整体呈增长趋势,特别是近10年文献数量大幅增长,刊文量最多的期刊为《林业调查规划》,发文18篇,文献中动物类研究所占比例较高。文中进一步阐述动物、真菌、植物、社区与保护区关系、土壤、冰川、生物多样性、生态景观、生态旅游等方面的研究现状。

张万雄[9](2017)在《乡土知识对白马雪山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正影响》文中研究指明介绍云南白马雪山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的概况,阐述民间乡土知识的概念及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作用,并针对当前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

郭银明,陶国庆,欧晓昆,张征恺,杨济达,刘敏,张志明[10](2016)在《不同性质保护地类型森林景观动态变化趋势》文中指出以梅里雪山(藏传佛教神山)与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森林景观为研究对象,运用遥感卫星影像数据,利用景观指数法定量比较和分析梅里雪山与白马雪山1974-2010年36年间森林景观动态变化特征,评估2个不同性质保护地森林景观的动态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不论是国家层面的自然保护区还是藏族传统性质的神山保护地,其自然生态系统都得到了有效保护。(2)1974-2010年,梅里雪山森林景观的面积与连接性几乎不变,破碎化程度呈现出轻微的增加之势,而白马雪山森林景观的面积与连接性呈现出先增后减的趋势;破碎化程度呈先减后增的变化趋势。(3)若仅从森林景观的破碎化程度和连接性程度分析,在1974-2010年的36年间梅里雪山的森林景观更为完整。

二、藏民族传统文化对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藏民族传统文化对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2)藏族本土生态知识研究述论(论文提纲范文)

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知识研究
二、自然崇拜中的生态知识研究
三、生产习俗中的生态知识研究
四、文学艺术中的生态知识研究
五、结论与评价
    (一)本土生态知识的理论建构和提升有待加强
    (二)跨学科交叉研究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多学科研究方法应用有待强化
    (四)通过科学的有效决策,供给制度、搭建保护运行机制

(3)社区居民视角下白马雪山野生动物保护及其对周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社区参与式生态保护几个基本概念
        1.2.2 自然保护对当地社区影响研究现状
        1.2.3 社区参与保护的运行机制研究现状
        1.2.4 国内外文献评述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
        1.3.1 研究内容构成
        1.3.2 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
        1.3.3 研究的意义
    1.4 技术路线及实施步骤
        1.4.1 技术路线
        1.4.2 实施步骤
    1.5 主要创新点
2 云南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概况
    2.1 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概况
    2.2 野生动植物资源状况
    2.3 保护区社区概况
        2.3.1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2.3.2 保护区及周边社区主要民族文化和宗教
    2.4 自然保护区管理现状
        2.4.1 组织机构及人员
        2.4.2 主要管理措施
    2.5 本章小结
3 保护区所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分析
    3.1 保护区区域整体概况
    3.2 调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分析
        3.2.1 人口数量变化分析
        3.2.2 经济发展变化分析
    3.3 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对自然保护区保护活动可能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4 社区居民参与野生动物保护的意愿与认知情况调查分析
    4.1 数据获取及研究方法
        4.1.1 数据收集
        4.1.2 研究方法
    4.2 样本的基本描述分析
        4.2.1 受访者基本信息分析
        4.2.2 受访者工作与野生动物保护相关程度
    4.3 社区居民参与野生动物保护的意愿与方式方法分析
        4.3.1 野生动物保护的参与意愿
        4.3.2 野生动物保护的参与方式
        4.3.3 野生动物保护活动开展的意愿征求
        4.3.4 野生动物保护活动开展的参与
        4.3.5 野生动物保护纳入到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状况
        4.3.6 野生动物保护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的影响体现程度
    4.4 社区居民对野生动物保护意识与认知情况分析
        4.4.1 社区居民对野生动物保护现状的了解
        4.4.2 社区居民对野生动物保护法律法规的了解
        4.4.3 社区居民对野生动物保护政策的认可程度
        4.4.4 社区居民对野生动物保护方式的满意程度
        4.4.5 社区居民对野生动物保护方式的认知
        4.4.6 社区居民对野生动物保护约束认知
    4.5 本章小结
5 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保护举措对社区主要利益相关者的影响分析
    5.1 利益相关者的界定分析
        5.1.1 野生动物保护涉及的利益相关者
        5.1.2 野生动物保护的利益相关者的关联分析
    5.2 数据收集与研究方法
        5.2.1 利益相关者的调查内容和数据获取
        5.2.2 研究方法
    5.3 利益相关者的调查与基本数据描述分析
        5.3.1 农户基本现状分析
        5.3.2 被调查村的基本情况分析
    5.4 野生动物保护约束下对农户的影响调查分析
        5.4.1 对农户农林业生产活动投入的影响调查
        5.4.2 对农户的收益影响调查分析
    5.5 野生动物保护约束下对村集体的影响调查分析
        5.5.1 周边村对自然保护区依赖程度的调查分析
        5.5.2 为达到自然保护区要求村集体成本投入情况调查分析
        5.5.3 从自然保护区获取的收益分析
    5.6 利益相关方调查结果的比较分析
        5.6.1 获取相关产业收入的比较分析
        5.6.2 获取自然保护区补贴的比较分析
        5.6.3 自然保护区不同保护方式方法的比较分析
    5.7 不同利益相关者投入收益影响因素的比较分析
        5.7.1 农户参与自然保护区保护投入收益的影响因素分析
        5.7.2 村集体参与自然保护区保护投入收益的影响因素分析
        5.7.3 农户与村集体参与自然保护区保护投入收益的影响因素对比分析
    5.8 本章小结
6 野生动物保护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关联分析
    6.1 研究方法
    6.2 野生动物保护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影响的调查分析
        6.2.1 野生动物保护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积极影响的调查分析
        6.2.2 野生动物保护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负面影响的调查分析
    6.3 野生动物保护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积极影响的关联性分析
        6.3.1 野生动物保护对行业的影响与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关联性
        6.3.2 野生动物资源利用方式对野生动物保护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积极影响的关联性
        6.3.3 扶贫产业发展与野生动物保护对区域社会经济积极影响的关联性分析
    6.4 野生动物保护对行业负面影响与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负面影响关联性分析
        6.4.1 野生动物资源利用与野生动物保护对区域社会经济负面影响的关联性分析
        6.4.2 扶贫产业发展与野生动物保护对区域社会经济负面影响的关联性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野生动物保护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7.1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7.2 野生动物保护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分析
    7.3 野生动物保护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分析
        7.3.1 积极影响因子提取
        7.3.2 野生动物保护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积极影响的回归分析
    7.4 野生动物保护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分析
        7.4.1 负面影响因子提取
        7.4.2 野生动物保护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负面影响的logistic回归分析
    7.5 野生动物保护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影响因子及程度结果分析
        7.5.1 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的因素分析
        7.5.2 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的因素分析
    7.6 本章小结
8 社区居民参与野生动物保护与发展政策建议
    8.1 拉动当地经济发展,激励社区居民参与野生动物保护
        8.1.1 自然保护区提供相关政策手段,促进野生动物保护与地方经济发展共赢
        8.1.2 建立居民参与野生动物保护激励机制
        8.1.3 促进经济发展模式转型,改善少数民族群众生活水平
        8.1.4 以资源开发模式带动脱贫致富,创造“双赢”局面
        8.1.5 发展多样化体验旅游带动形成当地支柱产业
    8.2 利用现行法规与制度解决周边居民的发展机制问题
    8.3 综合平衡各方利益,强化保障机制
    8.4 开展多样化多媒介的环境教育活动,打造保护区宣传教育平台
9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东北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4)探讨“介入式”环保纪录片如何把握影片真实性 ——以纪录片《巡山日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阐述
    第二节 国内外环保理念发展历程
    第三节 选题研究意义
第一章 “介入式”拍摄手法在纪录片中的运用
    第一节 纪录片的真实性
    第二节 “介入式”拍摄手法的定义
    第三节 纪录片《巡山日记》内容简介
    第四节 “介入式”拍摄手法在纪录片中的运用
第二章 环保纪录片
    第一节 环保纪录片
    第二节 中国环保纪录片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第三节 环保纪录片的立场问题和社会价值导向
第三章 “介入式”环保纪录片如何把握影片真实性
    第一节 选题
    第二节 策划
    第三节 拍摄
    第四节 剪辑
第四章 纪录片《巡山日记》中,“介入式”手法的拍摄心得
    第一节 谁“介入”
    第二节 怎么“介入”
    第三节 “介入”多少
    第四节 价值体现和真实性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5)滇西北藏区自然圣境与传统文化驱动下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域
2 研究方法
    2.1 示范点评估
    2.2 本底调查
        2.2.1 文献研究法
        2.2.2 民族植物学方法
        2.2.3 生物多样性调查方法
        2.2.4 民族生态学方法
        2.2.5 自然圣境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
        2.2.6 SWOT分析
    2.3 自然圣境保护示范活动
    2.4 实施森林防火项目
    2.5 评估与反馈
3 结果与讨论
    3.1 自然圣境现状
    3.2 自然圣境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影响
    3.3 自然圣境传统文化社区保护
    3.4 自然圣境生态服务功能评估
    3.5建议

(6)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小型兽类及其寄生蚤群落生态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自然概况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节 研究区域
    第二节 研究方法
第四章 结果
    第一节 白马雪山保护区小型兽类群落结构及分布特征分析
        4.1.1 小型兽类构成和数量特征
        4.1.2 小兽群落生态学指标-α多样性结果
        4.1.3 小兽群落生态学指标-β多样性结果
        4.1.4 小兽群落生态学指标-Jaccard相似性分析
        4.1.5 小兽生态位分化情况
        4.1.6 小兽的种-多度分布
    第二节 白马雪山保护区小兽寄生蚤群落结构及分布特征分析
        4.2.1 小兽体表寄生蚤构成和数量特征
        4.2.2 蚤类群落生态学指标-α多样性结果
        4.2.3 蚤类群落生态学指标-β多样性结果
        4.2.4 蚤类群落生态学指标-Jaccard相似性分析
        4.2.5 蚤类生态位分化情况
        4.2.6 寄生蚤的种-多度分布
    第三节 白马雪山保护区宿主动物和媒介蚤寄生差异分析
        4.3.1 小型兽类染蚤情况
        4.3.2 寄生蚤在宿主体外的组成与分布
        4.3.3 以小兽为资源等级的营养生态位宽度指数
        4.3.4 以小兽为资源等级的生态位重叠指数和二维生态位重叠指数
第五章 讨论
    第一节 白马雪山保护区小兽及其寄生蚤总体群落结构差异分析
        5.1.1 小兽群落结构分析
        5.1.2 小兽体外寄生蚤群落结构分析
    第二节 白马雪山保护区小兽及其蚤类群落空间分布格局
        5.2.1 群落生态学指标-α差异性分析
        5.2.2 群落生态学指标-β差异性分析
    第三节 小兽及其体外寄生蚤群落的生态位及分布格局
        5.3.1 小兽群落生态位分析
        5.3.2 蚤类群落生态位分析
    第四节 鼠蚤寄生差异分析
    第五节 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与野鼠自然疫源地小兽及蚤类构成差异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中国小型兽类生态位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致谢
学术成果

(7)基于海绵城市理念对迪庆州德钦县城镇发展的整体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当代城市问题突显,发展整体性缺失
        1.1.2 海绵城市理念的启示
        1.1.3 世界遗产地城镇的特殊性
        1.1.4 德钦县城镇的生态脆弱性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1 海绵城市
        1.3.2 世界遗产地
        1.3.3 城镇整体性研究
        1.3.4 研究趋势与不足
    1.4 主要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理念界定
        2.1.1 海绵城市
        2.1.2 整体性
        2.1.3 相互作用机理
    2.2 理论基础
        2.2.1 生态整体性理论
        2.2.2 反规划理论
        2.2.3 生态承载力理论
        2.2.4 有机疏散理论
        2.2.5 整体性治理
第三章 德钦县生态环境的整体性分析
    3.1 区位概况
    3.2 自然地理特征
        3.2.1 地质地貌
        3.2.2 气候水文
        3.2.3 植被土壤
        3.2.4 自然地理条件特殊性分析
    3.3 自然资源状况
        3.3.1 生物资源
        3.3.2 水资源
        3.3.3 矿藏资源
        3.3.4 旅游资源
        3.3.5 自然资源特殊性分析
    3.4 生态环境现状评价
        3.4.1 生态优势
        3.4.2 环境危机
        3.4.3 生态环境与城镇发展的整体性分析
第四章 德钦县社会经济的整体性分析
    4.1 社会经济特征
        4.1.1 人口结构
        4.1.2 经济结构
        4.1.3 城镇化水平
    4.2 城镇等级规模结构
        4.2.1 首位度
        4.2.2 人口密度
    4.3 城镇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
        4.3.1 公共服务水平
        4.3.2 城镇基础设施发展
    4.4 德钦县城镇发展模式
        4.4.1 城镇职能结构
        4.4.2 城镇空间布局
    4.5 德钦县整体性发展存在的问题
        4.5.1 生态敏感度高,自然灾害频发
        4.5.2 城镇职能分散,中心辐射力弱
        4.5.3 基础设施匮乏,交通可达性差
        4.5.4 遗产保护危机,开发矛盾突显
        4.5.5 城乡管理缺位,整体发展失调
第五章 德钦县城镇整体性发展规划
    5.1 德钦县城镇整体性发展思路
        5.1.1 功能定位
        5.1.2 发展原则
        5.1.3 产业结构
        5.1.4 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
        5.1.5 重点发展方向
    5.2 德钦县城镇发展整体性规划
        5.2.1 资源环境承载力
        5.2.2 城镇职能定位
        5.2.3 城镇规模容量
        5.2.4 城镇形态控制与布局
        5.2.5 遗产资源专项管理
    5.3 升平镇建设发展的整体性分析
        5.3.1 职能定位
        5.3.2 规模控制
        5.3.3 产业引导
        5.3.4 空间布局
        5.3.5 基础设施建设
        5.3.6 城镇特色风貌
第六章 德钦县城镇整体性发展的政府策略
    6.1 理顺管理机制体制
        6.1.1 完善法律体系
        6.1.2 健全管理体制
        6.1.3 建立运行机制
    6.2 加强政策资源整合
        6.2.1 城镇资源整合
        6.2.2 政策执行整合
        6.2.3 多方利益整合
    6.3 促进多方主体协作
        6.3.1 引入多元主体
        6.3.2 拓宽参与渠道
        6.3.3 强化保障措施
    6.4 构建信息管理体系
        6.4.1 搭建资源共享平台
        6.4.2 构建电子政务系统
        6.4.3 一站式无缝隙服务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8)近20年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近20年保护区研究热点
2 研究内容概述
    2.1 动物类研究
        2.1.1 滇金丝猴及其它猴类研究
        2.1.2 鸟类研究
        2.1.3 其它动物研究
    2.2 真菌类研究
    2.3 植物类研究
    2.4 社区与保护区关系研究
    2.5 土壤、冰川类研究
    2.6 生物多样性及生态景观研究
    2.7 生态旅游及其它研究
3 研究展望

(9)乡土知识对白马雪山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正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乡土知识概念
2 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简介
3 乡土知识对生物多样性的正影响实例介绍
    3.1 保护生态系统的水源地
    3.2 保护生态系统多样性
    3.3 保护了物种多样性
    3.4保护了遗传基因多样性
    3.5 保护景观多样性
4 讨论和建议

(10)不同性质保护地类型森林景观动态变化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 数据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数据与处理
    1.3 研究方法
        1.3.1 影像分类
        1.3.2 分类精度评价
        1.3.3 景观指数的选择
2 结果与分析
    2.1 森林景观类型面积的变化
    2.2 森林景观类型破碎化的变化
    2.3 森林景观类型连接性的变化
3 结论与讨论
    3.1 结论
    3.2 讨论

四、藏民族传统文化对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国家公园体制内自然、人与权力的研究 ——以三江源杂多县昂赛乡为例[D]. 王妍. 中央民族大学, 2021
  • [2]藏族本土生态知识研究述论[J]. 拉先,多杰扎西.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1)
  • [3]社区居民视角下白马雪山野生动物保护及其对周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研究[D]. 梦梦.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9)
  • [4]探讨“介入式”环保纪录片如何把握影片真实性 ——以纪录片《巡山日记》为例[D]. 张虎. 云南艺术学院, 2020(12)
  • [5]滇西北藏区自然圣境与传统文化驱动下的生物多样性保护[J]. 杨立新,裴盛基,张宇. 生物多样性, 2019(07)
  • [6]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小型兽类及其寄生蚤群落生态学研究[D]. 陈星. 大理大学, 2019(01)
  • [7]基于海绵城市理念对迪庆州德钦县城镇发展的整体性研究[D]. 宋思靖. 云南大学, 2018(01)
  • [8]近20年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研究综述[J]. 代万,李春叶,周顺福,王有兵. 林业调查规划, 2017(06)
  • [9]乡土知识对白马雪山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正影响[J]. 张万雄. 林业建设, 2017(03)
  • [10]不同性质保护地类型森林景观动态变化趋势[J]. 郭银明,陶国庆,欧晓昆,张征恺,杨济达,刘敏,张志明. 西部林业科学, 2016(04)

标签:;  ;  ;  ;  ;  

藏族传统文化对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