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药物治疗溃疡性结肠炎32例的护理体会

直肠药物治疗溃疡性结肠炎32例的护理体会

一、直肠用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32例护理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宫宇澄[1](2021)在《寒热并用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系统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运用Meta分析的方法,系统评价寒热并用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有效性。方法:采用计算机检索3个英文数据库: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以及2个中文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 Data),检索时间从2011年1月至2020年12月。以“Medicine,Chinese Traditional;Drugs,Chinese Herbal;ulcerative colitis”等作为英文检索词以及“溃疡性结肠炎、中医、中药”等作为中文检索词,采用主题词与自由词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检索文献。根据制定的纳排标准,搜索及筛选运用寒热并用法治疗UC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其中文献研究的干预措施包括:试验组:单独使用或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寒热并用法治疗;对照组:西药治疗。以总有效率作为主要结局指标。将筛选后文献进行偏倚风险评价,并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对最终所得结果进行合理解释与探讨。结果:本系统评价共纳入71篇文献,涉及5714例患者。根据中药处方的组成,可将纳入研究分成芍药汤类、泻心汤类、乌梅丸类、连理汤类及不属于以上4类的其他类,共5类中药处方。Meta结果显示:1、芍药汤类:①芍药汤类组临床有效率高于对照组[RR=1.28,95%CI(1.21,1.36),P<0.0001]②芍药汤类组改善UC患者腹泻证候积分优于对照组[SMD=-0.92,95%CI(-1.58,-0.25),P=0.007];芍药汤类组改善UC患者脓血便证候积分优于对照组[SMD=-0.52,95%CI(-0.74,-0.29),P<0.00001];芍药汤类组改善UC患者腹痛证候积分优于对照组[SMD=-0.84,95%CI(-1.11,-0.57),P<0.00001];芍药汤类组改善UC患者里急后重证候积分优于对照组[MD=-0.74,95%CI(-0.92,-0.55),P<0.00001]③芍药汤类组改善UC患者Baron评分优于对照组[SMD=-0.99,95%CI(-1.17,-0.81),P<0.0001]④芍药汤类组改善 UC 患者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MD=37.66,95%CI(29.67,45.64),P<0.00001]⑤芍药汤类组改善 UC 患者 Geboes 指数优于对照组[MD=-0.54,95%CI(-0.68,-0.40),P<0.00001]。2、泻心汤类:①泻心汤类组临床有效率高于对照组[RR=1.22,95%CI(1.16,1.28),P<0.0001]②泻心汤类组改善UC患者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SMD=1.25,95%CI(0.96,1.53),P<0.00001]③芍药汤类组改善UC患者Geboes指数优于对照组[MD=-0.53,95%CI(-0.70,-0.36),P<0.00001]3、乌梅丸类:乌梅丸类组临床有效率高于对照组[RR=1.22,95%CI(1.13,1.31),P<0.0001];4、连理汤类:①连理汤类组临床有效率高于对照组[RR=1.16,95%CI(1.11,1.22),P<0.0001]②连理汤类组改善UC患者腹泻证候积分优于对照组[SMD=-1.68,95%CI(-2.08,-1.27),P<0.00001];连理汤类组改善UC患者脓血便证候积分优于对照组[SMD=-1.19,95%CI(-1.38,-0.99),P<0.00001];连理汤类组改善UC患者腹痛证候积分优于对照组[SMD=-1.41,95%CI(-2.17,-0.64),P=0.0003];连理汤类组改善UC患者里急后重证候积分优于对照组[SMD=-1.33,95%CI(-1.87,-0.79),P<0.00001];③连理汤类组改善UC患者 Baron 评分优于对照组[MD=-0.66,95%CI(-0.95,-0.38),P<0.0001]。5、其他类:①其他类组中药处方临床有效率高于对照组[RR=1.26,95%CI(1.21,1.32),P<0.0001]②其他类组中药处方改善UC患者腹泻证候积分优于对照组[SMD=-1.40,95%CI(-2.30,-0.51),P=0.002];其他类组中药处方改善UC患者脓血便证候积分优于对照组[SMD=-1.53,95%CI(-2.49,-0.57),P=0.002];其他类组改善UC患者腹痛证候积分优于对照组[SMD=-1.22,95%CI(-1.75,-0.69),P<0.00001];其他类组中药处方改善UC患者里急后重证候积分优于对照组[SMD=-0.37,95%CI(-0.60,-0.14),P=0.001]③其他类组中药处方改善UC患者Baron评分优于对照组[MD=-1.26,95%CI(-1.66,-0.78),P<0.0001]。结论:①运用寒热并用法治疗UC的中药处方与常规西药比较,可提高治疗UC的有效率,无论单用寒热并用中药处方或是与西药联用,均可提高UC治疗有效率。②芍药汤类、连理汤类及其他类寒热并用中药处方与常规西药比较,无论单用中药处方或是与西药联用,改善UC患者腹泻、脓血便、腹痛、里急后重等中医证候积分均更有效;③芍药汤类、连理汤类及其他类寒热并用中药处方与常规西药比较,无论单用中药处方或是与西药联用,改善UC患者Baron评分均更有效。④芍药汤类、泻心汤类寒热并用中药处方与常规西药比较,无论单用中药处方或是与西药联用,改善UC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均更有效。⑤芍药汤类、泻心汤类寒热并用中药处方与常规西药比较,无论单用中药处方或是与西药联用,改善UC患者Geboes指数均更有效。

王诗恒[2](2020)在《基于主要数据库的葛根芩连汤治疗肠炎疾病的临床文献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肠炎疾病是最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可表现为急性和慢性两种,多由病毒、细菌和寄生虫等微致病生物感染引起,临床主要表现为腹部疼痛、腹部胀满、高热、里急后重、腹泻、大便稀、伴脓血或黏液等,严重者可导致脱水、休克甚至死亡。目前由于生活、学习、工作等压力的不断增大,暴饮暴食、酗酒、过食油腻等不良饮食习惯在民众中的日益增多,加上食品卫生问题和滥用抗生素等现象的普遍存在,肠炎类疾病的发生率持续较高。西医治疗肠炎的主要手段是使用抗生素,但是容易导致不良反应和增强致病微生物的耐药性等问题,而中医治疗肠炎的历史悠久,经验丰富。葛根芩连汤为《伤寒论》中的一首经典方剂,目前多用于治疗包括肠炎疾病在内的消化系统疾病。本研究通过检索常用数据库中的葛根芩连汤治疗肠炎疾病的临床文献,旨在对葛根芩连汤治疗肠炎疾病的种类、中医证型、用药规律、用药量、药物加减、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等方面进行总结和归纳,同时使用临床试验方法学评价文献的质量,并使用Meta分析评价葛根芩连汤治疗肠炎疾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以期为临床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方法:本研究通过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期刊平台和PubMed数据库中有关葛根芩连汤治疗肠炎疾病的相关文献,使用NoteExpress对文献进行管理,使用Excel对文献进行研究和分析,以总结葛根芩连汤治疗肠炎的疾病种类、中医证型、临床症状、药物加味类型和用量、用药方法、疗程、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等,再选取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进行Meta分析,以分析葛根芩连汤的临床疗效和有效性。结果:共检索到相关文献410篇,通过筛选,最终纳入135篇文献(RCT试验111篇,非RCT试验24篇),年份范围为1997~2019年,共检索到13种肠炎,纳入6种文献较多的肠炎:溃疡性结肠炎、慢性结肠炎、小儿轮状病毒肠炎、急性肠炎、放射性直肠炎和细菌性痢疾,大部分都为肠道湿热型。共有患者总数为10638例(RCT试验有9089例,其中非RCT试验有1549例),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研究结果显示:葛根芩连汤的平均治愈率为41.32%,平均有效率为93.37%,西医治疗平均治愈率为22.37%,平均有效率为82.84%,葛根芩连汤的临床疗效优于西医治疗。共有247例不良反应事件,葛根芩连汤有59例,西医治疗有188例,葛根芩连汤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西医治疗,安全性优于西医治疗,特别指出的是葛根芩连汤治疗的乏力症状多于西医治疗,需引起重视。用药情况方面,成人用量范围为葛根3~40g,黄芩5~30g,黄连3~30g,炙甘草2~30g,儿童用量范围为葛根5~15g,黄芩4~12g,黄连3~15g,炙甘草3~6g,成人用量范围超过中国药典规定的用量范围,儿童的用量范围除黄连外基本在中国药典规定的范围之内,成人和儿童用药量均小于《伤寒论》中的用量范围。药物加味上,使用最多的三大类是健脾祛湿药、理气药和养血调经药,与中医证型和临床症状基一致。Meta分析结果显示,葛根芩连汤或者联合西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用西药治疗。结论:通过本研究结果发现,葛根芩连汤治疗湿热型肠炎疾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研究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由于受制于文献数量和质量,本研究结果还需更多高质量的临床研究去进一步验证。

李月月[3](2020)在《溃疡性结肠炎六经辨证规律探讨》文中提出目的:本次研究运用六经辨证理论体系,探讨溃疡性结肠炎的六经辨证分型及用药规律,为临床使用六经辨证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提供研究基础。方法:根据溃疡性结肠炎西医诊断标准、《伤寒论》六经辨证要素,制定溃疡性结肠炎六经辨证信息采集表,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广西玉林市中医院住院患者,并符合纳入标准、排除标准及剔除标准的149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进行病历资料采集,记录患者的基本信息、中医四诊资料、肠镜表现、肠粘膜病理表现、用药情况等,运用六经辨证的方法,得出每位患者的六经分型。运用Excel、SPSS20.0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及统计学分析,探究溃疡性结肠炎的六经分布情况。结果:1.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中,男女发病比率为:1.04:1,男性发病率稍高于女性。年龄段31-40岁男性发病最多,而年龄段51-60岁女性发病最多。年龄中位数为46岁。BMI平均为21.37±2.98 kg/㎡。2.本研究对象,发病人群城市患者多于农村患者,脑力劳动者发病高于体力劳动者(P<0.05)。3.本研究病例,病程1-5年者多见,临床类型以慢性复发型为主,病变范围以左半结肠、直肠为主,严重程度以中、轻度为主,活动期明显多于缓解期。4.本研究患者主要临床症状以解粘液便(64.43%)、血便(59.06%)、腹痛(53.02%)、腹泻(48.32%)、大便溏烂(32.21%)等为主;肠镜下以充血(50.43%)、糜烂(40.94%)、溃疡(37.58%)、肠道脓性分泌物增加(37.58%)为主。肠镜活组织病理检查多见隐窝脓肿(29.53%)、隐窝炎(26.85%)。5.本次研究观察对象,六经分型发病最多的是阳明病,有50例,占33.56%;其次是太阴病有47例,占31.54%;发病最少的是太阳病,有2例,占1.34%。六经各证型出现频率依次为阳明病>太阴病>少阳病>少阴病>厥阴病>太阳病。6.本研究病例六经证型与年龄、性别存在差异(P<0.05)。青年人以阳明病多见,中年人以太阴病多见,老年人以少阴病多见。男性患者以阳明病多见,女性患者以太阴病多见。7.本研究六经证型与病程长短、临床分期存在差异(P<0.05),而病变范围、临床类型、病情程度与六经分型未见相关性(P>0.05)。活动期以阳明病多见,缓解期患者以太阴病常见。六经各证型病程<1年者以阳明病多见;病程1年以上多见太阴病。8.本研究六经分型与肠镜表现及病理表现具有相关性(P<0.05)。结肠镜下充血、水肿、息肉多见于太阴病,糜烂、溃疡、脓性分泌物增多多见于阳明病。病理表现为隐窝炎、隐窝脓肿及隐窝结构改变在阳明病所占比例最大,肉芽组织增生在太阴病患者中所占比最大。9.本研究病例内服中药方中补益药的使用频率最高,其次是清热药、化瘀止血药、祛湿药、理气药,单味中药中使用频率前3位的依次是甘草、白术、茯苓。灌肠外用方中清热药使用频率最高,其次是止血药,单味中药中使用频率前3位的依次是黄连、地榆、白头翁/白术。结论:1.溃疡性结肠炎六经分型男性以阳明病多见,女性以太阴病多见,青年以阳明病多见,中年人以太阴病多见,老年人以少阴病多见。2.溃疡性结肠炎六经辨证分型以阳明病、太阴病、少阳病多见。3.溃疡性结肠炎六经分型与病程长短及临床分期存在相关性。4.溃疡性结肠炎六经分型与肠镜象及其病理表现相关,可为六经辨证分型提供参考依据。5.溃疡性结肠炎内服治疗缓解期以健运太阴脾土为主,活动期以清阳明经湿热为主,外用灌肠以清热为主,重在局部,六经辨证可从阳明、太阴论治。

纪翔[4](2019)在《肠愈灌肠方治疗大肠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观察及与粪乳铁蛋白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1.目的:观察肠愈灌肠方治疗大肠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及粪乳铁蛋白对其临床疗效的评价,同时探讨粪乳铁蛋白与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内镜表现的相关性,明确粪乳铁蛋白是一种可以用于发现患者病情变化(复发或者减轻)更加客观化的指标。2.方法:选取2017年8月至2018年12月就诊于安徽省中医院肛肠科的60例满足本研究纳入标准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肠愈灌肠方组)和对照组30例(美沙拉嗪栓组),给予相应的治疗。治疗疗程为8周。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ayo评分、中医证候积分、Baron内镜评分、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及治疗后中医证候疗效与综合疗效等指标,评估患者临床疗效。并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粪乳铁蛋白的变化。3.结果:(1)治疗后两组Mayo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有显着性差异(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显示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2)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有显着性差异(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显示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3)治疗后两组Baron内镜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有显着性差异(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显示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4)治疗后两组ESR、CRP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有显着性差异(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显示治疗组ESR、CRP水平比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0.05)。(5)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疗效、综合疗效对比,提示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6)治疗后两组粪中LF均较治疗前下降,有显着性差异(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显示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7)粪中LF与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镜下黏膜表现呈高度相关(r=0.823,P<0.01),且优于CRP(r=0.652,P<0.01)、ESR(r=0.447,P<0.01)。4.结论:(1)肠愈灌肠方治疗大肠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疗效确切,且粪乳铁蛋白可以很好的评估其临床疗效。(2)粪乳铁蛋白水平的变化能反应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道黏膜的损害状况,可以弥补肠镜的不足。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5](2013)在《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文中指出

杨立丽[6](2007)在《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西医研究进展》文中指出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症,病变主要位于结肠的黏膜层,且以溃疡为主,多累及直肠和远端结肠,但可向近端扩展,以致遍及整个结肠。重要症状有腹泻、脓血便、腹痛和里急后重。病程漫长,病情轻重不一,常反复发作,与结肠癌的发病有关。临床上常常表现反复发作而治愈难度大,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现代难治病之一。本病的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明确,一般认为是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与自身免疫损伤、遗传、感染、神经精神等因素有关。由于病因未明,西药治疗上主要是通过阻断炎症反应和调节免疫功能,但复发率高、副作用大,病人难以耐受。为解决溃疡性结肠炎治疗中存在的问题,现代医家对其病因病机、治疗方法进行深入研究,取得一定进展。UC在中医文献中虽无对等的病名,但根据其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属于中医“肠澼”、“泄泻”、“下利”、“久痢”、“休息痢”、“滞下”等范畴,多因外感湿热毒邪、饮食不节或脾胃虚弱、因情志失常、劳倦太过等致脾胃损伤,湿热留滞大肠,与气血相搏、壅阻气血,损伤血络而为病。在治疗中,古代医家强调明辨寒热、虚实,并创立治疗原则和行之有效的方药,为当今治疗提供了依据。近代医家在治疗本病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认为本病病机是脾气亏虚为发病之本,湿热邪毒为致病之标,瘀血阻络贯穿疾病始终,内疡形成为局部病理变化。发作期以标实为主兼有本虚,缓解期以本虚为主、余邪未净。治疗中发挥辨证论治特点,采用中药内服、灌肠、针灸、中西医结合等多种治疗手段,疗效显着、无明显不良反应,显示出中医药治疗本病的优越性和广阔的前景。本文通过对近10年中西医有关文献进行研究分析,对UC的中西医研究进展有了系统的认识,从中发现中西医研究的长处与薄弱点,并提出了一些粗浅的看法。

陶玉雪[7](2007)在《膀胱经取穴隔姜灸治疗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论文主要包括文献综述和临床研究部分。文献综述两篇。第一篇“2002年至2007年我国溃疡性结肠炎的流行病学及中西医治疗概况”,对近五年来,国内文献中报道的溃疡性结肠炎(简称UC)的临床资料及治疗情况加以总结分析。第二篇“灸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研究与实验室研究进展”,介绍了灸法(隔姜灸、隔药饼灸、温针灸等),以及灸法联合其他方法(中药口服、中药灌肠等)治疗UC的情况,以及相关的实验研究。临床研究,目的了解足太阳膀胱经取穴隔姜灸治疗脾肾阳虚型UC的疗效。方法采用自身前后对照试验法,筛选2006年5月至2007年5月我科门诊及住院患者中符合UC诊断标准和中医辨证分型标准的病例8例,根据拟定的治疗方案给予隔姜灸足太阳膀胱经相应穴位,观察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的改善情况。结果本法治疗脾肾阳虚型UC的显效率为25%,总有效率为100%。结论隔姜灸治疗脾肾阳虚型UC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安全、低廉、易于掌握,可在基层医院及患者中推广。

郭雁冰[8](2006)在《中医药抗溃疡性结肠炎复发的研究》文中指出1研究背景和目的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以慢性炎症和溃疡形成为主要病理特点的结肠黏膜层的消化道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黏液脓血便、腹泻、腹痛、里急后重等。本病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目前有效的西药是氨基水杨酸类、皮质类固醇激素和免疫调节剂。中医药治疗本病具有显着的优势,总体疗效明显优于西药治疗。近20年来,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从疗效到作用机制方面都取得了一些进展,显示出中医药在改善生活质量,降低复发率,减少不良反应等方面存在一定的优势,但目前中医药研究本病在临床研究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亟待应用循证医学的研究方法,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结合现代医学进展,总结本病中医证候学特征,积极进行有益的探索与创新,并对有确切疗效的治疗方法或药物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寻找中医作用的靶点,探讨其作用机制,以更充分地发挥中医药的作用。导师王新月教授认为本病的基本特点是寒热错杂、虚实相兼、本虚标实。本病不只是结肠局部的疾病,而是一种全身性疾病。脾肾亏虚是对其病因病机的根本反映,是贯穿UC发生发展与转归的一条主线,血瘀是溃疡性结肠炎局部与全身的重要病理变化,积滞是溃疡性结肠炎复发的重要病理基础。临证如何正确把握辨证论治,对进一步提高中药治疗UC的疗效,尤其是降低复发率至为关键。本课题从UC的免疫损伤机制入手,在调节细胞免疫功能、抑制炎症损伤反应、促进结肠黏膜修复等方面,深入探讨中药抗复发的作用机制,为合理选择治法、遣方用药提供客观依据,从而提出UC多环节治疗理论及微观辨证思路。2研究方法本课题以《中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1997年,第三版)中药新药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为具体参照标准进行严格的临床研究设计,结合具体临床实际,采用随机、阳性对照的方法,以东直门医院、东方医院、306医院的门诊和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2000年成都全国炎症性肠病学术研讨会制定的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标准,选择溃疡性结肠炎慢性复发型活动期的病例103例,治疗组予导师经验方(生黄芪20g炒陈皮10g炒白芍10g炒白术20g茯苓30g黄连10g黄柏10g煨木香10g当归6g炒五灵脂10g生蒲黄10g(包煎))加减治疗,对照组予柳氮磺胺吡啶(SASP)(4~6g/d)治疗。疗程均为3个月,对部分病例随访6个月,主要观察:(1)疗效观察,包括临床综合疗效,复发率,中医证候疗效,内镜黏膜疗效、黏膜病理疗效以及临床活动指数和内镜指数的变化等。(2)两组治疗前后及随访时的免疫学指标变化:外周血CD4+/CD8+/CD3+细胞,血清和结肠IL-8。其中IL-8同时检测正常人20例作为正常对照。3结果3. 1疗效观察结果

孙屿昕,王晓,侯文斌,郑酉友,刘建平,刘兆兰[9](2021)在《中药制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随机对照试验文献的方法学质量和临床特征系统性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系统梳理中药制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随机对照试验(RCT)的方法学和临床特征,为深入进行荟萃分析以及为临床试验核心指标集的构建提供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PubMed、Cochrane Library从建库至2020年6月6日收录的中药治疗UC的RCT,进行资料提取,分析其方法学质量和临床特征。结果共检索到中药制剂治疗UC的文献11 527篇,最终纳入406篇,包括35 485例受试者。单中心临床试验占比最高(332/406,81.8%),35.5%(144/406)的试验报告了详细的随机方法,4.9%(20/406)的试验实施了盲法。干预措施共261种,包含中成药21种,有3种方药的RCT研究超过10项。汤剂是最常见的中药剂型,给药途径多见口服、灌肠或二者结合,82.0%(214/261)的干预措施仅有1项随机对照试验。临床综合疗效是受关注最多的结局指标。结论中药制剂治疗UC的RCT研究大多数干预方案RCT证据不足,同时需要关注对于缓解期患者的药物干预及卫生经济学、生命质量、安全性指标等结局指标的报道。

高燕青[10](2021)在《自拟灌肠方联合美沙拉嗪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大肠湿热证)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选用自拟中药灌肠方与美沙拉嗪缓释颗粒剂(艾迪莎)联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大肠湿热证患者,与单用艾迪莎对比,观察其临床疗效,为今后临床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提供新思路。方法: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纳入临床试验的64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治疗组给予自拟中药灌肠方联合美沙拉嗪缓释颗粒剂(艾迪莎)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对照组单用艾迪莎。12周疗程结束后,从中医和西医两方面对两组治疗方案的疗效进行评定比较,同时评估两组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结果:(1)单项症状疗效评定:经t检验,两种治疗方案都能改善患者临床表现中的主要症状(P<0.05),但自拟中药灌肠方联合艾迪莎中西医结合治疗在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两方面的疗效优于单用艾迪莎治疗。(2)中医证候疗效评定:经秩和检验,治疗组的中医证候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经卡方检验,治疗后的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自拟中药灌肠方联合艾迪莎中西医结合治疗UC大肠湿热证患者的中医证候疗效优于单用艾迪莎治疗。(3)临床疗效评定:通过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缓解率、临床有效率、内镜应答率以及黏膜愈合率这四项评价指标,对两种方案进行临床疗效的评定。经卡方检验,治疗组的临床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自拟中药灌肠方联合艾迪莎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比单用艾迪莎能更有效提升UC大肠湿热证患者的临床疗效。(4)生活质量:通过IBDQ量表对患者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进行评分,评估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经t检验,治疗后两组的本项评分均有所提高(P<0.05);但在上升幅度方面,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自拟中药灌肠方联合艾迪莎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比单用艾迪莎能使UC大肠湿热证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更大幅度的提高。结论:自拟中药灌肠方联合艾迪莎与单用艾迪莎相比,两者均可改善UC大肠湿热证患者的临床症状,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但前者在各项指标的评定中有明显优势,且试验过程中未出现不良事件。说明自拟中药灌肠方临床治疗UC(大肠湿热证)安全有效,与西药联合疗效更佳。

二、直肠用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32例护理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直肠用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32例护理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寒热并用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西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研究进展
        1 病因与发病机制
        1.1 环境因素
        1.2 遗传因素
        1.3 微生物因素
        1.4 免疫因素
        1.5 其他因素
        2 现代医学治疗进展
        2.1 药物治疗
        2.2 非药物治疗
        3 祖国医学治疗进展
        3.1 中医内治
        3.2 中医外治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寒热并用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研究进展
        1 临床表现
        2 寒热并用法治疗UC
        2.1 现代名医经验
        2.2 寒热并用经典方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寒热并用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系统评价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检索范围及方法策略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3 文献筛选
        1.4 数据提取
        1.5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
        1.6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筛选结果
        2.2 纳入研究基本特征
        2.3 纳入研究偏倚风险评价
        2.4 Meta分析结果
    3 讨论
        3.1 Meta分析结果
        3.2 局限性
        3.3 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 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图
    附录2 纳入研究基本情况表
    附录3 纳入研究偏倚风险基本情况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基于主要数据库的葛根芩连汤治疗肠炎疾病的临床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综述
前言
1 葛根芩连汤概述
    1.1 方证概述
    1.2 用量和用法
    1.3 组成和方解
        1.3.1 方剂组成
        1.3.2 方解
    1.4 现代药理研究
        1.4.1 退热作用
        1.4.2 抗病毒和抗菌作用
        1.4.3 解痉、抑制胃肠运动作用
        1.4.4 抗炎、化痰、止渴、清热作用
        1.4.5 增强免疫力作用
        1.4.6 抗缺氧作用
    1.5 肠炎疾病简述
        1.5.1 放射性直肠炎
        1.5.2 急性肠炎
        1.5.3 溃疡性结肠炎
        1.5.4 慢性结肠炎
        1.5.5 小儿轮状病毒肠炎
        1.5.6 细菌性痢疾
2 临床文献研究
    2.1 研究方法
        2.1.1 文献纳入和整理
        2.1.2 数据分析
        2.1.3 文献的检索和纳入
        2.1.4 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
        2.1.5 文献整理
        2.1.6 文献质量评价
        2.1.7 文献要素分析
    2.2 研究目的
    2.3 研究过程
        2.3.1 检索策略
        2.3.2 文献数量统计
        2.3.3 文献要素录入
        2.3.4 文献要素处理
    2.4 研究结果
        2.4.1 文献年份
        2.4.2 文献类型
        2.4.3 文献分布地区
        2.4.4 肠炎类型
        2.4.5 医院级别
        2.4.6 患者信息
        2.4.7 诊断标准
        2.4.8 疗效标准和分级
        2.4.9 干预措施
        2.4.10 中医证型
        2.4.11 临床症状
        2.4.12 用药情况
        2.4.13 临床疗效
        2.4.14 安全性
        2.4.15 文献质量评价
        2.4.16 疾病分类论述
3 葛根岑连汤或联合西药治疗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
    3.1 葛根芩连汤或联合西药治疗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
        3.1.1 资料与方法
        3.1.2 结果
        3.1.3 Meta分析
        3.1.4 讨论
        3.1.5 结论
4 讨论
    4.1 文献研究情况总结
        4.1.1 文献的一般情况总结
        4.1.2 文献质量总结
        4.1.3 用药情况总结
        4.1.4 临床疗效
        4.1.5 安全性
        4.1.6 Meta分析结果总结
    4.2 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启示
        4.2.1 存在的问题
        4.2.2 启示
参考文献
致谢

(3)溃疡性结肠炎六经辨证规律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溃疡性结肠炎的当代研究概况
        1.1 定义
        1.2 流行病学
        1.3 溃疡性结肠炎病因
        1.3.1 遗传因素
        1.3.2 感染因素
        1.3.3 精神因素
        1.3.4 环境因素
        1.4 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机制
        1.4.1 免疫功能紊乱
        1.4.2 肠粘膜屏障破坏
        1.4.3 神经-内分泌紊乱
        1.5 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及病情评估手段
        1.5.1 诊断依据
        1.5.2 病情评估方式
        1.6 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
        1.6.1 氨基水杨酸制剂
        1.6.2 糖皮质激素
        1.6.3 免疫抑制剂
        1.6.4 生物制剂
        1.6.5 调节肠道菌群
        1.6.6 选择性白细胞吸附治疗
        1.6.7 干细胞移植
        1.6.8 手术治疗
    2 中医学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认识
        2.1 中医古籍关于溃疡性结肠炎病名的记载
        2.2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病因认识
        2.2.1 感受外邪
        2.2.2 饮食不节
        2.2.3 情志失调
        2.2.4 脏腑亏虚
        2.3 中医对本病病机认识
        2.4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辨证
        2.5 中医论治
    3 六经辨证的理论基础
        3.1 《黄帝内经》之六经
        3.2 《伤寒论》之六经辨证
        3.3 六经辨证治疗内科疾病
    4 六经辨证在溃疡性结肠炎中的应用研究
        4.1 太阳病证
        4.2 阳明病证
        4.3 少阳病证
        4.4 太阴病证
        4.5 少阴病证
        4.6 厥阴病证
    5 经方在溃疡性结肠炎中的应用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2 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六经辨证标准
        2.3 病历纳入标准
        2.4 病历排除标准
        2.5 剔除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病历资料采集表制定方法和原始资料收集整理
        3.2 观察内容
    4 统计方法
    5 研究结果
        5.1 一般资料分布情况
        5.1.1 年龄与性别分布情况
        5.1.2 BMI分布情况
        5.1.3 病程分布情况
        5.1.4 居住地和职业性质分布情况
        5.1.5 既往史分布情况
        5.2 临床表现分布情况
        5.2.1 主症分布情况
        5.2.2 兼症分布情况
        5.2.3 舌脉象分布
        5.3 临床类型、分期及疾病严重程度情况分布
        5.4 病变范围分布情况
        5.5 肠镜象及病理检查分布情况
        5.6 六经分型
        5.6.1 六经总体分型情况
        5.6.2 六经拆分后分布情况
        5.7 中药使用情况
        5.7.1 中药内服使用情况
        5.7.2 中药灌肠使用情况
        5.8 相关性分析
        5.8.1 六经分型与年龄段的关系
        5.8.2 六经分型与性别的关系
        5.8.3 六经分型与病程的关系
        5.8.4 六经分型与临床类型的关系
        5.8.5 六经分型与临床分期的关系
        5.8.6 六经分型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
        5.8.7 六经各证型与病变范围的关系
        5.8.8 六经分型与肠镜象的关系
        5.8.9 六经分与肠镜病理组织活检的关系
    6 讨论
        6.1 六经辨证与溃疡性结肠炎
        6.2 研究结果的分析
        6.2.1 一般资料结果分析
        6.2.2 六经分型与各因素之间相关性分析
        6.2.3 六经分型与用药分析
    7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溃疡性结肠炎信息采集表
综述 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4)肠愈灌肠方治疗大肠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观察及与粪乳铁蛋白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前言
临床研究
    1.病例来源
    2.诊断标准
    3.研究方法
    4.观测指标
    5.临床疗效评定
    6.统计学处理
实验结果
讨论
    1.祖国医学对UC的认识
    2.西医学对 UC 的认识
    3.粪便乳铁蛋白与UC
    4.C反应蛋白与UC
    5.红细胞沉降率与UC
    6.肠愈灌肠方组方分析及药理学研究
    7.关于保留灌肠
    8.结果分析
结论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6)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西医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前言 综述一 中医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认识
第一部分 古代医家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认识
    1 病名归属
    2 病因病机
    3 治疗原则
第二部分 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研究进展
    1 关于病名
    2 现代医家对溃疡性结肠炎病因病机的认识
    3 临床治法研究
    4 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研究
    5 问题与展望 综述二 现代医学对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
1 发病机制进展
2 诊断标准
3 治疗进展
4 小结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膀胱经取穴隔姜灸治疗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一
    2002
    年至2007
    年我国溃疡性结肠炎的流行病学及中西医治疗概况 文献综述二
    灸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与实验室研究进展 前言 临床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致谢 个人简历

(8)中医药抗溃疡性结肠炎复发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上篇 文献综述
综述1 祖国医学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认识
综述2 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中篇
王新月教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经验 下篇
中医药抗溃疡性结肠炎复发的研究
    前言
    研究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图

(9)中药制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随机对照试验文献的方法学质量和临床特征系统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检索策略
    1.2 文献纳入标准
    1.3 文献排除标准
    1.4 文献筛选及资料提取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设计特征
    2.3 纳入研究的临床特征
        2.3.1 研究对象
        2.3.2 干预措施
        2.3.3 对照措施及干预对照类型
    2.4 结局指标报告情况
3 讨论
    3.1 RCT方法学设计存在的不足
    3.2 RCT临床特征存在的不足
        3.2.1 缓解期UC患者受临床关注不够,部分试验研究对象不明确
        3.2.2 干预措施繁多,但大部分证据不充分
        3.2.3结局指标种类较多,综合疗效指标更受关注
    3.3 研究的局限性
4 结语

(10)自拟灌肠方联合美沙拉嗪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大肠湿热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
前言
1.资料
2.研究方法
3.结果
4.讨论
5.不足与展望
6.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表 1 改良的 Mayo 活动指数
    表 2 单项症状评分表
    表 3 中医证候疗效评定表
    表 4 临床疗效评定表
    综述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直肠用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32例护理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寒热并用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系统评价[D]. 宫宇澄.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2]基于主要数据库的葛根芩连汤治疗肠炎疾病的临床文献研究[D]. 王诗恒.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3]溃疡性结肠炎六经辨证规律探讨[D]. 李月月.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4]肠愈灌肠方治疗大肠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观察及与粪乳铁蛋白的相关性研究[D]. 纪翔.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9(02)
  • [5]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J].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3(05)
  • [6]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西医研究进展[D]. 杨立丽.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7(02)
  • [7]膀胱经取穴隔姜灸治疗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研究[D]. 陶玉雪.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7(02)
  • [8]中医药抗溃疡性结肠炎复发的研究[D]. 郭雁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6(12)
  • [9]中药制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随机对照试验文献的方法学质量和临床特征系统性评价[J]. 孙屿昕,王晓,侯文斌,郑酉友,刘建平,刘兆兰. 中医杂志, 2021(20)
  • [10]自拟灌肠方联合美沙拉嗪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大肠湿热证)的临床研究[D]. 高燕青.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标签:;  ;  ;  ;  ;  

直肠药物治疗溃疡性结肠炎32例的护理体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