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茱萸育苗技术

山茱萸育苗技术

一、山茱萸实生育苗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郑丽美[1](2020)在《武安市连翘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连翘作为中药材应用十分广泛,以其抗逆性强、疗效显着、副作用小等特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连翘作为武安市重要的道地药材之一,其产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但是在武安市连翘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在经营管理、采收加工、市场流通等方面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文献分析、实地调查、统计分析、归纳与总结相结合等方法,对武安市连翘种植生产、加工、市场营销和生产经营模式等环节进行调研,了解连翘产业现状,分析了武安市连翘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并提出有关连翘产业的发展对策及建议。具体内容如下:通过对武安市的中药材生产基地和初加工企业进行实地走访调查表明,连翘生产面积呈逐年增加的趋势,主要分布在西部山区,为野生连翘林和人工栽植林。同时,对生产经营主体(药材基地、农户)的基本情况、经营模式、栽培管理、连翘初加工、专业技术培训、销售渠道等方面进行统计归纳,深入剖析制约武安市连翘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一、连翘生产环节主要影响因素是栽植连翘种质基源不清,野生连翘有待提纯复壮,生产管理技术更新缓慢,生产规范化和标准化程度较低;二、连翘加工和市场营销环节的主要因素是加工企业规模小,精深加工不足,产品附加值低、竞争力不足,经营理念传统、销售渠道单一,信息流通不畅;三、生产经营模式传统,产业层次有待提升。结合武安区位优势和生产实际,从连翘的生产经营、栽培管理、加工和市场营销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即在生产环节主要是培育连翘优质丰产品种、建立种子种苗繁育体系,推行规范化种植,实施品牌培育战略;在加工和流通环节重点是培育龙头企业、提高加工技术水平,加强中药材的深加工与综合开发程度,提高市场竞争力,完善中药材质量追溯体系县级平台,加快市场信息化建设,加强中药材质量的监督管理,创新“基地共建共享”生产经营模式,从而推动武安市连翘产业健康稳定的发展。

李桃,张和[2](2018)在《山茱萸育苗技术》文中研究表明1育苗地选择山茱萸育苗地宜选择在背风向阳、土层深厚、中性或微酸性、肥沃、灌排水方便的壤土质或砂质缓坡地或平地。2整地入冬前深翻育苗地,深度以30~40 cm为宜。冻晒。临播种前7~10天再翻耕,每亩施入腐熟的优质有机肥4 000~5 000 kg。3播种繁殖

梁从莲,侯典云,王蕾,王磊,沈亮,徐江[3](2018)在《优质山茱萸栽培技术探讨》文中研究表明山茱萸作为一种常用大宗中药材,其市场需求量较大。然而管理不善及滥用化肥农药等问题导致山茱萸药材质量参差不齐。为生产优质山茱萸药材,本文在常规山茱萸栽培技术基础上,对其栽培选地、优良种质选育、种植管理、合理施肥及病虫害防治技术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山茱萸适宜生态因子及潜在种植产区,汇总了山茱萸优良品种,系统总结了山茱萸科学施肥及种植方法,并提出了"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构建了山茱萸无公害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技术体系,研究结果以期为优质山茱萸药材的生产提供参考。

武丽娜,武延生,牛伟涛,王僧虎[4](2018)在《山茱萸繁殖技术》文中指出介绍山茱萸的快速繁殖技术,包括种子繁殖、压条繁殖和嫁接繁殖,为山茱萸的种苗生产提供参考。

赵宁[5](2017)在《山茱萸种质资源分子评价与新品种选育》文中指出山茱萸(Cornus officinalis)系暖温带落叶灌木,分类学上属山茱萸科(Cornaceae),山茱萸属(Cornus),别名萸肉、山萸肉、枣皮等,是我国独有的多用途经济林树种,也是传统地道的中药材。山茱萸在我国有悠久的栽培历史,主产于安徽、陕西、河南和浙江等省。山茱萸在产区的生长多处于半野生状态,由于长期异花授粉和环境条件的差异,其生长性状、结实性状等方面均存在较大的变异,且不同产区果实的产量与品质也参差不齐。基于以上所述现实状况,在广泛开展山茱萸种质资源收集与调查工作的基础之上,通过对资源的表型与分子水平评价确定新品种选育策略,综合传统育种和分子育种的手段进行山茱萸新品种选育研究,并结合产区的生产条件制定相应的生产技术规程,对于传统经济林产业的良种化和标准化的实现具有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本研究通过对我国13个省(区、市)的调查收集,通过对山茱萸表型指标评价和分子标记评价,分析了不同产区山茱萸的变异情况、亲缘关系及种质资源遗传背景,为山茱萸资源的分类、保护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构建了山茱萸核心种质,建立了山茱萸种质资源保存库;同时选育新品种和编制各类技术规程,以期加强山区林业生态建设,推广先进林业技术,提高林农科技意识和标准化生产意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山茱萸在我国13个省(区、市)有分布,核心分布区为陕西省的秦岭山区、河南的伏牛山区和浙江省的天目山区,河南省的西峡县、内乡县、南召县等县,陕西省的丹凤县、商南县、山阳县等县,浙江省的临安市等县市是山茱萸的主产区,分布较为集中。收集山茱萸种质资源542份,建立了山茱萸种质资源保存圃。(2)山茱萸种质资源间的叶片、花和果实等表型指标存在显着差异,其中果肉干质量、果实多糖含量2个指标的变异系数超过了 30%,鲜果百粒重、种子百粒重、叶片长、叶片宽、叶柄长等5个指标的变异系数超过了 20%,除出肉率和种子横径2个指标的变异系数低于10%外,其余指标的变异系数都超过了 10%,表明山茱萸种质资源间的表型性状存在着丰富的变异。(3)ISSR分子标记和ITS基因序列分析表明,山茱萸种质资源在分子水平上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不同省份来源的样本,群体内遗传多样性有差别,以浙江和河南群体多态性最高。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来自不同地区的样本在各类群间有不同程度的聚集,,样本间的遗传关系与其地理分布有一定的联系。不同样本间,3个叶绿体基因的序列并无差异,说明不同山茱萸样本的变异程度仍在同一个种之内的水平。(4)以位点取样优先策略,根据Nei’s&Li遗传距离选择出34份种质资源作为核心种质资源。分子标记分析得出的核心种质的遗传多态性参数,显着优于保留种质。核心种质资源与原种质相比,无论是分子标记得出的遗传多态性,还是表型指标分析的变异系数,均无显着差异。(5)通过品种初选、对比试验和区域化试验,从伏牛山区的山茱萸群体中选育出了’伏牛红宝’、’伏牛红硕’和’伏牛红丹’ 3个山茱萸优良新品种。3个新品种均为大果型山茱萸,可以有效地解决山茱萸果实小,采摘不易的生产难题,降低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其中’伏牛红丹’山茱萸多糖含量高,有效药用成分高。新品种的选育成功填补了河南伏牛山区山茱萸良种的空白,可以有效提高山茱萸生产的效率,提高传统地道中药材的产量和质量。(6)结合我国山茱萸生产实际,在广泛征求相关生产和研究单位意见的基础上,编制了山茱萸育苗技术规程、山茱萸生产技术规程和山茱萸地产林改造技术规程。山茱萸育苗技术规程规定了山茱萸播种育苗、嫁接育苗、扦插育苗、苗木病虫害防治、苗木出圃和育苗档案管理等技术内容。山茱萸生产技术规程规定了山茱萸生产的自然条件、品种选择、栽植、管理、病虫害防治和果实采收的技术操作标准。山茱萸地产林改造技术规程规定了山茱萸地产林改造目标、改造技术措施、档案管理等技术内容。

赵宁,杨孟莉,李继东,郑先波,谭彬,叶霞,赵志浩,冯建灿[6](2017)在《基于ISSR标记的山茱萸核心种质构建》文中指出山茱萸(Cornus officinalis)是我国独有的木本中药材,良种培育对提高山茱萸产业效益有重要意义,种质资源是良种培育的基础。为了更加高效地开展山茱萸种质资源收集评价和保存利用,本研究从自全国11个省(市)采集129份山茱萸样品,利用11条简单重复序列区间(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ISSR)引物进行PCR扩增,使用随机取样和位点优先取样两种聚类分析策略,分别采用简单匹配(simple matching,SM)遗传相似系数、Jaccard遗传相似系数和Nei&Li遗传相似系数3种遗传距离,进行核心种质的选择。用SPSS 19.0软件对原种质、核心种质和保留种质的群体遗传参数进行T检验,以评价核心种质的代表性和异质性,对原种质和核心种质的形态指标进行异质性检验,来确认核心种质的代表性。11条引物共从129个样品扩增出87个条带,全部为多态性位点,群体观测等位基因数(number of alleles,Na)为2.000 0,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umber of effective alleles,Ne)为1.438 8,平均Nei’s遗传多样性指数(Nei’s genetic diversity index,H)为0.259 3,平均香农信息指数(average Shannon’s information index,I)为0.400 6,表明收集的山茱萸材料在DNA分子水平上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聚类分析的结果,认为不同地区的居群间种质资源存在一定的地理隔离和遗传分化。根据6种聚类取样方法结果的比较,采用位点优先取样策略和Nei&Li遗传距离的S1D3组,选取出的34份样品,是6组初选种质中群体遗传多样性参数最高的,有效等位基因数、Nei’s遗传多样性指数和香农信息指数均显着大于保留种质,遗传多样性较保留种质丰富。对比原种质和核心种质的叶片和果实的13个表型指标,除叶片宽、叶柄长和果干重3个性状有差异外,其他10个性状指标核心种质与原种质均无显着差异,所选的核心种质能够从表型指标上代表原种质资源。本研究从来自全国11个省(市)的129份山茱萸材料中抽取出34份,构建的核心种质,包含了原种质26.36%的样本。通过对核心种质和原种质、保留种质的群体遗传多样性参数进行比较,结合对13个表型性状的数据进行确认,构建的核心种质可以代表原种质的遗传多样性,研究的结果可以为山茱萸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和新品种培育作参考。

杨纪红,汪洋,柴叶青,郑金成[7](2017)在《山茱萸实生苗快速育苗技术》文中认为介绍山茱萸种子采收、种子处理、播种、苗期管理及病虫害预防与防治技术,为育苗生产提供参考。

黄健[8](2013)在《南京老山地区植物区系与植物资源研究》文中认为在对南京老山地区的维管植物种类和植物群落进行了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对该区维管植物区系、植物群落和植物资源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南京老山地区共有野生维管植物有129科461属798种,其中蕨类植物20科28属47种,种子植物109科433属751种,以多年生草本和一年生草本种类较多。发现假柳叶菜(Ludwigia epilobioides)、宽叶费菜(Phedimus aizoon var. latifolius)和鸭巴前胡(Angelicadecursiva f. albiflora)3种为江苏省分布新记录,匍匐南芥(Arabis flagellosa)、北方獐牙菜(Swertia diluta)、一点红(Emilia sonchifolia)等8种为南京地区分布新记录。2.老山地区植物区系的地理成分较复杂,具有一定的古老性。种子植物区系温带性质明显,兼具热带亲缘性,过渡性明显——热带性质的属共有146属,温带性质的属共有220属,R/T值为0.664。中国特有属8属,特有性不明显。在种级水平上以东亚分布和中国特有分布占绝对优势。表明本区属于泛北极植物区、中国—日本森林亚区、华东植物区系。3.利用区系谱与邻近地区植物区系进行比较显示:老山地区与琅琊山、皇甫山关系较近,与宝华山、宜兴、云台山次之,与天堂寨、西天目山关系较远。与长江两岸的琅琊山和宁镇山脉植物区系进行比较表明:老山地区的物种丰富度最低,但表现出居间特征,是沟通两岸植物区系的重要桥梁;三地间种间连通率较低,表现出明显的破碎化。4.老山地区的植被可分为天然植被和人工植被,其中天然植被分为5个主要类型:次生天然林、次生灌木林、竹林、次生灌丛和草丛。针对当前植被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造策略,并针对本区63种入侵植物提出了预防、控制和管理的措施。5.老山地区的观赏植物、食用植物和药用植物是比较重要的几类野生植物资源。本区共有榉树(Zelkova schneideriana)、秤锤树(Sinojackia xylocarpa)、短穗竹(Semiarundinariadensiflora)等10种野生珍稀濒危保护植物,目前多数未得到妥善的保护。

陈延惠,冯建灿,郑先波,李继东,武应霞,毕会涛,吴国新,姚芳[9](2012)在《山茱萸研究现状与展望》文中指出山茱萸是我国传统而珍贵的中药材。为了更好地开发和利用山茱萸资源,综述了近30年来我国有关山茱萸生态学及生物学特性、良种选育及繁殖、栽培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和研究成果,并指明了今后有关山茱萸的科研、栽培和生产等方面的重要方向。

吴玉洲,赵来娃[10](2010)在《河南伏牛山区山茱萸育苗技术》文中研究表明介绍了山茱萸的生物学特性;总结了豫西伏牛山区林农长期以来积累的山茱萸育苗经验,重点概述了该树种实生繁殖和营养繁殖的主要技术措施。

二、山茱萸实生育苗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山茱萸实生育苗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武安市连翘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河北省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
    1.7 论文创新点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依据
    2.1 相关概念
        2.1.1 中药材
        2.1.2 中药材产业
    2.2 理论依据
        2.2.1 比较优势理论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3 产业组织理论
        2.2.4 农业现代化理论
第3章 武安市连翘产业发展现状
    3.1 武安市中药材产业概况
        3.1.1 武安市中药材生产条件
        3.1.2 中药材主要区域分布
        3.1.3 生产规模状况
        3.1.4 合作经营组织状况
        3.1.5 技术培训和科学研究情况
        3.1.6 政策扶持
    3.2 武安市连翘生产情况调查
        3.2.1 武安市连翘资源概况
        3.2.2 连翘生产情况调查
    3.3 武安市连翘加工情况调查
    3.4 武安市连翘营销情况调查
    3.5 武安市连翘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的调查
第4章 武安市连翘产业发展制约因素
    4.1 武安市连翘生产环节的制约因素
        4.1.1 栽植连翘种质基源不清,野生连翘有待提纯复壮
        4.1.2 连翘生产规范化(标准化)程度低
        4.1.3 生产管理技术传统,知识更新缓慢
        4.1.4 生产经营模式传统,产业层次有待提升
    4.2 武安市连翘加工环节的制约因素
        4.2.1 加工企业规模小,深加工程度不够
        4.2.2 缺乏地标性品牌
    4.3 武安市连翘营销环节的制约因素
        4.3.1 经营观念传统,销售渠道单一
        4.3.2 产品附加值低,竞争力不足
        4.3.3 信息流通不畅
第5章 促进武安市连翘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5.1 创新连翘生产经营模式
    5.2 培育连翘优质丰产品种,建立种子种苗繁育体系
        5.2.1 加强连翘种质资源保护
        5.2.2 重视种质提纯复壮
        5.2.3 建设标准化种植基地
        5.2.4 建立种子种苗繁育体系
    5.3 推行生态化种植,实施品牌培育战略
    5.4 培育龙头企业,提高加工技术水平
        5.4.1 培育龙头企业
        5.4.2 提高加工技术水平
    5.5 加强中药材的深加工与综合开发,增加市场竞争力
    5.6 加快市场信息化建设
    5.7 完善中药材质量追溯体系县级平台
    5.8 加强中药材质量的监督管理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录

(2)山茱萸育苗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育苗地选择
2 整地
3 播种繁殖
    3.1 选种
    3.2 种子处理
    3.3 播种
    3.4 苗期管理
4 扦插繁殖
5 嫁接繁殖
    5.1 枝接
    5.2 芽接

(3)优质山茱萸栽培技术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山茱萸的选地整地
    1.1 山茱萸适宜种植区域
    1.2 环境要求
    1.3 苗圃地选地整地
    1.4 园地选地整地
2 山茱萸优质种源选择
    2.1 山茱萸常用优质品种
    2.2 山茱萸优良品种选育
    2.3 山茱萸优良种质筛选
3 山茱萸种植及管理
    3.1 种植前种子的处理
    3.2 苗期管理
    3.3 移植造林
    3.4 合理灌溉
    3.5 整形修剪
    3.6 老树复壮
    3.7 其他管理措施
4 山茱萸的合理施肥
    4.1 优质山茱萸施肥原则
    4.2 优质山茱萸施肥方法
5 优质山茱萸的病虫害防治措施
    5.1 农业综合防治措施
    5.2 病虫害的生物及物理防治
    5.3 病虫害化学防治
6 小结

(4)山茱萸繁殖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种子繁殖
    1.1 种子处理
    1.2 播种
    1.3 苗期管理
2 压条繁殖
    2.1 压条方法
    2.2 压条后管理
    2.3 定植
3 嫁接繁殖
    3.1 采集接穗
    3.2 嫁接

(5)山茱萸种质资源分子评价与新品种选育(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1. 文献综述
    1.1 山茱萸生物学特性研究进展
        1.1.1 分布与栽培范围
        1.1.2 生物学特性
    1.2 山茱萸种质资源研究与良种选育进展
        1.2.1 自然类型与形态多样性
        1.2.2 优良品种的选育与引种
    1.3 山茱萸繁殖技术研究
        1.3.1 实生繁殖技术
        1.3.2 无性繁殖
    1.4 山茱萸栽培技术研究
        1.4.1 立地类型划分
        1.4.2 整形修剪
        1.4.3 施肥
        1.4.4 保花保果
        1.4.5 低产林改造
    1.5 展望
2. 研究目的与技术路线
3. 山茱萸种质资源收集与表型指标评价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调查收集方法
        3.1.2 主要仪器
        3.1.3 山茱萸形态指标测定方法
        3.1.4 山茱萸多糖的提取测定
        3.1.5 数据整理及结果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山茱萸种质资源调查
        3.2.2 山茱萸种质资源收集保存
        3.2.3 山茱萸种质资源的表型指标评价
        3.2.4 山茱萸果实总多糖含量分析
    3.3 小结与讨论
4. 山茱萸种质资源的分子评价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山茱萸样本采集
        4.1.2 主要仪器设备
        4.1.3 主要试剂
        4.1.4 基因组DNA的提取及检测
        4.1.5 山茱萸种质资源的ISSR分子标记分析
        4.1.6 山茱萸种质资源的叶绿体基因序列分析
        4.1.7 山茱萸种质资源的ITS基因序列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山茱萸种质资源的ISSR分析
        4.2.2 山茱萸种质资源叶绿体基因序列分析
        4.2.3 山茱萸种质资源ITS基因序列分析
    4.3 小结与讨论
5. 基于ISSR标记的山茱萸核心种质构建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供试材料
        5.1.2 DNA的提取及ISSR扩增
        5.1.3 核心种质的构建及评价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不同取样策略下核心种质构建结果比较
        5.2.2 核心种质的评价
        5.2.3 核心种质的确认
    5.3 小结与讨论
6. 山茱萸新品种的选育
    6.1 材料与方法
        6.1.1 优树选育
        6.1.2 品种对比试验
        6.1.3 区域化试验
        6.1.4 调查测定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品种对比试验结果
        6.2.2 区域化试验结果
        6.2.3 优良品种特性描述
    6.3 小结与讨论
7. 山茱萸技术规程编制
    7.1 材料与方法
    7.2 山茱萸育苗技术规程
        7.2.1 播种育苗
        7.2.2 嫁接育苗
        7.2.3 扦插育苗
        7.2.4 苗期病虫害防治
        7.2.5 苗木出圃
    7.3 山茱萸栽培技术规程
        7.3.1 山茱萸栽培自然条件
        7.3.2 品种选择
        7.3.3 定植
        7.3.4 土、肥、水管理
        7.3.5 整形修剪
        7.3.6 病虫害防治
        7.3.7 果实采收
    7.4 山茱萸低产林改造技术规程
        7.4.1 山茱萸低产林改造范围和类型
        7.4.2 改造目标
        7.4.3 低产林改造技术措施
        7.4.4 档案管理
    7.5 小结与讨论
8. 结论
9. 创新点与展望
    9.1 创新点
    9.2 展望
参考文献
ABSTRACT

(6)基于ISSR标记的山茱萸核心种质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地概况
    1.2 实验材料
    1.3 基因组DNA提取及ISSR分析
    1.4 核心种质的构建及评价
    1.5 表型指标测定及核心种质的确认
2 结果与分析
    2.1 山茱萸种质资源的ISSR分析
        2.1.1 基于ISSR标记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2.1.2 基于ISSR标记的聚类分析
    2.2 基于ISSR标记的山茱萸核心种质构建
        2.2.1 山茱萸核心种质构建
        2.2.2 核心种质与保留种质的比较
    2.3 核心种质的确认
3 讨论
4 结论

(7)山茱萸实生苗快速育苗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种子采收
2 种子处理
    2.1 闷沤法
    2.2 腐蚀法
    2.3 晾晒法
    2.4 播种
3 苗期管理
4 病虫害防治

(8)南京老山地区植物区系与植物资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植物区系研究概况
        1.1.1 世界植物区系研究简史
        1.1.2 国内植物区系研究简史
        1.1.3 植物区系的研究趋势
    1.2 植物资源研究概况
    1.3 南京老山地区植物区系与植物资源研究概况
    1.4 研究背景与意义
第二章 南京老山地区自然地理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地质
    2.3 地貌
    2.4 气候
    2.5 土壤
第三章 南京老山地区植物区系的研究
    3.1 研究方法
    3.2 老山地区的蕨类植物
        3.2.1 数量组成分析
        3.2.2 科级统计分析
        3.2.3 属级统计分析
        3.2.4 种级统计分析
        3.2.5 蕨类植物的生态特点
    3.3 老山地区的种子植物
        3.3.1 科级统计分析
        3.3.2 属级统计分析
        3.3.3 种级统计分析
        3.3.4 种子植物区系的特有现象
        3.3.5 与邻近地区种子植物区系的比较
        3.3.6 长江两岸种子植物区系的比较
    3.4 植物区系新资料
    3.5 老山地区植物区系的特征
第四章 南京老山地区的主要植被
    4.1 研究方法
    4.2 天然植被
        4.2.1 次生天然林
        4.2.2 次生灌木林
        4.2.3 竹林
        4.2.4 次生灌丛
        4.2.5 草丛
    4.3 人工植被
    4.4 植被演替趋势
    4.5 植被改造策略
    4.6 老山地区的入侵植物
第五章 南京老山地区的植物资源
    5.1 观赏植物资源
    5.2 食用植物资源
    5.3 药用植物资源
    5.4 珍稀濒危保护植物资源
    5.5 古树名木资源
    5.6 植物资源的保护及开发利用建议
    图版
参考文献
附录 Appendix

(9)山茱萸研究现状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生物学特性
    1.1 分布与栽培范围
    1.2 生物学特性
        1.2.1 营养生长特性
        1.2.2 开花与结果习性
        1.2.3 物候期
        1.2.4 解剖学特征
        1.2.5 核型特征
        1.2.6 光合与蒸腾特征
        1.2.7 主要成分积累规律
2 种质资源与良种选育
    2.1 自然类型与形态多样性
        2.1.1 自然类型的调查与划分
        2.1.2 形态多样性
        2.1.3 蛋白与分子标记
        2.1.4 主要成分含量的差异分析
    2.2 优良品种的选育与引种
        2.2.1 优良品种的选育
        2.2.2 引种
3 繁殖技术
    3.1 实生繁殖技术
        3.1.1 种子休眠原因
        3.1.2 解除山茱萸种子休眠和有性繁殖的方法
    3.2 无性繁殖
        3.2.1 扦插和压条繁殖
        3.2.2 嫁接
        3.2.3 组织培养
4 栽培技术
    4.1 立地类型的划分
    4.2 整形修剪
    4.3 施肥
    4.4 保花保果
    4.5 低产林的改造
5 研究展望

四、山茱萸实生育苗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武安市连翘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 郑丽美. 河北工程大学, 2020(08)
  • [2]山茱萸育苗技术[J]. 李桃,张和. 西北园艺(综合), 2018(06)
  • [3]优质山茱萸栽培技术探讨[J]. 梁从莲,侯典云,王蕾,王磊,沈亮,徐江.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8(07)
  • [4]山茱萸繁殖技术[J]. 武丽娜,武延生,牛伟涛,王僧虎. 现代园艺, 2018(09)
  • [5]山茱萸种质资源分子评价与新品种选育[D]. 赵宁. 河南农业大学, 2017(01)
  • [6]基于ISSR标记的山茱萸核心种质构建[J]. 赵宁,杨孟莉,李继东,郑先波,谭彬,叶霞,赵志浩,冯建灿.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017(04)
  • [7]山茱萸实生苗快速育苗技术[J]. 杨纪红,汪洋,柴叶青,郑金成. 现代园艺, 2017(07)
  • [8]南京老山地区植物区系与植物资源研究[D]. 黄健. 南京林业大学, 2013(02)
  • [9]山茱萸研究现状与展望[J]. 陈延惠,冯建灿,郑先波,李继东,武应霞,毕会涛,吴国新,姚芳. 经济林研究, 2012(01)
  • [10]河南伏牛山区山茱萸育苗技术[J]. 吴玉洲,赵来娃. 中国林副特产, 2010(02)

标签:;  ;  ;  ;  ;  

山茱萸育苗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