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沉池剩余污泥排放量计算

二沉池剩余污泥排放量计算

一、二沉池剩余污泥排放量的计算(论文文献综述)

段燕青[1](2021)在《基于微筛截留-厌氧发酵的城镇污水/污泥碳源反硝化利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立足我国“节能减排”的实际需求,开发面向未来“低碳”发展的污水/污泥处理技术,符合我国污水处理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长远需求。富营养化的日益突出促使污水处理厂氮、磷出水标准不断提升,而反硝化碳源不足是制约脱氮效率提升的重要因素。传统活性污泥工艺中,慢速颗粒性碳源(Xs)因水解速率低难以被反硝化菌高效利用;部分Xs进入经碳氧化途径流失,伴随额外曝气能耗,产生剩余污泥(WAS)。WAS厌氧发酵产生挥发酸(VFAs)是补充反硝化碳源需求的重要途径。但因较低的碳氮比及有机物被胞外聚合物包裹的限制,污泥碳源水解效率低,碳源转化率有待提升。本研究提出了基于微筛截留-厌氧发酵的污水/污泥碳源的反硝化效率提升方案,通过微筛截留优化回收Xs,降低其碳氧化流失及相应曝气能耗;进而利用截留碳源(FSF)调质WAS厌氧发酵,提升污泥碳源转化率;以低能耗、低环境影响为目标,实现了污水/污泥中反硝化碳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为污水处理厂缓解当下经济和环境压力、迎合未来“低碳”发展提供了一个新思路。(1)剖析了不同孔径筛网过滤对污水碳源分配、转化特性的影响,初步确定了可通过微筛截留回收的颗粒碳源的阈值;基于微筛截留优化条件下污水碳源在厌氧-缺氧-好氧(A2O)工艺中的分配利用特性,估算了微筛截留的物料平衡和能耗变化。结果表明,采用孔径为100~150μm的微筛,将碳源截留量在30%以内,对反硝化效率的影响可控制在5%以下;在微筛截留优化条件下(筛网孔径131μm、截留时间40 min、过流通量105.0 L/(m2·h)),反硝化效率因碳源结构的优化提升了3.2%,Xs的碳氧化损失下降了6.4%;物料平衡及能耗估算结果表明,污水碳源经优化微筛截留,A2O工艺可降低约16.1%的曝气能耗和27.9%的污泥产量,且污泥活性有所提升,悬浮性无机固体(ISS)降低50.3%。(2)研究了FSF厌氧发酵产酸性能,剖析了功能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及互作机制;考察了碱预处理对FSF水解产酸效能的提升及对生物质回收的影响。结果表明,FSF的VFAs产率峰值高达525.8 mg/g VSS,是WAS的4.2倍。FSF中多糖和蛋白质溶出率较WAS分别高2.78倍和1.56倍。FSF中特有的纤维素水解菌属Paraclostridium相对丰度达6.94%。调节初始p H值为9.5,VFAs产率较对照组提升了1.5倍。碱发酵使纤维素非晶区和结晶区化学结构发生改变,生物质含量不同程度降低。经碱预处理后,蛋白质水解菌proteiniclasticum的相对丰度显着提高至14.6%。典范对应分析(CCA)进一步揭示了种间及环境因子之间的互生互作关系。物料平衡及能耗估算结果表明,FSF发酵的VFAs产量为230.8kg/d,碱预处理可提高5%的VFAs产量,但反硝化碳源需求仍显不足。(3)针对碳氮不平衡限制WAS厌氧发酵碳源转化的瓶颈,考察了FSF与WAS在不同VSS投加比(F/W-1:6、2:3:、3:2)下,FSF调质对WAS产酸效能的提升效能。结果表明,F/W-2:3的产酸效能最高,VFAs产量达432 mg/g VSS,是WAS单独发酵的3.5倍。FSF中纤维素发酵丁酸累积,WAS中蛋白质水解促进了戊酸的累积。共发酵显着促进了WAS中多糖和蛋白质的水解,F/W-2:3中s COD溶出率提高了40.8%。微生物群落结构及CCA分析结果表明,F/W-2:3中水解、产酸功能菌群丰度最高,且WAS与FSF分别与蛋白质水解菌Proteiniclasticum和纤维素降解菌Clostridium的相对丰度具有较好的相关性。(4)构建了碳源供给效率模型,研究了碳氧化损耗率和产酸转化率等关键参数的影响;分析了微筛截留-厌氧发酵工艺的碳源供给效率,并采用生命周期评价模型,对比分析了新方案相对于传统A2O工艺在节能减排方面的优势。结果表明,碳氧化率降低1%或VFAs转化率提高2%,碳源供给率可相应增加1%。微筛截留使Xs减少15.1%,生物污泥产量降低40.3%,但碳源供给量降低12.3%;FSF单独发酵可补充5.9%的碳源损失,碱预处理提高2.9%,共发酵可抵偿13.5%,且使总能耗降低24.0%;共发酵后,反硝化碳源结构得到显着优化,SA/COD高达0.5。生命周期评价结果显示,微筛截留-厌氧发酵工艺可使生态毒性、初级能源消耗和气候变化潜值分别降低21.9%、4.4%和3.5%。

郝文静[2](2021)在《太原城区市政污水处理厂微塑料赋存特征及去除规律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微塑料污染已成为世界各国日益关注的环境问题。作为微塑料汇集和排放的重要场所,研究污水处理厂进水中微塑料的赋存特征,有助于梳理微塑料的来源,从而在源头控制微塑料的产生;研究污水处理厂处理工艺对于微塑料的削减效率,有助于为新建污水厂在保证常规指标达标的基础上,选择对微塑料的去除效果更好的处理工艺;研究污水处理厂微塑料的水源和陆源的排放量,有助于对污水处理厂在环境中微塑料的源头作用基础数据的掌握。为研究中国内陆城市污水处理厂中微塑料的赋存及去除规律,本研究以太原市汾河以西的晋阳以及汾河以东的北郊(北部)、杨家堡(中部)、汾东(南部)四个市政污水处理厂为例,通过采用浮选和消解的预处理方法对污水处理厂采集的样品的中的微塑料进行分离提取,采用体视显微镜目视观察微塑料的形貌特征,并结合傅里叶变换显微红外光谱仪分析微塑料的组成成分。研究微塑料在不同污水来源中的特征差异,以及不同处理工艺对微塑料去除的影响,并且评估最终出水和污泥对自然环境中微塑料的源头作用。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太原市区污水处理厂进水中微塑料浓度分别为晋阳11.7 n/L、北郊54.8 n/L、杨家堡10.7 n/L和汾东21.0 n/L;进水中微塑料浓度与人口密度间未发现存在明显的相关性。纤维状是进水微塑料的主要形状;对于薄膜状微塑料,在各厂进水微塑料总量中占比均低于15%;日化生活用品中常见的颗粒状微塑料仅在杨家堡污水厂被发现(占比仅为0.7%)。四个污水处理厂进水中,小于1000μm的中小尺寸微塑料占比均大于55%;透明和黑色是四个污水处理厂进水微塑料的主要颜色;微塑料的颜色、形状及尺寸等特征参数间均无明显相关关系。污水处理厂进水微塑料浓度的厂间差异可能与包括服务人口、服务区域面积、土地利用程度、居民生活习惯等在内的复杂因素有关。(2)对污水处理厂样品中微塑料组成成分进行整体分析发现,四个污水处理厂中的聚丙烯-聚乙烯共聚物、纤维素、聚酯和人造丝成分,占比总量均达到55%以上。在其他成分中,位于城西的晋阳污水处理厂检测出的种类较城东三个污水处理厂更为丰富,可能与该厂服务区域最广有关。微塑料的组分与服务区域内居民对于塑料材料的使用及衣物洗涤废水有关。(3)四个三级污水处理厂中微塑料总体去除率范围为16.15%~89.04%,平均值为62.94%,与其他研究相比去除率偏低。对各级污水处理工艺对微塑料的去除进行比较,厂内各级处理工艺均对微塑料起到了一定的去除效果,但削减作用主要发生在一级处理和深度处理阶段,一级处理去除率范围为42.35%~50.94%,深度处理为9.95%~68.45%;而受回流污泥中所携带大量微塑料影响,二级处理后个别水厂微塑料去除率会出现负增长现象。作为出厂水质达标保障的深度处理工艺,各污水处理厂深度处理工艺对微塑料均表现出一定的削减能力,但对不同形状微塑料的去除效率表现不同。其中,其中,杨家堡的混凝沉淀工艺对纤维状去除率最高,达到79.06%,而对非纤维状的去除率呈现负增长-21.33%;晋阳系统2的过滤工艺对非纤维状去除率最高,达到81.62%,同时对纤维状去除率也高达61.56%。(4)对不同构筑对微塑料的去除进行比较,在一级处理中,沉砂池对微塑料的去除率为19.23%~34.27%,沉砂池中微塑料的去除率与尺寸和形状等无明显关系。整体上,初沉池在一级处理中对于去除微塑料的贡献率低于沉砂池。在深度处理中,晋阳系统2的纤维滤池和汾东系统2中的砂滤池,对微塑料的去除率为47.22%和11.91%,纤维滤池对微塑料的去除效果优于砂滤池。高效沉淀池对不同形状微塑料的去除上,纤维状的去除优于非纤维状。(5)太原市污水处理厂出水中微塑料的浓度分别为3.5~9.8 n/L,与国内其他对污水处理厂的研究相比,整体上处于中等偏低水平;剩余污泥中微塑料浓度范围为10.4~50.4 n/g干重,处于国内的中等偏高水平。在污水处理厂满负荷运行且处理后污水全部排放的情况下进行估算,每年仍有约1.74×104亿个微塑料进入自然水体;约有1.41×104亿个微塑料通过外运污泥转移到其他环境介质中。

孙进才[3](2021)在《ZY污水厂Bardenpho工艺应用实效及工艺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各地城市污水排放标准的不断提高,城市污水处理厂新建及提标改造采用Bardenpho工艺的工程实例日益增多。本文对Bardenpho工艺在华北地区ZY污水厂的应用实效及其工艺特性进行了研究。研究内容包括四部分,一是分析该厂进水水质变化规律、厂内废水排放对进厂水水质的影响、生化池各运行参数的变化规律,掌握环境因素对工艺运行的影响程度。二是对主要污染物在Bardenpho工艺的沿程变化进行监测,研究其处理效果。三是对影响除磷脱氮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系统分析并用试验验证分析结果。四是将ZY污水厂Bardenpho工艺与相邻城市污水厂具有生物除磷功能AAO工艺的运行效果进行对比,旨在分析ZY污水厂生物除磷功能缺失的原因。研究结果为ZY污水厂Bardenpho工艺的日常运行调控优化、减少运行成本提供依据,也为其他同工艺污水厂的升级改造及日常运行提供借鉴,特别是为ZY污水厂四期工程设计提供数据支持。研究发现:1.2019年3月~2020年9月,对ZY污水厂进水CODcr、BOD5、SS、TN、NH3-N、pH、TP进行连续监测。除p H值外,各项指标的最大值均超过设计上限,特别是期间进水SS异常升高时,出水均能稳定达标,说明Bardenpho工艺耐冲击负荷性极强。对Bardenpho工艺生化池内的各污染物沿程变化监测发现:CODcr主要在预缺氧区被去除;NH3-N主要在预缺氧区、前缺氧区被稀释,在前好氧区被去除,前好氧区第三廊道末端已经达标;前好氧区二、三廊道总体平均硝化速率为1.3mg NH3-N/(g VSS·d),接近第一廊道的二倍;NO3--N的去除位置主要为预缺氧区和前缺氧区,后缺氧区没有反硝化效果;TN在预缺氧区大幅下降;TP沿生化池呈现缓慢下降的趋势,厌氧区没有明显的释磷现象;未降雨期间,预缺氧区、厌氧区、前缺氧区、后缺氧区的DO均满足各功能区的要求。降雨期间DO在各区均升高,后缺氧区DO无法满足缺氧条件。说明Bardenpho工艺实际运行效果偏离了工艺理论及设计预期,CODcr在预缺氧区、厌氧区被活性污泥吸附去除达标,厌氧区没有释磷现象,后缺氧区在常规条件下运行时没有反硝化作用。2.分析排除了温度、pH、SRT、NO3--N、DO、除磷剂等因素对生物除磷的影响后,停止生化池末端除磷剂投加,运行一个污泥龄后出水TP明显升高,证明系统主要依靠化学法去除。随后进行小型试验,取厌氧区混合液,分别投加乙酸钠、生化池进水作为碳源,看是否有释磷现象。投加乙酸钠释磷量最高可达9.90mg/L。生化池进水有较明显的释磷现象,释磷量为4.06mg/L。证明厌氧区缺乏小分子碳源是影响生物除磷效果的主要因素。3.为了减少系统运行的碳源补充量,尝试碳源不同投加点的生产试验和不同碳源种类的小型比选试验。认为投加点在前缺氧区时反硝化效果要优于后缺氧区。液体乙酸钠作碳源的反硝化效果明显优于其他二种复合碳源,复合碳源含有一定浓度的NH3-N、TN、TP。Bardenpho工艺冬、夏两季硝化效果良好且稳定,夏季活性污泥的反硝化速率是冬季的2~5倍。4.对SD污水厂进水水质、具备生物除磷功能的AAO工艺生化池内的各污染物沿程变化监测发现:SD污水厂进水水质变化范围略小于ZY污水厂,出水水质稳定达标,生化池厌氧区有明显的厌氧释磷现象。与ZY污水厂Bardenpho工艺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其生化池没有预缺氧区,生化池进水直接进入厌氧区,有机物浓度高,可被聚磷菌利用的小分子碳源充足。进一步证明ZY污水厂改良AAO工艺和Bardenpho工艺没有生物除磷功能的原因是厌氧区缺乏小分子碳源,其中预缺氧区的设置是重要的影响因素。5.Bardenpho工艺耐冲击负荷、处理效果稳定、满足较高的达标要求。运行中可保持足够的处理余量,减少出水水质波动引发超标的几率。特别是进水TN异常升高时,后缺氧区投加碳源强化反硝化可以保证去除效果。但也存在运行成本高、生物除磷功能差、常规运行时后缺氧区、后好氧区几乎没有处理效果等缺点,预缺氧区的设置是否必要是今后继续研究的课题。

董浩韬[4](2020)在《活性污泥与固定载体生物膜耦合工艺处理生活污水的中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污水排放标准不断地提高,我国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要求将面临比较严峻的挑战。由于土地短缺、投资过高等原因,建设新的污水处理厂难度较大。我国现状污水处理厂采用的传统二级处理工艺对TN、TP的去除效率有限,出水水质可满足《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标准要求,但不能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征求意见稿)的“特别排放限值”要求(主要指标:COD≤30mg/L、NH3-N≤1.5mg/L、TN≤10mg/L、TP≤0.3mg/L)。同时,传统的城镇污水二级处理工艺还存在着生物污泥产生量大,剩余污泥处理处置难度大、费用高的难题。因此,研究一种能够达到更高排放标准且实现污泥减量的二级处理工艺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本论文基于与传统二级处理工艺一致的水力停留时间,研究建立了活性污泥与固定载体生物膜耦合工艺中试装置,在对传统工艺不作重大改造的前提下,实现出水水质提升和剩余污泥减量。为了低成本地达到提升水质和减少污泥产量的目的,本研究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1.通过加大混合液回流量和缺氧搅拌强度,以及在缺氧区添加固定式填料的手段强化工艺的反硝化能力;2.不改变原工艺缺氧池的水力停留时间,降低改造费用;3.在好氧区添加固定式填料,在实现同步硝化反硝化作用的同时,利用微型动物捕食作用实现污泥减量。利用Box-Behnken曲面设计,探讨包括好氧池DO值、混合液回流比、污泥浓度和缺氧搅拌强度的4个因素及其相互作用对出水水质的影响程度,建立回归模型,综合考虑出水水质的整体质量,寻找最优运行参数,实现减少工艺运行能耗的目的。研究结果表明,好氧池DO值与污泥浓度对出水水质的影响比混合液回流比与缺氧搅拌强度更为显着,且好氧池DO值与污泥浓度存在着显着交互作用。中试工艺以最佳条件运行(好氧DO值为3.9mg/L,混合液回流比为150%,污泥浓度为4900mg/L,缺氧搅拌强度为170w/t),好氧DO值为3.9mg/L时,高溶解氧浓度能提高工艺COD、NH3-N的去除效果,能加快COD的去除和NH3-N向硝氮的转化,为反硝化提供丰富的物料基础。提高混合液回流比,能使更多含硝氮混合液回流到缺氧区为工艺反硝化提供物料基础,增大脱氮能力。提高污泥浓度有助于系统对有机物的去除。适当提高搅拌强度能使缺氧区泥水混合均匀,充分利用工艺的反硝化水力停留时间。根据响应面结果调试工艺运行工况,工艺出水水质COD浓度为28mg/L、NH3-N浓度为0.47mg/L、TN浓度为8mg/L,满足《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征求意见稿)》的特别排放限值要求。利用耦合工艺装置处理多种类型的生活污水,其结果表明:耦合工艺装置在处理常规、低温、低浓度和高浓度生活污水都具有较理想的处理效果。(1)常规污水,COD进水均值202mg/L,出水均值15.39mg/L、NH3-N进水均值17.45mg/L,出水均值0.19mg/L、TN进水均值21.83mg/L,出水均值7.63mg/L、TP进水均值1.94mg/L,出水均值0.18mg/L。(2)低温污水,COD进水均值146.63mg/L,出水均值20.51mg/L、NH3-N进水均值16.92mg/L,出水均值0.43mg/L、TN进水均值22.06mg/L,出水均值7.93mg/L、TP进水均值2.35mg/L,出水均值0.27mg/L。(3)低浓度污水,COD进水均值108.07mg/L,出水均值12.53mg/L、NH3-N进水均值16.99mg/L,出水均值0.25mg/L、TN进水均值20.79mg/L,出水均值7.85mg/L、TP进水均值1.77mg/L,出水均值0.23mg/L。(4)高浓度污水,COD进水均值220.99mg/L,出水均值15.55mg/L、NH3-N进水均值26.54mg/L,出水均值0.32mg/L、TN进水均值32.41mg/L,出水均值7.25mg/L、TP进水均值1.73mg/L,出水均值0.3mg/L。耦合工艺装置处理各类污水,装置出水均能稳定并满足《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征求意见稿)的“特别排放限值”要求,即达到准地表IV类标准。通过对耦合工艺的剩余污泥进行产量统计计算,得出以下计算结果:耦合工艺每处理1万吨污水产生的剩余污泥量为4.05吨(80%含水率湿污泥),低于所在污水处理厂每处理1万吨污水平均产生5.1吨(80%含水率湿污泥)剩余污泥的数据,污泥减量效果约为20.6%。对耦合工艺各池的悬浮污泥和填料载体进行取样镜检,镜检结果表明:耦合工艺具有种类丰富的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其工艺环境能够促进后生动物富集,通过后生动物对污泥的捕食和筛选,能够提高污泥活性,有利于形成更加丰富稳定的污水处理系统生态结构。在出水水质相同的情况下,将A2O工艺改造为耦合工艺时不更改池体、不需要停产,其改造成本显着低于将其改造为MBBR工艺。在运行方面,耦合工艺吨水电耗约为0.6kwh/t,MBBR工艺吨水电耗约为0.74kwh/t。因此,耦合工艺整体运行成本低于MBBR工艺。本论文开展耦合工艺处理实际城市生活污水中试实验应用研究,以期为城市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提供一种可行的改造方向,为后续工艺运行调整提供可靠且科学的依据。

孙舟[5](2020)在《基于WATER9的城镇污水处理设施VOCs排放研究》文中认为本文采用WATER9软件建立模型对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过程中VOCs的排放情况进行模拟。本研究开展城市污水处理模拟实验,与WATER9模拟值进行比对,研究该模型应用到城市污水处理过程中VOCs排放量模拟的可行性。运用WATER9软件建立各城市污水处理厂VOCs排放模型,估算整个污水处理系统VOCs的年排放量,对每种有机物的排放速率进行模拟估算,归类统计出污水处理过程中各构筑物VOCs的排放量并且研究其排放特点。同时研究影响VOCs排放量的三大因素(加盖情况、水温和表面风速),发现模型的局限性并提出VOCs减排措施。得出结论如下:(1)WATER9满足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过程中VOCs排放量的模拟要求。曝气阶段实验真实值与模型模拟值的相对误差在50%以内,非曝气阶段相对误差在25%左右。总体误差的变化趋势与曝气阶段真实值变化趋势相一致。采用单个池子存储状态的计算公式进行校正,优化进水搅拌、曝气、加水搅拌三过程的流态公式,相对误差可以缩小到8%以内。(2)对于废水处理量分别为10万m3/d、8万m3/d、8万m3/d的城市污水处理厂,由于进水水质和处理工艺的不同,模拟出的排放量结果分别为259.54t/a、222.33t/a、86.72t/a。在排放出的挥发性有机物中,芳香烃排放量均为最高,占比50%以上。乙酸乙酯被生物降解的效果最佳,没有以气体形式排出水体。环己烷、2-甲基戊烷、2,4-二甲基庚烷、十一烷、癸烷、丙烯难以被生物降解作用去除,且难以溶解于水中,80%以上的成分通过气体形式排出水体。丁醛、乙酸丁酯溶解性较强,90%以上的组分随着废水排出。(3)生物处理池VOCs的排放量均为最大,超过总体50%。虽然池中存在大量微生物对废水中的有机物进行降解,但是池中水流在鼓风曝气和机械搅拌的影响下混乱程度变大,VOCs的分子扩散和涡流扩散程度明显。格栅和二沉池的VOCs排放量最少,属于静态表面。水流紊乱程度不明显,基本依靠有机物分子扩散向空气排放VOCs,并且二沉池位于处理工艺末端,废水中大多数有机物已被去除,因此排放量较少。(4)加盖处理能大幅度减少污水处理过程中VOCs的排放,汤汪两期加盖前后排放下降率在85%以上,北山一期下降率为61.09%。VOCs的排放量也随着废水温度的上升而上升,在废水温度到达30℃左右时排放量趋于稳定,且汤汪一期在温度超过30℃后有略微下降的趋势。VOCs的排放量还随着表面风速的上升而上升,并且从300cm/s左右开始,VOCs的排放量的增长速度略微提升。分步来看,格栅、曝气沉砂池和沉淀池三者排放量全程上升,且在风速200cm/s时增长速率略微减缓,生物选择池和生物曝气池均表现为先略微下降,再增长的趋势。

雪宸[6](2020)在《多级多段AO生活污水处理工艺系统研究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次研究针对克拉玛依市主城区污水处理能力不足的问题,对克拉玛依市第二污水处理厂进行扩容改造,总处理水量15万m3/d,出水水质满足国际一级A排放标准。文中预测污水厂水量、分析污水厂进水水质,根据污染物质去除率的要求,比选多级多段AO生物池、曝气生物滤池、A2O生物池、MBR膜池4个二级处理工艺优劣势,对液氯、二氧化氯、臭氧、紫外线、单过硫酸氢钾复合杀菌剂进行适用性分析,最终选用“多级多段AO生物池+反硝化深床滤池+单过硫酸氢钾消毒”的主体处理工艺流程。通过理论特点计算、推导分析多级多段AO生物池的6大特点,主要体现在:多级多段AO生物池平均污泥浓度高,有利于提高除磷脱氮效果。多段进水,有机物分布均匀处于低碳源状态,适用于碳源不足的城市污水生物处理。该工艺在脱氮方面具有灵活调节、可控的明显的优势。不需要硝化液回流,节省设备投资及后期污水厂运行能耗。相同泥龄条件下,多段AO工艺生物池容积仅为常规单级AO工艺、A2O工艺生物池容积的75%。AO工艺串联多个AO处理单元,有利于实现短程硝化反硝化。体现该工艺,占地小、运行成本低,控制灵活,高效脱氮的工艺优势。建立CFD沉淀模型、ASM2D活性污泥模型,通过WEST软件对多级多段AO工艺的主要设计参数进行仿真模拟计算,分析主要设计、运行参数:反应级数n,各级AO生物段的最佳停留时间,各级配水比,溶解氧DO的变化对生物池出水效果的影响,并进行工艺处理单元的设计计算,总平面及流程图的设计。后期污水厂的调试运行过程中,通过对比5月、8月、11月的污水厂进、出水水质数据,进行去除率的分析,与仿真模拟计算结果进行相互验证,体现仿真模拟结果中设计、运行参数的合理、有效性。最终所设计的污水厂尾水排放达到国家一级A排放标准的要求。

刘咪咪[7](2020)在《膜生物反应器脱氮除磷工艺在城镇污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为解决传统生物脱氮除磷工艺在处理城镇污水时工艺处理效果难以稳定达标等问题,本文围绕南京市某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在系统性解析其服务区域污水量及来水水质的基础上,以污水厂出水一级A稳定达标为目的,提出了以A2/O-MBR(Anaerobic-anoxic-aerobic-membrane bioreactor,缺氧-厌氧-好氧膜生物反应器)为核心的污水处理工艺方案;确定了MBR(Membrane-Bioreactor,简称MBR)池等构筑物的设计参数;论证了主要设备形式及水力流程;探究了膜生物反应器脱氮除磷工艺对城镇污水的处理效能及其应用后产生的经济与社会环境效益,为我国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提标改造提供了理论与实践依据。本文采用单位人口综合用水量指标法与地均用水量指标法,确定服务区域近期(2020年)污水排放量为4.5万m3/d,远期(2030年)污水排放量为18万m3/d。在对一期工程进水水质特征进行统计学分析的基础上,应用指标分析法结合区域污染源评价,对二期工程服务区域污水水质进行了系统性解析。结果表明,主要污染物含量分别为:SS=180 mg/L;BOD5=150 mg/L;CODcr=320 mg/L;TN=38mg/L;NH3-N=30 mg/L;TP≤5 mg/L。基于区域污水排放特征的研究结果,采用水质指标评价法,探究了区域污水处理特性。结果显示,BOD5/CODcr=0.47,表明污水中可生物降解有机物含量较高;BOD5/TN=3.97,表明水中碳源充足,同时水中悬浮固体含量适中,适于采用生物法进行脱氮处理;BOD5/TP=50,满足生物除磷要求。因此,本研究通过工艺方案比选,确定了以A2/O-MBR为核心的污水处理工艺方案。通过解析关键参数对处理系统的影响特征,确定A2/O-MBR工艺采用混合液逐级回流方式,通过曝气冲刷、间歇运行结合在线化学清洗及离线恢复性清洗,实现膜污染的有效控制,确定膜平均净产水通量为20 L/(m2·h)。以MBR工艺关键参数解析结果为基础,通过计算,确定生化段水力停留时间为10.07 h,污泥负荷为0.065 kg BOD5/kg MLSS·d,污泥龄为16.33 d,实际膜平均净产水通量为19.97 L/(m2·h)。在对处理工程进出水水质进行长期监测的基础上,探究了MBR工艺对城镇污水的处理效能。结果表明,该工艺对各类污染物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CODcr:90.00%;BOD5:94.47%;SS:95.88%;TN:70.61%;NH4+-N:99.00%;TP:94.22%。工艺处理出水中,主要污染物含量为:CODcr=15.90 mg/L;BOD5=3.14mg/L;SS=4.52 mg/L;TN=5.23 mg/L;NH4+-N=0.09 mg/L。出水水质稳定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中的一级A标准。膜生物反应器脱氮除磷工艺在南京市某污水处理工程中的应用,实现了区域污水的有效处理,年平均削减碳、氮、磷污染物排放2274.63吨、190.58吨和22.86吨。因此,本项研究对强化区域水污染治理,改善区域水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李俐频[8](2019)在《A2O强化脱氮除磷与污泥减量组合工艺效能及机制》文中提出厌氧-缺氧-好氧(Anaerobic-Anoxic-Oxic,A2O)工艺是我国应用范围最广的污水处理工艺之一,但面临着脱氮除磷效率低、污泥产率高等难题。面对日益严格的污水排放及污泥处置标准,基于A2O工艺研发强化脱氮除磷与污泥减量的组合工艺,是我国环保领域的重大需求。研发A2O-膜生物反应器(Membrane bioreactor,MBR)-生物捕食组合工艺,利用MBR出水水质高的技术优势,协同生物捕食污泥减量作用,促进组合工艺污泥高效减量与出水水质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研发A2O-电化学活性生物膜组合工艺,利用微生物燃料电池原理开发新型填料,将污水中的能量转化为电能,提高生物膜活性、强化污染物降解,实现组合工艺出水水质达到地表水准IV类标准;在研发上述两种组合工艺的基础上,进一步考察两种组合工艺的污水处理效能、污泥减量效果,解析组合工艺强化脱氮除磷与污泥减量机制。研发了生物捕食与微生物菌群强化的蠕虫床(Worm reactor,WR),创建了A2O-MBR-WR组合工艺。研究表明,A2O-MBR-WR组合工艺出水水质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A排放标准,污泥产率较传统A2OMBR降低49.8%,膜过滤周期延长65.5%;与传统A2O-MBR相比,组合工艺污泥体积平均粒径减少24.7%,污泥均匀性增加36.1%,污泥的毛细吸水时间降低16.7%,污泥脱水性能得到提升。解析了WR内细菌与蠕虫的相互作用关系,细菌代谢消耗的总氮(Total nitrogen,TN)和化学需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COD)分别占减量污泥污染物含量的60.2%和55.5%,对降低WR上清液污染物浓度具有重要作用;在WR中发现了反硝化除磷及污泥磷的强化释放,WR排泥上清液中总磷(Total phosphorus,TP)浓度达到34.8±4.8 mg/L,实现了WR排泥旁路化学辅助除磷。研发了具有电化学活性的生物膜(Electrochemically active biofilm,EAB)填料,创建了A2O-EAB组合工艺。研究表明,A2O-EAB组合工艺出水COD、氨氮(NH4+-N)和TP浓度分别为23.0±4.7、1.2±0.4和0.26±0.11 mg/L,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的IV类水标准,出水TN浓度为9.8±1.8 mg/L;与传统A2O相比,组合工艺中填料增加的生物量约为悬浮活性污泥量的19%,污泥产率降低18.6%,污泥体积平均粒径减少36.6%,污泥表面疏水性提高102.7%,污泥沉降性能提高8.4%。电化学活性的生物膜填料在运行过程中具有稳定的输出电压,平均为13 m V,填料对污染物去除的贡献主要来自电流对污泥活性的促进作用。开展了A2O组合工艺强化脱氮除磷与污泥减量机制研究:与传统A2OMBR相比,A2O-MBR-WR污泥比耗氧速率、亚硝酸菌活性和污泥吸磷速率分别提升了23.1%、301.6%和27.8%;A2O-MBR-WR组合工艺中好氧反硝化菌、自养反硝化菌与反硝化除磷菌得到了富集,有效提高了系统脱氮除磷效能;A2O-MBR-WR工艺泥饼层中Dechloromonas、Reyranella等对蛋白质、糖类膜污染物有降解能力的菌群相对丰度提高,能有效减缓膜污染。对A2OMBR-WR组合工艺污泥减量机制分析表明,WR对污泥减量的贡献为41.7%,捕食后污泥回流到A2O-MBR中发生的能量解耦(2.3%)、污泥溶胞-隐性生长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改变(5.8%),进一步导致A2O-MBR-WR组合工艺污泥产率的降低。与传统生物膜相比,A2O-EAB组合工艺中电化学活性生物膜的比耗氧速率、亚硝酸菌活性和反硝化活性分别提高了55.0%、141.2%和2.4倍;组合工艺缺氧池生物膜中硝化菌Nitrosomonas和Nitrospira、厌氧氨氧化菌Candidatus Brocadia的相对丰度较传统生物膜分别提高了75.5%、107.5%和275.0%;组合工艺悬浮污泥中除磷菌的相对丰度为传统A2O的1.2倍,A2O-EAB组合工艺中脱氮除磷功能菌的富集能有效促进污染物降解,提高出水水质。A2O-EAB组合工艺悬浮污泥内源呼吸速率和内源呼吸比例分别比传统A2O提高了127.6%和13.9%,促进组合工艺污泥产率的降低。A2O-MBR-WR组合工艺和A2O-EAB组合工艺能有效提高污水处理效能、降低污泥产率,为A2O的提标改造与应用提供了重要的技术途径。

鲍志远[9](2019)在《典型城市污水处理工艺温室气体排放特征及减排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污水处理厂是温室气体(GHG)排放的重要来源。在污水处理过程中,温室气体主要包括直接排放的化石源CO2、CH4和N2O,以及由于处理过程中添加化学品和电力等能源消耗而产生的间接排放。现阶段我国污水处理行业温室气体总排放清单、主要排放位点的研究并不完善,温室气体种类研究较为单一;非化石源CO2排放不纳入温室气体清单,而我国现有研究和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未对化石源CO2做出定量评价,导致直接排放的温室气体清单总量不明;另外,缺少调控工艺和运行参数有效缓解温室气体排放的办法。为此,本文研究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典型工艺温室气体总排放特征,揭示化石源碳的分布特征和CO2排放量,从工艺选取、操作参数调控和政策策略方面为温室气体系统评价和减排提供技术方案和建议。本文首先系统研究了城市污水处理两个典型污水处理工艺:缺氧/好氧(A/O)和SBR工艺温室气体现场排放特征。研究表明,按温室气体排放量(二氧化碳当量,CC2-eq)计算,A/O工艺的温室气体总排放量为404.93 gCO2-eq/m3污水,低于SBR工艺温室气体总排放量864.98 gCO2-eq/m3污水。其中,直接温室气体排放量在A/O和SBR工艺分别为199.12 gC02-eq/m3污水和534.93 gCO2-eq/m3污水。间接温室气体排放量SBR比A/O高,但两个污水处理工艺的间接温室气体排放变化范围较小,主要来自曝气单元的能耗。此外,直接温室气体排放主要来源于曝气单元的生物降解和曝气吹脱作用。在直接排放温室气体中,A/O和SBR工艺中曝气单元排放的N2O(转化为CO2-eq)分别占温室气体总排放量的43.5%和55.6%。采用碳同位素技术和污水处理厂的碳平衡计算,揭示了我国4个污水处理厂水相、气相和活性污泥中化石碳的存在和转化情况。结果表明,4个典型污水处理厂的进水中总有机碳(TOC)的26.6~30.8%和出水中的20.6~34.4%为化石来源。污泥相中化石源碳含量较少,仅有9.0~12.2%。从而导致了化石源碳更倾向于转化为气态CO2,这部分化石源CO2占CO2总排放的29.59~51.80%。化石源CO2对A/O和SBR温室气体直接排放贡献值分别达到了 24.3~29.0%和11.1~13.8%。曝气阶段是污水处理厂N20排放主要的控制点位,为了更好地研究污水处理过程中温室气体的影响因素和减排策略,本文研究了污水处理厂N20在曝气段的影响因素。利用配有曝气控制系统的A2/0工艺中试设备,研究对污水处理过程中好氧前段不同溶解氧(DO)下N2O排放的变化。研究表明,实际A2/O中N2O排放因子为进水总氮负荷的0.74%。而当好氧段前1/3处DO为1.25~2.11 mg/L时(相对控制曝气速率为3.0~5.0 m3/m3水/h),改变DO至1.88 mg/L时,N2O最低排放因子为进水总氮负荷的0.30%,大幅削减了 N2O的排放。好氧池过量DO或过大曝气速率不仅不能提高污染物去除效率,反而会造成反硝化过程中混入DO从而抑制反硝化过程,导致缺氧池N2O积累。另一方面,由氨氧化细菌(AOB)主导的短程硝化(PN)是一种有效的氨氧化处理工艺。不同温度对AOB活性具有显着的影响,并对温室气体N20的排放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本文利用富集AOB的PN-SBR,采用分批进水的方式研究在5个不同温度(30-25-20-15-10℃)下N2O的排放情况。结果表明,当温度降低时氨氧化速率(AOR)呈指数型下降。N2O的排放也受到温度的影响而下降(25~10℃),但N2O的排放系数在第一段进水周期内受到明显的影响,这是由于AOB从缺氧阶段的低活性期突然转变为高活性期。另外25℃时,硝化细菌中的亚硝氮还原酶和一氧化氮还原酶的催化活性高,可能会触发硝化细菌的反硝化作用产生更多的N2O。通过加强污水处理温室气体排放监督管理、系统化研究污水处理过程中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健全污水处理厂温室气体排放模型、优化工艺运行参数、改进曝气设备效率等策略可实现污水处理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和减排。

邵袁[10](2019)在《基于WEST软件模拟的城市污水厂的优化运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严格的排放要求和节能降耗的需求,对污水厂的运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某县级市城市污水处理厂为研究对象,调研分析了污水处理厂改良型A2/O工艺和Orbal氧化沟工艺的实际运行状况及存在问题,利用WEST软件构建了两种工艺的数学模型,开展工艺的优化运行研究,提出并实施了工艺的优化运行方案,有效提高了污染物的去除效率,并降低了运行能耗。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改良型A2/O工艺平均进水水量为7735m3/d,工艺对COD、TN、TP和NH4+-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8.29%、50.11%、72.08%和94.78%,冬季低温导致NH4+-N出水浓度波动较大且出水TN有个别超标现象。Orbal氧化沟工艺的平均进水水量为7593m3/d,COD的去除率高于86%,TN和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59.24%和71.1%,夏秋季节NH4+-N的去除率高于95%,冬季出现NH4+-N出水浓度超过5mg/L的现象。(2)改良型A2/O工艺通过微生物的降解与吸附作用、好氧菌的呼吸作用及脱氮除磷过程实现COD的去除,NH4+-N在好氧区通过硝化反应去除,TN的去除发生在缺氧区内,预缺氧区分担了超过20%的脱氮功能,脱氮效率不高是因为好氧区曝气过量破坏了厌氧与缺氧环境且进水为低碳源水,反硝化碳源不足,工艺对P的去除主要依靠化学除磷,原因为好氧区DO浓度过高,排泥量较少,污泥活性较低。Orbal氧化沟工艺对COD的去除主要发生在厌氧池,NH4+-N通过在中沟与内沟的硝化反应去除,TN主要通过在厌氧池和外沟的反硝化反应去除,进水低碳源和外沟曝气过量,出水NO3--N浓度较高,影响脱氮效果,超过50%的TP依靠化学加药除去,增加了污水处理成本。(3)利用WEST软件构建改良型A2/O和Orbal氧化沟工艺在不同季节下运行的模型,经进水组分测定、参数灵敏度分析和参数调整,误差均在可接受范围内。模拟得改良型A2/O工艺的优化条件为:春、夏、秋季DO13mg/L、排泥量100m3/d、内回流比1、外回流比0.8;冬季DO23mg/L、排泥量75m3/d、内回流比1、外回流比0.7,液态PAC的投加量均降至0.07kg/m3水。Orbal氧化沟工艺的优化参数为:春季内回流比0、外回流比0.8、排泥量90m3/d;夏、秋季排泥量100m3/d,其余参数同前;冬季外回流比1,其余参数同春季;春夏秋季除磷药剂投加量为0.07 kg/m3水,冬季为0.09 kg/m3水。(4)优化方案实施于改良型A2/O工艺的实际效果为COD平均去除率达88.08%,NH4+-N平均去除率达89.99%,较优化前有所增加,TN的平均去除率较优化前增加了5.61%,TP的平均去除率较优化前提高了2.12%。优化方案的实施使硝化反应降低,反硝化效果增强和好氧区实现部分SND,同时好氧区吸磷量增加和缺氧区反硝化除磷的发生使得近50%的TP通过生物除磷途径去除,优化方案实施阶段电耗均值为0.38kW·h/m3,较优化前同期降低了7.87%,化学除磷药剂的日均使用量下降12.3%。上述结果表明,WEST软件可用于污水处理工艺的仿真模拟与优化运行研究,为污水处理工艺的稳定运行和节能降耗提供了技术支撑。

二、二沉池剩余污泥排放量的计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二沉池剩余污泥排放量的计算(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微筛截留-厌氧发酵的城镇污水/污泥碳源反硝化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能源和环境压力限制污水处理行业可持续发展
        1.1.2 碳源不足制约城镇污水脱氮效能提升
        1.1.3 开发污水/污泥碳源符合污水处理可持续发展需求
    1.2 城镇污水碳源分配利用特性及研究进展
        1.2.1 城镇污水的碳源组成
        1.2.2 污水碳源的分配利用特性
    1.3 碳源反硝化利用特性及研究进展
        1.3.1 污水碳源的反硝化利用特性
        1.3.2 常用外加碳源的反硝化利用特性
        1.3.3 污泥发酵液的反硝化利用特性
    1.4 碳源开发技术研究进展
        1.4.1 基于物理沉降的碳源开发技术
        1.4.2 基于化学强化的碳源开发技术
        1.4.3 基于生物转化的碳源开发技术
        1.4.4 微筛截留工艺的研究进展
    1.5 生命周期评价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1.5.1 生命周期评价在污水处理中的作用
        1.5.2 污水/污泥处理工艺的生命周期评价
    1.6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6.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6.2 研究内容
        1.6.3 技术路线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2.1.1 实验用水及剩余污泥性质
        2.1.2 实验装置
        2.1.3 实验仪器与试剂
    2.2 试验设计
        2.2.1 污水碳源组成及分配利用特性研究
        2.2.2 颗粒碳源的微筛截留条件优化及效果分析
        2.2.3 截留碳源厌氧发酵产酸效能研究
        2.2.4 截留碳源与剩余污泥共发酵产酸效能研究
    2.3 分析测试方法
        2.3.1 常规分析指标及测试方法
        2.3.2 其他分析项目及测试方法
        2.3.3 市政碳源组成特征分析
        2.3.4 污水碳源的硝酸盐利用特性分析
        2.3.5 水解-产酸动力学
        2.3.6 高通量测序及群落结构分析
        2.3.7 其他指标计算
第3章 污水碳源微筛截留条件优化及效能分析
    3.1 引言
    3.2 污水碳源组成及反硝化利用特性分析
        3.2.1 城镇污水碳源组成特征分析
        3.2.2 污水/污泥碳源的反硝化利用特性分析
        3.2.3 污水碳源在A~2O工艺中的分配和利用特性分析
    3.3 颗粒碳源的微筛截留条件优化及效果分析
        3.3.1 颗粒碳源的微筛截留条件优化
        3.3.2 优化微筛截留对污水碳源分配转化特性的影响
    3.4 颗粒碳源微筛截留的物料平衡及能耗分析
        3.4.1 基本假设及估算依据
        3.4.2 微筛截留对生物处理单元物料平衡的影响
        3.4.3 微筛截留对生物处理单元能耗变化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截留碳源厌氧发酵产酸效能研究
    4.1 引言
    4.2 截留碳源厌氧发酵产酸效能分析
        4.2.1 截留碳源的产酸特性
        4.2.2 截留碳源的水解特性
        4.2.3 截留碳源厌氧发酵过程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
    4.3 初始碱调节对截留碳源产酸效能的提升效果
        4.3.1 不同初始碱条件下截留碳源的产酸效能
        4.3.2 不同初始碱条件下截留碳源的水解及产甲烷特性
        4.3.3 碱性发酵对截留碳源特性的影响
        4.3.4 截留碳源碱性发酵过程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
    4.4 截留碳源厌氧发酵产酸效能评估
        4.4.1 截留碳源厌氧发酵产酸的物料平衡
        4.4.2 截留碳源厌氧发酵产酸的能耗估算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截留碳源与剩余污泥共发酵产酸效能研究
    5.1 引言
    5.2 截留碳源与剩余污泥共发酵水解产酸效果分析
        5.2.1 共发酵对产酸效果及挥发酸组分变化的影响
        5.2.2 共发酵对多糖蛋白水解效率的影响
        5.2.3 共发酵产酸过程中甲烷累积量及p H变化
    5.3 共发酵过程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5.3.1 微生物群落多样性
        5.3.2 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功能菌群
        5.3.3 功能微生物与环境因子的互作机制
    5.4 截留碳源与剩余污泥共发酵产酸效能评估
        5.4.1 共发酵系统的物料平衡
        5.4.2 共发酵系统的能耗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微筛截留-厌氧发酵工艺碳源供给效率及生命周期评价
    6.1 引言
    6.2 碳源供给效率评价
        6.2.1 碳源供给效率模型构建及参数分析
        6.2.2 微筛截留-厌氧发酵的碳源供给效率评价
        6.2.3 不同污水/污泥处理方案适用模式分析
    6.3 微筛截留-厌氧发酵工艺的生命周期评价
        6.3.1 生命周期模型构建与数据收集
        6.3.2 污水/污泥处理阶段的清单分析
        6.3.3 生命周期结果评价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太原城区市政污水处理厂微塑料赋存特征及去除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污水处理厂中微塑料研究进展
        1.2.1 国外污水厂微塑料研究进展
        1.2.2 国内污水厂微塑料研究进展
    1.3 污水处理厂中微塑料提取和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1.3.1 采样方法
        1.3.2 微塑料提取方法
        1.3.3 微塑料分析检测方法
    1.4 存在的不足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2 研究内容
        1.5.3 创新点
        1.5.4 技术路线
第2章 实验方法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1.1 化学试剂
        2.1.2 仪器与材料
    2.2 污水处理厂概况及采样点设置
        2.2.1 晋阳污水处理厂服务系统
        2.2.2 北郊污水处理厂服务系统
        2.2.3 杨家堡污水处理厂服务系统
        2.2.4 汾东污水处理厂服务系统
    2.3 实验方法
        2.3.1 采样方法
        2.3.2 实验室预处理
        2.3.3 分析鉴定方法
        2.3.4 统计方法
    2.4 质量控制
第3章 不同区域污水处理厂进水微塑料的赋存特征及差异
    3.1 微塑料的浓度特征及差异
    3.2 微塑料的形状-尺寸分布特征及差异
    3.3 微塑料的颜色分布特征及差异
    3.4 微塑料的组成成分特征及差异
    3.5 小结
第4章 不同处理工艺对微塑料的去除分析
    4.1 污水处理厂整体对微塑料的去除
        4.1.1 不同污水处理厂对微塑料的去除率
        4.1.2 不同污水处理厂对不同形状微塑料的去除
        4.1.3 不同污水处理厂对不同尺寸微塑料的去除
    4.2 一级处理对微塑料的去除
        4.2.1 一级处理去除率及总体去除贡献率
        4.2.2 一级处理对不同形状和尺寸微塑料的去除
        4.2.3 不同构筑物去除效果分析
    4.3 二级处理对微塑料的去除
        4.3.1 二级处理去除率及总体去除贡献率
        4.3.2 二级处理对不同形状和尺寸微塑料的去除
        4.3.3 回流污泥中微塑料的滞留
    4.4 深度处理对微塑料的去除
        4.4.1 深度处理去除率及总体去除贡献率
        4.4.2 深度处理对不同形状和尺寸微塑料的去除
        4.4.3 不同构筑物去除效果分析
    4.5 小结
第5章 污水处理厂微塑料的排放归趋
    5.1 污水处理厂最终出水中的微塑料
    5.2 污水处理厂剩余污泥中的微塑料
        5.2.1 微塑料在剩余污泥中的滞留
        5.2.2 污泥浓缩脱水设备分析
    5.3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ZY污水厂Bardenpho工艺应用实效及工艺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水污染现状
        1.1.2 水污染的来源
        1.1.3 水污染的危害
        1.1.4 水污染的防治措施
    1.2 城市污水处理技术的发展
        1.2.1 污水厂的发展
        1.2.2 我国污水厂常用工艺
        1.2.3 污水生物处理理论
        1.2.4 污水厂运行问题
    1.3 课题背景
        1.3.1 课题来源
        1.3.2 课题研究的内容
    1.4 课题的意义
第二章 研究对象分析方法和试验设计
    2.1 生产性试验构筑物及小试试验装置
        2.1.1 ZY污水厂
        2.1.2 SD污水厂
        2.1.3 小试试验装置
    2.2 分析项目和仪器
    2.3 试验设计
第三章 ZY污水厂进水水质及运行参数
    3.1 ZY污水厂进水水质及运行参数
        3.1.1 ZY污水厂进水水质
        3.1.2 ZY污水厂厂内废水对进水水质的影响
    3.2 ZY污水厂生化池运行参数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Bardenpho工艺全流程监测及工艺特性研究
    4.1 试验目的
    4.2 试验方案
    4.3 数据分析
        4.3.1 COD_(cr)的变化
        4.3.2 NH_3-N的变化
        4.3.3 NO_3~--N的变化
        4.3.4 TN的变化
        4.3.5 TP的变化
        4.3.6 DO的变化
    4.4 Bardenpho工艺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Bardenpho工艺除磷效果影响因素分析
    5.1 温度对除磷效果的影响
    5.2 pH对除磷效果的影响
    5.3 SRT对除磷效果的影响
    5.4 DO和 NO_3~--N对除磷效果的影响
    5.5 除磷剂对除磷效果的影响
    5.6 碳源对除磷效果的影响
        5.6.1 液体乙酸钠对除磷效果的影响
        5.6.2 生化池进水对除磷效果的影响
    5.7 生物除磷功能运行调控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Bardenpho工艺脱氮效果影响因素分析
    6.1 有毒物质对脱氮效果的影响
    6.2 HRT对脱氮效果的影响
    6.3 DO和碳源对脱氮效果的影响
        6.3.1 DO对脱氮效果的影响分析
        6.3.2 5~#生化池改变碳源投加点对脱氮效果的影响分析
        6.3.3与未改变碳源投加点的 6~#生化池运行效果对比
    6.4 生化池硝化效果分析
        6.4.1 NH_3-N沿程变化分析
        6.4.2 好氧区各廊道硝化效果分析
    6.5 冬、夏两季污泥浓度和反硝化速率的关系
        6.5.1 冬、夏两季污泥性能指数及出水水质对比分析
        6.5.2 冬、夏两季反硝化速率对比分析
        6.5.3 冬、夏两季活性污泥浓度与反硝化速率的关系
    6.6 城市污水处理厂外碳源的筛选
        6.6.1 试验方法及碳源指标检测
        6.6.2 碳源反硝化性能对比分析
    6.7 生物脱氮功能运行调控
    6.8 本章小结
第七章 Bardenpho工艺与AAO工艺生物除磷效果对比
    7.1 SD污水厂进水水质及运行参数
        7.1.1 SD污水厂进水水质
        7.1.2 SD污水厂生化池运行参数
    7.2 SD污水厂AAO工艺全流程监测
        7.2.1 NH_3-N的去除
        7.2.2 NO_3~--N的变化
        7.2.3 TN的去除
        7.2.4 TP的去除
    7.3 SD污水厂AAO工艺运行参数
    7.4 Bardenpho工艺特性及改进需求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
    8.1 结论
    8.2 论文创新点
    8.3 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活性污泥与固定载体生物膜耦合工艺处理生活污水的中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国内的水资源污染及治理现状
        1.1.1 中国的水危机
        1.1.2 国内城镇污水排放概况、政策及标准
    1.2 国内外提标改造技术概况
        1.2.1 国外提标改造技术概况
        1.2.2 国内提标改造技术概况
    1.3 国内外污泥现状及减量技术
        1.3.1 国外污水厂污泥产生现状
        1.3.2 国内污水厂污泥产生现状
        1.3.3 污泥减量技术现状
    1.4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内容、依据及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目的
        1.4.2 耦合工艺应用于提标改造上的理论依据
        1.4.3 主要研究内容
        1.4.4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装置与试验方法
    2.1 试验装置设计概况及其基本工况
        2.1.1 池体容积
        2.1.2 进水泵及管径
        2.1.3 潜水搅拌器选型
        2.1.4 曝气系统计算及曝气盘、鼓风机选型
        2.1.5 混合液回流管及管道泵计算
        2.1.6 污泥回流管及管道泵计算
        2.1.7 出水管及排空管
        2.1.8 二沉池设计计算
        2.1.9 反应池—主要材料设备
    2.2 试验用水
    2.3 实验接种污泥
    2.4 实验分析项目、分析测定方法
    2.5 生物相检测分析方法
        2.5.1 采样
        2.5.2 制片
        2.5.3 镜检
第三章 响应面法实验设计及其结果与分析
    3.1 响应面实验方法
        3.1.1 单因素实验
    3.2 Box-Behnken响应面设计实验
    3.3 单因素实验结果与分析
        3.3.1 好氧池DO值对污水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影响
        3.3.2 混合液回流比对污水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影响
        3.3.3 污泥浓度对污水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影响
        3.3.4 缺氧搅拌强度对污水染物去除效果的影响
    3.4 Box-Behnken响应面实验结果与分析
        3.4.1 COD去除效果分析
        3.4.2 TN去除效果分析
        3.4.3 NH_3~-N去除效果分析
    3.5 耦合工艺出水水质综合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耦合工艺处理不同种类生活污水适应性效果研究
    4.1 常规生活污水处理效果研究
        4.1.1 COD去除效果研究
        4.1.2 NH_3~-N去除效果研究
        4.1.3 TN去除效果研究
        4.1.4 TP去除效果研究
    4.2 低温生活污水处理效果研究
        4.2.1 COD去除效果研究
        4.2.2 NH_3~-N去除效果研究
        4.2.3 TN去除效果研究
        4.2.4 TP去除效果研究
    4.3 低浓度生活污水去除效果研究
        4.3.1 COD去除效果研究
        4.3.2 NH_3~-N去除效果研究
        4.3.3 TN去除效果研究
        4.3.4 TP去除效果研究
    4.4 高浓度生活污水去除效果研究
        4.4.1 COD去除效果研究
        4.4.2 NH_3~-N去除效果研究
        4.4.3 TN去除效果研究
        4.4.4 TP去除效果研究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耦合工艺流程的沿程变化规律及污泥减量效果分析
    5.1 污染物的沿程变化规律
    5.2 DO及pH的沿程变化规律研究
        5.2.1 DO的沿程变化研究
        5.2.2 pH的沿程变化研究
    5.3 耦合工艺系统污泥减量效果
    5.4 生物相镜检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耦合工艺经济性分析
    6.1 耦合工艺与A~2O改良MBBR工艺改造概况
        6.1.1 改造成本对比
        6.1.2 运行成本对比
    6.2 本章小结
结论与建议
    1 主要研究结论
    2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3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5)基于WATER9的城镇污水处理设施VOCs排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综述
        1.1.1 VOCs的定义和危害
        1.1.2 城市污水处理厂VOCs研究现状
        1.1.3 VOCs的估算方法
        1.1.4 WATER9机理
    1.2 研究目的和内容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内容
    1.3 技术路线
第2章 SBR装置实验与WATER9计算比较研究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装置
        2.1.2 接种污泥和实验用水
        2.1.3 实验工况
        2.1.4 实验分析和计算
        2.1.5 污泥驯化
    2.2 SBR模拟方案
        2.2.1 模拟流程
        2.2.2 水样与构筑物参数输入
    2.3 结果对比
        2.3.1 不同温度下SBR装置实验值与WATER9模拟值对比
        2.3.2 不同进水COD浓度下SBR装置实验值与WATER9模拟值对比
    2.4 实测值与模拟值误差分析
    2.5 连续式与间歇式结果优化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城镇污水厂VOCs排放总量核算分析
    3.1 厂区概况
        3.1.1 厂区规模
        3.1.2 处理能力概况
        3.1.3 废水处理情况
    3.2 模型数据采集
        3.2.1 构筑物参数
        3.2.2 水样参数测定
    3.3 排放模拟
        3.3.1 汤汪污水处理厂一期模拟
        3.3.2 汤汪污水处理厂二期模拟
        3.3.3 北山污水处理厂一期模拟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影响VOCs排放的因素与减排措施
    4.1 VOCs排放量影响因素
        4.1.1 加盖情况对于VOCs排放量的影响
        4.1.2 不同温度对于VOCs排放量的影响
        4.1.3 不同表面风速对于VOCs排放量的影响
    4.2 WATER9局限性
        4.2.1 曝气形式不同导致的误差
        4.2.2 构筑物功能局限性
        4.2.3 其他问题
    4.3 VOCs减排措施
        4.3.1 加盖处理
        4.3.2 VOCs的收集与处理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6)多级多段AO生活污水处理工艺系统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概述
    1.1 课题背景
        1.1.1 克拉玛依市城市背景
        1.1.2 克拉玛依市排水工程现状
        1.1.3 课题研究的必要性
    1.2 国内、外污水处理研究及建设现状和典型工艺
        1.2.1 国内污水厂升级改造典型案例及工艺路线
        1.2.2 国外污水厂升级改造典型案例及工艺路线
    1.3 本课题研究的技术路线及主要内容
2 污水厂污水量预测及设计水质的研究
    2.1 污水厂污水量预测
        2.1.1 排水分区划分及污水处理厂分布
        2.1.2 污水量预测
    2.2 污水厂设计水质分析研究
        2.2.1 污水厂(一期)进出水水质数据
        2.2.2 污水厂设计水质分析确定
        2.2.3 污水的可生化性分析
    2.3 污水厂出水水质要求
    2.4 本章小结
3 污水厂处理工艺方案的研究
    3.1 污水厂污水处理程度分析
    3.2 污水厂污水处理工艺比选
        3.2.1 多级多段AO工艺
        3.2.2 曝气生物滤池(BAF)工艺
        3.2.3 A~2O工艺
        3.2.4 MBR膜工艺
        3.2.5 工艺方案比选分析
    3.3 污水厂尾水消毒方案比选
        3.3.1 常用消毒方式的概述
        3.3.2 消毒方法的比选
    3.4 本章小结
4 多级多段AO工艺特性研究及污水处理模拟仿真计算
    4.1 多级多段AO工艺特点及理论计算分析
    4.2 多级多段AO工艺污水处理仿真模拟分析
        4.2.1 仿真模拟研究的必要性
        4.2.2 多级多段AO工艺系统仿真模拟的基本思路
        4.2.3 污水处理工艺基本模型
        4.2.4 污水处理系统建模流程图
        4.2.5 ASM2D模型构建
        4.2.6 WEST软件的应用
        4.2.7 工艺模型的灵敏度分析
        4.2.8 工艺模型校正
    4.3 多级多段OA工艺设计参数模拟计算
        4.3.1 多级多段AO生物池反应级数
        4.3.2 停留时间的确定
        4.3.3 配水比
        4.3.4 污泥回流比与剩余污泥排放量
        4.3.5 DO的优化调控
        4.3.6 仿真模拟计算结果
    4.4 本章小结
5 克拉玛依第二污水厂(二期)工程设计
    5.1 工艺流程设计
    5.2 总图设计
    5.3 污水厂处理构筑物设计
    5.4 本章小结
6 工程实施与运行效果分析
    6.1 工程实施概况
    6.2 多级多段AO生物池调试阶段处理效果
    6.3 多级多段AO生物池运行效果分析
        6.3.1 试运行初期处理效果分析(5月)
        6.3.2 试运行中期处理效果分析(8月)
        6.3.3 试运行末期处理效果分析(11月)
    6.4 不同月份出水水质对比分析
    6.5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污水厂多级多段AO生物池现场照片
附录 B 克拉玛依第二污水处理厂主要设计平面图纸

(7)膜生物反应器脱氮除磷工艺在城镇污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传统脱氮除磷工艺
        1.2.1 生物脱氮除磷原理
        1.2.2 传统脱氮除磷工艺
    1.3 膜生物反应器(MBR)污水处理技术
        1.3.1 MBR工艺的原理与特点
        1.3.2 MBR工艺的分类
        1.3.3 MBR工艺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1.4 研究目的和内容
        1.4.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2 研究内容
        1.4.3 创新点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监测分析方法
    2.2 水质分析方法
        2.2.1 频率统计法
        2.2.2 等标污染负荷法
第三章 区域污水排放特征解析
    3.1 区域概况
        3.1.1 服务范围
        3.1.2 给排水现状
        3.1.3 一期工程概况
    3.2 区域污水排放量
        3.2.1 近期污水排放量
        3.2.2 远期污水排放量
    3.3 区域污水水质特征
        3.3.1 一期工程进水水质特征的统计学分析
        3.3.2 基于指标分析法的污水水质预测
        3.3.3 基于等标污染负荷法的区域污染源评价
        3.3.4 区域污水水质预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MBR工艺在城镇污水处理中的应用设计
    4.1 处理规模及处理程度
        4.1.1 处理规模
        4.1.2 进出水水质及处理程度
    4.2 区域污水处理特性
        4.2.1 有机物可生化性分析
        4.2.2 进水生物脱氮性能分析
        4.2.3 进水生物除磷性能
    4.3 处理工艺方案论证
        4.3.1 主体处理工艺论证
        4.3.2 污水处理工艺流程构建
    4.4 MBR工艺关键参数解析
        4.4.1 膜组件优选
        4.4.2 混合液回流方式
        4.4.3 膜污染控制措施
        4.4.4 膜平均净产水通量
        4.4.5 A~2/O-MBR工艺参数设计
    4.5 其他构筑物参数设计
        4.5.1 预处理工艺设计
        4.5.2 紫外线消毒池
        4.5.3 附属构筑物
    4.6 处理工艺总平面及竖向设计
        4.6.1 工艺总平面设计
        4.6.2 工艺竖向设计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膜生物反应器对城镇污水的处理效能研究
    5.1 污水厂进水特征
        5.1.1 污水厂进水量
        5.1.2 污水厂进水水质
    5.2 MBR工艺对城镇污水的处理特性
        5.2.1 COD_(cr)及 BOD_5的去除特性
        5.2.2 脱氮性能解析
        5.2.3 除磷性能解析
        5.2.4 悬浮固体的去除特性
        5.2.5 MBR工艺对城镇污水的处理特性
    5.3 经济及社会效益分析
        5.3.1 工程建设总投资
        5.3.2 工艺运行成本
        5.3.3 社会及环境效益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A2O强化脱氮除磷与污泥减量组合工艺效能及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与研究背景
        1.1.1 课题来源
        1.1.2 研究背景
    1.2 厌氧-缺氧-好氧污水处理工艺
        1.2.1 A~2O工艺基本原理与技术特点
        1.2.2 A~2O工艺目前存在的问题
    1.3 A~2O提标改造技术研究现状
        1.3.1 膜生物反应器组合工艺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3.2 生物膜-活性污泥组合工艺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4 微生物燃料电池基本原理及其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1.4.1 MFC基本原理与技术特点
        1.4.2 MFC脱氮除磷基本原理
        1.4.3 MFC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1.5 课题研究意义与内容
        1.5.1 课题研究意义
        1.5.2 课题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2章 实验及分析方法
    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2.1.1 实验材料
        2.1.2 主要实验设备
    2.2 实验装置与主要技术参数
        2.2.1 生物捕食反应器蠕虫床
        2.2.2 A~2O-MBR-WR组合工艺
        2.2.3 具有电化学活性生物膜填料
        2.2.4 A~2O-EAB组合工艺
    2.3 物料平衡分析
        2.3.1 蠕虫床物料平衡分析
        2.3.2 污水处理单元物料平衡分析
    2.4 分析测试方法
        2.4.1 常规指标分析
        2.4.2 电化学分析
        2.4.3 污泥特性分析
        2.4.4 统计学分析
第3章 A~2O-MBR-WR组合工艺脱氮除磷与污泥减量效能
    3.1 引言
    3.2 蠕虫床污染物释放与迁移转化
        3.2.1 蠕虫床上清液污染物浓度变化
        3.2.2 蠕虫床物质迁移转化与物料平衡
    3.3 A~2O-MBR-WR组合工艺强化脱氮除磷污水处理效能
    3.4 A~2O-MBR-WR组合工艺污泥特性
        3.4.1 A~2O-MBR-WR组合工艺污泥减量效能
        3.4.2 A~2O-MBR-WR组合工艺对污泥絮体粒径与形态的影响
        3.4.3 A~2O-MBR-WR组合工艺对污泥表面特性的影响
        3.4.4 A~2O-MBR-WR组合工艺对污泥脱水性能的影响
    3.5 A~2O-MBR-WR组合工艺膜运行性能
        3.5.1 MBR过膜压力变化情况
        3.5.2 膜对污染物的截留情况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A~2O-EAB组合工艺脱氮除磷与污泥减量效能
    4.1 引言
    4.2 电化学活性生物膜填料启动及污染物降解特性
        4.2.1 电化学活性生物膜填料在不同环境中的启动特性
        4.2.2 电化学活性生物膜填料对污染物的降解特性
    4.3 A~2O-EAB组合工艺填料生物量及能量利用
        4.3.1 A~2O-EAB组合工艺生物量增加情况
        4.3.2 A~2O-EAB组合工艺填料能量利用情况
    4.4 A~2O-EAB组合工艺强化脱氮除磷污水处理效能
        4.4.1 A~2O-EAB组合工艺有机物处理效能
        4.4.2 A~2O-EAB组合工艺总磷处理效能
        4.4.3 A~2O-EAB组合工艺含氮污染物处理效能
    4.5 A~2O-EAB组合工艺污泥特性
        4.5.1 A~2O-EAB组合工艺污泥减量效能
        4.5.2 A~2O-EAB组合工艺对污泥絮体粒径的影响
        4.5.3 A~2O-EAB组合工艺对污泥表面特性的影响
        4.5.4 A~2O-EAB组合工艺对污泥沉降性和脱水性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A~2O组合工艺强化脱氮除磷与污泥减量机制
    5.1 引言
    5.2 A~2O组合工艺对污泥脱氮除磷活性的影响
        5.2.1 A~2O-MBR-WR组合工艺对污泥脱氮除磷活性的影响
        5.2.2 A~2O-EAB组合工艺对污泥脱氮除磷活性的影响
    5.3 A~2O组合工艺对微生物菌群特性的影响
        5.3.1 A~2O-MBR-WR组合工艺对微生物菌群特性的影响
        5.3.2 A~2O-EAB组合工艺对微生物菌群特性的影响
    5.4 A~2O组合工艺污泥减量机制
        5.4.1 A~2O-MBR-WR组合工艺污泥减量机制
        5.4.2 A~2O-EAB组合工艺污泥减量机制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9)典型城市污水处理工艺温室气体排放特征及减排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1 引言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背景
        1.1.1 课题来源
        1.1.2 课题研究背景
    1.2 城市污水处理厂温室气体来源及排放特征
        1.2.1 城市污水处理厂温室气体来源
        1.2.2 污水处理过程温室气体排放特征研究进展
        1.2.3 温室气体监测方法研究进展
    1.3 污水处理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1.3.1 CO_2产生影响因素研究
        1.3.2 CH_4产生影响因素研究
        1.3.3 N_2O产生影响因素研究
        1.3.4 NO产生影响因素研究
    1.4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2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实验材料及实验方法
    2.1 污水处理A/O和SBR工艺温室气体排放现场研究
        2.1.1 污水处理A/O和SBR工艺污水处理厂概况
        2.1.2 污水处理A/O和SBR工艺采样布点
    2.2 A~2/O工艺中曝气调控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2.2.1 A~2/O实际污水处理厂N_2O排放的监测
        2.2.2 A~2/O中试装置的设计
    2.3 温度和分段进水对PN-SBR中N_2O、NO排放的影响
        2.3.1 PN-SBR的配置
        2.3.2 PN-SBR反应器内硝化微生物结构分析
        2.3.3 PN-SBR实验分析统计方法
    2.4 实际城市污水处理厂和中试装置样品采样方法
        2.4.1 A/O、SBR和A~2/O工艺温室气体样品采集
        2.4.2 PN-SBR温室气体样品采集
    2.5 实验所用的仪器与药品
        2.5.1 实验仪器
        2.5.2 实验药品
    2.6 实验相关分析和计算方法
        2.6.1 温室气体分析计算方法
        2.6.2 污水水质分析
    2.7 污水处理温室气体间接排放量的计算方法
    2.8 污水处理过程中化石源和非化石源CO_2的鉴定
        2.8.1 污水处理化石源碳测试方法的确定
        2.8.2 污水处理化石源碳研究点位的确定
        2.8.3 污水处理过程中化石源碳的样品处理
        2.8.4 污水处理过程中化石源碳测定的质量控制
        2.8.5 污水处理过程中化石源碳的采样和测试方法
        2.8.6 污水处理过程中化石源碳的计算方法与碳平衡计算和质量保证
3 城市污水处理厂A/O和SBR工艺温室气体排放特征研究
    3.1 A/O和SBR污水处理厂运行情况
    3.2 污水处理厂A/O和SBR工艺温室气体的直接排放研究
        3.2.1 污水处理沉砂池温室气体排放量
        3.2.2 A/O工艺污水处理温室气体排放量
        3.2.3 SBR工艺温室气体排放量
        3.2.4 污水处理工艺温室气体直接排放总量研究
    3.3 污水处理工艺温室气体的间接排放研究
    3.4 污水处理工艺温室气体总排放研究
    3.5 本章小结
4 城市污水处理中化石源CO_2排放研究
    4.1 污水处理厂进出水水质特征
    4.2 污水处理过程中CO_2和CH_4的排放研究
    4.3 污水处理厂化石有机碳的分布特征研究
    4.4 化石源的CO_2排放和污水处理系统的碳物料平衡
    4.5 不同化石源碳对总温室气体排放的贡献研究
    4.6 本章小结
5 城市污水处理厂温室气体减排策略研究
    5.1 A~2/O污水处理过程中DO调控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5.1.1 A~2/O工艺N_2O的排放系数研究
        5.1.2 A~2/O中试装置中N_2O的释放研究
        5.1.3 好氧池DO对N_2O释放的影响因素研究
        5.1.4 污染物的去除率和N_2O释放量研究
    5.2 PN-SBR中温度对N_2O和NO的影响因素研究
        5.2.1 PN-SBR的运行状况
        5.2.2 PN-SBR中N_2O和NO的排放特征研究
        5.2.3 温度对硝化作用的影响
        5.2.4 温度对N_2O和NO排放的影响
    5.3 城市污水处理温室气体减排策略研究
        5.3.1 准确计算污水处理过程中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
        5.3.2 控制工艺运行参数实现温室气体减排
        5.3.3 污水处理厂的节能减排
        5.3.4 国家层面温室气体减排监管策略
        5.3.5 温室气体N_2O减排其他思路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10)基于WEST软件模拟的城市污水厂的优化运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活性污泥数学模型概述
        1.2.1 米-门方程和Monod模型
        1.2.2 Eckenfelder模型、McKinney模型和Lawrence-Mc Carty模型
        1.2.3 活性污泥动态模型
        1.2.4 ASM系列模型
    1.3 基于ASM系列模型的仿真软件简介
        1.3.1 相关软件概述
        1.3.2 WEST仿真软件介绍
        1.3.3 WEST仿真软件的建模步骤
    1.4 活性污泥数学模型的研究进展
        1.4.1 国外活性污泥数学模型研究进展
        1.4.2 国内活性污泥数学模型研究进展
        1.4.3 活性污泥数学模型存在的问题与发展方向
    1.5 城市污水处理厂主要处理工艺概述
        1.5.1 A~2/O工艺系列概述
        1.5.2 氧化沟工艺系列概述
        1.5.3 城市污水处理厂运行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1.6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研究目的与意义
        1.6.1 论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1.6.2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方法
    2.1 污水处理厂运行现状调研分析方法
        2.1.1 调研方法
        2.1.2 采样方法
        2.1.3 水质测试项目及分析方法
    2.2 工艺模拟的方法
        2.2.1 工艺模型的建立
        2.2.2 进水组分的确定
        2.2.3 稳态与动态模拟
        2.2.4 模型参数校正
        2.2.5 模型的验证
第三章 污水处理厂的运行现状调研及分析
    3.1 污水处理厂概况
    3.2 污水处理厂改良型A~2/O工艺运行效果分析
        3.2.1 改良型A~2/O工艺的进出水水质水量分析
        3.2.2 改良型A~2/O工艺的污染物去除途径分析
    3.3 污水处理厂Orbal氧化沟工艺运行效果分析
        3.3.1 Orbal氧化沟工艺的进出水水质水量分析
        3.3.2 Orbal氧化沟工艺的污染物去除途径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WEST软件的污水处理厂仿真模型构建
    4.1 污水处理厂改良型A~2/O工艺模型的构建
        4.1.1 进水组分的测定
        4.1.2 模型构建及初步模拟
        4.1.3 灵敏度分析与参数调整
        4.1.4 模型适用性验证
    4.2 污水处理厂Orbal氧化沟工艺模型的构建
        4.2.1 模型构建及初步模拟
        4.2.2 参数调整与模型验证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污水处理厂运行优化模拟研究
    5.1 改良型A~2/O工艺模拟运行优化研究
        5.1.1 单因素模拟试验分析
        5.1.2 多因素模拟试验分析
        5.1.3 改良型A~2/O工艺的最优工况条件分析
        5.1.4 化学除磷的优化
    5.2 Orbal氧化沟工艺出模拟运行优化研究
        5.1.1 工艺参数的优化
        5.1.2 化学除磷的优化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污水处理厂优化方案的实施及结果
    6.1 污水处理厂优化方案的确定
        6.1.1 改良型A~2/O工艺的优化方案
        6.1.2 Orbal氧化沟工艺的优化方案
    6.2 优化方案的经济技术分析
        6.2.1 出水水质预测分析
        6.2.2 经济成本预测分析
    6.3 优化方案的实施结果分析
        6.3.1 污染物去除效率及途径分析
        6.3.2 能耗药耗分析
    6.4 针对污水处理厂提标到准Ⅳ类水对策的探讨
        6.4.1 提标要求及提标工作流程
        6.4.2 关键指标达标难点分析及对策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四、二沉池剩余污泥排放量的计算(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微筛截留-厌氧发酵的城镇污水/污泥碳源反硝化利用研究[D]. 段燕青.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2]太原城区市政污水处理厂微塑料赋存特征及去除规律研究[D]. 郝文静.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3]ZY污水厂Bardenpho工艺应用实效及工艺特性研究[D]. 孙进才.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4]活性污泥与固定载体生物膜耦合工艺处理生活污水的中试研究[D]. 董浩韬.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5)
  • [5]基于WATER9的城镇污水处理设施VOCs排放研究[D]. 孙舟. 扬州大学, 2020(04)
  • [6]多级多段AO生活污水处理工艺系统研究与应用[D]. 雪宸. 兰州交通大学, 2020(01)
  • [7]膜生物反应器脱氮除磷工艺在城镇污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D]. 刘咪咪. 兰州大学, 2020(01)
  • [8]A2O强化脱氮除磷与污泥减量组合工艺效能及机制[D]. 李俐频.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1)
  • [9]典型城市污水处理工艺温室气体排放特征及减排策略研究[D]. 鲍志远.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10]基于WEST软件模拟的城市污水厂的优化运行研究[D]. 邵袁. 东南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二沉池剩余污泥排放量计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