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形态学、等位酶和SSR标记研究水稻代在占衍生物的遗传差异

利用形态学、等位酶和SSR标记研究水稻代在占衍生物的遗传差异

一、应用形态、等位酶和SSR标记研究水稻矮仔占衍生品种的遗传差异(论文文献综述)

马菊,赵锦祥,林郑希,谢永波,陈志伟,毛大梅,周彬,官华忠[1](2020)在《利用SSR标记对水稻7组衍生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分析》文中提出采用53对SSR引物对水稻7组衍生品种及其亲本进行遗传多样性和标记鉴定效率分析.结果表明,53对SSR引物中47对具有多态性,占88.68%;共检测到135个等位位点,每个标记平均2.872 0个等位位点,变幅为2~5;多态性信息含量(PIC)平均值为0.482 1,变幅为0.214 2~0.789 1,其中14对引物具有高的PIC值(>0.6).聚类分析表明,7组供试衍生品种能按来源被准确分类.比较24对引物(NY/T 1433—2007)和48对引物(NY/T 1433—2014)的鉴定效率发现,标记数增加能提高鉴定准确性.

陈于敏,世荣,刘吉新,陈远伟,陈玲,张其钢,郑晔,刘慰华,赵国珍[2](2019)在《基于SSR标记的高原粳稻品种遗传多样性分析》文中指出利用中国农业行业标准(NY/T 1433-2014)推荐的48对SSR引物,对81个高原常规粳稻推广品种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37对SSR引物在81个品种间具有多态性,共检测到139个等位基因(分子量变异范围为89~288 bp),每对引物检测到的等位基因数(Na)为2~10个,平均3.76个。Nei基因多样性指数(He)为0.025~0.769,平均为0.438。SSR多态信息量(PIC)分布范围为0.024~0.727,平均为0.416。遗传相似系数变幅为0.42~1.0,平均为0.65。2007-2016年育成的品种遗传多样性低于2007年前育成的品种,两个时期育成的品种有15个SSR位点的等位基因存在差异。聚类分析表明,遗传相似系数为0.62时,81个品种划分为4个类群,其中第Ⅰ类、第Ⅱ类和第Ⅲ类分别包括4个、5个和12个品种,第Ⅳ类包括60个品种,占供试品种数的74.1%。表明大多数品种间遗传距离近,遗传基础较窄。在今后的水稻育种中,应加强有利基因发掘、引进和创新利用,以拓宽高原粳稻的遗传基础。

戴冬青[3](2017)在《常规早籼稻骨干亲本遗传基础的研究》文中认为双季早籼稻作为我国水稻的主要生态类型之一,在华南稻区和长江中下游双季稻区广泛种植,是我国水稻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常规早稻品种不仅仅在生产上占有重要地位,也是杂交早稻恢复系和不育系的主要来源。自“矮化育种”以来,长江中下游双季稻区的常规早稻育种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产量由不足4.5吨/公顷增加到现在的6吨/公顷,随着中早22、中嘉早17、中早35等超级稻的育成和推广应用,部分地区产量已达到6.75吨/公顷以上。但2000年以后,特别是2009年前后,随着中嘉早17、中早35和中早39等超级常规早稻品种的审定应用和作为区试对照后,新育成的常规早稻品系在综合性状上极难超越这些品种,新审定的品种稀少。育种工作者发现配组的育种组合通常来自于极少数几个骨干亲本,亲本组合相似,分离世代性状分离小,选择困难;育成的新品系与亲本高度相似;通过审定的新品种仅来自于极少数几个骨干亲本;常规早稻育种过程中,异地异季加代仅凭经验,无系统的科学性的选种指标等等问题,影响了常规育种的效率。因此,本研究利用长江中下游流域的主要常规双季早稻品种,探究其遗传系谱关系,分析其遗传多样性;对育种上常用的骨干亲本中早35和中早39为配组的常规早稻育种组合后代进行分子标记检测,考察新育成品系与中早35和中早39的品种特异性,探明传统的经验育种是否具有可重复性;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现有生产上推广品种主要来源的骨干亲本嘉育253的遗传机制进行了初步研究;并以2000年后育成的部分品种为例,通过异季种植,考察农艺性状差别,探讨常规早稻不同季节选择的主要指标。主要结果如下:1.以2000年以来长江中下游双季稻区通过省级以上审定的62份常规早稻品种为材料,利用50对多态性高,稳定性好,且均匀分布于水稻12条染色体的SSR引物,建立常规早稻的SSR指纹图谱。并利用NTSYS PC Version 2.10e软件、UPGMA法对其进行聚类分析。50对引物共检测到多态性位点154个,每对引物检测到的等位基因数在2-6个之间,平均3.08个;引物多态信息含量(PIC)值介于0.03-0.75之间,平均值为0.36。62份材料的遗传相似系数变化范围为0.66-1,并且在相似系数为0.73处可分为浙江省内品种及省外品种两大类,结合系谱关系发现本研究中所用早稻品种的遗传背景较为狭窄。2.以中早35、中早39这2个高产品种作为骨干亲本,与其他亲本配组,按照常规杂交育种选择方法经过异地异季多代选育获得稳定株系。发现其中部分稳定株系与中早35或中早39在表型上很难区分,连续两年对获得的稳定株系利用SSR分子标记进行特异性检测以期育成具有一致性、特异性和遗传稳定性的早稻新品系。在F7世代稳定株系中与中早35、中早39等亲本表型农艺性状无明显差异的株系,利用96对SSR标记进行检测。结果表明:两年分别检测23和44个组合,77和166个稳定株系,其中有2个和7个组合、11和25个株系与亲本完全没有差异,分别占比8.7-15.9%和14.3-15.1%。说明育种家在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选择时,由于选择指标和偏好的一致性,具有一定程度的可重复性。3.以常规早稻骨干亲本嘉育253为材料进行de novo测序,24份早稻材料(包括嘉育253的11个直系衍生品种、中选181及其衍生品种和一些同时代应用的高产品种)及一份祖先品种IR8分别进行30×以上的重测序,来研究常规早稻骨干亲本的遗传机制。嘉育253 de novo测序共得到总数据量为75.8Gbp,基因组大小为383.9Mbp测序深度为188.1×,注释基因40031个,其中98.07%的基因可以被预测出功能;与其他种或亚种和水稻品种进行基因家族分析,发现嘉育253特有基因家族有32个。25个水稻样品重测序总数据量为382.2Gbp,整个群体共检测到原始的SNP位点1678566个。系统进化树结果与基于系谱关系和分子标记的聚类谱图大致吻合但不完全一致。连锁不平衡分析发现三个群体的连锁程度都较高,可能是由于在育种过程中强烈的人工选择导致的。在嘉育253及其衍生群体中,共检测到一致性片段676个,不均匀分布于各条染色体上。骨干亲本特有基因的生物学功能尚在进一步分析中。4.利用24份常规早稻品种在杭州(早季、翻秋)、海南两地五季分别种植,考察株高、结实率、千粒重、剑叶长宽比、有效穗数等主要农艺性状。并对异地异季间的结果进行比较性分析,总结异地异季各个性状的变化规律,为制定异地异季选择指标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即在正常气候条件下,正季选择要选产量性状突出的品系,在翻秋选择时,对剑叶偏大的品种可以适当放宽要求;在海南加代时应当提高对抽穗整齐度的要求,对于株高等性状可以基本不予考虑。对于其他性状可以根据具体生长环境及育种家的育种目标而定。

徐群[4](2016)在《我国籼稻品种遗传结构与多样性的SNP分析》文中认为水稻是超过35亿人、约占世界范围内一半人口的主要粮食作物。水稻品种资源,尤其是地方品种资源,从其野生祖先在自然和人为的选择下不断进化,形成高水平的遗传多样性,是进行遗传改良的生物或非生物胁迫耐受性的主要来源。因此,比较地方品种和国外引进品种、选育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和结构,可为选育良种亲本提供可靠的依据,有助于改变我国现有选育品种遗传基础狭窄的现状,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具有密度高、分布均匀的特点,已成为一种成熟有效的遗传变异检测技术,广泛应用于遗传多样性结构研究以及分子育种。本研究利用Illumina的Infinium技术手段定制全基因组SNP芯片,对471份中国籼稻品种(其中地方品种285份、国外引进品种94份、选育品种92份)进行遗传多样性和结构分析。主要结果如下:1.对本研究定制芯片包含的5291个SNPs位点进行了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大部分的SNPs位于基因间,其中42%位于非翻译区、内含子以及编码区等基因内,58%位于非基因区间。72.33%的SNPs标记间距少于75 kb并且所有的间距都大于0.5 kb。2.利用主成分分析、基于Nei距离的NJ树和基于模型的群体结构对本研究试验材料进行了遗传结构分析,结果均表明本研究所采用的地方品种、国外引进品种和选育品种等材料被明显分成3个亚群,并存在一定的重叠。3.对地方品种、国外引进品种和选育品种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地方品种的多态信息含量(PIC)和遗传多样性(GD)最高,并且72%SNPs标记在地方品种亚群内的最小等位基因频率(MAF)≥0.2,明显高于其中两个亚群。4.利用分子方差分析对地方品种、国外引进品种和选育品种三个亚群的进行了群体间遗传分化分析,结果表明亚群内的遗传分化高达90.61%。5.比较SNPs标记亚群间的PIC值分布,结果揭示它们之间的差异并非表现在全基因组整体上,而是某个位点或者某个染色体区段。6.对亚群间PIC值存在明显变化的3个染色体片段进行分析,将片段上的SNPs位点进行基因本体富集分析,结果发现不同亚群间的某些位点有着不同的分子功能或性状,并已被克隆或报道。7.分析不同亚群间如选育品种/地方品种、国外引进品种/地方品种、地方品种/选育品种和地方品种/国外引进品种的ROD值,分别找到了23、24、20、21个遗传多样性显着下降的非重叠窗口,其中有56、47、45、40个基因。

马斯霜[5](2016)在《宁夏水稻地方品种与自育品种遗传多样性比较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以145份宁夏水稻种质资源为参试材料,其中地方品种13份,自育品种(系)132份,通过表型性状与分子标记,对供试材料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1、除一次枝梗外,株高、穗长、千粒重、每穗实粒数等其他19个数量性状间的差异均达到极显着水平,说明宁夏水稻种质资源间存在较大的表型差异。而颖壳色、颖尖色、谷粒形状等4个质量性状表现相对集中,差异较小。对差异极显着的19个数量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8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到88%,从中筛选8个主要性状,分别是每穗总粒数、单株籽粒总重、单株分蘖数、籽粒长宽比、结实率、株高、剑叶宽和干粒重。2、宁夏水稻种质资源20个数量性状的Shannon指数变幅在0.91~2.11之间,大部分性状的Shannon指数在1.5~2.0之间,表明宁夏水稻种质资源的整体差异性不大。13份地方品种的Shannon指数变幅在0.24~1.99之间,平均1.34,132份自育品种的Shannon指数变幅在1.20~2.12之间,平均1.83,变幅相对较小,表明地方品种与自育品种间有较大的表型遗传差异,自育品种间表型遗传差异较小,地方品种间表型遗传差异相对较大,可挖掘地方品种中的有利基因;3、利用UPGMA法对145份水稻种质资源材料进行表型聚类,在相似系数为0.90处可划分为5大类,第Ⅰ类和第Ⅱ类分别只有1个品种,分别是宁大15147和宁大143,第Ⅲ类中的29份自育品种都是高产品种,近64%的种质资源被聚在第Ⅳ类中,共计93份,大多数是近年来育成推广的一些品种(系),表明大多数自育品种的亲缘关系较近,而地方品种大多被聚在第V类,表明宁夏水稻地方品种与自育品种间遗传差异相对较大,亲缘关系较远。4、利用65对SSR引物对145份宁夏水稻种质资源进行基因型多态性分析,共检测到271个等位基因,等位基因数变幅在3-7个,平均4.1385个。有效等位基因数变幅为1.0001~-4.7647,平均2.6597,Shannon指数变幅为0.2449~1.8892,平均1.2150;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变幅在0.2751~0.7467之间,平均0.5516,各个位点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的大小顺序与Shannon指数基本相同,说明宁夏水稻种质资源的基因型遗传差异较小,多态性低。通过UPGMA法对145份水稻种质资源进行基因型聚类分析,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69处可划分为4类,第1类中有5个品种,全部是糯稻和香稻品种,第Ⅱ类、第Ⅲ类中各包含4个自育品种,说明这8个自育品种与其他品种的遗传距离较远。其余132份种质资源材料都聚在了第Ⅳ类中,说明宁夏水稻种质资源的遗传差异整体较小。群体遗传结构分析表明:宁夏水稻种质资源遗传距离较近,品种间差异性较小5、对宁夏水稻地方品种与自育品种进行基因型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宁夏水稻自育品种与地方品种间基因型遗传差异较大。对自育品种与地方品种不同染色体上的多样性参数及染色体上每对SSR标记的Shannon指数分析表明,表明多态性并不是表现在整个染色体组上,而是在某些特定位点或者染色体的某一区段上。相似性分析表明自育品种与地方品种相似性较低,通过Nei无偏遗传距离构建Neighor-joining聚类分析地方品种与自育品种间的亲缘关系,结果表明:地方品种间的亲缘关系较近,且与早年的自育品种的亲缘关系较近,自育品种间的亲缘关系较近。

袁守江,尹亮,孙伟,高洁,赵庆雷,陈峰[6](2013)在《采用穗部形态性状和SSR标记研究粳稻穗型分类》文中研究说明利用离差平方和法(Ward’s)对36个粳稻品种穗部性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36个品种可分为紧穗型、中间穗型和散穗型三类。利用分布于水稻12条染色体上具有丰富多态性的28对SSR引物对36个水稻品种进行PCR扩增分析,共检测到76个等位基因变异,每一个位点上检测到的等位变异数为2~9个,平均为2.71个。根据扩增结果可以将36个品种相互区分。供试品种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值为0.5758~0.9783,平均为0.8042,遗传相似性变化较大。根据非加权平均数方法(UPGMA)聚类分析结果,供试品种可聚为三大类群,其中第一个类群进一步可分为3个亚类。两种聚类结果表明:利用SSR标记的遗传相似系数进行聚类,与利用水稻穗部性状进行聚类,在亚类水平上,有一定程度的吻合。遗传距离矩阵和形态性状的欧氏距离矩阵的Mantel检验表明,二者存在显着的相关性。

孙建昌[7](2012)在《云南水稻地方品种保护机制及粳稻种质主要农艺性状的关联作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稻是中国的第一大粮食作物,我国大约2/3的人口以大米为主食。近年来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水稻单产和亩产呈现连续递增的势头。然而育种家们在追求高产品种选育的同时,品种间的遗传基础越来越狭窄,突如其来的灾害一旦发生可能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和严重后果。拓宽现有品种的遗传基础,培育遗传背景复杂的高产优质品种对我国水稻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地方品种是在水稻生产和驯化过程中经自然和人为长期选择的产物,与育成品种相比,遗传背景复杂,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和异质性,对环境具有很强的适应性,是丰产、优质、抗病虫、抗逆等重要性状的优异基因源。是育种家们培育各类品种所需材料取之不竭的源泉。因此,有效保护水稻地方品种对我国水稻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育成品种是经一代代育种家们定向培育,是许多高产、优质、抗逆、抗病虫等优异基因的聚合体,更符合人类对粮食的需求和生产,在生产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品种培育和改良的最核心的遗传资源。利用不同地理来源育成品种的群体进行基因发掘对实际的生产利用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云南水稻地方品种和来自世界各地的粳稻品种为试验材料,对云南水稻地方品种保护机制及不同地理来源粳稻主要农艺性状进行管理作图,获得如下结果:1.利用20对SSR引物对原产于云南的16份水稻地方品种和2份选育品种进行单个品种群体内的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87.5%的地方品种群体内SSR标记多态性高于选育品种,而12.5%的地方品种群体内SSR标记多态性与选育品种相近。81.2%的地方品种群内的等位基因数(Na)和Nei基因遗传多样性指数(He)高于选育品种,而18.8%的地方品种群体内Na和He与选育品种相同或略小。水稻地方品种间群体内He的差异较大,其变异范围为0.0146~0.5117,黄板所-2、麻线谷-1、麻线谷-2的群体内遗传多样性较高,分别为0.4214、0.5117和0.4489。87.5%地方品种的杂合度(Ho)明显高于选育品种;地方品种群体间遗传多样性差异很大,其中1/4的遗传差异性来源于地方品种的群体内,差异呈极显着水平(P<0.001)。RM333、RM257和RM180在供试云南地方品种群体内的多态性、等位基因数、多样性指数和变异百分率均较高,适合应用于云南水稻地方品种群体内遗传多样性检测。2.选择原地保护(2007年收集)和异地保护(1980年左右收集)的8对同名相同云南水稻地方品种为试验材料,比较原异地保护地方品种的表型差异性。调查的7个农艺性状中,除剑叶宽变幅1980群体大于2007群体外,其余6个性状均表现为2007群体变幅大于1980群体。变异系数表现为九月糯、香谷、大白糯、麻线谷均有6个性状2007群体的变异系数高于1980群体;接骨糯和冷水谷分别有和4个农艺性状2007群体高于1980群体。比较8对地方品种1980群体和2007群体各农艺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除穗抽出度外,其余6项农艺性状均表现为1980群体小于2007群体。以上结果表明均表明云南水稻地方品种2007群体内表型变异比1980群体表型变异更大,说明原地保护方式更利于产生表型变异。3.原、异地保护的8对同名相同水稻地方品种SSR标记差异性分析表明,在原地保护地方品种的每个群体检测到等位基因43~88个,平均每条SSR引物等位基因为2.15~4.40个;而在异地保护地方品种的每个群体检测到等位基因33~65个,平均每条SSR引物等位基因为1.65~3.25个。除齐头谷外,其余7对地方品种的原地保护群体的等位基因数显着高于异地保护群体。在8对地方品种群体中,齐头谷和黄版所异地保护群体的Nei基因多样性指数无显着或显着高于原地保护群体外,其余6对品种的原地保护群体的Nei基因多样性指数均显着高于异地保护群体。除齐头谷的异地保护群体特异等位基因数高于原地保护群体外,其余7对地方品种原地保护群体的特异等位基因数均高于异地保护群体,且原地保护群体的特异等位基因数为异地保护群体的2.1~5.0倍。AMOVA分析表明,原、异地保护同名地方品种间群体遗传结构差异极显着(P<0.001),变异百分率均在20%以上。原、异地保护的同名云南水稻地方品种的遗传结构和遗传多样性具有显着的差异,原地保护群体具有更丰富的等位基因和基因多样性。4.选择He较小的接骨糯、冷水谷、齐头谷和He较大的麻线谷,分析20、40、60、80、100株群体与原群体间的遗传差异性。以原群体2%以上的等位基因为对照,40~60株群体可以保持对照98%的等位基因数,80株群体可以检测到对照全部等位基因。以原群体5%以上等位基因为对照,40株群体可以检测到98%的等位基因,60株能完全检测到对照的等位基因。有效等位基因数(Ne)和He分析表明,遗传多样性较低的接骨糯和冷水谷在繁殖株数为40株时,可以保持原群体的Ne和He,而遗传多样性较高的麻线谷需80株群体来保持原群体的Ne和He。结果表明地方品种更新繁殖群体受该品种群体内异质性的影响,利用SSR标记分析认为有效保持水稻地方品种群体遗传完整性的更新繁殖株数为40~80株。5.选取两个遗传多样性差异大的云南水稻地方品种,利用混合取样法对每次选取120株连续繁殖4次,分析各群体间的遗传结构差异。等位基因数差异显着,但这种变化主要由频率很低的稀有等位基因增加或消失引起。有效等位基因和Nei遗传多样性指数在很小的变异范围内浮动,群体间差异不显着。其中异质性高的麻线谷的浮动幅度更大一些,说明异质性高的水稻地方品种更容易发生遗传侵蚀。参试品种4次繁殖的相似系数分别在0.98和0.99以上。2~4次繁殖随机抽取40株和80株群体分析其与原群体的遗传相似性,冷水谷40株群体的相似系数在0.99以上,而麻线谷需80株群体保持0.99以上的相似性,进一步证明了40~80株群体在繁殖次数中可以保持原群体的遗传相似性。以上结果表明云南水稻地方品种更新群体为120个单株时,连续繁殖4次后,保持了原群体的遗传完整性。根据地方品种群体内遗传多样性大小不同,40~80株群体可以保持原繁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由此推测,利用40~80或更大的繁殖群体多次繁殖不会显着影响原材料的遗传结构和完整性。6.利用主要农艺性状和SSR标记对347份粳稻种质进行群体结构分析和关联作图。表型分析表明,来自不同国家或地区品种间农艺性状差异较大,各性状变异系数在5.46~27.36之间,极差值(除生育期外)占平均值比率范围为67.7~149.6%。Structure群体结构分析表明参试群体分3个亚群,生态类型相似地区的品种基本归在1个亚群。利用TASSEL软件的GLM模型对7个农艺性状2年数据关联作图表明,在公共图谱上共线性或非共线性的位点组合广泛存在连锁不平衡(LD),但不平衡程度的r2>0.5组合数少,只占总位点数的5.83%。148个位点中有76个位点共计216个(次)和7个农艺性状显着关联,共50个(次)位点与两年表型数据均显着关联。76个位点中与生育期关联位点31个,株高19个,穗长22个有效穗数和千粒重各20个,穗粒数28个,结实率24个;有46个位点与2个或2个以上性状关联。在与各性状的关联位点中一些位点与前人利用QTL定位位点的位置相同或接近。结果表明关联作图法定位是传统QTL定位的有效补充,两者结合起来可能是水稻复杂性状新基因定位和发掘的有效方法。

王彩红,徐群,于萍,袁筱萍,余汉勇,王一平,汤圣祥,魏兴华[8](2012)在《亚洲栽培稻程氏指数与SSR标记分类的比较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选取具有代表性的100份亚洲栽培稻品种,应用程氏指数和109个SSR分子标记对它们进行分类。结果表明,等位酶Ⅰ群(典型籼稻)和Ⅵ-A群(温带粳稻)程氏指数和SSR标记亚结构特征均十分明显,拟合度较高(73.3%~100%)。Mantel检测揭示,程氏指数与SSR分子标记进行栽培稻分类存在明显的正相关,两种方法各个材料间遗传距离的相关达极显着水平(r=0.466,P<0.01)。遗传结构和聚类分析表明,在籼粳亚种水平上,程氏指数和SSR标记分类结果趋于一致,但在亚种内亚结构分析中,程氏指数偏差较大,SSR标记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同时,SSR分析表明混合型材料多存在于Ⅱ群和Ⅵ群内部。

陈红[9](2011)在《促进我国水稻育种创新的新品种保护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植物新品种权是知识产权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和科教兴农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原动力。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是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推动农业育种创新、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确保农业主权和植物遗传资源安全的重要制度保障。水稻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担负着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重任。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水稻单产是人多地少的中国保障粮食安全的必然选择。提高水稻单产最有效的是加快良种培育、推广和应用。现代科学实践表明,每一次水稻育种的重大突破都与水稻优异种质的发掘和利用有着密切的联系。育种创新是获得水稻优良品种的关键所在。在继50年代后期矮化育种和70年代中期杂种优势利用使我国水稻单产实现两次飞跃后,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水稻产量一直没有新的突破。目前,研究者对于影响作物育种创新的研究大多停留在种质资源发掘、育种技术创新和加大资金投入层面,少有人从建立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和技术标准等角度进行剖析。实际上在影响育种创新的三大因素中,制度建设相比于科技和投入影响更为深远,切实激励育种创新的效果更为明显。本研究通过对当前主要推广和申请保护的水稻品种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提出了我国水稻育种存在着遗传基础狭窄、种质资源利用水平不高、育成品种大多在低水平上重复、原始育种创新积极性不够、企业参与育种创新动力不足等问题。同时分析了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的缺陷是引起植物新品种审查、测试、侵权纠纷处理过程中难点问题的根源。由于育种过程简单,时间花费少,育种目标明确,利用目前的主要推广品种进行稍加改造就可以快速育成新的所谓自主知识产权品种。这种机制的直接后果使大量育种单位对投资育种研究缺乏动力。近年来如何保护实质性派生品种已经成为全世界普遍关注的理论问题和各国植物新品种保护实践中面临的重要现实问题。实质性派生品种制度缺失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关注。本文在借鉴国际育种创新模式和发达国家先进管理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创新,特别是建立实质性派生品种制度是当前激励水稻育种创新的核心任务。本文还对我国申请保护的949份水稻常规种和杂交种进行SSR分析,从DNA水平上再次验证水稻育种遗传基础越来越狭窄、原始育种创新不足的事实,通过对其遗传多样性分析、指纹图谱构建,并结合品种选育系谱和田间DUS测试报告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最后从建立和完善实质性派生品种制度、改进新品种测试技术措施、建立实质性派生品种鉴定标准等方面提出了促进水稻育种创新的具体对策和措施。具体结果如下:1.论证了我国水稻育种创新动力不足的制度根源本文对我国科研教学、企业和个人自1999年到2010年期间共申请公告的2214个水稻品种、对2005—2009年期间我国主要推广水稻品种、对经农业部审批认定通过的71个超级稻品种的遗传系谱进行分析后认为:我国围绕核心种质资源进行短平快改造的水稻育种方式越来越明显,水稻原始育种创新动力严重不足。经分析后我们认为,这与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不完善有着紧密联系。当前加强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创新特别是建立实质性派生品种制度是激励我国水稻育种创新的核心任务。2.分析了我国主要水稻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利用24对SSR引物对949份水稻材料进行PCR扩增,共扩增出清晰、重复性好、具有多态性的谱带211个。通过分别构建常规稻和杂交稻的系统发生树,可以明显地将籼稻和粳稻区分开来,揭示了常规稻和杂交稻的亲缘关系较远,基因型明显不同。通过DNA分析结果发现949份水稻品种的GS整体呈上升趋势,说明供试品种间基因型差异越来越小。这从DNA水平上再次验证了目前我国水稻主要品种遗传基础比较狭窄,品种单一化问题严重,急需选育新品种类型,以此丰富品种的遗传变异。3.构建了我国主要水稻品种DNA指纹图谱利用上述SSR多态性条带对供试材料进行了DNA指纹检测,构建了949个水稻品种×24个微卫星标记的DNA指纹图谱数据库。此项研究结果对今后开展水稻品种审定、种质质量鉴定、新品种保护和遗传资源评价等具具重要意义,同时也为植物新品种的科学审批、品种权科学执法等奠定基础。4.提出了促进水稻育种创新的政策和措施在借鉴国际育种创新模式和发达国家先进管理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水稻育种创新的对策:考虑到《条例》修改周期长,中短期而言,可以考虑对实质性派生品种授权采取5年的“隔离期”的行政措施、通过修订水稻DUS测试指南限制不具生产意义的性状改良以及调控“性状距离”来控制对特异性的判断等技术措施;长期而言,我国应当修订《条例》,建立实质性派生品种制度,甚至针对每类作物,建立适合我国国情要求的实质性派生品种鉴定标准,布局具有中国特色的“植物新品种保护版图”。5.探讨了水稻实质性派生品种的鉴定标准对经DNA鉴定遗传相似度达到95%的共164对品种结合田间DUS测试结果和选育系谱分析后认为,根据目前我国水稻育种现状,在经过DUS测试明确判定申请品种具备特异性的前提下,可以将96%—98%作为鉴定实质性派生品种的阀值。在遗传相似度低于96%时,可以判定为不是实质性派生品种;当遗传相似系数高于98%时,可以判定为实质性派生品种;当遗传相似系数介于96%—98%时,需要进一步结合田间DUS测试结果和选育系谱等资料进行判定。6.提出了我国水稻育种策略合理化建议在分析UPOV1978年文本和UPOV1991年文本区别基础上,结合我国水稻育种现状,提出我国应当建立短中长期相结合的水稻育种策略。从短期来看,我国应该积极主动引进国外优良资源,通过物理辐射、化学诱变、回交、系统选育等短平快育种手段快速育成并在我国尽早申请品种权保护。从中长期来看,我国应当在积极引进国外优良种质资源的同时,注重对资源的评价鉴定与应用,特别应通过现代生物育种技术方式将其优良基因导入到本地优良品种中,培育一批具有重大应用前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优良品种。同时提出,我国应该建立植物新品种权预警机制,特别在培育外向型品种时或者加入UPOV1991年文本后,应密切关注出口对象国执行UPOV文本的情况,尽量避免在授权品种基础上直接采用转基因、系统选育、连续回交、诱变等育种方式,以免引起不必要的侵权纠纷。目前国际上还没有发现其他研究者对水稻实质性派生制度及鉴定标准准进行过系统研究,该项研究填补了国际空白,并将为我国实质性派生品种制度建立、《条例》修订或上升为《新品种保护法》以及我国加入UPOV1991年文本做政策储备,为植物新品种权科学审批、植物新品种权执法等做技术准备,同时也为其他作物实质性派生品种制度和鉴定标准研究奠定基础。

王彩红[10](2011)在《中国栽培稻的遗传结构分析》文中提出中国是亚洲栽培稻的起源中心之一,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驯化,形成了丰富的稻种资源。本研究选用程氏指数法和均匀分布在水稻12条染色体上的84个SSR标记对中国栽培稻的遗传结构和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旨在阐明中国栽培稻遗传结构及遗传变异特点。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选取已明确类型的100份亚洲栽培稻品种,分别应用程氏指数6性状和84个SSR标记对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程氏指数和SSR标记对等位酶Ⅰ群(典型籼稻)和Ⅵ-A群(温带粳稻)划分的亚结构特征均十分明显,且吻合度较高(86.7-93.3%)。Mantel检测揭示,采用程氏指数6性状与SSR标记对亚洲栽培稻分类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应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计算得到的各个材料间的遗传距离的相关系数达到极显着水平(r=0.466,P≤0.01)。遗传结构和聚类分析表明,在籼粳亚种水平上,程氏指数法和SSR标记分类结果趋于一致,但在亚种内亚结构分析中,程氏指数偏差较大,SSR标记具有更高的准确性。2.基于模型和Nei无偏遗传距离,将已明确类群的100份亚洲栽培稻品种分为6个类群,分别为Indica、Aus、Rayada、Aromatic、Tropical japonica和Temperate japonica。中国栽培稻品种以100份品种的6个类群为对照,基于Nei无偏遗传距离进行聚类分析,发现Indica和Temperate japonica、Tropical japonica是中国栽培稻资源的主要类群,并同时存在有Aus和Aromatic类群,但在本研究中未发现Rayada类群品种。AMOVA分析表明,有23%的SSR遗传变异来自类群间,且不同SSR位点在类群间的遗传分化程度不同。3.采用84个SSR标记对852份中国栽培稻品种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共检测到1186个等位基因,各位点检测到的等位基因数(Na)变幅为2-34,平均为14.1;Nei基因多样性指数(He)变幅为0.464-0.950,平均为0.751;多态性信息量(PIC)变幅为0.359-0.948,平均为0.716;稀有等位基因数(Nr)为792个;与亚洲栽培稻品种相比,特异等位基因(Ns)为202个。不同染色体上等位基因数(Na)、稀有等位基因数(Nr)、Nei基因多样性指数(He)以及多态性信息量(PIC)的研究表明,第9号染色体上各指标均较高,说明中国栽培稻的分化具有染色体的特异性。

二、应用形态、等位酶和SSR标记研究水稻矮仔占衍生品种的遗传差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应用形态、等位酶和SSR标记研究水稻矮仔占衍生品种的遗传差异(论文提纲范文)

(1)利用SSR标记对水稻7组衍生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DNA提取
        1.2.2 PCR扩增及扩增产物检测
        1.2.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SSR标记的多态性
    2.2 聚类分析
    2.3 24对引物和48对引物的鉴定效率
3 小结与讨论

(2)基于SSR标记的高原粳稻品种遗传多样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结果与分析
    1.1 SSR多样性分析
    1.2 不同时期水稻主栽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1.3 水稻品种间的遗传相似性和聚类分析
2 讨论
    2.1 高原粳稻遗传多样性
    2.2 云南粳稻品种间的亲缘关系
    2.3 云南粳稻推广品种遗传多样性年代间的变化趋势
3 材料与方法
    3.1 试验材料
    3.2 DNA提取和SSR分析方法
    3.3 数据分析

(3)常规早籼稻骨干亲本遗传基础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第一章 引言
    1.1 早稻的地位及作用
        1.1.1 早稻的分布及特性
        1.1.2 早稻的作用
        1.1.3 目前长江中下游双季稻区的部分早稻主栽品种
    1.2 利用SSR分子标记对水稻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1.3 水稻骨干亲本
        1.3.1 骨干亲本的定义
        1.3.2 水稻骨干亲本的特点
        1.3.3 水稻骨干亲本的研究进展
        1.3.4 水稻骨干亲本在育种中的利用
        1.3.5 de novo测序在水稻骨干亲本研究中的应用
        1.3.6 重测序技术在水稻育种中的利用
    1.4 不同季节水稻农艺性状的选择指标研究
    1.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长江流域主要常规双季早籼稻的遗传相似性分析及指纹图谱构建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系谱分析
        2.2.2 DNA提取及标记检测
        2.2.3 统计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系谱图的绘制
        2.3.2 SSR标记多态性分析
        2.3.3 指纹图谱的构建
        2.3.4 聚类分析
    2.4 讨论
第三章 水稻新品系的特异性检测与经验育种的可重复性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2015 年不同株系与中早 35、中早39分子标记检测结果
        3.2.2 2016 年不同株系与中早 35、中早39分子标记检测结果
        3.2.3 2015 和2016两年检测结果分析
    3.3 讨论
第四章 骨干亲本嘉育253及其直接衍生品种的全基因组测序与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嘉育253的全基因组de novo测序与组装
        4.1.3 25 个样本的重测序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嘉育 253 de novo测序结果及初步分析
        4.2.2 25 个水稻品种的重测序结果
    4.3 讨论
第五章 常规早稻品种异地异季加代农艺性状的变化规律
    5.1 材料和方法
        5.1.1 材料
        5.1.2 田间试验及调查方法
        5.1.3 数据处理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不同环境气候变化分析
        5.2.2 第一次重复正季与翻秋、海南结果比较
        5.2.3 第二次重复正季与翻秋结果比较
    5.3 讨论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主要创新点
    6.1 全文总结
        6.1.1 主要常规双季早籼稻指纹图谱的构建、系谱关系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6.1.2 利用分子标记对新育成品系的特异性和经验育种的可重复性检测
        6.1.3 骨干亲本嘉育253的de novo及其衍生后代等25份水稻材料的重测序分析
        6.1.4 常规双季早稻异地异季农艺性状变化规律的探究
    6.2 主要创新点
        6.2.1 基本明确了2000年后长江中下游地区双季常规早稻的遗传系谱关系并制作可供品种鉴定的指纹图谱
        6.2.2 分析了新育成品系与现有品种高度相似的问题表明育种家经验育种存在一定的可重复性
        6.2.3 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挖掘常规早稻骨干亲本的遗传机制
        6.2.4 研究了异地异季加代时常规早稻农艺性状的变化规律
    6.3 下一步工作计划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4)我国籼稻品种遗传结构与多样性的SNP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栽培稻的遗传多样性
        1.1.1 栽培稻的分布
        1.1.2 栽培稻的收集与保存
        1.1.3 籼、粳稻的演化
    1.2 水稻遗传多样性的研究进展
        1.2.1 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意义
        1.2.2 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方法
        1.2.3 SSR标记
        1.2.4 SNP标记
        1.2.5 分子标记常用统计指标
    1.3 连锁不平衡和基因本体(GO)富集分析
        1.3.1 连锁不平衡
        1.3.2 GO富集分析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水稻材料
    2.2 DNA提取与检测
    2.3 SNP指纹数据采集
        2.3.1 SNP标记筛选
        2.3.2 全基因组恒温扩增
        2.3.3 芯片杂交
        2.3.3.1 断裂
        2.3.3.2 沉淀
        2.3.3.3 重悬
        2.3.3.4 杂交
        2.3.4 芯片扫描
        2.3.4.1 洗涤、延伸
        2.3.4.2 染色
        2.3.4.3 扫描
    2.4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SNPs特征
    3.2 亚群间的遗传结构
        3.2.1 主成分分析
        3.2.2 基于遗传距离和模型模拟的群体结构图
    3.3 亚群间的遗传分化
    3.4 亚群间的遗传多样性
    3.5 基于遗传多样性变化的候选基因分析
        3.5.1 PIC值变化及GO富集分析
        3.5.2 ROD值及受人工选择影响假定基因分析
4 讨论
    4.1 水稻 5291SNPs芯片的优缺点
    4.2 亚群间的遗传结构及多样性分析
    4.3 基于亚群间遗传多样性变化的假定基因分析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5)宁夏水稻地方品种与自育品种遗传多样性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遗传多样性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方法
        1.2.1 形态标记(Morphological markers)
        1.2.2 细胞学标记(Cytological markers)
        1.2.3 生化标记(Biochemical markers)
        1.2.4 分子标记(Molecular markers)
    1.3 水稻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研究进展
        1.3.1 表型性状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1.3.2 SSR标记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1.4 遗传多样性的应用
        1.4.1 品种指纹图谱的构建
        1.4.2 亲本评价及优势选配
        1.4.3 种质资源的鉴定和利用
        1.4.4 核心种质的构建
    1.5 本研究的目的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
第二章 宁夏水稻地方品种与自育品种表型遗传多样性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1.3 田间观测记录
        2.1.4 农艺性状考察
        2.1.5 统计分析
        2.1.6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宁夏水稻种质资源数量性状变异性分析
        2.2.2 宁夏水稻种质资源质量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2.2.3 宁夏水稻种质资源数量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2.2.4 宁夏水稻地方品种与自育品种数量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2.2.5 宁夏水稻种质资源农艺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2.2.6 宁夏水稻种质资源表型性状的聚类分析
    2.3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宁夏水稻地方品种与自育品种基因型遗传多样性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材料
        3.1.2 实验试剂与仪器设备
        3.1.3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宁夏水稻种质资源的SSR多态性分析
        3.2.2 宁夏水稻种质资源的聚类分析
        3.2.3 宁夏水稻种质资源的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3.2.4 宁夏水稻地方品种与自育品种的SSR遗传多样性与亲缘关系比较
    3.3 讨论
        3.3.1 宁夏水稻种质资源的SSR遗传多样性分析
        3.3.2 宁夏水稻地方品种与自育品种的SSR遗传多样性
        3.3.3 宁夏水稻地方品种与自育品种亲缘关系的分析
第四章 全文结论
    4.1 宁夏水稻地方品种与自育品种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比较
    4.2 宁夏水稻地方品种与自育品种的SSR标记多样性比较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7)云南水稻地方品种保护机制及粳稻种质主要农艺性状的关联作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农作物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
        1.1.1 作物遗传多样性研究的意义
        1.1.2 作物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1.1.3 我国水稻种质资源多样性研究进展
    1.2 作物种质资源的保护
        1.2.1 作物种质资源保护的目的和意义
        1.2.2 作物种质资源保护方式
        1.2.3 我国水稻种质资源的原、异地保护
    1.3 水稻地方品种在遗传育种中的地位与应用
        1.3.1 地方品种在作物遗传育种中的重要作用
        1.3.2 地方品种蕴含丰富的资源类型
    1.4 关联分析的原理、方法及在水稻中的应用
        1.4.1 关联分析的原理
        1.4.2 关联分析的方法
        1.4.3 关联分析在水稻中的应用
    1.5 本项目研究的意义
第二章 云南水稻地方品种群体内遗传多样性分析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1.3 主要试剂、仪器及耗材
        2.1.4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云南水稻地方品种群体内 SSR 标记多态性
        2.2.2 云南水稻地方品种群体内的等位基因数和遗传多样性指数
        2.2.3 云南水稻地方品种群体内的杂合度
        2.2.4 云南水稻地方品种群体遗传差异性分析
        2.2.5 SSR 位点在云南水稻地方品种群体内的遗传分化
    2.3 讨论
        2.3.1 云南地方品种群体内遗传多样性
        2.3.2 水稻地方品种的杂合度及遗传分化
        2.3.3 高效 SSR 标记多态性检测
第三章 不同时期收集相同云南水稻地方品种群体表型变异比较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的选择
        3.1.2 调查考种项目
        3.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时期收集同名水稻地方品种的表型差异性
        3.2.2 不同时期收集同名水稻地方品种群体内变异丰度比较
        3.2.3 基于表型性状的不同时期收集同名水稻地方品种群体聚类分析
    3.3 讨论
第四章 原、异位保护水稻同名相同地方品种群体内遗传结构比较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DNA 提取和 SSR 标记
        4.1.3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同一水稻地方品种原、异地保护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比较
        4.2.2 原、异地保护同名水稻相同地方品种等位基因的变化
        4.2.3 原、异地保护水稻地方品种遗传相似性和杂合度分析
        4.2.4 原、异地保护同名水稻地方品种的遗传分化
    4.3 讨论
        4.3.1 原、异地保护水稻地方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变化
        4.3.2 原、异地保护相同水稻地方品种的遗传结构差异
        4.3.3 水稻地方品种的有效保护和利用
        4.3.4 原地保护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第五章 繁殖群体大小对异地保护水稻地方品种遗传完整性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
        5.1.2 DNA 提取和 SSR 标记
        5.1.3 繁殖群体大小取样方法
        5.1.4 数据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云南地方品种群体内 SSR 多样性分析
        5.2.2 云南水稻地方品种群体大小与等位基因变化
        5.2.3 云南水稻地方品种不同大小繁殖群体遗传多样性变化
        5.2.4 繁殖群体间的相似系数
    5.3 讨论
第六章 繁殖代数对异地保护水稻地方品种遗传完整性的影响
    6.1 材料与方法
        6.1.1 材料
        6.1.2 DNA 提取和 SSR 标记
        6.1.3 繁殖群体大小取样方法
        6.1.4 数据分析
    6.2 结果与分析
        6.2.1 繁殖次数与等位基因变化
        6.2.2 有效等位基因数与 Nei 遗传多样性指数变化
        6.2.3 实际观察杂合度(Ho)变化
        6.2.4 不同繁殖次数群体间遗传相似性
        6.2.5 不同群体大小在各繁殖次数中遗传多样性和相似性分析
    6.3 讨论
第七章 粳稻育成种质主要农艺性状 SSR 标记的关联分析
    7.1 材料与方法
        7.1.1 试验材料
        7.1.2 田间试验及性状的观测
        7.1.3 基因组 DNA 提取及 SSR 扩增
        7.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7.2 结果与分析
        7.2.1 粳稻种质农艺性状分析
        7.2.2 粳稻种质群体结构分析
        7.2.3 粳稻种质 SSR 位点间的连锁不平衡
        7.2.4 水稻主要农艺性状相关联的 SSR 标记
    7.3 讨论
        7.3.1 粳稻品种群体的构建及表型多样性
        7.3.2 粳稻品种群体结构分析
        7.3.3 粳稻品种农艺性状的关联分析
第八章 全文结论
    8.1 结论
    8.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Ⅰ英文缩略表
附录Ⅱ SSR 标记引物
附录Ⅲ关联作图粳稻群体名称及来源
附录Ⅳ SSR 标记图片
致谢
作者简历

(8)亚洲栽培稻程氏指数与SSR标记分类的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程氏指数6个性状的调查
    1.3 DNA的提取与检测
    1.4 SSR荧光引物
    1.5 PCR扩增体系
    1.6 产物检测
    1.7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程氏指数与等位酶分类的比较
    2.2 SSR标记与等位酶分类的比较
    2.3 程氏指数与SSR标记分类的比较
        2.3.1 基于模型分类的比较
        2.3.2 基于遗传距离分类的比较
3 讨论

(9)促进我国水稻育种创新的新品种保护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我国水稻育种发展概述
        1.1 水稻在我国粮食生产中的重要地位
        1.2 水稻种质资源和遗传多样性
        1.3 我国水稻育种创新发展成就
        1.3.1 水稻矮化育种—我国水稻育种的第一次重大变革
        1.3.2 水稻杂交育种—我国水稻育种的第二次突破
        1.4 水稻育种创新存在的问题
    2 形态学标记与SSR标记在水稻品种鉴定中的应用
        2.1 形态学鉴定
        2.2 SSR标记
        2.2.1 SSR标记的定义
        2.2.2 SSR标记的原理
        2.2.3 水稻的SSR标记
        2.2.4 SSR标记在水稻中的应用
    3 遗传多样性
        3.1 遗传多样性的概念
        3.2 遗传多样性产生的原因
        3.3 SSR标记分析水稻遗传多样性
        3.3.1 准确区分参试品种
        3.3.2 水稻杂种优势利用
        3.3.3 不同时期水稻品种的遗传多样性
        3.3.4 不同地区水稻品种遗传多样性
    4 水稻指纹图谱构建
        4.1 指纹图谱的概念
        4.2 指纹图谱的优点
        4.3 SSR标记在构建水稻指纹图谱中的应用
        4.3.1 鉴定杂交稻的真实性和纯度
        4.3.2 鉴定不同品种水稻的真实性和纯度
        4.4 水稻指纹图谱今后解决的问题
    5 我国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实施进展
        5.1 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的建立
        5.2 我国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实施进展
        5.3 我国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面临的挑战
        5.4 植物新品种保护对我国水稻育种创新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6 本研究的内容和目的
        6.1 研究内容
        6.2 研究目的和意义
        6.3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第二章 我国建立实质性派生品种制度的必要性讨论
    1 问题的提出
    2 实质性派生品种定义
    3 我国实质性派生品种制度缺失及其带来的问题
        3.1 严重影响了原始育种创新
        3.2 实质性派生品种泛滥,突破性育种创新活力不足
        3.3 诱发杜撰育种过程,增加审查授权和品种权执法难度
        3.4 助长"模仿育种"、"克隆育种"、"贼选品种"等不良行为
        3.5 导致我国优良种质资源严重流失
    4 我国建立实质性派生品种制度的政策建议
        4.1 采取临时措施,尽快解决目前实质性派生品种带来的各种问题
        4.2 修改《条例》,建立和完善实质性派生品种制度
    5 下一步工作
第三章 我国主要推广水稻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总DNA提取、SSR-PCR扩增与电泳检测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SSR标记多态性
        2.2 相似性分析
        2.3 聚类分析
        2.4 实质性派生品种鉴定的标准
    3 讨论
        3.1 供试材料的数量对结果的影响
        3.2 遗传相似性分析
        3.3 聚类结果分析
        3.4 实质性派生品种的认定
        3.5 今后育种方向
第四章 水稻指纹图谱的构建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SSR标记体系建立与电泳检测
        1.3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水稻分子指纹图谱分析SSR引物的筛选与分析
        2.2 水稻分子指纹图谱数据库构建
    3 讨论
        3.1 引物的选择
        3.2 引物的多态性
        3.3 指纹图谱的构建
        3.4 今后工作
第五章 我国植物新品种DUS测试指南研制策略探讨
    1 我国制定植物新品种DUS测试指南面临的形势
        1.1 取得的成绩
        1.2 存在的不足
        1.2.1 制定测试指南的数量难以满足我国育种事业发展的需要
        1.2.2 制定植物新品种DUS测试指南的质量尚需进一步提高
        1.2.3 制定测试指南还需更多地结合我国的国情
        1.2.4 参与制定国际DUS测试指南的能力有待提高
        1.3 面临的国际形势
    2 我国植物新品种DUS测试指南研制策略
        2.1 进一步加大对国家测试指南研制的投入力度
        2.2 积极参与国际植物新品种DUS测试指南研制工作
第六章 植物新品种保护视角下的我国水稻育种创新发展对策
    1 水稻生产担负着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重任
        1.1 育成品种遗传基础狭窄,种质资源研究和利用水平不高
        1.2 水稻育种多年没有重大突破性进展
        1.3 新育成品种不少为低水平重复的派生品种
        1.4 企业参与育种创新的积极性不高
    2 主要原因分析
        2.1 对原始育种创新的有效激励机制不健全
        2.2 植物育种中存在公私矛盾和不公平竞争
    3 国际育种创新模式及对我国的启示
        3.1 UPOV1991年文本和UPOV1978年文本的区别
        3.2 UPOV1991年文本对育种创新的影响
        3.3 发达国家激励育种创新对我国的启示
        3.3.1 建立符合本国国情要求的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
        3.3.2 采取积极的海外品种权战略
        3.3.3 促使公共研究机构与私有部门对农业科研投资的角色转换
        3.3.4 推动种子企业的发展
    4 我国应采取的对策与措施
        4.1 加强自主品种育种创新能力
        4.2 加强制度创新,完善品种保护制度
        4.3 加强科技创新,合理利用种质资源
        4.4 加强投入创新,推动种子企业发展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1 论文初步结论与展望
        1.1 论证了我国水稻育种创新动力不足的制度根源
        1.2 分析了我国主要水稻品种的遗传多样性
        1.3 构建了我国主要水稻品种DNA指纹图谱
        1.4 提出了促进水稻育种创新的政策和措施
        1.5 探讨了水稻实质性派生品种的鉴定标准
        1.6 提出了我国水稻育种策略合理化建议
    2 今后要解决的问题
        2.1 关于DUS测试和DNA鉴定结果相互验证问题的思考
        2.2 关于我国加入UPOV1991文本的问题的思考
        2.3 关于实质性派生品种鉴定标准问题的思考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SSR标记
    附录2 部分参试品种的遗传相似系数
    附录3 参试品种的部分SSR标记数据
致谢

(10)中国栽培稻的遗传结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栽培稻的起源与演化
        1.1.1 亚洲栽培稻种的起源与分化
        1.1.2 中国栽培稻的起源与分化
    1.2 稻种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的研究进展
        1.2.1 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2 稻种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的研究现状
        1.2.3 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研究的基本方法
        1.2.4 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的统计方法
    1.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研究方法
        2.2.1 程氏指数各性状田间考察
        2.2.2 SSR 荧光引物
    2.3 实验流程
        2.3.1 DNA 的提取与检测
        2.3.2 PCR 扩增
        2.3.3 扩增产物的检测与验证
    2.4 统计分析方法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亚洲栽培稻程氏指数与SSR 标记分类的比较分析
        3.1.1 程氏指数与等位酶分类的比较
        3.1.2 SSR 标记与等位酶分类的比较
        3.1.3 程氏指数与SSR 标记分类的比较
    3.2 中国栽培稻的遗传结构
        3.2.1 亚洲栽培稻品种的遗传结构
        3.2.2 中国栽培稻的遗传结构
        3.2.3 中国栽培稻选育种的遗传结构
    3.3 中国栽培稻的遗传多样性
        3.3.1 SSR 标记的参数特征
        3.3.2 不同染色体的差异
        3.3.3 中性检测
第四章 讨论
    4.1 亚洲栽培稻程氏指数与SSR 标记分类的比较分析
    4.2 中国栽培稻的遗传结构
    4.3 中国栽培稻的遗传多样性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四、应用形态、等位酶和SSR标记研究水稻矮仔占衍生品种的遗传差异(论文参考文献)

  • [1]利用SSR标记对水稻7组衍生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分析[J]. 马菊,赵锦祥,林郑希,谢永波,陈志伟,毛大梅,周彬,官华忠.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3)
  • [2]基于SSR标记的高原粳稻品种遗传多样性分析[J]. 陈于敏,世荣,刘吉新,陈远伟,陈玲,张其钢,郑晔,刘慰华,赵国珍. 分子植物育种, 2019(12)
  • [3]常规早籼稻骨干亲本遗传基础的研究[D]. 戴冬青.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7(05)
  • [4]我国籼稻品种遗传结构与多样性的SNP分析[D]. 徐群.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6(01)
  • [5]宁夏水稻地方品种与自育品种遗传多样性比较分析[D]. 马斯霜. 宁夏大学, 2016(02)
  • [6]采用穗部形态性状和SSR标记研究粳稻穗型分类[J]. 袁守江,尹亮,孙伟,高洁,赵庆雷,陈峰. 山东农业科学, 2013(05)
  • [7]云南水稻地方品种保护机制及粳稻种质主要农艺性状的关联作图研究[D]. 孙建昌.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10)
  • [8]亚洲栽培稻程氏指数与SSR标记分类的比较分析[J]. 王彩红,徐群,于萍,袁筱萍,余汉勇,王一平,汤圣祥,魏兴华. 中国水稻科学, 2012(02)
  • [9]促进我国水稻育种创新的新品种保护政策研究[D]. 陈红. 福建农林大学, 2011(07)
  • [10]中国栽培稻的遗传结构分析[D]. 王彩红.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1(10)

标签:;  ;  ;  ;  ;  

利用形态学、等位酶和SSR标记研究水稻代在占衍生物的遗传差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