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流高压电击颈部2例

直流高压电击颈部2例

一、直流高压电电击颈部2例(论文文献综述)

谢冬强[1](2020)在《191例电烧伤患者流行病学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统计分析近五年内笔者所在的烧伤中心住院电烧伤患者的病历数据,得出电烧伤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为今后电烧伤的防治和宣教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统计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烧伤中心从2014年7月1日至2019年6月30日收治的电烧伤住院患者人数。根据纳入及排除条件筛选出符合条件的电烧伤患者。记录纳入患者的一般资料和检查、检验结果,使用Excel软件统计数据。我院烧伤中心曾有对2000-2007年住院电烧伤患者的流行病学分析,将本次统计的数据与其作对比。对截肢组与截指(趾)组、高压组与低压组的部分数据使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在调查的191例电烧伤患者中,40-49岁年龄段的电烧伤人数达到峰值,占电烧伤总人数的25.65%。20-59岁的青壮年占比为79.58%。电烧伤患者中男性占比89.01%,女性占比10.99%,性别比约为8:1。电烧伤发生月份峰值是10月份。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电烧伤人数分别占总电烧伤人数的25.13%,31.94%,31.94%,10.99%。春夏秋三个季节为电烧伤的多发季节。在引起电烧伤的电压中,高压电烧伤所占比53.93%,低压电烧伤占比38.22%,电压未知占7.85%。电烧伤最容易损伤的部位是上肢,其次为下肢,明显高于其他的部位。电烧伤的烧伤面积绝大部分布在1%-5%(TBSA)的范围内,占总的电烧伤人数的77.01%。电烧伤中三度烧伤、混合烧伤的患者人数分别占住院电烧伤人数的76.96%、23.04%。电烧伤出院患者中愈合人数占比57.59%,未痊愈人数占比41.88%,死亡患者占比0.53%。高处坠落的电烧伤患者占比为4.2%。住院电烧伤患者中有昏迷史人数占比50.78%,无昏迷史患者占比49.22%。电烧伤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为37.42天。在住院电烧伤患者中,截肢患者占比为10.47%,截指(趾)患者占比为10.99%。行截肢和截指(趾)手术、植皮和皮瓣手术的患者分别占住院电烧伤人数的21.46%、54.45%。本次调查统计到电烧伤后白内障、气管瘘、肩胛骨骨折、肩关节损伤、颞下颌关节脱位、硬膜下积液、脊髓损伤伴有胸腔积液各1例,自发性血管破裂出血、眼部损伤各2例,肌红蛋白尿5例。在住院的电烧伤患者中,异常心电图发生率为38.22%。异常心电图以心律失常发生率最高,占异常心电图的87.67%。2014-2019年、2000-2007年两个时间段的住院电烧伤患者在手术率、截肢率、住院时间、年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个时间段的死亡率、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截肢组与截指(趾)组患者第1天的WBC、CK、CK-MB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压组与低压组电烧伤患者在住院时间、烧伤面积、性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年龄、烧伤深度、电烧伤季节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截肢(指、趾),昏迷情况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青壮年男性是易发电烧伤的人群。电烧伤后可导致坠落伤、昏迷且最易引起上肢损伤。需加强对易发人群的安全教育及相应的保护措施。2、电烧伤的烧伤深度多为三度,积极采用植皮和皮瓣等手术修复创面,有利于降低电烧伤患者的截肢(指、趾)率,减少住院时间。电烧伤后应注意患者的心功能和并发症情况。

《中国公路学报》编辑部[2](2017)在《中国汽车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7》文中研究指明为了促进中国汽车工程学科的发展,从汽车噪声-振动-声振粗糙度(Noise,Vibration,Harshness,NVH)控制、汽车电动化与低碳化、汽车电子化、汽车智能化与网联化以及汽车碰撞安全技术5个方面,系统梳理了国内外汽车工程领域的学术研究进展、热点前沿、存在问题、具体对策及发展前景。汽车NVH控制方面综述了从静音到声品质、新能源汽车NVH控制技术、车身与底盘总成NVH控制技术、主动振动控制技术等;汽车电动化与低碳化方面综述了传统汽车动力总成节能技术、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等;汽车电子化方面综述了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汽车转向电控技术、汽车制动电控技术、汽车悬架电控技术等;汽车智能化与网联化方面综述了中美智能网联汽车研究概要、复杂交通环境感知、高精度地图及车辆导航定位、汽车自主决策与轨迹规划、车辆横向控制及纵向动力学控制、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并给出了先进驾驶辅助系统(ADAS)、车联网和人机共驾等典型应用实例解析;汽车碰撞安全技术方面综述了整车碰撞、乘员保护、行人保护、儿童碰撞安全与保护、新能源汽车碰撞安全等。该综述可为汽车工程学科的学术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基础资料。

金秀[3](2015)在《四肢电烧伤创面的皮瓣修复》文中研究指明一、目的电烧伤一般为Ⅲ/Ⅳ度烧伤,且损伤层次较深,由于其损伤层次较深,与深浅Ⅱ度烧伤的治疗有着较大的区别,对创面的治疗较有难度,虽然,在烧伤患者中,电烧伤患者比例较小,但电烧伤是最有挑战性的治疗。现对四肢电烧伤创面的手术时机、皮瓣修复的手术适应症和修复方法进行探讨。二、方法总结我院1997年6月至2014年6月以来收治的52例病例,其中低压电烧伤21例、高压电烧伤31例,入院至术前均给予心电监护、营养心肌、创面外涂2%碘酒保痂等治疗,分别于电烧伤后7~14天内采用了皮瓣修复,麻醉方式均为全麻。其中局部旋转皮瓣7例,鱼际皮瓣1例,示指背侧皮瓣2例,交腿皮瓣1例,足底内侧皮瓣1例;带蒂背阔肌皮瓣2例,前臂骨间后动脉逆行岛状皮瓣4例,掌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4例,髂腹股沟皮瓣20例;游离桡动脉皮瓣1例,游离背阔肌皮瓣1例,游离股前外侧皮瓣3例;前臂后侧骨间前动脉穿支逆行岛状皮瓣1例,小腿后侧穿支逆行岛状皮瓣2例,小腿前外侧穿支逆行岛状皮瓣1例、扩创植皮术1例。皮瓣切取范围42cm×13cm~6cm×3cm。供瓣区直接缝合16例,自体皮移植36例。术后以山莨菪碱5mg及罂粟碱30mg,每6小时交替肌注1次,应用7日,皮瓣受区保暖等处置。三、结果术后随访时间4个月~3年6个月,平均6个月20天。皮瓣完全成活48例,占92.3%;尖端部分坏死4例,占7.7%,经局部换药均在术后1个月内自行愈合,无完全坏死病例。肢体和手的外形较为满意,手腕部电烧伤病例28例,功能优和良共15例,占57.1%;功能中8例,占28.6%;功能差5例,占14.3%。四、结论电烧伤创面的坏死界线早期难以判断,选择恰当的时间,以及选择适合的皮瓣来修复电烧伤创面,是保护肢体深部组织结构、预防控制继发感染、最大限度保留肢体功能的有效方法。

李浩[4](2013)在《供电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管理研究 ——以曲靖供电局为例》文中提出本论文对供电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管理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了安全生产风险管理的概念和理论,研究了供电企业危害因素辨识方法,研究了供电企业风险评估方法,研究了供电企业风险控制方法,研究了曲靖供电局的安全生产风险管理实践工作。在安全生产风险管理的概念和理论研究中,探讨了风险、安全生产风险的概念;明确了安全生产风险管理的概念、机理和管理方法;根据供电企业的生产特点划分了安全生产风险类型。在供电企业危害因素辨识方法研究中,对供电企业危害因素进行了科学分类;建立了供电企业危害因素辨识方法;全面分析了供电企业人身安全风险、电网安全风险和设备安全风险的危害因素来源。在供电企业风险评估方法研究中,对风险评估的概念、分类和常用风险评估方法作了概括性说明;根据云南电网公司曲靖供电局风险评估的成功经验,给出了适用于人身风险、电网风险和设备风险评估的量化评估方法SEP法。在供电企业风险控制方法研究中,针对供电企业的生产特点给出了风险控制管理措施;系统总结了适用于供电企业的风险控制技术措施。在曲靖供电局的安全生产风险管理实践研究中,归纳了《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建立方法;总结曲靖供电局《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建设与运行情况;归纳了适用于供电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管控程序。

邓涛[5](2004)在《直流高压电电击颈部2例》文中提出颈部高电压电击损伤往往造成严重的人体损伤,甚至死亡。本文作者在检案中遇到2例颈部高电压电击损伤的伤者无明显后遗症的案例,现报道如下。 1 案例资料

邓涛[6](2004)在《直流高压电电击颈部2例》文中研究表明 颈部高电压电击损伤往往造成严重的人体损伤,甚至死亡。本文作者在检案中遇到2例颈部高电压电击损伤的伤者无明显后遗症的案例,现报道如下。1 案例资料简要案情某年7、8月份,在连续发生的抢劫案件中,刘某和罗某出租摩托车司机被抢劫时颈部曾遭

二、直流高压电电击颈部2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直流高压电电击颈部2例(论文提纲范文)

(1)191例电烧伤患者流行病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前言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确定病例搜集范围
        2.1.1 筛选条件
    2.2 电烧伤一般资料
        2.2.1 年龄(岁),性别(男,女)
        2.2.2 电烧伤月份和季节
        2.2.3 电烧伤电压(V)
        2.2.4 电烧伤部位
        2.2.5 电烧伤面积
        2.2.6 电烧伤深度
        2.2.7 患者出院时的愈合情况
        2.2.8 有无高处坠落
        2.2.9 昏迷情况
        2.2.10 住院时间(天)
        2.2.11 电烧伤引起截肢及截指(趾)
        2.2.12 手术及手术方式
        2.2.13 电烧伤后的并发症
        2.2.14 2000-2007 年电烧伤患者的总人数,手术、截肢、死亡情况,住院时间、年龄、性别情况
    2.3 检查和检验结果
        2.3.1 电烧伤后的心电图
        2.3.2 WBC及 CK,CK-MB结果
    2.4 数据处理和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电烧伤一般资料
        3.1.1 电烧伤患者的年龄和性别
        3.1.2 电烧伤发生的月份和季节
        3.1.3 电烧伤的致伤电压
        3.1.4 电烧伤部位
        3.1.5 电烧伤的烧伤面积
        3.1.6 电烧伤的烧伤深度
        3.1.7 电烧伤患者出院时愈合情况
        3.1.8 电烧伤患者坠落伤
        3.1.9 电烧伤患者昏迷情况
        3.1.10 电烧伤患者的住院时间
        3.1.11 电烧伤患者截肢与截指(趾)情况
        3.1.12 手术及手术方式
        3.1.13 电烧伤后的并发症
        3.1.14 2000-2007 年电烧伤患者的总人数,手术、截肢、死亡情况、住院时间,年龄、性别情况
    3.2 检查和检验结果
        3.2.1 电烧伤后的心电图改变
        3.2.2 WBC及 CK,CK-MB结果
    3.3 不同时期、不同组别电烧伤患者的比较
        3.3.1 不同时期的电烧伤患者比较
        3.3.2 截肢与截指(趾)组患者检验结果比较
        3.3.3 高压组与低压组电烧伤患者的比较
第4章 讨论
    4.1 电烧伤的流行病学分析
        4.1.1 电烧伤患者的年龄和性别
        4.1.2 电烧伤发生的月份和季节
        4.1.3 电烧伤的致伤电压、烧伤部位
        4.1.4 电烧伤的烧伤面积、烧伤深度、愈合情况
        4.1.5 电烧伤患者的坠落、昏迷情况
        4.1.6 电烧伤患者的住院时间、截肢截指(趾)情况、手术及手术方式
        4.1.7 电烧伤后的心电图改变和并发症
        4.1.8 小结
    4.2 不足之处
第5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参考文献

(2)中国汽车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7(论文提纲范文)

索引
0引言
1汽车NVH控制 (长安汽车工程研究院庞剑总工程师统稿)
    1.1从静音到声品质 (重庆大学贺岩松教授提供初稿)
        1.1.1国内外研究现状
        1.1.1.1声品质主观评价
        1.1.1.2声品质客观评价
        1.1.1.3声品质主客观统一模型
        1.1.2存在的问题
        1.1.3研究发展趋势
    1.2新能源汽车NVH控制技术
        1.2.1驱动电机动力总成的NVH技术 (同济大学左曙光教授、林福博士生提供初稿)
        1.2.1.1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2热点研究方向
        1.2.1.3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1.2.2燃料电池发动机用空压机的NVH技术 (同济大学左曙光教授、韦开君博士生提供初稿)
        1.2.2.1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2存在的问题
        1.2.2.3总结与展望
    1.3车身与底盘总成NVH控制技术
        1.3.1车身与内饰 (长安汽车工程研究院庞剑总工程师提供初稿)
        1.3.1.1车身结构
        1.3.1.2声学包装
        1.3.2制动系 (同济大学张立军教授、徐杰博士生、孟德建讲师提供初稿)
        1.3.2.1制动抖动
        1.3.2.2制动颤振
        1.3.2.3制动尖叫
        1.3.2.4瓶颈问题与未来趋势
        1.3.3轮胎 (清华大学危银涛教授、杨永宝博士生、赵崇雷硕士生提供初稿)
        1.3.3.1轮胎噪声机理研究
        1.3.3.2轮胎噪声计算模型
        1.3.3.3轮胎噪声的测量手段
        1.3.3.4降噪方法
        1.3.3.5问题与展望
        1.3.4悬架系 (吉林大学庄晔副教授提供初稿)
        1.3.4.1悬架系NVH问题概述
        1.3.4.2悬架系的动力学建模与NVH预开发
        1.3.4.3悬架系的关键部件NVH设计
        1.3.4.4悬架NVH设计整改
    1.4主动振动控制技术 (重庆大学郑玲教授提供初稿)
        1.4.1主动和半主动悬架技术
        1.4.1.1主动悬架技术
        1.4.1.2半主动悬架技术
        1.4.2主动和半主动悬置技术
        1.4.2.1主动悬置技术
        1.4.2.2半主动悬置技术
        1.4.3问题及发展趋势
2汽车电动化与低碳化 (江苏大学何仁教授统稿)
    2.1传统汽车动力总成节能技术 (同济大学郝真真博士生、倪计民教授提供初稿)
        2.1.1国内外研究现状
        2.1.1.1替代燃料发动机
        2.1.1.2高效内燃机
        2.1.1.3新型传动方式
        2.1.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3重点研究方向
        2.1.4发展对策及趋势
    2.2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 (重庆大学胡建军教授、秦大同教授, 彭航、周星宇博士生提供初稿)
        2.2.1国内外研究现状
        2.2.2存在的问题
        2.2.3重点研究方向
    2.3新能源汽车技术
        2.3.1纯电动汽车技术 (长安大学马建、余强、汪贵平教授, 赵轩、李耀华副教授, 许世维、唐自强、张一西研究生提供初稿)
        2.3.1.1动力电池
        2.3.1.2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驱动控制技术
        2.3.1.3纯电动汽车制动能量回收技术
        2.3.2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技术 (重庆大学胡建军、秦大同教授, 彭航、周星宇博士生提供初稿)
        2.3.2.1国内外研究现状
        2.3.2.2存在的问题
        2.3.2.3热点研究方向
        2.3.2.4研究发展趋势
        2.3.3燃料电池电动汽车技术 (北京理工大学王震坡教授、邓钧君助理教授, 北京重理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高雷工程师提供初稿)
        2.3.3.1国内外技术发展现状
        2.3.3.2关键技术及热点研究方向
        2.3.3.3制约燃料电池汽车发展的关键因素
        2.3.3.4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趋势
3汽车电子化 (吉林大学宗长富教授统稿)
    3.1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杨世春教授、陈飞博士提供初稿)
        3.1.1国内外研究现状
        3.1.2重点研究方向
        3.1.2.1汽车发动机燃油喷射控制技术
        3.1.2.2汽车发动机涡轮增压控制技术
        3.1.2.3汽车发动机电子节气门控制技术
        3.1.2.4汽车发动机点火控制技术
        3.1.2.5汽车发动机空燃比控制技术
        3.1.2.6汽车发动机怠速控制技术
        3.1.2.7汽车发动机爆震检测与控制技术
        3.1.2.8汽车发动机先进燃烧模式控制技术
        3.1.2.9汽车柴油发动机电子控制技术
        3.1.3研究发展趋势
    3.2汽车转向电控技术
        3.2.1电动助力转向技术 (吉林大学宗长富教授、陈国迎博士提供初稿)
        3.2.1.1国内外研究现状
        3.2.1.2重点研究方向和存在的问题
        3.2.1.3研究发展趋势
        3.2.2主动转向及四轮转向技术 (吉林大学宗长富教授、陈国迎博士提供初稿)
        3.2.2.1国内外研究现状
        3.2.2.2研究热点和存在问题
        3.2.2.3研究发展趋势
        3.2.3线控转向技术 (吉林大学郑宏宇副教授提供初稿)
        3.2.3.1转向角传动比
        3.2.3.2转向路感模拟
        3.2.3.3诊断容错技术
        3.2.4商用车电控转向技术 (吉林大学宗长富教授、赵伟强副教授, 韩小健、高恪研究生提供初稿)
        3.2.4.1电控液压转向系统
        3.2.4.2电液耦合转向系统
        3.2.4.3电动助力转向系统
        3.2.4.4后轴主动转向系统
        3.2.4.5新能源商用车转向系统
        3.2.4.6商用车转向系统的发展方向
    3.3汽车制动控制技术 (合肥工业大学陈无畏教授、汪洪波副教授提供初稿)
        3.3.1国内外研究现状
        3.3.1.1制动系统元部件研发
        3.3.1.2制动系统性能分析
        3.3.1.3制动系统控制研究
        3.3.1.4电动汽车研究
        3.3.1.5混合动力汽车研究
        3.3.1.6参数测量
        3.3.1.7与其他系统耦合分析及控制
        3.3.1.8其他方面
        3.3.2存在的问题
    3.4汽车悬架电控技术 (吉林大学庄晔副教授提供初稿)
        3.4.1电控悬架功能与评价指标
        3.4.2电控主动悬架最优控制
        3.4.3电控悬架其他控制算法
        3.4.4电控悬架产品开发
4汽车智能化与网联化 (清华大学李克强教授、长安大学赵祥模教授共同统稿)
    4.1国内外智能网联汽车研究概要
        4.1.1美国智能网联汽车研究进展 (美国得克萨斯州交通厅Jianming Ma博士提供初稿)
        4.1.1.1美国智能网联车研究意义
        4.1.1.2网联车安全研究
        4.1.1.3美国自动驾驶车辆研究
        4.1.1.4智能网联自动驾驶车
        4.1.2中国智能网联汽车研究进展 (长安大学赵祥模教授、徐志刚副教授、闵海根、孙朋朋、王振博士生提供初稿)
        4.1.2.1中国智能网联汽车规划
        4.1.2.2中国高校及研究机构智能网联汽车开发情况
        4.1.2.3中国企业智能网联汽车开发情况
        4.1.2.4存在的问题
        4.1.2.5展望
    4.2复杂交通环境感知
        4.2.1基于激光雷达的环境感知 (长安大学付锐教授、张名芳博士生提供初稿)
        4.2.1.1点云聚类
        4.2.1.2可通行区域分析
        4.2.1.3障碍物识别
        4.2.1.4障碍物跟踪
        4.2.1.5小结
        4.2.2车载摄像机等单传感器处理技术 (武汉理工大学胡钊政教授、陈志军博士, 长安大学刘占文博士提供初稿)
        4.2.2.1交通标志识别
        4.2.2.2车道线检测
        4.2.2.3交通信号灯检测
        4.2.2.4行人检测
        4.2.2.5车辆检测
        4.2.2.6总结与展望
    4.3高精度地图及车辆导航定位 (武汉大学李必军教授、长安大学徐志刚副教授提供初稿)
        4.3.1国内外研究现状
        4.3.2当前研究热点
        4.3.2.1高精度地图的采集
        4.3.2.2高精度地图的地图模型
        4.3.2.3高精度地图定位技术
        4.3.2.4基于GIS的路径规划
        4.3.3存在的问题
        4.3.4重点研究方向与展望
    4.4汽车自主决策与轨迹规划 (清华大学王建强研究员、李升波副教授、忻隆博士提供初稿)
        4.4.1驾驶人决策行为特性
        4.4.2周车运动轨迹预测
        4.4.3智能汽车决策方法
        4.4.4自主决策面临的挑战
        4.4.5自动驾驶车辆的路径规划算法
        4.4.5.1路线图法
        4.4.5.2网格分解法
        4.4.5.3 Dijistra算法
        4.4.5.4 A*算法
        4.4.6路径面临的挑战
    4.5车辆横向控制及纵向动力学控制
        4.5.1车辆横向控制结构 (华南理工大学游峰副教授, 初鑫男、谷广研究生, 中山大学张荣辉研究员提供初稿)
        4.5.1.1基于经典控制理论的车辆横向控制 (PID)
        4.5.1.2基于现代控制理论的车辆横向控制
        4.5.1.3基于智能控制理论的车辆横向控制
        4.5.1.4考虑驾驶人特性的车辆横向控制
        4.5.1.5面临的挑战
        4.5.2动力学控制 (清华大学李升波副研究员、李克强教授、徐少兵博士提供初稿)
        4.5.2.1纵向动力学模型
        4.5.2.2纵向稳定性控制
        4.5.2.3纵向速度控制
        4.5.2.4自适应巡航控制
        4.5.2.5节油驾驶控制
    4.6智能网联汽车测试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黄武陵副研究员、王飞跃研究员, 清华大学李力副教授, 西安交通大学刘跃虎教授、郑南宁院士提供初稿)
        4.6.1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研究现状
        4.6.2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热点研究方向
        4.6.2.1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内容研究
        4.6.2.2智能网联汽车测试方法
        4.6.2.3智能网联汽车的测试场地建设
        4.6.3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存在的问题
        4.6.4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研究发展趋势
        4.6.4.1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场地建设要求
        4.6.4.2智能网联汽车测评方法的发展
        4.6.4.3加速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及进程管理
    4.7典型应用实例解析
        4.7.1典型汽车ADAS系统解析
        4.7.1.1辅助车道保持系统、变道辅助系统与自动泊车系统 (同济大学陈慧教授, 何晓临、刘颂研究生提供初稿)
        4.7.1.2 ACC/AEB系统 (清华大学王建强研究员, 华南理工大学游峰副教授、初鑫男、谷广研究生, 中山大学张荣辉研究员提供初稿)
        4.7.2 V2X协同及队列自动驾驶
        4.7.2.1一维队列控制 (清华大学李克强教授、李升波副教授提供初稿)
        4.7.2.2二维多车协同控制 (清华大学李力副教授提供初稿)
        4.7.3智能汽车的人机共驾技术 (武汉理工大学褚端峰副研究员、吴超仲教授、黄珍教授提供初稿)
        4.7.3.1国内外研究现状
        4.7.3.2存在的问题
        4.7.3.3热点研究方向
        4.7.3.4研究发展趋势
5汽车碰撞安全技术
    5.1整车碰撞 (长沙理工大学雷正保教授提供初稿)
        5.1.1汽车碰撞相容性
        5.1.1.1国内外研究现状
        5.1.1.2存在的问题
        5.1.1.3重点研究方向
        5.1.1.4展望
        5.1.2汽车偏置碰撞安全性
        5.1.2.1国内外研究现状
        5.1.2.2存在的问题
        5.1.2.3重点研究方向
        5.1.2.4展望
        5.1.3汽车碰撞试验测试技术
        5.1.3.1国内外研究现状
        5.1.3.2存在的问题
        5.1.3.3重点研究方向
        5.1.3.4展望
    5.2乘员保护 (重庆理工大学胡远志教授提供初稿)
        5.2.1国内外研究现状
        5.2.2重点研究方向
        5.2.3展望
    5.3行人保护 (同济大学王宏雁教授、余泳利研究生提供初稿)
        5.3.1概述
        5.3.2国内外研究现状
        5.3.2.1被动安全技术
        5.3.2.2主动安全技术研究
        5.3.3研究热点
        5.3.3.1事故研究趋势
        5.3.3.2技术发展趋势
        5.3.4存在的问题
        5.3.5小结
    5.4儿童碰撞安全与保护 (湖南大学曹立波教授, 同济大学王宏雁教授、李舒畅研究生提供初稿;曹立波教授统稿)
        5.4.1国内外研究现状
        5.4.1.1儿童碰撞安全现状
        5.4.1.2儿童损伤生物力学研究现状
        5.4.1.3车内儿童安全法规和试验方法
        5.4.1.4车外儿童安全法规和试验方法
        5.4.1.5儿童安全防护措施
        5.4.1.6儿童约束系统使用管理与评价
        5.4.2存在的问题
        5.4.3重点研究方向
        5.4.4发展对策和展望
    5.5新能源汽车碰撞安全 (大连理工大学侯文彬教授、侯少强硕士生提供初稿)
        5.5.1国内外研究现状
        5.5.1.1新能源汽车碰撞试验
        5.5.1.2高压电安全控制研究
        5.5.1.3新能源汽车车身结构布局研究
        5.5.1.4电池包碰撞安全防护
        5.5.1.5动力电池碰撞安全
        5.5.2热点研究方向
        5.5.3存在的问题
        5.5.4发展对策与展望
6结语

(3)四肢电烧伤创面的皮瓣修复(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综述
    1.0 电烧伤的损伤特点
    1.1 电弧火焰烧伤
    1.2 电接触性烧伤
    1.3 电烧伤的病理生理学
    1.4 皮瓣的类型
    1.5 皮瓣的选择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典型病例及手术方法
第3章 结果
第4章 讨论
    4.1 组织破坏的生理基础
    4.2 组织损伤评估
    4.3 治疗
        4.3.1 截肢
        4.3.2 皮瓣治疗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得科研成果
致谢

(4)供电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管理研究 ——以曲靖供电局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意义与内容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2 安全生产风险管理
    2.1 风险
    2.2 安全生产风险
    2.3 安全生产风险管理
    2.4 供电企业安全风险管理
    2.5 供电安全生产风险的类型
3 供电企业危害因素辨识
    3.1 危害因素分类
    3.2 危害因素辨识方法
    3.3 供电企业常见人身安全风险来源危害因素分析
    3.4 供电企业常见电网安全风险来源危害因素分析
    3.5 供电企业常见设备安全风险来源危害因素分析
4 供电企业安全生产风险评估
    4.1 风险评估
    4.2 常用风险评估方法
    4.3 供电企业量化风险评估方法
5 供电企业安全生产风险控制
    5.1 供电企业风险控制管理措施分类
    5.2 供电企业风险控制技术措施分类
    5.3 风险控制技术措施——安全防护装置
    5.4 风险控制技术措施——劳动防护用品
    5.5 风险控制技术措施——安全工器具
6 曲靖供电局安全生产风险管理实践
    6.1 《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建立方法
    6.2 《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建设与运行情况
    6.3 安全生产风险管控
    6.4 曲靖供电局XX变电站倒闸操作风险评估结果
    6.5 曲靖供电局2012年全局风险评估结果[部分]
    6.6 曲靖供电局风险评估结果应用
    6.7 存在问题
    6.8 改进对策
参考文献
致谢

(5)直流高压电电击颈部2例(论文提纲范文)

1 案例资料
2 讨论

四、直流高压电电击颈部2例(论文参考文献)

  • [1]191例电烧伤患者流行病学分析[D]. 谢冬强. 南昌大学, 2020(08)
  • [2]中国汽车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7[J]. 《中国公路学报》编辑部. 中国公路学报, 2017(06)
  • [3]四肢电烧伤创面的皮瓣修复[D]. 金秀. 吉林大学, 2015(08)
  • [4]供电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管理研究 ——以曲靖供电局为例[D]. 李浩. 云南大学, 2013(05)
  • [5]直流高压电电击颈部2例[J]. 邓涛. 中国法医学杂志, 2004(S1)
  • [6]直流高压电电击颈部2例[A]. 邓涛. 广东省法医学会成立两周年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 2004

标签:;  ;  

直流高压电击颈部2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