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撒效应测量地应力的新认识

凯撒效应测量地应力的新认识

一、用Kaiser效应测定地应力的新认识(论文文献综述)

王生奥[1](2021)在《松辽盆地南部伏双大地区断层封堵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工业的发展,石油开采力度不断增大,很多大型油气田已经进入勘探开发的中后期,但是很多中小型油气田却因为储量小,断层条件复杂开发难度大、开采成本高于实际利润,导致资源被废弃闲置,其中关键的技术难点就是油气在地层中的运移和保存。松辽盆地南部深层致密气探明储量436亿方,探明率仅为3.6%,剩余资源潜力大,在长岭断陷伏双大地区,由于气藏主控因素复杂,圈闭落实难度大,勘探节奏比较缓慢。为加快天然气预探、储量及产能建设,急待解决有利区带优选及圈闭效益动用问题。通过对油气运移机理和断层封闭性评价发展历程的研究,查阅大量文献和资料,认为地下断层应力状态是断层开启或封闭的主要决定因素,而断层的开启或封闭又决定着储层中的油气是被封存还是沿断层面和其中的通道溢出,从而确定有利圈闭的位置。因此,充分了解地应力的成因、状态、测量方法和影响因素对于研究断层的封堵性是十分必要的。文章详细阐述了地应力的基本概念、成因、影响因素,分别从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两个方面对地应力的测量方法进行了分类,总结归纳各个方法的原理特点,为地应力实际计算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首先通过对伏龙泉气田实际测井、地震、岩心资料的处理和分析,提取地应力计算需要的相关参数,并结合岩芯三轴应力实验的数据,进行了动静态岩石力学参数的转换,得到研究区动静态岩石力学参数的线性回归方程,从而实现了利用测井曲线和地震资料求取相关区域地应力的过程;然后建立地应力计算模型,分析各个模型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并选取黄氏模型进行实例计算,算出了伏龙泉断陷泉一段、泉二段、营城组地层的垂向和水平地应力值;接下来对断层封堵性评价方法进行分类,分别从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两个方面阐述了各个评价方法的原理、优缺点和影响因素;最后利用断层面压力计算的方法对伏龙泉断陷油气富集区伏13井、伏14井和伏26井之间泥岩层的垂向封闭能力进行定量评价,利用断层岩排替压力差计算和断层岩泥质含量计算,定量评价了伏龙泉断陷伏13营城组、伏14营城组、伏26沙河子组、伏26登娄库组共15层砂岩储层的侧向封闭能力,评价结果与地层至今存在较高流体压力相符合,对应断层面断开的泥岩层可以作为盖层对下面自生自储的油气产生封堵的作用,选取了5个封闭能力好的层位,可以考虑钻探验证试油试气,初步判断了圈闭规模和产量,为油气田的钻探开发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杨道学[2](2021)在《基于深度学习的岩石微破裂演化声发射行为特征》文中认为我国已建与拟建的岩石工程项目数量之多,规模之大,为世界瞩目,在各类岩石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岩石的失稳破坏导致各类工程地质灾害问题愈演愈烈,成为制约岩石工程安全、进度及经济成本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中声发射(AE)无损检测技术在各类岩石工程及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中应用十分广泛。针对目前基于AE行为的岩石微破裂演化机制研究方面存在的不足,本文综合运用室内试验、理论分析及数值模拟等研究手段,对水力耦合作用下岩石变形破坏过程中微破裂演化机制及AE行为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在岩石AE滤波及定位方面:针对AE信号的低信噪比、随机性强、非平稳性等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EEMD-SCBSS的AE信号滤波算法;为了消除弹性波在岩石内部传播过程中速度对AE定位精度的影响,提出了一种基于到时时差PSO的未知波速AE定位算法;并基于MATLAB计算平台开发了一套“AE震源矩张量参数反演及震源破裂机制分析软件”,实现了对岩石微破裂过程中AE信号的滤波、未知波速AE定位及AE震源微破裂机制分析。(2)在AE震源产生机制的识别方面:由于AE信号在水中传播过程中衰减速率更快,造成数个AE接收传感器同时采集到同一个AE事件变得较为困难,进而导致矩张量反演理论在研究饱和状态下红砂岩试件变形破坏过程中微破裂演化机制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针对矩张量反演理论在识别饱和状态下红砂岩微破裂演化过程中AE震源产生机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二维深度残差卷积神经网络识别AE震源产生机制的新方法,通过将一维AE信号转换为二维数字图像,利用深度残差卷积神经网络模型对二维数字图像中高级及抽象的AE震源特征进行提取,并成功地解决了饱和状态下红砂岩微破裂演化过程中AE震源产生机制的识别难题。(3)在不同断裂模式下岩石微破裂演化机制的研究方面:通过Mode Ⅰ与Ⅱ断裂试验测得了不同断裂模式条件下岩石微破裂过程中力学参数与AE行为特征,对不同断裂模式下的AE行为、载荷应力、断裂韧性、非断裂区域损伤量与含水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系统性地研究,构建了不同断裂模式下非断裂损伤区域损伤量与含水率之间的数学模型;从CCNBD试件在Mode Ⅰ与Ⅱ断裂过程中主要破坏模式的角度出发,对不同断裂模式下AE信号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基于广义最大周向应力准则推导了Mode Ⅱ断裂模式下CCNBD试件的临界断裂半径、初始起裂角度与含水率之间关系;通过SEM成像结果与AE震源空间分布信息证实了本文提出的非均胶结模型可行性,并利用非均胶结模型对Mode Ⅰ断裂过程中微裂纹扩展机制及断裂过程区进行了研究,揭示了非均质砂岩在Mode Ⅰ断裂过程中微破裂演化机制。(4)在岩石微破裂时间效应的AE行为演化方面:基于统计力学与损伤力学理论建立了岩石微破裂时间效应的含阻尼因子蠕变AE模型,该蠕变模型揭示了减速蠕变及等速蠕变阶AE行为与加速蠕变阶段AE行为的内在联系;利用奇异值分解法对累计AE事件数进行分析,实现了对加速蠕变阶段的定量识别;减速蠕变和等速蠕变阶段的AE波形为突变型,而加速蠕变阶段AE信号波形为突变型和连续型共存的形式,进而从AE波形特性的角度实现了对加速蠕变阶段的定量识别;最终利用弹性波动力学理论对AE波形特征与红砂岩微破裂时间效应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揭示了红砂岩微破裂时间效应的声发射行为演化特征。(5)针对水对岩石微破裂演化机制的影响:通过数值模拟、AE技术、SEM成像、分形理论与ResNet50模型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揭示了不同含水率条件下红砂岩微破裂演化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含水量的增加,岩石试件的破坏模式由以张拉型破裂为主导向以剪切型破裂为主导转变,表面的宏观裂纹数目也在逐渐地减少;张拉裂纹更容易聚集形成宏观裂纹,而剪切裂纹分布相对较为分散。并通过对数值模拟结果、SEM成像结果与ResNet50模型识别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证实了ResNet50模型可以对不同含水率条件下岩石微破裂过程中AE震源产生机制进行监测解译。

王斌[3](2021)在《松辽盆地现今应力环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松辽盆地是世界上目前已发现的白垩纪时期最大的陆相湖盆沉积单元,也是白垩系陆相地层和地质记录保留最为完整的地区之一,油气资源丰富。随着松辽盆地深部断陷地层中商业油气流的发现,以及盆地内近年来较高频率地震活动的发生,使该地区地球动力学的研究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地壳深部地应力的大小和方向信息与矿产资源开采、地下空间开发、地质灾害机理研究等多个领域息息相关,是地球动力学研究的重要基础参数。在深入认识松辽盆地及邻区区域地质背景资料的基础上,详细研究该区现今地应力环境及其分布特征,对于深入理解该区的地球动力学控制因素及深大断裂活动对该区应力场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在对松辽盆地及邻区区域地质特征、构造分区、地震活动性、岩石圈动力学背景资料进行系统收集和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岩芯非弹性应变恢复法(Anelastic Strain Recovery method,简称ASR法)成功获得了松辽盆地大陆科学钻探松科二井近7 km深度的三维地应力状态。分析了松辽盆地深部沉积盖层和基底现今地应力随深度变化规律,并依据松辽盆地及邻区纵向地壳结构特征、横向构造分区及深大断裂展布特征,建立了研究区的三维地质模型。基于线弹性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利用ANSYS通用模拟软件,以松科二井深部ASR法地应力测量结果及震源机制解反演结果作为模型的边界约束条件,开展了松辽盆地及其邻区现今三维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研究。模拟得到了松辽盆地及邻区在现今地球动力学背景下水平主应力大小、方位等,分析和探讨了研究区深大断裂带对应力场特征的影响,以及松辽盆地现今应力场形成的原因。通过对松辽盆地现今应力环境研究,主要取得以下结论和认识:1、利用ASR(非弹性应变恢复)法对松科二井深部岩芯进行地应力测试,获得了松辽盆地深部(6~7 km)沉积盖层和基底现今地应力随深度变化规律,在沉积盖层火石岭组6296 m~6335 m深度范围内,最大主应力近垂直,中间和最小主应力近水平,为正断层应力环境,与沉积盖层内利用地震反射剖面观测到的许多高角度正断层的发育相吻合。在基底6645 m~6846 m深度范围内,最大主应力倾角均小于40°,为走滑兼逆冲的应力环境,与钻孔附近区域浅源地震(7~15 km)的震源机制解应力状态一致,即松辽盆地沉积盖层和基底存在显着的应力状态差异,沉积盖层的伸展应力状态可能说明了西太平洋板块俯冲对沉积盖层应力状态的影响是有限的,保留了原来断陷期的正断应力环境,基底现今应力状态则显示了与西太平洋板块俯冲的现今构造运动具有较密切的成生联系。2、通过三维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研究得到在0~35 km地壳深度范围内,松辽盆地及邻区最大水平主应力大小为17.20~1027.00 MPa,最小水平主应力大小为13.00~994.00 MPa,垂向应力大小为7.83~1130.00 MPa。3个主应力在0~35 km深度范围内基本上随深度的增加而线性增大,并且在0~7km深度范围内为σv>σH>σh,属于正断型应力状态,与实测得到的应力状态一致;7~35 km深度范围内为σH>σv>σh,表现为走滑兼逆冲应力状态,与松辽盆地内部的浅源地震震源机制解所反演的应力状态一致。松辽盆地及邻区地壳深度内最大主应力方位在地壳深部和浅部差异不大,除华北地块北缘及兴安地块部分区域主压应力方位为NWW向外,其他构造单元内大部分区域现今主应力优势方位为NE~NEE向。受各次级地块内地壳物性参数差异性以及断裂带的影响,松辽盆地及邻区各构造单元主应力大小分布在横向和纵向上均表现出差异性,在较稳定的次级块体内部主应力大小分布较为相似,表现为主应力大小在相同的深度范围内趋于稳定。3、以西太平洋板块俯冲方向作为动力边界条件,对数值模拟得到的地应力特征与深大断裂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认为西太平洋板块俯冲和郯庐断裂带北段的依兰-伊通断裂、敦化-密山断裂对松辽盆地现今应力场的形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西太平洋板块NWW向俯冲产生的挤压作用在NE走向的郯庐断裂带上,其剪切分量和正向挤压分量引起郯庐断裂带的右旋走滑和逆冲活动,因此松辽盆地现今应力场的形成,可能是在西太平洋板块NWW向俯冲到欧亚板块形成的挤压作用下,并被郯庐断裂带北段的右旋走滑所影响。

裴峰[4](2020)在《纱岭金矿深部地层岩体力学性能与深竖井围岩稳定性分析及控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浅部矿产资源的日益枯竭,我国逐渐进入深部开采阶段,片帮、岩爆、局部大变形等灾害较浅部在频度和强度方面显着增加,成为深部地下工程建设亟需解决的问题。深部地下工程灾害是由岩石本身力学性能、所处复杂地质环境和开挖扰动力学响应引起的。埋深的增加导致地应力升高,而高地应力导致的围岩片帮、剥落、岩爆以及大变形则是制约深竖井设计和施工的关键因素。深部地层岩石在高地应力作用下力学特性及工程响应较浅部岩石存在明显差异,导致地下工程灾害具有多发性和突发性。因此,开展高地应力作用下深竖井围岩稳定性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深部金属矿建井与提升关键技术,从金属矿深竖井开挖围岩稳定性分析及控制这一科学问题出发,依托纱岭金矿在建深竖井为工程背景开展研究。基于深部地层地应力场分布特征、室内岩石力学试验、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系统研究了不同赋存深度岩石在动、静载荷作用下力学性能、能量演化与分配比例和失稳破坏过程及随深度变化规律,结合声发射监测技术进一步探讨了不同赋存深度岩石失稳破坏过程中声发射信号的频率、时序特征以及硬脆性岩石高地应力作用下致灾机理。最后,采用数值模拟方法模拟了纱岭金矿主井开挖应力场、变形场、能量场、塑性区和围岩损伤程度特征及其随深度变化规律,揭示了围岩失稳破坏机制,并提出相应失稳控制理论和技术措施。相关研究成果对深部建井围岩稳定性分析以及开挖支护提供了理论支撑。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在纱岭金矿建井工程区地层完整性分析的基础上,针对主井、副井、回风井的3个深钻孔内进行水压致裂地应力测量,获得了纱岭金矿建井工程区560~1532 m范围内地应力场随深度变化规律。分析了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与山东渤海沿岸地区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的关系,从板块运动的角度解释了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形成的机制,明确了建井工程区深部地层岩石所处复杂地层环境和地应力场特征。(2)选取井筒穿越变辉长岩和花岗岩两种岩石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X射线衍射试验(XRD)和双目透反射偏光显微镜观察得到了岩石基质的类型、矿物组成和微观结构。对不同赋存深度岩石开展了动、静加载作用下岩石力学试验,从力学特性、破坏形态、声发射信号和失稳破坏演化过程分析了深部地层岩石物理力学性能、脆性破坏特征及随深度的变异性。同时,对岩样破裂断口进行电镜扫描获得了破裂断口细观形貌,从细观角度分析了硬岩的脆性破坏机制。最后,基于多重判据冲击倾向性判别准则对深部岩石冲击倾向性进行评价,采用冲击危险性和冲击危险势指标表征深部地层岩石发生冲击破坏的可能性及强度。(3)岩石储能能力是片帮、岩爆等灾害能量判据的重要指标,基于岩石极限储能理论研究了深部地层岩石储能能力随深度变化规律。综合考虑给定深度和周围应力环境因素,通过特征应力以及两个阶段能量随围压的变化规律,揭示了围压对岩石渐进破坏的影响。利用循环加卸载试验分析了深部地层岩石加载过程中力学参数的演化规律,表明了循环载荷对岩石强度参数具有强化和损伤双重效应作用,进而反映岩石能量存储与耗散特征,同时提出了修正后的CWFS(粘聚力弱化摩擦强化)模型;系统分析了岩石加载失稳破坏过程中输入能量密度、弹性应变能密度和耗散能密度演化过程及分配规律,进一步揭示了岩石峰前以积聚弹性应变能为主、耗散能为辅的能量演化规律,同时阐明了能量演化及分配规律的围压效应;最后,从能量耗散角度分析了岩样损伤与应力水平之间的关系,基于耗散能发展规律建立了围岩失稳破坏能量判据,揭示了深部地层围岩损伤破坏能量机制。(4)岩石等脆性材料破坏过程能量耗散主要用于裂隙结构面的产生及其相互摩擦,采用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SHPB)对深部花岗岩开展不同冲击速度作用下动态力学试验,得到了深部地层岩石动态抗压强度、破碎形态、能量耗散与冲击速度之间的关系,并与静态加载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了冲击过程中耗散能密度、透射能密度、入射能密度等随冲击速度的演化规律,揭示了冲击破坏后破碎岩样分形维数特征,进一步研究了深部地层围岩突发式失稳破坏的内在机制。(5)基于声发射(AE)监测技术,从特征参数(计数率、能量率、累计计数、累计能量)和波形(幅值和峰频)两方面研究了不同深度地层岩石加载失稳破坏过程AE信号与应力水平之间的关系以及随深度变异性特征,反演了不同应力水平下岩石的稳定性,提出了岩石失稳破坏的声发射前兆信息。通过循环加卸载试验研究了不同赋存深度冲击性岩石加载过程中的不可逆性,得到了不同受力及变形阶段声发射信号变化特征及规律,揭示了岩石内部损伤程度的非线性加剧过程。同时探讨了加卸载过程中声发射b值演化规律,为进一步反演岩石损伤及破坏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6)综合考虑岩体声波波速随深度的变化、岩芯质量完整性、地下水、地应力分布特征和室内岩石力学试验的基础上,采用Hoek-Brown强度准则合理获得不同深度地层岩体力学参数。利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分析了纱岭金矿主井穿越复杂地层应力场、变形场、塑性区特征及随深度变化规律,总结了围岩力学响应的时空演化规律和特征。采用破坏接近度指标分析了围岩损伤范围与破碎程度随深度变化关系,同时确定了最小支护深度和安全支护深度的范围。通过深竖井开挖后围岩能量积聚特征,确定了围岩能量积聚范围,合理预测了井筒围岩片帮、岩爆发生位置及强度,同时提出了相应卸压及支护措施。综合影响围岩稳定的多种因素对纱岭金矿主井地层进行了危险区划分,开展了围岩稳定性分析并提出深竖井施工围岩支护设计方案。

曹龙辉[5](2020)在《循环加卸载下岩石的声发射特性及Kaiser效应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地应力通常也称为原岩应力,是指岩土体内一点固有的应力状态,是实现岩土工程的科学设计和安全施工的必要基础。目前国内外常用的地应力测试方法有水压致裂法、应力解除法,但存在测量条件差、费用高等限制。声发射法利用岩石材料的Kaiser效应,直接进行钻孔岩芯测量,受到了国内外的重视。但是,这种方法还存在像加载方式的选择、Kaiser效应的影响因素等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为此,通过RMT-100B型岩石力学伺服试验机和美国物理声学公司Micro-Ⅱ Express型声发射监测系统,对花岗岩、砂岩、片麻岩进行不同循环应力水平σci下等幅循环加卸载和分级循环加卸载的试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深入分析不同循环应力水平和分级循环加卸载条件下,三种典型岩石的应力-时间-声发射参数曲线特征及不同循环加卸载条件对Kaiser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三种岩石的Kaiser效应均发生在峰值强度的5%~20%之间;当σci<先期最大应力σmk时,循环加载能够使岩石试件跨过压密阶段,有效减弱摩擦型声发射现象的产生;当σci》σmk时,振铃累计计数曲线呈台阶状上升,岩石内部发生了裂纹的扩展或新裂纹的孕育,该循环应力成为新的记忆应力。(2)利用Felicity 比值衡量Kaiser效应的有效程度;提出一种精确测试地应力的循环加卸载方式及Kaiser点识别方法。结果表明,当σci>σmk时,Felicity 比小于1,反之大于1,可以用来缩小Kaiser效应点的识别范围;因此,在利用声发射法测地应力时,可以采用小梯度、分级循环加卸载方式,并结合Felicity 比,精确拾取Kaiser点。(3)根据JCMS-Ⅲb5706(2003)声发射参数分析法揭示分级循环加卸载条件下,三种典型岩石微破裂的产生、扩展等一系列动态演化。结果表明,三种岩石均表现出在加载初期多AF、少RA的以拉伸破坏为主,加载后期多AF、少RA的以剪切破坏为主的特征。(4)结合试验研究,设计低应力、小梯度的分级循环加卸载方案,对取自云盖山埋深400-500米之间,长度大约1600mm,直径110mm,方位NE15°的砂岩岩芯,进行工程应用,并利用Felicity 比进一步缩小Kaiser点的拾取区间,从而有效提高了地应力测试结果的可靠性。

张天玮[6](2020)在《蓬莱7-6区域硬脆性泥页岩井壁稳定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硬脆性泥页岩的井壁稳定一直是行业关注的焦点,在油气钻探中出现的问题日渐增多,成为了油气资源开发过程中,限制钻井提速和妨碍安全高效开采的一个技术难关,但现阶段对硬脆性地层井壁稳定性的研究还不全面。本文研究的蓬莱7-6区块处于渤海东部低凸起南段,此构造位于走滑断层,地应力十分复杂,压扭异常经常发生坍塌现象,而泥岩易水化膨胀,导致掉块和缩径,钻井过程中阻卡发生频率高,这都严重影响了钻井作业时效和地质资料的录取,给海上勘探开发带来巨大挑战。针对蓬莱7-6构造钻井作业难点,通过分析井壁失稳机理,进行大量针对性的实验,确定易失稳层段硬脆性泥页岩水化膨胀性及强度规律,不同钻井液体系下井壁的坍塌周期,以及不同井眼轨迹下的泥浆安全密度窗口,并对轨迹进行优化。得到了蓬莱7-6油田群的水平最大主应力的方位为北偏东45°,地层单轴抗压强度较低,浸泡后强度下降较大,水化膨胀性强,取PEM泥浆体系密度为1.35 g/cm3时,坍塌周期大约为5天。通过理论计算与实验结果表明,使用的泥浆密度不应过大,若钻井液侵入地层将使井周地层强度降低,对破碎性地层的稳定性造成较大的影响;重点加强钻井液的封堵抑制能力,尽可能的防止钻井液及其滤液侵入裂缝,提高钻井液液柱对井壁的有效支撑力,提高地层破漏压力;沿水平最小主应力方向钻进,避免井斜角过大;确定合理的套管二开下入深度,避免浅层容易发生水化的软泥岩与其他层位的硬脆性泥页岩位于一个裸眼井段内,其黏结在一起会产生阻卡状况。这套解决办法在本构造后续的评价井和开发井作业及其它不稳定地层中可以持续推广应用。

宫伟东[7](2020)在《平顶山东部矿区的构造应力及其对煤与瓦斯突出影响研究》文中指出煤与瓦斯突出综合假说认为突出是地应力、瓦斯、煤体力学性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构造应力是联系上述三因素的纽带。构造应力按照作用时期分为古构造应力和现代构造应力,从构造应力角度研究煤与瓦斯突出主要通过古构造应力和现代构造应力两个层面,首先分析得到了平顶山东部矿区的古构造应力、现代构造应力的作用方向及大小;然后根据测试的瓦斯、构造煤及地质构造资料分析平顶山东部矿区构造煤发育规律及瓦斯赋存规律,基于上述规律研究了古构造应力对构造煤发育的控制作用及对瓦斯赋存的影响;在上述研究基础上,以突出事故掘进工作面为原型,运用FLAC3D软件建立煤岩层为倾斜状态且设置有构造软煤带的正断层、逆断层区掘进工作面数值模型,研究了构造应力对掘进过程中煤与瓦斯突出动力的影响。基于上述研究,本文以平顶山东部矿区为研究矿区,运用构造地质学、构造物理学、岩石力学等理论方法,采用现场调研、理论分析、实验室实验、数值模拟和现场测试等手段,弄清了平顶山东部矿区构造应力对煤与瓦斯突出的影响机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平顶山东部矿区构造应力及构造演化研究通过野外及井下观测共轭剪节理,共采集1816条剪节理数据,运用赤平投影法反演了研究矿区成煤后所经历的古构造应力;通过搜集分析研究矿区地应力数据,得到了平顶山东部矿区现代构造应力的作用方向和大小,并用震源机制解反演的结果验证上述结果。通过上述分析得到:平顶山东部矿区石炭二叠纪煤系地层形成后,共经历印支期、燕山早-中期、燕山晚期及喜山期四期古构造应力,作用方向分别为NS、NW、NE、NNE向,其中燕山晚期构造应力作用强度最大,印支期作用强度最小;燕山晚期古构造应力作用在研究矿区形成近NWW、NW向区域控制性断褶构造,印支期、燕山早-中期及喜山期古构造应力在研究矿区主要形成次级构造及小型构造;平顶山东部矿区现代构造应力作用方向为NEE向,八矿、十矿、十二矿、首山一矿现代构造应力大小在30MPa以上,一矿现代构造应力在20MPa左右。(2)构造应力对构造煤发育的控制作用研究在对研究矿区古构造应力及构造煤发育规律研究的基础上,弄清了研究矿区古构造应力控制构造煤发育的机理,重点研究了断褶带构造煤形成机制。构造煤的形成、发育过程中古构造应力是关键因素,碎裂煤、碎粒煤在挤压、剪切及张拉构造应力作用下均能形成,鳞片型糜棱煤主要在剪切构造应力作用下形成,揉皱型糜棱煤主要在挤压、剪切构造应力作用下形成,土状糜棱煤主要在剪切构造应力作用下形成,构造煤形成后后续构造应力作用可能使低破坏程度构造煤向高破坏程度构造煤转化;煤系地层中断层、褶皱等构造的形成过程同时也是构造煤的形成过程,构造应力是通过主导矿区地质构造的分布从宏观上控制构造煤的分布,基于上述分析得到了构造应力作用导致研究矿区断褶带构造煤呈带状、层状分布的形成机制。燕山晚期构造应力是研究矿区区域、层域层次上构造煤形成发育的最为关键的一期构造应力,而其他三期古构造应力则主要影响局部构造煤的形成、发育。(3)构造应力对瓦斯赋存的影响研究通过研究平顶山东部矿区煤层的瓦斯赋存规律,认为古构造应力作用导致了研究矿区瓦斯赋存不均衡。煤层渗透性是影响瓦斯赋存的关键因素,利用真三轴煤岩压-渗实验设备测试了平顶山东部矿区无构造区、断层区煤岩试样的渗透率,研究了构造应力对瓦斯渗透率的影响规律,在此基础上,从构造应力影响瓦斯生成、瓦斯运移及保存环境三方面研究了构造应力对矿区瓦斯赋存的影响。通过上述研究得出:断层区煤样的渗透性对应力最为敏感,无构造区煤样次之,顶板岩样渗透性对应力最不敏感;无构造区、断层区煤样平行层理渗透率受最大构造应力影响最大,垂直应力影响次之,最小构造应力影响最小,垂直层理渗透率受最大构造应力影响最大,最小构造应力影响次之,垂直应力影响最小,构造应力对渗透率的影响更为关键;断层区煤样在构造应力加载30MPa时渗透率在0.1md左右,煤体渗透率极低,导致压性断层构造煤带通常为高瓦斯区。古构造应力驱动瓦斯从高应力区向低应力区运移,最终导致压性构造带瓦斯富集,张性构造带瓦斯较小。基于上述研究,平顶山东部矿区古构造应力对该矿区瓦斯赋存的影响可分为印支期与燕山早-中期、燕山晚期、喜山期三个关键时期。(4)构造应力影响煤与瓦斯突出动力数值模拟研究研究矿区断层区掘进工作面发生突出事故最多,煤与瓦斯压出事故占到事故总数的73.88%,表明构造应力是矿区煤与瓦斯突出事故最为关键的动力。为更深入的研究构造应力在突出中的动力效应,结合本文第二章对断层区构造煤发育规律及第三章对瓦斯赋存规律的研究,运用FLAC3D软件建立煤岩层为倾斜状态且设置有构造软煤带的正断层、逆断层区掘进工作面数值模型,模型按掘进方向与断层面走向的夹角分为0°、30°、60°、75°四个工况,模拟了不同构造应力条件下正断层、逆断层附近掘进过程中的应力演化;基于突出能量方程,研究了现代构造应力作用下正断层、逆断层区掘进工作面的突出危险性。现代构造应力的大小对正断层、逆断层区掘进工作面的突出危险性有重要影响,瓦斯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构造应力作用强度越大,突出风险越大;正断层、逆断层区掘进工作面突出危险性均随现代构造应力作用方向与掘进方向夹角的增大而增大,但构造应力作用方向与掘进方向的夹角对突出影响远不及构造应力的大小对突出的影响;相同的构造应力及瓦斯条件下,逆断层附近掘进工作面应力集中程度略大于正断层,突出风险较正断层区域大。(5)构造应力影响煤与瓦斯突出机制研究基于构造应力控制构造煤发育及影响瓦斯赋存规律的研究,结合构造应力对煤与瓦斯突出动力的影响的研究,弄清了平顶山东部矿区构造应力影响煤与瓦斯突出机制。古构造应力主要通过影响构造煤发育、瓦斯赋存及地质构造分布对煤与瓦斯突出产生影响,古构造应力残存应力相对于现代构造应力可忽略不计,古构造应力的影响主要在煤体自身物理性质方面。现代构造应力的方向及大小对突出均有影响,其中应力大小影响更为关键。现代构造应力主要提供煤岩弹性应变能,是煤与瓦斯突出发动能量的重要来源,尤其是在断层、褶皱等构造区域弹性应变能增大,突出危险性增大;现代构造应力通过影响煤层渗透性影响其瓦斯膨胀能,开采扰动则是煤层发生煤与瓦斯突出的导火索。当研究矿区掘进过程中构造应力大小超过20MPa时,应先采取卸压措施,直至构造应力降至安全水平;掘进工作面应尽量布置在与构造应力作用方向小角度相交的方向;当掘进至走向与构造应力作用方向大角度相交的断层区域时,该类断层区往往构造应力集中、瓦斯压力较大,应加强瓦斯抽放和卸压措施。

傅翔,班宇鑫,谢强,江小城[8](2019)在《Kaiser效应方向独立性的控制参数理论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基于Kaiser效应由裂纹扩展释放弹性波的认识,当远场应力为压应力时,从断裂力学角度对Kaiser效应随加载方向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建立了临界应力sc与裂纹面方向夹角β、裂纹面摩擦系数f的理论联系,揭示了Kaiser效应方向独立性机理及其控制参数。结果表明:Kaiser效应方向独立性受临界应力相对值影响,其控制参数为初始加载方向与微裂纹面方向的夹角β1、裂纹面的摩擦系数f。夹角β1越大,FR值大于1.1所需加载偏转相对角度g越小,加载方向偏转后所得应力与初始加载应力相差越大,Kaiser效应方向独立性越明显,即Kaiser效应测量初始应力精度与岩体初始微裂纹分布有关。摩擦系数f越小,FR值大于1.1所需加载偏转相对角度g越大,加载方向偏转后所得应力和初始加载应力相差越小,Kaiser效应方向独立性越不明显,即岩样如越湿润,Kaiser效应测试初始应力结果离散性越大。以上结论与既有试验在变化规律上具有一致性,并通过特征曲线对比确定了试验控制参数为微裂纹面摩擦系数f小于0.5、初始加载方向与微裂纹面方向夹角β1在30°~40°之间,这均与试验条件较为吻合。以上结论可为进一步研究Kaiser效应机理提供参考。

张荣[9](2019)在《复合煤层水力冲孔卸压增透机制及高效瓦斯抽采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构造煤是原生煤在经历了复杂地质构造作用后形成的一种极度破碎粉化煤体,具有强度低,瓦斯含量高,渗透性差的特点,导致绝大部分的煤与瓦斯突出事故都发生在有构造煤的地方。在我国焦作矿区,由于经历了多期复杂地质构造运动,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复合煤层,煤层上部为受构造作用破坏较轻的坚硬煤体(本文称为原生煤),下部为受构造破坏严重的松软构造煤。该复合煤层煤体性质差异大,瓦斯抽采异常困难。许多传统的单一煤层瓦斯抽放措施应用效果均不明显,导致煤与瓦斯突出事故频发。本文针对该复合煤层瓦斯治理的难题,以古汉山矿16采区为研究背景,通过理论分析,现场考察及实验室研究,获得复合煤层中原生煤和构造煤的基础物性参数、孔隙结构、瓦斯吸附解吸性能以及力学损伤行为和渗透率演化特性。基于煤层特性,提出了水力冲孔瓦斯抽采技术,利用数值模拟、实验室实验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揭示了复合煤层水力冲孔卸压增透机理。在现场开展大量的工程试验,对复合煤层水力冲孔瓦斯抽采技术的实际应用效果进行考察研究。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构造煤在经历了特殊地质构造运动后,微观物理结构被严重破坏,孔隙裂隙系统显着发育,微孔和小孔孔容分别为原生煤的8.209.48倍和10.4110.97倍。微观结构的差异导致构造煤比原生煤具有更强的吸附解吸性能,构造煤的极限瓦斯吸附量为47.29 m3/t,高于原生煤的40.68 m3/t,瓦斯放散初速度高达33.844.4 mmHg,是原生煤的1.62.2倍。构造煤的坚固性系数平均值仅为0.2,原生煤坚固性系数是其7.5倍。复合煤层中的构造煤分层更容易积聚大量的瓦斯能,且其具有很低的力学强度和较高的初始瓦斯解吸放散能力,使煤与瓦斯突出风险极大增加。(2)复合煤层中的原生煤的力学强度显着高于构造煤,其单轴抗压强度为构造煤的3.63倍,三轴抗压强度为构造煤的2.052.70倍,内聚力为构造煤的3.3倍,平均弹性模量为构造煤的8.8倍,泊松比为构造煤的62.5%。在加轴压卸围压力学路径下,原生煤和构造煤的平均峰值强度分别降低到加轴压定围压力学路径下的31%和42%,加轴压卸围压力学路径导致两种煤体更容易同时发生破坏。(3)静水压50 MPa卸载到2 MPa的过程中,原生煤的渗透率提高了792.2倍,构造煤的渗透率提高了76.3倍。表明即使煤体没有发生宏观破坏,但通过卸荷仍可以实现煤体渗透率的增加。加轴压定围压力学路径下煤体发生损伤后,构造煤的渗透率没有发生明显的提高,原生煤的渗透率增加到初始渗透率的65.9117.0倍;加轴压卸围压力学路径下煤体发生损伤后,构造煤的渗透率提高了1.87.2倍,原生煤的渗透率提高了108.93127.5倍。渗透率测定结果表明,原生煤损伤后的渗透率增加幅度要显着大于构造煤,且增透路径要更加优于构造煤。单纯的“损伤”无法使构造煤煤体获得有效的增透,“损伤”后有效的“卸荷”才是其增透的主要途径。(4)复合煤层进行高压水力冲孔后,构造煤体能够被有效冲出,钻孔平均出煤率为0.48 t/m,复合煤层钻孔几何结构为下部构造煤分层直径1.5 m,上部原生煤分层直径0.1 m。数值模拟实验表明,孔洞的形成使复合煤层中的应力扰动范围显着扩大,与普通钻孔相比,应力扰动的范围提高了4.88.5倍。钻孔周围煤体的应力演化路径为最大主应力不断增加,最小主应力不断减小的过程,对应于三轴力学实验中的加轴压卸围压力学路径。水力冲孔使单个钻孔周围发生损伤破坏的煤体体积提高了78.5倍。钻孔周围渗透率发生显着提高的范围在总体上扩大了8倍,钻孔瓦斯抽采有效半径提高了2.43.3倍。(5)采用先进的高压水力冲孔一体化装备,完善采掘、分离、抽采及监测系统保障,同时制定明确的施工工艺流程,极大地提升了水力冲孔瓦斯抽采技术。现场实测结果表明,与普通钻孔相比,水力冲孔能够显着提高钻孔瓦斯抽采效率,确保煤巷安全掘进。对复合煤层进行水力冲孔瓦斯抽采一年后,煤层渗透率由初始的0.0007 mD提高到0.06 mD,增加了87倍;孔洞的形成为煤层膨胀提供了充足的空间;水力冲孔钻孔高浓度瓦斯抽采期提高了4.910倍,365天内平均百米瓦斯抽采纯量由普通钻孔的0.018 m3/min.hm提高到0.072 m3/min.hm;水力冲孔钻孔数目仅为普通钻孔数89.7%的前提下,瓦斯预抽期由普通钻孔的1425天降低到336天。复合煤层水力冲孔瓦斯预抽结束后,煤巷平均掘进速度提高了1.6倍,达到4.4 m/d,掘进期间突出危险性显着降低。该论文有图119幅,表22个,参考文献164篇。

么勃卫[10](2019)在《华庆地区低孔低渗储层地应力计算及分布规律研究》文中提出鄂尔多斯盆地华庆地区延长组地层砂泥岩互层发育,储层具有三低特征且异常低压,其长6-长8段致密砂岩储层的岩石力学特征主要表现为强的各向异性。原有的基于各向同性的岩石力学与地应力评价方法明显不适用,需要应用多种建模方法及岩石力学、地应力实验手段,建立可行的岩石力学和地应力参数精细评价方法和模型。本文以华庆地区长6、长7和长8段储层为研究对象,首先开展了模拟地层条件下静态岩石力学8参数的测试及分析,对不同角度(0°,45°,90°)的71块岩石试样进行三轴压缩实验。其次对5块全直径岩心进行周向声速扫描,根据波速变化(各向异性)确定水平最大、水平最小主应力方向,然后沿此方向和垂向各钻取1块岩样,并取30套地应力测量常规样。在加围压模拟地层条件下,采用Kaiser-AE测试仪进行地应力测试,获取三向主应力的大小(Sv,SH1和SH2)。然后通过实验建立岩石力学动静态转换模型和各向异性地层地应力计算新模型,并编制LogCRMS软件进行工区多口井测井资料的岩石力学与地应力计算处理。最后分层提取各力学参数并绘制地应力等值线图,研究其现今地应力分布规律。得出以下主要认识:(1)长6、长7、长8段杨氏模量分别平均为22.857GPa、29.558GPa、27.911GPa。对比不同取心角度的杨氏模量和泊松比,水平样的杨氏模量、泊松比都大于垂直样(EH>EV,PRH>PRV)。对垂向和水平向的杨氏模量、泊松比进行拟合,杨氏模量各向异性系数为1.107,泊松比各向异性系数为1.084,岩石力学参数表现出各向异性。(2)长6~长8段地应力状态为Sv>SH1>SH2,水平最小、最大主应力梯度分别为1.2-1.7MPa/100m、1.5-2.2MPa/100m,水平应力比值在1.10-1.32、平均为 1.25、应力差为3-12MPa。长7段地应力大于长6和长8段,(3)长6、长7、长8段各层段,工区水平最小主应力(SHmin)变化分布规律较明显,具有东南低、西北高,由东南低值向西北高值渐变的一个整体变化趋。(4)经过统计工区12 口井长6-长8段水平最小主应力方向在NWO°-NW50°之间,水平最大主应力方向在NE40°-NE90°之间。通过上述研究,形成了一套适用于低孔低渗储层的地应力测井综合评价软件,提高了低孔低渗储层工程力学参数的计算精度,很好的揭示了华庆地区长6至长8段地应力的分布规律,为盆地井网部署、水平井钻井和水力压裂的设计及实施等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

二、用Kaiser效应测定地应力的新认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Kaiser效应测定地应力的新认识(论文提纲范文)

(1)松辽盆地南部伏双大地区断层封堵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应力测量方法研究现状
        1.2.2 油气运移研究现状
        1.2.3 断层封闭性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论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伏双大地区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地理位置与地质条件
    2.2 构造演化与构造特征
    2.3 地层与层序特征
    2.4 石油地质特征
第三章 实际资料属性分析
    3.1 井下岩芯岩性分析
    3.2 测井和地震资料分析
    3.3 烃源岩物性分析
    3.4 断陷结构分析
第四章 地应力测量方法研究
    4.1 地应力的基本概念
    4.2 直接测量法与间接测量法
        4.2.1 直接测量法
        4.2.2 间接测量法
    4.3 岩石力学参数提取与动静转换
        4.3.1 测井资料求取岩石力学参数
        4.3.2 测井资料求取岩石强度
        4.3.3 岩石动静态参数转换
    4.4 模型建立与实例计算
        4.4.1 地应力计算模型
        4.4.2 实例计算
第五章 断层封堵性评价方法和应用
    5.1 断层封堵性评价方法
        5.1.1 断层封堵性定性分析
        5.1.2 断层封堵性定量分析
    5.2 影响断层封堵性的因素
        5.2.1 断层性质
        5.2.2 断面压力
        5.2.3 断面形态
        5.2.4 充填物和流体性质
    5.3 断层应力状态计算与垂向封闭性
        5.3.1 断层面压力计算
        5.3.2 伏龙泉实例评价
    5.4 断层岩排替压力与侧向封闭性
        5.4.1 压汞实验求取断层岩岩样排替压力
        5.4.2 伏龙泉气田断层侧向封闭性评价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和学习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基于深度学习的岩石微破裂演化声发射行为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深度学习在岩石力学与工程中的应用
        1.2.2 岩石微破裂过程中声发射行为
        1.2.3 岩石微破裂演化机制
    1.3 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研究方案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岩石微破裂过程中声发射定位算法
    2.1 概述
    2.2 基于EEMD-SBCSS的声发射信号滤波算法
        2.2.1 小波阈值滤波基本原理
        2.2.2 EEMD-SCBSS滤波基本原理
        2.2.3 滤波算法性能评价标准
        2.2.4 数值仿真分析
        2.2.5 实测数据分析
    2.3 声发射信号初至到时及初至振幅自动拾取
        2.3.1 STA/LTA算法
        2.3.2 AR-AIC算法
    2.4 基于到时时差PSO的未知波速声发射定位算法
        2.4.1 基于到时时差的已知波速声发射定位算法
        2.4.2 基于PSO的未知波速声发射定位算法
        2.4.3 基于到时时差PSO的未知波速声发射定位算法基本原理
        2.4.4 PSO算法参数选取及验证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岩石微破裂声发射震源识别
    3.1 概述
    3.2 试验材料与方法
        3.2.1 岩石试件制作
        3.2.2 孔隙率及相关物理参数测量
        3.2.3 试验方案
    3.3 基于矩张量理论的声发射震源识别
        3.3.1 矩张量理论分析岩石微破裂过程声发射震源的基本原理
        3.3.2 绝对矩张量反演基本原理
        3.3.3 基于矩张量反演理论判别岩石破裂类型的分类方法
        3.3.4 试验结果分析
    3.4 基于Res Net模型的声发射震源识别
        3.4.1 二维ResNet模型的基本原理
        3.4.2 ResNet模型基本框架
        3.4.3 数据来源
        3.4.4 数据预处理
        3.4.5 ResNet模型的软硬件设备及相关参数设置
        3.4.6 试验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ModeⅠ与Ⅱ断裂过程中微破裂演化机制及声发射行为
    4.1 概述
    4.2 岩石断裂力学基础理论
    4.3 试件材料及试验方案
        4.3.1 人字形切槽巴西圆盘试件制备
        4.3.2 不同含水率条件下CCNBD试件的基本物理参数
        4.3.3 试验设备及方案
    4.4 不同含水率条件下Mode Ⅰ与 Ⅱ断裂过程中微破裂演化特征
        4.4.1 Mode Ⅰ与 Ⅱ断裂过程中力学特性
        4.4.2 Mode Ⅰ和 Ⅱ断裂过程中非断裂区域的损伤演化特征
        4.4.3 Mode Ⅰ断裂过程中微破裂演化机制的数值模拟分析
        4.4.4 Mode Ⅰ与 Ⅱ断裂过程中断裂韧度演化特征
        4.4.5 基于广义最大周向应力准则的CCNBD试件断裂韧性分析
    4.5 不同含水率条件下Mode Ⅰ和 Ⅱ断裂过程中声发射行为演化特征
        4.5.1 声发射信号频域信息的演化特征
        4.5.2 声发射信号的RA-AF值分布特征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岩石微破裂时间效应的声发射行为
    5.1 概述
    5.2 红砂岩微破裂时间效应的声发射试验
        5.2.1 .试件制备与设备
        5.2.2 试验方案
    5.3 红砂岩微破裂时间效应的含阻尼因子蠕变声发射模型
    5.4 含阻尼因子岩石蠕变声发射模型的参数反演
        5.4.1 模拟退火混合粒子群算法
        5.4.2 反演计算及效果分析
    5.5 基于声发射行为定量识别红砂岩加速蠕变阶段
        5.5.1 基于奇异值分解原理定量识别红砂岩试件的加速蠕变阶段
        5.5.2 基于声发射信号波形定量识别红砂岩试件的加速蠕变阶段
    5.6 微破裂演化机制与声发射行为之间关系的探讨
        5.6.1 阻尼因子的物理意义探讨
        5.6.2 含阻尼因子蠕变声发射模型与微破裂演化机制之间关系探讨
        5.6.3 声发射时域波形特征与微破裂演化机制之间关系探讨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不同含水率条件下岩石的微观-宏观裂纹演化特征
    6.1 概述
    6.2 水岩劣化作用的基本原理
    6.3 不同含水率条件下岩石微破裂声发射试验
        6.3.1 试验设备
        6.3.2 不同含水条件下红砂岩试件的制备
        6.3.3 试验方案
    6.4 不同含水率条件下红砂岩微破裂过程中力学性质的演化特征
    6.5 不同含水率条件下红砂岩微破裂过程中声发射行为演化特征
        6.5.1 声发射能量演化特征
        6.5.2 声发射时频参数特征分析
    6.6 含水率对红砂岩破坏模式演化特征的影响
        6.6.1 高斯混合模型基本原理
        6.6.2 基于声发射行为与数值模拟的红砂岩破坏模式研究
    6.7 含水率对红砂岩微破裂过程中微观-宏观裂纹演化特征的影响
        6.7.1 含水率对红砂岩微破裂演化机制的影响
        6.7.2 含水率对宏观裂纹演化特征的影响
        6.7.3 含水率对宏观裂纹分形维数的影响
    6.8 基于ResNet50模型的红砂岩微破裂演化机制研究
        6.8.1 干燥状态下红砂岩微破裂演化机制
        6.8.2 饱和状态下红砂岩微破裂演化机制
    6.9 水对岩石微破裂演化机制影响的探讨
        6.9.1 水对红砂岩力学性质影响的探讨
        6.9.2 水对微观-宏观裂纹演化机制影响的探讨
    6.10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3)松辽盆地现今应力环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松辽盆地现今应力场研究现状
        1.2.2 地应力测量研究及其进展
        1.2.3 构造应力场有限元数值模拟研究概述
        1.2.4 断裂构造对地应力场影响的研究现状
        1.2.5 存在的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1.4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松辽盆地区域地质背景
    2.1 概述
    2.2 松辽盆地及周边构造活动分区
    2.3 主要活动断裂特征
    2.4 松辽盆地地壳深部结构特征
        2.4.1 研究区地壳厚度分布特征
        2.4.2 研究区深部波速结构特征
        2.4.3 研究区地壳泊松比特征
    2.5 地壳形变特征
    2.6 小结
第三章 松辽盆地地应力测量及现今构造应力场研究
    3.1 松辽盆地构造应力场背景
        3.1.1 松辽盆地地壳浅层水平主应力值及其随深度分布规律
        3.1.2 松辽盆地地壳浅层水平主应力方向
    3.2 松辽盆地大陆科学钻探松科二井地应力测量研究
        3.2.1 大陆科学钻探与地壳深部地应力测量
        3.2.2 松科二井简介
        3.2.3 ASR法地应力测量原理及方法概述
        3.2.4 松科二井ASR实验设备及测试样品
        3.2.5 ASR古地磁定向方法
        3.2.6 松科二井ASR法地应力测量结果与分析
    3.3 小结
第四章 松辽盆地构造应力场三维数值模拟研究
    4.1 松辽盆地构造应力场三维数值模型构建
        4.1.1 有限单元法简介
        4.1.2 三维地质模型与有限元计算模型的构建
        4.1.3 材料介质参数选取与计算
        4.1.4 约束条件与边界条件
        4.1.5 主要活动断裂
    4.2 模拟结果合理性检验
    4.3 松辽盆地及周边构造单元三维应力场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4.3.1 松辽盆地及周边构造单元内主应力值分布特征
        4.3.2 盆地及周边构造单元内主压应力方向特征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松辽盆地应力场成因机制探讨
    5.1 深大断裂对该区不同深度应力场特征的影响
        5.1.1 敦化-密山断裂
        5.1.2 依兰-伊通断裂
        5.1.3 嫩江断裂
    5.2 深大断裂及西太平洋板块俯冲对松辽盆地应力场形成的相关性探讨
    5.3 小结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4)纱岭金矿深部地层岩体力学性能与深竖井围岩稳定性分析及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文献综述与研究内容
    2.1 “深部”的科学界定
    2.2 竖井开挖围岩稳定性分析及控制技术
    2.3 岩爆机理及控制措施研究
        2.3.1 岩爆机理研究现状
        2.3.2 岩石冲击倾向性研究
        2.3.3 岩爆防治措施研究
    2.4 岩体能量理论研究
        2.4.1 岩体储能特征研究
        2.4.2 岩体能量耗散特征研究
        2.4.3 深部岩体能量释放特征
    2.5 声发射在围岩稳定性评价中的应用
        2.5.1 声发射不可逆特征研究
        2.5.2 声发射b值研究
        2.5.3 岩石破裂前兆频谱特征分析
    2.6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3 纱岭金矿主井地层完整性评价及地应力分布特征
    3.1 纱岭金矿主井穿越地层完整性评价
    3.2 地应力测量结果分析
        3.2.1 地应力测量目的及意义
        3.2.2 水压致裂地应力测量系统及测试过程
        3.2.3 地应力测量结果分析
        3.2.4 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分布特征
    3.3 本章小结
4 纱岭金矿深部地层岩石力学性能与冲击危险性分析
    4.1 岩样采集与制备
    4.2 深部地层岩石细观结构特征
        4.2.1 岩石矿物成分及结构形貌
        4.2.2 深部地层岩石孔隙结构特征
    4.3 单轴压缩作用下深部地层岩石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4.3.1 试验方案及力学特征
        4.3.2 单轴压缩作用下声发射能量特征
        4.3.3 深部岩石单轴压缩作用下裂纹扩展特征
        4.3.4 深部地层岩石脆性强度特征
    4.4 深部地层岩石三轴压缩作用下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4.4.1 试验方案及力学特征分析
        4.4.2 三轴压缩作用下声发射时、频参数变异性
        4.4.3 AE时间序列分形特征
    4.5 深部地层岩石抗拉强度及加载速率效应试验研究
        4.5.1 试样制备及试验方法
        4.5.2 深部岩石抗拉强度加载速率效应
    4.6 深部地层岩石动态冲击作用下力学特征
        4.6.1 试验设备简介
        4.6.2 动态力学特征
        4.6.3 动态冲击下岩样破坏形态
    4.7 循环加卸载作用下深部地层岩石力学性能及AE特征研究
        4.7.1 循环加卸载试验方案
        4.7.2 循环加载对岩体力学性能影响研究
        4.7.3 不同围压下岩样扩容特征
        4.7.4 深部地层岩石失稳破坏过程与AE信号相关性研究
    4.8 不同深度地层岩石冲击危险性
        4.8.1 冲击倾向性综合评价
        4.8.2 不同埋深岩石冲击危险性
    4.9 本章小结
5 深部地层岩石能量演化机制及失稳判据研究
    5.1 单轴压缩作用下岩石储能能力随深度变化规律
    5.2 三轴压缩作用下深部地层岩石储能特征
    5.3 深部地层岩石能量演化机制
        5.3.1 能量计算方法
        5.3.2 能量演化及分配规律
        5.3.3 不同应力水平作用下岩石冲击危险性
        5.3.4 工程扰动能量响应特征
        5.3.5 基于耗散能岩石损伤及失稳判据
    5.4 深部地层岩石失稳破坏能量演化与AE信号相关性
        5.4.1 岩石不可逆特征研究
        5.4.2 声发射b值演化特征
        5.4.3 循环加卸载累计振铃计数与应变关系研究
    5.5 冲击载荷下深部花岗岩能量耗散特征
    5.6 开挖扰动岩体能量路径探讨
    5.7 本章小结
6 深竖井开挖围岩稳定性分析及控制技术
    6.1 深竖井围岩稳定性评价指标
    6.2 纱岭金矿主井深部地层开挖围岩稳定性
        6.2.1 Hoek-Brown准则确定岩体参数
        6.2.2 主井开挖位移场随深度变化特征
        6.2.3 主井开挖应力场和塑性区随深度变化规律
    6.3 不均匀地层对深部井筒稳定性影响
    6.4 基于破坏接近度的围岩稳定性分析
    6.5 不同深度地层能量场分布特征
    6.6 主井深部地层危险区域综合分析及预测
    6.7 主井深部地层围岩稳定性控制措施
    6.8 本章小结
7 结论及创新点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5)循环加卸载下岩石的声发射特性及Kaiser效应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岩石声发射的研究现状
        1.2.2 Kaiser效应的研究现状
        1.2.3 其他相关研究
        1.2.4 研究现状综述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声发射及参数分析法
    2.1 声发射
        2.1.1 声发射技术
        2.1.2 kaiser效应
        2.1.3 Felicity效应
    2.2 声发射参数分析法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试验设备及方案
    3.1 试验设备
        3.1.1 试样加工设备
        3.1.2 加载及监测设备
    3.2 岩样加工及编号
        3.2.1 标准岩样制备
        3.2.2 标准岩样精度检测
        3.2.3 试样的基本物理力学性质
        3.2.4 试样编号及数据预处理
    3.3 试验方案及过程
        3.3.1 试验方案
        3.3.2 试验过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试验结果及分析
    4.1 花岗岩的声发射特征及Kaiser效应研究
        4.1.1 全局声发射特征分析
        4.1.2 Kaiser效应分析
    4.2 砂岩的声发射特征及Kaiser效应研究
        4.2.1 全局声发射特征分析
        4.2.2 Kaiser效应分析
    4.3 片麻岩的声发射特征及Kaiser效应研究
        4.3.1 全局声发射特征分析
        4.3.2 Kaiser效应分析
    4.4 分级循环加载下岩石破坏过程分析
        4.4.1 岩石的能量演化分析
        4.4.2 基于声发射的岩石破坏机制分析
        4.4.3 岩石破坏模式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岩石Kaiser效应测试地应力
    5.1 岩石Kaiser效应测地应力理论
        5.1.1 基本理论
        5.1.2 地应力理论公式
    5.2 试验方案及过程
    5.3 试验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6)蓬莱7-6区域硬脆性泥页岩井壁稳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井壁失稳机理
        1.2.2 硬脆性泥页岩水化
        1.2.3 井壁稳定措施
    1.3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1.4 论文研究内容
第2章 蓬莱7-6 区块概况及失稳机理分析
    2.1 蓬莱7-6 油田地质概况
    2.2 创新单井图版分析井壁失稳机理
第3章 蓬莱7-6 地应力分布规律研究
    3.1 地应力研究的方法
    3.2 地应力的室内实验研究
    3.3 地漏试验分析地应力
    3.4 地应力方向的判别
    3.5 通过测井资料数据建立地应力剖面
    3.6 蓬莱7-6 油田地应力主要认识
第4章 易失稳层段岩性组分及强度规律
    4.1 岩石矿物组分分析
    4.2 蓬莱7-6 油田岩心强度实验
        4.2.1 地层强度实验原理
        4.2.2 岩石强度试验步骤
        4.2.3 试验数据的处理
    4.3 地层强度剖面建立
    4.4 蓬莱7-6 油田岩石组分和岩石强度主要认识
第5章 泥页岩水化作用对井壁稳定性影响分析
    5.1 泥页岩水化作用对井壁稳定性影响机理
        5.1.1 泥页岩水化对上部软泥岩地层的影响分析
        5.1.2 泥页岩水化对下部硬脆性地层的影响分析
    5.2 蓬莱7-6 油田水化作用对井壁稳定影响
        5.2.1 水化实验
        5.2.2 回收率实验
        5.2.3 膨胀率实验
第6章 钻井液安全密度窗口及定向井轨迹优化
    6.1 地层孔隙压力的确定方法
        6.1.1 声波时差法原理
        6.1.2 声波时差的数据收集
        6.1.3 声波时差正常趋势线的建立
        6.1.4 地层孔隙压力计算
    6.2 地层坍塌压力的计算
    6.3 地层破裂压力的计算
    6.4 地层漏失压力的计算
    6.5 蓬莱7-6 油田三压力计算结果
    6.6 斜井安全窗口分析及井眼轨迹优化
    6.7 泥浆安全密度窗口的认识
第7章 蓬莱7-6 油田井壁失稳控制措施
    7.1 井壁失稳主控因素分析
    7.2 井壁失稳次要因素分析
第8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平顶山东部矿区的构造应力及其对煤与瓦斯突出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煤与瓦斯突出机理研究现状
        1.2.2 地质构造对煤与瓦斯突出的影响研究现状
        1.2.3 区域构造应力研究现状
        1.2.4 构造演化对煤与瓦斯突出的影响研究现状
        1.2.5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2 平顶山东部矿区的构造应力及构造演化研究
    2.1 平顶山东部矿区地质背景
    2.2 构造应力研究方法
        2.2.1 古构造应力研究方法
        2.2.2 现代构造应力研究方法
    2.3 平顶山东部矿区节理现场观测及古构造应力反演
        2.3.1 野外节理现场观测
        2.3.2 井下节理现场观测
        2.3.3 古构造应力特征研究
    2.4 平顶山东部矿区现代构造应力研究
        2.4.1 地应力测试数据搜集
        2.4.2 地应力特征研究
        2.4.3 现代构造应力特征研究
    2.5 平顶山东部矿区成煤后构造演化分析
    2.6 本章小结
3 构造应力对构造煤发育的控制作用
    3.1 平顶山东部矿区构造煤发育特征现场观测
        3.1.1 构造煤分类及研究方法
        3.1.2 构造煤区域发育规律现场观测
        3.1.3 构造煤层域发育规律现场观测
        3.1.4 构造煤局部发育规律现场观测
    3.2 构造应力对构造煤发育的控制作用分析
        3.2.1 构造煤的微观裂缝观测及形成的构造应力类型分析
        3.2.2 构造应力叠加作用形成构造煤机制
        3.2.3 断褶带构造应力形成构造煤机制研究
    3.3 平顶山东部矿区构造应力演化控制构造煤发育研究
    3.4 本章小结
4 构造应力对瓦斯赋存的影响研究
    4.1 平顶山东部矿区瓦斯赋存规律研究
        4.1.1 瓦斯含量测定及其分布特征
        4.1.2 瓦斯压力测定及其分布特征
        4.1.3 断褶构造带瓦斯赋存异常
    4.2 构造应力影响瓦斯渗透性真三轴实验研究
        4.2.1 真三轴实验煤岩试样制作
        4.2.2 真三轴压-渗实验装置简介
        4.2.3 真三轴压-渗实验方案及步骤
        4.2.4 真三轴应力条件下构造应力影响煤岩试样渗透率规律研究
    4.3 构造应力对瓦斯赋存的影响机制研究
        4.3.1 构造应力影响煤层瓦斯生成量研究
        4.3.2 构造应力影响瓦斯扩散运移分析
        4.3.3 构造应力影响瓦斯渗流运移研究
        4.3.4 构造应力叠加作用影响瓦斯赋存研究
        4.3.5 构造应力对瓦斯保存环境的影响
    4.4 构造应力演化对平顶山东部矿区煤层瓦斯赋存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5 构造应力影响煤与瓦斯突出动力数值模拟研究
    5.1 平顶山东部矿区煤与瓦斯突出特征
        5.1.1 突出强度分析
        5.1.2 突出类型分布
        5.1.3 突出工作面类型分析
        5.1.4 煤与瓦斯突出点分布特征
        5.1.5 煤与瓦斯突出动力特征
    5.2 现代构造应力作用下正断层区掘进工作面应力演化及突出风险分析
        5.2.1 煤与瓦斯突出能量演化规律
        5.2.2 工程背景及三维数值模型建立
        5.2.3 构造应力方向与掘进方向夹角不同时掘进工作面应力演化
        5.2.4 构造应力方向与掘进方向夹角不同时掘进工作面突出风险分析
        5.2.5 构造应力作用强度不同时掘进工作面应力演化
        5.2.6 构造应力作用强度不同时掘进工作面突出风险分析
    5.3 现代构造应力作用下逆断层区掘进工作面应力演化及突出风险分析
        5.3.1 工程背景及三维数值模型建立
        5.3.2 构造应力方向与掘进方向夹角不同时掘进工作面应力演化
        5.3.3 构造应力方向与掘进方向夹角不同时掘进工作面突出风险分析
        5.3.4 构造应力作用强度不同时掘进工作面应力演化
        5.3.5 构造应力作用强度不同时掘进工作面突出风险分析
    5.4 现场突出事故验证
        5.4.1 地质构造对突出的影响
        5.4.2 构造应力方向与掘进方向夹角对突出的影响
        5.4.3 构造应力大小对突出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6 构造应力影响煤与瓦斯突出机制研究
    6.1 古构造应力影响煤与瓦斯突出机制
    6.2 现代构造应力影响煤与瓦斯突出机制
        6.2.1 现代构造应力为突出提供弹性应变能
        6.2.2 现代构造应力影响煤层瓦斯膨胀能
    6.3 基于构造应力影响突出理论的防突措施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录
    附表A 平顶山东部矿区戊组煤瓦斯含量数据
    附表B 平顶山东部矿区己组煤瓦斯含量数据
    附表C 平顶山东部矿区己组煤瓦斯压力数据
    附表D 平顶山东部矿区丁组煤煤与瓦斯突出事故统计
    附表E 平顶山东部矿区戊组煤煤与瓦斯突出事故统计
    附表F 平顶山东部矿区己组煤煤与瓦斯突出事故统计

(9)复合煤层水力冲孔卸压增透机制及高效瓦斯抽采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存在的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复合煤层地质构造特征及煤体特点
    2.1 地质构造成因
    2.2 煤层结构及瓦斯赋存特征
    2.3 煤体基础物性参数及微观孔隙结构特征
    2.4 复合煤层瓦斯治理瓶颈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复合煤层煤体力学损伤特性
    3.1 力学实验方法
    3.2 构造煤型煤压制方法
    3.3 煤体基础力学特性
    3.4 不同力学路径下的煤体损伤变形特征
    3.5 基于声发射监测的煤体细观损伤特征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复合煤层煤体渗透率演化特性
    4.1 实验方法
    4.2 不同力学路径下煤体渗透率演化测定
    4.3 煤体损伤增透及瓦斯运移控制模型
    4.4 复合煤层煤体增透特性
    4.5 本章小结
5 复合煤层水力冲孔卸压增透机制
    5.1 复合煤层水力冲孔效果
    5.2 复合煤层水力冲孔物理相似模拟
    5.3 水力冲孔前后复合煤层力学损伤
    5.4 水力冲孔前后复合煤层渗透率分布及瓦斯抽采
    5.5 复合煤层水力冲孔卸压增透机制
    5.6 本章小结
6 复合煤层水力冲孔瓦斯抽采技术
    6.1 高压水力冲孔一体化装备研发
    6.2 水力冲孔瓦斯抽采系统保障及施工工艺流程
    6.3 水力冲孔有效抽采半径测定及煤层瓦斯预抽钻孔设计
    6.4 本章小结
7 水力冲孔现场应用效果考察
    7.1 工作面概况
    7.2 煤层变形及渗透率变化
    7.3 煤层瓦斯抽采情况对比分析
    7.4 瓦斯预抽后煤巷掘进情况
    7.5 本章小结
8 主要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华庆地区低孔低渗储层地应力计算及分布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创新点
第2章 华庆地区地质、测井和工程力学概况
    2.1 地质构造和地层特征
        2.1.1 地质构造和地质分层
        2.1.2 岩石特征
        2.1.3 储层特征
    2.2 测井概况
    2.3 储层工程力学概况
第3章 模拟地层条件的岩石力学及地应力测试及分析
    3.1 三轴压缩剪切破坏实验岩石力学参数测量原理及方法
        3.1.1 三轴岩石力学实验方法原理
        3.1.2 岩心三轴压缩剪切破坏实验结果及影响因素分析
    3.2 三轴压缩声发射凯塞尔(Kaiser)测量地应力的方法和原理
        3.2.1 声发射凯塞尔测量地应力的方法原理和仪器
        3.2.2 Kaiser-AE岩心取样要求及地应力测量计算公式
        3.2.3 波速各向异性与凯塞尔效应相结合测量地应力
        3.2.4 具体测试步骤
        3.2.5 Kaiser声发射地应力实验结果及影响因素分析
第4章 各向异性储层岩石力学和地应力解释方法研究
    4.1 低孔低渗储层岩石力学和地应力的测井响应特征分析
    4.2 横波时差的提取和构建方法
        4.2.1 横波时差的构建方法
        4.2.2 快慢横波、斯通利波时差提取
    4.3 动静态岩石力学关键参数(E,PR)的转换模型建立
    4.4 各向异性岩石力学参数解释模型的建立
        4.4.1 各向同性地层的岩石力学参数计算模型
        4.4.2 各向异性地层的岩石力学参数计算模型
    4.5 Biot系数和异常地层孔隙压力计算方法
        4.5.1 Biot弹性系数的测井计算方法
        4.5.2 地层异常低压的测井计算方法
    4.6 各向异性地层的地应力计算新模型建立
        4.6.1 上覆岩层压力(垂直应力)的计算
        4.6.2 水平最大、最小地应力的计算
第5章 低孔低渗储层岩石力学计算软件研制及应用效果分析
    5.1 LogCRMS软件设计思想
    5.2 LogCRMS软件模块功能及使用说明
    5.3 LogCRMS软件应用实例与效果分析
第6章 华庆地区长6-长8段储层地应力分布规律研究
    6.1 长6-长8段储层地应力数据的分层提取
    6.2 井点地应力网格化估值方法
    6.3 地应力等值图绘制技巧及考虑的因素
    6.4 工区地应力分布变化规律分析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附录

四、用Kaiser效应测定地应力的新认识(论文参考文献)

  • [1]松辽盆地南部伏双大地区断层封堵性研究[D]. 王生奥. 吉林大学, 2021(01)
  • [2]基于深度学习的岩石微破裂演化声发射行为特征[D]. 杨道学. 江西理工大学, 2021(01)
  • [3]松辽盆地现今应力环境研究[D]. 王斌.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21(01)
  • [4]纱岭金矿深部地层岩体力学性能与深竖井围岩稳定性分析及控制[D]. 裴峰. 北京科技大学, 2020
  • [5]循环加卸载下岩石的声发射特性及Kaiser效应特征研究[D]. 曹龙辉. 燕山大学, 2020(01)
  • [6]蓬莱7-6区域硬脆性泥页岩井壁稳定研究[D]. 张天玮.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20
  • [7]平顶山东部矿区的构造应力及其对煤与瓦斯突出影响研究[D]. 宫伟东.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20(04)
  • [8]Kaiser效应方向独立性的控制参数理论分析[J]. 傅翔,班宇鑫,谢强,江小城. 岩土工程学报, 2019(12)
  • [9]复合煤层水力冲孔卸压增透机制及高效瓦斯抽采方法研究[D]. 张荣. 中国矿业大学, 2019(01)
  • [10]华庆地区低孔低渗储层地应力计算及分布规律研究[D]. 么勃卫. 西南石油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凯撒效应测量地应力的新认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