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向韩国出口食糖

菲律宾向韩国出口食糖

一、菲律宾将向韩国出口蔗糖(论文文献综述)

卜郁倩[1](2021)在《美国对菲律宾粮食援助政策研究(1961-1968)》文中提出

周莹[2](2020)在《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新闻标题是人们接触新闻的第一窗口。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新闻愈发成为了人们获取新闻信息最便捷快速的渠道。其中,“今日头条”作为当代在线用户数量最多的门户网站,在传播新闻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本文利用爬虫技术抓取了2019年3月至2019年5月的今日头条客户端新闻标题作为研究语料。分别从词汇、语法、修辞、语用等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在词汇方面,统计了今日头条新闻标题中的高频词,分类分析后我们发现标题中名词、动词使用最为广泛。在语法方面,新闻标题主要有单句式、组合式、成分缺省式这三类句型结构,在句类的选择上,以陈述句和疑问句为主。在修辞方面,从标题的词语层面的修辞、辞格层面的修辞这两个部分对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进行探讨。最后,从语用角度结合关联理论具体分析语料,我们发现标题创作是制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一种交际,关键在于激发读者结合语境取得最佳关联。

崔翠翠[3](2020)在《美国对菲律宾的援助研究(1945-1968)》文中研究指明冷战时期,美国出于本国和盟国安全考虑,向盟国及占重要战略地位的国家提供了长期军事、经济援助。美苏冷战爆发后,菲律宾由于其重要的战略位置和与美国的特殊关系,成为美国在亚洲地区遏制共产主义扩张的重要基地之一。菲律宾独立后,为了继续维护在菲律宾的特殊权利,美国向菲律宾提供了相当规模的军事、经济援助,以此来影响菲律宾国内政治、经济情况,使菲律宾的发展符合美国的利益,志在把菲律宾打造成亚洲地区宣扬其民主的“橱窗”,并在国际上做出有利于美国的外交选择,把菲律宾变成美国遏制共产主义扩张的前沿阵地。本文以美国对菲律宾提供的军事、经济援助为研究内容,从国际关系和外交政策的角度研究美国对菲律宾的外援政策,以具体数据分析美国对菲律宾援助的数额和援助实施的效果。在此基础上认识美国对菲律宾援助的基本情况,以及美国对菲律宾援助变化的原因,并深层次分析引起援助政策变化的美国外交政策的调整及其原因,剖析美国外交政策变化和美国外援及外援政策变化之间的关系。第一章为了使研究内容更加明确,综述了美国外援的发展历程,明确对外援助的相关概念并界定对外援助的相关范围。美国是近现代西方国家中对外提供援助最具典型性的国家之一,这种典型性不仅表现在其外援政策在国内备受争论,支持和反对论者针锋相对,而且表现在美国把外援作为其外交政策的实现手段。总体上来看,其援助主要历经了四个阶段的发展,每个阶段的发展变化都与冷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这一层面上可以说美国外援是冷战的催生物。而菲律宾作为美国唯一的殖民地,在独立后与美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战后由于冷战的影响,菲律宾成为美国推行其亚洲战略的重要前沿阵地。菲律宾在二战中损失巨大,美国通过各种援助维持在菲律宾的特殊地位。通过对美菲关系的回顾和梳理,能更加清晰的展现菲律宾的历史发展以及菲律宾在美国外交中的战略地位。第二章分析受冷战影响的美国对菲律宾外交政策的变化,以及受外交政策变化所引起的美国对菲律宾援助政策的调整和变化。战后初期,由于美国“先欧后亚”的防御政策,东南亚地区未成为美国关注的重点。所以此时的美国对菲律宾援助,更多的是临时救济援助,相关援助工作多是在联合国善后救济属的项目下进行的。且美国为了实现本国利益,不惜以菲律宾先通过贝尔贸易法案美国才通过菲律宾复兴法案相要挟,足见此时菲律宾在美国的战略安排中的地位并不十分明显。新中国的成立使美国利用中国防御苏联的计划破产,导致美国最初的外交构想流产,亚洲地区的权力平衡面临重组。美国重新调整其亚洲政策,扶植日本,构建沿海岛链防御线,菲律宾成为美国防御共产主义的重要沿海岛链,并加强了对菲律宾的援助,意在把菲律宾打造成美国在亚洲地区宣扬其民主的代表。但面对战后残败的菲律宾,美国对菲律宾的援助带有严重的应急性,且数量不足,这使得美国对菲律宾目标与实际行动之间有所脱节,援助效果欠佳。第三章论述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对菲律宾援助。这一阶段的援助带有明显的冷战色彩,所以军事援助占主要地位,经济援助只是作为军事援助的补充,提供经济援助的目的是为了更大限度的发挥军事援助的作用。并且随着冷战的发展,美国调整了亚洲政策,积极扶植日本。为了配合美国的日本政策,美国积极推进菲日战争赔偿问题的解决。可以说菲日条约的签订,与美国对菲律宾的逼迫密不可分,而菲律宾为了获取美国援助,也只能吞下这个苦药丸。朝鲜战争的爆发使亚洲地区的冷战转为热战,为了稳定亚洲局势,美国加速对日媾和进程,积极促使菲日就战争赔偿问题达成和解。与此相关美国对菲律宾援助的也进入白热化阶段,安全、遏制成为此阶段美国外援的中心目标。为了更好的实施对菲援助,美国派遣“贝尔调查团”专门赴菲开展实际调查,以调查结果作为对菲律宾援助的指导。这一阶段美国对菲律宾的援助,无论从援助的数量还是方式上来看,军事援助都占有大量比重。这也构成了此阶段美国对菲律宾援助的显明特点,以军事援助为主,经济援助则是为了更好的配合军事援助。第四章主要研究肯尼迪、约翰逊时期美国对菲律宾援助。美国在60年代的援助政策出现了较大幅度的调整,最明显的变化有两个方面,一是从援助范围上来看,扩大到广大的欠发达国家和地区,并不仅仅局限于与美国安全利益相关的国家和地区;二是援助更加制度化,颁布了《外援法案》,并增加了经济援助的比重。美国的外援政策之所以调整,与60年代美苏冷战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密不可分,美苏两国争夺的范围延伸到全世界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由于欠发达国家特殊的国情,这些国家对于发展经济的渴望非常强烈,所以美国外援政策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削减了军事援助的数量,增加经济援助的比重。在此指导下,美国对菲律宾的援助也相应的进行了调整,改变以往注重菲律宾安全、遏制方面的作用,更加关注菲律宾的经济发展情况,着力解决菲律宾面临的国内经济问题。美国对菲律宾援助政策的调整也与当时美国所处的国际环境相关,当时美国深陷越战泥潭,外交上处于孤立的地位。为了改变这种局势,美国急于想获得菲律宾对其越战政策的支持,并积极促使菲律宾出兵越南,为此美菲就菲律宾出兵越南问题进行了长期的周旋和谈判。诚然在外交地位上,菲律宾是小国,美国是超级大国,菲律宾明显处于劣势。但是菲律宾利用美国想借助菲律宾改变其在越南政策上的孤立地位,也相应的获得了因出兵越南的援助。最终菲律宾出兵越南,美国增加对菲律宾的援助,并且菲律宾也借机解决了两国之间拖了将近20年的战争赔偿问题。第五章从总体上评述了美国对菲律宾的外援政策。美国对菲律宾的援助,在不同时期就援助的特点和内容都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这与美国对菲律宾援助政策以及外交政策的变化相关。但无论援助及援助政策如何变化,其安全和防御政策的主基调始终未变。外援作为美国实现在菲律宾外交目标的地位和手段未变,都是美国实现亚洲政策,防御共产主义颠覆的重要工具。从这一点来分析,外援在实现美国外交政策方面具有独特的地位。战后美国通过各种援助来影响菲律宾的国内政治经济,并使菲律宾做出有利于美国的外交选择。菲律宾作为小国、弱国,在于美国交涉的过程中,并非一无所获,而是或多或少的拥有一定的发言权,甚至在与美国的周旋过程中,部分的实现了自己的诉求。从根本上来看,这与菲律宾在美国亚洲战略中的重要地位有关。冷战爆发后,菲律宾作为美国战略防御的沿海岛链,其战略地位备受美国重视,可以说借助自身的战略优势,菲律宾也拥有了一些有限的话语权。但是只要美苏对立的局势不变,冷战仍是双方的较量方式,美国对菲律宾援助就不会出现根本性变化。余论部分考察了70年代后美国对菲律宾援助的基本情况。总体而言,由于菲律宾外交自主性的提高和美国外援效果的有限性,美国主张大范围的缩减对菲律宾援助,并对菲援助提出种种限制条件。但在援助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对菲律宾援助并未出现大范围的减少,这反映出美国对菲律宾援助的矛盾心理。一方面由于菲律宾的国内政治、经济情况,美国不愿过多的承担对菲律宾援助责任;另一方面,美国出于安全利益的考虑又不能放弃对菲律宾援助。归根结底美国在菲律宾的利益和菲律宾在实现美国的外交政策方面的有限性,使得美国对菲律宾援助成为美国食之无味又不能放弃的鸡肋。国际局势纷繁复杂,千变万化,而菲律宾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它与美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也会因亚洲局势的变动变得紧密或疏远,但无论怎么变化,只要菲律宾在美国外交政策中的战略地位不变,美菲之间这种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就不会出现根本性的变化。

姬振天[4](2019)在《“东盟10+3”框架下跨境贸易人民币计价结算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世界经济风险持续上升,保护主义、单边主义等负面影响加大,中国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等领域的纠纷日益加剧。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全球产业格局和金融稳定受到严重冲击,经济运行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美国单方面加征关税,挑起贸易争端对我国经济特别是企业预期的影响不断显现。就人民币国际化而言,当前正是人民币国际化发展承上启下的关键时刻,如何结合“一带一路”倡议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建设,推动人民币国际化高质量发展,是破解中美贸易摩擦等外部经济对中国经济发展负向冲击的关键一招。本文的切入点是在区域经济合作框架下,引入货币国际化相关理论,深入研究在与中国具有密切经贸联系且合作机制较为成熟的“东盟10+3”范围内,人民币成为跨境贸易计价结算货币的相关问题。主要思路是:经济发展推动了区域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又进一步促进了经济发展,并使区域内商品、货币、生产要素和技术等加速流动,打破了传统的国别界限,扩大了市场,促进了区域内各成员国间的经贸交流。在此过程中,为了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降低交易成本,避免汇率风险,区域内各国会根据自身情况,基于利润最大化、成本最小化原则,选择适合的货币作为贸易开展的计价结算货币,该货币使用的国家越多,越说明该货币在区域内具有较强影响力。本文通过参考借鉴英镑、美元、欧元、日元等国际货币成为主要贸易计价结算货币的历程,研究人民币在“东盟10+3”范围内成为贸易计价结算货币的相关问题,以便为今后我国人民币国际化发展提供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意见建议。基于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本文重点探讨了3个方面的问题:(1)找出人民币在“东盟10+3”区域内被选择作为跨境贸易计价结算货币的决定因素;(2)分析人民币在“东盟10+3”区域内成为跨境贸易计价结算货币需要具备的条件;(3)研究在中国与“东盟10+3”各伙伴国贸易中使用人民币计价结算产生的影响效应。本文在以下3个方面对现有文献有所贡献:第一,本文针对当前中国资本项目尚未实现完全开放,人民币尚未实现完全可自由兑换,短期内人民币难以具备全面国际化条件,但人民币走出国门又势在必行、不可避免的背景下,立足与中国具有密切经贸联系且合作机制较为成熟的“东盟10+3”这一特定区域,聚焦人民币在跨境贸易中发挥的计价结算功能,研究人民币在该区域内被选择作为贸易计价结算货币的决定因素、需要具备的条件以及对中国与伙伴国间贸易产生的影响效应,以期通过相关结论的得出,助力人民币国际化发展,并为今后在诸如RCEP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等更大区域,依托人民币某项职能,分析人民币国际化相关问题,提供前期研究准备。第二,长期以来受到数据等的限制,以往文献对选择人民币作为跨境贸易计价结算货币决定因素和影响因子的研究,以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为主,缺乏一个能够接受实证检验的系统性数理分析框架。本文的创新在于构建了一个在两国间贸易往来中,一国货币被另一国接受并成为计价结算货币的模型,通过运用“东盟10+3”各伙伴国使用人民币结算的面板数据,对模型推导得出的8个理论假设进行实证检验,得到选择使用人民币计价结算的决定因素。第三,本文借鉴国外分析货币联盟或使用共同区域货币给区域内各国带来贸易创造效应的研究方法,运用基于原产国可贸易品消费者CES效用函数的Armington模型进行理论分析,通过引入引力模型,运用OLS和LSDV两种方法,在不同样本中对理论假设进行实证检验,分析使用人民币计价结算对中国与“东盟10+3”伙伴国间贸易产生的影响效应。经过分析研究本文的基本结论为:第一,综合英镑、美元、欧元、日元等成为国际贸易主要计价结算货币的路径和经验,给人民币的启示有:在网络外部性作用下,国际货币在一定时期内有其使用惯性,因此人民币不可能一蹴而就地成为关键的、被国际广泛认可的,能充分发挥国际货币职能属性的主导型国际货币,而应以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方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抛开英镑和美元特定且难以复制的历史因素,英美两国无一例外的都抓住了产业革命的契机,在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产业变革中获得先机,这对今天正处于转型升级与结构调整关键期的中国来说尤为重要。另外,美元在资源类产品及原材料等大宗商品贸易中取得的计价结算货币地位,值得人民币学习、借鉴与争取。德国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和国际贸易基础,高异质性的贸易商品,低通货膨胀率且马克币值稳定的经验值得人民币借鉴。日本出口产品差异化程度偏低,对美国市场具有较大的依赖性,资本账户开放后,导致日元的计价结算与国际储备功能发展不平衡,出现“再贷款”现象,最终使日元被过度高估,造成泡沫经济的教训值得人民币深刻汲取。就目前中国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发展而言,贸易类型仍以货物贸易为主,跨境贸易人民币使用主要集中在亚洲的东亚和东南亚地区,除了香港份额最高外,其次就是在“东盟10+3”范围内,所以当前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计价结算的重点应主要集中在“东盟10+3”范围内,因为只有明确研究重点,才能有的放矢,最终得出对本文研究对象富有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的有效结论。第二,在进一步验证并明确了“东盟10+3”这一本文研究的重点范围后,通过构建跨境贸易计价结算货币选择模型,推导得出8个关于跨境贸易计价结算货币选择决定因素的理论假设,并运用面板数据对其进行了实证检验。分析结论为:在“东盟10+3”范围内,一国经济规模,中国与伙伴国间的议价能力,伙伴国国内市场条件,伙伴国通货膨胀率及汇率波动程度,中国与伙伴国间货币的交易成本,伙伴国货币与人民币的联动性以及中国与伙伴国间贸易品异质性程度等是决定人民币被选择作为计价结算货币的关键因素,但是现有模型和数据暂无法判定金融市场发展以及其开放程度对“东盟10+3”伙伴国选择使用人民币计价结算的影响,这也是本文今后的研究重点。第三,在初步论证了人民币在“东盟10+3”区域内被选择作为跨境贸易计价结算货币决定因素的基础上,通过与其他主要跨境贸易计价结算货币以及区域内各国货币的横向对比与纵向对比得出:从经济规模上看,中国的经济规模已经为人民币在“东盟10+3”范围内充当贸易计价结算货币奠定了坚实基础。从国际贸易层面上看,中国对外贸易结构仍然存在大而不优的状况。从国际金融层面上看,中国在汇率制度的灵活性,金融市场的开放度,资本交易管制程度,以及通货膨胀、货币交易成本、人民币汇率波动性等方面与区域内部分伙伴国或与主要国际贸易计价结算货币发行国相比都不具备显着竞争优势,甚至在个别领域发展仍然滞后。从货币风险上看,人民币的汇率风险具有一定不确定性及复杂性,在货币流通、交易的风险管控竞争力上仍弱于其他主要的贸易计价结算货币。从对区域内各国货币的影响程度上看,美元仍然是区域内最具影响力的货币,欧元与英镑对特定国家货币具有一定影响力,人民币近年来的影响力总体呈上升趋势,相比之下日元呈下降趋势。第四,分析了在“东盟10+3”区域内选择人民币作为计价结算货币的决定因素和需要具备的条件后,本文通过测算市场提供不对称依赖度(MSAD)和产品提供不对称依赖度(PSAD),将研究数据分成3种不同类型的样本进行分类回归,在使用基于原产国可贸易品消费者CES效用函数的Armington模型,对两国间贸易状况进行模拟,并推导得出了4个理论假设的基础上,运用引力模型对3个不同类型的样本,分别使用OLS法和LSDV法回归分析得出:在中国与“东盟10+3”各伙伴国贸易中,就总体样本而言,使用人民币作为贸易的共同计价结算货币,将会使两国贸易增加近35%,就MSAD>1的样本而言,将会使两国贸易增加40%左右,就PSAD>1的样本而言对两国贸易的影响不具有统计显着性。这一结论也验证了在条件分析中,人民币作为跨境贸易计价结算货币虽在部分领域具有显着优势,但仍有部分领域相较主要的贸易计价结算货币还有较大差距,并依然存在相关配套措施发展滞后等问题,而这也是下一步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计价结算以及人民币国际化的努力方向。

孙梅红[5](2018)在《中韩农产品贸易发展研究》文中指出中韩自1992建交以来,双方经贸关系的发展令人瞩目。在中韩FTA于2015年已签署的背景下,中韩农产品贸易再次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同时,随着中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双边贸易及发展潜力也已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要热点之一。梳理现有研究文献发现,对中韩农产品贸易的研究多集中于中韩农产品贸易现状与问题研究、中韩农产品贸易竞争性与互补性研究、中韩农产品贸易结构研究、中韩FTA影响研究等方面。中韩两国虽为重要的农产品贸易伙伴,但目前尚缺少结合中韩农产品贸易经济效应、中韩农产品贸易潜力等层面对两国农产品贸易进行的系统研究。然而在中韩FTA签署的背景下,随着其中各项贸易条款的逐步生效,中国对韩国农产品出口有望迎来新的转机,因而此项研究显得尤为必要。且现有为数不多的针对中韩农产品贸易潜力的研究,多以传统引力模型对贸易潜力进行测算,但此模型估算的是贴近实际贸易量的一个平均值,与随机前沿引力模型表达的国家间最优贸易水平有着本质区别,因而容易导致“贸易过度”。有鉴于此,本文以中韩农产品贸易发展为主线,以比较优势理论、要素禀赋理论、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理论等相关理论为依据,以现有研究成果为基础,结合本研究的实际,首先从中韩农产品贸易发展历程及中韩农产品贸易发展现状与摩擦这三个层面揭示了中韩农产品贸易发展的轨迹。随后从三个层面对中韩农产品贸易结构进行全面剖析:以HS编码系统前24章的农产品为研究对象,对中韩农产品贸易结构进行比较分析;以HS编码系统4位编码农产品对中韩农产品比较优势与对韩国农产品出口结构的相关性进行测算,以弥补以往研究采用2位编码不能具体到产品类别的不足,并绘制坐标图描述中国农产品比较优势与对韩国农产品出口结构的整合度;运用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分析中国对韩国农产品出口结构与韩国农产品进口结构的匹配性,结合结构性收益变动指数与劳伦斯指数分析中国对韩国农产品出口结构的优化度与稳定度。运用协整分析方法从两个层面分析中韩农产品贸易发展对经济的影响:中韩农产品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从产品分类层次,分析HS编码系统四大类农产品与农民收入的关系,以弥补以往研究从总量层次分析未能细化到产品类别影响的不足。采用随机前沿引力模型,选取中国及包括韩国在内的38个贸易伙伴国,运用1992-2015年的面板数据,对中韩农产品贸易潜力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年限与对象都较以往拓展很多。运用因子分析法对中韩农产品贸易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弥补以往研究从定性角度分析影响因素而不能量化影响程度的缺陷。最后从中国层面和中韩双方合作层面对中韩农产品贸易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对韩国出口的农产品由初级原材料已渐进地向部分加工品转变。历年来中国对韩国出口的主要农产品结构比较稳定,出口比重最大的是水产类;韩国对中国出口的主要农产品结构也比较稳定,出口额中水产类与糖类比重不相上下,水产类也是韩国对中国出口比重最大的种类。中国农产品比较优势与中国对韩国农产品出口结构的匹配性较高;中国对韩国农产品出口结构与韩国农产品进口需求结构匹配性在1992-2015年平均匹配系数为0.440,远小于相关性最高为“1”的临界值,但在韩国进口市场排名前十的国家中排名第三,这同时说明其他国家与韩国的匹配性也不高。协整分析表明,中国对韩国农产品出口与经济增长有长期的均衡关系;中国对韩国农产品出口是GDP的单向格兰杰原因;四大类农产品对韩国出口与中国农民收入有长期均衡关系,其中第一类(动物类产品)和第四类(食品烟草饮料类)农产品的出口可带动农民收入的增长。因子分析法表明,宏观经济因子(FDI、固定资产投资、GDP、储蓄、货币发行量、农产品进口额等)对出口的影响大于直接作用因子(韩国GDP增长率、外汇储备增长率与出口退税增长率)。随机前沿引力模型结果表明中韩两国在1992-2015年贸易效率始终在0.21-0.54间波动,中国与其他贸易伙伴国的平均效率在0.04-0.8之间,均在小于“0.8”即是“潜力巨大型”的区间,说明均属贸易潜力巨大型,农产品贸易潜力发展空间可观。随着中韩FTA的逐步推进,其中各项条款的落地生效,中韩农产品贸易发展潜力有望得到进一步的释放。

季澄[6](2018)在《奥巴马政府时期以来美国战略界对华海权评估及其政策因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世纪以来,中美关系在双边、地区及全球层面所具有的非同寻常的意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美互动进程本身的复杂性与结果的不可预期性,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复杂性与不确定性将愈加通过海权维度予以集中呈现。在美国战略界看来,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国家发展实践表明,中国正在加速由一个陆权国家向陆海复合型国家转变,“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的提出,无疑又增加了海权相较于陆权在确保国家安全、发展与繁荣方面的比重与分量,甚至不排除中国在未来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地区或全球型海洋大国的可能性。中国海权的崛起将成为影响中美关系未来走向以及地区重大利益的关键变量,这也意味着中国海权的发展正成为“一种现象”或是“一种问题”,美国需要予以认真对待,一旦战略应对失策,美国将付出类似于丧失地区主导地位的极其沉重的代价。鉴于此,美国战略界认为有必要对其发展现状与趋势做出客观、理性的评估与判断,既不宜过分夸大美国面临的风险与挑战,但也绝不忽视对美国国家安全及其领导地位可能造成切实影响的核心要素的考察。美方认为,无论从宏观战略层面还是具体实践层面看,中国海权的崛起对美国来说意义重大且影响深远,它将在未来一段时间成为塑造美国地区战略和海上实践的最大外部牵引因素。从国家大战略缔造的角度看,中国的国家现代化进程赋予其发展海权的一般性逻辑依据,也就是说,中国旨在通过海洋实现国家基本安全与基本富裕的战略谋划具有普遍意义上的合法性,是国家谋求强国地位的应有之义。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区别于中国历史上数次对海洋的探索与实践,并得以从根本上保证中国海洋战略实践的稳定性与持久性;从地缘政治博弈的角度看,美方认为,伴随中国海洋利益的不断拓展,中美双方原本在东亚地区形成的“陆海二元分离型”地区安全秩序正在被融入更多的海权要素,中国的海上实力与影响力正迅速进入东亚周边海域,并将随着时间的推移向更广阔的海域延伸。鉴于美国自身鲜明的海权属性,美国势必会对此种具有颠覆地区传统地缘格局潜能的海上实践予以高度防范与警惕,并致使其在战略态度的选择上倾向于对抗而非妥协,在此基础上锻造的美国外交政策也将丧失其应有的灵活性。此外,双方海上互动频率的增加难免带来摩擦与对抗的风险,如何有效管控此类风险并防止其升级,进而危及美国主导的东亚地区安全秩序也是美国面临的一大考验;从海权建设的角度看,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海上力量核心要素—海军的发展,正在侵蚀美国的传统海上优势地位,这将迫使美国海军重新审视其在后冷战时代面临的战略安全环境及其所应肩负的职责与角色,并将战略关注的重点由非国家行为体转向国家行为体,并以此牵引美国海权的建设,实现海权的战略回归,即将最终的战略着力点放在应对潜在的挑战者身上。与此同时,海权本身及其战略内涵在全球化时代得到了丰富与拓展,马汉倡导的海权的基本原理发生了重大改变,通过主力舰队决战赢得制海权已不再被各国海军视为“定律”。事实上,全球化背景下国家间愈发紧密的经贸联系,科技水平的跃升,使得制海权的时间和空间维度都受到极大限制,夺取制海权的目的已超出单纯的军事范畴,海上安全更多地被视为一项全球公共产品,这也促使各国在战略手段的选择上更强调合作,而非纯粹的零和博弈。总之,在美方看来,鉴于种种历史与现实原因,中美新一轮海上博弈及其所开启的权势转移进程,将很难实现半个多世纪前英美两国海上权势的和平转移,摩擦与对抗将长期伴随两国海上互动进程。但另一方面,美方始终认为摩擦与对抗并不必然导致冲突与战争,美方应寻求与中国达成最起码的海上战略谅解,有效管控分歧与摩擦,并尽可能在海上非传统安全领域与中国展开合作,进而分担其维护海上公共安全的成本。对中国来说,其与美国的海上互动需以三点认知作支撑:一是在中国真正崛起成为一个地区性海洋强国之前,中国仍是两国海上互动中的弱势一方。尽管其与美国的实力差距正逐步缩小,但在可预见的将来,美国仍享有地区海上主导权;二是中国发展海权的道路选择已上升至国家大战略层面,是全民族共同意志的体现,建设海洋强国必将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但由于自身所处地缘环境以及国家战略目标的限定,中国仍应追求旨在维护自身安全与发展利益的有限的海权,而不是与美国争夺全球海上领导权;三是美国仍是中国海权发展的最大外部限制性因素,与美国的海上互动结果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中国的和平崛起进程。对此,寻求中美海上互动新模式,构建地区海上安全合作架构,尽量降低美国对自身海上力量建设和海洋利益拓展的阻碍和干扰,理应成为中国的主要战略选项,而不是权宜之计。

郭雷庆[7](2017)在《聚居型多民族国家民主转型进程中的民族分离问题研究 ——以我国周边五国为例》文中指出民族分离问题和民主转型困境是困扰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两个重大主题。在许多国家,这两个问题同时存在,且相互影响,是一对世界性难题。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苏联和东欧国家纷纷进行政治转型,用多党竞争制取代了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同时,苏联、南斯拉夫和捷克斯洛伐克分裂成22个国家,紧接着在新独立的国家内又引发了民族分离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带头脱离苏联的俄罗斯遭遇了车臣分离主义运动的严重威胁,脱离南斯拉夫的南联盟最终一分为三:塞尔维亚、黑山、科索沃。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以“颜色革命”和“阿拉伯之春”为名在东欧、中亚、西亚和北非部分国家进行的民主转型,带来的是:格鲁吉亚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民族分离问题的恶化,乌克兰东部哈尔科夫、卢比斯克、顿涅茨克等俄罗斯族地区分离运动的爆发,埃及、利比亚、叙利亚等国的民族分裂、教派冲突、内战。这些现实例子说明,在一些多民族国家,民主转型(特指转向多党竞争制的西式民主转型)与其民族分离问题存在密切关系。这相应地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民主转型会在这些国家引发或恶化民族分离问题,而在其他一些多民族国家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如美国、澳大利亚、瑞士等国?民族分离问题对民主转型有何影响?这些国家的问题带给我们什么样的经验和教训?对这些问题的提出和研究,不仅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有很大的现实意义。民主转型与民族分离关系问题的研究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学术课题,不同发展程度、不同地理环境、不同历史文化的国家,如西班牙、土耳其、尼日利亚、缅甸、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菲律宾、泰国以及俄罗斯、乌克兰等国都曾在民主转型过程中面临民族分离甚至国家分裂的风险。这些国家在民族结构上存在共同点,即国内的多个民族各有其相对独立的集中居住地,有自己的语言、宗教、传统、习俗等,甚至有自己独特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这一共同点可被界定为“聚居型多民族结构”,存在这种结构的国家可被称之为“聚居型多民族国家”。在现代多民族国家,民族聚居、散居或杂居是一种常见的现象,而将之提升为一种国家分类方式,即进一步将多民族国家区分为聚居型多民族国家和散居型多民族国家(如美国、澳大利亚),对分析多民族国家的民主转型有着重要的方法论意义。从这一概念和方法出发,上述几个问题可归结为聚居型多民族国家与多党竞争制是否兼容的问题。本研究选取了斯里兰卡、泰国、缅甸、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等我国周边的五个聚居型多民族国家作为研究对象。之所以选这五个国家,主要与本研究出发点有关,即研究成果能够为我国的发展和安全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引以为戒的教训。在研究方法上以“聚居型多民族国家”为分析工具,通过五国案例研究,详细展现聚居型多民族国家民主转型与民族分离之间的互动关系。论文结构分为横向结构和纵向结构。在横向结构上,导论提出问题,第一章围绕“聚居型多民族国家”这一核心概念建构本文的理论框架,并对相关概念做出界定。正文依据民族结构的不同将五国划分为“两族对峙型”和“多族对峙型”,斯里兰卡、泰国、菲律宾属于前一种类型,缅甸和印度尼西亚属于后一种类型,两种类型下五国又各具特色,因此正文将其作为五个单独案例分别成章。最后总结结论。在纵向结构上,首先,描述每个国家“聚居型多民族结构”的特征,包括主要民族的地理分布、行政区划、语言、宗教、文化、历史等,然后回顾和梳理这一民族结构的构建过程及其民族关系,这是探讨每个国家民主转型与民族分离问题的历史渊源与背景。其次,分析多党议会制在每个国家的构建过程及其特征,展现聚居型多民族结构对民主转型的影响。再次,论证受聚居型多民族结构影响下的民主转型是每个国家民族分离问题产生及恶化的重要现实原因;反过来,分析民族分离问题对民主转型的影响,进而展现每个国家民主转型困境与民族分离问题的交织及相互作用。最后,论述每个国家最新一轮民主转型以来,中央政府推动民族和解的努力和效果。每章小结会对每个国家民主转型与民族分离问题的关系进行概括和总结,并提出相应的思考。本文的结论是:第一,聚居型多民族结构是民主转型引发民族分离、甚至国家分裂的基本条件,散居型多民族结构产生此类问题的风险相对较小,如美国、澳大利亚等。但这并不是说聚居型多民族国家一定会导致民族分离,甚至国家解体。聚居型多民族国家在民主转型时是否产生民族分离问题以及问题的严重程度如何主要取决于聚居规模、宗教、历史上的民族关系、跨界民族、语言、文化、经济、政治等多方面因素综合性的耦合作用。这有助于解释为何有的聚居型多民族国家产生了民族分离问题,而有的聚居型多民族国家就没有此问题,如瑞士、柬埔寨。类似地,这也有助于解释为何在聚居型多民族国家中,有的民族会产生民族分离主义,而有的民族则没有。比如斯里兰卡有6大主要民族,为何只有斯里兰卡泰米尔族表现出强烈的民族分离倾向,这不能简单地认为是民主转型对其造成的利益损害最大,而应该是上述几个因素在民主转型的刺激和影响下的综合作用。其它民族,如泰国的马来族、菲律宾的摩洛族等亦是如此。另外,本文强调了民族分离问题是聚居型多民族国家民主转型的重大风险,但并非说聚居型多民族国家民族分离问题的产生或恶化全然是民主转型引发的。第二,民主转型在斯里兰卡、泰国、缅甸、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五国民族分离问题的产生及恶化过程中大都扮演了负面角色。其内在逻辑主要在于:选举制度的“多数原则”容易形成主体民族控制型民主(Control Democracy);政党制度的“民族化”容易使政党竞争异化为民族竞争;民主转型带来的自由化使得政治参与无序、混乱,中央政府无力控制局面。在上述情况下,一些民族的民主诉求和民族分离的倾向便结合在一起。因为争取民主是为了摆脱强权,当这个强权是一个外来者时,摆脱强权的努力就首先成为摆脱异族控制的努力,在这样的国家,民族分离、争取独立就必然成为民主诉求的第一步。需要说明一点,分离民族不一定是少数民族,还有可能是主体民族。在一些国家,如本文所研究的五国,主体民族除了长久把持议会、行政、司法等国家权力外,对少数民族大都实施的是“同化”和“控制”的政策,因此,在这些国家,主体民族一般倾向于维护国家的统一,民族分离问题通常发生在少数民族身上。而另一些多民族国家,如前苏联、前南斯拉夫等国,掀起民族分离运动的反而是主体民族,如前苏联的俄罗斯族、前南斯拉夫的斯洛文尼亚族、克罗地亚族等。这主要是因为原属国的主体民族精英认为其经济利益受到少数民族地区的“掠夺”,充当了“奶牛”角色,民族利益受损,因此要摆脱少数民族的“汲取”,争取独立。叶利钦等俄罗斯领导人便利用这种俄罗斯民族主义情绪进行了选举动员,并获得成功。第三,民族分离问题及其引发的冲突、内战、恐怖袭击等是五国民主转型及民主巩固的主要障碍。内战爆发后,激进的泰米尔分离分子和僧伽罗民族主义者都极力破坏中央政府为推动民族和解而进行的宪政改革试验,使政改几乎全部失败,民族和解遥遥无期。马来穆斯林分离问题在泰国民主转型中成为不同政治势力用以政治竞争的手段,不断发生的暴恐事件成为军方干预政治的口实。缅甸的民主转型在民族武装割据下举步维艰。在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民族分离问题成为军人独裁政权的重要合法性来源。最后,通过对这五国的案例研究,我们可以将民主转型与民族分离的关系大体总结如下:在聚居型多民族国家推动民主转型,实行多党竞争制,容易引发或恶化民族分离问题,反过来,民族分离问题会阻碍民主转型及民主巩固,可能造成相关国家民主制度的瓦解,导致军事独裁(或其它形式的威权政治)。随后,民主力量与分离力量有时会交织在一起,共同反抗独裁。然而,当再次开启民主转型,恢复多党竞争制时,民族分离问题可能会复发、恶化,对民主转型及民主巩固再次构成威胁,最终造成相关国家民主倒退和民族分离问题恶化的双重困境。因此,这带给我们的启示是:在聚居型多民族国家推动民主转型必须要慎重,民主化道路一定要适合本国国情,循序渐进。对于我国来说,在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同时要警惕颜色革命,维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并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这不只是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内在要求,而且是维护我国多民族国家统一的基本保障。

范氏水[8](2015)在《东盟自贸区发展背景下越南外向型企业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认为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已然成为必然趋势,东盟自贸区的建立和发展正是该进程的表现之一。越南1995年参加东盟自贸区是一个历史性事件。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越南经济水平没有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等东盟成员国发达,但是越南不断努力完成东盟的经济、政治、社会的合作项目,特别是在有关经济方面的合作,越南是所有完成AFTA/CEPT国家中,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在这一背景下,越南外向型企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遇到了严峻的挑战。本文认为:东盟市场是一个庞大的、活力巨大的市场,AFTA的发展为越南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提供了重大的机遇:如通过东盟市场可获得价格更优越、种类更丰富的生产资源,有利于企业降低生产成本;又如融入竞争更加激烈的国际市场,有利于企业的优胜劣汰,催生优秀的、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越南企业,从而有利于越南经济的快速发展等等。另一方面,随着AFTA的发展和越南越来越深地融入东盟经济,越南外向型企业也面临更多、更大的挑战,如对AFTA/CEPT的规则需要充分的了解和有效地运用、政府现行的经济政策与市场制度不完善束缚了企业的手脚、越南企业的资本实力、管理水平普遍较低、国际竞争力亟待提高等等。在分析越南外向型企业在东盟发展背景下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的基础上,本文还就越南外向型企业应采取的战略举措以及政府应给予的政策支持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议,认为越南外向型企业应从人才和人力资源战略、财务战略、价格战略、国家竞争战略等战略高度拟定参与东盟市场的竞争,充分利用东盟自贸区发展所带来的重大机遇;越南政府则应在政策环境改善、信息渠道的畅通、资源的整合等方面给予有力的支持。

尹彬彬[9](2014)在《美菲经济关系对菲律宾经济发展的影响探析(1946-1980)》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长期以来,美菲两国之间一直保持“一种特殊关系”。经济关系是美菲关系的重要方面。本文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菲经济关系为研究对象,着重考察1945年到1980年之间美国对菲律宾的贸易、投资、援助的变化过程,美菲经济关系的特征及其对菲律宾经济发展的影响。首先,文章回顾了美国与菲律宾经济关系重启的历史背景。早在西班牙殖民统治时期,美国就开始与菲律宾发生经济往来。1898年美西战争之后,菲律宾成为美国的殖民地,两国经济关系得到进一步发展。然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和日本进攻菲律宾中断了美菲经济关系。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实行新殖民主义政策,允许菲律宾独立并与菲律宾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和协定,由此重启美菲经济关系。此外,该章还考察了战后东亚战略形势变化以及美国对菲律宾经济政策的调整。其次,文章分三个阶段阐述了美菲经济关系的历史演进,分别是:第一阶段为重新恢复期(1946-1953),这一时期美国恢复了与菲律宾的经济关系;第二阶段为快速发展期(1953-1970),这一时期美菲经济关系快速发展;第三阶段为高涨期(1970-1980),这一时期美菲经济关系发展进入了高涨的新阶段。再次,通过回顾美菲经济关系的历史演进,总结了美菲经济关系的三个特征:不平等性即中心-外围地区的不平等;不平衡性指贸易收支关系的不平衡;依附性指菲律宾在经济结构和对外援助上对美国国内市场和政策的依附。最后,本文阐释了美菲经济关系对菲律宾经济发展造成的影响。

张婷玉[10](2014)在《美国自由贸易区战略研究 ——基于政治经济视角》文中研究表明在多边贸易体制发展举步维艰,区域经济一体化迅速发展,世界经济格局悄然变化的战略背景下,美国在全球的主导地位受到冲击与挑战,“地位衰弱”与亚太一体化进程中“被边缘化”的担忧和焦虑促使美国转向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并在全球范围内发起自贸区攻势,掀起了以TPP和TTIP为代表的标榜全面的、高水平的、面向21世纪的新一轮自由贸易区浪潮,意图为美国实现政治经济诉求搭建新平台。美国作为新一轮自由贸易区浪潮的推动者,赋予了自由贸易区更多的政治、经济、外交含义,致使此番自由贸易区浪潮呈现出新的变化与特点:谈判议题体现高水平、高标准、向深度一体化发展的特点;谈判伙伴囊括了全球主要发达经济体和众多新兴经济体,波及范围之大,影响领域之广前所未有;谈判目标则致力于打造全球贸易体系的新规则,巩固其不可撼动的全球领导者地位。由此可见,自由贸易区已不再是单纯的对外贸易政策,而是美国获取国家利益乃至实现其全球战略的重要平台。因此,美国自由贸易区战略的深入推进将对中国乃至世界经济格局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在这样的战略背景下,本文对美国自由贸易区战略的发展进程进行全面回顾和梳理,剖析美国自由贸易区的国家战略诉求,洞察美国自由贸易区战略蕴含的战略思维和战略逻辑,这对未来我国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为了对美国自由贸易区战略进行全景式地解读,本文首先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出发,利用政治经济分析范式,深入研究美国自由贸易区战略与国家战略诉求的政治经济关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梳理和透析美国自由贸易区在全球的战略布局和战略诉求;之后,结合经验分析和实证检验对美国自由贸易区产生的经济效应以及非经济效应进行绩效评估,并分析了不同国家对美国经济影响的差异性;此外,考虑到美国在全球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本文进一步对美国自由贸易区产生的影响和未来发展态势进行分析和前瞻性预测;最后,综合全文分析,得出美国自由贸易区的战略性启示,并提出了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总体规划和实施路径。具体而言,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结论包括:第一,美国自由贸易区战略已经超越了经济范畴,被赋予了更多的政治、安全、外交等战略诉求,高度体现美国国家利益,成为美国实现国家战略诉求的重要途径和平台。第二,根据美国自由贸易区在全球的战略诉求,本文将美国自由贸易区在全球的战略布局划分为五大区域,并在此基础上对每个区域内的自由贸易区进行梳理和总结,探究其背后蕴藏的国家战略诉求与战略思想。第三,对美国自由贸易区战略绩效进行分析和实证检验。首先利用美国与自贸区伙伴国的详实数据对美国自由贸易区的传统经济效应即贸易效应、投资效应进行经验分析与实证检验;其次从政治思维、顶层规则、国家安全、战略能源等四个层面对美国自由贸易区的非经济效应进行综合分析,实现了对美国自由贸易区战略绩效在经济和非经济层面的全面解析。第四,对美国自由贸易区战略影响及发展态势进行分析和前瞻性预测。在前文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美国自由贸易区战略对全球经济、全球格局、全球贸易机制、发展中国家等多方面产生的影响,考虑到美国与中国微妙的大国关系,单独分析了美国自由贸易区战略对中国所带来的影响;此外,为了进一步了解美国自由贸易区战略的未来发展动向,本文还对美国自由贸易区发展趋势以及面临的困难与掣肘进行了分析和前瞻。最后,对中国自由贸易区发展现状及未来战略规划进行分析与研究。研究美国自由贸易区的目的是为了给中国自由贸易区的发展提供有益的战略性启示和建议。为此,本文基于当前中国自由贸易区的发展现状,结合美国自由贸易区的经验与启示,提出了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总体规划和实施路径。

二、菲律宾将向韩国出口蔗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菲律宾将向韩国出口蔗糖(论文提纲范文)

(2)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现状与意义
        1.3.1 研究现状
        1.3.2 研究意义
    1.4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1.4.1 理论基础
        1.4.2 研究方法
    1.5 语料来源
        1.5.1 建立小型语料库
        1.5.2 依据爬虫程序,滚动抓取标题
        1.5.3 标题信息处理
第二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汇语法特点
    2.1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频特点
        2.1.1 词频统计
        2.1.2 词频分布分析
    2.2 标题词汇的语义特点
第三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法特点
    3.1 句法结构形式
        3.1.1 单句式结构
        3.1.2 组合式结构
        3.1.3 成分缺省结构
    3.2 句类特点
        3.2.1 陈述句标题
        3.2.2 疑问句标题
        3.2.3 感叹句标题
        3.2.4 祈使句标题
第四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
    4.1 引言
    4.2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
        4.2.1 词语修辞
        4.2.2 辞格修辞
第五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用特点
    5.1 关联理论与网络新闻标题
    5.2 网络新闻标题的“明示—推理”交际
        5.2.1 明示行为
        5.2.2 推理过程
    5.3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境效应
        5.3.1 认知语境假设
        5.3.2 语境效果
    5.4 网络新闻标题的最佳关联
第六章 结语
    6.1 主要研究过程和结论
    6.2 创新之处与不足
    6.3 后续研究的设想
参考文献
附录

(3)美国对菲律宾的援助研究(1945-196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文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二、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
        1.国内学术界关于美菲关系的研究
        2.国外学术界关于美菲关系的研究
    三、研究思路及论文的创新之处
        1.研究思路
        2.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美国对外援助的历史考察及美菲关系回顾
    第一节 美国对外援助综述
        一、关于对外援助的概念及内容的题解
        二、美国外援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 美菲关系历史回顾
第二章 战后初期东南亚的战略地位及美国对菲律宾政策的确立(1945-1950)
    第一节 战后初期美国东南亚政策的调整
        一、美国东南亚冷战政策的确立
        二、美国对菲律宾政策的确立:从詹姆斯·雷报告到NSC48 号文件
    第二节 战后初期美国对菲律宾政策的调整
        一、通敌者问题
        二、军事基地与贸易问题
    第三节 战后初期美国对菲律宾的援助
        一、战后初期的救济工作
        二、菲律宾复兴法案
    第四节 美国对菲律宾援助效果
第三章 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对菲律宾援助(1951-1960)
    第一节 菲律宾对美国东亚政策的反应及美菲关系的再次调试
        一、菲律宾对美国朝鲜政策的支持
        二、美国援助菲律宾镇压国内“胡克”运动
        三、NSC84/2 号文件
        四、美菲就贸易、军事基地问题的重新调整
    第二节 美国菲律宾就菲日战争赔偿问题的周旋
        一、美国对日政策的转变及菲律宾的反应
        二、美国以援助相要挟迫使菲律宾降低赔偿要求
        三、《菲日赔偿协定》的最终签订
    第三节 美国对菲律宾援助的政策导向
        一、从NSC124/1 号文件到NSC5429/2 号文件
        二、NSC5413/1 号文件
    第四节 美国对菲律宾的援助
        一、美国派遣贝尔调查团调查菲律宾国内政治经济情况
        二、以《季里诺—福斯特协议》为开始的美国对菲律宾经济援助
        三、追求安全利益下的美国对菲律宾军事援助
        四、美国对菲律宾以军事为主的援助
第四章 肯尼迪、约翰逊时期美国对菲律宾援助(1961-1968)
    第一节 肯尼迪政府时的国际局势和美菲关系
        一、亚洲局势
        二、经济霸主地位的丧失
        三、菲律宾就出兵越南问题与美国的周旋
    第二节 美国菲律宾战争赔偿问题的解决
        一、对菲赔偿的12078 号提案
        二、对菲赔偿的8617 号提案
        三、对菲赔偿问题的最终解决
    第三节 肯尼迪约翰逊时期美国外援政策的调整
        一、开发援助思想对美国外援政策的影响
        二、肯尼迪的发展援助理论
        三、苏联对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攻势
        四、美国外援的变化及《外援法》的颁布
    第四节 发展援助名义下的美国对菲律宾援助
        一、和平队在菲律宾的情况
        二、改善菲律宾政府腐败与财政问题
        三、乡村发展项目下的援助
    第五节 美菲两国就菲律宾出兵越南问题进行的军事援助协商
        一、60年代初期菲律宾在美国外交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马卡帕加尔当政时美菲两国就出兵越南之间的协商
        三、援越法案通过与菲律宾出兵越南
    第六节 美国对菲律宾援助的变化
        一、对菲律宾农业的援助
        二、美国对菲律宾援助分担机制的变化
        三、军事援助未见明显减少
第五章 美国对菲律宾援助述评
    第一节 战略利益是美国对菲律宾援助的根本原因
        一、美对菲援助在战略利益驱使下的发展轨迹
        二、影响美国对菲律宾援助变化的直接因素
    第二节 美国对菲律宾援助的特点
        一、美国对菲律宾援助的持续性与长期性
        二、美国对援助的严格控制和对菲律宾经济的垄断
    第三节 美国亚洲政策的派生物——对菲律宾援助
    第四节 美援在实现美国对菲律宾外交目标中的作用
        一、美援在实现对菲外交目标的有限性
        二、美援在实现对菲外交目标的独特性
余论
附录
    附录1 :美国对菲律宾援助大事年表
    附录2 :主要人物人名职位对照表
参考资料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东盟10+3”框架下跨境贸易人民币计价结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框架与内容
        1.2.1 概念界定
        1.2.2 研究框架和内容
    1.3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2.相关理论和文献综述
    2.1 相关理论
        2.1.1 新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
        2.1.2 货币一体化理论
        2.1.3 货币搜寻理论
        2.1.4 计价货币选择理论
        2.1.5 货币替代理论
        2.1.6 网络外部性与货币转换成本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与人民币国际化
        2.2.2 选择国际贸易计价结算货币的决定因素
        2.2.3 国际贸易计价结算货币需要具备的条件
        2.2.4 使用相同货币计价结算对贸易的影响效应
        2.2.5 东盟10+3区域与人民币国际化的关系
    2.3 评述
        2.3.1 相关理论评述
        2.3.2 国内外文献评述
3.经验借鉴与启示
    3.1 主要国际货币实现跨境贸易计价结算的路径和经验
        3.1.1 英镑实现跨境贸易计价结算的路径和经验
        3.1.2 美元实现跨境贸易计价结算的路径和经验
        3.1.3 欧元实现跨境贸易计价结算的路径和经验
        3.1.4 日元实现跨境贸易计价结算的路径和经验
    3.2 人民币跨境贸易计价结算的起步和发展
        3.2.1 人民币跨境贸易计价结算的发展背景
        3.2.2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发展现状
        3.2.3 对人民币的启示
    3.3 本章小结
4.跨境贸易计价结算货币的选择
    4.1 跨境贸易计价结算货币选择的基本模型和理论假设
        4.1.1 基本模型构建
        4.1.2 理论分析与提出假设
    4.2 跨境贸易计价结算货币选择的实证分析
        4.2.1 研究说明及背景介绍
        4.2.2 计量模型设定
        4.2.3 数据来源及解释
        4.2.4 实证结果及分析
    4.3 本章小结
5.人民币成为计价结算货币的条件分析
    5.1 主要指标测算及分析
        5.1.1 经济规模层面
        5.1.2 国际贸易层面
        5.1.3 国际金融层面
    5.2 人民币货币性质判断
        5.2.1 理论模型构建
        5.2.2 实证变量选取
        5.2.3 实证结果分析
    5.3 人民币货币影响力评估
    5.4 本章小结
6.人民币跨境贸易计价结算的效应研究
    6.1 样本选取
    6.2 使用人民币计价结算的效应分析
        6.2.1 模型推导与提出假设
        6.2.2 实证结果分析
    6.3 本章小结
7.结论、建议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政策建议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5)中韩农产品贸易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理论基础
    1.4 相关概念
    1.5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与数据来源
    1.7 创新点
第二章 中韩农产品贸易发展轨迹
    2.1 中韩农产品贸易发展历程
    2.2 中韩两国农产品贸易发展现状
    2.3 中韩农产品贸易发展中的摩擦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韩农产品贸易结构分析
    3.1 中韩农产品结构比较
    3.2 中国农产品比较优势与对韩国农产品出口结构相关性分析
    3.3 中国对韩国农产品出口与韩国农产品进口匹配性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对韩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经济效应分析
    4.1 中国农产品出口韩国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4.2 中国农产品出口韩国与农民收入增长的关系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随机前沿引力模型的中韩农产品贸易潜力分析
    5.1 传统引力模型的缺陷
    5.2 中韩农产品贸易潜力实证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韩农产品贸易影响因素分析
    6.1 中韩农产品贸易影响因素的因子分析
    6.2 中韩农产品贸易影响因素因子结果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促进中韩农产品贸易发展的对策建议
    7.1 中方应对韩方贸易壁垒的措施
    7.2 中韩农产品贸易发展合作的建议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致谢

(6)奥巴马政府时期以来美国战略界对华海权评估及其政策因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概念界定与探析
    论文的主要议题和写作思路
    论文的研究方法
    论文创新点与难点
第一章 美国战略界眼中的海权与中美关系
    1.1 海权是美国战略界经久关注的重大战略议题
        1.1.1 美国海权的一般逻辑及其发展演变
        1.1.2 美国对于海上霸权和海洋秩序的双重护持
    1.2 海权与中美关系的历史嬗变
        1.2.1 19世纪中后期至冷战前中美关系中的海权因素
        1.2.2 冷战时期中美关系中的海权因素
        1.2.3 后冷战时期中美关系中的海权因素
    1.3 奥巴马政府对华战略的海权维度
        1.3.1 美国战略界对于中美关系的再思考与战略调整
        1.3.2 美国战略界对中美关系中的海权议题的再思考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美国战略界关于中国海权发展的基本条件与动力的评估
    2.1 牵引中国海权发展的基本条件与动力:历史维度的透视
        2.1.1 辉煌与挫折交织的中国海权演进历程:助推中国海权发展的智识基础
        2.1.2 借鉴过往守成国与崛起国海上博弈的经验教训:中美实现海上权力和平转移仍存在“不确定性”
    2.2 牵引中国海权发展的基本条件与动力:理论维度的透视
        2.2.1 新兴国家海权崛起的一般规律及其逻辑辩证关系
        2.2.2 从“陆海二元对立”到“陆海统筹”:中国海洋政策转型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2.3 牵引中国海权发展的基本条件与动力:现实维度的透视
        2.3.1 对“建设海洋强国”背景因素的评估
        2.3.2 对“建设海洋强国”的基本认知及其与国家大战略目标的对接
        2.3.3 对“建设海洋强国”具体实施情况的评估
        2.3.4 “建设海洋强国”对于中国周边海域及美国自身的影响评估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美国战略界关于中国海军力量建设进程的评估
    3.1 对中国海上军事学说构成要素的评估
        3.1.1 对以马汉为代表的西方经典海权理论的借鉴与吸收
        3.1.2 对“积极防御”战略思想的继承与运用
        3.1.3 “海军民族主义”的存在及其影响
    3.2 对中国海军战略转型进程的评估
        3.2.1 基础能力提升阶段(2004 年至2006 年)
        3.2.2 初步涉足西太平洋地区(2007 年至2009 年)
        3.2.3 实现在西太平洋地区的常态化部署(2010 年至2012 年)
        3.2.4 逐渐向“近海防御与远海护卫结合”演进(2013 年至2014 年)
    3.3 对中国海军战略转型认知依据的评估
        3.3.1 对中国重要海洋利益的评估
        3.3.2 对中国面临的周边海上安全风险的评估
        3.3.3 中国的主要海上战略目标:近海与远海的统筹
    3.4 对中国海军总体作战效能及未来发展走向的评估
        3.4.1 对中国海军总体作战效能的评估
        3.4.2 对中国海军未来发展走向的评估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美国战略界对于中国海上实践的核心战略关切
    4.1 对中国提升所谓“反介入与区域拒止”能力的关切
        4.1.1 美方对中国所谓“反介入与区域拒止”能力的评估
        4.1.2 美方应对中国“反介入与区域拒止”能力的相关举措
    4.2 对中国与邻国海洋争端的关切:以南海地区作为考察重点
        4.2.1 南海争端的具体表现类型及中国的主要战略目标
        4.2.2 中国在南海争端中的战略应对:战略层面的“拖延战略”与战术层面的“胁迫策略”相结合
        4.2.3 美国在南海地区的主要利益关切及其策略应对
    4.3 对中国海权拓展的战略取向的关切:以印度洋地区作为考察重点
        4.3.1 印度洋将成为中国海权拓展的主要战略方向
        4.3.2 中国在印度洋拓展海权的具体战略举措
        4.3.3 中国海军在印度洋地区保障基地的模式选择问题
        4.3.4 中国向印度洋地区拓展海权的限定性要素
    4.4 对大型水面作战平台服役及其战略影响的关切:以航空母舰作为考察重点
        4.4.1 对中国发展航空母舰的基本条件的评估
        4.4.2 对中国航空母舰具备的功能性要素的评估
        4.4.3 对美国可能造成的影响及其应对举措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战略界对华海权评估的美国政策因应
    5.1 美国政府的因应之策:具有高度现实适切性的印太战略谋划
        5.1.1 中美海权博弈的“二元特征”:冲突与合作并存
        5.1.2 印太地缘概念及其缘起探析
        5.1.3 美国印太战略愿景谋划及其“包容性平衡”理念的体现
    5.2 美国国防部的因应之策:对美国《亚太海上安全战略》的解读
        5.2.1 美国防部对于印太海上安全环境的判断
        5.2.2 美国防部关于印太海上安全战略目标的确定
        5.2.3 美国防部关于确保印太地区海上安全的相关举措
    5.3 美国海军及相关军种的因应之策:对制海权的重新掌控
        5.3.1 对变化中的全球海上安全环境及其威胁来源的判断
        5.3.2 新时期美国海军理应具备的五项基本能力与战略素养
        5.3.3 对水面舰艇力量建设的高度关切:获取制海权的关键
    本章小结
尾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7)聚居型多民族国家民主转型进程中的民族分离问题研究 ——以我国周边五国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现状
    五、研究思路与创新点
第一章 民主转型与民族分离:理论框架与变量关系
    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民主与民主转型
        二、民族与民族分离
    第二节 聚居型多民族国家:概念、理论与参数
        一、聚居型多民族国家的概念
        二、聚居型多民族国家的理论建构
    第三节 民主转型引发民族分离:耦合关系分析
        一、“多数制民主”异化为主体民族控制型民主
        二、多党竞争异化为民族竞争
        三、自由化带来中央政府权威的衰落甚至权力真空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斯里兰卡:两族对峙与宪政改革
    第一节 斯里兰卡聚居型多民族国家的特征及其构建
        一、斯里兰卡的民族结构
        二、斯里兰卡聚居型多民族国家的构建及其历史上的僧泰关系
    第二节 议会民主制在斯里兰卡的建立及其特点
        一、科尔布鲁克—卡梅伦改革:民族代表制的形成
        二、威廉·曼宁改革:民族政党制的萌芽
        三、多诺莫尔改革:引入普选制
        四、索尔伯里改革:多党竞争制的确立
    第三节 议会民主制的瓦解与泰米尔分离主义运动的爆发
        一、1948-1972年:僧伽罗人控制型民主的确立
        二、1972-1983年:从议会民主制到总统议会制
    第四节 内战中的分权改革试验:民族和解的钥匙?
        一、1983-1987年:印斯和平协议与宪法第十三修正案
        二、1995-2000年:新宪法草案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泰国:两族对峙与民主转型
    第一节 泰国聚居型多民族国家的特征及其构建
        一、泰国的民族结构
        二、聚居型多民族国家的构建与历史上的泰马关系
    第二节 泰国的第一次民主转型与民族分离主义运动
        一、议会民主制的艰难前行与马来穆斯林分离问题的产生(1932—1957)
        二、“泰式民主”与马来穆斯林的武装分离运动(1957——1973)
    第三节 泰国的第二次民主转型与民族分离主义运动
        一、多党议会制的短暂回归与马来穆斯林的有限政治参与(1973——1976)
        二、军方主导下的半民主制与马来穆斯林分离运动的沉寂(1976——1992)
    第四节 泰国的第三次民主转型与民族分离主义运动
        一、第三次民主转型初期(1992——2001):民主乱局与马来民族分离问题的复燃
        二、第三次民主转型中期(2001——2006):他信强势政府与马来穆斯林问题的恶化
        三、第三次民主转型后期(2006——至今):阶级冲突与民族分离的双重困境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菲律宾:两族对峙与民主转型
    第一节 菲律宾聚居型多民族国家的特征及其构建
        一、菲律宾的民族结构
        二、菲律宾聚居型多民族国家的构建与南北关系
    第二节 美式民主的构建与摩洛民族分离主义运动的爆发
        一、美式民主的构建及其特点
        二、摩洛民族分离主义运动的爆发与美式民主体制的瓦解
    第三节 马科斯军事独裁统治时期的民族分离运动与民主运动
        一、马科斯政府为维护合法性实行的土地改革和民族和谈政策
        二、摩洛民族解放阵线的分裂和民主运动的高涨
    第四节 美式民主制的恢复与民族和解的推进
        一、阿基诺夫人政府时期的宪政改革与民族和解(1986——1992)
        二、拉莫斯政府时期的民族和解与摩洛分离运动的新动向(1992——1998)
        三、从埃斯特拉达到阿罗约政府时期摩洛分离问题的进展(1998-2010)
        四、阿基诺三世政府时期的菲南和平进程(2010——201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缅甸:多族对峙与民主转型
    第一节 缅甸聚居型多民族国家的特征及其构建
        一、缅甸的民族结构
        二、历史上的民族关系与聚居型多民族结构的形成
    第二节 缅甸议会民主制的建立与民族分离运动的兴起
        一、缅甸议会民主制的建立过程与特点
        二、民族冲突和民族分离运动的兴起
        三、吴努政府的民族政策与民族分离运动的扩大
        四、议会民主制的瓦解与军政府的上台
    第三节 军政府执政下的民族冲突和民主运动
        一、奈温军政府时期的民族政策与政治改革
        二、民族冲突的扩大和民主运动的兴起
        三、民主运动的高涨与奈温军政府的垮台
    第四节 1988年以来缅甸的民主转型与民族和解
        一、新军政府执政下的第一次民主转型与民族和解努力(1988——2003)
        二、新军政府执政下的第二次民主转型与民族和解努力(2003——2011)
        三、吴登盛政府主导的第三次民主转型与民族和解努力(2011——201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印度尼西亚:多族对峙与民主转型
    第一节 印度尼西亚聚居型多民族国家的特征及其构建
        一、印度尼西亚的民族结构
        二、印度尼西亚聚居型多民族国家的构建
    第二节 议会民主制在印尼的建立与失败
        一、议会民主制在印尼的建立过程及其特点
        二、民族地方叛乱与印尼议会民主制的失败
    第三节 从“有领导的民主”到“新秩序”:军事独裁统治的确立与民族分离运动的兴起
        一、苏加诺“有领导的民主”体制时期(1957——1965)
        二、苏哈托“新秩序”军事独裁统治时期(1965——1998)
    第四节 民主转型时期的宪政改革与民族分离主义运动
        一、苏哈托新秩序体制的崩溃与民族冲突及分离运动的高涨
        二、以分权为核心的宪政改革
        三、分权:能否有效遏制民族分离主义?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东盟自贸区发展背景下越南外向型企业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目标
    1.3 研究内容
    1.4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5 研究方法
    1.6 历史回顾
        1.6.1 对于东盟贸易自由化过程的相关研究
        1.6.2 对于越南在东盟自贸区的地位和作用的相关研究
        1.6.3 东盟自贸区给越南外向型企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的相关研究
        1.6.4 越南外向型企业的发展战略的相关研究
        1.6.5 简要评论
2 东盟贸易自由化的过程与越南实行AFTA的进度
    2.1 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
        2.1.1 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础理论
        2.1.2 建立自贸区是东南亚国家发展经济的需求
    2.2 东盟贸易自由化的过程
    2.3 东盟自由贸易区(AFTA)的成立
        2.3.1 AFTA的萌芽
        2.3.2 AFTA的主要目标
        2.3.3 AFTA/CEPT的规定
    2.4 东盟经济共同体的建立
        2.4.1 东盟经济共同体的建立
        2.4.2 《东盟货物贸易协定》的内容
    2.5 越南实行AFTA的进度
        2.5.1 越南的产品税率结构
        2.5.2 越南的降税路程
3 越南在东盟自贸区的地位和作用
    3.1 越南在东盟自贸区的地位
        3.1.1 国家潜能
        3.1.2 竞争能力,经济增长和发展水平
        3.1.3 越南的努力,意志和政治决心
    3.2 越南在东盟自贸区的作用
4 越南外向型企业的机遇和挑战
    4.1 越南外向型企业发展现状
        4.1.1 外向型企业的含义
        4.1.2 越南外向型企业的发展现状
        4.1.3 影响到企业发展的外部因素
    4.2 东盟自贸区发展为越南外向型企业带来的机遇
        4.2.1 自贸区为越南外向型企业提供了提高其国际竞争力的条件和动力
        4.2.2 自贸区为外向型企业降低生产成本带来契机
        4.2.3 自贸区的竞争机制有利于企业的优胜劣汰和提高国际竞争力
        4.2.4 为越南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提供了重大机遇
    4.3 融入东盟自贸区后越南企业面临的挑战
        4.3.1 CEPT的规定内容复杂,需要越南企业付出较高的代价才能全面了解和利用
        4.3.2 越南政府的贸易政策、制度不完善束缚了企业的手脚
        4.3.3 越南企业的资本实力较弱、管理水平较低,国际竞争力不强
        4.3.4 许多越南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缺乏应对各种贸易保护措施的经验
5 新形势下越南外向型企业发展战略思考
    5.1 企业的战略选择
        5.1.1 人力资源发展战略
        5.1.2 管理转型战略
        5.1.3 低成本战略
        5.1.4 国际竞争战略
        5.1.5 品牌推广战略
    5.2 政府支持
        5.2.1 政府需要完善经营环境,有助于企业提高竞争能力
        5.2.2 出.促进政策
        5.2.3 加强企业之间的合作
6 结束语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9)美菲经济关系对菲律宾经济发展的影响探析(1946-1980)(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美菲经济关系重启的历史背景
    1.1 美菲经济关系的历史回顾
    1.2 美国的新殖民主义政策与美菲经济关系的重启
    1.3 东亚战略形势变化与美国对菲政策的调整
第2章 美菲经济关系的历史演进
    2.1 美菲经济关系的重新恢复期:1946-1953
        2.1.1 菲律宾与美国贸易关系的重新恢复
        2.1.2 美国对菲律宾直接投资的重新恢复
        2.1.3 菲律宾的国际收支状况变动
    2.2 美菲经济关系的快速发展
        2.2.1 菲律宾与美国贸易关系的快速发展
        2.2.2 美国对菲律宾直接投资的快速发展
        2.2.3 菲律宾的国际收支状况变动
    2.3 美菲经济关系的高涨
        2.3.1 菲律宾与美国贸易关系的高涨
        2.3.2 美国对菲律宾直接投资的高涨
        2.3.3 菲律宾的国际收支状况变动
第3章 美菲经济关系的基本特征
    3.1 美菲经济关系的不平等性
    3.2 美菲经济关系的不平衡性
    3.3 美菲经济关系的依附性
第4章 美菲经济关系与菲律宾经济发展
    4.1 美菲贸易关系对菲律宾经济发展的影响
    4.2 美国对菲律宾直接投资对菲律宾经济发展的影响
    4.3 美国对菲律宾经济援助对菲律宾经济发展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10)美国自由贸易区战略研究 ——基于政治经济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文献综述
    1.5 论文结构安排
    1.6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第2章 自由贸易区相关理论
    2.1 国际经济视角下的自由贸易区相关理论
        2.1.1 自由贸易区贸易效应理论
        2.1.2 自由贸易区投资效应理论
    2.2 国际政治视角下的自由贸易区相关理论
        2.2.1 非传统收益理论
        2.2.2 轮轴—辐条学说
        2.2.3 霸权稳定论
第3章 美国自由贸易区与国家战略诉求
    3.1 美国自由贸易区战略实施背景
        3.1.1 多边贸易体制举步维艰
        3.1.2 自由贸易区迅速发展
        3.1.3 世界经济格局变化与调整
    3.2 自由贸易区与美国霸权战略
        3.2.1 自由贸易区是推行霸权新标准的新方式
        3.2.2 自由贸易区是谋求世界领导权的新途径
        3.2.3 自由贸易区是输出美式民主的新渠道
    3.3 自由贸易区与美国经济战略
        3.3.1 金融危机之前的经济战略诉求
        3.3.2 金融危机之后的经济战略诉求
    3.4 自由贸易区与美国安全战略
        3.4.1 自由贸易区与中东安全
        3.4.2 自由贸易区与亚太安全
        3.4.3 自由贸易区与传统盟友安全
    3.5 自由贸易区与美国石油战略
第4章 美国自由贸易区战略全球布局
    4.1 美国自由贸易区根据地:美洲地区
        4.1.1 战略诉求
        4.1.2 战略部署
    4.2 美国自由贸易区敏感带:中东地区
        4.2.1 战略诉求
        4.2.2 战略部署
    4.3 美国自由贸易区重点区:亚太地区
        4.3.1 战略诉求
        4.3.2 战略部署
    4.4 美国自由贸易区新区域:欧洲地区
    4.5 美国自由贸易区潜在区:非洲地区
第5章 美国自由贸易区战略绩效分析
    5.1 美国自由贸易区贸易效应分析
        5.1.1 货物贸易
        5.1.2 服务贸易
        5.1.3 贸易效应实证检验
    5.2 美国自由贸易区投资效应分析
        5.2.1 美国直接投资概况
        5.2.2 美国与自贸区伙伴国直接投资情况分析
        5.2.3 投资效应实证检验
    5.3 美国自由贸易区非经济效应分析
        5.3.1 政治思维层面
        5.3.2 顶层规则层面
        5.3.3 国家安全层面
        5.3.4 战略能源层面
第6章 美国自由贸易区战略影响及前瞻
    6.1 美国自由贸易区战略影响
        6.1.1 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6.1.2 对全球格局的影响
        6.1.3 对全球贸易体制的影响
        6.1.4 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6.1.5 对中国的影响
    6.2 美国自由贸易区发展态势前瞻
        6.2.1 国际战略地位
        6.2.2 核心战略方针
        6.2.3 战略布局重心
        6.2.4 困难与掣肘
第7章 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构建
    7.1 美国自由贸易区战略启示
    7.2 中国自由贸易区发展现状
        7.2.1 中国自由贸易区建设进展
        7.2.2 中国自由贸易区特点与局限
    7.3 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构建
        7.3.1 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总体规划
        7.3.2 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规划实施路径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四、菲律宾将向韩国出口蔗糖(论文参考文献)

  • [1]美国对菲律宾粮食援助政策研究(1961-1968)[D]. 卜郁倩.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
  • [2]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D]. 周莹.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3]美国对菲律宾的援助研究(1945-1968)[D]. 崔翠翠.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8)
  • [4]“东盟10+3”框架下跨境贸易人民币计价结算研究[D]. 姬振天. 西南财经大学, 2019(12)
  • [5]中韩农产品贸易发展研究[D]. 孙梅红. 吉林农业大学, 2018(02)
  • [6]奥巴马政府时期以来美国战略界对华海权评估及其政策因应研究[D]. 季澄. 国防科技大学, 2018(02)
  • [7]聚居型多民族国家民主转型进程中的民族分离问题研究 ——以我国周边五国为例[D]. 郭雷庆. 山东大学, 2017(12)
  • [8]东盟自贸区发展背景下越南外向型企业发展战略研究[D]. 范氏水. 重庆理工大学, 2015(03)
  • [9]美菲经济关系对菲律宾经济发展的影响探析(1946-1980)[D]. 尹彬彬. 湘潭大学, 2014(04)
  • [10]美国自由贸易区战略研究 ——基于政治经济视角[D]. 张婷玉. 辽宁大学, 2014(12)

标签:;  ;  ;  ;  ;  

菲律宾向韩国出口食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