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所有格结构中的语义关系分析

名词所有格结构中的语义关系分析

一、名词所有格结构中的语义关系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罗瑶[1](2021)在《俄语中整体与部分关系的符号表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赵轶哲[2](2021)在《论汉英习语的时空性差异 ——习语的内在组构、超常规语法结构及其变异》文中研究说明学界目前对汉英习语的内在组构、超常规语法结构及其变异的共性和殊性,尚未给予足够的关注。本文采用“英汉时空性差异观”,基于自建的习语与习语翻译语料库,并从汉英大型平衡语料库与汉英口语语料库中获取真实的习语使用数据,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考察、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主要探究以下三个问题:第一,汉英习语内在组构有何异同?第二,汉英习语的超常规语法结构有何共性与个性?第三,汉英习语变异有何相同与相异之处?根据以上三个问题,本文从“块状拼接与勾连延续”“空间聚合关系与时间线性关系”以及“内生性与外生性”三个维度分别对汉英习语内在组构特征、汉英习语超常规语法结构以及汉英习语变异展开探讨。主要发现有四:第一,汉英习语组构方式均具非均质性,均可大致分为词组式习语、单句式习语与复句式习语三类。在此基础上,本文对汉语偶对式习语与英语成对式习语的内在组构特征展开探讨。同时,通过对比分析其英译文与汉译文,揭示汉英对称式习语的本质特征及其个性差异产生的根源。汉语偶对式四字格习语是“汉有英无”的语言现象,在语言表征上无需任何关联词或语法标记,仅凭前后部分块状对称拼接便可理通意合,造就出词组及更复杂的语法单位,这与汉民族的强空间性思维密不可分。然而,英语成对式习语与之相去甚远,其成对词、成对短语与成对句分别由两两相对的词、短语以及句子构成,受制于其时间性特质,必须采用外显的连接手段,明示其内在组构关系。第二,对汉英习语超常规语法结构的对比研究,发现主要有三:其一,汉语的超常规四字格习语超越了汉语四字格习语的常规语法结构类型,简约而不简单,内部组构关系复杂,可大致分为潜隐与缩合两类。而英语的超常规习语,虽然其内部组构关系也表现出复杂性,然而其数量非常有限且使用频率较低;其二,汉语的超常规四字格习语在形式与内容之间构成张力,但其内生性可以消解张力,而张力与内生的深层根源在于汉语的强空间性特质;而英语的超常规习语受制于英语的强时间性特质,具有外生性,只能凭借外在形式来消解张力,一旦违反语法结构的要求,其张力就难以消解;其三,汉语的超常规四字格习语与汉语的强空间性表征具有同质关系,是汉民族强空间性思维的典型表现,昭显出汉语的个性特质;而英语的超常规习语与英语的强时间性的语言表征之间具有异质性,其语言形式通常被视为违反语法结构而难以成立。第三,“固定”与“变异”是汉英习语既矛盾又洽和的两大特征。基于汉英口语语料库,对汉英习语组构成分的变异,即替换与嵌入,进行实证性考察。研究发现,汉英习语组构成分的变异类型中嵌入型变异最多,其次为替换型变异。汉语习语变异在偶对嵌入、逻辑嵌入及临时性替换等方面表现出强空间性,其变异方式不受外在形式的约束,变异之后仍保持以意驭形、语义内生的强空间性特质。而英语习语组构成分的变异,无论是替换变异还是嵌入变异,通常都须借助于外在有形的手段才可得以实现,具有强时间性特质。第四,对汉英习语异序的实证研究发现,汉语仅靠次序的变换便可实现异序,而英语习语偏好由形态句法引发的异序。同时,基于现代汉语语料库(BCC)与美国当代英语语料库(COCA),本文聚焦于汉英对称式习语的异序现象,旨在揭示其异同及其背后的深层缘由。发现主要有三:首先,在语言使用中,汉英对称式习语虽具固定性,但多数习语也存在异序形式。然后,较之英语对称式习语,汉语对称式习语的结构更为复杂,其异序形式也更为多样。再者,汉英对称式习语存在差异的根源在于汉语的强空间性特质与英语的强时间性特质。概而言之,本文针对汉英习语的内在组构、超常规语法结构及其变异,分别从汉语习语的块状拼接、空间聚合关系以及内生性和英语习语的勾连延续、时间线性关系以及外生性展开探讨,研究证明了汉语习语的强空间性特质与英语习语的强时间性特质。以上这些研究,对汉英习语研究、英汉对比研究以及词典编撰等方面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袁静[3](2021)在《英汉谚语的对比分析 ——以英汉时空性差异论为视角》文中研究表明关于英汉谚语的句法结构研究,国内外学界以往主要关注其具体的句法特征,鲜少揭示其句法特征所隐藏的这两种语言的本质特性差异,更未曾论及这些表象差异背后的内在成因。本文以“英汉时空性差异论”(王文斌2013a,2013b,2019a)为视角,考察英汉谚语的句法结构,将其分成整句型与短语型,试图以此切入,透视英汉谚语句法结构差异背后所隐藏的根性差异,同时也弥补“英汉时空性差异论”至今尚未涉足对英汉谚语研究的欠缺。主要发现有三:(1)英语谚语的句法结构反映了英语的强时间性特质:其整句型的时间性特征与句内动词中心的分布、连接手段的种类以及显性主谓结构的组合紧密相关;其短语型的时间性特征与连接手段的种类以及主谓结构的省略程度密切关联,各类结构的时间性层级由动词主导。(2)汉语谚语的句法结构昭显了汉语的强空间性特质:其整句型的空间性特征与句内名词的主体地位、对称句段的数目以及显性对言结构的组合关系密切,其短语型的空间性特征与名词短语的数目与对言结构的完整程度具有紧密关系,各类结构的空间性层级由名词主导。(3)英语谚语的句法结构源自印欧语的时间性编码方式,以谓语动词实现句法结构的时间范畴定位,动词编码区分句法结构的不同层次,以勾连性与延续性为其主要特征;汉语谚语的句法结构源自汉语的空间性编码方式,以名词实现句法结构的空间特征组合,名词编码区分句法结构的不同层次,块状性与离散性是其主要特征。本文在探究英汉谚语句法特征与英汉民族思维取向的彼此联系时,主要以时贤所讨论的英汉时空性差异为视野,兼及洪堡特提出的“内蕴语言形式”观和中西思维模式的相关成果。英语谚语的形合与汉语谚语的意合,直接对应中西思维的理性与悟性之别;英语谚语的主谓结构与汉语谚语的对言格式,直接对应中西思维的演绎模式与类比模式之异。这两种差异的根因,均在于英民族的强时间性思维和汉民族的强空间性思维之殊,与“内蕴语言形式”观相契合。

刘心[4](2020)在《汉英多项定语语序对比及汉语习得偏误研究》文中提出在描述一件事物时,为了使表达更加准确,人们不可避免地要使用到两个或两个以上定语,因此,多项定语的语序就显得非常重要。无论是汉语还是英语都有多项定语这一语法成分,但汉语和英语分别属于汉藏语系和印欧语系,在定语的语序上有着较大的区别,所以母语为英语的学习者在习得定语时很容易会出现偏误,值得引起我们的重视。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为绪论部分,首先提出了本文的选题缘由,并回顾了前人对汉英定语顺序及习得偏误的研究情况,然后介绍了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第二章介绍汉语多项定语顺序,首先梳理了现代汉语中可以做定语的各种成分以及各成分可表达的不同语义类型,总结了各成分做定语时带“的”与否的具体情况。以前人总结的多项定语语序为基础,从限制性、描写性及称谓性三个层次出发,并通过大量的语料佐证,最后总结出一套能概括大多数情况的常规语序模式,同时也探讨了非常规语序的一些情况,并做出了具体分析。第三章介绍英语多项定语顺序,首先梳理了英语中可以做定语的各种成分,并描述不同成分做定语时的具体位置,也从限制性、描写性及称谓性三个层次出发,总结出英语多项定语顺序的常规语序。第四章为汉英多项定语顺序的对比分析,从宏观和具体两个方面分别列举出具体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同时对可能会出现偏误的情况作出预测。第五章为英语母语者汉语定语顺序习得偏误研究,以HSK动态语料库以及全球汉语中介语语料库中英语母语学习者的偏误语料为基础,对英语背景留学生习得偏误进行具体分析,并分析出偏误的成因,从教材、教师以及学生三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最后为结语部分,对本文做出总结,说明本文的创新之处,存在局限及后续的可研究方向。

刘沛奇[5](2020)在《面向开放域的对话系统评估算法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表明对话系统是自然语言处理领域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越来越多的服务商使用智能对话系统来帮助他们减少人工开销。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用户愿意使用智能对话助理来帮助他们完成日常的各项工作。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深度学习等技术的发展,面向开放域的对话系统逐渐成为了研究热点。为了设计更好的对话系统,对系统生成的应答进行质量评估,是研究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步。一个好的评估方法,将有助于缩小机器对话与人类之间的差距。然而,在面向开放域的对话系统中,自动化评估一直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相关研究表明,该领域现有的评估方法与人类主观评估相关性较低。这些方法无法评估对话系统是否生成了内容相关的、信息丰富的对话。为了应对这一挑战,本文设计了一个面向信息的对话评估框架来模拟人类的主观评估过程。同时,我们基于该框架,设计了一个基于启发式规则和一个基于深度学习的对话评估模型。基于启发式规则的模型通过句子的依存语法关系,来快速提取对话中存在的主要信息。同时,该模型利用预训练的词嵌入模块来获取信息三元组的向量表示,并通过一个贪婪算法计算出最终的匹配分数。在Reddit和Weibo数据库的实验中,基于启发式规则的模型能够提高开放域对话系统的质量,同时能够正确地区分出不同对话模型性能的差异。另外,基于深度学习的模型利用Bi-LSTM和自注意力机制设计了一个多三元组提取的网络模型。该模型相比启发式规则的模型能够提取对话中更多的信息。同时,这些三元组序列将通过一个基于多三元组和惩罚机制的匹配算法,来得到更为准确的评估分数。在Twitter和Weibo数据库的实验中,该模型同样能够提高开放域对话系统的质量并且能正确区分出不同对话系统的性能差异。在与人类主观评估的相关性实验中,该模型比起主流的评估算法取得了更高的相关性。

谢翠青[6](2019)在《17-19世纪西方汉学视域下的汉语连词特征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17-19世纪8本欧洲汉语论着(汉学论着原版影印和部分中文翻译版文献)中的连词内容为研究对象,汇集罗曼语族(意大利语、法语)、日耳曼语族(英语、德语)、斯拉夫语族(俄语)多语种背景,探讨来自不同母语背景汉学家认知下的汉语连词类型特征,借助他域视角辅助本土汉语连词研究,且西人的连词研究中,很多问题的发现已经连接现当代前沿学术问题(如语法化、类型学研究)。按照时间顺序将8本汉语论着进行历时分析,按照汉学家的身份以及语族,归纳了连词收录、次类划分的情况;站在多语言类型视角看,汉语连词的类型对比突出汉语连词本质特征;从共时角度横向看,西方汉学家及与之同时代的本土汉语连词研究对比,考察中西两个视角的连词同类问题研究,完善汉语连词多视角研究。由此得出结论:一、17-19世纪西方汉学家对连词的认识轨迹是从比附西语到逐渐趋向贴近汉语事实;二、汉学家认为“也罢”类词是表示“起止”连接功能的连词,“之故”类词属于表因后置连词,多视角的汉语连词研究可为具体词的词类划分提供参考;三、连词需要与他类句法结构和功能形似的词进行横向的比对,才能凸显其语法特征;四、通过印欧多语言类型对比,印欧各语族语中表示“AND”义连词只在真值[p&q]=真值[q&p]时,才等同于汉语“和”类词,表伴随的“WITH”义介词更倾向“和”类连词,“AND”义表达的非并列语义与汉语“而”语义相同;五、汉语意合能力是汉语连词缺省的原因之一,汉语韵律要求也为连词缺省提供条件。

杨勇[7](2014)在《汉英格位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格位是语言学理论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语法范畴,格位的数量、形式与功能等一直是传统语言学和现代语言学争论的焦点。本文研究的格位,是生成语法中的句法格(Chomsky1980,1986,1995,2005a等),不以是否有屈折变化为转移,抽象存在于所有语言当中,和传统语法讨论的“性、数、格”中的“格”既有联系,更有区别。格位指的是一个名词性成分在某个语法位置上所获得的一种语法属性和形态特性,是体现一定的句法和语义关系的形式手段。它是所有论元的固有的基本特征,是论元在句中出现的允准条件,是句子成活的过滤器,是移位的动因。只有在全面系统的对比研究中,才能更清楚地了解语言的特点和本质。本文用原则与参数理论去充分描写和解释汉英格位范畴上表现出来的共性和差异,由格位串联起系列语言现象,验证、发展并完善普遍语法格位理论,预测格位形态的演变和发展趋势。用理论去解释语言现象,用实践去发展理论。通过从语言理论到语言现象,从历时到共时,从规则到例外,从描述到解释的详细梳理,发现汉英两种语言在格位范畴上存在一系列的异同,其一致性如下:第一,从历时层面观察,上古汉语和古英语都有格形态,后来慢慢被介词和语序等形式取代。上古汉语时期的格“形态”主要体现在代词的不同分布上,一些方言中(如青海循化方言、江西铅山方言等)至今还残存有变格化石;古英语名词、代词、形容词都有着非常丰富的变格,不同的格位有不同的词尾变化。第二,从共时层面看,汉英语都存在主格、宾格、旁格和属格等多种句法格。汉英结构格和内在格表现出诸多的不对称性,但是仔细分析后发现不对称的背后存在一致性,可以用空范畴理论以及格位指派中的策应成分等来解释。第三,从语言的规则和变异角度看,汉英语都存在大量的非标准授格结构:论元增容、论元隐略和论元共享。我们提出一种可能的解决方案:“格位指派中的策应成分”。这一新概念可以涵盖系列现象,解释一些格位指派中的非常规现象及相关句法问题。第四,从发展趋势看,汉英格位形态演变的趋势都是由繁到简,慢慢脱落。中古汉语时期,“原来人称代词的变格逐渐消失”;近代汉语和现代汉语时期,更是呈现出典型的综合语态势。英语的格位一直在简化的“长征”中,中古英语时期,格位系统大大简化,五格系统锐减为三格。到早期现代英语时期,由主格、宾格、所有格构成的三格系统基本定型。当然,汉英语隶属不同的语言类型,汉英格位范畴之间除了共性以外,也存在一些差异:第一,格位形态丰富程度不等。从历时层面观察,古汉语格位体现在代词的不同分布上,而古英语的格位形态要丰富、复杂得多,体现在每一个名词、代词、形容词词尾上。第二,格位具体句法表现迥异。结构格中,汉语有空主语,而英语不允准;汉语有双主语和多主语现象,英语一个小句,一个主语,呈现一一对应的关系;英语中有虚主语,而汉语中没有;英语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泾渭分明,但是在汉语中,及物动词可以不带宾语,不及物动词有时候可以带宾语;内在格方面,汉英旁格之间的差异较小,属格之间差异很多,差异主要体现在形式方面,而功能大同小异。第三,非常规授格结构的运用频率不同。在论元增容和论元共享的使用频率上,汉语远远大于英语。汉语论元隐略很常见,而英语一般不可以省略论元。汉语和英语在格位范畴上的共性,是由人类大脑构造和语言机制等决定的,充分体现了普遍语法的原则性。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主要在于功能语类,而且结构的差异,往往是参数设置的两个不同方向,在不同语言当中的赋值不一样而已。研究汉英格位的异同,具有语言类型学上的意义。

马晓红[8](2014)在《英译汉定中结构中“的”字使用情况考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的”字是汉语中最常见的结构助词,基本上每个句子都会出现。英译汉的过程中,也会因为“的”字的使用不当而出现一些不符合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子。汉语中“的”字本身是有其隐现规律的,这不仅仅体现在语法结构方面,也体现在语用方面,而英语也有与之相对应的翻译结构。另外,“的”字的使用也有一个量的限制,倘若不结合两种语言的表达习惯,就会因为“的”字的使用不恰当而出现很多冗长拗口的译文。本文研究英译汉定中结构中“的”字的隐现问题。从英语原文研究出发,结合汉语本体的隐现规律来研究。文章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包括前人研究综述、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等。第二部分从英汉对比的角度研究英译汉中“的”字的类别。本部分着眼于未进入句子中受到语用等影响的组成部分的隐现规律。首先从定语的成分角度,简要概述汉语本体“的”字的隐现规律。再找出定中结构中,英语中偏项和正项之间相当于“的”字的表达方式,把所有可能的情况按照修饰性成分的不同分为三类:英语名词修饰中心语、前置形容词修饰中心语、后置定语修饰中心语。我们认为这三类都与汉语的“的”字有对应关系,并分三节找出与汉语定中结构中可作修饰性成分的“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数量词”的对应规律。我们认为,汉语中本身“的”字表达的隐现情况以及英语和汉语的对应规律,都决定着“的”字的隐现。第三部分着眼于进入句子使用,受到句法、语义、语用等多方面影响的“的”字的隐现。第一小节研究近代英译汉文本中“的”字的最佳使用量,首先通过对科技文体、医学教材文体、文学文体、访谈类文体等四类不同文体中,带有“的”字的表修饰关系的分句进行分析,统计出分别含有1个“的”字、2个“的”字、3个“的”字和4个“的”字的量,通过分析认为一个分句中“的”字的使用量≤2(最好为1个)时,句子表达最符合汉语习惯也最容易被人接受。当句子限制成分过多时,人们会转换句子形式来表达。量的限制除了文体方面的原因,还有多项定语隐现规律的影响。

余承法[9](2013)在《全译求化机制论》文中认为全译求化机制论,以考察全译及其属性为起点,以解读钱钟书的“化(境)”为切入点,以小句中枢说和小句中枢全译说为理论基点,以汉英对比为参照点,以几个大型语料库和自建的全译语料库中为支撑点,尝试建立完整、客观、可操作、能验证的全译求化机制体系。全文遵循“三个充分”(观察充分、描述充分、解释充分)的研究要求,按照两个三角(“表—里—值”小三角和“语—思—文”大三角)的研究思路,通过论证全译的本质——化,揭示全译的核心——求化,探究全译求化的关键——求化机制,着重阐述7种单一机制的内涵、外延、理据、类型及其组合能力和概率,挖掘57种组合机制在实际运用中的倾向性规律。全译求化机制体系的建立,将丰富钱钟书的“化境”翻译思想,推动全译理论的深入研究,深化翻译共性问题的探讨,指导译学方法论建设,为全译实践、全译教学(包括外语专业的汉外互译教学和对外汉语专业的翻译教学)、译文评估、机器翻译提供理论帮助和语料支撑。全文分为五章:第一章为绪论,第二至四章为正文,第二章为第三、四章作铺垫,第三章为全文的核心,第四章为次重点,第五章为结论。第一章为绪论,介绍本研究的选题缘由,对国内“化(境)”研究、国内外全译转换研究进行文献综述,指出本文的研究内容、方法、意义,并对整个研究框架作出说明。第二章阐述全译的本质及核心。先从全译的定义入手,在阐明全译活动的主体、客体、工具、目的和属性之后,指出全译求似律决定全译行为必须遵循的三大原则,即:语用价值第一、语里意义第二、语表形式第三。然后考察全译微观活动的三个阶段,即:原语理解、语际转化、译语表达,提出全译活动操作于以小句为中轴,语素、词、短语、复句、句群和语篇为脉络的全译单位体系。通过“化”的文字学原解、哲学通解、美学专解和钱钟书自解,赋予译学新解,详论“化”体现为全译本质的五大特征,进而指出全译的核心是求化,求化的关键是建立求化机制体系。第三章考察全译求化7种单一机制。全译求化单一机制的建立和运用必须遵循全译的三大原则,以完整再现原文的语用价值和准确传达其语里意义为目的,力图改变或保留原文的语表形式。全章七节在逐一考察7种求化单一机制的内涵、外延、理据之后,以语料库中的全译事实为依据,着重阐述每种机制及其次类的操作过程和方式。等化机制的运用理据主要是:原语和译语具有极强的文化互文性和兼容性,原语和译语具有相同或近似的思维方式,原语和译语的表达顺序与思维顺序同构,符合语言表达中的像似性规律。其操作原则是对形等义同值,多操作于小句及以下语言单位,主要包括五种类型:词等化、短语等化、小句等化、复句等化和句群等化。繁化机制的理据在于:中西文化背景的差异,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汉英语言文字系统的差异,后者又体现在:运用语言形式的差异,传达语里意义的差异,反映语用价值的差异。等化机制的操作原则是繁形不添义不增值,主要操作手段是增添,倾向多用于汉译英,主要包括四种类型:语素繁化、词繁化、短语繁化和小句繁化。简化机制的理据跟繁化机制相同,但操作方式相反,其操作原则是简形不损义不贬值,主要操作手段是删减,倾向多用于英译汉,主要包括四种类型:语素简化、词简化、短语简化和小句简化。移化机制是因译语结构和表达规范之需而对原语单位进行位置移动,其操作原则是移形不易意不变值,主要包括三种类型:原形移化即零翻译,主要是指原语中词和缩略语的移化;有形移化即移位,其理据是中西不同的思维认知方式导致两种语言在语序和表达方式上的差异,包括语素移位、词移位、成分移位、复句的分句移位四个次类;无形移化即引中,运用理据在于:人类思维的相通,人类语言的共性,原语和译语的词语处于相同或近似的语言环境,译语的表达习惯和规范,包括四个次类:专业化引申、普通化引申、具体化引申和抽象化引中。换化机制是应语值再现和语里传达之需而进行的双语语表形式的互相交换,操作原则是换形不改意不动值,按照双语单位互换的不同角度和层面,可分为六种类型:词类换化、成分换化、句类换化、动静换化、正反换化和主被换化。每种换化类型的内涵、外延和理据不同,在次级类型上有所不同,有时存在交叉或重叠,如词类换化和成分换化、动静换化和主被换化。分化机制的理据在于:汉英两种语言类型的差异及其体现在句法结构上的区别、汉民族与英美民族不同的思维方式、逻辑思维转换的规律,其操作原则是分形不断义不损值,采取化整为零的手段和拆分的策略,倾向多用于英译汉,主要包括四种类型:词分化、短语分化、小句分化和复句分化。合化机制的理据与分化机制相同,但操作手段相反,原则是合形不漏义不变值,采取化零为整的手段和融合的策略,倾向多用于汉译英,主要包括四种类型:短语合化、小句合化、复句合化和句群合化。第四章考察全译求化组合机制。采用个案研究的形式,通过对四篇公共演讲稿口译实例的调查和统计,逐一阐述57种组合机制的具体操作。通过统计与分析发现:1)五类组合机制按照类型数量依次排序为:三合机制(20种)>二合机制=四合机制(15种)>五合机制(6种)>六合机制(1种),按照运用频率依次排序为:三合机制(148例)>四合机制(122例)>二合机制(73例)>五合机制(53例)>六合机制(18例)。可见,机制组合的数量越多,要求越高,难度越大,频率就低;2)由于每种单一机制的运用频率和组合能力不同,相互之间的组合关系有别,各种组合机制在相应类别中的运用频率呈现不平衡性。第五章为结论,总结全文的五个基本观点,指出现存的不足以及后续研究的努力方向。

乔翔[10](2011)在《汉英形修名结构对比研究》文中认为本文运用现代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通过汉语和英语形容词修饰名词结构(以下简称“形修名结构”)的对比,寻求汉英形修名结构的规律和特点,揭示其共性和个性。如:对比两种语言中形修名结构的类型、语义搭配的特点、句法功能的差异及修饰语语序的异同等。并试图揭示构成汉英形修名结构异同的动因和内部机制。本文运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1.对比研究法:为了深入揭示汉英形修名结构的异同点,本文从静态和动态予以结构上的对比,从微观和宏观上来论述其异同点。2.文献检索法:通过阅读国内外有关的文献资料,从中获取语料和研究方法,填补自身研究的不足。3.例举法:运用所搜集到的实用和有参考价值的实例来解释说明要研究的问题,使理论具有更多的现实参考,不会使所论述的问题空洞化。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有:1.选题新。首次将汉英形修名结构对比作为研究对象。与以往重视单一语言研究相比,无论在研究视角还是研究广度方面,较之以往的相关研究都有较大不同。2.提出汉英形修名结构类型的形成机制,通过对比分析指出二者的共性和差异表现。3.通过汉英形修名结构多项形容词定语修饰名词中心语的语序比较,指出二者的共性和个性,并对其形成机制从语言认知学的角度加以解释。本文的不足:无论汉语还是英语,形容词修饰名词的语义关系复杂、分类繁难、论证艰难,基于语义的汉英形修名结构中形容词和名词的相互选择和搭配、多个形容词修饰名词中心语的语序问题及类型学特征和机制等方面的比较和研究,更是存在着极大的困难。本文在这方面涉及得还不很深入,特别是基于语料库的汉英“形”、“名”搭配的量性研究还很不够,这也是后续研宄的方向。本文分八章。各章主要内容分别如下:第一章:绪论。确定研究对象并阐明研究的意义和价值;介绍本文的指导原则、研究方法、主要内容和语料来源;明确汉英语形修名结构的研究范围。第二章:汉英形名结构研究综述。首先,回顾汉英理论学界针对形修名结构展开的研究。其次,概述汉英形修名结构对比的已有成果。第三章:汉英形容词名词对比。对比汉英形容词、名词用法的异同。重点比较两种语言中充当定语的形容词在语义特征、构成形态、变化形式(能否重叠)、比较方式及语法功能等方面的共性和个性。第四章:汉英形修名结构的语序对比。指出汉语是形容词修饰语全部前置的语言,后置是语用手段而非语法手段。而英语形修名结构是修饰语既可前置又可后置的语言,修饰语的位置以前置为主,后置是有条件的;对比两种语言修饰语后置现象的异同;提出由于修饰语位置的差异而导致汉英形修名结构互译的方法不同。第五章:汉英形修名结构连接标记对比。描写、分析汉英语形容词和名词连接标记的异同;重点探讨汉语形修名结构三种连接类型中不同的形容词类别和“的”字出现不出现的条件和规律;讨论母语为英语的学习者在汉语形修名结构连接标记方面出现的偏误类型及原因。第六章:汉英形修名结构句法功能对比。论述汉语与英语形修名结构在充当主语、宾语和定语方面的共同点;重点比较汉英形修名结构在句法功能上的不同之处,如在充当谓语、补语、分句、同位语等句法功能上的差别。第七章:汉英多项定语对比。对比汉英语中充当定语的词类在语法、语义和结构关系上的分类;重点分析汉英语多项定语在宏观和微观方面的异同点并指出多项定语排序的依据;进一步展开汉英多项定语的互译实践。第八章:汉英形容词和名词的选择与搭配对比。从文化背景、词义的引申及习惯搭配等方面对比汉英形容词和名词搭配的共性和个性;对比汉英形修名结构中形容词定语的语义指向,包括形容词定语在句中的顺向指向、形容词定语在句中的逆向指向及形容词定语的语义指向多种句法成分。全书结语。概述全书的研究内容,总结汉英形修名结构类型学上的共性和差异,尝试揭示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和机制;指出研究中的不足及提出后续研究中需要深化的问题。

二、名词所有格结构中的语义关系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名词所有格结构中的语义关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2)论汉英习语的时空性差异 ——习语的内在组构、超常规语法结构及其变异(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术语界定
    1.3 问题提出
    1.4 研究方法与语料选取
    1.5 研究意义
    1.6 论文结构
2 研究综述
    2.1 汉英习语的对比基础
        2.1.1 汉英习语的界定
        2.1.2 汉英习语的规约性
        2.1.3 汉英习语的字长偏好
        2.1.4 汉英习语的文体差异
    2.2 汉英习语结构的相关研究
        2.2.1 汉语习语结构的相关研究
        2.2.2 英语习语结构的相关研究
    2.3 汉英习语变异的相关研究
        2.3.1 汉语习语变异的相关研究
        2.3.2 英语习语变异的相关研究
    2.4 汉英习语对比的相关研究
        2.4.1 汉英习语对比的相关研究
        2.4.2 英汉习语对比的相关研究
    2.5 小结
3 英汉时空性差异观
    3.1 引言
    3.2 英汉时空性差异观
    3.3 汉英习语的时空性差异
        3.3.1 块状拼接与勾连延续
        3.3.2 空间聚合关系与时间线性关系
        3.3.3 内生性与外生性
    3.4 小结
4 汉英习语的组构方式
    4.1 汉英习语组构方式的非均质性
        4.1.1 汉语习语组构方式的非均质性
        4.1.2 英语习语组构方式的非均质性
        4.1.3 汉英习语组构方式的非均质性对比
    4.2 从汉语偶对式习语的组构方式看汉语的强空间性特质
        4.2.1 汉语偶对式习语的组构方式
        4.2.2 从汉语偶对式习语的组构方式看汉语的强空间性特质
        4.2.3 从汉语偶对式习语的英译看汉语的强空间性特质
        4.2.3.1 从汉语偶对式习语的词组式特征看汉语的强空间性特质
        4.2.3.2 从汉语偶对式习语的单句式特征看汉语的强空间性特质
        4.2.3.3 从汉语偶对式习语的复句式特征看汉语的强空间性特质
    4.3 从英语成对式习语的组构方式看英语的强时间性特质
        4.3.1 英语成对式习语的组构方式
        4.3.2 从英语成对式习语的组构方式看英语的强时间性特质
        4.3.3 从英语成对式习语的汉译看英语的强时间性特质
    4.4 小结
5 汉英习语的超常规语法结构
    5.1 引言
    5.2 汉语超常规习语与强空间性表征的同质性
        5.2.1 汉语四字格习语的常规语法结构
        5.2.2 汉语四字格习语的超常规语法结构
        5.2.3 汉语超常规四字格习语与汉语强空间性表征的同质性
    5.3 英语超常规习语与强时间性表征的异质性
        5.3.1 英语习语的常规语法结构
        5.3.2 英语习语的超常规语法结构
        5.3.3 英语超常规习语与英语强时间性表征的异质性
    5.4 小结
6 汉英习语组构成分变异现象
    6.1 引言
    6.2 汉英习语变异现象概观
        6.2.1 汉语习语的变异现象
        6.2.2 英语习语的变异现象
    6.3 汉英习语组构成分变异现象
        6.3.1 研究问题
        6.3.2 语料与研究方法
    6.4 从汉英习语组构成分变异看汉英的时空性差异
        6.4.1 汉英习语组构成分变异的定量考察
        6.4.2 从替换变异看汉英的时空性差异
        6.4.3 从嵌入变异看汉英的时空性差异
    6.5 小结
7 汉英习语异序现象
    7.1 引言
    7.2 汉英习语异序现象
    7.3 汉英对称式习语异序现象
        7.3.1 术语界定
        7.3.1.1 对称式习语
        7.3.1.2 对称式习语的异序
        7.3.2 研究问题
        7.3.3 语料与研究对象
    7.4 汉英对称式习语异序现象的定量考察
        7.4.1 汉英对称式习语的异序形式
        7.4.2 汉英对称式习语异序现象的语域分布
        7.4.3 汉英对称式习语的异序程度
        7.4.4 汉英对称式习语的类型对比
        7.4.4.1 汉语对称式习语的类型
        7.4.4.2 英语对称式习语的类型
    7.5 汉英对称式习语异序现象共性与个性溯源
        7.5.1 共性溯源
        7.5.2 个性溯源
    7.6 小结
8 结语
    8.1 主要发现
    8.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汉语成语九用词典》与《中华成语大词典》结构对比(节选)
    附录2 超常规四字格习语: 缩合型(节选)
    附录3 超常规四字格习语: 潜隐型(节选)

(3)英汉谚语的对比分析 ——以英汉时空性差异论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 论文结构
2 文献回顾
    2.1 英汉谚语的句法结构研究概览
        2.1.1 英语谚语的句法结构描写与分类依据
        2.1.2 汉语谚语的句法结构描写与分类依据
    2.2 英汉谚语句法结构的相关对比研究
        2.2.1 对比语言学领域的英汉谚语句法结构研究
        2.2.2 翻译领域的英汉谚语句法结构研究
    2.3 小结
3 理论基础
    3.1 英汉时空性差异论概观
    3.2 英汉时空性差异论用于谚语研究的依据
    3.3 英汉时空性差异论用于谚语研究的理论假设
4 英汉谚语句法结构的时空性特征分析
    4.1 英汉谚语的整句型结构与短语型结构的界定
    4.2 英汉谚语的整句型结构对比
        4.2.1 英谚的整句型结构分类及其时间性特征
        4.2.2 汉谚的整句型结构分类及其空间性特征
    4.3 英汉谚语短语型结构的对比分析
        4.3.1 英谚的短语型结构分类及其时间性特征
        4.3.2 汉谚的短语型结构分类及其空间性特征
    4.4 小结
5 英汉谚语句法结构特性与英汉民族的时空性思维取向
    5.1 英汉语言的时空性编码方式在谚语句法结构上的体现
        5.1.1 英谚中时间为主导的编码方式
        5.1.2 汉谚中空间为主导的编码方式
    5.2 英汉谚语句法结构的异质性与英汉民族的时空性思维差异
        5.2.1 从英汉谚语之间的形合与意合差异看民族思维的时空性偏好
        5.2.2 从英汉谚语所昭显的英汉思维模式差异看民族思维的时空性偏好
    5.3 小结
6 结语
    6.1 主要结论
    6.2 不足之处与努力方向
参引文献

(4)汉英多项定语语序对比及汉语习得偏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第二节 研究现状综述
        一、汉语多项定语顺序相关研究综述
        二、汉英定语顺序对比分析研究综述
        三、多项定语语序偏误分析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
        一、研究方法
        二、语料来源
第二章 汉语多项定语顺序描写
    第一节 汉语多项定语概述
    第二节 汉语定语成分分析
        一、充当定语的名词
        二、充当定语的代词
        三、充当定语的数量词
        四、充当定语的形容词
        五、充当定语的动词
        六、充当定语的短语
    第三节 汉语多项定语的常规语序
        一、限制性定语语序
        二、描写性定语语序
        三、称谓性定语语序
    第四节 多项定语的非常规语序
        一、限制性定语内部的非常规语序
        二、描写性定语内部的非常规语序
        三、跨层次的非常规语序
    第五节 汉语名词前置定语语序限制因素
        一、距离象似原则影响
        二、有义语素结合紧密度影响
        三、汉语思维方式的影响
        四、音节的影响
        五、结构助词“的”的影响
第三章 英语名词的前置定语顺序描写
    第一节 英语定语成分分析
        一、词做定语
        二、短语做定语
        三、从句做定语
    第二节 英语多项定语的常规语序
        一、限制性定语的语序
        二、描写性定语的语序
        三、称谓性定语的语序
    第三节 英语名词前置定语语序的细节问题
第四章 汉英多项定语语序对比分析
    第一节 汉英多项定语语序的宏观对比
        一、相同点
        二、不同点
    第二节 汉英多项定语语序的具体对比
        一、汉语及英语可做定语的成分对比
        二、汉英限制性定语的对比
        三、汉英描写性定语的对比
        四、汉英称谓性定语的对比
第五章 英语母语者汉语定语顺序习得偏误研究
    第一节 偏误类型
        一、定语和中心语相关偏误
        二、各层次定语相关偏误
        三、结构助词“的”的相关偏误
    第二节 偏误产生原因分析
        一、母语负迁移
        二、目的语知识的泛化
        三、汉语多项定语自身的复杂性
        四、教师、教材的影响
        五、学习者个人因素
    第三节 多项定语教学相关建议
        一、关于教材编写的建议
        二、关于教师教学的建议
        三、关于学生学习的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面向开放域的对话系统评估算法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诸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文的组织结构
第2章 相关研究概述
    2.1 主观评估
    2.2 自动化评估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启发式规则的对话评估模型
    3.1 相关知识背景
        3.1.1 依存句法分析
        3.1.2 开放式文本信息抽取
        3.1.3 词向量
        3.1.4 序列到序列模型
    3.2 基于启发式规则的对话评估模型
        3.2.1 基于依存句法关系的信息抽取
        3.2.2 基于词向量的单三元组信息匹配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3.1 数据库与评价标准
        3.3.2 对话生成模型的性能增强实验
        3.3.3 对话生成模型的评估实验
        3.3.4 人类相关性测试实验
    3.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自注意力机制的对话评估模型
    4.1 相关背景知识
        4.1.1 循环神经网络
        4.1.2 长短时记忆神经网络
    4.2 基于自注意力机制的对话评估模型
        4.2.1 基于Bi-LSTM与自注意力机制的信息抽取
        4.2.2 基于词向量的多三元组信息匹配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3.1 数据库与评价标准
        4.3.2 对话生成模型的性能增强实验
        4.3.3 对话生成模型的评估实验
        4.3.4 人类相关性测试实验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指导教师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学术评语
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6)17-19世纪西方汉学视域下的汉语连词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依据
    第二节 相关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欧洲汉语论着中连词研究历时概述
    第一节 17-18世纪欧洲汉学论着中对汉语连词的认识
    第二节 19世纪欧洲汉学论着中对汉语连词的认识
    第三节 汉学论着的历时归纳
第三章 欧洲汉语论着中连词范畴研究
    第一节 连词的定名定义
    第二节 连词的界限
    第三节 连词的次类划分问题
第四章 欧洲汉语论着中连词语法特征研究
    第一节 连词结构
    第二节 连词的位置和连接功能
第五章 欧洲汉语论着中连词语义与语用功能研究
    第一节 连词语义分析
    第二节 连词语用分析
结语
附录: 17-19世纪欧洲汉语论着中的连词释例
参考文献
致谢

(7)汉英格位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
    1.2 研究目标及方法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方法
    1.3 理论背景
        1.3.1 原则与参数理论
        1.3.2 小句中枢说
    1.4 研究意义
    1.5 语料来源
第2章 格位理论
    2.1 格位的起源及演变
        2.1.1 格位
        2.1.2 格位的起源
        2.1.3 格位的演变
    2.2 格位分类
    2.3 格位指派及其条件
        2.3.1 授格条件
        2.3.2 格鉴别式及可见性条件
        2.3.3 扩充的格位理论
        2.3.4 题元理论
    2.4 小结
第3章 汉英格位的历时比较
    3.1 汉语格位演变
        3.1.1 汉语史的分期
        3.1.2 上古汉语
        3.1.3 中古汉语
        3.1.4 近代汉语
        3.1.5 现代汉语
        3.1.6 小结
    3.2 英语格位演变
        3.2.1 英语史的分期
        3.2.2 古英语
        3.2.3 中古英语
        3.2.4 早期现代英语
        3.2.5 现代英语
        3.2.6 小结
    3.3 汉英格位历时演变之比较及演变趋势
        3.3.1 汉英格位历时之比较
        3.3.2 格位形态的演变趋势
第4章 汉英结构格比较
    4.1 主格
        4.1.1 主格与主语
        4.1.2 空主语
        4.1.3 虚主语
        4.1.4 双主语、多主语与话题
        4.1.5 非典型主语
    4.2 宾格
        4.2.1 宾格与宾语
        4.2.2 单宾语
        4.2.3 双宾语
        4.2.4 非典型宾语
    4.3 小结
第5章 汉英内在格比较
    5.1 旁格
        5.1.1 介词的界定
        5.1.2 介词宾语的语类选择
        5.1.3 汉英旁格的实现
    5.2 属格
        5.2.1 英语属格的形式与功能
        5.2.2 汉语属格的形式与功能
        5.2.3 汉英属格比较
    5.3 其他内在格
    5.4 小结
第6章 汉英非常规授格
    6.1 论元增容结构中的授格问题
        6.1.1 一价动词增容为二价动词
        6.1.2 二价动词增容为三价动词
        6.1.3 相关解释
    6.2 论元隐略结构中的授格问题
        6.2.1 省略和隐含
        6.2.2 汉语论元省略
        6.2.3 英语论元隐略
    6.3 论元共享结构中的授格问题
        6.3.1 汉语中的论元共享
        6.3.2 英语中的论元共享
    6.4 一个可能的解决方案:格位指派中的策应成分
        6.4.1 格位指派理论回顾
        6.4.2 格位指派中的策应成分的定义
        6.4.3 主格格位指派中的策应成分:虚主语
        6.4.4 宾格格位指派中的策应成分
        6.4.5 小结
    6.5 小结
第7章 汉英格位差异的类型学意义
    7.1 形合和意合
    7.2 综合语和分析语
    7.3 话题优先和主语优先
    7.4 小结
第8章 结论
    8.1 主要发现
        8.1.1 共性:原则
        8.1.2 差异:参数
    8.2 遗留问题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后记

(8)英译汉定中结构中“的”字使用情况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范围
        1.1.2 选题依据
        1.1.3 选题意义
        1.1.4 研究途径与方法
        1.1.5 语料来源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汉语定中结构“的”字的隐现
        1.2.2 英译汉定中结构“的”字的隐现
        1.2.3 关于“的”字使用量的研究
    1.3 前人研究的不足
        1.3.1 英译汉定中结构中“的”字的隐现问题
        1.3.2 关于“的”字使用量的研究
    1.4 创新点
第2章 汉语定中结构中“的”字的隐现规律
    2.1 名词作定语
        2.1.1 名词修饰名词
        2.1.2 名词修饰动词
        2.1.3 名词修饰形容词
    2.2 形容词作定语
    2.3 动词作定语
    2.4 代词作定语
    2.5 数量词组作定语
第3章 英译汉定中结构中“的”字的隐现
    3.1 英语名词修饰中心语
        3.1.1 英语 N1直接修饰 N2与“的”字的隐现
        3.1.2 英语 N1’s 修饰 N2与“的”字的隐现
        3.1.3 英语“of”结构与“的”字的隐现
    3.2 英语前置形容词修饰中心语
        3.2.1 性质形容词作定语
        3.2.2 状态形容词作定语
        3.2.3 英语形容词性物主代词
    3.3 英语后置定语修饰中心语
        3.3.1 形容词及短语
        3.3.2 副词及短语
        3.3.3 介词短语
        3.3.4 分词或分词短语和不定式等非谓语动词形式
        3.3.5 定语从句做后置定语
第4章 “的”字的量
    4.1 “的”字量的统计
    4.2 “的”字过多的原因
        4.2.1 文体的影响
        4.2.2 多项定语中“的”字的隐现规律的制约
        4.2.3 翻译方法的影响
    4.3 “的”字过多的解决方法
        4.3.1 改变句法成分
        4.3.2 转换为独立的句子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量的分析所使用的语料)

(9)全译求化机制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研究缘起
        二、文献综述
    第二节 研究内容
        一、主要内容
        二、重点难点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之处
    第四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价值
    第五节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全译本质“化”论
    第一节 全译的概述
        一、全译定义
        二、全译原则
        三、全译过程
        四、全译单位
    第二节 全译的本质
        一、“化”之文字学原解
        二、“化”之哲学通解
        三、“化”之美学专解
        四、“化”之钱钟书自解
        五、“化”之译学新解
    第三节 全译的核心
        一、全译核心之“化”
        二、求化关键之机制体系
第三章 全译求化单一机制论
    第一节 等化机制
        一、等化机制的界定
        二、等化机制的理据
        三、等化机制的限制
        四、等化机制的类型
        五、等化机制的价值
    第二节 繁化机制
        一、繁化机制的界定
        二、繁化机制的理据
        三、繁化机制的类型
    第三节 简化机制
        一、简化机制的界定
        二、简化机制的理据
        三、简化机制的类型
    第四节 移化机制
        一、移化机制的界定
        二、移化机制的理据
        三、移化机制的类型
    第五节 换化机制
        一、换化机制的界定
        二、换化机制的理据
        三、换化机制的类型
    第六节 分化机制
        一、分化机制的界定
        二、分化机制的理据
        三、分化机制的类型
    第七节 合化机制
        一、合化机制的界定
        二、合化机制的理据
        三、合化机制的类型
第四章 全译求化组合机制论
    第一节 机制的间性关系
        一、两种机制之间的关系
    二、多种机制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 二合机制
        一、繁化与其他机制的二合
        二、简化与其他机制的二合
        三、移化与其他机制的二合
        四、换化与其他机制的二合
        五、分化与其他机制的二合
    第三节 多合机制
        一、三合机制
        二、四合机制
        三、五合机制
        四、六合机制
第五章 结论与前瞻
    第一节 主要结论
        一、全译的本质是化
        二、全译的核心问题是建立求化机制
        三、单一机制的运用具有倾向性
        四、组合机制的运用存在失衡性
        五、全译求化机制是一个完整体系
    第二节 研究展望
        一、研究领域有待开拓
        二、研究方法仍需创新
        三、研究对象还可细化
        四、研究语料仍可扩大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10)汉英形修名结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设计
        一、指导原则
        二、研究方法
        三、主要内容
        四、语料来源
    第三节 研究范围的界定
        一、对汉语形容词、名词以及形修名结构的界定
        二、对英语形容词和名词以及形修名结构的界定
第二章 汉英形修名结构研究综述
    第一节 汉语形修名结构研究综述
        一、形修名结构中"的"字隐现规律及其语法功能研究
        二、名词前多个形容词的顺序研究
        三、形容词和名词的语义搭配研究
        四、汉语形修名结构中形容词的语法功能研究
    第二节 英语形修名结构研究综述
        一、形修名组合是复合词还是短语之争
        二、有关形容词修饰名词的消歧研究
        三、对形容词修饰名词的认知解释研究
        四、有关英语形修名结构中形容词语法功能的传统观点
    第三节 汉英形修名结构的对比研究综述
第三章 汉英形容词名词对比
    第一节 汉英形容词对比
        一、语义特征对比
        二、结构形式对比
        三、变化对比
        四、比较方式对比
        五、语法功能对比
        本节小结
    第二节 汉英名词对比
        一、特点对比
        二、语法功能对比
第四章 汉英形修名结构的语序对比
    第一节 汉英形修名结构的语序共同点
    第二节 汉英形修名结构的语序不同点
        一、汉语的形容词修饰语只能前置
        二、英语的形容词修饰语可前可后
        三、英语形容词修饰语的前置和后置两可现象
        四、汉英形修名结构后置修饰语对比
    第三节 英汉形修名结构互译的两种方法
        一、英—汉形修名结构的对译
        二、英—汉形名结构的转译
        三、汉—英形修名结构的转译
    本节小结
第五章 汉英形修名结构连接标记对比
    第一节 汉语形修名结构的连接标记
        一、不能加"的"的形修名结构
        二、必须加"的"的形修名结构
        三、可加可不加"的"的形修名结构
    第二节 "的"字隐现的规律
        一、不能加"的"的原因
        二、必须加"的"的原因
        三、可加可不加"的"的原因
        本节小结
    第三节 英语母语人学习汉语形修名连接标记时的难点和偏误
        一、单层定语中"的"的缺失偏误
        二、多层定语中"的"的冗余偏误
        三、多重定语的错序
第六章 汉英形修名结构的句法功能对比
    第一节 汉英形修名结构句法功能的共同点
        一、作主语
        二、作宾语
        三、作定语
        四、作状语
    第二节 汉英形修名结构句法功能的不同点
        一、汉有英无的句法功能
        二、英有汉无的句法功能
    第三节 汉英形修名结构在句法功能上的类型学共性
        一、整体性
        二、描写性
        三、对称性
第七章 汉英多项定语对比
    第一节 汉英多项定语的类别对比
        一、语法意义的分类对比
        二、语义属性(词汇意义)的分类对比
        三、结构关系的分类对比
    第二节 多项定语的语序对比
        一、宏观对比
        二、微观对比
        三、排序的理据
    第三节 多项形容词定语的语序对比
        一、相同点
        二、不同点
        三、排序的理据
    第四节 汉英语多项定语的互译
        一、汉英修饰语扩展规律指导下的互译方法
        二、汉英多项定语排序规则指导下的互译方法
第八章 汉英形容词和名词的选择与搭配对比
    第一节 汉英形名搭配习惯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一、相同点
        二、不同点
    第二节 汉英形容词定语的语义指向对比
        一、形容词定语在句中的语义顺向情况
        二、形容词定语在句中的语义逆向情况
        三、形容词定语的语义指向多种句法成分
结语
    一、汉英形容词修饰语语序的类型学特征
    二、汉英形容词定语连接标记的类型学特征
    三、汉英多项前置修饰语排列次序的类型学特征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名词所有格结构中的语义关系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俄语中整体与部分关系的符号表征研究[D]. 罗瑶.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2]论汉英习语的时空性差异 ——习语的内在组构、超常规语法结构及其变异[D]. 赵轶哲.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09)
  • [3]英汉谚语的对比分析 ——以英汉时空性差异论为视角[D]. 袁静.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10)
  • [4]汉英多项定语语序对比及汉语习得偏误研究[D]. 刘心. 河南大学, 2020(02)
  • [5]面向开放域的对话系统评估算法研究与设计[D]. 刘沛奇. 深圳大学, 2020(10)
  • [6]17-19世纪西方汉学视域下的汉语连词特征研究[D]. 谢翠青. 厦门大学, 2019(08)
  • [7]汉英格位比较研究[D]. 杨勇. 华中师范大学, 2014(08)
  • [8]英译汉定中结构中“的”字使用情况考察[D]. 马晓红. 南昌大学, 2014(03)
  • [9]全译求化机制论[D]. 余承法. 华中师范大学, 2013(11)
  • [10]汉英形修名结构对比研究[D]. 乔翔. 中央民族大学, 2011(10)

标签:;  ;  ;  ;  ;  

名词所有格结构中的语义关系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