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中把握知识经济——论全球化与中国的未来

在全球化中把握知识经济——论全球化与中国的未来

一、在全球化中把握知识经济——谈全球化与中国未来(论文文献综述)

谢雨蓉[1](2020)在《经济全球化中的国际物流影响因素及中国的应对策略研究》文中指出国际物流是经济全球化的载体与手段,经济全球化涉及很多维度,其中一些因素对国际物流的发展演变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对这些影响因素的研究应抓住主要维度、聚焦关键因素。经济全球化在推进进程中,参与主体、推进机制、表现形式等不断变化,与之相伴的是国际物流的空间拓展、方式变革与形态演化等。当前,经济全球化正面临新的调整变化,既有的产业分工、贸易方式、利益分配格局等都在重塑之中,必将引发国际物流的巨大变革。在全球化当前阶段,中国面临的国际形势已骤然改变,自身的地位与作用也在悄然变化。在此背景下,中国发出“一带一路”倡议,致力于打造全球化合作新平台。国际物流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载体,也受到这一全球化新模式的深刻影响。中国需要根据相关因素变化,做出积极应对,调整国际物流发展策略,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提供有效手段,也为中国积极融入和主动推动经济全球化提供有力支撑。本文以经济全球化中的国际物流影响因素为研究对象,采用系统分析方法研究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物流之间的关系,以国际政治经济学、经济地理学、技术创新与扩散等学科理论为依据,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确定经济全球化中国际物流影响因素分析的主要维度,建立影响因素分析的理论框架。运用该理论框架,分析经济全球化在不同发展阶段每个维度对国际物流的影响,总结历史规律,并提出中国在全球化新阶段,国际物流的应对策略。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第一,在明确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物流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关系,提出经济全球化中国际物流影响因素分析的四个主要维度,分别是治理结构、空间格局、科学技术、规则体系,对每个维度的含义进行了阐释和界定,在各个维度上分析了经济全球化对国际物流的影响,建立了研究经济全球化中国际物流影响因素的四维分析框架,奠定了全文的理论基础。第二,以大航海为经济全球化的起点,分三个发展阶段,采用四维分析框架,研究了经济全球化对国际物流的影响。第一阶段全球化结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主要依靠暴力与资本推进,形成了根植于殖民地经济的国际生产贸易网络,两次工业革命推动了国际产业分工和地理大发现,这一阶段全球化建立了资本推动、暴力维护的海洋运输体系,大航海将国际航线网络由地中海拓展至全球;第二阶段全球化至WTO多哈回合谈判中止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建立了发达国家主导、以WTO为代表的多边贸易体系,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垂直化、专门化国际分工,在全球形成欧洲、北美、东亚三大生产网络,在这一阶段的全球化中,跨国公司及其母国掌控着全球物流资源与市场,集装箱革命推动产业变革,国际物流中心伴随全球产业转移,在太平洋沿岸兴起;第三阶段的经济全球化仍在推进之中,随着新兴经济体崛起,全球化迈入多元共治与互利共赢时代,大规模的多边贸易合作转向以巨型自贸协定为代表的区域合作,国际物流格局加快调整,资源重配、市场重构、区域内需求快速增长、业态模式多元化发展将推动建立新的规则体系,也为后发国家参与规则制定创造了机遇。第三,采用四维分析框架,研究了“一带一路”倡议作为中国提出的全球化新阶段下的新范式,对国际物流的影响,以及中国的应对策略。“一带一路”坚持共商共建共享,中国作为倡议的发出者,主动推动生产网络沿“一带一路”扩散,带动欧亚大陆中间欠发达地区发展。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国际物流将形成海陆双向发展格局。在海运物流格局基本稳定的情况下,中国应着力寻求国际物流陆向突破,构建陆路物流大通道,统一陆路国际物流规则,以此作为中国在全球化新阶段国际物流发展的应对策略之一。第四,提出以中欧班列为载体,寻求“一带一路”国际物流陆向突破发展。在四维分析框架下,梳理了影响中欧班列发展的具体因素,建立数学模型识别了关键因素、原因因素与结果因素,研究了中欧班列与海运物流围绕关键因素的竞争博弈,并从加快技术与模式创新,统一规则与标准体系等方面提出中欧班列的发展思路。第五,围绕中国在经济全球化新阶段,稳步推进海运发展、寻求“一带一路”国际物流陆向突破的应对策略,从中欧班列发展、“一带一路”国际物流发展和全球化新变革中的国际物流发展三个层面,提出具体对策建议。本文主要贡献和创新点体现在:(1)从治理结构、空间格局、科学技术、规则体系四个维度,构建了经济全球化中国际物流影响因素分析的理论框架。(2)拓展了研究国际物流问题的时空视角:时间上,在经济全球化500年的历史进程中,分阶段系统研究了经济全球化对国际物流的影响;空间上,将对国际物流的研究从传统海运领域拓展到海陆两个方向、两大空间。(3)运用四维分析框架,分析了“一带一路”倡议对国际物流的影响,提出中国在全球化新阶段,以市场为主导、以国家综合实力为支撑,在稳步推动海运物流发展的基础上,积极寻求“一带一路”陆路物流突破的应对策略。(4)提出围绕中欧班列实现“一带一路”国际物流陆向突破,运用数学模型方法识别了中欧班列发展的关键因素,分析了中欧班列与海运的博弈行为,提出具体对策建议。

孟欣[2](2020)在《阿特巴赫的世界一流大学教育思想研究》文中提出菲利普·G·阿特巴赫是全球知名的比较高等教育专家,他关注世界范围内高等教育领域的发展与变化。近年来,在全球化愈发深入,国家间的竞争愈加激烈的背景下,“世界一流大学”已成为前沿话题被人们广泛讨论。阿特巴赫深入研究了世界一流大学的概念、特征、在全球知识网络中的作用,并对很多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实际进行了细致地分析。当前我国正处于“双一流”建设的关键时期,我们有必要对阿特巴赫的世界一流大学教育思想进行研究,这不仅有利于丰富我们对“世界一流大学”的认知,使我们了解其他国家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情况,而且也有利于为我国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提供较为有益的建议和思路。具体而言,本研究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第一,分析了阿特巴赫世界一流大学教育思想的形成过程。阿特巴赫世界一流大学教育思想的形成是其个人经历和兴趣的激发、高等教育背景和现象的催生、学术共同体和其他学者的重要影响以及各种文化工具的广泛传播等多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第二,分析了阿特巴赫对世界一流大学内涵的理解。研究型大学是形成世界一流大学的基础,它们具有独特的内部精神文化,依赖于多元化的高等教育系统,能够获得强有力的外部保障。同时,全球大学排名是世界一流大学的外在衡量标准。只有位列排行榜前列,经过排行榜认定,政府、大学和公众才承认大学是世界一流。第三,从全球知识网络边缘—中心的差异和世界一流大学在其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出发,分析了阿特巴赫对一些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情况的比较研究。阿特巴赫主要对美国、印度、中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进展、优势和挑战进行了考察。各国世界一流大学的标准基本一致,但是获得学术卓越的道路会因各个国家的发展状况而有所不同。第四,评价了阿特巴赫世界一流大学的教育思想,并挖掘了对我国的启示。阿特巴赫的世界一流大学教育思想内涵丰富,兼具深刻性和现实性,影响甚广。对我国而言,阿特巴赫的世界一流大学教育思想为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高等教育强国提供了有益的建议:要完善高等教育系统,用整体思维看待世界一流大学;要遵循现实发展规律,防止同构倾向和盲目追求排名现象;要保护本土学术特色,创造国内与国际的动态平衡状态。

徐同彤[3](2019)在《习近平时代观研究》文中提出时代是对一定时期内具有阶段性和全球性特征的人类社会发展情况的高度概括。时代观则是对时代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它反映了对该时期世界发展主要特征和主要问题的认识,并对时代发展主题与趋势作出判断。当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关键期,应该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了十分重要的课题。同时,当今世界局势复杂多变,一个国家如何认识时代,影响着这个国家治国理政策略的制定和发展道路的选择。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主席,习近平对时代的判断与把握,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因此对习近平时代观进行深入研究是至关重要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问题意识为导向,从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出发,科学地分析出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的时代主题,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是时代潮流。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洞悉时代发展问题,准确定位时代方位,依据时代主题和时代潮流提出了一系列符合时代发展的战略、思想和主张,形成了具有鲜明特征的习近平时代观。习近平时代观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时代观和中国共产党时代观的继承,蕴含着深刻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用“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思维、事物普遍联系的思维、矛盾分析法的科学思维认识世界发展大局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的问题,提出全球治理新理念。在习近平时代观的指引下,中国迈进了新时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道路;在习近平时代观的指引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让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焕发出生机与活力,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在习近平时代观的指引下,中国积极投身全球治理,为全球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蒋冬双[4](2018)在《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知识与德性互化研究》文中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知识和德性互化问题在当代中国语境下如何厘定?知识与德性互化问题在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语境中会有什么样的差异?对于知识与德性互化问题,中、西方学术界思考、把握和处理方式有什么不同?形成对其不同的思考方式的原因是什么?能否用知识与德性互化作为概念和范畴来梳理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与逻辑?这些问题是近年来我国学术界的热点问题。本研究从知识教育与德性教育的关系以及知识与德性互化问题在中、西方不同语境中的意义问题入手,对中国教育与西方教育关于知识和德性的关系问题的思考方式进行比较研究,进而确定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知识与德性互化的当代尺度。论文第一部分,梳理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对于知识与德性互化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并结合西方和中国思想家关于知识、德性及其关系的思想史流变,寻找新时代知识与德性互化的思想史的资源。通过知识、德性及其关系的思想史考察,为进一步研究知识与德性互化的内在机理和机制提供思想史基础。论文第二部分,对知识与德性互化的一般问题给予理论说明,进而确定知识与德性有效融合和互动的理论支撑。具体来讲,一是对知识的指向进行说明并对知识的意义进行探寻,为德性的出场提供学术理路基础;二是通过知识意涵所指向的德性出场,分析知识教育过程中德性的迷失,并基于对德性本相的确定,梳理知识与德性的内在关联;三是立足于知识与德性关系的明晰,对知识与德性互化的一般原理进行概括,即知识是德性的载体:知识为德性的养成提供可能;德性是知识的灵魂:德性为知识的使用提供方向;知识与德性关系的明晰:知识与德性互化一般原理确定的原则。论文第三部分,依据知识与德性互化的思想史考察与知识与德性互化的一般问题的分析,对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知识与德性互化问题进行审视和反思,并对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知识与德性互化的维度进行厘定。第一,对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知识与德性互化问题进行梳理和归因,明确了知识与德性互化的问题情境、问题表现和问题原因;第二,对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知识与德性互化的问题进行了反思,第三,对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知识与德性互化问题的维度进行了厘定,对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知识与德性互化问题进行了语境分析、矛盾分析和向度分析。论文第四部分,分析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知识与德性互化的问题求解策略,并结合对知识与德性互化的基础和依据进行阐释。一是指明了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知识与德性互化的知识教育求解策略,对从知识教育视角求解知识与德性互化提出了基本思路和问法的转换;二是明确了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知识与德性互化的德性教育求解策略,提出基于人的整体性和生命的整全为目标的知识与德性的互动的指向;三是阐明了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知识与德性互化的基础和依据,为进一步剖析思想政治教育的机理和机制提供逻辑基础和理论依据论文第五部分,基于知识与德性互化一般问题的概括和知识与德性互化问题的审视以及知识与德性互化求解策略的阐释,对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知识与德性互化的机理和机制进行建构。第一,对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知识与德性互化的内在机理建构,确定了内在机理的基础和逻辑前提;第二,明确了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知识与德性互化的原则和价值取向;第三,对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知识与德性互化的机制进行建构,指出了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改善与知识与德性互化的良性互动,并对多样化价值诉求与知识与德性互化的关系进行了梳理。

姚金艳[5](2018)在《全球化时代西方文化渗透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人类社会进入全球化时代,文化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文化领域已经成为各种政治和意识形态势力彼此交锋的战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凭借着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先进的信息媒介技术,通过多种文化渗透途径,推行文化霸权和文化扩张,开启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文化战争,严重威胁着其他国家的文化发展和文化安全。面对西方文化的强势侵袭,如何准确把握全球化时代文化渗透的基本内涵及生成逻辑,正确认识西方文化渗透的本质与特征,中国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战略加以应对等,这些都是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重大问题。本文以马克思的交往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哲学、政治学、传播学、社会学、国际关系学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紧紧围绕“什么是西方文化渗透”、“如何认识全球化时代西方文化渗透的本质与特征”、“如何应对西方文化的渗透”三个基本问题展开研究。论文主体共分为三个部分:一是理论阐释部分(包括第2章和第3章)。通过对文化渗透基本内涵的把握及其与文化交流、文化侵略等概念的辨析,更加清晰明确地界定了文化渗透的内涵。马克思的交往理论是我们探讨文化渗透的理论依据:马克思关于交往的世界历史特性是我们理解全球化的指导性理论,马克思关于西方帝国主义对殖民地的文化殖民批判,包括文化殖民的根源、内容、方式、及消除文化殖民的根本途径等内容,为我们研究西方文化渗透的生成逻辑、内容、本质目的及应对等问题指明了方向。论文运用马克思的交往理论,借鉴当代西方文化帝国主义理论,深入考察了文化渗透的生成逻辑:全球化时代具有时空压缩、网络信息化、文化经济兴起和大众文化崛起等环境特征,对文化关系产生深远影响,在这一宏观文化场域下,各种文化力量相互角逐,文化矛盾凸显,尤其表现为文化普遍主义与文化特殊主义、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全球主义与民族主义、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等之间的冲突与斗争;西方文化则凭借着经济技术优势、文化势差优势、传播媒介优势等条件,在全世界推行文化渗透战略,以其达到文化霸权的目的。文化渗透反映的既是一种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世界文化领导权的权力之争,又是一种关于世界文化市场的利益之争,其产生的根源是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的世界权力不平衡。文化渗透本质是西方文化软实力的强势输出,以实现西方文化霸权主义的目的。二是理论论证部分(包括第4章、第5章、第6章)。运用归纳总结、案例分析的方法,探讨全球化时代西方文化渗透的基本类型、主要内容、多元途径及主要特征。论文认为,西方文化渗透的基本类型主要有西方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文化渗透、西方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文化渗透,美国对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渗透,不同类型的文化渗透针对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在渗透过程中采取的措施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无论在哪一种文化渗透类型中,其渗透内容都包括:作为日常生活模式、消费产品、意识形态载体的表层物质文化;以西方民主制度、选举制度和人权制度为主的中层制度文化;以及以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消费主义等价值观为代表的深层文化。从物质文化的强势侵袭,到制度文化的移植,最后到价值观的变革,是一个循序渐递的过程。为了完成政治、经济入侵,西方文化渗透的途径蒙上了一层温情的面纱,表现得极为隐蔽,比较典型的途径有:经济扩张途径,网络信息技术传播途径,精英代理途径,宗教渗透途径等。在此基础上,论文归纳了全球化时代西方文化渗透在战略、途径、内容、表现形式等方面都呈现出新的特征,如西方文化渗透的主要阵地从官方渗透逐步转向更加注重民间渗透;文化渗透的手段从显性渗透转变为更加注重隐性渗透;文化渗透的形式从单纯注重文化输出转向输出与扶植相结合;文化渗透战略呈现出协调配套与整体效应的特征等。在文化渗透运行过程中,它遵循着势差规律,即从高势能文化向低势能文化渗透;结构规律,即从表层文化到深层文化渗透;空间规律,即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方式,从边缘文化渗透到中心文化的规律。三是理论应用部分(第7章)。在前述研究的基础上,深入探讨全球化时代西方文化渗透给中国带来的严峻挑战,进而运用马克思文化交往理论与文化渗透的逻辑规律,结合当代西方文化渗透的新特征,有针对性的提出应对的战略方案。论文认为,西方文化渗透对中国的意识形态安全、文化安全、宗教安全、网络信息安全造成了强有力的挑战和极大冲击;为避免这些挑战带来的潜在危害,论文提出从文化自强(软防治)、文化管控(硬防治)、文化疏导(对内疏导)和文化交流(对外构建有序的人类文明共同体)四个层面构建抵御西方文化渗透的基本战略。

蔡卫华[6](2017)在《马克思恩格斯语言交往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马克思恩格斯语言交往思想是我国话语权建设的元问题。本文通过交往和语言深层解读,阐述了马克思恩格斯语言交往思想及其价值。从理论方面讲,有助于丰富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从实践方面看,语言交往是中国话语权的元问题,本文的研究对服务于中国话语权建设的国家战略有一定的实践意义。语言交往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元问题,本文的研究对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语言交往实践有重要的实践价值。本文遵循由历史到现实,由理论到实践,由宏观到微观的研究思路,主要涉及以下内容:在导论中主要分析了本文选题的理论依据与现实依据,并论述了“马克思恩格斯语言交往思想提出的意义及价值”。第一章较详细地从语言哲学层面介绍了的语言、交往和语言交往的功能,以期为后面各章提供哲学视角。第二章较系统地梳理了马克思恩格斯语言交往思想的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语言交往思想的继承、发展和超越的关系。在实践的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发展了语言交往思想,实现了对前人的超越。第三章较充分地概括了马克思恩格斯语言交往思想的内容,指出马克思恩格斯语言交往是能力和智慧互换的话语实践。并总结了马克思恩格斯语言交往特征,就是“语可以群、群可以语”。“语可以群”是指语言及交往有助于推动话语群体的生成,它强调的是语言发展对群体的影响,群体对一种语言(话语)的认同以及对其认同程度的追问,揭示的是语言及交往对于群体建构的作用,表征着语言的社会功能。“群可以语”指群体及活动是语言生成的主体基础,它是群体及相互作用之间对于语言生成的本原影响。第四章较深入地探讨了马克思恩格斯语言交往思想与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的不同,指出马克思恩格斯语言交往思想的方法论自觉是其不同于其它理论的思想标识。马克思恩格斯语言交往思想的方法论基本特征有:历史与时代、科学与价值、理想与现实的统一,动态、开放与趋向未来的统一。第五章概要地指出了马克思恩格斯语言交往思想的现实价值是:回应时代挑战,帮助我们树立科学的话语观,能增强意识形态的话语自觉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本文创新点主要有:领域创新,学术界大多研究的是实践交往、文化交往等,尚未发现有语言交往研究,语言交往是一个新的领域。理论创新,本文从语言交往的元问题作为逻辑起点,对马克思恩格斯语言交往的西方文化尤其是德国古典哲学语言交往的哲学思想起源第一次进行了梳理,对马克思恩格斯语言交往的内容作了概括,初步构建起一个马克思恩格斯语言交往思想体系。观点创新,如西方近代哲学对世界的“解释”转换为“解释者”(主体)的解释,语言是交往相互理解的普遍前提,是从交往者的全部言语行为中来研究理解的起源、应用和效果。从这一角度出发,语言交往面对两大关系,就是人与世界的关系以及人与人的关系。我们主要在这两条关系线索中追寻语言交往思想的历史发展轨迹。方法创新,从与哈贝马斯交往理论方法比较中,探索了马克思恩格斯语言交往的历史与时代、科学与价值、理想与现实的统一,以及动态性、开放性与趋向未来统一的方法论特征。实践创新,语言交往是中国话语权的元问题,本文的研究对服务于中国话语权建设的国家战略展现了新的实践领域,语言交往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元问题,本文的研究对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语言交往拓展了新的实践路径。

王岩玮[7](2017)在《管理哲学视阈下电子商务研究》文中认为管理哲学视阈下电子商务研究,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引下进行的管理哲学方向的研究。电子商务是近十几年来发展迅猛的一种商业模式,其发展已经对社会、经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时电子商务为我国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培养了大批信息化商业人才,对人们原有的商务思维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电子商务进行管理哲学的研究,是具有时代性和实践性的研究。本文立足于我国当代电子商务发展中的实践问题,从电子商务对于人们的价值观念、价值行为、价值评价和价值创造与价值实现入手进行分析,研究电子商务发展的规律性,并力图为合理有效地推进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同时在研究中也体现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俱进的精神和积极创新的品质。管理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时代进步中与当代管理实践有机融合的结果,是管理科学领域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的理论,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将会促进管理理论的发展,提高管理艺术的水平,并在总结经验和实践反思的基础上,积极地进行理论的创新,具有时代的意义。论文分为五个部分,以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为主线,对电子商务进行管理哲学研究。第一部分:电子商务相关概念和管理哲学文献述评。在电子商务不同的发展阶段,人们对于电子商务的理解也不尽相同,但是对于电子商务的基本认识还是具有相对的一致性。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繁荣,在国民经济中已经占有了重要的地位。在管理哲学的框架下结合电子商务的实践,对构建管理价值的理论结构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构建理论结构的前提是有效地认知电子商务的主体和客体、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认知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并且关注电子商务的异化问题。第二部分:创新思维与实践的价值观念。在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中,创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电子商务企业的创新离不开创新思维的建构和创新实践的应用,两者互为促进、互为影响。通过创新发展,不仅打造了企业的竞争优势,同时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念,提升了国家的竞争能力。电子商务的创新不仅促进了本产业的发展,而且还促进了信息产业、物流业、金融业等行业的发展。另外,在价值意识和选择上要正确地认识创新与技术的辩证关系,并且重视电子商务创新对于人们思维的影响。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不仅更新了个人的价值观念,而且也已经成为社会主导的价值观。同时电子商务也推动了物质经济与知识经济的变革,促进了人们由物质时空到精神时空的转变与自由发展。第三部分:组织战略与管理的价值行为。电子商务首先面临的挑战是如何认识组织的作用。组织结构的多元性和统一性、战略行为的实施、文化的冲突与交融、竞争优势的培养,这些管理行为都会随着竞争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呈现出复杂性和多元性。其次,在组织与人的关系上,如何认识组织与个人之间的矛盾,实现个人价值观与组织价值观的统一,实现组织与个人的全面发展,这些问题都是管理价值行为的具体体现,同时也是价值观念在实际管理活动中的体现,是影响组织发展的重要因素。第四部分: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价值评价。电子商务在价值观念的形成和实践价值行为的过程中,价值评价构成了它们的中间环节。符合社会主流意识的价值观,对于电子商务的发展是有利的。这就需要正确地树立电子商务企业的伦理观,包括个人与组织的伦理观。在经济活动正义性的前提下,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正确处理自由与平等、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另外,政府在价值评价中同样起到重要的作用,能够通过电子商务的模式,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第五部分:电子商务与我国重大战略的价值实现。电子商务及其发展与我国的重大战略实施之间能够起到互相匹配的作用,能够实现价值创造与价值实现。首先从全球化时代视角看,电子商务促进了全球物质与文化的交往,同时与我国当代的"一带一路"战略相契合。其次,电子商务发展促进了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大数据已经成为生产力的体现,通过对大数据的利用,促进我国制造业升级改造,对智能产业的发展也起到辅助作用,最终与"中国制造2025战略"相契合。电子商务与我国重大战略的结合,是电子商务在实践中创造价值、享用价值、实现价值的重要途径。结语:自由、开放、共享的商务时代。电子商务是自由、开放、共享的商务模式,自由是首要的核心理念,开放是电子商务的精神实质,共享是未来发展的关键。管理哲学视阈下电子商务的研究,是在自由、开放、共享的思维模式下与时俱进的创新与发展,是符合我国特色的具有实践性和时代性的研究,是电子商务和发展中的实践反思与理论阐释。

张晓晴[8](2013)在《民艺精神与当代中国设计文化自觉研究》文中指出当代设计文化发展方兴未艾。彰显本土的文化特性表达已成为中国设计界的共识。但随着全球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生活形态、审美形态、技艺形态的民艺当代变异及精神某种式微,借鉴西方现代设计观念而又渊源于民艺血脉的当代中国设计整体尚未形成与悠久历史相应继的设计态势。在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异域、价值理性与技术理性各种力量交织中,中国设计正面临着某种前所未有的发展困惑。怎样使渊源于华夏悠久文明而又植根于当代实践的设计文化凝聚鲜明的中国意蕴?这不仅关乎中国设计的话语权,更关乎中国设计发展的未来走向。当代中国设计文化发展当以推进设计文化自觉为先导。在与西方设计文化触碰后,我们需要对西方设计观念深入了解,更需要对自身设计文化传统的认同并直面当代设计价值观诉求及未来发展走向。文化自觉是对自我文化的自觉、对他者文化影响的自觉以及对未来文化走向的自觉。文化自觉关键在于文化精神自觉,文化精神自觉关键在于价值观自觉。文化精神是对文化价值观念把握及未来走向的建构。每一个民族、每一种形态的文化都是基于求真、求善、求美基本价值观念形成与展开,作为文化精神表现形态的民艺精神就是华夏民族对真、善、美的价值内容崇尚及形式理解的内心体验与心灵积淀,它承载着主体生命意义的生成与导引。作为最具民族性、稳定性、能动性的设计母体文化传统,它以其本元文化精神的始源性、参与性根植于中国设计文化的过去、现在及未来发展。基于民艺精神的当代设计文化自觉就是要在文化溯源中探究民艺精神、在文化比较中反思并在文化创新实践中传承民艺精神,探索当代设计价值观内容构建与形式表现,凝聚富有鲜明民族性的中国设计意蕴。在文化溯源中探究民艺精神,就是对设计母体文化精神的认同,即是要在民族哲学传统、思维方式中探究民艺价值观念及形式表现。华夏远古,万物有灵、阴阳相生是民族最神圣的群体意识,构成民艺最恒久的主题,也衍生求真、求善、求美融合一体的民间文化基本观念。“天人合一”整体化价值观以及直觉思维传统,使中国哲学既有典型伦理哲学色彩又统摄认识论发展,认识论范畴的“真”被纳入价值论意义的“善”。求善为本的伦理哲学主导民间认知也渗透民间审美。万物有灵、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集体意识与哲学积淀使民艺创造不仅关注外在形式,更关注形式所蕴含的人内在的尚善生命力量。人尽精灵之性居天地之间并作为天地之连接,生命领悟天地之道则有人的尚善与“天人合一”的完美。这种萌生于对生命渴求与对祥和天地向往的尚善生命力量通过质朴的形式语言更显生动淳美,形成民艺对真、善、美的内容与形式以及关系的独到感悟。以生命意识为中心的真、善、美统一在这里就有了民艺尚合、尚善、尚美的传统民间造物价值观与整体直觉体验的思维传统。尚合是基于技艺形态的民间“真”知,是规律探求合于价值判断的心物合一,是以善统真;尚善是基于生活形态的民间“善”意,是合目的性的生命趋利避害、祈福迎祥的现实转化,是“物以致用”、“吉祥如意”的追求,是以善储美;尚美即是基于审美形态的民间“美”观,显现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贯穿主体生命灵性的意象之美、技艺之美。民艺精神就是从民众主体的生命意识、生存体验出发,经由民艺生活形态、审美形态、技艺形态的历史积淀,在尚合、尚善、尚美观念表达中展现的质朴率真的内在品格及由内而发的淳美气质,其核心指向是形式意蕴中积淀起来的尚善基本价值判断。它以终极的价值关怀与观念、情感等因素凝聚在一起,构成民艺源于“天人合一”之本源的尚善至美精神,并成为民艺最为清晰、稳定、能动的文化精神的传承,形成基于民艺精神之当代设计文化自觉的深厚基础。在文化比较中反思民艺精神,就是要在探究自己传统文化精神的基础上通过文化比较获得更深的文化认同及更高的文化自觉,即是经由西方现代设计文化观念进行自我反思并深刻认同民艺尚善至美精神。西方传统古希腊哲学强调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其哲学总体是求知的知识论。主体、客体分立主导的思维传统崇尚清晰确定的逻辑思维,审美意识也因之归结为主客体之间的认识关系。均衡、对称、节奏、秩序与比例化等形成了西方重理性分析的形式美基本原则。西方现代设计在工业革命推动下实现了由传统手工业向现代设计转变,历经“艺术与手工艺运动”、“现代主义设计”到“后现代主义设计”等发展,经过形式追随功能、形式追随激情等不同设计观念的流变,其设计观念整体是沿袭由西方文化认知哲学与思维传统形成的以客观数比关系为基础的审美原则,设计高度功能化、理性化,风格简洁。这种在设计中以技术理性为先导的求真原则,统领了西方现代设计的善和美,逐渐形成西方现代设计观念整体的求真至美。这样,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在不同时期对真、善、美价值理解和物化表达不同也就形成不同的文化精神特性。与西方现代设计求真至美所体现的科学求真性不同,民艺精神特性就是尚善至美所内蕴的生命尚善性,是对生命的极大热情(生命性)与对生存的极大关注(体验性),它注重人与世界的相依、人的实际选择及人伦情感。其“天人合一”的整体价值观念及设计思维是超越逻辑知识之上的生命价值观及联系思维、意象思维,其优异性在于以整体性和意象性的发挥易于实现物质功能性和精神功能性的统一,并有助于充分发挥其精神功能性。西方现代设计在求真至美观念以及技术理性支撑下取得巨大成就,同时也日渐生发某种与自然、与人之属性相疏离的力量,设计功能物质性与精神性相对分离。在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日益背离的当代语境中,重新领悟民艺精神对于反思现代设计知识谱系,尊重并直面宇宙万物生命的真实存在及生命蕴含的本能发展、意义追求,使技术理性发挥合于价值理性的作用具有独到作用及魅力。这也是经由文化比较反思形成更高的基于民艺精神设计文化自觉的必经环节。在文化创新中传承民艺精神,即是基于民艺精神的设计文化自觉发展的旨归也是民艺回归的推进。设计文化创新的根本是在传统继承基础上的创新,其创新探索就是要基于民艺精神构建当代设计价值观,探索其价值目标选择、价值评价标准以及价值实现的途径。当代设计价值观的价值目标应是以善统真、以善储美的有机统一。基于民间尚合的当代中国设计之“真”既要代表当代科技最新发展也要合于设计价值判断,这就需要把内在价值尺度与外在客观尺度有机结合,内外尺度的对立统一就是要求技术理性的探求与价值理性的判断融合统一,设计中任何技术的探求及应用都应基于它与自然世界、精神世界的依存与关联,技术理性的发挥融注人文关怀的导引,以善统真和以真储善有机结合;基于民间善意的当代中国设计之“善”的根本是关注合目的性的功能实现,但功能并不仅仅限于物质功能性,设计之善就是要满足人的不断发展的需要,设计既要合于实用价值的目的也要合于理想价值目的,关注人的生存愿望和终极追求,以善统真和以善储美有机融合;基于民间美观的当代中国设计之“美”就是基于真、善统一的合感受性的审美表达。民间美观受到实用功能、材料和技术等历史制约,但古拙质朴的形式表达中总有植根于民族生命与生存意识深处的生机灌注,注重民艺意象美、技艺美意蕴表达,向世界呈现根源于主体自身的民艺淳风之美,以美导善和以美映真有机融合。由此,当代设计价值观之价值评价标准的基本导向就是尚善为本的求善与求新结合,探求设计实践中价值评价标准导向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设计价值观实现的重要途径就是要保持和发展尚善至美精神,在“天人合一”观念导引与直觉联系思维中发展主客二分求真思维,探求当代设计综合设计思维,以质朴生动的设计语言造就形态美、结构美的中国意蕴,传达对人类不断发展的内心生活与生命意义的终极关怀,凝聚民艺“心”之造物“善”意,使“完整的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理想生存状态的可能性得以拓展。在文化溯源及与文化比较中深刻认同尚善至美精神,并在此基础上努力在本土设计文化创新中传承尚善至美精神,这是基于民艺精神自觉的当代中国设计文化自觉探索的核心,其根本指向是关注设计文化的传统性与现代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对立统一,凝聚合于物质功能性与精神功能性的当代中国设计民族性的中国意蕴。这既是当代中国设计文化自觉的实践生成探索也是民艺向现代生活回归的切实努力。

朱宗友[9](2010)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文中研究指明“全球化”(globalization)问题是一个当今世界各国都必须面对的客观事实,它已经对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而且这种影响还在继续进行着。中国作为全球化进程中的一员,必将受到全球化的深刻影响。同时,中国又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因此,很有必要从全球化的视角来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包含着对在当代全球化条件下的社会主义发展规律新的解读。据考证,当代“全球化”一词最早是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西奥多·莱维特(Theodore Levitt)在他于1983年发表在《哈佛商业评论》(Harvard Business Review)上的一篇文章《市场的全球化》(The globalization of markets)中首先使用了“全球化”一词。马克思、恩格斯虽然没有明确使用“全球化”一词,但在他们的理论中却蕴含着丰富的全球化思想。马克思、恩格斯的全球化思想对于我们认识、理解和把握当代全球化进程仍然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全球化的产生和发展具有必然性,它是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和交往的社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人类社会经过资本主义的全球化,进而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的必经阶段。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不能笼统地讲全球化是福音抑或灾难,对不同的国家来说其影响是不一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是在当代全球化的条件下,基于实现中国的繁荣富强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做出的主动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现当代全球化的历史背景,而是与之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全球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着巨大的历史同步性与契合性。中国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在近现代全球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和在中国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所做出的必然的和历史的选择。从19世纪中叶开始,在欧美国家爆发了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的发展从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垄断阶段。正是这些因素的影响,全球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基于当时中国特殊的历史环境,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在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从而最终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正是这条道路使中华民族获得了解放和独立,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最初30年中,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了初步的物质基础,同时也为我国的进一步发展建立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20世纪50-60年代,全球化进程中出现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对立的局面。60-70年代以来,在这两大阵营中都出现了某些改组和分化,形成了在美苏两极对立条件下的三个世界并存的格局。这种情况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发生了根本变化:随着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剧变,美苏两极对立的格局终结,形成了在西方发达国家占主导地位前提下的多极化趋势。然而无论在哪种政治格局下,全球化进程都没有停止自己的步伐。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了步伐,并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在当代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人通过对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在深刻把握当代全球化新特征的基础上,逐步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全球化进程中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的唯一正确的选择。正是选择了这条道路,才使我国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当代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既带来挑战又带来机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全球化进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面临许多矛盾和问题,而要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必须首先解放思想。可以说,没有解放思想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探索。改革开放的进程就是我国逐步融入全球化的进程,也是逐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只有继续解放思想,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在全球化进程中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将受到全球化的影响。党中央提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可以说是对此进行的积极回应。由此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发展。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具有重大的意义。这条道路既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种有别于西方的发展模式,又为社会主义国家巩固、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提供了成功的范例,还将向人类表明:社会主义是必由之路、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从而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潮时期,展现了社会主义无限光明的前景。

唐宏[10](2008)在《论经济全球化与当代中国的历史选择》文中研究指明自20世纪80年代起,经济全球化发展迅猛。面对资本主义的“繁荣”发展和社会主义运动所遭受的严重挫折,人们提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究竟能不能成立,中国如何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等问题。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分析构成了本文选题的背景。当代世界的重大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要求我们重新思考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不少命题,认真审视社会主义在现实世界中的生命力。因此,对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基本判断,探寻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实现非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在当代就具有了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这是本文研究的起点。当代西方全球化理论源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虽然他们所讨论的全球化与马克思所阐述的世界历史一样,是指人类社会在横向上产生世界性的联系和交往以后在纵向上的发展进程,但是他们基本上是在为资本主义制度作辩护,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带来的全球性危害。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立足于现实的人,把人的生产活动、交往活动看成是世界历史形成的动力和基础,把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看作世界历史发展的终极目的。马克思通过他的政治经济学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进行了深入地批判,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本文认为,全球化是人类社会日益超越空间、制度、文化等障碍界限,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展现出的全方位沟通、联系、交流与互动,从而最终在各方面达成一致的客观历史进程,其本质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其趋势是共产主义。这是本文研究的理论前提。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在资本主义的主导和推动下全球化在经济领域率先得到了形成和发展。本文认为,经济全球化是全球化过程中的一个基础性方面,它是不断地进行着的经济活动的全球化过程和一定生产关系的全球化过程,本质上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结果,它使得共产主义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有关的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的前提向前迈进。我们遵循马克思对社会发展研究的方法论确定了经济全球化的研究视角,着力于生产力及其运动方式层面的分析,即不单纯停留在全球范围内各种生产要素的配置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上,而是在研究中把经济全球化体现的国际经济关系和国际生产关系作为分析的重点,从二者的矛盾运动中揭示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及其发展趋势。这是本文研究的创新和目的所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过程告诉我们,资本主义给人类带来的不只是福音,而且还具有制度带来的历史局限性。本文对经济全球化问题与当代中国的历史选择研究是按照“理论指导——历史分析——现实分析——资本主义命运——社会主义前途——发展研究”的逻辑顺序展开论证的。在经济全球化研究方面,突出强调了人类历史发展中生产力发展决定的世界性相互交往,力求揭示出文明的相互借鉴和效仿对历史进程的加速作用,进一步说明资本主义在发展过程中被历史扬弃的必然性。我们通过对不同时期的人们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的批判以及不断进行的斗争,看到了人类对未来美好社会的憧憬和实践。基于此,按照马克思关于人类历史有可能跳跃式发展的理论,我们把社会主义运动和实践与经济全球化现象和趋势结合起来进行了研究。这是本文研究的逻辑体系和主要内容。在研究中,我们以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为指导、以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分析手段为批判武器、以两种社会制度的发展变化为事实根据,对全球化及经济全球化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论述,充分说明了社会主义是中国的历史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顺应了时代潮流,它不仅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而且还将向世界展现社会主义理想,展现社会主义对人的全面发展、对人的自我实现的意义。对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和未来趋势做出马克思主义的判断,目的是为了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然而,当代世界经济全球化异常复杂并在不断发展,且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其它方面的全球化运动也在日益彰显,社会主义运动和中国都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这是我们在今后应当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二、在全球化中把握知识经济——谈全球化与中国未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在全球化中把握知识经济——谈全球化与中国未来(论文提纲范文)

(1)经济全球化中的国际物流影响因素及中国的应对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国际物流与经济全球化的密切联系
        1.1.2 经济全球化对国际物流格局的改变
        1.1.3 新兴经济体崛起对国际物流秩序的重塑
        1.1.4 “一带一路”倡议对国际物流变革的推动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方法与逻辑框架
        1.3.1 研究方法
        1.3.2 逻辑框架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管理科学理论与方法
        2.1.2 系统理论和分析方法
        2.1.3 博弈理论及其应用
        2.1.4 其他相关学科与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经济全球化相关研究
        2.2.2 国际物流的相关研究
    2.3 既有文献对本文的贡献
    2.4 本章小结
3 经济全球化中国际物流影响因素分析的理论框架
    3.1 基本概念
        3.1.1 经济全球化的基本概念
        3.1.2 国际物流的基本概念
    3.2 经济全球化中的国际物流影响因素分析维度
        3.2.1 国际物流与经济全球化的相互作用关系
        3.2.2 经济全球化影响国际物流的主要维度
    3.3 经济全球化中国际物流影响因素的四维分析框架
        3.3.1 治理结构维度的影响
        3.3.2 空间格局维度的影响
        3.3.3 科学技术维度的影响
        3.3.4 规则体系维度的影响
        3.3.5 四个维度的交叉影响
    3.4 本章小结
4 第一阶段经济全球化中的国际物流影响因素分析
    4.1 第一阶段经济全球化影响国际物流的四个维度分析
        4.1.1 治理结构——西方列强对殖民地的瓜分与掠夺
        4.1.2 空间格局——殖民经济与第一次国际产业转移
        4.1.3 科学技术——工业革命大幅提升西方生产力与军事力量
        4.1.4 规则体系——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
    4.2 第一阶段经济全球化中的国际物流四个维度分析
        4.2.1 治理结构——依靠军事强权和经济霸权争夺海上战略通道
        4.2.2 空间格局——地中海贸易区扩张与两洋港口的兴衰
        4.2.3 科学技术——天文、地理、航海、造船等技术的发展
        4.2.4 规则体系——西方海权论思想与物流现代市场运行模式初现
    4.3 本章小结
5 第二阶段经济全球化中的国际物流影响因素分析
    5.1 第二阶段经济全球化影响国际物流的四个维度分析
        5.1.1 治理结构——大国主导下的多边合作
        5.1.2 空间格局——欧洲、北美、东亚三大生产网络的形成
        5.1.3 科学技术——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垂直专业化产业分工
        5.1.4 规则体系——以WTO为代表的多边贸易体系
    5.2 第二阶段经济全球化中的国际物流四个维度分析
        5.2.1 治理结构——国际资本深度参与国际通道、枢纽之间的竞争
        5.2.2 空间格局——亚太物流市场扩张与国际航运中心崛起
        5.2.3 科学技术——集装箱运输建立全新的国际物流运行体系
        5.2.4 规则体系——统一的国际海运规则不断发展完善
    5.3 本章小结
6 第三阶段经济全球化中的国际物流影响因素分析
    6.1 第三阶段经济全球化影响国际物流的四个维度分析
        6.1.1 治理结构——崛起的新兴经济体推动全球化共商共建共享
        6.1.2 空间格局——区域经济一体化与三大生产网络独立性提高
        6.1.3 科学技术——工业4.0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6.1.4 规则体系——新型经贸规则正在构建之中
    6.2 第三阶段经济全球化中的国际物流四个维度分析
        6.2.1 治理结构——国际物流面临资源重新配置与市场重构
        6.2.2 空间格局——国际物流需求在部分区域内较快增长
        6.2.3 科学技术——现代科技推动国际物流多元化与创新发展
        6.2.4 规则体系——适应区域物流发展的国际规则亟待建立完善
    6.3 本章小结
7 “一带一路”倡议的国际物流影响因素分析及应对策略
    7.1 “一带一路”倡议影响国际物流的四个维度分析
        7.1.1 治理结构——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7.1.2 空间格局——中国为主体的东亚生产网络沿“一带一路”扩散
        7.1.3 科学技术——5G与新技术相互赋能推动数字经济发展
        7.1.4 规则体系——依托自身优势引领区域经贸规则建立
    7.2 “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国际物流四个维度分析
        7.2.1 治理结构——市场为主体、综合实力为支撑推进物流体系建设
        7.2.2 空间格局——构建海陆双向物流大通道
        7.2.3 科学技术——智慧物流与跨境电商市场广阔
        7.2.4 规则体系——推动陆路物流规则统一与完善
    7.3 中国依托“一带一路”倡议推进国际物流发展的应对策略
        7.3.1 国际物流影响因素分析对“一带一路”的启示
        7.3.2 “一带一路”物流发展寻求陆向突破策略
    7.4 本章小结
8 依托中欧班列实现国际物流陆向突破的策略
    8.1 中欧班列在“一带一路”国际物流体系中的作用
        8.1.1 中欧班列发展情况
        8.1.2 中欧班列在“一带一路”陆路物流中的骨干作用
        8.1.3 中欧班列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中的载体作用
    8.2 中欧班列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8.2.1 中欧班列发展影响因素指标体系
        8.2.2 中欧班列发展主要影响因素识别
        8.2.3 中欧班列发展影响因素分类分析
        8.2.4 中欧班列发展影响因素分析结论
    8.3 中欧班列与海运物流的协调发展
        8.3.1 中欧班列与海运物流的协作互补
        8.3.2 中欧班列与海运物流的竞争博弈
    8.4 中欧班列与跨境电商的融合创新
    8.5 中欧班列国际规则的统一与完善
    8.6 本章小结
9 中国在全球化新变革中的国际物流发展对策建议
    9.1 中欧班列发展的对策建议
    9.2 “一带一路”国际物流发展的对策建议
    9.3 经济全球化新阶段国际物流发展的对策建议
    9.4 本章小结
10 结论与展望
    10.1 完成的主要工作与结论
        10.1.1 完成的主要工作
        10.1.2 主要结论
    10.2 本文贡献与创新之处
    10.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A 中欧班列到发欧洲国家的主要线路情况
附录 B 中欧班列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附录 C 中欧班列问卷调查受访专家情况
附录 D 班列企业与班轮公司运价及政府最优补贴决策求解过程
附录 E 正文中专有名词简称、译文及缩写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阿特巴赫的世界一流大学教育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1.1 阿特巴赫对高等教育事业贡献突出
        1.1.2 阿特巴赫的高等教育思想内涵丰富
        1.1.3 阿特巴赫心怀世界高等教育发展与进步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对已有研究的反思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阿特巴赫世界一流大学教育思想的形成
    2.1 个人经历与对世界一流大学基本认知的生成
        2.1.1 芝加哥大学:打开了解世界一流大学的大门
        2.1.2 学习兴趣:激发了对高等教育领域的求知欲
        2.1.3 早期研究经历:奠定了对世界一流大学的研究基础
    2.2 时代背景和追逐世界一流大学现象的催生
        2.2.1 高等教育大众化
        2.2.2 高等教育国际化
        2.2.3 知识经济与市场化
        2.2.4 各国和地区积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现象
    2.3 其他学者和学术共同体对思想形成的积极影响
        2.3.1 其他学者观点:加深了对世界一流大学的理解与认识
        2.3.2 学术共同体:搭建了世界一流大学思想形成的重要平台
    2.4 文化工具与对世界一流大学思想的广泛传播
第三章 研究型大学:阿特巴赫对世界一流大学内涵的阐释
    3.1 世界一流大学悖论
    3.2 世界一流大学的概念
        3.2.1 阿特巴赫对世界一流大学的界定
        3.2.2 阿特巴赫对相关概念的解读
    3.3 从研究型大学到世界一流大学的必由之路——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必备特征和条件
        3.3.1 从历史中走来:当代研究型大学的演变历程
        3.3.2 成独特之存在:研究型大学的内部精神文化
        3.3.3 倚差异化系统:研究型大学发展的组织前提
        3.3.4 登世界之一流:研究型大学的外部资源保障
        3.3.5 经排行榜认定:世界一流大学的外在衡量标准
第四章 边缘与中心:阿特巴赫对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现象的分析
    4.1 边缘、中心与世界一流大学的联系
        4.1.1 全球知识网络中大学边缘—中心的分布
        4.1.2 全球知识网络边缘—中心格局的动态变化
        4.1.3 世界一流大学:各国参与全球知识网络的关键
    4.2 知识中心:美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及其面临的挑战
        4.2.1 美国世界一流大学发展的时代背景
        4.2.2 美国世界一流大学建成的关键特征
        4.2.3 美国世界一流大学面临的挑战
    4.3 巨型边缘:印度世界一流大学的愿景及存在的困境
        4.3.1 宏大的目标和严峻的现实
        4.3.2 印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优势
        4.3.3 印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困境
    4.4 步入中心:中国世界一流大学的进展及重点把握的问题
        4.4.1 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进展
        4.4.2 中国世界一流大学计划取得成就的关键
        4.4.3 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应重点把握的问题
第五章 阿特巴赫世界一流大学教育思想的评价及启示
    5.1 阿特巴赫世界一流大学教育思想的评价
    5.2 阿特巴赫世界一流大学教育思想对我国的启示
        5.2.1 完善高等教育系统,用整体思维看待世界一流大学
        5.2.2 遵循现实发展规律,防止同构倾向和盲目追求排名现象
        5.2.3 保护本土学术特色,创造国内与国际的动态平衡状态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阿特巴赫简介
附录二 阿特巴赫的出版物及中文译着情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3)习近平时代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核心概念界定
        1.2.1 时代
        1.2.2 时代观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1.3.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习近平时代观形成的背景和来源
    2.1 习近平时代观的形成背景
        2.1.1 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发生变化
        2.1.2 世界社会主义在21 世纪机遇和挑战并存
        2.1.3 国际发展环境深刻变化
    2.2 习近平时代观的形成来源
        2.2.1 理论来源
        2.2.2 实践来源
第三章 习近平时代观的主要内容
    3.1 对时代问题的洞悉与主张
        3.1.1 “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是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
        3.1.2 “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
        3.1.3 “只有交流互鉴,一种文明才能充满生命力”
        3.1.4 “国际社会应该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3.2 对时代方位的把握
        3.2.1 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3.2.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3.3 对时代主题和时代潮流的判断
        3.3.1 “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
        3.3.2 “各国日益利益交融、命运与共,合作共赢是大势所趋”
第四章 习近平时代观的主要特征
    4.1 “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思维
        4.1.1 时代发展的“变”与“不变”
        4.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的“变”与“不变”
    4.2 把握事物间联系的普遍联系思维
        4.2.1 坚持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的统一
        4.2.2 “四个全面”助推党和国家事业全面协调发展
    4.3 运用矛盾分析法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
        4.3.1 在对立统一中处理复杂形势
        4.3.2 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
第五章 习近平时代观的当代价值
    5.1 习近平时代观的理论价值
    5.2 习近平时代观对中国的价值
        5.2.1 描绘时代蓝图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前进方向
        5.2.2 增强意识形态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中国力量
        5.2.3 把控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营造有利环境
    5.3 习近平时代观对世界的价值
        5.3.1 倡导共商共建共享助推公平正义的国际新秩序
        5.3.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
        5.3.3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全球治理提供中国方案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参加科研和发表论文情况

(4)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知识与德性互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评述
    三、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四、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知识与德性关系的思想史考察
    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知识与德性互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问题的基本理论阐释
        二、中国共产党人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知识与德性互化及其相关问题的阐述
    第二节 中国思想家对知识与德性关系的梳理和分析
        一、中国古代思想家对知识、德性及其关系的思想辨析
        二、中国近代思想家对知识、德性及其关系的思想考察
    第三节 西方思想家关于知识与德性关系的观念流变
        一、西方古代思想家对知识、德性及其关系的辨析
        二、西方近代思想家关于知识、德性及其关系的指向
        三、西方现当代思想家关于知识、德性及其关系的回应
第二章 知识与德性互化的立论基础及相关问题
    第一节 知识的指向与意义探寻
        一、知识的指向与知识的特质
        二、知识的意义寻找与知识的内在意蕴
    第二节 德性本相的探寻与德性迷失的追问
        一、德性的内涵与德性追问的内在相关性
        二、“德性迷失”的问题追问
        三、知识的“德性迷失”与知识的德性本相寻找
    第三节 知识与德性关系的关系剖析
        一、知识是德性的载体:知识为德性的养成提供可能
        二、德性是知识的灵魂:德性为知识的使用提供方向
        三、知识与德性关系的明晰:知识与德性互化一般原理确定的原则
第三章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知识与德性互化的问题反思与维度厘定
    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知识与德性互化的问题梳理和归因
        一、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知识与德性互化的问题情境
        二、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知识与德性互化的问题表现及其归因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知识与德性互化的问题反思
        一、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知识与德性互化的价值考辨
        二、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知识与德性互化问题的深层反思
    第三节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知识与德性互化的维度厘定
        一、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知识与德性互化的语境分析
        二、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知识与德性互化的矛盾分析
        三、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知识与德性互化的向度分析
第四章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知识与德性互化的基础、依据和问题求解
    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知识与德性互化的基础和依据
        一、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知识与德性互化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二、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知识与德性互化的依据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知识与德性互化的逻辑前提
        一、基于知识与德性互化的教育逻辑审视
        二、基于生命整全的德性涵养
    第三节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知识与德性互化的问题求解
        一、基于生命与教育关系的知识与德性互化
        二、转换思想政治教育的问法:从“知识何以可能”走向“人何以可能”
        三、重构知识与德性协同的可能与指向
第五章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知识与德性互化的机理和机制建构
    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知识与德性互化的内在机理建构
        一、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知识与德性互化机理剖析的基础
        二、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升与知识与德性互化的关联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知识与德性互化的原则和价值取向
        一、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知识与德性互化的原则
        二、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知识与德性互化的价值取向
    第三节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知识与德性互化的机制建构
        一、全球化时代的教育变革与多样化的价值诉求
        二、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知识与德性互化的机制与教育变革的互动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5)全球化时代西方文化渗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缘由
    1.2 选题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2 基本概念解析及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解析
    2.2 西方文化渗透研究的理论依据
3 全球化时代西方文化渗透的生成逻辑
    3.1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场域
    3.2 全球化时代的主要文化矛盾
    3.3 全球化时代西方文化渗透的生成原因
4 全球化时代西方文化渗透的基本类型
    4.1 西方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文化渗透
    4.2 西方发达国家对发展中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渗透
    4.3 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文化渗透
5 全球化时代西方文化渗透的内容和途径
    5.1 西方文化渗透的主要内容
    5.2 西方文化渗透的多元途径
6 全球化时代西方文化渗透的特征和规律
    6.1 全球化时代西方文化渗透的新特征
    6.2 全球化背景下西方文化渗透的内在规律
7 中国应对西方文化渗透的战略分析
    7.1 西方文化渗透给中国发展带来的多重挑战
    7.2 中国积极抵御西方文化渗透的战略方案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6)马克思恩格斯语言交往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研究的缘起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三、研究的路径安排
    四、研究的主要方法
    五、研究的主要创新之处
第一章 语言交往的哲学解析
    一、语言本源的生成逻辑:逻各斯和努斯
        (一) 语言何以生成:始源的追寻
        (二) 言说何以可能:语言生成的逻辑必然性
        (三) 思维何以可能:事物、语言、思维的三位一体
    二、语言发展的功能逻辑:语言交往
        (一) 能所关系:指称功能的主客交往
        (二) 主体间关系:理解功能的主体际交往
        (三) 意向表征:语言交往的现实与可能
    三、语言交往:一种语言哲学的分析向度
        (一) 语言交往的语法学:交往的结构规则
        (二) 语言交往的语义学:交往的意义
        (三) 语言交往的语用学:交往的情景分析
第二章 马克思恩格斯语言交往思想的渊源
    一、“看世界”:古希腊陈述式语言交往思想
        (一) 前苏格拉底式的观看与陈述
        (二) 苏格拉底式言说
        (三) 柏拉图式对话
        (四) 亚里士多德式范畴
    二、解释世界:近代反思式语言交往思想
        (一) 普遍唯理式语言言说
        (二) 语言的经验式活动
    三、精神空间变化的方向性:主观能动式语言活动
        (一) “人是通过自身的认识方式来认识世界”
        (二) “绝对理念”:兑换一切的“精神货币”
        (三) 从“解释世界”到马克思实践式的语言活动
    四、改造世界:实践式语言交往思想
        (一) “人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里肯定自己”
        (二) 语言交往的实践逻辑
        (三) 语言交往和意识活动一样具有同样长久的历史
第三章 马克思恩格斯语言交往思想的基本内容
    一、马克思恩格斯语言交往思想的内涵及范畴
        (一) 语言交往内涵的界定
        (二) 马克思恩格斯语言交往思想相关范畴的解读
        (三) 马克思恩格斯语言交往思想的本质
    二、马克思恩格斯语言交往思想的机理
        (一) 语言交往的要素
        (二) 语言交往的结构
        (三) 语言交往的动力机制
    三、马克思恩格斯语言交往思想的特征
        (一) 语可以群
        (二) 群可以语
        (三) 语与群的映现
第四章 马克思恩格斯语言交往思想的方法论自觉——兼与哈贝马斯语言交往思想的比较
    一、马克思恩格斯语言交往与哈贝马斯语言交往相比较
        (一) 不同的理论视角
        (二) 不同的研究方法
        (三) 不同的理论发展理路
    二、马克思恩格斯语言交往思想的方法论特征
        (一) 历史与时代的统一
        (二) 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
        (三) 理想性与现实性的统一
        (四) 动态性、开放性与趋向未来的统一
    三、马克思恩格斯语言交往思想的方法论启示
        (一) 流行语的界定与样态
        (二) 流行语的构造方法及现实表征
        (三) 用马克思恩格斯语言交往思想引领流行语的发展
第五章 马克思恩格斯语言交往思想的实践价值
    一、马克思恩格斯语言交往思想的现代性向度
        (一) 语言交往的时代性挑战
        (二) 应对与突破:语言交往的盲点空间
        (三) 应对与防范:文化冲突中的语言交往
    二、马克思恩格斯语言交往思想的价值
        (一) 直面“网上”:网络语言交往
        (二) 警惕语言交往的霸权:国家语言能力的正确定位与发展
        (三) 语言交往异化的困境:理想状态的缺失与重构
        (四) 文化是语言交往的实践行为
        (五) 价值是语言交往的方向
    三、以马克思恩格斯语言交往思想主导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话语建构
        (一)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主导的内涵及定位
        (二)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主导机制的类型及功能
        (三)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主导的原则与方法
结语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7)管理哲学视阈下电子商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及其意义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相关文献研究述评
        一、管理哲学研究述评
        二、基于管理哲学的电子商务研究述评
    第三节 研究思路及其方法
        一、研究主要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重点与难点及其创新
        四、研究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第一章 电子商务相关概念和管理哲学文献述评
    第一节 电子商务相关概念及发展历程
        一、电子商务概念
        二、电子商务经营模式
        三、电子商务的特点与功能
        四、电子商务的发展
        五、当代电子商务发展的规模及其对社会的贡献
    第二节 电子商务管理价值的理论结构
        一、电子商务的主客体及其价值
        二、从部分与整体、个别与一般的角度看待电子商务
        三、从认识与实践的角度看待电子商务
        四、电子商务及其发展中的异化问题
第二章 电子商务创新思维与实践的价值观念
    第一节 创新思维与实践的竞争力建构
        一、电子商务与创新的关系
        二、创新思维与创新实践
        三、国家创新与竞争力的建构
    第二节 技术创新与实践的辩证性
        一、信息技术的创新与电子商务的发展
        二、物流、供应链的创新与实践
        三、金融的创新与实践
        四、技术的"双刃剑"作用
    第三节 创新思维与价值选择
        一、电子商务与传统商务的矛盾性与统一性
        二、"互联网+"思维的建构
        三、大数据思维的建构
        四、全球化思维的建构
    第四节 物质经济与知识经济的变革发展
        一、高新技术的特性
        二、体力劳动与智力劳动的辩证统一性
        三、从物质到精神的时空转变与自由发展
第三章 电子商务组织战略与管理的价值行为
    第一节 组织与战略决策的价值行为
        一、组织的多样性与统一性
        二、战略决策在组织实施中的辩证关系
        三、组织中的文化交融与跨文化管理
        四、竞争优势与价值创造
    第二节 组织与人的价值行为
        一、人本管理与人才开发
        二、领导与权力关系的辩证性
        三、个人价值观与组织价值观的对立统一
第四章 电子商务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评价
    第一节 企业伦理视阈下的正确伦理观
        一、企业伦理及其利益的建构
        二、我国目前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主要伦理问题
        三、个人在电商发展中的正确伦理观
        四、组织在电商发展中的伦理观
    第二节 经济发展的价值评价
        一、电子商务经济对于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二、电子商务经济中的自由与平等
        三、电子商务经济中的公平与效率
    第三节 政府的责任
        一、政府的权利与责任
        二、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电子商务扶贫
第五章 电子商务与我国重大战略的价值实现
    第一节 全球化时代下电子商务和"一带一路"战略契合
        一、全球化背景下电子商务的多重角色及其影响
        二、电子商务的物质交往与文化交往的实践
        三、交往实践中电子商务发展的合理性与矛盾性
        四、电子商务与"一带一路"的战略契合
    第二节 大数据思维下的电子商务
        一、电子商务与大数据
        二、大数据应用中的伦理价值
        三、电子商务大数据与"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契合
结语:自由、开放、共享的商务时代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民艺精神与当代中国设计文化自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导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及不足
    六、相关概念界定
第一章 民艺当代变异与当代中国设计文化自觉困惑
    第一节 民艺当代变异与精神追问
        一、民艺当代变异
        二、民艺精神追问
    第二节 当代中国设计文化自觉困惑
        一、设计文化自觉内涵
        二、当代中国设计文化自觉困惑
第二章 基于民艺精神之当代中国设计文化自觉思考
    第一节 中国设计文化传统之民艺精神
        一、文化传统之文化精神
        二、本元文化传统之民艺精神
    第二节 当代中国设计文化自觉之民艺精神自觉
        一、民艺精神自觉与当代中国设计文化自觉
        二、基于民艺精神自觉之当代中国设计文化自觉核心
第三章 基于民艺精神之当代中国设计文化自觉实践
    第一节 传统文化溯源之民艺精神认同
        一、尚合、尚善、尚美观念领悟
        二、尚合、尚善、尚美观念渊源
        三、尚善至美精神认同
    第二节 西方现代设计文化比较之民艺精神反思
        一、西方现代设计观念认识
        二、西方现代设计观念渊源
        三、求真至美与尚善至美之比较
    第三节 当代中国设计文化创新之民艺精神传承
        一、当代中国设计价值观之价值目标
        二、当代中国设计价值观之价值评价
        三、当代中国设计价值观之价值实现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9)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意义及学术界研究现状
    二、文章的框架结构与基本内容
    三、文章写作的主要方法和创新点
第一章 全球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内涵与关联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全球化思想
        (一) 马克思恩格斯的全球化思想的主要内容
        (二) 马克思恩格斯的全球化思想的意义
    二、对于全球化的本质、进程及影响的探讨
        (一) 关于当代全球化的本质的探讨
        (二) 全球化的进程
        (三) 全球化的影响
    三、全球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关联,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实现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的发展道路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借鉴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当代中国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面对当代全球化浪潮而开辟的一条和平发展道路
    四、把全球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结合起来:把握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正确方法
第二章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
    一、“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
        (一)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概念的界定
        (二) 毛泽东思想中关于中国社会主义道路选择的思想
    二、19 世纪中叶到20 世纪40-50 年代的全球化特征与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背景
        (一) 19 世纪中叶到20 世纪40-50 年代的全球化特征
        (二) 马克思主义关于落后国家中社会主义革命问题的论述
        (三) 中国近现代史的开端和中国人民对于中国民主革命的历程
    三、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
        (一)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社会主义道路选择的可能性
        (二)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社会主义道路选择的必然性
        (三)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社会主义道路选择的路径
第三章 从社会主义道路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选择的全球化背景
        (一) 20 世纪50-60 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两极对立的全球化格局
        (二) 20 世纪70 年代以来的全球化的新特征
    二、新中国前30 年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最初探索
        (一) 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二) 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挫折及其经验教训
    三、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新探索与初步确立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形成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向成熟
第四章 全球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选择的意义
    一、全球化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带来的挑战
        (一) 全球化在经济方面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带来严峻挑战
        (二) 全球化在政治方面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带来严峻挑战
        (三) 全球化在文化方面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带来严峻挑战
    二、全球化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带来的机遇
        (一) 全球化在经济方面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带来的机遇
        (二) 全球化在政治方面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带来的机遇
        (三) 全球化在文化方面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带来的机遇
第五章 全球化背景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策略选择
    一、解放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选择
        (一) 在解放思想中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二)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继续解放思想
        (三) 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解放思想
    二、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选择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形成和发展的
        (二)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继续坚持改革开放
        (三) 坚持改革开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
        (一)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依据和资产阶级经济学关于这一问题的主张
        (二)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与发展
        (三)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选择
        (一) 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
        (二) 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
        (三) 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实现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
结语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选择的世界意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种有别于西方的发展模式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将向人类表明:社会主义是必由之路、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从而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潮时期,展现了社会主义无限光明的前景
主要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工作
后记

(10)论经济全球化与当代中国的历史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的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理论和实践意义
        1.1.3 历史和现实意义
    1.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方法
    1.3 逻辑体系
        1.3.1 基本体系结构
        1.3.2 本文的创新和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第2章 经济全球化理论研究回顾
    2.1 国内外学界关于全球化和经济全球化的界定
        2.1.1 国内外学界关于全球化及经济全球化概念的表述
        2.1.2 国内外学界关于经济全球化发展阶段和动力的认识
        2.1.3 国内外学界关于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和影响的评说
    2.2 西方社会意识形态语境下的全球发展观
        2.2.1 新自由主义思潮简评
        2.2.2 社群主义正义观述略
        2.2.3 新“左”派全球化理论评介
    2.3 西方社会对经济全球化未来趋势研究的主要观点
        2.3.1 历史终结于资本主义论辨析
        2.3.2 西方社会主义思潮的新表现
第3章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经济全球化研究
    3.1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形成和完善
        3.1.1 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提出
        3.1.2 马克思关于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的机制
        3.1.3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历史寓意
    3.2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当代价值
        3.2.1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基本内容
        3.2.2 马克思世界历史视角下的经济全球化特征
        3.2.3 马克思世界历史发展与经济全球化过程的一致性
    3.3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历史内涵
        3.3.1 马克思世界历史的范畴
        3.3.2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在全球化研究中的方法论意义
第4章 经济全球化的历史逻辑
    4.1 经济全球化的早期萌芽
        4.1.1 地理大发现时期欧洲向海外的扩张
        4.1.2 资本主义制度是经济全球化的形成和扩大的制度保障
        4.1.3 资本主义扩张的原因
    4.2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
        4.2.1 经济全球化的起始问题
        4.2.2 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几个阶段
        4.2.3 经济全球化过程的历史影响
    4.3 经济全球化的基础
        4.3.1 科技进步成为经济全球化发展的物质基础
        4.3.2 资本扩张成为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宏观基础
        4.3.3 跨国公司成为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微观基础
    4.4 两种制度在经济全球化发展方向上的竞争
        4.4.1 经济全球化的本质
        4.4.2 资本主义希冀不改变经济全球化的主导地位
        4.4.3 社会主义在实践和探索中不断壮大
第5章 当代世界经济全球化的现实特征
    5.1 当代世界经济全球化的现实表现
        5.1.1 贸易全球化
        5.1.2 资本全球化
        5.1.3 生产全球化
    5.2 当代世界经济全球化仍然是资本主义主导的
        5.2.1 当代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本质
        5.2.2 当代世界经济全球化下的世界经济增长
        5.2.3 当代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弊端
    5.3 经济全球化不应该是资本主义化
第6章 经济全球化与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
    6.1 当代资本主义发展透析
        6.1.1 当代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及其成因
        6.1.2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实质
    6.2 当代资本主义的危机表现
        6.2.1 当代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
        6.2.2 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全面危机
        6.2.3 经济全球化与当代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扩大
    6.3 当代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
        6.3.1 经济全球化不会给资本主义提供无限的发展空间
        6.3.2 当代资本主义的调整变化改变不了其历史命运
        6.3.3 经济全球化的最终趋势是对资本主义的彻底否定
第7章 社会主义运动和实践为经济全球化开辟了道路
    7.1 经济全球化与社会主义运动和实践
        7.1.1 社会主义本质问题
        7.1.2 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
    7.2 经济全球化为世界社会主义的实现创造了条件
        7.2.1 经济全球化奠定了世界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
        7.2.2 经济全球化为世界社会主义孕育了新因素
        7.2.3 经济全球化为世界社会主义实现提供了思想基础
        7.2.4 经济全球化为世界社会主义实现提供了时机
    7.3 社会主义理想在经济全球化中的实践向度
        7.3.1 经济全球化下的两制关系
        7.3.2 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取向
        7.3.3 社会主义从根本上为解决全球性问题开辟了道路
    7.4 世界社会主义实现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7.4.1 社会主义发展的曲折性和复杂性
        7.4.2 社会主义发展前景广阔
第8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历史的选择
    8.1 世界历史视阈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8.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8.1.2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联系
        8.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特色
    8.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
        8.2.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飞跃
        8.2.2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带来的历史机遇
        8.2.3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挑战
    8.3 经济全球化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启示
        8.3.1 努力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
        8.3.2 制定适应经济全球化的经济发展战略
        8.3.3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8.3.4 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8.3.5 推动建立国际新秩序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四、在全球化中把握知识经济——谈全球化与中国未来(论文参考文献)

  • [1]经济全球化中的国际物流影响因素及中国的应对策略研究[D]. 谢雨蓉.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6)
  • [2]阿特巴赫的世界一流大学教育思想研究[D]. 孟欣. 山西大学, 2020(12)
  • [3]习近平时代观研究[D]. 徐同彤.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4)
  • [4]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知识与德性互化研究[D]. 蒋冬双. 陕西师范大学, 2018(01)
  • [5]全球化时代西方文化渗透研究[D]. 姚金艳. 华中科技大学, 2018(06)
  • [6]马克思恩格斯语言交往思想研究[D]. 蔡卫华. 广西师范大学, 2017(06)
  • [7]管理哲学视阈下电子商务研究[D]. 王岩玮. 中央民族大学, 2017(07)
  • [8]民艺精神与当代中国设计文化自觉研究[D]. 张晓晴. 山东大学, 2013(04)
  • [9]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D]. 朱宗友. 河南大学, 2010(10)
  • [10]论经济全球化与当代中国的历史选择[D]. 唐宏. 陕西师范大学, 2008(06)

标签:;  ;  ;  ;  ;  

在全球化中把握知识经济——论全球化与中国的未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