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百里与日本女人的传奇婚姻

江百里与日本女人的传奇婚姻

一、蒋百里和日本女子的传奇姻缘(论文文献综述)

许多娇[1](2021)在《主旨与变奏:晚清小说群治观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1895年至1911年的晚清时期,伴随着民族主义思想的高涨,呼吁进行大众动员成为知识界的共识。小说因其通俗易懂、受众广泛,被认为具有群治功用。本文所要研究的重点是,考察林林总总的晚清小说是如何在文本中贯彻群治观念的,以及晚清小说在文本中贯彻群治观念时出现了哪些主旨之下的变奏。第一章讨论民族主义思想与晚清群治观念的生成,以及晚清知识界对小说群治功用的强调。晚清的群治观念是晚清民族主义思想的最主要组成部分,而群治观念影响了对小说群治功用的阐释。严复、夏曾佑、康有为、梁启超等众多知识分子都从相同或相近的理念出发,把小说的政治功用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些知识分子对小说寄予的热望,无疑是助推晚清小说创作高峰到来的重要推动力,发挥群治功用成了许多晚清小说的创作主旨。但在具体的小说创作实践中,所表达出的群治观念要比政论文章或小说理论中所探讨的群治观念更为复杂和多元,既有对群治这一主旨的细化,又出现了主旨之下多声复议式的变奏。第二章研究晚清小说中的道德批判与观念重构。晚清诸多小说都存在对公众道德的批判,对革新民众思想和观念的期盼。尤其在面临1895年之后的危局时,晚清知识分子普遍感受到了社会的病态,道德堕落被认为损害了社会活力,国家思想缺失被认为影响了合群,观念愚昧落后被认为影响了社会发展,虚假维新则成了多方面问题的集合式展现。晚清小说家们希望通过批判道德状况,呼唤生成国家思想,批评落后观念,发挥小说的刺激作用,推动公众道德、思想、观念的内在重塑。甚至为了达到刺激作用,个别作者不惜在小说中故意夸大晚清社会的弊端和扭曲真实的社会道德状况。在晚清小说家那里,国家思想的塑造、新观念的养成,基本上需要通过引入西学、学习域外经验来完成,而道德重塑则更多指向儒家道德准则的践行与恢复。第三章研究晚清小说中的身体、女权与英雄。这是晚清小说家们为推动群治对个体外在重塑的思考。晚清鸦片泛滥、女子缠足等问题被认为不仅损害了个人身体,也损害了国家肌体,通过体育、体操等规训与重塑国民身体因此和国家强大紧密关联在一起,尚武精神、侠客精神与冒险精神的提倡是对身体叙事的进一步演绎。在晚清小说中还有大量关于女权的论述,但女权在晚清小说家那里主要是群治的一种重要手段,是为使女性与男性担负起同样的国家责任。晚清小说家还喜欢塑造英雄,从民族主义叙事来讲英雄的塑造应该指向英雄群体,但在晚清小说文本中,英雄叙事往往塑造的都是被神化的个人英雄,希望以个人英雄完成救国壮举。身体、女权与英雄叙事都服务于群治思想,但细剖文本我们又会发现一些吊诡之处,比如有的女权小说仍在闪现男权的影子,新式英雄的描摹却又有复制传统帝王将相传奇叙事的痕迹,形成了群治主旨之下的变奏。第四章研究晚清小说中的政体想象。1895年后的晚清政府,已经在知识分子那里失去了凝聚力和向心力,传统君主专制也已面临诸多批判。晚清小说在倡导群治时亦多畅想进行实质性的政体变革,这也是群治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当时多元社会思潮与复杂社会现实影响,晚清小说家在小说文本中言说政体变革时,一定程度上充满了犹疑、徘徊。一方面因晚清小说家大多属于改良派,支持立宪成为很多小说在政体言说上的共同立场;另一方面,不少小说家又认为当时民众的政治素养难以达到立宪所需程度,因此又不断强调塑造国民应当先从自治做起。当一些小说家对现实政体变革充满无奈时,他们又开始在乌托邦小说中塑造理想政体。而设想理想政体时,君主制思想的残余、殖民思想的引入,却在作家们自觉或不自觉的情况下从小说文本中流露出来,使对政体变革的言说又呈现出了变奏。第五章研究晚清小说中的排满、种战与大同世界观念。这几种观念生发于群治观念,却又是群治观念的悖反。在排满小说中,或因于对民族主义内涵的曲解,或因于对推翻专制王权的功利主义诉求,华夷之辨重新出现,把“群”的边界变得狭隘和窄化;在种战小说中,晚清小说家基本都认为黄种人与白种人终有一战,黄种应该联合,尤其同属黄种的中日两国应当亲近,小说家笔下“群”的边界又超出了中华民族范围或中国范围,黄种之群不再是群治最初所指的国家之群;在乌托邦小说中,作者们大多认为群治的终点并不是中国自身的强大,而要经由中国的强大走向世界的联合,倡导世界主义,迎来大同世界的实现,但在大同世界叙事中,国家边界消失,种群分别不再具有意义,小说的群治功用也同时被消解。

郭建鹏[2](2018)在《南社报刊文学史料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南社作为晚清规模庞大、影响深远的社团,通过办报活动来完成“革命文人”的“文人革命”活动。他们投身于国族建构中,也是成为晚清民初文学变革中的健将。南社通过政治、报刊、文学三者的联姻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本文力图通过对南社报刊及南社报刊文学的梳理,揭示南社不仅是一个引领“政治革命”的团体,也引领了中国报刊媒介的发展,更重要的在文学变革时代亦走在了前列,他们属于启蒙、递变的一代,其磅礴的文学气势引领了一个时代的潮流。本文分为六个部分:在绪论部分,首先明确了研究的对象、内容与目的,即从南社报刊所刊载的文学史料入手,多角度地去考察南社时期南社人的社会、文学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来为其“正名”。其次,概述了南社研究的现状与不足,提出南社研究的价值。第一章主要是对南社的兴起与报刊业产生关系进行一个总结性的概说,南社通过报刊来代表整体参与社会政治活动,并将个体内在的政治价值取向聚集到一起,并形成了一个具有时代特色,集政治性、文化性、商业性于一体的“南社报刊编辑群”。同时对南社人的“笔名文化”进行了分析,还有部分作者与笔名的考证。第二章以时间为序,从南社成立前的海外办报到国内鼓吹革命再到南社社刊《南社丛刻》的出版,进行数据与内容上的分析,进而梳理出此阶段的报刊在政治、文学革命上的特色,作为《南社丛刻》,从与之密切相关的雅集活动进行分析,得出《南社丛刻》无论是从编辑人员的更换还是从内容的选择、编辑来看,它代表了南社发展过程中的成就与缺陷,同时也是古典文学终结路上最灿烂的一幕。本章还将于右任主办的“竖三民”及南社女社友的办报活动纳入研究的视野,尤其是在倡导性别平等的南社群体,女性共同参与社事和政治活动,为晚清妇女解放运动树立了光辉的典范。民元后,随着政治空间的突变,南社报刊出现分化,一部分坚持鼓吹革命,形成“反袁文学”,一部分走向消闲,并入通俗文学,成为主流。而《民国日报》副刊《觉悟》的的诞生,承载着新旧文学的转变,也是南社发展史上的分水岭。可以说,在《民国日报》上的“唐宋诗之争”只是南社堡垒垮塌的一角,也是其历史必然性的真实再现。第三章以分类文体进行研究。南社作为文学社团,其在小说、诗歌、戏剧、散文领域取得的文学成就引领了晚清民初文学的发展导向。南社的小说是古典小说与翻译小说结合下的产物,它接受西方悲剧美学思想,打破了传统“大团圆”结局模式,书写了“革命+恋爱”模式的典范。书信体、日记体及第一人称叙事等创作方法的革新,给五四作家诸多启示。南社诗歌吸纳、融汇中西传统,从本质上超越了维新派的诗学主张,通过追忆前人、幻想历史的重构与颠覆,修复、建立过去、现在、未来之间的联系,并寻找自我价值存在的生存空间、重塑国族传统的历史地位。南社戏剧最为突出的历史贡献在于理论倡导、剧本创作与舞台实践并重,弥补了改良派脱离舞台的缺陷,真正在戏剧舞台上造成了改革的声势,使近代戏剧革新运动取得前所未有的成果。第四章重在讨论南社在民国机制下的文学史地位,从民国文学的命名存在性说起,认为民国文学是对历史传统的衔接,只是替代现代文学的历史局限性,并不是要遮蔽、颠覆文学发展史上出现得现代性。然后从鸳鸯蝴蝶派的文学创作进行具体分析,得出南社小说家为主流的以民间文化出场面向市民群体的鸳鸯蝴蝶派,以其商业化的市场和价值取向延续着传统文化精髓,兼祧新的时代内涵,是连接传统与现代的纽带。同时对影响新文学运动的南社与胡适等新文学家之间白话之争从历史的源流、论争的本源及历史的现代性反思来重新诠释南社的“保守”与“反动”行为,重估南社白话文运动的影响及价值。结论南社的报刊,打造了南社为革命团体的名片,也影响了南社乃至整个晚清民初文学的发展。通过报刊中的文学作品还原南社的政治活动和文学创作的历史在场,在历史的还原与文学的解构中去找寻南社文学走向的可能性与必然性,给“没有晚清,何来五四”文学现代性发展一个合理的解释。南社作为连接古典与现代的桥梁,作为是新文化运动的萌芽,值得我们去认识、评说,它自身存在的矛盾更值得我们去思考。

马笑泉[3](2016)在《解读蔡锷》文中提出蔡锷十三岁中秀才。十九岁投笔从戎。二十岁发表传世名作《军国民篇》。二十九岁编着了影响了后来国共两党诸多将领的《曾胡治兵语录》,同年领导辛亥云南起义,被公推为云南都督。三十一岁进入陆海军大元帅统帅办事处,加昭威将军衔。三十三岁发动护国战争,再造共和。三十四岁出任四川督军兼省长,同年病逝。纵观其一生,可用诗人、革命家高君宇的两句话来形容:生如闪电之耀亮,死如彗星之迅忽。蔡锷一生与日本有不解之缘,他的生命也像日本的樱花一样,盛开

刘冰莉[4](2016)在《唐宋义兴蒋氏家族及其文学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唐宋义兴蒋氏家族及其文学为研究基点,为了全面反映义兴蒋氏家族的发展历程,在时间维度上适度放宽,向上追溯至汉,向下延伸至明清。家族与家族文学是近年来学界一个新的研究热点,呈方兴未艾之势。这是因为家族是社会的基本单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族制度在我国古代社会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对我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自魏晋南北朝以来,家族已经成为社会文化与文学的重要传承者,文学家族也蔚然兴起。义兴蒋氏是江南地区的重要士族之一,自东汉建武年间登上历史舞台之后,蒋氏家族恪守忠君孝亲之道,秉承耕读传家之风,繁盛近两千年,长盛而不衰。在保持家族尊崇的社会地位的同时,蒋氏族人笃志好学,具有深厚的文学修养、经学传统、史学成就和书画造诣,充分显示了家族在文化传承上的特点和优势。本文以义兴蒋氏家族为个案进行研究,在纵向上,力图对蒋氏家族在历代的发展进行梳理,以展现该家族在文学创作、文化传承等方面的特点;在横向上,则把蒋氏家族置于整个社会大发展的背景下,着重分析科举、婚姻等与家族、家族文学创作之间的相互影响与促进,以期对蒋氏家族长盛不衰的深刻原因以及在文化传承中所起到的作用探本溯源。绪论部分简要介绍了本课题的学术史和研究现状,对本文所涉及的“家族与宗族”、“姓与氏”、“文学世家与文学家族”的基本概念做了详细界定,陈述了本文的研究途径与方法。正文分十章。第一章厘清了蒋氏的渊源世系,概述了义兴蒋氏分别在汉末魏晋、唐宋、明清所形成的三次发展高潮,并对出现高潮背后的原因进行了探究,认为随时代更替成功转型、家族的教育、家族的迁徙保障了蒋氏发展的长盛不衰。第二章是对蒋氏宗谱的研究,以《茗岭蒋氏宗谱》、《湖岭蒋氏宗谱》、《西馀蒋氏宗谱》等若干家谱为例,对编撰者、凡例、谱序、像赞、古迹、茔墓录、家族文献、家训、家规进行了分析研究,揭示了蒋氏谱牒文献的丰富、蒋氏发展的真实状态,以及家族文化鼎盛的内部原因。第三章考证了蒋氏的姻亲与交游,以及家族中的杰出女性。阐明了蒋氏与其他家族的联姻,不仅是政治上的结盟,而且也是文化资源上的共享与互补。考述了蒋氏与名人的交游与诗词唱和,探讨了交游与唱和是蒋氏家族文化积淀更加深厚、家族声望得到提高的有效途径。叙述了蒋氏女性所承担的教育子女的重任,以及她们的懿容闺范对家族所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考述了女性作家的出现是蒋氏真正跻身于文学家族行列的重要标志之一。第四章概述了蒋氏的科举与为官状况,以及战乱和党争对蒋氏发展的影响。阐述了蒋氏由科举走向仕宦,而仕宦又保障了其子弟在科举中处于优势地位,如此良性循环,促进了家族发展。考述了唐宋时的战乱在一定程度上消弱了蒋氏的发展势头,由于家族成员卷入了党争,也使得家族发展受到冲击。第五章阐述了蒋氏的家风。以蒋氏的家族图腾“三径竹”为契入点,论述了蒋氏清白自守的气节,以及盛行隐逸的家族传统。详述了蒋氏在家族发展中形成了“忠君孝亲”、“兄友弟恭”的家风,揭示了家风是家族建设的保障,是家族发展的信仰支撑和精神力量。第六章对蒋氏的家学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论述了儒学是蒋氏家学的根基,蒋氏有多部儒学着作传世,蒋乂、蒋保、蒋偕父子三世修国史,蒋之奇有《逸史》史学着述。考证了佛教是蒋氏家族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家族成员大都笃信佛教,而且出现了如慧弼、善伏、圆悟、行策、智通等佛学大师,蒋之奇撰写的《香山大悲菩萨传》则直接推动了观音信仰在中国大地的传播。论述了蒋氏医学上的成就,其家族出现过蒋少卿、蒋孝璋两位御医,蒋孝璋曾为患病的玄奘大师治疗,并有医药处方传世。阐述了蒋氏家族深厚的书画艺术造诣,介绍了蒋堂、蒋之奇、蒋璨等的书法作品,以及蒋长源、蒋子成的画作和藏品。第七章整理了蒋氏的家族史研究文献、谱牒研究文献,以及其他家族研究文献。阐述了蒋氏家族史研究和谱牒研究的历史,以及丰富的研究成果。考述了研究其家族使用到的各类文献,如史籍、家谱、地方志、家族成员别集、墓志等,以及蒋氏家族成员的所有着述。阐述了家族文献整理的重要性,文献的丰富与可靠使整个研究建立在扎实而科学的基础之上。第八章全面论述了唐宋时期蒋氏在诗、文、赋等方面的文学成就,叙述了蒋氏家族在唐初开始向文学家族转变,家族成员如蒋俨、蒋防、蒋洌、蒋涣、蒋佶、蒋凝、蒋堂等,都在诗文赋的创作上具有很高的造诣,具有不同的特色。探讨了蒋氏的家族文学活动以及述祖德诗的创作,文学活动的繁盛以及对述祖德诗创作的重视,也是蒋氏作为文学家族的标志之一。通过地方志、家谱、笔记小说等文献,对蒋氏诗文进行了辑佚。揭示了地域环境对蒋氏文学创作的影响,义兴位于环太湖流域的吴文化圈内,吴地的隐逸之风、“信鬼神、好淫祀”的风俗、以及吴文化的“雅”与“强悍”等特征都对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作用与影响。第九章以个案形式对北宋能臣蒋之奇进行研究,考证了他的生卒年,在弹劾恩师欧阳修“帷薄不修”事件中表现出来的复杂人格,以及作为一位封建能臣的政绩;整理了他的题刻与题刻诗;探讨了其诗歌中体现出来的民俗风尚;研究了他的佛学着述,与名僧的交游,以及对佛教发展做出的贡献。第十章以个案形式对南宋遗民词人蒋捷进行研究,从其与理学的渊源入手,探讨了宋代理学对《竹山词》的影响,以及其词作中体现出来的崇陶源于“孔颜之乐”、严于华夷之辨、以礼节情等理学倾向。同时尝试以近年来提倡的“基层写作”的家族文学研究方法,对蒋捷的漂泊行迹与《竹山词》创作进行考辨,以词人在太湖流域的三条主要漂泊路线以及在此路线上创作的词作为线索,对具体地域空间中的文学场景和版图加以复原,以探析蒋捷词作生成的地域文化背景,从而理解文学创作的时空环境对创作的影响与特殊意义。结语部分总结了义兴蒋氏家族不同于其他文学家族的显着特色,揭示了其家族长期繁衍昌盛背后的深刻原因,阐明了家族在文化传承上的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与优势。

高传峰[5](2016)在《新文学的反动 ——中国反新文学运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反新文学运动共有三股力量,分别是以林纾为代表的旧派文人、“学衡派”和后期“甲寅派”。长期以来,在新文学史上,他们是以守旧、落后的面目出现的。人们对他们给予的关注远远不够。1990年代以来中国流行“国学热”,人们在这时才开始真正关注“学衡派”。《吴宓日记》、《吴宓自编年谱》的出版让人们对“学衡派”有了更多的了解。虽然目前学术界对“学衡派”已经倾注了较多的关注,涌现出了诸如沈卫威、高恒文等好几位“学衡派”研究专家,但是“学衡派”的研究却还有很多不足。同时,“学衡派”只是中国反新文学运动力量中的一支,对于林纾等旧派文人以及后期“甲寅派”这两支中国反新文学运动的力量,学界仍然是忽视了。本文关注的即是整个中国反新文学运动的力量,笔者试图对其作一个全面的梳理和回顾。如果说一开始林纾反对新文学是被动应战的话,那么后来“学衡派”、后期“甲寅派”的活动则是主动承担起了历史的使命。笔者在论述中国反新文学运动的过程中,选择了反新文学运动史上的三个重要年份,即1919年、1922年、1925年。1919年,林纾与新文学阵营的对垒胜负分明,林纾败局注定。整个中国旧文学的堡垒,也从这一年开始土崩瓦解。1922年,聚集在南京的梅光迪、吴宓、胡先骗等“学衡派”核心成员,出版了第一期《学衡》。以《学衡》为中心,“学衡派”之反新文学运动持续了十余年之久。1925年,章士钊再次恢复了《甲寅》,即《甲寅》周刊。后期“甲寅派”的反新文学运动由此拉开帷幕。笔者在论述的过程中,分别以这三个年份为中心,叙述了各股反新文学运动力量的相关重要活动。中国反新文学运动的各股力量是分散的,他们彼此之间观点并不完全相同,也没有真正的交集。但是,他们都站在新文学阵营的对立面。从这一点上来说,这三股力量又是一以贯之的,他们同属于一个阵营。中国反新文学运动不应该被完全否定,文学史需要给予其重新的评价和定位。

李婧敬[6](2016)在《洛伦佐·瓦拉的《论快乐》及其人文主义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洛伦佐·瓦拉是十五世纪意大利的一位极为活跃、也极具战斗色彩的人文主义学者,其伦理学代表作《论快乐》亦是一部复杂的、具有先锋色彩的作品。该作品集作者在伦理哲学、语文学、修辞学、逻辑学和基督教神学领域的研究成果于一体,就"人生至善"这一主题进行了富有时代特色的探讨,充分展现了十五世纪意大利社会的人文主义思潮的核心内涵。在意大利、其他欧洲国家和美国学界,对瓦拉的研究有着悠久的传统和深厚的积淀,这充分说明瓦拉的人文主义思想在欧洲文艺复兴史上所占据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然而,大部分学者的研究重点多半集中于瓦拉在语言学和历史学领域中取得的成就,相较而言,瓦拉作为伦理思想家的身份至今未能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其作品《论快乐》仅是少数学者的重点研究对象。在我国,对瓦拉的研究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内学者对于瓦拉的认知,大多亦是基于对其宗教檄文《<君士坦丁赠礼>辨伪》的了解,即使偶有作品提及《论快乐》,也仅限于将该作品描述为一部"宣扬伊壁鸠鲁享乐主义思想"之作,未能以深入、具体的方式阐释该作品如何以语文学、修辞学和辩证逻辑学研究为手段,从理论层面上构建起一种将"人"、"上帝"和"自然"兼容并包的全新伦理体系。因此,本研究课题将以《论快乐》的原文文本作为研究的切入点,在收集、整理、翻译、归纳第一手文本资料的基础上对瓦拉的人文主义伦理和宗教思想展开分析和挖掘,以期填补国内学界在该领域的空白,为国内同行的进一步研究做好基础性工作,提供便利。本着"小切口、深挖掘"的原则,该项研究以《论快乐》及其伦理思想为具体研究对象,首先对文本进行译介,进而通过瓦拉本人最为看重的"文本分析法",挖掘其中所阐释的"快乐"的内涵。在此基础上,通过"历史语境分析法"将瓦拉的人文主义思想还原至十五世纪意大利的社会环境中去,探寻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及学术思潮对瓦拉人文主义思想造成的影响;同时以"文本对比考据法"为手段,尝试追溯瓦拉人文主义思想产生的源头。最后,通过对瓦拉的人文主义思想的价值及其局限性进行反思,总结提炼该项研究对于当代社会发展的现实意义。论文的正文部分由五章组成,分别为:《论快乐》之概况要略、《论快乐》之人文主义思想透视、《论快乐》之对话人物探索、《论快乐》之论述策略解析、《论快乐》之历史影响探微。附录部分包括:《论快乐》中译稿、中文-拉丁文伦理学关键词汇对照表、中文-拉丁文专名对照表、洛伦佐·瓦拉生平年表和洛伦佐·瓦拉主要学术作品中文-拉丁文名录。与该领域先前的国内外研究成果相比,本项研究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基础、方法、角度和结论四个方面。就基础而言,本项研究不仅将《论快乐》由原文直接译介成中文,还在译文中添加了逾两万字的译者注释,对引文的出处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分类和统计,使得后续的研究能够针对《论快乐》中的引文内容和被引述作品中的初始表达进行对比考据,从而探寻瓦拉思想形成的来源。就方法而言,本项研究综合采用了"文本分析法"、"历史语境分析法"、"文本对比考据法"等研究方法,从文字本身提炼出《论快乐》的核心观点,并将其还原回作者所处的历史年代,从社会的维度"横向"对比瓦拉与其他人文主义学者的观点异同,从历史的维度"纵向"追溯瓦拉对古代先哲智慧结晶的继承和批判以及他对后世产生的历史影响,从人生经历和作品修改的维度对瓦拉伦理思想的产生、发展和成熟过程进行"切入式"深度解析。就角度而言,本项研究以《论快乐》的伦理观念为切入点,同时拓展至瓦拉在修辞学、语文学、语言学、逻辑学、历史学等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尝试从上述不同学科的视角出发,综合分析瓦拉"为何"以及"如何"构建一种不同前人的伦理价值体系。就结论而言,本项研究充分肯定了瓦拉的人文主义思想的价值,也就其局限性进行了反思,有助于当代学者更为清晰、透彻地理解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潮对近现代西方世界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所起到的重要影响。

郭海燕[7](2015)在《粹红(第一部)——陈毅粟裕铁血诗情录》文中研究说明第一节南昌风雷震大地一一九二六年的前夜,华夏大地国无宁日:在西方列强环伺下,接替晚清政府的北洋军阀统治已近崩溃,全国大小军阀彼此混战,野荒民散。一九二四年一月,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在广州举行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开始首度合作。在苏联帮助下,国民党组建以蒋介石为校长的黄埔军校——风起于青苹之末,这所以"亲爱精诚"为校训的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从此为中国革命培养、输送着大批军

蟠桃叔[8](2015)在《那些年,他们娶过的雪子、蓉子和信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庆节期间,蟠桃叔的妹妹妹夫两口子跑到日本旅游去了。旅游回来到蟠桃叔家显摆。一个说:"浪了一回日本,买了个电饭锅,太好用了,我都爱上做饭了。"另一个说:"就是,就是,买了个日本马桶,我都爱上拉屎了。"家门不幸,怒其不争啊,在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在国庆7天长假之时,你们竟然跑到日本去贡献人民

吕晶[9](2014)在《政治符号与社会角色 ——宋美龄后半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宋美龄,蒋介石夫人,“宋氏家族”重要成员,众多标签贴在她的身上。她生于1897年3月5日,卒于2003年10月24日,经历了三个世纪的一生,大致以1948年底赴美寻求援助为分水岭。在国民党退居台湾之后,宋美龄进入了她的后半生,不仅是年龄已过半百,更指宋美龄在政治追求、国际交往、社会活动和妇幼事业等方面均较其在大陆时期的状况不可同日而语,已近日暮。从时间上看,宋美龄后来在台湾和美国生活的时段在其生命中的比重超过大陆时期。依照中国人特别重视晚年的习俗、强调“盖棺定论”的传统,宋美龄的后半生实在是一段不能忽视的历史。本文的研究目的就在于,通过论述宋美龄的后半生,揭示其在特定时代、特定环境下的角色选择、角色扮演和角色贡献。本文认为,宋美龄的后半生起始于国民党政权的分崩离析,脱胎于内外交困的台湾政局。从1947年开始,国民党在军事上节节败退,政治、经济及外交等情势全面逆转。进至1948年,金融崩溃、物价飞涨、三大战役皆输、精锐尽失,各方矛盾直指蒋介石,国民党统治几近崩溃。在此背景下,宋美龄于1948年底赴美争取援助。1950年初,在美求援未果的宋美龄,返回台湾与蒋介石共赴患难,拉开她后半生的序幕。此时的台湾,人口激增、物价飞涨、民生困顿,岛内族群矛盾重重,加上美国意图舍弃蒋介石政权、制造台湾地位未定论,使得整个社会惶惶不安。宋美龄的回归是对蒋介石最大的慰藉。本文指出,在宋美龄后半生中,“第一夫人”是她最重要的政治符号,这也是为维系蒋介石统治地位而必须向台湾军民传播的符号。在台湾公众面前,宋美龄与蒋介石努力展现出“二位一体”公众形象。举凡蒋介石出现的地方,必有宋美龄陪同。宣传蒋介石、为蒋介石辩护、为蒋介石政权争取援助,则是宋美龄后半生的职责。宋美龄在台湾所开展的外交、妇女运动和社会事业等多方面的工作,都是在“第一夫人”的头衔下展开的。通过梳理宋美龄后半生的各类活动,可以发现宋美龄利用“第一夫人”这一符号向社会传达蒋介石政权稳定的信号,并强调其政权“正统代表性”。本文认为,困居台湾的宋美龄在“第一夫人”这个政治符号下演绎了多重社会角色。外交方面,她是蒋介石的外交事务总管和国际形象宣传员。为此,她整合美国“院外援华集团”,积极开展对美宣传外交,努力拉拢美国政界军方人士,等等,为台美关系改善积蓄力量。一轶时机成熟,她即踏上前台,以多种名义赴美访问,或医疗,或度假。每次短则半年,长则一年多。直至20世纪60年代后期,蒋经国接班态势已然明确,宋美龄方才淡出对美“外交”一线。妇运领袖是宋美龄最擅长演绎的社会角色。在宋美龄的政治版图上,妇女运动是她政治资本的重要来源,是她获取国内政治支持的重要根据地,其重要性不亚于外交领域。在国民党退守台湾后,宋美龄依靠“妇联会”、“妇工会”和台湾省妇女会开展妇女运动,使自己长期在台湾的政治舞台上屹立不倒。社会事业则是与宋美龄的基督教信仰密切联系在一起。败退台湾之后,宋美龄从“一个名义上的基督徒”转变成为一名虔诚的基督徒,宗教成为她最好的安慰剂。在宗教信仰的影响下,她抵台后即成立“中华基督教妇女祈祷会”,以该会联合周边重要人士,结成共同的利益联盟;她开办华兴学校,创建振兴复健医学中心,担当辅仁大学董事长,等等。这些都反映出,宋美龄在信仰的感召下推动社会事业发展,也反映出宋美龄的宗教热情与与政治需要的紧密结合。本文还考察了宋美龄和蒋介石、蒋氏家族和孔宋家族之间的关系,以及宋美龄在隐居美国时期的政治活动。在作者看来,“宋家”是宋美龄的娘家,也是她在“小家”和“蒋家”立足的奥援。在宋美龄眼里,蒋宋一体,互为帮助。只有壮大“蒋家”才能更好地维护“宋家”,只有维护好“宋家”才能最大化“蒋家”的利益。蒋介石逝世后,宋美龄为使蒋经国顺利接班,隐居美国。她虽然身在美国,但心系台湾政坛,关心的重点是塑造蒋介石历史形象、辅助蒋经国治理台湾。实际上,所有这些都是为了“蒋家王朝”。

丁三[10](2013)在《精卫填海》文中研究指明第一章青年首相11936年除夕之夜,一种亘古流传、周而复始的天籁,回荡在日本列岛的上空。子夜时分,全国五万余所大小寺庙,僧侣们齐齐敲响了大钟。钟声苍茫、悠远,连绵不绝达一百零八响之久。在这响彻天际、启迪人间的钟声里,七千万日本人无不静坐家中,他们一边聆听着"除夜之钟",一边祈祷着好年成、好雨水,祈盼家庭、社群、日本和苍生的好运道。自从明治大帝颁行西历、废除春节,几十年来,日本人已渐渐习惯了新的除夕和元旦。

二、蒋百里和日本女子的传奇姻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蒋百里和日本女子的传奇姻缘(论文提纲范文)

(1)主旨与变奏:晚清小说群治观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缘起与研究对象
    二 既有研究综述
    三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晚清群治观念的生成:民族主义与小说动员
    第一节 民族主义思想与群治观念
    第二节 群体动员与小说群治功用的阐释
    第三节 小说实践:群治理念的构想与现实
第二章 群治的共识:晚清小说中的道德批判与观念重构
    第一节 道德的批判与重塑
    第二节 国家思想的缺失与培植
    第三节 提升民智与观念革新
    第四节 虚假维新批判:综合思想的呈现
第三章 群治求诸己:晚清小说中的身体、女权与英雄
    第一节 身体重塑及其演绎
    第二节 女权的阐扬与变形
    第三节 英雄叙事:人性与神性
第四章 群治与政体:晚清小说中的政体想象
    第一节 反专制与倡自治
    第二节 立宪:根本性变革的憧憬
    第三节 乌托邦中的理想政体想象
第五章 群治的悖反:晚清小说中的排满、种战与大同世界
    第一节 排满叙事与群治之界
    第二节 黄种认同与种战观念
    第三节 世界主义与大同世界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2)南社报刊文学史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南社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二、从南社的活动方式来看南社的影响
    三、从南社性质看南社研究的价值空间
第一章 南社的兴起与报刊业
    第一节 国族话语下的文人聚义
        一、南社成立前国族革命下的文学聚义
        二、南社成立后文学团体的政治言说
    第二节 报刊、政治、文学三者的联姻
    第三节 南社报人与笔名文化
        一、蕴含丰富意蕴的笔名
        二、剑气与梅魂——高旭名号透析
        三、南社社友名号匡谬
第二章 南社报刊述略
    第一节 南社成立前的报刊
        一、留学生与革命报刊
        二、国内引领时代潮流的革命报刊
        三、“文界革命”影响下的白话报刊
    第二节 南社成立后的报刊
        一、南社雅集与《南社丛刻》的出版
        二、于右任与“竖三民”
        三、反袁旗帜下的南社报刊
        四、南社报人与消闲报刊
        五、南社报人与《民国日报》副刊的转型
    第三节 南社女社友与报刊
        一、从闺阁中走出来的新女性
        二、异国他乡的社会政治活动
        三、民元前南社女社友的革命活动
        四、民元后南社女社友引领的妇女解放运动
        五、南社女社友的办报活动
第三章 南社报刊文学综论
    第一节 报刊中的南社小说
        一、大社会背景下的身体写作
        二、翻译世界中的“归化”与“异化”特征
        三、创作方法上的新变
    第二节 报刊中的南社诗歌
        一、响应“诗界革命”的创作
        二、感世之作中“咏史”主题
    第三节 报刊中的南社传奇杂剧
        一、从《二十世纪大舞台》到戏剧理论的创新与实践
        二、源自社会不同层面的声音
第四章 民国机制下的南社报刊文学
    第一节 民国文学史言说与南社文学
        一、“民国文学”存在的合理性
        二、南社:民国文学书写的起点
    第二节 政治革命下的南社消闲文学
        一、南社社友思想的消闲化转型
        二、南社与鸳鸯蝴蝶派的交集
        三、鸳鸯蝴蝶派与文学的现代性
    第三节 南社与新文学家“白话文运动”之论战
        一、南社文人与“新文学家”之间的交集
        二、南社文人与“新文学家”论争之源
        三、南社文人与“新文学家”论争背后的反思
结语:启蒙、革命与现代性的追寻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的攻读成果
后记

(4)唐宋义兴蒋氏家族及其文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提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学术史的回顾与问题的确立
    第二节 基本概念的界定
        一、家族与宗族
        二、姓与氏
        三、文学世家与文学家族
    第三节 研究途径与方法
第一章 义兴蒋氏家族的发展轨迹
    第一节 蒋氏家族渊源世系考
        一、汉阳期思蒋氏宗史
        二、杜陵蒋氏世表
    第二节 蒋氏家族历史上的三次发展高潮
        一、蒋氏发展的第一次高潮:汉末魏晋
        二、蒋氏发展的第二次高潮:唐宋
        三、蒋氏发展的第三次高潮:明清
    第三节 蒋氏家族三次发展高潮原因的探究
        一、随时代更替成功转型
        二、家教
        三、迁徙
第二章 义兴蒋氏家族的宗谱研究
    第一节 蒋氏家族宗谱概述
    第二节 编撰者与凡例、谱序
        一、编撰者
        二、凡例
        三、谱序
    第三节 像赞与古迹、茔墓录
        一、像赞
        二、古迹
        三、茔墓录
    第四节 蒋氏家族的家训与家规
        一、对家族成员伦理关系方面的规范
        二、对家族子弟教育方面的规范
        三、对家族子弟婚配方面的规范
        四、对丧礼祭祀方面的规范
        五、对家族成员言行、修养、睦邻等方面的规范
第三章 义兴蒋氏家族的姻亲与交游
    第一节 蒋氏家族的姻亲
    第二节 蒋氏家族的交游
    第三节 蒋氏家族中的女性
        一、蒋氏女性的懿容闺范
        二、寡母课子:庆国夫人与蒋氏中兴
        三、诗酒风流:蒋氏家族女性与文学
第四章 义兴蒋氏家族的科举与为官
    第一节 蒋氏家族的科举概况
    第二节 蒋氏家族科举盛况的分析以及科举对其家族的影响
    第三节 蒋氏家族的仕宦概况
        一、一门五相
        二、唐代蒋氏刺史考
        三、祖孙三代守苏杭、任转运使、发运使
        四、蒋氏三人分司东都
    第四节 蒋氏家族的仕宦政绩
        一、军事与戡乱
        二、理财、谏议与水利漕运
        三、教化与举荐人才
    第五节 战乱对蒋氏家族的影响
    第六节 党争对蒋氏家族的影响
        一、牛李党争
        二、变法之争
        三、主战主和之争
第五章 义兴蒋氏家族的家风
    第一节 家族图腾:三径竹
    第二节 蒋氏家族的忠君孝亲
    第三节 蒋氏家族的兄友弟恭
    第四节 蒋氏家族的隐逸传统
第六章 义兴蒋氏家族的家学
    第一节 蒋氏家族的儒学修养
    第二节 蒋氏家族的史学传统
    第三节 蒋氏家族的佛学成就
    第四节 蒋氏家族的医学盛事
    第五节 蒋氏家族的书画造诣
第七章 义兴蒋氏家族的文献
    第一节 蒋氏的家族史研究文献与谱牒研究文献
    第二节 蒋氏家族的其他研究文献
第八章 义兴蒋氏家族的文学
    第一节 蒋氏家族文学情况概述
        一、蒋氏的赋
        二、蒋氏的诗歌
        三、蒋氏的家族文学活动与述祖德诗
    第二节 蒋氏家族的诗文辑佚
        一、佚诗
        二、佚文
    第三节 地域环境对蒋氏家族文学创作的影响
第九章 蒋之奇研究
    第一节 蒋之奇生平考
    第二节 蒋之奇诗文考
        一、题刻与题刻诗
        二、诗与民俗
    第三节 蒋之奇与佛教
        一、蒋之奇与《香山大悲菩萨传》
        二、蒋之奇与《泗州普照国师传》
        三、蒋之奇的其他佛学着述
        四、蒋之奇与名僧的交游
第十章 蒋捷研究
    第一节 宋代理学影响下的《竹山词》
        一、蒋捷与理学的渊源
        二、崇陶源于“孔颜之乐”
        三、以气节自许
        四、严于“华夷之辨”
        五、以理节情
    第二节 基层写作:蒋捷漂泊行迹与《竹山词》创作考辨
结语
附录一:唐代蒋氏大事记
附录二:蒋之奇年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倩况表

(5)新文学的反动 ——中国反新文学运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反新文学运动”概念的提出
    二 “故纸堆”的价值
    三 论文架构
第一章 中国旧文学的大崩溃
    第一节 林纾与文学革命
        一 文学革命前期林纾与章门恩怨考辨
        二 林纾与新文学阵营“选学妖孽,桐城谬种”口号的风向流转
    第二节 其他反对派的意见
        一 严复:听其自鸣自止可耳
        二 章太炎:甄明学术,发扬国光
        三 刘师培:保存国粹,昌明国学
第二章 “学衡派”的聚合
    第一节 地利:由三(两)江师范学堂发展而来的南高—东大
        一 南高的前身:三(两)江师范学堂
        二 南高与南高的归并东大
    第二节 人和:在白璧德新人文主义思想的旗帜下
        一 梅光迪与白璧德的相遇
        二 吴宓等人与白璧德的交往
第三章 《学衡》与“学衡派”的新文化理想及新文学实践
    第一节 《学衡》杂志
        一 《学衡》的作者群
        二 《学衡》的插画
        三 《学衡》的翻译
    第二节 “学衡派”的新文化理想与新文学实践
        一 梅光迪的新文化理想
        二 吴宓的新文学实践
第四章 后期“甲寅派”的反新文学活动
    第一节 《甲寅杂志》与新文学的发生
        一 章士钊早期的办刊(书局)活动
        二 《甲寅杂志》与新文学
    第二节 后期“甲寅派”与新文学
        一 《甲寅》周刊的创办
        二 后期“甲寅派”的反新文学(化)运动观
第五章 结语:意义与余绪
    第一节 新文学反动思潮兴起的背景
    第二节 新文学反动思潮之总结与评价
    第三节 余绪:“学衡派”与后期“甲寅派”的不同命运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代表性科研成果
后记

(6)洛伦佐·瓦拉的《论快乐》及其人文主义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Riassunto
绪论
    一 选题缘起
    二 国内外学界的瓦拉研究现状综述
    三 研究方法、论述结构及学术创新
    四《论快乐》中译本情况简述
第一章 《论快乐》之概况要略
    第一节 《论快乐》之成书历程及文稿版本梳理
        一 第一版文稿:《论快乐》
        二 第二版文稿:《论真善与伪善》
        三 第三版文稿:《论真善》
        四 第四版文稿:《论真善与伪善》
        五 关于该作品的其他抄本和印本
        六 《论快乐》(《论真善与伪善》)的现代印本
    第二节 《论快乐》篇章布局
        一 第一部分
        二 第二部分
        三 第三部分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论快乐》之人文主义思想透视
    第一节 《论快乐》的自然观
        一 自然是人类的继母——加图的悲观主义自然观
        二 自然是人类的慈母——维吉乌斯的乐观主义自然观
        三 自然之母与上帝之父——安东尼乌斯的基督教神学自然观
        四 三种自然观之比较
        五 瓦拉探讨自然观的出发点与落脚点
    第二节 《论快乐》的人性观
        一 趋恶避善的人——加图的人性观
        二 身心俱善的人——维吉乌斯的人性观
        三 拥有自由意志的人——安东尼乌斯的人性观
        四 三位发言人眼中的"笑"之善恶
        五 人性观对探讨人生至善的意义所在
    第三节 《论快乐》的义利观
        一 高尚与利益的定义
        二 高尚乃人生至善——加图的义利观
        三 两利相权取其重——维吉乌斯的义利观
        四 "惩恶扬善"或是"趋利避害"——关于法律的宗旨
        五 重构义与利的关系
    第四节 《论快乐》的快乐观
        一 从《论快乐》到《论真善与伪善》
        二 快乐的定义及类别
        三 属世的快乐
        四 天国的快乐
        五 瓦拉的人文主义快乐观
    第五节 《论快乐》的其他伦理观念
        一 从群体本位到个体本位
        二 从静处沉思到经世致用
        三 从复兴异教哲学伦理观念到塑造基督教人文主义伦理体系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论快乐》之对话人物探索
    第一节 《论快乐》的"台前角色"
        一 三位主要发言人
        二 其他发言人
    第二节 《论快乐》的"幕后发言人"
        一 《论快乐》中的演说家、诗人及剧作家
        二 《论快乐》中的哲学家
        三 《论快乐》中的基督教教父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论快乐》之论述策略解析
    第一节 修辞学视角下的《论快乐》
        一 瓦拉眼中的修辞学
        二 《论快乐》的内容架构和论证层次
        三 《论快乐》的语言风格和文学色彩
    第二节 语文学视角下的《论快乐》
        一 语文学: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研究的切入点
        二 瓦拉的语文学研究
        三 关于"快乐"和"高尚"的语文学分析
    第三节 辩证思维视角下的《论快乐》
        一 瓦拉眼中的辩证法
        二 《论快乐》中的辩证推理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论快乐》之历史影响探微
    第一节 《论快乐》在意大利人文主义学界的反响
        一 批驳与谩骂
        二 赞誉与鼓励
        三 《论快乐》于十五世纪意大利社会的价值
    第二节 瓦拉与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一 罗马教廷对瓦拉作品的漠视、审判与封禁
        二 瓦拉作品在宗教改革地区的流传
        三 瓦拉的人文主义思想对路德的影响
        四 路德的宗教改革思想对瓦拉的超越
    本章小结
结语 再看瓦拉的人文主义思想
    一 《论快乐》核心观点综述
    二 《论快乐》的历史意义及其局限性
    三 《论快乐》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论快乐》中译本文稿
附录二 中文-拉丁文伦理学关键词汇对照表
附录三 中文-拉丁文专名对照表
附录四 洛伦佐·瓦拉生平年表
附录五 洛伦佐·瓦拉主要学术作品中文-拉丁文名录
在研期间研究成果一览

(9)政治符号与社会角色 ——宋美龄后半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史料运用
第一章 时代背景与宋美龄后半生的符号特征
    第一节 蒋介石撤台时的内外困局
    第二节 1950年初宋美龄自美返台后对蒋介石的政治支持
    第三节 “第一夫人”:宋美龄的政治符号选择
第二章 宋美龄后半生的社会角色之一:“台美外交主掌人”
    第一节 积蓄“台美外交”助力(1949-1952)
    第二节 践行“夫人外交”(1952-1959)
    第三节 从台前到幕后(1963-1969)
第三章 宋美龄后半生的社会角色之二:台湾“妇运领袖”
    第一节 妇女运动:宋美龄的政治根据地
    第二节 抵台发动妇运维稳
    第三节 以“动员”作为妇运工作的重中之重
    第四节 妇联会:宋美龄退台后的妇运抓手
第四章 宋美龄后半生的社会角色之三:台湾社会事业推动者
    第一节 宗教信仰与政治的融合
    第二节 宋美龄与台湾医疗事业
    第三节 宋美龄与台湾教育事业
第五章 宋美龄后半生的政治符号与家庭角色关系研究
    第一节 传统家族中的长者
    第二节 从斗争到同舟共济:宋美龄与蒋经国关系研究
    第三节 宋美龄在娘家利益与蒋家利益间的平衡
第六章 宋美龄后半生的终结:隐居美国
    第一节 隐而不休
    第二节 东山未起
    第三节 谢幕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10)精卫填海(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青年首相
    1
    2
    3
    4
第二章 “近卫的先手”
    1
    2
    3
    4
第三章 大矶海边
    1
    2
    3
    4
第四章 厥土斯民
    1
    2
    3
    4
    5
第五章 “和平第二方案”
    1
    2
    3
    4
第六章 重光堂协定
    1
    2
    3
    4
第七章大江大河1938
    1
    2
    3

四、蒋百里和日本女子的传奇姻缘(论文参考文献)

  • [1]主旨与变奏:晚清小说群治观念研究[D]. 许多娇. 吉林大学, 2021(01)
  • [2]南社报刊文学史料研究[D]. 郭建鹏. 吉林大学, 2018(04)
  • [3]解读蔡锷[J]. 马笑泉. 湖南文学, 2016(09)
  • [4]唐宋义兴蒋氏家族及其文学研究[D]. 刘冰莉. 山东大学, 2016(10)
  • [5]新文学的反动 ——中国反新文学运动研究[D]. 高传峰. 华东师范大学, 2016(07)
  • [6]洛伦佐·瓦拉的《论快乐》及其人文主义思想研究[D]. 李婧敬.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6(07)
  • [7]粹红(第一部)——陈毅粟裕铁血诗情录[J]. 郭海燕. 芳草(小说月刊), 2015(Z1)
  • [8]那些年,他们娶过的雪子、蓉子和信子[J]. 蟠桃叔. 时代人物, 2015(11)
  • [9]政治符号与社会角色 ——宋美龄后半生研究[D]. 吕晶. 南京大学, 2014(05)
  • [10]精卫填海[J]. 丁三. 当代, 2013(05)

标签:;  ;  ;  ;  ;  

江百里与日本女人的传奇婚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