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学橄榄球队训练的一些认识

对大学橄榄球队训练的一些认识

一、对大学生足球队训练的几点认识(论文文献综述)

张振岿[1](2018)在《济南市体育旅游的swot分析》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生活条件在逐渐的改善,对生活的需求和标准也在不断提高,消费观念、消费行为模式等都在不断的改变,对于日常生活的旅行、休闲方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过去单纯的观光旅游形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人们对旅行的需求,消费者更需要新颖、奇特、独树一帜的旅游环境。同时,快节奏的生活条件下,人们对运动和健身的意识正在逐步增强,越来越多的单位和集体都在积极开展野外拓展培训和体育比赛项目,健身和旅游的结合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青睐,将旅游和体育元素相结合,既是发展的趋势,更拥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下,使得体育旅游迅速发展。随着各类全运会、冬运会的开展,在全国各个省会大型城市都掀起了体育旅游的浪潮。山东省作为体育大省,每年多次承办运动会和众多的体育赛事;因为济南市在体育旅游开发方面具有显着的优势,所以大多数比赛都是在济南举办的。本文主要目的是从济南市体育旅游开发的角度进行研究分析,对济南市体育旅游现阶段体育旅游资源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对开发体育旅游的优势、劣势、机遇、条件等进行分析,进而提出济南市发展和开拓体育旅游市场的策略。本文的研究采用实地考察法、分析法、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济南市目前的体育旅游现状进行分析和研究。全文共分为四个主要部分,第一部分是前言,包含了课题的研究背景、研究方法,对文献资料进行概述,提出本文的研究对象与方法。第二部分是关于体育旅游的概念、理论介绍与分析,包含城市发展体育旅游的基础理论,对体育旅游概念的分析、对发展体育旅游内容的分类等。第三部分是本文的重点和核心内容,着重分析济南市的体育旅游开发现状,对发展体育旅游的资源、客源市场环境、政府政策影响、区域经济状况、地区旅游的承载能力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济南市作为山东省省会,每年承办的省级和国家级的体育赛事众多,拥有丰富的资源和开发潜力,在旅游市场同质化发展的今天,应该着重加强对体育旅游产业的开发与发展。利用SWOT分析模型,对济南市开发体育旅游的优势条件、劣势情况、发展机遇和潜在威胁等进行分析,应该把握住历史发展机遇,将济南的体育旅游稳步发展到全新的领域。最后,结合上述分析的内容,提出济南市开发体育旅游的策略和方案。第四部分是结合上述内容分析,提出统筹体育资源、制定战略性发展规划、引进体育赛事、发展体育经济效益、建立旅游主题性基地,打造出示范性的体育旅游发展区和积极培养专业体育人才,完善济南体育旅游发展支撑等各项措施,切实保障和提高济南市体育旅游的开发水平和质量。

孙欣[2](2015)在《煤矿事故受困人员心理生理变化实验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通过构建模拟煤矿突发事故场景的实验系统,对受试志愿者进行施加模拟事故前后生理指标的测量,用来分析煤矿事故受困人员生理特征及变化规律,进而研究心理变化发展规律。本研究创新地提出了“心理变化级值”概念,用以表示心理变化程度,从而定量分析心理与生理变化关系。本研究利用皮尔逊相关分析法、灰色系统理论和回归分析法等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事故受困人员生理指标变化与心理变化程度的关系及他们的变化发展趋势,并建立了事故发生后瞬间心理与生理变化关系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受困人员因遭受突发事故会产生强烈的心理和生理反应,受困人员的心理变化是通过生理指标变化反应出来的,心理变化程度与生理指标变化存在着高度相关性。总之,受困人员的心理状态变化相当快也相当复杂,他们的心理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能否生还。

张志华[3](2014)在《我国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竞技体育人才的必然选择,它不但有利于新形势下我国高校及其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还有利于推进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改革创新。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调查法、案例研究法等方法,从科学发展观的视角重新审视我国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首先对中美高校管理组织机构、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发展历程进行分析,然后通过现状调查对培养过程中涉及的人力资源、内外环境、管理体制和机制及其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从而为形成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为我国及高校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与实践依据。本研究结论如下:1、我国高校竞技体育处于发展时期,目前由教育部、体育总局等共同管理,且高校内部管理介于独立和非独立之间,其管理急待进一步改革完善。2、我国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发展历经酝酿初创阶段、探索发展阶段后,现已处于全面发展改革阶段并显示出不均衡发展的态势,且培养高校数量占高校总数量的比重较低、范围较广但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除西藏外的较发达地区的重点高校。3、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以高水平运动队为“龙头”经过2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存在问题也不少,但发展趋势良好。科学发展观是现阶段我国高校竞技体育发展必须遵循的理念和指导思想。4、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程,高校是人才培养“链”的重要关节点,也是竞技体育与高等教育最好的“结合点”。高校虽然有着丰富的各种软硬件资源,非常有利于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但目前格局下还不足以独立承担起培养国家竞技体育人才的重任。5、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效益的现实需求将逐渐促成以学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为中心的多元化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系统。体育和教育系统的“双轨”体制是制约高校竞技体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双轨”体制有利有弊,目前加快包括高校在内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制和机制改革,特别是竞赛体制的改革,已成为我国竞技体育结构转型的关键。6、我国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应树立新的正确的竞技体育观;目前各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呈多元化、多样化态势,不同高校根据各自资源情况采取不同的培养模式,典型的有“体教结合模式”、“一体化模式”、“校企结合模式”等模式。本文构建的“高校基地多元化”模式更能体现以高校为依托多元化、多样化培养竞技体育人才的特点与趋势。

董颖红[4](2014)在《微博客社会情绪的测量及其与社会风险感知和风险决策的关系》文中研究说明互联网与信息技术的发展让人类置身数据世界。网络上积累了关于人类心理与行为的海量数字痕迹,这为社会科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自然生态数据的利用,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传统社会科学研究存在的内省偏差和样本代表性等问题的缺陷。情绪与风险感知、风险决策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心理学研究的热点之一,但以往多集中于个体和小群体层面,采用问卷调查法或实验法进行研究。本研究试图从宏观层面出发,利用海量数据集,探索社会情绪与社会风险感知、社会风险决策之间的关系,检验个体层面上的经典假设能否在宏观层面获得验证。其实从Durkheim和Le Bon伊始,社会科学研究者就已关注群体情绪,但是相较于个体情绪方面的丰硕成果,群体情绪研究却相对滞后,主要的难题在于群体情绪尤其是大范围群体情绪(即社会情绪)的测量。传统上对社会情绪的研究方法主要采用抽样调查或代理指标方法,这些方法或费时费力或适用范围有限。近年来,利用公众在互联网上的信息表达直接测量社会情绪的方式,越来越受到学界追捧。这类研究多出自信息科学领域,社会情绪指标常被简单划分为正负性两类。即使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分类,也多源于研究者的直觉和经验,无心理学情绪结构理论的支撑。另外,信息科学领域的情绪研究议题,更偏技术和应用层面,较少对重要假设的检验,社会科学理论视角缺席现象明显。本研究在系统总结心理学情绪结构理论、信息科学情绪分析相关技术发展、情绪词库及相关测量指标建构工作的基础之上,结合网络情境与大众习惯,构建了适用于网络微博客情境的基本情绪词库和情绪维度词库,获得了快乐、悲伤、愤怒、恐惧和厌恶五种基本社会情绪,以及每类基本社会情绪所包含词汇的愉悦度、唤醒度、支配度和趋避度特征。在信息科学家合作者的协助下,研究者抓取了160多万微博客用户历时17个月的基本社会情绪每日频次波动数据,构成了网络大众社会情绪的时间序列。研究者通过对五种社会情绪指标的分析发现,各种情绪之间的关系符合情绪维度理论。社会情绪指标生态效度好,比如,相较于周末,工作日的快乐情绪较低;在重要节日和重大事件发生时社会情绪有明显的对应波动,如春节期间快乐情绪显着上升,负性情绪跌入阶段性低点。研究者继而采用Granger因果检验等时间序列分析技术,对社会情绪与社会风险感知(百度新闻热搜词社会风险水平指标)和社会风险决策(上海证券综合指数及其成交量)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社会情绪在发生时间上存在领先性。4种负性情绪的变化能够显着预测第2日的社会风险感知水平,但不同类型的社会情绪预测的社会风险类型不同。社会风险感知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反过来预测社会情绪,如政府执政风险能显着预测愤怒情绪,资源环境风险能预测悲伤情绪等。另外,唤醒度最低的负性情绪——悲伤,能显着增加公众的风险决策倾向,即悲伤情绪能显着正向预测未来1-3日内的股指成交量,这一发现支持“情绪维持假说”。本研究是以互联网为研究平台进行心理学研究的一次尝试,并将机制探索工作从描述和解释向前推进到预测,试图增加心理学研究的实际应用性。虽然在研究样本和变量代表性等方面仍存在一定局限与不足,但是以上研究成果启示这种基于互联网海量数据的研究,可作为传统心理学研究的有益替代或补充。

梅鲜[5](2013)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建设研究》文中指出第二课堂作为与第一课堂功能预设有所不同、但又互动互补的一种教育形态,近年来越来越引起教育界人士的关注,同时也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可以认为,第二课堂本身所具有的随机性、隐蔽性、渗透性、自主性等特征,在促进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方面,有着第一课堂并不具备的功能与优势,这种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的教育影响力,规定着学校教育必须注意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地结合起来。然而,从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视角审视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的建设,在看到取得一定成绩的前提下,我们还是能发现目前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中不仅包含着理论研究方面的不足,而且显现出实践方面的不足。当然,其实这两方面是相互联系的,不成熟的理论总是与不成熟的实践相钩连,由于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还缺乏足够的认识,第二课堂在理念确立、理论探索、制度建设、政策支持、组织体系构建、活动形态多样化和丰富性等诸多方面,还有许多课题值得研究。如何在总结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探寻第二课堂建设的有效形态,成为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动机。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理论都是一种客观上的规划,是人们由实践概括出来的关于自然界和社会的知识的有系统的结论。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活动最终会成为盲目的实践,会偏离其最初的方向,就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的建设来说寻求相关的理论体系支撑,在整体构架的过程中能够更好的为其本质目的服务。我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课堂在总体架构的过程中,需要包括基础理论研究;形成第二课堂自身的理念,为总体的方向把握提供准备;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以怎样的制度和体制安排来构建,需要哪些政策方面的支持,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本身的活动内容,诸如活动仪式的构建、活动规则的制定、过程的实施需要整体规划;另外还有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的师资培养问题以及新的社会联系网络的建立规划等几个方面。本文从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理论基础分析。首先从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分析入手,解决了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的定义问题,将研究的范围明确划定,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的教育范围。同时针对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教学的科学性问题从教育学和心理学基础两个部分展开理论分析,为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寻求理论基础,构建教学框架。在分析思想政治教历史沿革和现状的基础上,借鉴美国、新加坡、香港等三个地区的现实经验,构建整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有效形态,从教育理念支撑,制度建设,政策举措和评估体系四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实施方案。

赵齐[6](2013)在《阳光体育下邯郸市属中学太极拳进校园现状与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邯郸,是一座拥有“太极拳文化之乡”美誉的城市,是杨氏、吴氏、武氏太极拳的发祥地。本市把太极拳作为一个文化品牌,以营造着浓郁的地方特色城市。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武术的瑰宝,集养生、健身、竞技于一体,对广大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具有良好作用,对中学生的身心发展也应该是体育课和业余锻炼的一个很好项目。在此背景下,2005年邯郸市教育局就倡导把太极拳引入到中学校园之后,2007年提出“双爱好”教育活动举措,并把太极拳真正纳入到中学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中来。这样,既突出了太极文化的地方特色,又贯彻落实“阳光体育”、“每天锻炼一小时”的要求,还培养了青少年终生体育意识。这一改革举措,对于拥有“太极拳文化之乡”美誉的邯郸来说,是一项很有意义的改革措施。研究目的与意义:本课题通过实际调查,以了解近几年来邯郸市中学太极拳进校园的开展现状;通过指标测试,以了解太极拳对中学生身心素质的影响;通过调查分析,以对太极拳进校园活动的开展状况做出评价;通过分析总结,以对今后更好发展提出对策及建议。其意义旨在对“阳光体育”、“每天锻炼一小时”的背景下,邯郸市中学太极拳进校园的体育教学改革的现状和今后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参考。研究内容:1、问卷调查了解邯郸市属中学领导、体育教师和中学生对太极拳及太极拳进校园活动的认知情况。2、太极拳练习三个月后,测试受试者练习前后纵向比较:800m、1000m、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单腿闭眼站立时间等身体素质指标的影响。3、太极拳练习组与对照组进行组间横向对比,观察太极拳健身功效是否显着。研究对象与方法:随机选择邯郸市主城区(丛台区、邯山区、复兴区)的15所中学(4所省级示范性高中、8所完全中学、3所初中学校)的主管领导15名,体育教师100名,学生1500名,进行太极拳进校园活动的认知情况问卷调查;此外从15所中学里抽取3所中学(重点高中,完全中学和初中学校各一),每所中学随机抽取两个班的学生分别作为太极拳组和对照组,对中学生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太极拳训练,观察太极拳练习对中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研究结果:1、问卷调查结果显示,15所调查的学校领导积极拥护教育局对“太极拳进校园”的举措,各学校领导对太极拳进校园的支持率平均高达77.6%。“双爱好”教育活动中,全面实施的中学占73%,部分实施的有4所中学。虽说不完全,但是没有领导对太极拳进校园活动提出反对意见的;在所调查的100名体育教师中30-40岁的年轻教师占49%,中级以上的教师占80%,是太极拳开展的动力。中学体育教师对太极拳的了解率达到83%,不了解的占16%,未参加过太极拳培训的教师占到56%,有44%的体育教师参加过培训。在所调查的15所中学的1500名学生中,非常了解太极拳运动学生的仅占3.2%,了解太极拳运动的占到12.0%,绝大多数学生对太极拳了解程度一般,占到79.9%,还有4.9%的学生对太极拳不太了解。对中学生练习太极拳的动机调查结果显示,有18.9%的学生知道太极拳可以强身健体,有终身体育锻炼意识,11.9%的同学认为练习太极拳可以缓解学习带来的压力,纯粹为了满足自己的兴趣爱好而练习的学生有7.4%,受影视、小说等传媒的影响而练习太极拳的学生占13.9%,18.5%的同学同意太极拳有着养生、保健功能和竞技功能,看着好玩和迫于学校老师压力,应付学习的学生分别占7.4%、19.4%。中学生在太极拳活动中,课间比例较大占80%,在课外体育活动中,参与太极拳运动占20%,在每天的锻炼时间数上,有40%的学生锻炼小于一小时。2、三个月前后,太极拳组和对照组学生平衡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太极拳组受试者单脚闭眼站立时间显着多于试验前(P<0.05),对照组试验前后的单脚闭眼站立时间无显着变化(P>0.05)。3、三个月前后,太极拳组和对照组学生身体素质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对照组和太极拳组在3个月后,立定跳远、仰卧起坐、坐位体前屈、男生1000m和女生800m测试等身体素质指标有所提高,但是3个月前后的数据经t检验都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1、邯郸市教育局高度重视阳光体育运动下太极拳进校园活动的开展,中学校领导支持太极拳进校园活动和“双爱好”教育活动,组织实施了此项活动的开展。中学体育教师队伍结构基本合理,少数老教师的丰富经验,配合绝大多数年轻教师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可以使太极拳进校园活动顺利开展。学生参与太极拳进校园的各项活动,但在锻炼的时间和自觉性上不是很好。2、三个月太极拳练习在短期内可以改善学生的平衡能力,但学生800m、1000m、坐位体前屈等素质指标没有显着改善,但在心理上可以对学生的抑郁、情绪有一定的改善,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3、为使太极拳进校园活动有效地推广和普及,针对调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提高教师教授水平,正确组织和实施太极拳教学。(2)创编教材提高学生对太极文化的理解水平。(3)加大“双爱好”等多种教育活动提高学习兴趣。(4)举办多种太极比赛形式,营造太极文化氛围。

王立[7](2010)在《全国体育学院足球普修课教学现状调查研究》文中提出目前,我国在足球教育领域的科研人员针对足球普修课教学方面的研究内容大多局限于某一方面的探讨,在体育院校足球普修课教学中的综合性研究更是极少,而且研究内容也没有全面体现出足球普修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本研究通过对全国14所体育院校足球普修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分析,希望有助于当今社会环境的人才需求与现在的教学情况进行互相联系,有助于现在的教学情况与现在学生的需求互相联系,从而利用合理的教学改革政策,为进一步完善我国体育院校足球普修课教学提供更好的帮助。本文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调查访问法和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全国14所体育学院足球普修课教学的教学基本状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教学师资队伍的主要问题进行了细致的调查与分析,运用教育学、逻辑学、学校体育等基本理论,结合我国高等院校体育改革的现实情况,提出了全国体育院校足球普修课教学下一步改革与发展的结论和建议。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为:1全国体育院校足球普修课教学是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从指导思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方法到教学师资和教学设施的配备都可以有效地促进了大学生身心健康和锻炼习惯的形成。2全国体育院校足球普修课教材的使用情况,多数高校选择通用教材并结合相关教材进行编排,极少数体育院校使用自编教材。教学大纲都是按照所学专业不同来划分的,但是不同专业的教学大纲却无太多区别,只是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课时的多少上有些变动而已。3全国体育院校足球普修课教学内容安排技术技能和提高身体素质的课程时间偏多,过分注重学生外显行为的形成和变化;缺乏足球理论知识传授和足球欣赏等人文性内容。4全国体育院校足球课教学中,多媒体教学和录像分析等现代化教学课时较少,传统的教学方法如讲解、直观、示范、练习、演示、比赛和纠错等常用教学方法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一些成功的教学方法没有得以推广和运用。5全国体育院校足球专业教师的年龄结构基本合理;但性别结构比例严重失衡,调查显示没有足球女教师;学历结构比较合理但高职称教师相对较少。6教师工作态度认真,具有较高的敬业精神,专项理论技术水平高;职后教育的时间和次数均较少,参加培训的人数不多;41-50岁年龄段的教师发表论文数量最多。7全国体育院校学生足球普修课上学习态度端正、动机明确;课下理论知识学习较少,技术训练较好;文化课中英语是最大困难,学生的主观积极性和伤病是影响足球普修课教学中学生学习质量的主要原因。8全国体育院校学生的就业比较困难,毕业生的择业观念多样化,趋向于读研究生和自己创业,但从事所学专业的工作单位和教练工作仍是主选。建议1构建新的教学大纲和统一的教学教材。2优化教学内容;合理选择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多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水平。3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师资队伍的建设,重视对教师职后的继续教育培养工作。4及时了解前沿信息,改进传统教学理念,努力提高我国体育院校足球普修课教师的科研水平5结合社会需求,加大教学投入,培养综合型、复合型的体育人才。

杨建国[8](2005)在《基于动态流通语料库(DCC)的汉语熟语单位研究》文中认为本文基于汉语词典学界和中文信息处理界重“词”轻“语”的现象,对词组研究、熟语研究进行了反思,提出“熟语单位”(Idiom Unit,IU)的概念。所谓“熟语单位”,就是“结合紧密,使用稳定”,功能相当于熟语的结构单位,是符合人的认知规律并被人们经常当作一个词来使用的定型化了的固定短语或凝固表达式。我们判别IU的三条原则为:是否“结合紧密,使用稳定”;是否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IU的长度一般为7±2);流通度要达到一定的阈值。IU理论上包括一切具有熟语性的词语组合单位。本文讨论的IU范围包括三字格中的惯用语和“差不多、靠不住、来不及”这样介于词和短语之间的结构串;四字格中的成语和新固定短语;简称略语、插入语和字母词语等。 本研究选用的是《人民日报》2001—2003三年的文本,约8000万字。文章以动态语言知识更新理论为指导,以流通度理论为基础,以年平均流通度阈值(0.5)作为主要筛选依据,运用规则和统计相结合的方法对“熟语单位”(IU)进行了初步的提取研究;并对部分提取结果的噪声环境做了定量与定性分析。 对于IU的提取,我们采取的策略和基本步骤是: 1、利用点号和“的、是、在、和、了、有”等高频词(字)将文本化短;自动提取时牺牲包含切分点的字符串,该部分字符串另行补救。 2、数据格式转换。将切分得到的形式上“完整”的2—8字串转为数据库格式。 3、统计3—5字串的频度、散布度和流通度。 4、用字符串全年的平均流通度阈值进行筛选。 5、对5音节(含)以上字串进行分词并词性标注,对其中的3字串、4字串和符合“N+N”、“N+V”、“V+N”、“V+V”等语法组合规则的相邻字符串(二元组)进行抽取;再对抽取的字符串重复上面的第3和第4步。 6、对筛选得到的字符串进行噪声剔除,全部进行重新切分并词性标注,然后运用静态规则模板(共30条规则)再次过滤。 7、借助辅助手段对熟语单位进行直接抽取。 8、得到3—5字格熟语单位表(约13,500条)。 本文还对提取出来的2001年的5,500个三字格、2002年的6,500个四字格做了简单的分类和例示性的分析说明。重点考察了具有熟语性的短语。三字格中我们重点探讨了音节为“1+2”式、结构为“V+N/NP”式和音节为“2+1”式、结构为“V/VP+N”式两类,验证了冯胜利有关三音节组合的论断:音节为“1+2”式的是短语,音节为“2+1”式的是韵律词。 四字格中我们重点探讨了“N+V”式和“V+N”式。N和V之间存在复杂的语法、语义以及音节制约关系。关于“N+V”式,通过考察,我们发现:定中关系的“N+V”式四字格熟语性最强,数量也最多:状中关系次之,主谓关系的四字格熟语性最弱,且N与V之间存在离散性。关于“V+N”式,我们发现:第一,“V+N”式四字格如果表示通名,它往往是或者容易成为一个NP习惯性搭配。第二,“V+N”式四字格中的N如果是比较抽象的双音节名词,则这类四字格构成的NP其熟语性相对较强。第三,“V+N”式四字格中的V如果是双音节述宾式动词,那么这种“双音节述宾式动词+宾语”形成的NP熟语性很强。 本文还从应用的角度对流行语、字母词语和插入语进行了考察研究。对流行语的科学评定和字母词语的规范发表了意见。

李长洪[9](2004)在《对大学生足球队训练的几点认识》文中研究表明足球运动是大学生最喜爱的运动项目之一。我们要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制定科学的训练计划,进行身体素质训练、基本技术练习、战术训练,通过进行教学比赛,增加队员实战经验。

周晓丽[10](2003)在《新时期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改革与创新》文中提出高等学校是培养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基地,承担着为社会输送各级各类人才的重任。能否拥有一批业务水平高、思想素质过硬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在这个科技创新和信息广泛传播应用的时代,直接关系着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面对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新世纪,我们的高校要完成培养和造就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艰巨重任,就必须把思想政治工作摆在首位,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勇于创新以适应新时期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对高校培养人才的客观要求。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全球化浪潮和信息科技席卷全球,国际形势风云变幻,而我国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在这种大的历史背景下,我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也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认真调查分析社会的各种动态形势和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变化。深入研究当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方法和新思路。实现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改革与创新,使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与时俱进,开创具有强大生机活力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局面。

二、对大学生足球队训练的几点认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大学生足球队训练的几点认识(论文提纲范文)

(1)济南市体育旅游的swot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体育旅游发展及研究概况
        1.3.2 国内体育旅游发展及研究概况
        1.3.3 文献评述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分析法
        2.2.3 实地考察法
        2.2.4 专家访谈法
3 相关理论概念内容
    3.1 体育旅游相关概念概述及特点
        3.1.1 体育旅游的概念
        3.1.2 体育旅游的特点
        3.1.2.1 健身性
        3.1.2.2 观赏性
        3.1.2.3 刺激性和多样性
        3.1.2.4 交际性
    3.2 体育旅游的分类
        3.2.1 按内容分类
        3.2.2 按动机分类
4 济南市体育旅游开发的SWOT分析
    4.1 济南市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优势分析
        4.1.1 观赏型体育旅游经济效益不断增加
        4.1.2 济南体育旅游资源丰富,种类繁多
        4.1.3 济南体育旅游客源众多
        4.1.4 济南市政府对体育旅游的发展措施
    4.2 济南市体育旅游开发的劣势分析
        4.2.1 城市体育旅游设施配套建设程度低
        4.2.2 济南缺乏体育旅游的品牌项目
        4.2.3 体育赛事的带动效应和作用小
    4.3 济南市发展体育旅游的机遇
        4.3.1 国家政策的支持
        4.3.2 社会及城市的发展对体育旅游产业的推动
        4.3.3 济南明显的区域优势
        4.3.4 济南的社会承载力适应体育旅游的开发
    4.4 济南市体育旅游开发面临的威胁
        4.4.1 国外先进的体育旅游市场冲击较强
        4.4.2 体育旅游市场竞争愈发剧烈
        4.4.3 体育旅游复合型人才稀缺
5 结论和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5.2.1 加强体育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5.2.2 引进品牌体育赛事
        5.2.3 培育体育旅游市场主体、加强产品创新
        5.2.4 利用济南区域优势,建立特色旅游主题基地
        5.2.5 统筹体育旅游资源、制定战略发展规划
        5.2.6 培育体育旅游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致谢

(2)煤矿事故受困人员心理生理变化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详细摘要
Detailed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灾害心理研究进展
        1.2.2 应激条件下人的心理生理反应研究进展
        1.2.3 外界干扰对人的生理指标的影响研究进展
        1.2.4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突发事件特点及人的一般反应研究
    2.1 突发事件概念及特点
        2.1.1 突发事件界定
        2.1.2 人对突发事件的一般反应
    2.2 煤矿突发事故特点及种类
        2.2.1 煤矿突发事故特点
        2.2.2 煤矿突发事故种类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受困人员心理生理变化实验系统设计与构建
    3.1 实验设计的理论基础
        3.1.1 基本要素
        3.1.2 基本原则
        3.1.3 主要内容
        3.1.4 方案选择
    3.2 实验系统构建
        3.2.1 基于视觉软环境与物理硬环境相结合的实验系统
        3.2.2 实验受试对象选择
        3.2.3 实验测试指标的选取
        3.2.4 实验仪器和设备的选择
    3.3 数据处理与分析系统
    3.4 实验流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煤矿突发事故受困人员心理生理影响实验
    4.1 实验假设的提出
        4.1.1 自变量与因变量的确定
        4.1.2 实验的假设
    4.2 实验过程
        4.2.1 基础实验
        4.2.2 二次实验
        4.2.3 时间效应实验
        4.2.4 备用数据测量实验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验数据统计与分析
    5.1 实验数据统计
    5.2 生理指标变化程度分析
    5.3 生理指标显着差异分析
        5.3.1 分析方法研究
        5.3.2 生理指标显着差异分析方法选择
        5.3.3 生理指标显着差异分析
        5.3.4 不同经历受试对象事故前后生理指标变化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受困人员心理与生理变化关系及规律研究
    6.1 心理与生理变化的相关分析
        6.1.1 相关及相关系数
        6.1.2 相关分析方法选择
        6.1.3“心理变化级值”概念及心理与生理变化对应关系
        6.1.4 心理与生理指标的相关分析
    6.2 心理与生理变化的偏相关分析
    6.3 心理与生理变化的规律分析
        6.3.1 心理与生理变化灰色关联度分析
        6.3.2 用灰色系统理论预测生理指标变化规律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受困人员心理与生理变化关系模型及机理研究
    7.1 受困人员心理与生理变化关系模型
        7.1.1 模型建立的步骤及要点
        7.1.2 受困人员心理与生理变化关系模型的建立
        7.1.3 受困人员心理与生理变化关系模型的检验
    7.2 受困人员心理与生理变化关系模型验证
        7.2.1 建立超样本模型
        7.2.2 超样本模型的检验
        7.2.3 超样本模型与原模型参数差异显着性检验
    7.3 受困人员心理生理非线性变化周期分析与预测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研究工作及结论
    8.2 研究的创新性
    8.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在学成果

(3)我国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意义与目的
        1.2.1 研究意义
        1.2.2 研究目的
    1.3 研究理论基础
        1.3.1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1.3.2 科学发展观
        1.3.3 需求层次理论
        1.3.4 资源基础与依赖理论
    1.4 研究步骤与技术路线
2 文献综述
    2.1 有关概念方面的研究
        2.1.1 高校竞技体育
        2.1.2 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
    2.2 有关国内高校竞技体育及其人才培养方面的研究
        2.2.1 有关国内高校竞技体育方面的研究
        2.2.2 有关国内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方面的研究
        2.2.3 有关国内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方面的研究
    2.3 有关国外高校竞技体育及其人才培养方面的研究
        2.3.1 有关国外高校竞技体育方面的研究
        2.3.2 有关国外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方面的研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实地调查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访谈法
        3.2.5 质的研究方法
        3.2.6 个案调查法
4 分析与讨论
    4.1 中美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管理组织机构
        4.1.1 我国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管理组织机构
        4.1.2 美国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管理组织机构
        4.1.3 中美两国高校竞技体育管理组织对比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
    4.2 国内外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发展回顾及启示
        4.2.1 我国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发展历史沿革
        4.2.2 国外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回顾
        4.2.3 国外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对我国的启示
    4.3 我国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调查现状
        4.3.1 我国高校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布局现状
        4.3.2 我国高校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资源、条件与环境
        4.3.3 我国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4.3.4 我国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经验、问题及发展趋势
    4.4 我国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典型案例
        4.4.1 我国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案例——体教结合模式
        4.4.2 我国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案例——一条龙模式
        4.4.3 我国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案例——校企结合模式
        4.4.4 我国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案例——“三结合”模式
    4.5 我国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新模式的理论构建与操作思路
        4.5.1 我国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新模式构建的指导思想与要素
        4.5.2 我国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新模式的理论模型构建与操作思路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4)微博客社会情绪的测量及其与社会风险感知和风险决策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目的
    第二节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第三节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社会情绪、风险感知和风险决策相关研究回顾
    第一节 社会情绪
        2.1.1 社会情绪的概念
        2.1.2 社会情绪的一般形成机制
        2.1.3 社会情绪的Socionomic理论
    第二节 风险、社会风险、风险感知与决策的概念涵义
        2.2.1 风险的概念
        2.2.2 社会风险的概念
        2.2.3 风险感知的概念
        2.2.4 风险决策的概念
    第三节 情绪与风险感知的关系
        2.3.1 情绪对风险感知的影响
        2.3.2 风险感知对情绪的影响
    第四节 情绪对风险决策的影响
        2.4.1 情绪效价对于风险决策的影响
        2.4.2 不同情绪类型对于风险决策的影响
第三章 情绪与社会情绪测量研究回顾
    第一节 情绪结构理论
        3.1.1 情绪分类理论
        3.1.2 情绪维度理论
        3.1.3 总结与评价
    第二节 个体情绪的测量及诱导方式
        3.2.1 情绪量表
        3.2.2 情绪诱导方法
    第三节 传统社会情绪的测量
        3.3.1 传统问卷调查法
        3.3.2 社会情绪代理指标
    第四节 互联网社会情绪指标及其研究
        3.4.1 情绪分析技术
        3.4.2 国内外现有的情绪词库和情绪分析程序
        3.4.3 互联网社会情绪指标
        3.4.4 互联网社会情绪指标的相关研究成果
第四章 微博客基本情绪词库的构建及研究指标操作化
    第一节 微博客基本情绪词库的构建
        4.1.1 问题提出
        4.1.2 微博客基本情绪词库的构建
    第二节 研究指标的测量
        4.2.1 社会情绪的测量
        4.2.2 风险感知的测量
        4.2.3 风险决策的测量
    第三节 本论文的操作性研究框架与研究问题
        4.3.1 本论文的操作性研究框架
        4.3.2 本论文的研究问题与方法
第五章 微博客基本社会情绪的效度检验
    第一节 微博客基本社会情绪的统计分析
        5.1.1 微博客基本社会情绪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5.1.2 微博客基本社会情绪的相关分析结果
        5.1.3 微博客基本社会情绪的日波动趋势分析
        5.1.4 微博客基本社会情绪的周变化趋势分析
    第二节 微博客基本社会情绪与中国重要节日和事件的关联分析
    第三节 讨论
第六章 社会情绪与社会风险感知:微博基本社会情绪与百度新闻热搜词社会风险水平指标
    第一节 问题提出
    第二节 研究方法
        6.2.1 变量的操作化定义
        6.2.2 研究方法
        6.2.3 研究过程
    第三节 结果分析
        6.3.1 七种社会风险感知指标的结果分析
        6.3.2 社会情绪与社会风险感知指标的相关关系
        6.3.3 社会情绪与社会风险感知指标的Granger因果分析
        6.3.4 社会情绪对社会风险感知指标的回归分析模型
        6.3.5 社会风险感知指标对社会情绪的预测作用分析
    第四节 讨论
        6.4.1 百度热搜词风险水平测量方法的效度
        6.4.2 社会情绪对社会风险感知的预测作用
        6.4.3 社会风险感知对社会情绪的预测作用
    第五节 结论
第七章 社会情绪与社会风险决策(一):微博基本社会情绪与上海证券综合指数
    第一节 问题提出
    第二节 研究方法
        7.2.1 变量的操作化定义
        7.2.2 研究方法
        7.2.3 研究过程
    第三节 结果分析
        7.3.1 五种社会情绪与上证综指收益率的关系
        7.3.2 五种社会情绪与上证综指成交量的关系
    第四节 讨论
    第五节 结论
第八章 社会情绪与社会风险决策(二):微博社会情绪唤醒度与上海证券综合指数
    第一节 微博客情绪维度词库的构建
        8.1.1 问题提出
        8.1.2 研究程序
        8.1.3 研究结果
        8.1.4 讨论
    第二节 情绪唤醒度与上证综指成交量的关系研究
        8.2.1 问题提出
        8.2.2 研究方法
        8.2.3 结果分析
        8.2.4 讨论
        8.2.5 结论
第九章 讨论与总结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总讨论
        9.2.1 微博客社会情绪测量的效度
        9.2.2 社会情绪对大众风险感知和决策的影响
        9.2.3 大众风险感知对社会情绪的影响
        9.2.4 互联网社会科学研究的特点
    第三节 研究的创新性与不足
        9.3.1 研究的创新性
        9.3.2 研究的不足
参考文献
    中文参考文献
    英文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微博客基本情绪词库
    附录2:微博客情绪维度词库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期成果

(5)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问题的缘起
        1、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和第一课堂
        2、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与隐性教育或无意识教育
        3、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建设亟需总体架构
    二、既有的研究及主要观点
        1、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相关研究
        2、国内外有关潜在课程的研究状况
    三、研究思路和主要结构
        1、研究思路和主要方法
        2、文章主要结构
    注释
第一章 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建设的理论基础
    一、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涵义界定
        1、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涵义
        2、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建设的理论指导
    二、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建设的教育理念分析
        1、教育理念分析
        2、知识论(认识论)
        3、课程与教学基本原理分析
    三、基于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分析
        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分析
        2、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分析
        3、认知学习理论分析
    注释
第二章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建设历史沿革
    一、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初步形成时期(1978-2004)
        1、思想政治教育政策
        2、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形式
    二、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蓬勃发展时期(2004至今)
        1、思想政治教育政策
        2、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形式
    注释
第三章 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目前取得的成绩
    一、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现有组织架构
        1、学生党组织
        2、学生团组织
        3、学生组织
    二、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现行制度和相关政策
        1、国家政策
        2、学校政策
        3、活动政策
    三、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形式和内容
        1、主题活动教育
        2、社会实践教育
        3、志愿服务教育
        4、科技创新教育
        5、校园文化建设
        6、心理教育
    四、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教师配备
        1、总体要求
        2、具体配备情况
    五、社会联系网络现状
        1、政府机构联系
        2、社区联系
        3、企业以及社会公益组织联系
    注释
第四章 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现有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组织架构问题分析
        1、传统组织活力不足
        2、社团组织需要规范
    二、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现行制度和相关政策缺陷
        1、缺乏学校层面整体设计
        2、各校物质投入不均衡
        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职队伍的激励和保障机制难以落实
    三、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教师力量缺乏
        1、难以胜任总体设计角色
        2、大量缺乏项目实施角色
    四、社会联系网络问题
        1、缺乏长效机制
        2、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认证环节匮乏
第五章 国外或境外高校相关教育进展情况解析
    一、美国大学中第二课堂现状分析
        1、教育理念
        2、制度安排
        3、第二课堂设置
    二、新加坡大学中第二课堂现状分析
        1、教育理念
        2、制度安排
        3、第二课堂设置
    三、香港地区大学中第二课堂现状分析
        1、教育理念变化过程
        2、制度安排
        3、第二课堂设置
    注释
第六章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形态构建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理念支撑
        1、全面发展原则
        2、自由发展原则
        3、具体实践原则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制度建设
        1、课程标准的逻辑依据
        2、课程性质和内容目标
        3、教学组织方式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政策举措
        1、政策自身状态
        2、政策因素配合度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评估体系
        1、课程评价本质
        2、学生为主体的评价体系
    注释
第七章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实施
    一、主题教育的内容及实施
    二、社会实践的内容及实施
    三、校园文化的内容及实施
    注释
结语
参考文献
    一、期刊论文
    二、学位论文
    三、专着
    四、其他
后记

(6)阳光体育下邯郸市属中学太极拳进校园现状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选题背景
    1.1 阳光体育对太极拳进校园的影响
    1.2 太极拳进校园在邯郸发展的优势
    1.3 太极拳进校园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调查法
        2.2.3 实验测试法
        2.2.4 数理统计法
        2.2.5 逻辑分析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中学领导对“太极拳进校园”的现状调查
    3.2 体育教师对“太极拳进校园”的现状调查
        3.2.1 体育教师对太极拳的认知分析
        3.2.2 邯郸市属中学体育教师的师资情况分析
    3.3 邯郸市中学生对“太极拳进校园”的现状调查
        3.3.1 学生对太极拳的认识程度
        3.3.2 邯郸市中学对组织开展太极拳的活动情况分析
        3.3.3 中学生对太极拳运动的喜好程度情况分析
    3.4 太极拳对中学生身体素质的现状调查
        3.4.1 太极拳对中学生平衡能力的影响
        3.4.2 太极拳对中学生身体素质指标的影响
4 对阳光体育下邯郸市属中学太极拳进校园开展现状的评价
    4.1 对“双爱好”的开展现状与目标要求之间的差距评价
    4.2 对校领导在普及太极拳进校园所做的工作及其认识程度的评价
    4.3 对体育老师的培训情况、师资力量、太极拳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做出评价
    4.4 对学生在练习太极拳时对其身体和心理的影响的评价
    4.5 对太极拳的普及率,学生练习太极拳的兴趣,参加太极拳活动情况的评价
5 对阳光体育下邯郸市属中学太极拳进校园的发展建议
    5.1 提高教师教授水平,正确组织和实施太极拳教学
    5.2 创编中学太极拳教材提高学生对太极文化的理解水平
    5.3 加大“双爱好”等多种教育活动提高学习兴趣
    5.4 举办多种太极比赛形式,营造太极文化氛围
结论
    1 邯郸市中学领导对太极拳的支持程度
    2 邯郸市中学体育教师推动太极拳的教育活动
    3 邯郸市中学太极拳进校园活动对中学生身心的影响程度
参考文献
附录
    调查问卷 1
    调查问卷 2
    调查问卷 3
致谢

(7)全国体育学院足球普修课教学现状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体育院校足球教学方面的研究
    1.2 体育院校足球教师方面的研究
    1.3 体育院校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问卷调查法
        2.2.3 数理统计法
        2.2.4 逻辑分析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我国体育院校足球普修课教学过程的基本现状情况分析
        3.1.1 足球普修课教材、教学大纲现状分析
        3.1.2 足球普修课教学课程设置现状分析
        3.1.3 足球普修课教学内容结构现状分析
        3.1.4 足球普修课教学方法运用现状分析
        3.1.5 足球普修课教学体育设施现状分析
    3.2 全国体育院校足球普修课教师师资结构现状分析
        3.2.1 性别结构现状分析
        3.2.2 年龄结构现状分析
        3.2.3 学历结构现状分析
        3.2.4 职称结构现状分析
        3.2.5 英语和计算机水平
        3.2.6 运动经历现状分析
        3.2.7 科研能力现状分析
    3.3 全国体育院校足球普修课教学学生现状分析
        3.3.1 体育院校学生生源情况
        3.3.2 学生对足球项目投入情况
        3.3.3 学生课后对足球运动的兴趣和课外足球活动情况
        3.3.4 学生毕业与就业现状分析
        3.3.5 我国体育院校足球运动队及运动队学生现状分析
结论与建
    结论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基于动态流通语料库(DCC)的汉语熟语单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论
    1.1 本研究提出的背景
        1.1.1 词组(短语)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1.1.2 熟语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1.1.3 熟语单位的界定
        1.1.4 “熟语单位”的范围
    1.2 本研究的目标
    1.3 本研究的意义
    1.4 本研究的创新点和难点
        1.4.1 本研究的创新点
        1.4.2 本研究的难点
    1.5 小结
第二章 基于2001—2003年《人民日报》的熟语单位提取研究
    2.1 语料的选取
    2.2 语料库及语料库语言学
    2.3 词语自动提取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2.4 我们对中文信息处理及汉语的认识
    2.5 提取熟语单位的方法和技术路线
    2.6 辅助提取手段分析
    2.7 部分结果验证及相关分析
    2.8 小结
第三章 三字格、四字格熟语单位研究
    3.0 已有的研究
    3.1 三字格概况
        3.11 三字格里的词
        3.12 三字格里的语
    3.2 音节为“1+2”式、结构为“V+N/NP”式的三字格
    3.3 音节为“2+1”式、结构为“V/VP+N”式的三字格
    3.4 四字格概况
        3.41 四字格里的词
        3.42 四字格里的语
    3.5 “N+V”式的四字格
    3.6 “V+N”/“V+V”式的四字格
    3.7 小结
    3.8 附论5字格
第四章 流行语、字母词语和插入语研究
    4.1 流行语研究
        4.11 “流行”的界定
        4.12 关于流行语的语言学研究
        4.13 流行语的科学认定
        4.14 余论
    4.2 字母词语研究
        4.21 引言
        4.22 基于词典的字母词语的分类及相关分析
        4.23 基于报纸语料库的字母词语的使用情况举隅
        4.24 关于字母词语规范的两点思考
    4.3 插入语研究
        4.31 已有的研究
        4.32 插入语对中文信息处理的作用
        4.33 报纸语料中部分插入语的频次考察
第五章 简称考察研究
    5.1 引言
    5.2 简称的界定
        5.21 定义
        5.22 简称的性质
    5.3 简称的分类
    5.4 固定简称
        5.41 固定简称的构成方式
        5.42 固定简称的形成规律
        5.43 固定简称的使用特点
    5.5 临时简称
    5.6 通过形式标记提取的简称例示
    5.7 小结
第六章 结语
    6.1 本文的研究方法
    6.2 熟语单位的应用价值
        6.21 熟语单位与对外汉语教学
        6.22 熟语单位与辞书编纂
    6.3 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工作
        6.31 存在的问题
        6.31 熟语的确定
        6.31 熟语单位的自动提取
        6.31 熟语的标注规范
        6.32 下一步工作
        6.32 熟语单位的外部功能及其语义研究
        6.32 建立实用的分类、分级语表
参考文献
附录1 两本新词语词典所收的部分新词语比较
附录2 基于大学生的词语语感测量
附录3 从2001—2003年《人民日报》中切出的部分2字串
附录4 从2001—2003年《人民日报》中切出的部分3字串
附录5 从2001—2003年《人民日报》中切出的部分4字串
附录6 从2001—2003年《人民日报》中切出的部分5字串
附录7 从2001—2003年《人民日报》中切出的部分6字串
附录8 从2001—2003年《人民日报》中切出的部分7字串
附录9 从2001—2003年《人民日报》中切出的部分8字串
附录10 2001—2003年《人民日报》的部分3字格熟语单位
附录11 2001—2003年《人民日报》的部分4字格熟语单位
附录12 2001—2003年《人民日报》的部分5字格熟语单位
附录13 2001—2003年《人民日报》中相同的部分熟语单位
附录14 2001年的部分引号抽取串
附录15 2002年的部分引号抽取串
附录16 2003年的部分引号抽取串
附录17 2001—2003年《人民日报》中相同的部分引号抽取串
附录18 部分“V+V”实例
附录19 《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收录的简称词条
附录20 2002年《人民日报》中的部分简称
附录21 本文所使用的标记集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学术活动和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对大学生足球队训练的几点认识(论文提纲范文)

一、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制定科学的训练计划
二、身体素质训练
三、基本技术的练习
四、战术训练
五、多进行教学比赛, 增加队员实战经验

(10)新时期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改革与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全球化浪潮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挑战
    1.2 市场经济的发展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
        1.2.1 大学生价值观念趋于多元化
        1.2.2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盲区”增多,“空白点”凸现
        1.2.3 大学生生活追求、生活方式趋于复杂
    1.3 信息化给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
第2章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特点分析
    2.1 对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充满信心,但政治上不够成熟
    2.2 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但对复杂的社会问题认识不够全面
    2.3 思想意识发生重大变化,主体意识民主意识不断增强
    2.4 人生价值趋向多元化,积极务实同时又伴随功利性
    2.5 较高的成才欲望与心态调整,自我语言评价不乐观
    2.6 思想困惑和心理矛盾增多,心理压力较大,抗挫折能力弱
第3章 当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状况分析
    3.1 高校“两课”教学的新课题
        3.1.1 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需要哲学的概括和解释
        3.1.2 全球化进程需要科学认识
        3.1.3 世界社会主义的复兴需要理论创新
        3.1.4 网络文化的冲击需要我们占领阵地
        3.1.5 教育对象的社会构成及其需要的多样化需要加以引导
    3.2 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自身水平亟待提高
    3.3 互联网的出现,给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带来挑战
    3.4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亟待加强
第4章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改革与创新
    4.1 新时期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
        4.1.1 时代性
        4.1.2 科学性
        4.1.3 主体性
        4.1.4 权威性
        4.1.5 社会性
        4.1.6 务实性
    4.2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改革与创新的具体思路
        4.2.1 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从根本上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4.2.2 科学分析和客观评价当代大学生
        4.2.3 建立和健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网络
        4.2.4 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4.3 探索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方法
        4.3.1 生动鲜明的课堂传授法
        4.3.2 利用各种载体的方法
        4.3.3 使用现代科技的方法
        4.3.4 学生自我教育的方法
        4.3.5 典型示范的方法
        4.3.6 齐抓共管的方法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个人简历

四、对大学生足球队训练的几点认识(论文参考文献)

  • [1]济南市体育旅游的swot分析[D]. 张振岿. 山东体育学院, 2018(02)
  • [2]煤矿事故受困人员心理生理变化实验研究[D]. 孙欣.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5(05)
  • [3]我国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 张志华. 北京体育大学, 2014(04)
  • [4]微博客社会情绪的测量及其与社会风险感知和风险决策的关系[D]. 董颖红. 南开大学, 2014(04)
  • [5]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建设研究[D]. 梅鲜. 复旦大学, 2013(03)
  • [6]阳光体育下邯郸市属中学太极拳进校园现状与发展研究[D]. 赵齐. 河北师范大学, 2013(S1)
  • [7]全国体育学院足球普修课教学现状调查研究[D]. 王立. 河北师范大学, 2010(02)
  • [8]基于动态流通语料库(DCC)的汉语熟语单位研究[D]. 杨建国. 北京语言大学, 2005(04)
  • [9]对大学生足球队训练的几点认识[J]. 李长洪.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S3)
  • [10]新时期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改革与创新[D]. 周晓丽.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03(02)

标签:;  ;  ;  ;  ;  

对大学橄榄球队训练的一些认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