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无立字”的语言观

禅宗“无立字”的语言观

一、禅宗的“不立文字”语言观(论文文献综述)

安汝杰[1](2020)在《《西游记》“空”的审美范畴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西游记》的空观亦具有审美意义。西天取经本质上就是取经者通过禅修的本真体验而获得身心的解脱。修行就是从虚妄中发现真心、自性,若能悟此真心,依之而修,即可当体即空、即幻悟真,其次第是因见道而修道,因修道而证道。《西游记》中的取经者因十四余年的苦修而成正果,表明禅修就是于瞬间的顿悟契入空境,彻见真性当下即是、不假言说的本来面目。但顿悟不废渐修,禅修本身也是空性渐显的过程,而顿悟是空义显现的契机,其中内蕴着美的意象、意境的形成。论文以般若类与中国禅宗经典《坛经》的观空法门为中心,从“空”义的历史流变进行寻绎,以《西游记》中“空”的语义解析为基础,得出“空”“有”圆融是《西游记》的空观的本质的结论。《西游记》遵循的是“空”“有”不住、“空”“有”圆融的中道审美观,具体到审美实践即修行上就是“无住”的工夫,成就的是“无相”的审美境界,并通过顿悟瞬间之美的生成与“无念”本体相通约。“心”在取经僧徒的禅修实践中占据关键位置。“空”由心“悟”,“空”是禅修者于自心、本性上悟得的意境,“自心”、“本性”就是“心性修持”的具体内涵,《西游记》的“心性”指的是禅宗“识心见性”的修行总纲。修行在《西游记》中就是禅宗心性思想由理论到实践的感性显现,这种显现本身由于修行者本真生命的参与而是“空”的审美体验及“相”的审美意象的生成过程。空、有在取经僧徒的心性实践中是平等的,禅诗作为空有圆融之相在《西游记》中形成“幻有”之诗境,“境”由“心”生,诗境是修禅者当下之“念”妄动的产物,是需要否定的心之对境,否定“幻有”,以肯定真空、妙有。“幻有”指的是《西游记》中禅诗意境的当下生成。“当下即住”的“诗境”也念念不住,“诗境”幻有,“诗境”与“空”发生关联的关键在于其与禅者“念”的时间性体验密切相关。承载禅诗和佛经的语言文字也是性空的。《西游记》中文字性空的审美意境的内容是“无字真经”与“有字真经”的空有圆融。既以“无字真经”明“性空”之理,又不碍依此理修行以契入“妙有”而悟“自性”的审美意境。进一步言之,取经僧徒与如来佛祖之间的“有字”、“无字”之争是空有圆融的审美观在经卷文本上的显现,而“美”就在这非言非默的有无之间。

张雨生[2](2020)在《黄梅禅宗祖师传说中的禅宗思想研究》文中指出黄梅禅宗祖师传说是湖北省黄梅地区流传的民间口头文学,也是重要的国家级非遗项目,传说中蕴含的禅宗思想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宝贵财富。目前对这项非遗的研究主要在传说内容的搜集整理阶段,对其进行的专题研究尚不多见。笔者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田野调查法、文本细读法,对黄梅禅宗祖师传说中的禅宗思想进行专题研究。本文的研究价值主要体现在现实价值、传说学价值和历史学价值三个方面。第一,黄梅禅宗祖师传说中的思想是中国优秀传统哲学文化的代表,对现实生活有着独特的价值。第二,本研究作为一个传说的研究个案,对佛教人物传说和佛教风物传说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第三,论文对记载黄梅禅宗祖师传说的文献材料进行收集和整理研究,这些文献材料具有一定的历史学价值。本文首先通过田野调查和文献检索收集整理的资料,分析黄梅禅宗祖师传说的流传背景、文献现状、主要传承人、主要类型和主要特征。其中,黄梅禅宗祖师传说的主要类型分为地方风物传说、风俗传说、人物传说。黄梅禅宗祖师传说的主要特征分为历史性特征、传奇性特征、佛教文化的特征、佛道融合的特征。其次,运用哲学的理论,借助文本细读的方法,从般若思想、佛性论、不二法门思想、入世观和语言观五个方面,挖掘传说中蕴含的禅宗思想。最后,论述黄梅禅宗祖师传说中禅宗思想的现实价值,从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心理学价值三个方面进行探讨。社会价值主要包括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构建社会平等观,有利于树立正确的生态观等方面;文化价值主要包括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有利于社会文化的发展等方面;心理学价值主要包括有利于促进民众的身心健康,实现自我价值,对心理学的发展具有启示功能等方面。

刘纯友[3](2020)在《“言不尽意”之庄禅殊途》文中研究说明在西方语言学转向的观照下,庄禅常常被混为一谈。然而事实上,庄禅语言观有着相当的差异。庄禅虽都认同"言不尽意",但其内在理路与发展路径却不尽相同。其一,就"言意矛盾"的产生而言,庄子主要强调的是"体道难言",而禅宗更多地侧重"假名说法";其二,就"言意矛盾"解决之方法探寻而言,庄子主张"得意忘言",而禅宗则走向了"不立文字";其三,就针对言意矛盾的具体实践而言,庄子的"三言"与禅宗"机锋""文字禅"看似都有着"胡言乱语"的倾向,但二者依旧同中有异,庄子凭借象罔玄珠走向了"立象尽意",而禅宗则选择了"不离文字"的"绕路说禅"。在一定程度上说,"言不尽意"之庄禅殊途为语言艺术之发展提供了两种不同的路径和审美境界,前者为唐诗型,后者为宋诗型。

马永红[4](2019)在《禅宗语言中道观研究》文中认为无论是禅师还是学者,对禅宗"不立文字"之说历来争议颇多。禅宗的语言观也大体经历了从"不离文字"到"不立文字",再回到"不离文字"的阶段。究竟是两者兼顾还是绝对的"不立",取决于禅宗的修行方式以及禅者的修养境界。禅宗认为,对宇宙真相的认识,既不立文字,又不离文字。这是禅宗对文字认识的中道原则,也是禅宗的语言特色。两者看似矛盾,实则融通无碍,互为一体。"不离文字"是认识禅理的前提条件,"不立文字"是在"不离文字"的基础上对文字的超越,是领悟文字以外禅理的终极方法。

袁阳[5](2019)在《动画中禅宗美学的体现及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进入21世纪以后,全球化的速度加快,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不再是经济、科技等“硬实力”的对比,而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竞争,从单纯的领域拓展到文化、价值观、民族特色等“软实力”的竞争。文化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以及国际地位的反映,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中“软实力”的主要表现。在信息全球化迅速发展的时代,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推动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在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取得了初步的成就,物质充裕的时代,激烈的竞争,无形的压力下,人们对精神的需求显得更加迫切,中国文化的禅可以使人们远离这种浮躁、焦虑的状态,禅对人们的成长与发展有着很大的帮助。动画成为很好的文化载体,同时动画也要深刻的呈现出本民族文化的思想内涵。因此如何发展中国动画我们需要从文化中去寻找,把禅与动画结合起来。本文选取了禅宗文化与动画联系最为密切的部分:无常、悟、空、不立文字、不二法门这几个方面,深挖它们所衍生出来的美学思想,探讨这些美学思想在动画中的体现与应用。一、“直彻心源”的生命情调中体现了无常观的思想,无常观是禅宗看待世界的基本态度,从其美学思想中总结出幽深清远的氛围、物哀思想、不完整美、不确定性美的美学理念,结合实例探讨这些美学理念在动画中的体现与应用。二、禅宗的悟在动画中和动画创作中都有着充分的体现。文中探讨了悟的特征、灵感、审美等内容进行充分的了解,从悟的三个层次上论述动画作品和动画创作中从无到有的过程,通过悟所引发的感性超越。三、禅宗的空是禅宗思想的关键,空并非一无所有,在艺术中具有丰富的内容。在论文中空从确定性到不确定性,从化实为虚,再到有限性与无限性,体现动画中的“空”。四、不立文字被作为禅宗的根本宗旨之一,体现出重意轻形的美学观,从而在动画中语言风格呈现出一定的特色。五、不二法门的实质是事物二元对立的超越。在现实中一般是矛盾、不合理的存在,而在艺术中这种不合理却是“无理而妙”,比如“雪中芭蕉”这个历史上出了名的案例。在动画中却有很多的艺术创作方法体现不二法门所衍生“无理而妙”的观点。文化与动画是相互促进的,通过深入研究禅宗的无常、悟、空、不立文字、不二法门的美学思想,以具体的动画和创作为案例进行分析,探索了这些理论与方法在动画中的体现及应用。动画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寻求禅宗美学与动画的结合点,在一定程度上为禅宗文化在当今社会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一种思路。

刘文斌,谭昭映[6](2018)在《海德格尔与禅宗的语言观之比较分析》文中指出对于禅宗而言,得悟的境界难以言表、不立文字,是强行的说不可说之神秘。海德格尔则明确表示:禅宗所言之境界正是其毕生所述。从中可见,至少在语言问题上,海德格尔和禅宗有着异曲同工的契合,都在暗示我们抵达存在之大道的不可言说性。

NGUYEN NGOC PHUONG[7](2018)在《陈太宗佛学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陈太宗是越南陈朝开国皇帝,不仅被认为是一位“宽仁大度,有帝王之量”君主,同时也是越南第十三世纪着名的佛学思想家。本文以陈太宗所着之《课虚录》为主要文本,对陈太宗佛学思想进行全面而系统地深入探讨研究,梳理并概括陈太宗佛学思想之主要内容。除了绪论和结语之外,正文分为四章,另有两个附录列于最后。在概述陈太宗的时代、生平、佛学着述以及海内外学界对陈太宗佛学思想的研究动态之后,从体、相、用三个角度来阐述其“清净圆明”的心体思想,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其“不落有无”的般若思想,梳理其“乐说度生”的语言思想,阐述其“不离世间”的解脱思想,概述总结其佛学思想之主要特点,认为陈太宗之佛学思想具有高度的系统性和理论化倾向,禅教合一,圆融无碍,在心体、般若、语言和解脱几个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高度,在当时即对其施政治国、为人处事产生深刻影响,并对后来的越南佛教尤其是越南竹林禅派之理论和实践都产生广泛的影响,是理解和把握越南佛教思想乃至中越两国佛教思想交流整体面貌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本文的研究,对我们进一步厘清陈太宗及其佛教思想在越南佛教思想之历史定位及其在越南李、陈两朝的佛教思想转型过程中所起的具体作用,都有一定的意义。本文认为,陈太宗的佛学思想不只是历史时代的产物,同时也影响和改变了其所处的时代。陈太宗的佛学思想和其施政治国、为人处事相互影响,紧密联系,时至今日,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它是宗教的,也是生活的。

温为才[8](2014)在《禅宗美学对设计的启示》文中研究指明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设计创新能力却被世界所诟病,主要原因是照搬了西方的设计体系,中国设计急需形成自我独特的设计理论、设计方法及设计评价体系,才能在世界设计领域拥有自己的位置和发言权。中国当代设计首先要面对的是中国的使用者,在当今物质充裕的时代,人们对精神的需求显得更加迫切,如何发展中国设计的答案只能从我们的文化源流中寻找。本文选取了禅宗文化与设计关联最为密切的五个范畴:“无常”、“不立文字”、“不二法门”、“悟”、“空”,深入挖掘了它们所衍生出来的美学思想,探讨这些美学思想对当代设计的启示。一、无常观是禅宗看待世界的基本态度,论文从其衍生的美学思想中总结出“残缺美”“不完整美”“不确定性美”这三种美学理念,指出了它们与西方美学的差异,结合实例探讨这些美学理念对当代设计的实际指导作用。二、不立文字是禅宗有别于原始佛教的重要特征,衍生了极简主义美学及“设计原点”的设计方法。论文指出禅宗简约主义美源于宗教,本质属于精神层面,而西方简约主义源于技术,本质属于物质层次。其后阐述了简约主义对中国文人画特别是禅画的影响,进而分析了它在日本园林设计、建筑设计及工业设计中的应用。“设计原点”的设计方法,要求设计师具有探寻设计源头的能力,论文结合一款灯具设计论述了从设计原点出发,才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设计的可能性及创造性。三,禅宗的悟与设计有天然的相通性。文中探讨了“渐悟”与“顿悟”对灵感获得的启示作用,从悟的三个层次上论述了创新设计如何从“无”到“有”的详细过程,再结合心理学的认识心理组块理论,探讨了设计顿悟的心理学原理,提出解构旧有心理组块是获得设计创新的必经之路。四、不二法门是禅宗开悟获得真如佛性的最高法门。论文指出了不二法门的实质是对事物二元对立超越。这种思维方式极具东方特色,进而提出超越“动”与“静”、“对称”与“不对称”两对矛盾的可能性。在设计应用方面,论文提出了以动取静,以静显动的设计理念,以及在造型设计中超越对称与不对称的具体造型方法。五、禅宗空观是修行解脱的关键,空并非一无所有,论文指出空的实质是“真空假有”,在设计中,体现出“无即是有”“包容性”的美学思想。论文结合中国诗词、绘画,论述了空对中国传统文艺创作的影响,进而探索其对平面设计及当代工业设计的启示作用。文化与设计是相互促进的,通过深入研究禅宗“无常”、“不立文字”、“悟”、“不二法门”及“空”的美学思想,论文概括出若干有别于西方的设计方法及理论,并以具体的设计为例,完整地呈现了这些方法的具体实施过程,探索了这些理论与方法在设计实践中的价值。设计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寻求禅宗美学与当代设计的结合点,在一定程度上为禅宗文化在当今社会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一种思路。

杨晓波[9](2013)在《论知与道 ——我们怎样道知与知“道”》文中指出“不知道”,即“知”与“道”的不对称,简单地说就是“不可说”,详细说来,就是本文区分的“说不出”、“说不尽”、“说不得”三种情况。“不知道”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普遍的体验,也是人类思想表达中最大的困惑。“不知道”是一个悖论,因为“不知道”本身也是用语言道出的,且古今中外皆对“不知道”道了许多。然而,“不知道”乃人类语言的特性,有“不知道”,才有“道”,超越语言即超越现实世界,人生才有所谓的境界,这让人类的语言区别于动物的语言。本研究除绪论外分两大部分,亦即用语言将认识划分为两个层次——可道的与不可道的,也可以说将世界划分为两个部分——可道的世界与不可道的世界。第一部分名为“遭遇‘不知道’”,旨在廓清“可道”与“不可道”,阐明“不可道”的种类及成因。这部分的主要工作是概念梳理及范畴划分,并试图用语言说清楚我们能说清楚的东西,因此,可以说这部分的主要任务乃“‘道’知”。第二部分名为“‘不知道’以后”,即涉及不可言说的领域,讨论“道”及如何体“道”。主要思路为由言及默,再由默观言,最终托出实践之意,并由实践引向人生意义的问题。因此可以说第二部分旨在“知‘道’”。第一章为绪论,旨在介绍研究缘起,明确研究目的及意义,划定研究范围,对国内外研究文献进行综述,并介绍本研究基本框架、思路及要旨。第二章名为“知道不知道”,主要梳理“知”、“道”、“知道”、及“不知道”等词的含义,分析“知”与“道”的多种关系,并通过这些日常词汇来处理语言、思维与世界的关系问题。此章旨在为下文厘清概念,明确研究范围。第三章追溯了“不知道”的历史。“不知道”即语言的失效(the failure of words),“不知道”的历史与“知道”等长。此章通过描述古今中外人们对语言的失望与困惑,展现了人们一次次试图冲撞“语言界限”的可贵努力。第四章对“不知道”进行了分类。首先对现存分类进行了评述(国外以Andre Kukla的两种分类为代表,国内以梁瑞清的分类为代表),接着提出了批评与修正,最后本文将“不知道”分为“说不出”、“说不尽”、“说不得”三种。“说不出”指对于某一事实,语言没有产出或无法产出。“说不出”可再细分为四种形式,分别为“主观的说不出”、“背景的说不出”、“被视角遮蔽的说不出”、及“逻辑形式的说不出”。“说不尽”指虽能借助语词描述,但借助的却是无穷的语词,即言不尽意。“说不尽”也可再细分为两类,或曰两种程度:一类为“形而下的或物理的(physical)说不尽”,另一类为“形而上的(metaphysical)说不尽”。“说不得”指有的事情不说它是真,一说它,它便为假了。第五章探究“不知道”的成因。首先,“不知道”源于语言的自反性(reflective),意即我们有了语言,才能反过来说我们“说不出”或什么东西“不可说”。第二,言说需有背景,也就是说,语,需在默的背景下才能呈现。第三,“不知道”乃因言说中必含有一个视角。说话,是人在说话,言说中始终有个“我”在。我选择了这样说、说这个,必排除了那样说、说那个。第四,语言无法指向自己的逻辑形式。形式是空的,空不能成为语言指涉之目标,它只能在语言中“显示”自身。第五,“不知道”还源于私人经验与公共经验的不对称。在经验的空缺处,符号便无所“指”,因为将符号和对象连接起来的那个“指”,是一种约定,这个约定是通过交往实践完成的。第六,形而下与形而上之区分。语言只能摹绘事实领域,即形而下领域的东西,而不能进入形而上,或者说“道”的领域。在此部分我们还将比较前期维特根斯坦对世界的区分与道家的“道”、“器”论,通过比较我们认为道家并非像前期维特根斯坦那样用语言区分了两个世界,“道”、“器”存在于一个世界,乃一个事物的两个层面,“道”、“器”能相互转换,且“道不离器”。这个论点乃下文提出回归生活、体验与实践,“道”在伦常日用中的理论依据之一。最后,逻辑铁律之不可破是“不知道”之一种“说不得”的成因,因为有的命题不说时成立,一说它,它在逻辑上就不成立了。这种命题需要我们保持一种彻底的沉默。第六章为第一部分的总结。此章按“不知道”的分类及其成因总结了究竟什么是可道的,什么是不可道的。不可道的事物有许多种,在第二部分中,我们认为“不知道”可通向“道”,“不知道”构成一世界——“道”的世界,或曰境界。那么,何种“不知道”通“道”呢?本章进而在“通道”的层面上对“不知道”进行了划分,我们将其分为两类:一类创造了可言说的现实世界,这类“不知道”包括背景与视角之“默”及逻辑形式;另一类创造了不可言说的,即“道”的世界,语言达不到它,但能指涉它,形而上的说不尽以及“说不得”的命题构成的“不知道”,可通向“道”的世界,即下一章所谓的“由词以通‘道’”。以上六章为本研究的第一部分,下起五章为第二部分“‘不知道’以后”。第七章题为“‘不知道’通‘道’”。这里的“不知道”乃前一章指出的形而上的说不尽以及“说不得”,它们是凭语言对经验作逻辑的分析而得到的几个形而上的概念或命题,它们指向某一超然于现实生活的,语言本身达不到的领域,我们把这个领域叫做形而上的,或“道”的领域。语言若无这番指涉,人生便无境界可言。由第四章所说的“说不得”的命题及概念,我们还可得出“由词以通道”的一种极端形式——“废词以通道”。“废词”并非“无词”,须先“有词”才可“废”之。语言首先指涉了某一形而上命题或概念,而要实现之,必须“废言”,即保持彻底的沉默。总而言之,语言的这一指涉功能,让其区别于动物的语言,人类语言不仅仅是符号与客体的简单对应,它能指向一个超然于现实生活的领域,这种指涉赋予人生以境界。确切地说,人因有境界,才有别于动物。第八章探讨道“不可道”之方法,主要分析五种方法:维特根斯坦的“显示”,冯友兰的“用负的方法说”,道家的方法,禅宗方法,以及诗的方法。此章的主要观点为:语言终归是“筌”、“蹄”,或维特根斯坦所谓的“梯子”,一切言说方式只不过是增强语言的指涉性,语言并不能进入“道”的领域,它只能“唤起”人们本有的人生经验与对存在的体悟。不论是形而上(metaphysical)还是形而下(physical)层面的言说,最终都要落实到实践的层面,言说总是建立在人生经验和对存在的体悟之基础上的。第九章名为“‘不知道’与中国哲学”,主要阐述面对“不可道”的困境,中国哲学何为。该章从西语"philosophy或philosophia"及中文“哲”字谈起,认为西方哲学注重的是“学”,即理论体系;而中国哲学注重的是“哲”,强调对生活的实践与体验。原因乃中国哲学之尚“无”,“无”需“无言”来把握,“无言”处,只有最本真的体验。因此中国哲学尚实践,表现为李泽厚所谓的“实用理性”与“情本体”,这种精神往往将形而上的“道”落实到形而下的日常生活中,即冯友兰所谓的“极高明而道中庸”。第十章为本研究核心。前文由有言之境进入无言之境,再由无言之境托出实践之深意。本章认为言说源于体验并归于体验,语言是为准备好领悟的人而准备的,言说与倾听都基于公共体验之网,也就是说,体验与实践走多远,语言就能走多远,最后理解也能走多远。言说最终要归于沉默,沉默乃源于幸福之体验。本章最后通过对“幸福”一词的语义分析,认为语言赋予人类的幸福以伦理的维度,使之区别于动物意义上的幸福。幸福是伦理的报偿,是与世界合一后的绝对安全,绝对平静,幸福是一种“安”。“安”是幸福本身,也是实现幸福的方式。实现幸福从形而下的日常生活开始,“道”在伦常日用中,这便又回到了上文的“极高明而道中庸”,实际上,这正是本文的主旨所在。

郭晓敏[10](2012)在《《坛经》的文学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作为中国唯一一部被尊称为“经”的佛教着作,《坛经》的价值一直都被历来的中外研究者所公认,研究范围遍布各个专业领域,且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然而,多数学者研究的重点集中在《坛经》的哲学思想、版本、作者等问题上,鲜有从文学角度对全书作整体探讨者。因此,本文试从文学角度入手,借鉴前人关于佛教文学的研究思路,立足文本,对《坛经》作详细的文本解读,从文体特征、语言修辞、人物形象这三个方面来阐述《坛经》的文学性。并通过对不同版本的比较,阐述文学在禅宗流传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进而肯定《坛经》的文学价值和意义。

二、禅宗的“不立文字”语言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禅宗的“不立文字”语言观(论文提纲范文)

(1)《西游记》“空”的审美范畴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
        (一)晚明小说审美阅读的兴起
        (二)中国小说所受佛学之影响
        (三)佛教为《西游记》提供故事情节和思想内容
        (四) 《西游记》“空”的审美范畴研究的学术价值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一) 《西游记》与《心经》之关系研究
        (二) 《西游记》的佛学主题研究
        (三) “空”的审美范畴研究
        (四)现有研究反思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一)主要内容
        (二)研究方法
    四、重点与创新点
        (一)重点
        (二)创新点
第一章 《西游记》中“空”的审美内涵
    第一节 审美范畴“空”的形成逻辑
        一、老庄之“道”的美学范畴
        二、玄学之“无”的美学本体
        三、禅宗空观的审美建构
    第二节 《西游记》的空观
        一、 “空”的语义解析
        二、空有圆融:《西游记》的空观
        三、悟“空”的禅修体验
    第三节 “空”的审美原理
        一、 “自性含万法”的“无念”本体
        二、 “万法自在无碍”的“无住”工夫
        三、 “万法尽通般若”的“无相”境界
第二章 《西游记》中的相:禅修以悟“空”
    第一节 《西游记》中“识心见性”的禅宗思想考释
        一、 “即心即佛”的文本依据
        二、 “顿悟成佛”的学理基础
        三、“无念”的禅修法门
    第二节 禅宗从“本性论”到“泛性论”的心性思想
        一、空有相即:慧能南禅的“识心见性”
        二、以有摄空:菏泽宗的“空寂之知”与石头宗的“灵源皎洁”
        三、空有不住:洪州宗的“平常心是道”与“无情有性”
    第三节 《西游记》中“相”的审美意象
        一、任心为修:“相”的生成契机
        二、心之虚空:“相”的禅修指向
        三、顿悟瞬间:“相”的审美生成
第三章 《西游记》中的禅诗:即幻悟真的瞬间美
    第一节 诗境“幻有”的时间之相
        一、 “即幻悟真”的文本基础
        二、悟在瞬间的时间之“相”
        (一)“相”为幻有:时间之“相”的哲学内涵
        (二)时间之“相”的文学表现
        三、即幻悟真:《西游记》中的“诗境”
    第二节 时间之“空”:诗禅一体的哲学显现
        一、时间之“空”
        二、藉诗悟禅
        三、藉禅言诗
        四、诗禅一体
    第三节 意象生成:禅诗“美在瞬间”的本真体悟
        一、时空之“点”
        二、禅诗的瞬间性体悟
        三、念念相续的生灭瞬间
        四、瞬间:禅诗意象在时间中的生成
第四章 “无字真经”之妙:文字性空的审美意境
    第一节 禅宗“不立文字”言意观的思想根基
        一、 “立象尽意”的言说传统
        二、禅宗从“不立文字”到“不离文字”言意观的转变
        三、禅宗“不立文字”言意观的佛经依据
    第二节 从意境的哲学基础看其美学内涵
        一、 “境生于象外”:意境的道家哲学基础
        二、 “象外”的佛学基础
        三、象外之象:意境的美学内涵
    第三节 以“文”悟空的审美意境
        一、无字真经:“不立文字”的言意观
        二、本性显现的“无言之美”
        三、有字真经:“真空妙有”的审美意境
结语
参考文献
    一、中文文献
    二、外文文献
致谢
作者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2)黄梅禅宗祖师传说中的禅宗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和研究价值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一章 黄梅禅宗祖师传说概说
    第一节 流传背景
    第二节 文献现状
    第三节 主要传承人
    第四节 主要类型
    第五节 主要特征
第二章 黄梅禅宗祖师传说中蕴含的禅宗思想
    第一节 般若思想
    第二节 佛性论
    第三节 不二法门思想
    第四节 入世观
    第五节 语言观
第三章 黄梅禅宗祖师传说中禅宗思想的现实价值
    第一节 社会价值
    第二节 文化价值
    第三节 心理学价值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言不尽意”之庄禅殊途(论文提纲范文)

一.体道无言与假名说法
二.得意忘言与不立文字
三.立象尽意与绕路说禅

(4)禅宗语言中道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不离文字
二、不立文字
三、不立与不离
结语

(5)动画中禅宗美学的体现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起源
    二、目的和意义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
    五、禅宗美学的概念
第一章 禅宗在中国的兴起与发展
    第一节 佛教史简述
    第二节 印度禅到中国禅
        一、慧能以前的禅
        二、南禅
    第三节 佛学禅到美学禅以及美学禅的特点
        一、佛学禅到美学禅的转变
        二、美学禅的特点
    第四节 禅宗的人间化
第二章 禅宗与文学艺术的交融
    第一节 禅与文化的交往:以士大夫文化为主
        一、禅宗与士大夫的交往及其心理结构的变化
        二、禅宗与士大夫的人生哲学和审美情趣
        三、禅宗与士大夫的艺术思维
    第二节 禅与艺术合流发展的过程
        一、禅与艺术在观念上的冲突
        二、禅与艺术在观念上的沟通
        三、禅与艺术在观念上的融合
    第三节 禅宗美学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体现
        一、禅宗美学的选择——动画的娱乐性和传播性
        二、禅宗美学的体现——动画的表象符号和内质意义
        三、禅宗美学的发展——动画的数字媒体制作和多元化形式
第三章 动画的禅宗美学思想
    第一节 “直彻心源”的生命情调
        一、无常引发“直彻心源”的生命思考
        二、幽深清远的生命氛围形式
        三、物哀思想的影像呈现
        四、残缺美与不确定美的内生动力
    第二节 “悟”的感性超越
        一、“悟”的特征与灵感的体现
        二、“悟”与审美
        三、“悟”境法门的开启
        四、无念为宗的体现
    第三节 “空”的丰富性
        一、“空”的美学
        二、留白在国画中的解析
        三、“空”的表达方式
        四、“空”的营造与应用
    第四节 不立文字语言风格的呈现
        一、不立文字:“频呼小玉原无事”
        二、不立文字影响的美学观:“重意轻言”
        三、美学角度中语言风格呈现的特色
    第五节 不二法门的艺术创作方法
        一、不二法门的实质:二元对立的超越
        二、不二法门的“不合理”变奏:“雪中芭蕉”
        三、不二法门的表达形式:“无理而妙”
第四章 禅宗的影响、问题和发展方向
    第一节 禅宗的现实意义与影响
        一、积极向善的现实意义
        二、知行不一的影响
    第二节 中国动画中禅宗美学的问题
        一、禅宗美学的意识淡薄
        二、过分强调商业性忽视禅宗文化的发展
        三、国外优秀动画文化的涌入和观众的认同
    第三节 中国动画中禅宗美学的发展方向
        一、强化观念更新
        二、完善表达方式
        三、加强理论研究
        四、重视产业发展
        五、立足中国特色
结语
后记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作者简介

(6)海德格尔与禅宗的语言观之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Sage:海德格尔对传统形而上学语言观的反动
二、“不立文字”与“不离文字”:“语言是既澄明又遮蔽着的到达”
三、庄玄漫步:海德格尔与禅宗思想的交涉

(7)陈太宗佛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研究缘起、动态及本文的思路
    一、研究的缘起及意义
    二、陈太宗的生平及佛学着述
        1. 陈太宗的生平
        2. 陈太宗的佛学着述
    三、陈太宗思想研究动态综述
        1. 陈太宗思想的一般性研究
        2. 佛教史及禅宗史流变中的陈太宗思想的研究
        3. 陈太宗佛学思想的相关研究
    四、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主要创获
        1. 本文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结构安排
        2. 本文的创获
第一章 “清净圆明”之心体论
    第一节 “湛若太虚”之心体
        一、个个圆成,人人具足
        二、本性玄凝,真心湛寂
        三、法性如如,无于念虑
    第二节 “法身无相”之心体
        一、非兆非萌,实相无相
        二、平等一真,自相无相
        三、佛身我身,无有二相
    第三节 “万法同归”之心体
        一、尘起触心,有心难了
        二、念即是妄,妄生众色
        三、善恶之本,解脱之源
    小结
第二章 “不落有无”之般若论
    第一节 世俗认知之局限
        一、错认空花,忘窥本月
        二、心本无心,谁人与安
        三、即真即假,知犹半程
    第二节 般若观照之超越
        一、慧除使垢,解脱知见
        二、一物不中,对境不染
        三、万物本空,一悟即了
    第三节 不落双边之妙知
        一、总持众法,显示一心
        二、无心是道,犹隔一关
        三、不落双边,妙知无知
    小结
第三章 “乐说度生”之语言观
    第一节 “背触难分”之语言
        一、问佛如何说报君
        二、挂角应犹露尾巴
        三、口上滑濡何须赢
    第二节 “冷暖自知”之语言
        一、言语都忘没处依
        二、如人饮水知冷暖
        三、引得儿孙醉里醒
    第三节 “说即不说”之语言
        一、深究三藏,乐说度生
        二、诵者皆欣,闻者易悟
        三、风敲松响,月照潭清
    小结
第四章 “不离世间”之解脱论
    第一节 “直下承当”之解脱
        一、直下承当,莫待来生
        二、悟了方入,行得脱俗
        三、那处牢关,今宵撞破
    第二节 “自我修行”之解脱
        一、发菩提心
        二、戒、定、慧
        三、念佛、参禅、修忏
    第三节 “利他圆满”之解脱
        一、大隐小隐,何须着相
        二、万境全彰,一尘不立
        三、德及群生,胜因成觉
    小结
结语 陈太宗佛学思想之特色及其意义
    一、圆融无碍的思想特色
        1. 搅群流作不二流:圆融派别
        2. 了得底同悟一心:圆融思想
        3. 偏圆半满示一门:圆融顿渐
    二、对施政治国的影响
        1. 政治体制和经济方面
        2. 教育文化和社会和谐方面
        3. 待人处事方面
    三、对后世越南佛学思想的影响
        1 心体思想对竹林禅派的影响
        2 般若和语言思想对竹林禅派的影响
        3 解脱思想对竹林禅派的影响
附录1、陈太宗佛学与治国比较年表
附录2、陈太宗《劝发心文》与《销释金刚经科仪》之关系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8)禅宗美学对设计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学位论文的选题背景
        1.1.2 学位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选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1.2.4 选题拟突破的难重点
        1.2.5 选题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本章小结
第2章 禅宗美学导论
    2.1 美学禅宗美学
        2.1.1 美学
        2.1.2 禅宗美学
    2.2 禅宗美学——中国美学的一次突破
    2.3 禅宗美学的特征
        2.3.1 禅宗美学是生命美学
        2.3.2 禅宗美学是“心性之悟”
        2.3.3 禅宗美学的创新性
        2.3.4 禅宗美学的直观体验性
        2.3.5 禅宗美学的“空”性
    本章小结
第3章 禅宗“无常”思想对设计的启示
    3.1 无常
    3.2 物哀的残缺美学
        3.2.1 禅宗在日本的发展
        3.2.2 无常观下的物哀思想
        3.2.3 设计的残缺之美
        3.2.4 “不完整形”之美——对“完整形”的升华
    3.3 “无常”观下的“不确定性”美学
        3.3.1 不确定性美学与建筑设计
        3.3.2 不确定性美学与工业设计
    本章小结
第4章 不立文字美学思想对设计的启示
    4.1 不立文字
        4.1.1 不立文字的源由与发展
        4.1.2 不立文字与不离文字
    4.2 受不立文字影响的美学观——“重意轻形”
        4.2.1 中国写意画的“重意轻形”
    4.3 不立文字衍生的美学观——“极简”审美观
        4.3.1 “极简”的园林设计——日本枯山水
        4.3.2 “极简”的建筑设计——安藤忠雄“光之教堂”
        4.3.3 “极简”的产品设计——三宅一生
    4.4 设计的”归零”——回归设计的原点
    本章小结
第5章 禅宗悟对设计的启示
    5.1 悟的特征
    5.2 悟与设计灵感
        5.2.1 南顿北渐的开悟方式
        5.2.2 灵感获得的渐与顿
    5.3 悟与审美
        5.3.1 悟与视觉审美能力的提高
        5.3.2 悟与审美意境
    5.4 悟的三个层次与心理认知组块的解构
        5.4.1 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5.4.2 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5.4.3 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5.4.4 设计实践
    5.5 无念为宗的设计方法
    本章小结
第6章 禅宗不二法门美学对设计的启示
    6.1 不二法门的实质——二元对立的超越
    6.2 不二法门的美学——“时空重构”的艺术创作方法
    6.3 动静不二
        6.3.1 动静不二与诗词
        6.3.2 动静不二与园林设计
        6.3.3 动静不二与工业设计
    6.4 造型设计的对称与不对称
        6.4.1 对称造型——以静求静
        6.4.2 不对称造型——以动求静
    本章小结
第7章 禅宗“空”观对设计的启示
    7.1 “空”的美学
    7.2 “留白”的艺术
        7.2.1 国画的留白
        7.2.2 平面设计的留白
    7.3 “空”——从有限到无限
        7.3.1 “有限到无限”与园林设计
    7.4 “空”——“包容”的设计
        7.4.1 双立人与 Yanagiba 刀具设计
        7.4.2 深泽直人广岛之椅
        7.4.3 多样性设计——瑞士“零能量”大楼的设计
        7.4.4 无障碍设计——Taro Ochiai 的交通信号灯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后记

(9)论知与道 ——我们怎样道知与知“道”(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缘起、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范围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3.3 总结
    1.4 框架及要点
第一部分 遭遇“不知道”
    第二章 知道不知道
        2.1 “知”与“道”
        2.1.1 “知”
        2.1.2 “道”
        2.2 “知道”与“不知道”
    第三章 “不知道”的历史
        3.1 “不知道”在西方
        3.1.1 古代
        3.1.2 中世纪至近代
        3.1.3 现代
        3.2 “不知道”在中国
        3.2.1 儒家
        3.2.2 道家
        3.2.3 禅宗
        3.2.4 诗学
    第四章 “不知道”种种
        4.1 Andre Kukla按程度的分类
        4.2 Andre Kukla按性质的分类
        4.3 梁瑞清的分类
        4.4 本文的分类
    第五章 我们缘何“不知道”
        5.1 语言具有“自反性(reflective)”
        5.2 言、默互为背景而呈现
        5.3 言说中有视角
        5.4 语言无法指向自己的逻辑形式
        5.5 私人经验与公共经验的不对称
        5.6 形而下与形而上之区分
        5.7 逻辑铁律之不可破
    第六章 可道与不可道
        6.1 可道的
        6.2 不可道的
第二部分 “不知道”以后
    第七章 “不知道”通“道”
        7.1 由词以通“道”
        7.2 废词以通“道”
    第八章 “不知道”之道
        8.1 维特根斯坦:显示
        8.1.1 “说”与“显示”
        8.1.2 如何“显示”
        8.2 冯友兰:用负的方法说
        8.2.1 “负的方法”之提出
        8.2.2 如何用负的方法说
        8.3 道家的方法
        8.3.1 词成道亏
        8.3.2 正言若反
        8.3.3 以言去言
        8.3.4 非言非默
        8.4 禅宗的方法
        8.4.1 禅是逻辑的反面
        8.4.2 不离不立:入于言而出于言
        8.4.3 拈花指月:意义在行动中显示
        8.5 诗的方法
        8.5.1 “诗”与“思”
        8.5.2 立象尽意,得意忘象
        8.5.3 言“不言”之言
    第九章 “不知道”与中国哲学
        9.1 哲学何为
        9.1.1 从“哲”字谈起
        9.1.2 “有”哲学与“无”哲学
        9.2 该中国哲学登场了
        9.2.1 实用理性与情本体
        9.2.2 极高明而道中庸
    第十章 “不知道”与生活
        10.1 言说源于体验并归于体验
        10.1.1 语言,为准备好领悟的人而准备
        10.1.2 体验,让语言消失在幸福处
        10.1.2.1 语言赋予幸福以伦理的维度
        10.1.2.2 向幸福而生
        10.1.2.3 “安”
        10.2 “道”在伦常日用中
所引着作原文名称简写
参考文献
后记

(10)《坛经》的文学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一、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二、关于《坛经》的版本问题
    三、《坛经》文学性研究的意义
第一章 《坛经》的文体特征
    一、《坛经》的叙事
    二、散韵结合
    三、语录体
第二章 《坛经》的语言修辞
    一、“不立文字”的语言观
        1. “不立文字”与“言不尽意”
        2. “不立文字”与“不着文字”
    二、《坛经》的言说策略
        1. 动作语
        2. 机锋语
    三、《坛经》的修辞手法
        1. 比喻
        2. 双关
        3. 仿拟
第三章 《坛经》的人物形象
    一、慧能形象研究之意义
    二、慧能的平民化与世俗化
        1. 慧能的人格特质
        2. 慧能的平民化与世俗化
    三、慧能的美化与神化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四、禅宗的“不立文字”语言观(论文参考文献)

  • [1]《西游记》“空”的审美范畴论[D]. 安汝杰. 东南大学, 2020(01)
  • [2]黄梅禅宗祖师传说中的禅宗思想研究[D]. 张雨生.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3]“言不尽意”之庄禅殊途[J]. 刘纯友. 文学教育(上), 2020(02)
  • [4]禅宗语言中道观研究[J]. 马永红.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9(09)
  • [5]动画中禅宗美学的体现及应用研究[D]. 袁阳. 南京艺术学院, 2019(01)
  • [6]海德格尔与禅宗的语言观之比较分析[J]. 刘文斌,谭昭映. 甘肃理论学刊, 2018(06)
  • [7]陈太宗佛学思想研究[D]. NGUYEN NGOC PHUONG. 厦门大学, 2018(07)
  • [8]禅宗美学对设计的启示[D]. 温为才. 北京理工大学, 2014(05)
  • [9]论知与道 ——我们怎样道知与知“道”[D]. 杨晓波. 华东师范大学, 2013(04)
  • [10]《坛经》的文学性研究[D]. 郭晓敏. 浙江大学, 2012(07)

标签:;  ;  ;  ;  ;  

禅宗“无立字”的语言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