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字屋梁预应力钢筋后张法施工

工字屋梁预应力钢筋后张法施工

一、工字形屋面梁预应力钢筋后张法施工(论文文献综述)

郭璨[1](2021)在《混杂钢纤维高强再生混凝土预应力梁抗裂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了改善混杂钢纤维高强再生混凝土(Hybrid steel fiber high strength recycled concrete,简称HSFRHSRC)受弯构件的抗裂性能,本文对HSFRHSRC试块进行了基本力学性能试验,分析混杂钢纤维(Hybrid steel fiber,HSFR)体积掺率对高强再生混凝土(Highstrengthrecycledconcrete,HSRC)力学性能的作用规律;通过HSFRHSRC预应力梁的正截面抗弯性能试验,研究HSFR纤维掺率、张拉控制应力σc。n及普通受拉纵筋配筋率对梁抗裂性能及延性的影响。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HSFR纤维的掺入对于改善HSRC脆性,提高其抗裂性能有较好成效。纤维作用效果随掺率增加呈先增后减趋势,综合考虑试验所研究的HSFRHSRC的基本力学性能,当HSFR纤维体积掺率为1.2%时,试块力学性能优异:抗压强度提升15.7%,劈拉强度提高101.2%。(2)对于试验梁的开裂荷载,预应力起到了最主要的作用,σcon越大开裂荷载越大(提高幅度达到37.5%),其次为纤维掺入的影响(提高23.3%),普通纵筋配筋率对开裂荷载的影响最小;对于屈服及极限荷载,HSFR纤维掺率的影响最大,屈服强度增幅高达37.5%,极限荷载提高了 50%,普通纵筋配筋率影响次之,随纵筋配筋率增加屈服荷载提高25%。分析试验梁的裂缝形态、宽度、数量及平均裂缝间距可以看出,HSFR纤维的掺入对于改善裂缝形态有较好效果,相较于S0-R14-0.65组,S1.2-R14-0.65组最大裂缝宽度较减小28.9%,同时裂缝数量增加36.4%,平均裂缝间距降低22.7%;纵筋配筋率增加同样有利于裂缝形态发展,S0.8-R16-0.65组较S0.8-R12-0.65组最大裂缝宽度减小16.5%,平均裂缝间距减小20.3%。(3)位移延性系数随着HSFR纤维掺率的增加,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其中 S1.2-R14-0.65 组较 S0-R14-0.65 组提高了 94%,而 S1.6-R14-0.65 组较 S0-R14-0.65组仅提高6.8%;张拉控制应力σcon越高,梁的延性越差(位移延性系数降低幅度达46.8%),纵筋配筋率的提高能小幅提升(提升幅度12.7%)位移延性系数。(4)基于已有研究文献及规范研究成果,通过对关键影响系数进行拟合分析得到适用于HSFRHSRC预应力梁开裂弯矩与最大裂缝宽度的计算公式。(5)利用ANSYS APDL有限元模拟HSFRHSRC预应力梁弯曲破坏试验,结果与试验结果基本吻合,模拟效果良好。

叶萌[2](2020)在《预制大悬臂预应力UHPC薄壁盖梁抗弯性能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预制普通混凝土盖梁的自重大,运输不便且安装困难。而现浇混凝土盖梁的工期长,施工会阻碍交通且耐久性差。本文从实现盖梁的轻型化、快速施工、强度高、耐久性好的工程需求出发,采用UHPC替代普通混凝土,提出一种全新的预制大悬臂预应力UHPC薄壁盖梁结构,减轻了运输和吊装重量,极大地减少现场施工工序。为探究该结构的抗弯及抗裂性能,结合依托工程,设计了一片1:2大比例缩尺模型并完成了全过程加载测试,并结合试验结果进行了理论分析。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基于依托工程,提出了新型预制大悬臂预应力UHPC薄壁盖梁,采用法国和瑞士UHPC规范对其抗弯、抗剪及抗裂进行了验算。该方案减轻盖梁自重40%左右,实现了预应力一次性张拉完成,可一次吊装到位,从而实现全预制拼装的工艺要求。(2)完成了一片1:2大比例预制大悬臂预应力UHPC薄壁盖梁的抗弯试验,获得了试验盖梁加载全过程的试验结果。结果表明:试验盖梁表现出良好的受力和变形性能,在接近1.8倍荷载基本组合时破坏;抗裂性能良好,在1.2倍荷载频遇组合时,产生0.05mm的宽的临界裂缝,裂缝分布密集、均匀,表现出多元分布特征。(3)考虑UHPC受拉贡献,分析讨论了初裂弯矩、名义开裂弯矩及抗弯承载力的计算方法。根据本文方法计算得到的抗弯承载力和开裂弯矩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且偏于安全,建议计算初裂弯矩和名义开裂弯矩时塑性影响系数分别取为1.0和2.0;建议在计算承载力时,受拉区均匀应力分布换算系数k取为0.6。(4)基于已有研究成果,本文提出了四种轻型UHPC盖梁设计方案,并对各方案的受力性能、经济性和施工工艺进行了对比分析,为全预制UHPC盖梁的应用和发展提供参考,完善了我国桥梁预制拼装施工工艺。

郑清松[3](2020)在《码头预应力简支箱形轨道梁结构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预应力简支箱形梁结构稳定、截面刚度大、抗扭性能好、质量小、节约材料用量,但在码头中的应用少于铁路和公路工程。针对码头工程中预应力简支箱形梁设计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工程实例,对箱形梁的结构选型、使用要求、内力计算、截面配筋及应力验算等设计要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码头轨道梁采用后张预应力单箱双室简支梁,能够满足大跨径、大荷载的使用要求,从而对大型深水泊位的方案选择、平面布置、结构选型等起到一定的优化作用。

万世成[4](2019)在《预应力CFRP板加固钢-混凝土组合梁桥试验与计算方法研究》文中提出目前,中等跨径公路桥梁和城市桥梁的上部结构采用钢-混凝土组合梁已越来越多。随着桥梁使用年限增长、交通量增大和车辆设计荷载提高,组合结构的加固补强问题势必愈发突出。CFRP(Carbon Fiber-Reinforced Polymer)板作为一种综合性能优异的结构加固材料,为钢-混凝土组合梁的加固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本文结合交通运输部《公路桥梁加固设计规范》(JTG/T J22)修订编制项目和江苏省普通高校学术学位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KYLX160261),针对钢-混凝土组合梁桥承载能力不足和负弯矩区混凝土桥面板抗裂性不足的问题,进行了预应力CFRP板加固的试验与计算方法研究,所做的主要工作和结论如下:1.设计了具有工程应用价值的新型装配式预应力CFRP板锚固系统,对锚固系统各个部件的关键受力问题进行了分析,包括锚具和夹具在张拉阶段的受力、摩擦型高强螺栓的受剪承载力、限位压块螺杆的抗拉强度和抗掀拔力计算。基于ABAQUS对预应力CFRP板锚固系统进行了有限元建模与非线性分析,结合数值分析结果对张拉锚固装置进行选材和试制,并提出了装配式预应力CFRP板锚固系统的配套施工工艺。2.针对工字形简支组合梁,完成了4根加固梁和1根对比梁的静载破坏试验,张拉、锚固位置在组合梁正弯矩区即钢梁下翼缘板。试验结果表明:提高CFRP板的预应力水平,其应变损失率有降低的趋势;预应力CFRP板加固能有效提高钢-混凝土组合梁的抗弯承载力;极限状态下预应力CFRP板具有横向断裂、散丝断裂、跨中剥离等三种破坏形态;加固后的跨中截面应变符合平截面假定;预应力CFRP板不宜用于以控制结构变形为主的使用功能加固;不宜对后张纤维复合板材施加过高的预应力,以保证加固结构的延性。3.针对箱形连续组合梁,完成了2根加固梁和1根对比梁的静载破坏试验,张拉、锚固位置在组合梁负弯矩区即中支点混凝土板上缘。试验结果表明:预应力CFRP板加固能有效提高连续组合梁中支点截面和跨中截面的抗弯承载力;预应力CFRP板加固能大幅提高负弯矩区混凝土板的抗裂性;经加固的连续组合梁,弯矩调幅系数有所减小;试件破坏形式为典型的受弯破坏,极限状态下的负弯矩区预应力CFRP板未拉断;经预应力CFRP板加固的连续组合梁,抗弯刚度得到提高且梁的极限变形增大。4.对ABAQUS中金属弹塑性本构模型和混凝土损伤塑性本构模型进行了研究,建立了预应力CFRP板加固简支组合梁正弯矩区、预应力CFRP板加固连续组合梁负弯矩区的有限元模型。通过对比分析试验数据与数值模拟结果,检验了仿真模型的可靠性,进一步验证了预应力CFRP板对组合结构桥梁的加固效果。对连续组合梁抗弯承载力、挠度发展和极限变形进行了参数分析,提出了CFRP板最佳预应力水平的建议值。5.基于塑性理论、弹塑性理论和弹性理论提出了预应力CFRP板加固钢-混凝土组合梁正弯矩区的抗弯承载力计算方法;基于塑性理论提出了预应力CFRP板加固钢-混凝土组合梁负弯矩区的抗弯承载力计算方法。推导了简支组合梁的弹性挠度、极限挠度解析公式,研究了考虑结合面滑移效应的组合梁挠度的折减刚度法,推导了连续组合梁弹性挠度计算公式和考虑截面刚度变化的挠度计算公式。推导了加固后的中支点截面抗裂性验算公式,并结合钢-混凝土组合连续梁的受力特点,提出了负弯矩区混凝土板的裂缝宽度计算公式。6.提出了预应力CFRP板加固钢-混凝土组合梁各项预应力损失的计算方法,包括锚具变形损失、季节温差损失、分批张拉损失和长期松弛损失。推导了组合梁正常使用阶段CFRP板中拉应力的计算公式。提出了预应力CFRP板强度设计值、重心调整系数与面积折减系数、张拉控制应力的取值方法。通过某RC简支T形梁桥和某三跨钢-混凝土组合连续梁桥的预应力CFRP板加固工程实例,检验了上述计算方法的可靠性。

丁心[5](2018)在《预应力碳纤维板加固空心板桥的实践及评估》文中认为近年来,我国的交通运输事业飞速发展,交通运输系统也已日趋完善。桥梁作为路线规划中的关键节点在使用过程中受到车辆荷载作用和外界环境等多重因素影响,将会对桥梁结构产生一定程度的损伤,不可避免的引起结构承载能力下降。因此,对桥梁结构物进行经常性的、定期的养护维修、加固及技术改造能够有效保证桥梁结构良好工作状态、使桥梁在使用期间的安全性、适用性、耐久性得到保证。因此,对桥梁加固技术的适用性、有效性进行研究就显得尤为必要。碳纤维复合材料由于其强度高、质量轻、环境适应性强等独特优势在桥梁加固领域得到有效的应用和推广。该技术同时兼顾普通粘贴碳纤维片材加固法和预应力加固法的优点,在需要进行加固的构件的受拉区粘贴预应力碳纤维板并施加预应力使其与被加固构件一起共同参与工作,从而改善结构的技术状况使桥梁的承载能力得到恢复。基于以上桥梁加固技术的背景,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并得出相关结论;(1)对桥梁传统加固技术方法进行了详细介绍,并分析了碳纤维复合材料的性能及其加固方法,阐述了碳纤维应用在桥梁加固领域的优点。(2)详细介绍了碳纤维板加固材料的使用性能并对加固后两者共同参与工作的机理进行了分析,对碳纤维板加固桥梁的施工方法及施工工艺进行了阐述,分析了碳纤维板加固桥梁后其预应力损失的计算方法及其张拉控制应力,最后,对碳纤维板加固混凝土梁的承载能力计算方法进行了介绍。(3)基于依托工程桥梁桥检资料,分析病害产生的病因并针对性的采取处置措施,针对底板裂缝的存在对空心板梁桥承载能力的影响,采用碳纤维板加固桥梁,对加固设计方案进行了有限元验算,分析了加固前后结构受力性能的改变,加固后承载能力满足要求、正常使用阶段技术状况得到改善。(4)通过荷载试验对加固维修后的桥梁加固效果进行检验,从而判定桥梁在加固维修后的实际工作状态,判断桥梁的整体受力性能。通过对荷载试验的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得出加固后的桥梁受力性能符合设计的要求。

秦晓勇[6](2017)在《折线先张法简支T梁施工方案设计及应用研究》文中认为折线先张法是先张法的一种重要形式,通过弯起器将预应力筋弯折并进行张拉,预弯矩图与荷载作用下的弯矩图更接近,同时克服了直线形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构件不能适用较大跨度的缺点,并从根本上解决了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梁孔道压浆不实、预应力失控等质量隐患。近几年在国内外跨海大桥、高速公路和铁路桥梁中已有较多应用,但配套施工工艺尚不完善,已有的研究主要针对双折线布筋形式,即预应力筋弯折两次,而对单折线配筋先张梁的施工建造缺少研究,成为制约折线先张法推广应用的关键问题。本文以遂宁至广安的高速某大桥建设项目的30m单折线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简支T梁预制施工为背景,针对施工中关键内容展开研究,并介绍该项目单折线先张预应力T梁的施工建造、施工方案的应用情况。本文主要完成的工作有:(1)分析了单折线先张法预制标准简支T梁施工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基于现有的张拉反力系统台座形式,提出一套传力明确、施工简单、可重复利用适合于单折线和直线预应力筋整体张拉的反力系统方案。(2)按照现行设计规范要求对所提出的反力系统方案各部分构件进行强度、刚度、稳定性设计和验算,并采用通用有限元软件LS-DYNA建立三维数值计算模型,对关键传力部位的整体受力状况进行计算分析。(3)采用本文设计的张拉反力系统对该大桥项目的单折线先张法30m预应力混凝土T梁进行标准梁施工,从施工工艺流程、预应力筋的张拉程序、混凝土的施工技术要点以及预应力筋的放张程序这几个方面介绍了该反力系统的应用情况。

赵地,姜昊天,张文佳,李书锋,张皓[7](2016)在《新型端板螺栓连接框架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提出了一种新型预应力混凝土梁、连续复合螺旋箍筋混凝土柱及端板螺栓连接的装配式节点,该节点的基本构造为:采用高强螺栓通过外伸端板将梁与柱装配在一起,并在梁柱中均采用连续复合螺旋箍筋,另在梁中配置预应力筋与普通钢筋,普通钢筋通过墩头与端板焊接在一起,且在节点核心区处采用钢板箍替代箍筋。该节点传力明确,且避免了核心区钢筋纵横交错的现象。为研究该节点的抗震性能,通过拟静力试验对该节点的滞回曲线、延性、高强螺旋箍筋对混凝土的约束作用等进行了分析。试验结果表明:节点破坏前,梁端出现了明显的塑性铰,节点具有较好的延性及耗能能力,且柱子和核心区的损坏程度较小,密配高强螺旋箍筋的约束作用能有效地提高构件的抗剪承载力和结构的变形能力。

娄强[8](2014)在《预应力混凝土连续T梁负弯矩施工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预应力混凝土是先给混凝土施加预压应力,用来减小或抵消荷载所引起的混凝土拉应力,从而将结构构件的拉应力控制在较小范围,甚至处于受压状态,以推迟混凝土裂缝的出现和开展,从而提高构件的抗裂性能和刚度,能充分发挥高强材料的抗压强度高的特性,减少用料,使结构轻型化。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具有比钢筋混凝土连续梁桥更大的跨越能力,具有超载能力大、养护简便、变形和缓、伸缩缝少、刚度大、行车平稳等优点。由于国内施工单位的质量责任心和现场技术管理水平以及实际操作队伍技术工作水平参差不齐,预应力混凝土连续T梁顶板负弯矩区施工很容易产生施量问题,只有确保负弯矩张拉压浆的施工质量,才能有效地提高桥梁的整体稳定性和耐久性,预防桥梁的早期破损,提高桥梁的安全性。通过在承赤高速监理的2合同老虎沟大桥和西道村大桥,对老虎沟大桥和西道村大桥的负弯矩施工从施工准备阶段到施工阶段再到后期的数据处理,采用了全过程参与旁站的方式,通过咨询导师,查阅规范和书籍以及与监理办,项目部技术人员相互学习和讨论,找出了保证工程质量的关键工序,发现并解决了施工中出现的问题,使工程质量达到了合格标准,工程评定为优良。

梁清旭[9](2013)在《桥梁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设计》文中研究表明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构件的构造,除应满足普通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有关规定外,视其自身特点,并根据预应力钢筋张拉工艺、锚固措施、预应力钢筋种类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混凝土结构的构造问题关系到构件设计能否实现,所以必须高度重视。

范秀君[10](2012)在《石咀桥体外预应力加固技术研究》文中提出我国20世纪60-70年代末修建的钢筋混凝土简支T形梁桥,主梁截面尺寸偏小设计荷载较低,而且大部分公路桥梁仍在服役,已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通的需要,迫切需要加固以恢复或提高其承载能力。目前加固的方法很多,合理的加固方法能够提高桥梁结构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满足结构承载能力的要求。体外预应力加固技术从原理上看属于主动加固范围,可以提高原桥梁结构的承载力和刚度,封闭主梁结构原有裂缝,增强主梁的抗裂性和稳定性。体外预应力加固技术以其简单、经济及高效的特点,在加固工程实际中已经得到广泛地应用。目前,采用体外预应力筋加固钢筋混凝土简支T形梁桥的研究尚不够充分。比如加固前的钢筋混凝土简支T形梁桥的主梁存在不同程度病害,如主梁裂缝、钢筋锈蚀等;对既有桥梁的承载能力评定方法仍未统一;在钢筋混凝土简支T形梁桥中如何选择合理的预应力筋布置方式:体外预应力结构中体外预应力筋应力的计算,如何准确的计算出预应力损失和应力增量;在加固效果评价中主梁承载能力计算中如何考虑二次效应的影响等。围绕上述所谈及的一系列问题,本文主要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第一,针对石咀桥加固前主梁现存的裂缝进行分析。按照产生的原因,将主梁上的裂缝分为结构性裂缝(受力裂缝)和非结构性裂缝两类。简要分析这两类裂缝产生的原因、机理和裂缝的形式,及裂缝给本桥主梁造成的危害。经过分析、比较最终将结构裂缝作为本桥加固计算和设计的主要对象。第二,对石咀桥加固前承载力进行评定。承载能力评定分为承载力设计值和承载力现存值,采用承载力现存值进行本桥目前承载能力评定。在计算承载能力现存值时综合考虑目前桥梁的状况、主梁裂缝、机械损伤导致主梁混凝土保护层的剥落面积、钢筋锈蚀程度等因素的影响。第三,分析体外预应力筋布置线形不同对加固结构的内力及变形的影响,主要从预应力筋布置的位置、束数、及预应力筋与水平线的角度变化方面进行分析。第四,分析了预应力筋的应力影响因素,主要从张拉控制应力的选择、预应力损失的计算及预应力增量的计算三方面进行分析。第五,加固效果评价,对加固后的桥梁进行结构承载能力计算,对比加固前后结构的极限承载能力,最后通过动载试验验证本桥梁的加固效果。

二、工字形屋面梁预应力钢筋后张法施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工字形屋面梁预应力钢筋后张法施工(论文提纲范文)

(1)混杂钢纤维高强再生混凝土预应力梁抗裂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2.1 高强再生混凝土研究现状
        1.2.2 钢纤维高强混凝土研究现状
        1.2.3 预应力高强混凝土梁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流程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流程
第二章 混杂钢纤维高强再生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2.1 试验方案设计及方法
        2.1.1 试验方案设计
        2.1.2 试验原材料
        2.1.3 试件制作
        2.1.4 试验方法
    2.2 试验结果与分析
        2.2.1 抗压强度分析
        2.2.2 劈拉强度分析
        2.2.3 静力弹性模量分析
        2.2.4 拉压比及弹强比分析
        2.2.5 试块破坏形态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混杂钢纤维高强再生混凝土预应力梁抗裂性能试验研究
    3.1 试验方案设计及方法
        3.1.1 试验方案设计
        3.1.2 试验原材料
        3.1.3 试件制作
        3.1.4 预应力张拉
        3.1.5 试验方法
    3.2 试验结果与分析
        3.2.1 梁的特征荷载分析
        3.2.2 裂缝形态分析
        3.2.3 裂缝宽度分析
        3.2.4 裂缝数量分析
        3.2.5 平均裂缝间距分析
        3.2.6 荷载-纵筋应变曲线分析
        3.2.7 荷载-跨中挠度曲线分析
        3.2.8 延性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混杂钢纤维高强再生混凝土预应力梁抗裂度理论研究
    4.1 开裂弯矩分析
    4.2 最大裂缝宽度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混杂钢纤维高强再生混凝土预应力梁有限元分析
    5.1 有限元模型建立
        5.1.1 基本假定
        5.1.2 单元类型
        5.1.3 材料模型及强化准则
        5.1.4 有限元模型
        5.1.5 网格划分
        5.1.6 预应力施加方法
        5.1.7 求解控制分析
    5.2 有限元结果分析
        5.2.1 应力分析
        5.2.2 裂缝分析
        5.2.3 挠度分析
        5.2.4 模拟值与试验值对比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2)预制大悬臂预应力UHPC薄壁盖梁抗弯性能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超高性能混凝土
        1.2.1 UHPC材料概述
        1.2.2 UHPC材料的应用现状
    1.3 盖梁研究现状
        1.3.1 盖梁概述
        1.3.2 研究现状
    1.4 依托工程及UHPC盖梁方案
        1.4.1 依托工程概况
        1.4.2 UHPC盖梁方案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大悬臂预应力UHPC轻型盖梁的计算分析
    2.1 概述
    2.2 荷载工况
    2.3 计算过程
        2.3.1 计算模型
        2.3.2 计算结果
    2.4 承载能力验算
        2.4.1 抗弯承载能力验算
        2.4.2 抗剪承载能力验算
    2.5 抗裂验算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大悬臂预应力UHPC薄壁盖梁抗弯试验
    3.1 试验目的与概述
    3.2 预应力UHPC盖梁模型
        3.2.1 试验盖梁
        3.2.2 试验盖梁制作
    3.3 加载方案
    3.4 测试方案
        3.4.1 收缩应变测点
        3.4.2 钢筋应变测点
        3.4.3 UHPC应变测点
        3.4.4 挠度测点
        3.4.5 预应力测点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试验结果及分析
    4.1 概述
    4.2 盖梁收缩应变
        4.2.1 收缩应变结果
        4.2.2 收缩应变分析
    4.3 UHPC材性试验
        4.3.1 立方体抗压强度
        4.3.2 棱柱体抗压强度
        4.3.3 弹性模量
        4.3.4 抗折强度
    4.4 预应力张拉
        4.4.1 预应力筋张拉流程
        4.4.2 永存张拉预应力
        4.4.3 盖梁变形
    4.5 正式加载试验结果
        4.5.1 荷载-位移曲线和试验全过程
        4.5.2 试验现象观察与裂缝形态
        4.5.3 荷载-预应力增量关系
        4.5.4 典型荷载-应变响应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预制大悬臂预应力UHPC薄壁盖梁抗弯性能分析
    5.1 概述
    5.2 抗裂性能分析
        5.2.1 抗裂性能评估方法及实验结果
        5.2.2 抗裂弯矩计算模式研究
        5.2.3 抗裂弯矩计算结果
    5.3 抗弯承载力分析
        5.3.1 抗弯承载力计算模式
        5.3.2 按规范计算极限承载力
        5.3.3 抗弯承载能力计算方法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UHPC盖梁设计方案
    6.1 概述
    6.2 盖梁轻型化处理方式
    6.3 UHPC轻型盖梁方案
        6.3.1 方案一:预应力UHPC箱形盖梁
        6.3.2 方案二:UHPC工字形盖梁
        6.3.3 方案三:UHPC倒U形盖梁
        6.3.4 方案四:钢—UHPC箱式盖梁
    6.4 方案评价
        6.4.1 受力性能
        6.4.2 经济性
        6.4.3 技术合理性
        6.4.4 方案对比
    6.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3)码头预应力简支箱形轨道梁结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结构选型
2 使用要求
    2.1 荷载
    2.2 支座宽度
3 内力计算
    3.1 计算工况
    3.2 内力设计值
4 钢束配置
    4.1 截面配筋
    4.2 钢束布置
5 截面验算
    5.1 截面边缘应力验算
    5.2 正截面抗裂验算
    5.3 斜截面抗裂验算
6 结语

(4)预应力CFRP板加固钢-混凝土组合梁桥试验与计算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钢-混凝土组合梁桥与CFRP加固技术
        1.1.2 预应力主动加固技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FRP材料用于结构加固的发展概述
        1.2.2 预应力FRP锚具的研究
        1.2.3 钢梁及组合梁的FRP加固研究
        1.2.4 连续组合梁受力性能及负弯矩区加固研究
        1.2.5 钢-混凝土组合梁桥设计方法的发展概述
    1.3 尚待解决的问题
    1.4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1.5 本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装配式预应力CFRP板锚固系统的研制开发
    2.1 锚固系统设计的总体思路
        2.1.1 静载锚固性能要求
        2.1.2 锚固系统设计遵照的原则
    2.2 锚固系统构造及尺寸研究
        2.2.1 装配式预应力CFRP板锚固系统整体构造
        2.2.2 锚固系统主要部件的构造设计
        2.2.3 锚具和夹具受力分析
        2.2.4 摩擦型高强度螺栓计算
        2.2.5 限位压块螺杆抗掀拔力和抗拉强度计算
    2.3 锚固系统非线性有限元分析
        2.3.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2.3.2 有限元分析的参数设置及计算结果
    2.4 锚固系统工艺流程及技术要点
        2.4.1 施工工艺流程
        2.4.2 施工技术要点
        2.4.3 施工安全措施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预应力CFRP板加固钢-混凝土组合简支梁试验研究
    3.1 试验目的
    3.2 试验方法
        3.2.1 试件设计
        3.2.2 试件加固方案
        3.2.3 试件制作与加工
        3.2.4 材料性能参数
        3.2.5 试验装置及加载方案
        3.2.6 量测方案及测点布置
        3.2.7 预应力施加及损失量测
    3.3 试验现象与破坏形态
        3.3.1 试件受力过程及现象
        3.3.2 试件破坏形态及分析
    3.4 试验结果与分析
        3.4.1 主要试验结果
        3.4.2 试件抗弯承载力分析
        3.4.3 预应力CFRP板应变发展规律
        3.4.4 截面应变分布
        3.4.5 钢筋的荷载-应变特性
        3.4.6 荷载-跨中挠度曲线
        3.4.7 试件延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预应力CFRP板加固钢-混凝土组合连续梁试验研究
    4.1 试验目的
    4.2 试验方法
        4.2.1 试件设计
        4.2.2 试件加固方案
        4.2.3 试件制作与加工
        4.2.4 材料性能参数
        4.2.5 试验装置及加载方案
        4.2.6 量测方案及测点布置
    4.3 试验现象与破坏形态
        4.3.1 试件受力过程及现象
        4.3.2 试件破坏形态及分析
    4.4 试验结果与分析
        4.4.1 试件抗弯承载力与极限荷载分析
        4.4.2 塑性铰与弯矩调幅分析
        4.4.3 负弯矩区抗裂性及裂缝宽度
        4.4.4 预应力CFRP板应变发展规律
        4.4.5 截面应变分布
        4.4.6 荷载-跨中挠度曲线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预应力CFRP板加固钢-混凝土组合梁的有限元分析
    5.1 有限单元法与ABAQUS概述
        5.1.1 有限单元法研究总述
        5.1.2 ABAQUS的分析模块与步骤
    5.2 简支组合梁正弯矩区加固的有限元分析
        5.2.1 金属弹塑性及混凝土损伤塑性模型参数
        5.2.2 有限元实体模型的建立
        5.2.3 有限元分析计算结果
    5.3 连续组合梁负弯矩区加固的有限元分析
        5.3.1 有限元实体模型的建立
        5.3.2 有限元分析计算结果
        5.3.3 参数分析及最佳预应力水平确定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预应力CFRP板加固钢-混凝土组合梁的计算方法与理论分析
    6.1 预应力CFRP板加固组合梁跨中截面抗弯承载力
        6.1.1 塑性抗弯承载力计算方法
        6.1.2 弹塑性抗弯承载力计算方法
        6.1.3 弹性抗弯承载力计算方法
        6.1.4 三种承载力计算方法对比分析
    6.2 预应力CFRP板加固组合梁中支点截面抗弯承载力
        6.2.1 塑性抗弯承载力计算方法
        6.2.2 塑性计算方法与试验结果对比
    6.3 组合梁跨中截面弹性挠度与极限挠度分析
        6.3.1 简支组合梁的弹性挠度分析
        6.3.2 考虑结合面滑移对组合梁挠度计算的影响
        6.3.3 简支组合梁的极限挠度分析
        6.3.4 连续组合梁的弹性挠度分析
        6.3.5 考虑截面刚度变化的连续组合梁挠度计算
    6.4 连续组合梁负弯矩区的抗裂性与裂缝宽度
        6.4.1 加固后的连续组合梁桥负弯矩区抗裂性验算
        6.4.2 各国规范组合梁裂缝宽度计算方法分析
        6.4.3 本文连续组合梁负弯矩区裂缝宽度计算公式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预应力CFRP板加固钢-混凝土组合梁桥设计要点与工程应用
    7.1 预应力CFRP板应力损失计算方法研究
        7.1.1 碳纤维板锚具变形损失计算方法
        7.1.2 碳纤维板温差损失计算方法
        7.1.3 碳纤维板分批张拉损失计算方法
        7.1.4 碳纤维板松弛损失计算方法
    7.2 预应力CFRP板使用阶段应力计算方法
    7.3 设计中若干关键参数的取值及计算方法
        7.3.1 预应力碳纤维板强度设计值的取值方法
        7.3.2 梁侧预应力碳纤维板面积折减系数的计算方法
        7.3.3 预应力碳纤维板的张拉控制应力取值方法
    7.4 加固工程实例
        7.4.1 某RC简支T梁桥预应力碳纤维板加固工程计算示例
        7.4.2 某三跨连续组合梁桥负弯矩区预应力碳纤维板加固工程案例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5)预应力碳纤维板加固空心板桥的实践及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桥梁加固技术发展现状概述
        1.2.1 桥梁传统加固技术方法
        1.2.2 粘贴碳纤维复合材料加固法
    1.3 碳纤维板加固桥梁的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
        1.4.1 论文的研究内容
        1.4.2 论文的研究意义
第二章 预应力碳纤维板加固的基本理论
    2.1 碳纤维增强材料的力学特性
        2.1.1 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性能
        2.1.2 碳纤维板加固用材料的介绍
    2.2 碳纤维板维修加固结构的特性
    2.3 预应力碳纤维板应力损失计算方法
        2.3.1 张拉控制应力
        2.3.2 预应力损失和碳纤维板的有效张拉应力
    2.4 预应力碳纤维板加固混凝土梁抗弯承载能力计算
        2.4.1 基本假定
        2.4.2 底面粘贴预应力CFRP加固混凝土梁计算方法
        2.4.3 侧面粘贴预应力CFRP加固混凝土梁计算方法
        2.4.4 验算公式的适用条件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空心板梁预应力碳纤维板的加固设计
    3.1 依托工程概况
    3.2 加固前桥梁外观检查及成因分析
        3.2.1 外观检查结果
        3.2.2 病害成因分析
    3.3 加固维修措施
        3.3.1 维修处治设计要求
        3.3.2 加固维修措施
        3.3.3 张拉粘贴碳纤维板施工工艺及技术要点
    3.4 预应力碳纤维板加固桥梁设计
        3.4.1 有限元模型及计算方法
        3.4.2 加固前结构检算结果
        3.4.3 加固设计依据
        3.4.4 加固设计方案
        3.4.5 结构加固后计算结果
        3.4.6 锚固计算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碳纤维板加固的施工
    4.1 预应力碳纤维板加固方法及原理
        4.1.1 预应力碳纤维板加固方法
        4.1.2 预应力碳纤维板加固原理
    4.2 碳纤维板加固混凝土结构的施工程序
    4.3 张拉粘贴碳纤维板施工工艺及技术要点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依托工程桥梁加固效果评估
    5.1 静载试验目的及检测依据
        5.1.1 静载试验目的
        5.1.2 检测依据
    5.2 静载试验方案
        5.2.1 试验孔的确定
        5.2.2 .结构计算分析
        5.2.3 试验准备及实施
    5.3 荷载试验内容
        5.3.1 静载试验
        5.3.2 动载试验
    5.4 仪器设备及结构构件编号
        5.4.1 荷载试验仪器设备
        5.4.2 结构构件编号
    5.5 预应力碳纤维板加固效果评估
        5.5.1 静载试验结果
        5.5.2 动载试验结果
        5.5.3 检测结果评定
        5.5.4 加固效果评估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附录1
附录2

(6)折线先张法简支T梁施工方案设计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特点
    1.3 预应力混凝土的张拉工艺
        1.3.1 后张法
        1.3.2 先张法
    1.4 折线先张梁结构的研究及应用现状
    1.5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第2章 折线先张法简支T梁预制施工方案设计
    2.1 概述
    2.2 设计原则
    2.3 张拉反力系统方案设计
        2.3.1 反力系统方案的提出
        2.3.2 反力系统的特点
    2.4 小结
第3章 折线先张法预制标准梁施工反力系统计算分析
    3.1 引言
    3.2 结构构件设计计算相关理论
        3.2.1 钢结构构件设计分析
        3.2.2 混凝土支撑梁设计
    3.3 张拉反力系统力学计算分析
        3.3.1 荷载计算
        3.3.2 钢反力架设计计算
        3.3.3 台座基础和支撑梁的承载力、稳定性验算
        3.3.4 弯起器基础的设计及验算
    3.4 钢反力架受力数值分析
        3.4.1 几何模型的建立以及网格划分
        3.4.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以及计算
        3.4.3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3.5 小结
第4章 折线先张法简支T梁预制施工方案应用研究
    4.1 引言
    4.2 张拉反力系统施工
    4.3 折线预应力筋张拉施工
        4.3.1 预应力筋施工
        4.3.2 普通钢筋制作及安装
    4.4 T梁模板制作及安装施工
    4.5 T梁浇筑混凝土施工
    4.6 预应力筋放张
    4.7 成品出坑及堆放
    4.8 经济性和适用性分析
    4.9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7)新型端板螺栓连接框架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试件概况
    1.1 试件的设计与制作
    1.2 施加预应力
    1.3 材料力学性能
2 试验装置及加载制度
3 主要现象及结果分析
    3.1 试验现象
    3.2 试验结果分析
        3.2.1 滞回曲线
        3.2.2 骨架曲线
        3.2.3 密配高强螺旋箍筋的约束作用
4 结语

(8)预应力混凝土连续T梁负弯矩施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 T 梁发发展现状
    1.2 预应力混凝土 T 梁结构特点
    1.3 本文研究的内容及计划
第二章:预应力混凝土理论及负弯矩受力分析
    2.1 预应力混凝土的基本理念
    2.2 预应力的施加方法
    2.3 本工程所用的预应力锚具和孔道材料
    2.4 预应力钢筋的张拉控制应力和预应力损失
    2.5 简要分析先简支后连续多跨 T 型连续梁桥的受力体系
    2.6 负弯矩区受力分析
第三章 :张拉施工
    3.1 施工准备
        3.1.1 计算理论伸长量
        3.1.2 千斤顶及油表配套校核,按照校核报告给出的线性回归方程计算油表读数
        3.1.3 T 梁连续端湿接头施工完成砼强度达到 100%且龄期不少于 7 天
        3.1.4 负弯矩钢绞线穿束完毕,锚具、夹片正确安装完毕
    3.2 施工过程
        3.2.1 张拉顺序
        3.2.2 张拉方法及控制要点
        3.2.3 现场计算实测伸长量与理论伸长量偏差是否在±6%内
    3.3 数据处理
    3.4 结论
第四章 压浆施工
    4.1 切割钢绞线,封堵锚具
    4.2 压浆及封锚
    4.3 数据处理
    4.4 结论
第五章 :常见问题及解决建议
    5.1 金属波纹管及塑料波纹管优缺点
    5.2 波纹管漏进水泥浆导致钢绞线穿束不通过
    5.3 T 梁预制时波纹管定位
    5.4 T 梁端部波纹管位置控制及 T 梁安装垫石高度和梁靴高度不准确
    5.5 湿接头处波纹管连接及封堵,梁端波纹管齐根断裂现象
    5.6 湿接头处波纹管定位
    5.7 锚下加强钢筋,锚下砼振捣不密实
    5.8 T 梁梁端凿毛不充分,导致湿接头砼结合不严密
    5.9 千斤顶张拉吨位过小,现场操作不规范
    5.10 千斤顶不能完全顶在夹片上,容易出现较大误差
    5.11 张拉槽位置,在齿板处和顶板槽口的优缺点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石咀桥体外预应力加固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石咀桥的现状
    1.2 加固方案的比选
    1.3 体外预应力加固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
2 石咀桥加固前主梁裂缝分析
    2.1 非结构性裂缝分析
    2.2 结构性裂缝理论分析
    2.3 结构性裂缝有限元分析
        2.3.1 弯曲裂缝
        2.3.2 腹剪斜裂缝
        2.3.3 弯剪斜裂缝
    2.4 本章小结
3 石咀桥加固前主梁承载力检算
    3.1 内力计算
    3.2 加固前主梁跨中正截面抗弯承载力计算
        3.2.1 加固前主梁正截面抗弯承载力设计值
        3.2.2 加固前主梁正截面抗弯承载力现存值
        3.2.3 加固前主梁正截面抗弯承载力评定
    3.3 加固前主梁斜截面抗剪承载力计算
        3.3.1 加固前主梁斜截面抗剪承载力设计值
        3.3.2 加固前主梁斜截面抗剪承载力现存值
        3.3.3 加固前主梁斜截面抗剪承载力评定
    3.4 本章小结
4 体外预应力筋加固主梁布置线形选择及分析
    4.1 体外预应力筋布置线形的选择
        4.1.1 体外预应力筋常用线形
        4.1.2 体外预应力筋布置原则
    4.2 不同预应力筋线形加固主梁的内力及变形分析
        4.2.1 不同预应力筋线形布置尺寸及加固模型的建立
        4.2.2 不同预应力筋线形下荷载产生的弯矩分析
        4.2.3 不同预应力筋线形下荷载产生的剪力分析
        4.2.4 不同预应力筋线形下的主梁变形分析
    4.3 不同预应力筋线形加固主梁的经济性分析及线形确定
    4.4 单折线体外预应力筋体系内力影响因素分析
        4.4.1 预应力筋水平夹角的变化对主梁内力的影响
        4.4.2 体外预应力筋束数不同对主梁内力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5 体外预应力筋应力影响因素分析及计算
    5.1 张拉控制应力的选择
    5.2 体外预应力筋预应力损失分析及计算
        5.2.1 预应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5.2.2 体外预应力筋应力损失影响因素
        5.2.3 加固体系中预应力筋应力损失理论分析及计算
        5.2.4 加固体系中预应力筋应力损失数值分析及计算
    5.3 预应力筋应力增量分析及计算
    5.4 体外预应力筋应力计算
    5.5 本章小结
6 加固效果评价
    6.1 正截面抗弯承载力分析及计算方法
        6.1.1 体外预应力结构的二次效应
        6.1.2 忽略二次效应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6.1.3 考虑二次效应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6.2 加固后主梁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6.2.1 按二次效应可以忽略计算正截面抗弯承载能力
        6.2.2 按二次效应不可以忽略计算正截面抗弯承载能力
    6.3 斜截面抗剪承载力分析及计算方法
        6.3.1 体外预应力的抗剪作用
        6.3.2 斜截面抗剪承载力计算
    6.4 加固后主梁斜截面抗剪承载力计算
        6.4.1 锚固区内的斜截面抗剪承载力计算
        6.4.2 锚固区外的斜截面抗剪承载力计算
    6.5 动载试验
        6.5.1 检测方法及检测仪器
        6.5.2 检测点的布置
        6.5.3 检测结果和工作性能评价
    6.6 本章小结
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四、工字形屋面梁预应力钢筋后张法施工(论文参考文献)

  • [1]混杂钢纤维高强再生混凝土预应力梁抗裂性能研究[D]. 郭璨. 延边大学, 2021(02)
  • [2]预制大悬臂预应力UHPC薄壁盖梁抗弯性能试验研究[D]. 叶萌. 湖南大学, 2020
  • [3]码头预应力简支箱形轨道梁结构设计[J]. 郑清松. 水运工程, 2020(01)
  • [4]预应力CFRP板加固钢-混凝土组合梁桥试验与计算方法研究[D]. 万世成. 东南大学, 2019
  • [5]预应力碳纤维板加固空心板桥的实践及评估[D]. 丁心. 兰州交通大学, 2018(03)
  • [6]折线先张法简支T梁施工方案设计及应用研究[D]. 秦晓勇. 西南交通大学, 2017(07)
  • [7]新型端板螺栓连接框架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 赵地,姜昊天,张文佳,李书锋,张皓. 世界地震工程, 2016(04)
  • [8]预应力混凝土连续T梁负弯矩施工技术研究[D]. 娄强. 河北工业大学, 2014(03)
  • [9]桥梁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设计[J]. 梁清旭. 大众科技, 2013(05)
  • [10]石咀桥体外预应力加固技术研究[D]. 范秀君. 兰州交通大学, 2012(01)

标签:;  ;  ;  ;  ;  

工字屋梁预应力钢筋后张法施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