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养殖河蟹试验

池塘养殖河蟹试验

一、池塘养殖河蟹试验(论文文献综述)

车轩,田昌凤,张俊,朱林,刘兴国,周寅,陈晓龙[1](2021)在《多营养级池塘养殖系统设计与试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有效解决水产养殖环境污染、提高水产品品质,本研究构建了一套1.33 hm2的多营养级池塘养殖中试试验系统,主要包括草鱼养殖区、河蟹养殖区、螺蛳鲢鳙养殖区和水处理设施等。养殖的草鱼、河蟹作为饲料营养的Ⅰ级利用层级,投放的螺蛳、鲢鳙作为Ⅱ级利用层级,种植的沉水植物作为Ⅲ级利用层级,按时打捞水草、螺蛳作为草鱼、河蟹的生物饵料,从而提高饲料营养物质向鱼蟹等主养对象的转化比例。利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软件建立了试验系统水循环过程的1∶1比例计算模型,研究了全域水循环过程和单个草鱼养殖池的流动特性,并开展了水质调控试验,在试验系统内设置14个采样点,对一个养殖周期的水质参数进行监测。结果显示:草鱼养殖池壁附近的水体流度大于轴心区域的水体流速,有利于颗粒废物的沉淀,及时集排污;系统开启运行300 s后,水体在整个系统中的流态趋于稳定,营养物质在系统各个池塘中的分布基本均匀,保证物质能量的高效循环;系统对养殖水体氮、磷的去除效果显着,养殖全程的总氮质量浓度低于5 mg/L,总磷质量浓度低于1 mg/L,符合淡水养殖排放水标准,但对化学需氧量(COD)的控制效果不显着,应进一步改进系统结构,加强系统对有机污染物的处理能力。本研究为多营养级分隔池塘养殖系统的设计提供了参数参考。

陈雷雷,杜舟,李俊,胡庆松[2](2021)在《河蟹养殖池塘多层水温实时监测系统设计与试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研究微流水循环生态养蟹模式下河蟹养殖池塘的水温分布特性,设计了基于物联网云的多层水温实时监测系统,其多层水温感知终端采用6个温度传感器采集不同水层的水温并上传至物联网云平台,物联网云平台通过物模型的设计管理不同监测点及传感器的上传数据。经试验验证,结果显示:系统能实时、稳定地监测池塘各水层的水温值,监测频率为5 min/次;微流水使得高温时段池塘水温极值变小2℃,上下层水温差值减小2.5℃,能有效降低水温分层的风险;同时,微流水循环养殖可以有效提高池塘水温均衡度,微流水状态下全天均衡度平均值为0.893,较静水状态下的0.811提高了10.17%。验证了该系统的可行性及微流水循环养殖模式的有效性。

尹亮[3](2021)在《河蟹养殖水域的溶解氧建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养殖水域溶解氧的产生与消耗过程对于水草布局、人工增氧等具有重要的价值,因此研究溶解氧的机理模型非常重要。光合作用对于养殖水域溶解氧产生至关重要,但是文献上鲜有围绕光合作用建立养殖水域溶解氧机理模型。针对该问题,本文考虑了河蟹养殖水域的各种环境因素,考虑光合作用活动,研究了溶解氧的机理建模和增氧控制方案,具体工作如下:1.针对以水草为初级生产者的河蟹养殖池塘,建立了溶解氧系统动力学模型。综合考虑了水生大型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水气界面氧气交换、增氧机增氧、水柱和池底中有机物质氧化分解、河蟹的呼吸作用对溶解氧变化的影响,以常微分方程的形式建立了溶解氧系统动力学模型并模拟了蟹塘中溶解氧的变化情况,重点评估了水草和增氧机的增氧能力,通过灵敏度分析来衡量各参数对溶解氧数值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模型拟合值与实验值的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为7.8%。模拟结果显示,水草的光合作用是蟹塘中溶解氧的主要来源,占总产氧的88.2%,9.2%的氧气来自机械增氧,2.6%的氧气来自大气复氧。水体中有机物的分解消耗了86.9%的溶解氧,是溶解氧的主要消耗项,水草的呼吸作用消耗了约13.1%的氧气,而河蟹呼吸对溶解氧的消耗占比较小,不足总耗氧的0.1%。该模型探明了河蟹养殖水域的溶解氧产生和消耗机理。2.建立了河蟹养殖水域溶解氧的垂直分布模型。该垂直模型结合了溶解氧动力学模型,以扩散理论为基础,考虑了氧分子在水中的移动以及太阳辐射在水中的衰减,并模拟了不同参数值时水体溶解氧的分布与变化情况。在对采集到的溶解氧和水温多层数据进行数据修复后,利用多项式回归和Crank-Nicolson有限差分法来进行溶解氧数据的扩充和扩散方程的数值求解。通过模拟发现蟹塘底层水体中的溶解氧依赖于上层水体的补充,底层水体相较于上层水体更容易发生缺氧状况。当水体的消光系数增加、扩散系数减小或者沉积物浓度上升时,池底溶解氧浓度会有明显下降。结果表明,所建立的垂直模型可以正确反映出溶解氧的分层情况和变化趋势,该模型对揭示河蟹养殖池塘溶解氧的空间分布具有重要的意义。3.研究了基于神经网络PID(Proportional-Integral-Derivative Neural Network,PIDNN)的蟹塘溶解氧的自动控制方案。该控制方案利用全连接神经网络的误差反向传播自动更新权重矩阵,实现对传统PID控制器的三个参数kp、ki、kd的自动调整。利用加入动量项的梯度下降法进行参数更新,同时将溶解氧动态模中的机械增氧项参数进行优化,建立增氧机增氧速率与电机功率的关系式。仿真结果表明,在低太阳辐射条件下该控制方案可以将仿真值与溶解氧浓度设定值的RMSE误差控制在0.15以内,相比于传统的人工增氧控制方案PIDNN可以实现对溶解氧的实时、有效控制。本文所建立的溶解氧系统动力学模型为增氧管理和和河蟹养殖水域水草布局提供理论基础;溶解氧垂直模型有利于农户掌握溶解氧浓度的空间分布规律,有利于溶解氧传感器布点、精准预测;基于PIDNN的溶解氧控制方案降低了水体的低氧风险。

储兰璐[4](2021)在《EM菌对中华绒螯蟹非特异性免疫力和抗脂多糖毒性的研究》文中认为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是我国主要的淡水养殖经济动物之一。然而,在集约化人工饲养模式发展的过程中,多次爆发由细菌、病毒、立克次体等引起的多种疾病,导致惨重的经济损失,制约着我国中华绒螯蟹养殖业的良性发展。因此如何在保护和胁迫产业生态健康养殖的基础上防止应激和减轻应激的危害是当前研究的热点。EM菌是一种以乳酸菌、酵母菌、光合细菌、放线菌等通过发酵工艺培养的复合菌剂,能够利用有益微生物之间的协同作用,通过竞争排斥使得有益菌占优势,改善养殖环境,降低中华绒螯蟹的发病率。目前,尽管EM菌在水产养殖中已有较多的应用,但是鲜有关于EM菌对中华绒螯蟹养殖影响效果的报道,而EM菌对中华绒螯蟹免疫力影响的研究仍是空白。因此本研究以中华绒螯蟹为试验对象,在养殖过程中定期使用EM菌,从酶活和基因表达层面评估EM菌对中华绒螯蟹非特异性免疫力的影响,检验“EM菌的使用可以提高中华绒螯蟹的免疫力”的假说,分析EM菌调控中华绒螯蟹免疫力潜在的作用机制,以期为EM菌在中华绒螯蟹生态养殖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EM菌对中华绒鳌蟹血清生化指标、抗氧化功能及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本实验旨在分析EM菌对中华绒螯蟹各类血细胞数量、血清生化指标、抗氧化系统及免疫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半颗粒细胞(SGC)是中华绒螯蟹血细胞的主要类群,具有吞噬、包囊病原微生物的作用;EM菌诱导下,中华绒螯蟹SGC细胞略有升高,增强了其细胞免疫防御能力。EM菌能提高特定发育阶段中华绒螯蟹血清中过氧化氢酶(CAT)活力,降低丙二醛(MDA)的含量,增强中华绒螯蟹抵抗氧化应激的能力。EM菌组较低的血清谷丙转氨酶(ALT)的水平,表明较低的器官损伤;同时较高的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意味着免疫解毒能力的提升。综上所述,水体中添加EM菌有助于提高中华绒螯蟹抵抗氧化应激的能力,并能通过改变血细胞的数目和相关酶活性,增强中华绒螯蟹的非特异性免疫力。2.EM菌对中华绒螯蟹肝胰腺免疫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本研究以中华绒螯蟹为研究对象,在成蟹养殖过程中定期使用EM菌,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测定中华绒螯蟹肝胰腺Toll样受体基因及HSP90 m RNA表达量,分析了水体中添加EM菌对中华绒螯蟹肝胰腺免疫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EM菌对中华绒螯蟹肝胰腺免疫相关基因表达有一定的影响,EM菌能够诱导上调中华绒螯蟹肝胰腺免疫相关基因Toll2、Tube、Dorsal的表达,表明EM菌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机体对异物的识别能力,进而实现免疫机能的提高。此外,雄蟹肝胰腺中Toll2、Tube、HSP90的表达量均高于雌蟹,并且雄蟹和雌蟹对于EM菌的敏感度不同,雄蟹对EM菌的添加做出更为积极的响应,这表明EM菌对雄蟹的免疫力的激活作用高于雌蟹。EM菌组雄蟹HSP90的表达量显着上升,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显着,这与溶菌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变化趋势一致,说明HSP90基因表达的变化可能是由于高温导致的氧化应激引起的,HSP90表达的上调进一步促进了中华绒螯蟹体内各种酶活发生变化,调节防御应激损伤的能力,进而实现免疫机能的提高。3.EM菌对中华绒螯蟹抗脂多糖毒性的影响为研究水体中添加EM菌对中华绒螯蟹抗脂多糖毒性的影响,在水体中添加0、1g/L EM菌,用浓度为500μg/kg的脂多糖进行攻毒,于3、6、12、24、48h进行采样,检测中华绒螯蟹肝胰腺的抗氧化酶活、免疫酶活和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结果表明在注射脂多糖后,EM菌能够提高中华绒螯蟹肝胰腺CAT、GPX活性,一定程度上提高机体抗氧化和清除氧自由基的能力,起到抗脂多糖毒性的作用。EM菌能够提高AKP、ACP活性,对注射的脂多糖具有解毒作用,保护中华绒螯蟹的肝胰腺组织,降低中华绒螯蟹患病的风险。在注射脂多糖后,中华绒螯蟹的免疫系统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通过上调中华绒螯蟹免疫识别基因、免疫传导基因、免疫效应基因的表达,EM菌的添加对Toll通路和酚氧化酶原系统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中华绒螯蟹的肝胰腺组织。综上,本研究发现EM菌对中华绒螯蟹的先天免疫功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此过程中,通过提高CAT、GPX等抗氧化酶,ALP、ACP等免疫酶活性,以及上调Toll通路相关基因的表达,提高中华绒螯蟹抗应激抗氧化等非特异性免疫力。因此,本研究建议推广EM菌作为一种有益复合菌剂用于中华绒螯蟹养殖,以促进中华绒螯蟹养殖业的健康绿色发展。

陈雷雷,杜舟,胡庆松,黄春,李俊[5](2021)在《基于塘内循环自净的河蟹生态养殖系统设计与试验》文中研究表明为了提高河蟹养殖品质和养殖池塘水质净化能力,该研究提出了一种通过养殖池塘内部结构改造实现池塘水体内部循环自净的技术,并设计了一套针对河蟹的生态养殖系统。应用软围隔将养殖塘划分为两个相对独立的功能区(养殖区和自净区),设计了浮式气提推水装置和射流装置作为塘内水循环动力系统,在推水装置的作用下,养殖区的水体流入自净区,经过滤、吸附、杀菌及降温等环节重新回到养殖区,形成"九分养蟹一分养水"的河蟹循环自净生态养殖模式。在崇明宝岛蟹业面积约为9 600 m2的河蟹养殖池塘进行实施和试验,试验表明:合理配置气提推水装置可实现河蟹养殖池塘水体日循环2次以上;试验塘循环自净状态相较静水状态,水温均衡度提高10.17%,下层溶解氧水平提高18.57%,氨氮平均质量浓度下降19.2%;同时,养殖效果抽样对比显示试验塘200 g以上公蟹和150 g以上母蟹较对照塘分别增加了45%和35%。该研究设计的塘内循环自净的河蟹生态养殖系统能较好地净化养殖水体,有利于河蟹的生长,可为河蟹池塘生态高效养殖模式的构建和推广提供参考。

王世会[6](2020)在《中国沿海绒螯蟹种质资源挖掘、养殖性能和品质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绒螯蟹(Eriocheir sensu stricto),又称河蟹或大闸蟹,是东亚地区土着且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蟹类之一。尚不清楚不同水系野生绒螯蟹种质遗传特性,人工养殖条件下的养殖性能和品质特性。因此本文比较了不同水系野生绒螯蟹的遗传多样性,在相同/相似的养殖条件下比较了不同水系绒螯蟹的养殖性能、营养品质和风味品质差异,以期为中国沿海绒螯蟹种质资源挖掘和开发利用提供基础数据。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 长江、瓯江、闽江和南流江水系野生绒螯蟹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分析采用分子标记和线粒体COI标记分析了长江、瓯江、闽江和南流江水系野生绒螯蟹的遗传多样性和种群结构。结果表明:四水系野生群体的多态性信息含量PIC介于0.7827~0.8580之间,香农信息指数I介于2.0722~2.4088之间;单倍型多样性h介于0.52101~0.87097之间,核苷酸多样性π介于0.00139~0.02796之间,四水系野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均较高。不论是微卫星还是线粒体标记分析,南流江种群与长江、瓯江和闽江种群均存在中等程度的遗传分化;瓶颈效应分析表明在符号检测和Wilcoxon符号检验的SMM模型下,四水系绒螯蟹种群均经历了瓶颈效应;遗传结构分析表明南流江种群独立于长江、瓯江和闽江种群。综上,通过微卫星和线粒体COI标记分析,四水系野生绒螯蟹均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遗传分化程度与地理距离相一致,瓯江和闽江种群更接近长江种群,而与南流江种群遗传距离较远。本研究为绒螯蟹种质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了基础资料。2. 辽河、长江、瓯江和闽江水系绒螯蟹F1养殖性能比较通过养殖实验和解剖相结合的方法,系统地评估了辽河、长江、瓯江和闽江水系绒螯蟹F1在扣蟹阶段生长性能、早熟率、成活率、产量和饲料系数,成蟹阶段生长性能、生殖蜕壳、性腺发育、成活率、产量和饲料系数。结果表明:(1)在扣蟹养殖阶段,四水系扣蟹的平均体重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但终体重以长江扣蟹最高。8-10月和10-11月四水系扣蟹的增重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辽河扣蟹无早熟个体,其余三水系扣蟹存在一定早熟率,且差异显着(P<0.05)。辽河扣蟹成活率和产量最高,饲料系数最低,而闽江扣蟹成活率和产量最低,饲料系数最高。(2)在成蟹养殖阶段,生长前期(3-7月)辽河蟹平均体重最高,生长后期(9-11月)长江蟹平均体重最高。3-5月和7-9月闽江蟹的WGR和SGR略高于辽河蟹和长江蟹。9月末雌体全部完成生殖蜕壳,而雄体则持续到10月。9-11月闽江蟹性腺指数GSI增量最高,但11月长江蟹GSI最高。长江蟹成活率和产量均最高,饲料系数最低。就终体重分布而言,长江雌体大规格(≥150.00 g/只)比例最高,辽河雄体大规格(≥200.00 g/只)比例最高,但不同水系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综合判断,在长江流域长江蟹养殖性能最优,闽江蟹性腺发育最晚,但性腺发育速度较快。这些研究结果将为绒螯蟹种质资源开发和保护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3. 中华绒螯蟹1龄性早熟自交和1龄性早熟与2龄正常成熟杂交F1养殖性能及可食率比较本研究构建了1龄性早熟自交家系(PI)和1龄性早熟与2龄正常成熟杂交家系(PHN),综合评估其养殖性能和可食率。结果表明:(1)在扣蟹养殖阶段,PI组F1扣蟹平均体重始终大于PHN组;PI组F1雌体的WGR、SGR和早熟率均高于PHN组,雄体则较低,但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PI组F1雌体成活率显着低于PHN组(P<0.05),雄体略低于PHN组;PHN组总产量较高,但无显着差异(P>0.05)。扣蟹终体重呈正态分布,3.00~8.99 g终体重扣蟹比例较高。(2)在成蟹养殖阶段,生长前期(3-5月)PI组平均体重低于PHN组,生长后期(7-9月)则以PI组为高;3-5月和7-9月PHN组F1WGR和SGR均高于PI组,而5-7月则以PI组为高;PI组F1生殖蜕壳和性腺发育略早于PHN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总体来看,PI组F1成活率和产量均高于PHN组,但饲料系数显着低于PHN组(P<0.05);PHN组F1体重<125.00 g和≥250.00 g的成蟹百分比较高,两组体重<125.00g的成蟹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3)就总可食率TEY而言,PI组F1TEY高于PHN组;就肥满度CF而言,PI组F1雌体高于PHN组,雄体则较低,但两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综上,1龄早熟自交组F1具有扣蟹平均体重大、早熟率略高,成蟹生殖蜕壳较早、成活率和产量高的特点;而1龄早熟与2龄正常成熟杂交组F1则具有扣蟹成活率和产量高,成蟹生殖蜕壳略晚、饲料系数低的特点。4. 辽河、长江和闽江水系人工养殖绒螯蟹成蟹品质比较采用养殖实验、解剖、生化组成分析、脂肪酸分析和游离氨基酸分析等方法,系统地比较了辽河、长江和闽江水系人工养殖绒螯蟹成蟹的肥满度、总可食率、可食组织脂肪酸和游离氨基酸组成。结果表明:(1)除三水系雌体GSI和雄体CF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外,HSI和MY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2)三水系绒螯蟹成蟹常规营养组成较为相近,除雌体肝胰腺中粗蛋白,雄体性腺中水分和总脂,肝胰腺中总脂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外,其余指标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3)在相同/相似的养殖条件下,辽河种群雌体肝胰腺和性腺中C22:6n3(DHA)、C20:5n3(EPA)、高不饱和脂肪酸HUFA和n-3/n-6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均显着高于长江和闽江种群(P<0.05);长江种群雌体肌肉中C18:2n6、C20:2n6以及则要显着高于辽河和闽江种群(P<0.05);闽江种群雌体肌肉中DHA、雄体EPA和HUFA显着高于辽河和长江种群(P<0.05)。(4)辽河种群雄体性腺中牛磺酸Tau、色氨酸Trp和雌体肌肉中苏氨酸Thr显着高于长江和闽江种群(P<0.05);长江种群雌体肌肉中丙氨酸Ala显着高于辽河和闽江种群(P<0.05);闽江种群雌体性腺中天冬酰胺Asn、丝氨酸Ser、异亮氨酸Ile和雄体肌肉中谷氨酰胺Gln均显着高于辽河和长江种群(P<0.05)。性腺中主要呈味氨基酸为谷氨酸Glu和精氨酸Arg,肌肉主要呈味氨基酸为Glu、甘氨酸Gly、Ala和Arg。综上,三水系成蟹可食组织中脂肪酸和游离氨基酸含量较为接近,但不同水系间DHA、EPA等脂肪酸和Tau、Trp、Thr等游离氨基酸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这可能与种质遗传特性有关。

沈玺钦[7](2020)在《银川大型稻蟹共生和水产养殖耦合系统水质和稻蟹生长研究》文中提出稻渔综合种养在新的时代有了新的要求。水稻方面种植既要求产量品质,又要求节省减肥,去除养殖尾水的氮、磷等营养;渔业方面养殖既要求高品高产,又要求减少投喂。本文从大型稻蟹共生和水产养殖耦合系统养殖鱼塘水质、大型稻蟹共生和水产养殖耦合系统稻蟹共生水质、大型稻蟹共生和水产养殖耦合系统水稻生长研究和大型稻蟹共生和水产养殖耦合系统中华绒螯蟹成熟群体生殖特征与条件状况等多个方面阐述新时代稻渔综合种养的基本方法,本质要求。一、大型稻蟹共生——水产养殖耦合系统水质研究。面对现代渔业绿色发展的新格局,在银川市贺兰县光明渔村应用陆基生态渔场技术开展了稻蟹共生和水产养殖耦合系统生态应用。应用水质分析仪对系统内的部分水质指标进行检测,系统阐述了光明渔村养殖鱼塘系统、稻蟹共生系统和循环沟渠净化系统(稻田-池塘复合统)的水质变化规律。精养鱼塘系统:平均氨氮浓度从总进水口的0.793mg/L上升到总出水口的1.553mg/L,亚硝酸盐平均浓度从总进水口的0.094mg/L上升到总出水口的0.226mg/L。稻蟹共生系统:氨氮浓度从进水口的0.42mg/L降低到出水口的0.13mg/L,净化效率达到69.05%,磷酸盐含量进水口浓度低,出水浓度高,边沟中由于扰动,磷酸盐浓度相对较高,而氨氮浓度相对较低,田中间的氨氮、磷酸盐浓度相对中等。沟渠循环净化系统:平均氨氮含量从1.247mg/L降低到0.363mg/L,磷酸盐平均含量从0.203mg/L降低到0.01mg/L。8月生产旺季稻蟹共生系统稻田环沟的悬浮有机物浓度:8月2日各个稻田环沟悬浮有机物的平均浓度为127.45mg/L,8月6日各个稻田环沟悬浮有机物的平均浓度为20.36mg/L,8月30日稻田退水前各个稻田环沟悬浮有机物的平均浓度为85mg/L。8月生产旺季稻蟹共生系统稻田环沟水质:亚硝酸盐浓度始终保持较低水平,多次测得0mg/L,各田块环沟平均氨氮浓度为0.105mg/L,平均磷酸盐浓度为0.04mg/L。清水输入鱼塘,鱼塘排出了大量肥水通过沟渠进入稻田中,经沟渠和稻田净化后的清水再次注入鱼塘,使得整个系统水质得到改善,生产效率以及产量因此大大提高。表明该模式有助于实现水稻种植和水产养殖两种产业的协调发展,减少养殖尾水排放,实现养殖污染资源化。二、大型稻蟹共生——水产养殖耦合系统水稻生长研究。在不同情况下稻田的灌溉模式影响了水稻的生长以及产量。实验分为每隔5d灌溉一次鱼塘水,每隔7d灌溉一次鱼塘水以及不灌溉鱼塘水。水稻种植品种为“吉宏6号”,水稻平均亩产1089.93斤,总体旱田亩产高于水田,不同灌溉周期亩产5d灌溉一次>7d灌溉一次>不灌溉鱼塘水。地上部分生物量旱田大于水田,旱田水稻生物量到成熟期平均达到115.86g/穴,而水田水稻生物量在成熟期平均值只有55.04g/穴。7号田和11号田为每隔5d灌溉一次,生物量在同比于其它水田较高,平均值达到68.9g/穴。各田块秆长在抽穗期过后便不再增长,相对于其它指标,秆长在抽穗期过后还算比较稳定。各个田块株高在抽穗期达到峰值,抽穗期之后略有减少。水稻秆基部外径在抽穗期达到峰值,抽穗期到成熟期略有减少。灰色关联度分布在0.576-0.907之间,各水稻根茎秆构成因子与水稻产量关联度由强到弱排序依次为:根长(0.907)>秆基部外径(0.863)=穗基部外径(0.863)>秆长(0.846)>株高(0.829)>穗长(0.776),根长是与水稻产量关联度最大的根茎秆构成因子,穗长是与水稻产量关联度最小的根茎秆构成因子;水稻产量构成因子与水稻产量关联度由强到弱排序依次为:有效穗数(0.869)>穗粒数(0.847)>生物量(0.813)>结实率(0.806)>千粒重(0.759)>每公顷穴数(0.715)>根干重(0.625)>成穗率(0.576),有效穗数是与水稻产量关联度最大的产量构成因子,成穗率是与水稻产量关联度最小的产量构成因子。三、为了探求大型稻蟹共生——水产养殖耦合系统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成熟阶段的生殖特征,在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贺兰县光明渔村采用了统计学、资源生物学等相关研究方法分析了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贺兰县光明渔村中稻田养蟹基地稻田中华绒螯蟹性腺、肝胰腺、条件指数,以了解目前银川地区中华绒螯蟹养殖成熟群体的生长生殖特征。结果表明,2019年基地稻田产量大但规格偏小,这主要受当年气温偏低且采用不投料的粗放养殖模式所致。头胸甲宽主要分布在32-61mm之间,头胸甲长分布在37-59mm之间,体重在22-101g之间。10月24日中华绒螯蟹头胸甲宽主要分布在35-50mm,而11月20日主要分布在35-55mm。中华绒螯蟹头胸甲长10月24日主要分布在40-50mm,而11月20日则各区间都有一定分布。10月24日中华绒螯蟹体重主要分布在20-50g,而11月20日在20-65g各个组里相对更平均的分布。整体上有趋于平均的趋势。中华绒螯蟹体重与头胸甲宽呈幂函数关系,雄性y=0.001x2.8875,R2=0.8877,雌性y=0.0016x2.7204,R2=0.9315。中华绒螯蟹头胸甲长与头胸甲宽呈线性关系,雄性CW=0.9017CL+0.5638,R2=0.9759,雌性CW=0.9466CL-1.1013,R2=0.9377。中华绒螯蟹头胸甲长与体重呈幂函数关系,雄性W=0.0006CL2.9316,R2=0.233,雌性W=0.0007CL2.8717,R2=0.9363。中华绒螯蟹头胸甲宽与肝胰腺重呈线性关系,雄性:HW=0.2351CW-7.5852,R2=0.8117,雌性HW=0.0904CW-1.9197,R2=0.2305。肝体指数与头胸甲宽呈线性关系,雄性为正相关,雌性为负相关。雄性HIS=0.1064CW-0.3422,R2=0.3102,雌性HIS=-0.0993CW+8.6023,R2=0.0538。输精管重和肝胰腺重呈指数函数关系,HW=0.8129e0.8991VW,R2=0.602。肝胰腺重与卵巢湿重呈二次函数关系HW=0.0581OW2-0.2266OW+1.835,R2=0.1075。四、大型稻蟹共生——水产养殖耦合系统产量分析。水稻亩产量总体上旱田高于水田,这是由于种植模式不同的原因。有的水田水稻产量不高但是因为放养中华绒螯蟹,故亩产值较高,养殖中华绒螯蟹是让农民增加收入的较好的办法,3号田的亩产值可以达到1号旱田的两倍,达到8294.71元/667m2。将2019年全场各个品种产量归总,总计鱼产量为44.78万kg;水稻总产量286552kg,中华绒螯蟹总产量5078.5kg。水产品产量和水稻产量的比值为1:1.43。俗称“1斤鱼:1.5斤稻”模式。也就是亩产1430斤稻,耦合集约水产养殖系统产鱼亩产1000斤。鱼塘面积和稻田面积比是290:776,即养殖面积占27%左右。本研究的创新点是将传统的稻渔综合种养进行突破提升,在水循环、精养鱼塘系统营养物质去除、稻蟹共生系统营养物质吸收、稻渔综合种养水稻生长规律、稻蟹共生模式下中华绒螯蟹成熟群体生殖特征与条件状况方面进行了研究总结,归纳出宁夏地区的生产规律,从而对来年的生产科研进行指导,对宁夏地区的稻渔综合种养推广做出一定的贡献。精养鱼塘中营养物质的排出能够减缓水体老化和富营养化,养殖尾水灌溉进稻田使得秧苗更加粗壮同时又净化了水体,循环用的生态沟渠缓冲了养殖尾水营养物质的高浓度,中华绒螯蟹在西北地区特殊的养殖气候与养殖地位对于中华绒螯蟹的生殖特征条件影响。在夯实基础的条件下我们对精养鱼塘水质调控、稻田生态功能、水稻减少施肥、中华绒螯蟹较少投喂进行了创新,在宁夏回族自治区这个西北地区做一个先行者、开拓者。在创新的基础上我们加大科学研究,将基础研究做踏实,在基础水化学的测定、水稻基本生长指标的测定、中华绒螯蟹基础生物学指标的测定,水循环效率等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初步揭示该复合系统的耦合和循环机制。

肖楚康[8](2019)在《固城湖围垦区中华绒螯蟹池塘养殖生态条件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1.不同底质处理方法对投放螺蛳前河蟹养殖池塘水质与养殖产量的影响在养殖实践的基础下,通过塘口实践检测的方式检测记录菊酯类或者杀虫剂类农药消毒清塘、普通消毒剂(漂白粉或三氯制剂)清塘、用生石灰泡塘三种不同的底质改良方法对于养殖塘口投放螺蛳前水质指标及养殖产量的影响。养殖结果表明:1.使用菊酯类、农药类清塘的试验组亚硝酸盐、氨态氮指标显着高于其他两个试验组(P<0.05);使用菊酯类、农药类清塘的试验组的pH值和D.O值显着低于其他两个试验组(P<0.05)。2.使用菊酯类、农药类清塘的试验组的产量显着低于其他两个试验组(P<0.05)。研究结果表明三种不同处理组情况下,普通消毒剂(漂白粉或三氯制剂)清塘的养殖条件中投放螺蛳前水质指标和最终养殖产量均要优于其他两个试验处理组。2.放养密度对于成蟹养殖效益的影响基于相同养殖环境的情况下,研究了800只/667 m2、1000只/667 m2、1200只/667 m2三种不同密度组对于养殖产量、养殖成本及养殖效益的影响。养殖结果表明:单位667 m2面积中三种不同的密度试验组的养殖产量均有显着差异(P<0.05),其中养殖产量以及养殖成本最高的为1200只/667 m2密度处理组。研究结果表明:综合养殖成本、产量等可分析出1000只/667 m2密度试验组的养殖效益最佳。3.水草种植对于成蟹池塘水质与养殖效益的影响基于相同养殖环境的情况下,研究了全塘伊乐藻、全塘轮叶黑藻、坂田种植轮叶黑藻且环沟种植伊乐藻三种不同试验组对于河蟹池塘水质指标及养殖效益的影响。养殖结果表明:1.全塘伊乐藻试验组pH值和氨态氮含量均和其它两个试验组显着不同(P<0.05);2.全塘伊乐藻试验组养殖存活率和养殖产量均和其他两个试验组有显着不同(P<0.05)。研究结果表明:环沟种植伊乐藻、坂田种植轮叶黑藻的水草模式河蟹上坂田前水质指标和最终养殖效益均要优于其它水草种植模式。4.螺蛳投放对河蟹池塘水质与水草长势的影响基于相同养殖环境下,研究了3月中旬(3月15日-3月17日)、4月初(4月4日-4月7日)、四月中旬(4月17日-4月18日)三种不同时间段投放螺蛳对于池塘水草长势以及有益浮游生物量的影响。养殖结果表示:1.三月中旬投放螺蛳的试验组氨氮、亚硝酸盐均值显着高于其他两个试验组(P<0.05);pH、DO值4月中下旬投放螺蛳试验组高于其他两个试验组(P<0.05)。2.通过显微镜观察发现4月下旬试验组在试验期间的均有益浮游生物量显着高于其他两个试验组(P<0.05)。3.3月中旬投放螺蛳试验组水草增速明显低于其他两个试验组;3月中旬投螺试验组的养殖产量显着低于其他两个试验组(P<0.05)。试验结果表明:螺蛳投放时间对于河蟹养殖最大的影响是水草的生长情况,固城湖围垦地区河蟹养殖的投螺时间不宜过早,4月中旬左右投放螺蛳的试验组水草以及水质情况明显优于其它试验组。5.不同增氧方式对池塘溶氧与河蟹养殖成活的影响基于相同养殖环境,研究了水泵增氧、微孔增氧机增氧、水车式增氧机增氧三种不同增氧方式对于蟹塘不良天气溶解氧变化以及抗应激反应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1.在高浓度的10%聚维酮碘刺激下,水泵增氧试验组的死亡数量显着高于其他两个试验组。2.不良天气中水泵增氧试验组的早晚溶解氧差显着高于其他两个试验组。研究结果表明:水泵增氧是无法满足池塘增氧要求的,其造成的低溶氧胁迫最大;微孔增氧设备一定程度能够提高水体的溶解氧,但是其增氧效能不高,无法满足恶劣天气的池塘溶氧需要;水车式增氧机能够有效的保证水体溶解氧的稳定性,减少养殖动物受到应激的胁迫。

葛永春,成永旭,吴旭干[9](2018)在《福建省连江地区河蟹池塘养殖试验》文中研究表明本试验初次尝试在福建省连江县池塘养殖中华绒螯蟹,跟踪并统计了河蟹在养殖过程中的生长性能、规格分布和最终产量,并对该地区河蟹养殖进行了经济效益分析。结果表明:连江县池塘养殖河蟹的最终规格和成活率虽低于大部分长江流域池塘养殖河蟹,但仍可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因此在当地发展河蟹养殖,前景可期。

孙文通,唐春,马旭洲,李星星,王武[10](2015)在《桂林地区池塘生态养蟹水环境及河蟹生长初探》文中研究表明为研究桂林地区池塘生态养蟹的可行性,随机选取3个池塘,分析池塘上、下层水和水源水的水质以及河蟹的生长情况。结果表明:河蟹生长期第1次和第4次蜕壳时,池塘水的pH显着高于水源水(P<0.05);第1次和第3次蜕壳时,上层水的pH显着高于下层水(P<0.05)。第1、第2次和第4次蜕壳时,池塘水的溶氧量(DO)显着高于水源水(P<0.05);第1次和第4次蜕壳时,上层水的溶氧量显着高于下层水(P<0.05)。池塘水的总氮含量与水源水差异不显着(P>0.05),上、下层水的总氮(TN)含量差异也不显着(P>0.05)。在河蟹4次蜕壳过程中,池塘水总磷含量显着低于水源水(P<0.05);第1次和第2次蜕壳时,下层水总磷含量显着高于上层水(P<0.05)。桂林地区养蟹的水源水基本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Ⅲ类标准,除氨氮和总氮含量偏高外,其它水质指标基本适合河蟹的生长。除氨氮和总氮含量偏高外,池塘生态养蟹废水的水质指标基本符合淡水池塘养殖水排放要求(SC/T 9101—2007)一级标准。成蟹的平均体质量,雄蟹为(195.46±5.73)g,雌蟹为(153.25±4.89)g,基本上达到了"雄四雌三"的优质蟹标准。雄蟹成活率为(23.40±2.10)%,雌蟹为(25.20±1.98)%。

二、池塘养殖河蟹试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池塘养殖河蟹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多营养级池塘养殖系统设计与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 系统设计
    1.1 设计思路
    1.2 系统设计与构建
2 材料与方法
    2.1 水体流态特征研究
        2.1.1 系统全域流动特性计算机数值模拟
        2.1.2 草鱼养殖池水体流动特性计算机数值模拟
    2.2 水质调控效果研究
    2.3 水质测试方法
3 结果
    3.1 水体流态特征
        3.1.1 全域流动特性计算机数值模拟结果
        3.1.2 单个草鱼养殖池的流动特性
    3.2 水质调控效果
        3.2.1 总氮质量浓度
        3.2.2 总磷质量浓度
        3.2.3 COD质量浓度
4 讨论
    4.1 多营养级池塘养殖系统的水体流态特征
    4.2 多营养级池塘养殖系统的水质调控效果
5 结论

(2)河蟹养殖池塘多层水温实时监测系统设计与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 微流水循环生态养蟹模式
2 河蟹养殖池塘多层温度监控系统的设计
3 微流水循环养殖多层温度监控试验及分析
    3.1 试验塘及多层温度监控装置布置概况
    3.2 试验周期及对照组选择
    3.3 全天温度波动情况分析
    3.4 养殖池塘温度均衡性分析
4 结论

(3)河蟹养殖水域的溶解氧建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水质机理建模研究进展
        1.2.2 增氧优化研究
    1.3 本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水草为主要生产者的溶解氧系统动力学建模
    2.1 引言
    2.2 模型的建立
        2.2.1 溶解氧动力学模型总体结构
        2.2.2 动态过程
        2.2.3 模型数值解与参数校正
        2.2.4 模型评价指标
        2.2.5 灵敏度分析
    2.3 实验方法
        2.3.1 数据采集地点
        2.3.2 实验方案
    2.4 结果分析与讨论
        2.4.1 模型仿真结果
        2.4.2 灵敏度分析
        2.4.3 水草和增氧机增氧能力分析
        2.4.4 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扩散理论的溶解氧垂直分布模型建立研究
    3.1 引言
    3.2 溶解氧垂直分布模型的建立
        3.2.1 池塘垂直结构
        3.2.2 氧分子扩散方程的建立
        3.2.3 垂直分布模型边界条件
        3.2.4 有限差分方法
    3.3 实验数据分析
        3.3.1 实验数据获取
        3.3.2 溶解氧数据修复
        3.3.3 溶解氧数据扩充
    3.4 结果分析与讨论
        3.4.1 模型仿真结果
        3.4.2 不同消光系数对溶解氧的影响
        3.4.3 不同扩散系数对溶解氧的影响
        3.4.4 沉积物对溶解氧的影响
        3.4.5 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PIDNN的溶解氧控制方案设计
    4.1 引言
    4.2 神经网络PID控制器
        4.2.1 正向传播过程
        4.2.2 参数更新
    4.3 增氧机参数优化
    4.4 试验方法与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4)EM菌对中华绒螯蟹非特异性免疫力和抗脂多糖毒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1 中华绒螯蟹的概况
        1.1.1 生物学特征
        1.1.2 我国河蟹养殖现状
        1.1.3 影响中华绒螯蟹生长的主要因素
        1.1.4 养殖中存在的问题
    1.2 中华绒螯蟹的免疫系统研究进展
        1.2.1 免疫防御系统
        1.2.2 免疫系统的分子机制
    1.3 微生态制剂研究进展
        1.3.1 微生态制剂定义与分类
        1.3.2 常见微生态制剂的功能
        1.3.3 微生态制剂的作用机制
        1.3.4 微生态制剂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及存在的问题
    1.4 EM菌的研究进展
        1.4.1 定义
        1.4.2 应用及存在的问题
    1.5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2章 EM菌对中华绒鳌蟹血清生化指标、抗氧化功能及非特异性免疫力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分组
        2.1.3 样品采集与处理
        2.1.4 指标检测
        2.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2.2 结果
        2.2.1 EM菌对中华绒螯蟹血细胞组成的影响
        2.2.2 EM菌对中华绒螯蟹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2.2.3 EM菌对中华绒螯蟹血清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2.2.4 EM菌对中华绒螯蟹血清免疫指标的影响
    2.3 讨论
        2.3.1 EM菌对中华绒螯蟹血细胞组成的影响
        2.3.2 EM菌对中华绒螯蟹生化指标的影响
        2.3.3 EM菌对中华绒螯蟹血清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2.3.4 EM菌对中华绒螯蟹血清免疫指标的影响
    2.4 小结
第3章 水体中添加EM菌对中华绒螯蟹肝胰腺免疫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分组
        3.1.3 样品采集与处理
        3.1.4 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量分析
        3.1.5 数据处理
    3.2 实验结果
        3.2.1 EM菌对中华绒螯蟹肝胰腺免疫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3.3 讨论
        3.3.1 EM菌对中华绒螯蟹肝胰腺免疫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3.4 小结
第4章 水体中添加EM菌对中华绒螯蟹抗脂多糖毒性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用蟹
        4.1.2 实验设计及样品采集
        4.1.3 酶活测定
        4.1.4 肝胰腺基因表达分析
        4.1.5 数据分析
    4.2 结果
        4.2.1 EM菌对脂多糖注射后中华绒螯蟹抗氧化酶活的影响
        4.2.2 EM菌对脂多糖注射后中华绒螯蟹免疫酶活的影响
        4.2.3 EM菌对脂多糖注射后中华绒螯蟹免疫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4.3 讨论
        4.3.1 EM菌对脂多糖注射后中华绒螯蟹抗氧化酶活的影响
        4.3.2 EM菌对脂多糖注射后中华绒螯蟹免疫酶活的影响
        4.3.3 EM菌对脂多糖注射后中华绒螯蟹免疫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4.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中国沿海绒螯蟹种质资源挖掘、养殖性能和品质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中国沿海绒螯蟹种质资源评价研究进展
    1.1 形态学评价
    1.2 遗传多样性评价
        1.2.1 细胞核基因组DNA标记
        1.2.2 线粒体基因组DNA标记
    1.3 养殖性能评价
    1.4 品质评价
        1.4.1 营养品质评价
        1.4.2 风味品质评价
        1.4.3 色泽品质评价
第二章 长江、瓯江、闽江和南流江水系野生绒螯蟹遗传多样性比较
    2.1 材料
        2.1.1 实验材料
        2.1.2 主要试剂耗材和仪器
    2.2 方法
        2.2.1 基因组DNA提取
        2.2.2 总DNA质量检测
        2.2.3 聚合酶链式反应
        2.2.4 数据处理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微卫星位点多态性及群体遗传多样性
        2.3.2 线粒体COI基因标记群体遗传多样性
        2.3.3 微卫星标记群体遗传分化
        2.3.4 线粒体COI标记群体遗传分化
        2.3.5 瓶颈效应分析
        2.3.6 遗传结构分析
    2.4 讨论
        2.4.1 遗传多样性
        2.4.2 遗传分化
        2.4.3 瓶颈效应与遗传结构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辽河、长江、瓯江和闽江水系绒螯蟹F1养殖性能比较
    3.1 材料
    3.2 方法
        3.2.1 扣蟹阶段养殖管理
        3.2.2 成蟹阶段养殖管理
        3.2.3 扣蟹养殖性能测定
        3.2.4 成蟹养殖性能测定
        3.2.5 数据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扣蟹阶段养殖性能
        3.3.2 成蟹阶段养殖性能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华绒螯蟹1龄性早熟自交和1龄性早熟与2龄正常成熟杂交F1养殖性能及可食率比较
    4.1 材料
    4.2 方法
        4.2.1 扣蟹阶段养殖管理
        4.2.2 成蟹阶段养殖管理
        4.2.3 扣蟹养殖性能测定
        4.2.4 成蟹养殖性能测定
        4.2.5 数据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扣蟹阶段养殖性能
        4.3.2 成蟹阶段养殖性能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辽河、长江和闽江水系人工养殖绒螯蟹成蟹品质比较
    5.1 材料
        5.1.1 实验材料
        5.1.2 主要试剂耗材和仪器
    5.2 方法
        5.2.1 肥满度和总可食率测定
        5.2.2 常规营养成分测定
        5.2.3 脂肪酸组成测定
        5.2.4 游离氨基酸组成测定
        5.2.5 数据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总可食率和肥满度比较
        5.3.2 可食组织常规营养成分比较
        5.3.3 可食组织脂肪酸组成比较
        5.3.4 可食组织游离氨基酸组成及呈味强度比较
    5.4 讨论
        5.4.1 肥满度、总可食率和常规营养成分比较
        5.4.2 可食组织中脂肪酸和游离氨基酸含量比较
    5.5 本章小结
小结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7)银川大型稻蟹共生和水产养殖耦合系统水质和稻蟹生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稻渔综合种养研究背景
    1.2 稻渔共作系统研究
        1.2.1 稻鱼共生进展研究
        1.2.2 稻蟹共生进展研究
        1.2.3 稻虾共作进展研究
    1.3 精养鱼塘水质研究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 创新点
第二章 大型稻蟹共生—水产养殖耦合系统鱼塘水质变化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条件
        2.1.2 精养鱼塘系统
        2.1.3 养殖鱼塘系统水质检测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精养鱼塘氨氮、磷酸盐和亚硝酸盐的变化规律
        2.2.2 养殖鱼塘系统总进出水口氨氮变化规律
        2.2.3 流水槽氨氮、磷酸盐和亚硝酸盐的变化规律
        2.2.4 精养鱼塘系统中典型鱼塘进出水口悬浮有机物含量变化
    2.3 讨论
第三章 大型稻蟹共生—水产养殖耦合系统稻蟹共生系统水质变化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稻蟹共生系统
        3.1.2 循环沟渠系统
        3.1.3 稻蟹共生系统水质检测
        3.1.4 循环沟渠系统水质检测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稻蟹共生系统水质变化规律
        3.2.2 循环沟渠系统水质变化规律
        3.2.3 稻蟹共生稻田环沟悬浮有机物浓度
        3.2.4 稻蟹共生8月生产旺季稻田环沟水质
    3.3 讨论
第四章 大型稻蟹共生—水产养殖耦合系统中水稻生长的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条件
        4.1.2 实验设计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各稻田地面上部生物量、秆长、株高、秆基部外径动态变化
        4.2.2 水稻产量与水稻根茎秆构成因子、产量构成因素关系
    4.3 .讨论
        4.3.1 稻蟹共生水稻生长指标的探讨
        4.3.2 .灌溉鱼塘水对水稻的影响
        4.3.3 稻蟹共生中水稻根茎秆、产量构成因子分析
第五章 大型稻蟹共作—水产养殖耦合系统中华绒螯蟹成熟阶段生长生殖特征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中华绒螯蟹体长的分布变化
        5.2.2 中华绒螯蟹体重的分布变化
        5.2.3 中华绒螯蟹体长和体重的关系
        5.2.4 成熟阶段中华绒螯蟹肝胰腺变化
        5.2.5 成熟阶段中华绒螯蟹条件指数变化
    5.3 讨论
第六章 大型稻蟹共生—水产养殖耦合系统产量分析
    6.1 .材料与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3 讨论
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7.1 大型稻蟹共生——水产养殖耦合系统养殖鱼塘水质研究
    7.2 大型稻蟹共生——水产养殖耦合系统稻蟹共生水质研究
    7.3 大型稻蟹共生——水产养殖耦合系统中水稻生长的研究
    7.4 大型稻蟹共生——水产养殖耦合系统中华绒螯蟹成熟阶段生长生殖特征研究
    7.5 大型稻蟹共生——水产养殖耦合系统产量分析研究
    7.6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固城湖围垦区中华绒螯蟹池塘养殖生态条件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1章 文献综述及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1 生物学特征及其习性
    1.2 中华绒螯蟹的生活史及苗种发展
        1.2.1 中华绒螯蟹的生活史
        1.2.2 苗种发展
    1.3 我国中华绒螯蟹的发展史
    1.4 影响中华绒螯蟹池塘养殖效益的若干重要因素
        1.4.1 底质
        1.4.2 放养密度
        1.4.3 水草
        1.4.4 螺蛳投放
        1.4.5 水位及溶解氧
        1.4.6 青苔与蓝藻
        1.4.7 饲料投喂
        1.4.8 适当混养
    1.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2章 不同底质处理方法对投放螺蛳前河蟹养殖池塘水质指标与养殖产量的影响
    2.1 试验地点及条件
    2.2 试验材料及方法
        2.2.1 材料
        2.2.2 试验方法
    2.3 数据采集
    2.4 结果分析
    2.5 讨论
第3章 放养密度对成蟹养殖效益的影响
    3.1 试验地点及条件
    3.2 试验方法
    3.3 数据采集
    3.4 结果
    3.5 讨论
第4章 水草种植对成蟹池塘水质与养殖效益的影响
    4.1 试验地点及条件
    4.2 试验方法
    4.3 数据采集
    4.4 结果
    4.5 讨论
第5章 螺蛳投放对河蟹池塘水质与水草长势的影响
    5.1 试验地点及条件
    5.2 试验方法
    5.3 数据采集
    5.4 结果
    5.5 讨论
第6章 不同增氧方式对河蟹养殖成活与抗应激能力的影响
    6.1 试验地点及条件
    6.2 试验方法
    6.3 数据采集
    6.4 结果
    6.5 讨论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9)福建省连江地区河蟹池塘养殖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一、材料方法
    (一) 池塘条件和蟹种投放
    (二) 养殖管理
        1. 饲料投喂
        2. 水草管理
        3. 水质调控
    (三) 数据采集
        1. 生长情况
        2. 产量、成活率和饲料系数
        3. 规格分级
    (四) 数据分析
二、结果分析
    (一) 生长情况
    (二) 规格分级
    (三) 养殖效果和经济效益
三、小结
    (一) 生长情况
    (二) 养殖效果和经济分析

(10)桂林地区池塘生态养蟹水环境及河蟹生长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和方法
    1.1试验时间和地点
    1.2试验材料
    1.3试验设置及管理
        1.3.1试验设计
        1.3.2日常管理
    1.4池塘水样采集及分析方法
    1.5池塘水环境评价标准的选择
2结果和分析
    2.1池塘生态养蟹水环境的总体评估
    2.2溶氧量、温度和pH的变化规律
    2.3氨氮、亚硝酸盐、硝酸盐、总氮、磷酸盐、总磷和硬度等的变化规律
        2.3.1氨氮的变化规律
        2.3.2亚硝酸盐的变化规律
        2.3.3硝酸盐的变化规律
        2.3.4总氮的变化规律
        2.3.5磷酸盐的变化规律
        2.3.6总磷的变化规律
        2.3.7池塘水和水源水硬度的变化规律
    2.4河蟹生长情况
3讨论
    3.1桂林池塘生态养蟹整体水环境评估
    3.2河蟹生长情况
    3.3河蟹生长和蜕壳时期的危害生物

四、池塘养殖河蟹试验(论文参考文献)

  • [1]多营养级池塘养殖系统设计与试验[J]. 车轩,田昌凤,张俊,朱林,刘兴国,周寅,陈晓龙. 渔业现代化, 2021(04)
  • [2]河蟹养殖池塘多层水温实时监测系统设计与试验[J]. 陈雷雷,杜舟,李俊,胡庆松. 渔业现代化, 2021(03)
  • [3]河蟹养殖水域的溶解氧建模研究[D]. 尹亮. 江南大学, 2021(01)
  • [4]EM菌对中华绒螯蟹非特异性免疫力和抗脂多糖毒性的研究[D]. 储兰璐. 上海海洋大学, 2021(01)
  • [5]基于塘内循环自净的河蟹生态养殖系统设计与试验[J]. 陈雷雷,杜舟,胡庆松,黄春,李俊. 农业工程学报, 2021(07)
  • [6]中国沿海绒螯蟹种质资源挖掘、养殖性能和品质评价[D]. 王世会. 上海海洋大学, 2020(01)
  • [7]银川大型稻蟹共生和水产养殖耦合系统水质和稻蟹生长研究[D]. 沈玺钦. 上海海洋大学, 2020(02)
  • [8]固城湖围垦区中华绒螯蟹池塘养殖生态条件优化研究[D]. 肖楚康. 长江大学, 2019(10)
  • [9]福建省连江地区河蟹池塘养殖试验[J]. 葛永春,成永旭,吴旭干. 中国水产, 2018(11)
  • [10]桂林地区池塘生态养蟹水环境及河蟹生长初探[J]. 孙文通,唐春,马旭洲,李星星,王武. 水产科技情报, 2015(05)

标签:;  ;  ;  ;  ;  

池塘养殖河蟹试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