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道岩拱桥荷载试验研究

汉道岩拱桥荷载试验研究

一、汉道岩石拱桥荷载试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任文峰[1](2013)在《高水压隧道应力场—位移场—渗流场耦合理论及注浆防水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地下工程的发展,地下水几乎一直伴随着地下工程左右,地下水的防治问题也一直困扰着工程界。地下工程在有承压水的情况下,地下水的防治就更加复杂,问题也更加突出。近年来,我国修建了大批山岭隧道、跨江河隧道、海底隧道、矿山坑道及各种地下工程,多数隧道都要穿过各种复杂的地质构造单元,所通过的地层中均存在着或多或少的断层破碎带、岩脉侵入带等不良地层。这些隧道所遇到的地下水大部分都有一定水压。由于这些地层的岩石破碎、节理裂隙发育、透水性能好,当隧道施工时,如若不能很好地控制地下工程所遇到的高压地下水,将会造成突水、突泥等严重事故,严重影响到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影响到地下工程的安全运营。因此,为了保证隧道的施工安全,对隧道施工过程中所遇到的高压地下水必须加以控制与疏导。本文以国家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项目(编号:2007AA11Z134)为依托,采用理论研究与分析、数值模拟、现场试验及现场监控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提出了水体-岩体相互作用以及裂隙岩体的渗流场、位移场和应力场耦合的数值模型,在三场耦合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提出高水压隧道最大涌水量的计算公式,制定出高水压条件下隧道的止水注浆方案,并以精伊霍铁路北天山隧道为依托,对不同地层的注浆工艺进行研究,应用数值模拟计算仿真分析隧道水压力、涌水量及开挖过程中应力、位移与涌水量的变化,来验证理论分析结果的正确性,并以此指导实际工程的施工。研究成果将为我国今后复杂地质条件下具有高水压隧道、矿山坑道以及城市地铁等地下工程的地下水处治技术与施工等方面提出了新思路,为工程实际提供具有实践意义的理论依据,推动了隧道注浆技术的基础理论和施工实践的进步,促进了隧道科学的发展,为地下工程的设计和施工起到了极大地推动作用。同时对我国的重要交通干线跨越长江、黄河以及渤海湾等大江大河与海峡的水底隧道以及长大山岭隧道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研究所形成的施工工法将为我国具有高水压隧道不良地层的注浆施工提供技术保障,也为我国隧道的防排水系统设计理论提供依据。这也为我国修建各种高速公路隧道、高速铁路隧道以及矿山坑道提供了一个可靠的施工方法,消除地下水对隧道的影响,从而可以节省大量的施工费用,因此而产生的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国防建设的意义将是巨大的。

黄华平[2](2010)在《国民政府铁道部研究》文中认为制度因素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尤其是合理、有效的制度对经济发展更是举足轻重。铁道部作为南京国民政府的一项重要组织创新,成为近代中国铁路制度变革的主角,它对近代中国铁路究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文章以历史学、政治学、制度经济学的视角,详述了铁道部存续近十年间各项制度建设与政策实施,并就其产生的历史作用进行探讨,评判其历史地位。文章以制度变迁贯穿全文,由部制的变迁、建构、效益及评述四个部分构成。部制的变迁与沿革阐述了铁路专管部制建立的历史动力诉求、铁道部酝酿与成立过程、铁道部发展的三个时期以及铁路专管部制的终结与历史因素。铁道部相承了近代中国铁路管理机构发展趋势,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同时也迎合了政治上的诉求。铁道部的组织完备与部务交接是整合部权的开始。铁道部发展十年间,管理层更迭频繁,其中以孙科、顾孟余和张嘉璈为要。铁道部末期,铁道部在政治诉求与其内在作用减弱的共因下被归并,结束了铁路专管的时代。部制的建构则从人事层面、机构层面及法制层面梳理了铁道部在部制建构上的努力与成效。具体而言,人事层面上,铁道部建构人事科、育才科、劳工科及路局人事股负责实施人事管理,编定各机构的员额、制定员工薪资、福利及人员管理制度。但人事管理机关仍比较复杂,路局人事实难控制,局长用人仍为常态;机构层面上,铁道部中央机构要者有四司二厅、地方机构要者有直辖国有铁路管理局、路警管理局及附属的交通大学等。通过一系列组织创设,形成了自上而下较为完备的组织体系,保证了铁路系统的正常运行。但组织体系过于庞杂、职权不明、权力分散,分处制的路局管理模式弊端明显;法制层面上,铁道部建构了一套比较完善的铁路法制体系,既有铁路方面的基本法,也有铁路诸方面的规章制度,较之以前既有量的堆积,也有质的飞跃。但铁路法制由于受到社会政治环境的影响,没能有效发挥作用。部制的效益从铁道部实施的旧路整理与路工规划及建设两方面进行考察。铁道部成立之初,首要的任务是恢复几乎濒临破产的铁路。为此,孙科制定了“管理统一”和“会计独立”作为整理国有铁路的原则。铁道部在改善管理制度、发展与扩充铁路业务、整理债务、路线整理等方面进行了尝试。经过初步整顿,铁道部管理权力有所统一,铁路运营有所改观。但铁道部的权力整合与部制效益也受到其它部门和地方势力的抵制,利益问题是促动因素;路工规划与建设上,孙科提出了庞大的《庚关两款筑路计划》,随着国内外经济与政治环境的变化,铁道部也微调了铁路建设的规划。张嘉璈时期,战事临近,为适应国民政府的战备需要,制定了“五年铁道建设计划”,乃铁道部政治目标超越经济目标的体现,当然也为近代中国抗战起到了重要作用。铁道部的创建给近代中国铁路事业带来了一丝曙光,推动了近代铁路事业在管理效率、路工建设及经营效益上的发展。铁路作为开发富源的先锋,培植政治力量的利器,树立国防策略的首要工具,在铁道部时期带动了近代工农业经济的发展与变革,出现工业的“黄金时代”、提升了农产品的商品化,负担起铁路备战与抗战的历史使命。铁道部最终因战时统制需要及其自身地位削弱的缘故被裁并。铁道部的裁并不能说是其制度本身的缺陷,而是其所处的历史时代使然。铁路专部制的终结,并不表明铁道部的创建是失败的,但亦不能用成功言之。对此,只能用历史的眼光进行考察,方可得出恰当、适中的历史定位。在成功与失败之间,不能做出简单的选择,发展与不发展才是对其最恰如其分的评价。

王育青[3](2003)在《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中温度作用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结合某高层框-剪结构中的预应力张拉施工,实测了预应力混凝土构件所处环境的温度变化,以及构件内部温度场的变化。利用数字传感技术,对在周期性变化的环境温度场作用下,预应力的变化进行现场试验研究,获得了环境温度场作用下,预应力的变化实测资料。现场试验表明,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中的温度作用不容忽视。在现场试验研究和其它的环境温度的大量实测资料的基础上,对影响预应力混凝土构件内部温度分布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提出了周期性变化的环境温度可在数学上简化为一条简单的简谐波曲线。借助于传热学,建立预应力构件内部温度场的计算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温差分布规律,将计算温差的分解为横向温差和纵向温差,并提出相应的计算公式。 针对具有不同性质的横向温差和纵向温差,本文分别提出了预应力结构的温度效应的计算方法,包括:1)非线性温差引起的自约束应力σt1;2)等效线性温差引起的超静定结构的约束 太原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应力民*3)均匀温差TW引起超静定结构中的约束应力4*4)均匀温差TM引起梁的轴向变形受到柱的侧向约束,与预应力筋的温度变形之间的差异引起的预应力的变化。本文提出的预应力结构中考虑温度效应的经验公式,可用于指导设计与施工。 本论文部分成果于2003年4月通过了山西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鉴定,鉴定结果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郝竹林[4](2002)在《汉道岩石拱桥荷载试验研究》文中提出为了较全面地检验万家寨引黄工程联接段河口至扫石公路汉道岩石拱桥的质量,根据施工合同对该桥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全面现场试验研究。

原瑞平,李珠[5](2002)在《“引黄”工程桥梁荷载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结合“引黄”工程 5座桥梁加载试验结果 ,对汽车加、卸载方案与实施、位移观测、有限元计算最不利荷载位置以及桥梁动测等内容进行了探讨。其结果可以对桥梁通车检验提供有益借鉴

戴彤宇[6](2003)在《船撞桥及其风险分析》文中提出本文对船撞桥问题及其风险分析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船撞桥问题涉及到桥梁工程、船舶工程、碰撞力学、船舶驾驶与避碰、安全管理、风险分析、经济、环保等多个领域,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在我国船撞桥事故数量不断增加、跨越河海超大跨度桥梁不断发展、船撞桥的潜在风险越来越大的情况下,深入开展有关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本文首先回顾和总结了国内外船撞桥问题的研究及进展概况,包括船撞桥的力学问题研究、船撞桥风险分析(包括船撞桥的概率、后果以及风险准则等)、船撞桥事故研究、桥梁防船撞设计方法以及桥梁防撞设施研究等方面。 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首次建立了我国的船撞桥事故数据库SCB,并考虑了与国际船撞桥事故数据库的接轨,成为开展对船撞桥问题进一步研究的宝贵信息源。在SCB数据库中包括我国长江、黑龙江、珠江三大水系等水域自1959年起的213起事故。通过对事故的时间分布、事故的原因以及事故与船型、事故与桥梁的关系的统计分析,得出了一些重要的结论,此外还对能见度、黑白天、上行下行等船撞桥事故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本文开发了船撞桥事故数据库管理软件,可以方便地进行查询、统计和打印等,十分便于各类人员的使用。 根据船撞桥事故数据库SCB中的数据,对长江和黑龙江上12座典型桥梁进行了船撞桥事故概率的分析,并在对比分析各已有船撞桥概率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简易船撞桥概率模型。对南京长江大桥进行了桥下船舶通行情况的现场观测,验证了航迹分布的正态分布规律,并得到了该桥的碰撞影响系数。 本文首次将人工神经网络系统方法引入了船撞桥概率的研究当中,编制了计算程序,成功地以现有12座典型桥梁的基础数据为样本,以桥梁跨径、水流流速、水流方向与桥轴法线的夹角以及桥区航道弯曲度等4个船撞桥主要影响因素为输入参数,以船撞桥概率为输出参数,经训练得到了能较好地反映上述输入参数影响的船撞桥概率判断系统。 本文建立了船撞桥风险分析的一般性的框架。在船撞桥事故的后果评价方面提出了“后果当量”的概念。可以成为今后有关研究和应用的一个参考。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对在建的哈尔滨松花江斜拉公路桥进行了初步的船撞风险分析,对该桥的船撞风险给出了评价,并提出了降低船撞桥风险的具体建议,其中部分建议已在实际当中采纳。

邢肖鹏,朱文魁[7](2002)在《汉道岩石拱桥施工探讨》文中提出介绍了山西省万家寨引黄工程联接段河口———扫石公路汉道岩石拱桥的施工情况、拱桥主体结构的施工工艺、质量控制措施及荷载试验。

二、汉道岩石拱桥荷载试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汉道岩石拱桥荷载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高水压隧道应力场—位移场—渗流场耦合理论及注浆防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高水压隧道建设发展现状
        1.2.1 海底隧道建设概况
        1.2.2 山岭隧道建设概况
    1.3 隧道围岩稳定性研究现状
    1.4 裂隙岩体中渗流场研究现状
    1.5 隧道衬砌外水压力研究现状
    1.6 隧道注浆防水方法研究现状
    1.7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第二章 隧道围岩渗流场及与应力场、位移场耦合研究
    2.1 引言
    2.2 岩石断裂带隧道围岩的岩性特征与力学性质研究
    2.3 隧道岩石断裂带与围岩的水力学特性、渗流场特性
    2.4 裂隙岩体地下水渗流的数学模型研究
    2.5 裂隙介质渗流规律
        2.5.1 单裂隙渗流规律
        2.5.2 裂隙系统渗流规律
    2.6 岩体渗流场与应力场的相互作用机理
        2.6.1 岩体中渗流场对应力场的影响
        2.6.2 岩体中应力场对渗流场的影响
    2.7 岩体渗流场与应力场、位移场耦合模型
        2.7.1 岩体渗流场与应力场耦合的连续介质模型
        2.7.2 岩体渗流场与应力场耦合的裂隙网络模型
        2.7.3 岩体渗流场与应力场耦合的等效连续介质模型
    2.8 岩体渗流场与应力场、位移场耦合的解析解、数值解
        2.8.1 岩体渗流场与应力场、位移场耦合分析步骤
        2.8.2 渗流场影响下的应力场分布
        2.8.3 应力场影响下的渗流场分布模型
    2.9 裂隙岩体渗流场的数值模拟分析
        2.9.1 海底隧道稳定渗流分析
        2.9.2 山岭隧道稳定渗流计算分析
    2.10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耦合理论的隧道围岩结构力学研究
    3.1 引言
    3.2 屈服准则
    3.3 模型建立
    3.4 弹塑性分析
        3.4.1 孔隙水压力分布规律
        3.4.2 基本方程和边界条件
        3.4.3 弹性区内的应力和位移
        3.4.4 塑性区内应力
        3.4.5 塑性区半径
        3.4.6 塑性区内位移
        3.4.7 衬砌位移
        3.4.8 计算结果分析和比较
    3.5 地下水对岩体力学性质的影响
        3.5.1 地下水对岩体的物理作用
        3.5.2 地下水对岩体的化学作用
        3.5.3 地下水对岩体的力学作用
    3.6 隧道围岩与衬砌相互作用的弹塑性研究
        3.6.1 不考虑渗流条件下围岩应力和位移
        3.6.2 考虑渗流条件下围岩应力和位移
    3.7 仰拱对隧道力学特性的影响
    3.8 隧道超挖的力学效应
    3.9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隧道衬砌水压力及涌水量预测研究
    4.1 隧道涌水量预测方法
        4.1.1 山岭隧道涌水量预测方法
        4.1.2 海底隧道涌水量预测方法
    4.2 隧道涌水量与各量值之间的关系
    4.3 高水压山岭隧道涌水量预测方法
        4.3.1 近似方法
        4.3.2 专业理论方法
        4.3.3 数值法
        4.3.4 解析法
        4.3.5 非线性理论方法
        4.3.6 随机数学方法
        4.3.7 山岭隧道稳定渗流涌水量预测
    4.4 海底隧道涌水量预测方法
        4.4.1 理论公式法
        4.4.2 经验公式法
        4.4.3 数值计算法
        4.4.4 海底隧道稳定渗流涌水量预测
    4.5 隧道衬砌外水压力研究
        4.5.1 衬砌外水压力的影响因素
        4.5.2 外水压力计算方法
    4.6 工程实例
        4.6.1 精伊霍铁路北天山隧道水文地质特征
        4.6.2 北天山隧道涌水量预测计算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隧道断裂破碎带注浆设计及施工工艺
    5.1 引言
    5.2 注浆圈合理参数确定的方法
    5.3 断裂破碎带超前预注浆设计
        5.3.1 注浆堵水工作原理
        5.3.2 北天山隧道工程特点
        5.3.3 注浆方案设计
        5.3.4 超前帷幕注浆
    5.4 注浆施工工艺
        5.4.1 注浆施工总体方案
        5.4.2 注浆施工参数
        5.4.3 注浆过程控制
        5.4.4 注浆施工要点
        5.4.5 径向补充注浆
    5.5 关键技术及创新点
第六章 北天山隧道的数值模拟
    6.1 有限差分法及FLAC 3D简介
        6.1.1 有限差分法理论基础
        6.1.2 FLAC 3D简介
    6.2 FLAC 3D在流固耦合分析及施工过程模拟中的应用
        6.2.1 基于流固耦合分析的FLAC 3D基本方程
        6.2.2 边界条件
        6.2.3 计算的时标
        6.2.4 流固耦合分析的模拟方法和步骤
        6.2.5 隧道开挖过程数值模拟方法
    6.3 北天山隧道数值模拟
        6.3.1 隧道衬砌背后水压力的数值模拟
        6.3.2 隧道过断层破碎带施工过程的数值模拟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2)国民政府铁道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学术回顾
    三、相关资料
    四、研究思路
    五、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部制变迁——铁道部的成立与沿革
    第一节 铁路专管部制的历史动力诉求
        一、近代铁路管理机构发展趋势诉求
        二、近代社会发展的诉求
        三、迎合国民政府的政治诉求
    第二节 铁道部的成立
        一、酝酿与成立
        二、组织完备与部务交接
    第三节 铁道部的三个发展时期
        一、孙科时期
        二、顾孟余时期
        三、张嘉璈时期
    第四节 铁路专管部制的结束:铁道部的归并
        一、铁道部的归并
        二、铁道部归并的因素
第二章 部制建构:人事层面——铁道部的人事管理
    第一节 部路人事机关
    第二节 人事编制
    第三节 人员薪资与福利
        一、人员薪资
        二、福利
    第四节 部路员司管理
        一、任免
        二、考绩
        三、员司服务与训育
第三章 部制建构:机构层面——铁道部的组织机构
    第一节 铁道部的中央机构
        一、四司二厅
        二、处、室及各专业委员会
    第二节 铁道部的地方机构
        一、直辖国有铁路组织机构
        二、直辖路警管理局
    第三节 铁道部的附属机构
        一、交通大学
        二、扶轮中小学
        三、国道设计委员会
第四章 部制建构:法制层面——铁道部时期的铁路法制
    第一节 铁路法制的诉求
        一、法制的基本诉求与终级诉求
        二、终极诉求的历史源渊
    第二节 《铁道法》主导下的铁路法制
        一、历史积累与《铁道法》的诞生
        二、部路行动的底本:中央与地方组织法
        三、铁路客货运输通则
        四、铁路建设与管理法规
    第三节 铁路法制的境遇与阻力
        一、铁路法制的境遇
        二、阻力:强社会和部门利益
第五章 部制效益(上——铁道部与近代中国铁路事业:旧路整理
    第一节 铁路事业发展的新起点
        一、线路分布
        二、经营状况
        三、管理效能
    第二节 改善铁路管理制度
        一、增强部路行政统一
        二、改进材料管理
        三、调整运价制度
        四、完善会计与统计制度
        五、确立铁路技术标准
    第三节 恢复与扩充铁路业务
        一、联运的恢复与发展
        二、负责运输的开启
        三、其他业务的发展
    第四节 债务整理与债信提高
        一、债务整理的动因
        二、债务整理的实施
        三、债务整理的备战意义
    第五节 路工改造
        一、抽换钢轨与枕木
        二、整修桥梁与车站
        三、整理、添加车辆
第六章 部制效益(下——铁道部与近代中国铁路:路工规划与建设
    第一节 铁路规划的制定
        一、初期的铁路规划
        二、后期的铁路规划
    第二节 备战背景下的路工建设
        一、路工的续修与延展
        二、新路的赶筑
    第三节 其它重要工程建设
        一、首都轮渡工程
        二、连云港码头
结语:部制变迁的作用与评述
    一、推动近代中国铁路事业发展
    二、振兴实业的努力与成效
    三、负担铁路备战与抗战的使命
    四、成功亦或失败:发展与不发展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发表的文章
致谢

(3)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中温度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 概况
    1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温度效应
    2 国内外研究概况
    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 现场试验研究
    1 工程概况
    2 试验方案
        (1) 试验设备仪器
        (2) 传感器及应变片的布置
    3 测试结果
    4 结果分析
三 预应力混凝土内部温度场的分析
    1 受热后混凝土的基本性能和热力学指标
        (1) 混凝土的导热性系数、导温系数、比热和密度
        (2) 混凝土的线膨胀系数
        (3) 混凝土表面换热系数
        (4) 混凝土弹性模量
    2 热传导基本方程
        (1) 导热微分方程及热传递的基本方式
        (2) 导热微分方程的单值性条件
    3 混凝土内部温度场的计算
        (1) 自然环境条件的分析
        (2) 预应力混凝土内部温度场的理论计算模型
    4 导热问题的求解
        (1) 分析解法求解简单问题
        (2) 近似数值解法
    5 计算温差的确定
四 温差对预应力结构的影响
    1 横向温差对预应力结构的影响
        (1) 非线性温差引起的自约束应力
        (2) 等效线性温差T_d引起的约束应力
    2 纵向温差对预应力结构的影响
        (1) 纵向温差T_m引起超静定结构中的约束应力
        (2) 纵向温差T_m对预应力筋中有效预应力的影响
五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论文情况

(5)“引黄”工程桥梁荷载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测点布设
3 加载方案
    3.1 静载试验加载位置的放样
    3.2 静载加载分级与控制
    3.3 加卸载的时间选择与控制
    3.4 跑车试验
    3.5 终止加载控制条件
4 试验结果及分析

(6)船撞桥及其风险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绪论
    1.1 船撞桥问题的由来
    1.2 船撞桥事故综述
    1.3 本文研究的背景
        1.3.1 船撞桥问题成为交通发展中越来越突出的问题
        1.3.2 有关船撞桥问题尚需系统和深入的研究
        1.3.3 本文工作的目的及意义
        1.3.4 本文研究的课题背景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1.4.1 回顾与总结船撞桥问题的研究情况
        1.4.2 船撞桥事故研究
        1.4.3 船撞桥概率研究
        1.4.4 船撞桥风险分析框架研究
        1.4.5 哈尔滨松花江斜拉桥船撞风险分析
第2章 船撞桥理论研究及应用现状
    2.1 船撞桥问题研究的主要发展历程
    2.2 船撞桥的力学研究
    2.3 船撞桥风险分析
        2.3.1 船撞桥概率研究
        2.3.2 船撞桥后果研究
        2.3.3 船撞桥风险准则
    2.4 船撞桥事故研究
    2.5 桥梁防船撞设计方法
        2.5.1 美国AASHTO指导规范及LRFD规范
        2.5.2 我国《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
        2.5.3 我国《铁路工程技术规范》
        2.5.4 《挪威桥梁载荷规范》
        2.5.5 修正后的沃辛公式
    2.6 桥墩防撞研究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船撞桥事故数据库及总体统计分析
    3.1 船撞桥事故数据库的建立
        3.1.1 建立中国船撞桥事故数据库的意义和目的
        3.1.2 船撞桥事故数据库的建立
    3.2 与国际PIANC第19工作组所建立的国际数据库的比较
    3.3 船撞桥事故的总体统计分析
    3.4 船撞桥事故按时间分布情况统计与分析
        3.4.1 船撞桥事故数量的年度变化情况统计与分析
        3.4.2 船撞桥事故数量月份分布统计与分析
        3.4.3 船撞桥事故在一天24小时内的小时分布统计与分析
    3.5 船撞桥事故与船型的关系分析
    3.6 各桥年平均船撞桥事故率的统计与分析
    3.7 船撞桥事故原因统计与分析
    3.8 船撞桥事故其它影响因素的统计与分析
        3.8.1 能见度对船撞桥事故的影响
        3.8.2 黑白天对船撞桥事故的影响
        3.8.3 大风对船撞桥事故的影响
        3.8.4 船舶上行下行对船撞桥事故的影响
    3.9 本章小结
第4章 船撞桥概率研究
    4.1 典型桥梁船撞桥概率
    4.2 船撞桥概率模型
        4.2.1 目前已有的主要模型
        4.2.2 上述各模型的对比讨论
        4.2.3 基于我国实际情况的简化适用模型
    4.3 南京长江大桥通行船舶航迹分布实测研究及船撞桥概率模型校验
        4.3.1 南京长江大桥及通航概况
        4.3.2 南京长江大桥通行船舶航迹分布现场观测实验
        4.3.3 桥下通行船舶航迹分布规律分析
        4.3.4 概率影响系数的确定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系统的船撞桥概率估算方法
    5.1 人工神经网络方法概述
        5.1.1 人工神经网络的基本思想
        5.1.2 人工神经网络的基本模型
        5.1.3 采用S形函数的前向多层神经网络及逆推算法
    5.2 人工神经网络程序编制
        5.2.1 程序框图
        5.2.2 程序结构及基本功能
        5.2.3 数据处理
    5.3 应用人工神经网络估算船撞桥概率
        5.3.1 输入参数的确定
        5.3.2 样本的选择及数据准备
        5.3.3 训练及结果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船撞桥系统风险分析
    6.1 风险分析方法概述
        6.1.1 风险的基本概念
        6.1.2 风险分析的目的和意义
        6.1.3 风险分析的基本方法
        6.1.4 概率风险评估方法PRA
    6.2 船撞桥系统风险评估框架
        6.2.1 系统的定义
        6.2.2 船撞桥系统风险模型
        6.2.3 船撞桥系统风险分析基本步骤
    6.3 船撞桥的后果评估
        6.3.1 船撞桥后果分类
        6.3.2 船撞桥后果模型的初步探讨
        6.3.3 后果当量
    6.4 船撞桥风险准则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哈尔滨松花江斜拉桥船撞风险分析
    7.1 哈尔滨松花江斜拉桥概况
    7.2 哈尔滨段松花江航运现状及发展规划
        7.2.1 桥区航道现状及发展规划
        7.2.2 航运现状及发展规划
        7.2.3 通航船型概况
        7.2.4 桥区河道气象及水文概况
    7.3 桥区通航条件
        7.3.1 通航净空标准
        7.3.2 松花江斜拉桥通航净空
        7.3.3 松花江斜拉桥桥区通航条件
    7.4 松花江斜拉桥防船撞设计情况
        7.4.1 《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防船撞设计要求
        7.4.2 松花江斜拉桥防船撞设计情况
    7.5 船撞力计算
        7.5.1 计算船型及相关计算参数的选取
        7.5.2 按《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计算
        7.5.3 按《铁路工程技术规范》计算
        7.5.4 按《美国公路桥梁设计规范》计算
        7.5.5 按《挪威桥梁载荷规范》计算
        7.5.6 按修正的沃辛公式计算
        7.5.7 各种公式计算结果对比
    7.6 松花江斜拉桥桥墩抗力计算
        7.6.1 主塔抗力计算
        7.6.2 边跨和过渡跨桥墩以及引桥桥墩抗力计算
    7.7 松花江斜拉桥船撞桥风险分析
        7.7.1 各桥墩不同水位频率估算
        7.7.2 桥区船舶交通流量估算
        7.7.3 船撞桥事故概率P_1估算
        7.7.4 桥梁倒塌概率PC估算
        7.7.5 桥梁倒塌风险校核
    7.8 降低松花江斜拉桥船撞风险的建议
        7.8.1 修改桥墩截面形状
        7.8.2 在桥墩上补设防撞设施
        7.8.3 洪水期对桥区船舶航行实行特别管制
        7.8.4 建立VTS系统
    7.9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A 船撞桥事故数据库结构及代码
附录B 船撞桥事故资料清单
附录C 南京长江大桥观测数据
附录D 人工神经网络系统程序

四、汉道岩石拱桥荷载试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水压隧道应力场—位移场—渗流场耦合理论及注浆防水研究[D]. 任文峰. 中南大学, 2013(02)
  • [2]国民政府铁道部研究[D]. 黄华平. 苏州大学, 2010(11)
  • [3]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中温度作用的研究[D]. 王育青. 太原理工大学, 2003(01)
  • [4]汉道岩石拱桥荷载试验研究[J]. 郝竹林. 山西水利科技, 2002(04)
  • [5]“引黄”工程桥梁荷载试验研究[J]. 原瑞平,李珠. 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 2002(S1)
  • [6]船撞桥及其风险分析[D]. 戴彤宇.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3(04)
  • [7]汉道岩石拱桥施工探讨[J]. 邢肖鹏,朱文魁. 山西水利, 2002(03)

标签:;  ;  ;  

汉道岩拱桥荷载试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