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期间天津市低视力康复研究报告

“九五”期间天津市低视力康复研究报告

一、天津市“九五”期间低视力康复调研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魏华[1](2021)在《2002-2020年上海师范大学视障学生的体育活动状况调查及推进策略》文中指出随着“体育育人”、“体育强国”、“立德树人”等体育教育理念的普及,体育活动逐渐成为人民群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体育强则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体育层面的蓬勃发展反映出国家的强大,在国家强大的同时,残疾人群体受到的关注度也在不断提高。上海市作为国际化城市,在教育方面处于绝对领先地位,这得益于政府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在教育方面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在视障学生高等教育方面,上海市目前有三所高校招收“低视力”学生,对视障学生文化教育方面有一定的研究,而在体育教育方面,可供参考的资料几乎是凤毛麟角。为全面了解上海师范大学视障学生的体育活动发展规律,厘清期间的基本发展路线变化,并探索今后发展方向。本文采用问卷调查、访谈、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上海师范大学2002—2020年招收的视障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情况进行调查与研究,根据研究结果与分析,提出针对性推进策略,使视障学生能更好地参与体育活动,促进视障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结果显示:学校面向视障学生招收的学院专业较。健康状况方面,17人处于优秀、良好水平,28人处于一般、较差水平;视力发展变化方面,8名同学视力持续下降,37名同学保持现状(先天性视力障碍学校33名,后天导致视力障碍学生12名)。鲜有针对视障学生建立的体育活动场地设施器材,但是视障学生非常希望能参与体育活动,期望以体育课程或课外体育活动的方式参与,对体育活动需求程度较高。多数视障学生体育活动参与希望每周1-2次,每次16-30分钟。整体参与课外体育活动意愿程度较高,在参与动机的选择上多数是为了人际交往和娱乐消遣。根据研究,本论文得出以下结论:(1)视障学生发展方向愈发明朗。学校面向视障学生招生的学院较多,为其开设的专业较多,视障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几率逐渐加大,毕业后能有更好发展方向,更多人生选择,在实现人生价值的道路上愈发清晰明朗。(2)视障学生体育场地设施、器材匮乏。建立无障碍运动空间,需要加大学校弱势群体学生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力度,需要加快视障学生体育活动项目开发速度。(3)视障学生体育课程参与情况较为乐观。上海师范大学相关教育部门将视障学生体育课归纳为弱势群体保健班课程,课程设置合理,教学内容丰富,运动项目特点多为运动量小、低能耗,授课地点可使用锻炼器材较多,视障学生体育活动参与情况比较乐观,他们参与学校体育课程意愿积极,希望在参与体育课程阶段学习运动技能,以提高身体健康水平。(4)视障学生体育课程参与主因是增进健康、友谊和展现自我。拥有健康体魄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建立深厚友谊的交际圈是人生道路上成功的阶梯,实现人生理想正是自身能力的完美体现。(5)视障学生整体参与课外体育活动意愿程度较高。视障学生整体参与课外体育活动意愿程度较高,一方面,与视障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喜好、认为体育课程难度密切相关,另一方面,俱乐部、体育竞赛是视障学生融入正常学生群体的良好媒介,视障学生更愿意以俱乐部、体育竞赛等形式参与课外体育活动。(6)视障学生体育活动参与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视障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个人主要影响因素是缺少时间,社会主要影响因素是缺少合适运动场地,学校主要影响因素是缺少硬件设施,家庭主要因素是父母的鼓励。

关芯[2](2021)在《视障人士社区教育需求研究 ——以上海市轻度视障残疾人为例》文中指出截至2019年中国视障残疾群体约有1731万人,这类群体在整个社会中处于弱势地位,他们是一群非共性的特殊群体,尤其是已经成年的视障者,很多成年的视障者由于视力原因错失了正规教育的机会。在终身教育的大背景下,不仅学校是学习的场所,每个社区都是学习的场所,社区学院便成为了成人视障者的教育场所之一。这要求社区教育要重视视障学习者自身的学习需求,不仅关注知识、技能的需求,也要关注情感态度等方面的需求。了解成年视障者的社区教育需求,提高视障人士的生活质量,这无论是对视障人士还是对其家庭甚至整个社会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本研究正是着眼于视障人士这类特殊群体。结合自身所学知识和实践,笔者发现有关视障残疾人的研究滞后于特殊教育的研究,有关视障残疾人的社区教育研究内容不足,研究视角狭窄。鉴于此本人以上海轻度视障成年残疾人为研究对象集中研究以下三个问题:第一,上海市轻度视障残疾人的教育现状如何?第二,轻度视障残疾人的社区教育需求有哪些?第三,影响视障残疾人社区教育需求的因素有哪些?笔者通过上海各个区的残联寻找可以填写调查问卷和进行访谈的轻度视障人士,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收集资料,结合社会学和成人教育学等相关理论对研究问题进行剖析。研究结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发现:首先,视障成年残疾人的教育现状不佳,并且大多数的视障残疾人没有接受过特殊教育。其次,视障残疾人群体对社区教育的需求很强,需求呈现多样化、多层次的特点。具体表现为参与目的多样化,主要参与目的如为了有丰富业余生活、培养兴趣爱好和提高自我涵养等。教育形式需求多样化,视障残疾人能够接受的教育形式主要有学习互动小组、社区巡回授课和游学等形式。对社区教育内容的需求主要有文化艺术需求和心理健康需求。最后,视障残疾人的社区教育需求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影响视障人士需求的因素有个人层面、社区教育层面和社会层面。个人层面的影响因素有视力情况和教育经历;社区教育层面的影响因素有距离、教育时间、教育内容和社区教育的无障碍设施;社会层面主要是残联与社区教育之间的合作教学。通过以上分析,笔者以全纳教育的理念为基础,从满足视障残疾人士的学习需要,激发视障残疾人的内在学习需求为出发点提出建议。笔者认为,首先我们可以在社区教育层面上开展丰富实用的活动,提供便捷无障碍的学习环境,其次可以根据视障残疾人的差异,提供个性化教育和支持,从而能够为帮助视障残疾人融入社会和改善教育现状做出贡献。

黄远清[3](2020)在《社会工作介入视障人士服务的实务研究 ——以S市公益创投活动C项目为例》文中提出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的明确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以“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收篇,其中重点强调“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残疾人事业、权益保障和生活状况自改革开放以来得到显着提升,残疾人服务也越来越多元。国家在飞速发展,社会转型和经济转轨的同时也出现了新的社会挑战,正影响着社会生活,尤其是残疾人及其家庭问题不断凸显。随着生活方式的转变,生活节奏的加快,科技的进步,更加加剧了视障人士走出社会、融入社会的难度。经调查研究发现,视障人士在就业、婚恋、社会交往、社会参与等问题和需求依然突出,亟待社会的关注和解决。由此可见,在新时代提升普通人幸福感的同时,也让残疾人获得满满的幸福感显得十分有意义。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以来,S市积极响应大力发展社会工作,并以“公益创投”的形式推动社会工作项目化发展。本文将以入选公益创投活动C项目为例,在优势视角和社会支持理论的指导下,立足于视障人士的实际需求,从项目背景、项目实施和项目成效分析了社会工作介入视障人士服务的现状。研究发现,政策支持是对视障人士需求解决最有利的保障,以及社会工作者的专业能力直接关系到社会工作介入视障人士服务的质量。与此同时,分析发现社会工作介入视障人士服务面临的支持力不强、深度不够、覆盖面不广、知晓度不高和持续性不强等普遍困境。在结合文献研究和工作实际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加大对社会工作介入视障人士服务的支持力度、提升残疾人领域社会工作者的专业能力和营造社会关爱视障人士的和谐氛围等对策建议,以期为残疾人社会工作发展提供一定参考和借鉴。

赵苑君[4](2019)在《视觉障碍学校户外活动场所的情感化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视觉障碍学生由于视觉上造成的缺陷,导致其在活动范围上存在一定障碍,进而造成他们在心理上的自我封闭,对户外课堂缺乏兴趣,不愿走出教室,不利于他们身心健康。在时代不断发展、特殊教育理念逐渐更新的情况下,特殊教育学校日益增多。盲校户外活动场所除了完成基本教育教学外,还包括对视障学生身心娱乐以及康复训练。这就要求在盲校户外建设中要注重提升户外活动场所对视障学生的吸引力,促使他们与户外环境的沟通,增强学校户外课堂场所的作用。本文以视障学生为研究主体,关注盲校户外课堂教学的特殊性与针对性,以情感设计的三层次需求贯穿整个研究中,通过感官层面,使用层面,反思层面需求来刺激视觉障碍学生对户外活动的兴趣欲望,对部分盲校进行实地调研,分析总结出问题,结合情感设计理论提出解决构思,最终提出具体策略方案。本论文结构分为三部分六章节第一部分为提出问题,包括第一章绪论部分,对选题的背景、文献综述、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等进行阐释说明。第二章主要针对相关概念进行阐述,寻找理论支撑点。第二部分为分析问题,包括第三章,理论结合实际考察,通过实地考察调研分析视障学生对户外活动场所的情感化设计需求,并总结出目前盲校校在户外活动场所设计中所存在的问题。第四章,针对问题结合需求,从情感化设计三个层面初步提出对视觉障碍学校户外课堂教学场所情感化设计思路。第三部分为解决问题,在第五章提出具体设计策略方案,以此为基础,设计富有人情味,趣味性,康复性的视障学校户外教学环境。第六章设计实践,针对天津视觉障碍学校提出改造优化方案,证明其设计可行性。结语部分对文章内容进行整体总结对情感化设计在特殊学校户外活动场所建设中进行展望。

李燕,梅丽娜,葛梅,刘峰[5](2018)在《助视器应用对人工角膜植入术后低视力患者的视觉康复效果探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评价助视器在人工角膜植入术后低视力患者中的视觉康复效果。方法选择在2015-12~2017-01该院行人工角膜植入术后低视力患者30例,给予配戴助视器干预,采用自身前后对照法,评价干预3个月后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及生活质量状况。结果 17例患者配戴助视器有效,有效率为77. 3%(17/22),脱残率为63. 7%(14/22),阅读成功率为18. 2%(4/22)。生活质量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干预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助视器可作为人工角膜植入术后低视力患者视觉康复手段,有助于改善此类患者的生活质量。

张雪辉[6](2018)在《消除视障人士社会排斥的行动策略研究 ——以广州市盲人协会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残障人士是我国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从整体上看,残障群体依然是一个弱势群体,他们在受教育、就业、日常生活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障碍。如今,越来越多的学者用社会排斥概念来解释残障群体所遭遇的障碍,认为残障人士的问题是由社会排斥所造成的,因此,消除残障人士的社会排斥就成为了核心议题。本文以广州市盲人协会为例,深入分析盲协在消除视障人士社会排斥的行动中所采取的策略,以期能为反社会排斥的实践提供一些借鉴。在研究中发现,视障群体社会排斥的成因是社会结构与行动主体双向建构的过程。一方面,观念歧视、制度区隔形成了对视障群体的结构性压迫,使得他们难以平等地享受参与社会生活的权利;另一方面,在强大的社会环境压迫下,视障人士表现出来的抗争力量显得十分弱小,他们往往压抑自我表达,久而久之认同并内化了污名化的社会身份,从而再生产出不公正的社会结构。总之,两者处于一种结构影响行动、行动影响结构的动态发展状态中。本文运用质性研究方法着重研究社会排斥中结构与视障个体之间的关系,聚焦于视障人士社会排斥的成因分析以及盲协消除视障人士社会排斥的行动策略的研究。研究发现,一方面,盲协通过减轻残障对视障人士的负面影响以及增强权能感来提升视障群体的自我觉醒;另一方面,通过解构歧视观念以及推动制度政策创新重塑社会结构。其结果是,视障群体能动性的提升有利于改变或再生产出新的社会结构,而社会结构的改善为视障群体提供了一个利于参与、平等共享的社会环境,这样的社会环境使得视障群体能够积极而又充满意义的参与社会建设,从而再生产出良好的社会结构。由此可见,这是社会结构与视障个体不断良性互动的过程。文章最后提出消除视障人士的社会排斥需要多方合作,盲协与社工机构可以优势互补,通力合作,共同解决视障群体的社会排斥问题。

张继玺[7](2018)在《从隔离走向融合:上海特殊教育研究(1978-2010)》文中研究说明特殊教育是人类弥补自身缺陷的一种教育活动,专门的特殊教育机构的出现,则是以近代西方基督教会在上海等沿海城市举办具有救济、慈善性质的盲、聋人收容所等机构为标志,因而上海成为近代特殊教育的发源地和重镇。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多年间,上海的特殊教育不断探索和发展。上海特殊教育经历逐步从一个不受重视的薄弱领域发展到对地区教育具有“一票否决权”的重要项目;发展目标与方式从“确保普教、特教同步发展”逐步演化成“为了适应上海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特点、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须大力优先发展”的领域;其主流的教育理念与方法也从起初根据残疾程度,泾渭分明地实施隔离和分类教育发展到为促进残疾学生的社会融合与全面发展而提供尽可能终身化、融合化、个性化、并体现“医教结合”特点的综合性教育服务。从教育体系来看,上海创设各种条件和机会,建立了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特殊教育班和随班就读为主体、以送教上门为补充,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互相衔接、普特融合的特殊教育体系;从特殊教育课程演变来看,经历一个从相对独立设置到吸收普通教育课程特点和趋势并与之逐渐融合的过程。因此,本文选取1978-2010年的上海特殊教育为主要研究对象,力图梳理三十二年间上海特殊教育的变迁与发展,主要以上海特殊教育政策演变、体系建立、特殊教育课程演变、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四个专题予以分析,总结经验,寻找问题,启示未来。

林娜娜[8](2018)在《天津市视障学校视残病因调研及助视器康复效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调查天津市视障学校学生的视残病因构成及视力情况,为防治儿童盲提供依据;评估助视器在低视力学生中的康复效果;探讨视障学校学生眼保健服务的思路。方法于2016年12月24日2017年2月16日期间对天津市视障学校学生进行筛查。通过填写调查问卷以及眼科临床检查,结合病史明确视残病因;视力检查结果采用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视残评定标准。通过视功能评估了解学生视力水平,为有残余视力的学生选配不同类型助视器,并对学生和家长进行远用、近用以及非光学助视器的指导;应用LVP-FVQ功能性视力调查问卷(LV Prasad-Functional Vision Questionnaire)评估视觉康复前后的效果。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20.0(IBM,美国),远用光学助视器的增视效果比较、视觉困难程度(1-4)康复前后差异性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康复前后视觉无困难差异性分析采用?2检验。p<0.05作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实查学生共77名,受检率97.47%。其中男41例,女36例,年龄724(14.48±3.70)岁。首位视残病因为先天性眼球发育不良(小眼球、小角膜)16例(20.78%);其次为先天性白内障14例(18.18%)、ROP12例(15.58%)、视神经萎缩10例(12.99%)、白化病、青光眼各4例(5.19%)、视网膜色素变性3例(3.90%),其他眼病14例(18.18%)。14例先天性白内障有12例经过手术治疗,手术率为85.71%,其中2例术后未植入人工晶体,配戴矫正眼镜。视力情况为盲生42例,占54.54%;低视力学生32例,占41.56%;矫正视力高于0.3者3例,占3.90%。2.受检77例中共8名学生拥有远用光学助视器,其中6人已弃用。35名视力≥0.05的学生中,男19人,女16人,年龄818(13.31±3.16)岁,平均logMAR视力为1.07±0.31,在验配单筒6×后视力提升至0.44±0.22,增视效果有统计学意义(t=9.97,p<0.05);验配双筒2.8×后视力提升至0.70±0.26,增视效果有统计学意义(t=5.14,p<0.05)。3.42名学生共配发了8种、102件助视器。助视器康复前后LVP-FVQ视觉困难程度(1-4)的差异性分析,其中问题4、问题6以及问题18的平均得分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846,4.714和2.055,p<0.05);42名学生在问题5中都选择了“无困难”;康复对于问题12、问题19无效。康复前后视觉无困难的差异性分析中问题6无困难人数由0提高至19人(45.24%),问题18由2人(4.76%)提高至22人(52.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共有40名学生(95.24%)问题20的回答中认为自己的视力比其他视力正常的朋友差很多,另外2名(4.76%)选择了比朋友们差一点。结论遗传病的登记、遗传咨询和优生优育是减少严重先天性眼疾患儿出生的主要措施,同时要提高先天性白内障的治疗效果、建立ROP筛查制度等预防可避免盲;低视力者应配戴矫正眼镜以提高助视器使用效果。应用远用光学助视器能有效提高远视力,但弃用率高,因此助视器在成功适配的基础上还要加强训练。助视器康复对学生远视力和视野方面的功能性视力提升效果良好,眼科医生和低视力康复者及特教老师的共同合作能帮助视残儿童提高自理自立能力。

林娜娜,吴淑英,李筱荣,杜蓓,谭朝康[9](2017)在《2017年天津市视障学校视残学生调研报告》文中提出目的调查天津市视障学校学生病因、视力及远用光学助视器应用情况,阐述屈光矫正与功能性视力训练的重要性,进一步探索盲校学生眼保健服务的思路。方法横断面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及眼科临床诊断,获得病因资料;应用logMAR视力表检查裸眼视力、矫正视力、生活视力及助视器视力;并对助视器应用情况及效果分析。结果视残病因以先天性眼球发育不良(16例)及先天性白内障(14例)为主,占38.96%。按照2006年我国视残评定标准,77例中盲42例,占54.54%;低视力32例,占41.56%;矫正视力高于0.3者3例,占3.90%。仅有8例拥有远用光学助视器,6例弃用。35例远视力≥0.05的学生平均logMAR视力为(1.07±0.31),验配单筒6×后视力提升至(0.44±0.22),增视效果有统计学意义(t =9.97,P <0.05);验配双筒2.8×后视力提升至(0.70±0.26),增视效果有统计学意义(t =5.14,P <0.05)。结论病因以先天性/遗传性眼病为主。屈光矫正提高基础视力配合个性化视训方案有助于提高助视器利用率与康复效果。盲校应与视光学院及低视力康复机构长期合作,建立一套完善的眼科体检筛查流程与专业的视功能训练室,共同关爱视障学生的健康成长。

李燕[10](2017)在《人工角膜植入术患者生活质量现况调查及其低视力者视觉康复护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通过现况调查了解人工角膜植入术患者的生活质量现状及影响因素,并对其低视力者行视觉康复护理干预,探讨康复效果,为制定有效的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护理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研究方法:1、问卷调查法。选取2005年12月-2015年12月期间于我院眼科行人工角膜植入手术患者99例(99眼),最长随访时间10年,采用面对面访谈及电话方式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一般状况调查表、视觉相关性生活质量量表(NEI-VFQ-25)、焦虑自评量表(SAS)、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用于调查患者生活质量现状及影响因素。2、低视力者视觉康复护理干预。采用自身对照研究:对所有人工角膜植入术后低视力者进行视觉康复护理干预。干预方法为:严格按照助视器佩戴原则,为患者佩戴助视器,护士给予训练及随访护理干预。评价指标:评价干预前和干预3个月后的康复效果,包括最佳矫正视力、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生活质量量表采用中文版低视力者生活质量量表(CLVQOL)。3、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生活质量得分采用均数和标准差描述,影响因素分析采用t检验、Pearson相关、方差分析及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方法,p<0. 05为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99例患者均行永久性人工角膜植入术。男87例,占87. 9%,女12例,占12. 1 %;平均年龄43. 72±13. 32岁。文化程度:初中居多,占58. 5%;婚姻状况:已婚者居多,占64. 6%;经济收入:2000元以下者居多,占45. 5%;经济来源:依靠配偶、父母及子女者居多,占83.8%;付费方式:全费者居多,占64. 7%;病因:碱烧伤者占49. 5%,酸烧伤者占11. 1%,热烧伤占18. 1%,Steven-Johnson综合征者占8. 1%,严重干眼者占2. 0%,瘢痕性天疱疮占5.1%,角膜病变角膜移植无法成功占6.1%:术前病程平均5. 99±7. 01年;术后时间平均3. 88±3. 22年;术后并发症发生次数平均2. 40±2. 17次。2、生活质量:该人群生活质量总分43.52±20.20,分级显示生活质量良好者10. 100%,中等30.30%,较差59.60%。单因素生活质量得分:视力正常组得分65. 63 ±13. 35,低视力组得分44. 23 ±10. 61,盲目组得分20. 97 ±5. 77;月收入2000以下者得分32. 65±12. 18, 2000~4000元者得分54. 59±18. 10,4000元以上者得分52. 64±18. 86;术前病程≥3年者得分44. 17±20. 63,术前病程<3年者得分42. 79±19.92;并发症≥2次者得分34. 56±15. 35,并发症<2次者得分58. 51 ±18. 52;术后时间≥3年者得分42. 70± 19. 56,术后时间<3年者得分44. 35±21.0;焦虑组患者生活质量得分28. 70士11.29 ,非焦虑组得分61.29±12. 77;高社会支持组患者生活质量得分46.39±17.22,低社会支持组得分41.72±21.81。统计分析显示人工角膜植入术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为:视力状况、收入状况、年龄、病程、并发症次数、术后时间、焦虑、社会支持程度;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为:视力状况、焦虑、术后时间。3、低视力者视觉康复效果:17名患者配戴助视器行视觉康复。矫正视力:0. 1~0.3者3人,占17. 7%,0.3~0.5者10人,占58.8%, 0.5以上者4人,占23.5%,14人约82. 3%患者脱残,4人约23. 5%达到阅读成功标准。生活质量:护理干预前后总分分别为48. 59±14. 13、73. 53±11.59,各维度前后得分分别为:远视力23.53±6. 18、32.47±5. 61,调节能力10. 76±4. 16、12.53±3.59,阅读和精细工作7.41±4.73、16.18±4.46,日常生活能力6. 88 ±3. 86、13. 35 ± 3. 58。生活质量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 05。研究结论1、人工角膜植入手术可显着提高患者视力,但仍有部分患者处于低视力和盲目状态,需要行进一步治疗和干预。2、人工角膜植入术患者生活质量因受经济状况、视力状况、心理状况、社会支持等多因素的影响,大部分患者生活质量处于较低水平,仅10.10%患者生活质量水平良好。3、人工角膜植入术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众多,提示应从生理健康、心理、社会等多方面采取护理干预措施,提高生活质量。4、人工角膜植入术后低视力者需给予视觉康复护理干预,配戴助视器可帮助患者有效利用残余视力,改善低视力状况,进而提高生活质量。5、社会各界应给予人工角膜植入术患者更多的关注,根据其生活质量现状及影响因素,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二、天津市“九五”期间低视力康复调研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天津市“九五”期间低视力康复调研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2002-2020年上海师范大学视障学生的体育活动状况调查及推进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残疾人体育教育的发展日趋完善
        1.1.2 国家、社会对残疾人群体的关注度越来越高
        1.1.3 视障学生体育活动参与的迫切需求
        1.1.4 体育活动影响视障学生身心健康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2.1 残疾人
        2.2.2 残疾人体育
        2.2.3 体育活动
        2.2.4 视力障碍的区分
        2.2.5 视障学生的特征和分类
    2.2 残疾人体育政策及法律、法规
    2.3 国内外残疾人体育研究现状
        2.3.1 国外残疾人体育研究现状
        2.3.2 国内残疾人体育研究现状
    2.4 国内外视障学生体育活动研究现状
        2.4.1 国外视障学生体育活动研究现状
        2.4.2 国内视障学生体育活动研究现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访谈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数理统计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视障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4.1.1 视障学生性别、人数情况分析
        4.1.2 视障学生身高、体重情况分析
        4.1.3 视障学生所属学院及专业
        4.1.4 视障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及视力情况分析
        4.1.5 不同性别视障学生健康、视力水平及体育活动参与情况对比
    4.2 视障学生体育活动场地设施情况分析
    4.3 视障学生体育活动参与情况分析
        4.3.1 视障学生的体育课程及参与情况分析
        4.3.2 视障学生课外活动参与情况分析
    4.4 视障学生体育活动参与与健康水平、视力水平的相关关系
        4.4.1 视障学生体育课程参与情况与健康、视力水平的相关分析
        4.4.2 参与体育课程动机与健康水平、视力水平的相关分析
        4.4.3 视障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参与情况与健康、视力水平相关分析
    4.5 视障学生体育活动参与态度分析
        4.5.1 视障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意愿与主要动机
        4.5.2 视障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与体育课程分析
        4.5.3 视障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意愿与参与形式分析
        4.5.4 视障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意愿与体育课程难易、满意程度分析
    4.6 视障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影响因素
        4.6.1 影响视障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个人因素
        4.6.2 影响视障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社会因素
        4.6.3 影响视障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学校因素
        4.6.4 影响视障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家庭因素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1.1 视障学生的发展方向愈发明朗
        5.1.2 视障学生体育场地设施、器材匮乏
        5.1.3 视障学生体育课程参与情况较为乐观
        5.1.4 视障学生体育课程参与主因为增进健康、友谊和展现自我
        5.1.5 视障学生整体参与课外体育活动意愿程度较高
        5.1.6 视障学生体育活动参与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
    5.2 建议
        5.2.1 加强和完善针对特殊人群高等教育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5.2.2 学校应结合视障学生发展规律制定相应策略,加快课程改革
        5.2.3 建立特殊教师培训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丰富教学形式
        5.2.4 激发视障学生体育活动参与兴趣,加快建立无障碍运动空间
        5.2.5 促进家庭和学校联系,培养视障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5.2.6 关注了解视障学生,对其渗透深层次的人文关怀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视障学生调查问卷
    附录B:学校领导访谈提纲
    附录C: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D:视障学生访谈提纲
致谢

(2)视障人士社区教育需求研究 ——以上海市轻度视障残疾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问题
    三、研究目的
    四、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五、研究思路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社区教育
        (二)视障残疾人
        (三)教育需求
    二、理论基础
        (一)终身教育
        (二)全纳教育
        (三)马斯洛需求理论
    三、国内外社区教育需求研究现状
    四、国内外残疾人教育需求研究现状
        (一)残疾人教育需求研究现状
        (二)残疾人社区教育需求研究现状
    五、国内外视障人士社区教育研究现状
    六、研究述评
第三章 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分析法
        (二)问卷调查法
        (三)访谈法
        (四)相关性分析法
    三、研究工具
        (一)研究工具的编制
        (二)研究工具内容
        (三)研究工具的信效度检验
        (四)数据收集过程
第四章 研究结果
    一、调查问卷的结果呈现和分析
        (一)教育情况
        (二)社区教育需求情况
        (三)影响因素
        (四)开放性题目结果分析
        (五)社区教育需求的相关性分析
    二、访谈内容的呈现和分析
        (一)视障人士访谈内容
        (二)残联工作人员访谈内容
        (三)社区学院教师访谈内容
第五章 研究分析与讨论
    一、教育现状
    二、社区教育需求情况
        (一)社区教育参与目的
        (二)教育形式的需求
        (三)教育内容的需求
        (四)教育场所的需求
        (五)具体课程需求
        (六)其他需求
    三、影响因素
        (一)身体性因素
        (二)发展性因素
        (三)支持性因素
        (四)总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二、建议
        (一)满足视障残疾人的发展需要,激发视障残疾人的学习需求
        (二)开展丰富实用的教育活动,提供便捷无障碍的学习环境
        (三)根据视障残疾人的差异,提供个性化教育和支持
    三、研究创新与局限
    四、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调查问卷
    附录2:视障人士访谈提纲
    附录3:残联工作人员访谈提纲
    附录4:社区教师的访谈提纲

(3)社会工作介入视障人士服务的实务研究 ——以S市公益创投活动C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1、关于视障人士服务的研究
        2、关于残疾人社会工作发展的研究
        3、关于社会工作介入视障人士服务的研究
        4、研究述评
    (三)研究问题、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
        1、研究问题
        2、研究目标
        3、研究内容
    (四)研究方法及研究创新点
        1、研究方法
        2、研究创新点
    本章小结
二、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概念界定
        1、视障人士
        2、公益创投
    (二)理论基础
        1、优势视角理论
        2、社会支持理论
    本章小结
三、视障人士的基本特征与需求分析
    (一)基本特征
        1、生理特征:感觉系统发展不平衡
        2、心理特征:容易产生自卑感以及敏感多疑
        3、行为特征:习得行为发展相对迟缓
    (二)需求分析
        1、就业需求
        2、婚恋需求
        3、社交娱乐需求
        4、社会参与需求
    本章小结
四、社会工作介入视障人士服务的现状分析——以S市公益创投活动C项目为例
    (一)项目背景
        1、政府无法满足视障人士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需求
        2、残疾人关爱政策助推社会工作介入视障人士服务
        3、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发展为介入服务提供了保障
    (二)项目实施
        1、项目服务设计
        2、项目实施过程
    (三)项目成效
        1、个人层面:促进了视障人士心理压力缓解、能力提升和就业
        2、群体层面:丰富了视障人士社交生活和搭建了互助平台
        3、社会层面:推动了社会对视障人士的认知
        4、社工层面:积累了社会工作介入的经验
    本章小结
五、社会工作介入视障人士服务的困境及成因分析
    (一)困境
        1、社会工作介入的支持力度不足
        2、社会工作介入的深度不够
        3、社会工作介入的知晓度不高
    (二)成因分析
        1、各方资源投入不够
        2、社会工作者自身专业能力明显不足
        3、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制约了服务延续
        4、社会对视障人士缺乏关注致使知晓度不高
    本章小结
六、社会工作介入视障人士服务的建议
    (一)加大社会工作介入视障人士服务的支持力度
        1、完善视障人士政策支持体系
        2、搭建视障人士资源对接平台
        3、采取多元的社会工作服务购买方式
        4、建立残疾人社会工作服务规范
    (二)提升残疾人领域社会工作者的专业能力
        1、推动高校开设残疾人社会工作方向班
        2、加大社会工作者的培训及督导力度
        3、加强社会工作者自身专业学习和经验积累
    (三)营造社会关爱视障人士的和谐氛围
        1、完善视障人士公共空间
        2、提高社会对视障人士的认可度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S市公益创投活动C项目视障人士需求调查问卷
    附录2 :参加者意见表
    附录3 :项目多方测评机制评估表
    附录4 :访谈提纲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4)视觉障碍学校户外活动场所的情感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特殊学校建筑设计规范的提出
        1.1.2 人文关怀背景下对盲校建设的新要求
        1.1.3 情感化设计理念在环境设计领域中的运用
    1.2 研究目标
    1.3 研究意义
        1.3.1 学术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与课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关于情感化设计理论及盲校设计研究
        1.4.2 国内关于情感化设计理论及盲校设计研究
    1.5 相关研究范围界定
        1.5.1 研究对象
        1.5.2 研究范围
    1.6 研究内容
    1.7 研究方法
        1.7.1 文献整理方法
        1.7.2 调查法
        1.7.3 体验式观察法
    1.8 研究框架
    1.9 课题创新性
        1.9.1 对视障学校户外课堂教学场所研究
        1.9.2 融入情感化设计理念
        1.9.3 人文关怀背景下满足视障学生对户外教学场所需求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视觉障碍学校概述与户外活动场所
        2.1.1 视觉障碍学校
        2.1.2 视障学校户外活动场所
    2.2 理论基础
        2.2.1 人文主义教育理论
        2.2.2 场所理论
        2.2.3 情感化设计理论
    2.3 视障儿童特点
        2.3.1 视障儿童与普通儿童共同点
        2.3.2 视障学生感知特点
        2.3.3 视觉障碍学生行为的特点
        2.3.4 视障儿童情感心理特点
    2.4 户外活动场所的情感需求层次理论构建
        2.4.1 感官层面的需求
        2.4.2 使用层面的需求
        2.4.3 反思层面的需求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视觉障碍学校户外活动场所现状调研
    3.1 调研对象的选取
    3.2 调研目的
    3.3 调研方法
    3.4 调研内容
    3.5 视觉障碍学校概况与户外活动场所现状调研
        3.5.1 调研说明
        3.5.2 调研学校概述
        3.5.3 调研学校户外课堂教学场所总结
        3.5.4 分析总结
    3.6 视障学生对户外课堂教学场所的需求现状调研(天津视力障碍学校)
        3.6.1 调研情况及调研结果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视觉障碍学校户外活动场所情感化设计思路
    4.1 感官层的情感化设计
        4.1.1 听觉感知的户外活动场所
        4.1.2 触觉感知的户外活动场所
        4.1.3 嗅觉感知的户外课堂教学场所
        4.1.4 感官统合下的户外活动场所情感化设计构建
    4.2 使用层的情感化设计
        4.2.1 户外活动场所功能性设计
        4.2.2 户外活动场所安全性设计
        4.2.3 户外活动场所便利性设计
    4.3 反思层的情感化设计
        4.3.1 场景的形成
        4.3.2 场所的记忆与联想
        4.3.3 场所的认同
        4.3.4 场所的人文性
        4.3.5 场所的归属感
    4.4 预期达到的设计效果
        4.4.1 满足视障学生活动需求
        4.4.2 丰富户外活动内容
        4.4.3 强化户外课堂活动体验
    4.5 情感化设计构建框架
第5章 视障学校户外活动场所情感化设计策略
    5.1 户外感官训练区域情感化设计策略
        5.1.1 特点
        5.1.2 设计方法
        5.1.3 理想方案
    5.2 户外肢体训练区域情感化设计策略
        5.2.1 特点
        5.2.2 设计方法
        5.2.3 理想设计方案
    5.3 户外交流沟通区域情感化设计策略
        5.3.1 特点
        5.3.2 设计方法
        5.3.3 理想设计方案
    5.4 本章总结
第6章 视觉障碍学校户外活动场所的情感化设计实践
    6.1 项目概况
    6.2 现状分析与评价
        6.2.1 现状分析
        6.2.2 现状评价
    6.3 户外活动场所情感化改造设计
        6.3.1 户外课堂教学场所的规划布局
        6.3.2 户外课堂教学场所改造设计
    6.4 实践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1 视障学校户外活动场所需求调研问卷
附录2 图清单
附录3 表清单

(5)助视器应用对人工角膜植入术后低视力患者的视觉康复效果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仪器及方法
    1.3 助视器验配流程
    1.4 评价指标
    1.5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助视器配戴情况
    2.2 患者配戴助视器前后最佳矫正视力比较
    2.3 17例患者配戴助视器前后生活质量比较
3 讨论
    3.1 人工角膜术后低视力者配戴助视器行视觉康复, 矫正视力改善效果明显
    3.2 人工角膜术后低视力者行配戴助视器行视觉康复, 生活质量得到改善
    3.3 低视力者行助视器视觉康复, “个性化适配”是关键
    3.4 低视力者配戴助视器行视觉康复, 有效的护理干预是保障

(6)消除视障人士社会排斥的行动策略研究 ——以广州市盲人协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残障人士社会排斥的形成原因
        1.3.2 消除残障人士社会排斥的策略分析
        1.3.3 视障人士社会服务的相关研究
2 研究设计
    2.1 概念界定
    2.2 研究对象
    2.3 理论视角:结构化理论
        2.3.1 结构化理论的核心观点
        2.3.2 本文选择结构化理论的适切性
    2.4 研究方法
        2.4.1 资料收集方法
        2.4.2 资料分析方法
    2.5 研究框架
3 结构化理论视角下视障人士社会排斥的成因分析
    3.1 宏观的结构性因素
        3.1.1 观念歧视
        3.1.2 制度区隔
    3.2 微观的个体性因素
        3.2.1 残疾限制带来的自我否定
        3.2.2 残疾污名的自我内化
    3.3 社会结构与行动主体的双向建构
4 盲协消减社会排斥的行动策略分析
    4.1 提升社会结构压迫下视障人士的自我觉醒
        4.1.1 减轻残障对视障人士的负面影响
        4.1.2 激发视障群体的权能意识
        4.1.3 从优势入手,促进能力提升
    4.2 通过社会行动改变结构
        4.2.1 进行消除视障歧视的宣传教育
        4.2.2 再造视障群体的社会形象
        4.2.3 从视障群体的需求出发建言献策
        4.2.4 聚集各方资源,推动惠残政策落实
5 盲协反社会排斥的效果呈现:社会融合初现
    5.1 结构的转变
        5.1.1 歧视观念大大降低
        5.1.2 政策制度完善创新
    5.2 视障人士:权能增强
        5.2.1 权能感的提升
        5.2.2 个体能力的增强
6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6.2.1 盲协的优势与局限
        6.2.2 对社会工作机构的启示
        6.2.3 研究局限
致谢
参考文献

(7)从隔离走向融合:上海特殊教育研究(1978-2010)(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缘起
    二、研究对象与意义
    三、研究现状与问题
    四、研究思路和框架
第一章 特殊教育政策变迁
    第一节 历史的积淀
        一、特殊教育的产生与兴起
        二、特殊教育政策变迁
    第二节 上海特殊教育政策演变
        一、特殊教育的恢复与调整
        二、立法保障与推进
        三、进入内涵发展新阶段
第二章 特殊教育体系构建
    第一节 完善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体系
        一、确保视障、听障儿童义务教育实施
        二、开创和发展智障教育
        三、从随班就读到“送教上门”
    第二节 特殊教育向两端延伸
        一、发展学前特殊教育
        二、推进特殊职业教育、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
    第三节 特殊教育体系特点分析
        一、世界两大特殊教育体系分析
        二、上海特殊教育体系特点
第三章 特殊教育课程与实施
    第一节 国家特殊教育课程设置演变
        一、聋校的课程设置演变
        二、盲校的课程设置演变
        三、弱智学校(班)的课程演变
    第二节 上海特殊教育地方课程演变
        一、上海聋校课程设置
        二、辅读校(班)课程演变
    第三节 上海特殊教育学校课程实践
        一、盲校学校课程实践
        二、聋校学校课程实践
        三、辅读学校课程实践
第四章 特殊教育师资培养
    第一节 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政策演变
        一、中等师范学校培养特殊教育师资
        二、高等师范院校的参与
        三、探索特殊教育教师资格制度
    第二节 上海特殊教育资格证书制度实践与探讨
        一、上海特殊教育教师资发展概况
        二、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实践
结语:融合之路
    一、走向融合:上海面临的挑战
    二、在隔离与融合之间:西方的经验
    三、无问西东:上海的融合之道
参考文献
附录一 :2010年上海盲校、聋校和辅读学校校本课程设计与实施案例
附录二 :2010年上海市特殊教育支持服务机构信息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8)天津市视障学校视残病因调研及助视器康复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视残病因构成及视力情况
    1.1 对象和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检查仪器
        1.1.3 研究方法
        1.1.4 视力残疾分类标准
    1.2 结果
        1.2.1 视残病因
        1.2.2 视力情况
    1.3 讨论
        1.3.1 病因分析
        1.3.2 视力分析
    1.4 小结
二、助视器康复效果
    2.1 对象和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实验仪器
        2.1.3 研究方法
        2.1.4 统计分析
    2.2 结果
        2.2.1 远用助视器调查及康复效果
        2.2.2 验配助视器种类及数量
        2.2.3 LVP-FVQ功能性视力调查问卷
    2.3 讨论
    2.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综述 远用光学助视器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人工角膜植入术患者生活质量现况调查及其低视力者视觉康复护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人工角膜植入术患者生活质量现况及其影响因素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2 研究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人工角膜植入术后低视力者视觉康复护理研究
    1 研究对象
    2 研究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本研宄的主要创新点
本研究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四、天津市“九五”期间低视力康复调研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2002-2020年上海师范大学视障学生的体育活动状况调查及推进策略[D]. 魏华.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2]视障人士社区教育需求研究 ——以上海市轻度视障残疾人为例[D]. 关芯.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1
  • [3]社会工作介入视障人士服务的实务研究 ——以S市公益创投活动C项目为例[D]. 黄远清.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4]视觉障碍学校户外活动场所的情感化设计研究[D]. 赵苑君.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2019(05)
  • [5]助视器应用对人工角膜植入术后低视力患者的视觉康复效果探讨[J]. 李燕,梅丽娜,葛梅,刘峰. 中国临床新医学, 2018(10)
  • [6]消除视障人士社会排斥的行动策略研究 ——以广州市盲人协会为例[D]. 张雪辉.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8)
  • [7]从隔离走向融合:上海特殊教育研究(1978-2010)[D]. 张继玺. 华东师范大学, 2018(09)
  • [8]天津市视障学校视残病因调研及助视器康复效果研究[D]. 林娜娜. 天津医科大学, 2018(02)
  • [9]2017年天津市视障学校视残学生调研报告[J]. 林娜娜,吴淑英,李筱荣,杜蓓,谭朝康.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17(12)
  • [10]人工角膜植入术患者生活质量现况调查及其低视力者视觉康复护理研究[D]. 李燕. 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 2017(04)

标签:;  ;  ;  ;  ;  

“九五”期间天津市低视力康复研究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