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基于六安市五县的调查研究

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基于六安市五县的调查研究

一、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对策——基于六安市五县的调查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万昭何[1](2019)在《霍山县“西山药库”项目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中药材需求以及旅游总体规模的不断扩大,中草药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发展势头强劲。霍山县凭借着丰富的中草药资源与旅游资源,逐渐确定中草药产业与中医药健康旅游作为县域经济的支柱型产业。集基地、加工、市场、文化、旅游、人才为一体的“西山药库”项目建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符合绿色发展理念、符合霍山实际和发展方向,是推进县域经济的重要平台和有效抓手。机遇往往伴随着挑战,如何将霍山县的中草药与健康旅游等各项产业深度融合,把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这是霍山县“西山药库”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本文在利用文献分析法、实地调研法的基础上,结合SWOT矩阵分析,通过“西山药库”建设的具有资源优势突出、规模效应凸显、生产方式革新的优势,人才匮乏、市场混乱、产业融合度低、缺乏龙头企业的劣势,政府招商力度大、自身定位独特、需求量带来的机会的机遇,国家对中草药产业的干涉和政策的制约、同区域的强竞争、行业法规不健全、主要竞争对手定位类似、国外“汉方药”的威胁的挑战,分析“西山药库”建设的现状,发现建设中存在人才匮乏、市场混乱、产业融合度低、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主要竞争对手定位类似等问题。并通过研究分析得出霍山县中药材资源丰富,开发前景大、“西山药库”项目适合霍山县发展、“西山药库”项目建设有助于脱贫攻坚、“西山药库”建设存在问题、霍山县“西山药库”项目需加强引导等结论。并提出了走绿色发展之路、严格抓好两项建设、督促做实三件工作、加快准搭建四个平台、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加强项目建设监管的建议。

朱芬芬[2](2017)在《六安茶谷休闲农业发展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在基本需求满足后,逐渐开始追求精神层面的需求,休闲农业的发展满足了都市人们对返璞归真的向往。为增旅游添景,为农民增收,党的十八大以来,六安市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弘扬红色精神、致力绿色发展、放飞金色梦想”战略部署,全面推进六安茶谷和淠河生态经济建设。休闲农业的发展顺应了时代的步伐,对产业结构调整、拉动市场内需影响有着重要的意义。结合六安区域特点,发展休闲农业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荣获多项荣誉,已荣膺“国家级园林城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水环境治理示范城市”、“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等多个称号,独具特色优美环境受国内外青睐。六安南部为大别山区,北部为淮北平原,全市地形半居深山半临河自然生态环境优良,历史悠久,人文厚重。国务院批复《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包括六安市五县三区全境,规划要求要从城乡发展、现代农业等七个方面像建设井冈山和延安那样建设大别山革命老区,六安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契机。本文主要论述了六安茶谷的休闲农业发展模式,首先拟通过梳理当前国内外休闲农业概念、发展现状及主要模式三个方面,分析六安市及其休闲农业的发展状况,结合六安茶谷所辐射的地理位置、生态发展、自然风光等优势归纳总结出可与其相适宜的休闲农业发展模式。其次,第二部分以六安茶谷为核心对其休闲农业发展模式进行研究,综合现有的农业资源和特色,探讨适合茶谷永续发展的休闲农业发展模式,主要是以茶耕文化型(皖西茶博园、百家冲休闲茶园为例);其二为健康养生型(汤池温泉、海会养生谷为例);其三为自然生态型(干汊河镇阳光雨露生态园、大别山第一竹海景区为例);其四为水文化型(霍山大峡谷漂流、万佛湖风景区为例);其五为红色文化型(将军湖、苏家埠战役纪念园为例)发展模式为主。通过对不同模式下典型案例的分析、数据整理和实地调研等途径,析出开发不同模式下适宜的休闲农业资源。最后,通过分析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梳理国内外发展成熟的休闲农业的国家和地区,借鉴其利于茶谷发展的经验和启示。通过研究典型案例和市场调查,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六安茶谷休闲旅游农业发展模式优化的措施,促进茶谷休闲农业发展,提升地方经济发展。茶谷休闲农业的发展虽有很多机遇,但仍面临诸多挑战,为促进茶谷稳步快速发展,逐步成为配套设施完善,自然资源完备的项目应采取如下措施:一是推广新业态,构造延伸产业链,推进产业集群发展;二是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建立配套基础设施;三是整合休闲农业资源,建立信息网络服务平台;四是适度招商引资,吸引先进人才的同时带动经济发展;五是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提高整体服务水平;六是借力“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蓝图,推进休闲农业发展。

徐梦倩[3](2017)在《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经济带动效应研究 ——以六安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世纪80年代以来,改革开放浪潮席卷全国,沿海经济迅猛发展带来的机遇使内陆地区的农民纷纷离开土地、走出农村,向沿海大中城市转移,形成了外出打工热潮,“农民工”一词也由此产生。然而,农民工群体在城市中的现实生存状况却不如人意,农民工从起初怀揣致富梦想、改善生活变成在城市过一天算一天的消极想法。农民工在城市中得不到尊重和认可,融入城市困难,造成对城市没有归属感,经过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引发的一系列影响,农民工毫无疑问地成为失业大军的一员。长期的在外打工经历为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积累了经验、资金、技术和人脉,在城市感受到工业经济带来的巨大利益催动下,农民工也想抓住经济快速发展的机遇,享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成果。因此,农民工出现创业意愿也是必然。农民工作为中国劳动力转移下的产物,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问题是一件关系民生的大事,也是一件关系农村经济发展的大事。地方政府需要将返乡农民工拥有的人力、物质、社会等资本转化为创业潜力,实现从“输出一人、致富一家”的加法向“一户带头、一村致富”的乘法转变,并且鼓励农民工在内的各类人才返乡创业创新,将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模式引入农村。本文分为六个部分。本文围绕农民工返乡创业展开,首先是对文章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研究思路和理论工具、创新点和不足进行阐述,并对相关概念进行解释,对学者们的观点进行评述。其次是进行理论基础分析,主要论述农民工返乡创业和带动效应理论。然后通过对六安市农民工返乡创业的调查,了解六安市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基本情况并归纳出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模式。再进行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经济带动效应分析,以案例作为依据对农民工返乡创业所取得的成就进行分析,针对影响农民工返乡创业经济带动效应发挥的阻碍因素提出建议。最后总结全文得出文章的最终结论。

傅宝[4](2016)在《区域物流业创新驱动发展的实证研究——以安徽省六安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代物流业是推动区域经济跨越发展的重要途径.当前,六安市物流业仍处于上规模物流企业数量偏低、物流业规范管理滞后、区域性物流园建设进展缓慢以及运用先进物流信息技术水平低等传统物流发展阶段.通过采取和实施诸如完善六安市物流业从业市场监管制度、打造六安市规模化物流企业、科学规划和建设六安市区域物流中心、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深化校企合作水平等对策与措施,可以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朱雅寒[5](2015)在《安徽大别山片区金融扶贫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作为一个处于高速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任何时候都要将发展摆在首要位置,因为发展可以有助于治国安邦,可以帮助人们摆脱贫困,可以帮助人们走向富裕,这也是我国为什么一直坚持将扶贫开发工作摆在如此重要地位的原因。如今的扶贫工作已经多元化,它将农业、农村、城镇、产业、金融等词语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我国将扶贫工作扎扎实实的做到了贫困的最源头。近年来,学术界将扶贫开发工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了金融、农业产业化、城镇化、工业化扶贫等方面,它们是处于整体推进阶段,同时又是相辅相成。本文以金融发展如何支持扶贫工作为主要研究内容,并同时将农业产业化、城镇化等概念纳入进来,探讨在金融市场发展的不断改革中,现阶段我国创新出的金融支持扶贫工作的新方法和运行模式。基于此研究背景下,本文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和分析,以期为新的经济形势下的金融扶贫开发工作提出适时的建设性意见和参考:1.贫困与反贫困的理论和实践研究。首先,从国外较为成熟的贫困和反贫困的理论研究入手,概述近一个多世纪以来学者们通过不断的研究、实践、分析总结出来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其次,通过不同的参考标准将贫困细化成多种类型,以此对国外和国内的贫困和反贫困的形势进行评价、分析和判断;最后,简述了反贫困理论的研究历程,归纳总结出在当今被大部分学者认可的五种反贫困理论,为后文对反贫困问题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2.安徽大别山片区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本段研究的重点内容是对安徽大别山片区在具体金融发展支持扶贫工作方面进行调研,对调研的现状内容进行了详细叙述。其中包括区位概况,包括其自然条件、贫困状况、城镇化程度等。首先,调研内容从安徽大别山片区的经济规模、财政收入、人民生活、财政和投资政策以及存、贷款规模等方面对该地区目前的经济现状进行了阐述。其次,针对调研结果,作了相应的简要分析,因该地区受其地理位置等特殊性,造成其长期处于较为贫困的阶段,经济现状相当不理想。但已有很多数据表明近年来政府对该地域的扶贫力度在逐渐增大,当地的农民和企业均受益匪浅。最后,针对该地域的扶贫工作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建议,以便更好的帮助该地区的人民早日摆脱贫困。3.安徽大别山片区扶贫实践工作。随着社会的发展,国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贫困问题逐步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长久以来,世界各国都在研究反贫困问题,我国也不例外,希望通过研究、实践,以及扶贫工作的逐步开展来改变国内现有的贫困状况,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近年来,我国的扶贫开发工作已初见成效,并将重视程度提升到新高度,尤其对于偏远贫困山地区,更是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扶贫工作主要是从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生态建设、金融服务、公共服务、税收扶持和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全面展开。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经济起步较晚,以前一直注重于农业方面的发展,是世界上传统的农业大国,同时作为世界人口大国,我们有很多特色,也有很多先天不足。因此,这就需要学者们和奔赴在扶贫第一线的工作者们,能充分挖掘我们的优势特色,转化我们的不足为优势特色,通过共同的努力和不断实践工作为我国的扶贫工作艰难的走出一条路来。本文中提出了安徽大别山区在扶贫工作中面临的艰难任务,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制约因素,为以后扶贫工作的有效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4.安徽大别山片区的金融扶贫路径及成效。通过对大别山片区12县的相关数据统计,并采取回归分析的方法,做了三组实证分析,分别为贫困发生率和存贷比、农民收入和农村信贷以及城镇化发展和农民收入,分析其相关性程度。分析结果表明,较为显着的反应了以相关金融数据作为自变量,对于该地区的贫困影响程度,即当金融的支持力度逐步变大时,当地的贫困程度也会逐步得到好转,说明了金融对于支持扶贫工作有着一定的正向效果。当然,本文的实证分析结果,因为设置参数时删除了其他一些可能影响贫困和金融支持水平的因素,因此分析的结果可能存在高估的现象。另外,本文中还以金寨县作为典型,对该地区做了相关的调研工作,主要从扶贫成效和金融扶贫产业等方面,对该地区加以分析,结果均表明,金融对扶贫工作具有绝对的支持作用,但研究中还尚存一些考虑不足之处,仍需进一步改善。5.安徽大别山片区金融支持扶贫工作的创新模式。本文对金融支持扶贫工作现状进行了调研和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指出,在农村及贫困山区的金融改革创新中,各类金融组织在经济发展中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不仅有利于新农村建设、“三农”建设,更有利于扶贫开发工作,进而达到降低城乡发展水平的差异性,使挨家挨户脱离贫困。根据研究结果,我们发现暴露出几大方面的问题:各类合作金融组织的作用、政策性金融机构数量、政策支持力度、金融扶贫工作受到城乡结构性的抑制、金融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农村金融与金融监管不足等方面问题。我国的金融改革一直走的是“先城市,后农村”的工作路线,在一段时间内城市居民享受着远高于农村居民的金融服务。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转移改革方向,但却沿用了城市那一套改革方法,最终无法因地制宜的解决问题。不过随着金融改革研究的逐步深入,我们发现将金融改革与扶贫工作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研究,表现出了对扶贫工作有相当的支持作用,并已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特别是银监会批准成立的新型农村金融组织,以及国务院颁布的金融改革方案,让广大扶贫工作者和老百姓看到了希望。新型农村金融组织成立后的一系列创新工作,已经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金融的供给问题,开发出的新型金融产品也更适用于这些地区的企业和自然人使用,使它们的资金周转顺畅,居民的生活水平也逐步提高,使其走向更高更快的发展之路。6.安徽大别山片区金融支持扶贫工作的具体建议和展望。随着在金融发展中支持扶贫的力度逐步加大,其对减少贫困的影响程度逐步显现出来,经过理论分析得出两方面结论:一是贫困人口获得金融机构信贷支持。如今,贫困人口可以从金融机构获得不同程度信贷支持和金融服务,使此类人群拥有了较为充裕的流动资金,他们可以用这部分资金进行各项投资,以帮助他们获得颇为可观的收入,提高自身的收入水平,从而帮助他们渐渐摆脱贫困人群的行列。二是金融发展带动经济增长,进而达到减贫效果。自上世纪八十年以来,各位学者经过大量的实证分析发现,贫困强度、贫困深度、贫困发生率与金融发展有着较为显着的负向关系,即随着我国金融业的逐步发展,来带动贫困人群的减少。同时,长期研究表明,贫困强度、贫困深度、贫困发生率与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有显着的负向关系,即经济增长越快,贫困强度和贫困深度随之越小,贫困发生率也越低。这表明了经济增长的“涓流效应”,它在我国减贫工作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同时进一步说明,我国在逐步摸索减贫工作中所采取的一系列的金融改革工作已取得了局部的阶段性成绩,也证明通过金融支持扶贫工作是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

张杰兮[6](2014)在《舒城县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先序研究 ——基于承接能力的视角》文中指出产业区域转移是以经济全球化为背景,某些产业从一个地区转至另一地区的经济行为。一个地区能否有效吸引外部优良资源,带动当地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是作为一个地区的承接产业转移能力高低的标志。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时代前景下,国内外产业结构正逐步转型调整,发达国家将某些产业逐步转移至发展中国家,而我国沿海发达地区也逐步将某些产业转移至内陆欠发达地区。目前,安徽省内59个县(市、区)为一体的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正在大力建设中,在此背景下,舒城县如何立足自身的实际需求,依托当地支柱产业,实现自身的支柱产业与承接产业无缝结合,从而实现十二五期间的县域经济的跨越发展。在舒城县众多产业之中,具有承接能力的产业都是当地发展历史悠久,基础雄厚,经济结构良好的支柱性产业,因此只有在众多产业中选择出其支柱性产业才能确定舒城县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先序。本文首先具体介绍了承接产业转移优先序的相关理论,结合目前国内外产业转移背景和舒城县经济发展实情,依据产业五大方面选取相关指标构建出舒城县各项产业承接能力的计量模型,通过实证分析,得出各项产业排名情况,对舒城县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先序进行研究,确定出舒城县具有承接能力的支柱性产业,为舒城县选择承接产业提供了数据支撑和理论依据,最后本文分析了目前舒城县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并提供相关政策建议。

张琼波[7](2012)在《六安市金寨县产业发展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产业问题是近年来县域发展的主要问题,而产业发展对策的研究也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好的对策可以优化产业结构、加快经济发展的脚步。产业发展既能保障经济增长、技术进步,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入平衡,又能保障社会安定、国防安全、民族团结、国民素质提高等。因此,如何推动县域经济的产业发展是当前各国的重要课题之一。地处安徽大别山的金寨县,既是全国有名的将军县,也是全国贫困县之一。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该县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工业经济突飞猛进、农业经济加快发展、商贸经济快速崛起。但是随着六安市整体经济水平的提高,金寨县与其他县区的差距日益明显。本文从六安金寨县三大产业的发展现状入手,以产业发展的相关理论为基础,通过实际调研搜集数据,总结了金寨县农业、工业、服务业的发展现状,结合六安市其他县域的发展情况,比较分析其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基于当前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分别提出了三大产业的发展对策。这些对策的提出,对于金寨做好区域产业发展规划,发挥区域优势,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对于其他起点低、发展慢,但是有发展潜力的区域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江涛,陈清武[8](2006)在《金融机构大量撤并对县域金融服务影响情况的调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章分析了金融机构大量撤并的原因并对县域金融造成的影响进行了调查研究。

权俊良[9](2004)在《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对策——基于六安市五县的调查研究》文中认为一、县域经济发展和金融支持的基本情况 (一)县域经济发展和金融支持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随着改革力度的加大以及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六安市的县域经济总量不断增长、内外贸易日趋活跃、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经济的增长也带来了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优化

二、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对策——基于六安市五县的调查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对策——基于六安市五县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霍山县“西山药库”项目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西山药库”
        2.1.2 项目管理
    2.2 理论基础
        2.2.1 城乡一体化理论
        2.2.2 产业融合发展理论
        2.2.3 可持续发展
第三章 “西山药库”项目建设基础
    3.1 项目建设基本条件
        3.1.1 自然资源条件
        3.1.2 经济社会条件
        3.1.3 项目建设规划
    3.2 “西山药库”主要任务
        3.2.1 实现霍山跨越发展
        3.2.2 满足民众健康生活
        3.2.3 加快霍山绿色发展
        3.2.4 助力打赢脱贫攻坚
第四章 “西山药库”项目SWOT分析
    4.1 SWOT分析法
    4.2 “西山药库”项目SWOT分析
        4.2.1 项目优势(S)
        4.2.2 项目劣势(W)
        4.2.3 项目机遇(O)
        4.2.4 项目威胁(T)
        4.2.5 “西山药库”项目SWOT分析结果
    4.3 项目建设主要存在问题
        4.3.1 人才匮乏
        4.3.2 市场混乱
        4.3.3 产业融合度低
        4.3.4 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
        4.3.5 与竞争对手定位类似
    4.4 项目发展战略
        4.4.1 中草药种植及商品化
        4.4.2 中医药健康旅游基地建设
第五章 加快“西山药库”项目建设建议
    5.1 走绿色发展之路
    5.2 严格抓好两项建设
    5.3 督促做实三件工作
    5.4 加快搭建四个平台
    5.5 加强政府宏观调控
    5.6 加强项目建设监管
第六章 研究结论及讨论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2)六安茶谷休闲农业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和目的
        1.2.1 研究意义
        1.2.2 研究目的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1 国外文献综述
        1.3.2 国内文献综述
        1.3.3 文献评述
    1.4 研究方法和结构安排
        1.4.1 研究方法
        1.4.2 结构安排
    1.5 技术路线图
    1.6 创新点与不足
        1.6.1 创新点
        1.6.2 不足之处
2 休闲农业发展理论概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休闲农业概念
        2.1.2 休闲农业发展模式的概念
    2.2 休闲农业发展情况介绍
        2.2.1 休闲农业发展的时代背景
    2.3 相关理论基础
        2.3.1 农业多功能性理论
        2.3.2 休闲经济学理论
        2.3.3 产业融合理论
        2.3.4 可持续发展理论
3 六安茶谷休闲农业基本情况分析
    3.1 研究区域的基本情况
        3.1.1 区位交通条件
        3.1.2 自然资源条件
        3.1.3 社会经济条件
        3.1.4 农业发展基础
        3.1.5 旅游业发展基础
    3.2 六安茶谷休闲农业发展状况
        3.2.1 六安茶谷休闲农业的发展历程
        3.2.2 六安茶谷休闲农业旅游线路
4 国内外国家休闲农业发展模式的启示
    4.1 国内休闲农业发展模式
        4.1.1 台湾休闲农业发展模式
        4.1.2 厦门休闲农业发展模式
    4.2 国外休闲农业发展模式
        4.2.1 日本休闲农业发展模式
        4.2.2 加拿大休闲发展模式
        4.2.3 新加坡休闲农业发展模式
    4.3 国内外休闲农业发展模式的启示
5 六安茶谷休闲农业发展模式分析
    5.1 茶耕文化模式
        5.1.1 茶耕文化型休闲农业概述
        5.1.2 六安茶谷发展茶耕文化型休闲农业的优势
        5.1.3 典型案例分析一: 皖西茶博园
        5.1.4 典型案例分析二:百家冲休闲茶园
    5.2 健康养生模式
        5.2.1 健康养生型休闲农业概述
        5.2.2 六安茶谷发展健康养生型休闲农业的优势
        5.2.3 典型案例分析一:汤池温泉
        5.2.4 典型案例分析二:海会养生谷
    5.3 自然生态模式
        5.3.1 自然生态型休闲农业概述
        5.3.2 六安茶谷发展自然生态型休闲农业的优势
        5.3.3 典型案例分析一:干汊河镇阳光雨露生态园
        5.3.4 典型案例分析二:大别山第一竹海景区
    5.4 水文化模式
        5.4.1 水文化型休闲农业概述
        5.4.2 六安茶谷发展水文化型休闲农业的优势
        5.4.3 典型案例分析一:霍山大峡谷漂流
        5.4.4 典型案例分析二:响洪甸水库景区
    5.5 红色文化模式
        5.5.1 红色文化型休闲农业概述
        5.5.2 六安茶谷发展红色文化型休闲农业的优势
        5.5.3 典型案例分析一:新西军四支队旧址纪念馆
        5.5.4 典型案例分析二: 独山革命旧址群
    5.6 五种休闲农业发展模式对比分析
6 六安茶谷休闲农业发展模式建议与对策
    6.1 六安茶谷休闲农业发展模式建议
        6.1.1 茶耕文化发展模式建议
        6.1.2 健康养生发展模式建议
        6.1.3 自然生态发展模式建议
        6.1.4 水文化型发展模式建议
        6.1.5 红色文化发展模式建议
    6.2 六安茶谷休闲农业发展模式优化对策
        6.2.1 推广新业态延伸产业链,推进产业集群发展
        6.2.2 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建立配套基础设施
        6.2.3 整合休闲农业资源,建立信息网络服务平台
        6.2.4 适度招商引资,吸引先进人才的同时带动经济发展
        6.2.5 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提高整体服务水平
        6.2.6 借力“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蓝图,推进休闲农业发展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基本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经济带动效应研究 ——以六安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和观点评述
        1.2.1 返乡农民工的概念和特征
        1.2.2 带动效应的内涵与观点评述
    1.3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创新与不足
2 理论基础分析
    2.1 需求理论
    2.2 推—拉理论
    2.3 效应带动理论
        2.3.1 外部性理论
        2.3.2 辐射带动理论
    2.4 六安市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理论解释
3 六安市农民工返乡创业调查
    3.1 六安市农民工返乡创业基本情况
        3.1.1 六安市劳动力就业结构
        3.1.2 六安市经济发展情况
        3.1.3 六安市农民工返乡创业情况
    3.2 六安市农民工返乡创业模式
        3.2.1 基本生存型创业
        3.2.2 政策引导下的产业带动型创业
        3.2.3 打工转型型创业
4 六安市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经济带动效应分析
    4.1 农民工返乡创业经济带动效应的成效
        4.1.1 提升农村消费水平
        4.1.2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要素的整合
        4.1.3 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4.1.4 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
        4.1.5 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4.1.6 加快招商引资步伐
    4.2 农民工返乡创业存在的问题
        4.2.1 创业潜力有待挖掘
        4.2.2 创业场地短缺
        4.2.3 创业融资困难
        4.2.4 创业缺乏人才支撑
5 提升农民工返乡创业经济带动效应的建议
    5.1 优化农民工返乡创业环境
        5.1.1 培育农村创业文化,强化示范带头作用
        5.1.2 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加大信贷支持力度
    5.2 促进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培训
        5.2.1 强化创业培训,增加创业人才
        5.2.2 创新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模式,提升创业人员素质
6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在读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4)区域物流业创新驱动发展的实证研究——以安徽省六安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现代物流业国内外研究进展的文献综述
2 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3 六安市物流业发展现状及分析
    3.1 上规模物流企业数量偏低
    3.2 传统物流营业模式占主导
    3.3 物流业规范管理滞后
    3.4 区域性物流园建设进展缓慢
    3.5 运用先进物流信息技术水平低
4 六安市物流业创新驱动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4.1 完善六安市物流业从业市场监管制度
    4.2 加强资源整合打造六安市规模化物流企业
    4.3 科学规划和建设六安市区域物流中心
    4.4 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
    4.5 深化物流企业与六安市域内三所高校的战略合作

(5)安徽大别山片区金融扶贫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目的、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2.1 关于贫困成因的研究
        1.2.2 关于扶贫开发机制的研究
        1.2.3 国内外研究的评述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论文的创新性工作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对于金融扶贫概念的界定
        2.1.1 贫困
        2.1.2 贫困地区
        2.1.3 反贫困与扶贫开发
        2.1.4 贫困的标准和测度
    2.2 理论基础
        2.2.1 纳克斯的反贫困理论
        2.2.2 纳尔逊的反贫困理论
        2.2.3 莱宾斯坦的反贫困理论
        2.2.4 缪尔达尔的反贫困理论
        2.2.5 阿玛蒂亚·森的反贫困理论
3 安徽大别山片区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 安徽大别山片区概况
        3.1.1 贫困状况
        3.1.2 城镇化状况
    3.2 安徽大别山区经济发展现状
        3.2.1 经济规模
        3.2.2 财政收入
        3.2.3 产业结构
        3.2.4 人民生活
        3.2.5 存款和贷款规模
    3.3 安徽大别山区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3.3.1 经济总体发展水平低
        3.3.2 资源贫乏,生态破坏严重
        3.3.3 群众生活水平不高
        3.3.4 产业结构单一,工业起步较晚
        3.3.5 城镇化水平太低
        3.3.6 社会事业发展程度低,人才资源匮乏
        3.3.7 交通不便
    3.4 本章小结
4 安徽省大别山片区的扶贫实践
    4.1 “十二五”以来大别山区的扶贫开发工作总体情况
    4.2 政府支持
    4.3 基础设施建设
        4.3.1 交通建设
        4.3.2 水利建设
        4.3.3 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4.4 产业发展
        4.4.1 农业方面
        4.4.2 旅游和文化产业方面
        4.4.3 现代服务业方面
    4.5 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4.5.1 生态建设方面
        4.5.2 环境保护方面
    4.6 社会事业发展与公共服务
        4.6.1 教育方面
        4.6.2 医疗卫生方面
        4.6.3 金融服务和税收扶持
    4.7 扶贫开发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制约因素
    4.8 本章小结
5 安徽大别山区金融扶贫路径及成效
    5.1 安徽省大别山区的贫困发生率和存贷比的实证分析
        5.1.1 基本情况
        5.1.2 模型的设定和数据的说明
        5.1.3 回归结论
    5.2 安徽省大别山区的农民收入与农村信贷关系的实证关系
        5.2.1 基本情况
        5.2.2 模型的设定和数据的说明
        5.2.3 回归结论
    5.3 农民收入和信贷投放量对城镇化有助于减贫的实证分析
        5.3.1 相关概念界定
        5.3.2 趋势分析
        5.3.3 实证分析
6 安徽大别山区金融扶贫实证分析-基于金寨县数据
    6.1 扶贫成效和群众评价—基于金寨县的典型数据分析
        6.1.1 受访者基本情况
        6.1.2 调查户家庭收支情况分析
        6.1.3 受访者对“整村推进”项目的了解情况
        6.1.4 受访者对扶贫政策评价
        6.1.5 调查户对社会保障制度的评价
        6.1.6 受访者对基础设施的评价
        6.1.7 受访者对政府在扶贫项目实施的期待
        6.1.8 农业合作组织在农户农业生产作用的分析
    6.2 金寨扶贫主导产业选择的实证分析
        6.2.1 金寨资源禀赋判断
        6.2.2 金寨农业资源优势分析
        6.2.3 金寨县旅游产业发展分析
        6.2.4 金寨承接产业转移分析
        6.2.5 扶贫产业与集群发展
7 安徽大别山区金融支持扶贫工作的创新模式
    7.1 金融组织创新
        7.1.1 正规金融的组织改革
        7.1.2 准正规金融的组织改革
        7.1.3 非正规金融的组织改革
        7.1.4 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创新
        7.1.5 金融机构网点改革
    7.2 体制机制创新
    7.3 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
        7.3.1 金融产品创新
        7.3.2 金融服务方式创新
    7.4 金融的运作模式创新
        7.4.1 直接式
        7.4.2 间接式
        7.4.3 复合式
    7.5 金融支持体系创新
        7.5.1 政策制度
        7.5.2 法律法规
    7.6 信用体系
    7.7 金寨县的创新工程和成效
    7.8 金融创新支持扶贫工作小结
8 安徽大别山区金融支持扶贫工作的具体建议
    8.1 降低金融机构的设立标准
    8.2 加强安徽大别山区的信用体系建设
    8.3 增加多元化的合作方式和融资渠道
    8.4 加大金融产品创新和金融服务方式
    8.5 完善利率市场化管理
    8.6 规范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
    8.7 有效推进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发挥扶贫中的纽带作用
    8.8 强化培训制度,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9 结论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舒城县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先序研究 ——基于承接能力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意义
    三、研究的方法、内容和结构框架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内容
        (三) 文章的结构框架
    四、创新点与不足
第二章 承接产业转移及优先序的理论基础
    一、研究理论基础
        (一) 国外相关理论的文献综述
        (二) 国内相关理论的文献综述
        (三) 对国内外文献综述的评析
    二、承接产业转移优先序的理论阐述和研究分析方法
        (一) 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先序
        (二) 承接产业转移的因子分析方法
第三章 舒城县县情及承接产业转移的基本情况
    一、舒城县国民经济发展现状
        (一) 舒城县国民经济发展总体态势趋好
        (二) 舒城县人均GDP持续增长
        (三) 舒城县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四) 舒城县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增长
        (五) 舒城县对外经济有待加强
    二、舒城县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
        (一) 舒城县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与特点
        (二) 舒城县承接产业转移的问题与劣势
第四章 舒城县支柱性产业承接能力的实证分析
    一、舒城县承接产业转移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 指标体系设定原则
        (二) 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其含义
    二、实证分析
        (一) 研究对象的选取
        (二) 数据来源和说明
        (三) 数据处理和分析
        (四) 各因子的得分和排名
        (五) 聚类分析结果
第五章 舒城县优先承接产业的选择及分析
    一、舒城县支柱性产业承接的选择分析
        (一)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
        (二) 纺织服装和服饰业
        (三) 农副食品加工业
        (四) 羽毛加工及制品制造业
        (五) 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
    二、舒城县新兴产业承接的选择分析
        (一) 现代旅游业
        (二) 汽车制造业
        (三) 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
    三、舒城县重工产业承接的选择分析
        (一) 橡胶和塑料制品业和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
        (二) 金属制品业和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第六章 提升舒城县承接产业转移能力的对策
    一、继续提高支柱性产业的对接能力
    二、不断夯实新兴产业的承接基础
    三、选择性的推动传统重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积极提升各类承接产业的发展协调性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六安市金寨县产业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方法与基本框架
        1.3.1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2 研究内容与框架
第二章 金寨县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2.1 基本县情概况
    2.2 农业发展现状分析
        2.2.1 农业发展现状
        2.2.2 存在问题
    2.3 工业发展现状分析
        2.3.1 工业发展现状
        2.3.2 存在问题
    2.4 服务业发展现状
        2.4.1 商贸服务业发展现状
        2.4.2 存在问题
        2.4.3 旅游业发展现状
        2.4.4 存在问题
第三章 金寨县产业发展对策
    3.1 环境分析
        3.1.1 发展机遇
        3.1.2 面临的挑战
    3.2 第一产业发展策略
    3.3 第二产业发展策略
    3.4 第三产业发展策略
第四章 金寨县产业支撑平台建设
    4.1 交通支撑平台
    4.2 电力支撑平台
    4.3 水利支撑平台
    4.4 信息支撑平台
    4.5 信用支撑平台
    4.6 生态支撑平台
第五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

(8)金融机构大量撤并对县域金融服务影响情况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一、撤并的原因
    (一)农村与城区金融机构网点存贷款业务量悬殊大、比较效益低而必须撤并。
    (二)行政区划变动迫使机构撤并。
    (三)乡镇经济发展中心转移后机构随之撤并。
    (四)经营网点人员及设施存在缺陷需要撤并。
二、撤并金融机构对县域经济的影响
    (一)客户不能得到便捷的存取款服务。
    (二)不利于金融加大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力度。
    (三)农村金融市场竞争不充分,形成农村信用社垄断农村信贷市场的局面。
    (四)给银行自身经营带来影响。
    (五)信用卡在县域使用环境不佳。
    (六)对农村乡镇结算和汇兑影响明显。
    (七)造成农村融资格局发生新变化。
四、对策与建议
    (一)畅通结算渠道,提供金融服务。
    (二)加强信用建设,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
    (三)引导民间融资,确保金融稳定。

四、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对策——基于六安市五县的调查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霍山县“西山药库”项目建设研究[D]. 万昭何. 安徽农业大学, 2019(05)
  • [2]六安茶谷休闲农业发展模式研究[D]. 朱芬芬. 安徽农业大学, 2017(03)
  • [3]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经济带动效应研究 ——以六安市为例[D]. 徐梦倩. 安徽农业大学, 2017(02)
  • [4]区域物流业创新驱动发展的实证研究——以安徽省六安市为例[J]. 傅宝. 衡水学院学报, 2016(01)
  • [5]安徽大别山片区金融扶贫创新研究[D]. 朱雅寒. 安徽农业大学, 2015(04)
  • [6]舒城县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先序研究 ——基于承接能力的视角[D]. 张杰兮. 安徽大学, 2014(08)
  • [7]六安市金寨县产业发展对策研究[D]. 张琼波. 合肥工业大学, 2012(04)
  • [8]金融机构大量撤并对县域金融服务影响情况的调查[J]. 江涛,陈清武. 金融与经济, 2006(02)
  • [9]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对策——基于六安市五县的调查研究[J]. 权俊良. 金融纵横, 2004(S2)

标签:;  ;  ;  ;  ;  

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基于六安市五县的调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