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总目录

《昭通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总目录

一、《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总目录(论文文献综述)

石磊[1](2021)在《民国时期民众教育馆美育工作研究(1927-1949)》文中研究指明民国时期的民众教育馆,是在民众教育运动中转型或改组生成的综合性地方社会教育机构,1949年以前承担着尚未建立博物馆的省、市、县文物考古、艺术品征集保护、美术展览、研究教育工作。其博物馆美育事业萌芽于社会式美术教育崛起和博物馆兴建的热潮中,在当时以民众教育馆为中心机关的社会教育体系中,其艺术品展示、收藏、说明以及传授艺术知识提高民众审美觉悟的责任由政府以立法形式赋予,服务国民性改造和社会艺术化事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以往在美术史、博物馆的通史或个案研究中,关于民众教育馆美术教育的研究成果和文献记录较少,且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因此,文章选取1927年—1949年的民众教育馆的实物收藏、展览、讲演、出版、培训等美育举措为考察对象,研究其实践过程、理念、特点和历史价值。首先,在社会教育和博物馆史的视域中,分析博物馆美育产生的思想根源,梳理民众教育馆美育工作体系形成的社会背景和过程,阐明民众教育馆跻身社会美育领域的必然性。然后,在美术、博物馆领域的交叉带,全面考察非战时状态下江浙、云南、山东等地建制较完善的民众教育馆在行使美术馆应有的社会美育职能时,运用的手段、奉行的原则、施教的内容,把握民众教育馆开展艺术、博物馆类工作实践的落脚点、总体态势和成果业绩。紧接着,解读以往疏于研究的全面抗战时期后方民众教育馆抓住国难当头之际艺术教育与文化保护工作地位提升的机遇,依托教育政策和文化区位条件优势,协助、承办的民族艺术文化保护、公共美术宣教等工作,肯定其在统一艺术家思想、加快美术大众化进程、平衡社会艺术教育资源分配、扞卫及重塑国家文化等方面的意义。在此基础上,针对美术馆普遍规律与民众教育馆的文化个性、民众教育馆通用规程与各馆艺术教育实际情况两对矛盾,归纳出本质相似的民众教育馆和专业美术馆在公共美术教育工作中表现出的共性,剖析民众教育馆相比专业美术馆更突出的平民性、实利性、多元性、指导性特点及其成因,发掘出民众教育馆地域特色鲜明、协同性强、全民覆盖率高等优势。最后,总结民众教育馆在社会动荡和国民经济困难时期,对中国社会美术教育现代转型以及对博物馆本体发展所起的作用,辩证看待民众教育馆在艺术教育和博物馆事业本土化建设中的前瞻性和存在问题的成因。希望通过整理、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相关史料、案例,客观揭示民众教育馆对中国近现代博物馆美育事业发展的历史贡献,明晰其在博物馆史与美术史中的独特地位,更完整地呈现早期博物馆美育发展的全貌,并弥补社会美术教育历史版图的缺失。

刘国贤[2](2020)在《民国时期云南省教育经费制度研究(1912-1945)》文中指出民国时期云南省教育经费制度有其自身的演变逻辑,考察民国时期云南省教育经费,对丰富云南教育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当今教育经费制度改革也能带来一些建议和启示。本文以民国时期云南省教育经费来源、管理、分配为主要研究对象,将1912-1945年分为三个历史时期,分别是云南省教育经费制度的起步(1912-1928):教育经费独立运动、教育经费制度的发展(1929-1941):教育经费独立、教育经费制度的停滞(1942-1945):教育经费失去独立,分析三个阶段云南省教育经费筹集主体、管理机构、支出情况。1912-1928年为云南省教育经费独立运动时期,经费筹集以政府为中心,但是这一时期云南省教育经费常被军费挤占,教育经费匮乏,教师薪资常常拖欠,政府拨款经费有限;教育经费管理机构混乱;经费投入数目最多的是初等教育。为了维护自身合法的权益,云南省教育界人士发起教育经费独立运动,力谋教育经费独立。1929-1941年为云南省教育经费独立时期的发展,教育经费主要来源之卷烟特捐收入数目连年增加,教育经费充足;省教育厅厅长龚自知改组以前经费管理散漫的状态,成立专门的经费管理机构;经费投入主要集中在中等教育中的中学、师范教育。1942-1945年为云南省教育经费失去独立时期的停滞,卷烟特捐被收归国家管理,云南省教育经费收入数减少,各级各类教育颇受影响;经费管理呈现二级财政体制;中等教育是教育经费支出的大宗。通过考察民国时期云南省教育经费制度,得出其在筹集、管理、分配方面存在的问题:政府“缺位”,非政府筹集经费渠道单一;管理体制紊乱;经费分配上呈现地域分配、教育类型支出不平衡,教师薪资低。并相应地提出对当今教育经费制度改革的启示。第一,明晰筹集主体:政府主导,开阔非政府渠道经费筹集;第二,完善管理机制:提高教育经费投入的使用效率;第三,精准分配经费:建立公平、科学的教育经费分配机制。

叶洪平[3](2019)在《投射与再造:基督教循道公会在川滇黔边区的社会印象研究(1860~1951)》文中研究指明近代中国基督教的社会印象已受到了学界不同程度的关注。但既有的相关研究多关注于宏观层面,因此我们很难清晰地了解到不同阶层所塑造的基督教印象。本文即以“基督教的社会印象”作为研究对象和切入点,以近代川滇黔边区的循道公会为个案,考察循道公会在当地各社会阶层中的印象变化过程。第一部分先对川滇黔边区在近代不同阶段在社会文化、社会组织、经济交通的差异性方面做了概述。这是当地不同群体塑造循道公会印象的社会背景。第二部分阐述了循道公会传入川滇黔边区前的社会印象与天主教及“洋人”的相关联系。一系列社会事件使天主教和“洋人”在当地的社会印象较为低劣。受既有的知识结构和文化视野的限制,当地群体多将天主教和“洋人”看成整个基督宗教或西方文化。加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价值观念的汉文化与基督宗教文化的冲突。由此,循道公会在滇黔川边区宣教初期便陷入了困境。第三部分叙述了循道公会传教士宣教受阻后,他们一方面开始在当地大力推行各种事工活动,另一方面也开始将自己的重点布道区域转移到非汉文化社会。循道公会传教士通过各种不同的宣教方式和事工活动再造了自己的社会印象。总体而言,循道公会此时在川滇黔边区的社会印象日趋良好。最后部分先分析了循道公会在汉文化社会、非汉文化社会发展差异的原因。同时也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并结合社会心理学的社会印象的相关理论进行分析。循道公会之所以能够在近代川滇黔边区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与其社会印象的再造不无关系。循道公会在近代川滇黔地区的社会印象变迁为我们理解基督教在中国不同社会中的印象提供了一个范本,同时也为我们窥见作为“中心”的各种社会变化及政策对“边缘”的影响提供了一个例证。

李铁绳[4](2019)在《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演进及其逻辑研究》文中认为基础教育的质量提升与保障依赖于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教师教育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活水源头。专业化是教师职业的基础,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目标与根本旨归。教师专业化必然要求教师教育专业化。教师教育专业化是国际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也是我国新时代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论题。然而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制度不健全,导致教师教育转型脱离实际,进而导致基础教育需求侧与教师教育供给侧出现结构性矛盾——基础教育需求侧是教师队伍结构性短缺,教师教育供给侧则是教师培养供过于求,从而影响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及教育现代化进程。国内关于教师教育专业化的研究主要偏重微观分析,系统化研究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因此,研究者确定了教师教育专业化这一时代论题。根据掌握的文献资料和已有研究,将研究的核心问题确定为“教师教育专业化如何演进”,并聚焦于四个主要问题:教师教育机构转型与认证、教师教育专业设置与认证、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与课程设置、教师专业标准。为了全面深入地研究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探析我国教师教育改革发展走向,本研究遵循唯物辩证法基本原理,采用历史文献法、比较分析法、历史与逻辑相统一方法,对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演变及其逻辑按照一条主线与三条辅线展开研究,一条主线是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进程,系统分析了我国师范教育初创、师范教育曲折发展、师范教育重建、教师教育转型阶段教师教育专业化的演进特征,重点厘清了每个发展阶段横断面教师教育机构转型与认证、教师教育专业设置与认证、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与课程设置、教师专业标准等方面的演进历程,梳理了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的脉络与特色。三条辅线分别为:一是我国对西方教师教育制度体制的移植、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主要表现为学习日本——仿照美国——以俄为师——遍采各国,将西方教师教育理念、体制与我国教师教育实际相结合,逐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教师教育体系;二是社会需求对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础教育师资数量与质量需求、教师专业标准与教师资格制度、教师专业发展等需求对教师教育专业化的诉求;三是师范生学费政策的演变,主要经历了免费——缴费——部分回归公费的变迁。同时对美国、英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家的教师教育专业化进行了纵览与横述,以国际经验为镜鉴,启示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改革。研究最后聚焦于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分析了历史逻辑的变化,呈现了理论逻辑的特质,展现了实践逻辑的复杂。在实践逻辑方面,以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论原则,梳理了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变迁历程,对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制度体制从制度断裂与制度渐变两个维度进行了制度变迁分析,从路径依赖与路径创造两个维度进行了路径演变分析,全方位、立体式展示了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演进图景。理论逻辑方面,分析了教师教育的基本规律、教师专业发展规律、师范性与学术性的二重性,为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改革提供理论支撑。实践逻辑方面,基于教师教育治理的视角,从国家宏观层面、地方中观层面、学校微观层面提出了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实践策略,分析了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的改革走向。

聂选华[5](2019)在《清代云贵地区的灾荒赈济研究》文中指出清代云贵地区自然灾害在不同时空范围内呈现出普遍性、连续性、积累性和重叠交错的分布特征,灾害的持续性和衍生性造成饥荒蔓延。面对严重的灾荒,清朝政府和云贵地方当局以国家完备的荒政制度为蓝本,积极开展灾荒赈济工作。荒政作为清代国家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国家府库银钱和粮食等救灾物资的调拨,灾荒赈济举措的协调推行,以及云贵地区毗邻省区之间赈灾物资的应急补给,较大程度上拓展了云贵地区被灾民众的生存空间。清代国家荒政的制度化和灾荒赈济实践路径的系统化,为云贵地区的灾荒赈济和灾后重建提供了重要条件。清朝统治者高度重视对云贵地区灾荒期间的社会治理和经营,清朝中央政权在云贵地区的设治经营及自上而下的“国家化”进程,为云贵地方的灾荒治理提供了制度支撑。清代云贵地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迁,不同程度地加剧了云贵两省自然灾害暴发的频次,并对清政府加强西南边疆地区社会治理的进程造成影响。荒政制度作为清代国家治理西南边疆的重要路径,为清朝中央政权巩固和经营西南边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清代云贵地区与周边乃至中原地区的灾赈资源整合与融通,加强了清政府在西南边疆灾荒治理期间的协调联动能力和应急响应能力,并从根本上加快了清代国家“一体多元”的发展进程。边疆治理是当前学界研究的理论与现实热点议题之一。本文以清代云贵地区作为研究的特定时段和区域,以清代国家灾荒赈济的社会治理及其效应为研究对象,对西南边疆地区灾荒期间社会治理的国家应急响应能力进行分析,以多角度地认识清代云贵地区灾荒赈济的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的各个面向。同时,基于清代云贵地区灾荒赈济的历史维度和现实维度,深入分析清代国家的西南边疆治理能力和基本谱系,对清代国家的西南边疆治理体系以及云贵地区的底层认同和国家认同进行探讨,藉此系统阐释清代灾荒赈济在西南边疆地区社会治理过程中得到深入施行的深层机理和积极效应。

陈金艳[6](2019)在《国民政府教育部西南边疆教育考察团研究(1939-1940)》文中研究表明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国民政府教育部鉴于西南边疆在抗战建国中的重要性,决议组织西南边疆教育考察团,赴滇黔桂边地考察,为实施边疆教育提供根据和参考。考察团成员不仅记录了当时西南边疆诸多方面的现况,还留下了许多描述对西南边疆观感的文字,及部分检讨和反思边疆教育的研究成果,为当时国民政府施政提供参考依据,同时也为认识和研究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西南边疆提供了重要的一手资料,对今天民族教育的推行及西南边疆的建设亦有借鉴和参考意义。除前人已讨论的筹划考察方案、物色考察团成员、筹备考察所需物资外,西南边疆教育考察团的准备工作还包括团员选拔、章则制定以及自然组生物队考察计划。考察团团员选拔是以《人选选择标准及人选预拟》中的标准来选的,最终确定的考察团成员有9人。章则准备中具体规定了宣传纲要、旅途须知事项、考察要点、考察应采取的办法、经费发放办法等。自然组生物队考察计划,主要有考察路线、调查要点和宣传纲要。考察活动分为迤南组和迤西组分别进行,迤南组由郭莲峰率领,从开远经蒙自、个旧、建水、河口、文山、广南、百色等地到宜山。迤西组由宗亮东率领,从禄丰经楚雄、下关、保山、腾冲、陇川、南坎等,又绕滇缅公路返昆转黔入桂,到宜山与迤南组汇合,1940年3月初全体返回重庆,考察历时7个多月,行程达一万六千多公里。考察团通过实地考察,了解了西南边疆的概况,针对西南边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民族、军事、交通等方面的建议,当时多被国民政府采纳,考察团成员有些在考察后被派到西南边疆工作,为西南边疆教育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主张语文统一、注重国语教育、强调中华民族同源、禁止传教士创造的苗文蔓延、建议少数民族学生姓氏改从普通习惯、编写教材以促进边胞融洽为指导、劝导族际通婚政策等,都是为了培养和强化西南边胞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对新时代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具有参考价值。《迤南组工作日记》对西南边胞少数民族语言、歌谣的记录是研究少数民族语言的重要史料;《自然组生物考察报告》对西南边疆生物价值的揭示与利用建议,对改善民生有借鉴意义。考察团成员对西南边疆的实地考察,就他们个人而言,使他们对西南边疆的认识和研究从无到有,对西南边疆的研究,丰富、拓展了他们的研究领域,就整个学术史而言,他们加入西南边疆研究的行列,对西南边疆研究是一种推进。与几乎同时期的滇西边地考察团、国民参政会川康建设视察团、中英庚款会川康科学考察团、第一次大学生暑期边疆服务团相比,西南边疆教育考察团是国民政府教育部组织的规模较大、规格较高、比较全面且深入的一次考察活动。

段文霞[7](2019)在《云南省本科专业设置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对本科专业目录一共进行了四次大规模调整,云南省的本科专业设置也随之产生巨大变化。现在云南省的本科专业设置依据是我国于2012年颁布实施的第四次专业修订目录,但随着云南高校的扩大发展,省域三大产业结构的变化导致大学生的就业结构受到影响,而专业结构也会随之受到影响。由于高校具有三大职能:培养专门人才,发展科学知识,为社会服务,在此背景下,云南高校便有责任和义务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要调整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策略,使之与社会发展相适应,最大程度地发挥高校人才服务云南省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那么,云南省本科专业设置现状是怎样的呢?存在哪些问题?后期该如何改进?本研究以云南高校本科专业为研究对象,以专业的学科门类、设置种数、专业布点数为观测点,首先描述云南省本科专业设置的概况。采用的数据来自2015年云南省教育厅数据再结合各院校官网,教育部网址以及阳光招生信息网上的相关数据,以保证本研究所采用的数据是目前最新的。根据此数据从这31所本科院校的专业数量、种类及分布点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对本科专业数量和种类的分析主要是为了探究云南省的本科专业与全国本科目录专业相比,各学科门类专业设置的比例,而分析本科专业的布点,主要是为了探究云南省的本科专业是否存在重复设置和各地区专业分布是否均衡等问题。然后从高校类别、行政属性、地理位置等维度来分析与院校专业总数的相关性,以及独立院校与母体院校之间专业设置的相关性等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究以求对优化云南省本科专业设置有所帮助。接着从31所本科院校中选择云南大学进行个案研究,具体而详尽地分析从建国以来云南大学的专业设置变迁,探讨专业撤销与增设的原因,分析其专业设置对其他本科院校的启示。最后,从政府和高校的角度提出优化云南省本科专业设置的建议,如结合云南八大产业调整专业设置和优化政策。

袁晓光[8](2019)在《四十年来〈说文解字〉研究综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是《说文解字》研究的一个重要节点,《说文解字》研究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对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的《说文解字》研究成果进行分类梳理,有利于全面了解和掌握这一段时期《说文解字》研究的水平和进程,认识这一段时间《说文解字》研究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此外,对四十年来《说文解字》研究成果的梳理也可为《说文解字》的学习者和研究者提供必要的参考文献和研究信息,有助于拓展研究思路与视野,从而推动今后《说文》学更加自觉、深入的发展,取得更加丰硕的研究成果。本文以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说文解字》的研究成果为研究对象,较为全面地搜集了四十年来《说文解字》有关文献,在此基础上,分门别类地梳理《说文解字》的研究成果,并归纳四十年来《说文解字》研究的特点及不足。全文分为五个部分,十三个章节。第一部分包括一至三章,第一章说明四十年来对许慎其人的生平经历、哲学思想、学术思想及《说文·叙》的研究成果;第二章梳理四十年来对《说文解字》版本、校勘及注本方面的研究成果;第三章对四十年来从整体上研究《说文解字》的成果进行介绍。第二部分四至七章是对《说文解字》本体的研究成果。第四章“《说文解字》体例研究”主要是梳理《说文解字》的编排条例、说解条例、引证条例以及其他条例的研究成果。第五章“《说文解字》六书研究”主要是梳理总体上研究六书的成果及对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分别研究的成果。第六章“《说文解字》部首研究”是关于部首注释、部首性质、立部归部及其他方面的研究成果;第七章“《说文解字》形体研究”主要是梳理对《说文解字》中的字体,即篆文、古文、籀文、或体、俗字及整体上对《说文解字》重文进行研究的成果。第三部分八至十一章是从语言学角度对《说文解字》进行研究的成果。第八章“《说文解字》古文字研究”梳理了研究《说文解字》与古文字关系的成果及运用古文字考证《说文解字》说解的成果;第九章“《说文解字》语音研究”整理了《说文解字》上古语音系统研究、《说文解字》中古音反切研究及《说文解字》注音的研究成果;第十章“《说文解字》训诂与词汇研究”主要是梳理揭示《说文解字》训诂学价值、《说文解字》词义研究、《说文解字》训诂方式研究及《说文解字》词汇研究的成果。第四部分是十一章和十二章,相比于传统《说文》学,是关于新兴领域的《说文》学研究成果。第十一章“《说文解字》文化研究”回顾了全面揭示《说文解字》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的成果及对《说文解字》中所蕴含的社会状况、物质文化、科技文化分别研究的成果。第十二章“《说文解字》其他方面研究”梳理了《说文解字》相关文献整理、《说文解字》检索及《说文解字》应用的研究成果。第五部分是最后一章,总结四十年来《说文解字》研究的特点及不足。此外,本文的参考文献部分较为全面地收录了四十年来《说文解字》研究的成果,可看做是上起1978年,下迄2018年的《说文解字》研究论着索引,为学习者和研究者提供必要的参考文献。

郑茹[9](2018)在《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出版研究(1949-2016)》文中研究指明学术期刊是以探索、积累和传播人类的科技知识、先进思想为基本目标的特殊出版物。学术期刊凝聚着学者的智慧,对科学研究具有导向作用,学者以期刊为阵地分化出动态聚合的论域,催化新的成果的产生。学术期刊的出版研究目的在于考察学术期刊出版活动的诸多环节以及出版要素,揭示学术期刊出版的演化历程,探索学术期刊出版规律,揭示出版活动的影响因素,分析贯穿出版活动始终的准则和规范等。相比于自然科学期刊而言,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出版研究更容易受到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影响与制约。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期刊具有为社会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的独特功能,因此对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出版进行长时段研究,能够揭示不同历史阶段下社会对学术知识、先进思想的需求情况,以及不同时期的学术研究所呈现出的表现形态和差异性,可以镜观不同时期的学术发展情况。本研究采集1949-2016年CNKI近60年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征稿启事,作为研究的数据来源,并且有针对性的利用CNKI公开的期刊出版数据,作为征稿启事的补充,采用定量与定性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历年期刊出版史料进行计量分析和内容分析。研究的时间跨度涵盖建国至今,涉及了人文社会科学19个一级学科,因此能够较为全面的反映新中国建立以来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面貌和学术期刊出版生态。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揭示新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出版基本情况,梳理出新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发展的概貌。包括期刊种类走势、地域分布、学科的基本分布等。(2)揭示建国以来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出版规范演变及完善历程。包括审稿制度、出版要求,如稿件类型以及论文格式(题名、摘要、引文)等方面的要求。(3)通过分期研究将建国后的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分成四个阶段进行分析,揭示每个阶段期刊的发展特征;通过分层研究重点分析人文社会科学学报、核心期刊以及网络期刊等特殊类型,揭示名刊工程期刊的示范作用、核心期刊的引领效应以及网络期刊的倒逼效应。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1)现有的研究中宏观层面、全景式、整体性研究较为少见。本研究从宏观层面对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出版演化状况所做全景式描摹,是对以往以单一期刊或某类期刊、某地区出版期刊为主的个案式研究的补充,能够从多维度揭示建国以来学术期刊出版演变的过程。同时,也能够从微观层面,揭示不同时期、不同学科、不同类型期刊的出版特征。(2)针对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进行长时间段连续性研究的方法、区别于节点研究。本研究的时间范围是建国至今,在一个较长时间跨度上考察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出版生态,既可以形成时间上的演化研究,也可以针对某一时间进行横向比较,在已有的期刊出版史研究中较为少见。本研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其一,建国后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基本生态不断发生变化。表现在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期刊发展过程较为波折,全国范围内的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期刊存在分布不均衡的现象,人文社会科学的不同学科的学术期刊的发展差距较大。其二,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出版规范受欧美影响,日益与世界对接,审稿制度、稿件类型以及论文的写作规范是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渐完善。其三,从分期情况看,不同历史时期的期刊出版在种类、发展速度、学科组成等方面具有不同的特征。受复杂的社会环境、学术水平、科学技术的影响,期刊的出版呈现不同的状态。从分层情况看,核心期刊对学术期刊的规范具有引领效应,“名刊工程”对大学学报的发展具有示范效应,网络期刊对纸本期刊具有倒逼效应。本研究的价值主要在于呈现了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期刊出版的整体面貌和出版规范发展的完整过程,从学术期刊出版中出现的基本现象出发,涉及到学术期刊出版的诸多方面,揭示学术期刊发展中经历的低谷和浪潮,从而为本土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罗光雄[10](2018)在《民国时期云南职业教育研究(1912-1945)》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民国时期云南职业教育发展有其自身的动因,其办学实践有其自身的特点,考察民国时期云南职业教育,对丰富中国教育史的研究有重要意义,对于当今云南职业教育的发展也能带来一些启示与借鉴。近代中国,职业教育经历了洋务运动、清末新政两个时期,为民国时期职业教育发展奠定了基础。清末云南的职业教育为民国时期作了铺垫。民国时期云南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因素决定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1912年至1927年云南职业教育发展虽缓慢,但也有所成就。文中先从宏观上呈现了云南职业教育的面貌,继而从办学规模与分布、办学宗旨、课程设置等微观视角剖析了这一时期云南职业教育的发展状况。1928年至1945年,在一系列职业教育政策措施的推动下,云南职业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本文先梳理这一时期云南职业教育发展的脉络,依据职业教育自身特有的要素,着重剖析了两所省立职业学校的发展状况,之后重点选择教育经费投入、师生群体、科目设置等要素进行分析,如此可以较好地呈现这一时期云南职业教育发展的概貌。此外,本文点面结合,论述了抗战时期云南建教合作与特种教育,着重分析了中华职业教育社在云南开展的职业教育实践。民国时期云南职业教育发展呈现出自身的特点,本文从职业教育积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整体办学规模小于其他同层次教育、发展不平衡三个方面予以论述。民国时期云南职业教育发展为当今云南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尤其在加大教育经费投入、优化职业教育布局与专业结构、加强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值得借鉴。

二、《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总目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总目录(论文提纲范文)

(1)民国时期民众教育馆美育工作研究(1927-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一)选题的缘起
        (二)选题的意义
    二、选题范围、概念界定
        (一)时空范围
        (二)概念界定
    三、研究现状述评
        (一)民国时期民众教育馆及博物馆美育研究
        (二)1949年后民众教育馆及博物馆美育研究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六、研究价值
第一章 民众教育馆美育职能确立的背景
    第一节 民众教育馆美育职能产生的思想条件
        一、历史根源:古物遗迹的审美教化功用
        二、外因刺激:西方博物馆审美思想启发
        三、引荐媒介:近代学者的博物馆译介
    第二节 民众教育馆美育职能产生的历史条件
        一、救亡图存运动决定文化使命
        二、社会教育环境决定功能选择
    第三节 民众教育馆美育职能的确立经过
        一、民众教育运动助推博物馆转型
        二、民众教育馆美育职能正式确立
        三、民众教育馆附属博物馆的涌现
第二章 民众教育馆社会美育的方法与实践
    第一节 民众教育馆发挥美育功能的实体依靠
        一、馆舍建筑的美感化育作用
        二、艺术收藏的物化资源整合
        三、展览陈列的直观启发性能
    第二节 民众教育馆艺术教育规范与实施方法
        一、技能教授与精神渗透:公共美术宣教与活动
        二、内质整改与外延交流:艺术团体创立与合作
        三、人才资源与文化担当:人员素质与人事聘用
第三章 后方民众教育馆艺术工作的历史贡献
    第一节 民众教育馆艺术工作方向的扭转
        一、艺术教育工作地位提升
        二、充当特殊艺术抗战力量
    第二节 后方民众教育馆艺术事业进展及成果
        一、持续并恢复展览与宣教
        二、促进大众美术全面推广
        三、转型成为专业艺术机构
        四、协助延续博物馆的工作
    第三节 后方民众教育馆艺术教育工作的意义
        一、加快美术的大众化步伐
        二、平衡艺术教育资源配置
        三、统一思想淡化门户之见
        四、文化保护提振爱国情绪
        五、充实艺术的社会性内涵
第四章 民众教育馆与专业美术馆的工作异同对比
    第一节 民众教育馆与专业美术馆美育工作的共性
        一、功能定位有一致性
        二、教育模式的相似性
    第二节 民众教育馆不同于专业美术馆的工作特点
        一、基层性
        二、指导性
        三、实用性
        四、多样性
    第三节 民众教育馆美育工作特点的主要成因分析
        一、坚持下层民众为本的教育方向
        二、政府制定规章强化制度管理
        三、定位任务决定艺术事业走向
        四、迥异地域政治文化基础影响
    第四节 民众教育馆相较于专业美术馆的优势所在
        一、突出艺术教育的地域性特色
        二、提高艺术教育全民化覆盖率
        三、强化艺术与其他部门协同性
第五章 民众教育馆美育工作的历史意义
    第一节 民众教育馆的本土美术教育现代性探索
        一、社会美育向现代化转型
        二、社会美育向正规化迈进
    第二节 民众教育馆的博物馆本体论意义
        一、公共收藏积累与国家文化形象树立
        二、教育功能居首与博物馆美育常态化
        三、敞开平民参与大门让美育走入基层
        四、现代公共文化场馆功能与建制铺垫
第六章 民众教育馆美育事业的进步性与局限性
    第一节 民众教育馆美育工作的进步性
        一、构建地方艺术图景推动本土文化进程
        二、认清社会历史责任应对阶段冲突挑战
        三、协同利用内外资源争取最优社教效益
    第二节 民众教育馆美育工作的局限性
        一、民众教育馆艺术教育问题的表现
        二、民众教育馆艺术工作的干扰因素
结论
附录 民国时期国内各地方民众教育馆相关艺术活动大事年表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2)民国时期云南省教育经费制度研究(1912-194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内容
    五、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
    六、难点与创新点
    七、国内文献研究综述
    八、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民国时期云南教育经费制度的起步(1912-1928):教育经费独立运动
    第一节 教育经费独立运动时期教育经费筹集主体的起步维艰
        一、政府筹集教育经费不足
        二、社会团体捐资兴学的起步
        三、大中小学生学费负担重
    第二节 教育经费独立运动时期教育经费管理机构的管理无序
        一、省级教育经费管理的探索
        二、县级教育经费的管理无序
    第三节 教育经费独立运动时期学校教育经费的支出结构失衡
        一、初等教育经费的支出增长慢
        二、中等教育经费的支出增长慢
        三、高等教育经费的支出增长慢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民国时期云南教育经费制度的发展(1929-1941):教育经费独立
    第一节 教育经费独立时期教育经费筹集主体的责任担当
        一、政府筹集教育经费的显着增长
        二、社会团体捐资兴学的显着增多
        三、大中小学生学费负担减轻
    第二节 教育经费独立时期教育经费管理机构的规范有序
        一、省级教育经费管理的科学化
        二、县级教育经费管理的制度化
    第三节 教育经费独立时期学校教育经费的支出结构平衡增长
        一、初等教育经费的支出稳步增长
        二、中等教育经费的支出稳步增长
        三、高等教育经费的支出稳步增长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民国时期云南教育经费制度的停滞(1942..1945):教育经费失去独立
    第一节 教育经费失去独立时期教育经费筹集主体的经费停滞
        一、政府筹集教育经费的日起减少
        二、社会团体捐资兴学的滞后
        三、大中小学生学费负担加重
    第二节 教育经费失去独立时期教育经费管理机构的运作不力
    第三节 教育经费失去独立时期学校教育经费的支出结构失衡
        一、初等教育经费的支出减少
        二、中等教育经费的支出少
        三、高等教育经费的支出渐趋减少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民国时期云南教育经费制度影响、问题及启示
    第一节 民国时期云南教育经费制度的教育影响
        一、教育经费独立运动时期教育经费与教育的起步
        二、教育经费独立时期教育经费与教育的发展
        三、教育经费失去独立时期教育经费与教育的停滞
    第二节 民国时期云南教育经费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民国云南教育经费筹集主体存在的问题
        二、民国云南教育经费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三、民国云南教育经费支出制度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民国时期云南教育经费制度的借鉴启示
        一、明晰筹集主体:政府主导,开阔非政府渠道的经费筹集
        二、完善管理机制:提高教育经费投入的使用效率
        三、精准分配经费:建立公平、科学的教育经费分配机制
结语
附录
    附录 A 1934年云南省政府发放全省公立小学教员奖慰金分配表..
    附录 B 云南省厉行义务教育各县区新增小学统计表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3)投射与再造:基督教循道公会在川滇黔边区的社会印象研究(1860~1951)(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概念界定
    二、文献回顾与研究现状
    三、选题意义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近代川滇黔边区的“未变”与“变”
    一、近代川滇黔边区社会管理组织的守旧与革新
    二、近代川滇黔边区传统社会教育的保留与转变
    三、近代川滇黔边区社会经济及对外交流工具的发展
    四、本章小结
第二章 20世纪前基督宗教在川滇黔边区的社会印象
    一、印象初见下的“异端”:陶三春起义与石达开部“絮扰”
    二、治理权威的挑战者:第一次昭通教案前后官府眼中的天主教
    三、表里怎会不一:第二次昭通教案前后民众眼中的天主教
    四、相似即为一体:义和团运动及余波前后官民眼中的基督宗教
    五、地主与权力的分化体:乡村基层管理者眼中的天主教
    六、类聚后的同一:天主教、“洋人”的社会印象对循道公会的投射与影响
    七、本章小结
第三章 循道公会自我形象的再造及其效果
    一、“我的人”与“他的人”:民国政府官员眼中的循道公会
    二、救赎者:20世纪后民众眼中的循道公会
    三、利益载体与颠覆者:20世纪后乡村基层管理者眼中的循道公会
    四、文化载体与入侵者:20世纪后文人眼中的循道公会
    五、本章小结
未完结的结语:神圣与世俗的契合
    一、“离合”之间:两种文化体系的社会伦理及风俗与循道公会
    二、盖棺岂能定论
附录
附图
参考文献

(4)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演进及其逻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与问题提出
        (一) 研究缘起
        (二) 问题提出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一) 师范教育与教师教育
        (二) 教师专业化与教师教育专业化
        (三) 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历史分期
    三、文献综述
        (一) 教师教育专业化研究
        (二) 教师教育机构转型与认证研究
        (三) 教师教育专业设置与认证研究
        (四)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与设置研究
        (五) 教师专业标准研究
    四、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一) 创新之处
        (二) 不足之处
第一章 师范教育初创
    第一节 师范教育的萌芽
        一、师范教育思想的萌芽
        二、师范教育的初步实践
        三、师范教育理论的移植与探索
    第二节 封闭师范教育制度的创立
        一、钦定:自上而下颁布
        二、奏定:自上而下推行
        三、独立设置的师范教育体系形成
        四、师范教育公费制度与自费制度并存
        五、管理师范教育的教育行政体制建立
    第三节 师范教育机构的创立与发展
        一、中等师范教育机构的创立与发展
        二、高等师范教育机构的创立与发展
        三、实业师范教育机构的创立与发展
    第四节 师范教育的课程设置
        一、初级师范学堂课程设置
        二、女子师范学堂课程设置
        三、优级师范学堂课程设置
        四、优级师范选科学堂课程设置
        五、师范教育课程设置特点
    第五节 教员任用检定制度与培训制度
        一、教师任用制度和检定制度
        二、教师培训制度
    第六节 初创时期师范教育的特色与不足
        一、嫁接的师范教育思想
        二、封闭的师范教育体制
        三、师范教育办学质量总体不高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师范教育曲折发展
    第一节 师范教育制度的曲折变迁
        一、封闭师范教育制度的初步发展(1912-1922年)
        二、开放师范教育制度的曲折发展(1922-1927年)
        三、上下结合的独立师范教育制度的探索(1927-1949年)
    第二节 民国时期师范教育机构的发展
        一、独立师范教育机构的建立与发展(1912-1922年)
        二、多元开放的师范教育机构的发展(1922-1927年)
        三、独立师范教育机构的复兴(1927-1949年)
        四、女子师范教育机构的建立与发展
        五、实业教员养成所的建立
    第三节 民国时期师范教育课程的演进
        一、封闭的师范教育课程(1912-1922年)
        二、开放的师范教育课程(1922-1927年)
        三、多元的师范教育课程(1927-1949年)
        四、女子师范教育课程设置
        五、师范教育课程设置特点
    第四节 教师检定制度与教师培训制度
        一、教师检定制度
        二、教师培训制度
    第五节 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师范教育实践
        一、根据地师范教育的创建与发展
        二、解放区师范教育的发展
    第六节 师范教育逐步走向专业化
        一、启蒙到专业
        二、探索与不足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师范教育重建
    第一节 新中国师范教育制度的探索与发展
        一、建国初期师范教育制度的建立(1949-1966年)
        二、文革期间师范教育制度的衰落(1966-1978年)
        三、改革开放时期师范教育制度的重建(1978-1999年)
    第二节 新中国师范教育机构的发展
        一、独立封闭师范教育机构的重建与发展(1949-1966年)
        二、文革期间师范教育机构严重削弱(1966-1976年)
        三、改革开放时期多元师范教育机构的发展(1976-1999年)
    第三节 新中国师范教育专业设置演变
        一、建国初期师范专业设置
        二、改革开放期间师范教育专业设置
    第四节 新中国师范教育课程的变迁
        一、建国初期师范教育课程设置(1949-1966年)
        二、文革期间师范教育课程设置(1966-1976年)
        三、改革开放时期师范教育课程设置(1976-1999年)
        四、师范教育课程设置特点
    第五节 教师资格制度与职后教师培训制度
        一、教师资格认证制度
        二、教师培训制度
    第六节 师范教育在繁荣中式微
        一、师范教育的发展特色
        二、师范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教师教育转型
    第一节 教师教育转型政策演进
        一、综合化
        二、开放化
        三、高端化
        四、一体化
    第二节 教师教育转型实践
        一、综合化:师范院校向综合化发展
        二、开放化:综合性院校参与教师教育
        三、高端化:教师教育院校和培养层次升级
        四、一体化: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逐渐融合
    第三节 师范专业设置与认证
        一、师范专业设置
        二、师范专业认证
    第四节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建立
        一、教师教育课程标准
        二、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特点
    第五节 教师资格制度与教师职后培训制度
        一、教师资格认定制度
        二、教师职后培训制度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的逻辑
    第一节 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历史逻辑
        一、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制度变迁分析
        二、教师教育专业化的路径演化
    第二节 教师教育专业化的理论逻辑
        一、教师教育基本规律
        二、教师专业发展规律
        三、教师教育的二重性
    第三节 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实践逻辑
        一、国家宏观层面:建立教师教育的专业化制度体系
        二、地方中观层面:推进教师教育专业化
        三、学校微观层面:践行教师教育专业化制度
        四、完善教师教育治理机制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5)清代云贵地区的灾荒赈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二、灾荒史研究的问题导向及既有研究成果
    三、研究方法及资料来源
    四、研究重点和难点
    五、创新与写作基本思路
第一章 清代云贵地区灾荒发生的影响因素
    第一节 清代云贵地区灾荒发生的自然因素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
        二、气候变迁的驱动
        三、生态环境变迁的负面效应
    第二节 清代云贵地区灾荒发生的社会因素
        一、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差异化
        二、云贵地区民族起义的扰动
        三、西方近代化势力的入侵
第二章 清代云贵地区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
    第一节 清代云贵地区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布差异
        一、气象灾害
        二、地震灾害
        三、地质灾害
        四、疫疾灾害
        五、农作物病虫害
    第二节 清代云贵地区自然灾害产生的后果及影响
        一、灾害对云贵地区农业生产的冲击
        二、灾害对云贵地区财政经济的损耗
        三、灾害对云贵地区民众生活的扰动
        四、灾荒对云贵地区社会文化的影响
第三章 清代云贵地区荒政制度的施行
    第一节 清代云贵地区荒政的基本程序
        一、清代云贵地区的报灾
        二、清代云贵地区的勘灾
        三、清代云贵地区的审户
        四、清代云贵地区的发赈
    第二节 清代云贵地区救灾的基本措施
        一、清代云贵地区的灾荒蠲免
        二、清代云贵地区的灾荒赈济
        三、清代云贵地区的灾荒借贷
        四、清代云贵地区的灾荒抚恤
第四章 清代云贵地区的备荒仓储制度建设
    第一节 清代云贵地区的常平仓建设
        一、清代云贵地区的常平仓设置
        二、云贵地区常平仓的功能
        三、云贵地区常平仓的管理
    第二节 清代云贵地区的社仓建设
        一、清代云贵地区的社仓设置
        二、清代云贵地区社仓的功能
        三、云贵地区社仓的管理
    第三节 清代云贵地区的义仓建设
        一、清代云贵地区的义仓建设
        二、清代云贵地区义仓的功能
        三、清代云贵地区义仓的管理
    第四节 清末西南边疆地区积谷备荒制度建设
        一、清末西南边疆地区积谷备荒制度推行的原因
        二、清末西南边疆地区积谷备荒制度的建设
        三、清末西南边疆地区积谷备荒制度的实践成效
第五章 清代云贵地区的灾赈实践路径
    第一节 清代云贵地区的官方救灾实践路径
        一、减免额赋以纾民困
        二、平粜米谷以平市价
        三、赈给银米以裕口食
        四、鼓励垦殖以补种杂粮
        五、捐给养廉银两以资赈济
    第二节 清代云贵地区的民间救灾实践路径
        一、地方官宦倾力捐输
        二、民间绅商慷慨捐赀助赈
        三、民众祭拜神灵以禳弥消灾
    第三节 清代云贵地区的灾后恢复重建实践
        一、修缮城墙以资扞卫
        二、疏挖河道以广“东作”
        三、修复桥梁设施以利行旅
        四、修复盐井以利税课征收
第六章 清代云贵地区灾荒赈济案例探讨
    第一节 危机与应对:清道光十三年云南地震灾害救济
        一、清道光十三年云南地震灾情
        二、道光十三年云南地震灾害赈济
        三、道光十三年云南地震灾后重建
    第二节 清光绪朝云南昭通以工代赈的实践路径及成效研究
        一、清朝“以工代赈”在西南边疆实施的原因
        二、光绪十八年昭通府“以工代赈”实践的主导措施
        三、光绪十八年昭通府“以工代赈”实践的辅助举措
        四、光绪十八年昭通府“以工代赈”实践的社会成效
    第三节 清代贵州“新疆”地区自然灾害应急响应
        一、清代贵州“新疆”的开辟
        二、清代贵州“新疆”地区自然灾害发生的背景
        三、清代贵州“新疆”地区自然灾害时空分布特征
        四、清代贵州“新疆”地区的自然灾害应急响应
第七章 清代云贵地区灾赈实践的区域联动效应
    第一节 清代云贵地区灾赈实践的区域协调联动
        一、云贵地区灾赈物资的应急调运和供给
        二、云贵地区灾荒赈济的“国家干预”
        三、云贵地区灾赈期间的乡村秩序维系
    第二节 清光宣时期云南灾赈近代化转型的联动效应
        一、清光宣时期云南灾赈近代化转型的困境
        二、清光宣时期云南的灾赈近代化转型路径
        三、清光宣时期云南灾赈近代化转型的社会效应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及荣获奖励情况
致谢

(6)国民政府教育部西南边疆教育考察团研究(1939-1940)(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
    四、创新点
    五、重点、难点
第一章 西南边疆教育考察团的准备工作
    第一节 西南边疆教育考察团团员选拔
    第二节 西南边疆教育考察团章则制定
        一、确定考察团宣传纲要
        二、确定考察旅途须知事项
        三、确定考察团各组考察要点
        四、确定考察团考察工作应采取的方法
        五、确定考察团分路考察经费发给办法
    第三节 自然组生物队考察计划
        一、考察路线
        二、调查要点及宣传纲要
第二章 西南边疆教育考察团的考察活动
    第一节 迤南组的考察
        一、迤南组考察路线
        二、迤南组考察内容
    第二节 迤西组的考察
        一、迤西组考察路线
        二、迤西组考察内容
第三章 《西南边疆教育考察团报告书》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总建议书》的内容
        一、西南边疆存在的问题
        二、针对西南边疆问题所提的建议
    第二节 《自然组生物考察报告》的内容
第四章 西南边疆教育考察团的价值、意义及历史地位
    第一节 《西南边疆教育考察团报告书》的价值与意义
        一、《总建议书》的价值与意义
        二、《迤南组工作日记》的史料价值
        三、《自然组生物考察报告》的价值与意义
    第二节 考察活动的学术意义
    第三节 西南边疆教育考察团的历史地位
        一、同时期的相关考察团
        二、与同时期相关考察团的比较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云南省本科专业设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缘由及意义
        一、选题的缘起
        二、研究问题
        三、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概况
        二、国外研究概况
    第三节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思路
    第五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本科
        二、专业
        三、专业设置
第二章 云南省本科专业设置概况
    第一节 云南省本科专业设置调整历程
    第二节 云南省本科专业设置现状
        一、云南省本科专业类型分析
        二、云南省本科专业布点分析
    第三节 云南省本科专业近三年的变化情况
第三章 云南省31所本科院校专业设置特点
    第一节 云南省本科院校分类研究
    第二节 云南省本科院校专业布局
        一、从院校类型分析
        二、从学科门类角度分析
第四章 云南省31所本科院校专业设置相关性分析
    第一节 从高校类别、行政隶属、地理位置看专业总数的相关性
    第二节 高校自身特点与专业总数的相关性
    第三节 独立学院与母体学校专业设置相关性
    第四节 市场需求与专业设置的相关性
        一、夕阳专业探析
        二、朝阳专业探析
第五章 云南大学本科专业设置特点
    第一节 云南大学本科专业设置历史概况
    第二节 云南大学本科专业设置现状
    第三节 关于云大专业设置的教师访谈
    第四节 云南大学本科专业设置对其他院校的启示
        一、专业实行动态调整
        二、学科建设促进专业发展
第六章 优化云南省本科专业设置的建议
    第一节 加强政府对本科院校的引导和调控
    第二节 结合云南八大产业建设专业
    第三节 优化相关政策
        一、本科专业设置管理政策
        二、独立学院政策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关于云大专业设置的教师访谈
附录2 云南省本科专业一览表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学术成果及科研经历
致谢

(8)四十年来〈说文解字〉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凡例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第二节 课题研究现状
    第三节 本文研究的对象、方法及目标
    第四节 《说文》研究成果简述
第一章 许慎研究及《说文·叙》研究
    第一节 许慎生平研究
    第二节 哲学思想研究
    第三节 学术思想研究
    第四节 《说文·叙》研究
第二章 《说文解字》版本、校勘、注本研究
    第一节 《说文》版本研究
    第二节 《说文》校勘研究
    第三节 《说文》注本
第三章 《说文解字》通论综述
    第一节 《说文》通论专着
    第二节 《说文》通论论文
第四章 《说文解字》体例研究
    第一节 《说文》编排体例研究
    第二节《说文》说解体例研究
    第三节《说文》引证体例研究
    第四节 《说文》其他体例研究
第五章 《说文解字》六书研究
    第一节 六书总论研究
    第二节 象形、指事、会意研究
    第三节 形声研究
    第四节 转注研究
    第五节 假借研究
第六章 《说文解字》部首研究
    第一节 《说文》部首注释
    第二节 《说文》部首相关问题研究
第七章 《说文解字》形体研究
    第一节 《说文》篆文研究
    第二节《说文》重文研究
    第三节《说文》古文研究
    第四节 《说文》籀文研究
    第五节 《说文》或体与俗字研究
第八章 《说文解字》与古文字研究
    第一节 《说文》与古文字资料互证关系研究
    第二节 运用古文字资料考证《说文》说解
第九章 《说文解字》语音研究
    第一节 《说文》上古语音系统研究
    第二节 《说文》中古音反切研究
    第三节 《说文》现代注音研究
第十章 《说文解字》训诂与词汇研究
    第一节 《说文》训诂价值的研究
    第二节 《说文》词义研究
    第三节《说文》训诂方式研究
    第四节 《说文》词汇研究
第十一章 《说文解字》历史文化研究
    第一节 文化的全面研究
    第二节 社会状况研究
    第三节 物质文化研究
    第四节 科技文化研究
第十二章 《说文解字》其他研究
    第一节《说文》资料的整理
    第二节 《说文》检字研究
    第三节 《说文》应用研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出版研究(1949-2016)(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存在问题
        1.1.1 研究背景
        1.1.2 存在的问题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价值和创新点
        1.4.1 研究创新点
        1.4.2 研究重点与难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相关研究述评
    2.1 概念界定与辨析
        2.1.1 学术期刊与学术着作
        2.1.2 学术规范与出版规范
        2.1.3 出版、学术出版与期刊出版
    2.2 研究理论基础
        2.2.1 人文社会科学的内涵与分类
        2.2.2.文献计量学与期刊统计
        2.2.3 核心期刊与期刊评价
    2.3 研究现状述评
        2.3.1 国外期刊研究前沿与热点
        2.3.2 国内期刊研究成果及研究态势
第三章 新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出版总况
    3.1 研究史料的采集与处理
        3.1.1 史料的采集
        3.1.2 数据的处理
    3.2 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出版基本分布情况
        3.2.1 期刊的种类、年发行数量以及期刊载文量的变化情况
        3.2.2 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的更名、停刊情况
        3.2.3 期刊的版本分化情况
    3.3 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地域分布研究
        3.3.1 期刊的出版地域整体分布
        3.3.2 强势期刊出版区域
        3.3.3 弱势期刊出版区域
    3.4 学术期刊出版的学科分布研究
        3.4.1 期刊种类的学科分布
        3.4.2 哲学人文和社会科学期刊的学科占比
        3.4.3 基础性学科与应用性学科期刊的差异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出版规范的演化
    4.1 审稿制度的演化
        4.1.1 三级审稿制
        4.1.2 双向匿名审稿制与同行评议制
    4.2 稿件类型的演化
        4.2.1 手稿
        4.2.2 打印稿
        4.2.3 电子稿
    4.3 论文结构规范的演化
        4.3.1 题名规范
        4.3.2 文章篇幅
        4.3.3 摘要与关键词
        4.3.4 引文规范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分期与分层研究
    5.1 期刊的分期与分层
        5.1.1 期刊的分期依据
        5.1.2 期刊的分层依据
    5.2 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分期研究
        5.2.1 七年过渡时期(1949-1956 年)
        5.2.2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7-1966 年)
        5.2.3 十年文革时期(1966-1977 年)
        5.2.4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1978 年至今)
    5.3 核心期刊与非核心期刊的分层研究
        5.3.1 CSSCI与“北大核心”期刊的基本情况
        5.3.2 核心期刊引入前后的出版情况比较
        5.3.3 核心期刊对规范的引领效应
    5.4 高校学报与名刊工程的分层研究
        5.4.1 学报的基本情况
        5.4.2 高校的更名情况
        5.4.3 名刊工程的示范效应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民国时期云南职业教育研究(1912-194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第二节 选题意义
    第三节 核心概念及研究范围
        一、核心概念
        二、研究范围
    第四节 文献综述
        一、文献资料
        二、研究现状
    第五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近代中国职业教育的历史溯源
    第一节 洋务运动与职业教育的萌蘖(1866—1900)
        一、创办实业学堂的动因
        二、洋务运动时期实业学堂发展的概况
    第二节 清末教育改革与职业教育的发展(1901—1911)
        一、职业教育管理制度的确立
        二、职业教育的发展
        三、清末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影响
第二章 民国时期云南职业教育的源流及背景分析
    第一节 清末云南职业教育发展概况
    第二节 民国时期云南职业教育发展的背景
        一、政治背景
        二、经济背景
        三、军事背景
        四、文教背景
第三章 北洋政府时期云南职业教育的发展(1912—1927)
    第一节 职业教育整体发展概况
        一、省立职业学校
        二、市立职业学校
        三、县立及地方职业学校
        四、女子职业教育
        五、其他职业教育附属机构
    第二节 职业教育办学具体情况
        一、职业教育的办学规模及分布
        二、办学宗旨及管理制度
        三、职业学校招生模式
        四、开设课程及实习情况
    第三节 社会发展需求与职业教育的互动
        一、社会发展需求与学校职业教育
        二、社会发展需求与实业界开办职业技术培训
第四章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云南职业教育的发展(1928—1945)
    第一节 职业教育相关政策措施
        一、国民政府职业教育政策
        二、云南推进职业教育发展的措施
    第二节 职业教育发展概况
        一、职业学校发展概述
        二、两所重点职业学校
    第三节 职业教育办学核心要素
        一、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情况
        二、职业教育师生状况考察
        三、科目设置及毕业生出路
    第四节 抗战时期云南的建教合作及特种教育
        一、抗战时期云南的建教合作
        二、抗战时期云南的特种教育
第五章 中华职业教育社与云南职教发展(1939—1945)
    第一节 中华职业教育社及其云南办事处
        一、中华职业教育社发展概述
        二、中华职业教育社云南办事处简况
    第二节 中华职教社云南办事处的职业教育实践
        一、创办中华职业补习学校
        二、创办银行专科学校及开办职业训练班
第六章 民国时期云南职业教育发展的特点及其启示
    第一节 民国时期云南职业教育发展的特点
        一、职业教育积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二、整体办学规模小于其他同层次教育
        三、发展不平衡
    第二节 民国时期云南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
        一、加大经费投入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础
        二、优化职业教育布局及专业结构
        三、加强职教师资队伍建设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1922年省立第一工业学校教职员工名单
    附录B 1931省立第一工业学校职员名单
    附录C 1931省立第一工业学校教师名单
    附录D 1936年昆华高级工业职业学校教职员工名单
    附录E 1931省立第一农业学校教职员工名单
    附录F 1931云南省立第一农业学校部分教职员工照片
    附录G 1937年昆华高级农业职业学校教职员名单
    附录H 1923年以前云南省立甲种工业学校学生名单
    附录I 1922年云南路政学校速成班学生名单
    附录J 1924年省立甲种工业学校毕业生名单
    附录K 1929年至1936年省立第一农业学校暨省立昆华农业学校毕业生名单
    附录L 1931年12月云南省立第一农业学校初中部第三班毕业生照片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总目录(论文参考文献)

  • [1]民国时期民众教育馆美育工作研究(1927-1949)[D]. 石磊.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2]民国时期云南省教育经费制度研究(1912-1945)[D]. 刘国贤.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3]投射与再造:基督教循道公会在川滇黔边区的社会印象研究(1860~1951)[D]. 叶洪平. 云南大学, 2019(03)
  • [4]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演进及其逻辑研究[D]. 李铁绳.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8)
  • [5]清代云贵地区的灾荒赈济研究[D]. 聂选华. 云南大学, 2019(09)
  • [6]国民政府教育部西南边疆教育考察团研究(1939-1940)[D]. 陈金艳. 云南大学, 2019(03)
  • [7]云南省本科专业设置研究[D]. 段文霞. 云南大学, 2019(03)
  • [8]四十年来〈说文解字〉研究综述[D]. 袁晓光. 天津师范大学, 2019(01)
  • [9]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出版研究(1949-2016)[D]. 郑茹. 东南大学, 2018(05)
  • [10]民国时期云南职业教育研究(1912-1945)[D]. 罗光雄. 云南师范大学, 2018(01)

标签:;  ;  ;  

《昭通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总目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