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白垩系盆地地下水电磁勘探

鄂尔多斯白垩系盆地地下水电磁勘探

一、鄂尔多斯白垩系盆地地下水电磁法勘查(论文文献综述)

陈清通,牟义[1](2021)在《古冲沟盆地区域煤层覆岩富水性瞬变电磁法探测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了查明鄂尔多斯古冲沟盆地区域煤层覆岩富水性,了解古冲沟盆地区域覆岩水文地质条件,在分析覆岩瞬变电磁场特征的基础上,采用地面瞬变电磁法进行了试验研究,先进行了仪器一致性检查、背景噪声调查及参数选取等优化试验,然后依据试验结果对古冲沟盆地区域覆岩第四系地层、侏罗系-白垩系地层以及4-2煤层等富水性进行了点、线、面等多角度的探测结果分析。结果表明:鄂尔多斯古冲沟盆地区域地层由浅至深的电性呈稳定的"中(低)阻~高阻~低阻"的K型特征;瞬变电磁法优化后的参数为发射频率25Hz、增益1X、正方形发射线框边长240m;对古冲沟盆地区域覆岩探测发现第四系地层视电阻率值整体较低,富水性相对强-中等,而侏罗系-白垩系及4-2煤层视电阻率值整体相对要高,富水性弱或不富水。

姚星[2](2021)在《榆神矿区四期规划区含水层水矿化度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对矿区环境保护问题的重视,我国对矿井水的排放和利用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高矿化度矿井水(矿化度大于1000mg/L)一般要经过脱盐处理才能外排或综合利用。因此,地下水矿化度的研究对于矿区规划和矿井设计意义重大。榆神矿区四期规划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北部陕北侏罗纪煤田西部,目前正在规划建设。本文以榆神矿区四期规划区含水层水的矿化度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地下水循环条件、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开展了地下水矿化度的空间分布规律、影响因素以及高矿化度水的分布区域预测方面的研究,对于榆神矿区四期规划区的规划建设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在收集以往水样化验分析资料的基础上,利用统计分析、Piper三线图等方法阐明了研究区地下水的水化学特征。第四系萨拉乌苏组含水层的主要水化学类型为HCO3-Ca型,白垩系下统洛河组含水层的主要水化学类型为HC03-Na型,侏罗系中统安定组含水层为SO4-Na、HCO3-Ca·Mg·Na型水,直罗组和延安组含水层主要为SO4-Na型水,延安组含水层部分地区为Cl-Na型咸水。利用空间插值编制了各含水层地下水矿化度等值线图,发现地下水的矿化度受地下水动力场影响,在平面上存在明显的分区现象,地下水的矿化度随径流路径逐渐升高,在排泄区矿化度达到最高;地下水矿化度在垂向上分带性明显,埋深在200m以浅的含水层矿化度一般在300mg/L左右,而侏罗系含水层水的矿化度随地下水埋深的增加而增大;埋深在200-500m范围内的直罗组含水层矿化度一般在281~4692mg/L,埋深超过300m的延安组含水层矿化度大多在1378mg/L左右,其中矿化度的最大值为7031mg/L,属高矿化度地下水。通过相关性分析和离子比例关系确定了地下水主要离子的来源;并利用Gibbs图、离子比例系数、比值端元等方法分析了地下水化学控制机制,得出研究区地下水化学演化主要受蒸发岩矿物、硅酸岩矿物、碳酸盐岩矿物的溶解和阳离子交换作用等水-岩相互作用形成的。研究区地下水矿化度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水动力条件、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地下水埋深、气候、温度以及人类活动。通过对研究区延安组含水层水矿化度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研究,选择地下水流速、水温、地下水埋深和岩性作为矿化度的主控因素。采用自适应粒子群算法优化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APSO-LSSVM)模型对研究区延安组矿化度进行预测,并以同等数据为基础,与支持向量机(SVM)模型、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模型、粒子群优化支持向量机(PSO-SVM)模型的预测结果进行对比,发现APSO-LSSVM模型的拟合精度较高,误差率相对较小。应用APSO-LSSVM模型对尔林兔三号井田未知钻孔延安组地下水的矿化度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尔林兔三号井田延安组含水层水的矿化度分布范围为411.56~6809.68mg/L,井田内99.35%的区域属高矿化度地下水。在分析高矿化度矿井水脱盐工艺的基础上,按照矿井“零排放”要求和分级分质回用原则,对微咸水(TDS:1000~3000mg/L)提出“井下直滤系统”和双膜法—“超滤+纳滤技术”相结合的高矿化度水处理工艺。

张浩宇[3](2021)在《综合物探法在甘肃省民乐县地热资源勘探中的应用》文中指出地热又称地热能、地热田或地热资源,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可以用于发电、供暖、旅游、饮用、养殖、医疗等多个领域,具有清洁、能量大、可再生等优点,是一种出色的天然绿色能源。中国地热应用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多以温泉洗浴、供暖、热带养殖为主。以民乐县温泉开发利用为例,目前仅用于温泉洗浴,但是针对民乐县地区地热资源却缺乏系统的研究和评价。在该地区地热资源的勘查方面进行过多种有效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如可控源音频大地测深法,虽然该方法能一定程度上判断出基岩断裂带,但仅使用单一的物探方法来划定地热开采井位的效果不是特别理想,所承担的风险较大。为了减少开发民乐县地热资源开发过程中开采井位的不确定性,决定采用综合物探方法进行地下异常体的确定及地热资源的勘查工作。在确定了本次地热勘查的范围后,结合以往实测物性资料得出研究区内部地层电性差异明显,具备了进行电法勘探的地球物理前提,而电法勘探中以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法(CSAMT)和大地电磁测深法(MT)应用于地热勘查中效果最佳,故本次电法勘探中选择这两种方法。同时由于六坝正断层横穿研究区深部地层易造成地表异常氡值现象,且上述两种电法勘探方法对断层深部信息反应较弱,便形成了活性炭测氡法工作的基础。通过以上分析,本次决定采用以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法(CSAMT)为主,大地电磁测深法(MT)、活性炭测氡法为辅的综合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在研究区内布设了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测线4条,大地电磁测深测线1条,活性炭测氡法测线9条。并且结合实测数据设计了对应的CSAMT、MT模型及进行了氡值异常阈值下限的确定等工作,为数据的处理、解释提供了理论基础,以获得丰富的地断面信息并有效判断出了断层构造的准确位置,从而更好地确定深部地热钻孔位置。同时根据CSAMT及MT实测数据解译,第四系及新近系上层为本区热储的理想盖层条件,热储目的层则为新近系下层,故本研究区内钻井主要是取用新近系下层的地热水。依据CSAMT及活性炭测氡推测出在研究区内存在两条裂隙较发育的隐伏断层F1、F2,且发现由测氡法得出的F2断裂构造位置较CSAMT确定的位置偏右,并对F2断裂进行了校正。三种方法解释结果相互验证、补充,能够有效地克服单一方法的片面性,更接近于实际地质情况。通过综合三种物探方法勘探民乐县地区地热资源,确定了地热水有利钻孔位置ZK1,后续实际钻探工作也验证了综合物探方法的准确性。此外,三种物探方法综合勘探为类似断裂型盆地区域勘探地热资源提供了一种思路,能准确地让我们初步了解到地热资源状况,建议加以推广。

张必敏,王学求,徐善法,姚文生,迟清华,刘汉粮,韩志轩,柳青青,严桃桃,窦备,鲁岳鑫[4](2020)在《穿透性地球化学勘查技术在隐伏砂岩型铀矿调查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砂岩型铀矿是铀资源的一种重要矿床类型,该类型铀矿一般形成于中新生代盆地当中,常以盲矿、隐伏矿产出,勘查难度较大。我国中新生代盆地面积广大,因此寻找砂岩型铀矿的潜力巨大。目前,砂岩型铀矿勘查主要以物探手段为主,地球化学勘查手段未充分发挥其作用。本文在解释穿透性地球化学勘查技术铀矿勘查原理基础上,重点列举了近几年在我国北方大型含铀盆地开展的技术试验和示范研究案列,在此基础上对各种穿透性地球化学勘查方法进行了梳理。认为穿透性地球化学勘查技术在砂岩型铀矿勘查中可用于圈定远景区、靶区甚至定位矿体,可在利用地物化综合信息找砂岩型矿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山俊杰[5](2020)在《新疆库车盆地盐泉水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全球钾矿床分布极不均匀,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中亚和东南亚等地。中国境内目前已探明的钾盐储量较少,主要局限在特提斯域的盆地。塔里木盆地位于特提斯东部,发育着巨厚层蒸发岩(包括石膏、石盐等),一直是我国钾矿床勘探的重点研究区域。库车盆地位于塔里木盆地北部,是该区域最具找钾潜力的地区。库车盆地盐泉水十分发育,然而前人对库车盆地盐泉水的起源和成因尚未开展系统和深入的研究;此外,对盐泉水在库车盆地循环和演化的过程也没有进行过精细刻画;同时,中新世吉迪克组蒸发岩的物质来源仍然存在着一定争议。因此,2015-2019年期间,本研究在新疆库车盆地盐泉水出露较多的、自西向东的却勒构造带、西秋构造带、东秋构造带三个次级构造带上采集了30件盐泉水样品及11件木扎尔特河河水样品,分析其水化学及(18O、D、T、Sr)同位素和地球物理特征,同时结合前人已报道的水化学和氢氧数据,对库车盆地盐泉水的成因及循环过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通过对样品进行化学成分测试发现,库车盆地盐泉水按舒卡列夫水化学分类,盐泉水均为Na-Cl型。按瓦里亚什科水化学分类法,盐泉水主要以氯化物型为主。库车盆地盐泉水溶质来源主要以石盐溶解为主。从空间分布上来看,各个构造带上的溶质来源略有不同:却勒构造带盐泉水溶质主要为石盐溶解,其次还包括部分碳酸盐矿物和石膏/硬石膏矿物的溶解;西秋构造带和东秋构造带盐泉水溶质来源中碳酸盐矿物已饱和,溶质来源主要为石盐矿物其次为石膏/硬石膏。(2)通过水化学特征及δ18O、δD值分析,发现库车盆地盐泉水主要源于大气降水或南天山高山区冰雪融水的补给。同时,盐泉水氧同位素分布特征不仅与补给水淋滤石盐有关,并且还与盐泉水在近地表排泄过程又经历强烈蒸发作用有关。研究发现,δ18O、δD值存在着明显的高程及温度效应,并估测出研究区盐泉水的循环深度:却勒构造带、西秋构造带、东秋构造带盐泉水平均循环深度分别为5.65km、4.82km、5.38km。(3)研究发现库车盆地盐泉水的87Sr/86Sr值介于海相与典型陆源石盐之间,说明盐泉水的成因可能为海陆相的混合物。同时库车盆地盐泉水87Sr/86Sr比值从西(却勒构造带)向东(东秋构造带)逐渐增大,也说明陆源水的混合从西向东逐渐增加。却勒构造带具有较低的87Sr/86Sr比值和高矿化度的组成特征,这说明却勒构造带盐泉水更多比例是海水或海相蒸发源的混合物;西秋构造带盐泉水为海水和陆相水的混合物;东秋构造带盐泉水则主要为陆相水的混合物。(4)将库车盆地盐泉水元素浓度、H-O-Sr同位素、放射性T同位素与地层岩性及大地电磁法探测结果相结合),综合分析表明盐泉水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河水)和南天山高山区冰雪融水、其次还接受了部分地下深部热液Ca-Cl型水的补给。盆地内异常发育褶皱、裂隙、断层和以砾岩为主的岩性特征为盐泉水的补给、排泄提供了良好的介质和通道,导致盐泉水快速下渗并沿断裂带进行深部循环,流经易溶性的盐类矿物(例如石盐、石膏),然后在构造及静态压力驱使下,沿断裂上升并出露于地表(排泄区)。本研究为库车盆地盐泉水的成因和循环提供了科学依据。

郑洁铭[6](2020)在《母杜柴登井田强碱性水质成因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母杜柴登煤矿位于内蒙古东胜煤田呼吉尔特矿区,矿井正常涌水量达到1400m3/h~1480m3/h,上覆延安组承压含水层为矿井主要直接充水水源,其地下水矿化度最高在1.6g/L,p H值最高达到了11.7,而且氟离子浓度超标。基于上述水文地质背景,本文开展了地表盐碱湖水化学特征及成因机制、地下水动力条件及水化学特征规律研究,并通过现场取样、抽水试验、室内实验,进行了地表水水质测试以及含水岩组水文地质参数、主要矿物成分测试。最后,通过剖面流场模拟以及反向水文地球化学模拟,综合分析了研究区高矿化度、强碱性、高氟离子含量的地下水水化学特征的成因。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包括:(1)对研究区内的7个地表天然盐碱湖进行实地调查以及水化学分析,研究区内大部分地表湖泊同样具有高矿化度、强碱性、高氟离子含量的水化学特征,并通过氢氧同位素分析,确认了地表盐碱湖与浅层地下水间存在水力联系。(2)通过野外调查、取样和室内实验分析获取了研究区内主要含水层的水文地质参数和水化学成分,利用聚类分析和相关性分析手段对地下水的水化学特征进行了分析。并综合钻探资料、抽水试验资料、以及研究区内地表水及地下水水质树谱关系图,证明了区内由于缺乏稳定的隔水层,地表水(盐碱湖)与地下水之间存在水力联系,也成为地下水强碱性的成因之一。(3)通过GMS模拟软件,建立了二维地下水稳定流数值模型,揭示了研究区剖面及平面上的流场演化过程;并基于地下水动力场,研究分析了地下水水化学场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的演化过程。(4)通过地下水的R因子分析和含水岩组的岩样采集分析,选取了模拟路径上发生水文地球化学反应的“可能矿物相”。在此基础上,对研究区水平方向及垂直方向的水岩作用进行了地球化学模拟,进一步对强碱性、高矿化度地下水的形成过程进行了分析、研究。

刘基[7](2020)在《复合含水层疏放水钻孔与工作面涌水量预测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鄂尔多斯盆地蕴含着丰富的煤炭资源,其侏罗系延安组煤层开采普遍受到顶板水害的威胁。“三图-双预测法”是一种有效解决煤层顶板水害的定量评价方法,其中“三图”中的煤层顶板直接充水含水层富水性分区图是关键,是确定疏放水工程重点“靶区”的依据。回采工作面涌水量和采前预疏放水量“双预测”是疏放水工程和排水系统设计的基础。因此,科学合理评价含水层富水性、准确预测钻孔疏放水量及回采工作面涌水量,对矿井安全高效生产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工程实用价值。论文以呼吉尔特矿区为例,针对影响煤层开采的顶板复合充水含水层单孔涌水量大、水压高、富水性不均一等特征,分析了研究区水文地质条件,确定了侏罗纪地层的沉积规律,构建了复合充水含水层的富水性评价模型,提出了采前疏放水钻孔涌水量计算及其优化布置方法,对工作面涌水量进行了随采动态预测。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呼吉尔特矿区煤层开采主要充水通道为导水裂隙带。开采的直接充水含水层为侏罗系延安组三段、直罗组一段和二段组成的复合含水层,该含水层具有砂泥岩互层结构特征,其中直罗组一、二段含水层富水性较强,水压较高。2)根据岩石学、古生物学及测井相特征分析,发现延安组三段沉积相主要为三角洲平原沉积,发育四条北东-南西向古河道;直罗组一段和直罗组二段主要为曲流河沉积,古河床呈北西-南东向展布。其砂体平面展布规律和沉积相展布基本一致。3)以含水层补给性质、导水系数、砂岩厚度、砂地比以及砂岩层数作为评价指标,提出了基于含水层组成要素的复合充水含水层富水性评价方法。并以葫芦素矿井为例,评价了其2-1煤层开采的复合充水含水层的富水性,该方法评价的富水性分区与探放水结果基本一致。4)通过放水试验,分别采用稳定流Dupuit、非稳定流Theis以及越流公式计算复合充水含水层的水文地质参数。发现砂泥岩互层的复合含水层易发生越流补给,利用越流系统的Hantush公式计算水文地质参数,更接近实际。同时,统计分析发现,含水层渗透系数随埋深呈负指数相关关系,渗透率与有效孔隙度呈指数相关关系。5)以含水层-钻孔水量交换为基础,构建了复合含水层-钻孔系统水量计算耦合模型。利用该模型很好地再现了井下放水试验中放水孔水量和观测孔水位的历时变化,并对疏放水钻孔布置参数进行了优化。发现随着角度的增大,单位长度的钻孔涌水量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随着钻孔数量的增多,钻孔总涌水量不断增加至一定程度后保持不变。疏放水钻孔最佳仰角为60°,单个钻场最佳钻孔数量为5个,钻场小间距方案总费用大于大间距方案,而大间距方案施工总时间大于小间距方案。6)利用MODFLOW的Drain子程序包刻画了多工作面连续回采的内边界条件,采用数值法对葫芦素矿井首采区9个工作面的涌水量进行了随采精细化预测。结果发现数值法在水文地质参数分区方面充分考虑了地层的沉积特征及已采工作面对后续工作面的水流干扰,能够实现基于矿井采掘进度的工作面涌水量动态预测,且预测结果和实际基本一致。

刘海[8](2020)在《皖江经济带地热系统成因及开发利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皖江经济带地处安徽省中南部,受断裂构造及其活动性控制,隆起山地和断陷盆地相间发育,为区内地热资源的成生与赋存创造了有利的地质条件,造就了该区较为丰富的地热资源。本文以皖江经济带地热资源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区内地热资源分布规律、地热地温场及地热水水文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阐明了区内地热系统控制因素与形成条件,揭示了地热水的补给来源、赋存环境及其在循环过程中的水~岩相互作用、混合作用等;厘清了地热资源形成的盖层、热储层、来源及通道等要素特征,构建了本区的地热系统成因概念模型;基于地热系统成因分析,对区内地热资源进行了分区,圈定了典型地热田,评价了其地热资源量和地热水质量,提出找热靶区,可为皖江经济带乃至安徽省地热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具体研究成果如下:(1)系统研究了皖江经济带地热资源发育规律。本区地热资源发育受地壳厚度、区域地质构造、地层岩性以及断裂构造等因素控制。区内地热资源主要发育在地壳厚度较薄、大地热流值较高的庐枞盆地、大别山隆起、巢湖穹断褶带等构造单元内,热水多出露在北东向、近东西向控热断裂构造和北西向导水断裂构造控制的交汇处。(2)研究区地热资源的热量来源主要是地球内部上地幔传导热,大别山隆起区、庐枞盆地等构造活动强烈地区存在岩石放射性元素锐变热以及岩浆活动的余热。大地热流值在33.56m W/m2~156.42m W/m2之间(均值79.20 m W/m2),地热地温梯度在1.59℃/100m~5.49℃/100m(均值3.41℃/100m),呈现西高东低,北高南低的分布趋势。根据测温曲线升温特征,将其划分为线性升温型、稳定不变型、跳跃突变型以及先升后降型四种地温增温类型。线性增温型和稳定不变型热量传递表现为热传导形式,跳跃突变和先升后降型热量传递表现为热对流形式。(3)研究区热水水化学类型变化多样且具有明显的分带性。庐枞盆地、定远盆地以及巢湖穹断褶带等构造单元水化学类型为SO4-Ca?Mg、HCO3-Ca?Mg型;大别山隆起、江南台隆等构造单元水化学类型为HCO3-Na、HCO3?SO4?Na型;合肥盆地等中新生代盆地水化学类型为Cl?SO4-Na型、Cl-Na型。隆起山地地热水水岩相互作用程度较低,TDS较低,沿水流路径主要发生长石矿物、碳酸盐、硅酸盐、硫酸盐等矿物溶解作用,沉积盆地地热水水岩相互作用有所提高,TDS较高,水岩相互作用表现为岩盐溶解和离子交换吸附作用。(4)研究区发育碳酸盐岩类、碎屑岩类、岩浆岩类、变质岩类四类热储。合肥断陷盆地碎屑岩类热储温度为60℃~70℃,定远盆地碳酸盐岩类热储温度在50℃~75℃之间,庐枞断陷盆地碳酸盐岩类热储热储温度为75~100℃,大别山隆起及江南台隆岩浆岩与变质岩热储温度在110℃~120℃,巢湖穹断褶带碳酸盐岩类热储温度在60℃~100℃之间。热储埋深在931.80~2641.69m之间,热储循环深度在961.80 m~2671.37m。各热储地热水主要接受现代大气降水补给,补给区高程在416.67~1183.33m,沉积盆地碎屑岩类热储处于封闭状态,存在少量“古沉积水”,地下冷水混合不明显;碳酸盐岩类、岩浆岩类及变质岩类热储等隆起山地热储处于半开放~开放状,冷热水混合作用强烈,地下冷水混合混入比例在60%~88%之间。(5)构建了沉积盆地型地热系统和隆起山地型地热系统2类地热系统成因概念模型。沉积盆地地热系统热储层(碎屑盐岩类、碳酸盐岩类)连续分布,且有较厚的隔热盖层,热水经深循环在正常地温梯度下由地壳内部获得热量后沿岩层断裂主要以热传导方式上涌,经地热钻孔揭露而形成地热资源。隆起山地型地热系统热储(碳酸盐岩类、花岗岩类、变质岩类)发育于断裂带中,大气降水(或地表水)沿着导水断裂至其交汇的深大断裂而向深部循环,在深部高温、高压的驱动下,地热能被流体携带着主要以热对流方式向地表运移,在断裂交汇处形成温泉或人工钻孔揭露。(6)估算研究区地热资源总储量为1.35×1015KJ,可开采量为2.63×1014KJ,开采资源量可达2.95×107W。大别山隆起、巢湖穹断褶带可作为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的靶区。

杨怀鹏[9](2020)在《陇县-千阳断陷盆地地壳结构探测与构造演化分析》文中指出陇县—千阳断陷盆地位于华北板块西段的鄂尔多斯地块西南缘,也是我国大陆东西向和南北向巨型构造带交汇地带。盆地受陇县—岐山—马召断裂控制,呈北西—南东向展布。对该盆地地壳结构与构造特征进行研究,有助于分析青藏高原隆升生长过程、加强对我国大陆东西向和南北向巨型构造交接地带的构造演化的理解,对进一步研究汾-渭地震带和南北向地震带地震活动规律具有重要意义。多年来,受制于大面积厚层黄土覆盖和基岩露头稀少的不利因素,对研究区黄土覆盖层之下的基底结构和构造没有清晰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本区构造演化历史的认知。本文通过搜集钻孔和地球物理勘探资料,结合实际踏勘,对陇县—千阳断陷盆地的地壳结构、构造演化以及青藏高原隆升在其东北缘的远程效应对本区的响应进行了综合研究,得到了以下结论:1、区域重力异常趋势反演结果及高精度布格重力异常剖面清晰揭示了研究区地下新生界基底埋深情况,探明了基底面的起伏,揭示了陇县—岐山—马召断裂等区内重要断裂的构造特征。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法反演电阻率剖面显示出研究区新生界覆盖层之下基岩面的形态与地下电性的横向变化,揭示了隐伏的不同时代地层的形态与隐伏断裂位置、产状及上下盘的运动特征。2、物探成果揭示出陇县—千阳断陷盆地基底形态呈现为“南深北浅,凹凸分布”的构造特征,新生界底界面由南向北呈现逐步抬升趋势,古生界顶界南部起伏变化较大,北部相对平缓。3、新近纪以来,在青藏高原北东向挤出的构造动力影响下,鄂尔多斯西南缘地区进入新构造运动活跃阶段,秦岭北缘断裂与海原断裂发生左旋走滑,以此来吸收青藏高原东向挤出的应力,导致鄂尔多斯周缘断陷盆地进一步发展。新生界沉积充填序列揭示了陇县—千阳断陷盆地形成于上新世。4、早更新世晚期开始盆地抬升收缩,在千河两岸形成了五级阶地。五级阶地代表的五次抬升事件的年龄与青藏高原的幕式隆升的几个阶段均呈对应关系。同时,控制千河北界的陇县—岐山—马召断裂表现为左行走滑运动。这些构造特征均与青藏高原向北东挤出作用有关,是对青藏高原隆升的被动扩展远程效应的响应。

何柯[10](2019)在《电法探测铀矿地浸开采的地下“溶浸范围”实验研究》文中指出原地浸出采铀是一种利用砂岩型矿层对水的渗透性,采用注、抽液孔向含矿岩层注入“溶浸液”和抽取“浸出溶液”而获得铀的先进采矿技术。研究井场下方“浸出液”分布范围,不仅能掌握矿体的被覆盖程度和矿床开采率,且对于地下水体污染监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内蒙古二连盆地某铀矿地浸开采试验基地进行了电法勘查,用以对铀矿地浸开采过程进行探测实验。具体采用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法(CSAMT)和时间域激发极化法对试验井场进行探测实验。实验区以抽孔为中心布设一个18×18的测网,测网的线距和点距均为10米。电法探测实验时,对穿过抽、注井的5条纵向和4条横向测线进行了CSAMT观测,并对全区进行中间梯度激发极化测量。经过数据处理和反演得到了中梯装置视极化率平面等值线图及CSAMT二维电阻率模型,并结合研究区域已知资料进行了解释,认为电阻率断面上井场区域下方的低阻异常带反映了地浸开采过程“溶浸液”的地下分布状态;视极化率平面等值线图上显示的抽注单元下方的大片低极化率梯度带,可能是由地下浸出液与岩层组成的离子导电体系“薄膜极化”效应产生的异常带。由此推断了内蒙古二连盆地某铀矿地下矿山浸出液溶浸范围。本文对沉积型铀矿地质、岩石物性特征做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首次运用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CSAMT)及时间域激发极化法(TDIP)对试验区砂岩型铀矿地浸采铀的地下“溶浸范围”开展了探测试验,取得了宝贵的第一手数据和资料,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创新性的提出了充分结合矿山地质构造、矿山岩石物性资料、水文、抽-注液化学和水动力过程资料,对探测资料进行综合地球物理分析和解释,提出了铀矿山断裂构造研究是准确圈定地下矿山浸出液溶浸范围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对砂岩性采铀试验区地下“溶浸范围”从方向、深度和面积等维度做出了合理、可信的推断结果。从而总结出了首选电阻率测深(包括:直流测深和电磁测深,人工源和天然场方法),时间域和频率激发极化法作为探测铀矿床地下“溶浸范围”的地球物理方法。

二、鄂尔多斯白垩系盆地地下水电磁法勘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鄂尔多斯白垩系盆地地下水电磁法勘查(论文提纲范文)

(1)古冲沟盆地区域煤层覆岩富水性瞬变电磁法探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古冲沟盆地水文地质条件
2 瞬变电磁场响应特征
3 瞬变电磁法优化试验
    3.1 仪器一致性检查
    3.2 背景噪声调查
    3.3 参数优化选取
        3.3.1 发射频率
        3.3.2 发射电流
        3.3.3 增益
        3.3.4 发射线框
4 覆岩富水性瞬变电磁法探测成果
    4.1 衰减曲线
    4.2 二维剖面
    4.3 三维切片
5 结 论

(2)榆神矿区四期规划区含水层水矿化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下水矿化度的发育规律
        1.2.2 地下水矿化度的影响因素
        1.2.3 地下水矿化度的预测模型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水文及气象
    2.2 地质概况
        2.2.1 地层
        2.2.2 煤层
        2.2.3 构造
3 地下水径流系统
    3.1 区域地下水系统
        3.1.1 含水层系统
        3.1.2 地下水水流系统
        3.1.3 地下水动态特征
        3.1.4 地下水补径排
    3.2 研究区水文地质条件
        3.2.1 含(隔)水层特征
        3.2.2 含水层系统结构
        3.2.3 地下水径流特征
    3.3 本章小结
4 地下水矿化度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
    4.1 样品的收集
        4.1.1 水样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4.1.2 岩样数据的收集及分析
    4.2 地下水水化学指标及分布特征
        4.2.1 地下水水化学主要组分特征
        4.2.2 地下水水化学类型
        4.2.3 地下水水化学空间分布特征
    4.3 地下水矿化度的空间变化规律
        4.3.1 矿化度总体特征
        4.3.2 地下水矿化度平面变化规律
        4.3.3 地下水矿化度垂向变化规律
    4.4 地下水化学控制机制
        4.4.1 主要离子来源
        4.4.2 地下水化学组分的水-岩相互作用
    4.5 地下水矿化度影响因素
        4.5.1 水动力条件
        4.5.2 地质构造
        4.5.3 地层岩性
        4.5.4 地下水埋深
        4.5.5 气候条件
        4.5.6 温度场
        4.5.7 人类活动
    4.6 本章小结
5 矿井主要充水含水层水的矿化度预测
    5.1 预测指标
        5.1.1 岩性
        5.1.2 地下水流速
        5.1.3 地下水埋深
        5.1.4 水温
    5.2 预测方法
        5.2.1 支持向量机(SVM)
        5.2.2 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
        5.2.3 粒子群算法优化支持向量机(PSO-SVM)
        5.2.4 自适应粒子群算法优化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APSO-LSSVM)
    5.3 预测模型参数
        5.3.1 模型预处理
        5.3.2 模型数据扩充
        5.3.3 模型参数选取
    5.4 预测结果
        5.4.1 模型性能分析
        5.4.2 模型结果分析
        5.4.3 最优模型选择
    5.5 预测模型应用
    5.6 高矿化度水处理对策
        5.6.1 高矿化度水的回用处理
        5.6.2 研究区高矿化度水处理工艺
    5.7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3)综合物探法在甘肃省民乐县地热资源勘探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地热勘查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民乐县地热资源研究进展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内容
第2章 物探方法在研究区地热条件下的选取
    2.1 自然地理条件
        2.1.1 自然地理位置
        2.1.2 气象条件
        2.1.3 水文条件
        2.1.4 地形地貌
    2.2 区域地质构造
        2.2.1 研究区所处大地构造位置及特征
        2.2.2 研究区断裂构造
        2.2.3 研究区地层情况
    2.3 地热地质条件
    2.4 综合物探方法的选取及测线布置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可控源大地电磁测深法基本原理及应用
    3.1 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法简介
        3.1.1 电磁场基本方程
        3.1.2 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基本公式
        3.1.3 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工作方法
        3.1.4 野外测量
    3.2 CSAMT数据采集
        3.2.1 工作装置
        3.2.2 工作技术
        3.2.3 质量评述
    3.3 CSAMT数值模拟及资料解释
        3.3.1 CSAMT理论断裂模型正演分析
        3.3.2 CSAMT数据处理及反演
        3.3.3 CSAMT地质推断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大地电磁测深法基本原理及应用
    4.1 大地电磁测深法简介
    4.2 MT野外数据采集
        4.2.1 工作装置
        4.2.2 工作技术
        4.2.3 质量检查评述
    4.3 MT数值模拟及资料解释
        4.3.1 MT断裂构造地热模型
        4.3.2 MT数据处理及反演
        4.3.3 MT地质推断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活性炭测氡基本原理及应用
    5.1 活性炭测氡法简介
        5.1.1 天然放射性
        5.1.2 氡的特性
        5.1.3 活性炭测氡法工作原理
    5.2 活性炭测氡法野外工作
        5.2.1 仪器及其性能检验
        5.2.2 异常阈值下限的确定
        5.2.3 野外测量
        5.2.4 质量保证措施
    5.3 活性炭测氡法资料解释
        5.3.1 数据处理
        5.3.2 剖面解释
        5.3.3 平面解释
        5.3.4 地质推断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综合物探资料解释的开发建议
    6.1 地热钻孔的确定
        6.1.1 钻井位置及成井深度的选择
        6.1.2 出水温度预测
    6.2 钻探验证及资源评价
        6.2.1 钻探工作
        6.2.2 测井工作及抽水试验
        6.2.3 地热资源潜力评估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穿透性地球化学勘查技术在隐伏砂岩型铀矿调查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砂岩型铀矿分布及地质和景观特征
2 砂岩型铀矿勘查方法简介
3 砂岩型铀矿穿透性地球化学勘查技术应用原理
    3.1 砂岩型铀矿元素垂向迁移机理
    3.2 铀在地表的赋存状态
    3.3 各种穿透性地球化学勘查技术对铀的富集机制
        3.3.1 金属活动态测量与分量化探法
        3.3.2 土壤微细粒分离测量
        3.3.3 地气测量
        3.3.4 地电化学测量
        3.3.5 其它
4 面积性试验研究案例
    4.1 二连盆地额仁淖尔—赛汉高毕地区铀矿穿透性地球化学试验研究
    4.2 吐哈盆地十红滩铀矿区穿透性地球化学试验研究
    4.3 鄂尔多斯盆地东胜铀矿区穿透性地球化学试验研究
    4.4 巴音戈壁盆地穿透性地球化学技术示范
    4.5 松辽盆地穿透性地球化学技术示范
5 穿透性地球化学勘查技术方法总结与讨论

(5)新疆库车盆地盐泉水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下水水化学特征研究
        1.2.2 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1.2.3 水循环特征研究
        1.2.4 地球物理探测应用研究
    1.3 研究区盐泉水研究程度
    1.4 待解决的科学问题
    1.5 主要的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
    1.7 论文创新点
    1.8 论文工作量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
    2.2 区域地质背景
    2.3 区域演化背景
        2.3.1 盆地地层层序
        2.3.2 盆地构造特征
    2.4 水文地质背景
    2.5 岩相古地理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样品采集与测试方法
    3.1 样品采集
    3.2 测试方法
        3.2.1 常量、微量元素测试方法
        3.2.2 氢氧同位素测试方法
        3.2.3 放射性氚同位素测试方法
        3.2.4 锶同位素测试方法
        3.2.5 V8多功能电法仪测试方法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盐泉水的溶质来源
    4.1 盐泉水化学特征
    4.2 矿化度与主要离子关系特征
    4.3 主微量元素在盐泉水溶质来源中的指示
    4.4 相化学在盐泉水中溶质来源的指示
    4.5 饱和指数在盐泉水中溶质来源的指示
        4.5.1 却勒构造带溶质特征
        4.5.2 西秋构造带溶质特征
        4.5.3 东秋构造带溶质特征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盐泉水的补给来源与循环模式
    5.1 盐泉水补给来源研究
    5.2 盐泉水补给高程研究
    5.3 盐泉水补给温度研究
    5.4 盐泉水的氚同位素年龄研究
    5.5 盐泉水的热储温度研究
        5.5.1 二氧化硅地热温标
        5.5.2 阳离子温标
        5.5.3 盐泉水地热温度指标选取及计算
    5.6 盐泉水的循环深度研究
    5.7 盐泉水的循环模式讨论
    5.8 本章小结
第6章 盐泉水的成因分析
    6.1 锶同位素特征分析
    6.2 热液Ca-Cl型水对研究区盐泉水的影响分析
    6.3 盐泉水出露特征分析
        6.3.1 地层岩性特征分析
        6.3.2 地质构造特征分析-地球物理手段应用
    6.4 盐泉水的成因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图
附录 表
附录
附表
致谢
作者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母杜柴登井田强碱性水质成因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主要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条件
    2.2 矿区地质条件
    2.3 母杜柴登矿区区域地下水系统
3 地表盐碱湖水化学特征及成因机制研究
    3.1 水化学样品的采集及测试
    3.2 盐、碱湖湖水化学特征分析
    3.3 碱湖成因机制研究
    3.4 本章小结
4 研究区地下水水动力条件及水化学特征研究
    4.1 研究区水文地质补勘
    4.2 研究区地下水水化学规律
    4.3 地表水与地下水间的水力联系
    4.4 本章小结
5 地下水动力场对水化学场的影响作用
    5.1 剖面地下水流场数值模拟
    5.2 流场演化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作用
    5.3 本章小结
6 水-岩作用下水化学场的演化过程
    6.1 R型因子分析
    6.2 含水层岩样采集及测试
    6.3 反向水文地球化学模拟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7)复合含水层疏放水钻孔与工作面涌水量预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煤层顶板含水层富水性分区研究现状
        1.2.2 水文地质参数计算方法研究现状
        1.2.3 疏放水钻孔涌水量计算研究现状
        1.2.4 矿井涌水量预测方法研究现状
    1.3 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水文地质特征及充水条件
    2.1 研究区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象水文
    2.2 研究区水文地质特征
        2.2.1 地质特征
        2.2.2 水文地质特征
        2.2.3 充水条件
    2.3 本章小结
3 侏罗纪地层沉积特征分析
    3.1 地层划分
        3.1.1 延安组三段
        3.1.2 直罗组一段
        3.1.3 直罗组二段
    3.2 侏罗纪地层沉积相分析
        3.2.1 沉积相标志
        3.2.2 沉积相划分及其特征
        3.2.3 沉积相展布规律
        3.2.4 砂体展布规律
    3.3 本章小结
4 煤层顶板复合充水含水层富水性分区
    4.1 富水性评价基本方法
    4.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3 评价指标量化
        4.3.1 补给条件
        4.3.2 存储空间
    4.4 权重确定
        4.4.1 权重确定方法
        4.4.2 各级指标权重确定
    4.5 单层含水层富水性分区
    4.6 复合含水层富水性综合分区
    4.7 评价结果验证
    4.8 本章小结
5 水文地质参数计算与分布规律
    5.1 承压含水层水文地质参数的稳定流计算
        5.1.1 无观测孔
        5.1.2 有观测孔
        5.1.3 非完整井
        5.1.4 越流系统稳定流参数计算
        5.1.5 水文地质参数计算程序
    5.2 承压含水层水文地质参数的非稳定流计算
        5.2.1 定流量Theis的水文地质参数计算
        5.2.2 越流系统的水文地质参数计算
        5.2.3 水位恢复试验水文地质参数计算
    5.3 基于沉积规律的水文地质参数分布
    5.4 基于井下放水试验的水文地质参数计算
    5.5 研究区水文地质参数分布规律
        5.5.1 水文地质参数分布规律
        5.5.2 渗透性能影响因素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疏放水钻孔涌水量计算及其参数优化
    6.1 疏放水钻孔涌水量计算模型
    6.2 模型可靠性验证
        6.2.1 模型验证
        6.2.2 水文地质参数灵敏度分析
    6.3 不同参数的疏放水钻孔涌水量计算及优化
        6.3.1 角度
        6.3.2 数量
    6.4 不同钻场间距的疏放水钻孔涌水量计算
        6.4.1 150m钻场间距
        6.4.2 300m钻场间距
        6.4.3 两种方案对比分析
    6.5 疏放水钻孔优化布置原则
    6.6 本章小结
7 工作面涌水量预测方法
    7.1 单工作面涌水量预测方法
        7.1.1 大井法
        7.1.2 比拟法
    7.2 多工作面随采涌水量预测数值方法
        7.2.1 地质模型建立
        7.2.2 水文地质模型建立
        7.2.3 工作面涌水量动态预测
    7.3 不同方法对比分析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8)皖江经济带地热系统成因及开发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热系统成因类型划分
        1.2.2 地下热水流动模式及成因研究
        1.2.3 地热流体热储环境
        1.2.4 控热因素
        1.2.5 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1.2.6 研究区地热研究现状
        1.2.7 存在问题
    1.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1.4 创新点
第2章 皖江经济带地热地质背景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象水文
        2.1.3 地形地貌
    2.2 地质背景
        2.2.1 地层岩性
        2.2.2 地质构造
        2.2.3 岩浆岩
    2.3 水文地质特征
        2.3.1 水文地质单元
        2.3.2 含水系统特征
        2.3.3 地下水补径排特征
    2.4 地壳深部构造特征
        2.4.1 地壳物理场特征
        2.4.2 莫霍面变化特征
        2.4.3 居里面变化特征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地热资源分布及形成条件
    3.1 地热资源概况
    3.2 地热资源分布特征
        3.2.1 地壳厚度制约地热资源分布
        3.2.2 构造演化活动对地热资源的控制作用
        3.2.3 断裂构造控制地热资源出露
        3.2.4 褶皱构造对地热资源的控制作用
    3.3 地热田形成条件
        3.3.1 地表温度异常特征
        3.3.2 地热田分区特征
        3.3.3 典型地热田形成条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地温场及大地热流特征
    4.1 测温及热导率测试
    4.2 地温场特征
        4.2.1 地温梯度特征
        4.2.2 水平地温特征
        4.2.3 垂向地温特征
        4.2.4 地温传递控制模式
    4.3 大地热流特征
    4.4 地温场控制因素分析
        4.4.1 区域构造演化控制热源分配
        4.4.2 地质构造控制地温场分布
        4.4.3 岩浆余热对大地热流的影响
        4.4.4 地壳岩石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热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地热流体形成机制研究
    5.1 样品采集和测试
    5.2 地热流体宏量组分特征
        5.2.1 地热流体宏量元素含量
        5.2.2 地热流体化学类型
        5.2.3 宏量组分相关性特征
    5.3 微量组分特征
        5.3.1 微量组分含量
        5.3.2 微量组分相关性
    5.4 地热流体同位素特征
        5.4.1 氢氧稳定同位素特征
        5.4.2 地热流体滞留时间及赋存环境
        5.4.3 地热流体补给效应分析
    5.5 地热流体水岩相互作用研究
        5.5.1 水岩相互作用程度
        5.5.2 矿物饱和指数特征
        5.5.3 主要离子形成的水文地球化学过程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地热系统成因模式研究
    6.1 地热系统形成要素特征
        6.1.1 热储与盖层特征
        6.1.2 地热流体通道
        6.1.3 热源与水源
    6.2 地热系统热储温度估算
        6.2.1 阳离子地热温标
        6.2.2 SiO_2地热温标
        6.2.3 地球化学热动力温标
        6.2.4 热储温度范围
    6.3 热储深部循环特征
        6.3.1 热储埋深
        6.3.2 循环深度特征
    6.4 地热系统成因模式研究
        6.4.1 成因类型划分
        6.4.2 沉积盆地型地热系统成因模式
        6.4.3 隆起山地型地热系统成因模式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7.1 地热资源分区
    7.2 地热资源量评价
        7.2.1 地热资源储量
        7.2.2 地热资源可开采热量
        7.2.3 地热流体开采资源量
    7.3 地热水质量评价
        7.3.1 理疗热矿水评价
        7.3.2 生活饮用水评价
        7.3.3 地热水腐蚀性评价
        7.3.4 碳酸钙结垢评价
    7.4 地热勘查靶区评价
        7.4.1 评价指标选取
        7.4.2 评价因子权重确定
        7.4.3 勘查靶区划分
    7.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9)陇县-千阳断陷盆地地壳结构探测与构造演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
        1.1.1 选题来源
        1.1.2 选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完成的主要工作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位置
    2.2 研究区构造格架
    2.3 地貌单元划分
    2.4 断裂构造
    2.5 区域地层特征
        2.5.1 前中生界
        2.5.2 中生界
        2.5.3 新生界
第三章 区域地球物理背景
    3.1 区域重力特征
    3.2 区域航磁异常特征
    3.3 研究区岩石物性特征
第四章 陇县—千阳断陷盆地地球物理探测与成果解释
    4.1 高精度重力勘探
        4.1.1 重力勘探原理
        4.1.2 重力勘探成果解释
    4.2 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CSAMT)
        4.2.1 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原理
        4.2.2 可控源大地电磁测深电阻率异常特征分析
第五章 陇县—千阳断陷盆地构造特征与构造演化分析
    5.1 陇县—千阳断陷盆地构造特征分析
    5.2 陇县—千阳断陷盆地构造演化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电法探测铀矿地浸开采的地下“溶浸范围”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引言
    1.1 前人研究工作综述
        1.1.1 地浸采铀技术的发展状况
        1.1.2 目前地浸采铀方法存在的问题
    1.2 论文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论文研究工作概况
        1.3.1 论文研究目标与内容
        1.3.2 论文研究工作
        1.3.3 论文主要研究成果
    1.4 论文结构
2.二连盆地试验区地质、水文及岩石物性特征
    2.1 研究区域地质概况
    2.2 水文地质及水文模拟结果
    2.3 溶质水化学参数及物性基础
    2.4 二连盆地地层电性特征
3.沉积型铀矿山浸出液电法探测理论基础
    3.1 电磁波场基本方程
        3.1.1 麦克斯韦方程组
        3.1.2 均匀各向同性导电介质中电磁波场方程
    3.2 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
        3.2.1 电磁测深原理
        3.2.2 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
    3.3 时域激发极化法(TDIP)
        3.3.1 激发极化法原理
        3.3.2 时间域激发极化法
4.二连盆地试验矿床实验研究
    4.1 矿山浸出液电法探测实验
        4.1.1 实验测网布设
        4.1.2 实验数据观测
        4.1.3 实验数据处理
    4.2 CSAMT实验数据反演
        4.2.1 反演方法选择
        4.2.2 CSAMT实验数据二维反演
5.实验区地下电性特征
    5.1 实验区地下导电性结构模型
    5.2 实验区激发极化特征
6.沉积型铀矿浸出液探测实验结果解释
    6.1 地浸井场地下水流动机理及渗流水文模型
    6.2 实验区中梯视极化率异常解释
    6.3 实验区地下电性结构模型的解释
    6.4 实验区地下溶浸范围的圈定
7.结束语
    7.1 论文的主要工作成果及创新点
    7.2 结论与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及论文发表

四、鄂尔多斯白垩系盆地地下水电磁法勘查(论文参考文献)

  • [1]古冲沟盆地区域煤层覆岩富水性瞬变电磁法探测技术研究[J]. 陈清通,牟义. 煤炭工程, 2021(08)
  • [2]榆神矿区四期规划区含水层水矿化度研究[D]. 姚星. 西安科技大学, 2021(02)
  • [3]综合物探法在甘肃省民乐县地热资源勘探中的应用[D]. 张浩宇.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4]穿透性地球化学勘查技术在隐伏砂岩型铀矿调查中的应用研究[J]. 张必敏,王学求,徐善法,姚文生,迟清华,刘汉粮,韩志轩,柳青青,严桃桃,窦备,鲁岳鑫. 地球学报, 2020(06)
  • [5]新疆库车盆地盐泉水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分析[D]. 山俊杰.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 2020(03)
  • [6]母杜柴登井田强碱性水质成因机制研究[D]. 郑洁铭.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3)
  • [7]复合含水层疏放水钻孔与工作面涌水量预测方法研究[D]. 刘基.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 2020(08)
  • [8]皖江经济带地热系统成因及开发利用研究[D]. 刘海. 成都理工大学, 2020
  • [9]陇县-千阳断陷盆地地壳结构探测与构造演化分析[D]. 杨怀鹏. 长安大学, 2020(06)
  • [10]电法探测铀矿地浸开采的地下“溶浸范围”实验研究[D]. 何柯.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标签:;  ;  ;  

鄂尔多斯白垩系盆地地下水电磁勘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