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曲林、氟西汀和帕罗西汀对抑郁症患者生活质量和经济负担的影响

舍曲林、氟西汀和帕罗西汀对抑郁症患者生活质量和经济负担的影响

一、舍曲林、氟西汀和帕罗西汀对抑郁症患者生活质量和经济负担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谭香玉[1](2021)在《10种抗抑郁药物治疗强迫症的疗效及安全性的网状Meta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应用网状Meta分析评价10种抗抑郁药物(氟西汀、氟伏沙明、艾司西酞普兰、米氮平、氯丙咪嗪、文拉法辛、度洛西汀、帕罗西汀、氯米帕明、舍曲林)治疗强迫症(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OCD)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EMbase,Pub Med,Cochrane Library,以及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期刊资源数据库,检索日期为数据库建立之日至2020年11月15日之前,语言限于汉语和英语,根据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获取10种抗抑郁药物治疗OCD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s),并且在一定的标准下对其进行质量评价,质量评价使用Review Manager5.3软件,统计分析数据使用Stata 15.1软件。采用网状Meta分析的方法对10种抗抑郁药物治疗OCD的疗效及安全性分别进行直接与间接比较,并针对其疗效的大小及安全性进行概率排序。结果:⑴最终纳入40项RCTs,共计4281例OCD患者;共有14项研究报道了OCD患者药物治疗2周后耶鲁-布朗强迫症量表(Yale–Brown Obsessive Compulsive Scale,Y-BOCS)评分的下降程度,其中有三项研究中的三种药物舍曲林、氟西汀、文拉法辛未能与其他药物构成闭合环路,无法进行不一致性检验的分析,由于样本量少,给予剔除,最终纳入了11项研究;对OCD患者药物治疗4周后、8周后及治疗结束后Y-BOCS评分下降程度进行描述的研究分别有23项、28项、33项;报道OCD患者治疗结束后的总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的研究分别有23项、33项。⑵OCD患者药物治疗2周后Y-BOCS评分下降程度的累计概率排序由大到小依次为:艾司西酞普兰、米氮平、氯丙咪嗪、氯米帕明、氟伏沙明、帕罗西汀。⑶OCD患者药物治疗4周后Y-BOCS评分下降程度的累计概率排序由大到小依次为:文拉法辛、艾司西酞普兰、舍曲林、米氮平、氟伏沙明、氟西汀、氯米帕明、氯丙咪嗪、帕罗西汀。⑷OCD患者药物治疗8周后Y-BOCS评分下降程度的累计概率排序由大到小依次为:文拉法辛、氟西汀、度洛西汀、艾司西酞普兰、米氮平、舍曲林、氯丙咪嗪、帕罗西汀、氟伏沙明、氯米帕明。⑸OCD患者药物治疗疗程结束后Y-BOCS评分下降程度的累计概率排序由大到小依次为:度洛西汀、文拉法辛、艾司西酞普兰、米氮平、氟西汀、帕罗西汀、舍曲林、氟伏沙明、氯米帕明、氯丙咪嗪。⑹OCD患者药物治疗疗程结束后总有效率的累计概率排序由大到小依次为:米氮平、艾司西酞普兰、舍曲林、氟伏沙明、氟西汀、帕罗西汀、氯米帕明、氯丙咪嗪、文拉法辛。⑺OCD患者药物治疗疗程结束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的累计概率排序由大到小依次为:氯丙咪嗪、氯米帕明、米氮平、舍曲林、氟伏沙明、帕罗西汀、氟西汀、文拉法辛、艾司西酞普兰。结论:OCD患者药物治疗2周后,艾司西酞普兰降低Y-BOCS评分效果最显着。治疗4周后,降低Y-BOCS评分效果最显着的药物是文拉法辛,其次是艾司西酞普兰;治疗8周后,降低Y-BOCS评分效果最显着的药物是文拉法辛,其次是氟西汀,氯米帕明的降低Y-BOCS评分的效果最差;对于治疗结束后Y-BOCS评分的下降程度,度洛西汀最显着,氯丙咪嗪作用最差;对于治疗结束后的总有效率的网状分析结果显示10种抗抑郁药物疗效相当;治疗结束后,艾司西酞普兰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最少,安全性较好,氯丙咪嗪较其他8种药物相比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最多。

杜秋燕[2](2021)在《低剂量米那普仑联合舒肝解郁胶囊治疗中重度抑郁症的疗效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低剂量米那普仑联合舒肝解郁胶囊治疗中重度抑郁症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认知功能的影响,并分析其安全性;进一步观察低剂量米那普仑与推荐剂量米那普仑对抑郁症的疗效及安全性,并与低剂量米那普仑联合舒肝解郁胶囊进行对比。以期为临床抑郁症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提供更经济、更高效、更安全的用药方案。方法:选取2019年7月-2020年11月于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心理卫生科住院治疗的中重度抑郁症患者127例,有2例患者因个人原因及不良反应退出研究,将最终纳入FAS集的125例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其中,A组给予盐酸米那普仑75mg/d治疗,B组给予盐酸米那普仑75mg/d联合舒肝解郁胶囊1.44g/d治疗,C组给予盐酸米那普仑100mg/d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第2、4、8周末时采用24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14项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14)评估患者抑郁、焦虑程度;在治疗前及治疗结束时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估患者认知功能。然后,以HAMD、HAMA减分率为主要疗效评价指标,以MOCA减分率为次要疗效评价指标评估不同治疗方案的临床总疗效。采用副反应量表(TESS)评估不同治疗方案的安全性。最后,对全分析集(FAS)数据使用SPSS 2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纳入FAS集的共125例患者:A组41例,B组43例,C组41例。分析结果如下:1、治疗前,三组患者在人口学资料及基线病情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2、三组患者接受治疗后不同观察时期(第2、4、8周末)的HAMD、HAMA得分与基线相比均明显降低(P<0.05);而且,在整个治疗期内,HAMD、HAMA得分在前两周减低最快;与治疗前相比,第8周末时,三组患者的MOCA得分均出现明显升高(P<0.05)。3、A组与B组相比,B组在治疗第2、4、8周末时的HAMD和HAMA得分明显更低,痊愈人数及有效人数均多于A组(P<0.05);与A组相比,治疗8周后,B组的MOCA得分及有效率均明显升高(P<0.05)。4、A组与C组相比,C组在治疗后任一时期的HAMD得分均低于A组,痊愈人数及有效人数均多于A组(P<0.05);在治疗第2、4周末时,A组和C组的HAMA得分差异不明显(P>0.05),第8周末时,两组的HAMA评分有明显差异(P<0.05);另外,第8周末时,C组的MOCA得分较A组明显增高(P<0.05)。5、B组与C组相比,在观察的任一阶段,两组的HAMD得分均无明显差异(P>0.05);第8周末时,B组与C组的MOCA评分亦无明显差异(P>0.05);但是,B组在治疗第2、4周末HAMA得分明显更低,痊愈人数及有效人数均多于C组(P<0.05),第8周末时,B组和C组的HAMA得分无明显差异(P>0.05)。6、治疗结束时,B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TESS评分明显低于A、C组(P<0.05);A组与C组无明显差异(P>0.05)。三组的血压较治疗前均有所升高(P<0.05),B组明显低于A、C组(P<0.05);同时,治疗后A组和C组的心率显着高于B组(P<0.05)。结论:1、低剂量米那普仑联合舒肝解郁胶囊在抗抑郁、抗焦虑及改善认知方面的作用均优于单用低剂量米那普仑(75mg/d),且安全性更高;2、推荐剂量米那普仑(100mg/d)的抗抑郁、改善认知效果均优于低剂量米那普仑(75mg/d),但其对抑郁症患者的血压和心率影响较大;并且前者抗焦虑作用在短期内(≤4周)与后者并无明显差异,8周后渐优于后者;3、低剂量米那普仑联合舒肝解郁胶囊的抗抑郁、改善认知的作用与推荐剂量米那普仑(100mg/d)相当,但前者的抗焦虑作用在短期内(≤4周)优于推荐剂量米那普仑(100mg/d),且安全性更高;4、米那普仑疗效肯定,耐受性相对较高,但当其剂量达到100mg/d时,在使用期间需注意观察患者血压、心率的变化。

孟英[3](2020)在《针刺结合SSRIs类抗抑郁药物治疗原发性抑郁症的Meta分析》文中指出[背景]抑郁症是一种严重的情绪障碍,终生患病率约为17%,目前全世界至少有3.5亿人受其影响。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被推荐为抗抑郁的一线治疗方案,临床应用也最为广泛,但仅有60%的病患对该类药物反应较好,30%的患者无法获得治疗反应。由于SSRIs类抗抑郁药物具有“起效延迟”效应,抑郁症患者常常因疗效不足的同时还需要忍受药物副作用而对治疗失望,进而加重病情和降低患者依从性。针刺疗法作为对抑郁症治疗的一项有效补充方法,常常与抗抑郁药联合使用。针刺疗法包括普通针刺及电针,临床试验表明普通针刺和电针作为SSRIs类抗抑郁药物的附加疗法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加速治疗反应,并可能减少SSRIs类抗抑郁药物诸多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对原发性抑郁症患者疗效较好。目前有关针刺结合SSRIs类抗抑郁药物治疗原发性抑郁症的Meta分析或系统评价尚未出现,而且针药结合治疗抑郁症的优势特点未得到总结与阐述,相关机制也尚未阐明。[目的]通过对针刺或电针结合SSRIs类抗抑郁药物治疗原发性抑郁症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Meta分析,评价针刺或电针结合SSRIs类抗抑郁药物治疗原发性抑郁症的临床疗效,以期为针刺或电针治疗原发性抑郁症快速起效以及减少药物不良反应进一步给出循证证据。[方法]运用计算机开展文献检索,国内主要包括: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和万方数字化期刊群,国外主要包括:PubMed、EMBASE和Cochrane Library;搜集随机对照试验.(RCT);主要结果是治疗有效率和汉密尔顿抑郁评定量表(HAMD),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和Asberg氏抗抑郁剂副反应量表(SERS);次要结局指标是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HAMD各因子分、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GI-SI)、副反应量表(TESS)。采用RevMan 5.3软件(Cochrane协作网提供)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36项临床研究,2874例患者。对纳入的针刺及电针结合SSRIs类抗抑郁药物治疗原发性抑郁症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发现36篇文献研究样本量较少,普遍质量不高,存在一定偏倚风险。对于结局评价指标,所有研究均以HAMD评分的变化作为主要的结局评价指标。Meta分析结果显示,针药结合组HAMD评分变化在第1、2、4、6、8周与单纯药物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针药结合组在临床有效率以及临床痊愈率方面显着高于药物组;针药结合组SERS指标的分数在2、4、6周均低于对照组;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显着低于药物组;针药结合组与单纯药物组分别在治疗1、2、4、6、8周前后SDS评分及CGI-SI评分上差异表现出统计学意义。两组HAMD各因子分的差异:在1、2、4、6周治疗后,针药结合组较单纯药物组焦虑/躯体化因子评分下降,差异表现出明显统计学意义;睡眠障碍因子评分在1、4、6周时两组统计学差异明显,2周时差异较小;认知障碍因子评分在1、2周时两组差异明显,第4、6周时两组差异较小;迟滞因子评分在1、2周时两组有差异,第4周时两组差异较小,第6周时两组无差异;两组在1、2、4、6周体重因子评分的变化上基本无差异。[结论]针刺结合SSRIs类抗抑郁药物治疗原发性抑郁症,可以显着提高治疗效果,缓解抑郁症患者大部分临床症状,使得起效时间缩短,改善抑郁伴随的其他身体不适,有利于快速缓解患者焦虑情绪,改善睡眠状况,以及恢复患者的认知;同时针刺结合SSRIs类抗抑郁药物可以减少对患者身体的其他损害,副反应更少,安全性更高;针刺结合SSRIs类抗抑郁药物可以帮助患者更快回归正常生活,符合社会及家庭的需要,在临床应用当中有实用价值,值得推广。

王育纯[4](2020)在《数据挖掘导师治疗抑郁经验及逍遥散治疗肝郁脾虚型抑郁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和意义: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结合Meta分析的方法,通过数据挖掘导师治疗抑郁障碍的用药经验及规律,得出治疗抑郁障碍的主方、药对等,对主方进行疗效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以获得临证经验和循证证据,为辨治抑郁障碍提供依据。研究方法:数据挖掘:选取2015年1月6日至2019年12月4日韩振蕴主任医师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脑病二科专家门诊诊治的抑郁障碍患者病历资料,汇总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就诊日期、诊断、中药处方等信息,并进行规范和统一,建立数据挖掘库。运用SPSS、Modeler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关联规则分析等。Meta 分析:系统检索 CNKI、VIP、WanFang Date、SinoMed、PubMed、Embase及The 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20年2月,收集逍遥散(加减)治疗肝郁脾虚型轻中度抑郁障碍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由2名研究人员分别对纳入文献进行资料提取,并采用Cochrane协作网“偏倚风险评价工具”对纳入研究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使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研究结果:数据挖掘:(1)研究共纳入抑郁障碍患者336例,合计1425诊次,就诊患者男性110人(32.74%),女性226人(67.26%),前3位年龄段为40-59岁、60-79岁和20-39岁。(2)处方共计1425首、215味中药,累计使用中药频数为25912次,平均每首处方用药18.18味,按应用频率排序除甘草外,柴胡居首(1042次,73.12%),应用频率>20%的中药依次为甘草、柴胡、当归、木香、茯苓、牡丹皮、丹参、栀子、生龙骨、生牡蛎、白术、川芎、陈皮、生地黄、半夏、苍术、砂仁、党参、黄芪、北沙参、酸枣仁、白芍、合欢花、瓜蒌、珍珠粉、浮小麦、山药、茯神、紫苏梗、黄芩、黄精共31味,设定为高频中药。(3)高频中药的四气以温、平、微寒、寒性为主,五味以甘、苦、辛为主,主要归脾经、心经、肝经、肺经,从功效分类来看主要为补虚药、理气药、清热药、安神药。(4)聚类分析分为7类:①调肝药(镇肝、清肝、疏肝药),②健脾药,③安神药(养心安神、除烦安神、宁心安神药),④和血药(补血、养血、活血药),⑤和胃药,⑥理气化痰药,⑦补气养阴药。(5)关联规则分析,共得到1498条规则,常用药对有:半夏-陈皮、生龙骨-生牡蛎、柴胡-黄芩、柴胡-白芍、木香-砂仁、木香-合欢花、当归-川芎、柴胡-木香-当归等。Meta分析:纳入53项RCT,共4269例患者,结果显示:(1)逍遥散(加减)与SSRIs相比,在有效率(OR=1.34,95%CI[0.89,2.03],P=0.16)、HAMD 评分(MD=-0.51,95%CI[-1.73,0.72],P=0.42)方面疗效相当;在不良反应发生例数(OR=0.19,95%CI[0.09,0.41],P<0.0001)方面,逍遥散优于 SSRIs。(2)逍遥散(加减)联合SSRIs与单用SSRIs相比,二者联合在有效率(OR=3.74,95%CI[3.04,4.61],P<0.00001)、HAMD 评分(MD=-2.95,95%CI[-3.96,-1.94],P<0.00001)、SDS 评分(MD=-4.55,95%CI[-5.36,-3.75],P<0.00001)、不良反应发生例数(OR=0.45,95%CI[0.34,0.59],P<0.00001)方面优于单用 SSRIs。研究结论:数据挖掘:(1)导师门诊就诊的抑郁障碍患者,以女性多见,中老年人群为主。(2)导师治郁用药主要归脾经、心经、肝经、肺经,提示病位涉及脾、心、肝、肺等脏腑系统;补虚药与泻实药兼用,温、平、微寒、寒性四气用药为主,反映了疾病虚实夹杂、寒热错杂的病性;五味主要用甘、苦、辛味,功效以补虚、理气、清热、安神药为主,配合化湿、化痰、活血、平肝、收涩药,针对脏腑气血阴阳亏损(尤以肺脾气阴亏虚、血虚为先)、气郁、火郁、神扰、湿阻、痰凝、血瘀、阳亢等病机。(3)聚类分析7类结果,涉及调肝(镇肝、清肝、疏肝)、健脾、安神(养心安神、除烦安神、宁心安神)、和血(补血、养血、活血)、和胃、理气化痰、补气养阴等治法。(4)基于数据挖掘结果,导师治郁处方常选用柴胡、当归、茯苓、白术、白芍、甘草等药物,以“疏肝、养血、理脾”为处方思路,结合临证讲授,导师治郁以逍遥散为主方,肝脾同调、补泻兼施,辨证加减用药,常用半夏-陈皮、生龙骨-生牡蛎、柴胡-黄芩、柴胡-白芍、木香-砂仁、木香-合欢花、当归-川芎等药对。Meta分析:逍遥散(加减)治疗肝郁脾虚型轻中度抑郁与SSRIs相比疗效相当,二者联合应用优于单用SSRIs,未见严重的不良反应,安全性好,为临证应用逍遥散治疗肝郁脾虚型轻中度抑郁提供了循证依据。但限于纳入研究的质量不高、随访时间较短等因素,建议今后的相关研究应在高质量的前提下,明确报告使用的HAMD版本、描述清楚具体的药物不良反应及例数,尽可能干预时间应在8周及以上、随访较长时间,使临床研究更加严谨。

张恒嘉[5](2020)在《基于“脑—肠轴”探讨疏脑解郁汤对卒中后抑郁患者血清P物质、神经肽Y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从“脑-肠轴”角度研究疏脑解郁汤对卒中后抑郁患者的血清P物质(SP)、神经肽Y(NPY)的水平变化。方法:以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及中医辨证属气郁血瘀痰阻的60例PSD患者为研究对象,按1:1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给药方案:治疗组给予疏脑解郁汤早晚冲服,日1剂,对照组予帕罗西汀1片,日1次,治疗8周。观察两组中医证候积分、HAMD评分、NIHSS评分、ADL评分的变化;采用竞争性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两组60例患者疗前和疗后血清SP及神经肽Y含量,并通过相关性分析研究其与卒中后抑郁的关系。结果:(1)疗后两组中医证候评分均下降(P<0.05),治疗组(11.2±8.59)优于对照组(21.67±10.53)(P<0.05);中医证候疗效性评价: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3%,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疗后HAMD评分、NIHSS评分下降(P<0.05),ADL评分升高(P<0.05),以上评分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2)疗后两组患者血清SP含量均下降(P<0.05),治疗组含量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神经肽Y含量均升高(P<0.05),治疗组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1)疏脑解郁汤可改善卒中后抑郁患者的中医临床症状,修复神经功能损伤,提高患者自理能力;(2)疏脑解郁汤可降低血清SP含量及升高神经肽Y水平,即疏脑解郁汤可通过“脑-肠轴”改善卒中后抑郁患者的临床症状。(3)通过相关性分析得出:HAMD抑郁评分与血清SP含量呈正相关,与神经肽Y含量呈负相关;抑郁评分越低血清SP水平越低、神经肽Y水平越高。

周云丰[6](2020)在《远志提取物抗抑郁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指出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以心境低落、快感缺失、睡眠和认知障碍为主要特点,严重威胁人类的身心健康。虽然已有大量的抗抑郁药物上市,然而,目前抑郁症患者对治疗的响应率较低。另外,较多的不良反应也限制了抗抑郁药物的临床应用,因此研发更加安全有效的抗抑郁药物成为当今的迫切需求。远志是我国常用的传统中药,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抑郁症的病因复杂,其病理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新近发展起来的代谢组学技术为抑郁症发病机理和抗抑郁药物作用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持。嗅球切除(olfactory bulbectomy,OBX)诱导的大鼠是较早应用于抑郁症研究的动物模型,然而OBX大鼠体内的代谢物改变并不清楚。现有的研究初步证明远志具有一定的抗抑郁作用,然而,对远志抗抑郁活性的评价并不全面,对其作用机制的研究不够深入。本研究首次采用代谢组学技术探究OBX模型大鼠尿液和海马代谢物特征的变化,并揭示OBX大鼠脑内调节能量的信号通路及自噬的改变;同时,采用小鼠行为绝望模型、大鼠OBX模型和大鼠慢性束缚(chronic restraint stress,CRS)模型研究远志提取物的抗抑郁药效及作用机制。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1嗅球切除大鼠代谢组学及自噬状态研究Sprague-Dawley大鼠麻醉后,采用吸除嗅球的方式建立OBX大鼠模型。术后恢复2周,灌胃给予大鼠氟西汀(10 mg/kg),14天后收集大鼠24 h尿液,并进行行为学评价,包括空场检测、高架十字迷宫检测、强迫游泳检测(forced swimming test,FST)、高情绪行为评价和Morris水迷宫检测。行为学检测结束后处死动物,收集大鼠前额叶皮层(prefrontal cortex,PFC)和海马组织,利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检测大鼠PFC中色氨酸相关代谢物和神经递质的水平;同时采用UPLC-QTOF-MS技术对收集的大鼠尿液和海马进行代谢组学分析;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大鼠海马和PFC中AMPK-mTOR信号通路蛋白和自噬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显示,OBX大鼠表现出显着的高活性和高情绪反应,在FST中的不动时间显着增加,在水迷宫检测中表现出学习记忆能力降低,氟西汀能逆转OBX大鼠的抑郁样行为,但不能改善其空间学习记忆能力的缺失。OBX大鼠PFC中色氨酸、5-羟吲哚乙酸和多巴胺水平升高,而犬尿氨酸和5-羟色胺水平显着降低,氟西汀能逆转OBX大鼠PFC中犬尿氨酸、5-羟色胺和5-羟吲哚乙酸的含量变化。代谢组学研究结果显示,OBX大鼠尿液和海马代谢物轮廓与假手术组相比发生明显的分离。通过多元数据分析,在大鼠尿液和海马中分别鉴定到26个和16个差异代谢物作为潜在的生物标志物。这些差异代谢物的改变主要涉及氨基酸代谢、能量代谢、肠道菌群代谢、嘌呤代谢和抗坏血酸和醛糖二酸代谢等通路的紊乱,氟西汀能部分逆转这些代谢物的异常。另外,OBX大鼠海马和PFC中感受能量状态的AMPK-mTOR信号通路异常,自噬受到抑制,氟西汀可恢复AMPK-mTOR通路的正常功能,提高自噬水平。2远志提取物抗抑郁药效研究采用小鼠行为绝望模型、大鼠OBX模型和大鼠CRS模型,通过多种行为学检测评价远志提取物的抗抑郁药效。结果显示,远志提取物(0.5和1g/kg)灌胃给药14天,可显着减少ICR小鼠在FST中的不动时间;远志提取物(0.5和1g/kg)灌胃给药28天能明显缓解OBX模型大鼠的抑郁样行为,减少OBX大鼠在高架十字迷宫中的开臂停留时间和运动总路程,降低OBX大鼠的高情绪评分和空场运动活性,缩短OBX大鼠在FST中的不动时间;远志提取物(0.5和1 g/kg)灌胃给药28天能提高CRS大鼠的糖水偏爱指数,缩短CRS大鼠在新奇抑制摄食检测中的摄食潜伏期和在FST中的不动时间,增加CRS大鼠的空场运动路程,但对CRS大鼠的体重降低和在高架十字迷宫中的焦虑样行为没有明显的改善作用。3远志提取物抗抑郁作用机制研究采用Western blot、免疫荧光染色、透射电镜和RT-qPCR技术研究远志提取物的抗抑郁作用机制。结果显示,远志提取物可提高行为绝望模型小鼠大脑皮层、OBX大鼠和CRS大鼠PFC中自噬相关蛋白LC3-Ⅱ和beclin1的表达,减少p62的水平,从而促进自噬的发生。远志提取物能使OBX大鼠和CRS大鼠PFC中紊乱的AMPK-mTOR信号通路恢复正常,抑制Akt、mTOR和ULK1的过度磷酸化,并提高p-AMPK的水平。OBX和CRS导致大鼠PFC中小胶质细胞激活,活化NLRP3炎性小体,提高炎症相关因子NLRP3、IL-1β、IL-6、IL-18和TNF-α mRNA的相对水平;远志提取物可抑制OBX大鼠和CRS大鼠PFC中小胶质细胞的过度活化,减少NLRP3炎性小体的激活,降低炎症相关因子的mRNA水平。此外,远志提取物还能改善抑郁模型大鼠星形胶质细胞和神经元的损伤,提高GFAP、NeuN和PSD 95的蛋白表达水平。综上,代谢组学研究表明OBX导致大鼠尿液和海马代谢物发生显着改变,主要涉及氨基酸代谢和能量代谢等通路的紊乱,鉴定的生物标志物可有助于了解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并为抑郁症的诊断提供参考;远志提取物能够通过纠正AMPK-mTOR信号的异常、提高自噬水平、抑制过度的神经炎症反应和提高神经可塑性,逆转行为绝望模型、OBX模型和CRS模型动物的抑郁样行为,发挥显着的抗抑郁作用。

赵雅[7](2020)在《针刺对抑郁大鼠前额叶皮层炎性细胞因子和小胶质细胞的影响》文中认为[背景]抑郁症是一种现代社会常见的精神疾患,多表现为持久的心境低落、思维迟缓、认知功能减退等症状。抑郁症不仅损害患者健康、影响生活质量,而且给家庭、社会造成极大负担。预计到2022年抑郁症将成为全球排名第二位的疾病负担。抑郁症的防治已受到社会及医学界广泛关注。虽然抗抑郁药物是临床治疗抑郁症的主要手段,但具有不可避免的副作用。针刺对机体有良性的调节作用,可以有效改善抑郁症患者临床症状,但是其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有必要深入阐明。慢性应激是抑郁症的主要促发因素。慢性应激可引起机体促炎性细胞因子释放和一系列炎症反应。脑内促炎性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大量增高,是诱发机体出现抑郁症状的重要因素。中枢神经炎症反应在抑郁症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日益受到关注。小胶质细胞(MG)是介导神经炎症的主要效应细胞,其过度活化后会产生大量促炎性细胞因子,从而加重炎症反应。前期研究发现,针刺可以降低慢性应激抑郁大鼠血清促炎性细胞因子水平。本研究在前期工作基础上,研究针刺对慢性应激抑郁大鼠前额叶皮层炎性细胞因子、小胶质细胞活性及小胶质细胞相关TREM2基因的影响,来阐明针刺的抗抑郁作用机制。[目的]本研究采用慢性应激抑郁大鼠模型,观察针刺对慢性应激大鼠行为学、大脑前额叶皮层炎性细胞因子、小胶质细胞标记物离子钙接头蛋白(Iba-1)及小胶质细胞相关髓系细胞2表达触发受体(TREM2)基因的影响,阐明针刺抗抑郁的作用机制,为针刺治疗抑郁症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将32只体重(200±20)g的SPF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针刺组和氟西汀组,每组8只。2.慢性应激抑郁大鼠模型制备方法:采用6周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应激的方法制备抑郁大鼠模型。每天随机给予动物以下一种刺激:禁食24h、禁水24h、通宵照明12h、频闪2h、束缚2h、夹尾2min、冷水游泳(4℃)5 min,造模持续6周。3.治疗方法:针刺方法:造模6周期间,从第1天开始,每日造模前针刺大鼠百会穴(GV20)、印堂穴(GV29),留针10 min。每日针刺一次,每治疗6天休息1天。给药方法:造模6周期间,氟西汀组在每日造模应激前灌胃给药(10 mg/kg)。4.行为学观察:(1)一般情况:主要观察大鼠的反应快慢、精神状态、毛发柔软光泽度和大便情况等。(2)旷场实验:用于评估大鼠的探索行为和自主活动性,在实验结束后检测。(3)新奇抑制摄食实验:用于观察大鼠在新奇陌生环境下的摄食情况,反映大鼠的焦虑、抑郁行为,在实验结束后进行检测。5.指标检测:(1)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大鼠前额叶皮层IL-1β、IL-6、IL-4和IL-10的含量。(2)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方法检测大鼠TREM2基因在前额叶皮层的表达。(3)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前额叶皮层中小胶质细胞标记物Iba-1的表达。6.统计方法:实验结果以均数±标准差(X ± SD)表示。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将数据进行统计处理,以P<0.05作为差异有显着性的标准。[结果]1.针刺对大鼠行为学的影响:(1)一般情况:正常组大鼠精神状况良好,动作灵活自如,毛色光泽。模型组大鼠出现情绪低落、少动、大便色暗稀溏、毛发易脱等表现。针刺组和氟西汀组大鼠较为活跃、精神良好、毛发较为蓬松有光泽。(2)旷场实验: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旷场实验水平跨格次数显着下降(P<0.05);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大鼠水平跨格次数和垂直站立次数明显增多,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氟西汀组大鼠水平跨格次数显着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氟西汀组大鼠垂直站立次数有增加的趋势,但差异无显着性(P>0.05);针刺组和氟西汀组相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3)新奇抑制摄食实验: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摄食潜伏期时间显着延长(P<0.05)。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氟西汀组摄食潜伏期显着减少(P<0.05)。针刺组和氟西汀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针刺对大鼠前额叶皮层促炎性细胞因子IL-1β、IL-6含量的影响:(1)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前额叶皮层IL-1β的含量明显上升,有显着性差异(P<0.05);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大鼠前额叶皮层IL-1β的含量显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氟西汀组大鼠前额叶皮层IL-1β的含量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和氟西汀组相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2)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前额叶皮层IL-6的含量显着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大鼠前额叶皮层IL-6的含量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氟西汀组大鼠前额叶皮层IL-6的含量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氟西汀组相比,针刺组大鼠前额叶皮层IL-6含量显着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针刺对大鼠前额叶皮层抗炎性细胞因子IL-4、IL-10含量的影响:(1)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前额叶皮层IL-4的含量显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大鼠前额叶皮层IL-4的含量显着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和氟西汀组相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与氟西汀组相比,针刺组大鼠前额叶皮层IL-4的含量显着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前额叶皮层IL-10含量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和氟西汀组前额叶皮层IL-10含量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和氟西汀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4.针刺对大鼠前额叶皮层TREM2基因表达的影响: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前额叶皮层TREM2基因表达显着下降,有显着性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和氟西汀组的大鼠前额叶皮层TREM2基因表达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和氟西汀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5.针刺对大鼠前额叶皮层小胶质细胞标记物Iba-1的影响: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在大鼠前额叶皮层中的Iba-1免疫阳性细胞的分布较为广泛。正常组大鼠小胶质细胞呈现出向四周伸出多条细枝样的棘突状态,出现的胞体形状较为瘦长,表现为“分枝样”的静息状态;模型组大鼠的小胶质细胞突起减少、变的短粗甚至消失,其胞体形状逐渐变大,活化细胞形态改变为近似圆形,表现为典型的“阿米巴”样;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和氟西汀组的小胶质细胞的胞体变小,形态趋向静息态。免疫组化图像分析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前额叶皮层Iba-1阳性细胞表达明显上升(P<0.05);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和氟西汀组大鼠前额叶皮层小胶质细胞Iba-1阳性细胞表达明显下降(P<0.05);针刺组和氟西汀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慢性应激抑郁大鼠的旷场实验中的水平爬格数和垂直站立次数减少,新奇抑制摄食潜伏期显着延长。针刺治疗可增加旷场实验中的水平跨格数和垂直站立次数,明显缩短摄食潜伏期,改善大鼠抑郁状态,发挥抗抑郁作用。2.慢性应激抑郁大鼠前额叶皮层的促炎性细胞因子IL-1β、IL-6显着升高,抗炎性细胞因子IL-4、IL-10显着降低;前额叶皮层TREM2基因表达下调和小胶质细胞标记物Iba-1表达增加,提示前额叶皮层的小胶质细胞呈现过度活化状态,引起脑内炎症反应。针刺可以显着降低前额叶皮层IL-1β、IL-6含量,升高IL-4、IL-10含量,抑制小胶质细胞过度活化,从而缓解脑内炎症反应,减轻脑组织损伤。3.本实验研究发现,针刺治疗抑郁症的机制之一,为下调前额叶皮层促炎性细胞因子含量,并上调抗炎性细胞因子含量;抑制前额叶皮层小胶质细胞的过度活化,从而缓解脑内炎症反应所造成的脑组织损伤。本实验可以为临床针刺治疗抑郁症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周月[8](2020)在《巴戟天提取物联合γ-氨基丁酸/茶氨酸改善抑郁症状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观察巴戟天提取物、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和茶氨酸联合干预对抑郁患者精神躯体症状和睡眠质量的改善作用。通过慢性不可知温和刺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CUMS)建立大鼠抑郁症模型,并给予GABA/茶氨酸混合物或巴戟天提取物/GABA/茶氨酸混合物干预,分析两种混合物作用效果并从单胺类神经递质、炎症因子和神经营养因子方面探讨其作用机制。通过小鼠睡眠实验观察GABA/茶氨酸混合物或巴戟天提取物/GABA/茶氨酸混合物对小鼠睡眠质量和日常精神行为状态的影响,分析两种混合物对小鼠睡眠的作用效果。方法1.2017年9月到2017年12月在天津医科大学在读本科生和研究生人群中,筛查出135例有抑郁症状的学生,最终将100例实验对象随机分入干预组和对照组,各50例。干预组给与巴戟天提取物/GABA/茶氨酸混合物胶囊,安慰剂组每日服用相同剂量与干预品外观相同的玉米淀粉胶囊。干预3个月后使用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和匹斯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评估抑郁程度和睡眠质量,高效液相荧光法检测患者血清中单胺类神经递质的水平。2.采用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应激法建立抑郁症大鼠模型,分为模型组(灌胃生理盐水);GABA/茶氨酸低剂量组(灌胃GABA 15 mg+茶氨酸33 mg)/kg/d;GABA/茶氨酸高剂量组(灌胃GABA 45 mg+茶氨酸100 mg)/kg/d;巴戟天/GABA/茶氨酸低剂量组(灌胃巴戟天250 mg+GABA 15 mg+茶氨酸33 mg)/kg/d;巴戟天/GABA/茶氨酸高剂量组(灌胃巴戟天750 mg+GABA 45 mg+茶氨酸100 mg)/kg/d;西酞普兰组(灌胃西酞普兰10 mg/kg/d)。连续灌胃45天,给药期间持续CUMS刺激,共计90天,另设对照组,常规饲养。干预前后检测大鼠体重、糖水偏好程度和旷场实验的水平运动、垂直运动等行为学指标;测定大鼠干预前后脑组织和血清中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β-内啡肽(β-Endorphin,β-EP)及其单胺类神经递质的水平。3.将18~20 g健康雄性ICR种小鼠,按体重随机分为:GABA/茶氨酸低剂量组(灌胃GABA 15 mg+茶氨酸33 mg)/kg/d;GABA/茶氨酸高剂量组(灌胃GABA 45 mg+茶氨酸100 mg)/kg/d;巴戟天/GABA/茶氨酸低剂量组(灌胃巴戟天250 mg+GABA 15 mg+茶氨酸33 mg)/kg/d;巴戟天/GABA/茶氨酸高剂量组(灌胃巴戟天750 mg+GABA 45 mg+茶氨酸100 mg)/kg/d。30 d后进行直接睡眠实验、延长戊巴比妥钠睡眠时间实验、戊巴比妥钠阈下剂量催眠实验和巴比妥钠睡眠潜伏期实验,实验期间观察小鼠一般状态:包括外观及被毛,食欲,功能相关的体温、呼吸、反射和粪尿等,精神状态主要观察有无兴奋或少动。结果1.98名实验对象基线SDS总评分与PSQI总分呈正相关(P<0.05)。PSQI量表各成分评分均与SDS总评分呈正相关(P<0.05)。SDS量表因子也与PSQI总分呈正相关(P<0.05)。巴戟天提取物/GABA/茶氨酸混合物干预三个月后,有抑郁症状的学生SDS量表和PSQI量表总评分降低,Blumental法的幸福指数、忧郁心境指数、乐观指数和躯体化症状指数,刘贤臣法的精神运动指数、忧郁焦虑心境指数、性欲/自尊丧失指数和躯体化症状指数均低于安慰剂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观睡眠质量、睡眠时间、入睡时间、睡眠紊乱和日间功能障碍评分均低于安慰剂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改善抑郁和睡眠障碍的有效率分别达到51.02%和82.92%,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和安慰剂组不良事件发生概率相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抑郁模型建立后,与对照组比较,CUMS大鼠体重增量、糖水消耗百分比、旷场实验的水平和垂直运动明显降低(P<0.05);干预45 d后,与模型组比较,GABA/茶氨酸高、低剂量组,巴戟天提取物/GABA/茶氨酸高、低剂量组和西酞普兰组大鼠体重增量、糖水消耗百分比、旷场实验的运动距离和站立次数显着增加(P<0.05),血清及脑组织中5-HT、DA、NE以及BDNF、β-EP的含量升高(P<0.05),IL-6的水平降低(P<0.05)。相同剂量水平下巴戟天提取物/GABA/茶氨酸干预组大鼠体内5-HT、DA、NE和BDNF水平高于GABA/茶氨酸干预组(P<0.05)。巴戟天提取物/GABA/茶氨酸高剂量组大鼠体重增量,糖水消耗百分比,旷场实验的运动距离和站立次数,血清及脑组织中5-HT、DA、NE以及BDNF、β-EP的含量高于低剂量组(P<0.05),IL-6的水平低于低剂量组(P<0.05)。3.GABA/茶氨酸、巴戟天/GABA/茶氨酸各剂量组均无直接睡眠作用,也不能增加阈下剂量入睡动物数(P>0.05);巴戟天/GABA/茶氨酸高、低剂量组的小鼠睡眠时间延长、睡眠潜伏期缩短(P<0.05),GABA/茶氨酸低剂量组的睡眠时间和睡眠潜伏时间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GABA/茶氨酸高剂量组可延长戊巴比妥钠睡眠时间、缩短巴比妥钠睡眠潜伏期(P<0.05);各组小鼠实验期间外观及被毛,食欲,精神状态均正常。结论1.巴戟天提取物、GABA和茶氨酸联合干预可改善精神躯体抑郁症状和睡眠质量,对睡眠无不良影响。2.巴戟天提取物与GABA/茶氨酸联合干预在抗抑郁和改善睡眠质量方面的作用优于仅有GABA/茶氨酸的混合物。3.巴戟天提取物、GABA和茶氨酸联合可能是通过改善抑郁过程中单胺类神经递质、神经肽、神经营养因子水平的降低和炎症水平的升高发挥抗抑郁作用。巴戟天提取物与GABA/茶氨酸三者联合提高机体单胺类神经递质和神经营养因子水平的能力更强。

梁怡凡[9](2020)在《抗抑郁药治疗卒中后抑郁的疗效性和安全性比较 ——网状荟萃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约1/3卒中幸存者患有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对于PSD患者,是否应该应用抗抑郁药以及选用何种抗抑郁药仍然存在争议。本研究采用网状荟萃分析方法,通过整合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系统评价所有可能的治疗PSD的抗抑郁药的疗效性和安全性,并进行排秩,旨在为临床应用提供更可靠的循证医学证据。方法:系统检索MEDLINE,Embase,Psyc INFO,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CENTRAL)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获取所有抗抑郁药单药治疗急性期PSD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19年1月1日。患者需经临床或影像学检查诊断为卒中、并在卒中发病后诊断为抑郁症。利用Stata软件进行网状荟萃分析,首要结果指标是有效性,定义为急性期治疗期间抑郁评分的平均改变量,以标准化均数差(standardized mean difference,SMD)和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表示;次要结局指标是安全性,定义为全因停药率,以比值比(odds ratio,OR)和95%CI表示。结果:共纳入12项研究的707例患者,包括安慰剂在内共11种抗抑郁药。就有效性而言,除舍曲林(SMD-0.61,95%CI-1.47~0.25)、奈非西坦(SMD 0.51,95%CI-0.17~1.19)和氟西汀(SMD 0.46,95%CI-0.35~1.27)外,所有抗抑郁药的疗效均显着优于安慰剂;其中,瑞波西汀的疗效最佳(SMD-6.54,95%CI-8.42~-4.65),奈非西坦的疗效最差;疗效排秩前三的药物为瑞波西汀、帕罗西汀和多虑平,累积概率分别为100%,85.7%和83.2%。就安全性而言,帕罗西汀的安全性显着优于多虑平(OR 0.04,95%CI 0.00~0.73)、西酞普兰(OR 0.03,95%CI 0.00~0.78)和氟西汀(OR 0.04,95%CI 0.00~0.89),其余药物的安全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安慰剂相比,帕罗西汀的安全性最佳(OR 0.09,95%CI 0.00~1.83),西酞普兰的安全性最差(OR 3.42,95%CI 0.73~15.91);安全性排秩前三的药物为帕罗西汀、安慰剂和舍曲林,累积概率分别为92.4%、63.5%和57.3%。结论:综合考虑有效性和安全性排秩之后,本研究认为对于PSD急性期的治疗,帕罗西汀可能是最优选择,而氟西汀可能是最差选择。

崔妍[10](2019)在《舒郁颗粒对抑郁症模型动物认知功能障碍的干预作用及其神经转导通路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别采用慢性未预知应激刺激与孤养结合致抑郁症认知功能障碍动物模型和皮质酮致抑郁症认知功能障碍动物模型,研究两种模型中动物的行为学(旷场实验、Morris水迷宫实验)变化以及动物前额叶皮质中PKA-CREB信号通路相关蛋白因子的含量。方法:1.建立慢性未预知应激刺激与孤养结合致抑郁症认知功能障碍大鼠模型,根据体重随即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阳性药组、舒郁颗粒低剂量组、舒郁颗粒中剂量组、舒郁颗粒高剂量组,每组12只大鼠,造模14 d后给予药物灌胃28 d。观察大鼠自主活动情况(旷场实验)和学习记忆能力(Morris水迷宫实验)。通过荧光量PCR技术检测大鼠前额叶皮质中PRKACAmRNA、PRKACBmRNA、CREBmRNA、NGF mRNA的表达;通过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海马中PKA、CREB、pCREB及NGF蛋白表达的情况;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前额叶皮质中PKA、CREB、pCREB及NGF蛋白表达的情况。2.建立皮质酮致抑郁症认知功能障碍C57小鼠模型,根据体重随即分为空白对照组、赋形剂组、模型组、阳性药组、舒郁颗粒低剂量组、舒郁颗粒中剂量组、舒郁颗粒高剂量组,每组10只小鼠,造模同时给予药物灌胃28 d。观察小鼠自主活动情况(旷场实验)和学习记忆能力(Morris水迷宫实验)。通过荧光量PCR技术检测小鼠前额叶皮质中PRKACAmRNA、PRKACBmRNA、CREBmRNA、NGF mRNA的表达;通过免疫组化法检测小鼠海马中PKA、CREB、pCREB及NGF蛋白表达的情况;western blot法检测小鼠前额叶皮质中PKA、CREB、pCREB及NGF蛋白表达的情况。结果:1.行为学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动物自主活动减少,学习记忆能力下降;与模型组比较,各用药组动物自主活动增多,学习记忆能力提升。2.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动物前额叶皮质中PRKACAmRNA、PRKACBmRNA、CREBmRNA、NGF mRNA的表达下降;与模型组比较,各用药组动物前额叶皮质中PRKACAmRNA、PRKACBmRNA、CREBmRNA、NGF mRNA的表达上升。3.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动物前额叶皮质及海马中PKA、CREB、pCREB及NGF蛋白表达降低,与模型组比较,各用药组动物前额叶皮质及海马中PKA、CREB、pCREB及NGF蛋白表达升高。结论:1.舒郁颗粒具有改善抑郁症认知功能障碍模型动物行为学的作用,能够改善动物抑郁状态下的绝望行为,提高动物的学习记忆能力。2.舒郁颗粒能够促进PKA-CREB信号通路相关指标PRKACAmRNA、PRKACBmRNA、CREBmRNA、NGF mRNA的表达,促进PKA、CREB、pCREB及NGF蛋白的表达。说明舒郁颗粒通过激活PKA-CREB信号通路,促进下游神经因子的表达,改善抑郁症认知功能障碍。

二、舍曲林、氟西汀和帕罗西汀对抑郁症患者生活质量和经济负担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舍曲林、氟西汀和帕罗西汀对抑郁症患者生活质量和经济负担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10种抗抑郁药物治疗强迫症的疗效及安全性的网状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第2章 综述
    2.1 强迫症的概念
    2.2 强迫症的流行病学特征
    2.3 强迫症的发病机制
    2.4 强迫症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标准
        2.4.1 临床表现
        2.4.2 诊断标准
    2.5 强迫症的治疗进展
        2.5.1 三环类抗抑郁药
        2.5.2 选择性 5-HT及NE再摄取抑制剂
        2.5.3 选择性 5-HT再摄取抑制剂
        2.5.4 其他治疗OCD的药物
    2.6 抗抑郁药物治疗强迫症的Meta分析现状
    2.7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3.1 文献检索策略
        3.1.1 文献检索主要途径
        3.1.2 检索词
    3.2 文献纳入标准
        3.2.1 研究对象
        3.2.2 研究类型
        3.2.3 干预措施
        3.2.4 结局指标
    3.3 文献排除标准
    3.4 文献的筛选与数据提取
    3.5 风险偏倚评估
    3.6 统计分析
    3.7 一致性检验
第4章 结果
    4.1 文献检索情况
    4.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和质量评价
        4.2.1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4.2.2 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
    4.3 一致性检验结果
    4.4 OCD患者治疗2周后Y-BOCS评分下降程度的网状Meta分析
    4.5 OCD患者治疗4周后Y-BOCS评分下降程度的网状Meta分析
    4.6 OCD患者治疗8周后Y-BOCS评分下降程度的网状Meta分析
    4.7 OCD患者治疗结束后Y-BOCS评分下降程度的网状Meta分析
    4.8 OCD患者治疗结束后总有效率的网状Meta分析
    4.9 OCD患者治疗结束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网状Meta分析
第5章 讨论
    5.1 Y-BOCS评分下降程度的网状Meta分析
    5.2 总有效率的网状Meta分析结果
    5.3 不良反应发生率的网状Meta分析结果
    5.4 本Meta分析的局限性
    5.5 研究展望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2)低剂量米那普仑联合舒肝解郁胶囊治疗中重度抑郁症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抑郁症流行病学及临床特点
    1.2 抑郁症的药物治疗研究现状
        1.2.1 抗抑郁西药的研究现状
        1.2.2 抗抑郁中成药的研究现状
        1.2.3 抑郁症的药物联合治疗现状
    1.3 研究意义
第二章 研究对象及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入组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1.3 中止、脱落标准
        2.1.4 剔除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分组方法
        2.2.2 治疗方法
        2.2.3 治疗周期
        2.2.4 禁止、合并用药
        2.2.5 疗效观察指标
        2.2.6 疗效评价指标
    2.3 统计方法
        2.3.1 数据收录
        2.3.2 数据分析
第三章 结果
    3.1 一般情况统计分析
        3.1.1 A、B、C三组符合FAS集患者的一般情况统计对比
        3.1.2 A、B、C三组符合FAS集患者的基线病情比较
    3.2 同一组别治疗期间量表评分比较
        3.2.1 A组患者治疗后不同时期量表评分与基线对比
        3.2.2 B组患者治疗后不同时期量表评分与基线对比
        3.2.3 C组患者治疗后不同时期量表评分与基线对比
    3.3 不同组别治疗期间量表评分对比
        3.3.1 A、B两组同一治疗时间点HAMD、HAMA、MOCA评分对比
        3.3.2 A、C两组同一治疗时间点HAMD、HAMA、MOCA评分对比
        3.3.3 B、C两组同一治疗时间点HAMD、HAMA、MOCA评分对比
    3.4 不同组别的疗效对比
        3.4.1 A、B两组HAMD、HAMA、MOCA疗效对比
        3.4.2 A、C两组HAMD、HAMA、MOCA疗效对比
        3.4.3 B、C两组HAMD、HAMA、MOCA疗效对比
    3.5 安全性对比
第四章 讨论
    4.1 低剂量米那普仑联合舒肝解郁胶囊的疗效及安全性
    4.2 不同剂量米那普仑的疗效及安全性
    4.3 不同治疗方案对认知功能的影响
    4.4 局限性与展望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舒肝解郁胶囊联合不同抗抑郁药治疗抑郁障碍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3)针刺结合SSRIs类抗抑郁药物治疗原发性抑郁症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针刺结合SSRIs类抗抑郁药物治疗原发性抑郁症的研究进展
    1. 原发性抑郁症的诊治进展
        1.1 原发性抑郁症的发病现状
        1.2 原发性抑郁症的病因及机制研究
        1.3 原发性抑郁症的治疗现状
        1.4 原发性抑郁症的中医诊治理论
    2. 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
        2.1 SSRIs药物的使用近况
        2.2 SSRIs药物的临床效应
    3. 针刺、电针对原发性抑郁症的治疗
        3.1 针刺及电针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疗效
        3.2 针刺治疗原发性抑郁症的机制研究
        3.3 电针治疗原发性抑郁症的机制研究
    4. 针药结合抗抑郁的研究进展
        4.1 针刺、电针与SSRIs药物结合抗抑郁的临床研究
        4.2 针药结合抗抑郁的机制研究
        4.3 针药结合抗抑郁的优势与现状
    5. 针药结合治疗原发性抑郁症的循证医学方法
        5.1 循证医学与Meta分析
        5.2 针药结合治疗抑郁症的循证医学研究进展
        5.3 中医学与循证医学
        5.4 采用的研究方法—循证证据
    6. 抑郁症与其他疾病关系
    7. 抑郁症的未来治疗方向
        7.1 针刺及电针疗法治疗抑郁症的方案
        7.2 新型药物的研发
        7.3 针药结合的抗抑郁方案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针刺结合SSRIs类抗抑郁药物治疗原发性抑郁症的Meta分析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 纳入标准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病种
        1.3 干预措施
        1.4 结局指标
        2. 排除标准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病种
        2.3 干预措施
        2.4 结局指标
        3. 检索策略
        4. 数据收集及分析
        4.1 纳入与筛选
        4.2 数据提取
        4.3 质量评价
        4.4 统计方法
    结果
        1. 纳入研究的一般情况
        2. 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
        3. 主要结局指标——有效率及痊愈率
        4. 主要结局指标——HAMD评分
        5. 主要结局指标——不良反应事件及发生率
        6. 主要结局指标——SERS评分
        7. 次要结局指标——SDS评分
        8. 次要结局指标——HAMD各因子分
        8.1 焦虑/躯体化因子
        8.2 认知障碍因子
        8.3 睡眠障碍因子
        8.4 迟滞因子
        8.5 体重因子
        9. 次要结局指标——CGI-SI评分
        10. 次要结局指标——TESS评分
        11. 发表偏倚评估
        11.1 痊愈率
        11.2 治疗4周HAMD评分
        11.3 Egger回归图
        12. 敏感性分析
第三部分 讨论
    1. 纳入文献质量、敏感性分析与发表偏倚
    2. 针药结合抗抑郁的临床疗效特征
        2.1 治疗总有效率、治疗痊愈率与HAMD评分
        2.2 HAMD各因子分
        2.3 SDS评分与CGI-SI评分
    3. 针药结合抗抑郁的不良反应特征
    4. 研究欠缺与不足
第四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4)数据挖掘导师治疗抑郁经验及逍遥散治疗肝郁脾虚型抑郁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抑郁障碍的机制研究及常用抗抑郁剂应用综述
        1 主流调控机制研究
        2 常用抗抑郁剂临床应用现状
        3 小结
    综述二 抑郁障碍的中医辨证及遣方用药研究现状
        1 抑郁障碍的中医辨证及研究现状
        2 抑郁障碍遣方用药循证及机制研究现状
        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前言
    第一节 基于数据挖掘的导师治疗抑郁障碍用药经验研究
        1 研究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4 分析讨论
        5 典型病案
    第二节 逍遥散治疗肝郁脾虚型轻中度抑郁疗效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结语
    一、小结
    二、不足
    三、思考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5)基于“脑—肠轴”探讨疏脑解郁汤对卒中后抑郁患者血清P物质、神经肽Y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理论探讨
    1.卒中后抑郁
        1.1 中医认识
        1.2 西医认识
    2.“脑-肠轴”理论
        2.1 中医认识
        2.2 西医认识
        2.3 血清P物质、神经肽Y与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研究
    参考文献
临床研究
    1.病例选择
        1.1 诊断标准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病例脱落标准
        1.5 病例剔除标准
    2.研究方法
        2.1 临床分组
        2.2 治疗方法
    3 观察指标
        3.1 疗效性指标
        3.2 生物学指标
        3.3 安全性指标
        3.4 疗效评价标准
        3.5 统计学处理
    4.研究结果
        4.1 一般资料
        4.2 疗效性指标
        4.3 血清指标结果
        4.4 用药安全性评价
    5.讨论
        5.1 疏脑解郁汤的立法依据
        5.2 盐酸帕罗西汀片(赛乐特)的选择依据
        5.3 血清SP及 NPY含量测定分析
        5.4 研究结果及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二 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与科研情况
附录三 中英文对照表
附录四 课题所需量表
致谢

(6)远志提取物抗抑郁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代谢组学在抑郁症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1 代谢组学在基于动物模型的抑郁症发病机制研究中的应用
        2 代谢组学在临床抑郁症诊断中的应用
        3 代谢组学在抗抑郁治疗中的应用
        4 总结与展望
    第二节 自噬与抑郁症的关系研究进展
        1 自噬与抑郁症
        2 自噬与抗抑郁治疗
        3 总结与展望
    第三节 远志对神经系统的保护作用研究进展
        1 远志对学习记忆的改善作用
        2 远志的抗抑郁作用
        3 远志对神经系统的其他药理作用
        4 远志活性部位和单体的体外神经保护作用
        5 总结与展望
    第四节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嗅球切除大鼠代谢组学及自噬状态研究
    第一节 嗅球切除大鼠模型的建立及行为学评价
        1 实验材料
        1.1 试剂耗材
        1.2 仪器
        1.3 实验动物
        2 实验方法
        2.1 嗅球切除手术
        2.2 分组及给药
        2.3 行为学检测
        2.4 统计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OBX对大鼠空场活性的影响及氟西汀的干预作用
        3.2 OBX对大鼠在EPM检测中行为的影响及氟西汀的干预作用
        3.3 OBX对大鼠在FST和HET中行为的影响及氟西汀的干预作用
        3.4 OBX对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及氟西汀的干预作用
        4 讨论
        5 小结
    第二节 嗅球切除对大鼠前额叶皮层色氨酸相关代谢物及神经递质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试剂耗材
        1.2 仪器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取材
        2.2 样品分析与LC-MS检测
        2.3 蛋白提取和定量
        2.4 Western blot实验步骤
        2.5 统计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OBX对大鼠PFC TRP相关代谢物和神经递质的影响及氟西汀的干预作用
        3.2 OBX对大鼠血清TRP和PFC中TRP代谢酶的影响及氟西汀的干预作用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节 嗅球切除大鼠尿液和海马代谢组学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试剂耗材
        1.2 仪器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大鼠尿液收集和海马取材
        2.2 尿液的肌酐测定
        2.3 尿液和海马样品的制备
        2.4 UPLC-Q-TOF-MS分析方法
        2.5 方法学考察
        2.6 数据预处理和多元数据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尿液的肌酐校正与相关性分析
        3.2 UPLC-Q-TOF-MS方法学考察结果
        3.3 大鼠尿液和海马的代谢轮廓分析结果
        3.4 潜在生物标志物的鉴定
        3.5 代谢通路分析
        4 讨论
        4.1 氨基酸代谢
        4.2 能量代谢
        4.3 肠道菌群代谢
        4.4 嘌呤代谢
        4.5 抗坏血酸和醛糖二酸代谢
        5 小结
    第四节 嗅球切除大鼠海马和前额叶皮层AMPK-mTOR通路和自噬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试剂耗材
        1.2 仪器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蛋白提取及Western blot实验步骤
        2.2 统计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OBX对大鼠海马AMPK-mTOR信号通路和自噬的影响及氟西汀的干预作用
        3.2 OBX对大鼠PFC AMPK-mTOR信号通路和自噬的影响及氟西汀的干预作用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远志提取物抗抑郁药效研究
    第一节 远志提取物对行为绝望模型小鼠的抗抑郁药效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试剂与耗材
        1.2 仪器设备
        1.3 实验动物
        2 实验方法
        2.1 远志提取物的制备
        2.2 远志提取物中3,6'-二芥子酰基蔗糖的含量测定
        2.3 分组及给药
        2.4 小鼠强迫游泳检测
        2.5 统计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远志提取物的HPLC分析
        3.2 远志提取物对小鼠FST不动时间的影响
        4 讨论
        5 小结
    第二节 远志提取物对嗅球切除模型大鼠的抗抑郁药效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药品与试剂
        1.2 仪器设备
        1.3 实验动物
        2 实验方法
        2.1 OBX手术
        2.2 分组及给药
        2.3 行为学检测
        2.4 统计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远志提取物对OBX大鼠在EPM检测中行为的影响
        3.2 远志提取物对OBX大鼠高情绪行为、空场活性及FST不动时间的影响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节 远志提取物对慢性束缚应激模型大鼠的抗抑郁药效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药品与试剂
        1.2 仪器设备
        1.3 实验动物
        2 实验方法
        2.1 分组、造模及给药
        2.2 糖水偏爱检测
        2.3 新奇抑制摄食检测
        2.4 统计学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远志提取物对CRS大鼠体重和糖水偏爱的影响
        3.2 远志提取物对CRS大鼠在EPM中行为的影响
        3.3 远志提取物对CRS大鼠在新奇抑制摄食检测、OFT和FST中行为的影响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远志提取物抗抑郁作用机制研究
    第一节 远志提取物对抑郁模型动物自噬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试剂耗材
        1.2 仪器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实验
        2.2 取材方法
        2.3 Western blot实验
        2.4 透射电镜检测实验步骤
        2.5 统计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远志提取物对行为绝望模型小鼠大脑皮层自噬相关蛋白的影响
        3.2 远志提取物对OBX大鼠PFC自噬相关蛋白的影响
        3.3 远志提取物对CRS大鼠PFC自噬相关蛋白的影响
        3.4 远志提取物对CRS大鼠PFC中自噬体生成的影响
        3.5 远志提取物对OBX大鼠PFC AMPK-mTOR信号通路的影响
        3.6 远志提取物对CRS大鼠PFC AMPK-mTOR信号通路的影响
        4 讨论
        5 小结
    第二节 远志提取物对抑郁模型动物神经炎症和可塑性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试剂耗材
        1.2 仪器设备
        1.3 引物序列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实验
        2.2 取材方法
        2.3 Western blot实验
        2.4 免疫荧光染色步骤
        2.5 RT-qPCR实验流程
        2.6 统计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远志提取物对OBX大鼠PFC小胶质细胞的影响
        3.2 远志提取物对CRS大鼠PFC中小胶质细胞的影响
        3.3 远志提取物对CRS大鼠PFC中NLRP3炎性小体的影响
        3.4 远志提取物对OBX大鼠PFC炎症相关因子mRNA的影响
        3.5 远志提取物对CRS大鼠PFC中炎症相关因子mRNA水平的影响
        3.6 远志提取物对OBX大鼠PFC星形胶质细胞的影响
        3.7 远志提取物对CRS大鼠PFC中星形胶质细胞的影响
        3.8 远志提取物对OBX大鼠PFC中NeuN和PSD 95的影响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创新点
致谢
个人简介

(7)针刺对抑郁大鼠前额叶皮层炎性细胞因子和小胶质细胞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针灸治疗抑郁症的研究进展
        1 中医对抑郁症的认识
        2 针灸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系统评价研究
        3 针灸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研究进展
        4 针灸治疗抑郁症的实验研究进展
        5 小结
    综述二 抑郁症与神经炎症研究进展
        1 抑郁症与炎症
        2 小胶质细胞活化参与抑郁症
        3 TREM2与抑郁症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前言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动物和分组
        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1.3 主要药品与试剂
        1.4 实验方法
        1.5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针刺对抑郁大鼠行为学的影响
        2.2 针刺对抑郁大鼠前额叶皮层IL-1β、IL-6含量的影响
        2.3 针刺对抑郁大鼠前额叶皮层IL-4、IL-10含量的影响
        2.4 针刺对抑郁大鼠前额叶皮层TREM2基因的影响
        2.5 针刺对抑郁大鼠前额叶皮层小胶质细胞标记物Iba-1的影响
第三部分 讨论
    1 抑郁症动物模型的选择依据
    2 针刺穴位的选择依据
    3 阳性药物的选择依据
    4 针刺对抑郁大鼠行为学的影响
    5 针刺对抑郁大鼠前额叶皮层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
    6 针刺对抑郁大鼠前额叶皮层TREM2表达的影响
    7 针刺对抑郁大鼠前额叶皮层小胶质细胞标记物Iba-1的影响
    8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巴戟天提取物联合γ-氨基丁酸/茶氨酸改善抑郁症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巴戟天提取物联合GABA/茶氨酸改善抑郁症状的随机对照研究
    1.1 材料和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干预制剂
        1.1.3 主要试剂
        1.1.4 主要仪器
        1.1.5 实验方法
        1.1.6 数据处理
    1.2 结果
        1.2.1 干预组和安慰剂组基线情况比较
        1.2.2 相关性分析
        1.2.3 患者干预前后抑郁症状的比较结果
        1.2.4 巴戟天提取物/GABA/茶氨酸联合改善睡眠障碍评定
        1.2.5 血清中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比较
        1.2.6 SDS/PSQI/生化指标混合模型分析
        1.2.7 不良事件报告和安全性指标结果
    1.3 讨论
        1.3.1 抑郁的评定和睡眠质量的评估
        1.3.2 抑郁和睡眠的关系
        1.3.3 巴戟天联合GABA/茶氨酸对抑郁症的治疗和睡眠质量的改善作用
        1.3.4 抑郁和睡眠质量改善的可能机制
    1.4 小结
二、巴戟天联合GABA/茶氨酸对CUMS大鼠的影响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动物
        2.1.2 干预制剂
        2.1.3 主要试剂
        2.1.4 主要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实验分组
        2.2.2 造模方法
        2.2.3 干预方法
        2.2.4 实验过程
        2.2.5 体重记录
        2.2.6 糖水偏好实验
        2.2.7 旷场实验(Open field test,OFT)
        2.2.8 样品采集
        2.2.9 血清和脑组织中五羟色胺和多巴胺含量的检测
        2.2.10 血清和脑组织中IL-6、BDNF和β-EP含量及血清中GABA含量的检测
        2.2.11 数据处理
    2.3 结果
        2.3.1 体重变化
        2.3.2 糖水偏好实验
        2.3.3 旷场实验
        2.3.4 脑组织和血清中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含量
        2.3.5 脑组织和血清中 IL-6、BDNF、β-内啡肽的含量
        2.3.6 脑组织GABA的含量
    2.4 讨论
        2.4.1 抑郁动物模型建立
        2.4.2 巴戟天、GABA和茶氨酸在抗抑郁方面的作用
        2.4.3 巴戟天/GABA/茶氨酸改善大鼠抑郁症状的可能机制
    2.5 小结
三、巴戟天联合GABA/茶氨酸改善小鼠睡眠作用的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动物
        3.1.2 干预制剂
        3.1.3 主要试剂和仪器
        3.1.4 实验分组
        3.1.5 干预方法
        3.1.6 改善睡眠功能评价方法
        3.1.7 小鼠体重记录及一般情况观察
        3.1.8 统计分析
    3.2 结果
        3.2.1 预实验结果
        3.2.2 小鼠体重变化
        3.2.3 直接睡眠实验结果
        3.2.4 延长戊巴比妥钠睡眠时间实验
        3.2.5 戊巴比妥钠阈下剂量催眠实验
        3.2.6 巴比妥钠睡眠潜伏期实验
    3.3 讨论
        3.3.1 抗抑郁药物对睡眠的影响
        3.3.2 混合物对小鼠睡眠的影响
        3.3.3 改善小鼠睡眠的可能机制
    3.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药食同源植物抗抑郁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抗抑郁药治疗卒中后抑郁的疗效性和安全性比较 ——网状荟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1 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2.1 纳入标准
    2.2 文献检索与筛选
    2.3 结局指标与数据提取
    2.4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研究筛选结果
    3.2 纳入研究特征
    3.3 偏倚风险评价
    3.4 有效性和安全性分析
    3.5 报告偏倚和敏感性分析
4 讨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1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附录2 二元荟萃分析结果
附录3 环不一致性评估结果
附录4 敏感性分析结果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10)舒郁颗粒对抑郁症模型动物认知功能障碍的干预作用及其神经转导通路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1 抑郁症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
    2 抑郁症认知功能障碍相关因素研究
    3 抑郁症认知功能障碍研究进展
    4 抑郁症认知功能障碍的治疗
    5 展望
实验研究
    第一章 舒郁颗粒对抑郁症认知功能障碍模型大鼠行为学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小结
    第二章 舒郁颗粒对抑郁症认知功能障碍模型大鼠PKA-CREB信号通路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小结
    第三章 舒郁颗粒对抑郁症认知功能障碍c57小鼠行为学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小结
    第四章 舒郁颗粒对抑郁症认知功能障碍c57 小鼠PKA-CREB信号通路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小结
讨论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四、舍曲林、氟西汀和帕罗西汀对抑郁症患者生活质量和经济负担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10种抗抑郁药物治疗强迫症的疗效及安全性的网状Meta分析[D]. 谭香玉. 吉林大学, 2021(01)
  • [2]低剂量米那普仑联合舒肝解郁胶囊治疗中重度抑郁症的疗效分析[D]. 杜秋燕. 兰州大学, 2021(12)
  • [3]针刺结合SSRIs类抗抑郁药物治疗原发性抑郁症的Meta分析[D]. 孟英.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4]数据挖掘导师治疗抑郁经验及逍遥散治疗肝郁脾虚型抑郁的Meta分析[D]. 王育纯.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5]基于“脑—肠轴”探讨疏脑解郁汤对卒中后抑郁患者血清P物质、神经肽Y的影响[D]. 张恒嘉. 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 2020(08)
  • [6]远志提取物抗抑郁作用及机制研究[D]. 周云丰.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
  • [7]针刺对抑郁大鼠前额叶皮层炎性细胞因子和小胶质细胞的影响[D]. 赵雅.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8]巴戟天提取物联合γ-氨基丁酸/茶氨酸改善抑郁症状的研究[D]. 周月.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9]抗抑郁药治疗卒中后抑郁的疗效性和安全性比较 ——网状荟萃分析[D]. 梁怡凡. 中国医科大学, 2020(01)
  • [10]舒郁颗粒对抑郁症模型动物认知功能障碍的干预作用及其神经转导通路机制研究[D]. 崔妍.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舍曲林、氟西汀和帕罗西汀对抑郁症患者生活质量和经济负担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