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冲丸治疗慢性活动性肝炎临床观察

大黄冲丸治疗慢性活动性肝炎临床观察

一、大黄虫丸治疗慢性活动性肝炎的临床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雷长国[1](2021)在《大黄?虫丸临床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黄?虫丸源自张仲景的《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症并治第六》,药用"大黄十分(蒸),黄芩二两,甘草三两,桃仁一升,杏仁一升,芍药四两,干地黄十两,干漆一两,虻虫一升,水蛭百枚,蛴螬一升,?虫半升。上十二味,末之,炼蜜和丸小豆大,酒饮服五丸,日三服",具活血化瘀散结、缓中补虚,即祛瘀生新之功效,主治五劳虚极、干血内停证,自传世以来,后世历代医家根据张仲景的阐述及其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广泛用于治疗虚而有瘀的内、外、妇、皮肤等各科疾病,疗效颇佳。

黄露,刘旭东,李品桦,吴铁雄,朱沪敏[2](2021)在《大黄蛰虫丸在肝脏疾病中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大黄蛰虫丸(Dahuang Zhechong pill, DZP)出自于张仲景所着的《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症并治第六》[1]:"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营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缓中补虚,大黄蛰虫丸主之。"其具有活血破瘀、缓中补虚的作用,现代临床中常被广泛用于各类肝脏疾病的治疗,如肝炎、肝硬化、肝癌等瘀血内结患者,且其在心血管疾病、妇科、皮肤美容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2]。

徐新杰[3](2019)在《FibroTouch评价大黄蛰虫丸联合核苷(酸)类似物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疗效分析》文中认为目的:通过瞬时弹性成像技术(FibroTouch)检测诊断为慢乙肝肝纤维化患者,经大黄蛰虫丸联合核苷(酸)类似物与单用核苷(酸)类似物两种治疗方案对于肝纤维化改善程度的比较。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12月-2018年2月至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肝病科诊断为慢乙肝肝纤维化患者共1159例。纳入规律服用大黄蛰虫丸联合核苷(酸)类似物或单用核苷(酸)类似物治疗患者,经FT检测LSM≥7.4kPa,ALT<2×UNL。其中大黄蛰虫丸联合核苷(酸)类似物为联合治疗组有49例,单用核苷(酸)类似物为单药治疗组有49例。分别收集治疗3个月、6个月的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程、LSM。实验室检查ALT、AST、TBiL、ALB、GGT。观察两组在治疗第3个月、治疗第6个月时LSM数值的变化,分别计算治疗第3个月、第6个月与治疗前的差值,评价两组慢乙肝肝纤维化下降的程度及有效率。统计分析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实验室检查指标的变化,了解两组治疗过程中是否对肝功能有影响。结果:(1)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病程及治疗前实验室检查ALT、AST、TBiL、ALB、GGT等未见明显差异。(2)治疗前两组LSM比较,联合治疗组[12.8(10.15,17.9)]与单药治疗组[10.3(8.5,13.1)]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3个月时两组LSM比较,联合治疗组[10.6(8.35,14.25)]与单药治疗组[8.8(7.85,9.8)]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6个月时两组LSM比较,联合治疗组[10.25(7.75,14.05)]与单药治疗组[8.5(7.45,11.22)]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能由于两组治疗前LSM值比较未在基线水平,因此治疗3个月、6个月时LSM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3)比较治疗3个月、治疗6个月与治疗前的LSM差值发现,治疗3个月时,联合治疗组[1.9(0.6,4.9)]与单药治疗组[1.0(-0.65,3.375)]的LSM下降差值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6个月时,联合治疗组[2.9(0.28,6.25)]与单药治疗组[1.05(-1.07,2.75)]的LSM下降差值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联合治疗组降低LSM优于单药治疗组。同一组治疗3个月和6个月LSM下降差值比,联合治疗组、单药治疗组LSM下降差值P均>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治疗3个月的时候,联合治疗组的有效率达61.9%,单药治疗组为53.57%;治疗6个月的时候,联合治疗组的有效率达63.15%,单药治疗组的有效率达47.5%。(5)ETV+大黄蛰虫丸组与ETV组的组间比较,治疗前LSM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与治疗3个月LSM差值比较,两组差值统计未见明显差异(P>0.05)。治疗前与治疗6个月LSM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6)在17.5kPa>LSM≥7.4kPa范围内的联合治疗组和单药治疗组进行比较,治疗前和治疗6个月LSM值比较,联合治疗组和单药治疗组的P均<0.05。治疗前和治疗6个月LSM差值比较,联合治疗组[2.5(-0.925,4.925)]与单药治疗组[1.05(-1.175,2.650)]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大黄蛰虫丸联合核苷(酸)类似物对于改善慢乙肝肝纤维化优于单用核苷(酸)类似物。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两种治疗方案均能减轻肝纤维化情况,且肝纤维化改善程度可能减慢。

商蓉,李孟魁,宋俊生[4](2018)在《《金匮要略》方治疗肝硬变循证医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循证医学方法探寻《金匮要略》方治疗肝硬变的方剂运用规律。方法:检索文献获取《金匮要略》方治疗肝硬变的优势方剂谱,并使用已拟定的文献评价标准对临床研究文献及个案报道文献进行评价,进而获得肝硬变在现代临床环境下的中医证型。结果:明确《金匮要略》方治疗肝硬变的临床研究文献有106篇,个案经验文献有113篇,常用方剂为大黄虫丸、鳖甲煎丸、防己椒目葶苈大黄丸及下瘀血汤。结论:大黄虫丸、鳖甲煎丸、防己椒目葶苈大黄丸和下瘀血汤的证型很可能是肝硬变在现代临床环境下的主要证候表现。

李婷婷[5](2016)在《基于“肝藏血主疏泄”理论的中医药干预乙型肝炎肝硬化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在对中药联合核苷(酸)类似物治疗代偿期乙肝肝硬化随机对照试验进行系统综述的基础上,探索基于中医“肝藏血主疏泄”肝脏象理论的临床研究思路与方案,观测、分析并比较基于不同组方原则的中药复方的干预效果及其差异性,为从西医肝实体病变角度阐释“肝藏血主疏泄”肝脏象理论的现代科学内涵提供一定依据。方法1.通过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和Cochrane library,纳入符合标准的随机或半随机的临床试验,由两名研究人员独立提取资料信息并进行方法学质量的评估,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对使用了相同中药和相同核苷(酸)类似物的研究进行Meta分析。2.采用区组随机、对照、盲法的临床试验设计,将144例患者随机分至A、B、C三组,分别给予A方(益气健脾、疏肝理气、软坚通络)、B方[益气健脾、疏肝理气、软坚通络、滋阴养血(柔肝)]和C方(模拟剂),进行为期6个月的干预。于干预前、后进行宏观指标(生存质量、证候要素积分、中医症状分值)和微观指标(肝功能、凝血功能、门静脉和脾静脉血流动力学)的检测。从总体及分层比较(以性别和静止期/活动期作为分层因素)的角度,对A、B、C三组的宏、微观指标进行干预前、后的组内比较、组间比较,以及三组各自在性别间和分期间的比较,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中药联合核苷(酸)类似物治疗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系统综述检索到4204篇文献,最终纳入分析的有45篇,共包含3497名受试者。根据中药复方的药物组成,可分为26种中药复方。核苷(酸)类似物有3种[拉米夫定(LAM)、恩替卡韦(ETV)、阿德福韦酯(ADV)]。Meta分析结果提示,同单用ETV或ADV相比,复方鳖甲软肝片联合ETV、大黄蛰虫丸联合ADV和扶正化瘀片联合ADV在降低透明质酸(HA)上表现出更好的效果;扶正化瘀片联合ADV和复方鳖甲软肝片联合ADV在降低层粘连蛋白(LN)上表现出更好的效果;扶正化瘀片联合ADV在改善Ⅲ型前胶原蛋白(PC-Ⅲ)上优于单用ADV。定性分析显示,除白蛋白(ALB)外,联合用药在改善肝组织活检、HA、LN、PC-Ⅲ、Ⅳ型胶原蛋白(Ⅳ-C)、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和肝脏硬度值方面具有较好的疗效。没有研究报告生存质量和严重不良事件。2中医药干预乙型肝炎肝硬化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随机入组144例符合纳排标准的受试者,其中,12例脱落,最终纳入分析的有132例。无论分层与否,受试者三组间的性别、年龄、活动期/静止期,以及基线的宏微观指标均衡可比(P>0.05)。(1)中医药干预对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干预后,三组患者的慢性肝脏疾病量表(CLDQ)总分值及因子分值均呈现升高趋势。①组内比较:干预6个月后,三组患者的CLDQ总分值及因子分值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有统计学差异者为:A组中的总分值、焦虑(WO),以及男性的总分值、情感功能(EF)、WO,女性的WO,活动期的总分值、WO,静止期的CLDQ总分值、WO;B组中的系统症状(SS)、EF、WO,以及女性的SS、EF,静止期的SS、EF;C组中的总分值、困乏(FA)、EF、WO,以及男性的总分值、FA、EF、WO,女性的FA,活动期的总分值、FA,静止期的总分值、FA、EF、 WO。②组间比较:除FA(C>B>A)外,均无统计学差异。③A/B/C组在性别间、分期间干预效果的比较:男性vs女性:仅有B组的总分值、腹部症状(AS)、FA、活动能力(AC)及WO有统计学差异,以女性的改善幅度大于男性;活动期vs静止期:仅有C组的FA有统计学差异,以活动期的改善幅度大于静止期。(2)中医药干预对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证候要素及中医症状的影响。干预后,三组患者的证候要素积分及中医症状积分大多呈现降低趋势。①组内比较:A组的气虚、气滞、血瘀、阴虚、阳虚、血虚、中医症状总积分、急躁易怒-程度、肌肤瘙痒、面-晦暗程度、目涩频次、胁痛-频次、胁痛-程度、胁部不适-频次、胁部不适-程度、恶心、腹痛-频次、筋脉拘挛-频次、筋脉拘挛-程度、厌食油腻和渴不欲饮,大便异常-大便溏泻,以及男性的气虚、气滞、阳虚、血虚、中医症状总积分、疲乏无力-程度、自汗-频次、肌肤瘙痒、目涩-频次、胁胀-频次、胁胀-程度、胁痛-频次、胁痛-程度、胁部不适-频次、胁部不适-程度、恶心、筋脉拘挛-频次、厌食油腻、口渴不欲饮,女性的阳虚、畏寒-频次、畏寒-程度、面色-晦暗程度、胁痛-频次、厌食油腻、口渴不欲饮,大便异常-大便溏泻,活动期的血虚、中医症状总积分、肌肤瘙痒、面色-晦暗程度、眩晕-程度、胁痛-频次、胁痛-程度、恶心、胃脘疼痛-程度、胃脘疼痛-频次、腰腿发冷-频次、筋脉拘挛-频次、筋脉拘挛-程度、厌食油腻、口渴不欲饮,静止期中A组的气虚、阴虚、阳虚、中医症状总积分、疲乏无力-程度、急躁易怒-程度、面色-晦暗程度、目涩-频次、目涩-程度、胁痛-频次、恶心、厌食油腻、口渴欲饮-频次、口渴不欲饮有统计学差异;B组的气滞、阴虚、阳虚、中医症状总积分、疲乏无力-频次、急躁易怒-程度、齿衄-频次、齿衄-程度、肌肤干燥、目涩-程度、胸闷-频次、太息、恶心、胃脘痞闷或胀满-频次、筋脉拘挛-频次、筋脉拘挛-程度、厌食油腻、渴不欲饮,大便异常-大便溏泻,男性的气虚、阴虚、阳虚、血虚、中医症状总积分、疲乏无力-频次、疲乏无力-程度、急躁易怒-频次、齿衄-频次、胸闷-频次、胸闷-程度、太息、恶心、呃逆、腰膝酸软/腰膝酸痛-频次、腰膝酸软/腰膝酸痛-程度、厌食油腻、大便异常-大便溏泻,女性的肌肤干燥、恶心、厌食油腻、口渴不欲饮、多梦、足胫部浮肿-程度,活动期的阴虚、血虚、中医症状总积分、盗汗-频次、盗汗-程度、急躁易怒-频次、鼻衄-频次、鼻衄-程度、肌肤甲错、肌肤干燥、目涩-程度、恶心、呃逆、筋脉拘挛-频次、筋脉拘挛-程度、厌食油腻、口渴不欲饮,静止期的阳虚、中医症状总积分、疲乏无力-频次、急躁易怒-频次、齿衄-频次、面色-晦暗程度、太息、恶心、厌食油腻、盗汗-频次、大便异常-大便溏泻有统计学差异;C组的气虚、气滞、阴虚、阳虚、血虚、中医症状总积分、疲乏无力-频次、疲乏无力-程度、少气懒言-频次、少气懒言-程度、手足心热、畏寒-频次、自汗-频次、盗汗-频次、盗汗-程度、面色-晦暗程度、太息、恶心、呃逆、腹胀-程度、腰膝酸软/腰膝酸痛-频次、腰膝酸软/腰膝酸痛-程度、腰腿发冷-频次、腰腿发冷-程度、筋脉拘挛-频次、筋脉拘挛-程度、厌食油腻、渴不欲饮、失眠-程度,以及男性的气虚、气滞、阴虚、阳虚、血虚、中医症状总积分、疲乏无力-频次、疲乏无力-程度、少气懒言-频次、少气懒言-程度、午后低热、畏寒-频次、畏寒-程度、盗汗-频次、盗汗-程度、肌肤瘙痒、面色-晦暗程度、胁部不适-程度、恶心、腹胀-程度、腰腿发冷-频次、腰腿发冷-程度、厌食油腻、口渴不欲饮、失眠-频次、失眠-程度、多梦、女性的阴虚、面色-晦暗程度、恶心、腰腿发冷-频次、筋脉拘挛-频次、筋脉拘挛-程度、厌食油腻,活动期的气虚、阳虚、湿热、血虚、中医症状总积分、肌肤瘙痒、肌肤干燥、面色-晦暗程度、胁部不适-程度、恶心、呃逆、胃脘疼痛-频次、腰腿发冷-频次、腰腿发冷-程度、厌食油腻、口渴不欲饮,静止期的气虚、阴虚、阳虚、血虚、中医症状总积分、疲乏无力-频次、疲乏无力-程度、少气懒言-频次、少气懒言-程度、情绪低落-程度、面色-晦暗程度、恶心、腰腿发冷-频次、腰腿发冷-程度、筋脉拘挛-频次、筋脉拘挛-程度、厌食油腻、口渴不欲饮有统计学差异。②组间比较:仅气虚(C>B>A)、疲乏无力-频次(C>B>A)、目昏(C>B>A)、腰膝酸软/腰膝酸痛-频次(C>B>A)、腰腿发冷-频次(C>B>A)、腰腿发冷-程度(C>B>A),男性的午后低热(C>B>A)、女性的腰膝酸软/腰膝酸痛-频次(C>B>A)、腰膝酸软/腰膝酸痛-程度(C>B>A),活动期的盗汗-频次(B>C>A)和盗汗-程度(B>C>A),静止期的气虚(C>A>B)、疲乏无力-频次(C>B>A)、疲乏无力-程度(C>A>B)、食欲减退-频次(C>A>B)和食欲减退-程度(C>A>B)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③A/B/C组在性别间、分期间干预效果的比较:男性vs女性:A组的阴虚、中医症状总积分、目涩-频次、目涩-程度、太息、腰膝酸软/腰膝酸痛-频次、腰膝酸软/腰膝酸痛-程度、腰腿发冷-频次、腰腿发冷-程度、厌食油腻、失眠-频次、失眠-程度有统计学差异;B组的气虚、阴虚、中医症状总积分、疲乏无力-频次、疲乏无力-程度、少气懒言-频次、少气懒言-程度、足胫部浮肿-频次、足胫部浮肿-程度、眩晕-频次、眩晕-程度、胸闷-频次、胸闷-程度、太息、胁痛-频次、胁痛-程度、嗳气、呃逆、腰膝酸软/腰膝酸痛-频次、腰膝酸软/腰膝酸痛-程度、腰腿发冷-频次、腰腿发冷-程度、嗜睡-频次有统计学差异;C组的中医症状总积分、午后低热、紫斑、足胫部浮肿-频次、足胫部浮肿-程度、面色-晦暗程度、眩晕-频次、眩晕-程度、恶心、呕吐、口味异常-口甜-频次、口味异常-口甜-程度、失眠-频次、失眠-程度有统计学差异。进一步比较发现,A方和C方对男性上述表现的改善幅度均大于女性,而B方对女性的眩晕-频次、眩晕-程度、太息和胁痛-程度的改善幅度优于男性。活动期vs静止期:A组的疲乏无力-程度、口味异常-口苦-频次、口味异常-口苦-程度、夜尿频多有统计学差异;B组的盗汗-频次、盗汗-程度有统计学差异:C组的气滞、疲乏无力-频次、疲乏无力-程度、情绪低落-频次、情绪低落-程度、急躁易怒-频次、急躁易怒-程度、食欲减退-频次、食欲减退-程度有统计学差异。进一步比较发现,A方(除疲乏无力-程度外)和B方对活动期患者上述表现的改善幅度均大于静止期,而C方对静止期的上述表现的改善幅度均优于活动期。(3)中医药干预对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肝功能的影响。干预后,肝脏蛋白质的代谢功能均有较明显的改善。①组内比较:A组的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直接胆红素(DBIL)、总胆红素(TBIL)、间接胆红素(IBIL)、碱性磷酸酶(ALP),男性的ALB、PA、胆碱酯酶(CHE)、TBIL、IBIL、ALP,静止期的DBIL、 TBIL、IBIL、ALP有统计学差异;B组的ALB、A/G、PA、DBIL、TBIL、IBIL,男性的ALB、PA、DBIL、TBIL、IBIL,女性的白蛋白/球蛋白(A/G)、Y-谷氨酰转肽酶(GGT),活动期的ALB、PA、DBIL、TBIL、IBIL,静止期的GLB、TBIL、IBIL、ALP有统计学差异;C组的PA、CHE,男性的CHE,静止期的A/G、PA、DBIL、ALP有统计学差异。②组间比较,男性的ALP (B>A>C),女性的A/G (A>B>C)、CHE (A>C>B),活动期的DBIL (C>A>B)、 TBIL (C>A>B)、IBIL(C>A>B)干预后三组间有统计学差异。③A/B/C组在性别间、分期间干预效果的比较:男性vs女性:A组PA;B组PA, GGT, TBA, CHE, ALT;以及C组GLB, A/G, ALB, PA, AL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比较发现,A方对于男性PA的改善幅度大于女性,而B方在改善女性GGT、TBA、ALT上优于男性。活动期vs静止期:A组的DBIL、TBIL、IBIL、ALT、AST、GGT、TBA;B组的DBTL、TBIL、IBIL;以及C组的TP、DBIL、TBIL、IBIL有统计学差异。进一步比较发现,A方对于活动期患者肝脏胆红素代谢功能的改善幅度优于B方,而B方对于静止期患者胆红素代谢功能的改善幅度优于A方。(4)中医药干预对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肝脏凝血功能的影响。干预后,三组的凝血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①组内比较:A组的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女性的PTA,静止期的PTA、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有统计学差异;B组的PTA,男性的PTA、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比值(INR),静止期的PTA有统计学差异;C组的PTA、APTT、FIB凝血酶原时间(PT)、INR,男性的PTA、APTT、FIB、PT、INR,女性的APTT,活动期的PTA、APTT、FIB,静止期的PTA、INR、PT有统计学差异。②组间比较,男性的FIB(A组优于B组优于C组),女性的APTT(C组优于A组优于B组))在三组间有统计学差异。③A/B/C组在性别间、分期间干预效果的比较:男性vs女性:C组中的FIB在性别间有统计学差异。A方和B方在性别间均无统计学差异。活动期vs静止期:A组的PT、INR、APTT;B组的PT、PTA、INR、APTT、凝血酶时间(TT)、FIB;以及C组的FIB在两期间有统计学差异。A方在改善活动期患者的PT和INR上优于静止期,而B方在改善静止期患者的PT、PTA和TT上优于活动期患者。(5)中医药干预对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门静脉和脾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干预后,三组的门静脉和脾静脉血流动力学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①组内比较:A组中男性的门静脉内径(Dpv)有统计学差异;B组的门静脉平均血流速度(Vpv)和门静脉血流量(Qpv)有统计学差异。②组间比较,三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③A/B/C组在性别间、分期间干预效果的比较:男性vs女性:B组的VPv有统计学差异。进一步比较发现,男性优于女性。活动期vs静止期:A组的Dpv和B组的脾静脉内径(Dsv)和脾静脉血流量(Qsv)有统计学差异。进一步比较,A方在改善静止期患者Dpv上优于活动期患者。B方在改善静止期患者Dsv和Qsv上优于活动期患者。3两方对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效应趋势的差异分析及启示通过进一步对A、B两方的干预效应趋势予以分析发现,两方对宏微观指标的改善幅度存在一定的差异。相对而言,A方对男性和活动期患者宏微观指标的改善幅度较大,B方对女性的改善幅度较好,但对活动期患者较差。结论(1)基于文献研究,中药联合核苷(酸)类似物对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的治疗较单用核苷(酸)类似物具有一定的优势。(2)经三方治疗后,三组的宏微观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且部分有统计学差异。但是,三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3)A方对男性和活动期患者宏微观指标的改善幅度较大,B方对女性的改善幅度较好,但对活动期患者较差。(4)根据A、B两方对男性、女性及静止期与活动期的效应差异,可为阐释中医“肝藏血主疏泄”的理论及指导临床运用中医药干预该病提供一定启示,即在临床上运用中药对乙型肝炎肝硬化这种具有复杂病机的疾病进行治疗的时候,还须在全面考虑疾病的不同阶段(如静止期与活动期等)和患者的个体差异(如男、女等)等所导致的不同综合反应状态的基础上,调整用药。

邓艳芳,屈乐,宋亚南,蒋燕[6](2015)在《大黄虫丸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系统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评价大黄虫丸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HB)的有效性。方法检索并筛选国内外期刊公开发表的大黄虫丸治疗CHB的随机对照试验(RCT),采用Rev Man5.2软件对肝功能疗效、肝纤维化疗效等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1篇RCT。大黄虫丸独立应用0篇,联合应用21篇,合计1 731例,其中实验组875例,对照组856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大黄虫丸联合应用组患者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HBe Ag转阴率、HBV-DNA转阴率、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治疗CHB,联合大黄虫丸组优于未联合大黄虫丸组。但受研究文献的质量影响,此结论还需高质量的文献进一步验证。

宋俊生,熊俊,高岑,薛晓焕,周煜凡,商铁刚[7](2010)在《大黄虫丸随机对照试验方法学质量评价》文中认为目的:评价大黄虫丸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学质量,为进一步提高研究者临床研究设计水平和质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CBM(1979—2009)、CNKI(1979—2009)、VIP(1989—2009)和WF(1998—2009)。辅以手工检索天津中医药大学图书馆过刊资料库。全面收集大黄虫丸的随机对照试验,由两名评价者独立提取资料并按照临床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原则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结果:共纳入52篇随机对照试验,有2项(3.8%)多中心临床研究,省市级研究机构共有45个(86.5%);有46篇(88.5%)报告了疾病诊断标准;有24篇(46.2%)叙述排除标准;有18篇文献(34.6%)有疗效判定标准;有4篇(7.7%)研究报告了随访情况,还有2篇(3.8%)报道了病例退出情况;提及基线资料可比性的有35篇(67.3%)。纳入试验除1篇为空白对照,其余均使用阳性药物对照,疗效的统计学分析基本都正确。文献都没有采用盲法,没有进行样本估算,随机化方法均未详细描述。结论:大黄虫丸的随机对照试验逐年增加,特别是近年来研究者更多采用了随机对照方法,但亦存在不足,有待提高。该方治疗病毒性肝纤维化(硬化)的研究方向值得深入。

周东民,刘磊[8](2008)在《大黄虫丸的临床应用概况》文中指出概述了近年临床应用大黄虫丸治疗各科疾病的情况,参考文献29篇。

程木华,潘志恒,饶国辉,许杰华,张峰,陈维真,莫丛健[9](2008)在《肝胆显像分析大黄虫丸对肝细胞功能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分析大黄虫丸对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肝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对37例肝炎肝硬化患者及12例正常对照者进行肝胆动态显像定量分析肝细胞功能,其中19例患者给予大黄虫丸治疗后6月复查了肝胆显像,比较治疗前后肝细胞摄取和排泄功能变化,并监测其肝功能指标变化。结果:肝炎肝硬化组摄取高峰时间、平均残存指数均显着高于正常组(P<0.01),摄取指数、摄取速度指数、排泄速度指数均显着降低(P<0.05)。大黄虫丸治疗后肝炎肝硬化患者转氨酶、胆红素、球蛋白等肝功能生化指标均明显降低(P<0.01)。患者肝细胞的摄取高峰时间显着缩短,摄取指数均显着提高,(P<0.01);摄取速度明显提高(P<0.05);肝细胞平均残留指数显着降低(P<0.01)。结论:大黄虫丸不仅可改善肝炎肝硬化患者肝功能状态,还可提高患者肝细胞摄取和排泄功能。

左俊岭[10](2005)在《大黄虫丸治疗慢性活动性肝炎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 观察大黄虫丸治疗慢性活动性肝炎的疗效。方法 选择符合诊断标准及纳入标准的血瘀型慢性活动性肝炎患者 116例 ,均予大黄虫丸 9g口服 ,每日 3次 ,连服 3个月为 1个疗程。结果 总有效率为 81.0 % ,显效率为 2 6 .6 % ,有效率为 5 3.4 %。在症状方面 ,胁痛的改善率为 75 % ,疲倦乏力、腹胀、纳呆改善率均在 85 %以上。血清ALT、AST、TBil及DBil水平下降 ,但对乙肝病毒抗原阴转的作用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大黄虫丸具有较好的活血化瘀、软坚散结、缓中补虚及清泻湿热的作用 ,对慢性肝炎的治疗具有攻补兼施的特点 ,疗效肯定

二、大黄虫丸治疗慢性活动性肝炎的临床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黄虫丸治疗慢性活动性肝炎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大黄?虫丸临床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内科疾病
2 外科疾病
3 妇科疾病
4 皮肤科疾病
5 男科疾病
6 其他
7 小结

(2)大黄蛰虫丸在肝脏疾病中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疾病
    1.1 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1.2 治疗原发性肝癌
    1.3 治疗肝性脑病及肝硬化腹水
    1.4 治疗脂肪肝或合并其他疾病
    1.5 治疗酒精性肝病
2 分子病理机制
    2.1 LPS-TLR4-MYD88通路与肝纤维化
    2.2 Hh信号转导途径调控肝纤维化
    2.3 PDGF与肝纤维化
    2.4 TGF-β与肝纤维化
    2.5 p38 MAPK信号通路与肝纤维化
3 结论

(3)FibroTouch评价大黄蛰虫丸联合核苷(酸)类似物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西医诊断标准及排除标准
    1.2 中医辨证标准
    1.3 研究对象
    1.4 研究方法
    1.5 统计方法
2 研究结果
    2.1 一般资料比较
    2.2 根据LSM评价治疗前肝纤维化程度及实验室检查结果
    2.3 根据LSM评价治疗3 个月后肝纤维程度及疗效
    2.4 根据LSM评价治疗6 月后肝纤维程度及疗效
    2.5 根据LSM的差值评价肝纤维化改善情况
    2.6 两组患者治疗6个月后实验室检查比较
    2.7 ETV+大黄蛰虫丸与ETV的 LSM数值比较
LSM≥F1 的分析'>2.8 治疗6 个月两种治疗对改善F4>LSM≥F1 的分析
3 讨论
    3.1大黄蛰虫丸的临床研究及动物实验
    3.2 肝纤维化的病因及其发病机制
    3.3 肝纤维化逆转机理及临床研究
    3.4 肝纤维化诊断方法
    3.5 FT评价两种方案对肝纤维化程度分级分析
    3.6 FT评价两种方案对肝纤维化治疗前后差值的分析
    3.7 现代医学对肝纤维化的治疗
    3.8 传统医学对肝纤维化的认识
4 总结
5 不足与展望
    5.1 存在不足之处
    5.2 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金匮要略》方治疗肝硬变循证医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获取方法
        1.2.2 文献质量评价方法
2 结果
    2.1《金匮要略》治疗肝硬变的优势方剂谱
    2.2 临床证据评价
        2.2.1 临床研究文献
        2.2.1. 1 大黄虫丸
        2.2.1. 2 鳖甲煎丸
        2.2.1. 3 防己椒目葶苈大黄丸
        2.2.1. 4 下瘀血汤
        2.2.2 个案经验文献
3 肝硬变常用方剂
    3.1 大黄虫丸
    3.2 鳖甲煎丸
    3.3 防己椒目葶苈大黄丸
    3.4 下瘀血汤
4 小结

(5)基于“肝藏血主疏泄”理论的中医药干预乙型肝炎肝硬化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药治疗肝硬化的研究进展
        1 辨证与分期论治肝硬化
        2 基本方加减论治肝硬化
        3 中西医结合论治肝硬化
        4 其它疗法论治肝硬化
        5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肝藏血主疏泄”理论在中医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1 “肝藏血主疏泄”的理论概述
        2 “肝藏血主疏泄”相关的文献发表情况
        3 “肝藏血主疏泄”理论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举例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章 中药联合核苷(酸)类似物治疗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系统综述
    资料与方法
        1 检索策略
        2 纳入标准
        3 研究资料的筛选与提取
        4 方法学质量评估
        5 资料分析
    结果
        1 纳入研究的特征
        2 方法学质量评估
        3 结局指标
        4 生存质量
        5 不良事件
        6 发表偏倚
    小结
    讨论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潜在的偏倚/局限性
        3 同之前的系统综述的比较
        4 对临床实践及未来研究的启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基于“肝藏血主疏泄”理论的中医药干预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的临床研究思路及方案设计
    1 中医对肝的生理、病理特点认识
        1.1 肝的生理功能具有“体阴而用阳”的特点
        1.2 肝的病理机制具有“体用相互影响”的特点
    2 西医对肝脏的认识及其对中医“肝藏血”理论的影响
    3 中医治疗肝硬化当注重肝阴血之补益
        3.1 肝硬化存在肝阴血不足之病机
        3.2 现代药理学证实具有补益肝阴血作用的药物有明显的保肝作用
    4 基于“肝藏血主疏泄”理论的中医药干预代偿期乙肝肝硬化的临床工作假说、研究思路及方案设计
        4.1 工作假说
        4.2 研究思路
        4.3 研究方案
    参考文献
第四章 中医药干预乙型肝炎肝硬化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
    资料和方法
    结果
        1 一般资料
        2 宏观指标和微观指标的基线特征
        3 中医药干预对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宏观指标和微观指标的干预效果
        4 安全性分析
    小结
        1 中医药干预对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
        2 中医药干预对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证候要素及中医症状的影响
        3 中医药干预对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肝功能的影响
        4 中医药干预对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肝脏凝血功能的影响
        5 中医药干预对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门静脉和脾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讨论
        1 中医药干预对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
        2 中医药干预对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证候要素及中医症状的影响
        3 中医药干预对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肝功能的影响
        4 中医药干预对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肝脏凝血功能的影响
        5 中医药干预对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门静脉和脾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五章 两方对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效应趋势的差异分析及启示
    1 两方对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效应趋势的差异分析
        1.1 两方对生存质量干预效应趋势的差异分析
        1.2 两方对证候要素及中医症状干预效应趋势的差异分析
        1.3 两方对肝功能干预效应趋势的差异分析
        1.4 两方对凝血功能干预效应趋势的差异分析
        1.5 两方对门静脉和脾静脉血流动力学干预效应趋势的差异分析
    2 启示
    参考文献
结论
创新点
存在问题与不足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6)大黄虫丸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 1纳入标准
    1. 2 排除标准
    1. 3 文献检索
    1. 4 文献筛选
    1. 5 资料提取与质量评价
    1. 6 统计方法
2 结果
    2. 1 纳入文献的一般情况和质量评价
    2. 2 患者总有效率比较
    2. 3 HBs Ag转阴率比较
    2. 4 HBe Ag转阴率比较
    2. 5 HBV-DNA转阴率比较
    2. 6ΔALT比较
    2. 7ΔAST比较
    2. 8ΔTBil比较
3讨论

(8)大黄虫丸的临床应用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内科疾病
    1.1 消化系统疾病
    1.2 神经系统疾病
    1.3 泌尿系统疾病
    1.4 血液系统疾病
2 周围血管疾病
3 皮肤科疾病
4 妇科疾病
5 其他
6 结语

(10)大黄虫丸治疗慢性活动性肝炎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1.3 治疗方法
    1.4 疗效评定标准
2 结 果
    2.1 中医证候与疗效关系
    2.2 症状体征的疗效
    2.3 治疗前后舌脉象的变化
    2.4 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的变化
    2.5 治疗前后两对半指标的变化
    2.6 不良反应
3 讨 论

四、大黄虫丸治疗慢性活动性肝炎的临床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大黄?虫丸临床研究进展[J]. 雷长国.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21(09)
  • [2]大黄蛰虫丸在肝脏疾病中的研究进展[J]. 黄露,刘旭东,李品桦,吴铁雄,朱沪敏.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2021(05)
  • [3]FibroTouch评价大黄蛰虫丸联合核苷(酸)类似物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疗效分析[D]. 徐新杰.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4]《金匮要略》方治疗肝硬变循证医学研究[J]. 商蓉,李孟魁,宋俊生. 河南中医, 2018(02)
  • [5]基于“肝藏血主疏泄”理论的中医药干预乙型肝炎肝硬化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D]. 李婷婷.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 [6]大黄虫丸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系统评价[J]. 邓艳芳,屈乐,宋亚南,蒋燕.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5(06)
  • [7]大黄虫丸随机对照试验方法学质量评价[J]. 宋俊生,熊俊,高岑,薛晓焕,周煜凡,商铁刚. 辽宁中医杂志, 2010(05)
  • [8]大黄虫丸的临床应用概况[J]. 周东民,刘磊.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8(05)
  • [9]肝胆显像分析大黄虫丸对肝细胞功能的影响[J]. 程木华,潘志恒,饶国辉,许杰华,张峰,陈维真,莫丛健. 中国中药杂志, 2008(05)
  • [10]大黄虫丸治疗慢性活动性肝炎疗效分析[J]. 左俊岭.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5(06)

标签:;  ;  ;  ;  ;  

大黄冲丸治疗慢性活动性肝炎临床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