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文言文教学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一、文言散文教学应注意的几个方面(论文文献综述)

陈宝玲[1](2021)在《统编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古诗文选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于2019年在上海等六个地区开始试点使用,本文以必修与选择性必修的五册教材中古诗文选编对为研究对象,辅以与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和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的对比,采用文献分析法、对比研究法、统计分析法、图表法等研究方法,多方位分析新版高中语文教材古诗文选编的特点。本论文主要由摘要、含绪论在内的共五章正文内容和结语等部分构成,每部分的基本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是对研究的理论意义及实践意义、研究方法、本研究的创新性以及研究现状的陈述,同时对三个核心概念进行了界定。第二章是对统编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古诗文选文的分析,通过与人教版教材在古诗文选文总数量、精读与自读课文的数量与比例、不同体裁的古诗文数量与比例、选文作者的变化、选文新增篇目与删减篇目的梳理等方面的对比,分析统编教材古诗文选文方面的变化以及表现出的古诗文选文理念的更新、选文总数量的增加、名家经典篇目的增加等特点。第三章是对统编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古诗文编排的分析。主要分析古诗文单元编排理念上的变化,及表现出的特点,包括单元任务、单元导语等的变化,也分析了古诗文课文内部编排的变化,包括因为留白、注释排版变化而带来的页面的整体变化,也包括一课多文的编排模式等。第四章是通过统编高中语文必修教材选文与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的对比,分析两阶段教材之间的共同点,从中寻找两个阶段教材之间的衔接性、包括编写理念、选文标准、单元组织结构、对课外诵读的重视等方面。第五章是对统编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古诗文选编情况的总述和对统编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古诗文选编特点对语文教学启发的陈述,以及针对教材选编存在的小问题而提出的相关建议的陈述。结语部分是对文章分析内容的总结性陈述以及对文章存在的不足之处的总结。

杨维[2](2021)在《中学先秦两汉叙事散文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陈小花[3](2021)在《古文今译理论研究百年史》文中指出古文今译在普及古代知识文化,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新时期,古文今译是古典文化向现代文化过渡的重要工具,是国家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古文今译的未来发展值得我们关注。自五四以来,古文今译已有一百年的历史,这一百年来,学界对古文今译的理论研究做了诸多方面的探讨,包括对古文今译的目的与意义的探讨、对理论方法的探索、对今译作品进行理论批评等。但目前为止,还没有文章对过去古文今译理论研究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本文整理了过去一百年来的古文今译理论探讨的情况,在此基础上对未来古文今译的理论研究给出建议。该研究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部分。第一,笔者对搜集到的研究材料进行分时期、分类别地整理,并进行数量分析,得到过去学界对古文今译理论研究的特点。研究发现,学界对古文今译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对古文今译的目的与意义的探讨、对今译理论方法的探索和对今译作品进行理论批评,而对古文今译翻译理论的探索以及对古文机器翻译系统的探讨非常少。第二,笔者对古文今译理论研究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整理,得到目前学界对古文今译理论研究上达到的共识以及存在的分歧。研究发现,专家学者在古文今译的理论方法上达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共识,但在古文今译的目的和意义、质量评判标准上等问题上还存在分歧。并且古文今译还存在诸多问题。第三,本文就目前古文今译的研究状况,提出古文今译理论研究必须以古文今译实践为基础,可以从古文今译理论体系、古文今译方法体系和古文今译理论批评体系三个方面加深对古文今译的理论研究,使古文今译理论研究更加系统化。并且,对古文今译的理论研究应该以古文今译实践为基础,建立完全适用于古文今译的理论体系。此外,还要加强机器翻译的实践和理论探索。

焦玥晴[4](2020)在《初中文言文语法历时比较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文言文教学涵盖语言、文学和文化教学等诸多方面。语言教学就是文言文中涉及到语音、词汇、语法等要素的语言现象的教学。语法在语言三要素中系统性较为明显,是语言的结构规律。现代汉语的语法体系是古代汉语、近代汉语语法系统的继承和发展。以历史的眼光,探究语法现象的发展脉络,在教学实践中归纳异同、溯源探流,以求“知其所以然”,是我们这篇文章的意义所在。为了深入了解初中文言文语法教学的现状,我们选择鞍山市区的四所初中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共发放520份调查问卷,5份访谈纲要。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并未真正重视语法知识教学,教学内容死板、方法单一,日常教学疏于语法研究;学生语法知识理解难度大,迁移能力不强。究其原因,我们认为主要是教师语法教学意识淡薄,文言教学比重偏失,语法教学评价缺失等。基于此,我们提出了历时讲授法,历时教学是关注古今对比的教学,是溯源探流的教学,是以理解语法现象归纳语法规律为旨归的语法教学,是基于汉语史的语法现象历时比较教学。深入浅出地讲解。历时讲授法的实现,第一要求教师勤学多读,丰富专业基础知识;第二基于历时视角,探索历时语法教育模式,第三改变学生学习语法的方式。最终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

欧阳心意[5](2020)在《初中文言散文教学目标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文言散文是初中语文学习中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目前的初中文言散文教学目标设计在内容和表述两个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本研究试图通过分析文言散文教学设计的相关文献和一线教学设计案例,探寻文言散文教学目标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背后的原因,并结合相应的目标设计理论和原则,针对性地提出关于文言散文教学目标设计的策略建议。本研究主要由以下三个章节构成:第一章:本章主要阐述了初中文言散文教学目标设计的问题及原因。本研究结合一线教学设计案例分析,探究目前在文言散文教学目标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如目标内容空泛、缺乏针对性,目标内容片面、缺乏层次性,目标陈述照搬三维目标形式,目标陈述导向不明、主体颠倒等问题。经过探讨、分析,发现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1.教师缺乏对课程三维目标的整体认识;2.教师对文言散文教学价值认识不全面;3.教学目标设计中忽视学生主体;4.教学目标的陈述缺乏理论依据。第二章:本章内容为初中文言散文教学目标设计的理论与原则。本章节主要是为文言散文教学目标设计问题解决对策的提出做理论准备。通过对目标设计的理论分析,从相应的理论观点中吸收目标设计的依据,适当摒弃不合理之处。本章同时从“一体四面”理论和“目标陈述”理论阐述文言散文教学目标设计的依据,认为恰当科学的文言散文教学目标,应该从“一体四面”出发看待教学目标的内容要素,从“目标陈述”理论出发看待教学目标的表述形式。并提出了文言散文教学目标设计的原则“言文合一、言文并重”,以及“精读为本、博览为翼”。第三章:本章在总结文言散文教学目标设计现状和设计依据的基础上,提出了文言散文教学目标设计问题的解决策略。其一,从课标要求出发,落实语文素养重视目标整合,加强文化取向发掘文化价值。其二,从教材编写出发,利用助读系统明确整体教学目标,利用练习系统深入把握教学目标。其三,从文本特征出发,设计基于文言散文文本特征的教学目标。其四,从学生主体出发,针对学生认知水平分层确定目标,针对学生学习行为准确表述目标。通过上述研究,本论文旨在帮助教师更好认识文言散文教学目标,为其确定提供一些参考。

陈显望[6](2020)在《文本细读在高中古代抒情散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人教版必修教材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所选录的几篇古代抒情散文,不仅语言形式极其优美而且还蕴含着无比丰富的人文精神。深入解读、发掘其中丰富的人文内涵,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高学生审美情趣。但是由于这些文章都是文言文,鉴赏这些经典文本就存在一定的难度,而“文本细读”强调对文本进行细致入微、全面深刻地解读。在高中古代抒情散文的教学中引入文本细读这一方法,非常有利于深入解读这些经典散文。高中古代抒情散文作为一个独立的章节,所选的文章总的看来具有如下特点:其一是情感真挚而丰富;其二是喜欢应用典故,甚至有些文章通篇都是典故;其三是语言极具美感、节奏感,甚至可以看做是美文。针对这些特点,可以确定这些散文的阅读教学要点。具体包括:细读典故,读出典故中的丰富意蕴;细读情感,领悟作者思想感情;细读语言,学习语言艺术等几个方面。把文本细读应用于阅读教学中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首先,要遵循整体性细读原则;其次,应该遵循重点性、有针对性原则;再次,应该遵循因体而异的细读原则;最后,还应该坚持多层次细读原则。把文本细读应用于高中古代抒情散文的阅读教学实践中大致具有如下策略:一、细读题目——进入文本的钥匙;二、细读文眼——了解文本的窗口;三、咬文嚼字——探究微言大义;四、细读典故——读出丰富意蕴;五、还原解读——切入文本矛盾;六、比较细读——在参照中细读。方法策略虽多,但在具体的文本中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选择合适的细读方法指导教学实践。

张甜甜[7](2020)在《基于深度学习的高中文言文教学的行动研究》文中指出在新课程改革和高考考纲变革的大背景下,课堂教学也应时而变,开始要求凸显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主动性与积极性,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但在实际的文言文授课过程中教学仍然存在“教师主导、课堂灌输填鸭、学生厌学怕学、课堂枯燥乏味、教学效率低下”等问题,难以促进学习者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基于深度学习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围绕学生的学习兴趣来激发学生学习欲望,采用创设情境方式,让学生在已有经验基础上学习,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促进思维的发展,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迁移运用能力,促进学生成绩的进步,提升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因此,将深度学习理论运用于高中文言文教学中进行研究显得十分必要。本研究在学习深度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对文言文深度学习的内涵和特征进行阐释,并在接触和学习其他学校的深度学习课堂教学模式基础上,结合学生学习特点和文言文教学现状特点,建立适合实践学校学情的基于深度学习的文言文教学模式,并在该校领导和老师的帮助下开展行动研究。采用课堂观察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等方法,对本次的研究进行分析。本次行动研究以高级中学的高一B班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将基于深度学习的文言文教学模式应用于B班的实践教学中加以研究。通过第一阶段的行动研究,发现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制定了以下的解决策略:一是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让学生成为课堂活动的主角;二是组织小组间大比拼活动,让学生碰撞思维的火花。然后针对问题,将解决策略运用于第二阶段的行动研究中,在研究中对课堂进行观察与记录,整理并分析课堂观察记录表;同时对B班成绩与开展普通课程的班级进行对比分析。两个阶段的行动研究之后,得出以下结果:第一阶段研究结果:一是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体验,文言文课堂氛围得以改善;二是提高了学生文言文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语言建构的积极性;三是活跃的课堂氛围,促进了思维发展和审美鉴赏能力的提高;四是学生思维方法和品质有待提升,文言文阅读理解水平较低,语文成绩不理想。第二阶段研究结果:一是提升学生文言文课堂的参与程度,并使学生均衡参与;二是促进学生思维方法和品质的发展,提高学生成绩。综合两次研究结果而言,基于深度学习的高中文言文教学促进了文言文教学的变革,提升了教学效率和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研究过程中还发现行动研究对教师成长有促进作用。

凌珍[8](2020)在《“部编本”初中叙事散文读写结合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叙事散文一直是我国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主导文类之一,同时也是写作教学的重要文类。依托教材中的叙事散文进行读写结合教学是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的重要途径。然而,目前的叙事散文读写结合教学存在着诸多问题,相关研究也不够深入。因此,本文立足于语文学科特点,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依托,对叙事散文读写结合教学进行研究和探索。本文由绪论、正文、结语三个部分构成,其中正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论述:第一章主要是对“部编本”初中叙事散文读写结合编制概况的梳理呈现。首先,对“部编本”初中叙事散文读写结合的编制理念进行分析;其次,对“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内叙事散文的选文分布和读写结合的加工处理、编制特点等方面进行归纳和整理;最后,聚焦于“部编本”初中叙事散文读写结合的教学价值层面的探究。第二章主要通过目前初中叙事散文读写结合教学现状的调查和分析,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并追根溯源,从教师、学生、教材三个方面进行原因分析。第三章主要针对叙事散文读写结合点笼统化、读写训练形式固态化、读写评改低效化三个方面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和方法:以“学”定教,从叙事散文阅读文本、写作症结中进行读写结合点的科学设置;因“材”施教,根据叙事散文在言语情思、人物塑造、叙事技巧等方面的特征进行体悟融合式读写、品析鉴赏式读写、艺术创造式读写等多种形式的读写训练;以“评”促学,通过评价修改方式、主体等方面的优化,加强学生读写体验,提高教学的实效性。第四章主要聚焦于“部编本”初中叙事散文读写结合的具体实施层面的探究,分别从语言之精妙、情感之真切、人物之神韵、事件之波澜四个维度,选取典型叙事散文为例,展开读写结合教学的具体案例设计与分析。

邱志新[9](2019)在《语文核心素养下的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研究》文中指出自2016年“核心素养”一词进入我国教育界,成为教育热门话题后,语文教育专家及一线教师也开始致力于语文核心素养的研究。在2017年新试行的部编版七、八年级语文教材中,文言文比重大幅度的提升,所以文言文教学的问题,理应成为初中语文教学重点关注的内容。虽然当下研究文言文教学的着作数不胜数,对语文核心素养的研究在近几年也成递增趋势,但却少有人对语文核心素养背景下的文言文教学做出过集中系统的研究。有鉴于此,本文通过对当前初中文言文的教学与学习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并结合初中文言文教学困境及核心素养的相关理论,提出相应的实施策略,为语文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初中文言文教学困境寻求出路。论文主体主要分为三部分:首先是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选题的缘由、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又分析了与论文相关的研究现状,列出了论文所运用到的研究方法。其次是正文部分,主要分三章论述。第一章是对当下初中生学习文言文的情况及教师教授文言文现状进行呈现及分析。通过问卷调查法,针对文言文部分,对初中生学习的现状进行调查。通过课堂教学观摩和对教师进行访谈的方法,对现行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及其背后的原因进行讨论。第二章是语文核心素养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介入及要求。对部编版七八年级语文教材中文言文篇目进行分析和概括,总结出部编版文言文选文的特点。又提出了语文核心素养对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新要求,并阐述了提高当下初中文言文课堂质量的重要性。第三章是本文的核心部分,分别为针对当下文言文教学的现状提出了学校方面应该实施的教学管理策略。又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依据当下文言文教学困境提出了教师教授文言文的教学策略,最后提出了教学实施策略的基本原则。结语部分重申了语文核心素养介入到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必要性及当下尚未解决的问题,并对语文核心素养下初中文言文的教学发展前景进行了预期和展望。

张蓓[10](2019)在《变异修辞视角下的沈从文小说语言风格英译再现研究》文中提出基于国内文体学界对“语言风格”界定的“总和特征论”和“常规变异论”以及黎运汉对“作家语言的个人风格”的界定,本研究尝试将“作家语言的个人风格”界定为作家一系列作品中反复而持续出现的涉及调音、遣词、择句、设格、谋篇等方面的变异修辞现象的总和。鉴于此,本研究以变异修辞为切入点,对沈从文小说中反复而持续出现的涉及上述各方面的变异修辞现象的再现进行考察,以期对沈从文小说语言风格的整体再现情况作出评价。笔者发现,在汉语变异修辞研究中,相关论述就“变异修辞”这一核心概念的界定并不充分,对“变异参照系”的认定众说纷纭,无法为变异修辞方式的判定提供可操作的指导原则和统一的判定依据,此外,相关研究对变异修辞方式的分类所依据的标准也不甚统一,从而导致了变异修辞方式的归属性混乱。可以说,这些变异修辞研究大都各自为阵,尚未形成统一的变异修辞理论体系,因而不能直接用来对本选题研究对象进行有效的理论指导和实证分析。然而尽管如此,这些研究均结合大量实例对众多变异修辞方式的结构和修辞效果进行了细致的描述,所有这些研究成果对于沈从文小说中变异修辞现象的结构和修辞效果的分析乃至再现效果的评价都不乏一定的指导意义。基于上述分析,本论文引入了陈望道在其构建的汉语修辞理论体系中提出的“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概念,指出其与“常规修辞”和“变异修辞”之间存在着对等关系。在此前提下,本研究通过将“常规修辞”即“消极修辞”指定为变异修辞的变异参照系,将陈望道所构建的“积极修辞”纲领移用为“变异修辞”纲领,从而将陈望道的汉语修辞理论体系中的“积极修辞”部分改造为“变异修辞”研究框架的基本架构,并以统一的变异参照系和“变异修辞”纲领为依据,对汉语变异修辞研究中归纳出的变异修辞方式的变异性进行了重新判定,同时根据改造后的汉语“变异修辞”研究框架的基本架构,将本研究中所认定的变异修辞方式进行整合和分类,从而形成一个博采众家之长的开放式变异修辞研究框架,以此作为沈从文小说语言风格英译再现研究的理论及结构框架。在该理论框架的指导下,笔者对沈从文小说及其英译本进行了比对性细读,从中挑选出反复且持续出现的涉及调音、遣词、择句、设格这四个方面的六种变异修辞现象,将其设定为沈从文小说语言风格英译再现的考察参数。译例分析表明:在“词语的超常搭配”的英译过程中,译者所关注的多为其基本语义的传递,很大程度上忽略了超常搭配所蕴含的独特的美学或诗学意义的再现。以“同词相应”的英译为例,只有43.8%的译文兼顾了原文用词的呼应性再现及构成呼应关系的词语/词素语义的传递。另以“乡土语言”再现为例,在“方言詈辞”的转换过程中,译者大多只关注方言詈辞的字面或语用意义的传递,忽略了其詈骂功能及其他语用功能的再现,而在“地方俗语”的转换过程中,仅有36%的译文兼顾了其语言表达形式移译和语用意义传递。再如“叙事语言中的押韵现象”的翻译,押韵现象的转换率则更是不足17%,而即便有译者尝试进行照应,其译文也存在不少问题,从而较大程度地偏离了作者的用韵风格。在“比喻”的再现方面,对于“A像B,C型”比喻的英译,尽管比喻这一修辞手法的再现率高达83.3%,但由于延伸主词英译失当,译文中比喻或难以成立,或无法与原文比喻实现对等或近似对等的修辞效果;对于“联喻”的英译,译文在各分喻语义信息的传递和修辞手法及修辞效果的再现方面,在各分喻之间相关性和呼应性的再现以及各分喻配合使用所实现的组合修辞效应的再现方面均存在一定问题。就“飞白”的英译而言,只有22.2%的译文通过在译入语中重造飞白再现了与原文飞白在修辞效果方面的对等。上述分析表明,多数译者更注重变异修辞现象语义信息的传递,忽略了表达形式和修辞效果的再现。由此,我们认为,从变异修辞视角来看,不少情况下,沈从文小说的语言风格并未得到充分再现。译者在变异修辞现象的翻译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翻译倾向一方面反映了莫娜·贝克所总结的翻译文本的普遍性特征如“明晰化”、“去模糊化和简化”、“传统语法规范化”、“避免重复”以及“夸大译入语特征”等,另一方面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译文在目标语文化的社会和文学系统中所处的地位对译者翻译策略的选择产生的影响。当译文在该系统中居于次要地位时,译者往往倾向于以现有的目标语文化规范为依据进行翻译策略选择,从而导致不充分的译文的产生。此外,这种翻译倾向还与以下因素存在着密切关联:一、译者普遍对沈从文小说的语言风格缺乏整体性认识,未能意识到变异修辞转换之于沈从文小说整体语言风格再现的重要意义;二、英语母语译者即便拥有良好的中英文读写能力,较之汉语母语译者,也依然缺乏对汉语敏锐的感知力,因而无法对各类变异修辞现象及其所蕴含的诗学意义进行透彻的理解和传递;汉语母语译者尽管能够更好地识别各类变异修辞现象,在转换过程中,却往往因缺乏应有的语感及相应的表达能力而同样无法传递出变异修辞手段所承载的风格信息;三、英汉两种语言系统上的差异性也为变异修辞现象的再现及其所蕴含的美学意义的传递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我们认为,要充分再现沈从文小说的语言风格,译者应对沈从文小说进行认真细读,从而获得对其作品中种种变异修辞现象等反映原作风格的语言现象的敏锐感知力。在此基础上,若能采用中西合璧的翻译模式,既充分发挥汉语母语译者在识别原作中的变异修辞现象和理解其所蕴含的美学意义方面的优势,又充分发挥英语母语译者在英语表达方面的优势,以变异译变异,充分再现原作中变异修辞现象的修辞效果,并传递出变异修辞现象所承载的风格信息,则有望将沈从文这位蜚声中外的小说家的风采展现于英语世界。

二、文言散文教学应注意的几个方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文言散文教学应注意的几个方面(论文提纲范文)

(1)统编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古诗文选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与研究现状
    1.2 研究目标与方法
    1.3 创新性与核心概念界定
第2章 统编与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古诗文选文对比研究
    2.1 两版教材古诗文选文数量比较
    2.2 选文作者与年代比较
    2.3 统编教材古诗文选文篇目变化
    2.4 小结
第3章 统编与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古诗文编排对比研究
    3.1 统编教材选文编排概况
    3.2 统编教材古诗文选文分布情况
    3.3 古诗文选文助读系统分析
    3.4 小结
第4章 统编高中与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古诗文选编的衔接研究
    4.1 两阶段教材选编理念对比
    4.2 古诗文选编具体内容的衔接
第5章 统编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的古诗文选编特点及其对教学的启发
    5.1 统编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古诗文选编特点
    5.2 统编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古诗文选编对教学的启发与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3)古文今译理论研究百年史(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与对象
    1.4 相关说明
        1.4.1 古文今译的定义
        1.4.2 古文今译的意义和价值
        1.4.3 古文今译简史
2 古文今译理论研究简史
    2.1 1919年——1978年的古文今译理论研究
    2.2 1978——2000年的古文今译理论研究
        2.2.1 目的与意义
        2.2.2 理论方法的探索
        2.2.3 理论批评
        2.2.4 综合研究
    2.3 2000年——2020年的古文今译研究
        2.3.1 综述类
        2.3.2 目的与意义
        2.3.3 理论方法的探讨
        2.3.4 理论批评
        2.3.5 古文今译翻译理论
        2.3.6 古文机器翻译系统
        2.3.7 综合研究
        2.3.8 其它研究
    2.4 本章小结
3 古文今译理论研究的议题
    3.1 今译的必要性
    3.2 目的与意义
    3.3 着作选择
    3.4 方法与技巧
        3.4.1 字、词、句的今译方法
        3.4.2 语法的今译方法
        3.4.3 提高译文质量的方法
    3.5 今译方式
    3.6 今译的类型
    3.7 质量评判标准
        3.7.1 信、达、雅
        3.7.2 等值关系
    3.8 存在的问题
        3.8.1 字和标点错误
        3.8.2 词汇问题
        3.8.3 语法问题
        3.8.4 修辞问题
        3.8.5 其他问题
        3.8.6 原因分析
    3.9 本章小结
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1919年至2020年古文今译理论研究附录(均按时间先后排序)
致谢

(4)初中文言文语法历时比较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依据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意义
        1.学术价值
        2.应用价值
    (四)研究现状
    (五)研究方法
        1.文献法
        2.调查法
        3.观察法
一、初中文言文语法的地位和语法教学的作用
    (一)初中文言文语法的地位
        1.新课标对初中文言文语法的界定
        2.语法教学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地位
    (二)初中文言文语法教学的作用
        1.有利于提高文言文的教学效率
        2.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言阅读水平
        3.有助于提升文言领域研究水平
二、初中文言文的语法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一)调查目的
        1.了解初中生学习文言文语法的态度及掌握情况
        2.了解语法教学的方式
        3.了解教师对语法教学的重视程度
    (二)调查对象
    (三)调查设计
        1.学生调查问卷的设计
        2.教师调查问卷的设计
        3.教师访谈纲要的设计
    (四)初中文言文语法教与学现状调查分析
        1.教师问卷及访谈结果分析
        2.学生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五)初中文言文语法教与学存在的问题
        1.教师教的情况
        2.学生学的情况
    (六)初中文言文语法教学现状成因分析
        1.语法教学意识淡薄
        2.文言教学比重偏失
        3.语法教学评价的缺失
三、基于汉语史的历时语法教学策略
    (一)勤学多读,丰富专业基础知识储备
        1 深入学习语法常识和语法史知识,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2.加强教师团队合作意识,构建初中文言语法教学体系
    (二)基于历时视角,探索历时语法教学模式
        1.活用
        2.虚词
        3.特殊句式
    (三)改变学生学习方式
        1.主动构建,及时梳理
        2.调动学生积极性,夯实文言基础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初中文言散文教学目标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s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一)文言文教学研究现状
        (二)文言文教学目标设计研究现状
    三、概念界定
        (一)文言散文的特征及概念
        (二)教学目标的概念界定
第一章 文言散文教学目标设计的现状分析
    第一节 文言散文教学目标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目标内容有误
        二、目标表述有误
    第二节 文言散文教学目标设计问题归因
        一、缺乏对课程三维目标的整体认识
        二、对文言散文教学价值认识不全面
        三、教学目标设计中忽视学生主体
        四、教学目标的陈述缺乏理论依据
第二章 文言散文教学目标设计的理论与原则
    第一节 文言散文教学目标设计的理论基础
        一、“一体四面”:文言散文目标设计的内容要素
        二、“目标陈述”:文言散文目标设计的表述形式
    第二节 文言散文教学目标设计的原则
        一、遵循“言文合一、言文并重”原则
        二、遵循“精读为本、博览为翼”原则
第三章 文言散文教学目标设计问题的解决对策
    第一节 从课标要求出发设计教学目标
        一、落实语文素养,重视目标整合
        二、加强文化取向,发掘文化价值
    第二节 从教材编写出发设计教学目标
        一、助读系统——明确整体教学目标
        二、练习系统——深入把握教学目标
    第三节 从文本特征出发设计教学目标
        一、文言散文的文本特征
        二、基于文言散文文本特征的教学目标设计
    第四节 从学生主体出发设计教学目标
        一、针对学生认知水平,分层确定目标
        二、针对学生学习行为,准确表述目标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文本细读在高中古代抒情散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人教版必修教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一)高中古代抒情散文教学的重要性
        (二)教、学高中古代抒情散文的难度
        (三)文本细读的优势
    二、选题的现实意义及创新之处
        (一)选题的现实意义
        (二)选题的创新之处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综述
        (一)关于文本细读教学理论的研究综述
        (二)关于抒情散文教学的研究综述
        (三)关于高中古代抒情散文教学中文本细读的研究综述
第一章 “文本细读”相关概念的界定
    第一节 “文本细读”的概念
        一、英美新批评视野下的文本细读
        二、我国关于文本细读的理念
    第二节 语文阅读教学背景下的“文本细读”
        一、语文阅读教学背景下的“文本细读”概述
        二、语文阅读教学背景下“文本细读”的原则
第二章 高中语文古代抒情散文的特点及教学要点
    第一节 散文及抒情散文概述
        一、散文概述
        二、抒情散文概述
    第二节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古代抒情散文的特点
        一、好用典故
        二、语言极具韵律美、节奏美
        三、文体具有多样性
        四、颇具浪漫色彩和奇特的想象
    第三节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古代抒情散文的教学要点
        一、细读创作手法
        二、细读语言,品味节奏美、韵律美
        三、细读语言,体会文章饱满的感情
第三章 高中语文古代抒情散文文本细读的教学策略
    第一节 细读题目——进入文本的钥匙
        一、“题目”概述
        二、细读题目的重要性
        三、细读题目的方法
    第二节 细读文眼——理清文章主旨
        一、“文眼”及其重要性
        二、细读文眼的方法
    第三节 咬文嚼字——探求微言大义
        一、咬文嚼字及其意义
        二、咬文嚼字的内容
        三、如何有效地咬文嚼字
    第四节 细读典故——品味丰富意蕴
        一、典故概述
        二、细读文中典故的必要性
        三、细读典故的方法
    第五节 还原解读——切入文本矛盾
        一、还原法概述
        二、文本细读之还原法的具体应用
    第六节 比较阅读——在参照中细读
        一、比较阅读概述
        二、比较阅读的方法
第四章 文本细读视域下的高中古代抒情散文阅读教学设计案例
    第一节 《归去来兮辞》文本细读教学设计
        一、《归去来兮辞》教学目标之确定
        二、《归去来兮辞》的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策略及课时安排
        三、《归去来兮辞》的教学实施过程
    第二节 案例评析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7)基于深度学习的高中文言文教学的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缘起
    1.2 研究的问题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关于深度学习的研究
    2.2 关于文言文教学的研究
    2.3 关于深度学习与文言文教学的结合研究
3 理论基础
    3.1 深度学习的内涵及特征
    3.2 基于深度学习的深度教学
4 行动研究
    4.1 选取缘由
    4.2 研究的参与者
    4.3 研究的设计
    4.4 收集资料及整理资料的方法
5 研究过程与发现
    5.1 问题的发现与策略的制定
    5.2 第一轮行动研究
    5.3 第二轮行动研究
    5.4 行动研究中教师的成长
6 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的结论
    6.2 研究的建议
    6.3 研究的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A 高中文言文学习兴趣的调查问卷
附录B 课堂观察记录表
附录C 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的访谈大纲
附录D 学生访谈提纲
附录E 关于语文教师的访谈大纲
附录F 陈情表教学设计
致谢

(8)“部编本”初中叙事散文读写结合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背景
    三、研究目标和方法
    四、理论指导
    五、文献综述
第一章 “部编本”初中叙事散文读写结合的编制概述
    第一节 “部编本”初中叙事散文读写结合的编制理念
        一、整体构建,有机融合
        二、润物无声,引领有方
    第二节 “部编本”初中叙事散文读写结合的编制情况
        一、“部编本”初中教材中叙事散文的选文及分布
        二、“部编本”初中叙事散文读写结合的加工处理
        三、“部编本”初中叙事散文读写结合的编制特点
    第三节 “部编本”初中叙事散文读写结合的教学价值
        一、有助于弥补叙事散文写作教学的不足
        二、有助于促进叙事散文阅读教学的深化
        三、有助于促进学生读写素养的全面发展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初中叙事散文读写结合教学现状及问题分析
    第一节 教师层面的初中叙事散文读写结合教学情况
        一、教师对叙事散文读写结合教学的总体认识
        二、教师叙事散文读写结合的课堂教学活动
    第二节 学生层面的初中叙事散文读写结合学习情况
        一、学生对叙事散文读写结合教学的主观认识
        二、学生在叙事散文读写结合教学中学习体验
    第三节 初中叙事散文读写结合教学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初中叙事散文读写结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二、初中叙事散文读写结合教学问题的原因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部编本”初中叙事散文读写结合教学策略探究
    第一节 以“学”定教,科学设置读写结合点
        一、从叙事散文阅读文本中开掘读写点
        二、从叙事散文写作症结中提炼读写点
    第二节 因“材”施教,丰富读写训练形式
        一、在体悟融合式读写中把握言语情思
        二、在品析鉴赏式读写中感知人物形象
        三、在艺术创造式读写中领会叙事技巧
    第三节 以“评”促学,深化学生读写体验
        一、让评改进入交际语境,从封闭走向开放
        二、让评改基于评估量表,从无章走向有序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部编本”初中叙事散文读写结合的具体实施
    第一节 叙事散文读写结合重点之一: 语言之精妙
        一、《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精妙语言的品析
        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第二节 叙事散文读写结合重点之二: 情感之真切
        一、《秋天的怀念》至真之情的体悟
        二、《秋天的怀念》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第三节 叙事散文读写结合重点之三: 人物之神韵
    第四节 叙事散文读写结合重点之四: 事件之波澜
        一、《猫》叙事之波澜的解析
        二、《猫》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附录
后记

(9)语文核心素养下的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语文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文言文教学分析
    第一节 初中生文言文学习现状分析
    第二节 初中文言文教学现状分析
    第三节 语文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文言文的教学困境
第二章 语文核心素养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介入及要求
    第一节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文言文的特点
    第二节 语文核心素养对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新要求
第三章 语文核心素养下初中文言文教学实施策略
    第一节 学校的教学管理策略
    第二节 教师的教学策略
    第三节 教学策略实施的基本原则
结语
附录一:初中生文言文教学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二:教师访谈提纲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变异修辞视角下的沈从文小说语言风格英译再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沈从文小说英译研究综述
        1.1.1 文献搜集及宏观分析
        1.1.2 各主题研究现状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学术价值
        1.3.2 现实意义
第2章 变异修辞与沈从文小说语言风格的英译再现研究
    2.1 中、西方修辞研究发展历程概述
    2.2 汉语修辞的定义及分类
        2.2.1 汉语修辞的定义
        2.2.2 汉语修辞的分类
    2.3 汉语常规修辞与变异修辞
        2.3.1 汉语常规修辞与变异修辞的界定
        2.3.2 汉语变异修辞研究述评
    2.4 汉语变异修辞再定义及汉语变异修辞研究框架的重构
        2.4.1 汉语变异修辞再定义
        2.4.2 汉语变异修辞研究框架的重构
    2.5 重构后的汉语变异修辞研究框架对沈从文小说语言风格英译再现研究的启示
        2.5.1“语言风格”的定义
        2.5.2 语言风格与变异修辞的关系
        2.5.3 重构后的汉语变异修辞研究框架对沈从文小说语言风格英译再现研究的启示
第3章 沈从文小说中辞的意味的英译再现
    3.1 词语的超常搭配的英译再现
        3.1.1 词语的超常搭配的定义
        3.1.2 词语的超常搭配的译例分析
        3.1.3 词语的超常搭配的英译再现情况小结
    3.2 同词相应的英译再现
        3.2.1 同词相应的译例分析
        3.2.2 同词相应的英译再现情况小结
    3.3 乡土语言的英译再现
        3.3.1 方言詈辞的英译再现
        3.3.2 地方俗语的英译再现
第4章 沈从文小说中辞的音调的英译再现
    4.1 沈从文小说中辞的音调的英译再现
        4.1.1 辞的音调的定义及分类
        4.1.2 沈从文小说对辞的音调的运用
    4.2 叙事语言中押韵句的译例分析
    4.3 叙事语言中押韵句的英译再现情况小结
第5章 沈从文小说中辞格的英译再现
    5.1 比喻的英译再现
        5.1.1“A像B,C型”比喻的英译再现
        5.1.2 联喻的英译再现
    5.2 飞白的英译再现
        5.2.1 飞白的定义
        5.2.2 飞白的译例分析
        5.2.3 飞白的英译再现情况小结
第6章 结论
    6.1 本研究的主要观点
    6.2 本研究的创新点
    6.3 本研究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四、文言散文教学应注意的几个方面(论文参考文献)

  • [1]统编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古诗文选编研究[D]. 陈宝玲. 塔里木大学, 2021(08)
  • [2]中学先秦两汉叙事散文教学研究[D]. 杨维.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2021
  • [3]古文今译理论研究百年史[D]. 陈小花. 四川外国语大学, 2021
  • [4]初中文言文语法历时比较教学研究[D]. 焦玥晴. 鞍山师范学院, 2020(01)
  • [5]初中文言散文教学目标设计研究[D]. 欧阳心意. 杭州师范大学, 2020(02)
  • [6]文本细读在高中古代抒情散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人教版必修教材为例[D]. 陈显望.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5)
  • [7]基于深度学习的高中文言文教学的行动研究[D]. 张甜甜.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8]“部编本”初中叙事散文读写结合教学研究[D]. 凌珍. 苏州大学, 2020(03)
  • [9]语文核心素养下的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研究[D]. 邱志新.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10]变异修辞视角下的沈从文小说语言风格英译再现研究[D]. 张蓓.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9(07)

标签:;  ;  ;  ;  ;  

文言文教学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