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唱片成为收藏家的新宠

中国音乐唱片成为收藏家的新宠

一、中国音乐唱片成为收藏新宠(论文文献综述)

王立雷[1](2021)在《《洄游》的数字专辑封面系列化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娱乐方式的转变,流行音乐专辑的形态也逐渐从实体变为虚拟,从线下转为线上,众多音乐播放软件的兴起和普及也为音乐专辑的形式转化和多渠道传播提供了便利的平台和途径。这些转变使得流行音乐专辑在其创作产出层面已然产生了种种革新:专辑创作内涵的丰富化、歌曲情感表达的多样化、作品数量构成的系列化以及曲目风格搭配的复杂化等。在歌手陈粒于2019年发行的个人创作专辑《洄游》中,上述的种种革新便可见一斑。该专辑作为陈粒本人音乐风格的转型之作,相较于其出道早期的作品,无论在专辑的整体定位、歌曲的风格创新以及作品的内涵表达等方面都呈现出了与时俱进的新特点,其音乐艺术水准和专辑创作质量都得到了质的提升。但遗憾的是,该专辑的线上封面设计却显得较为草率,直接使用歌曲MV画面拼凑出的专辑封面在设计层面存在着诸多问题,专辑的音乐表现与其视觉传达有着较大出入,致使广大听众群体难以从当前的线上专辑封面设计中获取准确、有效的视觉传达信息,专辑视觉设计的美感体验欠佳。这些问题在阻碍专辑歌曲视觉表达的同时也有悖于该专辑作为歌手转型之作的整体定位,亟需相应的理论研究与设计方案予以解决。因此,本文选定以上问题为研究对象,在对专辑《洄游》的基本概况、创作理念、音乐文本、作品受众和社会评价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优秀设计案例和相关受众调研,选取专辑《洄游》中歌曲文本表达的多元化这一显着特点,创造性地提出了区别于当前主流音乐专辑封面设计形式的“一张专辑一个封面”的设计理论和方法,即对专辑内的每一首歌曲展开专门化的设计,从而与整张专辑封面一同构成系列化的设计作品,并根据该理论方法展开了相应的设计实践。通过研究和设计,本文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专辑《洄游》的视觉传达设计现状,同时也为当前流行音乐专辑的线上封面系列化设计做出了创新性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尝试。

贺尤佳[2](2021)在《媒介演进背景下中国鼓乐的传播策略研究 ——以红樱束女子乐团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中国鼓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鼓乐珍藏了中华人民珍贵的历史记忆,创造了中华人民生动的声响表达,其节奏优美、气势磅礴,既表现了鲜明的中华民族特色,又饱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和艺术审美价值。中国鼓乐由古代兼具娱乐性、仪式性的民族音乐,逐渐发展为被现代社会受众消费的音乐产品。随着社会经济市场化的提高,中国鼓乐作为商品具有了价值与使用价值属性,但其社会传承、大众娱乐及传播文化的社会功能仍不容忽视。如何对中国鼓乐这一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继承和弘扬,是新时代实现民族文化自信的题中之义。本文第一章为绪论。第二章从传播学视角出发,对中国鼓乐传播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出中国鼓乐现代传播面临的困境。第三章研究分析红樱束女子乐团利用传统媒介与新兴媒介传播中国鼓乐的过程。第四章以红樱束女子乐团传播中国鼓乐为典型案例结合半结构化访谈,分析其成功的传播经验与存在的问题,以期为构建中国鼓乐传播策略获得有益启示。第五章在对红樱束女子乐团访谈及典型传播案例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依托5W传播理论,创新性提出了推广中国鼓乐的若干传播策略,包括在融合民族性与时代性、区别专业性与群众性、凸显传承性与创新性的基础上,打造优秀的、多类型受众的中国鼓乐文化产品;整合多种类传播媒介渠道,针对不同传播媒介载体的特点选择中国鼓乐最适合广泛传播的内容形式;采用精准对焦受众群体,满足不同受众群体需求;打造专业人才、推介团队及传播平台;建立并整合专业的传播渠道体系;及时运用传-受互动方式进行传播效果评估反馈;抓住重要民族节日时间节点,采取点面结合,依托孔院促进中国鼓乐在国内、国际的传播。第六章是对全文的总结、归纳和展望。研究认为,构建健康有效的中国鼓乐传播体系,需要注重鼓乐传播内容的生成机制,并将多种要素进行有机融合。同时也需要掌握传播的规模、力度和节奏。目前对中国鼓乐的传播还缺少顶层传播规划,特别是系统性面向国际社会的传播。提升中国鼓乐的传播效果,传播中国鼓乐优秀文化,既需要基于媒介融合环境对中国鼓乐传播过程、内容的关注,也需要创作者、政策制定者、受众的共同努力。

徐堃[3](2021)在《民国初年京剧市场研究》文中指出1912年封建王朝结束,士绅为躲避战争,携带其财富脱离乡土,向城市集中;士绅与商人的界限模糊,形成新的绅商阶层;农业和手工业趋于衰落,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瓦解;国家官僚资本主义占据了国民经济的垄断地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艰难发展。同时,城市的近代化、工商业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逐渐形成,为娱乐业的繁荣提供了温床。京剧艺术不再受皇家偏好的影响,更加纯粹的走向市场,依靠市场运作持续生存。京剧突破消费者阶层限制,成为最为受欢迎的娱乐活动之一。通过对民国初年北京和上海两大商业圈京剧市场的研究,剖析京剧市场逐渐发展至高潮期时段所处的经济、社会、文化和赞助人背景,分析市场主体构成及特征、市场化运营的特征和结果以及政府的监管等方面的情况。分析京剧市场繁荣的历史必然性、偶然性以及不可复制性,寻找繁荣背后暗藏着的式微的线索、原因及规律。除绪论外,全文分为五章:第一章从社会经济环境和文化环境两个方面进行论述,京剧伶人在北京和上海两个不同的“区域空间”中流动,形塑了京剧艺术表演程式的融合与创新,也成为京剧艺术与其赞助人之间的复杂关系网络的基础。第二章从戏班、戏园、消费者三个方面论述了京剧市场主体的构成及特征。第三章从梨园自治组织、梨园经纪组织和媒体平台三个方面论述了在市场中起到联结各市场主体作用的社会中介组织。第四章从堂会演出与戏园商业演出的关系、戏价与包银的关系、戏园和戏班的合作关系、伶人薪酬和支出水平四个方面论述了京剧市场运行的特征。第五章论述了京剧市场化运作的影响。第六章论述了官方机构对京剧市场的监管。总之,民国初年(1912-1927年)的京剧市场,在经历了政治格局的变动之后,延续清代以来的发展趋势,并走向繁荣。但在发展过程中,也暗藏了式微的线索,对于今天戏曲市场甚至是整个音乐表演艺术市场的发展都有其借鉴意义。

王艳[4](2021)在《摇滚乐队马赛克的视觉衍生设计研究》文中提出摇滚乐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迄今为止已经历了数十年的发展,产生了不同风格分支。在摇滚乐诞生并发展的过程之中,其附属的相关衍生品也应运而生,使得摇滚乐和其他的领域发生了连锁反应,造就了一种独特的审美趣味,并且以平面设计作为载体,来展现其精神和诠释摇滚文化,相关的衍生品如:唱片封套设计、海报设计、乐队人物插画、T恤、布袋、吉他拨片等等。这些衍生品的出现,大多都带着自己乐队的风格印记,让乐迷在除了听乐队的音乐之外,有了更多的形式去理解乐队的精神,与个人情怀进行链接,而这正是因为视觉传达设计在衍生品设计中起到的桥梁作用,才能让这样的形式发展得更为丰富。随着近年来摇滚乐队文化逐渐走出地下圈子,摇滚乐队衍生品的市场逐渐被打开,国内摇滚乐队视觉衍生品设计发展是大势所趋。本论文的研究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第二部分通过分析听觉与视觉的联系来引出音乐艺术与视觉艺术的关系,为本论文的研究重点——摇滚乐的视觉设计奠定基础;第三部分通过国内外代表案例分析研究各个时代摇滚乐队视觉设计衍生设计的发展概况,并总结其设计规律;第四部分本次研究课题创作实践的设计概述,第五部分总结摇滚乐视觉设计发展的重要地位。

宋炜[5](2020)在《回归 潮流 转变——对国内黑胶唱片复兴及实体唱片业现状的一些思考》文中研究指明从2010年左右,黑胶唱片这种音乐载体开始越来越被国内消费者所关注,强势回归的态势让唱片界和乐迷躁动兴奋。不论是咖啡店还是创意集市,唱机和黑胶的身影频繁地出现在视线之中,黑胶成为乐迷们心照不宣的品位标志。毕竟,先进的数字技术在消除多余杂声的同时,也让声音失去了些许温暖的感觉,而黑胶唱片的声音质感在许多发烧友耳中是最完美的,同时它仪式感的播放方式更像是对音乐家伟大作品的最好致敬。

李方海[6](2019)在《声响解放:物质断裂后的听觉回归——基于“后视镜”理论的阐释》文中提出音乐传播突破时空限制,音乐声响复制是核心和前提,唱片起到继往开来的关键作用。借助于"后视镜"理论,我们明晓唱片的前世,理解其今生,方能洞晓未来。前唱片时代的"离场"欲望激发声响保存,唱片时代多种因素合力作用导致唱片产生,声响与载体经过多次的物质断裂和关系修复,走向网络化、虚拟化、移动化的后唱片时代,声响自由解放,音乐跨越时空。后视镜里的唱片进化图景展示了音乐声响与物理载体的关系断裂、人类实现声响自由解放的艰难旅程。

王婧[7](2019)在《“云村”音乐社区建设中价值共创的实现机制研究》文中指出21世纪互联网技术带动了“数字音乐时代”的加速前行。越来越多的音乐爱好者选择通过在线音乐播放器收听音乐,因此在线音乐播放器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目前,国内各大在线音乐播放器可大致划分为三大主要阵营,一是腾讯音乐体系,旗下包括QQ音乐、酷狗音乐、酷我音乐;二是阿里音乐集团下的虾米音乐;其三是网易云音乐。在上线之初,网易云音乐就注重打造社交氛围明显的音乐社区,为用户提供充足的用户体验,从而激发用户的自主创造力,形成多重互动,在平台内部实现价值共创从而使得平台与用户获益,进一步提升自身平台的竞争力。从2013年4月上线至今,基本实现了从单纯的音乐APP向音乐社区的转变,获得了广泛的市场认可,被用户称为“云村”。本文以网易云音乐为例,对其整体的运营模式进行分析,重点研究平台与用户如何完成价值共创,以促进音乐社区的形成。第一章重在阐述价值共创的实现基础,即研究了网易云音乐作为一款音乐APP向用户呈现的基本形态,在界面色彩搭配、功能设置、设计风格方面为用户营造出了何种体验;第二章重在研究价值共创的平台搭建,即研究“云村”在线上、线下如何铺设搭建音乐传播链,从而发展音乐产业,从而为价值共创的实现提供基础建设;第三章重在研究价值共创过程中的互动形式,具体分析了为促进用户与平台的良性互动,“云村”中互动环节的功能设计、关键所在以及如何在外部平台进一步巩固互动效果;第四章重在研究价值共创实现后,即研究用户与平台双方获得的各项回报与满足;第五章重在总结价值共创过程的经验,通过与其他音乐平台的对比为“云村”在未来的发展策略提供借鉴。最后,总结“云村”在搭建音乐社区过程中进行的可视化、产业化、参与化、扩展化、提升化等各项建设,得出音乐社区的价值共创需要平台与用户共同完成,一方面需要平台充分搭建线上、线下两个两个空间,另一方面要保证平台与用户的多重互动,从而实现音乐社区中的价值共创。本文研究网易云音乐打造“云村”音乐社区的建设过程,旨在寻找其价值共创的实现机制,总结其成功的发展经验,弥补发展过程中的缺失与不足,从而为音乐社区寻找“互联网+”时代下的建设路径。

冯玲[8](2019)在《视觉文化时代的音乐“景观” ——流行音乐的视觉化传播与审美互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音乐在传播中的视觉呈现为研究对象,采用跨学科的研究视野,通过外部背景和内部文本相结合的研究思路,透视视觉文化语境中音乐传播的审美表征及权力运作,并就音乐视觉化传播的审美价值偏移与生态建构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本论文的主旨,是在视觉文化的语境中,从影像传播的角度去探讨中国当下的音乐艺术,也以各媒介中的音乐视觉化传播现象为着眼点进行图像和影像文本研究。本论文的基本观点是:音乐的视觉化研究是双向的,研究者既可从视觉艺术的角度来研究当代音乐传播,也可从当代音乐的角度来研究视觉艺术,并在二者的互动中求得对视觉文化和当代音乐传播的深度阐释。在这个双向过程中,批评实践是二者互动的关键。本论文的结构依主题而设置。第一章“艺术与技术:音乐传播中的视听互动演变及形态”阐述视觉文化背景及相关概念的一般理论,注重“视”和“听”在音乐艺术发展中的关系。在此基础上,第二章“文本与想象:基于静态图像与符号设计的音乐视觉传达”将从符号学的视角观察唱片封面设计和音乐表演中歌手的形象意蕴,梳理视觉化在静态音乐传达中的意义;第三章“观看与聆听:动态影像艺术中的音乐表达及视听特征”,将以动态的音乐视觉文本进行个案剖析,主要探讨MV中的影像和音乐的视听结合特征以及多媒体技术中现场音乐表演中的视觉呈现价值。第四章“合谋与斗争:音乐视觉传播中‘看’的表征及权力运作”,从音乐影像“快感”传播的角度切入,旨在剖析音乐视觉传播中“看”的权力运作,透视音乐快感传播的内在权力机制。第四章“批评与探究:音乐视觉化传播的审美价值偏移与生态建构”对音乐视觉化传播的审美价值进行批评,对审美中视听生态的良性循环进行探究。

钟洁敏[9](2018)在《数字音乐消费模式的特征及升级途径研究》文中提出互联网技术与新媒体的普及,让数字音乐生态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以免费的网络下载渠道为主的数字音乐迅速发展,让数字音乐产业的版权尊严逐渐丧失,从而使得音乐行业从业者难以维持生计,用户养成不良的消费习惯,严重破坏了数字音乐产业生态,以至国内音乐产业发展停滞。2015年,“最严版权令”的颁发大大改善了国内的版权保护环境,以QQ音乐、酷狗音乐、网易云音乐为代表的数字音乐平台从用户体验到社交氛围等关注点入手,正积极尝试各种数字音乐消费模式,目前已出现数字专辑、付费单曲、会员服务以及流量包月等消费方式。但是总体看来,数字音乐消费模式仍然存在付费种类复杂、版权变动频繁及用户体验不佳等问题。构建同时适合用户、着作者、平台、唱片商等主体的共赢消费模式,从而促进数字音乐产业的长远发展,需要对数字音乐模式的特征与升级途径进行深入分析,以洞悉数字音乐产业的发展机制并为未来消费模式相关布局提供丰富扎实的参考与借鉴。本文在全面梳理数字音乐消费的发展历程的前提下,总结数字消费模式的四种类型,分别是基于社交网络的关系导向型、基于内容分发平台的信息导向型、基于个人偏好的娱乐导向型与基于服务体验的工具导向型。结合理论意义与产业实践,将数字音乐消费模式基本特点总结为互动性、符号化、个性化与无边界性。进一步从消费空间、技术支撑以及消费习惯三方面对数字音乐消费模式的升级途径进行深入挖掘。最后对数字音乐模式类型的当下挑战与未来趋势提出几点想法,以期构建健全的数字音乐产业生态。

吴群涛[10](2017)在《“另类青春之歌”—朋克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起源于英美的朋克如今已成为具有全球性影响的青年文化。早在七十年代末朋克便传入中国,在中国摇滚发展的推动下,于九十年代中期受到了中国青年的广泛关注和热情追捧。在近四十年时间的传播过程中,中国元素和中国话语融入朋克,并对其进行筛选、吸收和改造,最终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朋克亚文化。论文绪论部分对朋克文化这一研究对象进行了界定,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评析,同时对研究意义和价值、创新点、重难点、方法、思路、论文结构安排等进行了相应介绍。论文第一章从梳理英语中“punk”的词源及衍变入手,回顾朋克运动在英美的兴起与发展,剖析出朋克的文化内涵。同时,由“punk”汉译上出现过的论争切入,对朋克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历程予以概述——经过十余年的“道听途说”和近十年的“地火燎原”,目前朋克在中国的传播处于平稳发展期。在此期间,国内主要有四种朋克传播方式,包括翻译、“打口”、“迷笛”和独立厂牌,它们的联合作用扩大了朋克的受众群体,促成了中国摇滚朋克时代的到来。论文第二章聚焦中国“朋克时代”,选取朋克先锋崔健和何勇,北京朋克乐队群“无聊军队”,以“盘古”、“舌头”、“苍蝇”和“生命之饼”为代表的外省朋克和广受国际媒体关注的“挂在盒子上”为核心的女子朋克乐队进行深入考察,解析朋克在中国的本土化历程和特征。论文第三章论述具有代表性的乐评人与朋克紧密相关的活动与观点。主要分析涵括郝舫、李皖、颜峻三位知名乐评人的朋克乐评。他们分别代表了国内乐评人在对待朋克文化主要的批评方式与态度,其作品受到了不同时期各个层次的中青年读者的认可,实质上参与了朋克文化在中国的本土化过程,极大地影响着人们对朋克文化的认识,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和价值。论文第四章先从文化认同中的立场和思维、文学的个性表达与普遍诉求和文化认同与文学审美范式的转换三个方面来论析文化认同与文学审美范式的关系,再从文学书写与亚文化传播紧密关联的角度,连通卫慧与棉棉、宁肯与春树这两组具体的“朋克书写个案”的脉象,分析当代作家对朋克文化的接受差异。论文结论呼应绪论及正文各部分,强调指出朋克文化实践的最大意义是不断地敞开问题,让人们拥有更多自由地表达与争论的空间、方式与勇气,并在激烈的思想碰撞中寻求问题的解决之道。

二、中国音乐唱片成为收藏新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音乐唱片成为收藏新宠(论文提纲范文)

(1)《洄游》的数字专辑封面系列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数字专辑的系列化封面设计概述
    第一节 数字专辑系列化封面设计的概念
    第二节 数字专辑系列化封面设计的组成
    第三节 数字专辑系列化封面设计的特点
第二章 音乐专辑的多样化封面设计案例分析
    第一节 国内实体专辑的组合式封面设计
    第二节 国外数字专辑的多版本封面设计
    第三节 对《洄游》数字专辑系列化封面设计的启示
第三章 《洄游》的数字专辑封面设计分析与调研
    第一节 《洄游》的基本概况
    第二节 《洄游》的数字专辑封面设计现状分析
    第三节 《洄游》的数字专辑封面设计问卷调研
第四章 《洄游》的数字专辑封面系列化设计实践
    第一节 《洄游》的数字专辑封面系列化设计定位
    第二节 《洄游》的数字专辑封面系列化设计构思及展示
    第三节 《洄游》数字专辑封面的线上应用设计展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媒介演进背景下中国鼓乐的传播策略研究 ——以红樱束女子乐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内容
    1.3 文献综述
        1.3.1 传播策略研究
        1.3.2 中国鼓乐的研究
        1.3.3 中国鼓乐的传播策略研究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意义及创新点
    1.6 研究框架
第2章 中国鼓乐的发展历史与当代传播困境
    2.1 中国鼓乐的历史及其特点
    2.2 现代社会语境下中国鼓乐的传播困境
        2.2.1 传统文化衰弱及亚文化冲击造成中国鼓乐受众较少
        2.2.2 音乐产业化发展不完善使得中国鼓乐商业化收益较差
        2.2.3 演出市场化环境不健康导致中国鼓乐创作者收入低
第3章 现代乐团利用传统与新兴媒介传播中国鼓乐
    3.1 红樱束女子乐团概况
    3.2 充分利用传统媒介传播中国鼓乐
        3.2.1 纸质媒介: 打开传播之门
        3.2.2 存储媒介: 广纳传播受众
        3.2.3 广电媒体: 扩大传播范围
    3.3 充分利用新兴媒介传播中国鼓乐
        3.3.1 微博: 跨时空传播新形式
        3.3.2 微信: 广社交传播已开启
        3.3.3 抖音: 近平民传播将落地
第4章 中国鼓乐的传播实践——基于红樱束女子乐团传播成效和传播问题的讨论
    4.1 传播成效
        4.1.1 依托民族音乐传承传播推广
        4.1.2 借力国外交流提高国际知名度
        4.1.3 实现平台交互创造主体价值
    4.2 传播问题
        4.2.1 媒介记忆固化受众刻板印象太深
        4.2.2 发展保障不足缺乏专业人才平台
第5章 新媒体时代中国鼓乐的传播策略
    5.1 定位策略: 定位受众群体引导受众行为
        5.1.1 准确定位受众的层次
        5.1.2 合理增加受众的粘性
        5.1.3 侧重刻画受众的群像
    5.2 内容策略: 促进双性融合培养专业团队
        5.2.1 促进中西融合凝练优秀作品
        5.2.2 创建专业团队培养创作人才
    5.3 渠道策略: 认知传播路径完善传播体系
        5.3.1 探索有效传播路径
        5.3.2 不断完善传播体系
        5.3.3 依托专业孔院平台
    5.4 效果策略: 利用传受反馈构建专业机制
        5.4.1 利用传受反馈机制
        5.4.2 构建效果评估机制
第6章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民国初年京剧市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一)近代史及社会史研究中的成果
        1、近代史研究中的相关成果
        2、艺术、经济与社会
        (二)戏曲史研究中的相关成果
        (三)京剧市场研究的相关成果及评析
    三、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点
第一章 民国初年京剧发展的经济和文化环境
    第一节 民国初年京剧发展的经济环境
        一、人口构成
        二、交通方式
        三、经济发展状况
        四、城市空间结构
    第二节 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
        一、文化的“现代”转型与新文化格局形成
        二、京剧改良运动的肇始与式微
    第三节 城市有闲阶级对京剧的赞助
        一、 “自娱+娱人”模式
        二、 “趣味+金钱”模式
第二章 京剧市场的主体
    第一节 戏班组织管理制度的变化
        一、戏班组织体系的松散化
        二、戏班制度的保留与创新
    第二节 戏园经营的革新与困境
        一、新式舞台发展的特征
        二、新式舞台的经营困境
        三、戏园经营业中资本力量的对抗
    第三节 观众社会阶层构成的演变
        一、下层社会观众逐渐被边缘化
        二、精英阶层观众成为主流
        三、女性观众进入剧场
        四、京剧的海外市场和观众
第三章 京剧市场的中介组织
    第一节 梨园自治组织的影响与作用
        一、独立信仰系统是梨园集体主义的基石
        二、梨园行会组织是伶人生存的基本保障
    第二节 梨园经纪组织雏形出现
    第三节 媒体平台宣传造势
第四章 京剧市场的运行
    第一节 堂会与商业演出并行互补
    第二节 逐渐走高的戏价与包银
    第三节 戏园与戏班合作与分配制度
        一、从轮转制到长期合同
        二、短期合作与雇佣制并存
    第四节 伶人薪酬水平与支出项目
第五章 京剧市场化运作的影响
    第一节 京剧艺术本体的融合与创新
        一、海派新戏应运而生
        二、女伶演出逐渐占据市场主导地位
    第二节 京剧市场繁荣的外部影响
        一、带动周边商业圈发展
        二、各地出现京剧“戏码头”
    第三节 伶人社会地位提高及群体内部分化
        一、伶人社会地位上升与自我认同提高
        二、伶人群体内部分化为两极
第六章 官方戏曲管理机构对京剧市场的管理
    第一节 管理机构
        一、北京的管理机构:近代政府雏形
        二、上海的管理机构:租界独立掌控
    第二节 税收制度
        一、北京:繁多的税收名目
        二、上海:沉重的税负支出
结论
附录
    附录一:京师警察厅管理戏园规则
    附录二:京师警察厅管理戏班规则
    附录三:法租界新颁游戏场及影戏场章程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4)摇滚乐队马赛克的视觉衍生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的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发展趋势及存在问题
    1.3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4 研究的目的与创新点
2 音乐与视觉传达的关系概述
    2.1 听觉与视觉的关系探索
    2.2 音乐艺术的视觉传达表现
        2.2.1 情绪的释放
        2.2.2 信息的传递
3 时代语境下摇滚乐的视觉设计研究
    3.1 摇滚乐启蒙时期的视觉设计
        3.1.1 代表:埃尔维斯·普雷斯利Elvis Presley
        3.1.2 代表:查克·贝里Chuck Berry
    3.2 英伦入侵时期的视觉设计
        3.2.1 代表:披头士乐队The Beatles
        3.2.2 代表:滚石乐队The Rolling Stones
    3.3 摇滚乐叛逆时期的视觉设计
        3.3.1 代表:枪炮与玫瑰乐队The Guns and roses
        3.3.2 代表:Kiss乐队
    3.4 中国摇滚乐灼热时期的视觉设计
        3.4.1 代表:崔健
        3.4.2 代表:黑豹乐队
    3.5 摇滚乐百花齐放时期的视觉设计
        3.5.1 国外的摇滚乐视觉设计
        3.5.2 国内的摇滚乐视觉设计
4 马赛克乐队的视觉衍生设计创作与应用
    4.1 马赛克乐队视觉衍生设计现状
    4.2 马赛克乐队视觉衍生设计形式分析
        4.2.1 色彩分析
        4.2.2 表现形式分析
        4.2.3 衍生品分析
    4.3 马赛克乐队视觉衍生设计创作实践
        4.3.1 设计的构思
        4.3.2 设计的流程
        4.3.3 设计图稿展示
        4.3.4 衍生品应用
5 摇滚乐视觉衍生设计的发展作用总结
    5.1 视觉设计要素的象征性作用
    5.2 艺术表达的载体和灵感来源
    5.3 摇滚乐队的经济收益来源
    5.4 摇滚乐队职业化的辅助作用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国内外部分摇滚乐队视觉设计一览表
附录B 关于摇滚乐队周边设计的调查问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6)声响解放:物质断裂后的听觉回归——基于“后视镜”理论的阐释(论文提纲范文)

一、“后视镜”的理论观照
二、离场欲望:前唱片时代的关系抽离
三、声响解放:唱片时代的物质断裂
    (一) 唱片产生:风云际会的巧遇
    (二) 唱片进化:物质关系的断裂
    (三) 唱片逆转:关系断裂的修复
四、基因承继:后唱片时代的网络生存
五、结语

(7)“云村”音乐社区建设中价值共创的实现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方法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目标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五、创新之处
第一章 “云村”的可视化建设:价值共创的实现基础
    1.1 鲜明独特的界面色彩
    1.2 合理丰富的功能设置
        1.2.1 简洁明快的页面布局
        1.2.2 兼具音乐及社区风格
    1.3 吸人眼球的拟物风格
        1.3.1 黑胶唱片的播放界面
        1.3.2 黑胶唱片的仪式感原理
第二章 “云村”的产业化建设:价值共创的平台搭建
    2.1 对音乐传播中创作源头的双线布局
        2.1.1 音乐创作的两种开发模式
        2.1.2 对创造个体的扶持
        2.1.3 与唱片公司的合作
    2.2 对音乐传播中空间呈现的多重探索
        2.2.1 音乐表演空间在音乐传播中的重要地位
        2.2.2 对户外音乐空间的尝试
        2.2.3 对室内音乐空间的探索
    2.3 对音乐传播中文字形态的引导培养
        2.3.1 注重歌词欣赏,引导用户共同关注
        2.3.2 开辟音乐专栏,填充平台文字缺失
    2.4 对音乐传播中记录载体的新旧媒体搭配
        2.4.1 影音录制在音乐传播中的重要性
        2.4.2 数字唱片成为新宠
        2.4.3 黑胶唱片重现辉煌
    2.5 对音乐传播中视听效果的高度融合
        2.5.1 音视频在音乐传播链中的形态变化
        2.5.2 电台节目的内嵌化设置
        2.5.3 视频节目的优质化制作
第三章 “云村”的参与化建设:价值共创的互动激发
    3.1 价值共创过程中互动关系的基础
        3.1.1 分析用户使用习惯,满足用户个性需求
        3.1.2 鼓励用户自创歌单,激发用户原创动力
        3.1.3 开放用户个人主页,提供用户展示空间
    3.2 价值共创过程中互动关系的关键
        3.2.1 用户评论功能的创新开发
        3.2.2 用户评论功能的丰富设计
        3.2.3 用户评论功能的社交特征
    3.3 价值共创过程中互动关系的外延
        3.3.1 分享行为凸显互动仪式链特征
        3.3.2 分享行为强化互动仪式链效果
第四章 “云村”的扩展化建设:价值共创的效果反馈
    4.1 使用与满足理论下用户在“云村”的价值获得:
        4.1.1 满足音乐人用户的自我发展需求
        4.1.2 满足普通用户的多层需求
    4.2 内部及外部平台在“云村”中的价值获得:
        4.2.1 完成内部音乐资源的整合
        4.2.2 实现外部营销模式的创新
        4.2.3 获得用户群凝聚力的提升
第五章 “云村”的提升化建设:价值共创的保障措施
    5.1 遵守音乐传播规则,把握版权竞争优势
        5.1.1 杜绝平台侵权行为,避免音乐用户流失
        5.1.2 加强多方合作共享,实现互利共赢局面
        5.1.3 实行付费收听制度,培养用户版权意识
    5.2 注重打造用户体验,激发多重互动产生
        5.2.1 明确平台风格定位,提升音乐品味水准
        5.2.2 营造音乐社区氛围,保持音乐社交特性
        5.2.3 合理把握放权程度,更加注重用户权益
    5.3 创新宣传推广方式,实现口碑传播效应
        5.3.1 广泛合作形成合力,树立良好品牌形象
        5.3.2 继续策划优质营销,获得市场广泛认可
        5.3.3 寻找创新盈利模式,保证平台正常运行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8)视觉文化时代的音乐“景观” ——流行音乐的视觉化传播与审美互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选题缘起及依据
        (一)关乎音乐本体属性的思考
        (二)对音乐传播学科外延的丰富
        (三)基于审美的动机和目的
    二、研究基础及背景
        (一)世界范围内视觉文化的兴起
        (二)音乐传播学科的发展
    三、文献综述及核心概念
        (一)研究现状陈述
        (二)研究对象的核心概念阐释
    四、研究框架、方法与创新点
        (一)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二)创新点及意义
第一章 艺术与技术:音乐传播中的视听互动演变及文本形态
    第一节 音乐在传播中的视听属性及承载媒介
        一、音乐的视听属性
        二、视听承载媒介形态变迁对音乐传播的影响
    第二节 科技推动下音乐和视觉艺术的互融演变
        一、音乐艺术和视觉艺术互融的理论基础
        二、听觉与视觉艺术互动融合的演变
        三、音乐视觉化传播呈现的形态
第二章 文本与想象:基于静态图像与符号设计的音乐视觉传达
    第一节 图像学及符号学在音乐平面视觉表现中的介入
        一、大象无形——音乐传播内蕴的图像学原理
        二、内有乾坤——从符号学的层面浅析音乐视觉传播问题
    第二节 “图”行天下:唱片专辑封面的图像意蕴解读
        一、“无声”胜“有声”:唱片封套设计的功能
        二、“看”得见的声音:唱片封面中视听创作的表现形式
        三、“异质同构”:唱片封面设计多层次价值体现
    第三节 “视”不可挡:歌手形象包装的视觉符号意义延伸
        一、符形之美——歌手形象包装的构成元素
        二、符音之义——歌手形象包装中的符号化手法运用
        三、符义之深——歌手形象的视觉符号意义延伸
第三章 观看与聆听:动态影像艺术中的音乐表达及视听特征
    第一节 动态影像艺术特征及发展阶段
        一、作为艺术的动态影像内涵
        二、动态影像艺术中音乐文本表现特征
    第二节 绘“声”绘“影”——MV录影艺术中的音乐创意形式呈现
        一、MV的三重身份属性
        二、MV的创意艺术特征
    第三节 “音”随“影”动——多媒体技术中现场音乐表演的视觉化呈现
        一、舞台音乐表演中多媒体技术的视觉化应用趋势
        二、多媒体“场域”中音乐的视觉化艺术体现及特征
        三、多媒体“场域”中音乐视觉表达的价值及意义
第四章 符号与快感:音乐视觉传播中的“看”的表征及权力运作
    第一节 凝视的快感:音乐与影像互动的“快感”传播探究
        一、快感”的内涵及研究发展
        二、音乐视听中“快感”的符号指意系统
        三、音乐视觉文本中“快感”传播的生产机制
    第二节 意义的阐释:视觉传播中音乐文本的快感表征
        一、身体阅读带来窥视的快感
        二、真人竞技带来的视觉狂欢
    第三节 隐性的力量:音乐视觉传播中的权力运作
        一、表演者、观众与舞台:全景敞式舞台中的权力三要素
        二、视觉权力运作中的音乐传播模式
        三、看待音乐视觉传播的两面性
第五章 批评与探究:音乐视觉化传播的审美价值偏移与生态建构
    第一节 影像的限度:视觉时代的音乐文化隐忧
        一、倾听的缺席:音乐鉴赏的退化及对想象力的侵占
        二、影像的霸权:空间对时间的征服
        三、商业的泡影:形象资本的经济掠夺
    第二节 价值重构:视觉背景下音乐传播的良性生态循环
        一、视觉文化中音乐传播的新维度
        二、语境转换中的审美重构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9)数字音乐消费模式的特征及升级途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第二节 概念界定、理论阐述和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点
第一章 数字音乐消费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流媒体开拓国外数字音乐蓝图
    第二节 国内数字音乐新生态日益完善
第二章 数字音乐消费的模式类型
    第一节 基于社交网络的关系导向型
    第二节 基于内容分发平台的信息导向型
    第三节 基于个人偏好的娱乐导向型
    第四节 基于服务体验的工具导向型
第三章 数字音乐消费模式的基本特征
    第一节 互动性
    第二节 个性化
    第三节 符号性
    第四节 无边界性
第四章 数字音乐消费模式的升级途径
    第一节 营造艺术市场的广阔潜在消费空间
    第二节 实现音乐产品与消费者的无缝衔接
    第三节 重塑互联网背景下的艺术消费习惯
第五章 数字音乐消费模式的当下挑战与未来趋势
    第一节 数字音乐消费模式的当下挑战
    第二节 数字音乐消费模式的未来趋势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10)“另类青春之歌”—朋克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界定
    二、研究现状述评
    三、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四、研究的创新点、重点与难点分析
    五、主要研究方法、思路及论文结构安排
第一章 嬗变与发展:朋克及其在中国的传播
    第一节 嬗变中的朋克
        一、朋克文化身份的“三重变奏”
        二、国内对“punk”汉译名的论争
    第二节 朋克文化在中国的传播
        一、传播历程
        二、主要传播方式及影响
第二章 喧嚣与愤怒:中国摇滚的“朋克时代”
    第一节 朋克先锋
        一、崔健对“冲撞”风格的尝试
        二、何勇与“性手枪”精神的契合
    第二节 “无聊军队”朋克群体
        一、“无聊军队”促进朋克亚文化在中国的发展
        二、建构“青春乌托邦”:无聊军队专辑音乐歌词分析
    第三节 外省朋克
        一、外省朋克:“盘古”、“舌头”和“苍蝇”
        二、武汉朋克:“生命之饼(SMZB)”
    第四节 女子朋克
        一、中国摇滚中的女性朋克
        二、“挂在盒子上”:中国第一(支)女子朋克乐队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拨乱反正:国内乐评人对朋克的引介与批判
    第一节 “比零还少,比最多还多”:郝舫哲评朋克
        一、书写摇滚:《伤花怒放》与《灿烂涅盘》
        二、论朋克的未来:《比零还少》
        三、译介朋克:《上车走人》与《请宰了我》
    第二节 “在黑暗中,看到一点亮光”:李皖文评朋克
        一、引介西方朋克摇滚诗歌
        二、重申对朋克概念的认识
        三、展开对中国朋克摇滚的批评与反思
    第三节 “入乎其内,出乎其外”:颜峻怒评朋克
        一、活跃在摇滚现场的诗人
        二、论噪音与音乐
        三、对中国朋克的批判性反思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书写与差异:中国当代作家对朋克的文学接受
    第一节 文化认同与文学审美范式
        一、文化认同中的立场和思维
        二、文学的个性表达与普遍诉求
        三、文化认同基础上文学审美范式的建构
    第二节 卫慧、棉棉的朋克书写比较
        一、浪漫遮蔽反叛:卫慧的“另类”文学
        二、残酷彰显叛逆:棉棉对朋克精神的推崇与实践
    第三节 宁肯、春树的朋克书写比较
        一、歌声表达灵魂:宁肯对朋克的改造与演绎
        二、狂欢追求独立:春树用朋克表述自由青春力量
结语
附录
    Ⅰ. 英美朋克亚文化年表
    Ⅱ. 朋克文化术语翻译及释义
    Ⅲ. 中国朋克亚文化年表
    Ⅳ. 历届迷笛音乐节概况(2000-2017)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四、中国音乐唱片成为收藏新宠(论文参考文献)

  • [1]《洄游》的数字专辑封面系列化设计研究[D]. 王立雷.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2]媒介演进背景下中国鼓乐的传播策略研究 ——以红樱束女子乐团为例[D]. 贺尤佳. 山东大学, 2021
  • [3]民国初年京剧市场研究[D]. 徐堃.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4]摇滚乐队马赛克的视觉衍生设计研究[D]. 王艳. 成都大学, 2021(07)
  • [5]回归 潮流 转变——对国内黑胶唱片复兴及实体唱片业现状的一些思考[J]. 宋炜. 人民音乐, 2020(07)
  • [6]声响解放:物质断裂后的听觉回归——基于“后视镜”理论的阐释[J]. 李方海.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4)
  • [7]“云村”音乐社区建设中价值共创的实现机制研究[D]. 王婧. 山西大学, 2019(02)
  • [8]视觉文化时代的音乐“景观” ——流行音乐的视觉化传播与审美互动研究[D]. 冯玲. 南京艺术学院, 2019(01)
  • [9]数字音乐消费模式的特征及升级途径研究[D]. 钟洁敏. 深圳大学, 2018(07)
  • [10]“另类青春之歌”—朋克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研究[D]. 吴群涛. 武汉大学, 2017(06)

标签:;  ;  ;  ;  ;  

中国音乐唱片成为收藏家的新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