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财长称未来几年赤字将大幅下降

美国财长称未来几年赤字将大幅下降

一、美财长表示今后几年赤字将大幅下降(论文文献综述)

王璐[1](2018)在《美国智库影响美国对华贸易的机制研究(1990-2016)》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1979年中美建交以来,中美经贸关系通常被视为中美关系的“压舱石”和“推进器”,然而中美经贸关系并非总是风平浪静,有时甚至会成为导致中美关系紧张的重要根源。在克林顿政府时期,对华最惠国待遇是中美关系中的焦点问题。进入21世纪后,美国对华贸易逆差成为中美关系中新的焦点问题,由此引发中美两国在反倾销、反补贴、知识产权保护和人民币汇率等问题上的持久斗争。在奥巴马政府时期,美国将中国视为国际经济秩序的挑战者,对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和由中国主导建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采取敌视的态度。面对中美贸易关系并不太乐观的前景,中国政府和企业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改善中美贸易关系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长期以来,美国智库一直是影响美国外交政策的重要因素,美国智库如何影响美国对华贸易政策仍是一个亟待具体、深入研究的问题,具有很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中美贸易关系中的行为体不仅包括两国的企业,还包括政府、国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利益集团、智库和媒体等。美国智库形成对华贸易研究成果后,通过影响美国政府、美国国会、美国媒体和美国公众的对华认知来影响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由于中美两国之间存在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差异,中美贸易关系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本文认为,在美国智库的对华研究中,其对中美贸易关系的评估是自变量,对中美战略态势的评估(包括对中美综合国力对比和美国对华战略需求的评估)是中介变量,而对本国对华贸易政策的建议是因变量。21世纪以来,随着中美两国综合国力差距的不断缩小,美国从“霸权自信”转变为“霸权焦虑”,这种转变亦体现在其智库学者近年来有关对华贸易的研究中,并直接影响到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走向。本文将运用国际关系理论中的新古典现实主义来分析美国智库影响中美贸易关系的内在逻辑;研究制约美国智库对华贸易研究成果倾向性和影响力的因素;通过案例分析来检验本文提出的理论假设;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有助于改善中美贸易关系的政策建议。

陈洪波[2](2017)在《中国影子银行发展及其监管制度创新研究》文中提出影子银行在当代市场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涉及法律法规、监管体制、经济发展等各个方面。伴随我国金融深化及创新的逐步推进,影子银行在规避监管的条件下诱发了大量系统性风险,并成为危害金融体系安全及稳定的重要因素。为此,影子银行问题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国内关于影子银行监管体制及困境等问题的研究不断增加,但大部分的研究成果尚缺乏相应的经济学、金融学等理论支撑,所探究的问题较为单一,所做的分析较为浅层。伴随VAR、最优资本监管及动态博弈等分析模型在该领域的应用,国内对影子银行监管问题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针对该领域全面系统性的深度研究还存在广泛的探索空间,并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本文基于现有研究成果,以金融创新、虚拟资本及相关监管理论为分析基础,通过运用IS-LM曲线、博弈模型、面板数据回归模型及宏微观审慎监管工具,对影子银行展开了系统的研究分析,并提出了个人的见解。文章所研究的主要内容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第一,通过分析国内外研究背景,辩证分析了影子银行的市场作用及监管必要性。首先,阐明了该体系是引发金融危机的重要因素,强调了其系统性风险性与危害金融安全及稳定等负面影响;其次,明确了该体系是金融创新为满足社会融资需求的必然产物,肯定了它可拓宽融资渠道、提高金融服务效率的正向作用;最后,列举了国内外在金融危机后采取的重要监管措施,指出了我国现有监管水平较之西方的不足与强化监管的必要性。第二,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提炼了一些富有学术价值的研究观点。文章汲取了中外研究成果中的优秀观点,并找出了现有成果的不足之处。奠定了本文的理论基础,给出了相应的研究依据。第三,系统性分析了与本文直接相关的金融理论。首先,通过对金融中介创新、约束诱导及金融深化理论的阐述,分析了金融创新与深化对影子银行产生及发展的推动作用;其次,通过对网络银行资本、知识资本理论的探讨,分析了虚拟资本在当前影子银行中的应用;最后,通过对金融脆弱性与金融体系的内在脆弱性、公共利益与公共强制、金融约束、博弈论及金融监管套利理论进行分析,明确了现有监管所面临的理论问题,并奠定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及思路。第四,创新性地从资产规模角度出发,将其边界确定为六个方面;又根据监管力度的不同将其划分为四个重点防控类别,增强了界定结果的全面性及规范性,避免了监管边界确立的模糊性。这是通过对影子银行的业务功能、监管强度及载体特征的探索分析,重新对影子银行的内涵进行了界定。第五,通过对影子银行资金流动、信用中介过程及运行机制的图谱绘制,明确了其运行机理及风险传导模式。首先,通过绘制不同资金主体的资金流动图谱,探究了资金及风险流动的来源及去向;其次,借助图示分析了信用中介过程、交易及融资类的运作机理,掌握了该体系的信用链条结构、业务经营模式与内部运行机制;最后,论述了其作用于实体经济、信用创造、货币政策的影响作用,并借助IS-LM曲线重点讨论了对货币政策的影响机理。同时,从会计账户、投资者的从众心理与货币传导机制等角度出发,进一步明确了风险传导过程的成因。第六,利用影子银行从1978年发展至今的相关数据,重点研究了影子银行的产生条件、发展历程、影响因素及问题成因,得出了富有学术价值的创新性理论成果。首先,通过对2003至2016年社会融资缺口变化,1996至2010年的居民金融资产分布情况与金融监管缺位现象的分析,明确了影子银行的产生条件;其次,阐明了发展各个时期内规模情况、业务模式、监管主体及监管措施,该体系的演变路径;再次,探究了在该体系发展期间内,传统银行、宏观调控及货币政策、居民储蓄贷款、实体经济及区域经济金融的变化情况,以此概括了它的主要特征及影响因素;最后,重点论述了广义影子银行及银行资产规模、社会融资规模、影子银行负债方的风险来源等方面的变化情况,并从宏观及微观角度剖析了现存问题及其成因。第七,从理论和方法创新的视角,利用现有法律法规、MPA考核体系及博弈模型,重点探究了政府监管面临的问题及成因。文章系统性分析了当前影子银行监管机制的构成,分类论述了传统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准金融机构及其他金融中介的监管制度及其面临的实际问题,重点探究了宏观审慎评估体系、信息披露指标在传统银行监管中的应用,并借助博弈论中的捕鹿模型证实了交叉经营性影子银行监管的无效。第八,系统研究了欧美及其他国家影子银行监管制度的变迁历程,汲取了各国在金融危机后的失败教训与监管体制改革的先进经验。首先,分析了金融危机前各国法律法规、监管制度及效力的情况,明确了各国爆发金融危机的失败原因;其次,阐述了欧美国家中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及俄罗斯的监管变迁,阐明了它们的监管改革主要立足于减少金融市场摩擦、降低系统性风险产生概率、构建可使金融市场内博弈各方达到共赢的监管体制;再次,分析了其他国家中南非、日本、巴西、印度及沙特的监管演变,明确了它们的改革主要立足于防范系统性风险、加强审慎监管、提高内部协调性与保障消费者权益。最后,结合以上经验和教训,联系我国监管实际,从改进货币政策,规避双重多头监管模式,重视市场约束作用与实行分类监管方式等角度,对完善我国监管体制提出了政策建议。第九,在“以促代管”的监管导向下,借助回归模型与宏微观监管措施,重点阐述了针对影子银行监管制度构建的创新设计。一方面,明确了监管及保护对象,并细化了监管目标;另一方面,利用面板数据回归模型重点探究了该体系与传统银行业务间的风险溢出效应,并以此得出传统银行强化资本流动监管的具体建议。此外,在以促代管的监管导向下,提出了合理推进金融创新、完善宏微观审慎监管、优化监管工具及指标、协同引导影子银行健康发展等构想及设计。最后,基于国际及国内的宏观环境及政策导向,归纳总结了现有概况与未来发展的主要前景。提出未来需将强化监管效力、防范系统性风险、合理引导该体系发挥信贷市场优势作为工作的侧重点。同时,需借助社会各界协同推进全方位多层次的改革方式,在“以促代管”的监管导向下,多层面地完善影子银行的监管体制。

陈欢云[3](2017)在《乌克兰危机的演变及其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研究乌克兰危机的演变及其影响。时间为2013年11月至2017年2月,将分析乌克兰危机的四个阶段:乌克兰危机的初始阶段、热点转移阶段、乌克兰内战的爆发阶段和乌克兰内战的相持调解阶段。该研究探讨了乌克兰危机的全过程和美欧与俄罗斯的对峙与博弈实况。研究对象为乌克兰危机的演变进程和乌克兰危机时的大国博弈。本论文立足于现实主义,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采用编年史方法、归纳法和国际政治经济学方法进行分析和论证。本论文从和平调解和大国博弈的角度分析乌克兰危机的演变及其影响。乌克兰广场革命是美国中央情报局主导的一场颜色革命。乌克兰危机的导火索是乌克兰政府暂停与欧盟签署联系国协定,内部原因是乌克兰国家治理的失败,外部原因是俄美争夺地缘政治目标和地缘经济目标的一场博弈。欧盟是美国拉入制裁俄罗斯的一个手段。第一阶段的争斗以乌克兰政变,临时政府上台,美欧胜出而结束。第二阶段争斗以克里米亚脱乌入俄,俄罗斯成功收回克里米亚,俄罗斯胜出而告终。第三阶段争斗导致乌克兰内战爆发,美国支持乌克兰临时政府反恐,俄罗斯支持亲俄武装。这阶段国际社会进行了两次调解,但因为缺乏信任的基础,日内瓦协议未得到履行,欧安组织路线图计划落空。第四阶段为危机的持续与调解阶段。波罗申科总统想以速战速决的方式结束乌克兰内战,争取驾驭乌克兰内战的主动权,俄罗斯以人道主义救援为由,暗中协助乌克兰东部民间武装反攻,进而将乌克兰逼入和谈阶段。波罗申科和平计划和第一次明斯克协议虽然以失败告终,但促进了乌克兰危机向和平迈进。第二次明斯克协议的实施步履艰难,但停止了全面的武装冲突,在一些环节上取得了进展。美欧将取消对俄制裁与明斯克协议的全面履行挂钩。俄罗斯予以反对,坚持其只是明斯克协议的担保方。美欧对俄罗斯进行制裁,对乌克兰进行了大规模的援助,北约对俄罗斯采取遏制战略,俄罗斯采取发展核武器作为应对方式。北约在遏制俄罗斯的同时,同俄保持对话,重启俄罗斯-北约理事会会议。美国拉欧盟制裁俄罗斯,欧盟与俄罗斯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欧盟内部呼吁解除对俄制裁。俄罗斯战略东移,加强与中国、亚太国家、上合组织和金砖国家的合作,乌克兰危机对美国的经济影响不大,但牵制了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实施。乌克兰全面倒向西方。俄罗斯以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为代价,以和平或战争的方式事实上收回了克里米亚和乌东部地区,在北约东扩的背景下为俄罗斯赢得战略缓冲地带。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4](2013)在《国际货币金融每日综述》文中提出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5](2013)在《国际货币金融每日综述》文中认为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6](2013)在《国际货币金融每日综述》文中指出

姜默竹[7](2013)在《利益集团与美国汇率政策调整》文中提出作为开放条件下的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汇率政策原本是国际经济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但这些研究未能考虑到政治因素的重要性,因而存在着严重缺陷。事实上,汇率政策本质上是一种收入再分配政策:一方面,它在国内不同利益集团之间产生“收入再分配”效应。面对利益格局的变化,“赢家”和“输家”会动员其经济和政治资源,以寻求对决策当局的汇率政策施加影响,直至达到新的利益平衡。另一方面,一国特别是大国的汇率政策会产生重要的“外溢效果”,从而在国内外不同利益集团之间产生“收入再分配”效应。与之相关的“赢家”和“输家”也会为谋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做出努力。可见,汇率政策既是一个经济问题,又是一个政治问题;不仅是一个政治经济学问题,更是一个国际政治经济学问题。依循这一思路,本文从利益集团的角度,运用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逻辑分析与历史分析相结合、整体分析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研究布雷顿森林体系以来的美国汇率政策调整,考察的对象包括美国汇率政策的决策机制及特征、美国汇率政策制定与调整中所涉及的利益集团、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利益集团与美国汇率政策的调整、后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利益集团行为与美国汇率政策的调整、利益集团的活动与美国对华汇率外交。本文的根本目的旨在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思考美国汇率政策的决策机制、决策过程的政治经济特征及政策调整的逻辑;第二,思考美国的货币政治和汇率外交;第三,思考美国汇率政策的外溢效果及外围国家的应对策略。除“导论”外,论文共分为6章。第1章“美国汇率政策的决策机制及特征”,首先利用政治学理论中的结构—功能论和系统论的方法,用“初始条件”、“政策输入”、“政策决策”、“政策输出”、“政治体制”、“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六要素,刻画出政府政策制定与决策过程的一般框架。在此基础上,从制度化程度和分权化程度两个方面将美国政治体制的性质简洁地概括为“依托制度代理关系的权力共享”。论文随后给出了美国汇率政策决策过程的政治经济特征:作为立法机构的国会对政府的汇率政策拥有监督权;作为行政机构的财政部与作为独立部门的美联储之间的非对称合作是美国汇率政策决策的最重要的组织动力;作为美国政治经济生活的重要构成,国内多元化经济利益集团对政府汇率政策的影响力正日益凸显;美国政府也面临着来自外国政府和私人经济利益集团的逐渐增长的外部约束。最后,本章总结了美国汇率政策调整的逻辑:首先,作为立法机构的国会选择逼迫(或压迫)财政部和美联储调整汇率政策的时机,主要取决于国会议员所面临的来自国内外不同类型利益集团的压力大小。其次,汇率政策的决策者采取的是一种“双层博弈”策略,即要兼顾到国内和国外两个层次的利益诉求,既不能忽视国内利益集团的诉求,又要考虑国外利益集团的态度。再次,利益集团是否有意愿、有能力推进决策者的汇率政策调整,以及在多大程度上促成该调整朝向其所期望的方向和目标,是多种因素的函数。第2章“美国汇率政策制定与调整中的利益集团”,首先回顾了前人对利益集团的理解,并据此给出自己的定义:由对共同利益有着明确认知和诉求的成员所组成的,并以增进其成员的共同利益为动机或目的的组织或实体。随后,论文梳理了利益集团理论的演进脉络。在此基础上,论文分析了与美国汇率政策密切相关的利益集团及其汇率政策偏好,并就利益集团围绕汇率政策存在的集体行动困境展开分析。最后,运用翔实的数据分析了利益集团赖以影响美国政府汇率政策的资源和策略。第3章“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利益集团与美国汇率政策调整”,首先考察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初创期内“沉默的”美国利益集团,指出这一“沉默”现象源于五个方面的原因:国际货币政策领域的专业性;国际货币政策决策场所的隔绝性;政府舆论宣传的导向性;集体行动的困境;美国经济的相对封闭性。其次,论文考察了1963-1968年间国内外不同利益集团围绕美国的利息平衡税(IET)、自愿对外信贷限制计划(VFCR)、对外直接投资计划(FDIP)所开展的利益集团政治。最后,分析了1968-1973年间国内外利益集团的行为与尼克松治下的美国汇率政策调整。第4章“后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利益集团与美国汇率政策”,首先考察了第一轮强势美元政策给美国国内相关利益集团带来的强烈冲击,以及这些利益集团为此展开的密集游说。随后,研究了第二轮强势美元政策推行期间美国国内利益集团的集体“失声”现象。此外,论文分析了美国金融部门利益集团在后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对美国汇率政策的“悄然影响”。最后,对外国利益集团在美国汇率政策调整中的作为和作用进行了探讨。第5章“利益集团与美国对华汇率外交”,首先,回顾了美国对华汇率外交的缘起:人民币低估论和汇率操纵指控;其次,考察了美国对华汇率外交中所涉及的私人经济利益集团,分别分析了保护性经济利益集团的结盟游说和美国反保护经济利益集团——“院外援华集团”的联合抵制行动;再次,研究了中国政府回应美国汇率外交的态度、策略以及对美国政府施压的影响;最后,通过对比美元本位制下中日两国在应对美国汇率外交压力方面的能力强弱,揭示了美国对华汇率外交的短板。第6章“结论与前瞻”,简要总结了论文前面各章的主要结论,并就今后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金素[8](2013)在《中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政策搭配研究》文中提出自2007年初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到2008年演变为国际金融危机,危机的深层影响从美国金融业蔓延至各国实体经济,对此,各国纷纷出台一系列政策搭配抵御危机的进一步扩散,令人欣喜的是时至今日,世界主要经济体的政策搭配发挥效应,危机的深度危害逐步消除,世界经济出现了阶段性复苏,但是由于各国经济复苏呈现出不均衡态势,加之欧债危机、美国“财政悬崖”及全球通胀等风险存在,使世界经济复苏之势显得疲软且充满变数。基于这样的研究背景,在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的情况下,以中美两国为例,比较研究两个大国在这场危机中使用的政策搭配方案并检验政策搭配效应,以进一步分析美国政策搭配中的经验与教训,探讨中国宏观经济政策搭配中行之有效的改善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本文从与国际金融危机相关的概念地界定出发,通过回顾当代国际金融危机从爆发到危害再到各国出台政策后的逐步复苏的全过程,并仔细梳理了有关宏观经济政策搭配的概念和理论体系,为本文的后续深入分析和论证奠定全面的理论研究基础。全文的主要研究分为美国和中国两条主线,既有并行区域也有交错对比,首先对美国应对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政策搭配的动机进行了分析,在增加就业、稳定物价、推动经济复苏和维持霸主地位等强烈的政策动机驱动下,美国政府、联储和财政部出台了一系列包括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在内的政策工具,并在保持美国完全自由浮动的汇率制度不变的基础上,搭配使用各政策以应对危机。其次,按照完全相同的研究逻辑,本文梳理了中国应对当代国际金融危机的事实,出于保持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和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等动机的驱动,中国也迅速出台了涉及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内的大量政策工具,在人民币汇率政策基本保持稳定的条件下,有效搭配各政策以应对危机。在完成了理论上探究中美应对当代国际金融危机的政策搭配事实基础上,本文紧接着对政策搭配效应进行了实证检验,通过构建因素增强型向量自回归模型(FAVAR)分别对中、美两国应对当代国际金融危机的政策搭配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美国的政策搭配组合中对经济复苏和就业率提高贡献最大的是货币政策,其次是汇率政策,而财政政策效果并不明显;相对而言,中国的实证结果几乎相反,在应对危机的政策搭配效应中,第一,代表汇率政策的公因子无法提取,第二,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均对拉动经济复苏存在滞后效应,第三,在拉动经济复苏效应中财政政策贡献较大,货币政策效果较为微弱。相应的实证检验结果引发对现实的思考才是所做研究的目的所在,出于这样的考虑,本文紧接美国实证检验结果进一步分析和归纳出其应对当代国际金融危机政策搭配中值得借鉴的经验和发人深省的教训;并对比美国的经验与教训,本文紧接着中国的实证检验结果之后仔细剖析了中国应对危机政策搭配中存在的问题,使后文可以有的放矢地提出解决之道。行文至最后时,在综合考虑中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政策搭配的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结果基础上,通过构建包括内部金融“防火墙”和外部金融“防护网”在内的中国的金融危机防御体系来应对危机。具体包含核心的基础条件的建设、政策搭配的改革和国际政策搭配的协调与合作三个部分,以寻求在世界经济保持稳步、健康增长的良好国际环境下实现中国的经济结构转型,并能够真正发挥各类宏观经济政策搭配调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作用。

周仪[9](2012)在《广场协议后日本中央银行金融政策》文中研究指明1985年广场协议以来,日本经济在内外环境的影响下,经历了由泡沫膨胀到崩溃、再通过改革寻求恢复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金融制度改革以及中央银行即日本银行的政策操作对实体经济产生了什么作用和影响?其经验教训如何?是本文要探讨的基本问题。本文采用实证考察的方法,运用货币银行学、国际协调论、群体行为心理学、社会行动论等相关理论分析工具,系统阐述了1985年至2006年日本中央银行的金融政策及其制度改革。根据这一时期日本经济及金融政策的变化,正文的四章重点考察了中央银行促生泡沫经济的低利率政策、导致泡沫经济破溃的高利率政策、救市护企的“最后贷款人”作用、制度变革期的零利率及量化宽松政策。通过对广场协议后日本银行金融政策的详尽剖析,可以得出结论性看法是:其一,泡沫经济的膨胀与崩溃,皆与金融政策直接相关,中央银行在利率调控的时机和力度把握上明显存在问题。其二,以国家权力为背景,中央银行在整顿金融秩序、解决不良贷款问题上发挥了“最后贷款人”作用。其三,与同一时期财政政策相对照,面对经济发展长期低迷的状况,中央银行选择了通货稳定的政策目标,从而保证了金融秩序的稳定,恢复了面临危机的金融信用。其四,以“金融大爆炸”改革为分界线,改革终结了战后以来“护送船队”式金融管理体制,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增强。此外,通过我们的考察,国内外学者、政府与执政党经常提出基于各种目的的政策建议,有些是日本银行难以接受的,为此常常产生各种争论。一般而言,这种争论是必不可缺的,也有益于经济理论的发展。但通过媒体的推波助澜,肆意渲染以及带有偏见的报道,则往往形成对日本银行的舆论压力。那么中央银行应该恪守的底线是什么?或者说是那些建议是可以接受的,那些建议是绝对不能接受的。通过本文的实证研究得出的答案是,人为地引起通货膨胀及近邻贫困化政策是绝对不能接受的。由于个别史料的不完备,对民间经济人及学界对经济形势判断,可能会出现以偏概全现象。由于笔者的学识不足,对问题的深度及广度上的把握上深感力不从心。有待于在今后的研究中加以解决。

中国人民银行国际司课题组,谢多[10](2011)在《“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及其危机应对能力”研究(五)——央行资产负债表扩张政策的可持续性及退出策略》文中研究说明从2009年初起,随着危机逐步见底及全球经济企稳迹象日益明显,各界对以主要央行在危机期间大规模非常规货币政策可能造成的影响及其可持续性等问题的担忧加剧,非常规货币政策的退出问题开始提上议程。本部分从分析判断主要央行非常规货币政策的可持续性着手,集中探讨了目前国际社会最为关心的非常规政策退出问题的一般原则和美联储、欧央

二、美财长表示今后几年赤字将大幅下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美财长表示今后几年赤字将大幅下降(论文提纲范文)

(1)美国智库影响美国对华贸易的机制研究(1990-2016)(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二、相关概念和研究对象的界定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假设与创新之处
五、研究方法与结构安排
六、研究难点与研究重点 第一章 美国智库概述
第一节 美国智库的概况
    一、美国智库的起源
    二、美国智库的发展
第二节 美国智库兴盛的特殊原因
    一、独特的政治土壤
    二、开放的政治体制
    三、发达的基金会支持
    四、独立的运作机制
第三节 美国智库的政治主张倾向
    一、美国智库的传统政治倾向
    二、美国智库学者的对华政策倾向
第四节 小结 第二章 美国智库在美国对外贸易决策中的功能与影响途径分析
第一节 美国智库在美国对外贸易决策中的功能分析
    一、提出政策建议
    二、进行政策教育
    三、充当交流平台
    四、提供专业人才
第二节 美国智库影响美国对外贸易决策的途径
    一、担任政府官员
    二、为总统候选人出谋划策
    三、参加国会听证并与议员密切沟通
    四、通过出版物和互联网发布研究成果
    五、借助媒体影响公众舆论
    六、举办社会活动和培训项目
第三节 小结 第三章 美国智库对华贸易研究影响中美贸易关系的理论研究
第一节 基于双重认知评估理论的美国智库对华贸易研究成果分析
    一、基于身份认知与塑造的中美贸易关系分析
    二、双重认知评估理论分析美国智库对华贸易研究机制
    三、影响美国智库对华贸易研究的错误知觉因素
第二节 美国智库对华贸易研究的变与不变
    一、美国智库对华贸易研究的可变性
    二、美国智库对华贸易研究的不变性
第三节 制约美国智库对华贸易研究影响力的外部因素
    一、与美国对华大战略的一致程度
    二、与美国总统治国理念的一致程度
    三、与美国强势利益集团的一致程度
    四、与美国主流公众舆论的一致程度
第四节 美国智库对华贸易研究对中美贸易关系的影响
    一、中美贸易关系的参与主体及其互动
    二、美国智库对华贸易研究影响中美贸易关系的机理
第五节 小结 第四章 美国智库在对华最惠国待遇问题决策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第一节 对华最惠国待遇问题的由来
    一、美国对华最惠国待遇问题的背景
    二、美国对华最惠国待遇问题的产生
第二节 美国智库在对华最惠国待遇之争中的作用机制
    一、美国智库关于对华最惠国待遇的研究
    二、美国智库影响对华最惠国待遇之争的作用机制分析
第三节 美国智库影响对华永久性正常贸易关系的作用机制研究
    一、美国智库关于对华永久性正常贸易关系的研究
    二、美国智库影响对华永久性正常贸易关系立法的机制分析
第四节 关于对华最惠国待遇的美国智库研究成果统计分析
    一、相关研究成果的汇总
    二、汇总结果的统计分析
第五节 小结 第五章 美国智库在中美贸易摩擦问题决策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第一节 美国智库在对华贸易逆差问题决策中的影响分析
    一、美国对华巨额贸易逆差的产生及其原因
    二、美国智库关于对华贸易逆差的研究及其影响
第二节 美国智库对人民币汇率问题相关决策的影响
    一、美国智库关于人民币汇率的研究
    二、美国智库对人民币汇率问题相关决策的影响机制分析
第三节 美国智库对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相关决策的影响
    一、美国智库关于知识产权保护的研究
    二、美国智库对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相关决策的影响机制分析
第四节 关于人民币汇率的美国智库研究成果统计分析
    一、相关研究成果的汇总
    二、汇总结果的统计分析
第五节 小结 第六章 美国智库在中美经济秩序博弈过程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第一节 美国智库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战略思考
    一、美国智库关于“一带一路”倡议的研究
    二、美国智库如何影响美国对“一带一路”的态度
第二节 美国智库对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战略思考
    一、美国智库关于亚投行的研究
    二、美国智库如何影响美国对亚投行的态度
第三节 关于“一带一路”倡议的美国智库研究成果统计分析
    一、相关研究成果的汇总
    二、汇总结果的统计分析
第四节 小结 第七章 研究假设的案例检验结果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第一节 研究假设的案例检验结果
    一、双重认知评估理论的案例检验结果
    二、研究假设和分假设的案例检验结果
第二节 启示一:建构动态平衡的中美贸易关系
    一、扩大国内消费市场
    二、优化出口商品结构
    三、增加对美商品进口
    四、开辟新兴出口市场
第三节 启示二:改善中美贸易关系中的中国形象
    一、塑造中国政府良好的国际形象
    二、扭转中国企业堪忧的国际形象
第四节 启示三:让美国智库学者更加了解和理解中国
    一、加强中美两国智库之间的“二轨外交”
    二、关注和支持美国智库的当代中国问题研究
第五节 小结 结语
一、研究成果的国际政治经济学解析
二、研究成果的现实参考价值
三、研究缺憾及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2)中国影子银行发展及其监管制度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国际背景
        1.1.2 国内背景
    1.2 选题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4 研究框架与方法
        1.4.1 研究框架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与不足
        1.5.1 主要创新点
        1.5.2 本文的不足之处
第2章 中国影子银行发展及监管的主要理论基础
    2.1 金融创新与金融深化理论
        2.1.1 金融中介创新理论
        2.1.2 约束诱导理论
        2.1.3 金融深化理论
    2.2 虚拟资本理论
        2.2.1 网络银行资本
        2.2.2 知识资本
    2.3 影子银行监管的相关理论
        2.3.1 金融脆弱性与金融体系的内在脆弱性理论
        2.3.2 公共利益与公共强制理论
        2.3.3 金融约束理论
        2.3.4 金融监管套利理论
        2.3.5 博弈论
    2.4 主要理论与本文的内在相关性
第3章 中国影子银行的运行机制及风险传导分析
    3.1 影子银行的概念界定
        3.1.1 影子银行的内涵
        3.1.2 影子银行的边界
        3.1.3 影子银行的性质
        3.1.4 影子银行的功能
    3.2 影子银行的资金流动与工具
        3.2.1 传统银行的资金流动
        3.2.2 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资金流动
        3.2.3 准金融机构与其他金融中介的资金流动
        3.2.4 影子银行的主要工具
    3.3 影子银行的运行机制
        3.3.1 影子银行的信用中介过程
        3.3.2 交易类影子银行的运作机制
        3.3.3 融资类影子银行的运作机制
    3.4 影子银行的风险传导机制
        3.4.1 影子银行对实体经济的风险累积效应
        3.4.2 影子银行信用创造的宏观效应
        3.4.3 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的冲击---基于IS-LM曲线模型的分析
        3.4.4 影子银行的风险传导
第4章 中国影子银行发展现状、问题及成因分析
    4.1 中国影子银行的产生条件及发展历程
        4.1.1 中国影子银行的产生条件
        4.1.2 中国影子银行的发展历程
    4.2 中国影子银行发展的主要特征及影响因素
        4.2.1 中国影子银行发展的主要特征
        4.2.2 中国影子银行发展的影响因素
    4.3 中国影子银行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4.3.1 中国影子银行发展存在的问题
        4.3.2 中国影子银行存在问题的成因
第5章 中国影子银行政府监管及困境
    5.1 中国影子银行风险监管的运行机制
        5.1.1 影子银行风险的监管及处罚问责机制
        5.1.2 影子银行风险的协调机制
        5.1.3 影子银行风险的信息披露机制
    5.2 中国影子银行风险监管的措施及工具
        5.2.1 针对传统银行的监管措施及工具
        5.2.2 针对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监管措施及工具
        5.2.3 针对准银行金融机构与非银行中介的监管措施及工具
    5.3 中国影子银行政府监管困境
        5.3.1 交叉经营性影子银行监管无效
        5.3.2 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业务违规难察
        5.3.3 准金融机构的监管框架尚未形成
第6章 国外影子银行监管制度借鉴与启示
    6.1 欧美国家影子银行监管制度
        6.1.1 美国
        6.1.2 英国
        6.1.3 法国
        6.1.4 德国
        6.1.5 俄罗斯
    6.2 其他国家影子银行监管制度
        6.2.1 巴西
        6.2.2 沙特
        6.2.3 印度
        6.2.4 南非
        6.2.5 日本
        6.2.6 韩国
    6.3 国外影子银行监管体制建设的经验教训
        6.3.1 货币政策调节方式的改进
        6.3.2 双重多头监管弊端的规避
        6.3.3 市场约束与政府监管的作用并重
        6.3.4 实施全面监管、分类管制的监管方式
        6.3.5 金融危机下国外监管体制建设的教训启示
第7章 中国影子银行监管制度的创新构想与设计
    7.1 确立监管目标及保护对象
        7.1.1 金融体系监管
        7.1.2 金融机构监管
        7.1.3 消费者利益保护
        7.1.4 金融市场稳定维护
    7.2 构建影子银行监管制度新框架的设计
        7.2.1 政府健全法律法规
        7.2.2 监管部门改革监管体制
        7.2.3 金融机构加强微观管制
        7.2.4 协同引导影子银行健康发展
        7.2.5 合理引导具体业务规范发展
        7.2.6 鼓励合理的金融创新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后记

(3)乌克兰危机的演变及其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摘要
序言
    一、研究对象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基本内容和结构
    四、具体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
第一章 乌克兰危机的初始阶段:乌克兰政变
    第一节 乌克兰政变的演变过程
    第二节 乌克兰政变的原因分析
    第三节 乌克兰政变时的大国博弈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乌克兰危机的热点转移阶段:克里米亚事件
    第一节 克里米亚事件的演变过程
    第二节 克里米亚事件的原因分析
    第三节 克里米亚入俄过程中的俄美博弈
    第四节 克里米亚事件美俄博弈的特点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乌克兰内战的爆发阶段:乌克兰东南部动乱事件
    第一节 乌克兰东南部动乱的演变过程
    第二节 乌克兰东南部动乱及难以平息的原因
    第三节 乌克兰东南部动乱事件背后的大国博弈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乌克兰内战的相持和调解阶段:步履艰难的和平进程
    第一节 乌克兰内战相持与调解阶段的演变过程
    第二节 三次和平计划或和平协议的签署与落实
    第三节 乌克兰危机相持调解阶段的大国博弈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乌克兰危机所造成的影响
    第一节 乌克兰危机对乌克兰的影响
    第二节 乌克兰危机对俄罗斯的影响
    第三节 乌克兰危机对欧盟的影响
    第四节 乌克兰危机对美国的影响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中文参考文献
    俄文参考文献
    电子资源及主要媒体网站
附录一 波罗申科和平计划
附录二 普京的和平调解计划
附录三 履行明斯克协议的综合性措施
附录四 支持乌克兰调解进程的宣言

(4)国际货币金融每日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美国经济金融
    (1) 美财长:10月17日前必须提高债务上限
    (2) 奥巴马支持外交解决伊核问题新努力
    (3) “QE未变”或遭泄露巨量交易与决议同时触发
欧洲经济金融
    (1) 从默克尔大胜看德国政党的兴与衰
    (2) 法国2014年加税30亿欧元或拖累经济复苏
    (3) IMF呼吁欧元区成立中央预算局
日本经济金融
    (1) 第三条道路是日本唯一战略选择
    (2) 日本经济增长战略执行方针出炉拟放宽签证条件
中国经济金融
    (1) 麦嘉华:中国经济增速可能只有4%!
    (2) 上海自贸区内分行或取消存贷比与存款准备金率限制
    (3) 中国经济应“去杠杆化+强资本化”
    (4) 楼市调控现收紧信号年内会有相应动作
全球五大央行观察
    (1) 美联储Lockhart:10月FOMC会议也没有理由缩减QE
    (2) 欧央行官员淡化短期内开展新宽松预期
    (3) 英国央行副行长:不能无限提供刺激但也不急于解除
    (4) 日本央行行长:日本延续宽松
    (5) 中国央行:临近季末料央行将加大资金投放力度
人民币国际化态势
    (1) 潘英丽:国家利益与全球责任兼容的人民币国际化
    (2) 余永定:人民币国际化应谨慎稳妥推进

(7)利益集团与美国汇率政策调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1. 选题立意
    2. 文献综述
    3. 研究方法
    4. 结构安排
    5. 创新与不足
第1章 美国汇率政策的决策机制及特征
    1.1 决策过程:一般框架分析
    1.2 美国政治体制的性质
    1.3 美国汇率政策决策过程的政治经济特征
        1.3.1 立法机构:国会的汇率监督权力
        1.3.2 行政机构和独立部门:财政部与美联储的非对称合作
        1.3.3 国内多元化经济利益集团:日益凸显的政策影响力
        1.3.4 外国政府和私人经济利益集团:增长中的外部约束
    1.4 美国汇率政策的调整逻辑
    1.5 结论
第2章 美国汇率政策制定与调整中的利益集团
    2.1 利益集团:概念及理论
        2.1.1 利益集团的概念
        2.1.2 利益集团理论
    2.2 相关利益集团及其汇率政策偏好
        2.2.1 工商业
        2.2.2 劳工
        2.2.3 农业
        2.2.4 金融部门
        2.2.5 外国政府和私人经济利益集团
    2.3 利益集团的集体行动困境
    2.4 利益集团影响美国汇率政策的资源和策略
        2.4.1 利益集团影响美国汇率政策的资源
        2.4.2 利益集团影响美国汇率政策的策略
    2.5 结论
第3章 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利益集团与美国汇率政策调整
    3.1 体系初创期内“沉默的”美国利益集团
    3.2 美国的资本管制计划与利益集团政治
        3.2.1 美国的资本管制计划
        3.2.2 资本管制计划实施中的利益集团政治
    3.3 利益集团行为与尼克松治下的美国汇率政策
        3.3.1 国内利益集团行为与资本管制计划的放松
        3.3.2 外国利益集团行为与尼克松政府汇率政策的重大调整
    3.4 结论
第4章 后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利益集团与美国汇率政策
    4.1 第一轮强势美元政策与美国利益集团的政治能动主义
        4.1.1 第一轮强势美元政策的推出与影响
        4.1.2 国内利益集团的政治能动主义
    4.2 第二轮强势美元政策与美国利益集团的“集体失声”
    4.3 美国金融利益集团的“悄然影响”
        4.3.1 共生关系与金融部门利益集团的“悄然影响”
        4.3.2 美元汇率走势与金融部门利益集团的“悄然影响”
    4.4 美国汇率政策调整中的外国利益集团
        4.4.1 施压美国汇率政策阶段(20 世纪 70 年代)
        4.4.2 被动回应美国要求阶段(20 世纪 80 年代)
        4.4.3 东亚新兴工业化经济体接连受压与日欧积极配合美国强势美元政策阶段(20 世纪 90 年代)
    4.5 结论
第5章 利益集团与美国对华汇率外交
    5.1 问题的缘起:人民币低估论和汇率操纵指控
    5.2 美国对华汇率外交中的私人经济利益集团
        5.2.1 保护性经济利益集团的结盟游说
        5.2.2 反保护经济利益集团的联合抵制
    5.3 中国政府的回应与微妙的美国对华汇率外交
    5.4 美国对华汇率外交的短板
        5.4.1 美国不具备塑造与控制美中安全结构的能力
        5.4.2 美国欠缺控制美中生产—贸易结构的足够能力
        5.4.3 美国欠缺控制美中金融结构的足够能力
    5.5 结论
第6章 结论与前瞻
    6.1 主要结论
    6.2 待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8)中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政策搭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的主题和意义
    二、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三、相关概念的界定与辨析
    四、国内外文献综述
    五、论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六、可能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 理论分析框架
    第一节 当代国际金融危机概述
        一、危机的爆发
        二、危机的危害
        三、政策搭配应对之后的阶段性复苏
    第二节 政策搭配的主要内涵
        一、宏观经济政策搭配的目标
        二、可供搭配的政策工具
        三、中美政策搭配侧重的不同
    第三节 政策搭配的理论体系
        一、丁伯根原则
        二、蒙代尔“不可能三角”
        三、克鲁格曼“永恒的三角”
        四、IS-LM模型的政策运用
        五、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开放条件下的IS-LM-BP模型)
        六、粘性价格汇率模型:多恩布什汇率超调模型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美国应对当代国际金融危机的政策搭配分析
    第一节 美国应对当代国际金融危机的政策搭配动机
        一、增加就业水平
        二、推动国内经济复苏
        三、稳定物价水平
        四、维持“金融霸主”地位
    第二节 美国应对当代国际金融危机的政策搭配工具
        一、当代国际金融危机应对过程的总体回顾
        二、美国应对当代国际金融危机的货币政策
        三、美国应对当代国际金融危机的财政政策
        四、实施金融援助计划
    第三节 美国应对当代国际金融危机的政策搭配操作
        一、货币政策工具之间的搭配
        二、财政政策工具之间的搭配
        三、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之间的搭配
        四、国内外政策之间的搭配
        五、短期应急性政策与长期变革性政策之间的搭配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应对当代国际金融危机的政策搭配分析
    第一节 中国应对当代国际金融危机的政策搭配动机
        一、中国宏观调控政策目标体系的特点
        二、中国应对当代国际金融危机的政策动机
    第二节 中国应对当代国际金融危机的政策搭配工具
        一、中国应对当代国际金融危机的货币政策
        二、中国应对当代国际金融危机的财政政策
        三、积极参与国际金融危机的应对合作
    第三节 中国应对当代国际金融危机的政策搭配操作
        一、货币政策工具之间的搭配
        二、财政政策工具之间的搭配
        三、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之间的搭配
        四、常规货币政策工具与推进金融领域改革之间的搭配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美应对危机政策搭配效应的实证检验
    第一节 理论模型的构建
        一、FAVAR模型
        (一) 步骤一:因子分析模型
        (二) 步骤二:向量自回归模型
        二、理论模型的经济学内涵
    第二节 美国应对当代国际金融危机的政策搭配效应分析
        一、样本指标说明与描述
        二、实证结果与分析
        三、对实证结果的进一步说明
        四、美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政策搭配的经验与教训[143]
    第三节 中国应对当代国际金融危机的政策搭配效应分析
        一、样本指标说明与描述
        二、实证结果与分析
        三、对实证结果的进一步说明
        四、中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政策搭配中存在的问题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对策
    第一节 基本结论
        一、一般性结论
        二、中美两国的比较结论
    第二节 主要对策
        一、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政策搭配的条件改善
        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政策搭配改革
        三、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国际政策搭配的协调与合作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A 中、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政策搭配举措大事记
附录B 美国各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
附录C 中国各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
后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9)广场协议后日本中央银行金融政策(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要旨
Abstract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与评价
    第三节 研究框架及主要内容
    第四节 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泡沫经济膨胀时期的金融政策
    第一节 国际协调降息
        1.1.1 “广场协议”的压力
        1.1.2 基准利率的不断下调
        1.1.3 长期推行低利率政策的效果
    第二节 抑制经济过热的加息
        1.2.1 国际上利率政策的新动向
        1.2.2 社会各界的经济形势判断
        1.2.3 基准利率的急剧上调
        1.2.4 基准利率上调的效果
    第三节 泡沫经济时期日本银行的“窗口指导”
        1.3.1 日本式“窗口指导”
        1.3.2 广场协议后的“窗口指导”政策
    小结
第二章 泡沫经济崩溃后的金融政策
    第一节 泡沫经济崩溃后的降息救市
        2.1.1 泡沫经济崩溃后的经济波动
        2.1.2 基准利率的下调
        2.1.3 低利率政策的效果
    第二节 日本银行审慎监管政策——最后贷款人职能
        2.2.1 日本银行实行最后贷款人的法律依据
        2.2.2 “日银特融”的实施
        2.2.3 对日本银行实施最后贷款人职能的评价
    第三节 中央银行地位和职能的强化
        2.3.1 《日本银行法》修订前中央银行地位和职能的缺憾
        2.3.2 “日本版金融大爆炸”与《日本银行法》的修订
        2.3.3 中央银行独立性的增强
    小结
第三章 零利率政策时期的金融政策
    第一节 现代中央银行理论中金融政策工具的效能
        3.1.1 法定准备金存款与短期金融市场
        3.1.2 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操作
        3.1.3 利率政策的作用和目标
    第二节 零利率政策的实践
        3.2.1 政策出台前的经济形势判断
        3.2.2 零利率政策的实施
        3.2.3 零利率货币政策的解除
        3.2.4 零利率金融政策的评价
    第三节 零利率时期的相关金融政策
        3.3.1 围绕日元汇率管理的论战
        3.3.2 日本银行应对“计算机 2000 年问题”的态度
    小结
第四章 “量化宽松”时期的金融政策操作
    第一节 量化宽松的相关金融理论
        4.1.1 实际利率与流动性陷阱
        4.1.2 对克鲁格曼理论的批判
        4.1.3 时间轴政策的理论
    第二节 量化宽松政策的推行
        4.2.1 政策出台前的经济形势判断
        4.2.2 量化宽松政策的实施
        4.2.3 量化宽松政策的解除
        4.2.4 量化宽松政策的效果
    第三节 中央银行对股票市场的干预
        4.3.1 “9.11 事件”前后日本股市的变动
        4.3.2 日本中央银行的股票购入操作
        4.3.3 股票购入政策对实体经济的影响
    小结
终章
    第一节 金融政策利率政策的得失
    第二节 最后贷款人的作用
    第三节 通货膨胀时期日本银行金融政策的目标
    第四节 “日本版金融大爆炸”式改革与日本银行的独立性
参考文献
后记
简历

四、美财长表示今后几年赤字将大幅下降(论文参考文献)

  • [1]美国智库影响美国对华贸易的机制研究(1990-2016)[D]. 王璐.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8(11)
  • [2]中国影子银行发展及其监管制度创新研究[D]. 陈洪波. 吉林大学, 2017(03)
  • [3]乌克兰危机的演变及其影响[D]. 陈欢云.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7(07)
  • [4]国际货币金融每日综述[A].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 2013年国际货币金融每日综述, 2013
  • [5]国际货币金融每日综述[A].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 2013年国际货币金融每日综述, 2013
  • [6]国际货币金融每日综述[A].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 2013年国际货币金融每日综述, 2013
  • [7]利益集团与美国汇率政策调整[D]. 姜默竹. 吉林大学, 2013(08)
  • [8]中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政策搭配研究[D]. 金素. 南京大学, 2013(05)
  • [9]广场协议后日本中央银行金融政策[D]. 周仪. 南开大学, 2012(07)
  • [10]“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及其危机应对能力”研究(五)——央行资产负债表扩张政策的可持续性及退出策略[J]. 中国人民银行国际司课题组,谢多. 金融发展评论, 2011(01)

标签:;  ;  ;  ;  ;  

美国财长称未来几年赤字将大幅下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