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全国地方年鉴编纂质量评价名单江苏省获奖年鉴

第三届全国地方年鉴编纂质量评价名单江苏省获奖年鉴

一、第三届全国地方年鉴编纂质量评奖 江苏省获奖年鉴一览表(论文文献综述)

张宇泓[1](2020)在《从原生到自觉:舟山渔民画创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舟山渔民画诞生自20世纪80年代,正值中国农民画发展的第三阶段。舟山渔民画的创作者是没有经过任何专业基础训练的业余绘画爱好者,与其他农民画创作一样,他们经过辅导老师组织和培训后,逐渐开始绘画创作。文章将从渔民画作品分析、渔民画创作辅导老师、渔民画创作者研究入手;以艺术创作基本规律为指导,对渔民画创作发展历程、创作动因、创作过程、创作成果进行分析总结,旨在揭示渔民画创作如何从原生走向自觉;意在阐明渔民画创作的规律性与独特性,并总结渔民画创作给予的启示。具体研究分为七个部分组成:第一章,提出研究问题,说明研究意义,综述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现状,说明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第二章,利用相关历史文献和第一手调研资料,分析渔民画创作辅导老师及渔民画创作者基本情况;客观呈现渔民画的出现及发展历程,研究时间限定为1983年至2015年。第三章,渔民画创作启蒙阶段研究。以对渔民画创作辅导老师的访谈为主要资料获取手段,整理与总结渔民画创作辅导理念、辅导方法、实践步骤。第四章,渔民画创作初始阶段研究。以渔民画创作原生创造力的内在驱动因素为研究内容。阐述创作灵感背后的海洋生命意识驱动力、创作题材产生背后的泛渔文化影响力、创作审美追求背后的海岛审美风尚影响力。第五章,渔民画创作探索阶段研究。研究渔民画创作绘画语言的图像来源、绘画语言的组织和学习方法,绘画语言形成后呈现的观念及特点。第六章,渔民画创作深入阶段研究。研究渔民画自觉创作形成的特征及原因。第七章,总结从原生到自觉:渔民画创作研究带来的启示。全文梳理了舟山渔民画发生、发展历程。客观呈现渔民画创作从原生状态到自觉创作的形成过程,分析了影响渔民画自觉创作形成的因素:“海洋情结”是创作主体发挥原生创造力的主导因素;辅导老师的辅导是渔民画创作走向自觉的关键因素;政府为渔民画创作活动的展开提供平台;渔民画作品的传播是渔民画主体坚持创作的主要外部动机。渔民画创作的研究充分体现了从创作主体意识出发的创作实践所富有的强大生命力,绘画语言也是基于此而逐渐彰显个人风格。突破了农民画“程式化”创作思维模式和“稚拙”审美价值的思考格局。本研究带来的启示:创作精神植根于生命意识,绘画语言成长于多元融合。

高宏[2](2020)在《省级旅游志编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志广泛编纂,积累了丰富的编纂理论和经验,本文以省级旅游志为研究对象,从编纂的角度考察了旅游志编修源流、背景和体例,对旅游志的内容、特点、价值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在对旅游志内容梳理的基础上回顾了当代旅游的发展变迁。当代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历经四个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当代旅游业白手起家,在“文化大革命”中遭遇挫折但徘徊前行,拨乱反正之后,在改革开放之初,旅游业开始崭露头角,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被国家确定为支柱产业。为适应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国家不断调整管理体制,扩大对外开放,扩大旅游的空间和地域。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居民收入增加,旅游出行人数和旅游消费大幅度增长,旅游在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中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旅游业资料的收集和汇编,总结旅游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反映旅游发展的历史进程已经成为共识。在这样的背景下,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和部署下,各级政府开始编修旅游志。旅游类志书的编纂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地方志在起源和发展的过程中,旅游元素就是志书记述的一个重要方面。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旅游类专志开始产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志书也愈来愈丰富,出现了包括山志、水志、寺庙志、湖泊志、名胜志等诸多的旅游类志书,民国时期,名胜、古迹被纳入志书定例,逐步奠定了当代旅游志的基础。当代志书编纂过程中,旅游起初是作为部分区域志的篇章之一,随着旅游发展,逐步单独成志,并成为省级志书中一个重要的分志。首轮省级旅游志各地启动时间不一,发展极不平衡,纂修部门多,既有旅游部门,也有外事部门,还有外事部门和旅游部门联动修志。20世纪90年代后期,第二轮地方志编纂工作开始部署,省级旅游志的续修也开始启动,但由于首轮志书进展不一,故仅有7个省份完成第二轮省级旅游志的编纂。两轮省级旅游志编纂过程中呈现出工作体制的一致性、机构人员的趋同性、工作程序的相似性、志书编纂和旅游业发展不对称等特点。省级旅游志编纂中,根据各省旅游的实际情况和资料情况,按照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拟定的相关规定,对志书结构进行设计和规划。篇目主要采用篇(编)、章、节三级,涉及旅游资源、旅游者、旅游设施、旅游服务、经营与管理等篇章。两轮志书基本都采用了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以志为主,设序言、凡例、概述、卷目等,为全书之纲。省级旅游志的文体,在遵循传统和相关规定的基础上,根据旅游志记述内容的情况,尤其景区景点景色的记述,略微有些创新和变通。两轮志书相比较,体例结构既有继承,也有变革和发展。篇章数量有所损益;篇目分类由“静”到“动”,与时俱进,更加科学;体裁运用更加丰富和合理;文风更加精炼、简洁和实用。省级旅游志主要记述了旅游资源与开发、旅游线路与规划、旅游类型、旅游市场、旅游服务施设、旅游管理等事象。在这些记述的内容中,展现了当代旅游业的发展和变迁:旅游活动类型更加丰富、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后起勃发、消遣性旅游幅度增大、自费旅游和自助旅游增加;旅游的时空极大拓展,客源地和目的地全球化,旅游时间更加灵活;旅游业的属性从外事接待逐步向经营接待型转变,最终形成旅游产业;旅游管理更加规范化和制度化,机构进一步健全,法律法规逐步完善;旅游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都得到极大的改善;旅游功能也更加多元。省级旅游志在多方面都具有价值,不仅是记录区域旅游发展的载体,也是经济和文化史料的重要来源;在旅游开发中,是旅游宣传的重要工具和信息来源,旅游规划与开发的重要参考,旅游商品开发的重要借鉴。对于旅游文化研究、旅游史研究、区域经济史研究意义重大。省级旅游志编纂成果丰硕,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在编纂组织时,存在组织机构的临设与调整、修志人员的不稳定性、内容不断调整和变化、编纂工作持续周期长等问题;在体例编排方面,篇目分类不够科学、篇目设置存在太“全”和太“简”等现象;在内容记述方面,存在遗漏、失真、地图运用不足、关联性不够等问题;在理论运用方面,对方志学理论和旅游学理论有待进一步融汇贯通。针对省级旅游志编纂中存在的问题,有待从资料收集、篇目设置、内容建构和理论创新四个方面进行着手,提高志书的编纂质量。在资料收集方面,加强微观资料、口述史料、网络资料和旧方志资料收集;在篇目的设置时,注意行业分工实际和发展、篇目标题客观简洁、篇目设置注意整体性和逻辑性;在内容建构上,凸显地域特色、彰显时代变化、突出专业性;在理论方面加强创新,尤其是加强对省级旅游志的续修理论的研究、正确处理旅游志和其他志之间的关系,力争早日构建形成旅游方志学。

陈勐[3](2018)在《南京近代商业建筑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南京是中国近代时期着名的政治型城市和消费型城市,针对南京近代商业建筑史的研究对于全面反映近代南京社会、城市、建筑的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史料研究为主、史论分析为辅,基于西风东渐、建筑类型发展以及商业区的改造与变迁等视点,系统的呈现南京近代商业建筑的现代化历程,包括:整体梳理、考证南京近代商业建筑发展的历史脉络,基于社会史、政治史等视角剖析南京近代商业建筑现代化发展的动因,关于南京近代商业建筑空间形式发展演绎的理论性分析与探讨等。本文分为六章,第一章为背景,基于文献和图像史料讨论近代以前特别是明清南京的商业区布局与商业建筑类型。第二章至第五章基于时间线索展开南京近代商业建筑发展史的研究,分为晚清及民国初年(1860年代至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至1937年)、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底至1945年)以及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还都”南京时期(1945至1949年)。文章基于商业设施的现代化视角,讨论各时期内政府当局的商业区计划、商业设施建设以及商人阶层自主经营的商业建筑,并总结各时期商业建筑现代化发展的特征和原因。第六章为总结性章节,基于建筑类型演变的视角探讨以市房、街市、大型商场、百货公司为代表的南京近代商业建筑的空间形式特征,试图总结商业建筑发展的一般规律,并进而分析其背后的建筑技术、营建法规及形式理想等方面的原因。本文以年代和历史事件为纵向线索梳理建筑史实,论从史出、总结规律,以建筑类型的分类为横向线索讨论空间形式的演绎,是将建筑历史研究与社会变革视野相衔接的一种探索。

黄勇军[4](2018)在《纸上的光影:中国影视小说研究(1920-2010)》文中研究表明在中国现当代影视文学史上,影视小说作为一种独特的创作现象,是一种客观存在。它既为我国影视剧的创作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也为影视文学增添了新的题材内容和新的创作样式;它既是影视艺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现当代文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然而,长期以来影视小说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很少有研究者总结其创作成就,关注其在影视史和文学史上的地位与价值,梳理其发展演变脉络,探讨其创作规律。因此,开展对影视小说这一文学现象的研究,对于梳理中国现当代影视文学发展的历史过程,再现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完整面貌;对于拓展影视史的研究范围,总结影视创作的历史经验与教训,启迪和促进当前影视文学艺术的发展,都具有重要价值与意义。电影小说是电影和小说两种艺术形式相结合的产物,具有文学与电影的双重属性,既是电影文学的重要样式,也是小说艺术的全新品类。电视小说是对电视剧或电视剧本进行文字改编和再度创作而形成的小说,它的创作模式、文体形态、本质属性等都与电影小说相似。影视小说则是为了言说的便利而对电影小说和电视小说的一种约定俗成的简称。鉴定是否为影视小说应坚持两大基本准则:一是在创作依据上必须是根据电影/电视剧本或影像文本进行的改编与再创作,二是在创作时间上必须是在影视作品拍摄过程中或摄制完成之后。只有如此才能正本清源,廓清影视小说认知上存在的误区,为维护影视小说文体形态的纯正性与独立性打下坚实基础。中国现代电影小说的生成与发展和中国现代电影以及现代小说的生成与发展紧密相连。1910年代初以周瘦鹃等为代表根据外国电影改编的“影戏小说”为我国早期电影小说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发和借鉴。而根据中国本土电影改编的电影小说的早期形态电影本事以及“影戏小说”则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才开始出现。1930年代以后电影小说成为“文学新品种”并得到文学界的承认,1940年代中后期电影小说更进一步成熟并开启发展的第一个高潮。解放后电影小说进入了缓慢的发展阶段,“十七年”电影小说在多重挤压下犹如戴着沉重枷锁的“舞者”在特殊的政治、文化、艺术形成的“辉煌”与“惨淡”的“舞台”上艰难“起舞”曲折前行。新时期电影小说则出现了缓慢而艰难的复苏,但并未形成规模化、系统化的创作局面。1990年代以后又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影像文本的电影和纸质文本的文学二者双向“合谋”的共同诱导与塑造下,这一时期的电影小说呈现出了全新的、别样的风格与特色,并推动电影小说出现了第二次发展高潮。由于我国电视剧发展的相对落后导致电视小说的诞生比电影小说晚近七十年,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才蹒跚来迟。电视小说经历了1980年代的短暂沉寂后在九十年代迅速崛起,并由1990年代及以前的创作者文体意识懵懂、艺术水准粗陋、市场接受程度低下而逐渐走向21世纪以后的文体创作自觉、运作模式娴熟、优秀佳作叠现的成熟与繁荣阶段。电视小说以及电影小说也在新世纪逐渐取代影视文学剧本成为影视文学的“最重要类型”。在厘清电影小说与电视小说演化历程总结其发展规律并由此建立影视小说系统的生长谱系基础之上,从文体的角度深入影视小说内部探讨其文体建构的策略及其特色可以发现,影视小说既广泛借鉴了影像叙事的技巧,又充分发挥小说艺术的优长,将影像性与文学性有机结合,也因此成为影视对文学影响最为典型的代表,成为影视与文学联姻产生的“宁馨儿”。影视小说是蕴含影视基因最为丰沛、受到影视影响最为深刻、借鉴影视艺术形式最为多样、运用其相关技法最为成熟的小说文本形态。其中,被誉为“电影的灵魂”的蒙太奇作为电影最基本的镜头语言对影视小说产生的作用与影响也最为广泛和深远。此外,影视小说借鉴影视的空间结构形式和影像视听技巧,以时空的有意错落、重置、交叉、破碎等打破情节的逻辑性与连续性,以多重空间的叠合、并置、交错等摒弃传统单一的时间线性叙事模式,凸显共时性与现时性的“空间化”叙事效果,表现出明显有别于传统小说的艺术技巧与审美特征,成为现代小说空间化的“最突出的代表”,也是影视小说有别于其他小说所具有的独异性和规定性之一。文学活动本质上是一种传播活动,从影视小说的外部生态场域来考察影视小说的生成与运作情况可以发现,以出版社为主体的传播媒介对影视小说的生成与发展有着枢纽性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影响和作用。特别是1990年代以来,作为生产精神产品能动主体的出版社的一系列体制机制改革为影视小说的繁荣既提供了重要保障又激发了不竭动力。同时,在影视小说生成链上的三大相关主体——作为影视剧生产制作主体的投资出品方、作为影视小说创作主体的改编创作者以及作为物化载体媒介主体的图书出版社中,改编创作者作为关键主体直接决定影视小说的艺术水准与市场价值,影视投资制作方则以其广泛的市场影响和强劲的资金实力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三者在遵循影视剧生产规律、小说创作规律、图书出版规律“三大规律”基础上多方联动,互融共生,以各自强大的内生动力充分调动各方资源要素参与影视小说的创作生产与营销运作,推动影视小说在新世纪迅速发展并走向全面勃兴。

裴海[5](2017)在《“非遗”视角下苏州玉雕的发展现状与传承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上个世纪末以来,苏州玉雕逐渐从仿制古玉的既有程式中摆脱出来,广大从业人员不断提炼传统玉文化中的优良基因,并与时代的艺术审美观与价值观相结合,在有限的玉料上追求高雅的立意与深邃的内涵,如今的苏州玉雕充满生机与活力,令全国玉雕同行瞩目。苏州玉雕以其独领风骚的技艺在中国玉雕界的享有较高地位,是存在于自然与社会中的多方面因素共同相生相克的结果,一代代的玉雕艺人演绎着苏州玉雕文化的传承与流变,构建着独特的玉雕风格。中国的玉文化历史悠久且绵延不断,可以说世界上没有任何国家像中国这样广泛的使用玉,并将其上升到一种文化的高度,玉文化渗透到中国人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对国人的思想意识、文化素养以及生活习惯均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苏州玉雕"在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苏州玉雕极具地域特色和历史影响力,开始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但对苏州玉雕的研究与保护及其开发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如:研究不够系统、市场竞争存在盲目性、模仿抄袭严重、过于追究经济利益等。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并达到各方利益的均衡是当前苏州玉雕传承、发展及非遗保护中最为紧迫的课题,也是本文所要讨论和解决的核心问题。本文选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州玉雕"作为研究对象,苏州玉雕传承久远、地域特色鲜明,是中国传统工艺中的典型代表,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本文以苏州玉雕的发展现状与非遗传承为研究对象,对苏州玉雕历史传承和苏州玉雕行业的形成原因进行探讨;然后实地调研考察听取玉雕从业人员、传承人与专家学者的真实声音,对制作工艺和传承现状进行深入研究、分析整理并通过实地考察、走访收集第一手的资料,提出苏州玉雕传承与保护的新思路。在为传承与保护苏州玉雕制作技艺提出对策的同时也为其它地区类似手工技艺的保护与研究提供一个新的切实可行的参考案例。

章军杰[6](2014)在《多元文化格局下婺剧传承与发展研究》文中提出婺剧是浙江省第二大地方性剧种,现覆盖金华、衢州两市及杭州、丽水两市所属部分县市,具有至少四百余年的历史。于2008年6月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是金衢一带及其周边地区历史积淀的艺术形态,也是这一地域群体寻找身份认同和归属的文化介质。但在全球化、现代化、城镇化的多重变奏下,婺剧赖以传承与发展的社会环境、经济基础和文化土壤等发生了深刻变化。在文化多样性、地方文化认同、文化遗产保护等多重意识倡导下,婺剧也成为构筑其流布空间文化生态的重要内容。多元文化格局是对婺剧传承与发展内部逻辑的真实表达,也是对婺剧传承与发展时代语境的客观描述,它跨越了婺剧本体与外部因子的作用边界,贯穿于婺剧承续的历史、现实与未来,呈现为一个立体的、多层次的复杂体系。具体而言,它既可用于指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线性框架,也可用于指称全球文化与地域文化的空间结构;既可用于指称婺剧演艺与其他娱乐的交叉关系,也可用于指称婺剧内部不同声腔之间的交互共生,等等。在多元文化格局视野下,本文借助田野调查、个案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从历史演变、现状考察、文化透视等方面入手,从调研中做出判断、从参与中得出结论,就关涉婺剧传承与发展的若干问题进行探讨。本文共分六部分:绪论部分对研究对象及相关情况进行了交待。第一章以文献汇编与史志资料为中心,通过对婺剧起源与演进的历史考察,剖析婺剧发展变迁的地理生态和文化空间,探讨婺剧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走向与基本脉络,对婺剧的起源与演进做一较为系统和深入的考察分析,同时也为婺剧传承与发展提供历史依据和经验参考。婺剧之所以为婺剧,乃因其特殊的历史条件和文化生态所致,其传承与发展不可脱离于原有的社会生态。外来声腔的本地化与本地声腔的综合化是婺剧形成与发展的初始形态,合班演出的发展历程则大体反映了婺剧演进的历史脉络。婺剧作为一种地方剧种,它或许永远也不会突破狭小的地域空间,成为一种广泛意义上的大众艺术,但这种地域性也正是婺剧最具根植性的文化魅力。着眼于本土化的婺剧叙事,或有一更好的婺剧传承与发展。第二章以实地考察和调研分析为中心,通过对婺剧传承载体的总体分析和对浙江婺剧团和金华青年婺剧团的个案研究,探讨婺剧传承与发展的现实表现与发展动态,对婺剧现状进行较为系统的全面考察。金华辖区内20000余场/年的婺剧团演出量等相关讯息,凸显了婺剧异于其他濒危剧种的发展优势。但婺剧现场观众群体的老龄化、低学历等问题,又潜藏了婺剧传承与发展的重大危机。同时,两个剧团“国营”与“民营”的不同身份标识,“演员”与“员工”的不同管理体制,以及路头戏与剧本戏的不同演出形式,在业内外形成了“专业剧团”与“职业剧团”的不同评价。可以说,浙江婺剧团占据了婺剧传承与发展的绝对优势资源,也被公认为代表了婺剧业界的最高水准。但它日常可供上演的剧目总数不及金华青年婺剧团的一半,在与民营剧团的市场竞争中也相对处于弱势。国营剧团与民营剧团的优劣比较,贯穿于两个剧团的分析对比之中。第三章考察了婺剧具有较强稳定性的文化特性和具有相对变动性的价值意义,梳理了婺剧传承与发展的复杂现实语境,剖析了多元语境交织下婺剧传承与发展的时代困惑,从多维视角勾勒婺剧传承的社会生态与发展空间。婺剧作为金衢一带及其周边地区的地方性剧种和集大传统、小传统于一体的多声腔剧种,它具有粗犷强烈、固守传统、多元汇聚的微观特征。这些特质内嵌于婺剧的文化内涵与历史积淀之中,外显于婺剧表演、婺剧音乐、婺剧唱腔等各个面向,构成了婺剧赖以称之为“婺剧”的强力支撑。婺剧价值的动态变迁具有一定的承继性和变异性,呈现为从娱乐价值到经济意义和从教化价值到文化意义的延续性转变。在全球与本土、传统与现代、城市与乡村等时空界限的碰撞交织下,婺剧面临基于地域文化认同的价值重构,实现由“传统婺剧”向“现代婺剧”的身份转换,以及婺剧活动由乡村向城镇的重心转换。同时,婺剧民间艺术与非遗项目的双重性质,形成了婺剧具体实践中艺术维度与非遗向度的对立关系,造成了政府与社会对婺剧传承与发展角色定位的模糊化,凸显了公共事业与婺剧产业的矛盾关系。这些问题弥散于婺剧传承与发展的各个方面,贯穿于婺剧传承与发展的全过程。第四章梳理了近十年婺剧发展相关政策及对策建议,从中发现关涉婺剧传承与发展的焦点问题和难点问题,为婺剧传承与发展的未来实践提供参考和启迪。余论部分则是对全文的总结和进一步思考。

刘小华[7](2014)在《改革开放以来湖南高等教育发展研究(1978-) ——基于若干重要问题的探析》文中研究指明教育关乎国民素质的高下,决定国家各项事业的兴衰及生命个体的全面发展,任何怀有希望的民族,都必须重视教育发展。作为教育顶级阶段的高等教育,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论文选取湖南省为个案研究对象,该省位于中国内陆腹地,湖湘文化源远流长,可视为中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典型代表。本文试图运用历史文献法、调查访谈法、图表统计法等多种研究方法,从历史学、政治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多学科角度,深层次解读湖南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生态,为探析改革开放以来湖南高等教育的历史演进作必要的铺垫;在此基础上,探讨湖南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湖湘文化、社会流动的内在关联;将改革开放前、后的湖南高等教育进行纵向比较;将湖南高等教育与邻近的湖北、江西两省的高等教育进行横向比较,从而凝炼出湖南高等教育发展的个性特征;评析湖南高等教育的绩效,总结其历史经验,展望其未来发展,以期在全球化背景下为条件类似的其他省区的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政策借鉴。论文分为绪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绪论部分包括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研究时限及相关概念界定、研究现状述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论文创新与不足之处。该部分重点在于介绍相关研究现状并对其进行客观评论。正文分为七章。第一章主要论述了改革开放以来湖南高等教育的历史演进。首先,论文从历史根基、社会氛围、人才压力及政策保障等四个层面阐述湖南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生态;在此背景下,详细考察湖南高等教育的历史演进。遵循共和国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论文将湖南高等教育发展分为拨乱反正(1978—1984)、探索改革(1985—1991)、深化改革(1992—1998)及“弯道超车”(1999至今)等四个历史阶段。第二章主要探讨湖南高校的办学定位问题。文章以办学定位为视角,论述了湖南大学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抽样选取湖南18所本科院校的发展规划文本,探析湖南高校办学定位中存在的问题;在详细剖析存在问题的前提下,探寻湖南高校办学定位的路径选择。第三章探究了湖南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与湖湘文化的双向互动。研究得出:湖南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有着极强的正相关性;长沙“堕落街”与“岳麓山大学科技园”是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密切关联的典型案例;湖南高等教育与湖湘文化之间交互耦合,共生共存。第四章主要探究高等教育与社会流动的关联。论文首先介绍社会流动的相关理论。接着,论文从宏观角度研究,指出:在“精英”时代,高等教育是实现社会向上流动的最佳途径,在“大众化”时期,高等教育实现向上流动的功能大为减弱。最后,文章以湖南理工学院三个时期的毕业生就业为例,微观剖析高等教育与社会流动之关联。第五章探析了湖南高等教育公平问题。文章介绍了公平及高等教育公平的理论;从高等教育的起点、过程和结果三方面对湖南高等教育的不公进行现状考察;在此基础上,探讨湖南高等教育公平之路径。第六章主要运用比较分析法,从教育属性、人才培养、战略地位、管理体制、发展模式及投资方式等方面纵向比较改革开放前、后的湖南高等教育;进而将其与邻近的湖北、江西两省的高等教育进行横向比较;以此为基础,凝练出湖南高等教育发展的个性特征。第七章论述了改革开放以来湖南高等教育的绩效问题。首先,论文从宏观层面解析了湖南高等教育所获得的辉煌业绩;接着,以吉首大学为例,从微观层面探析湖南高等教育所取得的绩效;最后,对湖南高校所取得的骄人成绩进行一番客观评价。结语部分主要总结湖南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经验与教训,强调指出:高等教育不能成为政府机构的附属物;高校办学要科学定位;高等教育要稳步发展、“本土化”发展;并探讨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湖南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向。

焦玉鹏[8](2014)在《八十年代文学期刊变迁特征及动因分析》文中提出本论文试图对八十年代(1978——1989)的文学期刊变迁做一实证性的研究,论文以统计数据和出版史料为言说根据,深入挖掘研究对象内部机制,动态地考察文学期刊变迁的以下方面:起点与阶段;内容与特征;原因与结果;根本动力等。努力突破文学史研究所建立的“话语陷阱”,回归期刊史本身的历史现实,对八十年代文学期刊变迁特征及其发展动因做出微观、具体的描述和解析。第一章对本文选题背景、研究现状及其相关概念和研究方法等作出交代。第二章主要宏观考察八十年代文学期刊发展变迁的历史背景和文学期刊生产体制的重建过程及表现特征。第三章以中央级和省级文学期刊为研究对象,描述八十年代文学期刊的变局。在论文表述方式上倾向于“史论”,即意在兼顾历史性描述与理论性分析的结合。如在本章第一、三节,理论梳理中央级期刊和省级文学期刊在八十年代的发展过程,二、四两节分别考察《人民文学》刊发作品数量和省级文学期刊发行量情况,借助出版统计数据,来进一步实证描述期刊变迁状况。第四章,自认为是本文的着力发挥点。现有的文学期刊类群研究,大都忽视了这部分在期刊史上真实存在,而在文学史上并没有获得话语权力的地市级文学期刊和通俗文学期刊出版事实。本文立足于出版本位的研究视角,认为通俗文学期刊出版热是八十年代文学期刊发展变迁的重要特征之一。将其划分为地市级文学期刊通俗化和通俗文学期刊兴起两种情况,并对其发展状况做了实证分析。第五章内容旨在探析八十年代文学期刊发展变迁的动因。文学期刊作为特定时代文学思想的传播媒介,在其发展过程中与社会经济制度结构和文化传播语境密不可分,可以说,八十年代的文学期刊发展变迁是诸多矛盾合力作用的结果,并非是单一要素变化所致。在论文最后的结论部分,本文初步认定,八十年代的文学期刊变迁与该时代社会历史环境密不可分。从期刊自身的发展逻辑来看,地市级文学期刊和通俗文学期刊崛起,直接促成了文学期刊出版体制改革进程和政策力度;文学期刊变迁的根源是文学在特定时代社会影响力盛衰变化;其中直接原因是由文学期刊的市场化改革和大众文化兴起的社会现实所引发。

廖运建[9](2013)在《坚持科学发展,变化变革,为新疆地方志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而奋斗——在纪念自治区新编地方志3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文中指出隆重纪念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编地方志工作开展30周年,总结30年来新疆地方志工作取得的成绩、经验和好的做法,展望新疆地方志事业的未来,这对于进一步深化对地方志工作的认识,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巩固好、发展好新疆地方志事业,全面推进全区第二轮修志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30年新疆地方志工作回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我国编纂社会主义新方志的号角。1983年4月,自治区党委和自治区人民政府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修志

李金全[10](2010)在《民初交通部研究(1912-1916)》文中提出1906年11月6日,清政府批准成立邮传部,管理铁路、轮船、电政、邮政交通四政。使中国历史上出现了第一个正式统一管理全国交通的专职中央行政部门。然而它的成立是对我国交通发展形势的被动因应,严重滞后于需要,致使邮传部在四政管理上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邮传部的所作所为虽然对交通事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最终却因推行铁路国有落得个末代王朝殉葬品的可悲结局。民国以后,交通部取代邮传部,在吸取清末邮传部管理经验及教训的基础之上,继续承担着建设和发展交通、邮电事业的重任。不断修正和完善交通部部门官制和各项法规章程,借鉴西方经验,、结合中国传统的管理体制,统一规划和调整各级交通行政的结构布局,进一步完善交通管理机构,加强了对交通事业的领导、管理和监督。同时交通部积极争取与政府其他部门的合作及支持,采取种种发展交通四政的举措,在铁路、航运、邮政、电政事业的发展,促进交通事业近代化方面有着不凡表现,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产生很大的影响。此外交通部还设立和支持了数目繁多的各种研究会、铁路协会等临时机关和社会团体,充分发挥了中央交通行政机构在新式交通事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其所推行的干路国有政策、借债筑路及官营政策一方面极大地推动了民初交通四政的近代化乃至近代中国社会的变迁。另一方面则也存在很多问题,对其应作具体分析、给予实事求是的评价,这对于我们发展今天的交通事业,解决我们交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二、第三届全国地方年鉴编纂质量评奖 江苏省获奖年鉴一览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第三届全国地方年鉴编纂质量评奖 江苏省获奖年鉴一览表(论文提纲范文)

(1)从原生到自觉:舟山渔民画创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问题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问题
    二、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农民画研究现状
        (二)渔民画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及框架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三)写作框架
第二章 舟山渔民画发展面貌
    一、舟山群岛地理文化概述
    二、舟山渔民画出现的历史契机与发展历程
        (一)舟山渔民画出现的历史契机
        (二)舟山渔民画的发展历程
    三、舟山渔民画的辅导群体与创作主体
        (一)辅导老师基本情况
        (二)创作者基本情况
    小结
第三章 渔民画创作启蒙:渔民画创作的辅导
    一、辅导理念
        (一)突破农民画创作的思维
        (二)尊重创作者的原生创作力
        (三)尊重绘画语言的原生表达
    二、辅导方法
        (一)打开创作者的内心
        (二)找“闪光点”
        (三)具体问题具体解决
        (四)画外之话
    三、辅导绘画创作的一般步骤
    小结
第四章 渔民画创作初始:原生创作意识的唤醒
    一、海洋生命意识萌发下的创作灵感
        (一)生之艰难下的命运思考
        (二)生之困惑下的敬畏未知
        (三)生之奋斗下的现实拼搏
        (四)生之追求下的生活理想
    二、泛渔文化影响下的创作题材
        (一)渔业生产
        (二)渔民日常
        (三)渔民命运
        (四)鱼类生物
        (五)海岛渔民
    三、海岛审美风尚陶染下的创作审美追求
        (一)壮
        (二)鲜
        (三)游
        (四)信
    小结
第五章 渔民画创作探索:绘画语言的形成
    一、绘画图像的来源
        (一)海洋生物
        (二)人物
        (三)自然景观
        (四)渔业生产资料
        (五)建筑
        (六)祭祀
        (七)节庆、民俗
    二、绘画图像的组织
        (一)原生表达
        (二)融合再造
        (三)重复强化
    三、绘画形式语言的特点及表现
        (一)光与影观念及表现
        (二)空间观念及表现
        (三)形体造型及表现
        (四)色彩语言及表现
    小结
第六章 渔民画创作深入:自觉创作的形成
    一、自觉创作形成的标志
        (一)深层创作动机逐渐占据主导
        (二)创作主体与创作客体协调统一
        (三)创作表现手段的自觉选用
        (四)创作探索意识的不断加强
    二、自觉创作的个案呈现
        (一)定海区渔民画作者徐重芳
        (二)普陀区渔民画作者郑红飞
        (三)岱山县渔民画作者俞世祥
        (四)嵊泗县渔民画作者马绍洪
    三、自觉创作形成的影响因素
        (一)影响渔民画自觉创作形成的内部因素
        (二)影响渔民画自觉创作形成的外部因素
    小结
第七章 从原生到自觉:舟山渔民画创作研究给予的启示
    一、创作精神根植于生命意识
    二、绘画语言生成于多元融合
    小结
结论
附录一 舟山渔民画大事记
附录二 舟山渔民画代表画家资料统计表
附录三 渔民画作品插图索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2)省级旅游志编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选题的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概念界定
    五、研究架构
第一章 省级旅游志编纂背景
    第一节 当代旅游业快速发展
    第二节 旅游管理体制改革逐步深化
    第三节 居民收入与旅游消费增长
    小结
第二章 省级旅游志编纂概要
    第一节 旅游志编纂溯源
    第二节 首轮省级旅游志编纂
    第三节 第二轮省级旅游志编纂
    第四节 两轮省级旅游志编纂特点
    小结
第三章 省级旅游志体例安排
    第一节 省级旅游志结构设计
    第二节 省级旅游志的体裁
    第三节 省级旅游志的文体
    第四节 两轮省级旅游志体例比较
    小结
第四章 省级旅游志记述的事象
    第一节 旅游资源与开发
    第二节 旅游线路与规划
    第三节 旅游类型
    第四节 旅游市场
    第五节 旅游服务设施
    第六节 旅游管理
    小结
第五章 旅游志中旅游业的发展变迁
    第一节 旅游活动类型的变化
    第二节 旅游时空的拓展
    第三节 旅游业属性的变迁
    第四节 旅游管理规范化和法制化
    第五节 旅游设施的发展
    第六节 旅游功能多元化
    小结
第六章 省级旅游志的价值
    第一节 资料价值
    第二节 应用价值
    第三节 研究价值
    小结
第七章 省级旅游志编纂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组织工作问题
    第二节 体例编排问题
    第三节 内容记述问题
    第四节 理论应用问题
    小结
第八章 省级旅游志编纂优化建议
    第一节 资料收集
    第二节 篇目设置
    第三节 内容建构
    第四节 理论创新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一、古籍
    二、地方志
    三、资料汇编
    四、着述
    五、期刊论文
    六、硕博论文
后记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

(3)南京近代商业建筑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绪论
    0.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0.1.1 选题背景
        0.1.2 研究意义
        0.1.3 研究的创新性
    0.2 已有相关研究述要
    0.3 关于本文研究的一些说明
        0.3.1“南京近代”在本文中的含义
        0.3.2 相关概念解释
        0.3.3 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 近代以前南京的商业区布局与商业建筑
    1.1 南京城史地特征与商业区布局
        1.1.1 城市格局与商业区分布
        1.1.2 城南水系与商业街市布局
    1.2 商业街市与小型临街商业建筑:南京传统商业空间的两种原型
        1.2.1 传统商业街市
        1.2.2 小型临街商业建筑
    1.3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晚清及民国初年南京的商业街市与商业建筑(晚清~1927)
    2.1 概述:晚清至民国初年南京的商业区与商业街市
        2.1.1 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与商业区的变迁
        2.1.2 商业街市与小型临街商业建筑的发展特征
    2.2 下关开埠与商埠现代化
        2.2.1 下关地区的历史沿革与商业位势
        2.2.2 下关的商业街市与新商业建筑类型
        2.2.3 西风东渐的建筑形式:外廊样式
        2.2.4 小结
    2.3 清末新政与南洋劝业会
        2.3.1 南洋劝业会的背景
        2.3.2 南洋劝业会的缘起与筹备
        2.3.3 端方的现代化理想与劝业会场的布局与空间
        2.3.4 南洋劝业会的现代化空间体验
        2.3.5 聚珍赛奇:南洋劝业会的展品与陈赛
        2.3.6 南洋劝业会与南京城市改造及城市近代化
        2.3.7 小结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新商业区计划、旧城商业街区改造及商业设施建设(1927-1937)
    3.1 概述: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南京的商业概况及商业设施建设
        3.1.1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南京社会与商业概况
        3.1.2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城市商业街区及商业设施发展概况
    3.2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新商业区计划
        3.2.1 《首都计划》前的商业区计划
        3.2.2 《首都计划》关于商业区与商业设施的计划
        3.2.3 《首都计划》后关于工商业区的计划
    3.3 新商业区的开辟与旧城商业街道的改造
        3.3.1 新街口银行及商业区规划及建设
        3.3.2 旧城商业街道的改造
    3.4 国货运动与南京的现代化商业设施(1927 年~1937 年)
        3.4.1 国货运动的背景及其发展
        3.4.2 国货陈列馆:宣传国货的大本营
        3.4.3 国货公司:政府导向的国货事业
        3.4.4 中央商场:抗战前“南京唯一之大规模商场”(1934 年~1936 年)
    3.5 社会改良类商业设施:大型菜场的建设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日占时期南京商业设施的改造与建设(1937-1945)
    4.1 背景:日军对南京城市商业设施的破坏
    4.2 概述:日占时期南京城市商业概况与商业设施建设
        4.2.1 日占时期南京社会及商业概况
        4.2.2 日占时期南京的商业设施建设与发展概况
    4.3 日本人创办的商业设施
        4.3.1“日人街”的划定
        4.3.2 日本连锁型百货商店的出现
        4.3.3 日本商人的市房改造与建设
    4.4 当局的商业设施改造与建设
        4.4.1 1938至1940年间的菜场、市房与简易市场的改造与建设
        4.4.2 1940年以后的市房建设
    4.5 中国商人创办的集中型商业设施
        4.5.1 内街式集中型商业设施:商场
        4.5.2 简易的集中型商业设施:市场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抗日战争胜利后南京商业设施的发展(1945~1949)
    5.1 概述:抗日战争胜利后南京城市商业概况与商业设施
        5.1.1 抗日战争胜利后南京社会与商业概况
        5.1.2 抗日战争胜利后南京城市商业区及商业设施发展概况
    5.2 抗日战争胜利后南京商业街区的改良与建设
        5.2.1 既有商业区的改良计划
        5.2.2 市区的北拓:中山北路沿线建设
    5.3 国货运动与南京的现代化商业设施(1945 年~1949 年)
        5.3.1 国货运动的背景
        5.3.2 中央商场的改造与扩建(1945 年~1946 年)
        5.3.3 国货公司的复业与续办
        5.3.4 国货展览会的创办
    5.4 当局主办的大型商业设施
        5.4.1 下关热河路商场及菜场(1946 年~1947 年)
        5.4.2 八府塘菜场(1946 年~1947 年)
    5.5 商人创办的大型商场和市房
        5.5.1 商办的大型商业设施
        5.5.2 市房的营建与改造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南京近代商业建筑空间形式发展特征探析
    6.1 南京近代传统商业街市与小型临街商业建筑空间的现代化演绎
        6.1.1 传统商业街市的空间形式演绎及特征
        6.1.2 传统小型临街商业建筑的空间形式演绎及特征
    6.2 南京近代市房建筑的空间形式特征
        6.2.1 市房的建筑类型及其特征
        6.2.2 市房店面的商业元素
    6.3 南京近代大型商场建筑的空间形式特征
        6.3.1 大型商场的发展沿革
        6.3.2 大型商场的建筑空间形式探析
    6.4 南京近代商业建筑空间形式发展的原因探析
    6.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启示
    (一) 南京近代商业建筑发展的历史轨迹综述
    (二) 南京近代商业建筑的现代化发展特征
    (三) 认识和启示
    结语
致谢
主要参考文献
论文附录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4)纸上的光影:中国影视小说研究(1920-2010)(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一次偶然的必然“邂逅”
    二、拨云去雾:影视小说的界说与判定
    三、众声喧哗:影视小说研究的概况与述评
    四、探幽发微:影视小说研究的路径与价值
第一章 电影小说的生成演化流变
    第一节 曾经辉煌:电影小说的现代生成(1920-1949)
        一、源起与滥觞:从“电影本事”到“影戏小说”
        二、完善与成型:“文学新品种”的“开花结果”
        三、勃兴与衰落:从“迅速繁荣”到“戛然凋零”
    第二节 曲折前行:电影小说的缓慢发展(1949-1989)
        一、戴着枷锁的“舞者”:“十七年”电影小说
        二、渐次复苏的“星火”:“新时期”电影小说
    第三节 再度兴起:电影小说的走向繁荣(1990-2010)
        一、多重助推下的全新发展:九十年代电影小说
        二、多方联动下的成熟建构:新世纪的电影小说
第二章 电视小说的发展演绎历程
    第一节 艰难孕育:电视小说的多重束缚与孱弱生成(1958-1989)
        一、辗转反侧的难产:母体源头的先天缺失
        二、初生之后的沉寂:生态场域的强力消解
    第二节 多层建构:电视小说的不断探索与走向成熟(1990-1999)
        一、“掬精华”与“赋灵魂”:创作的初步实践
        二、“被背叛”与“卖狗肉”:遭遇的问题误区
        三、“有意识”与“转折点”:自觉的融通调适
    第三节 迈向纵深:电视小说的全面勃兴与初步繁荣(2000-2010)
        一、数量大幅增长:变得“更为流行了”
        二、佳作不断涌现: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三、题材内容丰富:影视与出版的“一种策略”
        四、畅销作品众多:成为“引人注目的文学事件”
第三章 影视小说文体的建构策略
    第一节 叙事蒙太奇:叙述的多元化实践
        一、交叉蒙太奇:多条线索的巧妙编织
        二、隐喻蒙太奇:多重意蕴的具象表达
        三、心理蒙太奇:多层幽曲的繁复呈现
    第二节 形式空间化:空间的影视化转轨
        一、视点与运动:叙述的空间化转换
        二、幻化与物化:意象的空间化交错
        三、共时与多重:结构的空间化并置
第四章 影视小说载体的媒介视野
    第一节 改革与转型:影视小说出版的机制准备
        一、地域分工改革:奠定影视小说勃兴之基础
        二、发行渠道改革:拓展影视小说勃兴之通衢
        三、内部体制改革:提供影视小说勃兴之动力
    第二节 周期与时效:影视小说出版的时间维度
        一、“后期的跟随”:先期试水与谋定后动
        二、“同开姊妹花”:联袂互动与无缝链接
        三、“风向标有变”:小说先行与影视后至
    第三节 品牌与策划:影视小说出版的营销策略
        一、品牌化战略:影视小说取得“决胜的关键”
        二、跨媒体营销:影视小说需“吆喝上几嗓子”
        三、全媒体出版:影视小说出版“重要的一环”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1920-1949年中国现代电影小说汇总一览表(部分)
    附录二:1949-2010年中国当代电影小说汇总一览表(部分)
    附录三:1980-2010年中国电视小说汇总一览表(部分)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5)“非遗”视角下苏州玉雕的发展现状与传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苏州玉雕的历史源流
    第一节 苏州玉雕的主要材料
    第二节 玉雕的起源及流派
    第三节 苏州玉雕的历史及特色
    第四节 苏州玉雕的"非遗"价值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苏州玉雕的发展状况
    第一节 国内玉器市场简析
    第二节 苏州玉器市场基本情况
    第三节 苏州玉雕行业协会
    第四节 苏州玉雕行业获奖概况与"苏作"品牌认定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苏州玉雕的传承现状与保护
    第一节 苏州玉雕的传承体制
    第二节 苏州玉雕非遗传承人的基本情况
    第三节 苏州玉雕非遗传承人的传承与创新
    第四节 苏州玉雕的保护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和田玉的基本分类
    附录二 苏州玉雕常用工具
    附录三 苏州玉雕的基本雕刻技法
    附录四 苏州玉雕基本造型的常见寓意
    附录五 政府信息公开答复告知书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多元文化格局下婺剧传承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图表目录
CONTENTS
List of ifgures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与选题缘起
    二、研究意义及文献综述
    三、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
    四、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五、多元文化格局释义
第一章 历史寻踪:婺剧起源与演进的初步考察
    第一节 婺剧起源的生态环境
        一、自然地理与行政沿革
        二、社会生态与文化空间
        三、早期演艺与演戏旧俗
    第二节 婺剧的形成与发展
        一、外来戏曲与本地声腔
        二、婺剧班社及相关问题
        三、从市场自为到政府管控
第二章 现实审视:婺剧发展现状的调研分析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婺剧发展述略
    第二节 婺剧发展现状的宏观考察
        一、婺剧传承载体的现实考量
        二、婺剧发展现状的调查分析
    第三节 基于两个剧团的个案分析
        一、国营与民营:两个剧团的身份标识
        二、演员与员工:两种不同的管理体制
        三、路头戏与剧本戏:两种不同的演出形式
第三章 文化透视:婺剧传承与发展的多元空间
    第一节 婺剧的文化特性与价值变迁
        一、婺剧特性的一般考察
        二、婺剧价值的动态阐释
    第二节 婺剧传承与发展的多维语境
        一、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认同
        二、现代化语境下的身份转换
        三、城镇化语境下的重心转移
    第三节 婺剧传承与发展的时代困惑
        一、艺术视野与非遗向度
        二、政府在场与公共空间
        三、公共事业与婺剧产业
第四章 未来走向:婺剧发展相关对策的梳理和考量
    第一节 近十年婺剧发展相关政策述评
        一、宏观政策
        二、微观政策
    第二节 近十年婺剧发展相关探讨述评
        一、文化价值和历史地位
        二、剧种特性与声腔特点
        三、剧团建设与体制改革
        四、剧目建设和人才培育
        五、产业运营与婺剧旅游
        六、观众培养和“进校园”
        七、县域婺剧文化品牌建设
        八、其他探讨
结语
    一、机遇与挑战
    二、自觉与自决
附件1:婺剧现场观众相关情况的调查问卷
附件2:2013年下半年兰溪市婺剧演出情况一览(不完全统计)
附件3:2013年下半年缙云县婺剧促进会七弟剧团演出情况一览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7)改革开放以来湖南高等教育发展研究(1978-) ——基于若干重要问题的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及其研究意义
    二、选题研究时限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三、研究现状及述评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与不足
第一章 改革开放以来湖南高等教育的历史演进
    第一节 湖南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生态
        一、根基:改革开放前湖南高教发展的历史概况
        二、氛围:“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社会生态的确立
        三、压力:改革开放初湖南人才缺乏的严峻事实
        四、保障:制定多方位推进高教发展的法律法规策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湖南高等教育的历史演进
        一、湖南高教的拨乱反正时期(1978—1984)
        二、湖南高教的探索改革时期(1985—1991)
        三、湖南高教的深化改革时期(1992—1998)
        四、湖南高教的“弯道超车”时期(1999—至今)
第二章 湖南高校办学定位探究——兼论特色人才之培养
    第一节 办学定位:湖南高校发展之“瓶颈”
        一、高等教育发展的问题丛生
        二、办学定位:湖南高等教育发展之“瓶颈”
    第二节 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
        一、办学定位:一种历史的动态系统
        二、典型案例:湖南大学的人才培养特色
    第三节 湖南高校办学定位中的问题表征——基于18所本科院校发展规划文本的分析
        一、发展规模上“求大、求全”
        二、发展目标上“求高、求综”
        三、学科发展上“大干、快上”
        四、专业设置上“模仿、趋同”
    第四节 湖南高校办学定位之路径选择
        一、基本要求:精准适中
        二、湖南高校办学定位之可行路径
第三章 湖南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湖湘文化互动探析
    第一节 湖南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之互动发展
        一、高等教育与经济增长的逻辑关联
        二、湖南高校资源地理分布的描述
        三、经济视域下湖南高校存在问题及其归因
        四、“两型社会”背景下高等教育发展之路径
    第二节 湖南高等教育与湖湘文化的交互耦合
        一、湖湘文化及其内涵
        二、湖湘文化与湖南高等教育的交互耦合
第四章 湖南高等教育与社会流动关系探究
    第一节 社会流动的相关理论阐释
        一、社会流动的概念
        二、社会流动的类型
        三、社会流动的功能
    第二节 高等教育与社会流动的宏观解析
        一、高等教育与社会流动的关系
        二、建国以来高等教育与社会流动关系的历史变迁
    第三节 湖南高等教育与社会流动的微观探析——以湖南理工学院(岳阳师专)为例
        一、确定调查对象的依据
        二、三个典型案例分析
第五章 湖南高等教育公平问题探析
    第一节 公平及高等教育公平的涵义
        一、公平的涵义
        二、高等教育公平的意蕴
    第二节 湖南高等教育不公平的现状考察
        一、高等教育不公平之表征
        二、湖南高等教育的起点不公
        三、湖南高等教育的过程不公
    第三节 湖南高等教育公平路径之构建
        一、国家政策层面
        二、民众自身层面
第六章 湖南高等教育之比较分析:若干指标的对比
    第一节 改革开放前、后湖南高教发展之比较
        一、教育属性:从“政治属性”转为“多重属性”
        二、人才培养:从“专才”转向“通才”
        三、战略地位:从“从属地位”转为“战略地位”
        四、管理体制:从“高度集中”转向“自主办学”
        五、发展模式:从“粗放式”转向“内涵式”
        六、投资方式:从“统收统支”转向“成本分担”
    第二节 湘鄂赣高等教育之比较分析:若干指标的对比
        一、湘鄂赣三地比较之缘由
        二、湘鄂赣高等教育若干指标之比较
    第三节 改革开放以来湖南高等教育发展之特征
        一、起步晚,发展快,高校数量多,教育总量大
        二、民办高校创办最早,发展迅速,影响全国
        三、湖南女性高等教育颇具特色,走在全国前列
        四、湖南高等教育与湖湘文化良性互动
        五、湖南高等教育与湖南经济发展稳步协调
第七章 改革开放以来湖南高等教育发展的绩效探析
    第一节 湖南高等教育发展宏观成效之表征
        一、形成主动适应经济发展要求的学科体系
        二、高校地理布局日趋合理,与经济发展基本协调
        三、高等教育各项改革齐头并进,有序推进
        四、师资队伍不断壮大,教师素质显着擢升
        五、高校创新能力与社会服务能力双提升
    第二节 湖南高等教育发展绩效的微观解析——以吉首大学为例
        一、选择吉首大学的理由阐释
        二、吉首大学办学绩效之描述
    第三节 湖南高等教育发展成效评价
        一、湖南高等教育发展之整体评估
        二、湖南高等教育取得辉煌业绩之缘由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8)八十年代文学期刊变迁特征及动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现状及文献回顾
    1.3 关键概念界定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方法及主要内容
第二章 重建文学期刊出版体制
    2.1 新时期的社会文化环境
    2.2 八十年代的文学期刊出版体制
    2.3 新时期文学期刊的复兴历程
第三章 1980 年代的文学期刊变局
    3.1 从文学领唱到共分秋色——权力意志的嬗变
    3.2 从《人民文学》刊发作品看其地位变迁
    3.3 省级文学期刊勃兴
    3.4 从发行量看省级文学期刊变迁
第四章 通俗文学期刊出版热
    4.1 地市级文学期刊兴起
    4.2 地市级文学期刊通俗化
    4.3 通俗文学期刊热
    4.4 出版活动对通俗文学的传播
第五章 八十年代文学期刊变迁动因分析
    5.1 文学期刊向自我回归
    5.2 文学期刊的市场化改革
    5.3 文学期刊分流与文学“向内转”
    5.4 文学期刊通俗化与大众文化兴起
第六章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9)坚持科学发展,变化变革,为新疆地方志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而奋斗——在纪念自治区新编地方志3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论文提纲范文)

一、30年新疆地方志工作回顾
    (一) 在全区地方志系统开展主题年活动, 营造良好修志环境。
    (二) 召开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全体委员会议和自治区地方志工作会议, 充分发挥大编委会作用。
    (三)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深化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 不断提高地方志服务于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能力。
    (四) 全面推动第二轮修志工作。
    (五) 地方志立法工作有了新进展。
    (六) 加快新疆地情网建设, 推进地方志信息化建设和地方志数据库建设。
二、30年地方志工作的基本经验
    (一) 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持、各级地方志工作机构组织实施、社会各方面参与的体制是地方志工作的前提所在。
    (二) 加强依法修志能力建设是做好地方志工作的关键所在。
    (三)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存真求实的原则是地方志工作的灵魂所在。
    (四) 保证质量是地方志工作的生命所在。
    (五) 开发利用方志资源为当地经济、社会、文化建设服务是地方志工作的价值所在。
三、新疆地方志工作展望
    (一) 适应新形势, 切实增强做好地方志工作的责任感。
    (二) 强化精品意识, 进一步提高地方志工作的质量。
    (三) 全面推进第二轮修志工作。
    (四) 积极开展地方志成果利用, 有效服务自治区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两大历史任务。
    (五) 以队伍建设为抓手, 创造宽松、活泼的修志环境。
·附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获全国地方志先进工作者及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名单

(10)民初交通部研究(1912-1916)(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的意义、价值与作用
        (一) 选题意义
        (二) 重难点与创新点
        (三) 评价标准
    二、学术回顾
        (一) 资料的整理与发掘
        (二) 研究成果
第二章 交通部的成立
    一、交通部的前身邮传部
    二、交通部的成立
第三章 官制、人事、管理
    一、管理层的变动及特点
        (一) 更迭频仍
        (二) 关键人物
        (三) 交通系掌控大权
    二、官制
        (一) 交通部官制的改革
        (二) 官员薪俸
    三、规范管理加强控制
        (一) 加强商办铁路公司借外债筑路的管理
        (二) 洋员管理
第四章 与中央地方各部门权限的划分
    一、与中央各部门的权限划分
    二、与地方行政的权限划分
第五章 政策决策
    一、铁路国有政策
        (一) 铁路国有政策成功实施及原因
        (二) 存在的问题
    二、借债筑路政策
        (一) 借债筑路问题的新趋向
        (二) 交通外债与中国交通事业近代化
        (三) 外债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四) 借债筑路的两重性分析
    三、官营、民营政策
        (一) 商办铁路的困境
        (二) 交通部的倡官抑民政策
        (三) 官营铁路与民营铁路的双重命运
    四、两点思考
        (一) 借债筑路与铁路国有政策再认识
        (二) 官营与民营之间—绝非对立关系
第六章 交通部与民初交通事业的发展
    一、交通的统筹与推进
        (一) 铁路事业的推进
        (二) 邮政事业的拓展
        (三) 电政事业的演进
        (四) 航运事业的发展
        (五) 整合资源发展交通事业
    二、完善交通四政法规章程
        (一) 交通法规
        (二) 交通规章
    三、创办临时机构和社会团体
        (一) 设立交通博物馆
        (二) 创办中华铁路协会
        (三) 路电材料研究会
第七章 交通事业发展缓慢的原因
    一、国内政治秩序的不良
    二、资本、技术环境
        (一) 资本缺乏
        (二) 技术及管理人才的缺乏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四、第三届全国地方年鉴编纂质量评奖 江苏省获奖年鉴一览表(论文参考文献)

  • [1]从原生到自觉:舟山渔民画创作研究[D]. 张宇泓.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12)
  • [2]省级旅游志编纂研究[D]. 高宏.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09)
  • [3]南京近代商业建筑史研究[D]. 陈勐. 东南大学, 2018(05)
  • [4]纸上的光影:中国影视小说研究(1920-2010)[D]. 黄勇军. 兰州大学, 2018(10)
  • [5]“非遗”视角下苏州玉雕的发展现状与传承研究[D]. 裴海. 安徽大学, 2017(08)
  • [6]多元文化格局下婺剧传承与发展研究[D]. 章军杰. 山东大学, 2014(11)
  • [7]改革开放以来湖南高等教育发展研究(1978-) ——基于若干重要问题的探析[D]. 刘小华. 湖南师范大学, 2014(09)
  • [8]八十年代文学期刊变迁特征及动因分析[D]. 焦玉鹏. 北京印刷学院, 2014(06)
  • [9]坚持科学发展,变化变革,为新疆地方志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而奋斗——在纪念自治区新编地方志3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J]. 廖运建. 新疆地方志, 2013(03)
  • [10]民初交通部研究(1912-1916)[D]. 李金全. 陕西师范大学, 2010(03)

标签:;  ;  ;  ;  ;  

第三届全国地方年鉴编纂质量评价名单江苏省获奖年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