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相色谱法测定气态苯的比较活性

气相色谱法测定气态苯的比较活性

一、气相色谱法测定气态苯系物的比对活动(论文文献综述)

贾康阔[1](2021)在《烹调油烟产生甲醛和VOCs的排放特征及暴露评估》文中指出烹调油烟是日常生活中人们所接触的最频繁和最密切的污染源之一,严重影响室外大气环境和室内空气品质,油加热后油烟产生的VOCs、甲醛和颗粒物等污染物会直接影响人体健康。因此,明确食用油烟中VOCs和甲醛浓度水平和排放特征并分析用油种类、油温、加热次数和用油等级对其的影响,为改善人们日常生活中烹饪行为和烹饪习惯等具有重要意义和实际参考价值。鉴于此,本文选用普遍食用的5种一级植物油(菜籽油、大豆油、花生油、调和油、葵花籽油)、2种三级植物油(大豆油、菜籽油)和1种动物油(猪油)共8种食用油为研究对象,首先在8 m3环境舱内利用恒温电热板作为食用油的加热和控温装置,采集并利用GC-MS测定不同油温190、220和260℃下烹调油烟中苯系物(苯、甲苯和二甲苯)、TVOC含量,同时测试不同油温下烹调油烟中的甲醛浓度,进而分析不同种类食用油在3个不同温度下烹调油烟产生苯系物、TVOC和甲醛的浓度水平;然后基于室内气态污染物质量平衡方程,确定苯系物、TVOC和甲醛的散发速率和排放因子,且在自然通风条件下,利用暴露裕度评价方法对实际厨房烹调油烟产生的甲醛、苯系物进行暴露裕度评估;最后采用平衡方程在给定体积的厨房内对不同油温和换气次数下烹调油烟中苯系物、TVOC和甲醛的浓度进行了预测,并明确了通风对控制烹调油烟及减少其对人体健康影响的重要作用。主要结论如下:(1)油温自190℃至260℃环境舱内烹调油烟苯、甲苯、二甲苯和TVOC的平均浓度范围分别为0.002~0.059 mg/m3、0.090~0.540 mg/m3、0.008~0.125 mg/m3和1.735~18.519mg/m3,甲醛平均浓度范围为0.081~0.523 mg/m3。(2)对于烹调油烟产生苯系物、TVOC和甲醛的浓度,均随油温的升高而明显增大,且相同油温下,三级食用油均大于一级食用油,二烧(二次加热)和三烧(三次加热)均大于一烧(一次加热)。(3)相同油温下,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相对较高的菜籽油和葵花籽油烹调油烟产生苯系物、TVOC和甲醛浓度高于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相对较低的大豆油和花生油;动物油猪油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远低于植物油,相同油温下产生苯系物、TVOC和甲醛浓度基本低于植物油。(4)在油温分别为190、220和260℃时,各类食用油苯平均散发速率分别为0.002mg/min、0.003 mg/min和0.013 mg/min;甲苯平均散发速率分别为0.051 mg/min、0.103mg/min和0.171 mg/min;二甲苯平均散发速率分别为0.007 mg/min、0.011 mg/min和0.034 mg/min;TVOC平均散发速率分别为1.797 mg/min、3.857 mg/min和7.192 mg/min;甲醛平均散发速率分别为0.050 mg/min、0.115 mg/min和0.199 mg/min。(5)油温自190℃至260℃各类食用油苯、甲苯、二甲苯、TVOC和甲醛排放因子均值范围分别为0.016~0.133 mg/(min·kg油)、0.507~1.710 mg/(min·kg油)、0.073~0.339mg/(min·kg油)、17.966~71.923 mg/(min·kg油)和0.458~1.820 mg/(min·kg油)。(6)烹调油烟中苯、甲苯、二甲苯和甲醛的致癌风险均随油温的升高以及烹饪时长的增加而增大。总体来看,甲醛和甲苯的致癌风险相对较高。(7)在本文自然通风厨房污染物浓度预测场景下,厨房内烹调油烟中苯、甲苯、二甲苯峰值浓度均未超过标准限值;TVOC峰值浓度是标准限值的2.37~9.47倍;在油温较高且通风不良时甲醛峰值浓度最高为标准限值的1.42倍。(8)建议烹饪时使用抽油烟机或排气扇等进行排风和通风,尤其应充分利用自然通风,厨房的良好通风对降低烹调油烟相关污染物的浓度水平和致癌风险十分必要,对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宋娜[2](2021)在《膜进样技术的性能探究及其在土壤中苯系物检测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苯系物是一种广泛存在于土壤中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主要包括BTEX(苯、甲苯、乙苯、二甲苯及其异构体)和PAHs(多环芳烃),其特点为难降解、易致癌、强毒性,它们会破坏生态环境系统并对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已成为环境优先检测物。因此,准确测量并实时监控土壤中BTEX和PAHs的含量对土壤污染治理非常重要。目前,用于分析土壤中苯系物的方法主要有气相色谱(Gas chromatography,GC)、质谱(Mass spectrometry,MS)、气相色谱-质谱法(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然而,这些检测方法虽然准确、灵敏但是分析时间长,前处理操作复杂等,无法满足快速、便携、在线检测的需求。在此背景下,本文将聚二甲基硅氧烷(Polydimethylsiloxane,PDMS)膜进样技术与GC和紫外灯离子迁移谱(UV lamp Ion mobility spectroscopy,IMS)相结合,用于土壤中BTEX的在线检测,并对该技术应用于实际土壤样品的分析性能进行评价,实现了土壤中BTEX快速且灵敏的在线分析。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如下:(1)设计并搭建了符合在线检测需求的PDMS膜进样平台。本章对膜组件的选择性能渗透性能以及实验装置路径对BTEX损失的影响进行了探究。实验结果证明该膜组件具有良好的选择性,在不破坏极性分子含量的情况下允许非极性分子或一些弱极性分子通过膜组件,从而起到预分离的作用,减少杂质对目标分析物的干扰。其中,吹扫时间在1-3 min内,吹扫气体的流速为0.6 L/min,工作温度为55°C且实验装置的材料以及装置路径对BTEX的损失基本忽略不计。该膜组件进样装置的最佳条件为后续在线检测方法的研究和性能评价奠定了基础。(2)基于PDMS-MI技术,本文提出了一种用于土壤中BTEX在线检测的顶空采样-膜进样-气相色谱-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HS-MI-GC-FID)的方法,优化了顶空参数并对该方法的分析准确性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最佳实验参数为:顶空瓶体积2000 m L,震荡时间60 s、顶空平衡温度40°C、基质修正液加入量8 m L、平衡时间5 min;该方法在一定浓度范围内表现出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2达到了0.9929~0.9995,RSD(n=6)<10%,样品的加标回收率在80.2~99.72%之间,方法检出限和定量限分别在0.011~0.068μg/kg和0.036~0.226μg/kg范围内。这证明了HS-MI-GC-FID法测定土壤中的BTEX能够规避溶剂峰(甲醇峰)的干扰,分析结果比较稳定,操作简单,分离效果良好,灵敏度高,且可以用于苯系物污染的土壤样品检测。(3)从瞬态热脱附顶空采样技术和膜分离技术这一基本出发点,本文首次将本课题组自主研发的紫外灯离子迁移谱(UV-IMS)与PDMS膜组件、顶空技术相结合,旨在利用顶空技术的富集优势,PDMS膜的特殊分离选择性质以及便携可在线分析的IMS,为土壤基质中苯系物的在线检测分析方法开辟新途径。结果表明,IMS的载气流速为200m L/min,漂移气流速为600 m L/min,紫外灯的电离能为10.6 e V。在上述操作条件下,将MI-UV-IMS用于苯系物的检测,得到苯的检出限为0.6 ppm,甲苯为0.4 ppm,邻、间、对二甲苯为0.6 ppm,表明本研究方法可以为场地中有机污染物的在线监测提供一种可能性的方法。

蒋黎夏[3](2020)在《环境应急现场便携式仪器在大气污染事件溯源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而且环境污染事件越来越频繁,特别是大气污染事件的比例越来越高,因此大气污染现场应急响应监测已成为大气环境风险管理的重要工作。研究和发展快速大气污染物应急监测技术应用已成为环境监测能力建设的重要部分。论文对便携式气质联用分析仪和便携式傅里叶变换红外气体分析仪等环境应急现场便携式仪器方法和实验室的标准分析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便携式气质联用仪分析苯系物的精密度在6.3%~19.6%,准确度在95.7%~106.6%;而实验室标准方法分析苯系物的精密度和准确度分别在0.44%~1.92%和98.90%~101.37%。便携式傅里叶变换红外气体分析仪分析甲烷和丙烷标准气体的精密度和准确度分别在0.7%~2.0%和102.1%~111.1%,而实验室标准方法分析甲烷和丙烷的精密度、准确度分别在0.6%~0.7%和101.1%~104.2%。这些研究结果表明两种环境应急现场便携式仪器的方法精密度和准确性虽然都略低于实验室标准方法,但鉴于应急仪器需要压缩仪器模块发挥便携性的优点,20%以内的偏差仍在可控范围内。便携式气质联用仪分析苯系物与实验室标准方法的结果具有较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在0.990~0.996之间;便携式傅里叶变换红外气体分析仪分析甲烷和丙烷的方法与实验室标准方法结果的相关系数为0.994和0.995;相关系数均大于显着性差异水平0.05下的临界相关系数值,说明本研究中的环境应急现场便携式仪器的方法与对应实验室标准方法分析得出的结果显着性相关。使用t检验方法对便携式气质联用仪与实验室标准方法测定苯系物物种的检测结果进行了一致性比较,结果表明便携式气质联用仪分析乙苯、苯乙烯、邻-二甲苯、1,2,3-三甲苯、1,2,4-三甲苯、1,3,5-三甲苯的t值在0.039~1.568之间,小于0.05(8)=2.306,说明便携式气质联用仪分析这些气体污染物时与实验室标准方法的比对结果无显着性差异。而便携式气质联用仪分析苯、甲苯、对/间-二甲苯时t值分别为3.346、4.874、2.415,大于t0.05(8),说明便携式气质联用仪分析苯、甲苯、对/间-二甲苯时与实验室标准方法的比对结果可能存在差异,在应用时需要考虑物种的差异带来的不确定性,必要时需要有其他方法加以辅助。从监测时效性分析,环境应急现场便携式仪器的方法均为现场直接监测,不存在样品的运输和贮存过程,而实验室标准方法通常需要采样、运输和保存等环节,样品的从采集到分析通常需要若干小时。在分析气袋法保存甲烷和丙烷的8小时衰减实验中,模拟多种保存条件下甲烷、丙烷和苯系物的8小时衰减率在5.0%~10.5%。这些结果进一步证明应急监测方法现场直接监测的时效性优势。基于以上的研究,论文在验证环境应急现场便携式仪器性能相对稳定、应急监测方法出具的数据相对可靠的前提下,介绍了运用环境应急现场便携式仪器在建立污染源特征污染物谱库的应用、在完善重点企业应急预案中的应用、在协助挥发性有机物专项整治中的应用、在现场测算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治理项目去除效率中的应用、在辅助实验室标准方法定性方面的应用、在解决环境热点难点问题方面的应用、在挥发性有机物排放企业臭氧生成潜势估算方面的应用。

张玉秀[4](2020)在《焦化废水处理中挥发性有机物的分布特征、传质规律和风险评价》文中研究指明污水处理厂在处理污水的同时,会产生一定程度的二次污染:一方面是处理工艺中搅拌、曝气等操作和蒸发的作用,有毒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从污水中逸散到空气中,造成空气污染;另一方面,活性污泥中吸附并富集了部分有毒有害污染物,如重金属与疏水性多环芳烃化合物,成为二次污染物。由此而言,污水处理厂既是污染治理单位,又是污染产生单位。污水处理过程中的二次污染问题比如挥发性有机物的去除和逸散有待解决,并在健康风险评价和环境污染评价的基础上认识其危害。以往的研究专注于城市污水处理厂中恶臭污染物的排放,没有对工业废水尤其是焦化废水进行研究与讨论,迄今为止,焦化废水处理过程中挥发性有机物的排放特征和规律尚未了解。本论文基于焦化废水生物处理工艺(A/O/O)中水相、气相中VOCs的分布特征,首次估算了我国焦化废水处理行业的VOCs排放当量和总排放量,评估了焦化废水处理过程中VOCs排放产生的健康风险、环境污染的程度,指出长期在焦化废水处理工程现场的工作人员存在癌症和非癌症风险,明确了在焦化废水处理过程中VOCs在水相、大气环境和活性污泥中的分配行为以及VOCs的去向,讨论了VOCs排放的影响因素,提出了原位污染控制的对策,减少VOCs的排放。本论文结论如下:(1)通过焦化废水A/O/O工艺处理过程中VOCs在水相和气相的分布特征,估算焦化废水处理行业VOCs的排放量,研究发现:在各处理单元中共检测出17种气态VOCs,主要是苯系物、卤代烃和氯代苯化合物;在逸散的VOCs中,苯的浓度最高,达180.49μg m-3;气态VOCs的浓度范围为28.56-857.86μg m-3,大小顺序为:原水池>厌氧池>脱氨塔>前段好氧池>后段好氧池>外排池,与工艺特征有关;该焦化废水处理厂VOCs的总排放速率为1773.42 g d-1,可估算VOCs的年排放量为0.65 t,排放当量为1.18 g m-3,根据中国每年产生约3.4×108 m3焦化废水量,可估算焦化废水处理行业VOCs的年排放量约为402 t。(2)根据VOCs在气相、水相、污泥相的浓度水平、分配行为和传质过程的研究发现:在各相中苯系物浓度之间以及它们与总苯系物浓度之间存在显着相关性;随着废水的处理,废水中COD、TOC逐渐降低,VOCs水相浓度逐渐降低,VOCs气相浓度也降低;焦化废水中总苯系物的浓度达397.19μg L-1,水相中苯系物浓度随着工艺的处理呈现下降趋势。VOCs的归趋主要包括挥发、污泥吸附、生物降解、随出水外排等4种途径,苯系物进水总质量负荷为594.30 g d-1,出水排放为66.47 g d-1(占11.18%),随外排污泥去除的有123.28 g d-1(占20.74%),挥发、降解共占68.07%,苯系物的总去除率为88.82%。废水处理过程中VOCs排放的影响因素有水相VOCs浓度、曝气量、VOCs的物理化学性质、水温、停留时间等。原位污染控制对策有尽量减少曝气量、对高负荷排量处理单元加盖密封并收集处理、提高处理效率以降低废水中VOCs浓度等,实现VOCs的减排。(3)采用最大增量反应性法(MIR)估算臭氧生成潜势(OFP),采用SOAP法估算了二次气溶胶生成潜势。数据表明,废水处理区的平均OFP水平(1136.27±154.11μg m-3)高于WHO提出的100μg m-3的空气质量指南,对臭氧生成贡献最大的6种化合物是间二甲苯(36.0%)、甲苯(20.8%)、对二甲苯(13.5%)、邻二甲苯(10.6%)、苯乙烯(6.8%)和苯(5.3%)。所排放的气态VOCs中,对二次有机气溶胶生成贡献最大的6种分别是苯乙烯、苯、甲苯、间二甲苯、对二甲苯和邻二甲苯。(4)评估了焦化废水处理单元中VOCs的排放引起的健康风险。在各个废水处理单元中,与气态VOCs相关的致癌风险在3.0×10-5-7.8×10-4之间,高于美国环保局推荐的公众可接受的健康风险水平(1×10-6);原水池逸散的苯系物引起的非致癌风险最高,苯的非癌风险HR为3.008,超过1,存在确定的非癌症风险。由健康风险评价结果可知,长期在焦化废水处理厂工作的员工存在苯的暴露风险,包括癌症风险和非癌风险。

朱晓平[5](2020)在《石油冶炼过程中挥发性有机物源成分谱解析》文中研究表明挥发性有机物(VOCs,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是大气污染物O3和二次有机气溶胶(SOA,Secondary Organic Aerosol)的重要前体物。监测点位空气样品中VOCs组成分析,是建立VOCs排放源清单和运行空气质量模型的基础数据,其对了解大气中VOCs来源和评估其对臭氧和细颗粒物生成的贡献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法(TD-GC-MS),建立了同时准确定量分析67种VOCs的分析方法。采用上述方法对某石油冶炼企业工艺过程中VOCs无组织排放源,进行了67种目标化合物筛查和非目标化合物筛查,并对它们的臭氧生成潜势(OFP)和二次有机气溶胶(SOA)生成潜势进行了评估。研究结果表明:(1)共检出16种目标VOCs,54种非目标VOCs。各监测点位非目标化合物总质量浓度占其VOCs总量的63.0%。(2)15个监测点位检出无组织排放总挥发性有机物(TVOCs)浓度水平为32.1~1206.4μg/m3,其中污水处理区、产品罐区和二蒸馏装置区对VOCs无组织排放贡献量较大。(3)VOCs无组织排放源谱由烷烃、烯烃、含氧挥发性有机物(OVOCs)、芳香类和其它含氮含硫化合物组成,其中烷烃、OVOCs含量最高。各监测点位正己烷、异戊烷、丙酮、二氯甲烷、甲苯、正戊烷、间/对二甲苯分布较广泛;甲基叔丁基醚、正己烷、异戊烷、2-丁酮、甲苯、正戊烷、苯、丙酮、2-甲基戊烷、对二甲苯/间二甲苯含量较高。产品罐区甲基叔丁基醚含量较高。(4)采用最大增量活性因子加权法对VOCs的OFP进行了评估。对臭氧生成贡献较大的特征污染物为甲苯、对二甲苯、间二甲苯、甲基叔丁基醚、正己烷、异戊烷、2-丁酮、邻二甲苯。污水处理区、二蒸馏工艺装置区、产品罐区无组织排放VOCs的OFP较大。烷烃和芳香烃的OFP值较大。(5)采用气溶胶生成系数法对VOCs的SOA生成潜势进行了评估。对SOA生成潜势贡献较大,且分布较广泛的化合物主要为苯系物。污水处理区无组织排放VOCs的SOA生成潜势最大,占总SOA生成潜势的51.2%。

柯云婷[6](2020)在《溶剂使用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特征及控制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是目前遏制我国臭氧污染增长势头并使PM2.5进一步下降的关键因素,而有机溶剂产品的使用是人为VOCs排放的重要来源。我国有机溶剂产品存在种类繁多,VOCs含量不明的问题,但目前有机溶剂相关的实测型研究较少。为填补该领域的空白,本研究以我国有机溶剂产品为对象,开展溶剂使用行业的VOCs排放特征及控制技术研究,通过大量采样测试,摸清涂料/油墨的VOCs含量及组分特征,获取常见VOCs控制技术的治理效率,基于前两类测试结果构建行业排放系数体系,建立我国溶剂使用行业VOCs排放清单,并提出对应的管控建议。所测试的有机溶剂产品中,平均VOCs含量较高的是溶剂型汽车原厂漆(60%)、溶剂型油墨(59%)、溶剂型汽车修补漆(55%)等溶剂型产品,水性汽车涂料、水性木器涂料、水性集装箱涂料等环保型产品的平均VOCs含量在8%~18%的范围里,而水性建筑涂料、水性油墨和UV油墨的VOCs含量一般低于3%。溶剂型产品的VOCs含量水平远高于水性产品和UV产品。不同类别的样品VOCs含量均值基本可满足现行强制性国家标准,但单一样品存在超标的情况。水性涂料的主要组分及OFP贡献者为醇醚类,溶剂型涂料的为苯系物及酯类,UV涂料的为酯类和醇醚类。在大部分有机溶剂产品的使用中,苯系物对SOAFP的贡献最大。所测试的14类VOCs控制技术中,治理效率较高的是RTO(92%)、RCO(90%)、吸附+催化燃烧(90%)等燃烧技术,常见的活性炭吸附(31%)、UV光解净化(44%)、低温等离子体处理(25%)及其组合技术的治理效果都不太理想。各类控制技术对VOCs各组分的治理能力不一,其中燃烧技术对各组分的治理能力都很强,但此类技术会产生一些低浓度的新物种。根据以上结果推算,2017年我国溶剂使用行业VOCs总排放量约为145万t,其中家具制造业排放最大(54万t),其次是建筑装饰业(40万t),末端治理仅能削减约两成的VOCs排放。我国未来应深化落实国家标准的执行以限制有机溶剂产品中的VOCs含量,加强对企业的监管与引导以提高末端治理的VOCs削减量。

雒瑞[7](2020)在《典型溶剂使用行业挥发性有机物监测方法评价及其应用研究》文中指出以霾污染和臭氧为主的复合型大气污染已经成为了我国各级人民政府最为重视和关注的两个重要环境危害性问题,对其的管控措施也越来越科学化和精细化。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简称VOCs)是PM2.5和臭氧的重要前体物,已经成为当前直接影响我国复合型大气污染的主要污染物之一,但对VOCs的监测和控制技术亟待完善。尽管我国已围绕VOCs形成了一套针对环境空气和固定污染源废气的有效监测与评估标准方法和体系,但由于VOCs成分复杂,不同行业差异性较大,故而通过对比不同VOCs表征指标和监测方法,完善相应行业的高效VOCs监测方法,对于我国VOCs的环境监管与控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通过梳理不同监测标准中VOCs表征指标定义和典型溶剂使用行业的主要VOCs污染物,评估各VOCs监测方法的适用性;通过实验室研究和企业现场测试的方法,评价了不同VOCs监测方法的实测结果,并以山东德州市的典型溶剂使用行业的VOCs污染特征研究为例,对比了不同VOCs监测指标的监测结果。目前,国内对于VOCs的表征方法主要以非甲烷总烃(NMHC)和总挥发性有机物(TVOC)为主,并且对于TVOC的监测方法还不完善。通过比较国内典型溶剂使用行业的主要排放污染物和现有TVOC监测标准中的监测对象,发现使用方法HJ 759和HJ 734进行监测的污染物种类较全面,而方法HJ 644缺少对醛酮类、酯醚类和醇类物质等典型溶剂使用行业主要排放污染物的监测,同时HJ 734、HJ 644和HJ 759三个监测方法均未完全覆盖所有典型溶剂使用行业的主要排放污染物。通过对包装印刷、木质家具制造以及汽车制造等典型溶剂使用行业实测样品的TVOC和NMHC浓度进行分析,发现TVOC浓度远低于NMHC浓度,这可能是由于TVOC的监测并未覆盖实际样品中的所有挥发性有机物物种。对TVOC和NMHC实测结果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发现:HJ 759监测方法下的TVOC浓度与NMHC浓度的相关性与HJ 734监测方法下相关性接近,且二者都高于HJ 644监测方法下的相关性。通过研究NMHC和THC对于酯类、烷烃类、芳香烃类和醇类化合物的混合气体的响应结果,发现THC相较于NMHC可以更好地响应上述四类化合物。加之THC监测方法与NMHC监测方法相比更为高效,因此在实际监测中可以考虑用THC代替NMHC来表征挥发性有机物浓度。通过对德州市四个典型溶剂使用源行业(汽车制造业、木质家具制造业、玻璃纤维塑料制品制造业、包装印刷业)企业的NMHC和TVOC浓度(采用HJ 734方法)进行监测,发现所有样品的NMHC浓度均高于TVOC浓度。对TVOC监测结果分析发现,德州市4个典型行业的主要排放物种为芳香烃和含氧VOCs(酯类、醇类),形成基于本地排放特征的VOCs组分的排放因子库。基于实验研究中已发现THC对芳香烃类化合物、醇类和酯类物质有更好的响应,在今后实测中可以考虑用THC代替NMHC来表征典型溶剂使用行业的挥发性有机物浓度。

孙艺哲[8](2020)在《Rhodococcus sp.LEJB-4降解邻二甲苯的分子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邻二甲苯是一种工业中常见的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它具有不溶于水、难降解等特点,当其排放至环境中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目前,生物法越来越多的应用于挥发性有机气体的降解,具有投入低,操作简单,无二次污染等优势。但是当前对微生物降解邻二甲苯机制研究的报道较少。因此,本课题从二甲苯生物滴滤降解反应器的生物膜上筛选到一株高效的邻二甲苯降解菌,对其降解邻二甲苯的生理特性进行了研究,利用转录组测序技术对菌株代谢邻二甲苯的分子机制进行研究,并对胞内邻二甲苯代谢相关的生化反应和其它途径进行分析,主要成果结论如下:(1)通过“LB培养基富集、无机盐培养基初筛、无机盐平板复筛”的方法,快速筛选出7株邻二甲苯降解菌。其中菌株LEJB-4的降解效率最高,其菌落形态呈不规则形,表面干燥粗糙,细胞形态呈杆状。16s rDNA测序比对后,显示菌株LEJB-4为红球菌属,因此将其命名为Rhodococcus sp.LEJB-4。(2)温度、pH等要素影响细菌体内所进行的多个生化反应。研究发现,菌株Rhodococcus sp.LEJB-4最适生长温度为30℃,最适初始pH为7.0,其不仅可以邻二甲苯为唯一碳源进行生长,同时也可以苯、甲苯作为唯一碳源。在最适生长条件下,菌株LEJB-4在32 h内对初始浓度为440 mg·L-1的邻二甲苯的降解效率达到99%。(3)通过转录组测序的方法,构建菌株LEJB-4代谢邻二甲苯的基因时间表达图谱。经组装后获得6880个Unigene。通过对Unigene进行注释,其中有2622个基因被注释至KEGG数据库的231条代谢途径中。经过分析得到了邻二甲苯的代谢途径:邻二甲苯在双加氧酶的催化作用下生成邻二甲苯顺式二氢二醇,随后邻二甲苯顺式二氢二醇脱氢形成二甲基邻苯二酚,再经过双加氧酶的作用下开环生成2-羟基-5-甲基-6氧代-庚-2,4-二烯酸脂,最后进入三羧酸途径生成CO2。(4)菌株LEJB-4的邻二甲苯代谢途径在降解邻二甲苯的同时,细胞壁和细胞膜的合成以及三羧酸循环途径相关蛋白基因表达水平显着变化,说明这些途径在菌株LEJB-4代谢邻二甲苯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工作对全局水平解析生物降解邻二甲苯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

施锦瑞[9](2020)在《基于GC-QTOF构建VOCs的非目标筛查方法》文中研究说明挥发性有机物(VOCs)是大气中一类重要的污染物,会产生一系列环境效应,包括与空气中的氮氧化物反应产生臭氧、引发光化学烟雾、危害人体健康等。对环境中VOCs进行监测和分析是对其有效管控的前提和基础。目前,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作为主流的VOCs分析仪器,被广泛用于VOCs的环境监测分析。近年来,由于VOCs对环境空气质量影响显着,VOCs的监测要求越来越高,已经从过去仅监测几种代表性污染物到目前重点控制区域要求监测上百种物质。由于环境中的VOCs来源广泛、种类繁多,在分析复杂环境样品时,如果采用既定的VOCs目标物清单来分析,可能会存在污染物漏检,从而无法反映真实的污染情况。基于VOCs日益提高的分析需求和目前目标分析存在的局限,本研究旨在发展一种针对大气中VOCs的非目标筛查方法,并对环境空气中的VOCs进行初步的分析应用。本研究采用吸附管采样,使用热解吸与GC-MS组合方法,发展了一种环境空气中VOCs的分析方法。对某工业园区及附近居民区的大气样品进行了采样分析。结果表明,在36种疑似化合物中通过标准样品确证12种VOCs,该区域大气中苯系物占比最大、其次是苯酚类物质和酯类物质。对环境样品分析实践发现,虽然GC-MS具有配套的数据库,但对大气环境样品中未知VOCs的定性仍然具有很大的挑战。例如,由于VOCs分子较小,不同VOCs质谱分析中有时会包含相同的碎片离子,如果色谱保留时间也相近,会出现定性错误的情况。由于GC-MS质量分辨率相对较低,很难克服定性错误的问题。气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GC-QTOF)既保留了气相色谱的分离功能,又具有TOF质谱比较高的质量分辨能力,可以有效地降低VOCs定性错误的概率。本研究采用GC-QTOF建立了一套VOCs的非目标筛查方法。为了获得良好的质谱信号,对离子源温度和电子电离能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离子源温度在200℃、230、270℃时对质谱信号无显着影响,但电子电离能在15eV、30eV、70eV下对分子离子峰影响较大。70eV便于与质谱库进行匹配,15eV更有利于分子离子峰的获取。基于VOCs的沸点,建立了保留时间预测模型,可以从保留时间层面对物质进行定性分析。最终确定的非目标筛查流程如下:(1)首先对样品中的VOCs在70eV下进行分析,将获得的质谱图与仪器配套的谱图库比对,筛选出可能的候选物;(2)在15eV条件下获取分子离子峰,根据候选物分子离子的准确度误差﹤5 ppm作为阈值鉴定化合物;(3)使用保留时间预测模型,进一步鉴定化合物;(4)最后可以使用标准样品对识别的物质进行确证。将108种标准物质作为未知样品进行非目标筛查流程测试发现,94种物质可以被正确识别,准确率达87%。使用构建的非目标筛查方法对实际环境大气中的VOCs进行了分析,通过质谱库匹配找出59种疑似化合物,根据分子离子峰筛查识别出30种,最终,有23种VOCs通过标准样品确认;其余7种化合物由于缺乏标准样品作为疑似化合物。环境空气样品分析表明,基于GC-QTOF所构建的非目标筛查方法可以用于环境未知样品的VOCs定性识别。

路萍[10](2020)在《烟标印刷品VOCs的检测方法及影响因素的研究》文中认为随着近年来烟标印刷品中VOCs的排放量逐年递增,溶剂残留被国家烟草局归列为烟用材料安全卫生性的重要监控指标。本文利用顶空-气相色谱/质谱(Headspace-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联用技术,针对当今印刷行业中尚未出现对卷烟烟标印刷品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有统一测量方法可循的特点,建立一种适用于烟标印刷品VOCs测定的通用方法。在方法建立的基础上,优化仪器操作条件,顶空进样降低了直接进样造成的误差,将色谱的高效分离能力与质谱的结构鉴定能力有效结合,快速筛查确定印刷品的溶剂残留组分。其次,分别从烟标印刷时印前—印中—印后三阶段考察溶剂残留的产生及变化,实时测定各工艺环节下VOCs的含量。最后通过溶剂残留量的测定和考察结果,为实际烟标印刷过程中材料的选择、印刷工艺组合、印刷参数确定等方面的VOCs限量控制提供有利参考。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对检测方法进行初步建立。结合烟草行业对相关残留控制物安全卫生性要求的标准法规,将烟标印刷品的目标检测组分确定为26种,通过气质联用法对各VOC组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获得目标组分的保留时间、定性定量离子、质谱图等特征信息。(2)为实现26种溶剂残留组分的完全分离对检测方法中所用参数进行优化。分别考察顶空进样条件(平衡温度、平衡时间)和色谱分离参数(进样口温度、分离比、载气流速、柱温程序)对VOC组分的峰形、分离度、保留时间、检测器灵敏度的影响。(3)仪器参数优化完成后对检测方法的准确重复性进行验证评估。在外标法定量方式下分别考察线性相关系数、线性范围、定量限、检出限、回收率等可靠性因素。(4)在方法验证可靠准确的基础上,分别从印刷原辅料、印刷工艺组合、印刷参数、成品储存等方面测定VOCs(苯及苯系物、溶剂残留、溶剂杂质)的含量变化。(5)根据含量测定结果,分别从印刷油墨(油墨种类、油墨批次、载墨量),承印纸基(纸张种类、纸张定量),印刷参数(印版清洗剂、印版线数、印刷速度、干燥温度),制程工序(印刷—光油—烫金—模切),印刷成品(存储环境、存储湿度、存储时间)等角度深入探究影响烟标印刷品溶剂残留的原因。

二、气相色谱法测定气态苯系物的比对活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气相色谱法测定气态苯系物的比对活动(论文提纲范文)

(1)烹调油烟产生甲醛和VOCs的排放特征及暴露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油烟VOCs生成机理
        1.2.2 烹调油烟的成分及浓度水平
        1.2.3 烹调油烟的排放特征
        1.2.4 烹调油烟的健康影响
        1.2.5 烹调油烟的通风控制
    1.3 研究内容
        1.3.1 研究现状分析
        1.3.2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和研究方法
    2.1 实验环境舱
    2.2 实验材料和仪器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设备和仪器
    2.3 实验与分析方法
        2.3.1 实验方法
        2.3.2 分析方法
    2.4 数据处理
    2.5 理论模型
    2.6 暴露评估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烹调油烟产生VOCs和甲醛的浓度水平
    3.1 烹调油烟产生苯系物的浓度水平
        3.1.1 油温的影响
        3.1.2 食用油等级的影响
        3.1.3 加热次数的影响
    3.2 烹调油烟产生TVOC的浓度水平
        3.2.1 油温的影响
        3.2.2 食用油等级的影响
        3.2.3 加热次数的影响
    3.3 烹调油烟产生甲醛的浓度水平
        3.3.1 油温的影响
        3.3.2 食用油等级的影响
        3.3.3 加热次数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烹调油烟产生VOCs和甲醛的排放特征
    4.1 散发速率计算
    4.2 烹调油烟产生VOCs和甲醛的散发速率
        4.2.1 苯系物散发速率
        4.2.2 TVOC散发速率
        4.2.3 甲醛散发速率
    4.3 烹调油烟产生VOCs和甲醛的排放因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烹调油烟暴露评估与浓度预测
    5.1 暴露评估
    5.2 浓度预测模型
    5.3 烹调油烟室内污染物浓度预测
        5.3.1 不同油温下室内污染物浓度预测
        5.3.2 不同换气次数下室内污染物浓度预测
    5.4 厨房通风对人体的健康影响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学术成果
致谢

(2)膜进样技术的性能探究及其在土壤中苯系物检测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苯系物在土壤中的环境行为及风险评估
        1.2.1 苯系物的理化性质
        1.2.2 苯系物的来源与危害
        1.2.3 苯系物的环境行为
    1.3 土壤中苯系物的预处理技术
        1.3.1 索式提取
        1.3.2 超声波提取法
        1.3.3 超临界流体萃取法
        1.3.4 固相萃取法
        1.3.5 固相微萃取法
        1.3.6 针捕集法
    1.4 土壤中苯系物的分析技术
        1.4.1 气相色谱法
        1.4.2 质谱法
        1.4.3 气相色谱-质谱法
        1.4.4 生物和化学传感器法
    1.5 聚二甲基硅氧烷-膜进样技术
        1.5.1 膜及膜组件基本概况
        1.5.2 PDMS膜组件
    1.6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和创新点
        1.6.1 研究内容
        1.6.2 技术路线
        1.6.3 特色和创新点
第二章 膜进样装置的性能探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与仪器
        2.2.2 实验装置
        2.2.3 PDMS膜组件及其实验条件
        2.2.4 实验条件
        2.2.5 标准气体的制备
    2.3 结果与讨论
        2.3.1 PDMS膜组件分离选择性
        2.3.2 PDMS膜组件渗透性
    2.4 本章结论
第三章 膜进样技术耦合气相色谱检测土壤中苯系物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与仪器
        3.2.2 土壤样品收集
        3.2.3 样品制备
        3.2.4 实验装置
        3.2.5 色谱工作条件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色谱柱的选择
        3.3.2 升温程序中起始温度的优化
        3.3.3 顶空瓶体积的选择
        3.3.4 顶空平衡温度的优化
        3.3.5 顶空平衡时间的优化
        3.3.6 震荡时间的影响
        3.3.7 基质修正液加入量的影响
        3.3.8 标准曲线及方法精密度和回收率
        3.3.9 方法检出限和定量限
        3.3.10 土壤中的累积效应
        3.3.11 实际土壤样品分析
    3.4 本章结论
第四章 膜进样技术耦合紫外灯离子迁移谱检测苯系物的初步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试剂与材料
        4.2.2 样品制备
        4.2.3 实验装置
        4.2.4 IMS实验参数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载气流速对IMS信号强度的影响
        4.3.2 漂移气流速对IMS信号强度的影响
        4.3.3 紫外灯电离能的选择
        4.3.4 UV-IMS检测苯系物的结果
    4.4 本章结论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3)环境应急现场便携式仪器在大气污染事件溯源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大气污染控制现状
        1.1.2 环境污染事件的现状
        1.1.3 环境应急监测的现状
    1.2 研究目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环境应急监测领域的研究现状
        2.1.1 国外环境应急监测体系现状
        2.1.2 我国环境应急监测的研究进展
    2.2 环境应急现场便携式仪器主流设备
        2.2.1 便携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基本原理
        2.2.2 便携式傅里叶变换红外气体分析仪基本原理
        2.2.3 实验室常规气相色谱仪基本原理
    2.3 常规监测方法的标准和规范
    2.4 环境应急监测的标准和规范
        2.4.1 环境应急监测的技术规范
        2.4.2 环境应急现场便携式仪器的标准方法
        2.4.3 环境应急监测质量控制标准和规范的缺失
    2.5 应急监测方法有效性判定
    2.6 环境应急现场便携式仪器在环境监测领域的应用研究
        2.6.1 在提高监测时效性方面的应用研究
        2.6.2 在监测目标外化合物中的应用研究
        2.6.3 在非环境应急监测领域的应用研究
        2.6.4 在测算挥发性有机物臭氧生成潜势方面的应用研究
    2.7 小结
第3章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3.1 技术路线
    3.2 实验比对方法
        3.2.1 环境应急现场便携式仪器的实验条件
        3.2.2 实验室标准方法的实验条件
    3.3 研究方案
第4章 比对实验的结果与相关性研究
    4.1 精密度、准确度比对实验
    4.2 相关性比对实验
    4.3 应急监测方法与实验室标准方法比对结果的t检验
    4.4 监测时效性比较
    4.5 比对试验的总结和评价
第5章 环境应急现场便携式仪器在大气污染事件中的实用性研究
    5.1 完善固定污染源特征污染物排放清单
    5.2 重点企业污染物谱库的初步应用
    5.3 完善重点企业应急预案
        5.3.1 更新和完善企业应急预案中主要污染物信息
        5.3.2 运用NIST库中离子碎片图提高现场定性准确度
        5.3.3 在企业应急预案中建立主要污染物的MSDS和防护对策
    5.4 协助挥发性有机物专项整治工作
        5.4.1 深度了解VOCs排放企业的污染物排放情况
        5.4.2 VOCs排放企业臭氧生成潜势(OFP)的估算
        5.4.3 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治理设施去除效率的现场测定
    5.5 对常规监测的辅助应用
        5.5.1 在辅助常规监测定性方面的应用
        5.5.2 对现有标准方法的补充方面的应用
    5.6 异味扰民的现场快速溯源方面的应用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4)焦化废水处理中挥发性有机物的分布特征、传质规律和风险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焦化废水的来源和特征
        1.2.1 焦化废水的来源
        1.2.2 焦化废水的特征
        1.2.3 焦化废水的危害
    1.3 VOCs的特点和排放
        1.3.1 VOCs的定义
        1.3.2 VOCs的种类和性质
        1.3.3 VOCs的危害
        1.3.4 VOCs的排放源
        1.3.5 VOCs的排放规范
    1.4 废水处理厂中的VOCs
        1.4.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2 废水中VOCs的采集和测定方法
        1.4.3 液面上VOCs气体的采集和测定方法
    1.5 焦化废水处理技术及工艺
        1.5.1 预处理技术
        1.5.2 生物处理技术
    1.6 选题意义和研究内容
        1.6.1 选题意义
        1.6.2 研究内容
        1.6.3 研究思路
第2章 焦化废水处理工艺运行情况和特征
    2.1 引言
    2.2 焦化废水处理厂
        2.2.1 基本情况
        2.2.2 工艺流程
        2.2.3 工程设计参数和构筑物参数
    2.3 A/O/O工艺处理过程
        2.3.1 预处理阶段
        2.3.2 生物处理阶段
    2.4 各阶段水质特征
        2.4.1 样品采集
        2.4.2 水质分析检测
        2.4.3 水质特征分析
第3章 焦化废水处理过程水相VOCs特征分析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仪器、试剂材料
        3.2.2 采样方法
        3.2.3 测定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水相中苯系物的分布
        3.3.2 污泥中苯系物的含量
        3.3.3 苯系物的去除效果
        3.3.4 苯系物浓度的相关性
        3.3.5 水相苯系物、COD和 TOC的浓度变化
        3.3.6 水相和污泥相中苯系物的相关性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焦化废水处理过程气态VOCs分布特征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和方法
        4.2.1 仪器、试剂材料
        4.2.2 采样方法
        4.2.3 测定方法
        4.2.4 排放速率的计算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气态 VOCs 的分布特征
        4.3.2 VOCs浓度之间的相关性
        4.3.3 气态VOCs与 COD、TOC之间的关系
        4.3.4 气相和水相中苯系物的相关性
        4.3.5 理论恶臭浓度
        4.3.6 排放速率的估算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焦化废水处理过程中 VOCs 的气液传质
    5.1 引言
    5.2 理论基础
        5.2.1 双膜理论
        5.2.2 双阻力模型
        5.2.3 去除机制
        5.2.4 污染物的传质通量
    5.3 国内外研究情况
    5.4 影响VOCs排放的因素
        5.4.1 有机污染物的环境行为
        5.4.2 物理化学性质的影响
        5.4.3 有机物浓度的影响
        5.4.4 处理工艺的影响
    5.5 质量平衡分析
        5.5.1 质量平衡分析方法
        5.5.2 质量平衡分析结果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VOCs排放的健康风险评价和污染评价
    6.1 引言
    6.2 毒性和污染评价方法
        6.2.1 挥发性有机物的毒性
        6.2.2 癌症风险评价方法
        6.2.3 非癌症风险评价方法
        6.2.4 臭氧生成潜势的计算方法
        6.2.5 二次气溶胶形成潜势
    6.3 结果与讨论
        6.3.1 癌症风险评价
        6.3.2 非癌症风险评价
        6.3.3 臭氧生成潜势
        6.3.4 二次气溶胶生成潜势
        6.3.5 污染控制对策建议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不足之处
    7.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石油冶炼过程中挥发性有机物源成分谱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挥发性有机物的定义
    1.3 挥发性有机物的分类和来源分布
    1.4 气体挥发性有机物分析方法
    1.5 气体挥发性有机物采集监测方法
    1.6 固相吸附材料、吸附管
    1.7 挥发性有机物大气污染源成分谱研究
    1.8 研究目标、内容和方法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仪器及材料
    2.2 实验方法
        2.2.1 吸附管的老化与保存
        2.2.2 系列标准吸附管制备
        2.2.3 穿透实验
        2.2.4 某地铁车厢内空气样品的采集
        2.2.5 某石油厂空气监测的布点及采样
        2.2.6 热脱附条件
        2.2.7 气相色谱-质谱条件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多组分VOCs分析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3.1 吸附管的选择与考察
    3.2 方法验证
        3.2.1 线性范围和检出限
        3.2.2 回收率与精密度
        3.2.3 实际样品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石油冶炼工艺过程中VOCs排放源成分谱特征
    4.1 VOCs目标和非目标筛查
        4.1.1 目标VOCs定量和非目标VOCs半定量分析方法
        4.1.2 目标VOCs和非目标VOCs分布特征
    4.2 监测点位TVOCs浓度水平及所占比例
    4.3 VOCs无组织排放源成分谱特征
        4.3.1 各监测点位空气VOCs成分谱特征
        4.3.2 石油厂VOCs排放源组分特征
    4.4 VOCs的臭氧生成潜势
        4.4.1 臭氧生成潜势的计算方法和组分特征
        4.4.2 臭氧生成潜势特征及比例
    4.5 VOCs的二次有机气溶胶生成潜势
        4.5.1 二次有机气溶胶生成潜势计算方法和组分特征
        4.5.2 二次有机气溶胶特征及比例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致谢

(6)溶剂使用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特征及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溶剂使用行业VOCs排放与控制研究进展
        1.2.1 溶剂使用行业VOCs排放特征研究进展
        1.2.2 有机溶剂VOCs含量相关标准现状
        1.2.3 VOCs控制技术应用及治理效率研究
    1.3 我国各有机溶剂行业发展现状
        1.3.1 涂料行业发展现状
        1.3.2 油墨行业发展现状
    1.4 研究目标、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6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有机溶剂VOCs含量水平及组分特征
    2.1 采样与分析
        2.1.1 采集对象与分类情况
        2.1.2 样品采集与分析方法
    2.2 有机溶剂VOCs含量水平
        2.2.1 建筑涂料VOCs含量水平
        2.2.2 木器涂料VOCs含量水平
        2.2.3 汽车涂料VOCs含量水平
        2.2.4 集装箱涂料VOCs含量水平
        2.2.5 油墨VOCs含量水平
    2.3 有机溶剂VOCs组分特征
        2.3.1 建筑涂料VOCs组分特征
        2.3.2 木器涂料VOCs组分特征
        2.3.3 汽车涂料VOCs组分特征
        2.3.4 集装箱涂料VOCs组分特征
        2.3.5 油墨VOCs组分特征
    2.4 VOCs组分含量与标准对比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有机溶剂相关行业VOCs控制技术研究
    3.1 采样与分析
        3.1.1 采集对象情况
        3.1.2 样品采集与分析方法
    3.2 不同控制技术对VOCs浓度的治理效果
        3.2.1 各类VOCs控制技术在行业中的应用情况
        3.2.2 各类VOCs控制技术的治理效率
    3.3 不同控制技术对VOCs组分的治理效果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溶剂使用行业VOCs排放清单及管控对策
    4.1 溶剂使用行业VOCs排放清单的建立
    4.2 溶剂使用行业VOCs排放对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
        4.2.1 臭氧生成贡献分析
        4.2.2 二次有机气溶胶生成贡献分析
    4.3 溶剂使用行业VOCs排放的管控对策
        4.3.1 有机溶剂中VOCs含量的管控对策
        4.3.2 VOCs末端治理的管控对策
    4.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建议
    主要结论
    下一步工作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1 :有机溶剂生产及使用行业企业实地监测结果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7)典型溶剂使用行业挥发性有机物监测方法评价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概论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动态
    2.1 国内外挥发性有机物(VOCs)定义及表征方法
        2.1.1 挥发性有机物的定义
        2.1.2 挥发性有机物的表征方法
    2.2 国内外挥发性有机物(VOCs)监测方法对比
        2.2.1 国内外监测分析方法研究
        2.2.2 国内挥发性有机物监测方法对比
        2.2.3 国外挥发性有机物监测方法
    2.3 气相色谱监测过程影响因素研究
        2.3.1 影响气相色谱测定结果的因素
        2.3.2 响应的影响因素
        2.3.3 标准气体对于测定结果的影响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1 技术路线
    3.2 实验仪器与操作
        3.2.1 实验仪器及试剂
        3.2.2 分析方法及仪器
        3.2.3 质量保证措施
    3.3 实验方案设计
第四章 典型溶剂使用行业固定污染源挥发性有机物监测方法评估
    4.1 典型溶剂使用行业固定污染源挥发性有机物监测项目评估
        4.1.1 典型溶剂使用行业VOCs排放特征比较
        4.1.2 监测方法中监测对象的比较——以木质家具制造行业为例
    4.2 固定污染源排放标准排放体系评估
        4.2.1 家具制造行业挥发性有机物地方排放标准有组织排放对比
        4.2.2 家具制造行业挥发性有机物地方排放标准无组织排放对比
        4.2.3 各地方标准中各项控制指标监测方法对比
    4.3 固定污染源废气样品采集过程评估
        4.3.1 样品采集和保存
        4.3.2 采样点位的布设及采样口的选择
        4.3.3 采样频次现场工况的确定
    4.4 本章小节
第五章 挥发性有机物排放表征方法实用性评价
    5.1 监测仪器原理及监测对象的比较
    5.2 单个物质对不同仪器的响应实验
        5.2.1 物质沸点和碳数对测定值的影响
        5.2.2 物质官能团对测定值的影响
        5.2.3 物质浓度对测定值的影响
    5.3 混合物质对不同仪器的响应实验
        5.3.1 酯类和烷烃类化合物混合物质用浓度直接表征VOCs浓度的比较
        5.3.2 芳香烃类和醇类化合物混合物质用浓度直接表征VOCs的比较
        5.3.3 混合物质对于不同表征的结果与单个物质的对比
    5.4 实测数据结果分析
        5.4.1 有组织排放样品数量
        5.4.2 不同监测方法表征的挥发性有机物的对比
        5.4.3 连续在线监测数据比较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典型溶剂使用行业VOCS监测方法评估——德州市案例分析
    6.1 德州市典型溶剂使用源行业的筛选
        6.1.1 德州市溶剂使用源典型行业的确定
        6.1.2 现场采样分析方法
        6.1.3 现场调研结果统计分析
    6.2 实测结果组分及浓度分析
        6.2.1 德州市溶剂使用源典型行业VOCs排放特征组分分析
        6.2.2 德州市典型行业VOCs末端治理技术现状分析
        6.2.3 德州市典型行业基于VOCs组分的排放因子估算
    6.3 与其他地区相关行业的VOCs排放特征比较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不足与建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参考文献
致谢
附表1 包装印刷部分企业现场调研主要问题汇总
附表2 玻璃纤维塑料制品制造部分企业现场调研主要问题汇总
附表3 家具制造部分企业现场调研主要问题汇总
附表4 汽车制造部分企业现场调研主要问题汇总

(8)Rhodococcus sp.LEJB-4降解邻二甲苯的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VOCs概述
        1.1.1 VOCs的定义及分类
        1.1.2 VOCs的来源、特点及其危害
        1.1.3 我国VOCs的污染现状
    1.2 VOCs污染的处理技术
    1.3 邻二甲苯的生物降解
        1.3.1 邻二甲苯的结构及性质
        1.3.2 邻二甲苯降解菌
        1.3.3 细菌对邻二甲苯的降解途径
    1.4 转录组学研究
        1.4.1 转录组学研究历程
        1.4.2 高通量测序在转录组学中的应用
    1.5 国内外研究动态
    1.6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7 本课题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7.1 主要研究内容
        1.7.2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药品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1.3 主要培养基及缓冲液
    2.2 实验方法
        2.2.1 邻二甲苯降解菌的筛选鉴定
        2.2.2 菌株最适生长条件的研究
        2.2.3 邻二甲苯的测定
        2.2.4 菌株的生长曲线与邻二甲苯的降解曲线的绘制
        2.2.5 转录组取样点的确定及样品的收集
        2.2.6 样品总RNA的提取及纯化
        2.2.7 cDNA文库的构建、转录组测序和数据分析
3 结果与讨论
    3.1 邻二甲苯降解菌筛选和鉴定
        3.1.1 邻二甲苯降解菌的筛选
        3.1.2 邻二甲苯降解菌鉴定
        3.1.3 细胞形态检测
    3.2 菌株生长特性研究
        3.2.1 最适温度
        3.2.2 最适pH
        3.2.3 底物的广谱性
    3.3 菌株LEJB-4降解邻二甲苯的特性研究
    3.4 总RNA纯度和完整性检测
    3.5 COG注释
    3.6 GO注释
    3.7 KEGG注释
    3.8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3.9 Rhodococcus sp. LEJB-4代谢邻二甲苯过程的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3.10 Rhodococcus sp. LEJB-4 TCA途径的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3.11 Rhodococcus sp. LEJB-4细胞壁和细胞膜相关蛋白基因
4 结论
    4.1 全文总结
    4.2 论文的创新点
    4.3 论文的不足之处
5 展望
6 参考文献
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8 致谢
9 附录

(9)基于GC-QTOF构建VOCs的非目标筛查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VOCs概述
        1.1.1 VOCs的简介
        1.1.2 VOCs的来源及危害
    1.2 VOCs采集技术
        1.2.1 主动采样
        1.2.2 被动采样
    1.3 VOCs预处理技术
        1.3.1 溶剂萃取
        1.3.2 低温浓缩
        1.3.3 热脱附
    1.4 VOCs分析技术研究进展
        1.4.1 气相色谱法
        1.4.2 气相质谱法
        1.4.3 液相及其他分析方法
    1.5 高分辨质谱分析
        1.5.1 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法
        1.5.2 气相色谱高分辨质谱法
    1.6 非目标筛查方法
    1.7 研究内容及研究意义
        1.7.1 研究意义
        1.7.2 研究内容
        1.7.3 技术路线
2 某工业园区VOCs监测分析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采样准备
        2.2.2 吸附管的使用
        2.2.3 标准曲线的配制
        2.2.4 样品的采集
        2.2.5 热解吸条件
        2.2.6 气相色谱质谱条件
        2.2.7 实验过程
    2.3 结果与讨论
        2.3.1 VOCs定性分析
        2.3.2 VOCs定量分析
    2.4 小结
3 基于GC-QTOF建立VOCs非目标筛查方法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仪器与试剂
        3.2.2 仪器测试条件
        3.2.3 质量校正
        3.2.4 方法及数据分析
    3.3 实验设计
    3.4 结果与讨论
        3.4.1 离子源温度对分子离子峰的影响
        3.4.2 电子电离能量对分子离子峰的影响
        3.4.3 预测保留时间
        3.4.4 非目标筛查流程
        3.4.5 非目标筛查方法验证
    3.5 小结
4 未知样品的VOCs筛查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仪器
        4.2.3 实验方法
        4.2.4 数据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GC-QTOF筛查流程
        4.3.2 非目标筛查结果
        4.3.3 VOCs定量分析
    4.4 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保留时间预测模型数据集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10)烟标印刷品VOCs的检测方法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VOCs概述
        1.2.1 VOCs的定义
        1.2.2 VOCs的危害性
    1.3 烟标印刷中VOCs的产生来源
        1.3.1 原辅料排放源
        1.3.2 印刷生产制程工序
        1.3.3 清洗活动
        1.3.4 印刷设备
    1.4 VOCs研究现状
        1.4.1 国外VOCs研究现状
        1.4.2 国内VOCs研究现状
        1.4.3 烟标印刷行业VOCs研究现状
    1.5 VOCs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1.5.1 样品前处理方式的种类
        1.5.2 VOCs分析方法的种类
    1.6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基础理论
    2.1 引言
    2.2 气相色谱法概述
        2.2.1 气相色谱法基本原理
        2.2.2 气相色谱仪基本组成
        2.2.3 气相色谱仪工作流程
        2.2.4 气相色谱分离种类
    2.3 气相色谱的定性分析
        2.3.1 保留值定性法
        2.3.2 保留指数定性法
        2.3.3 增加峰高定性法
        2.3.4 已知物对照定性法
        2.3.5 化学试剂定性法
        2.3.6 检测器定性法
    2.4 气相色谱的定量分析
        2.4.1 定量校正因子
        2.4.2 色谱峰面积测定
        2.4.3 归一化法定量
        2.4.4 内标法定量
        2.4.5 外标法定量
    2.5 顶空进样技术
    2.6 气质联用分析原理
        2.6.1 质谱法(Mass Spectrometry)
        2.6.2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2.7 气质联用技术的特点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测定烟标印刷中VOCs的方法建立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剂与材料
        3.1.2 仪器与设备
        3.1.3 标准溶液的配制
        3.1.4 仪器参数条件
    3.2 进样前处理
    3.3 定性定量分析
        3.3.1 定性分析
        3.3.2 定量分析
    3.4 色谱行为考察
    3.5 顶空分析条件优化
        3.5.1 平衡温度的选择
        3.5.2平衡时间的选择
    3.6 色谱分离条件优化
        3.6.1 基质效应考察
        3.6.2 进样口温度选择
        3.6.3 分流比选择
        3.6.4 载气流速选择
        3.6.5 柱温程序选择
    3.7 方法验证与评价
        3.7.1 线性范围
        3.7.2 检出限和定量限
        3.7.3 回收率及准确性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烟标印刷中VOCs的含量测定
    4.1 印刷油墨中VOCs含量的测定
        4.1.1 油墨种类
        4.1.2 油墨样品预处理
        4.1.3 不同种类油墨VOCs的含量测定
        4.1.4 批次对油墨VOCs含量的影响测定
        4.1.5 载墨量对油墨VOCs含量的影响测定
    4.2 纸张基材中VOCs含量的测定
        4.2.1 印刷纸张的抽取及样品制备
        4.2.2 不同分类纸张VOCs的含量测定
        4.2.3 定量对纸张VOCs含量的影响测定
    4.3 制程工序下VOCs含量的测定
        4.3.1 制程工序下样品的抽取及制备
        4.3.2 烟标A在制程工艺下VOCs的含量测定
        4.3.3 烟标B在制程工艺下VOCs的含量测定
        4.3.4 光油、电化铝中VOCs的含量测定
    4.4 印刷工艺参数下VOCs含量的测定
        4.4.1 印版清洗剂
        4.4.2 印版线数
        4.4.3 印刷速度
        4.4.4 干燥温度
    4.5 成品储存中VOCs含量的测定
        4.5.1 成品的抽取及制备
        4.5.2 不同存储环境下VOCs的含量测定
        4.5.3 不同存储湿度下VOCs的含量测定
        4.5.4 不同存储时间下VOCs的含量测定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影响烟标印刷品VOCs含量的因素分析
    5.1 印刷油墨对VOCs的影响分析
        5.1.1 油墨种类
        5.1.2 油墨批次
        5.1.3 载墨量
    5.2 纸张基材对VOCs的影响分析
        5.2.1 纸张特性
        5.2.2 纸张定量
    5.3 制程工序对VOCs的影响分析
        5.3.1 制程工序
        5.3.2 光油种类
        5.3.3 电化铝烫印
    5.4 印刷工艺参数对VOCs的影响分析
        5.4.1 印版清洗剂
        5.4.2 印版线数
        5.4.3 印刷速度
        5.4.4 干燥温度
    5.5 成品储存条件对VOCs的影响分析
        5.5.1 存储环境
        5.5.2 存储湿度
        5.5.3 存放时间
    5.6 减少VOCs排放的方法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

四、气相色谱法测定气态苯系物的比对活动(论文参考文献)

  • [1]烹调油烟产生甲醛和VOCs的排放特征及暴露评估[D]. 贾康阔. 北京建筑大学, 2021(01)
  • [2]膜进样技术的性能探究及其在土壤中苯系物检测的应用研究[D]. 宋娜. 西北大学, 2021(12)
  • [3]环境应急现场便携式仪器在大气污染事件溯源中的应用研究[D]. 蒋黎夏. 华东理工大学, 2020(08)
  • [4]焦化废水处理中挥发性有机物的分布特征、传质规律和风险评价[D]. 张玉秀.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2020
  • [5]石油冶炼过程中挥发性有机物源成分谱解析[D]. 朱晓平. 大连交通大学, 2020(06)
  • [6]溶剂使用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特征及控制技术研究[D]. 柯云婷.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7]典型溶剂使用行业挥发性有机物监测方法评价及其应用研究[D]. 雒瑞. 华东理工大学, 2020(01)
  • [8]Rhodococcus sp.LEJB-4降解邻二甲苯的分子机制研究[D]. 孙艺哲. 天津科技大学, 2020(08)
  • [9]基于GC-QTOF构建VOCs的非目标筛查方法[D]. 施锦瑞.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10]烟标印刷品VOCs的检测方法及影响因素的研究[D]. 路萍.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标签:;  ;  ;  ;  ;  

气相色谱法测定气态苯的比较活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