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系统疾病微创检查的哲学思考

呼吸系统疾病微创检查的哲学思考

一、呼吸系统疾病微创检查的哲学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于伟悦[1](2020)在《女性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和总结女性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特征(年龄、性别、生育史、家族史及肿瘤相关病史、临床表现、病理特征和分化程度等);对比中青年女性和老年女性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特点;提高对女性结直肠癌的临床认识,选择正确有效的治疗手段。方法回顾性分析选取德州市人民医院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经内镜病理确诊为结直肠癌患者的病例资料,将其中161例女性病人与同期男性病人对比,得出女性各年龄阶段的发病人数及患病人数随年龄的变化趋势。再对女性结直肠癌患者进行详细的回顾性分析,依据患者年龄将其分为两组,≤60岁的患者设为中青年组(67例,41.6%),>60岁的患者设为老年组(94例,58.4%)。分别就患者的发病时间、临床症状、病变部位、肿瘤的大小及形态、病理类型及分级、家族史、生育史、淋巴转移及远处转移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女性结直肠癌患者与同年龄男性结直肠癌患者相比,60~65岁阶段为高发年龄阶段。2、结直肠癌的主要临床表现包括腹痛、排便性状、肛门下坠、大便习惯改变以及腹部包块等。3、中青年组与老年组相比,在肿瘤形态(P<0.001)、病理类型(P=0.026)、TNM临床分期(P=0.013)方面有显着性差异。4、中青年组与老年组相比,在一般特征、生育史、家族史(P=0.213)、肿瘤浸润深度(P=0.952)、淋巴结转移(P=0.487)、远处转移(P=0.860)、肿瘤发病部位(P=0.099)、肿瘤大小(P=0.854)、组织学分级(P=0.358)上无显着性差异。5、中青年女性结直肠癌患者病灶广泛、分期晚、恶性程度高。结直肠癌的早期筛查及治疗可以有效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改善患者的预后。结论1、女性结肠癌的发病年龄早于男性,发病高峰为60~65岁。2、中青年女性结直肠癌患者相对于老年结直肠患者具有临床分期晚、病理学组织级别低的特点。3、在根治术后需配合放疗和化疗者,要考虑年龄特点、生育需求,要注意育龄期生育能力的保护。4、对老年女性结直肠患者,术前要充分评估已有的基础疾病,同时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合理选择手术时机。注意对老年人群进行及时的结直肠癌的普查及健康知识宣教。5、重视对女性结直肠癌早期筛查,做到早期预防、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同时减少女性结直肠癌患者的误诊率。

连岩岩[2](2020)在《78例多原发恶性肿瘤患者病例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回顾性分析多原发恶性肿瘤(Multiple primary malignant tumors,MPMT)患者的发病特点、中医证型、治疗情况等临床数据,探讨MPMT的发病特点,分析可能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从而提高对MPMT的认识,为临床诊疗提供指导。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通过查阅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海泰电子病历系统和扫描电子病历系统获取肿瘤科2014年4月至2019年5月期间收治的MPMT患者的病历资料,包括MPMT患者一般信息、现病史、既往病史、诊断信息、中医证型、治疗等,随访患者生存状态。应用SPSS 25.0进行统计分析,组间的差异通过卡方检验或费舍尔精确检验进行评估,应用Kaplan-Meier方法估算生存率,Cox比例风险多因素分析以识别与死亡相关的独立因素。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78例MPMT患者,包括男性41例,女性37例,男女发病比例约为 1.11:1。2、78例MPMT患者第一原发恶性肿瘤确诊中位年龄58岁(33~85岁),女性中位年龄57岁(33~75岁),男性中位年龄61岁(41~85岁),统计分析表明第一原发恶性肿瘤患者男女年龄分布存在差异(P=0.011);第二原发恶性肿瘤确诊中位年龄64.5岁(38~86岁),女性中位年龄64岁(38~80岁),男性中位年龄66岁(43~86岁)。同时性多原发恶性肿瘤(Synchronous multiple primary malignant tumors,SMPMT)患者确诊中位年龄55.5岁(43~86岁),异时性多原发恶性肿瘤(Metachronous multiple primary malignant tumors,MMPMT)患者确诊中位年龄 66 岁(38~83 岁),MMPMT与SMPMT患者发病年龄有统计学差异(P=0.004)。69例(88.46%)患者确诊MPMT时年龄超过50岁,50例(64.10%)患者确诊MPMT时年龄超过60岁。3、第一原发恶性肿瘤与第二原发恶性肿瘤确诊中位间隔时间30个月(0~348个月)。本研究中患者在确诊第一原发恶性肿瘤后的2年内有39例(50%)患者确诊MPMT。78例患者中包括MMPMT患者56例,SMPMT患者22例,MMPMT:SMPMT发病比例为 2.55:1。双原发恶性肿瘤(Double primary malignant tumors,DPMT)66 例,三原发恶性肿瘤(Triple primary malignant tumors,TPMT)10 例,四原发恶性肿瘤(Quadruple primary malignant tumors,QPMT)2 例。4、78例MPMT共涉及170个恶性肿瘤病灶,其中位于消化系统50个,呼吸系统44个,泌尿系统20个,妇科系统17个,乳腺14个,头颈部14个,血液系统7个和其他系统4个。其中消化系统多原发恶性肿瘤1 1例,多原发肺癌4例。超过一半的肿瘤病理类型为腺癌(64/170,37.65%)和鳞癌(30/170,17.65%),腺癌在第一、第二、第三原发恶性肿瘤中占比分别为38.46%(30/78)、41.03%(32/78)和16.67%(2/12),鳞癌在第一、第二、第三原发恶性肿瘤中占比分别为16.67%(13/78)、15.38%(12/78)和33.33%(4/12),腺癌较鳞癌更常见。5、78例MPMT患者中医证型包括痰瘀互结证20例、气虚痰阻证14例、气滞痰阻证14例、气滞血瘀证10例、气阴两虚证6例、气虚血瘀证4例,湿热瘀阻证4例、气血两虚证3例、阳虚寒凝证3例。统计分析发现不同性别、MMPMT与SMPMT患者中医证型分布均无统计学差异。第一原发恶性肿瘤确诊中位年龄与中医证型分布相关(P=0.004),表现在气虚痰阻证和气阴两虚证分布存在差异,第二原发恶性肿瘤发病中位年龄与中医证型分布相关(P=0.001),表现在气虚痰阻证和气阴两虚证分布存在差异。分析治疗因素与患者中医证型分布关系,结果表明仅第一原发恶性肿瘤化疗与中医证型分布有统计学差异(P=0.012),表现在气虚痰阻证、气滞痰阻证和气滞血瘀证分布存在差异。对MPMT患者中医证型与生存时间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中医证型患者生存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92)。6、随访成功的73例MPMT患者总生存期在2个月~173个月之间,中位生存时间28 个月。1 年、2 年、5 年生存率分别为 71.23%(52/73)、53.42%(39/73)、15.07%(11/73)。Kaplan-Meier生存分析的结果显示影响MPMT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包括第一原发恶性肿瘤未行手术治疗(P=0.025)和第二原发恶性肿瘤未行手术治疗(P=0.001)。Cox比例风险多因素生存分析结果显示第二原发恶性肿瘤未行手术治疗(P=0.010)是影响MPMT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MMPMT 明显多于 SMPMT,DPMT 较 TPMT 和 QPMT 常见。2、患有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肿瘤的患者发生MPMT的风险更高,腺癌和鳞癌是MPMT最常见病理类型。3、MPMT患者最常见中医证型为痰瘀互结证、气虚痰阻证和气滞痰阻证。4、应加强恶性肿瘤患者随访工作,尤其是确诊后的2年内,对于新出现的癌灶应注意与复发癌、转移癌相鉴别,警惕MPMT的发生。5、临床中要高度重视手术治疗对于MPMT患者的重要性,对于有手术机会的MPMT患者,在对其身体状况进行综合评估的基础上,应积极行手术治疗以延长有效生存期。

李贵意[3](2019)在《应用临床状态医学诊疗恶性肿瘤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中医药在肿瘤的治疗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拟在临床状态医学指导下改善恶性肿瘤患者生活质量及总体临床状态的疗效,为临床状态医学理念及方法治疗恶性肿瘤提供可靠的临床依据。方法:本研究通过两部分来进行。第一部分是文献研究,通过系统回顾恶性肿瘤的流行病学、中西医学认识观及治疗方法进展,结合临床状态医学的理念、方法及主要内容框架,探讨了临床状态医学改善恶性肿瘤生活质量、情感症状及总体临床状态的方法及可能性。同时,本研究也以循证医学方法为基础,通过制定严格的纳入、排除标准,实施中医药结合心理疗法改善肿瘤患者生活质量及情绪的Meta分析,为临床状态医学的实施提供循证医学证据。第二部分是临床研究。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设计,纳入在深圳中医院肿瘤科就诊的100例临床确诊的恶性肿瘤患者,对照组予以常规西医治疗合并常规中药辨证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使用临床状态医学的干预方法,主要包括临床状态医学的“君、臣、佐、使”处方和中医心理治疗,干预周期均为2个月。分别于入组基线、治疗后2周、1月和2月时评定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简表、卡式量表、总体临床状态量表、中医症状量表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采用SPSS20.0进行统计分析,双侧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在meta分析研究中:(1)中医药干预研究包括了 16项研究,有1084人参加;中医心理干预研究5项,有293人参与;3项有关生活质量(Kamofsky Performance Status Scale,KPS)评价的,有268人参加。(2)与单纯西药化疗相比,中医药合并化疗能显着提高治疗有效率,合并OR=1.58(95%CI:1.24,2.03),两组间有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认为中医药联合化疗组治疗肿瘤临床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单纯化疗组.(3)与单纯化疗相比,中医药合并心理干预能显着提高治疗有效率,合并效应量OR=17.22(95%CI:2.14,138.7),两者组间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中药联合心理干预总临床疗效高于单纯化疗。(4)与单纯化疗相比,中医药合并心理干预能显着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合并效应量OR=2.69(95%CI:1.40,5.17),两者组间改善生活质量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中药联合心理干预在改善生活质量的有效率高于单纯化疗。在临床研究中:(1)本研究招募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共100例,按随机分组原则分成单纯中医辨证组(对照组,n=50)和临床状态医学组(治疗组,n=50)。经过2个月的治疗,对照组和治疗组各脱落2例(均因无法联系而脱落),最终每组各48例。(2)两组基线一般特征(年龄、性别)、临床特征(肿瘤类型、KPS、总体状态、中医症状、生活质量积分、HAMD)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说明两组基线齐,具有可比性。(3)经过为期2个月的治疗,治疗组在KPS(Z=-3.856,p=0.000)、总体状态(Z=-4.837,p=0.000)、HAMD(Z=-2.329,p=0.020)、中医症状(Z=-2.239,p=0.025)、生活质量(Z=-2.307,p=0.021)5个方面均全面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临床状态医学的干预方案能全面改善恶性肿瘤患者生存质量、情绪状态、躯体症状,最终改善患者总体临床状态。(4)KPS治疗前后组内比较:采用Bonferroni两两比较发现:除基线与两周后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其余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5)总体临床状态治疗前后组内比较:采用Bonferroni两两比较发现:基线与治疗后各次评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6)中医症状治疗前后组内比较:采用Bonferroni两两比较发现:基线与治疗后两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月和治疗2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7)生活质量治疗前后组内比较:采用Bonferroni两两比较发现:两周后与治疗1月比较(p>0.05)、治疗1月和治疗2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8)HAMD治疗前后组内比较:采用Bonferroni两两比较发现:两周后与治疗1月比较(p>0.05)、治疗1月和治疗2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结合应用临床状态医学的治疗方法,能够有效改善生存质量、情绪状态、躯体症状,从而显着改善患者总体临床状态,且总体临床状态积分变化是恶性肿瘤患者症状改善的敏感指标。

严琰[4](2019)在《农村地区连续性住院行为机制与影响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明确农村地区连续性住院的理论框架,了解当前农村地区连续性住院的现状,探索连续性住院患者服务利用决策的变化,尝试探讨农村居民就诊趋高和连续性住院的关系,重点分析跨级连续性住院经历对居民服务利用选择的影响。【方法】通过理论推演,明确连续性住院的内涵与边界,结合安德森服务利用模型,连续性服务的特点,确定连续性住院的内在机理及影响因素,辨析其与重复住院、再入院的异同。进而开展实证研究,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湖北黄陂、河南息县、河南宜阳、重庆黔江作为样本点。通过县域新农合数据搜集与处理,发现并确定连续性住院患者,开展回顾性入户调查,四个县区共调查997名连续性住院患者,了解其连续性住院服务的经历、决策因素及变化。采用自身对照的方法比较前后两次住院就诊行为、决策因素,通过条件Logistic回归比较连续性住院二次就诊选择变化的影响因素。以麻城为样本县区,比较跨级连续性住院患者就诊选择变化,采用模糊的精确匹配法(CEM)消除协变量的不平衡,与一般患者比较连续性住院经历对就诊选择的影响。主要采用的分析软件包括Excel、EpiData3.1、SPSS20.0。【结果】(一)连续性住院行为的内涵、过程、影响因素。连续性住院行为具有时效性(30天内)、路径明确(TTR、TCR、CCR、CTR四种流向)、形式多样(询诊或转诊)和需方为主体的特点;其行为包括首次住院机构选择、两次住院的衔接,再次住院机构选择三个环节;除了一般的医疗服务利用的影响因素外还受到熟识的医生、首诊满意度、疾病治愈程度、首次出院方式等因素的影响。患者利用医疗服务具有近因效应、晕轮效应、有限理性等社会知觉效应;并形成以下机制:(1)首次住院行为经历会改变并影响患者再次住院行为;(2)连续性住院行为经历导致患者再次住院机构的选择发生变化。(二)连续性住院的水平与特征。2012-2014年样本县区CCR、TTR、TCR、CTR流向的比例分别为51.31%、26.35%、13.12%、9.22%;呼吸系统疾病占全部连续性住院患者的22.06%;连续性住院患者的人群流向分布在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等12个因素上都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三)连续性住院患者就诊前后的费用、利用、决策因素等的变化。二次就诊中的生活成本、住院费用发生改变的患者人数占68.7%、91.9%。个体和群体两水平的比较中患者选择机构的九类因素都有差异(P<0.01)。TTR和CCR患者中“熟识的医生”因素影响的人数占比上升33.6%和27.9%,TCR患者中“距离远近”因素影响的人数占比下降65.1%。首诊在乡镇的连续性住院患者对首诊不满意人群(OR=22.63)、县级就诊过人群(OR=17.64)容易改变去县医院再住院。(四)连续性住院经历对患者后续就诊机构选择的影响。患者在经历跨级连续性住院行为后再次选择县级医疗机构的比重显着增加(χ2=131.11,P<0.001)。跨级连续性住院患者与一般人群比较,选择县级医院的比重显着增加(χ2=17.37,P<0.001)。【讨论】(一)连续性住院的水平。连续性住院人数比例逐年上升,住院机构选择趋高;呼吸系统是连续性住院的高发疾病。连续性住院患者二次住院费用负担感知比较重、医患之间的人际连续性不足、自感疾病严重程度强烈。(二)连续性住院前后就诊行为会发生变化。证明医疗服务具有的后效性和近因效应。患者二次就诊的和首次就诊相关,“熟识的医生”因素影响的人数权重增加,体现了人际连续在连续性住院行为中的作用,印证了顾客忠诚度的形成。近因效应体现在首次住院治疗体验给患者留下的印象,可能强化和巩固患者的下一次住院的行为。患者在信息携带和沟通行为主动性方面发生了明显改变,与首次出院医生的叮嘱相关。(三)连续性住院随后的就诊选择会发生变化。跨级连续性住院可能会出现疾病病情延误或成本浪费,导致患者对乡镇卫生院满意度降低,TCR患者连续住院经历后其就诊选择持续趋高。【结论】连续性住院是县域服务供给体系不可回避的服务利用现象,当前不合理的连续性住院容易造成病情延误与重复治疗,引发居民对乡镇卫生院的信任度降低,进而影响患者的就诊选择,导致居民就诊持续趋高。【建议】机构间的服务连续才能保障连续性住院患者的健康权益。在政策方层面应完善基层医疗机构的软硬件建设,提升首诊能力,提高分级诊疗的群众知晓度和执行度,加强双向转诊的人际、信息连续性;在供方行为上,规范医务人员的行为,运用新型互联网医疗平台加强医患人际连续,建立经济奖惩约束和激励保障机制;医保改革探索整合支付等。【创新与不足】研究视角新颖,从连续性住院这一特定现象入手,引出了县域客观存在的服务利用的现象;县乡连续性住院是当前县域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重要切入点,是当前农村地区最常见、也是不可避免的服务行为,其服务利用直接决定了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成效,也是县域服务供给体系网络建设重要的指示指标。研究主题紧迫,落脚于当前县域居民就诊持续趋高,尝试回答县域服务供给体系割裂与居民就诊趋高的关系。本论文除对医疗服务供方、管理方进行研究外,着重医疗服务的主体,患者的心理、行为、社会影响等进行多维度分析,得出问题的重要成因,具有一定的针对性。研究不足方面,在总量分析中,尽管整体数据可靠,但个别受访患者提供的主观表述在连续性住院的数据分布中,存在偏离,导致分析对象占比略有偏高。

郑锐,康健[5](2002)在《呼吸系统疾病微创检查的哲学思考》文中提出

闫媛媛[6](2021)在《基于循证与叙事构建肠造口适应实践模式》文中研究表明背景:造口患者存在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等多方面适应问题,使造口护理呈现专科性和复杂性特点,造口适应对于全面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但造口适应过程复杂,有待探索一条有效途径全面解决造口患者身-心-社-灵综合需求。叙事循证医学模式提倡循证医学与叙事医学的联合,初步开发出理论与实践的可操作模型,可使客观数据与主观体验相互联合,具有实践的可操作性,在解决造口患者综合需求方面具有优势。目的:本研究基于叙事循证医学模式理论框架联合行动研究实施,探索造口患者适应需求,调查造口专科护理实践现状;探索肠造口患者适应因素影响机制;构建基于最佳证据的肠造口适应实践模式及标准化实践方案;检验肠造口适应实践模式的有效性,探索标准化实践方案联合叙事护理在实践过程中的应用,评估对患者健康结局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采用行动研究法,以计划-行动-观察-反思循环过程作为研究实施基本框架,在每阶段实施过程联合不同方法:第一阶段,以质性研究描述性现象学调查造口患者适应需求与造口专科护理现状;第二阶段,通过整合综述法获取造口适应相关文献,分析造口适应因素影响机制;第三阶段,以循证方法检索、筛选、评价、汇总造口适应最佳证据,并对证据进行分级和级别推荐,包括造口护理临床实践指南、造口专科护士角色与实践职责相关文献、第二阶段获取的造口适应相关文献;第四阶段,通过改良德尔菲法构建基于最佳证据,且适宜本土特色的造口适应实践模式及标准化实践方案,确定模式的具体维度和标准实践方案的具体条目;第五阶段,以叙事探究结合个案研究形式,探索标准化实践方案联合叙事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途径及临床意义,完善造口适应实践模式。结果:(1)造口患者适应需求调查与造口专科护理现状:通过对11名造口患者及7名相关医务工作者半结构化访谈和现场观察得出四个主题类属:主题1:造口患者适应需求多元化,包含6个次级主题(生理性需求、支持性需求、信息需求、情感需求、社会文化适应需求、自我护理需求);主题2:造口患者适应过程与时间具有相关性;主题3:造口适应与个人经历有关;主题4:造口专科护理存在发展机遇。(2)造口适应因素分析:获取符合评价标准的造口心理-社会-文化适应相关文献22篇,获取45条相关证据,持续比较分析法得出结果,造口适应与支持具有相关性,通过作用于多种适应因素,促进造口患者达到个人-行为-环境的适应状态,由此构建造口适应支持要素模式图,包含3个适应条件:家庭支持、医疗支持、社会支持;9个适应因素:时间、认知、生理、心理、自我护理、信息、经济、文化、同伴支持;3个适应要素:个人、行为、环境。(3)造口适应最佳证据获取:共获取经AGREEII质量评价工具A级和B级推荐的造口护理相关临床实践指南8篇,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造口专科护士角色与实践职责相关文献6篇,结合前期获取的造口心理-社会-文化适应22篇相关文献,共提取实践者、评估、专项护理、自我护理、健康教育、生活重建、出院前指导、延续护理8个类属,获取最佳汇总证据30项。(4)造口适应实践模式及实践方案构建:通过一轮改良德尔菲法达成专家共识,问卷函询专家权威系数为0.86,最终确定造口适应实践模式6个维度:时间、实践者、实践内容、实践措施、实践工具、评价;时间维度:疾病诊断期、术后住院期、出院准备期、调整适应期4个分期;实践内容:评估、专项护理支持、信息支持、心理社会适应支持4项;实践措施:基于提取的30项最佳证据,以时间维度为纵轴,实践内容为横轴,确定每一阶段相应实践内容下具体执行措施,各执行措施以条目清单形式列出,可根据时间分期选择相应条目内容,共形成73条推荐建议;实践工具:提供经检验有效的相应工具;评价:各阶段过程性考核和综合评价。(5)叙事与循证联合可行性评估:以前期拟定的造口适应实践模式为指导依据,研究者运用叙事探究方式介入造口术后患者生活,与患者、家属及相关医务工作者形成三维叙事探究空间,选取其中3例造口术后参与者,以个案护理故事形式展示标准化护理方案执行联合叙事干预过程,患者负性情绪改善,未发生并发症,或已发生并发症患者在干预后得到缓解。结论:叙事循证医学模式可实现循证医学与叙事医学的联合,用于造口专科护理实践中,借助行动研究框架为最佳证据与人文关怀在同一情境下发挥共同作用提供理论基础;基于循证方法构建的造口适应实践模式及标准化实践方案在造口专科性护理实践中具有实践指导意义;叙事与循证联合可用于造口适应实践的应用,叙事可发挥评估收集资料、健康教育、心理干预、质性研究的联合作用,易于探索患者内心体验。

梁恒瑞[7](2021)在《非插管自主呼吸麻醉胸腔镜手术治疗自发性气胸: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文中研究表明背景据以往的研究报道,非插管自主呼吸电视胸腔镜手术(SV-VATS)在术后康复方面优于气管插管机械通气胸腔镜手术(MV-VATS)。但是,目前的研究尚未完全证明该技术的围手术期安全性,也没有研究探讨SV-VATS对比MV-VATS在围术期患者生命体征以及呼吸通气功能方面的指标变化。本研究拟开展一项全国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RCT),探究在自发性气胸(PSP)肺大疱楔切除术患者中,SV-VATS和MV-VATS围术期安全性的比较。方法我们对16至50岁接受SV-VATS和MV-VATS楔形切除术的PSP患者进行了一项非劣性随机对照试验(NCT03016858)。该试验于2017年4月至2019年1月在中国的10个中心进行。主要结局是比较SV-VATS和MV-VATS的术中和术后并发症。次要结局包括总镇痛药物剂量,手术过程中呼吸参数、生命体征的变化,手术时间,恢复时间,术后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住院时间和医疗花费等。结果本研究共纳入335例患者。SV-VATS组和MV-VATS组的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显着差异(17.90%vs.22.09%;RR=0.81;95%CI 0.52-1.26;p=0.346)。本研究观察到SV-VATS组的术中阿片类药物总剂量显着降低:舒芬太尼(11.37μg vs.20.92μg;p<0.001)、瑞芬太尼(269.78μg vs.404.96μg;p<0.001)。SV-VATS还与较短的拔管时间(12.28分钟vs.17.30分钟;p<0.001),麻醉后监护室恢复时间(25.43分钟vs.30.67分钟;p=0.02)和食物摄取时间(346.07分钟vs.404.02分钟;p=0.002)相关。此外,与MV-VATS相比,SV-VATS降低了麻醉费用(297.81美元vs.399.81美元;p<0.001)。结论在自发性气胸肺大疱楔切除术围术期安全性方面,SV-VATS不劣于MV-VATS。而且SV-VATS与术中更少的阿片类镇痛药用量、更快的术后康复以及更低的麻醉医疗价格相关。

周紫伊[8](2021)在《情志因素与肺癌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原发性支气管肺癌(简称“肺癌”)是一种呼吸系统常见多发病,其致死率居各种肺病之首,且肺癌患者的心理水平也普遍偏差。中医文献关于情志与疾病关系的叙述良多,现代医学领域也有不少关于情志和肺癌相关性的研究,认为情志与肺癌发病有一定相关性,利用情志干预治疗肺癌的例子也较多,但具体相关因素并不详细,故尝试进一步探讨情志因素与肺癌的相关性。研究目的:研究肺癌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中医证型等)在发病率方面的分布规律,同时分析一般资料中各项的抑郁、焦虑分布情况,探讨情志因素与肺癌的相关性,引起医者们重视,注重情志干预在预防和治疗肺癌方面的重要性,为肺癌患者的情志干预治疗提供相应措施以供参考。研究方法:纳入符合标准的肺癌患者100例,收集受试者的住院病例资料,统一选用肺癌患者病例资料采集表及情志量表,由医务人员面对面询问并填写表格,将所有有效数据进行整理,运用Microsoft Excel 2019建立数据库并绘制图表,使用SPSS 2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描述,记录结果并分析。研究结果:1.发病率分布:男性远高于女性,男性为69.00%,女性为31.00%;住院患者多为本地居民占67.00%;肺癌患者各年龄段(每10岁为一阶段)人数中,61-70岁人数最多,占比32.00%,31-40岁人数最少,仅占2.00%;肺癌患者职业分布人数由高到低为:单位、退休(64.00%)〉无工作(23.00%)〉工人、农民(13.00%);按人数的多少将接受不同程度教育由高到低排列:教育程度最高的人数最多为76.00%,中等水平则有16.00%,程度较低的人数仅有8.00%;按病程长短由短到长排序,人数百分比分别为:58.00%,24.00%和18.00%;肺癌患者中医证型分布人数由高到低排序:气滞血瘀证(60.00%)〉气阴两虚证(15.00%)〉气虚痰湿证(12.00%)〉热毒炽盛证(7.00%)〉阴虚内热证(6.00%)。2.在情志表现方面,依据数据发现:发病前存在情绪异常人数有58人;肺癌患者出现抑郁人数占比为60.00%,出现焦虑人数占比为70.00%。评分表分布规律研究发现:女性比男性抑郁、焦虑程度严重(P<0.05);年龄越趋向于年轻化肺癌患者更易产生抑郁及焦虑情绪(P<0.05);肺癌患者从事脑力劳动者抑郁、焦虑程度更严重(P<0.05);多数肺癌患者患病时间较短,但随着患病时间延长,抑郁、焦虑程度更严重(P<0.05);肺癌气滞血瘀证及热毒炽盛证患者更易产生抑郁、焦虑问题(P<0.05)。研究结论:在发病率方面,男性人数多于女性,但患病女性的情志异常程度更严重;肺癌发病年龄段高峰为60岁-70岁,年龄越倾向于年轻则情志异常更严重;长期久坐容易导致气血瘀滞,一定程度上增加肺癌发病率;肺癌患病时间越久,情志异常程度可能越严重;调查对象的多数显示气滞血瘀证,且气滞血瘀证和热毒炽盛证患者情志异常更严重。情志因素与肺癌发病发展相关,临床防治肺癌过程中要注重情志干预,降低肺癌发病率,改善患者情志状况,维持患者身心健康的发展。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9](2021)在《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国内外2型糖尿病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获得了更多关于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预防、诊断、监测及治疗的循证医学新证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特组织专家对原有指南进行修订,形成了《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旨在及时传递重要进展,指导临床。本指南共19章,内容涵盖中国糖尿病流行病学、糖尿病的诊断与分型、2型糖尿病的三级预防、糖尿病的筛查和评估、糖尿病的教育和管理、2型糖尿病综合控制目标和高血糖的治疗路径、医学营养、运动治疗和体重管理、高血糖的药物治疗、糖尿病相关技术、糖尿病急性和慢性并发症、低血糖、糖尿病的特殊情况、代谢综合征和糖尿病的中医药治疗等。本指南的颁布将有助于指导和帮助临床医师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规范化综合管理,改善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结局。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10](2021)在《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文中指出随着国内外2型糖尿病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获得了更多关于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预防、诊断、监测及治疗的循证医学新证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特组织专家对原有指南进行修订,形成了《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旨在及时传递重要进展,指导临床。本指南共19章,内容涵盖中国糖尿病流行病学、糖尿病的诊断与分型、2型糖尿病的三级预防、糖尿病的筛查和评估、糖尿病的教育和管理、2型糖尿病综合控制目标和高血糖的治疗路径、医学营养、运动治疗和体重管理、高血糖的药物治疗、糖尿病相关技术、糖尿病急性和慢性并发症、低血糖、糖尿病的特殊情况、代谢综合征和糖尿病的中医药治疗等。本指南的颁布将有助于指导和帮助临床医师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规范化综合管理,改善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结局。

二、呼吸系统疾病微创检查的哲学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呼吸系统疾病微创检查的哲学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女性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附图表
附录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78例多原发恶性肿瘤患者病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多原发恶性肿瘤西医研究进展
        1 概述
        2 概念及诊断标准发展
        3 流行病学
        4 发病原因及机制
        5 治疗和预后
        6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恶性肿瘤中医研究进展
        1 概述
        2 中医对恶性肿瘤病名的记载
        3 恶性肿瘤病因病机
        4 近现代肿瘤病机学说
        5 中医体质学说与恶性肿瘤
        6 恶性肿瘤的中医治疗
        7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排除标准
        1.4 研究方法
        1.5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统计结果
        2.2 中医证型相关分析
        2.3 生存分析结果
    3 讨论
        3.1 发病情况
        3.2 病因分析
        3.3 中医证型
        3.4 中西医结合治疗
        3.5 预后分析
    4 结论
    5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成果

(3)应用临床状态医学诊疗恶性肿瘤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s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国内外肿瘤的相关研究进展
        1. 肿瘤的流行病学
        2. 中医治疗肿瘤的研宄进展
        3. 西医治疗肿瘤的研宄进展
        4. 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的研宄进展
        5. 肿瘤治疗的展望
    第二节 临床状态医学
        1. 临床状态医学概述
        2. 临床状态医学理论体系简介
        3. 临床状态医学在中医学中的渊源
        4. 历代医家状态医学思想
        5. 现代中医对临床状态医学的认识
        6. 临床状态医学推动医学模式的发展
        7. 心身行为状态
        8. 恶性肿瘤与社会心理因素
        9. 恶性肿瘤患者常见的心理变化
        10. 当前医疗模式的思考
        11. 临床状态医学促进临床诊治方式的发展
    第三节 中医药结合心理疗法改善肿瘤患者生活质量及情绪的Meta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2. 研究结果
        3. 讨论
第二章 临床状态医学改善恶性肿瘤临床状态及生活质量临床研究
    1. 病例选择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5. 本研究的意义和创新性
    6.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4)农村地区连续性住院行为机制与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有的服务供给模式无法满足居民的健康需求
        1.1.2 连续性住院与居民就诊无序的内在联系
        1.1.3 连续性服务的缺失与危害
    1.2 研究意义
        1.2.1 满足患者的连续性健康需求
        1.2.2 为医疗机构的服务质量提供标准
        1.2.3 为完善农村卫生政策提供思路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1.3.1 相关基本概念的研究进展
        1.3.2 连续性住院行为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1.3.3 研究概要
2 研究设计与方法
    2.1 研究目标与内容
        2.1.1 研究目标
        2.1.2 研究的主要内容
    2.2 研究方法
        2.2.1 连续性住院行为定性研究方法
        2.2.2 连续性住院的水平、特征及影响因素的研究方法
        2.2.3 连续性住院对个体就诊行为的影响的研究方法
        2.2.4 质量控制
    2.3 研究理论基础
        2.3.1 需要、动机、行为理论
        2.3.2 社会认知理论
        2.3.3 安德森医疗服务利用模型
    2.4 研究假设与技术路线
        2.4.1 理论框架及研究假设
        2.4.2 研究技术路线
    2.5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3 连续性住院行为的理论研究
    3.1 连续性住院的基本理论
        3.1.1 连续性住院的概念
        3.1.2 连续性住院相关概念辨析
        3.1.3 连续性住院的类别
        3.1.4 连续性住院行为的影响因素
    3.2 连续性住院行为的模型
        3.2.1 连续性住院患者选择路径模型
        3.2.2 连续性住院患者行为改变模型
4 连续性住院行为的水平与特征
    4.1 连续性住院的水平与路径分布
        4.1.1 连续性住院的数量持续上升
        4.1.2 再入院不同路径差异明显
        4.1.3 连续性住院具有明显的疾病系统分布
        4.1.4 呼吸系统疾病连续性住院的疾病类型分布
    4.2 连续性住院的个体特征分布
        4.2.1 男性、弱势人群、文盲连续性住院发生率偏高
        4.2.2 连续性住院患者就诊经历
        4.2.3 连续性住院的两次就诊费用特征
    4.3 连续性住院患者二次就诊选择的因素分布
    4.4 连续性住院患者二次就诊改变的影响因素分析
5 连续性住院行为的影响
    5.1 连续性住院前后就诊决策的因素变化
    5.2 连续性住院前后就诊行为变化
    5.3 连续性住院对后续就诊选择的影响
        5.3.1 患者连续性住院前后的医疗机构选择
        5.3.2 连续性住院患者与非连续住院患者的机构选择比较
6 提升连续性住院服务质量的建议
    6.1 连续性住院暗含了居民服务利用的心理效应
    6.2 政策制定方着重关注卫生服务整合
        6.2.1 完善基层首诊软硬件建设
        6.2.2 提高分级诊疗的群众知晓度和执行度
        6.2.3 加强双向转诊的人际信息连续性
    6.3 进一步强化供方的服务协作
        6.3.1 规范医务人员的行为
        6.3.2 运用新型互联网医疗平台加强人际连续性
    6.4 注重医保在县域服务供给体系整合的引导作用
7 创新与不足
    7.1 研究的创新
    7.2 研究的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连续性住院行为研究综述
    1 连续性住院行为的现状和意义
        1.1 连续性住院行为的现状
        1.2 连续性住院的研究意义
        1.3 连续性住院的理想有序状态
    2 连续性住院的概念的探讨
        2.1 农村地区县域内连续性住院行为的界定
        2.2 再住院行为与连续性住院行为联系与区别
        2.2.1 国外关于再住院定义概念阐述
        2.2.2 国内关于再住院概念的阐述
        2.2.3 连续性住院行为与再住院行为的联系与区别
        2.3 连续性住院行为与就医行为
        2.3.1 就医行为的国外研究
        2.3.2 就医行为的国内研究
        2.3.3 连续性住院行为与就医行为的联系与区别
        2.4 连续性住院行为与连续性医疗服务
        2.4.1 连续性医疗服务国外相关研究
        2.4.2 连续性医疗服务国内相关研究
        2.4.3 连续性住院行为与连续性医疗服务的联系与区别
    3 连续性住院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3.1 医疗服务提供方因素
        3.2 卫生服务利用方因素
        3.3 卫生政策方因素
        3.4 医保因素
    4 连续性住院行为对策的研究进展
        4.1 建立有效健全的利于住院行为连续性的体系
        4.2 改进医保支付机制
        4.3 明确医疗机构提供方的服务标准
    参考文献
附件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件2 调查样本县区基本情况
附件3 连续性住院行为研究调查工具

(5)呼吸系统疾病微创检查的哲学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技术手段是临床思维的重要要素
2 技术手段的选择体现了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
3 技术手段的选择体现了疾病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4 技术手段的选择体现了主体性与客体性的相互作用

(6)基于循证与叙事构建肠造口适应实践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 研究背景
        1.1 造口适应意义
        1.2 循证医学与叙事医学整合研究
    2 理论基础
        2.1 叙事循证医学模式
        2.2 行动研究
    3 研究目的与意义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意义
    4 技术路线图
    5 概念界定
    6 研究内容
        6.1 成立行动研究小组
        6.2 研究步骤
        6.3 研究方法
    7 伦理问题
    8 质量控制过程
        8.1 方法控制
        8.2 研究团队协作完成
        8.3 提高研究者可信度
第一部分 造口适应需求分析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参与者
    3 研究内容
        3.1 研究过程
        3.2 研究工具
        3.3 数据分析
    4 研究结果
        4.1 主题1:造口患者适应需求多元化
        4.2 主题2:造口患者适应过程与时间具有相关性
        4.3 主题3:造口适应与个人经历有关
        4.4 主题4:造口专科护理存在发展机遇
    5 讨论
        5.1 造口患者多元适应需求亟待关注
        5.2 造口患者个人经历与社会文化具有相关性
        5.3 造口患者适应过程与时间具有相关性
        5.4 造口专科实践工作有待进一步完善
    6 反思评价
第二部分 造口适应因素分析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3 研究过程
        3.1 确定研究主题
        3.2 文献检索
        3.3 证据筛选与提取
        3.4 数据评估
        3.5 数据分析
    4 研究结果
    5 讨论
第三部分 造口适应最佳证据总结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内容
        2.1 肠造口护理相关指南评价研究
        2.2 造口专科护士角色与实践相关文献质量评价
        2.3 肠造口适应最佳证据总结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4.1 纳入指南整体质量较高
        4.2 造口专科护士角色定位
    5 反思评价
第四部分 造口适应模式实践方案的初步建构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3 研究对象
    4 研究内容与统计结果
        4.1 文献回顾与证据整合
        4.2 改良德尔菲函询调查
        4.3 改良德尔菲专家论证会
    5 研究结果
        5.1 《造口适应实践模式》构建
        5.2 《造口适应标准化实践方案》构建
    6 讨论
        6.1 造口评估工具有待进一步完善
        6.2 《造口适应实践模式及标准化实践方案》构建的重要性
        6.3 《造口适应实践模式及标准化实践方案》构建的科学性
    7 反思评价
第五部分 造口适应实践模式可行性评估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内容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收集数据方法
        2.4 数据分析方法
        2.5 质量控制
        2.6 伦理原则
    3 研究结果
        3.1 患者资料
        3.2 个案研究结果
    4 讨论
        4.1 叙事在造口适应实践中的作用
        4.2 叙事在护理中的应用
    5 反思评价
第六部分 讨论与建议
    1 讨论
        1.1 研究设计的适宜性分析
        1.2 叙事循证医学模式在专科护理实践中的应用探讨
    2 未来建议
        2.1 加强造口专科护理体系完善
        2.2 研究的可持续性改进与优化
        2.3 本研究后续展望
    3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综述 叙事循证医学模式在护理中的应用:一个理论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7)非插管自主呼吸麻醉胸腔镜手术治疗自发性气胸: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回顾
研究设计与方法
    1.1 参与中心
    1.2 患者纳入排除标准
    1.3 术前准备
    1.4 麻醉器械的准备和选择
    1.5 麻醉特殊监测
    1.6 麻醉前受试者准备
    1.7 干预措施
    1.8 麻醉意外控制
    1.9 手术、监测与随访
    1.10 不良事件的有关规定
    1.11 研究终点
    1.12 研究方案的违背
    1.13 统计分析
研究结果
    2.1 研究人群的纳排与基线资料
    2.2 主要研究终点
    2.3 次要研究终点
    2.4 事后分析
    2.5 成本评估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胸外科快速康复手术,从“微创”到“微微创”
    参考文献
在研期间学习成果
致谢

(8)情志因素与肺癌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注释
引言
理论研究
    1 中医对情志理论的认识
        1.1 中医情志的内涵
        1.2 七情学说的发展
        1.3 七情致病特点
    2 中医对肺癌的认识
        2.1 肺癌病名的记载
        2.2 肺癌病因病机
        2.3 肺癌中医治疗
    3 现代医学对肺癌的研究
        3.1 流行病学特点
        3.2 肺癌发病因素
        3.3 肺癌的分类
        3.4 肺癌的早期筛查进展
        3.5 肺癌的西医治疗
    4 现代医学对情绪的研究
        4.1 情绪与疾病的关系
        4.2 情绪与肺癌的关系研究现况
1 研究资料
    1.1 病例资料来源
    1.2 肺癌西医诊断标准
    1.3 肺癌中医证型分型
    1.4 研究对象纳入标准
    1.5 研究对象排除标准
    1.6 研究对象退出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调查表选择
    2.2 调查方式
    2.3 录入数据
    2.4 统计分析方法
3 调查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情志量化资料
    3.3 相关性资料
4 一般资料结果总结
5 情志量化结果总结
6 讨论
    6.1 性别与情志相关性分析
    6.2 年龄与情志相关性分析
    6.3 居住地与情志相关性分析
    6.4 职业性质与情志相关性分析
    6.5 受教育程度与情志相关性分析
    6.6 病程时间与情志相关性分析
    6.7 中医证型与情志相关性分析
    6.8 研究意义与调畅情志措施
    6.9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四、呼吸系统疾病微创检查的哲学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女性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D]. 于伟悦. 山东大学, 2020(11)
  • [2]78例多原发恶性肿瘤患者病例分析[D]. 连岩岩.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3]应用临床状态医学诊疗恶性肿瘤的临床研究[D]. 李贵意.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8)
  • [4]农村地区连续性住院行为机制与影响研究[D]. 严琰.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5]呼吸系统疾病微创检查的哲学思考[J]. 郑锐,康健. 医学与哲学, 2002(01)
  • [6]基于循证与叙事构建肠造口适应实践模式[D]. 闫媛媛.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7]非插管自主呼吸麻醉胸腔镜手术治疗自发性气胸: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D]. 梁恒瑞. 广州医科大学, 2021(02)
  • [8]情志因素与肺癌相关性研究[D]. 周紫伊.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9]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1(04)
  • [10]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21(04)

标签:;  ;  ;  ;  ;  

呼吸系统疾病微创检查的哲学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