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大丰市创新型城市建设重点项目监督管理机制

江苏省大丰市创新型城市建设重点项目监督管理机制

一、江苏大丰市创新城建重点工程监督管理机制(论文文献综述)

宋晓娟[1](2021)在《共生理论视角下的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研究 ——基于对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审视》文中研究说明社区是居民基于中意而结成的共同体。就私人生活而言,居民可能以个体或家庭的形式存在,但受房屋产权、物理位置、身份地位等因素影响,居民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被纳入社区组织。同一社区空间内的组织之间共享社区环境与服务对象,甚至还可能存在成员重叠。居民之间、居民与社区组织之间、社区组织相互之间彼此依赖,休戚与共。生物学领域将不同种属按某种厉害关系生活在一起叫做共生,社会学领域也逐渐做出了相似的现象解释,而社区则成为了最常见的共生关系发生域,有鉴于此,本文采用共生理论来透视中国城市社区的实践。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市社区管理的重心几经调整。但到本世纪之初,城市社区问题看得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看不见、看得见且管得着但不愿管的现象仍很普遍。为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独具中国特色的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方式应运而生。就社会管理传统下的网格化管理(2004-2012)而言,其主体、资源和运行方式均源自于政府,因此从主质参量来看,其与政府管理方式同质,是后者向社区的进一步下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社会治理改革。作为社会的微观构体,城市社区的实践有了新的发展,在网格化管理强化的同时开始注重治理主体的培育,实践创新的单位则以区、街道为主。以2013年至2015年连续三年的年度“中国社区治理十大创新成果”及提名成果中的城市社区为样本,经NVivo11软件分析得出,这三年中国城市社区的实践重点依次是:减负增效、三社联动和政社互动。从共生理论视角来看,城市社区的实践由同质延伸转向了异质化发展。研究共生行为模式的四个关键变量发现,社区有少量的异质治理主体存在,这些主体在通过党政主导的相关项目产生互动,互动中的物质信息交流以单向为主,互动的结果是非政府主体增殖能力的提升。变量数据表明,这一时期城市社区的共生行为模式属于偏利共生。实践步入近几年(2016至今)后,城市社区治理创新的单位由区、街道转向了社区,网格化管理方式与社区治理要素又都取得了新的发展。从社区网格化管理方式来看,自2016年到新冠疫情暴发前,中国城市社区的网格化管理延续着常态化发展,核心在于对以往实践的进一步深化和对已有问题的探索性解决;新冠疫情暴发后,网格化管理承接了社区疫情防控的重要使命,实践方式做了一些应急性调整与“补漏”式改进。就社区治理要素的发展而言,以民政部在2018年选出的101个优秀社区工作法(已对最新进展做了补充)为样本,经NVivo11软件研究发现,城市社区以协商共治为整体目标导向,形成了多主体参与、资源整合共享的治理格局,发展出了多样化的治理实践方式。从共生行为模式的四个核心变量来看,城市社区生成了丰富的治理主体,这些主体发起了多样化的共治活动,活动中的物质信息呈多方多向流动,最终导向了驻区组织的非同步化发展,由此可见,此阶段的城市社区共生行为模式属于非对称性互惠共生。在中国城市社区持续发展的过程中,“问题”似乎始终未曾远离。每一次新实践在解决旧问题的同时也会伴随着新问题的产生,而新问题又成为了实践再次创新的动力。目前,非对称互惠共生的城市社区实践面临诸多问题,对称互惠共生是其进化方向。从非对称互惠共生到对称互惠共生的发展需要实现共生单元、共生界面与共生条件的多重转变,对称互惠共生的理想固然美好,但这一转变过程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基于当下的城市社区实践现状,结合实践所面临的问题,中国城市社区要想完成这一转变,首先需要实现社区网格化管理与治理要素的充分发展与深度融合。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初衷是强化政府对内部层级部门间网络的管理能力。城市社区治理要素发展的实质是社区内公私合作程度的提升与基层党政部门对公私合作网络管理能力的提高。在学者斯蒂芬·戈德史密斯和威廉·D.埃格斯的语境下,公私合作程度与网络管理能力是理解网络化治理的两个维度。对比理论植根的实践来看,中国城市社区与美国社会的发展规律有异曲同工之处。有鉴于此,本文提出网络化治理是中国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与治理要素双维度发展的最终指向,是城市社区进一步发展的目标。共生理论认为,动力与阻力是影响共生关系进化的两个重要因素,要想推动共生关系发展必须提升动力,消解阻力。网络化治理是城市社区实现对称互惠共生理想状态的技术工具,形塑网络化治理的动力同时也是推动主体增容(共生单元)、强化组织互动(共生界面)、加速物质信息流动(共生条件)之力;阻力则主要是由社区组织的互动方式(共生界面)与组织性质(共生单元)决定的。研究发现,动力因素主要有三个:党政领导力、利益驱动力和科技支撑力。这些动力并非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影响共同发挥作用的。单一治理网络可以由多种动力来形成,但通常只有一种动力在发挥主导作用。综合比较前面所有的样本社区及笔者所调研的其他社区,笔者发现吉林省长春市二道区长青街道城建社区的动力因素最为全面,且已初步推进了网络化治理建设。以城建社区为例,本文从实践层面剖析了这些动力因素导向网络化治理的运作过程。此外,本文以形塑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系统的“向心力”中的最高施力方(基层党组织)领导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中的“离心力”为例,剖析了形塑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系统的内在张力。中国城市社区向网络化治理发展的动力与阻力明晰之后,当务之急就是要找寻强化动力、消解阻力之方法。价值冲突是主体间张力背后更深层次原因。价值理念是影响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的根本因素。共生(共生除可以是一种主体间形态外,还可以是组织行为的先导,即价值)是人类社会的原价值,是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价值理念。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是以社区非对称性互惠共生行为模式为基点的,所以前者的实施路径也是后者的发展路径,换言之,共生单元、共生界面和共生条件三个共生行为模式的核心要素(“成果配置”是共生关系最终呈现出的结果)也是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实施路径的基本面向。有鉴于此,本文从共生价值体系(价值理念)、治理组织建设(共生单元)、治理行动选择(共生界面)和科学技术支撑(共生条件)四个方面探寻了中国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实施路径。

孟令冉[2](2020)在《江苏省乡村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与耦合调控研究》文中指出乡村发展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保障乡村生态系统健康,促进乡村功能协调是保护乡村本底、改善乡村生活、增进农民福祉和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同时也是解决乡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突出矛盾和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以江苏省为研究对象,结合多时相遥感影像数据、实地调研数据和年鉴统计等数据,采用RS、GIS空间分析、模型评价、地理探测、拟合诊断和统计分析等技术方法,归纳完善了乡村生态系统构成与理论框架,对江苏省乡村生态系统演变及其空间格局特征,县域、镇域不同尺度乡村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及其时空分异,乡村生态系统“三生”功能特点、耦合协调发展状况及其耦合机制进行了深入分析,并通过实地调研梳理凝练了不同类型乡村发展模式,提出了乡村空间优化策略和生态系统健康发展路径。主要结论如下:(1)明确了乡村生态系统的概念,从复合生态系统的角度全面分析了乡村生态系统的结构、特征与功能。梳理总结了乡村生态系统研究的理论基础,并从地理学的范畴归纳了乡村生态系统研究的学科体系,提出了乡村生态系统研究的综合理论框架。在研究区乡村发展背景方面,以乡村发展历史脉络为主线理清了江苏省乡村发展的生态过程及其响应特征。首先,根据全生命周期理论将江苏省乡村发展过程划分为5个不同阶段,剖析了江苏省乡村发展的历史脉络及其演化特征。然后,从农业资源区划、经济区划视角分析了江苏省乡村聚落、人口、资源、经济和生态环境等生态系统多要素发展现状及空间分异,总结了江苏省乡村生态系统的响应特征。(2)从复合生态系统的角度构建了县域、镇域不同尺度乡村生态系统健康评估框架和评价模型,提出了乡村生态系统健康等级划分与类型识别方法,剖析了不同尺度乡村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及其时空分异特征。2015年,江苏省57个县域乡村生态系统健康总体得分介于0.6856-0.8818之间,健康状况总体较好,自北向南呈现出明显的梯度分异特征。乡村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各子系统健康等级空间分布集聚性较好,团簇分布明显。在13种不同健康类型中,健康型县域主要分布在苏南和苏中地区,非健康型则以苏北县域为主,区域社会经济水平对乡村生态系统健康影响最为显着。就镇域尺度来看,1984-2017年,吴中区乡村发展总体表现出由工业主导型到农业主导型并逐渐向服务主导型转变的历史发展路径。各镇域乡村生态系统健康得分在0.5562-0.8417之间,总体呈先增加后减少趋势,乡村景观和自然子系统是造成近年乡村生态系统健康水平下降的主要原因。进一步研究得出,不同发展类型乡村生态系统健康驱动因子与乡村生态系统健康类型具有显着一致性,说明城镇化过程中随着乡村社会、经济条件的改善,乡村性质和功能正逐渐衰退。(3)构建了乡村生态系统“三生”功能评价体系、评价模型及耦合协调度模型,剖析了江苏省不同尺度乡村生态系统“三生”功能及其耦合协调发展特征,揭示了江苏省乡村生态系统“三生”功能的耦合机理与作用机制。江苏省乡村生态系统“三生”功能总体较弱,处于良性耦合的发展阶段,但乡村“三生”功能的耦合协调度总体一般,多以初级和中级协调为主,呈现出“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异特征,乡村生活功能对乡村“三生”功能的影响最为显着。相比而言,吴中区各镇域乡村“三生”功能总体呈逐渐增强趋势,但乡村生产、生态功能相对较弱,乡村“三生”功能耦合协调度相对较好,发展较为均衡。基于此,选取地理探测器、主成分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测度了不同尺度乡村生态系统“三生”功能耦合协调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拟合关系,构建了乡村生态系统“三生”功能耦合协调发展理论框架,从“外部环境和内部要素耦合”与“内部要素-功能-系统层级耦合”两方面剖析了江苏省乡村生态系统“三生”功能的耦合机理。同时,采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和原理,构建了乡村生态系统“三生”功能耦合协调发展的系统动力模型,揭示了江苏省乡村生态系统“三生”功能耦合协调发展主要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4)梳理凝练了不同类型乡村发展模式,提出了乡村生态空间优化策略和生态系统健康发展路径。首先,根据江苏省乡村自然资源要素、地貌类型、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传统历史文化等特点选取24个典型调研乡村并划分为5种类型,分析了不同类型乡村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空间格局特征,并以乡村产业结构为依据将江苏省乡村发展模式归纳凝练为3大类、8个亚类,总结了不同模式乡村发展的特点。然后,围绕乡村居民生产、生活基本情况,政策认知,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发展预期4个方面,以乡村居民为主体,分别对江苏省以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为主导的5个典型乡村开展调查问卷与访谈,剖析了乡村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最后,分别从功能协调和产业融合层面提出了乡村生态保护与空间优化策略和乡村生态系统健康发展路径。乡村生态系统健康是系统外部环境与内部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背景下,以乡村自然要素为代价的社会经济提升必然会导致乡村功能失调和景观退化。本文以乡村生态系统综合理论框架为指导,创新性地构建了乡村生态系统健康评估框架与评价模型,剖析了县域、镇域不同尺度乡村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及时空演变特征,揭示了乡村生态系统“三生”功能的耦合机理与作用机制,并通过实地调研凝练了不同类型乡村发展模式,提出了契合实际的乡村生态空间优化策略和生态系统健康发展路径。本文研究为乡村生态系统健康评估提供了可行性的思路与方法,研究结果对于改善乡村生态环境,推进乡村振兴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许文彬[3](2020)在《“飞地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横向府际合作研究 ——以盐城市大丰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我国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后,沿着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探索前进,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商品经济再到市场经济的过程,地方经济蓬勃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但是,地区间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也逐渐显现了出来,城市间发展差距有越拉越大的趋势。“飞地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模式,在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承接产业转移、带动欠发达地区发展等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深受地方政府关注和欢迎。而通常作为“飞地经济”载体的跨区域合作共建园区,如雨后春笋在全国各地涌现。在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府际合作、建设共建园区的过程中,一部分园区获得了成功,府际合作取得了可观的收益;而也有相当一部分园区惨淡经营,最终以失败告终。如何利用共建园区这一载体加强府际合作,通过“飞地经济”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实现多赢,已经成为政治学、经济学和公共管理学等学科的学者研究区域一体化、府际合作的重点方向。本文借助于府际关系理论、协同治理理论等公共管理学的理论作为指导,对飞地经济、共建园区、府际合作进行了概念界定,对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行政区划内的跨区域合作共建园区——常州高新区大丰工业园、苏州盐城沿海合作开发园区、沪苏大丰产业联动集聚区的现状进行梳理,以此作为论文的基础,展开“飞地经济”发展过程中横向府际合作相关问题的研究。通过对大丰区合作共建园区进行逐一分析和比较,找出不同的共建园区发展建设过程中政府角色、合作动机、发展现状以及面临的困境,并着重分析其原因。大丰区这三个共建园区均诞生于相应的政治背景之下,虽然运营模式不甚相同,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但都面临着不少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来自于顶层设计缺失、管理体制不完善、利益分配机制不健全、园区管理机构自主性不足等诸多方面。同时,参考苏州工业园区、中新苏滁现代产业合作园、深汕特别合作区等成功案例的建设管理经验,为大丰区共建园区的发展和府际合作提供借鉴。针对大丰区合作共建园区府际合作中面临的问题,提出包括强化管理机制、完善激励制度、争取政策支持和优化营商环境等解决对策,帮助解决实际问题,推动“飞地经济”的发展,实现多赢;由此延伸到中国“飞地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府际合作,从树立合作共赢的科学理念、构建长效的组织管理体系、建立完善的利益协调机制和创建科学的开发运营模式等几个方面提出了优化提升的对策建议。

张家榕[4](2020)在《张謇与淮南盐垦公司农业现代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世纪初,在通州与海门交界的土地上出现了我国第一家农垦公司,即张謇创办的通海垦牧公司,张謇成功的将他的农业现代化思想付诸于实践,它的诞生标志着我国农业模式从小农生产开始走向公司制大农业。张謇作为新式农业模式的开拓者和示范者,推动淮南盐垦区形成以企业形式的垦地植棉热潮,在我国农业从传统向现代的过渡中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张謇与淮南盐垦区紧紧的联系在一起。本文通过研究公司经营制度和生产技术两个层面,论证垦区的农业现代化。通海垦牧公司是张謇采用发股集资方式的股份制农业公司,在通海垦牧的示范下,各盐垦公司纷纷采取这种资本主义公司制的经营方式,以股份的形式广泛募集社会资金,认股的投资人将成为公司的股东,并依据股数进行收益的分红。公司将募集的资金主要用于前期的土地开发及水利工程,这种固定资本的投资是明显区别于小农生产的,是现代大农业的体现。在组织机构方面,形成股东会领导下经理负责制,下属层级分明、权责明晰的管理部门及职位体系,在管理方面采取奖惩等多种形式。同时公司经营采取了中西结合的方式,没有完全脱离本土特色,采取招佃经营的方式,形成公司加农户的经营体制,吸纳佃农顶首用于垦区的工程投资,并且公司在佃垦地为主的基础上保留了自垦地,采用雇工经营的方式,这是完全的资本主义农业经营形式。虽然公司内部存在旧形式的议租分成制,但放在中国当时历史背景下考察,公司正处于一个转化的过渡期,必然会存在新旧事物的结合,而且这种结合的形式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积极有效的,能够解决小农经济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内在矛盾。同时各公司的植棉是为市场而生产,与资本主义现代工厂大生产——纱厂的关系密切,所以说公司及佃农都被纳入具有现代意义的农工商体系中。除此之外,各公司的农业现代化还体现在具体的生产技术上,而公司的组织形式是农业技术应用的平台和保证。生产前期开展农田水利建设,科学规划并修筑大堤及水闸,并进行土壤及棉种改良,降低土壤盐分增加肥力,驯化试验优质的棉种;生产中的田间管理,进行先进的病虫害防治,科学的现代气象知识的应用,以及农业专门人才的培养;产后围绕市场进行的棉花原料的收购及其物流运输,并因此促进垦区经济的现代化发展。张謇作为盐垦公司的开拓者、引领者,其创造性的农业现代化的生产经营方式极大的促进了农业的生产效率,满足了其纺织工业的需要,改变了小农生产的面貌,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农业道路,从而对我国当代农业现代化的改革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周祥芸[5](2020)在《我国化工行业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研究 ——以辉丰股份为例》文中认为2018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正式实施,这是我国第一部专门体现“绿色税制”、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单行税法,也是中国税制绿色化进程的重要里程碑。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其实不仅是税法,环境保护已经从各个角度涌入公众视野并成为热议话题。企业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对环境保护自然也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尤其是对于本文讨论的化工行业。一方面,化工行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在经济发展中始终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另一方面,化工行业提纯和化合的特性使其更容易在生产、加工、运输、储存等多个环节产生多种强腐蚀性和强毒性污染物,被世界各国定义为重污染、高排放性质的行业。出于保护未来经济利益和规避环境风险的考虑,化工行业企业较其他行业企业可能更容易存在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意愿不高、迫于法规和监管压力对环保事务避繁就简、专业规范性较差等问题。因此,随着国家环境标准提高和环保政策趋严,部分化工行业上市公司被划分为国家重点监控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水平备受关注。本文以化工行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为研究主题,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社会责任理论及利益相关者理论,首先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理论成果进行梳理;其次结合化工行业的特征,从总体情况、相关法律法规及披露现状进行整体说明;然后以辉丰股份为具体案例研究对象,利用其2014-2018年发布的环境信息报告,详细分析该公司五年来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状况,指出其在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研究发现,我国化工行业上市公司对披露方式的选用条件尚未形成清晰认知,不同类型的企业会依据自身情况自由搭配披露方式,缺乏统一规范且尚未建立完备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体系,使得目前的披露形式较为混乱,披露质量参差不齐;同时,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内容以描述性非货币信息为主,货币信息匮乏,很难全面恰当地反映经济实质,环境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与相关性还存在诸多不足。就辉丰股份而言,也存在披露形式不规范、披露内容分散且不充分、信息披露不及时和缺乏独立的第三方鉴证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分别从制度建设、治理结构、专业素质和胜任能力、披露意识以及外部监督五个层面提出改进建议:(1)建立健全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相关法律法规,完善与环境保护及环保信息披露相关的内部管理制度,构建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评价体系;(2)完善公司治理结构;(3)提高财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胜任能力;(4)增强企业管理者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意识;(5)提高政府部门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重视程度,建立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审计制度,提高公众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认知水平及加强各方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监督的合作力度,提高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质量。

张伟浩[6](2020)在《江苏省县级公共图书馆的效率评价及提升路径研究》文中认为作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公共图书馆,长久以来一直是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公民阅读量、进行社会教育和保存文化遗产等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最有效的场所之一。县级公共图书馆作为公共图书馆体系的基石,在满足读者文化需求中发挥着桥头堡的作用。对县级公共图书馆进行效率评价能够更好地展现县级公共图书馆资源配置状况、运营状况和内部管理情况,为图书馆管理人员和文化部门的科学决策提供重要依据,对于提升县级公共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和服务效能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从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两方面对江苏省县级公共图书馆效率评价问题进行了定性阐述和定量分析。理论研究方面,本文对公共图书馆效率相关概念、DEA方法和四种常用DEA模型进行了阐述,结合最新的全国县级公共图书馆评估标准和投入产出指标有关评价原则,构建了江苏省县级公共图书馆投入产出指标体系。实证分析方面,本文利用BCC模型对江苏省13个设区市85所县级公共图书馆效率进行评价;利用聚类分析的方法根据综合技术效率大小,将85所县级公共图书馆分为五类;利用超效率模型进一步区分不同公共图书馆效率大小;利用非可控DEA模型测算了考虑常住人口这个非可控因素后各县级公共图书馆的效率。最后,本文提出了江苏省县级公共图书馆效率提升路径:一是加大资源投入,保障县级公共图书馆服务能力;二是加强内部管理,健全县级公共图书馆运营机制;三是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县级公共图书馆覆盖能力;四是鼓励合作交流,促进县级公共图书馆均衡发展;五是加强外部监督,畅通县级公共图书馆投诉渠道。

孔杰[7](2018)在《国有粮食购销体系市场化过程中的问题和对策研究》文中认为民以食为天。吃饭是生存的根本,事关国计民生,世界各国历来重视。当下,我国人口数量众多、高居世界第一,粮食安全问题倍受政府和全世界重视。在土地、水等资源条件日益有限的情况下,囿于粮食生长周期、生命周期和消费的刚性、需求的不可替代性,这就决定了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我国当前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作为连接粮食生产和粮食消费的桥梁与纽带,粮食流通对保障粮食安全、稳定粮食市场、引导粮食消费等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粮食流通整个环节中,购销作为其中重要一环,一头连着农民,另一头连着市民,生产出的粮食正是通过它及其载体——粮食购销企业,实现了从田头到餐桌的有序流动。目前,在这中间起主渠道作用的当是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在市场化大势下,不仅粮食购销实行了全面市场化,而且市场主体也全面实现了多元化,国有粮食购销体系相关主体在市场中通过竞争继续发挥着主渠道作用。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和政策缺陷等因素,市场化改革以来,国有粮食购销体系面临着不少问题和挑战:政策负效应日益显现,最低收购价引发了国有粮食企业库存居高不下、政府财政负担增大,粮食补贴政策达效有限;国有粮食购销体系中企业产权结构单一、竞争力和发展能力不足,经营品种单一、适应市场能力不强;政企分开不彻底,“九龙治水”、多头管理,企业和职工激励机制不完善;国际大粮商利用优势加强渗透、挤压市场;等等。对此,有必要从界定国有粮食购销体系基本概念入手,综合运用国有资产管理、宏观调控、公共政策等理论,针对当前我国国有粮食购销体系的现状和粮食流通面临的问题,通过对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以及世界典型农业生产大国保护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维护粮农利益的一系列政策、经验和现行做法加以总结,在追溯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历程、理性分析历次变革和政策调整的基础上,从推动粮改、保障粮食安全的思路出发,努力寻求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保护种粮农民利益、完善国有粮食购销体系三者的最佳结合点。同时,着重围绕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经济实体、市场主体、宏调载体的定位,进一步制定完善国有粮食购销体系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政策措施,努力通过国家政策引导好、部门落实推进好、企业谋划发展好,促使其最终在市场化改革中真正实现做大做强做优,并发挥应有的粮食流通主渠道作用,有效助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侯叶[8](2019)在《中国近现代以来体育建筑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进入二十一世纪的第二个十年,面临成熟与转折并存的时代大背景,中国体育建筑在实际建设发展层面已取得丰厚成绩,却面临转型需求;在学科发展层面有了多元扩展,却亟需理性总结、回顾得失。此时,将中国体育建筑的发展历程进行尽可能完整、客观的回顾总结,不但有利于体育建筑学科的完善,也有利于我们理性地应对这个挑战和机遇并存的时代。体育建筑是一个涉及多学科、外延广阔,却又专业性强的研究课题。本文针对“中国近现代体育建筑”的命题沿着两个轴向进行研究:在纵轴上,基于时间线索,从线性历史观视角将近现代以来的中国体育建筑分为四个时期进行梳理。在横轴上,基于要素脉络,从系统视角对体育建筑的发展背景、发展概况、演变特征进行总结和分析。其中,演变特征则主要包括功能、形式、技术(结构技术、材料技术、设备技术、数字化技术等)三要素,以形成多层次的研究系统。本文采用跨学科研究法、文本研究法、实地考察法和访谈法作为研究方法,引入系统论作为理论基础,构建以时序系统、空间系统、背景系统、建筑系统为内容的多层次系统构架,从而形成清晰明确的研究框架。本文第一章为绪论,指出课题的时代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范围、相关文献综述、研究内容和方法以及研究的创新点。第二章为中国近现代体育建筑的发展基础,从中国古代传统体育建筑与文化和西方现代体育建筑与文化两方面来探讨中国近现代体育建筑的发展来源及发展土壤。第三章到第六章分别分析了中国近现代体育建筑各时期包括近代时期、现代时期、改革开放到新千年间的当代时期、新千年后的当代时期的发展进程,对每一时期的发展概况以及功能、形式、技术的发展特征进行分析。第七章为中国体育建筑体系演变解析及未来发展预判。一方面从要素的角度总结分析中国近现代体育建筑的演变特征,探讨现状问题;另一方面结合未来社会发展背景预判中国体育建筑发展趋势,并提出理性设计策略。中国近现代体育建筑从薄弱的基础开始发展,经历四个时期,功能、形式、技术均有所演变发展。在新常态的社会背景下,基于未来体育事业和建筑事业的发展,中国体育建筑将面临功能、形式和技术的理性回归。

单申生[9](2018)在《大丰海盐文化及其旅游开发研究》文中指出盐是人类日常生产生活的必需品,盐类物质的开发与利用是人类物质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是指人们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协调群体关系以及调节自身生活情感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时代特征、地域风格和民族样式。文化对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发挥着支撑和引领作用。海盐文化是指在海盐的生产、运输、分配、销售等环节以及盐民自身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物质层面上的历史遗存以及精神层面上的思想特质和行为范式。我国海盐业经历几千年的历史洗礼决定了有其产生的海盐文化历史悠久、传统独特、影响深远。古老的大丰地处黄海之滨,拥有2000多年的海盐生产历史,蕴含了丰富的海盐文化。海盐文化成就了今天的大丰,而且使大丰的草堰、白驹、刘庄、小海、西团、万盈等小集镇浸透着浓浓的咸香。大丰海盐生产始于西汉,在两千余年的发展过程中,诸如:丁溪、小海、草堰等重要盐场,以及盘铁、锅撇等制盐工具和煎盐、晒盐等制盐工艺的出现,展现了大丰制盐业的历史发展;大丰海盐文化的物质文化内涵从古建筑、古地名和古遗址等方面见证大丰海盐文化的发展以及大丰的城市发展;大丰海盐文化的精神文化内涵从盐风民俗、盐民谚语和海盐文学作品等方面体现大丰盐民的智慧与拼搏精神;大丰海盐的制度文化内涵从盐政机构、盐政官制、盐商垣主和盐民灶丁等方面阐明大丰盐业制度的产生与衍生发展。新时代以来,历史文化的保护与利用一直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主题,而旅游便是其中的重要方法之一。大丰海盐文化具有旅游观赏、食疗保健、民俗体验和科普教育等旅游开发价值;大丰境内的草堰古镇是重要的海盐文化代表地之一,2001年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草堰镇为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全称为“江苏省古盐运集散地保护区”。草堰镇虽具有优越的区位条件、良好的经济基础和丰富的文物古迹等旅游开发优势,但存在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政策机制不健全、开发与保护力度不匹配和专业人才不足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应由政府主导,制定相关政策,实现保护与开发双管齐下,挖掘与培养专业人才。加强大丰海盐文化的旅游开发,不仅对弘扬大丰海盐文化、促进盐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而且对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统村落的发展与建设产生积极作用。

杜正华[10](2018)在《大丰旅游开发中的区域文化资源利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从工业经济向服务业经济的转变成为趋势,旅游业以其产业关联度高、资源消耗低、产业正外部性强的特点,被越来越多的地区确立为重点发展的高端服务业。文化资源是旅游业发展基础,是旅游景区建设的核心要素。旅游业发展的区际竞争要求不同地区旅游景观和旅游产品的差异化。在文化资源利用层面,旅游景观的差异化和相对优势的保持要求各地高度重视区域性文化资源开发。在立足于地方文化资源开发的同时,还需要引入域外资源以优化本地旅游资源结构,且必须兼顾文化资源保护的责任约束。总体上,地方政府应该就地方旅游开发、文化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制定综合性的可行性规划,在旅游开发中彰显区域文化特色,体现地方文化价值。大丰区近年来旅游业发展迅速,成为区域经济发展新亮点,该地区优势文化资源和品牌性景点以自然资源为主,同时积极引入域外文化资源发展旅游业,形成以旅游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城镇化发展的新全域旅游模式。另一方面,大丰旅游业发展存在文化资源尤其是特色人文资源利用不充分、域外文化资源引入不合理、景点重复建设、忽视资源保护等问题。相应的,大丰可以通过进一步挖掘海洋文化、盐垦文化、湿地文化提升旅游景区的核心竞争力,相对薄弱的人文景观则可以通过历史人文实现有机链接。至于乡村旅游、海洋主题的重复建设,有效的整合营销必不可少。针对域外主题景区的发展困境,可考虑引入高水平管理者同时进行景观改造,弥补现有的发展短板。与此同时,大丰可从产业发展优势和区域整合外部环境入手,寻找旅游业发展新的增长点和外部动力,以新的优势助力地区旅游业的整体提升。文化作为一种资源或产业将是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打好旅游开发中的区域文化品牌,实现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同步提升,是大丰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可行路径,也应成为地方政府制定相关政策规划的思维基点,或亦可为其他地区所借鉴。

二、江苏大丰市创新城建重点工程监督管理机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江苏大丰市创新城建重点工程监督管理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共生理论视角下的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研究 ——基于对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审视(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以社区网格化管理为关注热点的社区管理研究
        (二)以社区网络化治理为前沿议题的社区治理研究
        (三)社区由网格化管理向网络化治理的发展研究
        (四)共生理论的发展及其应用研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一)研究的创新点
        (二)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一章 核心概念、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一、核心概念
        (一)城市社区
        (二)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
        (三)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
        (四)共生
    二、理论基础
        (一)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理论
        (二)治理理论
        (三)共生理论
    三、分析框架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同质下延:中国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兴起
    一、中国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缘起
        (一)城市社区管理的初始历程
        (二)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初创形态(2004)
        (三)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初步成长(2005-2012)
    二、中国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同质化下延分析
        (一)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主体多数属于体制内
        (二)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资源主要来自于政府
        (三)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运行推进了政策执行
    三、中国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成效与限度
        (一)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成效
        (二)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限度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偏利共生:网格化管理强化与治理主体培育
    一、中国城市社区的实践新探(2012 年末-2015)
        (一)2013 年城市社区的新实践:减负增效
        (二)2014 年城市社区的新实践:三社联动
        (三)2015 年城市社区的新实践:政社互动
        (四)2013-2015 年城市社区新实践的总特征
    二、中国城市社区偏利共生行为模式研判
        (一)共生单元具备:少量的异质治理主体存在
        (二)共生界面生成:党政主导的相关项目设立
        (三)共生条件满足:单向为主的物质信息交流
        (四)共生成果配置:非政府主体增殖能力提升
    三、中国城市社区实践新探的成果与困境
        (一)城市社区实践新探的成果
        (二)城市社区实践新探的困境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非对称互惠共生:网格化管理新突破与治理要素新发展
    一、近年来中国城市社区的新实践(2016-至今)
        (一)近年来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新突破
        (二)近年来城市社区治理要素的新发展
        (三)近年来城市社区新实践的整体特征
    二、中国城市社区非对称互惠共生行为模式剖释
        (一)共生单元具备:丰富的治理主体生成
        (二)共生界面生成:多方发起的活动开展
        (三)共生条件满足:多向的物质信息交流
        (四)共生成果配置:组织间非同步性进化
    三、近年来中国城市社区实践的收效与问题
        (一)近年来城市社区实践的收效
        (二)近年来城市社区实践的问题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导向对称互惠共生:城市社区前行的目标、动力与阻力
    一、网络化治理:中国城市社区进一步发展的目标
        (一)对称互惠共生:城市社区发展的理想状态
        (二)网络化治理:实现理想状态的工具设计
        (三)中国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系统结构
        (四)网络化治理系统结构建构的基础条件
    二、中国城市社区向网络化治理发展的动力
        (一)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党政领导力
        (二)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利益驱动力
        (三)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科技支撑力
    三、中国城市社区向网络化治理发展的阻力
        (一)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中的多重委托代理关系
        (二)目标和利益冲突下委托代理关系的内在张力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实现路径
    一、共生:中国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价值理念
        (一)价值冲突是主体间张力背后更深层次原因
        (二)价值理念是影响城市社区治理的根本因素
        (三)中国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共生价值体系
    二、丰富共生主体:中国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组织建设
        (一)在双向需求导向下,选择刚性约束
        (二)在目标需求导向下,采用弹性约束
        (三)在利益需求导向下,实施有效激励
    三、完善共生界面:中国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行动选择
        (一)以协商为基础,形成主体间的共识共信
        (二)以共治为主线,强化主体间的共担共监
        (三)以共享为旨归,推动全主体的双维进化
    四、优化共生条件:中国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技术支撑
        (一)以用户为中心,建设治理网络平台
        (二)以平台为依托,联通社区治理主体
        (三)以问题为导向,健全运行保障体系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致谢

(2)江苏省乡村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与耦合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 乡村生态系统构成与理论框架
    2.1 乡村生态系统的结构
    2.2 乡村生态系统的特征
    2.3 乡村生态系统的功能
    2.4 乡村生态系统研究的理论框架
    2.5 本章小结
3 江苏省乡村生态系统演变及其空间格局特征
    3.1 研究区概况
    3.2 乡村发展历史脉络及其演变特征
    3.3 乡村生态系统发展现状及其空间分异
    3.4 江苏省乡村生态系统响应与问题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复合评估框架的县域乡村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4.1 县域乡村生态系统健康评估框架与分析方法
    4.2 江苏省县域乡村生态系统健康得分与空间梯度特征
    4.3 江苏省县域乡村生态系统健康空间分布特征
    4.4 江苏省县域乡村生态系统健康类型划分
    4.5 本章小结
5 不同发展类型典型镇域乡村生态系统健康演变
    5.1 典型镇域研究的目的与选取依据
    5.2 镇域乡村生态系统健康评估框架与分析方法
    5.3 吴中区土地利用及乡村发展类型时空演变特征
    5.4 吴中区镇域乡村生态系统健康时空演变特征
    5.5 吴中区乡村生态系统健康与乡村发展类型关系及影响因子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基于“三生”功能视角的乡村生态系统耦合机制分析
    6.1 江苏省乡村生态系统“三生”功能耦合过程分析
    6.2 乡村生态系统“三生”功能评价体系与耦合分析方法
    6.3 乡村生态系统“三生”功能时空分异特征
    6.4 乡村生态系统“三生”功能耦合协调度分析
    6.5 乡村生态系统“三生”功能耦合协调度影响因素分析
    6.6 江苏省乡村生态系统“三生”功能耦合机制分析
    6.7 本章小结
7 江苏省乡村发展模式与生态系统健康调控
    7.1 不同类型乡村发展调研与模式凝练
    7.2 村民认知的乡村发展问题分析
    7.3 功能协调的乡村生态保护与空间优化策略
    7.4 产业融合的多尺度乡村生态系统健康发展路径
    7.5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创新点
    8.3 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3)“飞地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横向府际合作研究 ——以盐城市大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研究述评
    第三节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创新点及不足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本文的创新点及其不足
第一章 核心概念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核心概念
        一、飞地经济
        二、共建园区
        三、府际合作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府际关系理论
        二、协同治理理论
第二章 大丰区共建园区横向府际合作现状及成效
    第一节 盐城市大丰区共建园区概貌
    第二节 常州高新区大丰工业园横向府际合作现状及成效
    第三节 苏州盐城沿海合作开发园区横向府际合作现状及成效
    第四节 沪苏大丰产业联动集聚区横向府际合作现状及成效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大丰区共建园区横向府际合作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 大丰区共建园区横向府际合作存在的问题
        一、三个共建园区面临的共同问题
        二、共建园区各自面临的不同问题
    第二节 大丰区共建园区横向府际合作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顶层设计缺失
        二、管理体制不完善
        三、利益分配机制不健全
        四、园区管理机构自主性不足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先进园区横向府际合作的经验借鉴
    第一节 国家合作治理中的主体变换:苏州工业园区
    第二节 飞入地主导型的区域合作:中新苏滁现代产业合作园
    第三节 飞入地与飞出地共治型的区域合作:深汕特别合作区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飞地经济”发展过程中提升横向府际合作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强化横向府际合作的体系构建
        一、树立合作共赢的科学理念
        二、构建长效的组织管理体系
    第二节 优化横向府际合作的制度设计
        一、建立完善的利益协调机制
        二、创建科学的管理运营模式
    本章小结
结论与启示
参考文献
致谢

(4)张謇与淮南盐垦公司农业现代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文献回顾
        1.2.1 现代化及农业现代化的概念
        1.2.2 张謇农业经济思想研究文献
        1.2.3 淮南盐垦公司研究文献
        1.2.4 文献述评
    1.3 研究方案
        1.3.1 研究重点及基本结构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5 论文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张謇与淮南盐垦公司的创建
    2.1 中国传统小农经济
    2.2 张謇的农业经济思想
        2.2.1 “棉铁主义”的实业救国思想
        2.2.2 “棉铁主义”中农工商一体化思想
        2.2.3 张謇对农业现代化认识
    2.3 淮南盐垦区的缘起—通海垦牧公司的创立
        2.3.1 张謇创建通海垦牧公司
        2.3.2 通海垦牧公司创办目的
    2.4 淮南盐垦区的形成—各盐垦公司的兴办
        2.4.1 张謇及通海垦牧的示范推动作用
        2.4.2 其它盐垦公司的创办
        2.4.3 淮南盐垦区的形成
    2.5 小结
第三章 淮南盐垦公司的现代化经营制度
    3.1 公司的现代化筹建方式:股东+佃农的资本力量
        3.1.1 股份制解决土地所有权
        3.1.2 公司股东的资本投入
        3.1.3 佃农的顶首费等资本投入
        3.1.4 公司的主要投资方向
    3.2 盐垦公司的现代化经营管理制度:公司+农户
        3.2.1 公司层面:股份制的组织形式及规章制度
        3.2.2 农户层面:采取议租分成制的租佃制度
    3.3 盐垦公司的垦地经营方式:佃垦+自垦
    3.4 新型的农工商一体化经营模式
    3.5 小结
第四章 淮南盐垦公司的现代化生产技术
    4.1 大规模农田水利建设
    4.2 科学的土壤改良
    4.3 优质的棉种驯化改良
    4.4 先进的棉田生产管理
    4.5 农业技术人才的培养
        4.5.1 张謇的农业教育思想
        4.5.2 垦区农业专业人才培养
    4.6 现代化农产品运输
        4.6.1 垦区水运
        4.6.2 现代公路、铁路运输
    4.7 小结
第五章 张謇与淮南盐垦公司农业现代化评价
    5.1 张謇与盐垦公司的时代价值及历史局限
    5.2 张謇与盐垦公司的历史启示与现实意义
    5.3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5)我国化工行业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研究 ——以辉丰股份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我国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现状的研究
        1.3.2 关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存在问题成因研究
        1.3.3 关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影响因素的研究
        1.3.4 关于化工行业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现状与存在问题的研究
        1.3.5 文献述评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
2 理论基础
    2.1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在国内外的兴起与发展
        2.1.1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在国外的兴起与发展
        2.1.2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在国内的兴起与发展
    2.2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理论基础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社会责任理论
        2.2.3 利益相关者理论
    2.3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作用
        2.3.1 调整宏观政策,完善会计信息
        2.3.2 加强内部管理,提升企业形象
    2.4 我国关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政策规定
3 我国化工行业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概况
    3.1 我国化工行业上市公司总体情况
    3.2 我国化工行业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相关法律法规
    3.3 我国化工行业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
        3.3.1 样本选取
        3.3.2 我国化工行业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主要方式
        3.3.3 我国化工行业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主要内容
        3.3.4 小结:化工行业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总体特征
4 辉丰股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案例分析
    4.1 辉丰股份简介
    4.2 辉丰股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
        4.2.1 披露的方式
        4.2.2 披露的主要内容
    4.3 辉丰股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4.3.1 披露形式不规范
        4.3.2 披露内容分散且不充分
        4.3.3 信息披露不及时
        4.3.4 缺乏独立的第三方鉴证
    4.4 辉丰股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的成因分析
        4.4.1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不健全
        4.4.2 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
        4.4.3 缺乏精通环境保护与财务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4.4.4 环境保护的意识和主动性不强
        4.4.5 外部监督不到位
5 提高化工行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对策及建议
    5.1 加强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建设
        5.1.1 建立健全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相关法律法规
        5.1.2 完善与环境保护及环保信息披露相关的内部管理制度
        5.1.3 构建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评价体系
    5.2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5.3 提高财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胜任能力
    5.4 增强企业管理者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意识
    5.5 强化环境信息披露的外部监督
        5.5.1 提高政府部门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重视程度
        5.5.2 建立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审计制度
        5.5.3 提高公众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认知水平
        5.5.4 加强各方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监督的合作力度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6)江苏省县级公共图书馆的效率评价及提升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结构
    1.5 创新之处
第2章 核心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界定
    2.2 DEA效率评估理论
    2.3 DEA模型概述
第3章 县级公共图书馆效率评价投入产出指标体系构建
    3.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3.2 指标的选取及数据来源
    3.3 指标体系检验
第4章 江苏省县级公共图书馆效率DEA实证分析
    4.1 基于BCC模型的效率评价与聚类分析
    4.2 基于超效率DEA模型的效率评价
    4.3 基于非可控DEA模型的效率评价
第5章 江苏省县级公共图书馆的效率提升路径
    5.1 加大资源投入,保障县级公共图书馆服务能力
    5.2 加强内部管理,健全县级公共图书馆运营机制
    5.3 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县级公共图书馆覆盖能力
    5.4 鼓励合作交流,促进县级公共图书馆均衡发展
    5.5 加强外部监督,畅通县级公共图书馆投诉渠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江苏省县级公共图书馆效率评价及提升路径总结
    6.2 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国有粮食购销体系市场化过程中的问题和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一、选题目的
        二、选题的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论文研究方法
        一、文献分析法
        二、个案研究法
        三、系统分析法
        四、经验总结法
    第四节 研究思路
    第五节 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
第一章 国有粮食购销体系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基本概念
        一、粮食
        二、粮食安全
        三、粮食流通
        四、粮食流通体系
        五、国有粮食购销体系
    第二节 相关理论
        一、国有资产管理理论
        二、宏观调控理论
        三、公共政策理论
第二章 国有粮食购销体系现状和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一节 国有粮食购销体系发展演变和组织架构
        一、发展演变
        二、当前组织架构
    第二节 现状
        一、粮食流通主渠道
        二、粮食储备载体
        三、国家粮食政策执行主体
    第三节 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政策的负效应羁绊了市场化
        二、激发整个体系活力的难度较大
        三、管理体系与形势要求不相适应
        四、国际大粮商先发优势带来冲击
第三章 国内外粮食政策经验借鉴
    第一节 国外粮食政策经验借鉴
        一、美国:世界粮食生产最发达国家
        二、欧盟:世界粮食主要生产和消费区
        三、日本:地少人多的发达国家
        四、巴西:地广人稀的发展中大国
    第二节 我国粮食政策历史沿革及主要成效
        一、我国粮食政策的历史沿革
        二、粮食生产直补政策及成效
        三、最低收购价政策及成效
        四、后最低收购价政策及成效
第四章 完善市场化下国有粮食购销体系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理顺粮食流通管理体系
        一、粮食须有工作部门管理
        二、以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为切入点
    第二节 科学制定粮食政策
        一、制定科学的粮食收购政策
        二、合理调整粮食信贷政策
    第三节 提升粮食储备管理水平
        一、更新观念,强化运用新技术,着力推广生态储粮
        二、运用现代物流理论,指导粮食储备管理,降低流通成本
        三、加强制度建设,规范化做好粮食储备管理,提高管理效率
    第四节 深化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产权制度改革
        一、强化市场竞争意识
        二、确立现代企业制度
        三、深入探索多种经营
        四、优化选人用才机制
    第五节 拓展国有粮食购销体系服务功能
        一、在“强身健体”上下功夫拓展功能
        二、在“融合发展”上下功夫拓展功能
        三、在“多元服务”上下功夫拓展功能
    第六节 加强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现代化改造
        一、确立现代管理理念
        二、完善现代管理机制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1
附件2

(8)中国近现代以来体育建筑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1.3 研究范围的界定
    1.2 中国体育建筑发展相关文献综述
        1.2.1 针对整体历程的发展研究
        1.2.2 针对部分时间段的发展研究
        1.2.3 针对部分区域的发展研究
        1.2.4 针对世界体育建筑的发展研究
        1.2.5 体育建筑学科丰富的研究成果
        1.2.6 细化的研究类型和多元化的研究意识
        1.2.7 文献综述小结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基于系统论的理论架构
        1.3.4 研究框架
    1.4 研究创新点
        1.4.1 研究创新点
        1.4.2 研究的未尽事宜
    本章注释
第二章 中国近现代体育建筑发展基础
    2.1 中国古代传统体育建筑与文化
        2.1.1 中国古代体育运动
        2.1.2 中国古代体育文化
        2.1.3 中国古代“体育建筑”
    2.2 西方现代体育建筑与文化
        2.2.1 西方奥林匹克运动发展历程及场馆建设
        2.2.2 西方大众体育运动发展
    2.3 小结
    本章注释
第三章 近代时期中国体育建筑的萌芽
    3.1 西方体育建筑的被动输入
        3.1.1 满足西人娱乐休闲需求的体育建筑
        3.1.2 青年会主导下的体育文化传播及体育设施建设
        3.1.3 教会学校中的体育建筑
        3.1.4 殖民政权主导的体育建筑
    3.2 本土体育建筑的主动发展
        3.2.1 现代建筑师的培养与成熟
        3.2.2 现代体育概念的本土萌芽及发展
        3.2.3 华商建设的娱乐体育建筑
        3.2.4 公立学校体育建筑的建设
        3.2.5 城市公共体育场建设及发展
    3.3 现代体育建筑功能的泊来与探索
        3.3.1 竞技体育功能标准化探索
        3.3.2 从单纯到复合的功能演进
        3.3.3 总体规划思想的萌芽
    3.4 西式风格的泊来与“中国固有式”的探索
        3.4.1 西式风格的泊来、模仿与改良
        3.4.2 ―中国固有形式‖的探索与创造
        3.4.3 风格承载的文化意义
    3.5 现代大跨体育建筑技术的初步探索
        3.5.1 现代材料和传统本土材料的互补应用
        3.5.2 屋架体系的初步应用与发展
        3.5.3 现代设备设施的设置与自然通风采光措施的结合
    3.6 小结
    本章注释
第四章 现代时期中国体育建筑的探索
    4.1 建国初期体育建筑的建设探索
        4.1.1 过渡时期的简易场馆建设
        4.1.2 ―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场馆建设起步
    4.2 “大跃进”及“大调整”时期的体育建筑
        4.2.1 大跃进时期的场馆建设
        4.2.2 调整时期体育建筑的收缩简化方针
    4.3 “文革”时期的体育建筑
        4.3.1 ―文革‖期间建筑事业的停滞与体育事业的低潮
        4.3.2 不退反进的体育建筑建设
        4.3.3 作为外交手段的援外体育建筑
    4.4 适合中国国情的功能体系的初步建立及坎坷发展
        4.4.1 从―引入‖到―研究‖的体育建筑学科萌芽
        4.4.2 政治运动影响下功能定位
        4.4.3 平面形式的初步丰富
        4.4.4 多重使用需求下的多功能拓展
        4.4.5 总体规划与整体布局思想的起步
    4.5 政治风潮影响下的形式制约与探索
        4.5.1 民族形式——从推崇到批判
        4.5.2 现代主义——夹缝中的艰难探索
    4.6 大跨建筑技术体系的研究与创新
        4.6.1 结构技术研究潮流及大跨结构的创新发展
        4.6.2 饰面材料及性能材料的初步丰富
        4.6.3 基于功能发展的设施设备技术探索
    4.7 小结
    本章注释
第五章 改革开放到新千年间中国当代体育建筑的发展
    5.1 以“亚运会”为核心的体育赛事举办及场馆建设
        5.1.1 重点保障的竞技体育事业
        5.1.2 洲际级别的赛事及场馆建设
        5.1.3 逐渐稳定的国家级别赛事举办及场馆建设
        5.1.4 奥运会的申办工作及场馆设施规划
    5.2 竞技场馆建设的初步丰富
        5.2.1 体育馆的丰富发展
        5.2.2 体育场的建设开展
        5.2.3 游泳馆的建设开展
        5.2.4 冰雪体育建筑在东北区域的建设
        5.2.5 其它小众竞技体育建筑的零星建设
        5.2.6 体育中心的建设开展
    5.3 校园体育建筑与大众体育建筑的起步
        5.3.1 校园体育建筑的起步
        5.3.2 大众体育建筑的发展
    5.4 理论及作品的输入输出
        5.4.1 国际体育建筑发展成果的输入
        5.4.2 援外体育建筑的输出
    5.5 市场经济改革下的功能新发展
        5.5.1 市场经济对赛事举办及场馆建设的影响初显
        5.5.2 基于经济因素的场馆多功能研究与探索
    5.6 多元思潮涌入下体育建筑的创作繁荣
        5.6.1 现代主义的形式新探索
        5.6.2 与结构紧密结合的形式创作
        5.6.3 体育建筑中的地域性思考
        5.6.4 环境意识与城市意识的思考觉醒
    5.7 开放交流中的技术发展
        5.7.1 国产材料的创新及国外材料的引入
        5.7.2 结构技术的创新
        5.7.3 新型设施设备的应用
        5.7.4 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引入
    5.8 小结
    本章注释
第六章 新千年后中国当代体育建筑的飞速发展
    6.1 奥运策略下的竞技体育建筑发展高峰
        6.1.1 奥运争光计划及竞技体育事业的持续发展
        6.1.2 国际级别赛事的举办及战略扩展
        6.1.3 国家级综合赛会及其场馆建设
        6.1.4 国际单项赛会及其场馆建设
        6.1.5 省级运动会及其场馆建设
        6.1.6 其它类型盛会及其场馆建设
    6.2 竞技体育场馆类型的进一步丰富
        6.2.1 传统综合型体育场馆的丰富建设
        6.2.2 专项体育建筑类型的建设兴起
        6.2.3 体育中心的蓬勃发展
    6.3 校园体育建筑及大众体育建筑的发展新契机
        6.3.1 校园体育建筑的飞速发展
        6.3.2 大众体育建筑的发展进步
    6.4 全球化与市场经济深化改革下的发展转变
        6.4.1 建筑行业的开放及体育建筑创作的全球化
        6.4.2 市场经济深化改革下的体育建筑发展转变
        6.4.3 快速城市化下的建设机遇
    6.5 体育建筑功能发展新特征
        6.5.1 总体布局的新特征
        6.5.2 复合化的功能模块设置
        6.5.3 灵活化的功能设计
    6.6 体育建筑形式发展新思潮
        6.6.1 建筑形态的有机化
        6.6.2 立面设计的表皮化
        6.6.3 结构美学的新表现
        6.6.4 对地域性的丰富思考和追求
        6.6.5 生态理念下的形式探索
    6.7 体育建筑技术的飞跃发展
        6.7.1 数字化技术的革命性发展
        6.7.2 张拉、混合结构的发展潮流
        6.7.3 材料的性能挖掘与创新
        6.7.4 设施设备技术的发展革新
        6.7.5 生态节能技术体系的探索
    6.8 小结
    本章注释
第七章 “新常态”下中国体育建筑发展面临问题及设计策略探讨
    7.1 中国近现代以来体育建筑系统元素演变脉络及特征分析
        7.1.1 社会背景发展脉络分析
        7.1.2 功能演变脉络及特征分析
        7.1.3 形式演变脉络及特征分析
        7.1.4 技术演变脉络及特征分析
    7.2 目前体育建筑发展面临的问题
        7.2.1 体育建筑建设存在误区
        7.2.2 对现存体育场馆历史价值和保护意识不足
        7.2.3 体育产业化发展水平有待提高
        7.2.4 建筑形式的"形而上学"
        7.2.5 技术利用的不适宜
    7.3 基于“新常态”社会背景的体育建筑发展背景
        7.3.1 新常态下的社会发展背景
        7.3.2 新常态下的体育事业发展趋势
        7.3.3 新常态下的建筑事业发展趋势
    7.4 新常态下平衡化的体育建筑发展趋势探讨
        7.4.1 综合竞技场馆与专项竞技场馆的平衡
        7.4.2 竞技体育建筑、校园体育建筑与大众体育建筑的平衡
        7.4.3 新建场馆与改建场馆的平衡化发展
    7.5 新常态下中国体育建筑理性设计策略探讨
        7.5.1 适宜化的总体布局策略
        7.5.2 灵活、整合的功能设置策略
        7.5.3 多样化的形式创作策略
        7.5.4 理性的技术发展策略
    7.6 小结
    本章注释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9)大丰海盐文化及其旅游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三、研究方法和资料来源
    四、创新之处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第一章 大丰海盐的生产历史
    第一节 海盐概述
        一、盐的由来和分类
        二、全国海盐的产区分布
        三、海盐的功能属性
    第二节 大丰海盐生产的发展变迁
        一、大丰盐场的发展历史
        二、大丰海盐生产工具的发展历史
        三、大丰海盐生产工艺的发展历史
第二章 大丰海盐文化的内涵表现
    第一节 物质文化表现
        一、古建筑
        二、古地名
        三、古遗址
    第二节 精神文化表现
        一、盐民风俗
        二、盐民谚语、歇后语
        三、海盐文学作品
    第三节 制度文化表现
        一、盐政机构
        二、盐政官制
        三、盐商垣主
        四、盐民灶丁
第三章 大丰海盐文化的旅游开发
    第一节 大丰海盐文化的旅游开发价值
        一、旅游观赏价值
        二、食疗保健价值
        三、民俗体验价值
        四、科普教育价值
    第二节 大丰海盐文化旅游开发——以草堰古镇为例
        一、草堰古镇的旅游开发优势
        二、草堰古镇旅游开发现状分析及存在的问题
        三、草堰古镇旅游开发对策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10)大丰旅游开发中的区域文化资源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缘起与研究价值
    二、国内外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
    三、研究目标与内容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
第一章 相关概念辨析及其理论依据
    第一节 基础概念辨析
        一、文化的基本内涵
        二、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的同一性
        三、区域文化资源
    第二节 旅游文化资源的分类
        一、狭义的旅游文化资源分类
        二、广义的旅游文化资源分类
    第三节 研究相关的理论依据
        一、文化迁移与融合理论
        二、服务型政府理论
第二章 大丰区域文化资源概况
    第一节 大丰地区特色自然资源
        一、海洋资源
        二、湿地资源
        三、珍稀动植物资源
    第二节 大丰地区特色人文资源
        一、海盐文化
        二、实业文化(盐垦文化)
        三、红色文化
        四、知青文化
        五、宗教文化
        六、文学艺术
    第三节 大丰文化资源的基本特征
        一、不同文化资源间的关联性
        二、以自然资源为优势的资源结构
第三章 大丰地区旅游开发中文化资源利用现状
    第一节 以本地自然资源为基础的旅游景观
        一、以政府为主体,在保护中有限度开发建设中华麋鹿园
        二、以海洋文化为特色,建设大丰港海洋世界
        三、以特色珍稀动物为核心,兴建大丰港动物园
        四、旅游开发与市政建设融合,提升城市生态主题公园品位
        五、以政府主导带动市场参与,打造生态农业和乡村旅游景观
    第二节 以本地人文资源为基础的旅游景观
        一、古盐运集散地保护区(草堰)遗存
        二、革命纪念碑、塔和园区
        三、大丰上海知青纪念馆(元华农场旧址)
        四、寺院、宗教人物故居
        五、文学艺术(文学家相关遗存、文学艺术展馆)
    第三节 以区外文化资源引入为基础的旅游景区建设
        一、域外文化引入与旅游项目建设的成功范例:荷兰花海
        二、域外文化元素引入中的问题与风险:海盗王国主题公园
        三、异域文化元素引入与城市主题社区建设融合的尝试:莎士比亚小镇
第四章 大丰旅游开发中文化资源利用的特点及其评价
    第一节 大丰地区旅游开发中文化资源利用的总体特点
        一、自然资源型景区品牌效应初显及人文资源型景区的有限发展
        二、引入区外文化元素以提升本地旅游资源吸引力
    第二节 大丰地区旅游开发中文化资源利用取得的成效
        一、以优势文化作为旅游业发展的核心资源
        二、以品牌性景观带动“全域旅游”
        三、以文化旅游建设驱动区域产业升级
        四、政府助力构建“旅游型”城镇化新发展模式
    第三节 大丰地区旅游开发中文化资源利用存在的不足
        一、政府主导模式下的同类型文化景区重复建设
        二、人文资源的利用略显薄弱
        三、区外文化资源引入机制有待完善
        四、部分优势资源在旅游开发中尚未充分利用
        五、管理主体划定旅游资源开发边界有待加强
第五章 大丰旅游开发中文化资源利用改进之优化策略
    第一节 政企合力整改,提高存量旅游资源运行效率
        一、政府统筹现有同类型文化景观整合,打造品牌性旅游产品
        二、以“名人效应”为切入点,切实提升人文景观影响力
        三、市场化运作盘活低效域外文化主题景区,实现劣势向优势转变
    第二节 开发共享并举,以增量资源为旅游业发展新动力
        一、充分挖掘优势文化资源,以此为基础建设新的特色景区
        二、着力建设工业旅游景区,培养旅游业新增长点
        三、以区划调整促进资源共享,构建旅游业发展新格局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江苏大丰市创新城建重点工程监督管理机制(论文参考文献)

  • [1]共生理论视角下的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研究 ——基于对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审视[D]. 宋晓娟. 吉林大学, 2021(01)
  • [2]江苏省乡村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与耦合调控研究[D]. 孟令冉.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3]“飞地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横向府际合作研究 ——以盐城市大丰区为例[D]. 许文彬. 华东政法大学, 2020(04)
  • [4]张謇与淮南盐垦公司农业现代化研究[D]. 张家榕. 南京财经大学, 2020(08)
  • [5]我国化工行业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研究 ——以辉丰股份为例[D]. 周祥芸. 河北经贸大学, 2020(07)
  • [6]江苏省县级公共图书馆的效率评价及提升路径研究[D]. 张伟浩. 江苏科技大学, 2020(04)
  • [7]国有粮食购销体系市场化过程中的问题和对策研究[D]. 孔杰. 东南大学, 2018(12)
  • [8]中国近现代以来体育建筑发展研究[D]. 侯叶.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9]大丰海盐文化及其旅游开发研究[D]. 单申生.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7)
  • [10]大丰旅游开发中的区域文化资源利用研究[D]. 杜正华. 南京师范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江苏省大丰市创新型城市建设重点项目监督管理机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