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伦理道德建设:对市场经济的适应与超越

经济伦理道德建设:对市场经济的适应与超越

一、经济伦理道德建设:对市场经济的适应和超越(论文文献综述)

赵羿安[1](2020)在《非正式制度对中国经济发展影响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中国经济持续40年的高速增长,经济发展长期积累的问题日益凸显,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是以高能耗、高污染为代价换取的,这种强调数量增长的赶超型、粗放型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已经不适应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需求。自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做出了“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大判断,这标志着中国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发展阶段变为追求经济平衡的高质量发展阶段。现如今,在中国经济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型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和难点,探索适合中国国情并向经济高质量发展模式转变的对策与思路是摆在我们面前重要的问题。制度创新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非正式制度作为制度中的重要内容,本文从非正式制度的角度以推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为问题主导,进行了非正式制度与中国经济发展之间的论证分析。在中国经济改革和制度变迁过程中,非正式制度的影响与制约作用十分突出。非正式制度产生于经济发展过程中,其对经济发展既有正向调节也有负向调节,非正式制度若在符合实际发展需求与经济规律时,可实现促进经济绩效提高的效果,反之则可能会阻碍经济绩效的提升。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非正式制度于中国经济发展进程有着不可否认的正向调节作用,中国渐进式改革印证了这一积极促进作用。在渐进式改革外部条件稳定的情况下,人们自身认知能力、文化水平与习俗习惯及社会大环境下的道德伦理等方面的行进情况均可被视为影响改革方向和进程的重要非正式制度因素。因此,从非正式制度的角度论证与中国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对进一步推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本文介绍了主题的背景、意义、创新点和非正式制度与中国经济发展的概况,从分析非正式制度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理论研究入手,首先,通过分析选取了四个方面内容作为说明非正式制度与中国经济发展影响关系的传导媒介,并通过这四方面的传导媒介分析论证了非正式制度与中国经济发展之间的传导途径。从文化传统、意识形态、习俗习惯和伦理道德作为非正式制度的四个维度内容分别论证分析了与中国经济发展关系的内在机理和传导途径。建立了非正式制度与中国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其次,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分别从不同层面维度的测度标准、指标选取和指标趋势走向对非正式制度与中国经济发展分别进行了探讨。本文在论证分析过程中严格依照非正式制度性质、内容和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对每个维度进行测度定义,并按照国家经济发展标准、测度定义和鱼骨图问题追溯的思想选取符合非正式制度内容且具有经济特性的可测指标,实现构建非正式制度与中国经济发展的测度指标体系。并利用通过对数据的统一、筛选和优化过程最终确定非正式制度选取的16项测度指标和中国经济发展选取的22项测度指标,分别构成初始时序面板数据集,且依次绘制16项指标和22项指标的平滑曲线图和趋势走势图,借助数据的分布规律寻到异常临界点,并结合历史进程和中国经济发展特点给出较为基础的成因解释说明。再次,通过实证分析方法,建立非正式制度与中国经济发展的综合评价函数并进行关联,通过函数系数说明二者之间的关系。再根据中国经济发展选取的22项指标建立中国四个大区域的数据面板,分别建立非正式制度与中国四个区域经济发展的函数,论证非正式制度与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的影响关系,进一步说明非正式制度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同时构建了非正式制度与中国经济发展之间传导媒介的测度指标体系,并分别建立了非正式制度与传导媒介,中国经济与传导媒介之间的函数关系,验证了非正式制度与中国经济发展之间的传导途径。最后,本文根据上文的理论分析,运用实证数据结果,分别从“正确引导意识形态高效变迁”、“加快市场经济文化建设”、“重视习俗习惯正向有效变迁”、“加速推广新时代社会主义道德观”、“加快有效正式制度改革,拉升非正式制度相融合发展”、“加大教育投入,提高人力资本文化价值”以及“坚持党和政府引领新理念,扩大有效供给增加消费需求”与非正式制度内容相关的七个方面提出推进中国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徐玉兰[2](2019)在《“利己和利他经济人”假说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合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任何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增长以及文明的进展都建立在人与人之间合作的基础上,都是由人们的“合作剩余”所构成。但是,以“经济人”假说为理论逻辑起点的西方主流经济学,仅对“竞争”所带来的效率表示极大的关心,忽视了对合作该有的重视和研究。不仅如此,以自利、理性和“私恶即公利”为基本命题的“经济人”,无力解释以“囚徒困境”、亲社会行为和社会偏好理论为代表的合作问题,暴露了其理论假说的局限性和贫困性所在。合作是人类的基本行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不应该忽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合作的研究。然而,科学的理论假说是理论研究的基础和前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要想实现对合作行为的合理解释,则需要在对西方经济学旧“经济人”假说的贫困性进行修正的同时,构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人性假说。本文试图以“利己和利他经济人”假说为视角,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合作进行研究和分析。首先,在构建新人性假说的层面,以移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个基本理论假设——“利己和利他经济人”来实现对旧“经济人”的修正和超越。其修正性在于从整体上修正了旧“经济人”动机的唯自利论、目的效率与完全理性的理性观以及“私恶即公利”的完美市场论;超越性则在于“利己和利他经济人”假说的三个基本命题以唯物史观、辩证唯物主义基础而符合现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其次,在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合作的内涵下,总结和概括了基于利己性和利他性两类人性基础的合作,并论证了“利己和利他经济人”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合作人性假说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再次,在马克思主义改造世界的实践观指导下,以“利己和利他经济人”为理论假说,对合作形成的对立面“囚徒困境”进行了理论上的破解,并具体分析了其对市场经济制度的影响,主要包括共同所有权、公平的惩罚机制以及更高效率的隐性激励方式,从制度角度获得关于合作发生和维持合作的启示。最后,结合新经济人假说在制度安排方面对合作形成和维持合作的影响,从社会主义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阐述了对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合作的启示和建议。启示和建议在于:(1)在基本经济制度方面,要毫不动摇坚持公有制的主导地位,完善马克思主义现代产权制度以及坚持社会主义分配制度,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合作提供了基本制度支撑和保障;(2)在具体经济制度方面,要建立健全良好的信息公开与沟通机制以及公平而又有约束力的惩罚机制;(3)在企业内部制度安排方面,要以基于“利己和利他经济人”假说的新企业激励理论来完善现代企业内部制度安排,在多渠道和多途径上激发代理人的最优努力水平,提高企业内部的合作水平;(4)在社会政策完善方面,要充分激发和重视人的利他性社会偏好,以公平、信任的经济伦理观,以及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代表的社会主义文化引导市场经济合作。

李帅[3](2019)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价值基础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通过改革开放走向市场经济的中国,在短短四十年间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随着市场化改革进程的推进,也暴露出来一系列的问题。自私自利、唯利是图、见利忘义时有发生,社会贫富差距加大,贪污腐败屡打屡出。有人将此归因于市场经济的趋利本性和市场竞争导致的优胜劣汰、两极分化,认为市场经济自身没有任何价值追求和价值约束,追求利润是其唯一目的,甚至怀疑中国市场化改革方向,认为至少思考几年以后再说。以上结论源于理论视野中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人本价值的忽略和遮蔽。本文旨在揭示并重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价值基础,并在此基础上解决和探讨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人们对“市场经济”、“价值”、“社会主义”的传统理解,往往受制于对唯物史观的基本范畴——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机械式理解,即“决定”与“反作用”的理解范式,这是市场经济的价值基础被遮蔽于市场经济制度本身的根本原因。如果打破这种本体论的原子论思维方式,从马克思实践论、生态化思维方式出发,就能得出市场经济与其价值互为基础的理论假设。由此揭示出市场经济内在价值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基于对市场经济价值基础的重新理解,就能重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关联。一般意义上说,市场经济的基本价值主要包括自由、平等、公正、法治。马克思深刻的揭露和批判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价值的异化。据此,学术界有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不讲基本价值,认为将“自由”、“平等”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西方“普世价值”的胜利。同时以马克思的价值批判为依据否定其产生的市场经济体制基础。他们将资本逻辑与市场逻辑完全等同,继而否定市场经济及其人本价值。实际上,资本逻辑追求经济价值,以增殖为目的;市场逻辑除了追求经济价值,还具有人本价值。那么,就不能因为马克思的资本批判而否定市场经济,也不能用价值的历史规定否定其逻辑规定。市场经济蕴含着平等、公正等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要素,所以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不是外在的融合与适应,而是内在的价值统一。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结合后从外在制度到内在价值都发生了重要改变。外在制度主要体现于“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更有力的政府宏观调控制度。相应的内在价值也发生了改变,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市场经济运行中的价值原则有了社会主义的特征,摆脱了资本主义的虚伪性、独占性和形式性,体现了以承认个体价值基础上的集体主义为价值立场、以人民为价值主体、以共同富裕为根本价值目标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价值基础重建之后,理解当前社会问题便有了新的视角。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唯利是图、贫富差距、贪污腐败、公正缺失等“中国问题”,不是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恰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价值基础所抵制的。要解决这些问题,根本上需要培育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价值,使其充分发挥精神制导作用,引领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刘祥苑[4](2019)在《当代企业经营道德问题探究》文中研究说明企业谋求正当利益的同时,无时不受到企业自身道德水平以及社会的制约。提升企业经营道德水平对于每个企业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本文较好地应用伦理学学科知识,研究企业经营道德问题。通过对企业经营道德理念的信息收集、比较,结合当前我国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展开分析与探讨,在阐明管理模式趋于伦理化、道德化发展的必然性与重要性的前提下,针对企业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道德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从而加快道德化管理模式的建构。全文以企业经营道德问题为切入点,在创造性地概括企业经营道德概念和坚持企业经营道德的必要性和基础性上,分析我国企业经营道德的良好态势、问题和原因,并针对性地提出我国企业经营道德建设的对策。全文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追溯“企业经营道德”概念的提出。通过“企业经营道德”的特点和含义,澄清“经营道德”在企业发展中的必要性,并表明企业经营道德的五项基本原则,即以人为本、诚信至上、公平竞争、生态经营、承担社会责任。第二部分旨在分析我国企业经营道德现状,首先肯定了我国企业经营道德发展的良好态势,再表明我国企业经营道德现状缺失部分及原因,最后讨论我国企业经营道德缺失给人民、社会所带来的危害.第三部分旨在进一步从理论和实践上思考如何增强企业道德经营的出路,从企业内部、企业外部已经政府部门着手分析并提出建设性建议。

顾颖[5](2017)在《马克思经济伦理与市场经济实践结合》文中研究表明经济伦理与市场经济活动之间是批判与构建的辩证统一关系。科学而合理的经济伦理不仅能够对市场活动起到行为监督的作用,更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本文基于当前我国经济的整体形势以及我国经济未来发展的需求,提出了以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为核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伦理构建方向,并进行系统而客观的论述。

董在东[6](2016)在《次贷危机后西方经济伦理思想的最新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07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是仅次于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的大危机,给全球经济带来的重创影响至今。这一危机不仅带来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转型,也引发了西方经济伦理思想学界的反思。自危机爆发至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治、社会哲学界的各流派纷纷对危机的成因、后果进行探讨研究。本文以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构架,深入、系统地研究了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后西方经济学家、政治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对危机的深层解读与评析,包括危机后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应对经济危机政策的经济伦理取向及其论争,并通过系统回顾经典马克思主义、近代与当代西方主流经济学中关于危机伦理观、公平效率伦理观以及资本主义前途命运观等经济伦理观念,对比和评析了危机后西方经济学家、政治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关于引发危机的外因——自由放任抑或国家干预、内因——效率优先抑或公平优先的伦理思想,继而揭示出西方经济学家、政治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对危机后果——资本主义前途命运的评析与判断。西方经济学家、政治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在针对危机救市政策、对危机成因的解读以及对危机后果的论争中,其经济伦理思想产生新的发展,呈现出三个基本特征:第一、新自由主义和凯恩斯主义分别在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中失灵,两大主流经济学派在其主阵地陷入进退失据的尴尬境地;同时两大学派有部分观点出现了融合的趋势。第二、西方经济学说的新发展由强调市场效率优先转向重视社会分配不平等及机会不均等的经济伦理问题。第三、资本主义体制结构性危机显现,其前途和命运遭到怀疑,但是各派经济学说的经济伦理思想本质仍然以对资本主义的维护和改良为目的。在此次危机中,资本主义自由放任的经济模式以及赤字福利的国家模式均已失灵。诚如斯蒂格利茨所说,“我们已经在另一条路上走得太远,在这条路上,我们构建的社会,物质主义战胜了道德承诺,在这个社会中,我们取得的快速增长并不是环境可持续和社会可持续的”。面对危机后亟待重建的国家经济,无论是凯恩斯主义还是新自由主义都束手无策,支持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伦理观念受到冲击和质疑。可以说,此次危机既是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也是一场资本主义经济伦理的危机。在这场危机中产生的新的经济伦理思想和观点既代表了西方经济伦理的最新发展,又为我国社会避免和化解经济危机提供了宝贵的启迪和借鉴。

林萍萍[7](2014)在《马克思与韦伯经济伦理思想比较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构建,我国的经济结构关系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现实的经济活动和传统的伦理道德之间的突出矛盾形成了对市场经济发展的强大阻力。面对当前经济伦理关系的复杂背景,深层次地了解经济伦理并且把理论运用到实践解决经济伦理关系的矛盾就显得尤为重要。卡尔·马克思和马克斯·韦伯是上个世纪两位伟大的思想家,同时也是经济伦理思想研究的重要人物,两位大师在经济伦理学领域的理论造诣对当代社会依然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本文的主旨就是通过梳理马克思和韦伯经济伦理思想的同一性和差异性,结合当代社会的实际,探讨市场经济环境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

王兆响[8](2011)在《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伦理的三大转向与当代建构》文中认为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无产阶级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无产阶级的革命政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革命成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组成部分,是以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实现共产主义为最终奋斗目标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马克思主义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革命中以及革命成功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在道德领域,实质上是自觉地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伦理观,根据伦理道德的要求层次,马克思主义伦理观可以区分为社会主义伦理观和共产主义伦理观,从中国的社会发展状况来说,与中国的革命和建设时期的经济基础能够相一致的是社会主义伦理观。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经济活动中,遵循社会主义伦理价值观的指导,就是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出发,把社会主义的伦理价值目标和经济活动相结合的一个理论和实践互动过程,这一过程不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伦理观的简单套用,而是社会主义伦理观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经济活动的有机结合,从而历史地形成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伦理的历史演进。本文意在通过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经济活动和道德状态的历史和逻辑的考察,揭示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伦理的历史演进及其规律性,在此基础上提出构筑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伦理的基本构想。从历史演进的视角来看,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伦理观具体表现化为革命时期的无产阶级的革命功利主义,革命成功之后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改革开放之后的社会主义新功利论,以及以公平正义为价值取向的社会主义新公正论,以上四种经济伦理价值形态与社会历史的变迁同步,从而形成密切的转向和承传关系。从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视角来看,一定时期的经济伦理观归根结底是由一定历史条件决定的,从无产阶级的革命功利主义到社会主义新公正论的历史演进从根本上说是因于客观历史条件的变迁,主要是社会经济状况的变化。革命战争时期,一种能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的革命道德须合理地解决革命和利益的关系,把革命的崇高性和现实性密切结合在一起,毕竟人们奋斗争取的一切都与他们的利益相关,无产阶级的革命功利主义正是出于革命战争的需要,明确地表达了无产阶级的利益诉求,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从而调动了人民群众的革命积极性。建国之后,经过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以苏为鉴,人民群众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劳动热情和奉献精神,铁人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等,是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的集中体现,在建国初期的社会主义建设中,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为奠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巩固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和形成良好的经济生活秩序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由于在意识形态理解上的偏失,文化大革命时期,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把个人利益一概视为资本主义的极端个人主义之“私”加以批判,结果背离了集体主义的真义,使之成为否弃个人利益的虚妄化的伦理标签,给国家的经济建设和人民群众的生活带来相当大的消极影响。1978年改革开放从思想上的“拨乱反正”和解放思想开始,把追求和实现个人利益视为合理的正当的,把发展生产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视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进而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标志社会主义新功利论经济伦理思想的确立。社会主义新功利论语境中的功利实质上是积极意义上的“利益”,与西方功利主义的既有思想渊源关系,也有本质区别。本质区别在于社会主义新功利论的终极价值旨向是共同富裕,因此在功利的导向下,始终蕴含着社会公正的价值目标,当社会有了一定发展时,实现社会公正的价值要求突显出来。社会主义新公正论经济伦理的提出反映了社会发展到这样一个时代的客观要求,在这个时代,社会不公正已经影响到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和人民的生活,实现社会公正成为人民群众的呼声。马克思主义历来主张公正是一个历史范畴,它不仅因时因地而异,甚至因人而异,反对资产阶级抽象地谈论社会公正,因此社会主义新公正论与资本主义的公正观本质上是不同的,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制度的首要价值不是罗尔斯“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的简单移植或套用。同理,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伦理的当代建构也不是西方经济伦理的简单模仿,而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融汇马克思主义经济伦理思想、中国传统经济伦理思想和西方经济伦理思想的理论综合。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伦理的当代建构从中国社会现实,即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出发,在深刻解读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伦理历史演进的基础上,构筑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伦理的基本路径和基本内涵。简言之,笔者以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伦理建构要做到四个结合和一个核心。四个结合:“经济人”和“道德人”的统一,经济学与伦理学相结合,道义论与功利论相结合,集体主义精神和个体精神相结合。一个核心:社会主义经济伦理的核心价值是公平正义,微观层面的生产伦理、分配伦理、交换伦理和消费伦理和宏观层面的经济制度伦理、经济体制伦理建构以及全球经济伦理,必须坚持和体现公平正义的伦理价值准则。

朱爽[9](2010)在《韦伯经济伦理精神及其当代理性启示》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初,德国着名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马克斯·韦伯致力于考察“世界诸宗教的经济伦理观”,首次提出经济伦理的概念。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他把经济伦理表述为“资产阶级商人意识到自己充分受到上帝的恩宠,实实在在受到上帝的祝福。他们觉得,只要他们注意外表上正确得体,只要他们的道德行为没有污点,只要财产的使用不至遭到非议,他们就尽可以随心所欲地听从自己金钱利益的支配,同时还感到自己这么做事在尽一种责任。”韦伯认为,新教伦理塑造了从事商业的教徒们的资本主义精神,即崇尚节俭、金钱至上和敬业精神,并因此导致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本文试图从经济哲学的视角,归纳出马克斯·韦伯的经济伦理精神的主要内容,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揭示韦伯经济伦理精神的价值及缺陷。与此同时,探讨出其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启示,提出相应的经济伦理原则和经济伦理精神。本文共分三章进行论述:第一章,主要介绍韦伯经济伦理精神的生成及其主要内容。本章首先介绍韦伯经济伦理精神生成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思想渊源;其次从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两个方面阐述韦伯经济伦理精神的基本观点。重点介绍韦伯的新教伦理的天职观,预定论,禁欲主义以及崇尚节俭,金钱至上和敬业的资本主义精神。第二章,是本文的重点和难点,对韦伯的经济伦理精神进行理性分析。本章首先,介绍韦伯经济伦理精神的价值,一是新教伦理对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二是资本主义精神是推动经济发展的精神力量,韦伯认为这种精神甚至比单纯鼓励资本积累还重要,并指出资本主义精神在结束传统主义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三是对现代资本主义的批判与反思,韦伯在为资本主义制度进行辩护的同时,认识到在西方社会虚假繁荣的背后所存在的矛盾,看到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走向了穷途末路。其次,揭示韦伯经济伦理精神的缺陷,一是韦伯片面夸大新教伦理的作用,否定了经济的决定作用,倒置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二者的关系;二是韦伯对资本主义精神的美化容易使得人们忽视资本主义的潜在危机,没有看到资本主义本身所固有的贪婪攫取的本性;三是韦伯过分地粉饰资本家的剥削,并把工人阶级贫困的原因归结为天性懒惰,这实际是在宣扬资本剥削的合理性,为资本主义制度作辩护。第三章是本文突破和创新的部分,着重探讨了韦伯经济伦理精神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性启示。首先,本章介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经济伦理精神的诉求;其次,论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是适应性与超越性的统一;再次,阐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是“经济人”与“道德人”的统一;最后,阐释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应该坚持人道主义原则、集体主义原则和效率与公平统一原则以及培养诚信、敬业、节俭和创新等经济伦理精神。

曾凯[10](2010)在《中国社会主义改革进程中的思想解放问题 ——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视角》文中指出举凡改革,无一不要求思想解放。“社会主义改革”意味着突破马克思主义某种成说,“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则意味着这种突破带有中国国情和中华文化的印记。这场改革已历30余载,还要多少年,尚须拭目以待;改革又是全方位推进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无一不包,本文所谓思想解放问题,在时间上涉及改革全程,在内容上则以经济改革为主要对象。中国改革的关键性突破是选择了市场经济来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承载了推进生产力的任务,也承载了改善生产关系与发展上层建筑的任务。正因为如此,社会主义对市场经济的选择虽始于发展生产力的需要,却并不终于生产力的范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意蕴上的思想解放,需要正视两个层面问题:实践层面需要厘清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在中国结合的发展阶段问题;理论层面需要回答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能否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价值目标问题。双方在实际上是统一的,具体表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中国需要经历三个发展环节,并陆续通过思想解放解决三个基本问题。第一,改革初始时期,需要回答:社会主义国家可否运用市场经济方式发展生产力?邓小平理论体现了对市场经济的选择,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了改革的市场方向,双方共同确立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第二,改革现实时期,需要回答:社会主义能否在市场经济基础上建成和谐社会?胡锦涛科学发展观启动了对传统市场模式的改造,意味着对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性质探索的开始。第三,改革未来时期,需要回答:社会主义能否改造市场经济以实现共同富裕?要求把中国改革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对接,推动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市场运行体现共同富裕目标。

二、经济伦理道德建设:对市场经济的适应和超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经济伦理道德建设:对市场经济的适应和超越(论文提纲范文)

(1)非正式制度对中国经济发展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文献综述
        1.2.1 国内外非正式制度相关文献综述
        1.2.2 国内外非正式制度与经济发展相关的文献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结构
        1.3.3 主要研究方法
    1.4 主要创新与不足
        1.4.1 主要创新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理论基础
    2.1 马克思主义视阈下的非正式制度研究
        2.1.1 马克思与恩格斯意识形态理论
        2.1.2 非正式制度和经济发展
        2.1.3 非正式制度变迁
    2.2 社会学相关理论视阈下的非正式制度研究
        2.2.1 微观社会交换和非正式规范的产生与维持
        2.2.2 宏观社会交换与社会制度化结构的维持和变迁
        2.2.3 非正式规范与正式组织规则的相互作用
    2.3 新制度经济学视阈下的非正式制度研究
        2.3.1 文化传统
        2.3.2 习俗习惯
        2.3.3 伦理道德
        2.3.4 意识形态
    2.4 非正式制度与经济发展的相关理论基础
        2.4.1 非正式制度的界定和功能
        2.4.2 制度决定经济发展
        2.4.3 非正式制度与正式制度共同作用于经济发展
第3章 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非正式制度概况
    3.1 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非正式制度的表现形式和内容
        3.1.1 在意识形态方面
        3.1.2 在文化传统方面
        3.1.3 在习俗习惯方面
        3.1.4 在伦理道德方面
    3.2 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非正式制度的特性
        3.2.1 具有路径依赖性
        3.2.2 具有嵌入性
        3.2.3 具有集体规范性
    3.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非正式制度建设历程
        3.3.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意识形态的建设历程
        3.3.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文化制度的改革历程
        3.3.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中关于伦理道德问题的探索历程
第4章 非正式制度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机理分析
    4.1 非正式制度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传导途径
        4.1.1 非正式制度通过生产力结构配置效率影响中国经济发展
        4.1.2 非正式制度通过金融稳定性影响中国经济发展
        4.1.3 非正式制度通过生态可持续性影响中国经济发展
        4.1.4 非正式制度通过社会供需关系平衡性影响中国经济发展
    4.2 意识形态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机理分析
        4.2.1 意识形态对经济发展影响的内在机理
        4.2.2 意识形态对中国经济发展影响的内在机理
        4.2.3 意识形态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传导途径
    4.3 文化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机理分析
        4.3.1 文化传统对经济发展影响的内在机理
        4.3.2 文化传统对中国经济发展影响的内在机理
        4.3.3 文化传统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传导途径
    4.4 习俗习惯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机理分析
        4.4.1 习俗习惯对经济发展影响的内在机理
        4.4.2 习俗习惯对中国经济发展影响的内在机理
        4.4.3 习俗习惯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传导途径
    4.5 伦理道德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机理分析
        4.5.1 伦理道德对经济发展影响的内在机理
        4.5.2 伦理道德对中国经济发展影响的内在机理
        4.5.3 伦理道德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传导途径
    4.6 小结
第5章 非正式制度与中国经济发展测度指标选取与趋势分析
    5.1 非正式制度的测度
        5.1.1 非正式制度测度的概念
        5.1.2 文化传统测度指标选取
        5.1.3 意识形态测度指标选取
        5.1.4 习俗习惯测度指标选取
        5.1.5 伦理道德测度指标选取
    5.2 非正式制度及其测度指标趋势分析
        5.2.1 文化传统测度指标趋势分析
        5.2.2 意识形态测度指标趋势分析
        5.2.3 习俗习惯测度指标趋势分析
        5.2.4 伦理道德测度指标趋势分析
        5.2.5 非正式制度趋势分析
    5.3 中国经济发展测度指标选取及趋势分析
        5.3.1 中国经济发展测度的概念
        5.3.2 中国经济发展测度指标与选取
        5.3.3 中国经济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与优化
        5.3.4 中国经济发展的指标趋势分析
第6章 非正式制度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
    6.1 非正式制度对中国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
        6.1.1 时序面板数据的建立
        6.1.2 主成分综合评价函数的构建
        6.1.3 逻辑回归拟合
        6.1.4 非正式制度与中国经济发展间的函数关系
    6.2 非正式制度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与分析
        6.2.1 区域面板数据的建立
        6.2.2 主成分综合评价函数的构建
        6.2.3 多元回归拟合
        6.2.4 结果分析
    6.3 非正式制度与中国经济发展传导途径的实证分析
        6.3.1 传导媒介指标的选取与来源
        6.3.2 传导媒介指标体系的构建
        6.3.3 非正式制度与传导媒介间的函数关系
        6.3.4 传导媒介指标体系与中国经济发展间的函数关系
        6.3.5 结果分析
第7章 非正式制度推进中国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7.1 正确引导意识形态高效变迁
    7.2 加快市场经济文化建设
    7.3 重视习俗习惯正向有效变迁
    7.4 加速推广新时代社会主义道德观
    7.5 加快有效正式制度改革,拉升非正式制度相融合发展
    7.6 加大教育投入,提高人力资本文化价值
    7.7 坚持党和政府引领新理念,扩大有效供给增加消费需求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2)“利己和利他经济人”假说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合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及述评
        1.3.1 关于“利己和利他经济人”假说的相关研究
        1.3.2 关于合作的相关研究
        1.3.3 文献述评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主要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1.5.1 主要创新点
        1.5.2 不足之处
2.利己和利他经济人假说
    2.1 传统经济学“经济人”假说在解释合作行为方面遭受挑战
        2.1.1 以“囚徒困境”为代表的合作难题
        2.1.2 基于亲社会行为与社会偏好的合作
    2.2 传统经济学“经济人”假说命题的贫困性
        2.2.1 自利——人类行为的根本动机
        2.2.2 理性——“目的效率”和“自利最大化”
        2.2.3 “私恶即公利”下的理想和完美市场论
    2.3 “利己和利他经济人”假说对传统“经济人”假说的修正和超越
        2.3.1 “利己和利他经济人”对传统“经济人”的修正
        2.3.2 超越“经济人”:“利己和利他经济人”假说的马克思主义依据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合作下的“利己与利他”
    3.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合作的内涵
    3.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合作下的人性特征
        3.2.1 以利己性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合作
        3.2.2 以利他性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合作
    3.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合作与“利己与利他”的关系分析
        3.3.1 “利己与利他经济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合作下科学的人性假说..
        3.3.2 “利己与利他经济人”指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合作的可行性
4.新经济人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合作的形成分析
    4.1 由动机到合作:构建道德与效率并存的市场经济制度
        4.1.1 以制度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合作的原因分析
        4.1.2 “道德”与“效率”并存的可行性分析
    4.2 “利己和利他经济人”对非合作博弈“囚徒困境”的破解
        4.2.1 合作博弈的对立面:“囚徒困境”
        4.2.2 “利己和利他经济人”对“囚徒困境”的破解
    4.3 “利己和利他经济人”对市场经济制度的影响
        4.3.1 共同所有权支持以互惠为基础的合作行为
        4.3.2 公平动机影响惩罚制度功能的发挥
        4.3.3 基于强互惠的隐性激励制度效率高于显性激励
5.结论与启示
    5.1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以制度支持合作
        5.1.1 毫不动摇坚持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保障经济合作
        5.1.2 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具体经济制度,优化经济合作
    5.2 以“利己和利他经济人”完善现代企业内部制度安排
    5.3 以经济伦理观念和核心价值观引导市场经济合作
主要参考文献
读研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价值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及意义
        1.1.1 现实关注:“中国奇迹”背后的“中国问题”
        1.1.2 理论归因:市场经济运行中的价值迷失
        1.1.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价值基础再认与重建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国外研究概况
        1.2.2 国内研究概况
    1.3 基本观点、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1.3.1 基本观点
        1.3.2 研究方法
        1.3.3 创新之处
第2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其价值基础的共生性思考
    2.1 唯物史观视域中的“价值”、“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
        2.1.1 “价值”的“意识形态化”
        2.1.2 市场经济的“经济基础”理解与中性理解
        2.1.3 社会主义的表象论理解与本质论理解
    2.2 市场经济与价值的双向基础关系理论假设的哲学依据
        2.2.1 从本体论的客体化思维到主客统一的实践论思维
        2.2.2 从单向决定论的原子论思维到系统论的生态化思维
        2.2.3 从对市场经济制度的外在化理解到“内外在”统一理解
    2.3 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3.1 社会主义源于人类的基本价值追求
        2.3.2 市场经济全球化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制度中介
        2.3.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制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3章 市场经济的基本价值分析
    3.1 自由
        3.1.1 自由的概念内涵和马克思的理解
        3.1.2 市场经济与自由的生成和发展
        3.1.3 自由竞争与“市场失败”
    3.2 平等
        3.2.1 市场经济与平等意识、平等实践的历史发展
        3.2.2 关于平等的两对矛盾
    3.3 公正
        3.3.1 公正的概念解析和马克思的公正观
        3.3.2 市场经济与形式公正、实质公正
        3.3.3 公正理念与人权的社会拓展
    3.4 法治
        3.4.1 法治的本质意义和历史发展过程
        3.4.2 市场经济与法治的内在关联
        3.4.3 法治是自由、平等、公正的必然要求和前提
第4章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价值基础批判的重新理解
    4.1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价值基础批判的传统理解和反思
        4.1.1 传统理解:马克思不讲基本价值?
        4.1.2 反思:不能用价值的历史规定否定逻辑规定
    4.2 马克思价值批判的根源:资本批判
        4.2.1 马克思对“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批判的辩证性质
        4.2.2 资本逻辑对价值的扭曲
    4.3 资本与市场的差异性理解
        4.3.1 资本逻辑与市场逻辑的价值分野
        4.3.2 市场逻辑对资本逻辑限制的可能性
第5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价值基础重建
    5.1 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的制度创新和价值超越
        5.1.1 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的外在制度创新
        5.1.2 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的内在价值超越
        5.1.3 为什么说计划经济是对社会主义的价值背离
    5.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价值基础的基本特征
        5.2.1 价值立场:以个体独立性为前提的集体主义立场
        5.2.2 价值主体:人民
        5.2.3 价值目标:有步骤的共同富裕
    5.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价值基础重建的启示
        5.3.1 “中国问题”归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在价值规范性不足
        5.3.2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经济思路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4)当代企业经营道德问题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缘由
    二、国内外关于企业经营道德研究现状及趋势
    三、研究内容和意义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企业经营道德概述
    第一节 企业经营道德的概念及特点
        一、企业经营道德含义
        二、企业经营道德特点
    第二节 坚持企业经营道德的必要性
        一、道德是一种特殊的生产力
        二、增强企业内部的凝聚力和核心竞争
        三、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四、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第三节 企业经营道德的基本原则
        一、以人为本
        二、诚信至上
        三、公平竞争
        四、生态经营
        五、承担社会责任
第二章 我国企业经营道德现状分析
    第一节 我国企业经营道德良好态势
        一、企业道德责任意识增强
        二、以人为本已成为核心理念
        三、注重企业形象建设
        四、诚信建设受到重视
    第二节 我国企业经营道德现状的缺失及原因分析
        一、经营道德理念问题
        二、企业内部伦理制度不完善
        三、外部监督机制不健全
    第三节 我国企业道德缺失带来的危害
        一、制约企业长远发展
        二、影响社会公平的实现
        三、扰乱市场经济正常交易秩序
第三章 我国企业经营道德建设的对策
    第一节 企业内部经营道德的建设
        一、加强“道德资本”理念
        二、设置伦理道德机构以及奖惩机制
        三、提升企业员工的道德素质
        四、加强企业道德制度建设
        五、不断改善企业的工作环境
    第二节 企业外部经营道德的建设
        一、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
        二、优化企业之间的竞争机制
        三、确保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第三节 政府部门对企业经营道德的保障
        一、政策支持与宏观要求
        二、保证市场分配相对公正
        三、加强对企业经营道德的监督工作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5)马克思经济伦理与市场经济实践结合(论文提纲范文)

一、马克思经济伦理的内涵
    (一) 马克思经济伦理的出发点
    (二) 马克思经济伦理史具体性和历史性的伦理
    (三) 马克思经济伦理是集体主义伦理
二、经济伦理与市场经济价值取向
    (一) 伦理道德与经济的辩证统一
    (二) 伦理道德对市场经济发展的两种作用方式
三、马克思经济伦理的方法论原则
    (一) 批判性与建构性的统一
    (二) “以人为本”的经济趋势
四、马克思经济伦理的精髓——劳动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发展
五、以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为核心建构市场经济伦理

(6)次贷危机后西方经济伦理思想的最新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理由及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理由
        三、选题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关于次贷危机及欧债危机的研究
        二、关于次贷危机后经济伦理思想的最新研究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与目标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
        三、研究创新
第二章 次贷危机与欧债危机中发达国家的救市政策
    第一节 次贷危机概述
        一、次贷危机的起源及影响
        二、美国政府的干预措施及救助计划
    第二节 欧债危机概述
        一、欧债危机的起源及影响
        二、欧元区国家的干预措施及救助计划
        三、英国与德国的政策调整
    第三节 小结与评述
第三章 美国应对危机政策的伦理取向及其争议
    第一节 美国短期应对手段的伦理取向及其争议
        一、美国救助华尔街计划的伦理取向及其争议
        二、美国救助汽车行业计划的伦理取向及其争议
        三、美国“财政悬崖”及债务上限政策的伦理取向及其争议
    第二节 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伦理取向及其争议
        一、量化宽松政策的由来和发展
        二、美国量化宽松政策的伦理取向及其争议
    第三节 美国长期应对手段的伦理取向及其争议
        一、美国救市长期应对手段的主要内容
        二、美国金融机构救助和监管的伦理取向及其争议
        三、美国长期财政政策的伦理取向及其争议
    第四节 小结与评述
第四章 欧盟各国应对危机政策的伦理取向及其争议
    第一节 欧盟各国救市措施的伦理取向及其争议
        一、欧盟各国短期提高流动性措施的伦理取向及其争议
        二、欧盟各国中期加强财政整顿措施的伦理取向及其争议
        三、欧盟各国长期结构调整及欧元货币政策的伦理取向及其争议
    第二节 欧盟国家和社团应对救助危机政策的分歧
        一、德国对于救助危机国的态度
        二、英国对于救助危机国的态度
        三、欧洲社团主义的态度
    第三节 小结与评述
第五章 关于危机外因——自由放任还是政府干预的伦理论争
    第一节 马克思的经济危机伦理观
    第二节 西方经济思想中的危机伦理观
        一、近代西方经济思想中的危机伦理观
        二、凯恩斯主义的危机伦理观
        三、新自由主义的危机伦理观
    第三节 次贷危机后关于自由放任还是政府干预的伦理论争
        一、凯恩斯主义自由放任导致危机的观点
        二、新自由主义政府干预导致危机的观点
        三、其他学派的观点
    第四节 小结与评述
第六章 关于危机内因——效率优先还是公平优先的伦理论争
    第一节 马克思的公平效率伦理观
    第二节 西方经济思想中的公平效率伦理观
        一、古典自由主义的观点
        二、功利主义的观点
        三、罗尔斯的公平正义理论
        四、新自由主义的观点
    第三节 次贷危机后关于效率优先还是公平优先的伦理论争
        一、凯恩斯主义公平优先的观点
        二、新自由主义效率优先的观点
        三、其他学派的观点
    第四节 小结与评述
第七章 关于危机后果——资本主义的前途的伦理论争
    第一节 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的前途命运观
    第二节 西方经济思想关于资本主义的前途命运观
        一、近代西方经济学家的观点
        二、当代西方经济学家的观点
    第三节 次贷危机后关于资本主义前途和命运的伦理论争
        一、资本主义前途黯淡派的观点
        二、资本主义前途改良派的观点
        三、资本主义前途乐观派的观点
    第四节 小结与评价
第八章 结语
    第一节 危机后西方经济伦理思想的新发展
        一、危机应对政策中的经济伦理思想新发展
        二、危机成因认识中的经济伦理思想新发展
        三、危机后果研判中的经济伦理思想新发展
    第二节 西方经济伦理思想新发展的评析
        一、西方经济伦理思想新发展的特征与积极性
        二、西方经济伦理思想新发展的趋势与局限性
    第三节 对我国的启示和借鉴
        一、关于应对危机的宏观经济政策的启示与借鉴
        二、关于危机后社会经济伦理思想调适的启示
        三、关于新常态下的财富伦理观变革的思考
中外文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后记

(7)马克思与韦伯经济伦理思想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一、选题目的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马克思、韦伯经济伦理思想概述
    第一节 马克思、韦伯经济伦理思想形成的背景介绍
        一、马克思、韦伯经济伦理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二、马克思、韦伯经济伦理思想形成的学术背景
    第二节 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概述
        一、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的发展历程
        二、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 韦伯经济伦理思想概述
        一、韦伯经济伦理思想的发展历程
        二、韦伯经济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马克思、韦伯经济伦理思想的同一性分析
    第一节 对资本主义经济伦理的反省
        一、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伦理的辩证批判
        二、韦伯对资本主义经济伦理的理性审视
    第二节 对普遍主义经济伦理的追求
        一、马克思对未来经济伦理的设想
        二、韦伯对新教经济伦理的崇尚
    第三节 对经济伦理内在关系的思考
        一、马克思考察经济基础和道德伦理的关系
        二、韦伯探究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关系
第三章 马克思、韦伯经济伦理思想的差异性分析
    第一节 经济基础论与伦理道德论
        一、历史唯物主义与经济基础论
        二、诠释主义与伦理道德论
    第二节 资本主义经济伦理的批判与建构
        一、辩证法与对资本主义经济伦理的批判
        二、理想类型与对资本主义经济伦理的建构
    第三节 经济伦理的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
        一、价值批判与价值理性
        二、价值中立与工具理性
第四章马克思、韦伯经济伦理思想的当代启示
    第一节 马克思、韦伯经济伦理思想的理论启示
        一、经济和伦理的统一
        二、批判和建构的统一
        三、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统一
    第二节 马克思、韦伯经济伦理思想的现实启示
        一、正确认识精神文化因素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巨大作用
        二、社会主义经济伦理的建构必须与最高尚的精神和文化价值观念相联系
        三、作为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社会主义经济伦理要保持合理的张力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8)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伦理的三大转向与当代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依据和选题意义
        (一) 选题依据
        (二) 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与观点评析
        (一) 国内研究现状及观点评析
        (二) 国外研究现状及观点评析
    三、研究内容与框架结构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经济伦理的初步探索
    一、无产阶级的革命功利主义经济伦理思想形成的背景
        (一) 国际背景:无产阶级革命
        (二) 国内背景:革命战争年代
    二、无产阶级的革命功利主义经济伦理的思想渊源
        (一) 马克思主义经济伦理思想
        (二) 中国传统经济伦理思想
    三、无产阶级的革命功利主义经济伦理的基本点
        (一) 无产阶级的革命功利主义的基本价值取向
        (二) 无产阶级的革命功利主义的基本道德准则
        (三) 无产阶级的革命功利主义经济伦理的历史意义
第二章 建国初期至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经济伦理的第一次转向
    一、从无产阶级的革命功利主义到集体主义的转向
        (一) 从革命战争到经济建设之时代主题的转换
        (二) 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经济伦理范式的奠立
        (三) 二者的继承与发展之关系
        (四) 从无产阶级的革命功利主义到集体主义转向的历史意义
    二、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经济伦理的潜妄
        (一) “大跃进”时期集体主义经济伦理的模式化
        (二) “文化大革命”时期集体主义经济伦理的虚妄化
第三章 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伦理的发展与第二次转向
    一、“拨乱反正”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一) “回到”毛泽东思想
        (二) 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三) 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经济伦理变革诉求
    二、从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向社会主义新功利论的转向
        (一) 邓小平社会主义新功利论经济伦理的致思理路:唯物史观
        (二) “三个有利于”思维范式与社会主义新功利论
    三、邓小平社会主义新功利论经济伦理的要义
    四、邓小平社会主义新功利论经济伦理的自我反思
        (一) 对改革开放以来的失误的反思
        (二) 对两极分化问题的重视
    五、社会主义经济伦理第二次转向的历史意义
第四章 后邓小平时代社会主义经济伦理的第三次转向
    一、社会主义经济伦理第三次转向的背景
        (一) 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根本转型的探索历程
        (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初探
    二、“三个代表”思维范式与社会主义新公正论经济伦理的转向
        (一)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
        (二) 从“三个有利于”到“三个代表”的思维范式转向意蕴
        (三) 社会主义新公正论经济伦理观的奠立
    三、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新公正论的发展
        (一)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二) 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新公正论的发展
    四、社会主义新公正论经济伦理理论与现实的悖谬
第五章 三大转向视域下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伦理的当代建构
    一、三大转向视域下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伦理之当代建构的根据与路向
        (一) 三大转向视域下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伦理之当代建构的理论根据
        (二) 三大转向视域下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伦理之当代建构的现实依据
        (三) 三大转向视域下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伦理之当代建构的路向选择
    二、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伦理当代建构的三大资源及其关系
        (一) 主导性资源:马克思主义经济伦理
        (二) 根基性资源:中国传统经济伦理
        (三) 借鉴性资源:西方经济伦理
    三、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伦理当代建构的基本原则
        (一) 以人为本:“经济人”与“道德人”相统一
        (二) 经济学与伦理学相结合
        (三) 道义论与功利论相结合
        (四) 集体主义精神和个体精神相结合
    四、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伦理当代建构在微观层面上的基本维度和内涵
        (一) 生产伦理:目的与手段的统一
        (二) 交换伦理:经济价值与伦理价值的统一
        (三) 分配伦理:权利平等与结果平等的统一
        (四) 消费伦理:超越消费主义
    五、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伦理当代建构在宏观层面上的基本维度和内涵
        (一) 经济制度伦理:经济制度公正
        (二) 经济体制伦理:市场经济体制公正
        (三) 全球经济伦理:平等、自由、互利互惠
    六、三大转向视域下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伦理当代建构的意义
        (一)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伦理的当代建构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伦理的当代建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三)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伦理的当代建构有助于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韦伯经济伦理精神及其当代理性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韦伯的经济伦理精神
    第一节 韦伯经济伦理精神的生成
        一、社会历史背景
        二、思想渊源
    第二节 韦伯经济伦理精神的基本观点
        一、新教伦理
        二、资本主义精神
第二章 韦伯经济伦理精神的理性分析
    第一节 韦伯经济伦理精神的价值
        一、新教伦理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作用
        二、资本主义精神是推动经济发展的精神力量
        三、对现代资本主义的批判与反思
    第二节 韦伯经济伦理精神的缺陷
        一、片面夸大新教伦理的作用
        二、美化资本主义精神
        三、宣扬资本剥削的合理性
第三章 韦伯经济伦理精神的当代理性启示
    第一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经济伦理精神的诉求
    第二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是适应性与超越性的统一
    第三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是经济人与道德人的统一
    第四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伦理原则与伦理精神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伦理原则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伦理精神
结论
注释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致谢

(10)中国社会主义改革进程中的思想解放问题 ——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主旨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
    四、基本框架
第一章 思想解放与社会主义改革
    一、思想解放的概念
        (一) 思想解放的概念界定
        (二) 思想解放的哲学意蕴
        (三) 思想解放的政治意蕴
    二、思想解放的本质
        (一) 本质特征——创新性
        (二) 主体特征——能动性
        (三) 实践特征——实证性
    三、社会主义改革意蕴的思想解放
        (一) 社会主义运动的理论依据和实践依据
        (二) 社会主义改革中理论与实践的互动
第二章 改革初始目标的设立——社会主义能否运用市场经济发展生产力?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商品经济的论述
        (一)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商品经济的论述
        (二) 列宁的探索与实践
        (三) 斯大林、毛泽东的探索与实践
    二、邓小平理论与市场经济在中国的确立
        (一) 改革开放的实践选择
        (二) 思想解放与选择市场经济
    三、市场经济的逻辑发展
        (一) 市场经济解放并发展了生产力
        (二) 市场经济引发了社会贫富分化
第三章 改革现实目标的诉求——社会主义能否在市场基础上构建和谐社会?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与发展
        (一) 马克思、恩格斯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内涵的揭示
        (二)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三)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的时代背景
        (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的实践平台
        (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现的政治保障
    三、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目标
        (一) 科学发展观对市场自发性的制约
        (二) 和谐社会目标对社会主义理念的张扬
第四章 改革发展趋势的展望——社会主义能否改造市场经济以实现共同富裕?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资本主义超越的条件
        (一) 超越的必然性:真理二重性与思想解放的视角
        (二) 超越的可能性:两种经济体制运行的机制考察
        (三) 超越的现实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中国实践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市场社会主义的超越
        (一) 当代市场社会主义新模式的主张与理念
        (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市场社会主义的差别
    三、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在当代的新矛盾
        (一) 从经济危机到生态危机
        (二) 从阶级斗争到文明冲突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趋势与走向
        (一) 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结合的阶段及特征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当代发展的新路向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经济伦理道德建设:对市场经济的适应和超越(论文参考文献)

  • [1]非正式制度对中国经济发展影响研究[D]. 赵羿安. 吉林大学, 2020(08)
  • [2]“利己和利他经济人”假说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合作研究[D]. 徐玉兰. 华中农业大学, 2019(02)
  •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价值基础研究[D]. 李帅. 辽宁大学, 2019(11)
  • [4]当代企业经营道德问题探究[D]. 刘祥苑.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2)
  • [5]马克思经济伦理与市场经济实践结合[J]. 顾颖. 法制与社会, 2017(18)
  • [6]次贷危机后西方经济伦理思想的最新发展研究[D]. 董在东. 武汉大学, 2016(01)
  • [7]马克思与韦伯经济伦理思想比较研究[D]. 林萍萍. 福建师范大学, 2014(05)
  • [8]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伦理的三大转向与当代建构[D]. 王兆响. 曲阜师范大学, 2011(10)
  • [9]韦伯经济伦理精神及其当代理性启示[D]. 朱爽. 新疆大学, 2010(02)
  • [10]中国社会主义改革进程中的思想解放问题 ——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视角[D]. 曾凯. 天津师范大学, 2010(10)

标签:;  ;  ;  ;  ;  

经济伦理道德建设:对市场经济的适应与超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