磷霉素发酵罐发酵条件的初步研究

磷霉素发酵罐发酵条件的初步研究

一、磷氮霉素发酵罐发酵条件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宋超逸[1](2021)在《开发新型基因编辑技术用于多杀菌素异源表达和结构衍生》文中提出多杀菌素(spinosad)是土壤放线菌刺糖多孢菌(Saccharopolyspora spinosa)发酵产生的聚酮化合物,对鳞翅目、缨翅目等害虫具有高效杀虫活性,而对哺乳动物、鱼类、鸟类和非靶标昆虫毒性极低,由于其兼具生物农药的安全性和化学农药的速效性,已被美国陶氏益农公司(Dow Agrosciences)开发为生物农药,广泛应用于农业、园林和粮储害虫的防控,并于1999年获得了美国总统绿色化学挑战奖。除了多杀菌素的主要活性成分多杀菌素A/D(spinosyn A/D),刺糖多孢菌发酵产生一系列多杀菌素类化合物,为了获得活性更好的衍生物,人们对3’-氧-脱甲基-多杀菌素A(spinosyn J)和3’-氧-脱甲基-多杀菌素D(spinosyn L)进行化学修饰获得了3’-氧-乙基-5,6-二氢-多杀菌素J(5,6-dihydro-3’-O-ethyl-spinosyn J)和3’-氧-乙基-多杀菌素L(3’-O-ethyl-spinosyn L),其混合物被称为乙基多杀菌素(spinetoram)。乙基多杀菌素不仅保持了良好的环境兼容性和低哺乳动物毒性,且具有更高的杀虫活性、更广的杀虫谱及良好的水溶性和光稳定性,对多杀菌素难以防控的苹果蠹蛾和烟草夜蛾幼虫具有良好的杀灭效果。丁烯基多杀菌素(butenyl-spinosyn)原产于须糖多孢菌(Saccharopolyspora pogona),主要活性成分为丁烯基多杀菌素A/D(butenyl-spinosynA/D),是自然进化产生的多杀菌素高活性衍生物,其C-21上连接的是丁烯基而多杀菌素是乙基,其杀虫活性和杀虫谱与乙基多杀菌素类似,但尚未有应用的报道。我国多杀菌素产业正处于发展初始阶段,急需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产技术。多杀菌素作为典型的聚酮化合物,分子结构复杂,化学合成困难,因此,基于微生物发酵的生物合成倍受青睐,然而多杀菌素原产菌株培养条件复杂,生长缓慢,且遗传操作困难,导致针对刺糖多孢菌的基因工程育种进展缓慢。因此,克隆多杀菌素生物合成途径并在易于遗传操纵的细菌中进行异源表达的策略,已成为多杀菌素高效生物制造的重要研究方向。多杀菌素基因簇长达74 kb,由5个聚酮合酶基因和18个后修饰基因组成,对如此复杂的基因簇进行克隆和改造非常有挑战性,需要进行基因编辑技术创新。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为天然产物生物合成途径的克隆、组装与改造提供了便利,促进了天然产物合成生物学的发展,然而现有的基因编辑技术仍存在诸多局限。DNA多片段组装技术已成为重构天然产物基因簇的有效方法,然而,放线菌来源的聚酮基因簇GC含量通常高于65%且含有众多重复序列,现有Gibson和SLIC等体外组装方法以及TAR介导的体内组装方法对高GC片段和启动子片段的兼容性较差,可组装片段数量有限,无法满足大型基因簇表达载体构建及系统改造的需求。本研究利用直接克隆、DNA多片段组装和线环同源重组等基因编辑技术,成功从刺糖多孢菌染色体上抓取了完整的多杀菌素基因簇,构建了大肠杆菌-链霉菌穿梭载体,成功实现了多杀菌素在白色链霉菌J1074(Streptomycesa/bus J1074)、变铅青链霉菌 K4-114(Streptomyces lividans K4-114)和天蓝色链霉菌CH999(Streptomyces coelicolor CH999)中的异源表达。为了提高多杀菌素的产量,我们在多杀菌素基因簇中第一个聚酮合酶基因的上游插入组成型强启动子ErmE*p,使多杀菌素产量提高了2.1倍,这说明提高生物合成基因的转录水平可以促进多杀菌素的异源生物合成。要实现所有23个生物合成基因的高效表达,需要高效的DNA组装技术对基因簇进行重构。经过测试,本研究发现,ExoCET技术利用核酸外切酶介导的体外同源重组和RecET蛋白介导的细胞内同源重组,能够高效组装>13个高GC含量的DNA片段。于是,我们将多杀菌素生物合成涉及的23个基因按照功能分为5组,且每组基因均由色链霉菌J1074来源的组成型强启动子驱动,最终利用ExoCET多片段组装技术构建了由5个操纵子组成的人工基因簇。该多操纵子人工基因簇在白色链霉菌J1074中的摇瓶发酵产量达到了1.12mg/L,比原始基因簇提高了328倍。我们发现,ExoCET技术具有高效DNA组装效率的原因是,该技术中核酸外切酶介导的体外同源重组能将多片段部分串联起来,提高它们共同进入同一大肠杆菌细胞的几率;细胞内表达的RecET重组酶能将未环化的线状DNA片段通过末端同源臂进一步发生同源重组,最终形成环状重组质粒。我们比较了ExoCET多片段组装技术与商业化的Gibson试剂盒对GC含量大于65%的高GC含量DNA片段的组装能力,ExoCET技术对7个以下片段的组装正确率为100%,13片段的组装正确率也可达到60%,而Gibson技术仅能实现5个以下片段的高效组装,当片段数量大于5时,组装效率急剧下降,7片段组装效率已下降到30%,且不能实现7片段以上的高GC DNA组装,以上结果表明我们的ExoCET技术在高GC含量DNA片段的组装方面具有很好的优势。提高天然产物生物合成限速步骤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是提高天然产物产量的有效途径,本研究提出的多操纵子基因簇策略针对跨种属表达调控元件差异导致的异源基因表达水平低下,遵循宿主组成型强启动子过表达的思路,借助ExoCET多片段组装的技术优势,使所有生物合成基因均处于组成型强启动子的控制下,实现天然产物所有生物合成基因的高效表达,从而大幅提高目标化合物产量。上述成果于2019年以共第一作者(1/2)发表在 ACS Synthetic Biology。在以上工作基础上,我们计划对多杀菌素人工基因簇进行改造,以实现高活性衍生物丁烯基多杀菌素和3’-氧-脱甲基-多杀菌素的异源表达。然而,依赖于PCR的Agilent QuikChange或Takara MutanBest等商业化定点突变试剂盒受限于PCR有效扩增长度和模板GC含量,无法用于大型高GC生物合成基因簇的定点突变;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多杀菌素基因簇中存在所有49种商业化lls核酸外切酶的识别位点,因此,依赖于lls型限制性内切酶偏移剪切的Golden Gate技术也无法用于该基因簇的无缝编辑;同时,在多杀菌素基因簇中,功能相同的结构域高度同源导致PKS基因中形成了68对长度大于35 bp的同向重复序列,Red 重组系统可以介导同向重复序列间的高效重组,而反向筛选却无法排除这些非特异性重组背景,导致基于Red重组系统和ccdB反向筛选的无缝定点改造技术无法直接操纵PKS基因;因此,为了改造人工多杀菌素基因簇,我们需要创新基因编辑技术。本研究开发了不受聚酮合酶基因中重复序列限制的RedEx基因编辑技术,该技术整合了Red重组系统介导的线环重组、ccdB反向筛选和核酸外切酶(Exonuclease)介导的体外退火,合理利用同源重组的灵活性和体外退火对DNA分子内部重复序列的高度兼容性,可以对大型复杂天然产物基因簇中任意位点进行精确的无缝插入、删除,替换和点突变等修饰。利用RedEx技术,我们将须糖多孢菌丁烯基多杀菌素基因簇busA基因的1b模块无缝定点插入到spnA基因中,重组基因簇在白色链霉菌中成功合成了多杀菌素高活性衍生物——丁烯基多杀菌素;通过无缝删除人工多杀菌素基因簇中编码3’-O-甲基化转移酶的spnK基因,使重组基因簇在白色链霉菌中成功合成了乙基多杀菌素化学合成原料——3’-氧-脱甲基-多杀菌素。聚酮化合物模块化、共线性的生物合成机制使其具有巨大的重编程潜力,生物合成途径的重编程已成为定向改造聚酮化合物结构的有效途径,然而,模块化的生物合成机制也导致了聚酮生物合成基因簇DNA序列的复杂性,模块间功能相同结构域高度同源,聚酮合酶基因重复序列密集,RedEx在改造此类基因簇上的巨大优势为天然产物合成生物学研究提供了新方法。上述成果于2020年以共同第一作者(1/2)发表在Nucleic Acids Research。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开发ExoCET多片段组装技术,设计并构建了人工多杀菌素基因簇,实现了多杀菌素的高效异源表达,大幅提高了多杀菌素在链霉菌中的异源表达产量。通过开发RedEx无缝定点改造技术,定向改造多杀菌素化学结构,实现了高活性衍生物丁烯基多杀菌素和3’-氧-脱甲基-多杀菌素的异源表达。该研究构建的多杀菌素及其衍生物的高效异源表达菌株为诱变育种等传统育种方法提供优良的初始菌株,也为应用合成生物学策略开发多杀菌素衍生物,实现多杀菌素及其高活性衍生物的高效生物制造奠定了基础。ExoCET多片段组装技术和RedEx无缝定点改造技术丰富了合成生物学工具箱,为天然产物生物合成途径的构建和系统改造提供了新方法和新思路。

韩秀林,吴姣姣,朱园园,文孟良,鲁涛[2](2016)在《新磷氮霉素A生产菌Streptomyces auratus AGR0001的遗传操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建立新磷氮霉素A产生菌金黄色链霉菌AGR0001(Streptomyces auratus AGR0001)的遗传操作体系,为阐明其生物合成的调控和后修饰机制,并通过遗传改造提高其产量和获得更多的新化合物奠定基础,同时可为其它链霉菌的遗传操作研究提供新的参考。方法筛选了S.auratus AGR0001生长、产孢的最佳培养基,检测了其对11种不同抗生素的敏感性,探索了将外源DNA导入该菌的最适方法。结果 ISP4和MS培养基分别是S.auratus AGR0001的最佳产孢和生长培养基;该菌对壮观霉素等7种抗生素敏感,对氨苄和羧苄西林具有抗性,对萘啶酮酸和阿伯拉霉素在低浓度有抗性,而在高浓度敏感;使用PEG介导的原生质体转化、电转菌丝体、接合转移等方法均能将外源DNA导入S.auratus AGR0001中。利用接合转移将携带透明颤菌血红蛋白基因vhb(Vitreoscilla hemoglobin)的自杀型质粒p SET152导入S.auratus AGR0001中并整合至其染色体上进行表达,提高了发酵液的抗真菌活性。结论建立了S.auratus AGR0001的遗传操作体系。

刘辉[3](2015)在《马陆共生放线菌及其抗真菌活性物质的分离鉴定》文中研究表明植物真菌病害所带来的损失日益增加,寻找开发新型抗植物真菌病害抗生素成为了研究的焦点。放线菌在抗生素开发中体现了广阔的发展前景。由于传统分离源日渐枯竭,昆虫共生放线菌等特殊环境微生物受到热捧。本研究对采集自黑龙江省五常市凤凰山的马陆展开了研究,对马陆共生放线菌及抗真菌活性物质进行了鉴定。本实验共分离得到了8株共生放线菌并对其抗真菌活性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菌株NEAU-ML8对植物病原真菌具有广谱抗性,对8种植物病原真菌抑菌率在50%以上。对NEAU-ML8进行了16S r RNA基因序列测定及分析,结果显示NEAU-ML8属于链霉菌属。采用树脂、硅胶、凝胶、HPLC等技术手段对NEAU-ML8的发酵产物进行分离纯化,进而采用质谱、核磁共振等方法对活性物质进行结构鉴定,最终鉴定为磷氮霉素。采用多相分类法对菌株NEAU-ML12进行分类学鉴定。对NEAU-ML12进行了16S r RNA基因序列测定及分析,结果显示NEAU-ML12属于红球菌属。对菌株NEAU-ML12进行了多相鉴定实验,最终确定NEAU-ML12为红球菌属的一个新种,命名为Rhodococcus kronopolitis。

黄清铧[4](2014)在《链霉菌Js-1T抗真菌活性成份分析及生物活性测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主要对链霉菌Js-1T菌株代谢产物的理化性质进行鉴定,代谢产生抗真菌活性物质的分离纯化及结构鉴定和抗真菌活性物质的抑菌活性测定。对链霉菌Js-1T代谢产物性质测定结果发现,链霉菌Js-1T发酵液抗菌谱广,对所有供试病原真菌菌株都有抑制作用,对有害疣孢霉菌的抑制作用最明显,抑菌率达100%,对龙眼拟茎点霉病原菌,牡丹灰葡萄孢病菌及金黄寄生菌抑菌率在60%以上,对焦腐病菌、绿色木霉、根霉、黑曲霉的抑菌率在30%-50%之间;对水稻稻瘟病的和香灰菌的抑菌率为20%-25%之间,对茶轮班病菌,香蕉枯萎病菌,禾谷镰刀病菌,黄杨炭疽病菌的抑菌率在10%左右,菌丝浸提液除了对黄杨炭疽病和香蕉枯萎病没有抑制外对其他真菌均有抑菌活性,但抑菌率均低于40%。链霉菌Js-1T发酵液对酿酒酵母没有抑菌效果,但对供试的革兰氏阳性菌及革兰氏阴性菌都有抑制作用。预处理后的发酵液受pH值,温度,紫外照射时间以及常温条件下存放时间等因素影响较小,说明发酵产物稳定较好;抗真菌代谢产物极性较大,供试溶剂只有正丁醇可将其有效萃取出来。但D101大孔吸附树脂吸附比正丁醇能更有效的将活性物质分离出来,通过D101大孔树脂对抑菌活性物质的吸附特性研究得出,D101大孔树脂对抑菌活性物质的最佳静态饱和吸附量为25 g/200 mL;静态吸附3 h后树脂对活性物质的吸附量增加不明显,趋于稳定;最佳的解吸附剂为蒸馏水。预处理后的发酵产物经D101大孔吸附树脂吸附、硅胶柱层析、C18反相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色谱后得到一个纯度95.52%的抗真菌活性物质JS-B2。JS-B2经HPLC、ESI-MS、NMR进行结构分析结果显示,抗真菌活性物质JS-B2的分子量为167、分子式为C9H13N02,其结构式英文名:(2E,62)-2-aminocycloocta-2,6-dienecarboxylic acid,抗真菌活性物质JS-B2是一个并未被报道过的新物质。抗真菌活性物质JS-B2对有害疣孢霉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值为1.77μg/mL,90%的致死浓度Lc90值为2.88 μg/mL;对双孢蘑菇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值为3.26 μg/mL,90%的致死浓度Lc90值为7.14 μg/mL。JS-B2对金黄寄生菌的Lc50值为3.09 μg/mL,Lc90值为5.26 μg/mL,对其宿主真姬菇的Lc50值为8.37 μg/mL,Lc90值为122.62μg/mL。JS-B2对有害疣孢霉菌,金黄寄生菌,拟茎点霉菌,黑曲霉,龙眼焦腐病病原菌的抑菌率分别为100%,100%,92.78%,80.56%,58.33%JS-B2对这5个菌株的抑制效果比制霉菌素和咪康唑好,因此抗真菌活性物质JS-B2具有巨大的开发应用价值。

万中义[5](2014)在《新型农用抗生素的筛选、鉴定及开发前景评价》文中认为本文以放线菌发酵提取物生物活性测定结果为导向,对农药活性良好的提取物采用半制备液相制备样品组份,然后用组份生物活性测定的方法确定活性部位,再采用液质联用分析获得活性化合物紫外及质谱等特征数据,应用天然产物数据库,结合大量已发表的文献资料,对17113个菌株共计34226个提取物中高活性的化合物进行了快速鉴定。鉴定的十二大类具有良好农药活性的化合物有:1.核苷类。此类抗生素水溶性好,在反相柱液相系统中保留时间很短。由于种类很多,其紫外吸收不尽相似。它们具有抗真菌、抗病毒、杀虫等多种农药活性,适合农抗开发,但因市场上此类产品较多,重复发现的可能性很大。2多烯类。此类抗生素抗真菌活性强,从三烯至七烯类,化合物众多。其紫外吸收光谱特征明显,容易鉴别。这类化合物常伴随着其它产物,因而常会表现杀虫、除草及广谱抗真菌活性。由于对光照敏感,此类化合物的开发应用受到限制。3.吲哚咔唑类。此类抗生素紫外吸收光谱特征明显,包括星形孢菌素、蝴蝶霉素等。具有杀虫及抗真菌活性。如果不考虑医用,此类化合物具有作为农抗开发的潜力。4.洋橄榄叶素类。此类化合物紫外吸收光谱特征明显,种类很多。提取物有很强的杀虫、除草、抗真菌活性,具有开发为农用抗生素的潜力。5.烬灰红菌素类。此类抗生素紫外吸收光谱特征明显,易于识别。具有较强杀虫活性,但毒性太高,在早期应予剔除。6.放线菌素类。此类抗生素紫外光谱特征明显,分子量很大,容易鉴别。虽然其杀虫活性很强,但由于毒性太大,在农抗筛选中应予剔除。7.刀豆霉素类。此类抗生素具有杀虫、广谱抗真菌活性。其紫外吸收特征明显,容易识别。由于毒性太大,在农抗筛选中应予剔除。8.寡霉素类。此类抗生素具有很强的杀虫活性及广谱抗真菌活性。其紫外光谱特征明显,种类很多,大部分毒性很高,少数毒性较低。毒性不太高的此类化合物可以考虑用于农用抗生素开发。9.醌霉素类。此类化合物的特点是具有杀虫、抗真菌活性。其紫外光谱特征明显,分子量大,容易识别。醌霉素系列产物毒性高,在农抗筛选中应及早剔除。10.杀粉蝶菌素类。此类化合物具有良好的杀虫及广谱抗真菌活性。其紫外吸收光谱特征明显。由于毒性大,在农抗筛选中应予剔除。11.抗霉素类。此类化合物具有良好的杀虫活性及广谱抗真菌活性,其紫外吸收强度低,有时不易发现。但在质谱图中表现明显,且系列化合物一起出现。由于其毒性太高,农抗筛选中应予剔除。12.环己酰亚胺类。此类化合物紫外吸收特征不明显,因而较难识别。具有良好的抗真菌活性,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曾大面积应用。农抗筛选中应尽早识别并予剔除。对我中心在2008-2010年3年间发酵的17113个放线菌菌株共计34226个提取物活性测定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共获得新化合物34个,获得新化合物的机率为0.2%,已知化合物的机率为99.8%。在所有提取物中,具有杀虫、除草、抗真菌活性的提取物的比例分别是7.2%、3.9%和19.2%,三种活性的比例累计为24.7%。对100个农药活性最强的发酵提取物进行了快速鉴定,出现频次最高的化合物依次是洋橄榄叶素类、多烯类、吲哚咔唑类、寡霉素类、猎神霉素、丰加霉素、9-甲基链米酮。对128个杀虫活性最强的发酵提取物进行了快速鉴定,出现频次最高的化合物依次是抗霉素、寡霉素类、疏螺体素、放线菌素、吲哚咔唑类、杀粉蝶菌素类、猎神霉素。对50个除草活性最强的发酵提取物进行了快速鉴定,出现频次最高的化合物依次是丰加霉素、放线菌酮、洋橄榄叶素、格尔德霉素、9-甲基链米酮。对100个抗真菌活性最强的发酵提取物进行了快速鉴定,出现频次最高的化合物依次是多烯类、洋橄榄叶素类、9-甲基链米酮、寡霉素类、吲哚咔唑类、格尔德霉素、猎神霉素、抗霉素类、杀粉蝶菌素类。对7种产抗生素产生菌的代谢产物进行了快速鉴定及开发前评估,其中6种为已知化合物。另一株产生新的抗生素诺沃霉素。1.猎神霉素。国内称之为南昌霉素,是一种聚醚类抗生素,具有抗球虫活性。具有较强的杀虫、广谱抗真菌活性。其毒性较低,具有开发为农用抗生素的潜力。2.9-甲基链米酮。具有抗病毒、抗真菌活性,属戊二酰亚胺类抗生素。其毒性比放线菌酮低,菌体生长快,活体评价有效,具有作为农抗开发的潜力。3.疏螺体素。该抗生素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如杀疏螺旋体、抗病毒、抗肿瘤、抗真菌等。该抗生素产生菌生长快,具有作为农抗开发的潜力。4.斑鸠霉素。具有杀虫、抗真菌活性。毒性较低。其菌种生长快速,具有作为农抗开发的潜力。5.格尔德霉素。具有杀虫、广谱抗真菌活性,其菌种生长快,产物含量高,易于提取,毒性低,具有作为农抗开发的潜力。6.HBERC-25376。该菌株将三种活性产物集于一体,具有杀虫、抗细菌活性。对该菌株进行了分类鉴定,对代谢产物进行了热稳定性测定、紫外光稳定性测试,发酵特性试验,温室活性评价。该抗生素具有开发成农用抗生素的潜力。7.HBERC-20821。该菌株产物具有广谱抗真菌活性,经高分辩质谱及核磁共振分析,已阐明其主要成分的化学结构,命名为诺沃霉素。其主要成分为诺沃霉素A及诺沃霉素B,属于新的32元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经综合评价,该抗生素活性强、发酵稳定、温室评价效果好,具有良好的应用开发前景。

李松伟[6](2011)在《香蕉枯萎病生防放线菌综合防控初步研究》文中认为香蕉枯萎病是由土壤真菌尖镰孢古巴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sp. cubense)引起的维管束系统性病害。在我国广大香蕉种植区均有发病,其发病传染迅速且极难防治,对我国的香蕉产业造成巨大的危害。本论文以生防放线菌防治香蕉枯萎病为实验课题,通过海南、广东、四川等地采集土壤样品和植株样品,进行拮抗香蕉枯萎病菌的生防放线菌的分离筛选,进一步与其他有益生防菌的对峙试验,筛选出两株拮抗活性强、稳定性高且与其他生防菌能共存的生防放线菌H1001和H1010菌株,以该菌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鉴定、标记、存活、发酵及盆栽和小区防治效果进行研究,主要试验如下:(1)从海南,广州,云南,四川香蕉枯萎病发病地块、废弃荒地、山区有机质丰富、河流泥塘等地采集土壤以及香蕉植株组织样品中,进行常见放线菌,稀有放线菌的分离与纯化,得到放线菌305株。通过平板对峙和发酵产物拮抗香蕉枯萎病菌4号生理小种实验,筛选出具有较强拮抗活性生防放线菌26株,进一步做与其他生防菌的共存实验,筛选出目的放线菌2株,命名为H1001和H1010;该两个菌株对不同枯萎病菌专化型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2)通过对菌株H1001和1010进行培养,观察其形态特征,测定其生理生化特性、提取菌株DNA,进行16S rDNA的测定及系统发育分析研究,初步确定菌株H1001为链霉菌属(Streptomyces)、菌株1010为拟无枝酸菌属(Amycolatopsis)。(3)为了提高生防菌株发酵液中活菌及抑制活性物的含量,通过培养基质的选择,不同碳、氮源实验优化,发酵条件的优化,获得菌株在三角摇瓶和发酵罐的发酵优化结果:菌株H1001选用碳源1%的葡萄糖、氮源2%大豆粉、PH7、接种量为2%、28-30℃温度下培养以及发酵4天为最优组合;菌株H1001为碳源1.5%的葡萄糖、氮源2%大豆粉、PH8、接种量为2%、30℃温度下培养以及发酵4天为最优组合。(4)为了了解生防菌的存活习性和在不同介质中的变化规律,对生防菌株进行抗生物质的标记,从而确定两株放线菌H1001、H1010在不同介质中的存活规律,第7天表现为大量消减,在第42天基本消失殆尽,而生防菌株芽孢杆菌与生防木霉菌在有机质中存活能力较强。(5)盆栽和小区试验表明:生防菌株组成的生防复合菌剂,在香蕉枯萎病的防治中,具有良好的效果,香蕉抗(耐)枯萎病品种种植,土壤消毒处理以及生防菌肥、菌剂的使用,是防治香蕉枯萎病的有效途径,本实验中巴西蕉种植地块防治效果为26.41%;抗(耐)病品种“农科一号”防治效果达到47.79%。

程建坤[7](2010)在《瑞拉菌素产生菌GAO-1-GR-2发酵工艺优化及活性产物提取工艺研究》文中认为为进一步提高瑞拉菌GAO-1-GR-2菌株的效价,对其发酵条件和活性物质的提取工艺进行优化,为工业化生产作了准备。瑞拉菌GAO-1-GR-2菌株是以委内瑞拉链霉菌新变种RL-2 (Streptomyces venezuelaevar. Qinlingensis RL-2)为基础,以链霉菌广泛使用的整合型质粒pSET152和复制型pHZ1358为出发质粒,通过供体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ET12567 (pUZ8002)进行属间接合转移瑞拉菌素产生菌获得的高发酵效价的工程菌株。本实验对瑞拉菌GAO-1-GR-2的发酵条件进行了单因素研究,通过正交试验设计对该菌株的培养基进行了筛选。并对其发酵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有机氮源以酵母粉和黄豆饼粉为宜;碳源以葡萄糖和饴糖最好,但考虑到发酵成本,应选用葡萄糖2%。发酵培养基应呈中性,以采用自然pH为宜,pH超过8,或小于7,则会抑制发酵产物活性;通气量为1:0.5最好,能降低20%耗氧量;摇床转速140r/min,培养温度30℃,发酵周期72h。抗生素发酵原粉效价能达到4000μg/m1。瑞拉菌GAO-1-GR-2活性产物粗提物有较广的抑菌谱,对多种病原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尤其对水稻稻瘟、小麦赤霉、小麦根腐、烟草赤星等病原真菌及十字花科软腐等细菌抑制率较高,lmg·L-1药剂浓度的抑制率都在65%以上,这为广谱性生物农药的研制提供了理论依据。以瑞拉菌素高产菌GAO-1-GR-2发酵液为基础,选用不同的粗提温度和5种不同的大孔吸附树脂提取瑞拉菌素高产菌GAO-1-GR-2抑菌活性物质,以稻瘟菌为指示菌,进行吸附条件优化。结果表明,最佳粗提温度为60℃GAO-1-GR-2抑菌活性物质活性最强且提取效率最高,HP-20对活性物质的吸附效果较好,并且获得了较优的吸附条件:上样液pH为6.0,最佳的吸附流速为2.OmL·mi-1,最佳的洗脱液为体积分数50%的甲醇、70%的乙醇和30%的丙酮,洗脱液最佳流速为1.5mL·min-1

高峰[8](2010)在《透明颤菌血红蛋白基因在委内瑞拉链霉菌中的表达及其对菌体生长代谢的影响》文中指出瑞拉菌素(Zuelacmycin)是从秦岭太白山区原始森林土壤中,分离筛选的一株放线菌所得到一种新型氨基糖苷类农用抗生素,通过对该放线菌进行生物特征鉴定和生理生化分析,认为该放线菌为委内瑞拉链霉菌的一个新变种,定名为委内瑞拉链霉菌秦岭变种(Streptomyces venezuelae var. qinlingensis. n. Var)。前期研究表明瑞拉菌素对多种病原真菌均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但由于链霉菌发酵活性产物含量较少,限制对其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为进一步提高其发酵液的生物活性和有效成分含量,本研究对委内瑞拉链霉菌秦岭变种进行了以下两方面的研究:一是本文首次探索了委内瑞拉链霉菌秦岭变种接合转移系统,确定了委内瑞拉链霉菌秦岭变种的最佳接合转移条件,并采用基因工程手段使VHb基因在委内瑞拉链霉菌秦岭变种中获得表达;二是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VHb基因表达对委内瑞拉链霉菌秦岭变种生长代谢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链霉菌广泛使用的整合型质粒pSET152和复制型pHZ1358为出发质粒,通过供体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ET12567(pUZ8002)进行属间接合转移委内瑞拉链霉菌秦岭变种。确定了该变种的最佳接合转移条件;通过SOE-PCR (Splicing by overlap extension PCR)技术构建含Perm E和vhb结构基因融合片段的整合型表达载体pJD100,转化ET12567(pUZ8002)后属间接合转移委内瑞拉链霉菌秦岭变种。通过PCR和CO结合差光谱验证了vhb基因在委内瑞拉链霉菌秦岭变种中的整合表达。(2)利用红霉素抗性基因启动子在委内瑞拉链霉菌秦岭变种中表达透明颤菌血红蛋白基因,并在5L发酵罐中研究了工程菌株与原始菌株的生长代谢特性及瑞拉菌素的效价。结果表明:在高溶氧条件下vgb基因表达并未对菌丝体生长和氨基氮的消耗产生明显的影响,但提高了对还原糖的消耗,工程菌株发酵瑞拉菌素的效价比原始菌株降低8%;在低溶氧条件下,vgb基因表达可促进菌丝体的生长和次级代谢,并提高了还原糖的消耗,工程菌株发酵瑞拉菌素的效价比原始菌株提高45%

吴艳辉[9](2010)在《抗真菌剂的筛选》文中提出植物真菌病害是植物病害中最严重的一种病害,是造成农业损失的主要原因之一,应用拮抗微生物对植物真菌病害进行生物防治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本文主要从菌株筛选及其发酵液的抑菌活性、稳定性、菌株的分类鉴定、摇瓶发酵条件和抑菌物质的理化性质方面进行初步研究,旨在从土壤中分离筛选出对植物病原真菌有良好拮抗效果的生防菌,探求用于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的新资源。采用稀释平板法,以高氏1号培养基为分离培养基,从杭州地区采集的11份土样中共分离到99株放线菌,筛选出9株对产核黄素的无名假丝酵母(Candida famata)有拮抗作用。采用平板对峙法复筛到4株对供试的多种植物病原真菌抑制效果较强的菌株W-04、W-01、25G和W2R,生长速率法测定4株菌的发酵滤液对西瓜枯萎病原菌的抑制作用,其中W-04的抑菌效果最好,抑菌率达到82.6%;W-01、W2R次之;25G抑菌活性最小,抑菌率为34.3%。根据形态和培养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和16S rDNA序列分析结果,将4株菌均归属于链霉菌属,其中W-04、W-01和W2R为同一种,初步鉴定为淡紫灰链霉菌(Streptomyces lavendulae);菌株25G初步鉴定为浅绿链霉菌(Streptomyces viridans)。为确定活性物质的基本理化性质,分别对发酵滤液存储稳定性、pH稳定性、温度稳定性以及光照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菌株W-04具有较好的存储稳定性,放置一个月后抑菌活性下降4.7%;4株菌对热不稳定,而对光照和酸碱具有一定的耐受性,其中W-04、W-01和W2R在pH 610变化范围内活性下降率不超过10%。通过溶剂萃取和离子交换等方法对活性物质进行初步分离纯化,确定了活性成分为水溶性物质,并初步判断为碱性或盐基性物质,为进一步分离纯化奠定基础。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对抑菌活性较强的菌株W-04的发酵培养基和发酵条件进行研究,获得最佳发酵条件和最优培养基配方。培养基组成为(g/L):可溶性淀粉40,黄豆粉25,鱼粉6,葡萄糖5。在28℃,200 r/min振荡培养条件下,斜面菌龄为4 d,种龄为44 h,接种量在8%,装液量为70 mL(250 mL)时条件为最佳。

王燕[10](2008)在《谷子纹枯病拮抗菌株筛选及其抗菌物质的研究》文中提出本试验旨在从谷子纹枯病根际土壤中分离并筛选出对谷子纹枯病具有良好拮抗作用的生防菌,并对其发酵条件和产生的活性物质进行初步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由全国各谷子产区采集谷子纹枯病根际土壤样品,通过梯度稀释法对土壤样品进行分离,共分离到包括细菌、链霉菌、真菌在内的土壤微生物1346株。通过对峙培养法,共筛选到拮抗细菌16株,链霉菌1株,木霉菌3株。其中链霉菌SS56抑菌活性最高,发酵液平皿和盆栽试验抑菌活性测定显示了较强的抑菌活性。SS56菌株对所有作物的纹枯病菌及某些主要作物的土传病害都有很好的抑制作用,抑菌谱较广。(2)根据SS56菌株的菌丝和孢子形态及其培养特征和生理生化特性试验,初步判定其为灰绿链霉菌。SS56对纹枯病菌气生菌丝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通过显微镜观察,初步明确了SS56主要通过分泌活性物质抑制谷子纹枯病菌菌丝的生长和伸长,造成菌丝节间缩短,分枝增多,弯曲变形;菌丝体原生质凝集,顶端生长点膨大,内容物外泄。(3)对SS56发酵条件进行了初步研究,并对21种常用链霉菌发酵培养基进行了筛选,结果显示,PD培养液为最适发酵培养基;以PD为发酵培养基对菌株发酵的接种菌龄、接种量、发酵温度、摇床转速和发酵时间等条件进行了选择,结果显示,SS56在接种菌龄4天,接种量为10%,发酵温度为31℃,摇床转速160rpm,培养4天,初始pH8为最适发酵条件。(5)对SS56发酵液中活性物质的的理化性质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活性物质在弱酸和中性pH条件下稳定;较耐高温,在80℃仍稳定存在,100℃时活性有所降低,121℃活性完全丧失。有效期较长,6个月后仍具有活性。(6)对SS56抑菌活性物质提取和分离方法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显示,菌体和发酵液均有活性物质存在,采用乙酸乙酯静置萃取的方法可将活性物质分离,活性物质主要存在于有机相中,推测链霉菌SS56所产活性物质为脂溶性物质。静置吸附试验显示,强极性大孔吸附树脂NKA-9可将活性物质吸附。将洗脱液分段收集,并对各组洗脱液性进行活性测定,对活性组分利用TLC法分离制备。将TLC制备结果条带分别回收测活,经高压液相色谱分析,显示为一纯度较高单峰,可进一步进行结构鉴定。

二、磷氮霉素发酵罐发酵条件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磷氮霉素发酵罐发酵条件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开发新型基因编辑技术用于多杀菌素异源表达和结构衍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多杀菌素
        1.1.1. 多杀菌素及其衍生物
        1.1.2. 多杀菌素生物合成基因簇
        1.1.3. 多杀菌素生物合成
        1.1.4. 多杀菌素产量提高策略
    1.2. 基因编辑技术
        1.2.1. DNA体外组装技术
        1.2.2. DNA体内同源重组技术
    1.3. 立项依据和研究内容
第二章 多杀菌素生物合成基因簇的直接克隆和异源表达
    2.1. 实验材料
        2.1.1. 菌种和质粒
        2.1.2.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试剂
        2.1.3. 重组引物和DNA测序
    2.2. 仪器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菌种培养及保藏
        2.3.2. DNA制备与纯化方法
        2.3.3. 大肠杆菌DNA同源重组工程标准操作程序
        2.3.4. 重组克隆鉴定
        2.3.5. ExoCET直接克隆技术标准操作程序
        2.3.6. 链霉菌接合转移
        2.3.7. 链霉菌发酵和产物分析
    2.4. 实验过程与结果分析
        2.4.1. 多杀菌素生物合成基因簇载体的构建
        2.4.2. 多杀菌素链霉菌异源表达菌株的构建
        2.4.3. 多杀菌素链霉菌异源表达菌株的发酵产物分析
    2.5.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开发DNA多片段组装技术构建多操纵子人工基因簇提高多杀菌素产量
    3.1. 实验材料
        3.1.1. 菌种和质粒
        3.1.2.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试剂
        3.1.3. 重组引物
    3.2. 仪器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ExoCET多片段组装标准操作程序
        3.3.2. Gibson多片段组装
        3.3.3. 实时荧光定量PCR
    3.4. 实验过程与结果分析
        3.4.1. 过表达多杀菌素PKS基因提高多杀菌素产量
        3.4.2. 人工多杀菌素基因簇的设计
        3.4.3. ExoCET多片段组装构建人工多杀菌素基因簇
        3.4.4. 人工多杀菌素基因簇的异源表达
    3.5.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开发RedEx基因编辑技术用于多杀菌素结构衍生
    4.1. 实验材料
        4.1.1. 菌种和质粒
        4.1.2.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试剂
        4.1.3. 重组引物
    4.2. 仪器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RedEx基因编辑技术标准操作程序
        4.3.2. 多杀菌素衍生物的分离纯化
    4.4. 实验过程与结果分析
        4.4.1. 丁烯基多杀菌素基因簇的设计
        4.4.2. RedEx基因编辑技术的建立及其在丁烯基多杀菌素基因簇构建中的应用
        4.4.3. RedEx技术无缝敲除spnK基因构建多杀菌素JL基因簇
        4.4.4. RedEx与其他基因编辑技术的比较
    4.5.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新磷氮霉素A生产菌Streptomyces auratus AGR0001的遗传操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菌株、质粒及培养条件
        1.1.2 培养基
        1.1.3 主要试剂
    1.2 抗生素抗性检测
    1.3 外源DNA导入链霉菌
    1.4 PCR验证含有vhb基因的接合转移子
    1.5 抗真菌活性检测
2 结果与讨论
    2.1 产孢培养基的筛选
    2.2 抗生素抗性检测
    2.3 外源DNA导入链霉菌
        2.3.1 电击转化菌丝体
        2.3.2 PEG介导的原生质体转化
        2.3.3 接合转移
    2.4 透明颤菌血红蛋白基因vhb在金黄色链霉菌AGR0001中的表达
3 结论

(3)马陆共生放线菌及其抗真菌活性物质的分离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植物真菌病害防治现状
    1.2 微生物源抗生素筛选方法
    1.3 昆虫共生放线菌及其代谢产物
    1.4 马陆
    1.5 研究的意义和内容
        1.5.1 意义
        1.5.2 内容
    1.6 课题来源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样品
        2.1.2 供试真菌
    2.2 试剂与仪器
        2.2.1 主要试剂
        2.2.2 主要仪器
    2.3 主要培养基
        2.3.1 分离培养基
        2.3.2 传代培养基
        2.3.3 菌丝体培养基
        2.3.4 生测培养基
        2.3.5 生理生化培养基
        2.3.6 形态观察培养基
        2.3.7 发酵培养基
    2.4 共生放线菌分离纯化
    2.5 放线菌菌株对病原真菌活性检测
        2.5.1 放线菌菌株对病原真菌活性初测
        2.5.2 放线菌菌株对病原真菌活性验证
    2.6 代谢产物分离纯化与鉴定方法
        2.6.1 分离纯化方法
        2.6.2 鉴定方法
    2.7 放线菌分类学鉴定
        2.7.1 形态、培养特征
        2.7.2 生理生化实验
        2.7.3 化学分类鉴定
        2.7.4 分子水平鉴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马陆共生放线菌的分离结果
    3.2 菌株抗真菌活性初测结果
    3.3 NEAU-ML8的初步鉴定、发酵及代谢产物研究
        3.3.1 NEAU-ML8的 16S r RNA序列测定及系统进化分析
        3.3.2 NEAU-ML8抗真菌活性验证
        3.3.3 NEAU-ML8的发酵
        3.3.4 NEAU-ML8代谢产物分离提取
        3.3.5 NEAU-ML8代谢产物结构鉴定
    3.4 菌株NEAU-ML12的多项分类学鉴定结果与分析
        3.4.1 16S r RNA序列测定及系统进化分析
        3.4.2 形态及培养特征
        3.4.3 生理生化特征
        3.4.4 菌株化学成分鉴定
        3.4.5 分子水平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链霉菌Js-1T抗真菌活性成份分析及生物活性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 放线菌在抗生素生产领域的重要地位
    2 农用抗生素研究进展
        2.1 农用抗生素国内外研究进展
        2.2 农用抗真菌抗生素有效成份的研究
    3 抗生素分离纯化方法研究进展
        3.1 溶媒萃取法
        3.2 膜分离法
        3.3 沉淀和结晶法
        3.4 色谱分离技术
    4 双孢蘑菇疣孢霉病研究进展
        4.1 双孢蘑菇疣孢霉病的危害
        4.2 双孢蘑菇疣孢霉病防治现状
    5 本研究的目的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链霉菌JS-1~T发酵液的抑菌活性初步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供试菌株
        1.2 培养基配制
        1.3 试剂与仪器
    2 方法
        2.1 发酵液制备
        2.2 抑菌活性测定方法
    3 结果分析
        3.1 发酵液对细菌及酵母生长的抑制效果
        3.2 发酵液与菌丝浸提液对真菌生长的抑制效果
    4. 讨论
第三章 次级代谢产物性质初步鉴定
    1 实验材料
        1.1 供试菌株
        1.2 培养基配制
        1.3 试剂与仪器
    2 方法
        2.1 发酵液预处理
        2.2 适宜抑菌浓度的选择
        2.3 pH对发酵液活性物质稳定性影响
        2.4 温度对发酵液活性物质稳定性的影响
        2.5 紫外对发酵液活性物质稳定性影响
        2.6 存放时间对发酵液活性物质稳定性影响
        2.7 活性组分极性初步研究
        2.8 含菌平板制备
    3 结果分析
        3.1 适宜抑菌浓度的选择
        3.2 pH对发酵液活性物质稳定性影响
        3.3 温度对发酵液活性物质稳定性的影响
        3.4 紫外线对发酵液活性物质稳定性影响结果
        3.5 存放时间对发酵液活性物质稳定性影响
        3.6 活性组分极性初步研究结果
    4 讨论
第四章 抗真菌活性物质分离纯化
    1 实验材料
        1.1 供试菌株
        1.2 培养基配制
        1.3 试剂与仪器
    2 方法
        2.1 抗真菌活性物质粗提取方法筛选
        2.2 抗真菌活性物分离纯化
    3 结果分析
        3.1 D101大孔吸附树脂与正丁醇粗提取方法比较结果
        3.2 大孔吸附树脂静态吸附量结果
        3.3 D101大孔树脂静态吸附动力学曲线
        3.4 解吸剂筛选结果
        3.5 D101大孔树脂动态吸附结果
        3.6 抗菌活性物质分离纯化结果
    4 讨论
第五章 抗真菌活性物质的结构鉴定
    1 实验材料
        1.1 仪器
        1.2 试剂
    2 方法
        2.1 抑菌活性物质紫外全波长光谱扫描
        2.2 抑菌活性组份的质谱分析
        2.3 抑菌活性组份的核磁共振分析
    3 结果分析
        3.1 抑菌活性组份B_2的紫外全波谱扫描结果
        3.2 抑菌活性组份B_2的质谱结果
        3.3 抑菌活性组份B_2的核磁共振结果
    4 讨论
第六章 抗真菌活性物质JS-B_2的抑菌活性测定
    1 实验材料
        1.1 供试菌株
        1.2 培养基配制
        1.3 试剂
    2 方法
        2.1 活性物质JS-B_2对有害疣孢霉菌及双孢蘑菇的抑菌比较
        2.2 活性物质JS-B_2对金黄寄生菌及真姬菇的抑菌比较
        2.3 活性物质JS-B_2与其他抗生素的抑菌效果比较
    3 结果分析
        3.1 活性物质JS-B_2对有害疣孢霉菌及双孢蘑菇的抑菌比较结果
        3.2 活性物质JS-B_2对金黄寄生菌及真姬菇的抑菌活性比较结果
        3.3 JS-B_2与其他抗生素的抑菌效果比较结果
    4 讨论
    后续研究设想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5)新型农用抗生素的筛选、鉴定及开发前景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引言
    1. 研究问题的背景
    2. 研究动机与目的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4.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天然产物与抗生素
    1.2 抗生素与生物农药
        1.2.1 抗生素的发现与农用抗生素的兴起
        1.2.2 农用抗生素与医用抗生素的联系
    1.3 国外农用抗生素研究与开发应用概述
    1.4 我国农用抗生素研究开发的历史、现状与问题分析
        1.4.1 改革开放前我国农用抗生素开发的历史简介
        1.4.2 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抗的研究开发情况
        1.4.3 近年来我国正在研究与开发的农用抗生素
        1.4.4 我国农抗研究与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5 波谱解析与农用抗生素的快速鉴别
        1.5.1 红外光谱(IR)
        1.5.2 紫外光谱(UV)
        1.5.3 质谱(MS)
        1.5.4 核磁共振(NMR)
        1.5.5 HPLC-MS联用技术
第二章 常见高农药活性抗生素的快速鉴定
    前言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核苷类(Nucleoside)抗生素的快速鉴别
        2.2.2 多烯类(Polyene)抗生素的快速鉴别
        2.2.3 吲哚咔唑类(Indole-carbazols)抗生素的快速鉴别
        2.2.4 洋橄榄叶素类(Elaiophylins)抗生素的快速鉴别
        2.2.5 烬灰红菌素类(Cinerubins)抗生素的快速鉴别
        2.2.6 放线菌素类(Actinomycins)抗生素的快速鉴别
        2.2.7 刀豆霉素类(Concanamycins)抗生素的快速鉴别
        2.2.8 寡霉素类(Oligomycins)抗生素的快速鉴别
        2.2.9 醌霉素类(Quinomycins)抗生素的快速鉴别
        2.2.10 杀粉蝶菌素类(Piericidins)抗生素的快速鉴别
        2.2.11 抗霉素A类(Antimycin As)抗生素的快速鉴别
        2.2.12 环已酰亚胺的快速鉴定--标样比对法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对17113株放线菌活性数据的统计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发酵菌株及活性结果统计分析
        3.2.2 对杀虫活性的分析
        3.2.3 对除草活性的分析
        3.2.4 对抗真菌活性分析
        3.2.5 菌株活性与培养基的关系
        3.2.6 部分高活性菌株的快速鉴定结果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具有农药活性的化合物的鉴别及应用前景评价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猎神霉素(Dianemycin)的快速鉴别及发酵评价
        4.2.2 9-甲基链米酮(9-Methylstreptimidone)的鉴别与活性评价
        4.2.3 疏螺体素(Borrelidin)的鉴别及活性评价
        4.2.4 斑鸠霉素(Ikarugamycin)及相关化合物的鉴别及其评价
        4.2.5 格尔德霉素(Geldanamycin)的鉴别及评价
        4.2.6 HBERC-25376发酵提取物中活性物质的鉴别
        4.2.7 HBERC-20821活性物质的初步鉴定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HBERC-25376开发前期研究
    前言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菌种和培养基
        5.1.2 主要试剂
        5.1.3 主要设备
        5.1.4 主要方法
    5.2. 主要研究结果
        5.2.1 HBERC-25376的分类鉴定结果
        5.2.2 抗生素的稳定性试验
        5.2.3 抗生素的提取方法
        5.2.4 发酵工艺确定
        5.2.5 HBERC-25376的温室活性评价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新抗生素诺沃霉素的发现与开发前期研究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菌种和培养基
        6.1.2 主要试剂
        6.1.3 主要设备
        6.1.4 主要方法
    6.2 主要研究结果
        6.2.1 HBERC-20821的分类鉴定结果
        6.2.2 诺沃霉素A、B纯品的制备
        6.2.3 诺沃霉素结构解析
        6.2.4 诺沃霉素纯品的抗菌活性测定
        6.2.5 诺沃霉素标准曲线
        6.2.6 诺沃霉素在不同pH条件下的热稳定性试验
        6.2.7 诺沃霉素阳光及紫外光稳定性试验
        6.2.8 诺沃霉素提取方法试验
        6.2.9 诺沃霉素发酵工艺试验
        6.2.10 诺沃霉素活体活性评价
        6.2.11 诺沃霉素毒理试验结果
    6.3 本章小结
本文结论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科研成果
附图1:HBERC-25376进化树
附图2:HBERC-20821进化树
附图3:HBERC-25376化合物核磁共振图谱
附图4:Novonestmycins高分辩及核磁共振图谱
致谢

(6)香蕉枯萎病生防放线菌综合防控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香蕉枯萎病的研究进展
        1.1 香蕉枯萎病概述
        1.2 香蕉枯萎病防治研究进展
        1.2.1 抗病品种
        1.2.2 检验检疫
        1.2.3 栽培管理
        1.2.4 化学防治
        1.2.5 生物防治
    2 放线菌在生物防治中的研究进展
        2.1 放线菌的拮抗机制
        2.1.1 抗生机制
        2.1.2 竞争机制
        2.1.3 重寄生作用
        2.2 放线菌的生防作用
        2.2.1 活体制剂的直接利用
        2.2.2 抗生素的利用
        2.3 放线菌在生防中的问题和解决途径
        2.3.1 有益放线菌的分离筛选
        2.3.2 放线菌活菌制剂
        2.3.3 放线菌抗生素的应用
    3 研究目的意义、内容及方法
        3.1 目的意义
        3.2 研究内容
        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香蕉枯萎病生防放线菌的分离、筛选及鉴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供试土壤
        1.1.2 供试试剂
        1.1.3 主要仪器设备
        1.1.4 主要培养基
        1.2 实验方法
        1.2.1 放线菌的分离
        1.2.2 目的放线菌的筛选
        1.2.2.1 拮抗镰刀菌枯萎病放线菌的筛选
        1.2.2.2 放线菌与有益菌的对持筛选实验
        1.2.2.3 拮抗放线菌抑菌谱的测定
        1.2.3 放线菌的鉴定
        1.2.3.1 培养特征及生理生化特性
        1.2.3.2 分子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放线菌的分离
        2.1.1 拮抗枯萎病菌的放线菌筛选
        2.1.2 与有益菌互不拮抗的筛选
        2.1.3 拮抗放线菌抑菌谱的测定
        2.4 放线菌的鉴定
        2.4.1 形态学特征
        2.4.2 放线菌生理生化特性
        2.4.3 放线菌16S rDNA序列测定及系统发育分析
        2.4.3.1 16S rDNA基因扩增产物
        2.4.3.2 系统发育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3.1 结论
        3.2 讨论
第三章: 放线菌的标记、存活、发酵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主要试剂
        1.1.2 主要仪器设备
        1.1.3 主要培养基
        1.2 试验方法
        1.2.1 放线菌抗生素标记
        1.2.2 放线菌存活试验
        1.2.2.1 放线菌在不同的介质中的存活
        1.2.2.2 放线菌在有机肥中的存活
        1.2.3 放线菌优化发酵
        1.2.3.1 放线菌菌株液体优化发酵
        1.2.3.2 放线菌菌株固体优化发酵
    2 结果与分析
        2.1 放线菌抗生素标记
        2.2 放线菌存活试验
        2.2.1 放线菌在不同的介质中的存活
        2.2.2 生防有益菌在有机肥中的存活
        2.2.2.1 生防细菌在有机肥中的存活
        2.2.2.2 生防放线菌在有机肥中的存活
        2.2.2.3 生防木霉菌在有机肥中的存活
        2.2.2.4 生防拟青霉菌在有机肥中的存活
        2.2.2.5 生防菌群在有机肥中的存活
        2.3 放线菌优化发酵
        2.3.1 放线菌菌株液体优化发酵
        2.3.1.1 三角摇瓶液体发酵优化
        2.3.1.2 发酵罐液体发酵优化
        2.3.2 放线菌菌株固体优化发酵
        2.3.2.1 小剂量大米基质固体发酵优化
        2.3.2.2 大剂量甘蔗渣基质固体发酵试验
    3 结论与讨论
        3.1 放线菌存活试验
        3.2 放线菌发酵试验
第四章: 生防放线菌在香蕉枯萎病防治中的应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盆栽试验方法
        1.2.1 盆栽试验预处理
        1.2.2 盆栽试验方案
        1.2.3 盆栽试验病情调查方法
        1.3 小区试验方法
        1.3.1 处理方案
        1.3.2 试验种植步骤
        1.3.3 小区试验病情调查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盆栽试验结果
        2.1.1 盆栽试验发病统计
        2.1.2 盆栽试验土壤枯萎病菌浓度变化规律
        2.2 小区试验结果
        2.2.1 小区试验发病统计
        2.2.2 小区试验土壤枯萎病菌浓度变化规律
    3 结论与讨论
        3.1 结论
        3.2 讨论
参考文献
后记

(7)瑞拉菌素产生菌GAO-1-GR-2发酵工艺优化及活性产物提取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生物农药的研究及应用
        1.1.1 生物农药简介
        1.1.2 微生物源农药的研究及应用
        1.1.3 动物源农药的研究及应用
        1.1.4 植物源农药的研究及应用
    1.2 农用抗生素的研究及其产生菌
        1.2.1 农用抗生素的发展历程
        1.2.2 农用抗生素的产生菌
    1.3 微生物发酵过程
        1.3.1 抗生素发酵有关的参数
        1.3.2 发酵过程的代谢变化
    1.4 抗生素的分离提取
        1.4.1 发酵液的预处理
        1.4.2 抗生素的提取
        1.4.3 抗生素的精制
    1.5 抗生素的应用前景与发展趋势探讨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2.1 材料
        2.1.1 菌种
        2.1.2 供试病原菌
    2.2 瑞拉菌GAO-1-GR-2发酵条件优化
        2.2.1 摇瓶试验
        2.2.2 发酵培养基中无机氮源试验
        2.2.3 葡萄糖代用品试验
        2.2.4 初始pH的影响
        2.2.5 通气量试验
        2.2.6 恒温摇床转速对目的菌生长的影响
        2.2.7 温度对GAO-1-GR-2菌生长的影响
    2.3 高产菌株GAO-1-GR-2活性物质的提取
        2.3.1 发酵液的预处理
        2.3.2 有机溶剂溶媒萃取法提取GAO-1-GR-2菌株活性成分
        2.3.3 大孔吸附树脂在GAO-1-GR-2菌株活性成分提取中的应用
    2.4 活性产物对病原菌孢子萌发的影响
    2.5 抗生素效价的生物测定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发酵条件的优化
        3.1.1 有机氮源的确定
        3.1.2 发酵培养基中无机氮源试验
        3.1.3 葡萄糖代用品试验
        3.1.4 初始pH的影响
        3.1.5 通氧气量试验
        3.1.6 转速对目的菌生长的影响
        3.1.7 温度对GAO-1-GR-2菌生长的影响
    3.2 高产菌株GAO-1-GR-2活性物质的提取工艺结果
        3.2.1 有机溶剂溶媒萃取法提取GAO-1-GR-2菌株活性成分的结果
    3.3 大孔吸附树脂在GAO-1-GR-2菌株活性成分提取中的应用
        3.3.1 不同浓缩温度对活性物质的影响
        3.3.2 吸附树脂的选择
        3.3.3 不同pH对HP-20树脂吸附的影响
        3.3.4 洗脱液筛选结果
        3.3.5 不同浓度稀释液对HP-20树脂吸附的影响
        3.3.6 吸附流速的筛选结果
        3.3.7 洗脱液流速对解吸的影响
        3.3.8 GAO-1-GR-2抗真菌活性产物对孢子萌发的影响
        3.3.9 抗生素效价的生物测定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1.1 瑞拉菌GAO-1-GR-2发酵条件的优化
        4.1.2 瑞拉菌GAO-1-GR-2发酵液活性物质的提取
    4.2 讨论
        4.2.1 瑞拉菌发酵条件的优化
        4.2.2 关于活性物质提纯方案
参考文献
附件
致谢
作者简介

(8)透明颤菌血红蛋白基因在委内瑞拉链霉菌中的表达及其对菌体生长代谢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链霉菌概述
    1.2 农用抗生素的发展简介
        1.2.1 农用抗生素的概念
        1.2.2 国外农用抗生素发展概况
        1.2.3 我国农用抗生素发展概况
    1.3 农用抗生素的发展面临的问题
        1.3.1 成果转化产品的过程存在缺陷
        1.3.2 对基础理论研究和技术标准研究不够
    1.4 农用抗生素未来的发展趋势
    1.5 透明颤菌血红蛋白简介
    1.6 透明颤菌血红蛋白的表达与调控
    1.7 透明颤菌血红蛋白的生理功能
    1.8 透明颤菌血红蛋白基因的应用
        1.8.1 透明颤菌血红蛋白在原核生物中的应用
        1.8.2 透明颤菌血红蛋白在真核生物中的应用
    1.9 透明颤菌血红蛋白在农用抗生素中的前景展望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菌株和质粒
        2.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2.1.3 培养基和化学试剂
        2.1.4 常用抗生素及其使用浓度
    2.2 实验方法
        2.2.1 链霉菌菌种保藏
        2.2.2 培养方法
        2.2.3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2.2.4 大肠杆菌质粒提取
        2.2.5 链霉菌总DNA 的少量快速提取
        2.2.6 链霉菌总DNA的大量提取
        2.2.7 酶联及转化大肠杆菌
        2.2.8 Southern 杂交和DNA 探针的标记
        2.2.9 委内瑞拉链霉菌秦岭变种对抗生素的敏感性检测
        2.2.10 大肠杆菌与委内瑞拉链霉菌秦岭变种属间接合转移体系的构建
        2.2.11 重组质粒pJD100 的构建
        2.2.12 链霉菌超声波破碎
        2.2.13 分析测定方法
第三章 委内瑞拉链霉菌秦岭变种属间接合转移系统的构建及透明颤菌血红蛋白的表达
    3.1 前言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委内瑞拉链霉菌秦岭变种对抗生素的敏感性
        3.2.2 委内瑞拉链霉菌秦岭变种的接合转移系统的建立和优化
        3.2.3 委内瑞拉链霉菌秦岭变种转化子的Southern 杂交检测和分析
        3.2.4 整合型载体pJD100 的构建
        3.2.5 VHb 基因在委内瑞拉链霉菌秦岭变种中的整合表达
    3.3 讨论
第四章 透明颤菌血红蛋白基因表达对委内瑞拉链霉菌秦岭变种生长代谢的影响
    4.1 前言
    4.2 实验结果
        4.2.1 委内瑞拉链霉菌秦岭变种对氧的利用特性
        4.2.2 不同溶氧浓度对菌丝体生长的影响
        4.2.3 不同溶氧浓度对还原糖的影响
        4.2.4 不同溶氧浓度对氨基氮的影响
    4.3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件
致谢
作者简介

(9)抗真菌剂的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1 农用抗生素研究的意义及特点
        1.1.1 农用抗生素研究的意义
        1.1.2 农用抗生素的特点
    1.2 抗植物病原菌农用抗生素的主要组分和结构
        1.2.1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1.2.2 核苷类抗生素
        1.2.3 核苷肽类抗生素
        1.2.4 多烯类抗生素
        1.2.5 四环类抗生素
        1.2.6 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抗生素
        1.2.7 其它类抗生素
    1.3 放线菌资源开发的重要性
        1.3.1 放线菌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研究
        1.3.2 放线菌在医药学中的应用研究
        1.3.3 放线菌在生态环境及生物冶金中的应用研究
        1.3.4 放线菌在其他方面中的应用研究
    1.4 放线菌分离筛选方法的研究
        1.4.1 分离源的选择
        1.4.2 分离抑制剂的选择
        1.4.3 放线菌的分离法
        1.4.3.1 稀释分离法
        1.4.3.2 混土分离法
        1.4.3.3 喷土分离法
        1.4.4 拮抗放线菌的筛选方法
        1.4.4.1 平板划线法
        1.4.4.2 十字交叉或抑菌圈法
        1.4.4.3 生长速率法或纸片法
    1.5 活性物质常用的提取和分离方法
        1.5.1 活性物质的提取
        1.5.1.1 离心法
        1.5.1.2 有机溶剂提取法
        1.5.1.3 水提取法
        1.5.2 活性物质的分离
        1.5.2.1 溶剂萃取法
        1.5.2.2 离子交换法
        1.5.2.3 吸附法
        1.5.2.4 沉淀法
        1.5.2.5 色谱法
    1.6 论文设计思路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土壤中植物病原菌拮抗放线菌的分离与筛选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供试土样
        2.2.2 供试植物病原真菌
        2.2.3 供试培养基
        2.2.3.1 放线菌分离及保存用培养基
        2.2.3.2 病原菌培养及拮抗试验用培养基
        2.2.3.3 放线菌种子和发酵培养基
        2.2.3.4 放线菌初筛培养基
        2.2.4 主要仪器设备
        2.2.5 土壤稀释液的制备
        2.2.6 土壤放线菌的分离纯化
        2.2.7 无名假丝酵母拮抗放线菌的筛选
        2.2.8 放线菌菌体抑菌活性的测定
        2.2.9 放线菌发酵滤液抑菌活性的测定
        2.2.9.1 发酵液的制备
        2.2.9.2 放线菌发酵滤液抑菌活性测定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放线菌菌株的分离
        2.3.2 无名假丝酵母拮抗放线菌的筛选
        2.3.3 放线菌菌体抑菌活性的测定
        2.3.4 放线菌发酵滤液抑菌活性测定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拮抗放线菌菌株的分类鉴定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菌株
        3.2.2 主要仪器
        3.2.3 主要药品与试剂
        3.2.3.1 主要药品及试剂盒
        3.2.3.2 主要试剂
        3.2.4 培养基
        3.2.5 实验方法
        3.2.5.1 菌株培养
        3.2.5.2 菌体浓度测定
        3.2.5.3 基因组DNA 的提取
        3.2.5.4 DNA 的检测
        3.2.5.5 16SrDNA的PCR扩增
        3.2.5.6 菌株的形态学观察
        3.2.5.7 培养特征
        3.2.5.8 生理生化特性
    3.3 结果与讨论
        3.3.1 16SrDNA基因的扩增产物
        3.3.2 序列比对和基于16SrDNA的系统发育分析
        3.3.3 菌株的形态和培养特征观察
        3.3.3.1 菌株的形态学特征
        3.3.3.2 菌株的培养特征
        3.3.4 菌株的生理生化特性
    3.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拮抗放线菌活性物质的初步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材料
        4.2.1.1 菌种来源
        4.2.1.2 主要仪器
        4.2.1.3 试剂
        4.2.2 方法
        4.2.2.1 发酵液的处理
        4.2.2.2 抗菌活性的测定
        4.2.2.3 发酵液中活性物质的自身稳定性研究
        4.2.2.4 活性物质的热稳定性研究
        4.2.2.5 活性物质的pH 稳定性研究
        4.2.2.6 活性物质的光照稳定性研究
        4.2.2.7 活性物质的蛋白酶K 稳定性试验
        4.2.2.8 活性物质的极性研究
        4.2.2.9 发酵液的树脂吸附研究
    4.3 实验结果
        4.3.1 发酵液的自身稳定性
        4.3.2 温度对发酵液稳定性的影响
        4.3.3 pH 对发酵液稳定性的影响
        4.3.4 光照对发酵液稳定性的影响
        4.3.5 活性物质的蛋白酶K 稳定性研究
        4.3.6 发酵液的极性研究
        4.3.7 发酵液树脂静态吸附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拮抗放线菌摇床发酵条件的研究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菌种来源
        5.2.2 主要仪器设备
        5.2.3 培养基原料
        5.2.4 培养基及培养条件
        5.2.4.1 指示菌及拮抗活性测定培养基
        5.2.4.2 斜面种子培养基
        5.2.4.3 摇瓶种子和原始发酵培养基
        5.2.4.4 单因素试剂基础培养基
        5.2.5 培养方法
        5.2.5.1 种子培养
        5.2.5.2 指示菌的培养
        5.2.5.3 摇瓶发酵培养
        5.2.6 发酵液抑菌活性的测定
        5.2.7 培养基成分对抗菌活性的影响
        5.2.7.1 碳源的选择
        5.2.7.2 氮源的选择
        5.2.7.3 碳、氮源的正交实验
        5.2.8 培养条件对抗菌活性的影响
        5.2.8.1 斜面菌龄对抑菌活性的影响
        5.2.8.2 液体种子的种龄对抑菌活性的影响
        5.2.8.3 接种量对抑菌活性的影响
        5.2.8.4 装液量对抑菌活性的影响
        5.2.8.5 发酵时间对抑菌活性的影响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培养基成分对抗菌活性的影响
        5.3.1.1 碳源的选择
        5.3.1.2 氮源的选择
        5.3.1.3 培养基的正交试验结果
        5.3.2 培养条件对抗菌活性的影响
        5.3.2.1 斜面菌龄对抑菌活性的影响
        5.3.2.2 液体种龄对抑菌活性的影响
        5.3.2.3 接种量对抑菌活性的影响
        5.3.2.4 装液量对抑菌活性的影响
        5.3.2.5 发酵时间对抑菌活性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谷子纹枯病拮抗菌株筛选及其抗菌物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谷子纹枯病研究现状
        1.1.1 谷子纹枯病发生情况
        1.1.2 病原菌及危害特点
        1.1.3 谷子纹枯病防治研究进展
    1.2 农用抗生素在植物病害防治中的研究进展
        1.2.1 农用抗生素的发展概况
        1.2.2 农用抗生素的特点
        1.2.3 农用抗生素在植病生防中的研究和应用
        1.2.4 在植物病害防治中的应用
        1.2.5 存在的问题
        1.2.6 前景和展望
2 谷子纹枯病生防菌筛选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拮抗菌对峙培养效果
        2.2.2 种子处理及室内防效试验结果
        2.2.3 SS56 生防抑菌谱的测定
    2.3 小结
3 链霉菌SS56 的分类鉴定及其抑菌机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显微镜观察结果及电镜观察结果
        3.2.2 链霉菌SS56 培养特征
        3.2.3 生理生化反应
        3.2.4 SS56 生防机制
    3.3 小结
4 链霉菌SS56 抗菌活性物质的性质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活性物质的萃取
        4.2.2 酸碱稳定性
        4.2.3 热稳定性
        4.2.4 活性物质的有效期
    4.3 小结
5 链霉菌SS56 摇瓶发酵工艺的优化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
        5.1.2 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发酵培养基的筛选
        5.2.2 种龄试验
        5.2.3 接种量试验
        5.2.4 摇瓶装量试验
        5.2.5 发酵温度试验
        5.2.6 摇床转速优化试验
        5.2.7 发酵液初始pH 试验
    5.3 小结
6 链霉菌SS56 抑菌活性物质的提取
    6.1 材料与方法
        6.1.1 材料
        6.1.2 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大孔吸附树脂吸附试验
        6.2.2 薄层制备结果、
        6.2.3 HPLC 检测结果
        6.2.4 紫外分光测定
    6.3 小结
讨论
    1 拮抗菌 SS56 提取抗生素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
    2 拮抗菌 SS56 具有极大开发潜力
    3 拮抗菌 SS56 发酵工艺的可操作性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含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四、磷氮霉素发酵罐发酵条件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开发新型基因编辑技术用于多杀菌素异源表达和结构衍生[D]. 宋超逸. 山东大学, 2021(11)
  • [2]新磷氮霉素A生产菌Streptomyces auratus AGR0001的遗传操作研究[J]. 韩秀林,吴姣姣,朱园园,文孟良,鲁涛.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16(07)
  • [3]马陆共生放线菌及其抗真菌活性物质的分离鉴定[D]. 刘辉. 东北农业大学, 2015(04)
  • [4]链霉菌Js-1T抗真菌活性成份分析及生物活性测定[D]. 黄清铧. 福建农林大学, 2014(05)
  • [5]新型农用抗生素的筛选、鉴定及开发前景评价[D]. 万中义. 武汉大学, 2014(06)
  • [6]香蕉枯萎病生防放线菌综合防控初步研究[D]. 李松伟. 海南大学, 2011(05)
  • [7]瑞拉菌素产生菌GAO-1-GR-2发酵工艺优化及活性产物提取工艺研究[D]. 程建坤.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0(03)
  • [8]透明颤菌血红蛋白基因在委内瑞拉链霉菌中的表达及其对菌体生长代谢的影响[D]. 高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0(11)
  • [9]抗真菌剂的筛选[D]. 吴艳辉. 浙江工业大学, 2010(05)
  • [10]谷子纹枯病拮抗菌株筛选及其抗菌物质的研究[D]. 王燕. 河北师范大学, 2008(12)

标签:;  ;  ;  ;  ;  

磷霉素发酵罐发酵条件的初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