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冠脉综合征导致心脏和呼吸骤停患者的抢救护理

急性冠脉综合征导致心脏和呼吸骤停患者的抢救护理

一、1例急性冠脉综合征致心跳呼吸骤停患者的抢救护理(论文文献综述)

卓小华,廖秀芳,陈小婷[1](2021)在《安全转运护理模式在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临床价值》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究安全转运护理模式在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1—9月广东省东莞市滨海湾中心医院急诊科收治的850例危重患者设为观察组(实施安全转运护理模式),抽取2019年4—12月广东省东莞市滨海湾中心医院急诊科收治的660例危重患者设为对照组(采用平车常规护送),比较两组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转运耗时以及患者家属满意度。结果观察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为1.7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外出检查,包括超声、CT、X线等,转运耗时为(26.12±3.11) min、转入专科耗时(21.18±3.13) min、转入介入室耗时(5.32±1.19) min显着短于对照组的(34.25±4.27) min、(25.33±3.07) min、(6.16±1.32)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家属满意度中护患沟通、转运途中照护、转回科室处理得分以及总分分别为(21.52±5.32)分、(34.56±7.13)分、(25.34±6.32)分、(76.35±11.26)分,显着高于对照组的(20.33±4.78)分、(32.33±6.25)分、(22.33±6.41)分、(73.62±11.0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安全转运护理模式在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临床价值高,可有效减少不良事件发生风险、缩短转运时间以及提高患者家属满意度。

王明明[2](2020)在《家庭-社区-医院协同化救治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对行PCI术的STEMI患者门球时间(DTB)延误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找寻DTB延误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为缩短延误时间提供临床参考依据。2.构建家庭-社区-医院协同化救治ACS的管理方案,初步验证治疗方案的可行性,以及对STEMI患者的救治效果。3.从二级预防角度出发,提高民众自护自救能力,为缩短STEMI患者症状出现到首次医疗接触时间、缩短DTB时间提供临床实践依据。方法1.针对STEMI患者救治延误时间进行相关因素分析选取2017年112月于镇江市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急诊就诊的STEMI患者162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符合2010年中国《STEMI诊断和治疗指南》,确诊为STEMI的患者;(2)年龄≥18岁;(3)急诊行PCI术。排除标准:(1)死亡或行心肺复苏的患者;(2)PCI术未成功开通血管的患者;(3)资料记录不全的患者。最终对符合纳入标准的121例研究对象,进行信息收集(年龄、性别、既往史、入院方式、入院时间、是否绕行急诊,入院时意识、心率、呼吸、血压、Killip分级、症状出现至首次医疗接触时间、入院-首次心电图时间、入院-抽血时间、门-药时间、首次心电图-决定PCI时间、决定PCI-知情同意时间、知情同意-启动导管室时间、DTB时间),通过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两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STEMI患者DTB时间延误的独立危险因素。2.构建“家庭-社区-医院”协同化救治急性ST抬高型心肌梗死方案根据上述本地区2017年STEMI患者DTB延误时间的相关因素分析结果,针对单因素及独立危险因素,从家庭、社区、医院三方面进行改善,优化救治流程,制定能够缩短DTB时间的治疗护理措施,同时参照2015年中国ACS临床实践指南、2017年欧洲心脏病学会STEMI诊断和治疗指南及2018年中国高龄老年(≥75岁)ACS患者规范化诊疗及相关文献,初步构建家庭-社区-医院协同化救治急性冠脉综合征方案。3.“家庭-社区-医院”协同化救治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方案的应用研究采用类实验研究法,选取2019年16月在某市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急诊科就诊并曾接受过社区或医院培训教育的STEMI患者82例,根据纳排标准纳入63例STEMI患者作为干预组,采用协同化救治方案进行救治护理。选取2018年16月在某市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急诊科就诊的STEMI患者83例,根据纳排标准纳入61例STEMI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救治方案进行救治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症状发作至首次医疗接触时间(FMC)、入院-首次心电图完成时间、入院-抽血时间、门药时间、首次心电图-决定PCI时间、决定PCI-知情同意时间、知情同意-启动导管室时间、DTB时间、症状发作至球囊扩张时间、院内病死率、住院天数、住院总医疗费用、30 d内非计划全因再入院率以及STEMI患者接受PCI比例。结果1.STEMI患者救治时间延误的相关因素分析结果162例STEMI患者中有121例患者行PCI术并符合纳入标准。其中DTB>90min者30例,占24.79%。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入院方式、症状出现-首次医疗接触时间、门药时间、首次心电图-决定PCI时间、决定PCI-知情同意时间、知情同意-启动导管室8个变量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有统计学意义的8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入院方式、首次心电图-决定PCI时间、决定PCI-知情同意时间4项因素是STEMI患者DTB>90min的独立危险因素。2.构建“家庭-社区-医院”协同化救治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方案通过筛查研究区域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高危人群并建立健康管理档案,以家庭为单位,给予线上线下多途径多形式个性化健康教育;建立健全社区与急救中心、与胸痛中心之间的互联网信息传输技术及转诊流程;优化医院胸痛病人急诊预检分诊流程、胸痛病人抢救护理流程等,构建“家庭-社区-医院”协同化救治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方案。3.“家庭-社区-医院”协同化救治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方案的应用研究(1)对照组接受PCI比例为73.49%,干预组接受PCI比例为76.83%;对照组7例患者死亡,院内病死率为8.43%,干预组2例患者死亡,院内病死率为2.44%,经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124例行急诊PCI术的研究对象中,对照组与干预组在入院方式、症状出现-首次医疗接触时间、入院-首次心电图时间、决定PCI-知情同意时间、知情同意-启动导管室时间、DTB时间、症状出现-球囊扩张时间、经急诊救治时间、住院天数、住院医疗总费用10个变量比较,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30 d内对照组有10例患者非计划性再入院,30 d内非计划全因再入院率为12.05%,干预组30 d内有3例患者非计划性再入院,30 d内非计划全因再入院率为3.66%,经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家庭-社区-医院”协同化救治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方案,以本地区STEMI患者救治延误的单因素及独立危险因素为出发点,结合最新指南及文献构建而成,努力减少患者因素及医务人员因素的延误时间。该方案以专科护士早期筛查为起点,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疾病相关知识及技能教育,运用互联网技术不断完善社区及医院间转诊、转运、绕行急诊、预检分诊、抢救配合等多个环节流程,充分发挥专科护士作用,同时也调动了家庭成员的积极性,使STEMI患者能得到最及时、最优化的治疗。初步应用该方案后结果显示:“家庭-社区-医院”协同化救治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救治模式,可以缩短STEMI患者DTB时间、症状发作至球囊扩张时间,降低平均住院日数,减少住院费用,降低30 d内非计划全因再入院率。同时为区域内ACS高危人群进行针对性健康教育等二级预防,提升民众对疾病知识知晓率,使医院获得社会效益。

白丽爽[3](2020)在《心脏骤停患者休克指数评价及其预后预警》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患者发生心脏骤停前的休克指数,评价休克指数与心脏骤停的关系,以期对心脏骤停患者的预后做出预警,指导临床治疗,降低心脏骤停患者死亡的发生率。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海南省人民医院院内发生心脏骤停的患者,共131例,收集患者发生心脏骤停前4小时内每小时的血压及其对应脉搏。计算其休克指数。SPSS 2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t检验及X2检验排除性别、年龄等单因素影响,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影响心脏骤停患者预后的关联因素,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曲线)界定临界值,进行验证。结果心脏骤停患者年龄、性别、监测血压方式为有创血压还是无创血压方面均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显示休克指数对于心脏骤停患者预后预警有临床意义。结论休克指数可以作为心脏骤停预后预警的独立危险因子。且随着时间增加,休克指数越升高,越接近心脏骤停,且心脏骤停患者自主循环恢复率越低。

李朔朔[4](2019)在《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新型预测标志物及预测模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压力与日俱增,与之相对应的慢性疲劳应激人群也逐日增加,长期的应激状态导致急性冠脉综合征甚至心跳呼吸骤停的事件屡见不鲜。目前,急性冠脉综合(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征死亡率已高达80人/10万,占死亡原因的42%,占据首位,而急性冠脉综合征是导致心跳呼吸骤停最主要和最常见的病因,约占心源性死亡的发生率的50%,在年龄≥50岁的患者中,更是可高达80%,早期的CPR是降低死亡率的有效手段,4-5min内得到及时有效的CPR,其抢救成功率可达50%,每延长1min,死亡率增加3%。因此及早的识别急性冠脉综合征对降低其死亡率意义重大。荟萃研究发现,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早期预警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肌钙蛋白T、D-二聚体和C-反应蛋白等实验室指标,由于D-二聚体和C-反应蛋白参与机体内较多的反应过程,特异性较差,敏感性较差,而且肌钙蛋白T对应激性心肌病和急性冠脉综合征等疾病时特异性较差,因此寻找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新型生物学标志物是临床专家及学者们关注的热点。近年来,应激生物学标志物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本研究旨在探索应激生物学标志物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的预判价值及不良预后的预警价值。急性冠脉综合征死亡率居高不下的原因不仅在于其发病率高,而且其误诊率也不容忽视,据统计,心肌梗死的误诊率在3%~5%。这主要是因为ACS与其他胸痛症状的疾病如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 AD)的症状、体征、心电图及化验结果极其相似,利用无创检查无法及时有效的判别,这也是导致两者死亡率增加的一大因素。利用大数据的手段建立的决策支持模型是未来发展的方向之一。本研究选取主动脉夹层作为二分类模型的鉴别选项。据报道,主动脉夹层的年发病率为25-30/100万,48h内病死率可达50%,其误诊死亡率>90%,其确诊目前仍依赖于CT和MRI的主动脉血管成像或经食道心脏彩超等有创手段。但由于其检测费用高、不方便、高风险导致其误诊死亡率居高不下。本研究期待利用大数据的手段建立急性冠脉综合征预警预判模型,为减少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病率及其引发的心跳呼吸骤停提供决策支持。方法(1)收集2016年9月10日-2016年10月10日解放军总医院急诊入院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40例(ACS病例组),对照组选取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志愿者40例(ACS对照组)。对其进行一般资料、临床检验信息的回顾性分析和应激指标检测,以期寻找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有预测价值的应激标志物。(2)收集2017年10月-2018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急诊入院的心跳骤停患者50例、性别年龄匹配的健康人50例。对其进行一般资料、临床检验信息的回顾性分析和应激指标检测,以期寻找对急性冠脉综合征致心跳呼吸骤停患者有预测价值的应激标志物。(3)筛选解放军总医院急诊科2012年1月1日-2016年10月10日确诊为ACS的患者信息112151人,经过3次数据的清洗,选取确诊为ACS年龄18-45岁的青年患者279例,急性主动脉夹250例,经过数据标注、缺失值补充、特征值选定,利用logistic回归、SVM方法和随机森林方法建立急性冠脉综合征两分类预测预警模型。结果(1)ACS 病例组血浆 GDF-15(21.94±14.23vs7.059±5.53,p=0.007)、儿茶酚胺(46592.15±30931.27vs5507.14±2083.28,p<0.001)、HSP-70(369.56±300.44vs107.76±54.23,p<0.001)水平均高于对照组。GDF-15 血浆水平血管狭窄 Gensin 积分>40 分组较<20 分组明显升高(324.27±198.81vs77.43±699.22,p=0.035),血管狭窄>40 分组血浆儿茶酚胺水平较<20分组明显升高(18.71±7.32vs18.6±46.1,p=0.017),多支血管病变组较双支血管病变组GDF-15水平P明显升高(618.40±434.42 vs 292.07±219.65,p=0.033)。(2)①显示心跳呼吸骤停病例组相比较对照组血浆的HSP-70(74.44±105.11,p=0.037)、GDF-15(547.24±801.6)水平明显升高(p<0.05),有统计学意义。促甲状腺素(2.37±2.17VS 2.056±0.92,p=0.360)、神经肽-Y(82.92±72.79VS 72.93±23.27,p=0.605)、HSP-70(87.82±136.95 VS 55.97±13.82,p=-1.059)、糖皮质激素(12.76±20.35 VS 9.365±13.22,0.669)其余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②心源性猝死组血浆促甲状腺素(2.37±2.17VS 2.056±0.92,p=0.360)、神经肽-Y(82.92±72.79 VS 72.93±23.27,p=0.605)、HSP-70(87.82±136.95 VS 55.97±13.82,p=-1.059)、糖皮质激素(12.76±20.35 VS 9.365±13.22,0.669)、GDF-15(564.37±851.76 vs 504.29±726.49)较非心源性猝死组均无统计学差异。(3)利用logistic回归、SVM方法和随机森林方法建立了急性冠脉综合征预测预警模型。建立的急性冠脉综合征预警预测模型精确度分别为0.869(6.42e-04)、0.867(1.06e-03)、0.907(1.36e-03)。结论(1)ACS组患者应激指标GDF-15、儿茶酚胺(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HSP-70明显增高,三者可以作为ACS的新型预测生物标志物,且冠脉病变严重程度具有相关性。(2)HSP-70、GDF-15可作ACS致心跳呼吸骤停的预测应激标志物,糖皮质激素、促甲状腺素、神经肽-Y不能作为ACS猝死的预测指标。(3)急性冠脉综合征预测二分类模型可作为辅助决策手段应用于临床。

李丽,陈伟[5](2017)在《1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跳呼吸骤停患者的急救护理》文中研究说明急性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血液供应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发生严重持久的缺血而导致心肌坏死,临床表现为剧烈持续的心绞痛,伴恶心、大汗淋漓、发热、心律失常、发绀、血压降低、休克、心衰,甚至可引起猝死,其起病急,进展快,死亡率极高[1]。本科于2017年1月12日收治了1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跳呼吸骤停患者,经及时抢救后患者转入ICU治疗,6 d后好转出院。现将急救过程报告如下。

周玲艳[6](2017)在《1例急性心肌梗塞心脏骤停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主动脉球囊反搏术后的抢救与护理》文中提出急性心肌梗死(AMI)是指患者已经发生冠脉病变,当受到外界刺激或者突发因素的影响后导致冠脉血流急剧性的减少甚至中断,从而引发心肌呈现一个持久性的缺血状态,如果不能及时有效的得到缓解,最终将导致心肌坏死。冠心病的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较传统的方法更有治疗的优势[1]。随着对冠状动脉疾病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以急

王立祥,孟庆义,余涛[7](2017)在《2016中国心肺复苏专家共识》文中研究表明人类这一具有生命的机体,自从存在的那一天起,就拉开了与死亡进行抗争的大幕。而作为抢救心搏骤停(CA)这一直接威胁人们生命的急症的主要手段——心肺复苏术(CPR)就成了能使临危患者"起死回生"的主角[1-2]。在我国,心血管疾病患者已接近3亿,心血管疾病已成为我国居民死亡的首要原因,并仍然呈逐年增长的趋势[3]。近年来,我国CA的发生率也明显增加,并成为青壮年人群的主要杀手,目前每年约有54.4万人发生CA,发病

王立祥,孟庆义,余涛[8](2017)在《2016中国心肺复苏专家共识》文中提出心搏骤停(CA)是指心脏泵血功能机械活动的突然停止,造成全身血液循环中断、呼吸停止和意识丧失。而作为抢救CA这一直接威胁人们生命急症的主要手段——心肺复苏术(CPR)就成了能使临危患者"起死回生"的主角[1-2]。在我国,心血管疾病患者已接近3亿,心血管疾病已成为我国居民死亡的首要原因,并仍然呈逐年增长的趋势[3]。近年来,我国CA的发生率也明显增加,并成为青壮年人群的主要杀手,目前每年约有54.4万人发生CA,发病率已渐近发达国家水平,但整体抢救水平远低

王立祥,孟庆义,余涛[9](2017)在《2016中国心肺复苏专家共识》文中研究说明人类这一具有生命的机体,自从存在的那一天起,就拉开了与死亡进行抗争的大幕。而作为抢救心搏骤停(cardiac arrest,CA)这一直接威胁人们生命急症的主要手段——心肺复苏术(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就成了能使临危患者"起死回生"的主角[1-2]。在我国,心血管疾病患者已接近3亿,心血管疾病已成为我国居民死亡的首要原因,并仍然呈逐年增长的趋势[3]。近年来,我国CA的发生率也明显增加,并成为青壮年人群的主要杀手,目前每年约有54.4万

王立祥,孟庆义,余涛[10](2016)在《2016中国心肺复苏专家共识》文中指出人类这一具有生命的机体,自从存在的那一天起,就拉开了与死亡进行抗争的大幕。而作为抢救心搏骤停(CA)这一直接威胁人们生命急症的主要手段——心肺复苏术(CPR)就成了能使临危患者"起死回生"的主角[1-2]。在我国,心血管疾病患者已接近3亿,心血管疾病已成为我国居民死亡的首要原因,并仍然呈逐年增长的趋势[3]。近年来,我国CA的发生率也明显增加,并成为青壮年人群的主要杀手,目

二、1例急性冠脉综合征致心跳呼吸骤停患者的抢救护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例急性冠脉综合征致心跳呼吸骤停患者的抢救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安全转运护理模式在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临床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3 方法
    1.4 观察指标
    1.5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转运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比较
    2.2 两组患者转运耗时比较
    2.3 两组患者家属满意度比较
3 讨论

(2)家庭-社区-医院协同化救治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急性冠脉综合征概述
        1.1.2 文献回顾
        1.1.3 文献述评
    1.2 研究设计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2章 研究内容及方法
    2.1 技术路线
    2.2 STEMI患者救治延误时间相关因素分析
        2.2.1 研究对象
        2.2.2 研究方法
        2.2.3 统计学方法
    2.3 构建家庭-社区-医院协同化救治方案
        2.3.1 建立家庭-社区-医院协同化救治团队
        2.3.2 实施线上线下健康教育,缩短患者因素延误时间
        2.3.3 前移急救措施,缩短院前急救延误时间
        2.3.4 完善信息化急诊预检分诊,缩短分诊延误时间
        2.3.5 完善STEMI患者抢救护理流程,缩短抢救延误时间
    2.4 家庭-社区-医院协同化救治方案的应用研究
        2.4.1 研究类型
        2.4.2 研究对象及方法
        2.4.3 评价指标
        2.4.4 数据录入及统计学分析
        2.4.5 研究质量控制
        2.4.6 伦理学原则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3.1 STEMI患者救治时间延误相关因素分析结果
        3.1.1 STEMI患者发病基本特征
        3.1.2 STEMI患者DTB时间分布
        3.1.3 影响STEMI患者DTB时间延迟的单因素分析
        3.1.4 影响STEMI患者DTB时间延迟的多因素分析
    3.2 应用家庭-社区-医院协同化救治方案的研究结果
        3.2.1 研究对象接受PCI比例的比较
        3.2.2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比较
        3.2.3 研究对象急诊救治时间比较
        3.2.4 研究对象救治效果比较
        3.2.5 研究对象结局指标比较
第4章 讨论
    4.1 STEMI患者救治时间延误的相关因素讨论
        4.1.1 STEMI患者DTB时间分布情况
90min的独立危险因素'>4.1.2 STEMI患者DTB>90min的独立危险因素
    4.2 构建家庭-社区-医院协同化救治方案讨论
    4.3 家庭-社区-医院协同化救治方案对STEMI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
        4.3.1 STEMI患者的发病特征
        4.3.2 对STEMI患者急诊救治时间的影响
        4.3.3 对STEMI患者救治结果的影响
        4.3.4 对STEMI患者救治结局的影响
    4.4 家庭-社区-医院协同化救治方案的应用价值
    4.5 研究的创新性和局限性
        4.5.1 研究的创新性
        4.5.2 研究的局限性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附录

(3)心脏骤停患者休克指数评价及其预后预警(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绪论
    1.1 心脏骤停
        1.1.1 心脏骤停定义
        1.1.2 心脏骤停的相关原因及其分析
        1.1.3 心脏骤停现状
        1.1.4 心脏骤停预后预警研究
    1.2 休克指数
        1.2.1 休克指数定义
        1.2.2 休克指数中无创血压与有创血压的比较
        1.2.3 休克指数临床应用
2、资料与研究方法
    2.1 一般资料
        2.1.1 研究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2.1.2 数据统计学方法
        2.1.3 病例筛选结果
        2.1.4 数据收集方式
3、研究结果
4、讨论
5、研究结论
6、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心脏骤停的研究现状及其分析
    综述参考文献
附录一 医务人员成人CPR流程图
附录二 心肺复苏注册登记表(Utstein模式)
个人简历
致谢

(4)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新型预测标志物及预测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章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浆应激指标预测价值实验研究
    1.1 研究对象
    1.2 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1.5 结论
第二章 心跳呼吸骤停患者血浆应激指标预测价值实验研究
    2.1 研究对象
    2.2 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结论
第三章 建立急性冠脉综合征预测预警模型
    3.1 研究对象
    3.2 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3.5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5)1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跳呼吸骤停患者的急救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2 急救措施
    2.1 预检分诊
    2.2 胸痛集束化护理
    2.3 心肺复苏
    2.4 安全转运
3 小结

(6)1例急性心肌梗塞心脏骤停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主动脉球囊反搏术后的抢救与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介绍
2 抢救
    2.1 设计基层医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绿色通道抢救流程
    2.2 成立医护抢救团队
3 护理
    3.1 基础护理
        3.1.1 体位
        3.1.2 口腔护理
        3.1.3 皮肤护理
    3.2 气道护理
        3.2.1 气道湿化
        3.2.2 吸痰护理
    3.3 病情监测
    3.4 用药护理
    3.5 预防感染
    3.6 营养支持
    3.7 管道护理
    3.8 心理护理
    3.9 与家属的沟通
4 体会

(7)2016中国心肺复苏专家共识(论文提纲范文)

1 CA前期的“三预”方针
    1.1 CA前期的预防
        1.1.1 CA前期的家庭预防
        1.1.2 CA前期的社区预防
        1.1.2. 1 科普
        1.1.2. 2 培训
        1.1.2. 3 人员
        1.1.2. 4 装备
        1.1.2. 5 预案
        1.1.2. 6 文化
        1.1.2. 7 其他
        1.1.3 CA前期的医院预防
        1.1.3. 1 院前急救反应体系
        1.1.3. 2 IHCA预防体系
        1.1.3. 3 CPR培训与质量控制
    1.2 CA前期的预识
        1.2.1 CA前期的溯源性预识
        1.2.2 CA前期的动态性预识
        1.2.3 CA前期的即时性预识
    1.3 CA前期的预警
        1.3.1 机体预警
        1.3.2 心理预警
        1.3.3 仪器预警
2 CA中期的“三化”方法
    2.1 CA中期的标准化
        2.1.1 成人CPR[基础生命支持(BLS)]标准
        2.1.1. 1 判断患者意识
        2.1.1. 2 判断患者呼吸和脉搏(非医务人员只判断呼吸即可)
        2.1.1. 3 启动EMSS
        2.1.1. 4 实施高质量的CPR
        2.1.1. 4. 1 胸外按压技术标准
        2.1.1. 4. 2 胸外按压实施标准[93-98]
        2.1.1. 4. 3 仅胸外按压的CPR
        2.1.1. 5 人工通气
        2.1.1. 5. 1 开放气道
        2.1.1. 5. 2 人工通气
        2.1.1. 6 电除颤
        2.1.1.7 CPR的药物应用
        2.1.1. 7. 1 肾上腺素
        2.1.1. 7. 2 胺碘酮(可达龙)
        2.1.1. 7. 3 利多卡因
        2.1.1. 7. 4 硫酸镁
        2.1.1. 7. 5 碳酸氢钠
        2.1.1. 8 CPR质量的监测与评估
        2.1.2 儿童和婴儿CPR(BLS)标准
    2.2 CA中期的“多元化”
        2.2.1 单纯胸外按压CPR
        2.2.2 腹部提压CPR
        2.2.3 开胸直接心脏按压CPR
        2.2.4 膈下抬挤CPR
        2.2.5 体外膜肺CPR(ECPR)
        2.2.6 机械复苏装置CPR
        2.2.7 其他CPR技术
    2.3 CA中期的“个体化”
        2.3.1 特殊程序
        2.3.1. 1 救助对象的状况
        2.3.1. 2 救助人员的能力
        2.3.1. 3 救助环境的设施
        2.3.2 特殊原因
        2.3.2. 1 缺氧
        2.3.2. 2 高/低血钾及其他电解质异常
        2.3.2. 3 高/低体温
        2.3.2. 3. 1 低体温
        2.3.2. 3. 2 高体温
        2.3.2. 4 低血容量
        2.3.2. 4. 1 过敏反应
        2.3.2. 4. 2 创伤性心搏骤停(TCA)
        2.3.2. 5 张力性气胸
        2.3.2. 6 心包填塞
        2.3.2. 7 血栓
        2.3.2. 7. 1 肺栓塞
        2.3.2. 7. 2 冠脉栓塞
        2.3.2. 8 中毒
        2.3.3 特殊环境
        2.3.3. 1 医疗场所内CA
        2.3.3. 1. 1 围手术期CA
        2.3.3. 1. 2 心导管室内CA
        2.3.3. 1. 3 透析室内CA
        2.3.3. 1. 4 牙科诊室内CA
        2.3.3. 2 转运途中的CA
        2.3.3. 3 体育赛事的CA
        2.3.3. 4 淹溺引起的CA
        2.3.4 特殊人群
        2.3.4. 1 孕妇
        2.3.4. 2 老年人
        2.3.5 常规终止时限与超长CPR
3 CA后期的“三生”方略
    3.1 CA后期的复生
        3.1.1 气道管理(airway,A)
        3.1.2 呼吸氧合(breathing,B)
        3.1.3 循环支持(circulation,C)
        3.1.4 鉴别诊断(differential diagnosis,D)
    3.2 CA后期的超生
        3.2.1 急诊冠脉血管造影
        3.2.2 目标温度管理(TTM)
        3.2.3 神经功能的监测与保护
        3.2.4 ECMO
    3.3 CA后期的延生
        3.3.1 中国心脏死亡器官捐献(CDCD)概念
        3.3.2 中国心脏死亡诊断标准
        3.3.3 CDCD要素

(8)2016中国心肺复苏专家共识(论文提纲范文)

一、CA前期的“三预”方针
    (一) CA前期的预防
        1. CA前期的家庭预防:
        2. CA前期的社区预防:
        3. CA前期的医院预防:
    (二) CA前期的预识
        1. CA前期的溯源性预识:
        2. CA前期的动态性预识:
        3. CA前期的即时性预识:
    (三) CA前期的预警
        1. 机体预警:
        2. 心理预警:
        3. 仪器预警:
二、CA中期的“三化”方法
    (一) CA中期的标准化
        1. 成人CPR[基础生命支持 (BLS) ]标准:
        2. 儿童和婴儿CPR (BLS) 标准:
    (二) CA中期的“多元化”
        1. 单纯胸外按压CPR:
        2. 腹部提压CPR:
        3. 开胸直接心脏挤压CPR:
        4. 膈下抬挤CPR:
        5. 体外膜肺CPR (ECPR) :
        6. 机械复苏装置CPR:
        7. 其他CPR技术:
    (三) CA中期的“个体化”
        1. 特殊程序:
        2. 特殊原因:
        3. 特殊环境
        4. 特殊人群:
        5. 常规终止时限与超长CPR:
三、CA后期的“三生”方略
    (一) CA后期的复生
        1. 气道管理 (Airway, A) :
        2. 呼吸氧合 (Breathing, B) :
        3. 循环支持 (Circulation, C) :
        4. 鉴别诊断 (Differential diagnosis, D) :
    (二) CA后期的“超生”
        1. 急诊冠脉血管造影:
        2. 目标温度管理 (TTM) :
        3. 神经功能的监测与保护:
        4. ECMO:
    (三) CA后期的“延生”
        1. 中国心脏死亡器官捐献 (CDCD) 概念:
        2. 中国心脏死亡诊断标准:
        3. CDCD要素:

(9)2016中国心肺复苏专家共识(论文提纲范文)

1 CA前期的“三预”方针
    1.1 CA前期的预防
        1.1.1 CA前期的家庭预防
        1.1.2 CA前期的社区预防
        1.1.3 CA前期的医院预防
    1.2 CA前期的预识
        1.2.1 CA前期的溯源性预识
        1.2.2 CA前期的动态性预识
        1.2.3 CA前期的即时性预识
    1.3 CA前期的预警
        1.3.1 机体预警
        1.3.2 心理预警
        1.3.3 仪器预警
2 CA中期的“三化”方法
    2.1 CA中期的标准化
        2.1.2 儿童和婴儿CPR (BLS) 标准
    2.2 CA中期的“多元化”
        2.2.1 单纯胸外按压CPR
        2.2.2 腹部提压CPR
        2.2.3 开胸直接心脏挤压CPR
        2.2.4 膈下抬挤CPR
        2.2.5 体外膜肺CPR (extracorporeal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ECPR)
        2.2.6 机械复苏装置CPR
        2.2.7 其他CPR技术
    2.3 CA中期的“个体化”
        2.3.1 特殊程序
        2.3.2 特殊原因
        2.3.3 特殊环境
        2.3.4 特殊人群
3 CA后期的“三生”方略
    3.1 CA后期的复生
        3.1.1 气道管理 (airway, A)
        3.1.2 呼吸氧合 (breathing, B)
        3.1.3 循环支持 (circulation, C)
        3.1.4 鉴别诊断 (differential diagnosis, D)
    3.2 CA后期的超生
        3.2.1 急诊冠脉血管造影
        3.2.3 神经功能的监测与保护
        3.2.4 ECMO
    3.3 CA后期的延生
        3.3.1 中国心脏死亡器官捐献 (China donation after citizen's death, CDCD) 概念
        3.3.2 中国心脏死亡诊断标准
        3.3.3 CDCD要素

四、1例急性冠脉综合征致心跳呼吸骤停患者的抢救护理(论文参考文献)

  • [1]安全转运护理模式在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临床价值[J]. 卓小华,廖秀芳,陈小婷. 中国医药科学, 2021(07)
  • [2]家庭-社区-医院协同化救治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应用研究[D]. 王明明. 江苏大学, 2020(02)
  • [3]心脏骤停患者休克指数评价及其预后预警[D]. 白丽爽. 海南医学院, 2020(01)
  • [4]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新型预测标志物及预测模型研究[D]. 李朔朔. 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 2019(03)
  • [5]1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跳呼吸骤停患者的急救护理[J]. 李丽,陈伟. 当代护士(上旬刊), 2017(09)
  • [6]1例急性心肌梗塞心脏骤停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主动脉球囊反搏术后的抢救与护理[J]. 周玲艳. 当代护士(下旬刊), 2017(07)
  • [7]2016中国心肺复苏专家共识[J]. 王立祥,孟庆义,余涛. 解放军医学杂志, 2017(03)
  • [8]2016中国心肺复苏专家共识[J]. 王立祥,孟庆义,余涛. 中华卫生应急电子杂志, 2017(01)
  • [9]2016中国心肺复苏专家共识[J]. 王立祥,孟庆义,余涛. 中华灾害救援医学, 2017(01)
  • [10]2016中国心肺复苏专家共识[J]. 王立祥,孟庆义,余涛.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2016(12)

标签:;  ;  ;  ;  ;  

急性冠脉综合征导致心脏和呼吸骤停患者的抢救护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