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歌唱艺术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谈歌唱艺术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一、浅谈从事歌唱艺术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论文文献综述)

刘源[1](2021)在《“声乐心理学”在演唱和教学中的应用探究》文中研究说明声乐心理学属于音乐心理学的分支,是声乐艺术和心理学的交叉研究,也是一门兼具理论性和应用性的新型学科。声乐演唱以有思想、有意识的人作为乐器,那必然是由心理支配生理,靠大脑指挥歌唱肌肉的运动与发声器官的协调。本论文旨在探究声乐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在声乐演唱和教学中的应用体现,解释演唱活动中各种心理现象的产生及发展,揭示各项心理因素的作用和意义,给演唱者提供心理方面的理论依据,正确认识歌唱发声内在心理的科学规律。本文主要内容分为五章,首先在绪论中阐明了声乐心理学和声乐演唱、声乐教学的密切关系,介绍声乐心理学研究的历史基础和发展趋势、声乐心理学研究对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意义以及声乐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和方法思路等。第一章对声乐心理学中“知”“情”“意”的心理过程在声乐演唱中的具体应用展开详细论述,重点从歌唱的感知觉、记忆、想象、思维、情感和意志等多角度进行阐述。第二章是声乐心理学研究的又一重要内容,即人的个性心理在声乐演唱中的应用,个性心理全部的活动面貌由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和自我意识共同构成。第三章内容是介绍声乐心理学的教学运用,详细梳理了前人探索声乐心理教学的研究历程,演唱者兼具“老师”和“学生”的双重身份,根据自己从事演唱学习的体悟和参与教学实习的经历,对声乐演唱中教与学的统一性做了客观的论述和归纳。第四章重点是心理调控分别在声乐演唱和声乐教学中实践的调查与分析,采用了心理学研究中被广泛运用的问卷法和个案法进行调查,最终给出研究评定的解释和结果。第五章总结学习声乐心理学的价值意义及个人影响,再一次以自己多年来演唱学习的变化和感受充分肯定学习了声乐心理学的重要性,了解并运用声乐心理学能帮助我们在学习声乐艺术的道路上日益精进。本论文研究证明声乐演唱的心理和生理是既统一又配合的协调关系,声乐演唱不仅要有成熟的技术水平作支撑,更需要积极的心理引导,正确的心理调控下才会产生科学的歌唱理念。所以声乐演唱和教学不只是针对生理技巧的机能训练,还需要学习掌握声乐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最终能在实践中熟练运用声乐心理调控,让生理技能和心理活动得到统一和发展,建构起全面科学的歌唱体系。

黄璐[2](2020)在《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研究》文中指出中国的古诗词艺术歌曲是中国艺术歌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艺术歌曲是中国作曲家学习西方作曲技术理论结合民族风格创作的一种声乐体裁。1920年,青主创作的《大江东去》(苏轼词)是第一首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它开启了中国近现代艺术歌曲的百年历史。中国优秀的古诗词艺术歌曲,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审美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喜爱,演出不断,常演常新。本文选取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演唱作为研究对象。本文题目为《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研究》,分为上篇和下篇。上篇是演唱的理论阐释,下篇是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现代演绎。上篇包括五个部分,分别是:第一部分,对中外艺术歌曲的内涵与外延进行了梳理和概括,中国艺术歌曲在西方艺术歌曲内涵基础上,外延有所拓展。有些非艺术歌曲,通过某些条件转换具备了艺术歌曲这一体裁的品质。介绍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特点,如技法多样,题材丰富,演唱考究。列举古诗词艺术歌曲的三种类型:古曲、近代经典和当代新作。第二部分,分析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词与乐”的关系,介绍中外艺术歌曲普遍的词曲关系、文中重点在音乐与歌词意象的关联。介绍中国声韵字调与行腔布调的三种处理方式,如曲从文、文从曲、文曲自由三种。这部分还论述了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如何通过演唱处理来表达意境,如分节歌意境的赋予,气口连线的处理等,通过合理的演唱处理,来传达歌词、塑造意象、再现意境。第三部分,探讨了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唱法与风格的关系。其中包括科学唱法、民族风格以及两者的结合。科学唱法包括声带闭合、呼吸共鸣等介绍。民族风格包括字义字音、声韵字调及依字行腔、润腔等介绍。论述了演唱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既要有唱法的科学性,又要有中国的民族风格。指出唱法与风格的有机结合,是建立中国声乐学派应秉持的方向。第四部分,提出了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演唱新思路。本文总结了前人学术研究成果和演唱经验,结合自身实践,提出了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演唱原则并加以论述。概括为“字从音、声入腔,腔咬唇饰”。字从音,即强调演唱要遵从乐谱,讲究音准;声入腔,即强调咽腔共鸣,讲究现代声乐的专业性;腔咬唇饰,即强调韵母咬在咽腔内,声母发挥唇的校正和修饰作用,以达到中文唱字准确清晰、完整饱满。第五部分,以《黄璐中国艺术歌曲百校巡演》为实践依据,结合本人演出和交流,谈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在当下传播价值,包括不同受众的反应,不同剧场声效,以及多样演出形式的尝试。下篇,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现代演绎,将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分为古曲、近代经典和当代新作三种类型,每一类型精选三首。所选作品既是声乐教学曲目,也是舞台上常演作品。留下了许多歌唱家的演唱版本。所选演唱版本,皆是具有代表性的演唱家,有的已经故去,有的正活跃在国内或国际舞台上,还包括世界着名的外国歌唱家。用于比较的演唱版本,涉及不同性别、不同唱法、不同声部、不同处理,也包括不常见的高男高音。这些演唱版本,用以鉴赏,作以范式,展现了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多样的呈现方式和演绎特色,同时,又共同形成了中国古诗词歌曲现代演绎新特点,比如,科学的发声方式,清晰的咬字吐字,注重歌词意境表达,富有个性特色的声乐表演等。古曲,择有《阳关三叠》《杏花天影》《老渔翁》。选用了郭淑珍、姜嘉锵、张立萍、雷佳四位演唱家的演唱版本。近代经典,择有青主《大江东去》《我住长江头》和黄自《点绛唇·赋登楼》,选用了张权、温可铮、德·达姆娆、戴玉强、廖昌永、沈洋、石倚洁等七位歌唱家的演唱版本。当代新作,择有敖昌群《江城子》、周易《钗头凤》、赵季平《关雎》,选用了方琼、贺磊明、廖昌永、李秀英、肖玛、石倚洁等六位演唱家的演唱版本。每首作品都包括作品分析和演唱比较。作品分析,包括古诗词今译、词曲作者介绍,音乐作品分析。演唱比较,包括歌唱家介绍,歌唱家演唱处理,歌唱家的演唱特点。下篇不仅是作品分析和演唱比较,还是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当代演绎的归纳与总结。

刘甜甜[3](2020)在《少儿拉丁舞选手艺术表现力研究》文中提出少儿拉丁舞选手作为拉丁舞体育事业发展的后备力量,也是拉丁舞教育在艺术层面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随着国家对体育艺术教育关注程度的总体上升,少儿拉丁舞选手艺术表现力整体上有了很大改善。但受到教师教学能力与教学环境的影响,以及学校管理者对艺术表现力的不重视等方面原因,因此,少儿拉丁舞选手艺术表现力培养状况不容乐观。艺术表现力作为少儿拉丁舞选手比赛评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影响着拉丁舞比赛质量和结果,也关系到少儿拉丁舞选手队伍的稳定建设和少儿拉丁舞艺术教育事业发展的总体水平。因此,关注且改善少儿拉丁舞选手艺术表现力逐渐成为不容忽视且必须关注的现实问题。本论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专家访谈法等五种研究方法,对少儿拉丁舞选手艺术表现力训练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以及对少儿拉丁舞选手艺术表现力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究与分析,从而提出相应的对策。论文主要从以下几个部分展开研究:第一部分是前言。主要从改进少儿拉丁舞艺术教学训练的客观要求、提高少儿拉丁舞选手竞技能力的现实需要和研究者的兴趣与关注三方面阐述论文的研究背景;从理论和现实两方面阐明论文的研究意义;对国内外有关文献资料进行归类、总结,旨在为少儿拉丁舞选手艺术表现力研究提供有意义的理论依照;对本论文有关核心概念进行了界定,并介绍论文的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以作为本论文的逻辑起点。第二部分是对研究对象与方法进行阐述。本论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录像观察法,在已有的研究背景下,以少儿拉丁舞选手艺术表现力指标的设计与效度检验为基础,制定调查问卷的内容,并选取随机抽样的方式对江西省、山东省、湖南省、福建省的300名少儿拉丁舞选手以及150名拉丁舞教师进行调查研究。第三部分是对少儿拉丁舞选手艺术表现力的现实考察,通过问卷调查法与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分别从教师与选手对拉丁舞艺术表现力的了解程度、重视程度以及训练比重、少儿拉丁舞艺术表现力训练内容与方法三个维度,调查少儿拉丁舞选手艺术表现力训练的现实境况,了解少儿拉丁舞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从而为后续的理论阐释和建构提供有力的基础。调查结果显示:少儿拉丁舞选手艺术表现力水平总体上处于中等水平,有待进一步加强;部分教师与选手对拉丁舞艺术表现力的了解不够,且不重视艺术表现力在拉丁舞中的运用;大多数教师认为简单的强调即是训练手段,长期的进行会引起选手的厌倦,仅仅在选手赛前或者平时出现问题时才会采用艺术表现力训练;一些教师训练内容安排不够科学合理,对艺术表现力训练方法了解不够透彻;总的来说,当下少儿拉丁舞选手艺术表现力总体培养现状不容乐观,亟待解决。第四部分为少儿拉丁舞选手艺术表现力的发展困境,在整体把握少儿拉丁舞选手艺术表现力现实境况的基础上,从各个层面来解读少儿拉丁舞选手艺术表现力较弱的问题根源,主要包括:少儿选手专项体能素质偏弱;专项运动技能欠缺;心理抗压能力较差;成套动作编排缺乏艺术性和创新性;音乐艺术素养薄弱;比赛经验匮乏。第五部分是对少儿拉丁舞选手艺术表现力培养影响因素的阐述。将主要从基础素质练习训练因素、专项身体素质因素、肢体语言表现能力、心理素质、教练员执教能力、音乐艺术素养、综合文化修养和舞伴契合程度等因素对少儿拉丁舞选手艺术表现力培养的成因进行透视分析。其中,专项技术能力因素主要包括专业基础不牢和芭蕾形体训练不足;专项身体素质因素主要包括多个身体能力基础不佳。心理素质因素主要包括少儿选手对赛场意外状况处理不佳和自信心不足;教师能力因素主要包括教师编排能力欠佳和相关专业知识了解不足与编排更新过慢;舞伴人为因素主要包括舞伴关系不和谐以及技术引领不到位;音乐素养因素主要包括对各舞种音乐理解不到位和对音乐节奏切分不佳;文化素养因素主要包括少儿选手相关舞种文化底蕴不足,对舞蹈风格掌握欠佳。第六部分是少儿拉丁舞选手艺术表现力提升的应然诉求,造成当下少儿拉丁舞选手艺术表现力较弱是制度、学校、社会与个人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基于之前的实证研究和理论分析,结合少儿拉丁舞选手艺术表现力的表现形式,提出适合少儿拉丁舞选手艺术表现力培养的具体对策,从提升选手自身各项能力、改善舞伴关系与协同技术、提高少儿拉丁舞教师执教能力三个部分进行阐述。提升选手自身各项能力主要是重视少儿选手拉丁舞基本功和基础素质练习、加强少儿选手拉丁舞基本竞技能力的培养、培育少儿选手稳定的心理素质、培养少儿选手音乐舞蹈的艺术素养、了解拉丁舞文化内涵和基础理论知识、丰富少儿选手参赛经验;改善舞伴关系与协同技术主要是提高舞伴之间相互配合的默契程度;提高少儿拉丁舞教练员执教能力主要是丰富教师的专业知识、提高教师个人修养。第七部分是对本论文的研究结果进行系统的总结。建议需从制度、学校、社会与少儿拉丁舞教师四方面相互配合共同努力,学校营造良好的艺术表现力学习环境;关注拉丁舞艺术表现力前沿问题;推动拉丁舞教师跨专业艺术表现力培养合作与交流等,进而促进少儿拉丁舞选手艺术表现力的发展。

董力纬[4](2020)在《“课程思政”理念在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中的运用研究 ——以桂林市三所高校为例》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经济时代的迅速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飞速前进,当代社会对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有着更高要求,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新要求,人们对于美好生活中精神层面的追求也愈加强烈。高校作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的摇篮,面对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始终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新时代的高校教育要求“美育”课程与其他“德育、智育、体育”课程相平衡,而面向全校大学生开展的公共音乐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意识,还能对学生的道德情操、人格品质等方面产生积极影响,承担着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的重任。“课程思政”建设是开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我国高校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和新思路中表示要发挥好“课程思政”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教育意义,挖掘各类学科中蕴藏的思想政治元素,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目标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而由于我国公共音乐教育发展速度缓慢,各高校的教育水平自身存在差距,对于公共音乐教育的发展也存在较大问题,所以需要完善我国的公共音乐教育体系和管理机制,同时在新时代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把握音乐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根本育人目标存在的共性和特征,发挥公共音乐教育独特的育人作用和其特有的德育功能。将美育和德育进行有机结合,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原则,为高校的公共音乐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更多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思路,创新教学内容和实践机制,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和艺术教育中的价值引领。使大学生在音乐教育的过程中提高艺术修养和思想道德素养,塑造理想人格,达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以桂林市三所高校为例,以新时代教育背景下“课程思政”理念为理论基础,以探索其在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中的运用及研究为出发点,运用文献分析、实地访谈、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通过了解高校的公共音乐教育现状以及对于“课程思政”理念的教育实施程度,分析目前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与公共音乐教育面临的挑战,根据学校具体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对策和方法,将公共音乐教育中的德育思想最大化的呈现在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推动我国公共音乐教育发展。本文主要从以下六个部分进行研究和分析: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本文的选题来源与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调查对象和研究方法、相关文献综述以及本文的创新之处。第一部分通过文献分析法对“课程思政”理念的概念和含义进行了梳理和界定,分析了“课程思政”理念在高校教育中的普及和应用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产生的积极作用,以及通过对我国高校中“课程思政”建设进行现状分析,更加明确“课程思政”理念对于我国高校教育发展的重要性。第二部分主要通过分析我国公共音乐教育与专业音乐教育的异同,了解国内外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发展的概况,并且阐述了公共音乐教育的原则以及其在高校课程中开设的必要性这几个方面对我国高校公共音乐教育进行理论探索。第三部分主要通过介绍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阐述了思政元素在艺术类课程中的作用,以实现“课程思政”理念在公共音乐教育中的价值体现,从而达到在“课程思政”理念下对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中的德育目标进行解读。第四部分是以桂林市三所高校为例,通过对公共音乐任课教师和教育管理者进行访谈以及实地考察,对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与结果分析,指出现如今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在教育机构、课程设置、教师队伍建设、学生音乐素养以及教学的德育思想渗透几个方面存在的问题。第五部分是对于上述问题提出解决措施和建议,主要论述了如何在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中渗透“课程思政”理念,实现公共音乐教育在“课程思政”理念中的构建与实施。发挥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体现“课程思政”理念的教育内涵,在艺术实践活动中实现大学生增强音乐艺术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的双重目的,从而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

阮凯丽[5](2020)在《乌鲁木齐市校外少儿声乐教学现状调查研究 ——以新市区6所艺术培训机构为例》文中认为在国家大力发展少儿艺术教育的背景下,我国校外少儿艺术培训机构得到了迅猛飞速的发展,校外培训市场乱象丛生,少儿艺术培训领域的教育水平参差不齐。本文通过网上查询和走访等途径,先对乌鲁木齐市校外培训机构中少儿声乐教学的背景进行了整理和论述。在此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和听课记录,对6所培训机构少儿声乐教学基本情况、少儿声乐教师教学情况、师生课堂情况三方面的现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调研,并对现阶段乌鲁木齐市校外培训机构少儿声乐教学中,机构、教师、学生和家长四个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透过乌鲁木齐市校外培训机构声乐教学的现状,反观校外艺术培训市场存在的条件和因素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力,为校外少儿艺术培训机构的健康发展和未来少儿声乐事业的蓬勃向上提供一些可借鉴的指导性建议。论文一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第二部分对乌鲁木齐市新市区现阶段少儿声乐教育的背景进行描述,第三部分分别从机构、教师、学生和家长四方面展开问卷调查并进行数据汇总,第四部分总结出机构、教师、学生、家长在少儿声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第五部分对政府相关部门、培训机构在少儿声乐的发展上从不同角度提出主观感受和解决问题的建议。

张琴[6](2019)在《声乐表演艺术中的平衡性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声乐歌唱艺术的日趋成熟与普及,越来越多的人接触到了这门艺术学科的教育与表现活动,提高声乐艺术的理论与科学的教学实践研究也凸显出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我国的声乐艺术学科虽然相对于国外而言开设的比较晚,但是却发展迅速,目前我国声乐艺术理论已经比较成熟了,声乐艺术教育、教学的研究也是硕果累累。在不断探索和研究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发现声乐艺术无论在理论和表演中都存在有各种的矛盾或者说对抗性的现象。如何在对立中取得相对统一,笔者认为声乐表演平衡性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是极其关键的问题所在。研究平衡性理论与实践中所存在的普遍属性与特殊性,也会为表演实践过程中所出现的对立现象,衍生出相应的解决方式与方法,提供解决问题的良好途径。因此,平衡属性的理论研究对于声乐表演有着极其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本文以声乐艺术的生理学、心理学为基础,运用一定的理论与实践事例与文献分析研究,尝试解剖声乐表演艺术在达到平衡过程中所存在问题的基本属性。本课题研究主要由5个部分组成:第一个部分绪论,主要是对平衡性研究的意义与相关文献研究的理论综述,以及关于平衡性在哲学层面上的解释,并列举了多种不同视角的阐述,力求寻找平衡性的哲学释义,从而使课题能正确把握声乐平衡性的理论研究。第二个部分为本文第2章,主要探讨声乐表演艺术中的生理规律,在歌唱中身体状态是否平衡,会给歌唱质量的好坏产生影响力,从各发声器官以及骨骼、肌肉、韧带等肌体组织间,建立良好的歌唱生理运动关系,才能更好地使器官和肌体组织等发声生理功能,在歌唱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发挥,获得理想的表演效果。本章节通过研究声乐艺术生理相关文献,结合作品,配合图文进行分析阐述,并归纳生理平衡中存在的基本属性。第三个部分为本文第3章,主要研究声乐表演艺术的心理规律。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歌唱表演心理研究,探索人的主观能动性正反作用的各种心理现象,研究演唱的个性心理特征在形成过程的规律和条件,以及歌唱与发声的心理活动过程和演唱个性的相互关系。本章通过研究声乐艺术心理相关文献,结合作品以及具体事例进行分析阐述,并归纳心理平衡中所存在的基本属性。第四个部分为本文第4章,主要从声乐表演技巧入手进行研究。歌唱过程是通过各种演唱技巧表现的过程,更是技巧与情感结合表现的过程。人声是歌唱表演的基本条件与手段,精湛的演唱技巧是完美演绎声乐作品的重要途径与方法,需要在声音和语言方面都做到科学、精细,没有正确的演唱技巧就更谈不上情感表达,演唱技巧与丰富情感的特殊魅力,能使声乐作品的艺术形象得到更为丰富完美的表现。本章主要将声乐艺术表演中所存在的演唱技巧进行分类,分析探求各分类相互之间所存在的统一性与平衡性,并归纳出声乐演唱过程中各表现技巧相互之间的平衡性应具备的基本属性。第五部分分为本文第5章,主要从身体重心与呼吸的平衡性、歌声与伴奏音乐之间的平衡性和歌唱者心理与生理的平衡性三个方面,阐述声乐艺术表演中平衡性理论的基本原理,以及在歌唱表演过程中具体实践活动的措施与方法。其主要目的在于使平衡性理论研究能在声乐艺术表演实践过程中得到合理的运用。

谭以珂[7](2019)在《孟大鹏童声合唱训练方法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孟大鹏先生是我国当代着名的童声合唱指挥家和教育家,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从事童声合唱指挥工作,至今一直活跃在国内外合唱指挥的艺术舞台上。在近四十年代指挥艺术生涯,孟大鹏先生在童声合唱领域总结出了大量的实践经验和训练方法,并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理念,在诸多方面解决了关于童声合唱领域认知上的困惑和存在的问题,为中国童声合唱训练与世界合唱教育的接轨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就我国现阶段来说,目前的诸多地区童声合唱并未获得实质性的发展,究其根源在于童声合唱指挥人员少,且没有一套完整系统的童声合唱训练方法,难以从本质上实现童声合唱音质的提升。因此,孟大鹏先生在近三十年的教育教学中,在积极进行合唱指挥实践的同时,还将大量精力用于思考童声合唱训练及指挥方法,针对童声合唱训练经常出现的问题以及工作的特点,提出了适应于中小学音乐教师进行童声合唱训练与指挥的相应理论梳理及实践方案,从根本上解决了教师在实际工作中的困难。童声合唱训练的重要性在于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以及音乐审美感兴力,在孟大鹏的童声合唱训练方法中,其非常注重对儿童审美情趣以及感知能力的培养,在合唱训练策略上,充分发挥合唱团员的主体性以及合唱指挥的指导性原则,以合唱团员的音乐知识能力与音乐技巧为本质目标,通过语言艺术、节奏艺术、组织艺术三种艺术形式,充分调动学生排练的趣味性。在音乐作品的选择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原则,注重学生自身的体验感,在选材上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为第一要素。在具体的实践排练中,顺应儿童的身心的发展趋势,做到有导施教、有乐施教、有别施教。孟大鹏先生不仅在合唱实践排练上具有很强的操作能力,在合唱训练的理念上也有其独特的见解。艺术在人类的实践活动中具有强大的功能与作用,合唱作为艺术的一个种类,在艺术的功用上同样具备多样性的特点,孟大鹏的童声合唱训练理念以教育功用为基础,衍生出“六个学会”的合唱功能。而在孟大鹏看来艺术的组织功用为合唱培养和提高“四种能力”提供了扎实的理论依据。

可心[8](2019)在《中国古代歌唱理论文献研究》文中提出中国古代歌唱理论以历史典籍为理论承载,记载了我国古代歌唱实践涉及到的技术理论、表演理论、教学理论等内容。元代之前的古代歌唱理论文献多存于官修正史中的艺文志、乐志部分,及部分类书中;元代之后的理论文献多集中于各类戏曲理论专着之中。中国古代歌唱理论作为中国古代音乐史中宝贵的理论遗产,凝结了几千年来歌唱艺术实践中总结出的优秀经验。随着古代歌唱艺术自身的发展和丰富,歌唱理论逐渐深入,完成自身的体系化,并成为中国民族歌唱实践的重要支撑。首先,本文采用音乐文献学的方法对中国古代歌唱理论文献以断代搜集和梳理的工作将文献中的歌唱理论进行系统分类,提炼出古代歌唱理论的发展线索、总结发展逻辑,清晰古代歌唱理论历史脉络。其次,本人归纳现有古代歌唱理论文献中的书写体例、文章结构,通过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结合当下民族声乐歌唱研究成果,以“气息”、“咬字”、“行腔”、“情感”四部分凝练出中国古代歌唱理论结构体系,根据其丰富的层次内容完成体系建构,并展开论述。最后,对中国古代歌唱理论在近现代的继承和发展,及当下在民族声乐学科中的运用情况进行梳理,说明古代歌唱理论对于民族声乐学科发展起到的不可替代的核心作用,并以古代歌唱理论发展的视角对民族声乐理论展开展望。对于古代歌唱理论的研究既是中国古代音乐史专业重要的研究内容,对于该内容的研究有助于当下清晰古代歌唱理论的历史脉络,也有助于通过其丰富的内容建构中国古代歌唱理论的的体系结构,对当今民族声乐专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孟卓[9](2018)在《中国艺术歌曲演唱思维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艺术歌曲是中国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艺术歌曲演唱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自身的演唱方式和思维特征。本文以中国艺术歌曲演唱为研究对象,对中国艺术歌曲演唱的民族性、艺术性及多声性思维进行了深入探讨。论文主要运用思辨研究方法和解释研究方法,对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历程、概念界定等相关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和学理分析,深入阐释了中国艺术歌曲演唱的思维特征,以期为中国艺术歌曲演唱的理论建设做出具有启迪性的探索。本文具体章节如下:第一部分为绪论第一章:艺术歌曲的历史溯源追溯艺术歌曲起源,是廓清艺术歌曲演唱思维形成的重要基础,也是界定艺术歌曲的必要前提。基于此,本章对艺术歌曲的起源进行了历史性概述,对德奥、法国、俄罗斯、意大利等国的艺术歌曲发展进行了认真梳理。同时,对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历程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释。在此基础上,本文对中国艺术歌曲的概念进行了尝试性的界定,指明了中国艺术歌曲演唱的发展规律,为揭示中国艺术歌曲演唱多元思维理念的形成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研究基础。第二章:演唱思维的理论阐释本章着重对演唱思维进行了综合性的理论阐释。其一,从思维的理论视域入手,就其概念及其发展展开了深入探讨,并从哲学、心理学、艺术学的视角阐述了思维的方式和特征。其二,对演唱思维的理论范畴进行了分析。通过对演唱思维的理论阐释,探析其所赖以依存的思维方式,进一步明晰演唱思维所具有的单一性、综合性和秩序性的基本特点。其三,从理论依据、思维理念、思维实践等不同角度,对演唱思维的形成进行了理论阐释,为进一步完善中国艺术歌曲演唱理论建设,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第三章:中国艺术歌曲演唱民族性思维的辨析本章通过对民族性思维概念、特点的分析,系统阐发了中国艺术歌曲一度创作和二度创作的民族性思维特征,深入的探讨了民族性思维在中国艺术歌曲演唱实践中的运用。结合经典作品分析,通过对中国艺术歌曲的歌词、曲调、伴奏、意境等方面的分析,充分论证了中国艺术歌曲在演唱方法、演唱规律和演唱风格中所呈现的民族性思维。第四章:中国艺术歌曲演唱艺术性思维的功能价值艺术性思维是中国艺术歌曲演唱的关键所在。本章主要对中国艺术歌曲演唱的艺术性思维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通过对欧洲和中国艺术思维概念的解读,进一步阐明了艺术思维和艺术性思维的关系,为艺术性思维理论的确立和推演提供了依据。结合典型作品分析,对中国艺术歌曲演唱艺术性思维的审美表达和价值体现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第五章:中国艺术歌曲演唱多声性思维的实践阐释多声性思维是中国艺术歌曲演唱得以升华的思维方式。本章主要对中国艺术歌曲演唱的多声性思维进行了探讨。通过对欧洲音乐多声性思维发展脉络着手,对音乐领域中多声性的不同解释进行了阐述,并对中国多声性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进行了理论分析。文中结合具体作品,以多声性视角对中国艺术歌曲旋律、节拍、调性、和声等进行了阐释,并对中国艺术歌曲演唱多声性思维在演唱方法、演唱音色和演唱形式方面的应用进行了实践性的探讨。

黄茜[10](2018)在《我国民族声乐“演唱多样性”实践与研究》文中指出本文选取中国民族声乐“演唱多样性”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在中国民族声乐发展的历史沿革中经历的三个阶段、背景来源与内容、演唱实践中的具体体现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与研究。本文重点从声音、呼吸、共鸣、咬字,包括风格类型、思想情感等相关的声乐本体内容,结合与本体内容相关的声乐人才培养原则、培养内容等视角对民族声乐“演唱多样性”展开论述。并试图从声乐作品的个案研究与实际演唱实践中探索出“演唱多样性”对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起到怎么样推动性的作用。第一部分是对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沿革历程的梳理与分析,并在梳理的同时从中寻找出与“演唱多样性”相关的理念雏形、及其经历的一系列变化与发展。本章将中国民族声乐的历史沿革分为古代、近现代、当代三个时期。第二部分是对“演唱多样性”的背景追溯和内容研究。其“演唱多样性”的提出,是建立在多样的地理环境、多样的生产生活方式、多样的民族构成、多样的语言、多样的社会习俗、多样的审美追求六个方面的客观条件上。对“演唱多样性”运用在声乐人才培养的四性原则,即科学性、民族性、文化性、时尚性,和培养的四个方面,即多样演唱定位、多种演唱方式、多民族演唱风格、多文化内涵的情感表达,进行详细的分析与论述。第三部分是对“演唱多样性”的演唱技术本体的研究,通过声音、呼吸、共鸣、咬字这四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论述。第四部分是以第三章的研究为基础,对“演唱多样性”进行的演唱实践研究。以笔者就“演唱多样性”所做的理论研究,结合最终将其研究体现在《采音观乐·黄茜博士毕业独唱音乐会》中,数首民歌(云南民歌、贵州民歌、紫阳民歌、福建民歌)以及两首戏歌为例,分为采集过程、音乐背景及音乐形态分析、演唱技术分析,三个部分进行详细的分析与研究。第五部分是对民族声乐“演唱多样性”进行的全方位总结,从培养原则、培养方面,以及第四部分所做的研究,对其在民族声乐发展中起到的实践意义和价值作用进行分析与论述。

二、浅谈从事歌唱艺术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从事歌唱艺术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论文提纲范文)

(1)“声乐心理学”在演唱和教学中的应用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声乐心理学相关概述
        1.声乐心理学与声乐演唱
        2.声乐心理学与声乐教学
    (二)声乐心理学研究综述
        1.历史基础
        2.发展趋势
    (三)声乐心理学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四)声乐心理学研究内容
        1.心理过程
        2.个性心理
    (五)声乐心理学研究方法
一、“知”“情”“意”的心理过程
    (一)声乐演唱中的认知过程
        1.声乐艺术的感知觉
        2.声乐学习的记忆
        3.演唱活动的思维
        4.歌唱发声的想象
    (二)声乐演唱中的情感过程
        1.情绪和情感
        2.声乐演唱情感的特征
    (三)声乐演唱中的意志过程
        1.意志与歌唱
        2.声乐演唱意志的特征
二、演唱者的个性心理
    (一)声乐演唱中的个性倾向性
        1.歌唱形式的具体层面
        2.演唱行为的概括层面
    (二)声乐演唱中的个性心理特征
        1.演唱实践的生理基础
        2.声乐艺术的内在修养
    (三)声乐演唱中的自我意识
        1.演唱的自我认识
        2.演唱的自我体验
        3.演唱的自我控制
三、声乐心理学的教学运用
    (一)声乐心理教学发展历程
        1.国外声乐心理教学概况
        2.国内声乐心理教学概况
    (二)声乐心理学中的“教”与“学”
        1.教师主导
        2.学生主体
四、心理调控的调查与分析
    (一)调查研究的方案
        1.个案调查
        2.问卷调查
    (二)调查研究的信度与效度
        1.信度检验
        2.效度检验
    (三)声乐教学中的心理调控
        1.个案研究任务的设计与过程
        2.个案评定结果的初步分析
    (四)声乐演唱中的心理调控
        1.问卷研究任务的检测与实施
        2.问卷测试结果的初步解释
五、学习声乐心理学的价值及影响
    (一)认识声乐才能
        1.由快渐慢-“进步期”
        2.起伏波动-“形成期”
        3.停滞不前-“高原期”
        4.相对稳定-“上升期”
    (二)重视歌唱习惯
        1.习惯对于歌唱的影响
        2.歌唱习惯的培养
    (三)完善艺术人格
        1.人格在歌唱中的表现
        2.艺术人格的养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2)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二、文献整理状况与研究现状
        (一)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文献整理
        1.专着类
        2.论文类
        3.分类统计
        (二)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研究的现状
        1.现有研究成果
        2.研究缺憾
    三、本课题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
        (二)比较研究法
        (三)跨学科研究法
        (四)实践研究法
上篇: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理论阐释
    一、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概述
        (一)中外艺术歌曲的界定
        1.西方艺术歌曲概念
        2.中国艺术歌曲特点
        (二)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特点
        1.技术多样
        2.题材丰富
        3.演唱考究
        (三)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类型
        1.古曲
        2.近代经典
        3.当作新作
    二、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中词曲关系及意境表达
        (一)艺术歌曲中的词曲关系
        1.音乐营造歌词气氛
        2.音乐凸现诗词意象
        3.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平仄与旋法
        (二)用演唱阐释歌词意境
        1.意象的赋予
        2.气口的处理
        3.意境的理解
    三、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唱法与风格
        (一)唱法的科学性
        1.声带闭合与声音集中
        2.横膈膜与呼吸
        3.共鸣与泛音
        (二)民族风格
        1.歌词的字义字音
        2.声韵字调
        3.依字行腔与润腔的传统
        (三)唱法与风格的结合
    四、中国诗词艺术歌曲演唱的新思路
        (一)字从音
        1.12 平均律律制的音高规范
        2.西方艺术歌曲的体裁约定
        3.汉译歌曲演唱的影响
        (二)声入腔
        1.林俊卿的“咽音唱法”
        2.武秀之的“假位真声法”
        3.沈湘“贴着咽壁吸着唱”
        4.金铁霖的“U通道与支点”
        (三)腔咬唇饰
        1.腔咬
        2.唇饰
    五、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传播及价值
        1.不同受众及反馈
        2.不同剧场声效及调整
        3.多种演出形式的尝试
下篇: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现代演绎
    一、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中的古曲
        (一)阳关三叠
        1.诗词分析及解读
        2.歌曲分析
        3.演唱版本比较
        (二)《杏花天影》
        1.诗词分析及解读
        2.歌曲分析
        3.演唱版本比较
        (三)老渔翁
        1.诗词分析与解读
        2.歌曲分析
        3.音乐演唱分析
        4.演唱版本比较
        小结
    二、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中的近代经典
        (一)《大江东去》
        1.诗词分析与解读
        2.歌曲分析
        3.演唱版本比较
        小结
        (二)《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1.诗词分析与解读
        2.歌曲分析
        3.演唱版本比较
        小结
        (三)《点绛唇·赋登楼》
        1.诗词分析与解读
        2.歌曲分析
        3.演唱版本比较
    三、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中的当代新作
        (一)《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1.诗词分析与解读
        2.词曲作者简介
        3.作品分析
        4.演唱版本比较
        (二)《关雎》
        1.诗词分析与解读
        2.歌曲分析
        3.音乐演唱分析
        4.演唱版本比较
        (三)《钗头凤·红酥手》
        1.诗词分析与解读
        2.歌曲分析
        3.音乐分析
        4.演唱版本比较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本文中现代演绎的九首完整谱例
    附录二:中国艺术歌曲百场巡演高校邀请涵
    附录三:中国艺术歌曲百场巡演、欧洲巡演实录
    附录四:中国艺术歌曲学术讲座与交流
致谢
学术发表及活动
个人简历

(3)少儿拉丁舞选手艺术表现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改进少儿拉丁舞艺术教学训练的客观要求
        1.1.2 提高少儿拉丁舞选手竞技能力的现实需要
        1.1.3 研究者的兴趣与关注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核心概念的界定
        1.3.1 少儿与拉丁舞
        1.3.2 艺术表现力
        1.3.3 拉丁舞艺术表现力
    1.4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1.4.1 国内外有关艺术表现力的研究现状
        1.4.2 国内外有关拉丁舞艺术表现力的研究现状
        1.4.3 国内关于难美项群艺术表现力方面的研究现状
        1.4.4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5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思路
        1.5.2 技术路线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问卷调查法
        2.2.3 专家访谈法
        2.2.4 录像观察法
        2.2.5 数理统计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少儿拉丁舞艺术表现力研究的理论基础
        3.1.1 少儿拉丁舞艺术表现力的内涵
        3.1.2 少儿拉丁舞艺术表现力的构成要素
        3.1.3 少儿拉丁舞艺术表现力的美学特征
        3.1.4 艺术表现力在少儿拉丁舞中的价值意蕴
    3.2 少儿拉丁舞艺术表现力的表现形式
        3.2.1 形式表现力
        3.2.2 动作表现力
        3.2.3 音乐表现力
        3.2.4 服饰表现力
        3.2.5 力度表现力
        3.2.6 姿态表现力
        3.2.7 线条表现力
    3.3 少儿拉丁舞选手艺术表现力训练现状调查
        3.3.1 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分析
        3.3.2 教师与选手对艺术表现力的了解情况
        3.3.3 拉丁舞艺术表现力常用训练方法
        3.3.4 少儿拉丁舞选手艺术表现力训练中存在的问题
    3.4 影响少儿拉丁舞选手艺术表现力的因素探析
        3.4.1 基础素质练习训练时间短
        3.4.2 专项身体素质
        3.4.3 肢体语言表现能力
        3.4.4 .心理素质因素
        3.4.5 教练员执教能力
        3.4.6 音乐艺术素养因素
        3.4.7 综合文化修养因素
        3.4.8 舞伴契合程度因素
    3.5 少儿拉丁舞选手艺术表现力的培养途径
        3.5.1 重视拉丁舞基本功和基础素质练习
        3.5.2 加强拉丁舞基本竞技能力的培养
        3.5.3 培育少儿选手稳定的心理素质
        3.5.4 提高少儿拉丁舞教练员执教能力
        3.5.5 提高舞伴之间相互配合的默契程度
        3.5.6 培养少儿选手音乐舞蹈的艺术素养
        3.5.7 了解拉丁舞文化内涵和基础理论知识
        3.5.8 通过参赛不断积累比赛经验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致谢

(4)“课程思政”理念在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中的运用研究 ——以桂林市三所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来源与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三)调查对象和研究方法
        1.调查对象
        2.研究方法
    (四)相关文献综述
        1.关于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研究
        2.关于艺术教育与“课程思政”理念的研究
    (五)论文的创新之处
一、“课程思政”理念的内涵分析
    (一)“课程思政”理念的含义
    (二)“课程思政”理念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作用
    (三)我国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分析
        1.“课程思政”观念并未深入人心
        2.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长期存在“两张皮”现象
        3.“课程思政”理念的协同育人机制尚未形成
二、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理论探索
    (一)公共音乐教育与专业音乐教育的异同
        1.教育本质的共性
        2.音乐的功能与作用相同
        3.教学主体的相通
        4.培养目标的不同
        5.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差异
        6.未来职业走向的区别
    (二)国内外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发展概况
        1.国内发展概况
        2.国外发展概况
    (三)高校开设公共音乐课程的必要性
        1.音乐育人的积极作用
        2.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
        3.对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
    (四)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原则
        1.明确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目标——以审美教育为核心
        2.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本质——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大学生
        3.提倡音乐教学内容的多元化
三、“课程思政”理念下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德育目标的解读
    (一)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1.音乐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区别
        2.公共音乐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联系
    (二)思政元素在艺术类课程中的作用
        1.引导作用
        2.提升作用
        3.强化作用
    (三)“课程思政”理念融入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价值体现
        1.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
        2.我国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3.为高校普及“课程思政”理念提供资源
        4.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目标的实现
四、以桂林市三所高校为例进行调查分析
    (一)桂林市三所高校的公共音乐教育现状
    (二)对三所高校公共音乐教育课程任课教师的访谈调查与结果分析
        1.教师访谈提纲
        2.结果分析
    (三)对三所高校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与结果分析
        1.学生问卷调查情况
        2.学生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四)对桂林市三所高校的公共音乐教育问题分析
        1.公共音乐教育机构存在的问题
        2.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的问题
        3.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4.学生的音乐素养反映出的问题
        5.音乐教学中德育思想的渗透问题
五、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在“课程思政”理念中的构建与实施
    (一)完善公共音乐教育体制建设,融入“课程思政”理念
        1.更新音乐教学德育理念,提升公共音乐教育地位
        2.建立公共音乐教育管理机构,加强德育渗透
    (二)打造优秀公共音乐教学师资队伍,发挥课堂教学的德育功能
        1.提升公共音乐教师综合艺术修养,完善教师队伍建设
        2.创新公共音乐课堂教学方法,强化音乐课堂的德育教育
    (三)提升大学生的综合音乐素养,发挥音乐艺术的德育功能
        1.拓展大学生的艺术视野,陶冶高尚情操
        2.培养大学生音乐审美能力,提升创新意识
    (四)丰富艺术实践形式,加强校园“课程思政”理念的渗透
        1.营造良好的音乐艺术氛围,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
        2.拓展课外音乐实践活动,开展以红色经典为主题的系列活动
        3.守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全国大学生同上一堂思政课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调查问卷
附录二 :教师访谈提纲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5)乌鲁木齐市校外少儿声乐教学现状调查研究 ——以新市区6所艺术培训机构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由与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期刊文献类
        1.2.2 着作类
    1.3 研究方法
2 乌鲁木齐市校外培训机构少儿声乐教育背景
    2.1 国家政策对少儿艺术教育的要求
    2.2 国家对音乐培训机构的要求
    2.3 乌鲁木齐市校外少儿声乐教学目前状况
    2.4 乌鲁木齐市新市区社会、经济、教育概况
3 乌市新市区6所校外艺术培训机构少儿声乐教学的现状调査
    3.1 少儿声乐教学基本情况
        3.1.1 机构办学情况
        3.1.2 教师情况
        3.1.3 学生情况
        3.1.4 家长情况
    3.2 少儿声乐教师教学情况调查
        3.2.1 备课情况
        3.2.2 教学目标
        3.2.3 教学内容
    3.3 师生课堂情况
        3.3.1 学生课堂情况
        3.3.2 教师课堂情况
4 乌市新市区校外少儿声乐教学存在的问题
    4.1 机构层面
        4.1.1 教学配置不够完善
        4.1.2 专业师资良莠不齐
    4.2 教师层面
        4.2.1 教师综合素质水平有待提高
        4.2.2 教学模式陈旧缺乏创新
        4.2.3 忽视少儿歌唱的情感体验
    4.3 学生层面
        4.3.1 缺乏学习主动性
        4.3.2 练习声乐的时间安排不合理
    4.4 家长层面
        4.4.1 监督功能缺失
        4.4.2 学习目的功利化
5 校外艺术培训机构办学的多视角感观
    5.1 相关政府部门
        5.1.1 提供相关政策作为支持
        5.1.2 加强市场监管力度
    5.2 校外艺术培训机构
        5.2.1 增设现代化教学设施
        5.2.2 注重师资长效规划与建设
        5.2.3 加强各机构间教师教学交流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6)声乐表演艺术中的平衡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1.1.1 选题的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
        1.2.1 声乐表演艺术的范围
        1.2.2 声乐艺术理论平衡性存在的基础
    1.3 文献综述
        1.3.1 声乐史学发展概述
        1.3.2 声乐生理学、心理学文献综述
        1.3.3 声乐艺术流派研究的文献综述
        1.3.4 声乐艺术平衡性研究的文献综述
第2章 声乐表演艺术中的生理平衡
    2.1 腔体之间的生理平衡
        2.1.1 腹腔与胸腔的协调性
        2.1.2 口腔与鼻腔的协调性
        2.1.3 胸腔与头腔的协调性
        2.1.4 各腔体相互之间的整体协调性
    2.2 声乐表演中生理平衡的属性
        2.2.1 各腔体生理结构和机能的复杂性
        2.2.2 歌唱过程中各腔体机能运作的持续性
        2.2.3 歌唱过程中各腔体协同运作的精准性
第3章 声乐表演艺术中的心理平衡
    3.1 表演中的心理平衡
        3.1.1 心态对表演内在平衡的影响
        3.1.2 思维对表演状态内在平衡的影响
    3.2 声乐表演中心理平衡的属性
        3.2.1 表演心理调控的复杂性
        3.2.2 声乐表演思维的宏观性
        3.2.3 表演思维意识的超前性
第4章 声乐表演艺术中的技巧平衡
    4.1 声乐表演艺术各技巧间的平衡性
        4.1.1 呼吸方式的平衡
        4.1.2 情感表达的平衡
        4.1.3 连音与花腔的内在平衡
        4.1.4 声区与共鸣的统一与平衡
    4.2 声乐表演中技巧平衡的属性
        4.2.1 声乐表演技巧的调控性
        4.2.2 声乐表演状态的不稳定性
        4.2.3 声乐表演中技巧与状态的统一性
第5章 声乐艺术表演中平衡性理论的具体实践
    5.1 身体重心与呼吸的平衡性的运用
        5.1.1 身体重心对呼吸与歌唱的影响
        5.1.2 声乐表演过程中重心的把握
    5.2 心理与生理的平衡性运用
        5.2.1 生理与心理的相互影响
        5.2.2 声乐表演中生理与心理的调控
    5.3 歌声与伴奏音乐之间的平衡性运用
        5.3.1 歌声与伴奏间的相互影响
        5.3.2 声乐表演中歌声与伴奏的有机融合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7)孟大鹏童声合唱训练方法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缘由
    1.2 研究的现状
    1.3 研究的目标
    1.4 研究的内容
    1.5 研究的方法
第2章 孟大鹏的艺术人生与艺术成就
    2.1 孟大鹏的艺术人生
        2.1.1 孟大鹏的社会经历
        2.1.2 孟大鹏的艺术生涯
    2.2 孟大鹏的艺术成就
        2.2.1 孟大鹏童声合唱训练的实践经验
        2.2.2 孟大鹏童声合唱训练的理论梳理
第3章 孟大鹏童声合唱的训练方法
    3.1 自然而童真的音色训练
        3.1.1 自然音色的追求
        3.1.2 音色融合的训练
    3.2 多样化的音准与节奏训练
        3.2.1 针对性的放松方法
        3.2.2 体态律动式的节奏训练
        3.2.3 生动形象的音准训练
    3.3 情境性的呼吸与共鸣训练
        3.3.1 情境创设中的呼吸训练
        3.3.2 情境创设中的共鸣训练
第4章 孟大鹏童声合唱的训练策略
    4.1 注重合唱团员素质能力的均衡性
        4.1.1 演唱水平的均衡性
        4.1.2 音乐素养的均衡性
    4.2 注重合唱团训练的趣味性
        4.2.1 创建和谐的合唱氛围
        4.2.2 探索趣味的训练方式
    4.3 注重作品选择符合少儿审美性
        4.3.1 符合少儿认知规律的作品
        4.3.2 符合少儿审美情感的作品
    4.4 注重合唱训练的阶段性
        4.4.1 第一阶段合唱基础培养
        4.4.2 第二阶段多声部的训练
        4.4.3 第三阶段多声部的协调与统一
第5章 孟大鹏童声合唱的训练理念总结
    5.1 “六个学会”的合唱功能诠释
    5.2 “四个能力”的素养全面发展
第6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中国古代歌唱理论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文献综述
        (一)古代文献综述
        (二)研究成果综述
    二、研究内容及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一章 中国古代传统歌唱理论的历史发展
    一、中国古代歌唱理论的萌芽期(先秦及两汉)
    二、中国古代歌唱理论的发展期(魏晋至隋唐)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
        (二)隋唐时期
    三、中国古代歌唱理论的成熟期(宋元)
        (一)两宋时期
        (二)元代《唱论》
    四、中国传统唱论理论的繁荣期(明清)
        (一)曲有三绝,字清为一绝
        (二)腔纯为二绝
        (三)板正为三绝
        (四)解明曲意
第二章 中国古代歌唱理论体系结构
    一、气息
        (一)气息——歌之前提
        (二)气息的运用
        (三)气息对歌唱中音色的影响
    二、咬字
        (一)咬字—歌之起首
        (二)咬字方法的运用
    三、行腔
        (一)行腔—歌之核心
        (二)歌唱中的声腔状态
        (三)依字行腔的行腔方法
        (四)润腔的音乐处理方法
    四、情感
        (一)情感——歌之关键
        (二)古代歌唱理论体系中对于“情感”因素的定位
        (三)解明曲意的重要性
第三章 中国传统歌唱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一、中国传统歌唱理论在近现代的继承和发展
        (一)近代中国声乐发展(鸦片战争至20 世纪50 年代)
        (二)民族声乐的产生和发展(20 世纪50 年代至今)
        (三)传统唱论在当代民族声乐中的实践
    二、古代歌唱理论体系视阈下的民族声乐发展展望
        (一)专业教学方面
        (二)课程开设方面
        (三)学科建设方面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中国艺术歌曲演唱思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目标与内容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意义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艺术歌曲的历史溯源
    第一节 欧洲艺术歌曲的发展历程
        一、欧洲艺术歌曲历史概述
        二、欧洲艺术歌曲的风格与流派
    第二节 中国艺术歌曲的历史沿革
        一、中国艺术歌曲发展概述
        二、中国艺术歌曲创作和演唱特点
第二章 演唱思维的理论阐释
    第一节 演唱思维的理论范畴
        一、思维的概念解读
        二、演唱思维的界定
        三、演唱思维的特点
    第二节 演唱思维的理论基础
        一、演唱思维理论依据
        二、演唱思维理念
        三、演唱思维实践
第三章 中国艺术歌曲演唱民族性思维的辨析
    第一节 民族性思维释义
        一、民族性思维之内涵
        二、民族性思维之特点
        三、民族性思维之应用
    第二节 中国艺术歌曲创作的民族性
        一、中国艺术歌曲创作的题材
        二、中国艺术歌曲创作的技法
        三、中国艺术歌曲创作的审美意识
    第三节 中国艺术歌曲演唱民族性思维的实践阐释
        一、以民族性为基础的唱法融合
        二、依字行腔的演唱规律
        三、演唱风格民族性思维的影响因素
第四章 中国艺术歌曲演唱艺术性思维的功能价值
    第一节 艺术性思维的概念缕析
        一、18 世纪艺术性思维的理论认知
        二、19 世纪艺术性思维的理论发展
        三、20 世纪艺术性思维的观念拓展
        四、艺术性思维的内涵与外延
    第二节 艺术性思维演唱的审美表达
        一、艺术歌曲演唱的“意象”构思
        二、艺术歌曲演唱的“意蕴”诠释
        三、艺术歌曲演唱的“意境”呈现
    第三节 艺术性思维演唱的价值体现
        一、形象思维的艺术再现
        二、抽象思维的理性表达
        三、灵感思维的艺术创造
第五章 中国艺术歌曲演唱多声性思维的实践阐释
    第一节 多声性思维的界定
        一、欧洲音乐多声性思维的发展
        二、中国音乐多声性思维的界定
        三、中国艺术歌曲演唱多声性思维的内涵
    第二节 中国艺术歌曲多声性的结构形态
        一、旋律
        二、节拍
        三、调性
        四、和声
    第三节 多声性思维演唱的应用
        一、多元演唱方法的运用
        二、多样演唱音色的选择
        三、不同演唱形式的处理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的主要论文、着作及科研情况

(10)我国民族声乐“演唱多样性”实践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与依据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二、本课题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声乐教学理论研究类
        (三)演唱技术理论研究
        (四)学科理论研究
    三、文献查阅范围
    四、本课题研究方法
        (一)田野工作法
        (二)文献法
        (三)实践研究法
第一章 我国民族声乐发展的历史沿革
    第一节 民族声乐历史追溯
        一、古代文献对于民歌及其歌唱活动的记载
        (一)先秦时期原始古歌的记载
        (二)远古至秦汉时期歌唱理论及歌唱活动的记载
        (三)唐、宋时期的相关记载
        (四)明清时期戏曲艺术及戏曲理论的繁荣
        二、近代声乐的新发展
        (一)以戏曲和说唱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声乐的发展
        (二)新音乐中声乐的启蒙与发展
        (三)声乐演唱与教学
        三、当代民族声乐的多样化发展
        (一)民族声乐作品的创作方面
        (二)歌唱实践与教学方面
    第二节 “民族声乐”的解读——历史长河中的演唱多样性
        一、“歌唱多样性”在古代音乐文献和近代声乐艺术中的萌生
        二、近现代民族声乐发展中“演唱多样性”的逐步显现与发展
第二章 中国民族声乐“演唱多样性”的来源追溯与内容研究
    第一节 “演唱多样性”的社会文化背景
        一、多样的地理环境
        二、多样的生产生活方式
        三、多样的民族
        四、多样的语言
        五、多样的社会习俗
        六、多样的审美追求
    第二节 “演唱多样性”的声乐人才培养内容
        一、培养原则——四性原则
        (一)科学性
        (二)民族性
        (三)文化性
        (四)时尚性
        二、培养内容——四个方面
        (一)多样演唱定位
        (二)多种演唱方式
        (三)多民族演唱风格
        (四)多文化内涵的情感表达
    本章小结
        一、社会文化背景
        二、“演唱多样性”人才培养内容
第三章 “演唱多样性”的演唱技巧基础
    第一节 声音
        一、建立正确的声音观念
        二、教学术语与歌唱
        三、“U通道”的建立
    第二节 呼吸
        一、歌唱与呼吸
        二、戏曲呼吸谚诀
    第三节 共鸣
        一、何谓共鸣
        二、歌唱的共鸣
        (一)关于歌唱者获得共鸣的练习
        (二)良好运用共鸣腔能为声乐工作者带来以下几点好处。
    第四节 咬字
        一、汉语的发音结构与特点
        二、戏曲咬字谚诀
        三、歌唱与咬字
    本章小结
        一、声音
        二、呼吸
        三、共鸣
        四、咬字
第四章 中国民族声乐作品的演唱多样性实践与研究——以女高音为例
    第一节 不同民族和语言所产生的“演唱多样性”
        一、白族民歌《蜜蜂想花花想蜜》“演唱多样性”研究
        (一)采集过程
        (二)《蜜蜂想花花想蜜》的音乐背景以及音乐形态分析
        (三)《蜜蜂想花花想蜜》演唱技术研究
        二、彝族民歌《月亮明三月》“演唱多样性”研究
        (一)采集过程
        (二)《月亮明三月》的音乐背景以及音乐形态分析
        (三)《月亮明三月》演唱技术研究
    第二节 不同地理环境所产生的“演唱多样性”
        一、紫阳民歌《三月三上茶山》“演唱多样性”研究
        (一)采集过程
        (二)《三月三上茶山》的音乐背景以及音乐形态分析
        (三)《三月三上茶山》演唱技术研究
        二、福建民歌《采茶灯》“演唱多样性”研究
    第三节 不同审美追求所产生的“演唱多样性”
        一、汉族戏歌《梅兰芳》“演唱多样性”研究
        (一)《梅兰芳》的创作背景以及音乐形态分析
        (二)《梅兰芳》演唱技术研究
        二、创作歌曲《问江南》“演唱多样性”研究
        (一)《问江南》的创作背景以及音乐形态分析
        (二)《问江南》演唱技术研究
    本章小结
        一、声音
        二、呼吸
        三、共鸣
        四、咬字
结语
    (一)多样的社会文化背景是民族声乐“演唱多样性”的重要客观基础
    (二)演唱的科学性是“演唱多样性”的演唱技术基础
    (三)“演唱多样性”声乐人才教育培养与演唱实践形成体系
    (四)“演唱多样性”对民族声乐的发展起到推动性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一、论文
    二、专着
    三、学术报告
个人简历

四、浅谈从事歌唱艺术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论文参考文献)

  • [1]“声乐心理学”在演唱和教学中的应用探究[D]. 刘源.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9)
  • [2]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研究[D]. 黄璐. 中国音乐学院, 2020(08)
  • [3]少儿拉丁舞选手艺术表现力研究[D]. 刘甜甜.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4]“课程思政”理念在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中的运用研究 ——以桂林市三所高校为例[D]. 董力纬.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1)
  • [5]乌鲁木齐市校外少儿声乐教学现状调查研究 ——以新市区6所艺术培训机构为例[D]. 阮凯丽. 新疆师范大学, 2020(07)
  • [6]声乐表演艺术中的平衡性研究[D]. 张琴. 武汉理工大学, 2019(09)
  • [7]孟大鹏童声合唱训练方法实践研究[D]. 谭以珂. 湖南科技大学, 2019(04)
  • [8]中国古代歌唱理论文献研究[D]. 可心. 西北民族大学, 2019(02)
  • [9]中国艺术歌曲演唱思维研究[D]. 孟卓. 东北师范大学, 2018(08)
  • [10]我国民族声乐“演唱多样性”实践与研究[D]. 黄茜. 中国音乐学院, 2018(01)

标签:;  ;  ;  ;  ;  

谈歌唱艺术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