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盟市玉米形势分析

八盟市玉米形势分析

一、巴盟玉米形势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孙敬洋[1](2020)在《五原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试点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为中国农村改革历史上的一项重要举措,对调整农业生产关系,刺激农村经济活力,激发农民的劳动生产积极性等方面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由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产生于特殊的历史条件下,推行前夕,试点无疑成为了可行的工作方法。在穷则思变的思想下,各级通过建立试点单位,将部分农民与党和政府切实地联系在一起,有助于了解当下农牧业情况与农民思想状况等方面起到重要的导向作用。本文选取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盟五原县丰裕公社(今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五原县丰裕乡)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原始档案的搜集与整理,辅以口述访谈的相关内容论述丰裕公社作为五原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试点的背景、过程、内容、影响等方面。1979年3月,丰裕公社被确立为五原县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试点单位,当然,该试点的确立是“双向选择”的结果,即广大农民群众与党和政府之间相互选择的结果。1977年,丰裕公社萌生了“分地”的想法,但此时仅限于“想”,而未“分”。时隔一年,即1978年秋,丰裕公社在“五统一”的基础上开始推行了“六定一奖”生产责任制。1980年《丰裕公社生产责任制度》的出台,则标志着丰裕公社的做法在五原县全面推广开来。这个过程中不乏有各种各样的声音,支持、反对、疑惑、担心等,但正是有了这些声音的存在,可以充分了解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初始阶段的艰辛与不易。同时,丰裕公社也是中国万千想要改革的基层单位的一个缩影,试点单位可以利用有限的资源与条件,创造最大的利益价值,充分发挥出标杆作用。一定程度上看,试点工作的开展是党和政府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支持与认可,对新时期农村改革具有可借鉴之处。

桥梅[2](2020)在《五原县农田水利建设研究(1950—1978年)》文中研究指明五原县隶属于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盟,位于河套平原腹部,土地总面积2492.9平方公里,占河套灌区总面积的1/4。五原县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水源丰沛,是典型的灌溉农业区,而且必须通过整治盐碱荒地才能扩大耕地面积。新中国成立前,由于连年战乱和频繁的自然灾害,农田水利常年失修,五原县农田水利设施遭到严重破坏,严重地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1949年9月19日绥远和平起义后,中国共产党接管了五原县,建立了人民政权。新政权建立后,面对百废待兴的局面,迫切需要恢复和发展生产,在人力、物力和技术力量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五原县人民政府决定采取恢复旧有的水利设施的办法来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该措施获得较好的成效,为农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打下了基础。随着人民政权的巩固,进一步发展农业生产既成为当务之急也具备了可行性。自1953年起,面对落后的水利设施,为了抗御严重的旱灾,五原县组织力量,对各级渠系进行调整与扩建,同时,因地制宜地实行有效的节水措施和抗旱灌溉,使灌溉面积和粮食产量显着增加。1958年,随着“三主”治水方针的建立和根治黄河综合规划的制定,五原县的农田水利建设进入了新的时期。这一阶段,由于灌水设施逐渐成熟,灌溉面积随之扩大,引水量大大增加,使得土壤次生盐碱化越来越严重,排水治碱成为这一时期的农田水利建设中心,五原县开始了大规模的改建与扩建灌排工程。在该阶段,农田水利建设相较于过去,其显着特点为投入多、规模大、效益高。五原县通过三个阶段的农田水利建设,基本完善了灌排设施,水旱灾害得到控制,自流引水灌溉逐步过渡到有计划的调节;土壤盐碱化的发展也逐渐得到改善,确保了区域经济与社会事业的稳定发展。

薛静[3](2016)在《应用农业水文模型研究内蒙古河套灌区主要作物水分生产力及种植结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内蒙古河套灌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灌区农业灌溉用水量占灌区总用水量的90%以上,是典型的没有灌溉就没有农业的地区。近年来,引黄水量的减少加之作物对灌溉水的依赖,在内蒙古河套灌区探讨主要作物的畦灌灌溉制度、喷灌模式、咸淡水轮(混)灌模式及其合理的种植结构,将对灌区如何利用有限的水资源保证粮油生产的稳定至关重要。此外,在灌区采用暗管排水替代传统明沟排水能够进一步调节土壤的水、气、热状况,对于增加灌区耕地数量和保障农业生产有着现实意义。本研究首先在灌区尺度上构建分布式SWAP-WOFOST模型,并对其进行参数灵敏度分析、率定和验证;之后针对春小麦、春玉米和向日葵这三种主要作物在畦灌的推荐灌溉制度、喷灌模式、咸淡水轮(混)灌模式和推荐的田间排水暗管规格下水分生产力(Water Productivity,WP)的空间分布分别进行模拟分析;最后,应用“Z-score”标准化方法,以提高WP为目标对以上各模拟情景下三种主要作物的种植结构进行区划。全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模型率定验证结果表明:率定阶段,在五个试验站模型对土壤体积含水量、土壤含盐量、作物叶面积指数和产量的模拟效果均相对较为理想。验证阶段,模型对作物产量、农田蒸散量、地下水埋深和排水量的模拟在区域尺度上基本合理。总体而言,所构建的分布式SWAP-WOFOST模型在区域尺度上具有较高的模拟精度,能够模拟本研究区的土壤水盐运移和作物生长。(2)河套灌区基于畦灌的推荐灌溉制度,若灌区所有耕地分别单一种植每种作物,相比采用现状灌溉制度的基本情景,春小麦、春玉米和向日葵生育期内多年平均灌溉量分别减少约38.2%、5.3%和21.9%;多年平均产量分别变化约11.2%、-0.9%和5.3%;多年平均WP分别变化约2.3%、-0.4%和3.8%。若采用区划后的作物种植结构,春小麦、春玉米和向日葵的多年平均产量与基本情景中作物产量的平均水平相比,分别增加约17.3%、1.2%和10.5%;多年平均WP分别增加约9.5%、3.7%和16.5%。相比基本情景,采用基于畦灌的推荐灌溉制度下区划后的种植结构,河套灌区每年可节省田间引黄灌溉量约4.89亿m3,灌区每年所需引黄灌溉量约为39.39亿m3,较现状引黄灌溉量减少约21%。(3)河套灌区基于模拟所得到的喷灌模式,若灌区所有耕地分别单一种植这三种作物的某一作物时,相比采用现状灌溉制度的基本情景,春小麦、春玉米和向日葵生育期内多年平均灌溉量分别减少约45.8%、0.8%和41.8%;多年平均产量分别变化约8.3%、2.7%和-0.7%;多年平均WP分别变化约0.9%、-1.5%和1.9%。相比畦灌的推荐灌溉情景,春小麦、春玉米和向日葵生育期内多年平均灌溉量分别变化约-11.6%、6.1%和-26.2%;多年平均产量分别变化约-3.1%、3.7%和-5.0%;多年平均WP分别变化约-1.4%、-1.1%和-1.2%。若采用区划后的作物种植结构,春小麦、春玉米和向日葵的多年平均产量与基本情景中作物产量的平均水平相比,分别增加约16.9%、8.0%和11.4%,与畦灌的推荐灌溉情景中作物产量的平均水平相比,分别增加约2.1%、10.0%和3.6%;多年平均WP与基本情景中作物WP的平均水平相比,分别增加约7.9%、5.0%和14.1%,与畦灌的推荐灌溉情景中作物WP的平均水平相比,分别增加约4.7%、5.8%和3.7%。采用基于这种喷灌模式下区划后的种植结构,相比基本情景河套灌区每年可节省田间引黄灌溉量约4.09亿m3,相比畦灌的推荐灌溉情景灌区每年可节省田间引黄灌溉量约0.20亿m3。灌区每年所需引黄灌溉量约为42.15亿m3,较现状引黄灌溉量减少约16%。(4)基于内蒙古河套灌区浅层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所构建的咸淡水轮(混)灌模式,若灌区所有耕地分别单一种植这三种作物,相比采用现状灌溉制度的基本情景,灌区春小麦产量降低约12.4%,WP降低约12.3%,而春玉米和向日葵的多年平均产量和WP均保持基本稳定,其中产量仅有约1.2%和16%的降幅,WP也仅分别降低约0.6%和0.9%。若采用区划后的作物种植结构,相比基本情景中作物产量和WP的平均水平,灌区春小麦、春玉米和向日葵多年平均产量分别变化约-0.2%、5.3%和8.2%,多年平均WP分别变化约-5.5%、2.6%和7.6%。同时,模拟时段内连续采用该咸淡水轮(混)灌模式能够保证灌区土壤盐渍化程度不加重,并且多年平均所需浅层地下水量约为3.97亿m3,在灌区浅层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的范围内,因此,不会导致灌区浅层地下水资源的持续减少。采用该咸淡水轮(混)灌模式下的作物种植结构,灌区每年所需引黄灌溉量约为40.82亿m3,较现状引黄灌溉量减少约18%。(5)在河套灌区现状灌溉制度下采用所得到的推荐的田间排水暗管规格,若灌区所有耕地分别单一种植这三种作物,相比采用现状灌溉制度的基本情景,春小麦、春玉米和向日葵多年平均产量分别提高约15.1%、1.7%和7.8%;多年平均WP分别提高约6.5%、1.1%和5.1%。若采用区划后的作物种植结构,相比基本情景中作物产量和WP的平均水平,春小麦、春玉米和向日葵的多年平均产量分别增大约18.6%、7.1%和10.6%;多年平均WP分别增大约13.2%、4.9%和9.7%。基于大量的模拟研究所获得的畦灌的推荐灌溉制度、喷灌模式、咸淡水轮(混)灌模式和推荐的田间排水暗管规格及以上各模拟情景相应的作物种植结构,为内蒙古河套灌区在作物生产稳定的同时节省引黄灌溉量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唐军[4](2012)在《内蒙古农畜产品加工产业调整突破的主要思路》文中提出内蒙古自治区是以农牧业人口为主的省份,是我国重要的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大力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建立高附加值农牧业是目前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发展的一般趋势。本文立足内蒙古自治区农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总体形势,寻求产业突破,进而提出现阶段内蒙古农畜产品加工产业的发展战略。

马强[5](2012)在《内蒙古自治区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农业是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也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是内蒙古自治区农业现代化的突破口和战略重点。内蒙古自治区既是国家粮食主产区、北方重要的生态屏障、少数民族聚集区,也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区和经济欠发达区,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是推动内蒙古农业现代化,实现增产、增收、增绿的重大战略选择。本文探讨了现代特色农业的基本内涵。认为现代特色农业相对于传统特色农业:一是国民经济发展的背景不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力度逐步加大。二是功能不同,更加关注农业多功能融合。三是特色的内容不同,创造特色的环节和途径更加广泛。四是发展方式不同,发展主要依靠现代集约型方式。五是在区域发展中的任务与地位不同,作为主导产业、支柱产业的地位更加突出。本文认为区域农业特别是粮食主产区打破大宗粮食作物与特色农产品的传统界限,将优质、专用粮食作物按照比较优势就是特色、差异化就是特色的理念,作为特色农产品发展,可以从根本上保护种粮农民的积极性,巩固粮食安全。本文基于对新时代农业基本特性的新认识、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和现代特色农业基本内涵的分析研究,构建了内蒙古自治区现代特色农业研究体系,内容包括:内蒙古农业基础地位分析、内蒙古现代农业发展阶段和水平分析、内蒙古特色农产品区域比较优势分析、内蒙古现代特色农业区域布局研究以及内蒙古现代特色农业发展战略。创新了内蒙古自治区现代特色农业区域布局研究方法:以城乡统筹理论为指导,综合内蒙古主体功能区划中的农业功能区布局、基于比较优势的内蒙古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以及内蒙古区域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潜力分析研究结果,从点、区、带多层次相结合,优化现代特色农业区域布局。分析了内蒙古自治区现代特色农业所处的各种影响因素,运用系统分析的综合分析方法,提出内蒙古自治区现代特色农业发展战略: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实施“收缩集中,集约发展”战略:促进农业发展战略重点向农业主体功能区集中,特色农产品生产向优势产区集中,农业开发重心向水土资源可持续发展潜力大的地区集中,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主要以综合应用科技投入和机械化、劳动力素质提高和农业生产经营制度创新为支撑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推进现代特色农业经营产业化、农民生产经营组织化、特色农产品品牌化;协调推进现代特色农业生产区域化、特色产品产业化、发展可持续化;协调推进农业生产规模化、机械化、集约化;协调推进现代特色农业生产组织企业化、生产专业化、生产技术标准化;协调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化、从业人员知识化、服务信息化。

苏渊[6](2008)在《内蒙古自治区水资源价格制度研究 ——以巴盟河套灌区为例》文中指出水问题己成为21世纪我国经济发展最突出的重大问题。我国的水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水污染严重、水环境恶化加剧;洪涝水患频繁,经济损失巨大。水问题已成为当前影响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本文以巴盟河套灌区为依托,简述水资源价值、价格理论,并针对水资源在市场机制下价值的体现——水价进行探讨,分析巴盟河套灌区水价现状并给出合理的定价。其主要内容有五部分:第一章为绪论,着重介绍了本文写作的背景、目的,并对国内外水资源价值理论的研究情况及水价的实施情况作了简要的介绍。第二章主要对水资源内涵详细介绍,给出了水资源的需求模型,并进一步分析几种常见的水资源定价模型。第三章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讨论了水价制定的概念、原则和方法,提出了建立在水资源综合价值论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水价——全成本水价的概念,并给出了可持续发展水资源定价的范围,最后通过水资源需求曲线和水资源承受力给出了可续发展的水资源价格。第四章先分析了研究对象,巴盟概况,进而对巴盟河套灌区从需求两个角度分析,给出了供水部门期望的各种定价,同时通过用水者极限水价和承受力分析,最后给出了巴盟河套灌区的农业水价。第五章为结论,对本文做出了总结。论文采用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水资源定价进行系统研究。

张微[7](2005)在《内蒙古河套灌区节水改造规划的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战略环境影响评价是项目环评向规划、计划、政策层次的扩展,我国目前在这方面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需要对一些有针对性的技术方法和评价体系进行完善。当前我国的水资源形势不容乐观,尤其在北方干旱地区,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针对干旱区域制定的节水改造规划就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主要战略措施。 本论文在对战略环评的类型、步骤和方法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针对内蒙河套灌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节水改造规划,将战略环评的相关方法应用到灌区农业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战略中,概括其环境评价所涵盖的内容,分析总结相关的影响因子,明确评价目标和标准,尤其突出战略环评在节水改造规划应用中的评价指标,重点评价灌溉节水改造规划实施后,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及其环境经济效益,并提出减缓负面影响的保护措施,使这一规划在实施过程中更加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王卫中[8](2005)在《中国种业整合研究》文中指出产业整合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一个必然过程。如何根据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分析和掌握产业整合的内在逻辑,无论是在宏观层面为制定适应市场发展方向的产业政策,还是在微观层面帮助企业在产业整合的浪潮中求生存、谋发展,都是任何一个关心产业长期发展的政府和企业所必须研究的重要课题。伴随着资本市场的发育,在我国一些竞争激烈的产业中,产业整合已经成为产业升级和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哪个企业在产业整合中取得了主导地位,这个企业就可以占有重要的市场份额,获得长期发展的宝贵空间。我国的种业发展也不例外。基于这样的认识,本研究在产业整合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我国种业整合的分析框架,探讨我国种业整合的路径。 种子是各项农业技术和农业生产资料发挥作用的载体,特别是种子已成为一种科技含量较高的特殊商品。种业的特殊性和我国经济转型的一些特点,决定了我国种业整合的路径既与国外种业整合不同,也与国内其他产业的整合不同。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我国种业整合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从一般产业整合的角度出发研究种业整合的特殊性。本文的一个重要贡献是,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产业整合的阶段性特点,构建了一个分析我国产业整合的基本框架,特别地,这个分析框架可以用来分析影响产业整合的决定性因素,以及检验产业整合是否存在着规模经济。本文成功地将这一框架用于解释我国啤酒业的整合过程。在实证分析的过程中,我们很好地解决了产业整合过程中存在的政府干预的问题以及企业数量与企业平均利润之间存在的非线性问题,得出了我国啤酒业整合开始于1998年的初步结论。实证研究的结论对于我们分析种业整合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从国外发达国家种业整合的经验分析我国种业整合的路径。从世界发达国家现代种业的发展过程来看,产业化即育繁推一体化是发展现代种业的必然趋势。本研究仔细分析了我国种业整合的特殊性,特别是以农户为单位的小规模经营以及地区间气候和自然条件的巨大差异可能会使得整合的好处被整合后高昂的经营成本所抵销,认为在现阶段,我国种子产业整合必然有其阶段性特点,不宜盲目追求在短期内达到世界发达国家几十年才完成的整合过程。现阶段的整合的主要特点应该是横向整合,通过并购低端企业的方式扩大种子企业的市场份额,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同时,在横向整合的基础上进行以产品差异化为基础的适度的纵向整合。 从市场整合和企业整合的角度分析我国现阶段种业整合的特点。在分析我国种子市场整合的过程中,本文运用了大量的资料证明了我国种业存在着整合的趋势,并指出不同种子产品之间存在着整合程度上的差异,特别是科技含量较高的高端种子产品的整合市场程度较低。我们还发现,我国2000年出台的《种子法》是我国种业市场整合的重要转折点。 结合对我国种业上市公司和德农种业的案例分析,总结我国种业整合的经验。本文的结论是,现代资本市场是改造传统产业的一个有效工具,合理利用资本市场这一有效工具可以推动我国种业的整合。 根据前面的研究,本文提出了推动我国种业整合和发展的政策建议。一个市场友善的产业政策,再加上适度的金融支持和知识产权保护,是保证我国种业整合健康发展,实现国家支持“三农”的这一长期发展目标的重要保证。

邵晓梅[9](2005)在《黄河流域节水农业关键问题的区域特征研究》文中提出黄河流域对中国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由缺水而引起的河流断流、环境退化、水土流失等已给人们的生存环境和区域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影响,干旱缺水已成为制约这一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限制因子。因此,高效利用水资源,发展现代节水农业,对黄河流域食物安全、生态安全和资源安全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有鉴于此,本博士后工作以黄河流域为研究区域,以地理信息系统(GIS)、小波分析(wavelet analysis)、Surfer技术为手段,揭示黄河流域农业气候资源、土壤墒情的时空演变格局,阐释主要农作物需水与缺水的分布规律,以此为基础构建节水农业区划的指标体系,进行黄河流域节水农业区划及分区发展模式探讨,以期为区域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和土壤水分动态监测实施等节水农业关键问题研究提供科学决策依据。取得的主要结论如下:①通过分析过去40年黄河流域的气候变化特征,得出黄河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的地区分布既受气侯系统的制约,又受地形等地理环境的影响,造成明显的地区性差异。总的分布趋势是:东南多,西北少,山区降水多于平原,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递减:利用1961~2000年月平均降水和年平均降水资料,采用墨西哥帽小波函数,对黄河流域近40年来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时间序列进行了小波分析,揭示了黄河流域降水变化的多时间尺度的复杂结构,分析了不同时间尺度下降水序列变化的周期和突变点,并确定了各序列中存在的主要周期。结果表明:黄河流域年降水和各季节降水均存在8~12年左右时间尺度的多少交替,表现出明显的周期特征,其次4~6年左右时间尺度的周期特征也较明显,夏季降水和年降水变化趋势具有较大相似性,不同时间尺度的周期特征之间有不同程度的吻合,说明夏季降水较大程度地控制着年降水。小波分析的时频局部化特性可展现降水时间序列的精细结构,可为分析气候多时间尺度变化特征及短期气候预测等节水关键问题研究提供了一种新途径。黄河流域气温总的分布特点是由南向北、由东向西逐渐降低。就年际变化而言,自1960年以来,黄河流域气温呈逐年增长趋势。黄河流域月平均气温,以1月份为最低,以7月份为最高;黄河流域蒸发能力很强,年平均蒸发量为1100mm,且空间分布与降水量相反,由东南向西北递增。②通过黄河流域土壤水分时空演变格局分析表明:黄河流域土壤墒情空间分布格局主要受自然气候特点和人为作用(灌溉)两个方面的影响;黄河流域土壤水分的季节变化可大致分为4个阶段:冬季土壤水分相对稳定阶段(从前一年的11月份末到翌年3月上旬)、春季土壤水分大量蒸发阶段(从3月中旬到6月下旬)、雨季土壤水分恢复阶段(7、8月和9月上旬)、秋季土壤水分缓慢蒸发阶段(从9月中旬到11月下旬)。由于各区域之间土壤、气候条件的差异,各地土壤水分循环4个阶段的划分也不尽相同;黄河流域不同旱作类型区土壤水分动态变化比较结果表明:就季节变化而言,由半干旱偏旱区→半干旱区→半湿润偏旱区→半湿润区土壤水分含量呈逐渐增加的变化趋势,而且高值区一般出现在雨季恢复阶段或春季土壤融冻返浆时期;而低值区均出现在春季大量蒸发阶段或秋季缓慢蒸发阶段;就垂直变化而言,黄河流域不同旱作类型区土壤水分垂直变化的趋势均表现为上层变化幅度较下层大。且由干旱区→半干旱偏旱区→半干旱区→半湿润偏旱区→半湿润区,表层0~5cm→下层50~100cm的变化幅度逐渐减小。同时,土壤含水量从上到下的变化趋势可分为增长型、降低型和波动型三种情况;黄河流域土壤水分垂直变化范围是:活跃变化层大致为0~30cm,缓慢变化层为30~100cm,相对稳定层为>100cm土层:就典型站点不同降水年型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规律而言,无论是垂直变化,还是水平变化,典型丰水年土壤含水量的变化幅度均较典型枯水年土壤含水量的变化幅度大。③黄河流域不同类型旱农区的气候水分盈亏和主要作物的降水盈亏研究结果表明:黄河流域气候水分盈亏量在空间上总的变化规律表现为自南向北、自东向西气候水分亏缺量呈逐渐增大趋势,大部分地区全年气候水分亏缺量介于200~600mm之间;就季节分布而言,水分亏缺的主要时期在春季和初夏,亏缺量一般在180~300mm之间;就作物全生育期的需水规律与降水的匹配程度而言,黄河流域冬小麦全生育期需水量大部分地区介于400~700mm之间,空间变化规律与趋势表现为:从东南向西北逐渐增大。而黄河流域冬小麦全生育期多年平均缺水量大部分地区变化在250~500mm之间,且由南向北缺水量有依次递增的趋势,主要反映了冬小麦全生育期降水量与需水量的双重影响;黄河流域夏玉米全生育期多年平均需水量变化在300~500mm之间,整个流域变化范围较小,与冬小麦需水量变化趋势图有很大不同。这与夏玉米生长期短,热量条件差异不大有关。夏玉米全生育期缺水量较多的地区为陕西省关中地区,约为200mm左右,由此向东缺水量值逐渐减少:黄河流域春小麦全生育期多年平均需水量总的变化趋势是从东向西,从南向北逐渐升高,变化在400~700mm之间。多年平均缺水量基本上是从南向北逐渐升高,缺水量变化在200~500mm之间,显然是受降雨与需水两方面的双重影响;黄河流域春玉米全生育期多年平均需水量变化在400~700mm之间。最大值出现在陕西省的榆林、绥德一带,自此向两侧逐渐减少。而春玉米全生育期多年平均缺水量分布则是从南部向北部递增,亏缺量变化在0~400mm之间。④通过遴选指标,采用指数和法、聚类分区法,并参考有关的区划成果,进行黄河流域节水农业分区,结果表明:黄河流域节水农业可分为五个一级区,十八个二级区。其中,五个一级区分别是:干旱极度缺水区、半干旱偏旱重度缺水区、半干旱中度缺水区、半湿润偏旱轻度缺水区和半湿润非缺水区。根据五个一级区,十八个二级区的自然条件与农业生产现状,以提高大气自然降水、地表水、土壤水和地下水等水资源的高效利用为目的,进行了黄河流域节水农业分区发展模式的探讨,从而对实现黄河流域现代节水灌溉农业与现代旱作节水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王晓丽[10](2005)在《大型灌区水资源利用的经济学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黄河是地处干旱半干旱的河套灌区生存和发展的唯一水源,当前灌区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1m3水生产粮食不到 1 千克,毛灌溉定额在 600 m3/亩左右.本文运用经济学理论,结合当地的生产实际从四个方面进行定性与定量的分析,提出利于水资源利用效率提高的节水措施。 利用河套节水示范区实验站采用非充分灌溉的方法得出原始数据作为依据,建立小麦的水分生产函数,测算出小麦的经济灌溉定额是 211/ m3 亩,比充分灌溉节约 50 m3水。 针对目前灌区都是大水漫灌,提出平地缩块,即平整土地缩小灌溉单元;施肥量也影响水资源利用率,施肥量与水资源利用效率呈抛物线趋势,即水资源利用效率随着水资源的投入上升,当上升到一定程度,施肥量再增加,又呈下降趋势。因此,从节水角度出发,结合生产实际,确定最佳施肥量。此外调整种植结构,根据比较效益理论,应压缩甜菜、小麦的面积,相应的扩大玉米、青饲料的种植面积。 在灌溉工程的建设上,由于灌区投入的约束,同时考虑到各级渠道的输水损失率,提出首先进行干渠渠道防渗,以避免大量水无效浪费。 利用最大化理论分析得出用水定额制度、可转让的水权制度以及按照用水量计算的水价制度是激励农田灌溉节水的有效机制。

二、巴盟玉米形势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巴盟玉米形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五原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试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1.宏观研究
        2.个案研究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试点研究
    (三)本文研究方法和思路
    (四)所做的工作及运用的基本资料
一、丰裕公社选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试点的背景
    (一)中央及地方政策的支持
    (二)试点基础
    (三)“穷则思变”思想的推动
二、丰裕公社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过程
    (一)酝酿阶段
    (二)争议阶段
    (三)推广阶段
三、丰裕公社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试点的内容
    (一)试点生产队——丰裕二队
        1.定土地
        2.定作物
        3.定产量
        4.定管理措施
        5.定肥料
        6.定工分
        7.奖励与惩罚
    (二)解决“六定一奖”中出现的问题
    (三)《丰裕公社生产责任制度》
        1.“六定”制度
        2.奖惩制度
        3.生产队固定工的职责
        4.相关生产资料管理制度
        5.蒙古族社员分地办法
四、丰裕公社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试点的绩效与影响
    (一)试点的成效
        1.“万元户”的产生
        2.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
        3.社会关系的调整
    (二)丰裕公社试点的历史评说
        1.对五原县普遍推行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影响
        (1)有利于五原县在进行农村改革中战略布署及调整
        (2)有利于发挥良好的示范作用
        2.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中试点的历史评说
参考文献
致谢

(2)五原县农田水利建设研究(1950—1978年)(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资料
    (四)研究方法
一、五原县农田水利设施的恢复(1950—1952 年)
    (一)农田水利设施恢复的背景
    (二)农田水利设施恢复的措施
    (三)农田水利设施恢复的效果
二、五原县农田水利设施的扩建(1953—1957 年)
    (一)农田水利设施扩建的背景
    (二)农田水利设施扩建的措施
    (三)农田水利设施扩建的效果
三、五原县农田水利设施的大规模改建(1958—1978 年)
    (一)农田水利设施大规模改建的背景
    (二)农田水利设施大规模改建的措施
    (三)农田水利设施大规模改建的效果
四、五原县农田水利建设存在的问题及经验教训
    (一)农田水利建设存在的问题
    (二)农田水利建设的经验教训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应用农业水文模型研究内蒙古河套灌区主要作物水分生产力及种植结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畦灌灌溉制度的研究现状
        1.2.2 喷灌灌溉制度的研究现状
        1.2.3 咸淡水轮(混)灌模式的研究现状
        1.2.4 暗管排水规格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域
    2.2 模型简介
        2.2.1 水分运动模块
        2.2.2 盐分运移模块
        2.2.3 作物蒸腾与土面蒸发
        2.2.4 作物生长模块
        2.2.5 灌溉模块
        2.2.6 排水模块
        2.2.7 下边界条件
    2.3 模型输入
        2.3.1 气象
        2.3.2 土壤
        2.3.3 土地利用
        2.3.4 作物和灌溉
        2.3.5 地下水
        2.3.6 渠道与排水沟
        2.3.7 分布式SWAP-WOFOST模型的构建
    2.4 灵敏度分析和率定及验证的步骤
    2.5 水管理响应指标
    2.6 "Z-score标准化" 方法
    2.7 经济效益的计算公式
第3章 参数的灵敏度分析和率定及验证
    3.1 参数的灵敏度分析
    3.2 参数的率定
        3.2.1 土壤水分运动参数
        3.2.2 土壤盐分运移参数
        3.2.3 作物生长参数
    3.3 模型的验证
        3.3.1 作物产量
        3.3.2 农田蒸散量
        3.3.3 地下水埋深
        3.3.4 灌区排水量
第4章 引黄灌溉量减少条件下主要作物的畦灌推荐灌溉制度及种植结构区划
    4.1 畦灌的灌溉情景设置
    4.2 畦灌的灌溉情景分析
        4.2.1 春小麦
        4.2.2 春玉米
        4.2.3 向日葵
    4.3 推荐的灌溉制度分析
        4.3.1 蒸散量、产量和水分生产力
        4.3.2 水盐平衡
        4.3.3 水管理响应指标
    4.4 种植结构区划
    4.5 经济效益分析
    4.6 小结
第5章 引黄灌溉量减少条件下主要作物的喷灌模式及种植结构区划
    5.1 喷灌的灌溉情景设置
    5.2 喷灌的灌溉情景分析
        5.2.1 灌溉量
        5.2.2 蒸散量、产量和水分生产力
        5.2.3 水盐平衡
        5.2.4 水管理响应指标
    5.3 种植结构区划
    5.4 经济效益分析
    5.5 小结
第6章 基于浅层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的主要作物咸水灌溉模式及种植结构区划
    6.1 咸淡水轮(混)灌模式设置
    6.2 咸淡水轮(混)灌情景分析
        6.2.1 蒸散量、产量和水分生产力
        6.2.2 土壤盐分
        6.2.3 水管理响应指标与水盐平衡
    6.3 种植结构区划
    6.4 经济效益分析
    6.5 小结
第7章 田间排水暗管规格对主要作物水分生产力的影响及种植结构区划
    7.1 田间排水暗管规格的情景设置
    7.2 暗管间距和埋深对三种作物产量和水分生产力的影响
    7.3 推荐的暗管布设规格分析
        7.3.1 推荐的暗管布设规格
        7.3.2 蒸散量、产量和水分生产力
        7.3.3 水盐平衡
        7.3.4 水管理响应指标
    7.4 种植结构区划
    7.5 经济效益分析
    7.6 小结
第8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内蒙古农畜产品加工产业调整突破的主要思路(论文提纲范文)

一、内蒙古农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总体形势
    (一) 乳业加工产业当前形势
    (二) 肉牛加工产业当前形势
    (三) 羊绒加工产业当前形势
    (四) 粮食加工产业当前形势
二、农畜产品加工产业现今面临的问题
    (一) 产品同质化严重, 缺乏技术创新
    (二) 品牌效应以及初级品牌效应不明显
    (三) 行业内过度进入严重, 产业集中程度低
    (四) 产品质量安全声誉仍不稳定

(5)内蒙古自治区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代农业是世界农业发展的基本趋势
        1.1.2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是中国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
        1.1.3 发展特色产业是在主体功能区建设中西部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1.1.4 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是内蒙古现代农业发展的突破口和战略重点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为内蒙古现代特色农业发展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1.2.2 丰富区域现代特色农业研究理论与方法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特色农业研究
        1.3.2 现代农业及农业现代化研究
    1.4 理论方法和研究创新
        1.4.1 研究方法
        1.4.2 内容与框架
    1.5 特色与创新之处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内蒙古现代特色农业研究体系的构建
    2.1 对农业基本特性的新认识
        2.1.1 新时代农业的基本特性
        2.1.2 从农业基本特性认识农业的基础地位
    2.2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基本特征
    2.3 现代特色农业的基本内涵
        2.3.1 共同特征
        2.3.2 主要区别
    2.4 现代特色农业研究体系基本内容
        2.4.1 内蒙古农业基础地位分析
        2.4.2 内蒙古现代农业发展阶段和水平分析
        2.4.3 内蒙古特色农产品区域比较优势分析
        2.4.4 内蒙古现代特色农业区域布局优化研究
        2.4.5 内蒙古现代特色农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及战略选择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现代特色农业的理论基础
    3.1 特色农业理论基础
        3.1.1 比较优势理论
        3.1.2 “钻石”模型
        3.1.3 创新理论
        3.1.4 垄断、竞争理论
        3.1.5 产品差别化理论
    3.2 现代农业的理论基础
        3.2.1 改造传统农业理论
        3.2.2 制度创新理论
        3.2.3 农业产业化理论
        3.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3.2.5 城乡一体化理论
        3.2.6 中国传统农业改造与转型理论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内蒙古农业基础地位分析
    4.1 内蒙古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分析
        4.1.1 内蒙古农业对经济增长贡献份额趋向下降
        4.1.2 内蒙古农业产值份额下降与劳动力份额下降不对称
    4.2 对新时代内蒙古农业基础地位新认识
        4.2.1 内蒙古农业在确保国家食物安全中的作用
        4.2.2 内蒙古农业在确保国家生态安全中的作用
        4.2.3 内蒙古农业在确保边疆稳定、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中的作用
    4.3 内蒙古多功能农业价值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内蒙古现代农业发展阶段和水平分析
    5.1 内蒙古农业发展成就
    5.2 内蒙古农业发展阶段分析
        5.2.1 数量发展阶段
        5.2.2 优化农业阶段
        5.2.3 现代农业阶段
    5.3 内蒙古现代农业发展阶段和水平综合评价
        5.3.1 内蒙古现代农业发展阶段测算
        5.3.2 内蒙古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测算
    5.4 内蒙古农业发展新阶段的主要特征
        5.4.1 城乡一体化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方向
        5.4.2 较长时期稳定增长成为农业生产的主要态势
        5.4.3 多功能性成为农业功能拓展的主要特征
        5.4.4 制度创新成为农业发展的主要动力
        5.4.5 优势农产品区域化生产成为农业生产布局的主要趋势
        5.4.6 现代要素投入成为农业增长的主要依靠
        5.4.7 农产品质量安全成为农业生产的重要目标
        5.4.8 惠农政策体系成为政府支农的主要形态
        5.4.9 非农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内蒙古特色农产品比较优势分析
    6.1 内蒙古区域农产品产量构成
        6.1.1 内蒙古农作物产量构成
        6.1.2 内蒙古畜产品产量构成
    6.2 内蒙古农产品比较优势测算
        6.2.1 分析思路与方法
        6.2.2 农作物比较优势分析
        6.2.3 畜产品比较优势研究
    6.3 内蒙古特色农产品的选定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内蒙古现代特色农业区域布局研究
    7.1 内蒙古国土资源和生产力布局特征
        7.1.1 区位独特,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7.1.2 地域辽阔,适宜开发面积少,空间结构不合理
        7.1.3 资源富集,开发利用效率低,环境压力日益加大
        7.1.4 生态类型多样,生态环境比较脆弱,自然灾害频繁
        7.1.5 生产力快速发展,区域发展不均衡,人口与经济集聚不协调
    7.2 内蒙古主体功能区划中的农业功能区布局
        7.2.1 农业主体功能区
        7.2.2 农业辅助功能区
    7.3 内蒙古区域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潜力分析
        7.3.1 内蒙古水土资源分布特点
        7.3.2 内蒙古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潜力研究
    7.4 基于比较优势的内蒙古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
        7.4.1 特色农作物区域布局
        7.4.2 特色畜产品区域布局
    7.5 内蒙古现代特色农业重点发展区域及区域重点产业
        7.5.1 现代特色农业战略重点区
        7.5.2 现代特色农业一般区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内蒙古现代特色农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及战略选择
    8.1 内蒙古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的 SWOT 分析
        8.1.1 内蒙古现代特色农业 SWOT 分析的技术路线
        8.1.2 内蒙古现代特色农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8.1.3 内蒙古现代特色农业发展影响因素组合分析
    8.2 内蒙古现代特色农业发展战略选择
        8.2.1 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
        8.2.2 协调推进现代特色农业经营产业化、农民生产经营组织化、特色农产品品牌化
        8.2.3 协调推进现代特色农业生产区域化、特色农产品产业化、发展可持续化
        8.2.4 协调推进现代特色农业生产规模化、机械化、集约化
        8.2.5 协调推进现代特色农业生产组织企业化、生产专业化、生产技术标准化
        8.2.6 协调推进现代特色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化、从业人员知识化、服务信息化
    8.3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讨论
    9.1 全文主要结论
    9.2 主要创新点与特色
    9.3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作者简历

(6)内蒙古自治区水资源价格制度研究 ——以巴盟河套灌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历史背景
        1.1.2 现实背景
    1.2 国外水价制度
        1.2.1 美国的水价制度
        1.2.2 英国水价制度
        1.2.3 加拿大水价制度
    1.3 国内水价制度
        1.3.1 起始及理论研究阶段
        1.3.2 应用研究阶段
    1.4 我国水价制度发展过程
    1.5 国内外水价体系的比较
        1.5.1 美、英、加水价体系与我国水价体系的异同
        1.5.2 启示
2 水价理论基础——水资源价值理论
    2.1 水资源的内涵
    2.2 水资源的特性
    2.3 水资源价值与价格的关系
    2.4 水资源定价理论模型
        2.4.1 边际机会成本模型
        2.4.2 供求定价模型
        2.4.3 影子价格模型
3 水价的概念及制定原则和方法
    3.1 水价基本概念和实施
        3.1.1 水价理论的基本概念
        3.1.2 水价实施种类
    3.2 水价制定的原则
        3.2.1 公平性和平等性原则
        3.2.2 有效配置原则
        3.2.3 成本回收原则
        3.2.4 可持续发展原则
    3.3 可持续发展水价制定的方法——全成本水价
        3.3.1 可持续发展全成本水定价模型的构建
        3.3.2 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消费定价区间分析
        3.3.3 可持续发展水价的推导
4. 巴盟河套灌区水价实证研究
    4.1 巴盟河套灌区资料
        4.1.1 巴盟河套灌区概况
        4.1.2 巴盟河套灌区水利建设情况
    4.2 巴盟河套灌区的水资源现状
        4.2.1 巴盟河套灌区水资源概况
        4.2.2 巴盟河套灌区水资源发展存在的问题
    4.3 巴盟河套灌区水价概况
        4.3.1 巴盟河套灌区水价改革
        4.3.2 巴盟灌区农业水价制定的政策依据及原则
    4.4 巴盟河套灌区用水水价研究
        4.4.1 供水者角度分析
        4.4.2 从用水者角度分析
    4.5 巴盟河套灌区水价确定
5 结论及不足之处
    5.1 结论
    5.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及不足之处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7)内蒙古河套灌区节水改造规划的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可持续发展和战略环境评价
    1.1.2 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节水改造规划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SEA研究现状
    1.2.2 国内SEA研究现状
    1.2.3 水资源评价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主要目的和意义
1.4 主要的研究内容 2 战略环境评价理论与方法
2.1 SEA的基本内涵
    2.1.1 SEA概念的提出
    2.1.2 环境评价的层次性
    2.1.3 实施战略环境评价的意义
2.2 SEA的研究内容与对象
2.3 SEA的主要类型
2.4 SEA采用的评价标准
2.5 SEA的方法与程序 3 内蒙古河套地区自然概况及水环境现状
3.1 研究区概况
3.2 灌区自然环境状况
    3.2.1 地貌
    3.2.2 水文地质
    3.2.3 气象气候
    3.2.4 土壤与植被
    3.2.5 灌区农业生态环境现状
3.3 社会经济
3.4 区域水资源现状
    3.4.1 地表水
    3.4.2 地下水
3.5 水环境质量状况
    3.5.1 地表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3.5.2 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3.5.3 饮用水现状调查与评价
    3.5.4 项目区的主要水污染源 4 河套地区节水改造规划分析
4.1 规划实施背景
4.2 节水改造规划目标与任务
    4.2.1 指导思想
    4.2.2 规划总体目标
    4.2.3 节水改造规划的任务
4.3 节水规划实施后的主要环境变化
    4.3.1 水利用系数
    4.3.2 农作物产量和种植结构
    4.3.3 灌溉制度
    4.3.4 灌区水盐均衡
    4.3.5 水资源利用变化
    4.3.6 节水改造规划后的主要环境变化汇总
4.4 改造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和保护目标 5 节水规划环境影响识别及评价指标的建立
5.1 规划实施后环境影响识别
    5.1.1 对黄河水资源量的影响
    5.1.2 引起地下水位下降
    5.1.3 地下水位下降引发的环境问题
    5.1.4 农田生产力提高引发的环境影响
    5.1.5 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的影响
    5.1.6 农业高新技术的影响
    5.1.7 灌区水盐平衡的变化
    5.1.8 对乌梁素海的影响
5.2 影响因子识别矩阵
5.3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5.3.1 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
    5.3.2 指标体系建立的理论依据
    5.3.3 规划评价指标筛选
5.4 改造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标准 6 节水改造规划实施的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6.1 地表水影响预测与评价
    6.1.1 对黄河引水量分配的影响分析
    6.1.2 对灌区地表水质量影响预测
6.2 地下水影响预测评价
    6.2.1 地下水位的变化影响预测
    6.2.2 地下水资源量影响分析
6.3 生活饮用水影响预测
    6.3.1 对人畜生活用水量的影响
    6.3.2 对城市饮用水量的影响
    6.3.3 对农村人畜用水的影响
6.4 农业生态系统影响分析
    6.4.1 土地生产力和农业产量的影响
    6.4.2 农业面源污染的影响评价
    6.4.3 对生态系统演化的影响
6.5 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分析
    6.5.1 影响分析的手段——遥感应用技术
    6.5.2 对土地利用方式的影响结果
6.6 土壤盐渍化影响预测评价
    6.6.1 水盐动态均衡预测与评价
    6.6.2 土壤盐渍化发展趋势预测
6.7 生物多样性的影响预测评价
    6.7.1 对湖泊数量与面积的影响
    6.7.2 湖泊消失的生态效应
6.8 乌梁素海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6.8.1 乌梁素海水量的影响
    6.8.2 对湖水矿化度的影响
    6.8.3 乌梁素海水质污染物变化预测
    6.8.4 湖水富营养化程度预测
    6.8.5 对湿地生境的影响预测
6.9 节水改造技术措施的评估
    6.9.1 节水灌溉技术的评价
    6.9.2 土壤环境人工调控技术的评价
    6.9.3 农业高新科学技术的环境影响
    6.9.4 农业节水改造政策的影响分析
6.10 环境经济分析与评价
    6.10.1 对流域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效益分析
    6.10.2 对灌区农业生产效益分析
    6.10.3 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效益
    6.10.4 社会效益分析 7 环境保护措施与对策
7.1 节水改造规划的总体措施和对策
    7.1.1 农业用水战略对策
    7.1.2 节水高效农业的建设途径
7.2 规划区土壤盐渍化防治措施
7.3 规划区生态林地建设措施
    7.3.1 防风固沙林带建设
    7.3.2 农田防护林建设
    7.3.3 沟渠防护林建设
    7.3.4 沙荒地盐碱地逐步造林
7.4 规划区湖泊海子的保护措施
7.5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7.5.1 增磷、减氮,科学施肥,提高化肥利用率
    7.5.2 提高土地质量,实行精耕细作
    7.5.3 关于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几点建议
7.6 乌梁素海环境保护对策
    7.6.1 保护鸟类及其栖息地
    7.6.2 乌梁素海补充生态用水措施
    7.6.3 芦苇种植模式建议
    7.6.4 利用沉水植物资源
    7.6.5 对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进行处理 8 公众参与和社会调查
8.1 公众参与的目的
8.2 公众参与调查的原则和方法
8.3 公众参与调查人群构成的基本情况
8.4 公众参与调查实况
8.5 调查结果与分析 9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成果目录 致谢

(8)中国种业整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4 研究的理论基础与方法
    1.5 本研究的主要贡献
    1.6 章节安排
第2章 产业整合理论与实践
    2.1 产业整合理论
        一、产业整合与规模经济
        二、产业整合与结构合理化
        三、产业整合与结构高度化理论
        四、产业整合的多层性
        五、产业整合效果的衡量标准
    2.2 企业并购理论
        一、交易成本理论
        二、企业并购有效理论
        三、企业并购效益怀疑论
        四、关于纵向整合和横向整合理论
        五、其他
    2.3 发达国家产业整合实践
        一、发达国家产业整合实践概述
        二、发达国家产业整合的特征
        三、发达国家产业整合的动因
        四、发达国家产业整合对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启示
        五、跨国种业公司及其发展
        六、世界种子产业竞争的特点
    2.4 我国产业整合实践
        一、产业整合的基本分析框架
        二、产业整合的实证分析:以啤酒业为例
        三、对种业的启示
第3章 我国种业发展的现状与趋势
    3.1 我国种业发展的历史演变
        一、1949~1957年,“家家种田,户户留种”阶段
        二、1958~1977年“四自一辅”阶段
        三、1978~1994年,“四化一供”阶段
        四、1995~1999年,种子工程阶段
        五、2000年至今,市场化阶段
        六、小结
    3.2 现阶段我国种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一、现阶段我国种业市场发展现状
        二、我国种业市场的特点
        三、我国种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3 我国种业的发展趋势
        一、政策引导的规范化发展趋势
        二、种子市场的整合趋势
        三、种子企业的发展方向
第4章 我国种业市场整合
    4.1 种业的市场规模和潜力
        一、我国种业的市场潜力
        二、我国种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4.2 种业市场结构分析
        一、不同种子品种的结构分析
        二、同一种子产品的市场结构分析
    4.3 种子价格协同性分析
        一、市场整合的判定标准
        二、杂交种子与常规种子的价格比较分析
    4.4 种业整合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共性因素
        二、个性因素
    4.5 种业市场整合的阶段分析
        一、产业发展阶段相关理论
        二、种业市场整合的阶段定位
第5章 我国种业企业整合
    5.1 种子的供求关系分析:以水稻为例
    5.2 种子企业整合的过程
        一、种子企业整合的基本流程
        二、种子企业的横向整合
        三、种子企业的纵向整合
        四、种子企业横向整合与纵向整合比较
    5.3 农户行为与种业市场整合
    5.4 企业整合程度的判断
第6章 我国种业上市公司分析
    6.1 种业上市公司发展概况
    6.2 种业上市公司发展特点
    6.3 市场营销分析
        一、资料来源
        二、我国种业上市企业市场营销的比较
        三、结论
    6.4 产业链分析
        一、国外种业公司的产业链比较
        二、我国种业上市公司产业链的特点及差距
    6.5 总体评述
第7章 德农种业整合案例分析
    7.1 公司发展概况
        一、组织结构
        二、整合历程
        三、业务范围
        四、科学研究
        五、主要产品
        六、对外投资
    7.2 德农种业整合思路
        一、北方玉米种子生产线
        二、南方水稻种子产品线
        三、中部瓜菜种子产品线
        四、三大产品线核心企业对其子公司的控股模式
    7.3 德农种业整合的优势分析
    7.4 德农种业整合绩效
        一、销售收入
        二、利润
        三、企业的规模
第8章 结论和政策建议
    8.1 初步结论
    8.2 制定种业整合战略规划
        一、种业整合战略及其制定原则
        二、我国种业整合战略规划的内容设想
    8.3 制定有效的种业整合政策
        一、财政和税收政策
        二、金融政策
    8.4 保护种业知识产权
    8.5 加强政府对种业整合的宏观调控
        一、加强种业市场管理
        二、种业技术管理
        三、加强种子认证制度
        四、其他管理政策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9)黄河流域节水农业关键问题的区域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 国内外节水农业研究进展
        2 田间作物腾发量估算方法
        3 国内外土壤水分监测研究现状和趋势
        4 黄河流域发展节水农业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第二节 立题意义、研究内容及技术方法
        1 立题意义
        2 研究内容
        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第三节 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
    第一节 地理位置及行政区划
    第二节 自然环境条件
        1 地形与地貌
        2 气象与水文
        3 河流与水库
        4 土壤类型
    第三节 社会经济基础
        1 人口概况
        2 农业生产情况
        3 土地利用结构
    第四节 种植制度区划及其基本特征
        1 青藏高原喜凉作物—熟轮歇区
        2 北部中高原半干旱喜凉作物—熟区
        3 北部低高原易旱喜温作物—熟区
        4 西北干旱灌溉—熟填闲区
        5 黄淮海平原丘陵水浇地二熟旱地二熟或—熟区
        6 西南中高原山地旱地二熟或—熟水田二熟区
第三章 气候时空变化特征
    第一节 数据来源与处理
        1 数据来源
        2 数据处理
    第二节 降水时空变化特征
        1 多年平均降水量的变化特征
        2 降水的年内分配变化情况
        3 降水序列变化的小波分析
    第三节 气温时空变化特征
        1 多年平均气温变化情况
        2 月平均气温变化情况
        3 ≥0℃和≥10℃的积温变化情况
    第四节 蒸发时空变化特征
第四章 土壤水分时空演变格局
    第一节 站点概况与数据处理
        1 土壤墒情站点概况
        2 主要代表站点土壤各层次水分常数
        3 数据处理
    第二节 土壤水分时空地域分布规律
        1 土壤水分的水平分布格局
        2 土壤水分的时间变化特征
        3 土壤水分的垂直变化特征
    第三节 不同早作类型区土壤水分时空变化规律
        1 干早区土壤水分变化规律
        2 半干旱偏旱区土壤水分变化规律
        3 半干旱区土壤水分变化规律
        4 半湿润区偏旱区土壤水分变化规律
        5 半湿润区土壤水分变化规律
    第四节 不同早作类型区土壤水分变化动态的比较
        1 土壤水分季节变化的比较
        2 土壤水分垂直变化的比较
    第五节 不同降水年型土壤水分变化特征
        1 半湿润区
        2 半湿润偏旱区
        3 半干旱区
第五章 主要农作物水分盈亏分析
    第一节 研究方法与资料获取
        1 作物需水量的估算方法
        2 作物系数的选用
    第二节 不同类型农区主要作物水分盈亏分析
        1 不同类型农区气候水分盈亏分析
        2 不同类型旱农区主要作物的降水盈亏分析
第六章 节水农业区划
    第一节 分区原则
        1 自然地理条件的基本一致性
        2 水资源条件的基本相似性
        3 农业自然条件和作物布局基本一致性
        4 经济发展水平大致相当
        5 行政界限的完整性
    第二节 分区指标体系的建立
        1 气候因素
        2 地形因素
        3 作物熟制
        4 水资源利用程度
        5 农业生产水平
    第三节 数据处理和分区方法
        1 原始数据处理
        2 研究方法
    第四节 节水农业区划结果分析
        1 指数和法分区计算与结果分析
        2 聚类分析方法计算结果
        3 节水农业区划结果分析
第七章 节水农业分区发展模式探讨
    1 干旱极度缺水区
    2 半干旱偏旱重度缺水区
    3 半干旱中度缺水区
    4 半湿润偏旱轻度缺水区
    5 半湿润非缺水区
第八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1 过去40年黄河流域的气候变化特征
    2 土壤水分时空演变格局
    3 主要农作物水分盈亏分析
    4 节水农业区划
    5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
博士后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
个人简历
永久通信地址

(10)大型灌区水资源利用的经济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的问题、目标、方法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4 概念界定
    1.5 论文框架
2 大型灌区水资源利用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2.1 大型灌区水资源利用效率的经济学理论分析
    2.2 大型灌区水资源利用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2.3 大型灌区水资源利用模型设定
3 大型灌区水资源利用现状
    3.1 河套灌区概况
    3.2 河套灌区水资源利用现状
    3.3 大型灌区水资源利用评价
4 水资源利用与粮食产量变增过程的定量分析
    4.1 要素水资源对粮食产量变动分析
    4.2 灌溉定额
    4.3 几点说明
5 影响节水因素的效益分析
    5.1 农艺措施
    5.2 灌溉技术
6 影响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制度因素分析
    6.1 用水权模糊
    6.2 用水权清晰
    6.3 讨论
7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四、巴盟玉米形势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五原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试点研究[D]. 孙敬洋.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2]五原县农田水利建设研究(1950—1978年)[D]. 桥梅.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3]应用农业水文模型研究内蒙古河套灌区主要作物水分生产力及种植结构[D]. 薛静. 中国农业大学, 2016(04)
  • [4]内蒙古农畜产品加工产业调整突破的主要思路[J]. 唐军. 经济论坛, 2012(05)
  • [5]内蒙古自治区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研究[D]. 马强.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2(10)
  • [6]内蒙古自治区水资源价格制度研究 ——以巴盟河套灌区为例[D]. 苏渊.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8(12)
  • [7]内蒙古河套灌区节水改造规划的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研究[D]. 张微. 北京林业大学, 2005(04)
  • [8]中国种业整合研究[D]. 王卫中.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5(07)
  • [9]黄河流域节水农业关键问题的区域特征研究[D]. 邵晓梅.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5(05)
  • [10]大型灌区水资源利用的经济学分析[D]. 王晓丽.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5(05)

标签:;  ;  ;  ;  ;  

八盟市玉米形势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