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NO、GMP-140水平与梗死面积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NO、GMP-140水平与梗死面积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一、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NO及GMP-140水平与梗死面积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季恩飞,荣阳,荣根满[1](2020)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究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本次研究将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2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根据梗死面积的不同分为大梗死组(30例)、中梗死组(20例)、小梗死组(28例)与腔隙性梗死组(122例),另选同期至我院进行体检的100名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测定所有研究对象的血浆D二聚体含量,观察组患者测定时间为发病48 h内、治疗2周时,并对测定结果进行全面比较。结果大梗死组、中梗死组、小梗死组、腔隙性梗死组患者发病48 h内血浆D二聚体含量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大梗死组、中梗死组、小梗死组、腔隙性梗死组患者发病48h内血浆D二聚体含量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大梗死组、中梗死组、小梗死组、腔隙性梗死组患者治疗2周时血浆D二聚体含量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并显示梗死面积越大,D二聚体含量下降越少。结论在急性脑梗死发病48 h内初期阶段,机体内血浆D二聚体含量将出现升高迹象,但该迹象不能对机体脑梗死范围进行反映,在患者接受治疗2周左右时机体内血浆D二聚体含量将出现下降,这与患者脑梗死范围的变化相关,因此临床将血浆D二聚体含量作为判定急性脑梗死早期诊治的重要指标具有显着的临床意义,能够帮助临床更好地执行对患者的抗栓治疗,提高临床对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水平,延缓病情进展,改善患者预后。

韩静霆[2](2020)在《大面积脑梗死与大面积脑出血危险因素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索大面积脑梗死和大面积脑出血相关的危险因素,并将其进行比较,找出二者共同和不同的危险因素。方法:从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和卒中中心随机选择自2016年9月到2019年9月住院的大面积脑梗死患者,非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以及大面积脑出血患者,非大面积脑出血患者各100例,共400例。大面积脑梗死组(脑梗死观察组)的分组标准是根据Adama分型法中大面积脑梗死的诊断标准:梗死灶直径≥3 cm,累计两个以上解剖部位。符合以上标准的纳入大面积脑梗死组,而不符合以上其中一个标准的归于非大面积脑梗死组中(脑梗死对照组)。脑出血量的计算则通过脑出血患者血肿层面中,面积最大的层面,收集该层的长直径、宽直径,以及血肿层数、每一层的厚度,最后利用多田公式,算出血肿体积V=1/2×长直径×宽直径×层数×每层厚度,其中大面积脑出血组(脑出血观察组)的分组标准是血肿体积≥30ml,血肿体积<30ml的列为非大面积脑出血组(脑出血对照组)。资料收集:主要收集一般资料信息、实验室检验数据、影像学资料数据。一般信息主要是收集患者相关的病史的一些内容,主要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既往有无高血压、糖尿病、房颤等病史,以及吸烟史、饮酒史、个人史、家族史、其他既往史及查体情况等信息。实验室检验数据收集有:中性粒细胞值,淋巴细胞值,血糖,血型,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D-二聚体(D-Dimmer,DD),脂蛋白(a)(Lipoprotein(a),Lp(a)),抗核抗体(antinuclear antibodies,ANA)筛查结果,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甘油三酯(triglycerides,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中枢神经特异性蛋白(specific protein of nervus centralis,S100-β蛋白)等指标。其中将中性粒细胞数为分子,淋巴细胞数为分母,两者进行相除便可以得出来患者的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lymphocyte ratio,NLR),这也是本研究中比较重要的一项指标。影像学指标:主要收集患者的入院后24h内头颅CT、头颅MRI等影像学结果,根据影像学结果,评估是否达到入组标准,以及应该纳入的组。收集以上资料后,将脑梗死观察组和脑梗死对照组统称为脑梗死组,而将脑出血观察组和脑出血对照组统称为脑出血组,然后将脑梗死组中的观察组和对照组进行相关信息和数据的比较,而脑出血组中的观察组和对照组也是同样的步骤。主要利用SPSS软件将以上一般信息数据和实验室检验数据进行比较。首先进行单因素分析,将单因素分析后有统计学差异且无明显数据缺失的因素(P<0.05)收集起来,然后再对以上数据进行二分类logistic分析,最后得出两者的独立相关因素,最后将其对比,发现两者独立或者非独立危险因素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结果:1、非大面积脑梗死组和大面积脑梗死组在NLR(Z=-6.978,P=0.000)、DD(Z=-6.116,P=0.000)、血糖(Z=-2.029,P=0.042)、Hcy(Z=-5.328,P=0.000)、Lp(a)(Z=-5.135,P=0.000)、TG(Z=-2.929,P=0.003)和房颤史(X2=6.105,P=0.013)上均存在显着的差异,P均<0.05,其中仅TG在大面积脑梗死组的水平低于非大面积脑梗死组的水平,将以上有统计学差异且无明显数据缺失的指标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后有意义的指标有NLR(OR=1.270,95%CI=1.126-1.434)、Hcy(OR=1.069,95%CI=1.016-1.124)、Lp(a)(OR=1.003,95%CI=1.001-1.005),并且NLR、Hcy、Lp(a)越高的调查对象更倾向于大面积脑梗死。2、非大面积脑出血组和大面积脑出血组在年龄(t=-3.052,P=0.003)、NLR(Z=-5.955,P=0.000)、DD(Z=-4.562,P=0.000)、血糖(Z=-6.166,P=0.000)、SBP(Z=-3.128,P=0.002)、高血压病史(X2=6.047,p=0.014)上均存在显着的差异,P均<0.05,再将以上有统计学差异且无明显数据缺失的指标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后有意义的指标有年龄(OR=1.034,95%CI=1.006-1.064)、NLR(OR=1.179,95%CI=1.091-1.275)和血糖(OR=1.581,95%CI=1.262-1.980)。并且年龄、比值和血糖越高的调查对象更倾向于大面积脑出血。结论:1、大面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有:NLR、DD、血糖、Hcy、Lp(a)、房颤史;其中NLR、Hcy、Lp(a)是大面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2、大面积脑出血的危险因素有:年龄、NLR、DD、血糖、SBP、高血压病史;其中年龄、NLR、血糖是大面积脑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3、将大面积脑梗死和大面积脑出血的危险因素和独立危险因素进行比较,发现大面积脑梗死和大面积脑出血的共同危险因素有:NLR、DD、血糖,但其中仅NLR是两者的共同独立危险因素。

韩曼云[3](2020)在《血清碱性磷酸酶与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及其病情预后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血清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的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发生、梗死面积及其病情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8年10月至2019年5月间在全科医学科、神经内科、急诊内科就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70名作为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组,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对照组,记录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既往病史(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2组均禁食12h后空腹抽取静脉血3mL离心取血清检查,采用我院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及配套试剂测定血清中ALP、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 HDL-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s TC)、谷丙转氨酶(Alanine transaminase ALT)、谷草转氨酶(Glutamic Oxaloacetic TransaminaseAST)、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总胆固醇(Total Choleswterol,TG)、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uty Lipoprotein,LDL-C)水平,病例组根据CT及MRI结果,按Adama分型法分为大面积脑梗死(>3.0cm并累计2个以上解剖部位的大血管主干供血区),中等面积脑梗死(1.53cm)及腔隙性梗死(<1.5cm)。其中,中等面积脑梗死组及腔隙性梗死组归为非大面积梗死灶组;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差值和巴氏指数(Barthel Index,BI)对病例组患者进行详细的查体和病史的询问后,进行病情评估,所有脑梗死患者根据治疗14d后,NIHSS评分差值和BI指数评分,分为预后良好和预后不良组。结果1.ACI组和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在性别、年龄、糖尿病、心脏病、吸烟史、饮酒史、HDL-C、TC、ALT、AST水平未见明显差异;ACI组中高血压病例,患者血清中ALP、CRP、TG、LDL-C水平均高于NACI组。2.非大梗死面积组与大面积梗死灶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大面积梗死灶组与NACI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预后良好组患者血清ALP水平为(80.61±21.78)U/L,预后不良组中患者血清ALP水平为(93.75±18.58)U/L,后者明显高于前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将ALP与患者的脑梗死体积及病情预后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得出ALP与梗死体积及病情预后具有正相关性,结果有统计学意义,(r=-0.278,r=0,292,P<0.05)5.在进行急性脑梗死的影响因素的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中提示ALP、hsCRP、LDL-C是急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P<0.05),有统计学意义。6.对影响脑梗死的因素ALP、hs-CRP、LDL-C进行了ROC曲线图分析,得出当A当ALP为71.5U/L时,约登指数达到最大(为0.249),灵敏度为71.9%,特异度为52%。此时对于诊断脑梗死有意义。结论1.血清ALP水平与急性脑梗死的发生有关,为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一个危险因素,且与脑梗死的严重程度相关。2.血清ALP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梗死面积呈正相关,梗死面积越大,患者血清中ALP水平越高。3.我们可以认为患者血清ALP水平与患者的预后呈正相关,血清ALP水平越高,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水平越高,自理能力越低,表明其预后也就越差。

王亚亚,王俐婷,张兆辉[4](2019)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凝血-纤溶血清标志物水平变化及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脑血管疾病是指各种原因所致的脑血管病变或血流障碍引发的脑功能障碍。脑卒中是指急性脑血管病,分为出血性脑卒中与缺血性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又称为脑梗死。脑血管病的发病率、病死率、致残率及再发率均高,脑梗死是脑血管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当前国际广泛使用的TOAST分型将脑梗死按病因分为五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心源性栓塞型、小动脉闭塞型、其他明确病因型与不明原因型。多种病因分型均将大动脉粥样硬化、心源性栓塞、小动脉闭塞作为脑梗死的最主要的三种病

刘青[5](2019)在《脑梗死急性期脑损伤与风痰阻络证相关性及化痰通络汤干预研究》文中指出研究一 脑梗死急性期脑损伤与风痰阻络证相关性研究目的:脑梗死急性期,脑微循环障碍及炎症反应是脑损伤的重要机理。通过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情况、风痰阻络型脑梗死病情严重程度与相应中医证候积分的关系、风痰阻络型中医证积分与脑循环障碍指标及炎症因子的相关性。探讨急性期脑梗死患者风痰证相关的炎症及脑微循环障碍的物质基础。方法:选取2016年4月~2019年3月期间在广州医药大学附属广州市中医院脑病科住院、符合中风病以及西医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标准患者200例。1、分别统计其中医证候,其中风证、火热证、痰证、血瘀证、气虚证、阴虚阳亢证每一证候的积分≥7分,此证候诊断成立。2、根据中医辨证取得的中医证候积分,纳入同一受试者中中风证和痰证证候积分增均≥7分者,其风痰阻络证证候诊断成立。根据风痰阻证候积分,将风痰阻络证严重程度进行分层,分为轻、中、重三度,其中14-28分为轻度,29-44分为中度,45分以上为重度。3、分析受试者的风痰阻络证候积分与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的相关性。4、采集符合风痰阻络型急性中风病患者的血清,测定血栓素B2(TXB2)、6-酮-前列腺素-1α(6-K-PGF1α)、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含量。5、进行风痰阻络证积分与TXB2、6-K-PGF1α、TNF-α、IL-6及MMP-9的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1.200例急性中风病患者各中医证候发生频数由高到时低依次是:血瘀证143次(71.5%),风证 124 次(62%),痰证 101 次(50.5%),气虚证 65 次(32.5%),火热证49次(24.5%),阴虚阳亢证42次(21%)。2.轻度风痰阻络证中风病患者平均中医证候积分24.15±3.70分;中度风痰阻络证中风病患者平均中医证候积分36.22±4.11分;重度风痰阻络证中风病患者平均中医证候积分49.57±4.12分。证候积分随着风痰阻络程度的加深而增加。3.风痰阻络证证候积分与NIHSS评分呈相正关(P<0.05),其Pearson相关系数为 0.989。4.急性期中风病患者风痰阻络证候严重程度与6-K-PGF1α、TNF-α在在多重线性相关性,其线性回归系数分别为-0.065、0.719,常数项为0.861。结论:1.风痰阻络证及血瘀证是急性中风病最常见的证型。2.风痰阻络证证候积分反映急性中风病脑损伤严重程度。3.急性期中风病患者风痰阻络证证候积分与6-K-PGF1α、TNF-α存在多重线性相关性,与TNF-α含量呈正比,与6-K-PGF1α含量呈反比。即6-K-PGF1α含量越低、TNF-α含量越高,风痰阻络证候越严重。4.急性期中风病患者脑损伤的严重程度与脑微循环障碍及炎症反应呈正相关。研究二 化痰通络汤干预急性脑梗死微循环障碍及炎症反应的研究目的:本研究以化痰通络汤治疗急性脑梗死,观察其对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脑微循环障碍、炎症反应指标的影响,探讨化痰通络汤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2016年4月~2019年3月期间在广州医药大学附属广州市中医院脑病科住院、符合中风病以及西医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标准患者90例。按入院顺序以随机数字表法对病人进行分组。第一组为对照组:常规西医治疗合用注射用血栓通。第二组为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中药汤剂化痰通络汤进行治疗。在入组第一天治疗前及第十四天治疗结束后分别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NIHSS)积分、中医证候积分量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按Barthel指数评分);采集静脉血检测TXB2、6-K-PGF1α、TNF-α、IL-6及MMP-9含量。统计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前后NIHSS 评分、中医证候积分、Barthel 评分及 TXB2、6-K-PGF1α、TNF-α、IL-6、MMP-9含量并进行每组内治疗前后对照及治疗前和治疗后的组间对照,研究化痰通络汤对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对微循环障碍、炎症反应的影响。结果:1.两组治疗前NIHS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NIHSS评分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差值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2.两组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中医证候积分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差值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3.两组治疗前中医风证积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中医风证积分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中医风证积分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中医风证积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中医风证积分差值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4.两组治疗前中医痰证积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中医痰证积分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中医痰证积分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中医痰证积分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痰证积分差值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5.两组治疗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差值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6.比较两组患者NIHSS评分的疗效,治疗组痊愈2例,显效18例,有效16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对照组痊愈0例,显效11例,有效12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为63.89%。经Mann-Whitney U检验,两组总有效率有显着性差异(Mann-Whitney U=371.000,P=0.001<0.05)。经卡方检验,两组总有效率有显着性差异(X2=17.261,P=0.001<0.05)。7.比较两组的中医证候积分的疗效,治疗组痊愈1例,显效6例,有效23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3.33%,对照组痊愈0例,显效1例,有效7例,无效28例,总有效率为22.22%。经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两组总有效率有显着性差异(Mann-Whitney U=238.500,P=0.000<0.05)。经卡方检验,两组总有效率有显着性差异(X2=27.340,P=0.000<0.05)。8.两组治疗前血清TXB2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清TXB2含量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清TXB2含量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血清TXB2含量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血清TXB2含量差值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9.两组治疗前血清6-K-PGF1α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清6-K-PGF1α含量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清6-K-PGF1α含量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血清6-K-PGF1α含量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血清6-K-PGF1α含量差值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10.两组治疗前血清TNF-α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清TNF-α含量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清TNF-α含量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血清TNF-α含量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血清TNF-α含量差值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11.两组治疗前血清IL-6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清IL-6含量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清IL-6含量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血清IL-6含量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血清IL-6含量差值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12.两组治疗前血清MMP-9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清MMP-9含量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清MMP-9含量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血清MMP-9含量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血清MMP-9含量差值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1.化痰通络汤可改善神经功能缺损,减少风痰阻络证候积分、减轻脑损伤。2.化痰通络汤通过提高6-K-PGF1α浓度,降低TXB2、TNF-α、IL-6、MMP9浓度,减轻脑微循环障碍、改善脑灌注、控制炎症反应,减少脑损伤,保护脑组织。

马钟丹妮[6](2019)在《急性脑梗死瘀血阻络证的危险因素及相关生化指标的调查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以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调查常见的危险因素,以探讨急性脑梗死瘀血阻络证及其兼证与常见的危险因素及相关血生化指标之间的关联性,希望能为脑梗死的预防与治疗提供新的思路,体现中医治疗的未病先防和治病求本的整体观念,以期寻找急性脑梗死与中医证候数据的关联特点,为临床辨证论治提供参考。方法:论文收集2017年09月--2019年01月在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及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脑病科住院病人脑梗死急性期患者采用面对面方式进行调查,对该病中医证型分布进行分层、横断面的探索性研究,从相关危险因素、中医证候类型与相关生化指标等方面进行剖析。结果:本次研究入组的患者303人。1.总体平均年龄为65.337±11.06岁,204例瘀血阻络证患者总体平均年龄64.877±11.19岁。研究显示女性的平均发病年龄均高于男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急性脑梗死主要危险因素有年龄超过60岁、缺乏运动、饮食偏颇、合并有高血压。3.本次纳入病例证型人数由高到低依次为:瘀血阻络兼风痰火亢证(37%)、兼痰湿蒙神证(26%)、兼气虚血瘀证(18%)、兼痰热腑实证(7%)、兼阴虚风动证(6%)、兼风火上扰证(4%)、单纯瘀血阻络证(2%),其中瘀血阻络兼风痰火亢证占比最多。4.急性脑梗死瘀血阻络兼风痰火亢证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兼气虚血瘀证女性高于男性。瘀血阻络兼风火上扰证发病可能性最高的年龄范围为50-59岁;兼风痰火亢证、兼痰热腑实证、兼痰湿蒙神证、兼阴虚风动证为60-69岁;兼气虚血瘀证为70-79岁。5.脑梗死瘀血阻络证与吸烟、饮酒无直接关联性(P>0.05)。6.有家族史、高血压病史、高血脂症病史、既往有卒中病史的脑梗死患者兼风痰火亢证多见;糖尿病史、心脏病史的脑梗死患者兼痰热腑实证多见。7.收缩压与舒张压在瘀血阻络兼气虚血瘀证显着升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血红蛋白在瘀血阻络兼风痰火亢证及兼气虚血瘀证明显的升高,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白蛋白、血糖在瘀血阻络兼风火上扰证中显着升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D-BIL在瘀血阻络兼痰湿蒙神证组中显着升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总胆固醇在瘀血阻络兼痰热腑实证组明显的升高,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HDL与瘀血阻络兼痰热腑实证非常相关,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1.急性脑梗死瘀血阻络证多见于年龄60岁以上患者。2.缺乏运动、饮食偏颇、合并有高血压为此次研究脑梗死突出的危险因素。3.急性脑梗死患者在中医证型上分布规律,其中瘀血阻络兼风痰火亢证占比最多,提示发病与风、痰、瘀三种致病因素密切相关。4.瘀血阻络兼风痰火亢证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兼气虚血瘀证则刚好相反。5.各兼证分布与吸烟、饮酒与否无关。6.有家族史、高血压病史、高血脂症病史、既往有卒中病史的脑梗死患者多见于兼风痰火亢证;糖尿病史、心脏病史的脑梗死患者兼痰热腑实证可能性大。7.收缩压与舒张压可作为瘀血阻络兼气虚血瘀证辨证参考指标,血红蛋白可作为瘀血阻络兼风痰火亢证及兼气虚血瘀证辨证参考指标,白蛋白、血糖可作为瘀血阻络兼风火上扰证辨证的重要参考指标,D-BIL在瘀血阻络兼痰湿蒙神证辨证的重要参考指标,总胆固醇、HDL可作为瘀血阻络兼痰热腑实证辨证的参考指标。

李风琴[7](2019)在《急性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颈动脉斑块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众多危险因素与颈动脉斑块的形成、性质的相关性,以便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风险预测及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1月至2018年11月于沧州渤海新区中捷医院神经内科确诊并住院治疗的247例急性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采集每位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和相关检验指标。按照颈动脉彩超结论(有无斑块)划分为斑块组187例、无斑块组60例,按照颈动脉斑块超声特性将斑块组划分为稳定斑块组87例、易损斑块组100例,要求颈动脉斑块组与无颈动脉斑块组,稳定斑块组与易损斑块组在脑梗死严重程度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可能影响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的众多危险因素先后分别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进行统计分析,探讨颈动脉斑块发生及性质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与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年龄、性别、吸烟史、SBP、尿酸、肌酐、Hcy及高密度脂蛋白八个危险因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危险因素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2.年龄、吸烟史、SBP、尿酸和Hcy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按照危险程度由高到低排列为:吸烟史(OR=3.1131,P=0.0028)、SBP(OR=1.5361,P=0.0267)、Hcy(OR=1.389,P=0.0161)、年龄(OR=1.1037,P<0.0001)、尿酸(OR=1.007,P=0.006)。3.易损斑块组与稳定斑块斑,性别、饮酒史、SBP和Hcy水平四个危险因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危险因素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4.性别、SBP和Hcy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的独立影响因素,按照危险程度由高到低排列为:性别(OR=2.2798,P=0.0146)、SBP(OR=1.3025,P=0.0131)、Hcy(OR=1.1403,P=0.0021)。结论:1.年龄、吸烟史、SBP、尿酸和Hcy是急性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颈动脉斑块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2.性别、SBP和Hcy是急性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颈动脉斑块性质的独立危险因素。

赵亮[8](2016)在《厄贝沙坦治疗急性脑梗死对血管内皮功能及血小板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厄贝沙坦治疗急性脑梗死对血管内皮功能及血小板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76例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随机表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8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厄贝沙坦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后血管内皮功能及血小板活性的变化,评估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4.74%显着高于对照组71.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ET为(52.96±13.79)μmol/L较对照组低,NO为(92.68±14.64)μmol/L较对照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CD62p、CD63、GMP-140分别为(108.61±49.63)μg/mL、(95.29±42.67)μg/mL、(23.18±11.85)μg/mL,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厄贝沙坦治疗急性脑梗死能够减轻血管内皮功能受损程度,预防血小板聚集,有利于改善脑组织缺血、缺氧状态。

宋玉莲[9](2016)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活化血小板及凝血指标检测的意义》文中认为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活化血小板及部分凝血指标的检测与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12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及30例健康体检者进行血小板及凝血指标检测,并根据不同梗死类型将122例急性脑梗死分为3组,以分析急性脑梗死与正常者凝血指标检测差及血小板及部分凝血指标对不同脑梗死类型的鉴别意义。结果脑梗死组GMP-140、PAC-1、MPV、PDW、P-LCR分别为(13.25±3.68)%、(16.68±3.25)%、(16.36±3.07)fL、(20.69±3.52)%、(44.58±11.26)%与正常组(4.03±1.25)%、(16.68±3.25)%、(9.86±1.25)fL、(14.08±1.70)%、(33.27±7.46)%比较显着较高(P<0.05),PLT显着低于正常组(P<0.05),PCT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PLT水平在不同类型急性脑梗死呈现递增趋势,以大面积梗死组最高,MPV、PDW呈递减趋势,大面积梗死组明显较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小板活化程度高是急性脑梗死的主要表现,需加强对相关指标的检测以对疾病整体进行把握。

刘文华[10](2015)在《化瘀解毒法对MCAO大鼠脑损伤和高凝血状态的作用及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建立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大鼠模型,观察化瘀解毒法对脑组织凝血酶mRNA、高凝血状态生物标记物、脑梗死体积等的影响,探讨化瘀解毒法脑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方法:雄性SD大鼠84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阿加曲班对照组、活血化瘀组、清热解毒组、化瘀解毒法组及PDTC组。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左侧大脑中动脉阻塞急性缺血性中风模型,分别于术前1h和术后12h各给予相应药物1次。术后24h取标本,Real-time PCR法检测脑组织凝血酶mRNA表达水平;ELISA法检测血浆TAT、D-二聚体、vWF、F1+2的水平;TTC染色观察脑梗死体积;电镜观察病理结构的变化。研究结果:1.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及各治疗组凝血酶mRNA表达显着增多(P<0.05);与模型组相比,各治疗组表达均明显减少(P<0.05);各治疗组之间比较,阿加曲班组、化瘀解毒法组凝血酶mRNA表达最少(P<0.05),PDTC组表达水平居中(P<0.05),活血化瘀组、清热解毒组表达最多(P<0.05)。2.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及各治疗组TAT水平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各治疗组TAT水平均降低(P<0.05);各治疗组之间比较,PDTC组TAT的含量最高(P<0.05),化瘀解毒法组和清热解毒组次之(P<0.05),阿加曲班组和活血化瘀组最低(P<0.05)。3.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及各治疗组F1+2的水平均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各治疗组F1+2的水平均降低(P<0.05);各治疗组之间比较,阿加曲班组F1+2的含量较PDTC组、化瘀解毒法组、活血化瘀组均低(P<0.05);化瘀解毒法组F1+2含量较PDTC组低(P<0.05)。4.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及各治疗组D-二聚体的水平显着增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阿加曲班组D-二聚体的水平降低(P<0.05),清热解毒组D-二聚体的含量升高(P<0.05),活血化瘀组、化瘀解毒法组、PDTC组与模型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及各治疗组vWF的水平显着增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各治疗组vWF的含量均有降低(P<0.05);各治疗组之间比较,活血化瘀组vWF的含量较PDTC组、清热解毒组均高(P<0.05);活血化瘀组、阿加曲班组、化瘀解毒法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除假手术组外,模型组和各治疗组均可见梗死灶,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脑梗死体积均明显减少(P<0.05);各治疗组之间比较,阿加曲班组脑梗死体积最小,化瘀解毒组次之,清热解毒组第三,活血化瘀组与PDTC组并列第四。7.活血化瘀法和清热解毒法配伍存在协同作用,活血化瘀中药和清热解毒中药单用均有降低凝血酶mRNA、TAT、F1+2、vWF水平的作用,同用时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P<0.05)。8.大鼠血浆TAT、F1+2、vWF的含量及脑梗死体积均与凝血酶mRNA的表达水平呈正向直线相关(P<0.05)。9.电镜观察显示,假手术组神经细胞结构清晰、规则;模型组神经细胞形态不规则,核膜凹凸、部分断裂,胞核溶解,细胞器肿胀,髓鞘扭曲、分离或断裂等;各治疗组上述变化减轻。研究结论:急性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大鼠存在明显的脑组织损伤和凝血酶基因表达,并且血液呈现高凝血状态,表现为凝血功能和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功能亢进、血小板活化增强,活血化瘀法、清热解毒法以及化瘀解毒法对此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作用,其中活血化瘀法主要侧重凝血和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功能的改善,清热解毒法主要侧重血小板功能和血管内皮功能的改善,而化瘀解毒法对两者均起作用,且具有协同效应。

二、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NO及GMP-140水平与梗死面积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NO及GMP-140水平与梗死面积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影像学分组方法
        1.2.2 标本采集及检验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2)大面积脑梗死与大面积脑出血危险因素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统计学处理
第3章 结果
    3.1 脑梗死组的相关数据分析
        3.1.1 单因素分析结果
        3.1.2 多因素分析结果
    3.2 脑出血组的相关数据分析
        3.2.1 单因素分析结果
        3.2.2 多因素分析结果
第4章 讨论
    4.1 仅与大面积脑梗死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讨论
        4.1.1 Hcy与大面积脑梗死的联系
        4.1.2 脂蛋白(a)与大面积脑梗死的联系
    4.2 仅与大面积脑出血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讨论
        4.2.1 年龄与大面积脑出血的联系
        4.2.2 血糖水平与大面积脑出血的联系
    4.3 与大面积脑梗死和大面积脑出血均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的讨论
        4.3.1 NLR与大面积脑梗死的联系
        4.3.2 NLR与大面积脑出血的联系
    4.4 其他因素讨论
        4.4.1 关于D-二聚体和大面积脑卒中的讨论
        4.4.2 关于脂蛋白(a)和大面积脑出血的讨论
        4.4.3 关于甘油三酯和大面积脑梗死的讨论
        4.4.4 关于血糖水平和大面积脑梗死的讨论
        4.4.5 本文的创新性
        4.4.6 本文的局限性
第5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参考文献

(3)血清碱性磷酸酶与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及其病情预后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2.结果
    2.1 ACI组与NACI两组间一般资料对比
    2.2 ACI组与NACI组两组患者血清ALP水平比较
    2.3 不同脑梗死面积组血清ALP水平比较
    2.4 ALP与脑梗死预后的相关性
    2.5 ALP与急性脑梗死的面积及其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2.6 急性脑梗死影响因素的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2.7 急性脑梗死的准确性判断的ROC曲线图
3.讨论
    3.1 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及其预防
    3.2 ALP的相关概述及作用机制
    3.3 ALP与高血压及冠心病之间的关系
    3.4 血清ALP与ACI的关系研究
    3.5 结果分析
4.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附录B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
附录C 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
附录D 个人资料
附录E 综述
    参考文献

(4)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凝血-纤溶血清标志物水平变化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血栓形成的病理生理机制
2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血清标志物水平变化及意义
    2.1 急性脑梗死患者vWF(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水平变化及意义
    2.2 急性脑梗死患者TXA2(血栓素A2)与PGI2(前列环素)水平变化及意义
3 急性脑梗死患者凝血-纤溶血清标志物水平变化及意义
    3.1 急性脑梗死患者TAT(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水平变化及意义
    3.2 急性脑梗死患者TM(血栓调节蛋白)水平变化及意义
    3.3 急性脑梗死患者t-PA与PAI-1水平变化及意义
    3.4 急性脑梗死患者PIC(纤溶酶-α2抗纤溶酶复合物)水平变化及意义
    3.5 急性脑梗死患者D-二聚体水平变化及意义
    3.6 急性脑梗死患者FDP水平变化及意义
4 结束语

(5)脑梗死急性期脑损伤与风痰阻络证相关性及化痰通络汤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中医学对脑梗死的研究概述
        一、中医学经典医籍中对中风病病名的论述
        二、中医学界对中风病病因病机的相关论述
        三、中医学对中风病的治则治法研究
        四、化痰通络法治疗中风病的研究进展
    第二节 西医学对急性脑梗死的研究概述
        一、现代医学对脑梗死的流行病学及病因的研究
        二、现代医学对脑梗死发病危险因素的研究
        三、脑梗死发病机制
        四、脑梗死的诊断
        五、现代医学对脑梗死的治疗研究现状
        六、现代医学对脑梗死治疗存在的问题
第二章 脑梗死急性期脑损伤与风痰阻络证相关性及化痰通络汤干预研究
    第一节 脑梗死急性期脑损伤与风痰阻络证相关性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资料与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讨论
    第二节 化痰通络汤干预急性脑梗死微循环障碍及炎症反应的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资料与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6)急性脑梗死瘀血阻络证的危险因素及相关生化指标的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选择
        1.3 病例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2.研究方法
        2.1 调查方式
        2.2 调查内容
        2.3 中医证型分类判定方法
        2.4 脑卒中危险因素的诊断标准
        2.5 观察指标测量检测
        2.6 统计分析
    3.结果
        3.1 基本资料
        3.2 年龄分布
        3.3 脑梗死危险因素分布情况
        3.4 急性脑梗死中医证型分布
        3.5 瘀血阻络之兼证性别构成、年龄分布情况
        3.6 急性脑梗死瘀血阻络证与吸烟、饮酒的关联性
        3.7 急性脑梗死瘀血阻络证及其兼证与相关危险因素的关联性
        3.8 急性脑梗死患者瘀血阻络证及其不同兼证与血压、血生化指标的关联性
讨论
    1. 急性脑梗死中医证型研究
        1.1 中风病因病机
        1.2 急性脑梗死中医证型的认识
        1.3 急性脑梗死瘀血证的危险因素及相关指标
    2. 研究结果分析
        2.1 急性脑梗死年龄分布
        2.2 急性脑梗死危险因素分布情况
        2.3 急性脑梗死瘀血阻络证中医证型分布
        2.4 瘀血阻络证之兼证性别构成、年龄分布情况
        2.5 吸烟、饮酒对不同证型的影响
        2.6 各兼证危险因素分布情况
        2.7 各兼证血生化、血压结果分布情况
问题与展望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表 脑梗死患者中医体质与风险评估问卷

(7)急性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颈动脉斑块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及同型半胱氨酸等相关危险因素关系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厄贝沙坦治疗急性脑梗死对血管内皮功能及血小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及排除标准
    1.2一般资料
    1.3 治疗方法
    1.4 观察指标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2.2 2组血管内皮功能比较
    2.3 血小板活性
    2.4 不良反应
3 讨论

(9)急性脑梗死患者活化血小板及凝血指标检测的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1.3 一般资料
    1.4 研究方法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2组血小板及凝血指标检测
    2.2 不同类型急性脑梗死及正常者血小板及凝血指标检测
3 讨论

(10)化瘀解毒法对MCAO大鼠脑损伤和高凝血状态的作用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药物及试剂
    1.3 仪器设备
2. 方法
    2.1 分组及给药
    2.2 模型制备
    2.3 神经功能评分
    2.4 标本采集与处理
        2.4.1 脑组织
        2.4.2 血液标本
    2.5 指标检测
        2.5.1 荧光定量实时PCR检测大鼠脑组织凝血酶mRNA的含量
        2.5.2 ELISA法检测大鼠血浆TAT、F1+2、D-二聚体、vWF的水平
        2.5.3 TTC染色观察脑梗死体积
        2.5.4 电镜观察脑组织病理结构的变化
    2.6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各组大鼠脑组织凝血酶mRNA的表达水平
    3.2. 各组大鼠血浆TAT的含量
    3.3. 各组大鼠血浆F1+2、D-二聚体的含量
    3.4. 各组大鼠血浆vWF的含量
    3.5. 各组大鼠脑梗死体积的大小
    3.6. 血浆TAT、F1+2、D-二聚体、vWF的含量及脑梗死体积与凝血酶mRNA表达的相关性
    3.7. 脑组织病理结构的变化
4. 讨论
    4.1. 中医学对中风病因病机的认识
    4.2. 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瘀毒病机”
    4.3 化瘀解毒方解析
    4.4. 西医学对急性脑梗死的认识
        4.4.1. 急性脑梗死与凝血酶
        4.4.2 急性脑梗死与血栓分子标记物
    4.5 化瘀解毒法对MCAO大鼠高凝血状态的影响
        4.5.1 化瘀解毒法对MCAO大鼠凝血酶mRNA表达的影响
        4.5.2 化瘀解毒法对MCAO大鼠血浆TAT含量的影响
        4.5.3 化瘀解毒法对MCAO大鼠血浆F1+2、D-二聚体的影响
        4.5.4 化瘀解毒法对MCAO大鼠血浆vWF含量的影响
    4.6. 化瘀解毒法对MCAO大鼠脑梗死体积的影响
    4.7. 化瘀解毒法对MCAO大鼠脑组织病理结构变化的影响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荧光定量实时PCR检测大鼠脑组织凝血酶mRNA表达的扩增曲线图
附录B:各组大鼠脑组织电镜照片
附录C:各组大鼠脑组织TTC染色情况对比
附录D:TAT、F1+2、D-二聚体、vWF、脑梗死体积分别与凝血酶mRNA相关性散点图
附录E:综述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科研课题

四、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NO及GMP-140水平与梗死面积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研究[J]. 季恩飞,荣阳,荣根满. 中国医药指南, 2020(29)
  • [2]大面积脑梗死与大面积脑出血危险因素比较研究[D]. 韩静霆. 南昌大学, 2020(08)
  • [3]血清碱性磷酸酶与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及其病情预后的相关性研究[D]. 韩曼云. 蚌埠医学院, 2020(01)
  • [4]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凝血-纤溶血清标志物水平变化及意义[J]. 王亚亚,王俐婷,张兆辉. 卒中与神经疾病, 2019(06)
  • [5]脑梗死急性期脑损伤与风痰阻络证相关性及化痰通络汤干预研究[D]. 刘青.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8)
  • [6]急性脑梗死瘀血阻络证的危险因素及相关生化指标的调查分析[D]. 马钟丹妮.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9(02)
  • [7]急性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颈动脉斑块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D]. 李风琴. 河北医科大学, 2019(01)
  • [8]厄贝沙坦治疗急性脑梗死对血管内皮功能及血小板的影响[J]. 赵亮.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6(12)
  • [9]急性脑梗死患者活化血小板及凝血指标检测的意义[J]. 宋玉莲.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6(05)
  • [10]化瘀解毒法对MCAO大鼠脑损伤和高凝血状态的作用及机理研究[D]. 刘文华.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5(07)

标签:;  ;  ;  ;  ;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NO、GMP-140水平与梗死面积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