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数据自动备份程序

地震数据自动备份程序

一、地震数据自动备份程序(论文文献综述)

金弟,范国章,叶月明,王启迪,邵萌珠[1](2020)在《基于石油物探移动图形工作站系统实践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地震资料解释系统是油气地球物理勘探领域重要业务系统之一,石油物探移动图形工作站系统作为一种新型的便携式地震资料解释系统,由于众多优势开始得到了广泛应用。论文从移动图形工作站硬件、Linux操作系统以及地震资料解释应用软件三个方面对其安装配置维护进行实践探讨,构建的系统在多个海陆油气勘探地震资料解释项目得到有效应用。

张帅[2](2020)在《基于多模式通讯的有缆无缆混合交叉站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大规模地震勘探工作中,二维地震勘探已经难以满足高密度与高分辨率的生产需求,三维地震勘探可以清晰地透视地下空间的3D成像图,逐渐成为主流的勘探方法,国内外大量应用于三维地震勘探的地震数据采集系统也相继问世,按通讯方式可以分为有缆和无缆采集系统,虽然两种采集系统各有优势,但在已公开的资料中同时具备有缆和无缆混合通讯的地震数据采集系统尚未广泛的应用。本文围绕三维地震勘探的实际需求,对基于多模式通讯的有缆无缆混合交叉站关键技术展开研究,研制了有缆无缆混合交叉站的物理样机,从而加快三维地震勘探的发展。首先对有缆无缆混合通讯系统的数据传输需求进行了分析,对比广泛应用于地震数据采集系统的通信技术,确定了混合通讯系统中有缆无缆混合交叉站采用以太网、RS-485、Wi-Fi的混合通讯方式;然后通过有缆无缆混合交叉站将由主机、有缆无缆混合交叉站、有缆采集站、无缆采集站和线缆构成的地震数据传输网络分为有缆采集网、无缆采集网、主干网与扩展网,最终确定了有缆无缆混合交叉站的总体设计方案。在物理样机研制方面,选用以NXP I.MX6微处理器为核心处理器的核心板作为主控模块,实现对地震采集系统的集中控制。集成以太网、RS-485、Wi-Fi通讯芯片设计了混合通讯模块,实现了无线有线并存的混合通讯功能。同时,本文详细描述了电源模块、SD卡存储模块、调试模块的电路设计方案。在控制软件设计方面,本文应用Linux操作平台对基于多媒介混合通讯技术的混合交叉站数据传输方法进行研究,主要包括:基于TCP/IP的接力式以太网数据传输方法、基于RS-485的总线型拓扑架构数据传输方法和基于Wi-Fi技术的地震数据传输方法,实现了有缆无缆混合交叉站在混合通讯系统中的组网与数据回收的协议设计。最后对有缆无缆混合交叉站混合通讯模块的数据传输速率与稳定性进行了测试,结果显示,以太网模块可以满足接力式通讯的需求,数据传输速率高于90Mbps,在复杂电磁环境中Wi-Fi模块的通讯速率高于8Mbps,并具有良好的稳定性,RS-485模块在通讯距离小于50m的情况下满足通讯需求,具有良好的实时性。

贾梦欢[3](2020)在《微地震数据采集优化及其时间同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地球物理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微震监测技术已被广泛运用于指导矿山、隧道、大坝的安全生产,并且在油气开采的水力压裂中得到广泛运用。但国内微震监测设备起步晚、发展慢、对外依赖度高,且伴随着微震监测设备对分辨率、精度、通道数等方面的更高要求,微震监测的数据量越来越大,实质上微震监测的数据中有大量的冗余,有效地去除数据冗余,对微震监测数据的传输和存储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也对后期的地震数据处理具有重大的意义。在后期的地震数据处理中微震监测的数据通过采集节点间的时间一致性建立联系,其采集节点之间的时间同步精度对微震定位的精度具有较大的影响。本文针对微地震监测数据量大与时间同步的问题,以STM32+FPGA为设计框架,主要完成了微地震数据采集单元设计、微地震数据采集优化设计、微地震数据采集节点时间同步研究。主体研究工作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第一,针对目前国内微地震监测设备对外依赖高的问题,研究实现了12路高精度、高分辨率的微地震数据采集单元。在硬件上设计了可对传感器拾取的原始信号进行1-128倍增益调节的信号调理电路,同时将单端信号转换为差分信号以提高抗干扰能力。在逻辑代码设计上,实现了对多路ADC进行采集控制和数据读取的功能,并设计了与STM32通信的SPI接口将数据传输至单片机,由单片机进行数据存储和传输。第二,针对微震监测数据量大,冗余突出的问题,需要对采集的数据量进行优化设计,提出采用STA/LTA(Short-Term Average/Long-Term Average,长短时窗能量比法)算法对震动信号进行识别,从硬件的角度实现微地震数据采集优化。以FPGA为主导,完成数据缓存、滤波、震动信号识别工作。采用自定义的SDRAM控制器实现数据的缓存,通过FPGA进行滤波器设计,进行抽取滤波降低信号速率,在减小STA/LTA窗口设计难度的同时也提高了信噪比。利用FPGA流水线操作的特点,通过合理调用FPGA内部的DSP和算术运算单元,实现了震动信号的识别,去除了冗余数据文件,实现了微震数据采集的优化。第三,为了实现采集节点间时间同步,采用STM32+DP83640的方式进行时间同步。通过分析PTP(Precision Time Synchronization Protocol,精确时间同步协议)协议的实现原理、报文处理流程,修改时间同步软件设计框架,移植操作系统、LWIP(Light Weight Internet Protocol)协议栈、PTP协议源码,编写DP83640驱动,并对协议代码进行修改,使其在以太网物理层芯片上获取时间戳信息,完成采集节点间的时间同步。经测试分析,本文设计的微地震数据采集单元能够实现高精度的微地震数据采集。在不同的阈值参数选取情况下,震动信号的拾取准确率均在90%以上,在微地震数据量的数据冗余去除方面具有较成功的优化。与在MAC控制器中获取时间戳的PTP时间同步的方式相比,通过本文实现的时钟同步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和更高的精度,节点间的时间同步精度能达到微地震监测的要求。

朱松鸟,耿红江,杨光辉,崔占茹,黄埔,王连君[4](2018)在《云平台间地震工区数据的迁移与管理》文中研究指明为了在地质研究云计算平台上建成服务于全华北油田的勘探开发处理解释一体化GeoEast研究平台,需要对地震工区数据进行迁移和管理,以提高平台的利用率。基于GeoEast解释系统,对多个版本解释软件中大量地震工区进行统一清理、迁移、命名标准化;制定适应云平台工作环境的数据备份与管理规范;同时针对云平台环境下地震工区使用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问题进行研究并制定解决方案,保证华北油田地质研究基础数据完整、准确、安全。最终实现GeoEast解释系统日均在线人数从2013年下半年的20人增至2018年下半年的210余人。

刘城,杨广华,杨欢庆,徐恺晖,李昭星[5](2018)在《格尔木地震台测震日报数据复核校正软件》文中提出为了提高地震台站测震学科日报数据质量及台站工作效率,针对格尔木地震台地震数据资料实际处理工作,利用Microsoft Visual C#2010软件的开发环境,结合批处理技术,研制一套测震日报数据复核校正软件,简化日报、五日报、月报数据整理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丁宁,李为冲,侯明雨,高宁[6](2018)在《Geoframe地震工区自动在线备份策略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Geoframe地震工区管理中的数据备份方式有多种,本文通过对工区备份、脚本备份、在线备份、定时备份等技术的分析研究,探索并实现了Geoframe地震工区自动在线备份,以保证数据安全,提高数据备份效率。

薛俊[7](2017)在《拖曳声呐阵列数据录取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提出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随着陆地资源的日益枯竭,人类对海洋环境的探测研究以及对海洋资源的开采利用日益重视。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发展用于海洋探测的水下声学技术对于国家安全和社会经济建设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其中,拖曳声呐阵列系统作为运用声波探测的代表性设备之一,被广泛运用于水下目标识别、海洋油气资源开发等领域。拖曳声呐阵列系统在勘探作业时,具有实时勘探采集数据量大,持续作业时间长的特点,这些特点对于作为数据录取过程最后一环的数据录取子系统的性能提出了较高要求。针对上述需求,本文对数据录取子系统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完成了可靠性较高的数据录取子系统的软、硬件设计与实现。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与完成的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介绍了拖曳声呐阵列探测系统的工作原理;分析了船上系统、水下系统的功能与各组成模块。根据声呐系统对数据录取性能和可靠性的需求提出了数据录取子系统的软硬件设计方案,分析了待解决的关键技术。2.根据系统性能指标,综合比较各方案,设计了录取系统的高速数据采集卡。选择专用PCI芯片控制DMA传输与外置FIFO进行数据缓存相结合的方案设计了PCI板卡;开发了与水下系统进行数据交互的湿端模块;设计了具有两级切换控制的高速数据采集卡备份电路,实现了采集卡命令、数据传输通路的备份。3.根据上位机的功能需求与性能指标,基于Qt搭建了上位机软件。通过QThread多线程技术实现对拖缆系统工作控制,对上传数据检测录取显示,对数据以标准格式存储等多个任务的并行执行;通过Qwt与QCustom Plot实现波形、信息状态显示;通过双层乒乓结构映射文件技术实现水声数据持续存储;实现上位机对数据录取系统传输通路在故障状态下的备份切换控制。4.分析水下数据帧在上传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差错情况,包括数据字节、包、帧的缺失以及传输过程中数据信息改变的情况;在高速数据采集卡中实现了对帧结构性缺失错误情况的检测与处理;在上位机中,依据数据帧中电子舱状态信息与CRC校验比对结果,对数据信息传输改变错误进行检测与处理。5.对数据录取子系统在实验室内和外场进行了实验。在实验室内,通过系统的数据录取速率实验、数据传输误码率实验,验证了系统的数据录取性能;通过电子舱节点产生模拟差错数据上传,验证了PCI卡与上位机对差错数据检测与处理功能;测试了湿端备份通路切换功能。在外场实验中,通过一周烤机测试与在渤海海域的海上实验,验证了数据录取系统的各项功能及系统持续工作的可靠性。

潘昌森[8](2015)在《地震数据存储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得益于人类社会对石油的需求,石油勘探技术也在飞速发展。地震勘探是进行石油勘探的主要的方法,随着地震勘探技术在地震数据采集、资料处理和资料解释方面不断创新,地震勘探所产生的数据也在海量增长。目前,人们针对这些海量的数据计算发展了高性能计算,使得地震数据处理速度越来越快,但是地震数据处理过程中数据读取的I0瓶颈严重阻碍了数据的处理速度。因此,如何提高地震数据的读取速度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针对地震数据10瓶颈的问题,做法多是采用分布式文件系统作为存储系统。每种分布式文件系统的存储特点是不一样的,如HDFS适合大文件的存储,并且对大文件读取进行了优化,又如Fast DFS适合小文件的存储。而地震数据的读取特点是块小量大,即读取的粒度小但读取量大。目前的分布式系统并没有与地震数据读取特点相吻合的读取模式,因而地震数据读取的10瓶颈问题仍存在。本文通过研究地震数据处理的主要数据格式SEGY的格式特点以及一般地震数据的处理流程,分析出目前地震数据处理遇到10瓶颈的原因,实现了一种基于Fast DFS的地震数据存储系统即SDFS(Seismic Data File System)系统。该系统实现了解决地震数据读取10瓶颈的方案。该方案为:首先,通过将地震数据文件以道为单位的分块存储,提高了数据的读取效率;其次,通过将文件宏块再分块,并使用并行磁盘读取技术来提高了地震数据的读取速度;最后还提出了针对系统数据储可靠性的研究,即通过完整备份的方式增加系统可靠性。为了证明该方案的有效性,本文实现了 SDFS系统并对系统的主要功能进行了设计,然后进行了两组地震数据读取的实验。实验一测试了并行磁盘读取技术的有效性,实验结果显示,当每个节点硬盘数据量增加时系统的读取性能增加,速度几乎与磁盘数量成正比;当数据块大小增加时,对顺序读有利而减小则对随机读有利。实验二则用对比实验的方式进行了系统的读取性能测试,对比的系统为Fast DFS,测试结果为SDFS系统的顺序读和随机读性能都要明显优于Fast DFS。综合两次实验结果可知,本文提出的SDFS系统能够帮助改善地震数据读取的10性能。

孙灵群,王鹏,岩巍,李铮铮[9](2014)在《G3i仪器的诊断测试及维护》文中指出本文介绍了G3i仪器的相关硬件连接、诊断测试、阵列磁盘配置、系统恢复和应用程序的安装升级。根据仪器具备的特色功能,从使用的角度叙述了有线远程放炮、高效采集和施工参数保存技巧等应用特点。通过了解仪器主要部件间的连接和维护方法,有助于技术人员掌握G3i仪器应用维修技巧、快速查找系统出现的故障原因,进而提高设备利用率,充分发挥G3i仪器的潜在功能。

金辉[10](2014)在《地震勘探数据的格式及储存介质的分析与研究》文中认为地震勘探仪器的发展也和其它许多科学技术的发展相类似,是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它是随着电子工业、计算机、通信技术和地震勘探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它是地震数据采集工作中最精密、最关键的装备,它是集当代最先进技术(如传感技术、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数据传输技术、通讯技术等)为一体的综合系统。面对当前紧张的能源局势,国内石油勘探行业承受着很大的工作压力,在现有技术和设备的基础上高分辨率、大道数、大面积的勘探任务随之而来。当地震勘探的根本方式没有改变、地震仪又已经相当成熟、我们没有能力改变地震勘探仪器的情况下,通过对地震勘探数据的格式和储存介质的分析与研究可以为误操作情况下对被改变了数据格式的文件以及丢失的数据进行恢复提供理论依据;对需要把不同的地震数据格式进行转换提供理论基础;对生产单位和个人在发生可控事故时降低经济损失是非常有价值的本文通过对地震勘探仪器发展史的研究系统地了解地震仪器的发展过程,对地震勘探仪器器进行较为全面的认识和了解;通过对大庆油田勘探仪器的研究了解大庆油田的发展史,详细地介绍大庆油田开发生产过程中地震仪器的使用情况。通过对地震数据格式的分析认识特别是地震数据的头段内容,以便在数据格式发生变化时能及时修复;分析出地震数据不同格式之间的差异,使其能通过地震勘探仪器本身进行相互转换。通过研究采集过程中地震数据的临时存储以及最终存储介质,为地震数据的保存做好双保险。

二、地震数据自动备份程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地震数据自动备份程序(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石油物探移动图形工作站系统实践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前言
二、石油物探移动图形工作站系统特点
三、石油物探移动图形工作站系统安装配置
    (一)硬件BIOS参数配置
    (二)构建Linux操作系统
        1.Linux操作系统安装
        2.Linux操作系统配置
        (1)启动与关闭相关服务。
        (2)32位rpm包安装配置。
        (3)核心参数配置调整。
    (三) 部署解释软件
        1.解释软件安装
        (1)建立应用软件用户环境。
        (2)模板制作与安装。
        2.配置解释软件
        (1)配置Oracle数据库。
        (2)OpenWorksR5000软件配置。
四、石油物探移动图形工作站系统运维
    (一)备份与恢复管理
        1.系统管理数据备份与恢复
        (1)Linux操作系统。
        (2)OpenWorksR5000 应用软件。
        2.地震资料解释数据备份与恢复
        (1)地震工区数据库数据。
        (2)地震数据。
        (3)地震工区外部数据。
    (二)故障诊断处理
        1.Linux操作系统启动
        (1)无法加载Linux内核。
        (2)挂载根文件系统失败。
        (3)挂载其它文件系统失败。
        2.解释软件日常运行
        (1)Oracle数据库系统。
        (2)OpenWorksR5000应用软件OpenWorksR5000应用软件运行出现故障的一般诊断流程:
五、结语

(2)基于多模式通讯的有缆无缆混合交叉站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本论文研究背景
    1.2 地震数据采集系统的研究现状
        1.2.1 有缆地震数据采集系统
        1.2.2 无缆地震数据采集系统
    1.3 地震数据采集系统中的交叉站单元
    1.4 本论文研究意义
    1.5 本论文结构安排
第2章 基于多模式通讯的有缆无缆混合交叉站总体设计
    2.1 有缆无缆混合通讯系统总体设计
    2.2 有缆无缆混合通讯系统的通讯需求
    2.3 地震勘探仪器中常用的通讯技对比分析
        2.3.1 有线通讯技术对比分析
        2.3.2 无线局域网通讯技术对比分析
    2.4 有缆无缆混合交叉站总体设计方案
    2.5 本章小节
第3章 基于NXP I.MX6 处理器的混合交叉站硬件平台设计
    3.1 NXP I.MX6 微处理器简介
    3.2 混合交叉站硬件设计框图
    3.3 高性能主控模块设计
    3.4 混合通信模块设计
        3.4.1 以太网模块
        3.4.2 RS-485 模块
        3.4.3 Wi-Fi模块
    3.5 大容量SD卡存储模块设计
    3.6 调试模块与电源模块设计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多媒介混合通讯技术的交叉站数据传输方法研究
    4.1 基于嵌入式Linux系统的混合交叉站软件平台搭建
        4.1.1 嵌入式Linux系统概述
        4.1.2 混合交叉站软件平台的搭建
    4.2 基于TCP/IP的接力式以太网数据传输方法设计
        4.2.1 TCP/IP协议概述
        4.2.2 接力式以太网动态组网方法研究
        4.2.3 接力式以太网数据回收方法研究
        4.2.4 接力式以太网数据传输性能仿真
    4.3 基于RS-485 的总线型拓扑架构数据传输方法
        4.3.1 基于RS-485的ModBus通讯协议概述
        4.3.2 总线型拓扑架构同步采集方法研究
        4.3.3 总线型拓扑架构数据回收方法研究
    4.4 基于Wi-Fi技术的地震数据传输方法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混合交叉站系统搭建及通讯性能测试
    5.0 混合交叉站电路板设计
    5.1 混合交叉站软件平台搭建测试
    5.2 混合交叉站接力式以太网通讯测试
        5.2.1 接力式以太网通讯速率测试
        5.2.2 接力式以太网丢包率测试
    5.3 混合交叉站Wi-Fi通讯测试
        5.3.1 Wi-Fi通讯速率测试
        5.3.2 Wi-Fi丢包率测试
    5.4 混合交叉站RS-485 通讯测试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下一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3)微地震数据采集优化及其时间同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微地震数据采集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微地震采集节点时间同步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结构安排
2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1 微地震监测理论基础
    2.2 微震监测需求分析
    2.3 微地震数据采集方案设计
    2.4 微地震数据采集优化方案设计
    2.5 节点时间同步方案设计
        2.5.1 GPS时间同步方案
        2.5.2 NTP时间同步方案
        2.5.3 PTP时间同步方案
    2.6 技术路线
    2.7 本章小结
3 微地震数据采集单元设计
    3.1 硬件电路设计
        3.1.1 信号调理电路设计
        3.1.2 ADC模数转换电路设计
        3.1.3 数据缓存电路设计
        3.1.4 SD卡数据存储电路设计
        3.1.5 以太网传输电路设计
    3.2 逻辑设计
        3.2.1 ADC采集控制器设计
        3.2.2 SDRAM控制器设计
        3.2.3 SPI通信接口设计
    3.3 本章小结
4 微地震数据采集优化设计
    4.1 STA/LTA原理
    4.2 数字滤波器设计
    4.3 STA/LTA算法FPGA实现
        4.3.1 STA/LTA算法实现流程
        4.3.2 特征值生成模块
        4.3.3 时窗均值求取模块
    4.4 本章小结
5 微地震数据采集节点时间同步研究
    5.1 PTP时间同步技术
        5.1.1 PTP时间同步原理
        5.1.2 PTP时钟类型
        5.1.3 PTP报文类型
        5.1.4 最佳主时钟算法
    5.2 PTP协议状态机设计
    5.3 PTP报文处理
        5.3.1 通知报文处理流程
        5.3.2 同步报文处理流程
        5.3.3 跟随报文处理流程
        5.3.4 延时请求报文工作流程
        5.3.5 延时请求应答报文工作流程
    5.4 时间戳获取
    5.5 PTP时间同步实现
    5.6 本章小结
6 测试与分析
    6.1 数据采集测试
        6.1.1 信号采集测试
        6.1.2 系统等效噪声测试
    6.2 震动信号识别测试
        6.2.1 震动信号识别仿真分析
        6.2.2 震动信号识别实测分析
    6.3 时间同步测试分析
    6.4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4)云平台间地震工区数据的迁移与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GeoEast地震工区迁移与管理
    1.1 地震数据迁移
    1.2 数据命名标准化
        (1) 项目工区。
        (2) 地震测网。
        (3) 地震测线 (目前以二维测线为主) 。
        (4) 地震数据体。
        (5) 井筒数据命名标准。
        (6) 地震解释成果数据命名标准。
    1.3 数据备份策略及管理规范
        1.3.1 备份策略
        (1) 备份阵列。
        (2) 用户备份。
        (3) 系统管理员备份。
        (4) 数据备份的粒度划分 (以项目为单位) 。
        (5) 数据备份目录的管理。
        (6) 冷备份。
        1.3.2 GeoEast数据管理规范
2 地震工区数据迁移关键技术
    2.1 数据交换工具使用基本要求
    2.2 地震工区Survey信息补充
        (1) 二维地震工区Survey信息补充。
        (2) 三维地震工区Survey信息补充。
    2.3 LandMark解释系统复制断层清理
3 问题分析及解决方案
    3.1 层位读取慢及应对措施
    3.2 剖面任意线翻页刷新慢及对策
4 应用效果
5 结束语

(5)格尔木地震台测震日报数据复核校正软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源数据格式
2 设计思路
    2.1 面临问题
    2.2 实施方案
        2.2.1 技术支持。
        2.2.2 数据处理。
    2.3 软件界面
3 软件功能
4 结束语

(6)Geoframe地震工区自动在线备份策略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 工区常用备份方式
    1.1 应用软件备份
    1.2 数据库备份
2 工区自动在线备份策略
    2.1 编写备份脚本
        2.1.1 设置系统参数和环境变量
        2.1.2 调用pdm_fastsave命令语句
        2.1.3 通过循环语句对每一个工区进行备份
        2.1.4 压缩备份文件
        2.1.5 保留日期最近的三份备份
    2.2 配置crontab文件
    2.3 备份周期
    2.4 备份文件校验
3 结束语

(7)拖曳声呐阵列数据录取系统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声呐技术的发展历程
    1.3 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
        1.3.1 军用领域发展现状
        1.3.2 民用领域发展现状
        1.3.3 拖曳声呐阵列系统发展趋势
    1.4 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2章 曳声呐数据录取子系统软硬件方案
    2.1 拖曳声呐阵列探测系统
        2.1.1 系统工作原理
        2.1.2 船上系统
        2.1.3 水下系统
    2.2 系统整体指标与关键技术
        2.2.1 系统整体指标
        2.2.2 拖曳声呐阵列系统关键技术
    2.3 数据录取子系统设计方案
        2.3.1 可靠数据录取对软硬件需求分析
        2.3.2 高速数据采集卡硬件
        2.3.3 数据录取系统软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数据录取子系统高速数据采集卡设计实现
    3.1 湿端模块设计
        3.1.1 核心控制芯片选型
        3.1.2 命令数据传输通路
        3.1.3 光电转换传输通路
    3.2 数据录取子系统上位机接口设计
        3.2.1 接口方案选型
        3.2.2 PCI传输与数据缓存实现
        3.2.3 PCI板卡硬件结构
    3.3 高速数据采集卡备份设计
        3.3.1 备份方案
        3.3.2 备份切换控制板
        3.3.3 备份切换电路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数据录取及系统控制软件设计
    4.1 PCI板卡软件设计
        4.1.1 差错数据识别与处理
        4.1.2 数据格式转换
        4.1.3 本地总线控制
        4.1.4 FIFO控制
        4.1.5 DMA数据传输
    4.2 上位机软件设计
        4.2.1 上位机软件功能
        4.2.2 上位机软件设计关键技术
        4.2.3 系统自检功能
    4.3 上位机可靠数据录取与切换控制实现
        4.3.1 差错数据判断及处理机制
        4.3.2 系统备份通路切换控制
        4.3.3 数据帧的并行CRC校验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数据录取系统功能测试与实验
    5.1 实验室内实验
        5.1.1 室内实验现场搭建
        5.1.2 录取系统数据录取速率实验
        5.1.3 数据录取误码率实验
        5.1.4 数据采集卡差错数据识别处理功能实验
        5.1.5 上位机差错数据识别及处理功能实验
        5.1.6 数据采集卡备份通路切换功能测试
    5.2 外场实验
        5.2.1 系统联调与烤机测试
        5.2.2 海上数据采集实验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8)地震数据存储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选题背景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论文的主要工作及组织结构
第2章 地震勘探相关技术介绍
    2.1 地震勘探原理
    2.2 地震勘探数据格式
    2.3 地震数据的存储系统
        2.3.1 网络文件系统
        2.3.2 分布式文件系统
    2.4 地震勘探数据处理
        2.4.1 地震数据抽道集
        2.4.2 地震数据处理流程
        2.4.3 地震勘探数据处理软件
    2.5 地震勘探数据处理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SDFS地震数据存储系统
    3.1 地震数据的读取策略
    3.2 系统整体介绍
        3.2.1 FastDFS分布式文件系统
        3.2.2 系统框架
    3.3 并行磁盘读取技术
        3.3.1 原理介绍
        3.3.2 数据宏块的分块
        3.3.3 数据的聚合
    3.4 系统可靠性的保证
        3.4.1 常见方式
        3.4.2 本系统的方案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SDFS系统的实现
    4.1 数据写入过程
        4.1.1 数据写入流程
        4.1.2 数据在系统中的布局
    4.2 数据读取过程
        4.2.1 顺序读和随机读
        4.2.2 并行磁盘读取技术的应用
        4.2.3 数据的聚合
        4.2.4 数据的分段读取
        4.2.5 负载均衡
    4.3 系统的通信协议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系统测试
    5.1 系统主要功能测试
    5.2 系统性能测试
        5.2.1 并行磁盘读取技术测试
        5.2.2 系统整体性能测试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9)G3i仪器的诊断测试及维护(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系统诊断及性能测试
    1.1 系统结构
    1.2 系统诊断
    1.3 地面设备性能的检验测试
2 磁盘阵列维护
    2.1 全新阵列磁盘及卷磁盘配置
    2.2 故障磁盘的更换方法
    2.3 其它功能菜单应用
3 软件安装及升级维护
    3.1 操作系统的备份和恢复
    3.2 G3i仪器应用程序的安装
    3.3 应用程序的升级
4 新功能应用特点
    4.1 有线远程放炮
    4.2 滑动扫描
    4.3 参数及跳道的保存
5 结束语

(10)地震勘探数据的格式及储存介质的分析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第二章 地震勘探仪器的发展史
    2.1 地震勘探仪器的发展史
        2.1.1 第一代:模拟光点记录仪
        2.1.2 第二代:模拟磁带记录地震仪
        2.1.3 第三代:数字磁带记录地震仪
    2.2 遥测地震仪
        2.2.1 遥测地震仪的几项关键技术
        2.2.2 遥测地震仪的优越性
    2.3 大庆油田地震勘探仪器发展历程
    2.4 408UL 和 428XL 地震勘探仪
        2.4.1 408UL 工作原理简介
        2.4.2 428XL 地震采集系统
第三章 地震数据格式
    3.1 SEG-D 格式
        3.1.1 SEG-D 各版本的特点
        3.1.2 SEG-D 格式磁带结构分析
    3.2 SEG-Y 数据格式
    3.3 道块数据格式
    3.4 利用文件拷贝实现数据格式转换
        3.4.1 实现数据格式转换的具体步骤
第四章 地震勘探采集数据资料的储存介质
    4.1 地震勘探常用磁带机
    4.2 IBM-3592 磁带机的冗余路径接管功能
        4.2.1 冗余路径设置
    4.3 NAS
        4.3.1 NAS 分类
        4.3.2 NAS 备份的特点
        4.3.3 NAS 在 428XL 地震勘探仪上的应用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详细摘要

四、地震数据自动备份程序(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石油物探移动图形工作站系统实践的研究[J]. 金弟,范国章,叶月明,王启迪,邵萌珠. 信息系统工程, 2020(09)
  • [2]基于多模式通讯的有缆无缆混合交叉站关键技术研究[D]. 张帅. 吉林大学, 2020(08)
  • [3]微地震数据采集优化及其时间同步研究[D]. 贾梦欢. 西南科技大学, 2020(08)
  • [4]云平台间地震工区数据的迁移与管理[J]. 朱松鸟,耿红江,杨光辉,崔占茹,黄埔,王连君.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8(S1)
  • [5]格尔木地震台测震日报数据复核校正软件[J]. 刘城,杨广华,杨欢庆,徐恺晖,李昭星.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18(03)
  • [6]Geoframe地震工区自动在线备份策略与实现[J]. 丁宁,李为冲,侯明雨,高宁. 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 2018(01)
  • [7]拖曳声呐阵列数据录取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 薛俊. 天津大学, 2017(05)
  • [8]地震数据存储系统研究[D]. 潘昌森.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5(02)
  • [9]G3i仪器的诊断测试及维护[J]. 孙灵群,王鹏,岩巍,李铮铮. 物探装备, 2014(04)
  • [10]地震勘探数据的格式及储存介质的分析与研究[D]. 金辉. 西安石油大学, 2014(05)

标签:;  ;  ;  

地震数据自动备份程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